针灸学整理版

合集下载

针灸学考点精华总结完美打印版

针灸学考点精华总结完美打印版

201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针灸学》考点精要经络总论一表1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经络总论一表2脸\脉循行分布和功能
腧穴总论T1十四经穴分经主治规律
腧穴总论一表2常用骨度分寸表
经络腧穴各论一表1手太阴鹤常用腧穴的定优主治及剌灸方法
经络腧穴各论一表2手阳明大肠经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剌炙方法
经络腧穴各论一表3足阳明胃经常用腧穴的定优主治及剌灸方法
经络腧穴各论一表4是太阴脾经常用腧穴的定械主治及剌炙方法
经络腧穴各论一表5手少阴心经常用■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经络腧穴各论一表6手太阳小肠经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剌灸方法
经络腧穴各论一表7是太阳膀胱经常用腧穴的定以主治及剌炙方法
经络腧穴各论一表8足少阴肾经常用腧穴的足优主治及剌炙方法
经络腧穴各论一表9手厥阴心包经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经络腧穴各论一表10手少阳三焦经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经络腧穴各论一表11是少阳胆经常用■穴的定位、主治及剌灸方法
经络腧穴各论一表12足联阴肝经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刺灸法各论一表1灸法的种类及其适应证
治疗总论一表1阴经五输穴表
治疗总论一表3十二经脉原穴与络穴表
治疗总论一表4六脏六腑背俞穴与募穴表
治疗总论一表5八脉交会穴及主治表
治疗总论一表6,八会穴及归经表
治疗总论一表7十六经脉郄穴表
治疗总论一表8下合穴及归经表。

针灸学整理资料

针灸学整理资料

经络总论针灸学是一种以中国以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止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内容包括:经络、腧穴、刺法灸法及针灸治疗。

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十二经脉循行交接规律手太阴肺经(交接处:示指端)手阳明大肠经(鼻旁)足阳明胃经(足大趾内端)足太阴脾经(心中)手少阴心经(手小指端)手太阳小肠经(目内呲)足太阳膀胱经(足小趾端)足少阴肾经(胸中)手厥阴心包经(环指端)手少阳三焦经(目外呲)足少阳胆经(足大趾外端)足厥阴肝经(肺中)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十二经脉的交接是:①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②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③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腧穴总论【特定穴】分类包括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和八会穴、交会穴等。

五输穴: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称为井、荥、输,经,合的五个腧穴,合称五输穴。

五输穴在临床上应用很广泛,是远部选穴的主要穴位。

五输穴的应用:按五输穴主病特点选用,按五行生克关系选用,按时选用。

原穴、络穴原穴:十二经脉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腧穴,是脏腑原气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

络穴:由经脉分出之处各有一穴,称络穴。

“络”是联络的意思。

原络配穴法原穴和络穴即可单独应用,又可相互配合使用。

临床上常把先病经脉的原穴和后病的相表里的经脉络穴相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或主客原络配穴法,是表里经配穴法的典型用法。

郄穴是各经脉在四肢部经气深聚的部位。

下合穴即六腑下合穴,是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6个腧穴。

八脉交会穴是指与奇经八脉想通的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8个腧穴。

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所会聚的8个腧穴。

八会穴:脏会章门,脏会中脘,气会膻中,学会膈腧,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交会穴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合的腧穴。

【骨度分寸定位法】主要以骨节为标志,将两骨节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分度,用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

完整word版针灸学知识点

完整word版针灸学知识点

一.手三阴经:胸部病手三阳经:热病,咽喉病足三阴经:前阴病,妇科病足三阳经:热病,神志病,眼病任督脉:妇科病,脏腑病,神志病1.神志病:足三阳经,任督脉,心,心包,小肠2.咽喉病:手三阳经,胃,肾3.热病:手足三阳经,督脉4.妇科病:足三阴经,任督脉二.骨度分寸:折量起止部1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眉间(印堂)至前发际正颈椎棘突下(大椎)至后发际正1(大椎至后发际正中颈椎棘突眉(印堂前额两发角(头维)之耳后两乳突(完骨)之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点(岐骨胸剑联合中点(岐骨)至脐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曲骨两乳头之1肋游离端(章门腋窝顶点至113肩胛骨内缘(近脊柱侧点)至后正中线背腰8肩峰缘至后正中线部9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平肘尖)上肢12肘横纹(平肘尖)至腕掌(背)侧横纹部18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下肢部13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19胫骨大转子至腘横纹16腘横纹至外踝尖1三.特定穴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井——心下满,急症;荥——主身热;输——体重节痛;经——喘咳寒热;合——逆气而泄八脉交会穴:任脉——列缺(肺经)督脉——后溪(小肠经)冲脉——公孙(脾经)带脉——足临泣(胆经)阴维脉——内关(心包经)阳维脉——外关(三焦经)阴跷脉——照海(肾经)阳跷脉——申脉(膀胱经)八会穴:脏会——章门(肝经)腑会——中脘(任脉)气会——膻中(任脉)血会——膈腧(膀胱经)筋会——阳陵泉(胆经)骨会——大杼(膀胱经)脉会——太渊(肺)髓会——悬钟(胆经)俞穴——脏,募穴——腑急症,疼痛症——郄穴,病在腑者——下合穴,表里经同病者——络穴募穴:中府,天枢,中脘,章门,巨阙,关元,中级,京门,膻中,石门,日月,期门络穴:列缺,偏历,丰隆,公孙,通里,支正,飞扬,大钟,内关,外关,光明,蠡沟郄穴:孔最,温溜,梁丘,地机,阴郄,养老,金门,水泉,郄门,会宗,外丘,中都下合穴:胃——足三里,大肠——上巨虚(胃),小肠——下巨虚(胃)胆——阳陵泉,膀胱——委中,三焦——委阳(膀胱)2十四经——361穴手太阴肺经:中府, 尺泽, 孔最, 列缺, 太渊, 鱼际, 少商手少阴心经:少海,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手厥阴心包经: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足太阴脾经:隐白,太白,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大包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复溜,膏俞足厥阴肝经:大敦,行间,太冲,蠡沟,曲泉,章门,期门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偏历,曲池,肩髃,迎香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后溪,养老,小海,天宗,颧髎,听宫手少阳三焦经:关冲,中渚,外关,支沟,肩髎,翳风,角孙,丝竹空足阳明胃经:承泣,地仓,颊车,下关,头维,梁门,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丰隆,解溪,内庭,厉兑足太阳膀胱经:睛明,攒竹,天柱,风门,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

中医学院针灸学(完美打印版)

中医学院针灸学(完美打印版)

针灸学是一种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止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一、针灸发展简史1、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2、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内经》3、又称《针经》的是:《灵枢》4、针灸第一次总结:《内经》;第二次总结:《针灸甲乙经》;第三次总结:《针灸大成》5、起承前启后作用的是:《针灸甲乙经》6、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唐代孙思邈绘制的“明堂三人图”7、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静脉并称十四经:元代滑寿编撰的《十四经发挥》第一章经络总论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为直行的主干,络为侧行的分支。

经气:即经络之气,概指经络运行之气及其功能活动。

经络学说,即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

*经络系统包括经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十五络脉(十四经脉之络、脾之大络)和浮络、孙络等。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2、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3、十二经脉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⑴表里的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①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商阳)②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接于足大趾内端(隐白)③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于小指端(少冲、少泽)④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接于小趾端(至阴)⑤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于无名指端(关冲)⑥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接于大趾外端(大敦)⑵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①手足阳明经交接于鼻旁(迎香)②手足太阳经交接于目内眦(睛明)③手足少阳经交接于目外眦(瞳子髎)⑶相互衔接的阴经在胸中交接:①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②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③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经络的作用:1联系脏腑、沟通内外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3抗御病邪,保卫机体第二章腧穴总论腧穴①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针灸学复习重点精华版

针灸学复习重点精华版

名解1经络: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为直行的主干,络为侧行的分支。

2腧穴: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同时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临床治疗的刺激点。

腧,本写作“输”,或从简作“俞”,有传输,输注的含义,言经气传输之意;穴,即孔隙的意思,言经气所居之处。

3十二经脉: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是手三阳,手三阴,足三阳,足三阴的总称。

4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

5交会穴: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具有治疗本经和交会经脉病症的作用。

多分布于头面、躯干部。

6奇经八脉:因与十二经脉不同而别道奇行,包括任、督、冲、带、阴、阳维、阴、阳跷脉7直接灸:将大小适宜的艾柱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

8刺手: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拇、食、中指夹持针槟,其状如持笔,故称9刺血拔罐:即在应拔罐的部位消毒以后,用三菱针点刺出血或皮肤针叩刺,然后将火罐吸拔于点刺的部位上,使之出血,以加强刺血治疗作用的一种拔罐法。

10押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11奇穴: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

这类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的疗效。

又称为“经外奇穴”。

12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

称13间接灸:在艾炷与皮肤之间垫隔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

14闪罐:闪罐:即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再迅速拔住,如此反复多次的拔住起下,起下拔住,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淤血为度的一种罐法。

15特定穴:十四经穴中有一部分腧穴除具有经穴的共同主治特点外,还有特殊的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16温针灸:是针灸和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即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时,将艾绒倪在针尾上,点燃施灸。

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艾灸的病症。

15十四经穴:是指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上的穴位,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和归经,而且有主治本经病症的共同作用的腧穴。

(完整版)针灸学重点

(完整版)针灸学重点

名词解释1.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包括经脉和络脉。

2.经络系统: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3.十二经脉:系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相关: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至内踝上八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4.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八条。

5.一源三岐: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而分别循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

(相关:督脉调节全身阳经脉气。

称“阳脉之海”;任脉调节阴经脉气,称“阴脉之海”;冲脉调节十二经气血,称“十二经之海”,又称“血海”。

)6.十四经:奇经八脉中的督脉和任脉,各有其所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

7.十五络脉:十二络脉和任督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称~~~8.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人体腔的支脉9.标本:主要指经脉腧穴分布部位的上下对应关系。

10.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反映出经气上下两极间的关系。

11.四海: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为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

(髓海位于头部,气海位于胸部,水谷之海位于上腹部,血海位于下腹部)12.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13.特定穴: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呼的腧穴。

(分为五腧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背腧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十类。

)14.五腧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五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

15.原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又称“十二原”。

作用:协助诊断治疗相关脏腑的疾病。

(完整word版)针灸学笔记整理(word文档良心出品)

(完整word版)针灸学笔记整理(word文档良心出品)

针灸学笔记第一部分一、针灸发展简史1、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2、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内经》3、又称《针经》的是:《灵枢》4、针灸第一次总结:《内经》;第二次总结:《针灸甲乙经》;第三次总结:《针灸大成》5、起承前启后作用的是:《针灸甲乙经》6、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唐代孙思邈绘制的“明堂三人图”7、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静脉并称十四经:元代滑寿编撰的《十四经发挥》二、经络系统的组成1、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

手三阴经:太厥少。

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寸以上)2、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3、十二经脉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⑴表里的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①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商阳)②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接于足大趾内端(隐白)③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于小指端(少冲、少泽)④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接于小趾端(至阴)⑤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于无名指端(关冲)⑥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接于大趾外端(大敦)⑵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①手足阳明经交接于鼻旁(迎香)②手足太阳经交接于目内眦(睛明)③手足少阳经交接于目外眦(瞳子髎)⑶相互衔接的阴经在胸中交接:①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②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③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4、奇经八脉:督脉:阳脉之海任脉:阴脉之海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阴阳涩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5、十五络脉:十二经脉、任督二脉、脾之大络。

加强表里两经的外部联系,补充十二经脉循行之不足。

任脉的别络名鸠尾,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

中医针灸学课程重点整理

中医针灸学课程重点整理

中医针灸学课程重点整理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针灸学概念针灸学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经络腧穴理论为基础,运用针刺、艾灸及其它作用于腧穴的方法,刺激人体的一定部位,调整脏腑、经络、气血的功能,以达到防治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针灸的特点:适应症广、疗效明显、操作简便、经济安全、副作用少。

针灸最早是:砭石针灸书籍(按时间排)《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黄帝内经》分为《灵枢》(针经)与《素问》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北宋王惟一创铸了两具铜质人体经穴模型(这个人我们老师很喜欢说)明杨继洲《针灸大成》(这个也是)清没落禁止使用第二章经络总论经络概念经络=经脉+络脉。

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将内部的脏腑同外部的各种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人体各部的功能保持相对的协调和平衡。

经络组成十二经脉:手三阴太阴肺厥阴心包少阴心手三阳阳明大肠少阳三焦太阳小肠足三阴太阴脾厥阴肝少阴肾经脉足三阳阳明胃少胆阳太阳膀胱十二经别经络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奇经八脉: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络脉:十五络、孙络、浮络十二经脉的走向有规律手三阳手外头手三阴胸内手足三阳头外足足三阴足内腹十二经脉的流注有规律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脏腑经络的表里属络关系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与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奇经八脉的特点不像十二经脉那样表里有规律与脏腑有直接的属络关系奇经八脉的作用:沟通了十二经脉间的联系对十二经脉有蓄积渗灌作用经络的作用:内属脏腑外络枝节防御外邪反应病候运行气血营养全身平衡阴阳调理虚实第三章俞穴总论组成腧穴=十四经穴+经外奇穴(有固定名称位置和主治)+阿是穴(无)作用近治作用(足三里治脚病)远治作用(足三里治胃病)特殊作用(足三里啥都治)定位方法解剖标志定位法骨度分寸法指寸定位法骨度分寸法胸骨上窝——胸剑结合9寸胸剑结合——脐8俩乳之间8脐——耻骨联合上缘5腋窝顶点——11肋12肩胛骨——后正中间3腋窝横纹——肘横纹9肘横纹——腕横纹12胫骨内侧可——内踝13腘横纹——内踝16指寸定位法拇指同身法1寸中指同身法1一夫法3寸(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第四章各论(掌握30穴位位置归经)肺经:尺泽:肘横纹,肱二头肌腱桡侧少商:在拇指末节桡侧,指甲角0.1寸心包经:内关: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间心经:神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完整版)针灸学.doc

(完整版)针灸学.doc

针灸学绪论1.针灸学: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针刺技术和治疗方法,探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阐明针灸作用机理的一门学科。

2.最早的针刺工具:砭石3.1973 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反映出了经络学说的雏形。

4.《黄帝内经》是对战国以前针灸学术的一次大总结,创立了针灸理论体系。

5.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除《灵枢》外首推《针灸甲乙经》,是继《内经》后对针灸学术的又一次大的总结。

6.杨继洲编撰的《针灸大成》是继《内经》、《针灸甲乙经》之后对针灸学术的第三次大总结。

7.《备急千金要方》中绘制了五色“明堂三人图”,成为历史上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发现并取用阿是穴,还创用指寸法取穴定位。

8.北宋时期针灸学家王惟一撰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第一章经络总论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与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的体系。

第一节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经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1. 经络系统十二皮部十五络脉络脉孙络浮络十二经脉:系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三要素:十二经脉由手足、阴阳、脏腑。

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1)十二经脉左右对称的分布在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2)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

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

(3)手足阳明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4)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 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 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任脉肾经胃经脾经肾经膀胱经腹部背部3.经脉的属络表里关系:阴经主里,属脏络腑,阳经主外,属腑络脏。

4.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经脉名称属络的脏腑联络的器官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属肺,络大肠,胃上口喉咙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下齿,口,鼻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鼻,上齿,口唇,喉咙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注心中挟咽,连舌本,散舌下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上肺挟咽,系目系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抵胃咽,目内、外眦,耳,鼻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络肾络脑,目内眦,耳上角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上贯肝,入肺中,络心循喉咙,挟舌本手厥阴心包经属心包,络三焦手少阳三焦经属三焦,络心包耳后、上、中,目锐眦足少阳胆经属胆,络肝目锐眦,耳后、中、前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胃,肺阴器,目系,环唇内5. 经脉的循行走向食指端鼻旁足大趾内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心中↓交接足小趾端目内眦↓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胸中↓交换↓无名指端目外眦足大趾外端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走向规律:手三阴从胸走手,手三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阴从足走腹针灸学6.循行的交接规律(1)相表里得阴经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换(2)同名得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换(3)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换7.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 8 条,故称奇经八脉。

针灸学知识点整理

针灸学知识点整理

针灸学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的组成1.最小的经络:孙络。

2.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藏。

3.六对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

4.络属关系:肺属肺络大肠,大肠属大肠络肺,胃属胃络脾,脾属脾络胃,心属心络小肠,小肠属小肠络心,膀胱属膀胱络肾,肾属肾络膀胱,心包属心包络三焦,胆属胆络肝,肝属肝络胆。

5.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及交接规律: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

6.十二经脉分布规律:手部太厥少,肺包着心,阳少太大焦小;足部:阳少太,胃胆膀,内踝高点上八寸,上部太厥少,下部厥太少。

7.十二经脉的命名规律:手足+阴阳+脏腑。

8.前胸腹部的经络分布:任脉正中,从内向外依次是肾胃脾肝①腹部:任脉旁开0.5寸是肾经,旁开2寸是胃经,旁开4寸是脾经。

②胸部:前正中线旁开2寸是肾经,前正中线旁开4寸是胃经,正中线旁开6寸是脾经。

9.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1)相表里的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①兰花指:肺大包焦心小肠,食指无名与小指。

②脾胃肝胆大内外,肾膀相交在小趾2)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①头面部:鼻外内,阳少太。

(鼻旁、目锐眦、目内眦—阳明、少阳、太阳)——手止足起。

②手太阳小肠经过目内外眦3)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心脾相交在心中,肺肝相交在肺中,肾与心包胸中交。

10.胃与大肠上下齿11.连舌本:脾,挟舌本:肾。

【一个连上两个挟】;绕肩胛:小肠;绕阴器:肝;12.十二正经中贯脊的经络是:足少阴肾经。

原因:肾主骨生髓奇经八脉任脉:起于胞中,为“阴脉之海”,任主胞胎。

督脉:起于胞中,止于系带为“阳脉之海”。

一源三歧冲脉:为“血海”,“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

冲脉与肾经同行(冲同肾走为血海)1.阴阳跷脉:调节肢体活动、嗜睡与失眠。

(司寤寐,司眼睑开合)2.阴阳维脉:联络各经,“溢蓄气血”。

针灸学知识点整理

针灸学知识点整理

针灸学知识点整理针灸学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中医疗法,通过针刺或艾灸人体穴位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调和阴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

以下是对针灸学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整理。

一、针灸的历史渊源针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砭石来刺破皮肤,以治疗疾病。

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

《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其中对针灸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为针灸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经络系统经络系统是针灸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等。

十二正经分别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包括十五别络、浮络、孙络等。

三、穴位穴位是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也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

穴位的定位和功能是针灸学的重要内容。

穴位的定位方法有骨度分寸法、手指同身寸法、体表标志法等。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合谷、曲池、内关、涌泉等。

每个穴位都有其特定的治疗作用,例如足三里可以调理脾胃、强身健体;合谷可以疏风解表、止痛。

四、针刺方法针刺是针灸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针刺的方法包括进针、行针、出针等环节。

进针的手法有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等。

行针的手法有提插法、捻转法等,通过行针可以加强针感,提高治疗效果。

出针时要缓慢,并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防止出血。

在针刺时,需要注意针刺的角度、深度和方向。

不同的穴位、病情和患者体质,针刺的角度、深度和方向都有所不同。

同时,还要注意针刺的禁忌,如孕妇的腰骶部和腹部穴位、小儿囟门未闭合处等不宜针刺。

五、艾灸方法艾灸是通过燃烧艾绒或其他药物产生的温热刺激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针灸学重点总结复习资料

针灸学重点总结复习资料

一.课程学习梳理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

手三阴经:太厥少。

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寸以上)奇经八脉:督脉:阳脉之海任脉:阴脉之海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阴阳蹻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十五络脉十二经筋主要腧穴1、手太阴肺经肺系疾患,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尺泽(合穴):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主治:肺系实热病;肘臂挛痛;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纺上1.5寸主治:肺系病证;头痛、牙痛、项部强痛、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主治:肺系疾患;无脉症;腕臂痛。

鱼际(荥穴)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折肉际处主治:肺系热性病(失音);小儿疳积.少商(井穴)拇指桡侧指甲根解旁0。

1寸主治:肺系实热证(热病、昏迷);癫狂。

2、手阳明大肠经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商阳(井穴)食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

1寸主治:齿痛、咽喉肿痛五官疾患;热病、昏迷等热证、急证。

合谷(原穴)主治:头面五官诸疾;外感;热病;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手三里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主治:上肢病证;腹痛、腹泻;齿痛,颊肿。

曲池(合穴)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主治:上肢病证;热病;高血压;癫狂;腹痛、吐泻等胃肠病;五官热性病;瘾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疾患。

臂臑曲池与肩髃连线,曲池上7寸,三角肌止点处主治:肩臂颈病;瘰疬;目疾迎香主治:鼻塞,鼻衄,口眼歪斜;胆道蛔虫症。

3、足阳明胃经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地仓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

主治:局部病证颊车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主治:齿痛,牙关不利,颊肿,口歪等局部病下关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闭口取穴。

(完整版)中医针灸学笔记整理

(完整版)中医针灸学笔记整理

针灸学笔记第一部分一、针灸发展简史1、最早的针灸学文件:《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2、标记着针灸学理论系统的形成:《内经》3、又称《针经》的是:《灵枢》4、针灸第一次总结:《内经》;第二次总结:《针灸甲乙经》;第三次总结:《针灸大成》5、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是:《针灸甲乙经》6、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唐朝孙思邈绘制的“明堂三人图”7、初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静脉并称十四经:元朝滑寿编撰的《十四经发挥》二、经络系统的构成1、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

手三阴经:太厥少。

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 8 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 寸以上)2、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重新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3、十二经脉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尾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互相连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⑴表里的阴阳经在四肢尾端交接:①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商阳)②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接于足大趾内端(隐白)③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于小指端(少冲、少泽)④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接于小趾端(至阴)⑤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于无名指端(关冲)⑥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接于大趾外端(大敦)⑵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①手足阳明经交接于鼻旁(迎香)②手足太阳经交接于目内眦(睛明)③手足少阳经交接于目外眦(瞳子髎)⑶互相连接的阴经在胸中交接:①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②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③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4、奇经八脉:督脉:阳脉之海任脉:阴脉之海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带脉:拘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阴维脉:调理六阴经经气阳维脉:调理六阳经经气阴阳涩脉:调理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5、十五络脉:十二经脉、任督二脉、脾之大络。

增强表里两经的外面联系,增补十二经脉循行之不足。

任脉的别络名鸠尾,从鸠尾分出后分布于腹部。

完整word版针灸学

完整word版针灸学

针灸学1•最原始的的针刺工具是眨石。

2.眨石最初用于刺破脓肿,作为刺络泻血之用。

3.眨石从东方来,灸法从北方来。

4.《黄帝内经》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5.《针灸甲乙经》魏晋时期皇甫谧所著,全书收录349个脸穴,是现存最早的针灸全书。

6.《针灸大成》杨继洲著收,录经穴359个。

7.《针灸逢源》李学川撰,强调辩证取穴,针药并重,记T 361个经穴。

8.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9.十二经脉在体衣的分布规律阳经: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阴经: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手三阴经: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足三阴经(足背):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足厥阴经(交叉):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10.十二经脉的衣里属络关系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

手太阴肺经属肺络人肠,手阳明人肠经属人肠络肺。

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足人阴脾经属脾络胃。

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

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络肾,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

手厥阴心包经属心包络三焦,手少阳三焦经属三焦络心包。

足少阳胆经属胆络肝,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

11.十二经脉的巡行走向与交接规律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少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循行交接:①相衣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②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③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12.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规律流注口诀: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详13.奇经八脉指替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八条经脉14.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异行,称为“ •源三岐”。

15.替脉称为阳脉之海,任脉称为阴脉之海,冲脉称为十二经脉之海或血海。

16.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各自别处•络,加上脾之大络称为十五络脉17.胃之大络,名曰虚里。

十二经别络在四肢肘膝关节。

19.十二经别的循行分布具有离、入、岀、合的特点。

针灸学知识点整理

针灸学知识点整理

中风以突然昏到、不省人事,伴口角喎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喎、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

1.中经络,无神志改变,仅口角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风痰阻络: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弦,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面红目赤,眩晕头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气虚血瘀:肢体软弱,偏身麻木,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黯、苔白腻,脉细涩。

1)半身不遂:通经活络,滋养肝肾。

:手足明阳经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

下肢:环跳、伏兔、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太冲、太溪—镇肝潜阳;风痰阻络—加丰隆—化痰熄风;气虚血瘀—。

病侧经筋屈曲痉挛—加曲泽(肘)、大陵(腕)、曲泉(膝)、太溪(踝);上肢不遂—可取患侧的井穴针刺出血,可加肩髎、阳池、后溪;病久日久加大椎、肩外俞;下肢不遂—加风市、阴门;病久日久加腰阳关、阴门;言语艰涩—加廉泉、通里、哑门。

:风邪多犯阳经。

故本方以阳经腧穴为主。

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阳明经气血通畅,正气得以扶助,使机体功能逐渐恢复。

根据上、下肢经脉循行的路线不同,分为手足阳经的穴位,具有调和经脉、疏通气血的作用。

:中风早期,手法宜轻,以后随着疗程的延长,手法逐渐加重,可以先在健侧主要穴位行补法,再泻患侧穴位;肌肤不仁者,可用皮肤针叩刺患部。

2:调理阴阳通经活络。

:手足阳明经为主:颊车、地仓、合谷、太冲。

:手足阳明和足厥阴经脉均上达头面,取地仓颊车是近取以调局部的经气。

取合谷、太冲为远道取穴,调本经的经气。

:地仓透颊车,泻对侧合谷,太冲用泻法;初起单刺患侧,病久可左右均刺。

2.中脏腑,神志不清,涡僻不遂,常有先兆(病位深、病情重)闭证:神昏,面赤,呼吸急促,喉中痰鸣,牙关紧闭,口噤不开,肢体强痉,二便不通,苔黄腻,脉洪大而数。

脱证: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气息微弱,手撒口开,汗出肢冷,二便失禁,苔滑腻,脉散或微中风先兆: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偶有发作性语言不利、肢体痿软无力者。

中医学院针灸学(完美打印版)

中医学院针灸学(完美打印版)

针灸学是一种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止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一、针灸发展简史1、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2、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内经》3、又称《针经》的是:《灵枢》4、针灸第一次总结:《内经》;第二次总结:《针灸甲乙经》;第三次总结:《针灸大成》5、起承前启后作用的是:《针灸甲乙经》6、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唐代孙思邈绘制的“明堂三人图”7、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静脉并称十四经:元代滑寿编撰的《十四经发挥》第一章经络总论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为直行的主干,络为侧行的分支。

经气:即经络之气,概指经络运行之气及其功能活动。

经络学说,即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

*经络系统包括经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十五络脉(十四经脉之络、脾之大络)和浮络、孙络等。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2、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3、十二经脉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⑴表里的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①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商阳)②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接于足大趾内端(隐白)③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于小指端(少冲、少泽)④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接于小趾端(至阴)⑤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于无名指端(关冲)⑥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接于大趾外端(大敦)⑵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①手足阳明经交接于鼻旁(迎香)②手足太阳经交接于目内眦(睛明)③手足少阳经交接于目外眦(瞳子髎)⑶相互衔接的阴经在胸中交接:①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②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③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经络的作用:1联系脏腑、沟通内外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3抗御病邪,保卫机体第二章腧穴总论腧穴①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最新中医针灸学重点整理

最新中医针灸学重点整理

1孙思邈绘制《明堂三人图》成为历史最早彩色经络腧穴图。

2十二经脉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⑴表里的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①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商阳)②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接于足大趾内端(隐白)③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于手小指端(少冲、少泽)④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接于足小趾端(至阴)⑤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于无名指端(关冲)⑥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接于足大趾外端(大敦)⑵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①手足阳明经交接于鼻旁(迎香)②手足太阳经交接于目内眦(睛明)③手足少阳经交接于目外眦(瞳子髎)⑶相互衔接的阴经在胸中交接: ①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②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③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经脉名称联络的脏腑联络的器官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属肺,络大肠,环循胃口喉咙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入下齿中,挟口、鼻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起于鼻,入上齿,环口挟唇,循喉咙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流注心中夹咽,连舌本,散舌下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上肺夹咽,系目系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抵胃循咽,至目锐眦,入耳中,抵鼻,至目内眦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络肾起于目内眦,至耳上角,入络脑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上贯肝,入肺中,络心循喉咙,夹舌本手厥阴心包经属心包,络三焦手少阳三焦经属三焦,络心包系耳后,出耳上角,入耳中,至目锐眦足少阳胆经属胆,络肝起于目锐眦,下耳后,入耳中,出耳前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夹胃,注肺过阴器,连目系,环唇内脉名循行分布概况功能八穴列缺任脉腹、胸、颏下正中总任六阴经,调节全身阴经经气,故称“阴脉之海”6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别行进入体腔的支脉。

7络穴名称:十二经脉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络穴 ;任脉胸骨下鸠尾 ;督脉尾骨下长强;脾的大络,腋下大包,散布于胸胁部8腧穴分类:十四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三类11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称五输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生入学考试《针灸学》考点精要
经络总论—表1 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经络总论—表2 奇经八脉循行分布和功能
腧穴总论—表1 十四经穴分经主治规律
腧穴总论—表2 常用骨度分寸表
经络腧穴各论—表1 手太阴肺经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经络腧穴各论—表2 手阳明大肠经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经络腧穴各论—表3 足阳明胃经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经络腧穴各论—表4足太阴脾经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经络腧穴各论—表5手少阴心经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经络腧穴各论—表6手太阳小肠经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经络腧穴各论—表7足太阳膀胱经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经络腧穴各论—表8 足少阴肾经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经络腧穴各论—表9手厥阴心包经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经络腧穴各论—表10手少阳三焦经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经络腧穴各论—表11足少阳胆经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经络腧穴各论—表12足厥阴肝经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经络腧穴各论—表13督脉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经络腧穴各论—表14 任脉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经络腧穴各论—表15 下列常用奇穴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刺灸法各论—表1灸法的种类及其适应证
治疗关节痹痛、口眼斜,或配合其他药物治疗哮喘等症治疗总论—表1 阴经五输穴表
治疗总论—表2 阳经五输穴表
治疗总论—表3 十二经脉原穴与络穴表
治疗总论—表4 六脏六腑背俞穴与募穴表
治疗总论—表5 八脉交会穴及主治表
治疗总论—表6 八会穴及归经表
治疗总论—表7 十六经脉郄穴表
治疗总论—表8 下合穴及归经表
五输穴歌
井荥输经合五穴,系由肢端向肘膝,按其脉气小到大,第一所出为井穴,
二溜为荥三注输,所行为经入为合。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
商阳二间接三间,阳溪曲池大肠牵;厉兑内庭陷谷胃,解溪向上三里随;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之上阴陵泉;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
少泽前谷与后溪,阳谷小海小肠经;至阴通谷接束骨,昆仑委中膀胱经;
涌泉然谷和太溪,复溜阴谷肾经宜;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
关冲液门中渚穴,支沟天井属三焦;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是胆经;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隐白大都足太阴,太白商丘阴陵泉;】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焉;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经传;】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曲泽传;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沿;】
【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十二原穴歌
十二经脉各有原,脏腑原气过止处,阴经原穴以输代,阳经原穴在输外。

肺原太渊大合谷,脾经太白胃冲阳。

心原神门小腕骨,肾原太溪胱京骨,心包大陵焦阳池,肝原太冲胆丘墟。

十五络穴歌
肺经列缺胃丰隆,通里心经肾大钟。

支正小肠大偏历,内关包肝蠡沟封
飞扬膀胱三焦外,胆是光明别络崇。

督脉长强任尾翳,公孙脾络大包同。

募穴歌
大肠天枢肺中府,小肠关元心巨阙,膀胱中极肾京门,
肝募期门胆日月,胃中脘兮脾章门,包膻三焦石门穴
八会穴歌
腑会中脘脏章门,髓会绝骨筋阳陵,骨会大杼血膈俞,气膻中兮脉太渊
郄穴歌
郄犹孔隙义,本是气血集,病症反应点,临床能救急,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逼,胃经是梁丘,脾主地机宜,小肠养老名,心须取阴郄,膀胱求金门,肾向水泉觅,心包郄门寻,三焦会宗居,胆郄在外丘,肝经中都立,阳跷走跗阳,阴跷交信必,阳维系阳交,阴维筑宾取。

八脉交会穴歌
公孙冲脉心胸胃,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蹻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蹻照海隔喉咙。

下合穴歌
胃经下合三里乡,上下巨虚大小肠,膀胱当合委中穴,
三焦下合属委阳,胆经之合阳陵泉,腑病用之效必彰
治疗各论—内、外、妇、儿、急症各科部分病证针灸治疗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