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式归隐现象”探析

合集下载

论《笑傲江湖》的归隐之旨

论《笑傲江湖》的归隐之旨

论《笑傲江湖》的归隐之旨樊晶晶【摘要】《笑傲江湖》是金庸武侠小说的巅峰之作,它既描写利欲熏心的江湖世界,又崇尚隐逸之风.金庸笔下的高手侠客无论是曲雅型隐士,还是剑手型隐士;无论是出生于正派,还是委身于邪门,都选择归隐,原因在于他们都追求无拘无束的生活.作为小说灵魂出现的《笑傲江湖曲》同样具有至情至性、自由自在的深刻意蕴.对这些侠客隐士们的塑造与这支曲子的完美呈现,体现了作家对人生社会的看法及诗意的生存追求.【期刊名称】《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年(卷),期】2018(034)003【总页数】5页(P143-147)【关键词】《笑傲江湖》;归隐;江湖;自由【作者】樊晶晶【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2“江湖”一词原指长江与洞庭湖,在武侠小说中泛指侠客活动的主要背景。

金庸笔下的侠客形象虽然性格各异,结局不同,但无一不是在弱肉强食、尔虞我诈的江湖世界凭借一己之力彰显正义,无一不是遵循传统武侠的观念,“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除尽天下不平之事。

亦正亦邪的杨过,有胆有识的乔峰,放荡不羁的令狐冲,正直憨厚的郭靖,这些侠客形象只是金庸笔下正义之士的代表,只是武侠小说浩瀚江湖世界中的冰山一角。

金庸在《〈金庸作品集〉新序》中指出:“我写武侠小说,只是塑造一些人物,描写他们在特定的武侠环境(中国古代的、没有法治的、以武力来解决争端的不合理社会)中的遭遇。

”[1]2金庸小说中特定的武侠环境一般是处于社会动荡、朝代变更时期,如《神雕侠侣》《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都有一定的社会背景作为支撑,但《笑傲江湖》没有历史背景,有的只是江湖上的各种纷争,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可以放在任何时代、任何团体之中。

《笑傲江湖》是一部政治与权力之书,是一本隐士之书,是金庸武侠小说的巅峰之作。

小说中的“江湖”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和朝廷对立的江湖,而是人类社会政治的缩影。

但是,如果读者简单地把《笑傲江湖》看成是一本政治小说,那是一种极其单一化的理解。

武侠资料

武侠资料

英雄的挽歌-试论金庸小说对传统“侠客”意象的消解魏悦【主要内容】传统“侠客”意象在金庸小说中获得了长足发展,由“侠之大者”的郭靖到为国捐躯的萧峰,金庸将传统的侠客形象推至顶峰。

从金庸创作的中期开始,传统的侠客精神在金庸的小说中发生变异,传统的侠客意象开始被逐步消解,开始呈现出“无侠”的创作趋势。

金庸对传统文化中的侠义精神和信条由接受到否定的转变,是造成“侠客”意象消解的主要原因。

金庸的小说是二十世纪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存在,从1955年第一部金庸小说问世迄今,作品总发行量已逾亿册。

上自学者教授,下至农民小贩,从国内到海外,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层出不穷的金庸迷。

金庸的武侠小说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主要在于作者立足于民族传统文化,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深厚的东方文化内涵,灌注于神奇而浪漫的武侠故事之中,使之上升到文学艺术的高度。

作品中不仅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知识,从天文地理、历史宗教、文学艺术、医药民俗到道德人伦无所不包,而且还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个性鲜明、脍炙人口的人物形象:萧峰、段誉、陈家洛、张无忌、杨过、令狐冲、郭靖等,这些形象如水墨人物,飘逸潇洒,长袖当风。

一十五部金庸小说,写尽了侠客的英雄豪气。

著名的金庸小说评论家陈墨曾说金庸小说经历过四个阶段“侠之立、侠之变、侠之疑、侠之反”。

<1>由《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到《鹿鼎记》中的韦小宝,传统的侠客意象在金庸小说中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同时,也被渐次消解。

一、侠之立“侠”曾是中国历史上实存的一种社会现象,在其成为文学角色之前,游侠就是一种社会角色。

司马迁曾据实记述了侠的行迹,《史记·游侠列传》中言道:“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封建社会制度逐步发展完善之后,法制日趋健全,侠失去生存空间,作为一种社会角色逐渐消失了。

金庸进读本挑战的意味有多浓——金庸武侠作品进语文读本事件透视

金庸进读本挑战的意味有多浓——金庸武侠作品进语文读本事件透视

金庸进读本挑战的意味有多浓——金庸武侠作品进语文读本事件透视(一)隐示层:教材编写系统,复杂而乖悖的心理金庸小说入选中学读本很快被很多报刊报道,几乎与此同时,在新浪网等网站引发激烈的争论,仅就2005年3月1至3日的三天情况看,新浪网的跟贴就达五千多条。

我们撇开其中的情绪性因素,客观而冷静地看待这场社会震荡,应该说有很多东西需要认识和澄清的。

读本的编者和支持入选的人们认为,“作为武侠小说的集大成者,金庸把江湖传奇与历史风云、侠义柔情与绝世武功、人生哲学与民族文化传统熔为一炉,开辟了武侠小说的崭新境界,使武侠小说的可读性和文化品位都得到提升”。

但是,批评者说,“武侠小说作为一种娱乐性的文学形式,其思想境界不高,如被选入教材,难以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很多中学教师也担心,武侠小说里面的打杀场面和言情描写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

面对种种压力,教育部出面辟谣,明确表示:金庸的文章不会成为学生的必学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也表示,不会收入金庸的武侠小说。

(以上引自汤寒锋辜银莹《入选高二语文教材》,重庆晚报)这无异表明,在潜在心理层面上,有关方面承认武侠小说有很大的副面作用。

这种心态其实是十分乖悖的。

一个盘踞的毒龙是,武侠小说有毒素。

有此倾向的网友认为,“金庸的武俠小说对年青人来说弊多利少,80年代那些他的武俠小说迷就好像今天的网迷一样,荒废学业,许多家长,老师是无可奈何呀!”(新浪网友评论。

下引皆同)甚至认为,如果这样的东西也能进高中课本,将使整个校园和社会充满仇恨和暴力。

但与此针锋相对的看法认为,“武侠小说有暴力、有仇恨;但同时也有善良、有温情,最主要是有邪不胜正的精神!……至于武侠小说消极一面,也不见得其他文学作品没有(水浒传里打死镇关西的描写够血腥了吧,红楼梦的描写够香艳了吧),电视、电影里就更多了。

”还有认为,“金庸小说中许多交锋其实都不是简单的正邪之间的对抗,而是正中有邪,邪中有正,更多的是人内心的斗争。

当代武侠小说侠隐结局的人类学考察——以金庸武侠为例

当代武侠小说侠隐结局的人类学考察——以金庸武侠为例

当代武侠小说侠隐结局的人类学考察——以金庸武侠为例李巍
【期刊名称】《华文文学》
【年(卷),期】2017(0)4
【摘要】当代中国武侠小说中大侠的命运结局展现出惊人的一致性,在归隐与死亡的宿命中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齐一化.然而这种独特的归隐宿命并不常见于更早期文本中的侠客,他们不仅可以建功立业追随王权,也可以功成名就娶妻生子.归隐或死亡的宿命归结于江湖世界的独立本体化.而身处其中的大侠也由草莽一跃而成为权力肩负者.身处独立江湖的侠客拥有了早期神话和史诗中神祗和英雄的特征及其使命,大侠必须以武功为手段行使他们安定江湖世界的伟大职责,最后以死亡或归隐的方式完成这一职责.
【总页数】8页(P116-123)
【作者】李巍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
【相关文献】
1.武侠小说的文化负生态——兼谈金庸小说及"后金庸"时代武侠小说创作 [J], 徐渊
2.谈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侠与情* [J], 杨志虎;周波
3.新派武侠小说与网络武侠小说主题表现及差异——以金庸与小椴武侠为例 [J], 潘小玉
4.试论金庸武侠小说中“侠”之内涵、价值和现实意义--以《神雕侠侣》中郭靖与杨过为例 [J], 张可佳
5.新派武侠小说与网络武侠小说主题表现及差异——以金庸与小椴武侠为例 [J], 潘小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金庸武侠人物归隐现象分析8212;以“射雕三部曲”为例

金庸武侠人物归隐现象分析8212;以“射雕三部曲”为例

金庸武侠人物归隐现象分析&#8212;以“射雕三部曲”为例摘要:在金庸先生15部作品中有9部的结局都是以主人公的归隐收场,这些江湖大侠或是因形势所逼而隐于塞外,或是因性格使然而甘于平淡。

他们总是在功成名就,誉满江湖时悄然离去,去找寻属于同他们的“桃花源”。

金庸通过不同角度的刻画把武侠审美价值提升到能与传统隐逸文化相媲美的地位,同时也使武侠小说的内涵达到了新的高度。

关键词:金庸小说隐士形象传统隐逸文化一金庸小说的许多主人公都曾经经历磨难,出生入死,除恶扬善,行侠仗义,豪气盖云,最后却又飘然而去,隐世而居。

细细品味金庸武侠小说不难发现其作品中散发着浓烈的隐逸气息。

自开山之作《书剑恩仇录》陈家洛帅众英豪“豹隐回疆”,到封笔之作《鹿鼎记》韦小宝高呼“老子不干了”携家人避世云南,可以窥视出,归隐思想一直贯穿其武侠创作的始终。

归隐的作用已不仅是在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且是是思考人物命运,展现新派武侠小说人性张力,呼唤独立自由的现代意识。

《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因情节上的联系被人称为“射雕三部曲”。

书中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或善或恶,或讷或精,或偏激或中庸,但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穿插于故事情节中的隐士的所作所为,和主人公最终在功成名就后选择归隐的行径。

根据主人公入世和出世的不同情况,金庸作品的隐士形象可以大致分为三类:首先是,从小孤苦无依,到成人有所建树,最后悄然隐世不问世事。

如《神雕侠侣》中杨过携小龙女回到终南山后活死人墓了却一生;《飞狐外传》中的胡斐也黯然归隐;《白马啸西风》中的李文秀独自回到中原后也只能无所适从。

杨过可以说是金庸小说笔下最苦情人物。

他的个性是通过作者生活化的口吻中慢慢道来的。

杨过出场时“左手提着一只公鸡,口中唱着俚曲,跳跳跃跃的过来”“脸上贼忒嘻嘻,说话油腔滑调”,写得生动传神。

杨过出生前父亲杨康已过世,母亲穆念慈在他十一岁辞世,从此独自一人流落江湖,不难想象期间他所遭受的苦难。

金庸作品的归隐情结

金庸作品的归隐情结

教主之争 ,最深谋远 虑的是 任我行 和东 方不败 。 后者早有不臣之心 ,前者将计就计。最后二人难免 当 面一战 ,结果 东 方不 败身 死 ,而 任我 行 也被刺 瞎 一 目。两人 争夺 教主之位 ,祸及下 属 ,非我一派 ,立遭 诛杀 ,绝 无妥协之处 ,残酷冷血 。 更有 民族 之间的仇杀 ,江山 国土的争夺 ,更是惨 烈非常 ,生灵涂炭 ,百姓遭殃 ,血流天下 ,延绵数百
规模 的争 斗 ,都 是 异 常激烈 ,血 腥 味 十 足。同 门相 争正
侠世界 , 则人 人都 想得到 , 人人都 梦想得到这些秘笈 从而一朝称霸武林 ,号令天下。与秘笈相关 的东西 是 神奇的武器 ,如 刀、剑 、 匕 之类 。 《 雕 英雄传 》 首 射 是争夺武功秘笈的典 型 ,《 倚天屠龙 记》是争 夺神奇 武器 的代表作 。 另外一些人则看重 权 位。有 了权力 ,就 有财富 ; 有 了王 位 ,就会 有 武林 高 手为他 效 劳 。例 如 在 明教 中,一登教主之位 ,能人之辈 ,如左右光 明使者 、四 大护法 ,还有所有邪派黑道高手 ,从帮主到小 喽罗都
最后也失败。
宗, 《 天龙 八部 》
中 有 东 宗 之 争, 《 傲 江 湖 》华 山 笑 派 有 剑 宗 气 宗 之 争 。 虽 然 均 为 同 门 ,但 相 争之时 也
绝 不 留 情 ,见 面 即 拼 ,不是 你死就 是 我活 ,而 且都要 将 对 方 置 于 死 地 而 后 快 ,谓之 “ 清理 门 户 ” 。 钟 小 安 刘 鹏 对 一 般 的 人 而 言 ,最大 的 向往是 “ 。在金庸作 品中,有许 多因财宝引起的纠葛和矛 利”
P 1 7
《 风声鹤唳》 中,作品写 到一个将 死 的小姑娘 看着丹

金庸小说中的美学现象

金庸小说中的美学现象

谈谈金庸武侠小说中的隐士美学现象——以人物为例看金庸武侠小说最初喜欢上了一句话,在《倚天屠龙记》,黄衫女子帮过张无忌留下的四句话:“终南山后活死人墓。

神雕侠侣,绝迹江湖。

”想来不只是说明自己身份,也表明英雄杨过的最后的归处是四个字“绝迹江湖”,为后来张无忌在化解六大门派和明教之间的纷争后,也绝迹江湖埋下伏笔。

当然这不只是个例现象。

《碧血剑》中的袁承志,看到自己一心一意帮助的闯王最后搞得百姓民不聊生,最后也隐居浡泥国左近的一座大岛屿。

就连金庸先生自己最叛逆的主人翁韦小宝,最后也在几个夫人的陪同下浪迹天涯,绝迹江湖。

当然在其中最有搞笑地位的莫过于在坊间流传的《神雕侠侣》小说中一代宗师张三丰,对追逐杨过的郭襄一见钟情,最后在郭襄创立峨眉派之后自己创立武当,与郭襄遥遥相望,百年修行。

而在《连城诀》的结局,狄云也是看不过世间贪婪欲望,最后走向世外。

金庸武侠人物形象,发现无论儒侠墨侠狂侠,都珞上了厚重的隐士风情:从袁承志到韦小宝或多或少都有慷慨激昂、气势悲壮、纵横江湖,桀骜不驯、虚浮放诞、不拘礼法,温润通达的风度。

从这一角度可以说,金庸群侠是对隐士风度的演绎。

当然在其中也体现那句话“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

在金庸先生的整个武侠世界中大多体现小隐或是中隐。

他们的座右铭大多是“何处求一败,逍遥天地间”。

金庸自己在《男主角的两种类型》里就坦言:“大概由于我从小就对范蠡、张良一类高人十分钦仰,而少年时代的颠沛流离使我一直渴望恬淡安泰的生活”,作家既然对“功成身退”的高人仰慕,又向往“恬淡安泰”的生活,其一生“少年游侠、中年游艺、晚年游仙”;在金庸小说中的侠客多具隐士性格,重情重义,追求自由与独立,放浪形骸,超然物外。

隐士和酒有密切联系。

无论是“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五柳先生传》)的陶潜还是“刘伶刘伶,以酒为名”的刘伶等人,在他们隐居的日子中均以酒为友。

漫谈金庸小说主人公结局的“归隐现象”

漫谈金庸小说主人公结局的“归隐现象”
关键词 :金庸 小说;主人公 结局 ;归 隐现 象
引论
金庸从 2 0世纪 5 O年代开始创作武侠小说 ,至今 已经历时 6 0余 年 ,金 庸 创 作 取 得 的 巨大 成 就 世 所 共 见 。 1 9 9 4年 北 京 师 范 大学几位 博士对 2 0世纪 中国文学大师重新排下座次 ,金庸位列 第四,仅在鲁迅 、沈从文和 巴金之后 ,标志着金庸从普罗大众所 熟知的小说家成为了文 坛大 师, 其 中更有象征意味 的是金庸被浙 江大学聘为人文学院院长,被北京大学聘请为教授 等等 , 这是对 他在大陆文学上、学术上之 社会 影响力的承认 ,所 以才有 了 “ 凡 是 有 华 人 的 地 方 ,就 有 金 庸 小 说 ” 的 说法 。 纵观金庸作品结尾,主人公不外乎两种结局模式 : 死亡或者 归隐 山林,金庸小说 的主人公大 多选择 了归隐 。金庸 的开山之 作 《 书剑恩仇录 》结尾 ,陈家洛率群 豪 “ 豹 隐回疆 ” ;紧 随其后 的 《 碧 血 剑 》 的结 尾 是 袁 承 志 的 义 兄 李 岩 自杀 , 袁 承 志 意 趣 阑 珊 , 带着青青 、何惕守等人离开 中原 ,到海外荒岛发展;《 神雕侠侣 》 中杨过厌倦 了江湖 的纷争 、不屑 于世俗 的礼仪 ,带着小龙女重返 古墓 ……金庸创造 了一群有着相似归宿模式 的人物 , 营造了一个 欲说还休 的精神家 园,这就是金庸 式归隐结尾现象 ,我主要从 以 下三个方面来论述 。 金庸小说人物 的一种共 同的归宿模式——归隐 “ 既不 重复别人 ,也不重复 自己” 】 的艺术特色铸 就了 “ 金 学” 。但 是 细 看 金 庸 的 小 说 , 大 多 数主 人 公 却 重 复 了 一 个 共 同的 主人公归宿 模式—— 归隐。根据主人公出世和入世的情况,我把 金庸作品中主人公归隐的情况 归结为三类 。 第 一类 , 主人公经历大风大浪大开大合 , 最 后 悄 然 离 去 再 也 不理世事 。比如 《 笑傲江湖》中令 狐冲 与任 盈盈 一道 归隐林泉 ; 《 白马啸西风》的主人公李秀文回到中原以后只能是伤 心独居 ; 连 《 鹿鼎记》中的主人公韦小宝这样 的人 也只得 “ 老子不干 了” , 携夫人逃到人们找不到的地方去了 。 第 二 类 ,主 人 公 的 出生 地 或 者 最 初 生 长 的 地 方 在 人 迹 罕 至 处 ,人物远离尘世过着一种接近 “ 隐者 ”的生活 。这一类人 由于 某种原 因离开最初 的地方 ,到江湖上历经波折 以后 ,又回到了原 点 。比如 《 碧 血剑 》中 的袁 承 志 在华 山修 炼 了 十年 ,理 想破 灭后 到海外 荒岛去寻找理想中的乐园;《 倚天屠龙记 》中的张无 忌在 北极 岛屿中出生 生长 , 又在人迹罕至的无名 山谷中独 自生活到青 年 时期 ,最 终辞去 明教教主 的职务 ,携赵敏归隐 。 第三类 ,他们不属于社会的主流,虽然江湖 中留有他们 的大 名 ,但他们给人 的大 多是背影 。比如神龙见首不见尾 的 “ 九指神 丐” 洪七 公, 基本上在清修 的一代太极宗师张三丰 , 以及位居 “ 乾 坤 五绝 ”中东邪一席 的黄药师 ,他们不仅身体 隐于江湖 ,心灵也 是指 向林泉的,东邪黄药 师可谓是这类人 的典型 。他聪 明绝项 , 文武双全,兼通琴棋书画 ,医 卜 星相 ,算 数韬 略,奇 门五行 。他 在言语上对礼法不恭,到 了实 际操作 中, 对 女儿黄蓉 的婚姻大事 还是恪守 了 “ 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 ,这就是 出没于江湖 的黄药

论金庸笔下的世外桃源及其归隐思想

论金庸笔下的世外桃源及其归隐思想

于 深厚 的世 外 桃 源 文 化 , 借 助丰 富的历史 知识 , 建 立
了 一个 属 于 自己 的 理 想 世 界 。小 说 主 人 公 的 种 种 奇
( 一) 世 外桃 源 的 自然 审美 价 值
自然使 人 类 有 一 种 天 然 归 属 感 , 在 这 里 可 以 纵 情 山水 , 无 拘无 柬 。 这 本 是 人 的 天 性 , 可 是 社 会 却 从 各 方 面 限 制人 的 自由天 性 , 用 各 种 禁 锢 自 由的 价 值 观 约
2 0 1 3年 第 2期
牡 丹 江师 范 学 院 学报 ( 哲社 版 )
J o u r n a l o f Mu d a n j i a n g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NO . 2, 2 0 1 3
( 总第 1 7 4期 )
To t a l NO . 1 7 4
隐居之地 , 段誉 因受人追 赶误入 此地 , 看 到 瀑 布 如 玉
龙悬空 , 滚 人 一座 清 澈 异 常 的大 湖 中 , 湖 畔 生 着 一 丛
丛茶花 , 在 月 色 下 摇 曳 生 姿 。“自然 山 水 中 存 在 着 某 种 形 而 上 的 预设 , 正 是 这 种 形 而 上 的 预设 , 使 渗 透 着 ‘ 玄远幽深哲学意味 ’ 的 自然 审 美 能 够 超 越 主 体 和 客 体, 达到物我浑 圆的境界 。 ” 在 轻 松 自在 的 仙 境 中 , 烦 恼 自然 抛 之 脑 后 。

金 庸 小 说 中许 多 主 人公 都有 归 隐情 结 , 有 的 源 于 世外桃源 的环境 对 主人公 的吸 引, 有 的 则 因 儿 女 情
长, 江 湖 纷 争 的 困 扰 。这 些 促 使 主人 公 逃 离 江 湖 , 找

浅析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归隐情结

浅析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归隐情结

浅析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归隐情结摘要:金庸的作品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内容,基本上囊括了人生百态,在最后又会传递出一种空虚无奈之感。

通过对金庸多部武侠小说的研究,可以发现,大部分江湖上的英雄豪杰在最后都会选择退隐出世,所以说,金庸小说的主题大部分都是归隐。

这体现出了作者的归隐情结,在此次基础上展开全文。

本文主要围绕金庸小说中体现出的归隐情节展开分析,主要选取《神雕侠侣》、《笑傲江湖》等作品,深入分析主角的行为,理解其归隐的情节和对于个性的追求,进而分析作者的主要意图和情感依托。

关键词:金庸;武侠;归隐目前,通过对国内外对金庸作品的研究分析,可以发现金庸的人生经历和思想维度是主要的研究重点。

此外,通过对比分析金庸的作品中的主要内涵和透露的思想感情,立足于对实际情况的研究,可以分析出其武侠小说作品具体的艺术价值。

因此也就出现了“后金庸研究”的学派;本论文在此基础上,综合利用多种分析方法,重点研究其作品中所透露出的归隐的情结,将其与现代意识结合起来共同分析,深入研究金庸的文化作品中的具体内涵。

一、归隐的基本概况只有在人功成名就之后,进而厌倦俗世的生活,选择返回家乡或者出世山林,这种行为才称为归隐。

对于江湖人来说,归隐也就意味着金盆洗手,彻底退出江湖。

在分析金庸的多部武侠小说的过程中,可以发现,金庸笔下的大部分江湖上的英雄豪杰最后都会选择金盆洗手,归隐山林或者返回老家,选择过一种舒适安静的日子。

二、归隐的具体内涵通过对金庸小说中的武侠人物的性格特点的分析,可以发现每位主角都有着独特的性格特点,既有正邪之分,也有明暗之分,但是无论这些人物的性格如何,最终都会选择归隐山林和乡间,比如令狐冲、张无忌等,这也就是金庸笔下的武侠小说中的英雄人物的共同之处和必然的联系。

(一)“桃花源情结”首先,金庸笔下的武侠小说的英雄豪杰的归隐并非被迫归隐,而是在历经江湖纷争之后,选择琴棋书画的现实生活。

这一情结主要属于金庸所特有的“桃花源情结”。

对古代归隐现象的看法

对古代归隐现象的看法

对古代归隐现象的看法古代归隐现象是指文人士大夫、政治家、军事将领等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影响力的人选择隐居山林或退隐乡野,追求个人内心的安宁和自由。

这种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尤以南北朝、唐宋时期最为兴盛。

那么,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呢?古代归隐现象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不稳定和矛盾。

从南北朝到唐宋时期,尤其是在战乱频繁、政治腐败的南北朝时期,许多文人士大夫、政治家、军事将领等不得不选择离开政治舞台,以避免被卷入政治漩涡。

他们认为,隐居山林或退隐乡野,可以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自由,不受外界干扰。

这种现象体现了人们对于和平、宁静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社会政治环境的不稳定和矛盾。

古代归隐现象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和发展。

在唐宋时期,文化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文人士大夫、政治家、军事将领等开始注重个人内心的感受和体验,他们认为,内心的感受和体验是文化成就的核心。

因此,许多人选择隐居山林或退隐乡野,追求个人内心的安宁和自由,发掘自己的艺术才华和文化品位。

这种现象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和发展。

古代归隐现象反映了人们对于自由、独立的追求。

在古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和命运往往被社会、家庭等因素所制约,个人的自由和独立很难得到保障。

因此,许多文人士大夫、政治家、军事将领等选择隐居山林或退隐乡野,追求自由和独立。

他们认为,只有在自由和独立的环境下,才能发挥个人的才华和潜力,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信仰。

这种现象体现了人们对于自由、独立的追求。

古代归隐现象对于当代社会也有一定的启示。

尽管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稳定和繁荣的社会中,但是我们仍然需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发挥自己的才华和潜力。

我们可以从古代归隐现象中吸取经验和教训,认识到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是一种普遍的心理需求,而这种需求又与社会、文化、历史等因素密切相关。

古代归隐现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不稳定和矛盾,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反映了人们对于自由、独立的追求。

浅析金庸小说里的归隐结局

浅析金庸小说里的归隐结局

浅析金庸小说里的归隐结局摘要:在金庸的作品中,主人公在最后都有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归隐。

本文主要以《神雕侠侣》《笑傲江湖》《倚天屠龙记》等作品的主人公为例,浅论他们的归隐内涵及其悲剧性意蕴,分析他们在历经磨难,厌恶江湖纷争后主动放弃江湖名利,追求平静生活的选择的合理性。

然而就他们个人的性格命运来说,这份选择无疑伴随有悲剧性色彩。

关键词:归隐;选择;合理;悲剧金庸1972年封笔后,把将近20年来写的武侠小说逐字逐句进行了修改,前后花了十年,他把自己小说首字连成两句诗:“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他的作品篇篇经典,让人叹服。

而小说中的主人公在最后都会有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归隐,本文仅从以《神雕侠侣》《笑傲江湖》《倚天屠龙记》等作品中的主人公杨过、令狐冲、张无忌等的人生经历来分析他们的归隐结局。

一、三部作品中主人公的归隐《神雕侠侣》是一部杨过抗争旧世俗礼教的斗争史。

杨过喜欢了他的师父小龙女并且矢志不渝,然而在当时的礼教社会中,师徒相爱被视为大逆不道,即使是玲珑剔透、不墨守成规的黄蓉,也都反对他们的爱情。

小龙女也主动退让,因为纷乱的世界使她失去了贞操,而后又身中剧毒,她不得已只好逃避,这对杨过来说无疑是最大的障碍,然而杨过依然不改初衷,为了她敢于挑战世俗礼教,甘冒为郭靖打死的危险也要坦承对小龙女的不渝;为了她甘愿大闹绝情谷,与之同归于尽;为了她,更愿在生命垂危的情况下坚守16年的等待……可谓九死一生,然犹未悔也。

在二十八回“洞房花烛”中,憋了很久的话杨过终于说出来了:“什么师徒名分,什么名节清白,咱们通通当是放屁!”他们虽然敢于蔑视世俗礼教和世人无尽的唾骂,但是旧的礼教从始至终都是他们爱情的阻碍,因此在历经各种曲折折磨后,他们选择了归隐,最终回到了古墓之中,做起了真正的神仙眷侣。

杨过和小龙女的归隐正是对世俗礼教的厌恶和无奈的表现,个人的力量对于社会的潮流来说是微不足道的,所以他们最终选择回到活死人墓是明智的选择。

对古代归隐现象的看法800字怎么写

对古代归隐现象的看法800字怎么写

对古代归隐现象的看法800字怎么写
古代的归隐现象曾是一种宗教伦理行为,某些文化地区的人民受到一种需要隐退的观点的
鼓舞,把上流社会的权力官员当作名望和权力的代价而放弃职位,去深入偏远的山林野外,寻求修道超度的路途。

这是一种斗争击退名利和追求精神安宁、深度开放的本性,实现个人自由追求、以及超越当前客观世界、情感世界所存在矛盾之间的抗争。

古代归隐现象,也是一种对变革的话语和实践。

它探究政治权力制度下不可避免的社会矛盾,以及个人勇敢反抗改革名利的重要活动。

归隐运动,成为古代哲学家和宗教领袖们明
确的选择,把它作为逃离当代社会的路径,也是一种灵魂沉静和拒绝哑仆精神的心理状态。

它反映着古代人对理想国度的向往,对理路的探索,以及对社会现实的苦恼和愤懑而做出
的不同类型的反抗。

古代归隐现象也展示了古代社会的先知性、冒险性和奋斗精神,在今天,我们可以向他们
学习,进行思想深邃的反思,并把归隐精神视为探索回归理想和自我完善的道路,在因社
会集体精神不断传承的过程中,古代归隐的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大。

试析金庸武侠小说人物归隐结局

试析金庸武侠小说人物归隐结局

作者: 周小舟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上海430079
出版物刊名: 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页码: 145-147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期
主题词: 金庸武侠小说;归隐结局;中国传统价值观念
摘要:本文以《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笑傲江湖》等书的主要人物为例,分析金庸武侠小说归隐结局的典型代表及其内涵共性:金庸笔下的侠客们从闯荡江湖到遁世归隐,是侠客们历尽磨难后厌恶江湖纷争和仇杀,厌恶旧的世俗和观念,主动放弃江湖名利,主动抛弃仇恨,主动追求美满爱情和安宁平静生活的合理选择,是侠客们在一定历史文化、社会背景、性格发展条件下的合理归宿。

从金庸小说人物归宿模式论金庸武侠创作的心路历程金庸新人格模式

从金庸小说人物归宿模式论金庸武侠创作的心路历程金庸新人格模式

从金庸小说人物归宿模式论金庸武侠创作的心路历程金庸新人格模式从金庸小说正面人物归宿模式论金庸武侠创作的心路历程宋词人柳永,时言有井水处,皆有柳词。

而现在,也有几乎同样的一句话:凡是有华人、有唐人街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小说。

十多年来,金庸作品在海内外销量经久不衰,据《远东经济评论》统计,“光是中国两岸三地——大陆、台湾、香港三大市场,连同非法盗版在内,累计已达一亿。

[1]在台湾,据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一项资料表明,台湾出版金庸作品达一千万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金庸小说的读者。

[2]自北京三联书店出版《金庸作品全集》以来,到1994年止正式发印行量达四千万套,若每套书有五人阅读的话,大陆读者就有二亿人[3]……金庸是一个极其特别的现象,他是报刊专栏作家,是个商人,他写小说的目的完全是为了赚钱。

应该说,他是一个创作者,而不是写作者,但是他作品所达到的高度却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不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达到了大多数作家无法企及的高度,尤其在作者赋予笔下人物的情感方面,更是让那些专业作家、严肃作家们望其项背。

上世纪八十年代金庸小说传入大陆。

自黑龙江《克山师专学报》(1985第4期)发表了一篇《金庸新武侠小说初探》起, 大陆便揭开了研究金庸小说的序幕。

此后,研究金庸小说的著作一发而不可收。

至今已有,红学家冯其庸、文学史家章培恒、陈墨、严家炎、倪匡、孔庆东等千百计的学者、评论家、作家对金庸小说进行了不同层次的研究。

其中红学家冯其庸称其作品在情节结构方面的创造性及完美程度“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4]而北大严家炎教授更是称其正在进行“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5]。

日本著名学者池田大作称金庸先生赋于中国传统的“武侠小说”新的生命,因而被誉为“中国文豪”、“东方的大仲马”[6]……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所谓的现代文学是高峰时期,之后,可以说是文学的荒漠阶段,而金庸偏居香港,在一个完全商业化的大都市里,却在用武侠小说的方式阐释着中国古代文化,并把小说的写法推到一个新的层面,这确实是一个奇迹。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隐逸情结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隐逸情结

黑龙江大学本科生学年论文论文题目:金庸小说中的隐逸情结学院:文学院年级:2009级专业:对外汉语姓名:王歆瑀学号:20092821指导教师:许绍辉2012 年3 月3 日摘要金庸的小说总是按照这样的线索行进的“正义之侠——大侠——小侠——无侠”止争是侠义的最高境界,至侠无侠。

金庸的小说是悲剧性的,小说中的正义虽然得以伸张,但伸张后只剩下空虚。

而归隐,正是这种空虚的外在表现,给人一种“只是当时已惘然”之感。

金庸的小说,写尽了人世间的浮华百态,也道尽了人生的虚空。

尤其是结尾,总是令人无可奈何的留下一声无能为力的感慨。

金庸给了他的人物两种选择,要不是死,要不就是隐逸。

关键词金庸武侠隐逸摘要 (I)一、金庸小说中归隐的现象和类型 (1)(一)儒侠的归隐 (1)(二)道侠的归隐 (2)(三)佛侠的归隐 (2)二、归隐的意义 (3)三、结语 (4)参考文献 (4)一、金庸小说中归隐的现象和类型“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十四个字可谓家喻户晓。

武侠小说集大成者金庸正是用这十四字所代表的武侠小说,在当代中国文学史上涂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纵观金庸的武侠小说,读者们会发现一个颇为耐人寻味的现象:在这十四部作品中有九部作品的结局,主人公在经过了一切分分合合,悲悲喜喜之后,最终选择退出江湖、归隐山林。

《神雕侠侣》中的杨过与小龙女,大约是回到了“活死人墓”,华山一别之后,江湖上再也没有出现过他的“侠踪”;《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无忌在天下江山指日可待之时却不想做开国皇帝,甚至连明教教主之位也让给了杨逍,最终,因为他内心总是向往自然与平和,他也"归隐"起来了,以给娇妻画眉为乐;《鹿鼎记》中滑头无比的韦小宝,在忠义不能两全的情况下也弃官退隐,携七妻三子隐居不知所踪。

不仅主角们如此,书中更有不计其数的次要人物也与归隐有莫大的渊源。

《天龙八部》中的少林扫地僧一身绝世武功安心隐于少林寺,《射雕英雄传》中的黄药师文武双全,风华绝代,也一心守着一份回忆与执念隐居桃花岛。

金庸武侠小说的退隐意识

金庸武侠小说的退隐意识

金庸武侠小说的退隐意识
张乐林
【期刊名称】《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21)1
【摘要】通读过金庸武侠作品的读者不难发现,金庸武侠世界里的主人公在做出一番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伟业之后,有半数以上选择了退隐.这是为什么?金庸为何对退隐的结局情有独钟?通过对其小说文本的探究,我们发现:现实的太多无奈,英雄末路的感怀,置身江湖的身不由己和对人性的深深绝望,正是作者的这种思想意识的深刻体现,而传统儒道思想的渗透支配,更是其退隐意识形成的深层原因.
【总页数】3页(P49-51)
【作者】张乐林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5
【相关文献】
1.金庸武侠小说中的生命意识 [J], 赵环;
2.论郭沫若文学创作中自我意识的张扬与退隐 [J], 宋巧娜
3.金庸武侠小说中的生命意识 [J], 赵环
4.悲凉之雾遍被江湖——金庸武侠小说的悲剧意识解读 [J], 张婷
5.书法家退隐意识管窥 [J], 林长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归隐:武侠故事的一种主题

归隐:武侠故事的一种主题

归隐:武侠故事的一种主题归隐:武侠故事的一种主题 [图片]归隐:武侠故事的一种主题江湖,作为中国武侠文化中万千侠士的活动空间,一直是个悲剧的舞台,不可能是别的。

中国漫长的武侠文学(影视)历史中,存在着两种鲜明对立的主题:一是“华山论剑”,一是“笑傲江湖”,或者说,一是称霸,一是归隐。

几乎所有江湖中人都被这两种目标中的某一个驱使着,要么渴望超凡入圣,要么希望回归平凡。

这两种欲望的争斗构成了江湖生活的主旋律。

武侠小说的鼻祖《虬髯客传》说的就是隋唐之际一位豪杰争霸不成归隐海外的故事。

侠客,是江湖的主宰,他们懂得行走江湖的规矩和知识。

对于江湖之外的市井天地来说,江湖的存在是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没有真正的江湖。

但对侠客而言,江湖是一个真实的世界,并且是惟一的世界,他们栖居其中。

所有江湖中人都应当是理性的猛兽,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有着明确的目标,并且拥有达到目标所需的技能。

无论是正义或是邪恶的侠客,伤害他人是他们取得成功的必需手段。

你不杀人,人就杀你。

只要有杀戮,那就有复仇。

复仇在江湖的世界里不仅是权利,更是义务,是荣誉的维系。

因而,每个江湖中人也都是为别人在活,没有人为自己而活,每个人都被某种既定的、超越个人和家庭的江湖政治、道德原则所支配。

在这个江湖中,侠客的个人生活意义微不足道。

无论追求的是称霸还是归隐,这两种人的命运几乎都注定失败。

希望拥有极大权力的野心者必将惨败,并非因为他在奋斗的过程中采取了不合江湖道义的手段,而是在武侠世界中比江湖道义更高的支配原则是混合佛道伦理以及儒家思想的某种中庸精神,从根本上谴责一切争强好胜的企图,所以一切出位者都将受到惩罚。

最终,孤独和罪恶感必将如影随形地伴随成功夺权者。

这就是江湖中人的困境:失败就是死亡,但成功亦是失败。

所有处心积虑取得武林至尊的地位、夺取绝世秘笈或无尽财宝的侠客都是这一困境的化身,惟有死亡才能解除他的困境。

正如有激扬就有疲惫,“退出江湖”也是江湖世界中的永恒主题,但归隐或曰“金盆洗手”之不可能,在于其从根本上亦违背了江湖的法则。

金庸武侠中,大侠都有谁归隐了?为什么乔峰最后不归隐?

金庸武侠中,大侠都有谁归隐了?为什么乔峰最后不归隐?

金庸武侠中,大侠都有谁归隐了?为什么乔峰最后不归隐?我觉得所谓归隐,在金庸的小说里,是指有一定江湖地位的人,脱离了江湖,不再管江湖事务,也不再经常在江湖上露面了。

比如刘正风,他是想归隐了。

他归隐的路径是金盆洗手,还在朝廷谋了个小官员来做。

正所谓“大隐隐于朝”,归隐不需要完全地绝迹江湖。

那主角里都谁归隐了?陈家洛,我觉得不算归隐,应该叫一败涂地以后龟缩了,后期也还在从事反清复明工作。

袁承志,算归隐,去了海外。

郭靖,守襄阳到死。

杨过,归隐。

张无忌,归隐。

胡斐,最后跟苗人凤定格在那里了,没有归隐。

胡一刀死了。

乔峰死了,段誉当了皇帝,虚竹继承了灵鹫宫,都不算归隐。

令狐冲,归隐。

张无忌,归隐。

韦小宝,说他算归隐总有点怪,毕竟整个鹿鼎记是反武侠的。

剩下的几个作品里,我觉得主角都谈不上江湖地位,比如说李文秀,结局写她去了中原,留下了那么一个美丽的句子,但这跟归隐也没啥关系,她也就是学了些功夫,根本没踏入过江湖。

连城诀里狄云原本也就是江湖上一小虾米,结尾回雪谷是有隐的意思,但谈不上归。

阿青也是,石破天也是。

综上,说归隐的代表的其实是袁承志、杨过、令狐冲、张无忌,也不算很多吧?我觉得金庸主角的命运是很多元的,说不上大多数都归隐了。

如果说为什么要写上述那几个人归隐,我觉得一方面是因为金庸不想写成架空,就必须要给主角安排一个归宿,他们归隐是历史需要。

金庸小说大多都是承载着一定历史背景的(例外:连城诀、笑傲江湖、鸳鸯刀里可能不太明显)。

其中就算主角最后没有成为天下第一,但总也是成了很厉害的人物,乱军中取上将首级一点问题都没有。

这些人在乱世当中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是很大的,若不归隐,必青史留名。

你比如张无忌要是不归隐,那必然跟朱元璋有一番争斗,历史上记了陈友谅,安能没有张无忌?再比如杨过,神雕侠侣要是没有绝迹江湖,飞石砸死了蒙哥以后,是不是等忽必烈来的时候也该顺手弄死?袁承志要是不出国,也该竖起一杆大旗占山为王,和清军大战三百回合,最后潜入宫中取多尔衮首级,然后自己登基称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庸式归隐现象”探析关键词:金庸武侠小说归隐现象探析摘要:纵观金庸全部的十五部武侠作品,就有九部小说的结局,主人公不约而同地选择退出江湖、归隐山林,“归隐”成为了金庸自觉的艺术追求。

金庸式“归隐”现象是对“用舍行藏”传统文化理念的薪火传承、是对“理想与现实”人生哲学问题的具象反映、是对“归于平淡”审美原理的实践发挥。

金庸肯定其笔下隐逸者的避世行为、讴歌隐逸者的个性追求、赞扬隐逸者的独立精神,体现出尊重个体生命价值的现代观念和现代意识。

金庸的开山之作《书》①(《书剑恩仇录》)结尾,陈家洛率群豪“豹隐回疆”,其封笔之作《鹿鼎记》书末,韦小宝携家人隐居云南,“归隐”现象贯串于其十几年创作历程、十几部武侠作品之中。

倘若进一步考察,可以看出“归隐”现象不仅是金庸刻画人物、推动情节匠心独运的手法,而且是金庸对传统隐士文化相视莫逆的心得。

“归隐”已经成为其武侠小说普遍性和规律性的“亚主题”,“隐士”已经成为其笔下人物长廊的一种主流类型,因此可以称作“金庸式归隐现象”。

一、金庸武侠小说的“归隐”现象和类型一般意义上的归隐,指回到民间或故乡隐居。

武侠人物的归隐,则是金盆洗手、江湖绝足。

纵观金庸全部的十五部武侠作品,就有九部小说的结局,主人公都是退出江湖、归隐林下,如《神雕侠侣》中杨过厌倦了江湖纷争、不屑于世俗礼法,带着小龙女重返“活死人墓”;《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急流勇退、见好就收,将教主之位让给杨逍,那双挪移乾坤之手,自甘于为赵敏画眉; 《笑傲江湖》中令狐冲与任盈盈分别辞去华山掌门、日月教主之位,新婚之曰琴箫合奏《笑傲江湖》以示笑别江湖、忘情山水;《鹿鼎记》中韦小宝在忠义不能两全之际,脚底抹油溜之大吉,携家人(母亲及七妻三子)到云南隐居……不独结局如此、主人公如此,在金庸书中连其他重要次要角色及正派反派人物,也都与“归隐”各有关连。

如果与前而提到的主人公并而观之,更容易看到金书“隐者”人数之众、种类之多.有先隐ii现的,如陆菲青;有欲隐未能的,如萧峰和阿朱;有若隐若现的,如杨过后人黄衫女子;有孤身隐逸的,如“神算子”瑛姑;有夫妻归隐的,如杨过和小龙女;有同门、同僚归隐的,如函谷八友、梅庄四友;更有集体归隐的,如陈家洛率天地会、袁承志率众豪;有功成身退的如范蠡,有抱憾而隐的如风清扬;有隐于市的,如隐于总兵衙门的陆菲青;有隐于寺的,如黄眉僧、萧远山等;还有隐丁•野的,如袁承志远赴异域海外、狄云重返藏边雪山;隐者当中,既有帝王之尊(一灯大师),又有一代名医(蝶谷医仙胡青牛),既有年逾百岁的无崖子,又有不到二十的韦小宝……归隐之人俯拾皆是、归隐之事屡见不鲜,可谓形形色色、林林总总,蔚为大观。

由此可见,归隐是金庸笔下的武林人物很普遍的一种行为现象,隐者是金庸书中很常见的一种人物类型。

归隐的原因虽然因人而异、各不相同,但最后的结果都是绝迹江湖、殊途同归。

归隐是一种精神境界,境界则有高下之分:归隐的最高境界当属心灵的归隐。

如天真无邪的老顽童周伯通、纯真浑朴的“狗杂种”石破天,他们“不隐是隐”,不论置身何处,都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以真性情得大自在;再如《天龙八部》里的无名老僧,道行高深、武功绝世,却甘丁•在少林寺操执杂役,默默无闻四十余载,亦是隐之大者了。

次之为性情的归隐。

如天性疏狂散淡、飞扬洒脱的令狐冲,其从浪迹于江湖走向浪骸于山川,那是水到渠成的必然途径。

《倚天屠龙记》中黄衫女子,应该继承着小龙女那种冷傲脱俗、清闲出尘的秉性,她长期隐居在“终南山后,活死人墓”,大抵也是性格使然。

再次为形势的归隐。

形势禁致使其志不酬,造化弄人致令所谋未谐,事势如此时务如此,非人力武功所能为。

“输赢成败,又争由人算!”终于对江湖生厌倦,对世事少挂怀,心灰意冷地遁迹隐形,“且自逍遥没谁管”。

金庸书中此类归隐最为常见,兹不细举。

下之为功利的归隐。

这是以隐居来达到某种目的,一旦时机成熟或目的达到就再入江湖。

“隐是不隐”、形隐而实不隐,这类归隐金庸书中也不少,如过彦之隐于王府之中是为避仇逃命,裘千丈隐居铁掌峰下是为练武争名,陈玄风、梅超风因为偷了《九阴真经》不得不隐居荒野,一是躲避师父责罚二是暗中修炼神功0上所述,精彩演绎江湖之中“归隐”的人和事,已经成为金庸自觉的艺术追求,并在其全部的武侠作品中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叙事单元和惯例性质的意象模式。

金庸说“我在三十岁稍过后开始写武侠小说,所描写的男主角为数众多,个性和遭遇颇为繁复。

但写到最后,男主角的结局通常不出丁•两途: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或飘然而去,遁世隐居”②。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金庸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又有什么好处?下而两个小节将分别探讨。

二、“金庸式归隐现象”的渊源和成就金庸妙趣奇幻、汪洋恣意的文字表象之下,潜藏着历史文化传统,流动着人文精神特质。

具体到“归隐”现象,同样也可以看出历史文化传统对其武侠创作的深刻影响,是长期积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审美心态的当下显现形式:1.金庸式“归隐”现象是对“用舍行藏”传统文化理念的薪火传承。

孔子所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虽只寥寥八字,却成为两千多年来绝大多数中国人出仕与退隐、入世与出世的人生态度与处世原则。

孔子还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孟子也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后世的苏轼盛赞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亦会心不远。

所有这些说法,都显示了孔孟儒家通权达变的思想方法和贫贱不移的精神气度。

文人学士如此,侠客武士亦复如此:当为世所用时,则积极进取;当不为世所用时,则退而隐居;该出手时就出手,得抽身处且抽身。

就应像风清扬传令狐冲剑法时所说的“行云流水,任意所至”,或如令狐冲所说“人生在世,会当畅情适意”,这样才进退有据、行止不亏,从一般的纠缠名利的处世观念升华到更高层次的自由率真的精神境界。

金庸在《射雕英雄传》中援用一首元曲:“青山相待,白云相爱,梦不到紫罗袍共黄金带。

一茅斋,野花开, 管甚谁家兴废谁成败?陋巷箪瓢亦乐哉!贫,气不改,达,志不改。

”(原作者为元人宋方壶)实为归隐生活之乐趣的写照或向往的意境。

2. 金庸式“归隐”现象是对“理想与现实”人生哲学问题的具象反映。

金庸说过:“我觉得人生永远美满的似乎不太可能,就算最后圆满,茫然的感觉也在所难免,一切目的都达到了,还是很空虚的。

于是我们也可以品味得出,中国人的悲欢苦乐往往是交织着茫然了。

”③目的达到、愿望实现尚且如此,更何况“是非成败转头空”的失意、沮丧和惆怅了。

人类历史进程中,人生理想与社会现实脱节、美好理想向残酷现实低头;思想与行为不符,行为与现实不合,致使人类画出的蓝图,往往被历史事实所涂抹,播下龙种,收获跳蚤。

此类“事与愿违”的情况和事例数不胜数,就像休谟所说的:“是这样”(is)和“应该怎样”(ought)两者老合不拢。

④金庸小说中很多人物都是走过“希望_ 顿挫-失望-归隐”这个人生历程,足可以见江湖险恶、世事维艰,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最后面对“人间造物搬兴废”、“天下大事不可为”的形势,无可奈何地作行为上的闪避和退缩,“空负安邦志,遂吟去国行”,只好自我放逐作化外之民。

金庸小说作为通俗性的文艺作品,却能较敏锐地触及、较深刻地反映“意识_行为-现实”这些人生哲学的本原问题,实属难能可贵。

3. 金庸式“归隐”现象是对“归于平淡”审美原理的实践发挥。

苏轼在《与侄书》中说:“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睁嵘,彩色绚烂。

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

”当代美学家宗白华将苏轼的艺术主张概括为重要的美学原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这八字道出了写作美学和接受美学的真谛,是中国形而上的审美理想的法则化和典型化。

用之来衡量金庸式的“归隐”现象,就发现无论从“作文”(艺术创作)还是从“作人”(形象塑造),都与“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原理函盖相称:第一,从蕴含的意象来看,江湖是“动”的象征,里面刀光剑影、腥风血雨交错,恩怨情仇、悲欢离合杂陈,是丛林规则与铁血政治的二合一;“山林”则是“静”的象征,渔樵耕读也好,琴棋书画也罢,自由自在,与世无争,是舒心惬意的好所在。

两者一动一静、一张一弛,是武侠世界甚至人类社会的两个极端。

第二,从主人公的行为、作为来看,开始投身江湖、继而崛起于江湖,到达人生的顶峰,也掀起全书的高潮,可谓“绚烂之极”,最终淡出江湖、相忘于江湖,则又是“归于平淡”。

第三,从金庸小说常见的主人公“学艺一行侠一退隐”叙事结构模式来看,“学艺”阶段的叙述已经引人入胜、渐入佳境,“行侠”阶段的描写更加精彩纷呈、高潮迭起,最后的“退隐”阶段则其人悄然而退、其书悄然而结,纷纭为状、万取一收。

可见金庸深得苏轼所说的“似淡而实美”、“寄至味于淡泊”的美学旨趣,并将其在创作中成功发挥。

在金庸的整个武侠创作之中,“作文”和“作人”如两条齐头并进的平行同步线,这两条平行同步线一同贯穿人物的行为和命运,一起激荡情节的链滴和波澜;其作用就像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所说的“草蛇灰线”:“骤看之,有如无物,及至细寻,其中便有一条线索,拽之通体俱动。

”三、“金庸式归隐现象”的贡献和意义1. “金庸式归隐现象”的贡献,是为中国隐士谱系增辟了一个新类别——武隐。

中国有几千年的隐逸文化历史,源远流长。

自古以来的隐士大略可分为文隐、仕隐、真隐三大类。

这三类很多时候还互相交融,彼此间并无泾渭分明的界限,但看其落脚处重在“文”、“仕”、“隐”的哪一个上面而已:如陶潜开魏晋“隐逸诗”之先河,在隐士中以诗文著称;张良辅刘邦成一代功业,在隐士中以仕功著称;林和靖虽有诗文传世,但一生不娶不仕,梅妻鹤子,在隐士中以隐逸著称;至于隐士的鼻祖巢父、许由,自然更是“真隐”的代表了。

三类之外,尚有“伪隐”这一另类:以退为进,屈以求伸,“身在江海,心居魏阙”,把隐居当作进仕的“终南捷径”,历代不乏其人,更不乏嘲讽的诗文,如“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翩翩一只云间鹤,飞来飞去宰相家”……此类与上文所说的“功利的归隐”相仿佛,都是有所求、有所图的“伪隐”。

金庸“从小就对范蠡、张良一类高人十分钦仰……一直渴望恬淡安泰的生活”,到他创作武侠小说时,自然而然地让隐士形象再现笔端。

也许他不是第一个有意识地塑造武林隐士形象的武侠小说作家(现代的平江不肖生笔下己经出现隐士形象,和金庸同时代的梁羽生写隐士也比他稍早一些),但要论作品中隐士人数之众多、形象之密集、类型之丰富、影响之巨远,他是第一的应该也是唯一的,因此最具典型性、代表性;也因为如此,我们可以说金庸是“武隐”类别的集大成者,他在隐士谱系原有的文隐、仕隐、真隐三大类之外,兴味盎然地另辟出一个“武隐”新类别,浓墨重彩地描摹出江湖“武隐”的众生相,为隐逸文化带来一番迥然不同的新境界。

武隐类与其他三类的迥然不同,表现在前者是想像的、虚构的,只出现在虚拟世界中;后者是历史的、真实的,曾生活在现实社会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