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治疗各论笔记整理

合集下载

针灸治疗学 各论

针灸治疗学 各论

第二篇各论第一部分内科疾病一、神经内科疾病(一)痹症:病因病机、治则、处方【病因病机】1.病因:内因—正气不足外因—风寒湿热2.病机: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分类】1.行痹(风痹):疼痛游走,痛无定处2.痛痹(寒痹):疼痛剧烈,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则减3.热痹: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

3.着痹(湿痹):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

【临床表现】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常有发热、游走性、不对称性关节红、肿、疼痛,特别是膝、肘、腕、踝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累及手足小关节,以关节肿痛、活动受限、“晨僵”为特点。

骨性关节炎: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及关节韧带附着处骨质增生为特点。

【治则】通经活络止痛,行痹+活血祛风;痛痹+温经散寒;着痹+除湿化浊;热痹+清热消肿【处方】局部取穴,并根据部位循经选穴(二)股外侧皮神经炎【临床表现】在大腿前外侧皮肤感觉异常及疼痛,局部痛觉和触减退,无肌肉萎缩,无膝反射改变。

【治则】疏经通络、行气活血,针刺为主(寒湿引起者加灸),泻法或平补平泻【处方】以股外侧局部和足少阳胆经腧穴为主【组成】风市、环跳、伏兔、血海、阿是穴【方义】风市、环跳——疏通少阳经气伏兔、血海——通行气血阿是穴——疏通局部经络,活血化瘀(三)腰痛:相关经脉、病机、主方及方义【相关经脉】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带脉、肾经【病机】腰脊部经脉、经筋、络脉的不通和失荣【分类】寒湿腰痛、瘀血腰痛、肾虚腰痛【临床表现】腰部疼痛【治则】寒湿腰痛——温经散寒,针灸并用,补法瘀血腰痛——活血化瘀,针灸并用,补法肾虚腰痛——益肾壮腰,针灸并用,泻法【处方】以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为主【组成】委中、肾俞、大肠俞、脊中、腰阳关、阿是穴【方义】委中—疏调腰背部经脉之气肾俞—壮腰益肾大肠俞、脊中、腰阳关、阿是穴—疏通局部经脉、络脉及经筋之气血,通经止痛(四)坐骨神经痛:临床分类、治则、取穴特点【分类】根性坐骨神经痛、干性坐骨神经痛【临床表现】腰部、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出现放射性、电击性、烧灼性疼痛为主症。

执业医师针灸学治疗各论总结

执业医师针灸学治疗各论总结

头痛(1)外感头痛治法祛风通络,止痛。

以督脉及手太阴经、足少阳穴为主。

主穴百会太阳风池合谷阿是穴列缺配穴阳明头痛者,加印堂、攒竹、合谷、内庭;少阳头痛者,加率谷、外关、足临泣;太阳头痛者,加天柱、后溪、申脉;厥阴头痛者,加四神聪、太冲、内关;风寒头痛者,加风门;风热头痛者,加曲池、大椎;风湿头痛者,加阴陵泉。

(2)内伤头痛①实证治法疏通经络,清利头窍。

以督脉及足阳明、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百会头维风池配穴按头痛部位配穴同上;肝阳上亢者,加太冲、太溪、侠溪;痰浊头痛者,加太阳、丰隆、阴陵泉;瘀血头痛者,加阿是穴、血海、膈俞、内关。

②虚证治法疏通经络,滋养脑髓。

以督脉及足阳明、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百会风池足三里配穴按头痛部位配穴同上;血虚头痛者,加三阴交、肝俞、脾俞;肾虚头痛者,加太溪、肾俞、悬钟。

面痛治法疏通经络,祛风止痛。

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攒竹四白下关地仓合谷风池太冲内庭配穴眼部痛者,加丝竹空、阳白、外关;上颌部痛者,加颧髎、迎香;下颌部痛者,加承浆、颊车、翳风、内庭;风寒证者,加列缺;风热证者,曲池、尺泽;气血瘀滞者,加腰痛治法活血通经。

以局部阿是穴及足太阳经穴为主。

主穴腰眼阿是穴大肠俞委中配穴寒湿腰痛者,加腰阳关;瘀血腰痛者,加膈俞;肾虚腰痛者,加肾俞、命门、志室。

痹证治法通痹止痛。

以病痛局部穴为主,结合循经选穴。

主穴阿是穴局部经穴配穴行痹者,加膈俞、血海;痛痹者,加肾俞、关元;着痹者,阴陵泉、足三里;热痹者,加大椎、曲池;根据部位循经配穴。

坐骨神经痛通经止痛。

循经取足太阳、少阳经主穴足太阳经证:腰夹脊秩边委中承山昆仑足少阳经证:腰夹脊环跳阳陵泉悬钟丘墟配穴寒湿证配命门、腰阳关;瘀血阻络证配血海、阿是穴;气血不足证配足三里、三阴交第二节内科病证中风(1)中经络治法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

以手厥阴、督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配穴肝阳暴亢加太冲、太溪;风痰阻络加丰隆、合谷;痰热腑实加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加足三里、气海;阴虚风动加太溪、风池;口角喎斜加颊车、地仓;上肢不遂加肩髃、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加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头晕加风池、完骨、天柱;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便秘加水道、归来、丰隆、支沟;复视加风池、天柱、睛明、球后;尿失禁、尿潴留加中极、曲骨、关元。

(完整版)中医针灸学笔记整理

(完整版)中医针灸学笔记整理

针灸学笔记第一部分一、针灸发展简史1、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2、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内经》3、又称《针经》的是:《灵枢》4、针灸第一次总结:《内经》;第二次总结:《针灸甲乙经》;第三次总结:《针灸大成》5、起承前启后作用的是:《针灸甲乙经》6、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唐代孙思邈绘制的“明堂三人图”7、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静脉并称十四经:元代滑寿编撰的《十四经发挥》二、经络系统的组成1、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

手三阴经:太厥少。

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寸以上)2、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3、十二经脉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⑴表里的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①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商阳)②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接于足大趾内端(隐白)③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于小指端(少冲、少泽)④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接于小趾端(至阴)⑤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于无名指端(关冲)⑥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接于大趾外端(大敦)⑵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①手足阳明经交接于鼻旁(迎香)②手足太阳经交接于目内眦(睛明)③手足少阳经交接于目外眦(瞳子髎)⑶相互衔接的阴经在胸中交接:①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②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③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4、奇经八脉:督脉:阳脉之海任脉:阴脉之海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阴阳涩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5、十五络脉:十二经脉、任督二脉、脾之大络。

加强表里两经的外部联系,补充十二经脉循行之不足。

任脉的别络名鸠尾,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

针灸治疗学 各论

针灸治疗学  各论

第二篇各论第一部分内科疾病一、神经内科疾病(一)痹症:病因病机、治则、处方【病因病机】1.病因:内因—正气不足外因—风寒湿热2.病机: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分类】1.行痹(风痹):疼痛游走,痛无定处2.痛痹(寒痹):疼痛剧烈,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则减3.热痹: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

3.着痹(湿痹):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

【临床表现】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常有发热、游走性、不对称性关节红、肿、疼痛,特别是膝、肘、腕、踝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累及手足小关节,以关节肿痛、活动受限、“晨僵”为特点。

骨性关节炎: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及关节韧带附着处骨质增生为特点。

【治则】通经活络止痛,行痹+活血祛风;痛痹+温经散寒;着痹+除湿化浊;热痹+清热消肿【处方】局部取穴,并根据部位循经选穴(二)股外侧皮神经炎【临床表现】在大腿前外侧皮肤感觉异常及疼痛,局部痛觉和触减退,无肌肉萎缩,无膝反射改变。

【治则】疏经通络、行气活血,针刺为主(寒湿引起者加灸),泻法或平补平泻【处方】以股外侧局部和足少阳胆经腧穴为主【组成】风市、环跳、伏兔、血海、阿是穴【方义】风市、环跳——疏通少阳经气伏兔、血海——通行气血阿是穴——疏通局部经络,活血化瘀(三)腰痛:相关经脉、病机、主方及方义【相关经脉】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带脉、肾经【病机】腰脊部经脉、经筋、络脉的不通和失荣【分类】寒湿腰痛、瘀血腰痛、肾虚腰痛【临床表现】腰部疼痛【治则】寒湿腰痛——温经散寒,针灸并用,补法瘀血腰痛——活血化瘀,针灸并用,补法肾虚腰痛——益肾壮腰,针灸并用,泻法【处方】以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为主【组成】委中、肾俞、大肠俞、脊中、腰阳关、阿是穴【方义】委中—疏调腰背部经脉之气肾俞—壮腰益肾大肠俞、脊中、腰阳关、阿是穴—疏通局部经脉、络脉及经筋之气血,通经止痛(四)坐骨神经痛:临床分类、治则、取穴特点【分类】根性坐骨神经痛、干性坐骨神经痛【临床表现】腰部、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出现放射性、电击性、烧灼性疼痛为主症。

针灸治疗学 各论

针灸治疗学  各论

第二篇各论第一部分内科疾病一、神经内科疾病(一)痹症:病因病机、治则、处方【病因病机】1.病因:内因—正气不足外因—风寒湿热2.病机: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分类】1.行痹(风痹):疼痛游走,痛无定处2.痛痹(寒痹):疼痛剧烈,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则减3.热痹: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

3.着痹(湿痹):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

【临床表现】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常有发热、游走性、不对称性关节红、肿、疼痛,特别是膝、肘、腕、踝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累及手足小关节,以关节肿痛、活动受限、“晨僵”为特点。

骨性关节炎: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及关节韧带附着处骨质增生为特点。

【治则】通经活络止痛,行痹+活血祛风;痛痹+温经散寒;着痹+除湿化浊;热痹+清热消肿【处方】局部取穴,并根据部位循经选穴(二)股外侧皮神经炎【临床表现】在大腿前外侧皮肤感觉异常及疼痛,局部痛觉和触减退,无肌肉萎缩,无膝反射改变。

【治则】疏经通络、行气活血,针刺为主(寒湿引起者加灸),泻法或平补平泻【处方】以股外侧局部和足少阳胆经腧穴为主【组成】风市、环跳、伏兔、血海、阿是穴【方义】风市、环跳——疏通少阳经气伏兔、血海——通行气血阿是穴——疏通局部经络,活血化瘀(三)腰痛:相关经脉、病机、主方及方义【相关经脉】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带脉、肾经【病机】腰脊部经脉、经筋、络脉的不通和失荣【分类】寒湿腰痛、瘀血腰痛、肾虚腰痛【临床表现】腰部疼痛【治则】寒湿腰痛——温经散寒,针灸并用,补法瘀血腰痛——活血化瘀,针灸并用,补法肾虚腰痛——益肾壮腰,针灸并用,泻法【处方】以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为主【组成】委中、肾俞、大肠俞、脊中、腰阳关、阿是穴【方义】委中—疏调腰背部经脉之气肾俞—壮腰益肾大肠俞、脊中、腰阳关、阿是穴—疏通局部经脉、络脉及经筋之气血,通经止痛(四)坐骨神经痛:临床分类、治则、取穴特点【分类】根性坐骨神经痛、干性坐骨神经痛【临床表现】腰部、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出现放射性、电击性、烧灼性疼痛为主症。

针灸治疗学笔记-总论针灸治疗作用和原则精编版

针灸治疗学笔记-总论针灸治疗作用和原则精编版

第一部分总论一、针灸治疗作用: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1.疏通经络—最直接、最主要的作用扶正祛邪—根本法则和手段调和阴阳—最终目的2.针灸扶正祛邪作用的实现:补泻手法、部分腧穴偏补偏泻的性能①补泻手法:a.针刺补法、艾灸—兴奋作用>抑制作用,偏于扶正,适用于慢性久病、虚寒证b.针刺泻法、刺血—抑制作用>兴奋作用,偏于祛邪,适用于新病、急症、实热证面瘫初期—泻合谷、太冲(祛邪)面瘫后期—补足三里、三阴交(扶正)②腧穴偏补偏泻的性能:a.扶正——气海、关元、命门、肾俞、足三里、背俞穴b.祛邪——曲泽、委中、水沟、十宣、郄穴、募穴、下合穴3.调和阴阳:阳盛高热: 大椎放血、针外关①泻其有余阴盛寒凝: 关元、肾俞(针或灸)阴虚阳亢之虚热证: 太溪、照海(壮水之主,以制阳光)②补其不足阳虚阴盛之阴寒证: 关元、命门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③阴中求阳:阳不足,补阳时兼以滋阴。

阳中求阴:阴不足,滋阴时兼以补阳。

④滋阴潜阳:阴虚阳亢之头目昏眩—补太溪,泻太冲。

⑤补阳消阴:脾阳虚乏,湿浊困脾之嗜睡—补脾俞,泻阴陵泉。

⑥从阴引阳:六腑病(腑为阳)取募穴(阴位)——阳经病取相表里的阴经穴从阳引阴:五脏病(脏为阴)取背俞(阳位)——阴经病取相表里的阳经穴⑦补阴泻阳:阳盛阴虚之失眠、狂证—补照海,泻申脉。

补阳泻阴:阴盛阳虚之嗜睡、癫证—补申脉,泻照海二、针灸治疗原则:治神守气、清热温寒、补虚泻实1.治神守气2.清热温寒:热则疾之;寒则留之;温清并用①热则疾之:诸热证宜行清泻法,以毫针浅刺疾出,泻法或点刺出血②寒则留之:诸寒证宜用灸法施治,针刺则应深刺久留针,以侯阳气。

3.补虚泻实: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实则泻之;宛陈则除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①虚则补之:虚证的治疗原则应该用补法,适用于各种慢性虚弱型病症②陷下则灸之:③实则泻之:实证的治疗原则是用泻法或点刺出血④宛陈则除之:血实证要用刺血法以活血化瘀、疏通经络⑤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治疗应按本经循经取穴,以原穴和五输穴最为适宜,当针下得气后,再行均匀的提插捻转,使本经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恢复正常三、针灸临床辨证论治纲要1.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和精华所在,在针灸疗法中具有特殊的运用形式,即以脏腑、气血证治为基础,以经络证治为核心,以八纲证治为纲领。

针灸治疗学--各论

针灸治疗学--各论

第二篇各论第一部分内科疾病一、神经内科疾病(一)痹症:病因病机、治则、处方【病因病机】1.病因:内因—正气不足外因—风寒湿热2.病机: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分类】1.行痹(风痹):疼痛游走,痛无定处2.痛痹(寒痹):疼痛剧烈,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则减3.热痹: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

3.着痹(湿痹):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

【临床表现】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常有发热、游走性、不对称性关节红、肿、疼痛,特别是膝、肘、腕、踝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累及手足小关节,以关节肿痛、活动受限、“晨僵”为特点。

骨性关节炎: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及关节韧带附着处骨质增生为特点。

【治则】通经活络止痛,行痹+活血祛风;痛痹+温经散寒;着痹+除湿化浊;热痹+清热消肿【处方】局部取穴,并根据部位循经选穴(二)股外侧皮神经炎【临床表现】在大腿前外侧皮肤感觉异常及疼痛,局部痛觉和触减退,无肌肉萎缩,无膝反射改变。

【治则】疏经通络、行气活血,针刺为主(寒湿引起者加灸),泻法或平补平泻【处方】以股外侧局部和足少阳胆经腧穴为主【组成】风市、环跳、伏兔、血海、阿是穴【方义】风市、环跳——疏通少阳经气伏兔、血海——通行气血阿是穴——疏通局部经络,活血化瘀(三)腰痛:相关经脉、病机、主方及方义【相关经脉】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带脉、肾经【病机】腰脊部经脉、经筋、络脉的不通和失荣【分类】寒湿腰痛、瘀血腰痛、肾虚腰痛【临床表现】腰部疼痛【治则】寒湿腰痛——温经散寒,针灸并用,补法瘀血腰痛——活血化瘀,针灸并用,补法肾虚腰痛——益肾壮腰,针灸并用,泻法【处方】以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为主【组成】委中、肾俞、大肠俞、脊中、腰阳关、阿是穴【方义】委中—疏调腰背部经脉之气肾俞—壮腰益肾大肠俞、脊中、腰阳关、阿是穴—疏通局部经脉、络脉及经筋之气血,通经止痛(四)坐骨神经痛:临床分类、治则、取穴特点【分类】根性坐骨神经痛、干性坐骨神经痛【临床表现】腰部、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出现放射性、电击性、烧灼性疼痛为主症。

1。针灸治疗学笔记-总论

1。针灸治疗学笔记-总论

第一部分总论一、针灸治疗作用: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1.疏通经络—最直接、最主要的作用扶正祛邪—根本法则和手段调和阴阳—最终目的2.针灸扶正祛邪作用的实现:补泻手法、部分腧穴偏补偏泻的性能①补泻手法:a.针刺补法、艾灸—兴奋作用>抑制作用,偏于扶正,适用于慢性久病、虚寒证b.针刺泻法、刺血—抑制作用>兴奋作用,偏于祛邪,适用于新病、急症、实热证面瘫初期—泻合谷、太冲(祛邪)面瘫后期—补足三里、三阴交(扶正)②腧穴偏补偏泻的性能:a.扶正——气海、关元、命门、肾俞、足三里、背俞穴b.祛邪——曲泽、委中、水沟、十宣、郄穴、募穴、下合穴3.调和阴阳:阳盛高热: 大椎放血、针外关①泻其有余阴盛寒凝: 关元、肾俞(针或灸)阴虚阳亢之虚热证: 太溪、照海(壮水之主,以制阳光)②补其不足阳虚阴盛之阴寒证: 关元、命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③阴中求阳:阳不足,补阳时兼以滋阴。

阳中求阴:阴不足,滋阴时兼以补阳。

④滋阴潜阳:阴虚阳亢之头目昏眩—补太溪,泻太冲。

⑤补阳消阴:脾阳虚乏,湿浊困脾之嗜睡—补脾俞,泻阴陵泉。

⑥从阴引阳:六腑病(腑为阳)取募穴(阴位)——阳经病取相表里的阴经穴从阳引阴:五脏病(脏为阴)取背俞(阳位)——阴经病取相表里的阳经穴⑦补阴泻阳:阳盛阴虚之失眠、狂证—补照海,泻申脉。

补阳泻阴:阴盛阳虚之嗜睡、癫证—补申脉,泻照海二、针灸治疗原则:治神守气、清热温寒、补虚泻实1.治神守气2.清热温寒:热则疾之;寒则留之;温清并用①热则疾之:诸热证宜行清泻法,以毫针浅刺疾出,泻法或点刺出血②寒则留之:诸寒证宜用灸法施治,针刺则应深刺久留针,以侯阳气。

3.补虚泻实: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实则泻之;宛陈则除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①虚则补之:虚证的治疗原则应该用补法,适用于各种慢性虚弱型病症②陷下则灸之:③实则泻之:实证的治疗原则是用泻法或点刺出血④宛陈则除之:血实证要用刺血法以活血化瘀、疏通经络⑤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治疗应按本经循经取穴,以原穴和五输穴最为适宜,当针下得气后,再行均匀的提插捻转,使本经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恢复正常三、针灸临床辨证论治纲要1.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和精华所在,在针灸疗法中具有特殊的运用形式,即以脏腑、气血证治为基础,以经络证治为核心,以八纲证治为纲领。

针灸学治疗各论笔记整理资料讲解

针灸学治疗各论笔记整理资料讲解

针灸学治疗各论笔记整理第三部分.3 针灸临床治疗一、头面躯体痛证1、头痛②阳明经痛:头维印堂阳白阿是穴合谷内庭③太阳经痛:天柱后项阿是穴后溪申脉④少阳经痛:风池太阳率谷阿是穴外关足临泣⑤厥阴经痛:百会四神聪阿是穴太冲内关记忆要点:局部取穴(根据头痛位置的不同)+阿是穴+远端同名经选穴(例如阳明头痛:手阳明合谷+足阳明内庭)有明显的规律不需要背诵,理解即可。

2、面痛:治法:疏通经络,祛风止痛。

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四白、下关、地仓、合谷、内庭,太冲记忆要点:局部取穴(四白下关地仓)+合谷太冲(开四关,二穴分属于手阳明,足厥阴)+内庭(足阳明荥穴,疏通阳明经气血,这个穴位后面大量的用到,主要就是泄阳明热)口诀:四下地,冲谷庭(四这个人下地干活,喜欢冲一杯“谷庭”茶)3、落枕:主穴:天柱阿是穴外劳宫记忆要点:天柱阿是穴(局部取穴,疏通颈部气血)+外劳宫(经验穴,又名落枕穴)口诀:阿!天外飞仙(武侠片里会有的台词)4、漏肩风:选经:阿是穴,手三阳经主穴:肩前肩髃肩髎肩贞阿是穴曲池阳陵泉记忆要点:肩髃肩髎肩贞(分属于手阳明,少阳,太阳)+肩前(奇穴)局部取穴+曲池,阳陵泉(行气活血止痛,曲池主要有泻热的作用,筋会阳陵泉所以筋脉气血不通经常用到这个穴位)口诀:四肩是阳曲(四个肩膀上都是阳曲,我们本地的一种酒的名字,阳曲,曲也有酒的意思)5、腰痛主穴:阿是穴委中大肠俞肾俞记忆要点:肾俞(腰为肾之府,肾腧可以益肾壮腰)+大肠腧阿是穴(局部取穴)+委中(腰背委中求)口诀:委是肾肠(我是肾大肠)6、痹证:行血膈、痛关肾、着三陵、热大曲选经:局部穴为主主穴:阿是穴局部经穴配穴:行痹:膈俞血海(风邪偏胜,治血先治风,血行风直灭)痛痹:肾俞腰阳关着痹:阴陵泉足三里(阴陵泉去湿邪的要穴位后面都有用到)热痹:大椎曲池(这二个穴位都是泻热的)7,坐骨神经痛主穴:足太阳:腰夹脊阿是穴佚边殷门委中承山昆仑足少阳:腰夹脊阿是穴环跳阳陵泉悬钟丘墟记忆要点:腰夹脊(治疗腰腿疼痛的要穴)+足太阳足少阳循经取穴(足少阳选穴中筋会阳陵泉,髓会悬钟,原穴丘墟)8.面瘫主穴:阳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记忆要点:阳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局部选穴,面部穴位)+合谷(面口合谷收)口诀:地风谷,髎阳车(地风谷里面有一辆拉鸟羊的车)9、痿证治法:祛邪通络、濡养筋脉。

针灸汇总:治症部分笔记文字

针灸汇总:治症部分笔记文字

针灸汇总:治症部分笔记文字第五章奇经八脉与针刺法十二经络与十五络脉歌人会患病,有两种原因。

一是外因,是人身体或受到外在的风寒暑湿燥热,络感受到,传到经上,再传到腑上,最后到脏,由外到内;另一种是由内而外,情志上的过喜、过怒、过忧、过思、过悲、过恐会造成人生病,还有来自饮食。

整个经络学的重心在脏和腑。

把肾脏固好,会由肾脏来决定寿命。

肾是主先天,十二正经全部的根都来自肾衰竭脏。

我们有十二正经,每条经上都有络,经与经之间还有络彼此联系。

络有十五个,十二经各有一个络,再加上任脉的络鸩尾,督脉的络长强,脾之大络大包,由大包统领诸络,合为十五大络。

前面的络到鸩尾,后面络到第十一椎。

下针的地方在第十椎下,就是扎在第十一椎上方。

前后横过来的是横膈。

心脏在横膈的上方。

中医认为,心气止于膈,心气最多到膈。

当心气有郁结的时候,扎天突、巨阙、关元,扎完后心气会集中到第十椎下,再在第十椎下针,因为第十椎后面,正是心气终止的地方,所以郁气会从这散掉。

手太阴的别络是列缺穴;手少阴的别络是通里穴;厥阴的别络是内关;手太阳的络是支正穴;手阳明的络偏历穴;手少阳的络是外关;足太阳的络是飞扬;足少阳的络是光明;阳明的络是丰隆穴;足太阴脾经是公孙;足少阴的别络是大钟穴;肝经的络是蠡沟穴;任脉的别络是屏翳,就是鸩尾;督脉的络之长强;脾之大络,合为十五络。

奇经八脉督脉,全身的阳气都在这里。

督脉的脉气,源头在曲骨。

任脉有里和表,任脉在里的时候是走督脉,沿着脊椎骨里面;正面的曲骨中极关元石门阴交气海,是它的表。

所以督脉和任脉是相辅相成的。

任是诸阴之海,所有的阴,通通可以管。

任脉和冲脉都起于胞中,胞是女人的子宫,或者男人的精宫(在膀胱和小肠的中间袋状的缝隙)。

冲脉是公孙在管,督脉是后溪在管,任脉是列缺在管。

由于冲脉沿两边上来,直接包到心脏,经过胃、心、肺,所以胃有问题,气喘、咳嗽,心痛、心绞痛,都可以在冲脉上治。

冲脉是公孙穴在管,它跟肾经有同样的穴道。

针灸大成针灸治症笔记1

针灸大成针灸治症笔记1

针灸大成针灸治症笔记1针灸大成针灸治证:笔记1梅花针,用拍打,2,点刺放血一,头痛,治症总要(杨氏一论中风,但未中风时,一两月前,或三四个月前,不时足胫上发酸重麻,良久方解,此将中风之候也。

便宜急灸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后用生葱、薄荷、桃柳叶,四味煎汤淋洗,灸令祛逐风气自疮口出。

如春交夏时,夏交秋时,俱宜灸,常令二足有灸疮为妙。

但人不信此法,饮食不节,色酒过度,卒忽中风,可于七处一齐俱灸各三壮,偏左灸右,偏右灸左,百会、耳前穴也。

〔第一〕阳症,中风不语,手足瘫痪者:合谷肩髎手三里百会肩井风市环跳足三里委中阳陵泉(先针无病手足,后针有病手足)。

〔第二〕阴症,中风,半身不遂,拘急,手足拘挛,此是阴症也。

亦依治之,但先补后泻。

〔第三〕中暑不省人事:人中合谷内庭百会中极气海。

问曰:“中暑当六、七月间有此症,八、九月,十月亦有此症,从何而得?”答曰:“此症非一,医者不省,当以六、七月有之,如何八、九、十月亦有之?皆因先感暑气,流入脾胃之中,窜入经络,灌溉相并,或因怒气触动,或因过饮、恣欲伤体,或外感风,至八、九月方发,乃难治也。

六、七月受病浅,风疾未盛,气血未竭,体气未衰,此为易治。

复刺后穴:中冲行间曲池少泽。

”〔第四〕中风不省人事:人中中冲合谷。

问曰:“此病如何而来?以上穴法,针之不效,奈何?”答曰:“针力不到,补泻不明,气血错乱,或去针速,故不效也。

前穴未效,复刺后穴:哑门大敦。

”〔第五〕中风口噤不开:颊车人中百会承浆合谷(俱宜泻)。

问曰:“此症前穴不效,何也?”答曰:“此皆风痰灌注,气血错乱,阴阳不升降,致有此病,复刺后穴:廉泉人中。

”〔第六〕半身不遂,中风:绝骨昆仑合谷肩髃曲池手三里足三里。

问曰:“此症针后再发,何也?”答曰:“针不知分寸,补泻不明,不分虚实,其症再发。

再针前穴,复刺后穴:肩井上廉委中。

”〔第七〕口眼喎斜,中风:地仓颊车人中合谷。

问曰:“此症用前穴针效,一月或半月复发,何也?”答曰:“必是不禁房劳,不节饮食,复刺后穴,无不效也。

中医执业针灸学笔记

中医执业针灸学笔记

中医执业针灸学笔记一、针灸学基础理论。

1. 经络系统。

- 十二经脉。

- 名称: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 走向与交接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足手阴经在胸部交接。

- 奇经八脉。

- 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其中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经;任脉为“阴脉之海”,总任一身之阴经;冲脉为“十二经之海”,又称“血海”。

2. 腧穴总论。

- 腧穴的分类。

- 十四经穴:是指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四经的腧穴。

- 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

- 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等,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

- 腧穴的主治特点。

- 近治作用:是指腧穴均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

如眼区的睛明、承泣等穴均能治疗眼疾。

- 远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

十四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脉中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远治作用尤为突出。

如合谷穴不仅能治疗手部的病证,还能治疗头面部病证。

- 特殊作用: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特异的治疗作用。

如天枢穴可止泻又可通便;内关穴在心动过速时可减慢心率,心动过缓时可提高心率。

二、经络腧穴各论。

1. 手太阴肺经。

- 经脉循行: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部分.3 针灸临床治疗一、头面躯体痛证1、头痛②阳明经痛:头维印堂阳白阿是穴合谷内庭③太阳经痛:天柱后项阿是穴后溪申脉④少阳经痛:风池太阳率谷阿是穴外关足临泣⑤厥阴经痛:百会四神聪阿是穴太冲内关记忆要点:局部取穴(根据头痛位置的不同)+阿是穴+远端同名经选穴(例如阳明头痛:手阳明合谷+足阳明内庭)有明显的规律不需要背诵,理解即可。

2、面痛:治法:疏通经络,祛风止痛。

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四白、下关、地仓、合谷、内庭,太冲记忆要点:局部取穴(四白下关地仓)+合谷太冲(开四关,二穴分属于手阳明,足厥阴)+内庭(足阳明荥穴,疏通阳明经气血,这个穴位后面大量的用到,主要就是泄阳明热)口诀:四下地,冲谷庭(四这个人下地干活,喜欢冲一杯“谷庭”茶)3、落枕:主穴:天柱阿是穴外劳宫记忆要点:天柱阿是穴(局部取穴,疏通颈部气血)+外劳宫(经验穴,又名落枕穴)口诀:阿!天外飞仙(武侠片里会有的台词)4、漏肩风:选经:阿是穴,手三阳经主穴:肩前肩髃肩髎肩贞阿是穴曲池阳陵泉记忆要点:肩髃肩髎肩贞(分属于手阳明,少阳,太阳)+肩前(奇穴)局部取穴+曲池,阳陵泉(行气活血止痛,曲池主要有泻热的作用,筋会阳陵泉所以筋脉气血不通经常用到这个穴位)口诀:四肩是阳曲(四个肩膀上都是阳曲,我们本地的一种酒的名字,阳曲,曲也有酒的意思)5、腰痛主穴:阿是穴委中大肠俞肾俞记忆要点:肾俞(腰为肾之府,肾腧可以益肾壮腰)+大肠腧阿是穴(局部取穴)+委中(腰背委中求)口诀:委是肾肠(我是肾大肠)6、痹证:行血膈、痛关肾、着三陵、热大曲选经:局部穴为主主穴:阿是穴局部经穴配穴:行痹:膈俞血海(风邪偏胜,治血先治风,血行风直灭)痛痹:肾俞腰阳关着痹:阴陵泉足三里(阴陵泉去湿邪的要穴位后面都有用到)热痹:大椎曲池(这二个穴位都是泻热的)7,坐骨神经痛主穴:足太阳:腰夹脊阿是穴佚边殷门委中承山昆仑足少阳:腰夹脊阿是穴环跳阳陵泉悬钟丘墟记忆要点:腰夹脊(治疗腰腿疼痛的要穴)+足太阳足少阳循经取穴(足少阳选穴中筋会阳陵泉,髓会悬钟,原穴丘墟)8.面瘫主穴:阳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记忆要点:阳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局部选穴,面部穴位)+合谷(面口合谷收)口诀:地风谷,髎阳车(地风谷里面有一辆拉鸟羊的车)9、痿证治法:祛邪通络、濡养筋脉。

以手足阳明经穴和夹脊穴为主。

主穴: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外关颈胸部夹脊穴『颈髃曲谷』下肢:髀关、伏兔、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腰部夹脊穴『腰髀伏兔三足』记忆要点:记住特征穴位,治痿独取阳明,夹脊穴位于督脉之边,可以调整脏腑阴阳,上肢选手阳明手三里,合谷曲池。

下肢选穴足阳明足三里,比较特征的是上肢手三里,下肢足三里10、中风⑴中经络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记忆要点:水沟(督脉穴,开窍醒神)+内关(心包络,调理心神)+三阴交(足三阴交会穴,滋补肝肾)+三中(极泉尺泽委中,这三个穴位都是肢体部位的中心位置,很特别集合在一起。

可以疏通肢体筋络)口诀:水内三尺“委泉”⑵中脏腑:主穴:内关水沟百会口诀:水会内关11、眩晕⑴实证:选经:足少阳经,手足厥阴经,督脉主穴:风池百会内关太冲记忆要点:百会(督脉,跟脑部有关的疾病都会用到督脉穴)+风池(局部取穴,疏通头部气机)+内关太冲(同名经配穴,平肝常用搭配,后面用到很多)口诀:百池冲关⑵虚证:选经:足少阳经,背俞穴,督脉主穴:风池百会肝俞肾俞足三里记忆要点:百会风池(一个督脉穴,风池局部取穴同上)+肝腧肾腧足三里(补益肝肾,足三里补益气血)口诀:百池三肝肾12、痫病⑴发作期:【】治法:醒脑开窍。

以手厥阴、督脉及足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内关、水沟、百会、太冲后溪、涌泉记忆要点:水沟百会(督脉穴,关于脑部的疾病通常都用到这二个穴位)+内关太冲(前面提到了这个搭配,手足厥阴的同名经选穴)+后溪涌泉(后溪八脉交会穴同督脉,治疗痫病要穴,涌泉肾经的井穴,开窍醒神,这里需要强调几乎所有的筋脉的井穴都可以泻热治疗急性病神志病)口诀:百泉溪,冲关水(农民伯伯用百泉溪灌溉庄稼,一会冲水灌溉,一会关水)⑵间歇期:【太丰鸠使印】治法:豁痰开窍,熄风定痫。

以督脉、任脉和手、足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印堂、鸠尾、间使、太冲、丰隆腰奇记忆要点:印堂鸠尾(任脉,鸠尾任脉的络穴,治疗痫病的要穴)+间使(心包络,可调节心神,理气血)+太冲丰隆(太冲肝的原穴,平肝,丰隆豁痰,常用其穴位祛痰)+腰奇(经验穴)口诀:印尾太丰,使奇(大鹰的尾巴很丰满,使其看起来很奇怪)13、不寐:选经:八脉交会穴,手少阴经,督脉主穴:百会神门三阴交照海申脉安眠记忆要点:百会(督脉,不解释前面说了很多了)+神门(心原穴,失眠跟心关系密切。

宁心安神)+三阴交(调整阴阳,失眠的病机就是阴阳失调,所以有这个穴位是治本)+照海申脉(八脉交会穴通阳跷阴跷,调整阴阳)+安眠穴(经验穴)口诀:三神会,眠申海(三个神仙会面,也失眠,只有睡在深海里才可以睡得好)14、郁证:治法:调神理气,疏肝解郁。

以督脉、手厥阴、手少阴和足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百会印堂神门内关太冲儃中记忆要点:百会印堂(任脉督脉配合)+神门太冲(郁证自己分析下跟心肝最为密切,所以很自然的选到心原穴,肝原穴)+内关儃中(内关为心包络,作用很多,跟儃中配合宽胸梳理气机,不腰认为内关只跟心有关,不如呕吐也会用到内关,应为这个穴位可以宽胸梳理气机)口诀:神会印堂,儃冲关15、心悸:治法:调理心气,安神定悸。

以手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内关、郄门、神门、厥阴俞、儃中记忆要点:记忆之前我们分析下,心悸肯定跟心经心包经有关,所以我们用到穴位:内关(心包络)+郄门(心包郄穴)+神门(心原)+厥阴输儃中(心包背腧穴与募穴配合,这是经常用的选穴方法,前后选穴,背募配合)高血压,这个病的记忆提醒我们被个论的时候把原络穴歌,背腧穴,募穴,郄穴歌背完,应为选穴特别爱选这些特殊穴位。

口诀:关二门。

中厥阴(这个病其实不用口诀记忆,知道心经心包经的原络,背募穴就可以了)16、感冒:选经:手太阴,手阳明,督脉主穴:列缺合谷大椎太阳风池记忆要点:列缺合谷(手太阴,手阳明表里二穴配合,常用搭配,祛邪解表)+大椎(督脉。

泻热。

不解释)+风池太阳(风池为足少阳与阳维脉交会穴,阳维病苦寒热,二穴可以疏散风热,清理头目)口诀:谷风太大列(山谷里的风太大,太烈)17、咳嗽⑴外感咳嗽:治法:疏风解表,宣肺止咳。

以手太阴、手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列缺合谷肺俞记忆要点:肺俞(肺系疾病常用穴位,无论寒热虚实)+列缺合谷(上面提到了这个搭配)口诀:肺列谷⑵内伤咳嗽:治法:肃肺理气,止咳化痰。

以手、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太渊三阴交肺俞中府三阴交记忆要点:肺俞中府太渊(肺经的背腧穴,募穴,原穴,这就是为什么我说要先背特殊穴口诀的原因)+三阴交(其实这个穴位用途非常广泛,一般阴经的虚症用到)口诀:肺募腧三穴(肺的募穴,背腧穴,三阴交)18、哮喘⑴实证:选经:手太阴背俞穴主穴:列缺尺泽中府肺俞定喘记忆要点:列缺尺泽(肺经的络穴,合穴,作用于肺经宣通肺气)+肺俞中府(腧募配合)+定喘(经验穴)口诀:列尺肺中定⑵虚证:选经:手太阴经,足少阴经,背俞穴主穴:肺俞膏肓肾俞定喘太渊太溪足三里记忆要点:哮喘的虚症主要是肺肾的虚症,所以选穴主要针对肺肾,肺俞太渊(补肺)+肾俞,太溪(补肾)+膏肓足三里(一个补益肺气,一个调和胃气,为啥要调和胃气?调和胃气可以滋养生化之源,使水谷精微上归于肺,体现了培土生金的感觉)+定喘口诀:肺肾二原,膏足定(二原是肺肾的原穴太渊太溪,是不是觉得名字很像)19、呕吐:选经:手厥阴经,足阳明经,募穴主穴:胃腧内关足三里中脘记忆要点:其实如果我们会意意个疾病的选穴,实在记不住,可以回想他的主要涉及的经脉的原络穴位,背腧募穴,下合穴基本就差不多了。

呕吐主要是胃经的疾病,选用胃经的背腧穴,下合穴,募穴+内关(我前面提过这个穴位可以宽胸行气,这也是治疗呕吐的关键)口诀:胃中关三里20、泄泻:选经:足阳明经,足太阴经主穴:神阙天枢大肠腧上巨虚阴陵泉记忆要点;泄泻主要病位在大肠,取大肠经背腧穴,募穴,下合穴(腑病多使用下合穴)+神阙(他的位置就是肚脐眼,这是常识,拉肚子肚子疼的时候揉一揉肚脐是不是很舒服)+阴陵泉(泄泻的病因湿邪,所以选这个穴位去湿气)口诀:大肠募腧下(有)神泉21、便秘:【天沟水来丰】热谷庭、气冲中、虚脾气血三里交、阳元神选经:足阳明经,手少阳经主穴:大肠腧上巨虚天枢支沟足三里记忆要点:便秘的病位在大肠所以很自然的选到了大肠腧下合穴上巨虚募穴天枢+支沟(治疗便秘的奇效穴)+足三里(大小肠都属于胃,取胃经的下合穴,调理肠胃)口诀:大肠上天,支足(大肠能上天成仙,知足了)22、癃闭⑴实证:治法:清热利湿,行气活血。

以足太阳、足太阴经及任脉穴为主。

主穴:秩边、阴陵泉、三阴交、中极、膀胱俞记忆要点:中极膀胱腧(募腧配合)+秩边(膀胱经穴,可疏通调节膀胱气机)+阴陵泉(清湿热)+三阴交(上面说过一般需要调节肝脾肾的时候用到这个穴位,这个病的关键在于水夜的输布能否正常)口诀:“阴极”泉旁边23、消渴消渴:治法: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以背俞穴、足少阴经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胃脘下俞、肺俞、脾俞、肾俞、太溪、三阴交记忆要点:胃脘下腧(经验穴位)+肺俞脾腧肾腧(消渴的上中下消的病位)+三阴交太溪(养胃阴补肝肾清虚热)口诀:胃脘下:肺胃肾,三姨太(胃脘下面有肺胃肾三个姨太太,大户人家,三个老婆得糖尿病很正常)24、月经不调⑴月经先期(经早):治法:清热调经。

以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关元、三阴交、血海记忆要点:关元(任脉穴,调理冲任的要穴)+血海三阴交(足太阴筋脉,妇科调经要穴),口诀:三海关⑵月经后期(经迟):治法:温经散寒,和血调经。

以任脉、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气海、三阴交、归来口诀:三海归。

⑶月经先后无定期(经乱):治法:调补肝肾。

以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关元三阴交肝俞口诀:三元肝(猪肝汤。

三块钱一碗)25、痛经:⑴实证:治法:行气散寒、通经止痛选经:足太阴经,任脉主穴:三阴交中极地机次髎十七椎记忆要点:中极三阴交(中极任脉穴,与足三阴交汇,可以调理冲任)+地机(脾经的郄穴,善止痛活血)+十七椎次髎(经验效穴。

单用即效)口诀:三中地十七次(三中第十七次党员代表大会)⑶虚证:⑷治法:调补气血、温养冲任选经:足太阴,足阳明经主穴:三阴交足三里关元口诀:关三里(关口离这里三里地)26、崩漏治法:通调冲任、祛邪固经选经:任脉,足太阴经主穴:三阴交关元隐白记忆要点:妇科疾病用到三阴交,关元是常用搭配,不解释,隐白是脾经的井穴,健脾统血(血症跟脾的关系密切,脾不统血)口诀:关元白交(关元这个朋友白交了)27、绝经前后诸症:【三海肝脾肾】治法:滋补肝肾,调理冲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