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儒家的“忠恕之道”及其现实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儒家的“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孔子的“忠恕之道”是其“仁学”思想的精髓,是践行“仁爱”的基本道德行为准则。“忠恕之道”所提倡的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宽以待人的道德准则和思维模式,对我国现代道德教育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孔子忠恕之道仁爱当代价值

一直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这其中,孔子的人学思想体系是其中的精髓所在。而这一体系中的“忠恕之道”又是其最为重要的核心组成部分,被定位为“仁之方”【1】。“仁之方”即践行“仁道”的基本方法和行为原则,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道理,对我们当今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忠恕之道”的含义

《论语》里记载,孔子告曾参云:“参乎!吾道一以贯之。”门人问曾子何意,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2】“吾道”就是孔子自己的整个思想体系,而贯穿这个思想体系的,必然是它的核心。分别来讲是“忠恕”,概括讲就是“仁”。在曾子看来,以孔子为代表的整个儒家思想体系是以“忠恕之道”贯穿始终的。宋代朱熹说:“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所谓尽己,就是人的社会伦理意识符合“自己所以为人的内心之情”。推己及人,就是一个人意识到自己所以为人的内心之情,还要以己之情,及于别人之心,从而体别人之情。孔子所提倡的“忠恕之道”是同他的仁学学说紧密相联的。冯友兰先生也认为“忠恕之道”同时就是仁道。所以,“行忠恕就是行仁”。冯友兰还认为忠、恕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事物的两个方面,如何实行仁,在于推己及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3】这是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孔子称之为“忠”。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称之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有学者将二者进行比较,将“忠”称为“金律”而将“恕”称为“银律”。概言之,“忠”是“恕”的前提,亦即朱熹所说的:“分言忠恕,有忠而后恕。独言恕,则忠在其中。若不能恕,则无忠可知。恕是忠之发出。若无忠便自作恕不出。”

对于“忠恕之道”,儒家又把它叫作“絜矩之道”,这里“絜矩之道”不仅是一种实现仁德的方法和途径,同时还包含着主体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加强自身修养的思想。《大学》论述:“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这句话的意思为自己所希望得到的,也以同样的心情让别人得到,既要从自己想到他人,又要从他人来检讨自己。由此可见“絜矩之道”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每个人内心都有一把尺(絜矩),随时都在使用它来衡量别人和自己。实践“仁”的方法就是这样简单。因此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二、“忠恕之道”的基本内容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忠恕之道”强调要尊重人,即尊重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他人的权利和自由。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当自己要对他人做什么事前,先想一想自己是否

愿意遇到这种事情,如果自己不愿意,就不能对他人做这种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是在承认每个人都有欲望的前提下,强调要尊重他人的欲望和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欲望,不能把自己的欲望强加在他人头上,要不就呼市别人的欲望,不损害他人的欲望,即要遵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准则,在德性意义上,它符合人性的基本要求,具有一定的真理性。

2、以仁待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作为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和道德准则,要求人们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要将心比心、宽以待人、诚信友爱、以己度人、推己及人,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忠恕之道”作为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道德准则,源于人心,成于实践,是基于对自我欲求的理性思考而提出的一种处理人我、群己关系的道德行为准则。在对自我欲求的思考中,内含着对他人欲求的尊重,并将自我的得失与他人的得失紧密联系起来。这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性最明确,最容易掌握,具有很强的道德操作性。

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是对人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满足自己欲望和愿望时,也希望并帮助他人实现他的欲望和愿望。“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是通过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角色互换的推理方法得出来的。它强调反诸求己、情感互动、换位思考等道德思维模式去理解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伤害他人,做到利人,它是以否定的方式来表达“仁爱”,同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从肯定的方面,即更高层次上,强调人们在为我处事的过程中,应为别人着想,尽其所能帮助他人,不但要“利人”,而且还要“达人”,即在个人发展的同时,也要促进他人、社会的发展。

三、“忠恕之道”的现实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渗入发展,现代社会的道德日益浅薄化。立法无法取代伦理教育,法庭无法取代人的良心,讲道德与不触犯法律不可同日而语。在现代社会道德的重建上,经过了两千多年历史发展的“忠恕之道”思想,不仅没有随着封建社会的逝去而消失,还因时代的变化而与时俱进。因此,深挖孔子的“忠恕之道”在现代道德教育中具有广泛的价值,用以指导人们内在的道德思想,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孔子“忠恕之道”的道德示范性价值。这种示范性不同于法律的强制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提倡的均是从自己,从别人的生活经历以及由这些生活经历所树立的示范例子中引申出道德价值。在当代社会中,对群众进行抽象的道德说教或硬性规定“应该怎么样”、“不该怎样样”,会欠缺一定的说服力,很难令人信服。如孔子有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以德”(《论语·为政》)。立法虽能治标却不能治本,以德服人才能最终俘获人心。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如何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忠恕之道”为我们提供了答案: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运用心理换位的方法,将自己置于对方的位置和处境来思考和处理问题,这就使双方在相互换位过程中增强了沟通,并从中悟出自己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的道理。人与人的交往中,越是复杂的人际关系,越应该用最有效地方法去处理,即遵循“忠恕之道”的内在要义,要想得到别人的真情回报,首先要有自身的真情投入。

(二)孔子“忠恕之道”的道德启迪性价值。人们一旦道德行为失衡,首先从外部环境寻找原因,很难从内在道德自觉上去反省。“忠恕之道”能启迪人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