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重点笔记

合集下载

针灸学重要知识点

针灸学重要知识点

针灸学重要知识点1.经络证治的主要理论依据是:经络辨证。

2.治疗脾病,首选的穴位是:章门。

3.诊断脑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均匀一致性的血性脑脊液。

4.合谷、复溜均可治疗的病症是:汗证。

5.头痛位于前额者,其病变的经脉是:阳明。

6.内踝尖至胫骨内侧牌下方的骨度分寸是:13寸。

7.针刺治疗喘急不能平卧取天突穴,其操作方法是:先直刺0.2寸,然后针尖向下沿胸骨柄后方针刺1.0~1.5寸。

8,交接于足小趾端的两条经脉是:足太阳经与足少阴经。

9.手少阴心经的终止穴是:少冲。

10.治疗寒邪所致的疼痛宜选用的灸法是:隔姜灸。

U.肌无力危象叮胆碱能危象的最主要区别是:新斯的明不足。

12.第一个铸造针灸铜人的医家是:王惟一。

13.治疗急性、疼痛性病症,宜首选的脸穴是:那穴。

14.临床疑诊脑出血时,首选的辅助检查是:脑CT015.同时针刺中皖、章门、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宜选择的体位是:仰卧位。

16.合并肺部感染的重症肌无力病人,针对其肺部感染,应选用:青霉素。

17.治疗行痹取血海、膈俞的目的是:活血养血。

18.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为颅内压增高的三主征。

19.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的经脉是:足少阳胆经。

20.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出现相应的症状及体征完全恢复的时间应在:24小时内。

21.手三里在前臂,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22.低钾型周期性麻痹治疗最佳补钾方法是:口服。

23.推-基底动脉系统TlA的特征性表现是:跌倒发作。

24.重症肌无力的发病机制可能是:突触后膜乙猷胆碱受体敏感性降低和受体数目减少。

25.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最主要区别点是:有无局灶性定位体征。

26.梗死灶继发出血是溶栓治疗最严重的并发症,指明的再灌注损伤及脑组织水肿也是溶栓治疗的潜在危险,再闭塞的概率约10%~20%,发病机制不清,也是溶栓治疗的并发症,而血管痉挛不属于溶栓的并发症。

27.根据五输穴的主病特点,治疗1•体重节痛”应取:输穴。

针灸学重点穴位笔记

针灸学重点穴位笔记

第一章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下口幽门,上口贲门),通过膈肌,属肺,至喉部,横行至胸部处上方(中府穴),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下缘下行,过肘窝入寸口上鱼际,直出拇指之端(少商穴)。

分支:从手腕的后方(列缺穴)分出,沿掌背侧向食指桡侧端(商阳穴),交于手阳明大肠经。

五输穴:少商(井)、鱼际(荥)、太渊(输)、经渠(经)、尺泽(合) 原穴络穴:太渊(原)、列缺(络)背俞穴募穴:肺俞(俞)、中府(募)郄穴:孔最(郄)八脉交会穴:列缺(通于任脉)、太渊主治:咳、喘、咯血、咽喉痛等肺系疾患穴位特定穴定位主治操作中府募穴胸前臂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解剖部位咳嗽、气喘、胸满等肺部病症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刺,以免伤及脏腑。

引起气胸循行所过肩背痛尺泽合穴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解剖位置肘臂挛痛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脏腑络属咳嗽、气喘、咳血等肺实热证;急性吐泻等肠胃病循行所过咽喉肿痛特殊主治小儿惊风,中暑等急症孔最郄穴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解剖位置肘臂挛痛直刺0.5~1寸脏腑络属咳嗽、气喘、咳血等肺系病循行所过咽喉肿痛特殊主治痔疾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脏腑络属咳嗽、气喘、伤风等肺系病(外感病症)向上斜刺0.5~0.8寸循行所过咽喉肿痛,头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经渠经穴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1寸解剖位置腕臂痛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脏腑络属咳嗽、气喘、胸痛等肺系病循行所过咽喉肿痛太渊输穴原穴八脉交会穴掌后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的桡侧凹陷处解剖位置腕臂痛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脏腑络属咳嗽,气喘等肺系病循行所过咽喉肿痛特殊主治无脉症鱼际荥穴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脏腑络属咳嗽,咳血等肺系热性病证直刺0.5~0.8寸。

治疗小儿疳积可用割治法循行所过咽喉肿痛,失音特殊治疗小儿疳积少商井穴拇指桡侧指甲旁约0.1寸脏腑络属咳嗽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循行所过咽喉肿痛,鼻衄特殊治疗高热、昏迷、癫狂第二章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经过手背部行于上肢伸侧(外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穴),再向前下行入缺盆(锁骨上窝),进入胸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至大肠,属大肠。

(完整版)针灸学重点笔记

(完整版)针灸学重点笔记

针灸学重点笔记经络: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

经络系统:经络的主要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临床的刺激点。

一夫法:又称横指同身寸。

是以食、中、环、小指四指相并,以中指中节近端横纹为标准,四指横度为3寸量取穴位的方法 .得气:进行针刺时,患者所产生的酸、麻、重、胀、疼痛或触电样反应等针感以及医者刺手手下的沉紧等感觉。

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太阴,少阴,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顺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交胆肝续。

奇经八脉的功能:督脉与六阳经有联系,称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称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冲脉与任、督脉,足阳明、足少阴等经有联系,故有“十二经之海”、“血海”之称,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带脉约束联系了纵行躯干部的诸条足经;阴阳维脉联系阴经与阳经,分别主管一身之表里;阴阳跷脉主持阳动阴静,共司下肢运动与寤寐。

四海:髓海,脑(百会,风府);血海冲脉(大杼,上下巨虚);气海膻中(大椎,人迎);水谷之海胃(气冲,足三里)。

腧穴的主治特点:1近治作用,睛明治眼疾;2.远治作用,合谷治本经所过出头面疾病;3特殊作用,大椎退热。

募穴:位于胸腹部,为脏腑之气结聚之处的特定穴。

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

十二经原\络穴:胆经丘墟、光明;肝经太冲、蠡沟;小肠经腕谷、支正;心经神门、通里;胃经冲阳、丰隆;脾经太白、公孙;大肠经合谷、偏历;肺经太渊、列缺;膀胱经京骨、飞扬;肾经太溪、大钟;三焦经阳池、外关;心包络大陵、内关。

五腧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完整版)针灸学重点

(完整版)针灸学重点

名词解释1.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包括经脉和络脉。

2.经络系统: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3.十二经脉:系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相关: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至内踝上八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4.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八条。

5.一源三岐: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而分别循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

(相关:督脉调节全身阳经脉气。

称“阳脉之海”;任脉调节阴经脉气,称“阴脉之海”;冲脉调节十二经气血,称“十二经之海”,又称“血海”。

)6.十四经:奇经八脉中的督脉和任脉,各有其所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

7.十五络脉:十二络脉和任督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称~~~8.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人体腔的支脉9.标本:主要指经脉腧穴分布部位的上下对应关系。

10.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反映出经气上下两极间的关系。

11.四海: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为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

(髓海位于头部,气海位于胸部,水谷之海位于上腹部,血海位于下腹部)12.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13.特定穴: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呼的腧穴。

(分为五腧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背腧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十类。

)14.五腧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五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

15.原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又称“十二原”。

作用:协助诊断治疗相关脏腑的疾病。

针灸学表格总结背诵版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手太阴肺经穴位共同点区别备

针灸学表格总结背诵版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手太阴肺经穴位共同点区别备

针灸学表格总结背诵版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手太阴肺经穴位共同点区别备
一、共同点
1. 位置:手太阴肺经的穴位均位于手太阴肺经的循行路线上,起于中府,止于少商。

2. 作用:调节呼吸系统功能,主治呼吸系统疾病。

3. 特定穴:手太阴肺经的穴位中,除了少商外,其他均为特定穴,包括募穴、会穴、原穴、络穴等。

二、区别点
1. 名称:每个穴位都有自己的名称,如中府、尺泽、孔最、列缺等。

2. 位置:穴位的具体位置不同,如中府在胸前壁外上方,而尺泽在肘横纹中。

3. 主治疾病:不同穴位的主治疾病也有所不同,如中府主治咳嗽、气喘等呼吸系统疾病,而尺泽主治肘臂疼痛、咽喉肿痛等。

4. 操作方法:手太阴肺经的穴位操作方法也有所不同,如中府采用斜刺或平刺0.3~0.5寸,而尺泽采用直刺0.5~0.8寸。

三、备用知识
1. 手太阴肺经是十二经脉之一,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是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治疗途径。

2. 手太阴肺经的穴位可以与其他穴位配合使用,以增强治疗效果,如中府与天突配合使用可治疗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

针灸学重点知识

针灸学重点知识
7、原穴:“原”即本原,原气之意,是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十二经脉在四肢各有一个原穴。
8、循经取穴:某一经络或脏腑有病,便选用该经或该脏腑的所属经络或相应经脉的远部腧穴来治疗。
9、得气:亦称针感、气至。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的感应。
10、十四经: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腧穴。简称“经穴”。
15、中指同身寸:异,各有其不同用处的9种针具。如长针、大头针。
17、雀啄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施灸,以给施灸局部一个变量的刺激。
18、回旋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
19、温和灸: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或患处,距离皮肤2~3cm处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min,至皮肤红晕为度。
11、前后配穴法:又叫腹背阴阳配穴法。前后穴配合使用。
12、交会穴:是指两经或数经经脉相交或会合的腧穴,多分布于头部、躯干部。
13、十二经别:从十二经分出,深入体腔联络脏腑器官,沟通表里两经的支脉。有离入出合。
14、腧穴: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和“俞”“输”义通,有转输的含义;“穴”是如隙的含义。
6、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唐代孙思邈绘制的“明堂三人图”
7、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静脉并称十四经:元代滑寿编撰的《十四经发挥》
3、王唯一编〈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4、明代是针灸学最昌盛的时期。
5、李学川〈针灸逢源〉列出361个穴位。
1、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调节人体各部的通路。经,有路径的含义。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支干。络,有网络的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针灸学笔记整理word精品

针灸学笔记整理word精品

针灸学笔记第一部分一、针灸发展简史1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2、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内经》3、又称《针经》的是:《灵枢》4、针灸第一次总结:《内经》;第二次总结:《针灸甲乙经》;第三次总结:《针灸大成》5、起承前启后作用的是:《针灸甲乙经》6、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唐代孙思邈绘制的“明堂三人图”7、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静脉并称十四经:元代滑寿编撰的《十四经发挥》二、经络系统的组成1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

手三阴经:太厥少。

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寸以上)2、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3、十二经脉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4、奇经八脉:督脉:阳脉之海任脉:阴脉之海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阴阳涩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5、十五络脉:十二经脉、任督二脉、脾之大络。

加强表里两经的外部联系,补充十二经脉循行之不足。

任脉的别络名鸠尾,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

沟通腹部经气。

督脉的别络名长强,从长强分出,经背部向上散布于头部,左右别走足太阳经。

沟通背部经气。

脾之大络名大包,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部。

沟通全身经气。

6、十二经别:十二经别从肘膝关节附近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出);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体表的阳经经脉(合)< 7、十二经筋: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

行于体表,不入内脏。

主要作用: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

足三阳经筋走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贲(面);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

针灸学复习重点笔记

针灸学复习重点笔记

针灸学复习重点笔记针灸学复习重点笔记★十二原穴歌诀肺原太渊大合谷,胃原冲阳脾太白,心原神门小肠腕,胱胱京骨肾太溪,心包大陵焦阳池,胆原丘墟肝太冲。

★十五络穴歌诀肺缺肠偏胃丰隆,脾孙心通小支正,膀飞肾钟包内关,焦外胆明肝蠡沟。

任尾督强脾大包★十二幕穴歌诀大肠天枢中府肺,脾幕章门胃中脘,小肠关元巨阙心,中极膀胱京门肾,心包膻中焦石门,胆有日月期门肝八脉交会穴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缝,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给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隔喉咙★八会穴腑会中脘脏章门,血会膈俞气膻中,筋会阳陵脉太渊,髓会绝骨骨大杼★十六郄穴孔最温溜肺大肠,粱丘地机胃脾乡阴郄养老心小肠,水泉金门肾膀胱郄门会宗包三焦,外丘中都胆肝藏阳维阳交阴筑宾,阴跷交信阳趺阳★下合穴胃经下合三里量,上下巨虚大小肠,胆府有病取阳陵,膀胱委中焦委阳针灸部分病治疗处方★头痛百会风池,太阳合谷阿是★偏头痛是外关率谷的风池太冲吹的足临泣偏头痛了★面痛冲谷下地,攒竹内庭四白去★腰痛大肠俞,委中阿是穴★中风中经络在关内委中有个三阴交,极泉流进水沟形成了尺泽,就有了经络中脏腑井水冲隆宫脱证元神要脱★眩晕风池会,内关实太冲,肝肾虚三里★面瘫攒四白车阳白谷全充仓库,免谈★痫病发作期水沟百会后溪,内关涌泉间歇丰隆太沖,鸠尾印堂奇间(腰奇穴间使穴★不寐安眠百会带神门,申脉照海加三阴★郁证百会印堂水沟,太沖内关神门★痴呆百会印堂四神聪内关太溪悬钟(四太会堂关钟)★心悸心拒绝关二门(巨阙内关心俞神门郄门)★感冒列谷太大风(列缺合谷太阳大椎风池)★咳嗽咳嗽选肺俞,外感列合谷,内伤三阴交,太渊必不少★哮喘实证中府肺缺泽定喘无疑虚证溪渊太太三里屯吃肺肾定喘膏★呕吐在关内走三里路,中脘不舒服就吐了(中脘足三里内关)★胃痛同呕吐★泄泻急泻泉水上天急泻慢泻慢天神(天枢神阙)逐三里公孙★痢疾三合上天(天枢三阴交上巨虚合谷)★便秘天大的虛构(天枢,大肠俞,上巨虚支沟)★阳痿三阴关肾,所以阳痿了(三阴交关元肾俞)★癃闭实证膀胱中秩边(膀胱俞中极秩边),三阴阴陵泉虛证三焦秩边脾肾关★消渴消渴肺脾肾太溪胃(胃脘下俞)三阴(交)★月经不调要想月经调,先找三阴交,月经先期关血海,月经后期气归来,先后不定关元肝,三个证型都有三(三阴交)★痛经三阴交中极地(地机)次髎,虚证三阴里关元不能少★崩漏皆用三阴交,实证关元隐(隐白),虚肾三里气(气海)★绝经前后诸证绝经肝与肾,太溪气三阴★带下病阴中带白环(带脉中极白环俞三阴交)★缺乳一乳中少(膻中乳根少泽)★遗尿中极关元三阴交,再调膀胱治遗尿★瘾疹瘾疹三阴交曲池合谷血膈俞★蛇串疮★神经性皮炎阿是穴,曲池合谷膈俞血★乳癖膻中乳根屋期,外加三里太冲★颈椎是颈脊悬曲天柱风池★落枕悬钟天柱后外劳宫找阿是穴★漏肩风三肩阿阳陵条口透承山★扭伤★肘劳★目赤肿痛风池谷眼睛冲太阳★耳鸣耳聋实在是侠溪翳风中渚听会虛证听宫翳风肾太虚★牙痛你合谷下车★咽喉肿痛少商尺泽合关冲,专治实证咽喉痛太溪照海列鱼际,咽痛虚证效神奇★近视二明(光明睛明)近视风池泣(承泣)★晕厥三里内有百条水沟(水沟百会内关足三里)★心绞痛内关膻中二郄★胆绞痛二胆日阳陵★肾绞痛中极膀胱肾,三阴阴陵泉★肥胖症肥胖太丰满,泉天曲池(天枢阴陵泉丰隆太冲曲池)。

针灸学笔记整理

针灸学笔记整理

针灸学笔记第一部分一、针灸发展简史1、最早得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2、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得形成:《内经》3、又称《针经》得就是:《灵枢》4、针灸第一次总结:《内经》;第二次总结:《针灸甲乙经》;第三次总结:《针灸大成》5、起承前启后作用得就是:《针灸甲乙经》6、最早得彩色经络腧穴图:唐代孙思邈绘制得“明堂三人图”7、首次把任、督二脉与十二静脉并称十四经:元代滑寿编撰得《十四经发挥》二、经络系统得组成1、十二经脉在四肢得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

手三阴经:太厥少。

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寸以上)2、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3、十二经脉交接规律:相表里得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得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得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⑴表里得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①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商阳)②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接于足大趾内端(隐白)③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于小指端(少冲、少泽)④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接于小趾端(至阴)⑤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于无名指端(关冲)⑥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接于大趾外端(大敦)⑵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①手足阳明经交接于鼻旁(迎香)②手足太阳经交接于目内眦(睛明)③手足少阳经交接于目外眦(瞳子髎)⑶相互衔接得阴经在胸中交接:①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②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③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4、奇经八脉:督脉:阳脉之海任脉:阴脉之海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带脉:约束纵行躯干得诸条经脉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阴阳涩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5、十五络脉:十二经脉、任督二脉、脾之大络。

加强表里两经得外部联系,补充十二经脉循行之不足。

任脉得别络名鸠尾,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

中医针灸学笔记整理

中医针灸学笔记整理

针灸学笔记第一部分一、针灸发展简史1、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2、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内经》3、又称《针经》的是:《灵枢》4、针灸第一次总结:《内经》;第二次总结:《针灸甲乙经》;第三次总结:《针灸大成》5、起承前启后作用的是:《针灸甲乙经》6、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唐代孙思邈绘制的“明堂三人图”7、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静脉并称十四经:元代滑寿编撰的《十四经发挥》二、经络系统的组成1、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

手三阴经:太厥少。

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 8 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 寸以上)2、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3、十二经脉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⑴表里的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①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商阳)②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接于足大趾内端(隐白)③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于小指端(少冲、少泽)④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接于小趾端(至阴)⑤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于无名指端(关冲)⑥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接于大趾外端(大敦)⑵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①手足阳明经交接于鼻旁(迎香)②手足太阳经交接于目内眦(睛明)③手足少阳经交接于目外眦(瞳子髎)⑶相互衔接的阴经在胸中交接:①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②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③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4、奇经八脉:督脉:阳脉之海任脉:阴脉之海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阴阳涩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5、十五络脉:十二经脉、任督二脉、脾之大络。

加强表里两经的外部联系,补充十二经脉循行之不足。

任脉的别络名鸠尾,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

针灸学必考知识点归纳

针灸学必考知识点归纳

针灸学必考知识点归纳针灸学是一门古老的医学学科,它利用人体经络和腧穴的特定部位,通过针刺或灸疗等方法来调节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以下是针灸学必考知识点的归纳:针灸学的基础理论1. 经络学说: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络脉等。

2. 腧穴理论:腧穴是经络上的重要节点,具有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是针灸治疗的主要作用点。

3.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将自然界和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用以解释和指导针灸治疗。

针灸学的治疗原理1. 调和阴阳:通过针刺或灸疗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疏通经络:通过刺激腧穴,促进气血流通,消除经络阻塞。

3. 扶正祛邪:增强机体正气,驱除病邪,恢复健康状态。

针灸学的操作方法1. 针刺法:包括直刺、斜刺、平刺等不同针刺角度和手法。

2. 灸法:使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制成的灸条,通过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腧穴。

3. 电针法:通过电针仪将电流引入针体,增强针刺的效果。

针灸学的主要腧穴1. 常用腧穴:如足三里、合谷、太冲等,这些穴位在治疗多种疾病中都有广泛应用。

2. 特定病症的腧穴:如治疗头痛可选用百会穴,治疗腰痛可选用命门穴等。

针灸学的临床应用1. 内科疾病:如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2. 外科疾病:如软组织损伤、疼痛等。

3. 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规律、痛经等。

4. 儿科疾病:如小儿腹泻、小儿哮喘等。

针灸学的注意事项1. 针刺禁忌:如皮肤感染、高热、孕妇等情况下不宜针刺。

2. 灸法禁忌:如阴虚火旺、皮肤破损等不宜使用灸法。

3. 操作规范:确保针具消毒,避免交叉感染,注意针刺深度和角度。

针灸学的现代研究1. 机制研究:探讨针灸如何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系统发挥作用。

2. 临床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等方法,验证针灸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针灸学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和实践在现代医学中仍具有重要价值。

针灸学知识点整理

针灸学知识点整理

针灸学知识点整理针灸学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中医疗法,通过针刺或艾灸人体穴位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调和阴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

以下是对针灸学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整理。

一、针灸的历史渊源针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砭石来刺破皮肤,以治疗疾病。

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

《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其中对针灸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为针灸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经络系统经络系统是针灸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等。

十二正经分别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包括十五别络、浮络、孙络等。

三、穴位穴位是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也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

穴位的定位和功能是针灸学的重要内容。

穴位的定位方法有骨度分寸法、手指同身寸法、体表标志法等。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合谷、曲池、内关、涌泉等。

每个穴位都有其特定的治疗作用,例如足三里可以调理脾胃、强身健体;合谷可以疏风解表、止痛。

四、针刺方法针刺是针灸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针刺的方法包括进针、行针、出针等环节。

进针的手法有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等。

行针的手法有提插法、捻转法等,通过行针可以加强针感,提高治疗效果。

出针时要缓慢,并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防止出血。

在针刺时,需要注意针刺的角度、深度和方向。

不同的穴位、病情和患者体质,针刺的角度、深度和方向都有所不同。

同时,还要注意针刺的禁忌,如孕妇的腰骶部和腹部穴位、小儿囟门未闭合处等不宜针刺。

五、艾灸方法艾灸是通过燃烧艾绒或其他药物产生的温热刺激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针灸学重点笔记

针灸学重点笔记

针灸教重面条记——病愈一班整治之阳早格格创做经络:经脉战络脉的统称,是人体运止气血、联结净腑、相通内中、贯串上下的通路.经络的效率腧穴:是人体净腑经络之气输注出进的特殊部位,既是徐病的反应面,又是针灸临床的刺激面.分为:经穴(十二经脉、任脉、督脉上的腧穴),偶穴战阿是穴.(分类及观念)腧穴时常使用定位法:体表标记定位法;骨度分寸定位法;脚指共身寸定位法;烦琐与穴定位法.(各自的观念及骨度分寸法的一些时常使用骨度分寸)一妇法:又称横指共身寸.是以食、中、环、小指四指相并,以中指中节近端横纹为尺度,四指横度为3寸量与穴位的要领 .得气:举止针刺时,患者所爆收的酸、麻、重、胀、痛痛或者触电样反应等针感以及医者刺脚脚下的重紧等感觉.十二经脉的体表分集程序:脚脚阳经为阳明正在前,少阳正在中,太阳正在后;脚脚阳经为太阳正在前,厥阳正在中,少阳正在后.其中脚三阳经正在脚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阳,太阳,少阳,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阳接出于厥阳之前.腧穴的主治特性:1近治效率,睛明治眼徐;2.近治效率,合谷治本经所过出头里徐病;3特殊效率,大椎退热.(各自的观念及应用)二、经络系统的组成1、十二经脉正在四肢的分集程序:脚脚三阳经:阳少太.脚三阳经:太厥少.脚三阳经:厥太少(内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寸以上)任督二脉皆起于胞中,共出于会阳,分别循止人体的前后正中线.2、十二经脉循止走背:脚三阳经从胸走脚;脚三阳经从脚走头;脚三阳经重新走脚;脚三阳经从脚走背胸.五、刺法的观念战分类:刺法:又称“针法”,是指派用分歧的针具,刺进人体的穴位(或者一定部位)并施以分歧的脚法,给与一定的刺激,进而激励经络之气,达到安排阳阳、防治徐病的要领.六、毫针刺法1、提插捻转的补泻:(基础支配要领的形貌)①捻转:补,角度小、用力沉、频次缓、时间短、大指背前、食指背后;泻,角度大、用力重、频次快、时间少、大指背后、食指背前.②提插:补,先浅后深、重插沉提、幅度小、频次缓、时间短、以下插为主;泻,先深后浅、沉插重提、幅度大、频次快、时间少、以上提为主.2、单脚进针的种类:指切进针法,挟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弛进针法.(适用范畴)3、晕针表示及定义及防止:是指正在针刺历程中患者爆收的晕厥局里;头晕目眩、里色惨黑、心慌气短、恶心欲吐、粗神萎倦、四肢厥热.4、止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进腧穴后为使之得气,安排针感战举止补泻而真止的百般针刺脚法.7、得气:是指将针刺进腧穴后所爆收的经气感触,又名针感.8、9、基础脚法:提插法、捻转法;辅帮脚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刺脚,押脚七、拔罐要领走罐,留罐八、时常使用灸法灸法的观念:又称“艾灸”,是指用艾绒战药物为主要资料,面焚后正在体表的一定部位或者腧穴举止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热刺激以及药物的效率,通过经络的传导,温通经络、扶正祛邪,达到防治徐病的脚段.灸法的分类及基础支配,用法:1、艾灸:⑴艾炷灸:间接灸(①瘢痕灸;②无瘢痕灸)间接灸(①隔姜灸;②隔蒜灸;③隔盐灸)⑵艾条灸:悬起灸(①温战灸;②雀啄灸;③回旋灸)⑶温针灸:针战灸并用,没有属于艾条灸⑷温灸器灸2、其余灸法:灯火灸&天灸(黑芥子灸、蒜泥灸、斑螯灸)施灸注意事项:【施灸的先后程序】:先灸阳经,后灸阳经;先灸上部,再灸下部;便壮数而止,先灸少而后灸多;便大小而止,先灸艾柱小者而后灸大者.1、对付真热证、阳真收热者,普遍没有相宜灸疗2、对付颜里、五官战有大血管的部位以及枢纽活动部位,普遍没有相宜用瘢痕灸3、孕妇的背部战腰骶部也没有相宜施灸第二部分定位及主治及特殊穴位的刺灸法主要腧穴一、1、尺泽(合穴)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凸起处主治:肺系真热病;肘臂挛痛;慢性吐泻,中热,小女惊风2、列缺(络穴;八脉接会穴通于任脉)桡骨茎突上圆,腕横纺上1.5寸主治:肺系病证;头痛、牙痛、项部强痛、心眼正斜等头项部徐患.3、合谷(本穴)定位主治:头里五官诸徐;中感;热病;经关、滞产等妇产科病4、直池(合穴)正在肘横纹中侧端与肱骨中上髁连线中面主治:上肢病证;热病;下血压;癫狂;背痛、吐泻等胃肠病;五官热性病;瘾疹,干疹,瘰疬等皮中科徐患.6、迎香主治:鼻塞,鼻衄,心眼正斜;胆讲蛔虫症.9、、颊车下颌角前上圆约1横指;主治:齿痛,牙关不利,颊肿,心正等局部病10、下关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圆,杜心与穴.主治:里心病;耳部徐病.11、天枢(大肠之募穴)脐中旁启2寸.主治:背痛,背胀,便秘,鼓泻,痢徐;妇科病.13、脚三里(合穴;胃下合穴)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棘中1横指.主治:胃肠病;下肢痿痹;癫狂;乳痈肠痈;真劳14、歉隆(络穴)中踝尖上8寸,胫骨前嵴中2横指.头痛,眩晕;癫狂;痰饮病;背胀,便秘;下肢痿痹.15、隐黑(井穴)脚大趾内侧趾甲根角旁0.1寸.主治:月通过多、崩漏等妇科病;出血证;癫狂、多梦;缓惊风;背谦;暴鼓.16、三阳接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正里后缘.主治:脾胃健壮诸证;妇产科病;泌尿系统病;下血压;中风;下肢痿痹;阳真诸证.17、阳陵泉(合穴)胫骨内侧髁下圆凸起处.主治:火干:背胀,背泻,火肿,黄疸,小便不利等;膝痛.21、神门(本穴,输穴)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伸肌腱的桡侧凸起处.主治:心与神志病;下血压;胸胁痛.23、少泽(井穴)小指尺侧指甲根角旁0.1寸.主治:乳痈、乳汁少等乳徐; 24、后溪(输穴,八脉接会穴通于督脉)第5掌指枢纽后尺侧的近侧掌横纹头赤黑肉际.主治:耳聋,目赤;癫狂痫;疟徐;头项强痛,腰背、脚痛25、养老(郄穴)定位尺骨茎突桡侧骨缝凸起中.主治:目视没有明;肩背肘臂酸痛.28、听宫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圆,弛心与穴.主治:耳鸣,耳聋,耳;齿痛.29、睛明目内眦角稍内上圆凸起处.主治:目徐;慢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心动过速.32、肺俞第3胸椎棘突下,旁启1.5寸.主治:肺徐;匪汗,骨蒸潮热等阳真病.33、心俞第5胸椎棘突下,旁启1.5寸.主治:心与神志病;咳嗽,吐血;匪汗;遗粗.35、肝俞第9胸椎棘突下,旁启1.5寸.主治:胁痛、黄疸等肝胆病;目徐;癫狂痫;脊背痛.37、肾俞第2腰椎棘突下,旁启1.5寸.主治:肾真病证;泌尿死殖系统病;妇科病40、委中(合穴,膀胱下合穴)腘横纹中面.主治:腰背痛;背痛,慢性吐泻;小便不利,遗尿;丹毒.41、昆仑(经穴)中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凸起处.主治:背面痛,项强,腰骶痛,脚踝肿痛;癫痫;滞产.主治:头痛,眩晕;癫狂痫,得眠等神志病;腰腿酸痛.42、至阳(井穴)脚小趾中侧趾甲根角旁0.1寸.主治:胎位没有正、滞产;头痛,目痛;鼻塞,鼻衄.43、涌泉(井穴)伸脚趾,脚底前1/3凸起处.定位主治:慢症及神志病;头痛,头晕,目眩,得眠;咳血、吐喉肿痛、喉痹肺系病;大便易,小便不利;奔豚气;脚心热.44、太溪(输穴,本穴)内踝下面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面凸起中.主治:肾真证;阳真性五官病;肺部病;腰脊痛,下肢厥热;消渴,小便频数,便秘;月经没有调.45、内关(络穴,八脉接会穴能于阳维脉)腕横纹上2寸,掌少肌腱与桡侧腕伸肌腱之间.主治:心徐;胃腑病;中风;得眠、郁证,癫狂;眩晕十、脚少阳三焦经头、目上、耳、颊、吐喉病;胸胁病,热病48、中关(络穴,八脉接会穴于于阳维脉)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主治:热病;头里五官病;瘰疬;胁肋痛;上肢痿痹没有遂.50、耳门耳屏上切迹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凸起中.主治:耳鸣耳聋;里痛牙痛;中耳炎;下颌枢纽炎;心周肌肉痉挛.十一、脚少阳胆经肝胆病,侧头、目、耳、吐喉病,胸胁病52、风池胸锁乳突肌与余圆肌上端之间的凸起中,仄风府穴.主治:内风、中风所致的病证.颈项强痛.53、肩井第七颈椎棘突与肩峰最中侧面连线的中面.主治:乳少易产等.54、环跳股骨大转子下面与骶管裂孔连线的中1/3与内2/3接面处.主治:腰胯痛痛,下肢痿痹,半身没有遂等腰腿徐患;风疹.55、阳陵泉(合穴)腓骨小头前下圆凸起中.主治:肝胆犯胃病证;膝肿痛,下肢痿痹及麻木;小女惊风十二、脚厥阳肝经: 肝、胆、脾、胃病证,妇科、少背、前阳病证57、太冲(输穴,本穴)脚背,第1、2跖骨分离部之前凸起中.主治:下血压;中风,癫狂痫,小女惊风,肝经风热病;妇科经戴病;肝胃病;遗尿,癃关;下肢痿痹,脚跗肿痛.十三、督脉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等局部病证59、大椎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凸起中.主治:热病,疟徐,中感病;骨蒸潮热;神志病;项强脊痛;风疹,痤疮.60、百会后收际正中直上7寸主治:神志病;头风,头痛,眩晕耳鸣;下陷性病证.61、火沟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接面处.主治:慢危重证;神志病;里鼻心部病;闪挫腰痛.十四、任脉背、脘、胸、颈、头里的局部病证,及相映的内净病.62、关元(小肠之募穴)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主治:元气真益证;少背痛,疝气;肠腑病;泌尿系病;男科妇科病.63、气海(肓之本穴)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主治:气真病证;肠腑病;疝气;妇科男科病;泌尿病64、神阙脐窝中央.主治:元阳暴脱;肠腑病;火肿,小便不利.65、中脘(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主治:脾胃病;黄疸;癫狂,净躁.十五、时常使用偶穴66、夹脊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穴下二侧,后正中线旁启0.5寸.主治:心肺、上肢病;胃肠病;腰背及下肢病.67、中劳宫(降枕)脚背,第2、3掌骨间,掌指枢纽后0.5寸凸起中.主治:降枕;胃痛;脚背黑肿,脚指麻木;颈椎概括症.第三部分针灸临床治疗针灸的治疗准则:1、补真泻真:真则补之,陷下则灸之;真则泻之,宛陈则除之;没有衰没有真以经与之.2、浑热温热:热则徐之;热则留之.3、治标治本:治病必供于本;慢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共治.4、三果造宜:果人造宜;果时造宜;就天与材.针灸临床诊治特性:1、辩证与辩经分离;2、辨证与辨病分离;3、调神与调气偏偏重.针灸配穴处圆的准则:1、近部选穴:是指采用病痛天圆部位或者相近部位的腧穴.体现“腧穴天圆,主治天圆”的治疗程序.2、近部选穴:是指采用距离病痛较近处部位的腧穴.体现“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治疗程序.3、辩证选穴:是根据病症的症候特性,分解病果病机而辩证采用穴位的要领.4、对付症选穴:是针对付各别超过的症状而采用穴位.又称“体味选穴”配穴要领:近近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安排配穴法本经配穴法,内中经配穴法共名经配穴法针灸的注意事项(禁忌症)1、患者正在过于饥饥、疲倦,粗神过分紧弛时,没有宜坐时举止针刺;对付于身体肥强,气真血盈的患者,脚法没有宜过强,并应尽管采用卧位.2、妇女有身3个月以内,没有宜针刺小背部的腧穴;若有身3个月以上者,背部、腰骶部腧穴没有宜针刺.有身期禁刺三阳接、合谷、昆仑、至阳等通经活血的腧穴.妇女经期,若非为了调经,亦没有宜针刺.3、小女囟门已适时,头顶部的腧穴没有宜针刺.4、常有自收性出血或者益伤后出血没有止的患者,没有宜针刺.5、皮肤有熏染、溃疡、瘢痕或者肿瘤的部位,没有宜针刺.6、针刺尿潴留等患者小背部的腧穴时,应掌握适合的针刺目标、角度、深度等,免得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不料事变.7、注意针耀眼区战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腧穴的特定的针刺法,并掌握一定的角度,没有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战万古间的留针.免得伤及要害构造器官,爆收宽重的没有良成果.8、注意胸、肋、腰、背净腑所居之所的腧穴,没有宜直刺、深刺.肝、脾大,肺气肿患者尤应注意.9、针具器械应庄重消毒灭菌,修议使用一次性消毒灭菌的针灸针,以防止接叉熏染.1、、肘劳治法:疏筋通络.以局部阿是穴为主.主穴:阿是穴配穴:肘枢纽中上圆:直池、肘、脚三里、合谷;『三里谷池』肘枢纽内下圆:阳谷、小海『小阳』肘枢纽中部:中关、天井『天中』2、腰痛【腰痛阿委大】热腰瘀膈督后太阳申选经:阿是穴主穴:阿是穴委中大肠俞配穴:热干:腰阳关瘀血:膈俞督脉病:后溪脚太阳经:申脉3、痹证:止血膈、痛关肾、着三陵、热椎池选经:局部穴为主主穴:阿是穴局部经穴配穴:止痹:膈俞血海痛痹:肾俞关元着痹:阳陵泉脚三里热痹:大椎直池4、中风⑴中经络【中经络关泉火、接委尺】选经:脚厥阳经,督脉,脚太阳主穴:内关火沟三阳接极泉尺泽委中上肢没有遂:肩、脚三里、合谷;下肢没有遂:环跳、阳陵泉、阳陵泉、风市;⑵中净腑:关证督脉十二井、火沟太冲与歉隆劳宫;脱证关元神阙气海灸选经:脚厥阳经,督脉主穴:内关火沟配穴:关证:十二井穴太冲火沟歉隆脱证:关元气海神阙5、、里瘫:【昆仑车颧鱼阳黑攒谷仓】热风热直复三里选经:脚脚阳明,脚脚太阳经主穴:攒竹鱼腰阳黑四黑颧颊车天仓合谷昆仑配穴:风热:风池风热:直池回复期:脚三里人中沟正斜:火沟鼻唇沟浅者:迎香支配注意事项6、痿证(中风)治法:祛邪通络、濡养筋脉.以脚脚阳明经穴战夹脊穴为主.主穴:上肢:肩、直池、合谷、颈胸部夹脊穴『颈直谷』下肢:髀关、伏兔、脚三里、阳陵泉、三阳接、腰部夹脊穴『腰髀伏兔三脚』7、没有寐(得眠):【申海堂四神门安眠】痰内歉池火间溪、心脾脚三里、胆墟心内、肾火太心脾、脾胃黑孙三关.选经:八脉接会穴,脚少阳经,督脉主穴:照海申脉神门印堂四神聪安眠配穴:肝火扰心:止间侠溪痰热内扰:歉隆内庭直池心脾二真:心俞脾俞脚三里心胆气真:丘墟心俞内关心肾没有接:太溪火泉心俞脾俞脾胃战睦:太黑公孙内关脚三里8、胃痛:【三关中】热胃食下梁、气冲瘀膈俞、脾胃真海关、胃阳三阳内选经:脚阳明经,脚厥阳经,募穴主穴:脚三里内关中脘配穴:热证:胃俞饮停:下脘梁门肝气犯胃:太冲气滞血瘀:膈俞脾胃真热:气海关元脾俞胃俞胃阳缺累:三阳接内庭9、癃关⑴真证:主穴:秩边、阳陵泉、三阳接、中极、膀胱俞配穴:干热内蕴者,加委阳;邪热壅肺者,加尺泽肝郁气滞者,加太冲、大敦;瘀血阻滞者,加直骨、次、血海.⑵真证:主穴:秩边关元脾俞三焦俞肾俞配穴中气缺累者,加气海、脚三里;肾气盈真者,加太溪、复溜;无尿意或者无力排尿者,加气海、直骨.10、痛经:⑴真证:【三次中】热归天、滞太冲、胀天气、胁阳明、闷内关治法:止气集热、通经止痛选经:脚太阳经,任脉主穴:三阳接中极次髎配穴:热干:归去天机气滞:太冲背胀:天枢气穴胁痛:阳陵泉光彩胸闷:内关⑵真证:【三海里】气血脾胃、肝溪肝肾鸣悬钟治法:调补气血、温养冲任选经:脚太阳,脚阳明经;主穴:三阳接脚三里气海配穴:气血真:脾俞胃俞肝肾缺累:太溪肝俞肾俞头晕耳鸣:悬钟11、扭伤腰:肾腰委中(正中:人中后.一侧:三里三间.近与)踝部:中丘解溪(上与血海下阳陵,上下与.对付侧养老阳谷,对付应与)膝部:溪眼阳关梁(膝内上与选尺泽,对付应与)肩部:玉贞了.局部腧穴为主配穴:腰:阿是穴肾俞腰痛穴委中『肾腰委中』踝:阿是穴申脉解溪丘墟『申丘解溪』膝:阿是穴膝眼膝阳关梁丘『膝眼阳关梁』肩:阿是穴肩肩肩贞『贞』肘:阿是穴直池小海天井『小天池』腕:阿是穴阳溪阳池阳谷『三阳溪池谷』髋:阿是穴环跳秩边启扶『扶边跳』12、心绞痛:【内郄中】治法:通阳止气,活血止痛.以脚厥阳、脚少阳经穴为主.主穴:内关、阳郄、膻中配穴:气滞血瘀者,加血海、太冲;阳气欲脱者,加火沟、百会.。

最新针灸学治疗各论笔记整理

最新针灸学治疗各论笔记整理

第三部分.3 针灸临床治疗一、头面躯体痛证1、头痛②阳明经痛:头维印堂阳白阿是穴合谷内庭③太阳经痛:天柱后项阿是穴后溪申脉④少阳经痛:风池太阳率谷阿是穴外关足临泣⑤厥阴经痛:百会四神聪阿是穴太冲内关记忆要点:局部取穴(根据头痛位置的不同)+阿是穴+远端同名经选穴(例如阳明头痛:手阳明合谷+足阳明内庭)有明显的规律不需要背诵,理解即可。

2、面痛:治法:疏通经络,祛风止痛。

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四白、下关、地仓、合谷、内庭,太冲记忆要点:局部取穴(四白下关地仓)+合谷太冲(开四关,二穴分属于手阳明,足厥阴)+内庭(足阳明荥穴,疏通阳明经气血,这个穴位后面大量的用到,主要就是泄阳明热)口诀:四下地,冲谷庭(四这个人下地干活,喜欢冲一杯“谷庭”茶)3、落枕:主穴:天柱阿是穴外劳宫记忆要点:天柱阿是穴(局部取穴,疏通颈部气血)+外劳宫(经验穴,又名落枕穴)口诀:阿!天外飞仙(武侠片里会有的台词)4、漏肩风:选经:阿是穴,手三阳经主穴:肩前肩髃肩髎肩贞阿是穴曲池阳陵泉记忆要点:肩髃肩髎肩贞(分属于手阳明,少阳,太阳)+肩前(奇穴)局部取穴+曲池,阳陵泉(行气活血止痛,曲池主要有泻热的作用,筋会阳陵泉所以筋脉气血不通经常用到这个穴位)口诀:四肩是阳曲(四个肩膀上都是阳曲,我们本地的一种酒的名字,阳曲,曲也有酒的意思)5、腰痛主穴:阿是穴委中大肠俞肾俞记忆要点:肾俞(腰为肾之府,肾腧可以益肾壮腰)+大肠腧阿是穴(局部取穴)+委中(腰背委中求)口诀:委是肾肠(我是肾大肠)6、痹证:行血膈、痛关肾、着三陵、热大曲选经:局部穴为主主穴:阿是穴局部经穴配穴:行痹:膈俞血海(风邪偏胜,治血先治风,血行风直灭)痛痹:肾俞腰阳关着痹:阴陵泉足三里(阴陵泉去湿邪的要穴位后面都有用到)热痹:大椎曲池(这二个穴位都是泻热的)7,坐骨神经痛主穴:足太阳:腰夹脊阿是穴佚边殷门委中承山昆仑足少阳:腰夹脊阿是穴环跳阳陵泉悬钟丘墟记忆要点:腰夹脊(治疗腰腿疼痛的要穴)+足太阳足少阳循经取穴(足少阳选穴中筋会阳陵泉,髓会悬钟,原穴丘墟)8.面瘫主穴:阳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记忆要点:阳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局部选穴,面部穴位)+合谷(面口合谷收)口诀:地风谷,髎阳车(地风谷里面有一辆拉鸟羊的车)9、痿证治法:祛邪通络、濡养筋脉。

针灸学重点总结 针灸学笔记(期末考研复试)

针灸学重点总结 针灸学笔记(期末考研复试)

针灸学笔记——2012级临床五年五班整理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用针灸和艾灸等防治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它是中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一部针灸专著是《针灸甲乙经》,《皇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

第一节经络学说1、●经络: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经络把人体所有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使人体内的功能活动保持相对的协调和平衡3、十二经络的分布(十二经脉的名称依据手足、阴阳、脏腑三个方面来命名)1)、▲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十二经脉左右对称的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手经分布于上肢,足经分布于下肢。

2)、十二经脉的脏腑络属: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由于手足阳明十二经脉存在着表里关系,相互络属于同一脏腑,因而使相互为表里关系的脏腑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协调配合,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在治疗上亦相互为用。

3)、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胸。

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4)▲十二经脉的流注循环顺序:4、奇经八脉的分布(加强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调节正经气血):1)●督、任、冲散脉均于胞中,同出会阴,称为“一源三歧”。

2)督脉后行于腰、背、项、头后部的正中线,上至头面,入脑,贯心,络背,在生理上能总督一身阳经,故又称●“阳脉之海”,并与脑,髓,肾的功能有密切联系。

3)任脉前行于腹、胸、颈、面部的正中线,在生理上能总任一身之阴经,故又称“阴脉之海”,并与妊娠有关,故又有“任主胞胎”的说法。

4)冲脉并足少阴肾经挟脐而上,环绕口唇,十二经脉均来汇聚,故称为“十二经之海”,因与妇女月经有密切关系,故又称“血海”。

5、▲经络的作用1)生理功能(经络的功能活动,称为“经气”):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运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调节功能平衡;感应传导作用2)阐释病理:脏腑之间通过经脉沟通联系,所以经络还可以成为脏腑之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

中医执业针灸学笔记

中医执业针灸学笔记

中医执业针灸学笔记一、针灸学基础理论。

1. 经络系统。

- 十二经脉。

- 名称: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 走向与交接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足手阴经在胸部交接。

- 奇经八脉。

- 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其中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经;任脉为“阴脉之海”,总任一身之阴经;冲脉为“十二经之海”,又称“血海”。

2. 腧穴总论。

- 腧穴的分类。

- 十四经穴:是指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四经的腧穴。

- 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

- 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等,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

- 腧穴的主治特点。

- 近治作用:是指腧穴均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

如眼区的睛明、承泣等穴均能治疗眼疾。

- 远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

十四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脉中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远治作用尤为突出。

如合谷穴不仅能治疗手部的病证,还能治疗头面部病证。

- 特殊作用: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特异的治疗作用。

如天枢穴可止泻又可通便;内关穴在心动过速时可减慢心率,心动过缓时可提高心率。

二、经络腧穴各论。

1. 手太阴肺经。

- 经脉循行: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针灸学笔记整理 (2)

针灸学笔记整理 (2)

针灸学笔记第一部分一、针灸发展简史1、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2、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内经》3、又称《针经》的是:《灵枢》4、针灸第一次总结:《内经》;第二次总结:《针灸甲乙经》;第三次总结:《针灸大成》5、起承前启后作用的是:《针灸甲乙经》6、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唐代孙思邈绘制的“明堂三人图”7、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静脉并称十四经:元代滑寿编撰的《十四经发挥》二、经络系统的组成1、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

手三阴经:太厥少。

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寸以上)2、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3、十二经脉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4、奇经八脉:督脉:阳脉之海任脉:阴脉之海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阴阳涩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5、十五络脉:十二经脉、任督二脉、脾之大络。

加强表里两经的外部联系,补充十二经脉循行之不足。

任脉的别络名鸠尾,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

沟通腹部经气。

督脉的别络名长强,从长强分出,经背部向上散布于头部,左右别走足太阳经。

沟通背部经气。

脾之大络名大包,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部。

沟通全身经气。

6、十二经别:十二经别从肘膝关节附近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出);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体表的阳经经脉(合)。

7、十二经筋: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

行于体表,不入内脏。

主要作用: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

足三阳经筋走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贲(面);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

针灸学 72个常考穴位总结(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

针灸学 72个常考穴位总结(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

针灸学 72个常考穴位总结(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1、鱼际在手外侧,第1掌骨桡侧中点赤白肉际处。

2、手三里在前臂,肘横纹下2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3、曲池在肘区,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4、迎香在面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

5、承泣在面部,眼球与眶下缘之间,瞳孔直下。

6、地仓在面部,口角旁开0.4寸(指寸)。

7、颊车在面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中一指)。

8、下关在面部,颧弓下缘中央与下领切迹之间凹陷中。

9、梁门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10、天枢在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并2寸。

11、归来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12、条口在小腿外侧,犊鼻下8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13、厉兑在足趾,第2趾未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

14、大包在胸外侧区,第6肋间隙,在腋中线上。

15、隐白在足趾,大趾末节内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

16、公孙在跖区,第1跖骨底的前下缘赤白内际处。

17、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18、极泉在腋区,腋窝中央,腋动脉搏动处。

19、天宗在肩胛区,肩胛冈中点与肩肝骨下角连线的上1/3与下2/3交点凹陷。

20、听宫在面部,耳屏正中与下颌骨髁状突之间的凹陷中。

21、睛明在面部,目内眦内上方眶内侧壁凹陷中。

22、攒竹在面部,眉头凹陷中,额切迹处。

23、大杼在脊柱区,第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24、脾俞在脊柱区,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25、肾俞在脊柱区,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26、承扶在股后区,臀沟的中点。

27、委中在膝后区,胭横纹中点。

28、承山在小腿后区,腓肠肌两肌腹与肌腱交角处。

29、涌泉在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

30、太溪在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31、劳宫在掌区,横平第3掌指关节近端,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

简便取穴:握拳,中指尖下是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学重点笔记
针灸学重点笔记——康复一班整理
经络: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

经络的作用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临床的刺激点。

分为:经穴(十二经脉、任脉、督脉上的腧穴),奇穴和阿是穴。

(分类及概念)腧穴常见定位法:体表标志定位法;骨度分寸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定位法;简便取穴定位法。

(各自的概念及骨度分寸法的一些常见骨度分寸)
一夫法:又称横指同身寸。

是以食、中、环、小指四指相并,以中指中节近端横纹为标准,四指横度为3寸量取穴位的方法. 得气:进行针刺时,患者所产生的酸、麻、重、胀、疼痛或触电样反应等针感以及医者刺手手下的沉紧等感觉。

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太阴,少阴,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腧穴的主治特点:1近治作用,睛明治眼疾;2.远治作用,合谷治本经所过出头面疾病;3特殊作用,大椎退热。

(各自的概念及应用)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1、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

手三阴经:太厥少。

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寸以上)
任督二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分别循行人体的前后正中线。

2、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五、刺法的概念和分类:
刺法:又称“针法”,是指使用不同的针具,刺入人体的穴位(或一定部位)并施以不同的手法,给与一定的刺激,从而激发经络之气,达到调整阴阳、防治疾病的方法。

六、毫针刺法
1、提插捻转的补泻:(基本操作方法的描述)
①捻转:补,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时间短、大指向前、食指向后;泻,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时间长、大指向后、食指向前。

②提插:补,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以下插为主;泻,先深后浅、轻插重提、幅度大、频率快、时间长、以上提为主。

2、双手进针的种类:指切进针法,挟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

(适用范围)
3、晕针表现及定义及预防:是指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厥现象;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气短、恶心欲吐、精神萎倦、四肢厥冷。

4、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

7、得气: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又名针感。

8、
9、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

刺手,
押手
七、拔罐方法
走罐,留罐
八、常见灸法
灸法的概念:又称“艾灸”,是指用艾绒和药物为主要材料,点燃后在体表的一定部位或腧穴进行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热刺激以及药物的作用,经过经络的传导,温通经络、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灸法的分类及基本操作,用法:
1、艾灸:
⑴艾炷灸:直接灸(①瘢痕灸;②无瘢痕灸)
间接灸(①隔姜灸;②隔蒜灸;③隔盐灸)
⑵艾条灸:悬起灸(①温和灸;②雀啄灸;③回旋灸)
⑶温针灸:针和灸并用,不属于艾条灸
⑷温灸器灸
2、其它灸法:灯火灸&天灸(白芥子灸、蒜泥灸、斑螯灸)施灸注意事项:
【施灸的先后顺序】: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上部,再灸下部;就壮数而
言,先灸少而后灸多;就大小而言,先灸艾柱小者而后灸大者。

1、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不适宜灸疗
2、对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以及关节活动部位,一般不适宜用瘢痕灸
3、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适宜施灸
第二部分定位及主治及特殊穴位的刺灸法主要腧穴一、1、尺泽(合穴)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肺系实热病;肘臂挛痛;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
2、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纺上1.5寸
主治:肺系病证;头痛、牙痛、项部强痛、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3、合谷(原穴)定位
主治:头面五官诸疾;外感;热病;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
4、曲池(合穴)
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上肢病证;热病;高血压;癫狂;腹痛、吐泻等胃肠病;五官热性病;瘾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疾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