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管理)S研究现状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区别
S0401014研究现状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区别
关于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区别的研究1.黄国平《对生产要素及其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作用再认识》《岭南学刊》2006年第1期2.陶菁、张敬陶《关于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依据的思考》《企业经济》2005年第2期3.何奥龙《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浅析》《北方经济》4.赵麟斌《对劳动价值论的几点思考》《福建论坛》2004年第1期5.梁菘《劳动、劳动价值论与价值创造、价值分配》《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6.赖蔚英《深化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几个关键问题》《龙岩师专学报》2003年第2期7.张雷声《论价值创造的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8.卫兴华《关于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问题的不同见解的评析》《税务与经济》2003年第2期9.郭新华、伍再华《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几点思考》《商业研究》2003年第17期10.安锐《深化发展劳动价值论需要认识的四个关系》《山西煤田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11.宋冬林、蔡玉程《对价值决定问题的再认识》《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2期12.李炳炎《关于重新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若干问题》《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13.董伟康《对按生产要素分配条件下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若看问题的探讨》《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14.杨作书《正确理解劳动价值论的几个基本范畴》《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年第5期15.钱小平《论价值分配与价值创造的背离和复归》《江汉论坛》2002年第2期16.张凤林《论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关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17.白暴力《关于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18.艾波《对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理论思考》《理论导刊》2001年第6期19.陈征《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福建论坛》总第229期20.刘解龙《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理论的统一性研究》《经济评论》2005年第1期21.王廷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大研讨的基本分歧与理论思考》《经济评论》2005年第1期22.龚蔚红、贾可卿《价值创造、价值分配与交易成本》《学习论坛》2004年第3期23.张丽华、颜国安《劳动价值论与市场经济中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思考》《天府新论》2004年第12期24.郑海侠、张忠权《非生产性劳动参与价值分配的合理性》《科技创业月刊》2004年第11期25.袁静衡、胡仪元《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统一:理论依据及现实状态》《社会科学辑刊》2003年第4期26.李顺荣《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统一》《高校理论战线》2002年第5期27.伍柏麟《现代条件下的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学术月刊》2002年第5期28.张勇《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劳动保障论坛》2002年第7期29.陈承明、徐建华《中国理论经济学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第6期30.郭飞《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第2期31.唐欲武《论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32.蔡继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价值基础是要素在价值创造中所作的贡献》《经济研究》2001年第12期33.陈金松《试论诸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2年第9期关于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区别的研究观点摘录一、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不存在单一的因果决定关系应当明确,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并不存在必然联系,劳动创造出来的价值如何分割是由分配规律决定的。
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价值分配问题表述
《价值创造、价值评价和价值分配问题的探讨》一、引言在当今社会,价值创造、价值评价和价值分配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作为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科学的重要议题,它们影响着个人、组织和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本文将从价值的概念入手,探讨价值的创造、评价和分配,并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二、价值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价值是一个常被提及的概念。
人们往往会谈到产品的价值、劳动的价值、甚至是个人的价值。
但究竟什么是价值呢?价值可以被理解为对某物质或精神产品所具有的重要性和意义。
价值的形成和体现,可以是通过个人和社会的需要、意愿和效用来决定,也可以是通过市场和权力的规则和规范来制约。
从个体的角度来看,价值是主观和相对的;而从集体的角度来看,价值又是客观和普遍的。
了解和认识价值的本质,对于理解价值的创造、评价和分配至关重要。
三、价值的创造价值的创造是指在生产、交换和消费的过程中,通过劳动和创新,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形成更多的有形和无形产品和效益。
价值的创造既可以是个体的行为,也可以是集体的协作。
在现代社会中,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为价值的创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机遇。
互联网的出现和人工智能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和知识的创新,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四、价值的评价对于创造出来的价值,人们往往需要进行评价,以确定其质量和数量,进而为它们确定合适的价格和地位。
价值的评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价值的评价可以通过供需关系和边际效用来衡量;而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价值的评价则可以通过效率和竞争力来评判。
价值的评价还可以受到文化、伦理和法律的影响。
价值的评价既是客观和科学的,也是主观和价值导向的。
五、价值的分配问题价值的创造和评价确定了产品和效益的数量和地位,但如何分配这些价值,是一个更为复杂和敏感的问题。
在现实社会中,价值的分配问题往往涉及到权力和利益的博弈。
在企业中,员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股东的利润分配,管理者的激励机制,都是价值分配的重要环节。
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再认识
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再认识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是商品经济条件下人类社会基本的经济活动,是构成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主要环节。
价值创造研究的是生产领域中价值是由什么创造的,即价值的源泉是什么。
价值分配研究的是价值创造出来以后,在各个要素所有者之间按照什么原则进行分配的问题。
因此,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不能把他们混为一谈。
既不能把价值创造看作是价值分配的依据,也不能把价值分配问题完全等同于价值创造问题。
1。
价值创造不直接是价值分配的依据。
价值创造只是研究生产领域中的价值是如何创造出来的。
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其他生产要素都不足以创造价值。
但是,这并不是说,由劳动创造的价值只是由劳动者完全占有,实际上,在任何社会中,都不可能由创造价值者完全占有价值。
这是因为,价值的分配并不是以性质决定的,它是随着经济关系性质的变化而进行调整的。
这种分配原则的变化和调整与价值创造没有直接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行的一个原则是按要素分配,就要求对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具有占有权,以实现自己对生产要素具有的所有权。
所以。
按要素分配,实质上是按要素所有权分配。
按要素分配所依据的不是劳动价值理论,而是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
2。
价值分配原则的变化,并不能否定价值创造的理论。
按要素分配,意味着作为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都有权从创造的价值中分到自己应该得到的一份利益。
但是,并不能由此推论出,因为各个要素所有者都有权得到自己的一份利益,就认为这部分价值就是由各个要素自己创造的。
总之,劳动价值理论不是以按要素分配的理论为依据的,同样,也不能用按要素分配来否定劳动价值理论。
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
【专题名称】经济学【专题号】W-F1【复印期号】2002年01期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这涉及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问题,价值创造是生产领域的问题,价值分配是分配领域的问题,是完全不同领域的问题。
二者有联系也有区别。
不论价值分配还是价值创造都是对同一个价值而言;生产决定分配,创造多少价值就有多少价值供分配;但价值创造解决的是劳动是否创造价值和创造多少价值的问题;价值分配是对已创造的价值如何分配的问题,其根据是所有权。
要素价值论则是认为资本、土地、劳动共同创造价值,因而相应取得利润、地租、工资,这就将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混为一谈。
按生产要素分配,准确地说是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因为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过程中是价值创造的必要条件,凭借对这些要素所有权而取得相应分额。
不能认为只有创造价值的人能分配价值,更不能认为不创造价值的人分配到价值是剥削。
资本主义分配的理论基础不是劳动价值论,我国当前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基本上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
所谓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不是说由劳动来决定分配,而是要根据劳动价值论来研究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一系列问题。
生产资料有产权问题,对其使用要向其所有者支付报酬,这就是生产要素参与价价分配客观存在的必然性。
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以出卖劳动力为生,按要素分配体现着资产阶级剥削与瓜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关系,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按要素分配不同。
在我国公有制企业中,按劳分配对象主要是产品价值V,产品价值中M则按生产要素所有权进行有差别的分配;非公有制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属私人要素参与分配问题。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根据财产所有权的合法权益,应依法保护不同投资者的利益。
章叶飞摘自《福建论坛》(福州),2001.10.原文约7500字^。
财务管理中的价值创造与分配
财务管理中的价值创造与分配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部分,财务管理起到了对企业财务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管理的作用。
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是两个重要的方面。
价值创造涉及企业如何通过经营活动增加财务资源的价值,而价值分配则关注如何合理地将创造的价值分配给各利益相关方。
本文将重点讨论财务管理中的价值创造和分配的相关内容。
一、价值创造在财务管理中,价值创造是指企业通过经营活动不断增加财务资源的价值。
价值创造可从两个方面进行考量,一个是利润创造,一个是资本创造。
利润创造是企业经营活动中最基本的价值创造方式。
企业通过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等经营活动,实现收入的增长并扣除相关的成本和费用后,得到的剩余即为利润。
利润创造不仅体现了企业的盈利能力,也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础。
企业要实现利润的持续增长,需要关注产品质量、市场营销、成本控制等方面。
资本创造则是指企业通过有效配置和管理财务资源,实现资本增值的过程。
资本创造可以通过投资项目的选择和管理来实现。
企业应该选择那些能够带来高回报的投资项目,并通过合理的资金调配和风险控制,确保资本的增值。
二、价值分配在财务管理中,价值分配是指将企业创造的价值合理地分配给各利益相关方。
主要的利益相关方包括股东、债权人、员工和社会公众。
对于股东而言,价值分配体现在分红和股价的增值上。
企业通过向股东发放现金红利或进行股票回购等方式,将部分利润返回给股东。
同时,企业通过提升盈利能力,推动股价上涨,进一步增加股东的财富。
债权人是指企业的债权持有人,他们通常是企业的债务供应方,如银行或债券投资者。
企业需要按时偿还债务并支付利息,以保持良好的信用状况,进而为企业获取更多的融资渠道和更有利的融资条件。
员工是企业的重要利益相关方,他们通过工作获得收入,并享受各种福利待遇。
通过提供合理的薪酬和发展机会,企业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进而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社会公众是指企业所在社会中的各种利益相关方,包括政府、社会组织和一般公众。
研究现状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区别
关于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区别的研究1.黄国平《对生产要素及其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作用再认识》《岭南学刊》2006年第1期2.陶菁、张敬陶《关于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依据的思考》《企业经济》2005年第2期3.何奥龙《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浅析》《北方经济》4.赵麟斌《对劳动价值论的几点思考》《福建论坛》2004年第1期5.梁菘《劳动、劳动价值论与价值创造、价值分配》《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6.赖蔚英《深化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几个关键问题》《龙岩师专学报》2003年第2期7.张雷声《论价值创造的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8.卫兴华《关于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问题的不同见解的评析》《税务与经济》2003年第2期9.郭新华、伍再华《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几点思考》《商业研究》2003年第17期10.安锐《深化发展劳动价值论需要认识的四个关系》《山西煤田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11.宋冬林、蔡玉程《对价值决定问题的再认识》《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2期12.李炳炎《关于重新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若干问题》《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13.董伟康《对按生产要素分配条件下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若看问题的探讨》《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14.杨作书《正确理解劳动价值论的几个基本范畴》《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年第5期15.钱小平《论价值分配与价值创造的背离和复归》《江汉论坛》2002年第2期16.张凤林《论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关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17.白暴力《关于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18.艾波《对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理论思考》《理论导刊》2001年第6期19.陈征《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福建论坛》总第229期20.刘解龙《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理论的统一性研究》《经济评论》2005年第1期21.王廷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大研讨的基本分歧与理论思考》《经济评论》2005年第1期22.龚蔚红、贾可卿《价值创造、价值分配与交易成本》《学习论坛》2004年第3期23.张丽华、颜国安《劳动价值论与市场经济中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思考》《天府新论》2004年第12期24.郑海侠、张忠权《非生产性劳动参与价值分配的合理性》《科技创业月刊》2004年第11期25.袁静衡、胡仪元《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统一:理论依据及现实状态》《社会科学辑刊》2003年第4期26.李顺荣《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统一》《高校理论战线》2002年第5期27.伍柏麟《现代条件下的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学术月刊》2002年第5期28.张勇《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劳动保障论坛》2002年第7期29.陈承明、徐建华《中国理论经济学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第6期30.郭飞《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第2期31.唐欲武《论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32.蔡继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价值基础是要素在价值创造中所作的贡献》《经济研究》2001年第12期33.陈金松《试论诸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2年第9期关于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区别的研究观点摘录一、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不存在单一的因果决定关系应当明确,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并不存在必然联系,劳动创造出来的价值如何分割是由分配规律决定的。
关于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问题不同见解的评析
者是 生产 的主 人 、 劳 动还 只 是个 人 谋 生 的手 段 、 劳 动
又存在着差别 、 生 产力 还 没 有 达 到 使财富涌 流 的 高
度 等 。 这些决 定 因素 , 与 劳动 价值 论无 关 。 《哥达 纲
领批 判 》中论 述社 会 主义 实行按 劳分 配 的必 然 性 时 , 也根 本没 有 与 劳动 价 值论相 联 系 。 马克 思 认 为 , 社
断言 劳动价 值论 “ 是社 会 主 义 政 治经 济 学 长期 以来 用 以 论证 按劳 分配合 理性 和 必然性 的理论 根据 之一 。 ” 也 不是 事 实 , 这是 作 者 虚构 的 。 任何 一 本严 肃的政治 经济学 教材 和任何一 位有 一 定水 平的 教 师 , 都 没有 也不会 用 劳动 价 值论 去说 明和 论证 按 劳 分配 存在 的原 因或 必然性 。 至 于 《哥达纲 领批判 》论 述按 劳分 配 时 , 不 但没 有讲它 的“ 合理性 ” , 恰恰 强调 指 出它存 在事 实 上 不平 等 的弊病 , 更谈 不 上 什 么用 劳 动价 值论 去论证 按 劳分 配的 “ 合理性 ” 了。
是事 实 。 《哥 达 纲领批 判 》中论 及 共产 社会 主 义社会 两个 阶段 的分 配 制 度 分 别 是按 劳 分 配 和按 需 分 配 。
马 克思论证这两 种分配制度 时 , 所运 用 的基本 理论 ,
是生 产方 式决 定 分 配 方 式 的 一 贯 思想 , 也 就 是 社 会
生产 制度 决 定 分配 制 度 , 分 配 不 过 是 生 产 的背 面 。 有 必要 指 出 : 要 区分生 产决定分配的 不 同层次。 第
如 果要说 明之所 以 实 行 资本 主义 分配 方式 或分 配制 度 的理论 与 事 实 依据 , 首 先要 讲要 素 所有 权 或 产权 。 只要 存 在 对 要 素 所 有 权 的社 会 和 法 律 的 承 认 , 无论 私有 还 是 国有 , 所 有 权就 会要 求 在经 济上 获 得实 现 。 如果 土 地 所 有 权 不 能实 现 为地 租 , 资本 所 有权 不能 实 现为 利 润 或 利 息 , 就 意 味 着 实 际 上 否定 了其 所 有权 。
探讨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问题的争论及意义
探讨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问题的争论及意义一、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的概念二、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的关系三、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的争论四、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的意义五、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的案例分析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
价值创造指企业或个人通过自身的生产、创新、技术、管理等方式,使得社会资源得到了更好的利用,从而实现了企业或个人自身的价值增长;而价值分配则指社会资源分配的问题,如何在价值创造的基础上,公平地分配社会财富,让经济资源更加合理地流动。
二、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的关系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的关系非常紧密,两者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
在一个市场经济中,价值创造是生产者、企业或个人通过创新、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努力创造的,而价值分配则是通过各种渠道将创造出来的价值再分配到社会各个领域。
此外,价值分配还能够推动价值创造,激励企业和个人积极努力。
三、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的争论在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的问题上,有许多争论。
3.1、价值分配是否符合公平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资源的分配往往会出现不公平情况,这让一些人质疑如何创造一个更公平的分配机制?一些人认为,市场竞争是解决经济分配不公问题最有效的手段,而市场竞争能够使生产者在竞争中获得收益并创造财富,从而使得社会更加公平地分配经济资源。
3.2、价值创造和技术进步的关系有些人认为,在现代经济中价值创造不仅仅是通过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来实现的,技术进步是一个更有效的价值创造方式。
而技术进步也会带来反作用力,例如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从而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困难。
3.3、价值创造和共享经济的关系共享经济的兴起也对价值创造的问题带来了挑战。
在共享经济中,人们可以通过分享车、住房、办公空间等来实现资源的共享。
但是,共享经济也存在问题。
例如,对于汽车共享服务,尽管使用量很大,但产品质量不一,且管理难度大。
此外,共享经济是否公平地分配收益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绩效激励】华为绩效与激励: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价值分配
第二部分
『绩效与激励』
1 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创造体系
组织工作以商品化为导向
只有将技术成功转化商品,才能获得 应有的市场价值。通俗来讲,技术是 用来卖钱的,卖出去的技术才有价值。
以PDT模式打通部门脉络
Product Development Team,即产品研发团队,负责华 为的产品集成开发项目。PDT的人员来自不同的部门, 从市场部到财务部,从研发部到服务支持部等,将任 务所需的人员数量和岗位进行调整,当阶段性任务完 成后,便回归公司的原有编制。
华为时间管理培训指出,很多人更关 注第一象限的事件,这将会使人长期 处于高压工作状态,经常忙于收拾残 局和处理危机,这很容易使人筋疲力 尽,长此以往既不利于生活也不利于 工作。所以,华为主张关注第二象限 的关键事件,不提倡在其他象限浪费 太律协调 日本一项专业调查数据指出,人们一般每8分钟就会受到一次打扰,每小时大 约7次,平均每次被打扰大约是5分钟,其中80%的打扰是没有意义或极少有价 值的。同时,人们被打扰后重拾原来的思路平均需要3分钟。根据以上统计数 据,按每天8小时工作量来看,因打扰而产生的时间损失约为5.5小时。华为也 明显认识到这一点,提出自己的时间管理法则——“韵律法则”,它包括两个 方面的内容:一是保持自己的韵律,二是要与别人的韵律相协调。对无意义 的打扰要学会礼貌打断,并且不要唐突的摆放他人,了解他人的行为习惯。
➢ 简化流程原则 对于部门的工作流量,华为要求员工做到“能省则省”,并编列出“分析工 作流程的网络图”,每一次去掉一个多余环节,就少了一个工作延误的可能 性,这也意味着节省了大量时间。
3 成本控制管理
1 研发成本 2采购成本
3无形成本
➢ 华为持续提升围绕客户需求进行创新的能力,长期坚持不少于 销售收入10%的研发投入,但是新技术、新领域进行持续不断 的研究以及分散于世界各地的研究机构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华为绩效与激励思考: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价值分配 PPT
的打扰要学会礼貌打断,并且不要唐突的摆放他人,了解他人的行为习惯。
简化流程原则 对于部门的工作流量,华为要求员工做到“能省则省”,并编列出“分析工 作流程的网络图”,每一次去掉一个多余环节,就少了一个工作延误的可能 性,这也意味着节省了大量时间。
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成本控制管理
1 研发成本
华为持续提升围绕客户需求进行创新的能力,长期坚持不少于 销售收入10%的研发投入,但是新技术、新领域进行持续不断 的研究以及分散于世界各地的研究机构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进行供应商登记,华为公司通过对供应商的登记刷选,挑选出 适合自己的供应商客户,从而建立更为成熟、稳定的合作关系。 但是由于华为公司采购部门隶属于公司的市场部,采购经理只 对市场部经理负责,不对用料的生产部门经理负责,因而可能 造成采购的不及时,延误生产 企业文化的代代传播与宣传:“狼文化”“枕头文化”等 自律化的企业行政组织:最初的直线制组织架构,到发展中期 的直线职能制组织架构,再到现在的事业部制组织架构 全员持股,奖惩分明:华为公司通过建立分明的奖惩制度和具 有号召力的企业文化,公司同时通过100%股权归于员工的做法, 使得员工都有较高的主人翁意识,就会提高自我的主观能动性 和自我意识,从而节省企业的无形成本 高压下的工作环境造成了员工极大的负面影响,企业对于自杀 员工家属的人道慰问和赔偿,以及高压下的员工负面情绪带来 的低效率,都会影响到华为公司的无形成本
下岗培训是华为公司坚持能上能 下的机制,保证队伍的最佳战斗 力;另一方面是给“下岗”员工 提供新职位的技能与知识培训, 帮助他们继续成长。
3
缩小经营单位,实行班组化经营
华为从中央集权变成小单位作战,过去由于企业资源不够,所以得把整 个企业资源集聚在一起现在企业的品牌资源、资金资源、客户资源都有了, 这时就需把集中的权力下放,企业一些重大经营决策就要下放到子公司董事 会,由子公司董事代表资本实现对经营者的监督。
价值创造与分配
价值创造与分配在经济学中,价值的创造和分配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通过生产和销售商品或服务来创造价值,而这些价值将通过各种方式分配给相关的利益相关者。
本文将探讨价值创造与分配的关系,并探讨不同的分配方式。
一、价值创造价值创造是指企业通过生产和销售商品或服务,增加了社会财富和经济价值。
企业通过创新、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满足消费者需求等方式,为社会创造了物质和非物质的价值。
在实际生产中,企业通过购买原材料、雇佣劳动力、设备和技术投入等,将这些生产要素进行组合和加工,最终生产出商品或提供服务。
这个过程中,企业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以及创新等,实现了价值的创造。
二、价值分配价值分配是指将创造的价值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给各个关联的利益相关者。
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的所有者、员工、供应商、投资者、政府以及消费者等。
1. 所有者分配:作为企业的所有者,他们享有企业利润的分配权。
企业的利润可以以股息、红利或增值收益的形式返回给所有者。
所有者可能是企业的创始人、股东或股权投资者。
2. 员工分配:企业的员工是创造价值的重要一环,他们通过劳动为企业创造了价值。
因此,企业通过工资、奖金、股票期权等方式将一部分价值回报给员工。
这也是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的重要手段。
3. 供应商分配:企业的供应商提供了原材料、零部件等必要的生产要素,他们也参与了价值的创造。
通过与供应商的合作,企业可以获得合理的原材料价格和供应保障,从而将部分价值回报给供应商。
4. 投资者分配:企业通过债券发行或股票发行等方式从投资者那里获得了资金支持,这些资金用于企业的生产和发展。
投资者通过获得股息、利息和资本增值等方式分享企业的利润和价值。
5. 政府分配:政府在企业活动中扮演着监管和税收收取的角色。
通过税收政策和监管规定,政府可以对企业进行资源调配和收税,从而实现对企业价值的一定程度的分配。
6. 消费者分配:消费者是企业价值创造的最终受益者,他们通过购买商品和消费服务来满足自身需求。
(价值管理)S研究现状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区别最全版
(价值管理)S研究现状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区别关于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的区别的研究1.黄国平《对生产要素及其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作用再认识》《岭南学刊》2006年第1期2.陶菁、张敬陶《关于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依据的思考》《企业经济》2005年第2期3.何奥龙《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浅析》《北方经济》4.赵麟斌《对劳动价值论的几点思考》《福建论坛》2004年第1期5.梁菘《劳动、劳动价值论和价值创造、价值分配》《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6.赖蔚英《深化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几个关键问题》《龙岩师专学报》2003年第2期7.张雷声《论价值创造的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8.卫兴华《关于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问题的不同见解的评析》《税务和经济》2003年第2期9.郭新华、伍再华《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几点思考》《商业研究》2003年第17期10.安锐《深化发展劳动价值论需要认识的四个关系》《山西煤田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11.宋冬林、蔡玉程《对价值决定问题的再认识》《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2期12.李炳炎《关于重新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若干问题》《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13.董伟康《对按生产要素分配条件下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若见问题的探讨》《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14.杨作书《正确理解劳动价值论的几个基本范畴》《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年第5期15.钱小平《论价值分配和价值创造的背离和复归》《江汉论坛》2002年第2期16.张凤林《论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的关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17.白暴力《关于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18.艾波《对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理论思考》《理论导刊》2001年第6期19.陈征《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福建论坛》总第229期20.刘解龙《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理论的统壹性研究》《经济评论》2005年第1期21.王廷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大研讨的基本分歧和理论思考》《经济评论》2005年第1期22.龚蔚红、贾可卿《价值创造、价值分配和交易成本》《学习论坛》2004年第3期23.张丽华、颜国安《劳动价值论和市场经济中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思考》《天府新论》2004年第12期24.郑海侠、张忠权《非生产性劳动参和价值分配的合理性》《科技创业月刊》2004年第11期25.袁静衡、胡仪元《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的统壹:理论依据及现实状态》《社会科学辑刊》2003年第4期26.李顺荣《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的统壹》《高校理论战线》2002年第5期27.伍柏麟《现代条件下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学术月刊》2002年第5期28.张勇《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劳动保障论坛》2002年第7期29.陈承明、徐建华《中国理论经济学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第6期30.郭飞《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第2期31.唐欲武《论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32.蔡继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价值基础是要素在价值创造中所作的贡献》《经济研究》2001年第12期33.陈金松《试论诸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2年第9期关于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的区别的研究观点摘录壹、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不存在单壹的因果决定关系应当明确,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且不存在必然联系,劳动创造出来的价值如何分割是由分配规律决定的。
企业管理中的价值创造与分配
企业管理中的价值创造与分配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管理者要面临一个重要的挑战,那就是如何在不断变化的市场条件下,有效地创造与分配价值。
价值创造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而价值分配则是确保员工和股东共同分享企业成功的关键。
本文将以不同的角度探讨企业管理中的价值创造与分配。
首先,企业管理者需要清楚价值创造的本质。
价值创造是指企业通过创新、提高效率和满足市场需求等方式,使得其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效益能够超过成本。
这意味着企业要不断改进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以求在市场中占据竞争优势。
而创造的价值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为企业带来的额外收入和盈利。
其次,企业管理者要注重价值分配的公平性。
价值分配是指将企业创造的价值合理地分配给员工和股东。
在分配中,应该坚持公平原则,避免偏袒一方或者出现不合理的现象。
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建立一个合理的薪酬体系,奖励那些为企业创造了较大贡献的员工。
同时,管理者还应该注重内外部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平衡,确保不同利益相关方都能够分享到企业的成功。
此外,企业管理者还应该积极营造创新的环境,推动价值创造。
创新是企业价值创造的关键驱动力,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为了激发员工的创新潜力,企业管理者可以鼓励员工提出新的想法和建议,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营造一个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
同时,管理者还需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企业战略,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最后,企业管理者还应该注重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平衡。
在进行价值分配时,不能只追求短期利益,忽视了长期发展。
企业管理者应该有长远眼光,考虑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他们可以将一部分利润用于研发创新、员工培训、品牌建设等方面,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长期利益。
同时,企业管理者还应该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社会做出贡献,进一步提升企业的信誉与价值。
综上所述,企业管理中的价值创造与分配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
企业管理者需要清楚价值创造的本质,注重价值分配的公平性,积极营造创新的环境,平衡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
现代条件下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
现代条件下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现代条件下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二次大战后随着先进生产力的获得,金融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社会分工和企业内分工有了很大发展,劳动和资本关系有所变化,出现了劳动资本化和资本劳动化的新趋势。
这一趋势,改变着劳动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
一、现代条件下社会分工的发展和服务价值的创造先进生产力的获得,必定表现为社会分工的发展。
二战后,随着经济电子化和信息化的发展,社会分工也大为扩展和深化了,尤其是表现为第三产业或服务业的迅猛发展。
众所周知,目前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七十至八十以上,第一产业绝对下降,有的国家只占百分之几,第二产业也相对下降。
劳动就业的状况,也大体如此。
在服务业中,商业和金融业又是两个发展迅速的产业。
这一情况,与马克思时代已有极大不同。
如何看待当前社会各产业的价值创造?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他以物质产品作为研究商品价值的对象,在《资本论》三大卷中,基本上不涉及服务产品的价值问题,以物质产品的生产和价值创造为中心,把商业、金融等流通过程看作是价值的实现而不是创造,把价值定义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
但价值的本质是社会劳动,是人与人通过商品交换形式的劳动关系。
如果我们不单纯地以物质生产及其产品为研究对象,而以社会再生产、以社会的经济过程为对象,就应该说,构成整个社会分工、其产出用于交换的各种私人劳动和各部门的劳动,也都是创造价值的,因为它们也是社会劳动,也反映人与人的劳动分工关系,符合价值的本质。
第三产业中,如商业、金融、信息、咨询劳动等,虽然其活动成果不是物质产品,而是一种服务或劳务,但他们的具体劳动实现物质产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或是为物质产品新使用价值的形成和价值的创造准备条件;同时,他们的劳动作为社会劳动,作为一般人类劳动力支出的抽象劳动,也创造价值。
例如,商业店员的劳动中,分类、包装、运输、保管等劳动,属生产过程在流通过程的延续,自然是创造价值以外的,就算只是与商品价值形态的变化有关,如向消费者推销商品,也需要向消费者介绍各种商品的价格、品质、性能、规格等知识,而且介绍要有针对性,能满足不同购买力、不同消费对象(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民族等)的需求。
辨析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之间的科学关系_江秀辉
科学大众一直以来,理论界在价值的源泉的问题上,存在着诸多的观点和争议,但是如果将这些观点归结起来,可以划分成两大类:一类的基本观点是认为价值的源泉是劳动,劳动创造价值;另一类则将价值的源泉归结为土地、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土地、资本、劳动等共同创造价值。
在价值分配问题上,两者都认为“生产决定分配”,价值的源泉是劳动,决定了其分配方式应采取按劳分配,土地、资本、劳动等共同创造价值,其分配方式必然相应的采取按生产要素分配。
而实质是:谁创造价值,谁就分配该价值。
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十五大报告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如此,似乎与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相矛盾,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矛盾。
其实造成这种理论认识的误区的根源是:没有弄清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内容,对这个问题及其关系的理性认识形成经济学的理论基石。
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理论界长期以来颇有争议,而正确认识和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我国现阶段采取的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具有重大的意义。
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经济学范畴。
其联系表现为:首先,不管是价值创造还是价值分配,都是针对同一价值而言的,如果价值不创造出来,就没有价值可供分配。
第二,生产决定分配(这里就数量而言),创造多少价值,就有多少价值可供分配。
从两者之间的联系容易得出:“生产决定分配”,即谁创造了价值,谁就分配该价值的结论。
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之间又有严格的区别:价值创造主要解决的是价值由谁创造和创造多少价值的问题;价值分配主要是对已创造出的价值如何进行分配的问题,其根据是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而要素所有权(即产权)是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
一、价值创造是价值分配的前提和基础,为价值分配提供分配的对象和内容西方经济学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在“三位一体公式”(该公式的理论思想来源于亚当・斯密,公式成形于萨伊,最后为马克思所命名)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华为绩效与激励: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价值分配
第二部分
『绩效与激励』
1 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创造体系
组织工作以商品化为导向
只有将技术成功转化商品,才能获得 应有的市场价值。通俗来讲,技术是 用来卖钱的,卖出去的技术才有价值。
以PDT模式打通部门脉络
Product Development Team,即产品研发团队,负责华 为的产品集成开发项目。PDT的人员来自不同的部门, 从市场部到财务部,从研发部到服务支持部等,将任 务所需的人员数量和岗位进行调整,当阶段性任务完 成后,便回归公司的原有编制。
▷用“三高”政策催生行动力 “三高”指高工资、高压力、高效率,高工资催生高效率,高工资带来高压力,高压力激发高效率。
2 员工培训机制
上岗培训
岗中培训
下岗培训
华为通过将军队文化渗透到员工 的血液中;企业文化主要是员工 认同、接受并溶入华为的价值观; 对于新员工而言,快速掌握工作 技能是第一要务。
岗中培训是专门针对 在岗人员进行的。华 为有一套完整的个人 成长方案,持续地对 员工进行充电。
2 时间成本管理
根据重要性和紧迫性,可以将所有的事件分成四类
二、重要但不紧急: 防患于未然的改善、建 立人际关系网络、发展 新机会、长期工作规划
三、不重要但紧急: 不速之客来访、某些 电话、会议、信件
一、重要且紧急: 处理危机、完成有期 限压力的工作
四、不重要且不紧急: 第四象限的时间大多是 琐碎的杂事,没有时间 的紧迫性,没有任何重 要性,比如发呆、闲聊、 游逛
的直线职能制组织架构,再到现在的事业部制组织架构 全员持股,奖惩分明:华为公司通过建立分明的奖惩制度和具
有号召力的企业文化,公司同时通过100%股权归于员工的做法, 使得员工都有较高的主人翁意识,就会提高自我的主观能动性 和自我意识,从而节省企业的无形成本 高压下的工作环境造成了员工极大的负面影响,企业对于自杀 员工家属的人道慰问和赔偿,以及高压下的员工负面情绪带来 的低效率,都会影响到华为公司的无形成本
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探析
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探析[摘要]理解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科学内涵是准确把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关键,价值创造与价值形成是对价值决定问题从不同研究角度进行的探讨,价值创造不是价值分配的依据,价值分配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
[关键词]价值创造;价值形成;价值分配;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石,是兼具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博大精深的理论,也是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
把握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关键是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正确理解。
价值分配以价值形成为前提,价值形成又与价值创造相联系。
要准确理解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首先应当厘清价值创造与价值形成之间的关系。
一、价值创造与价值形成马克思通过对商品交换和劳动的分析,指出劳动者提供的活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的具体形式后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活劳动凝结了商品的新价值,是物化劳动转移价值的决定性条件。
劳动价值论为确立劳动者在社会生产中的主体地位提供了理论依据,为维护劳动者的根本利益提供了理论支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科技化、信息化迅猛发展,新技术、新材料广泛运用,体力劳动的比例大幅减少,机器设备自动化水平日益提高,非劳动生产要素的作用更加突出。
于是有学者指出必须突破马克思活劳动是价值唯一源泉的观点,并从马克思对价值实体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科学内涵出发,提出了诸多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的要素价值论。
他们认为,根据马克思的观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其中的社会平均熟练程度和平均劳动强度属于主体方面因素,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属于客体方面因素,因此可以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主体客体两大因素决定。
由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那么商品价值也应当由主体和客体两大因素共同构成,主体因素即劳动因素,客体因素即是科学技术、组织管理、资本和土地等非劳动因素。
企业管理中的价值创造与分配研究
企业管理中的价值创造与分配研究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价值创造与分配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议题。
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实体,既需要通过创造价值来获得利润,同时也需要合理地分配价值以实现内外部的利益平衡。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企业管理中的价值创造与分配的研究问题。
一、价值创造:企业的价值创造主要源自于市场需求与生产力的结合。
在充分了解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企业通过提供产品或服务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创造价值。
价值创造的过程涉及到多个环节,包括市场调研、产品研发、供应链管理、销售与营销等。
通过有效地整合各项资源和能力,企业将有机地将各个环节连接起来,实现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转化。
价值创造需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
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企业需要不断创新和提高效率,以保持竞争力。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还需要关注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只有考虑到环境和社会责任,企业才能在价值创造中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二、价值分配:企业价值的分配是一个涉及到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复杂问题。
内部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员工、管理层等,外部利益相关者包括客户、供应商、社会公众等。
如何合理地分配企业创造的价值,既要满足内部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又要维护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项关键任务。
企业价值的内部分配主要涉及到股东与员工之间的关系。
股东是企业的权益所有者,他们投资于企业,期望从中获得回报。
因此,企业需要通过合理的利润分配政策,使股东能够分享企业的增长收益。
同时,员工也是企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为企业的发展和创造价值作出了贡献。
因此,企业还需要通过提供合理的薪酬福利和培训发展机会来吸引和激励员工的积极性。
企业价值的外部分配涉及到企业与供应商、客户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
供应商是企业价值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提供了原材料和其他资源支持企业的正常运营。
企业需要与供应商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公平的采购政策和及时的付款来维护供应链的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区别的研究1.黄国平《对生产要素及其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作用再认识》《岭南学刊》2006年第1期2.陶菁、张敬陶《关于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依据的思考》《企业经济》2005年第2期3.何奥龙《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浅析》《北方经济》4.赵麟斌《对劳动价值论的几点思考》《福建论坛》2004年第1期5.梁菘《劳动、劳动价值论与价值创造、价值分配》《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6.赖蔚英《深化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几个关键问题》《龙岩师专学报》2003年第2期7.张雷声《论价值创造的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8.卫兴华《关于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问题的不同见解的评析》《税务与经济》2003年第2期9.郭新华、伍再华《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几点思考》《商业研究》2003年第17期10.安锐《深化发展劳动价值论需要认识的四个关系》《山西煤田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11.宋冬林、蔡玉程《对价值决定问题的再认识》《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2期12.李炳炎《关于重新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若干问题》《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13.董伟康《对按生产要素分配条件下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若看问题的探讨》《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14.杨作书《正确理解劳动价值论的几个基本范畴》《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年第5期15.钱小平《论价值分配与价值创造的背离和复归》《江汉论坛》2002年第2期16.张凤林《论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关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17.白暴力《关于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18.艾波《对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理论思考》《理论导刊》2001年第6期19.陈征《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福建论坛》总第229期20.刘解龙《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理论的统一性研究》《经济评论》2005年第1期21.王廷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大研讨的基本分歧与理论思考》《经济评论》2005年第1期22.龚蔚红、贾可卿《价值创造、价值分配与交易成本》《学习论坛》2004年第3期23.张丽华、颜国安《劳动价值论与市场经济中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思考》《天府新论》2004年第12期24.郑海侠、张忠权《非生产性劳动参与价值分配的合理性》《科技创业月刊》2004年第11期25.袁静衡、胡仪元《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统一:理论依据及现实状态》《社会科学辑刊》2003年第4期26.李顺荣《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统一》《高校理论战线》2002年第5期27.伍柏麟《现代条件下的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学术月刊》2002年第5期28.张勇《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劳动保障论坛》2002年第7期29.陈承明、徐建华《中国理论经济学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第6期30.郭飞《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第2期31.唐欲武《论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32.蔡继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价值基础是要素在价值创造中所作的贡献》《经济研究》2001年第12期33.陈金松《试论诸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2年第9期关于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区别的研究观点摘录一、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不存在单一的因果决定关系应当明确,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并不存在必然联系,劳动创造出来的价值如何分割是由分配规律决定的。
市场经济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其前提条件是产权清晰这样各种要素所有者才能凭借要素所有权对价值进行分割。
不是土地、资本,而是掌握土地、资本的人分割了劳动创造的价值。
这里往往还漏掉了一项,就是劳动者凭借对劳动力的所有权也参与了价值分配。
------黄国平,《对生产要素及其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作用再认识》,《岭南学刊》,2006年第1期价值的创造与价值的分配是两个不同的范畴。
价值创造是生产领域的问题,它主要解决劳动是否创造价值、创造多少价值的问题;价值分配主要是把创造出的价值如何进行分配,它是分配领域的问题,二者之间不具有内在的因果关系,不能用价值创造解释价值分配。
同理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基础也不是劳动价值论。
------陶菁、张敬陶,《关于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依据的思考》,《企业经济》,2005年第2期一种价值分配方式是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为存在基础的。
这里所说的经济条件,主要是指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体现为法律上的产权关系)。
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客观经济条件和经济关系的变化,实行与之相适应的价值分配方式。
------何奥龙,《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浅析》,《北方经济》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不是一回事。
各种要素参与新创造价值的分配(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并不等于它们都参与价值创造。
价值是劳动创造的,这在不同社会里是一样的,但价值分配却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因而在不同社会、不同经济成分中是不一样的。
------赵麟斌,《对劳动价值论的几点思考》,《福建论坛》,2004年第1期如前所述,马克思价值理论不决定分配理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社会主义分配理论也没有任何内在联系,因此,我们根据我国的所有制结构的状况认为,生产要素所有权是价值分配的决定因素,这就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
我们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但并不以此来否定劳动价值论。
------梁菘,《劳动、劳动价值论与价值创造、价值分配》,《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由此可见,在马克思的理论中,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本质上不同源,但在符合“马克思条件”下,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现象上“同源”,这种“同源”是人类追求实现的理想世界,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们现在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离“马克思条件”还很遥远,因此,在这样的社会发展阶段,强求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同源”,必然得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相违背的结论,提出要改造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最终滑向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深渊。
------赖蔚英,《深化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几个关键问题》,《龙岩师专学报》,2003年第2期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制度是不同领域的问题。
认为劳动创造价值决定分配制度形成及其形式的观点是错误的。
劳动创造价值讲价值创造讲的是商品价值由谁创造,讲的是商品价值决定的本源;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讲的则是对已生产出的价值量如何进行分配。
相反,如果把劳动创造价值看做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把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理论依据看做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理论依据,那么,势必会通过认为非劳动的生产要素因为参与了价值分配而具有创造商品价值的作用,误导人们从获取报酬的值分配方面去推导创造价值的因素,或者论证资本、技术、生产要素等和劳动一样都具有创造价值的功能。
这会把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引入歧途。
------张雷声,《论价值创造的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本来,马克思的分配理论,无论是按劳分配理论或是按需分配理论,或是其他分配理论,并没有将劳动价值论作为其理论基础。
我国目前提出鼓励资本等要素参与分配,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并不存在什么暴露出劳动价值论的“不准确”、“失误”、“先天性缺陷和根本性局限”等问题,也不能由“按生产要素分配”引出“要素价值论”来。
不要忘记:马克思恰恰是在全面实行以按资分配为核心的按要素分配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批判了萨伊等人的“要素价值论”,创建其劳动价值论的。
为什么我国一讲“按生产要素分配”,就要否定劳动价值论呢?“按生产要素分配”怎么会证明劳动价值论的“先天性缺陷”而应当抛弃呢?其实,劳动价值论同样可以说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收入来源。
即使认为资本、土地、自然资源等非劳动要素不创造价值,但可以凭借其产权参与由劳动创造的价值的分配。
------卫兴华,《关于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问题的不同见解的评析》,《税务与经济》,2003年第2期实际上,价值的创造与价值的分配是两回事,价值的分配并不是由价值的创造决定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区分价值的创造和使用价值(物质财富)的创造指出:“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象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可见,两者的源泉是不完全相同的,价值的源泉是一元的,而使用价值的源泉则是多元的。
创造商品使用价值的要素多元性,正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基础。
价值的分配不取决于价值的创造,而是取决于所有制的形式和生产关系的性质。
------郭新华、伍再华,《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几点思考》,《商业研究》,2003年第17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生产工具、自然资源、知识、信息、技术等价值分配。
所谓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按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分配。
按生产要素所有权分配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前提条件。
但所有权作为一种具有契约形式的权利,只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客观物质条件没有这些客观物质条件与劳动力相结合,单靠人的体力与智力的自然支出是不能创造任何使用价值的。
因此,要素所有者有权参与系只是一种反映经济利益关系的意志关系,它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
------安锐,《深化发展劳动价值论需要认识的四个关系》,《山西煤田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事实上,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二者并不一致,是有区别的两个问题。
价值创造研究生产领域中价值的源泉问题。
价值分配是研究价值在分配领域中按什么原则在经济主体间怎样进行分配的问题,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并不是按劳分配的理论依据,二者没有内在的联系,如马克思认为商业劳动者不创造价值,但并不认为店员不能参与分配。
收入分配的关系取决于生产要素所有制的形式。
------宋冬林、蔡玉程,《对价值决定问题的再认识》,《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2期长期以来,我们把按资分配看作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其实.按资分配是市场经济共有的分配形式。
社会主义分配方式应是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相结台,个人消费品以按劳分配为主。
但所有生产要素,都应分配到相应的价值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也都应分配到相应的价值,资金应得到利息,土地应得到地租,技术、信息等均应具有市场价格,从而分配到一定的价值。
当然,这些非劳动的生产要素本身不创造价值,但它们不创造价值并不等于不应该分配到价值。
看来,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区分价值的创造与价值的分配这两件不同的事情,不能把它们混为一谈。
------李炳炎,《关于重新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若干问题》,《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是商品经济条件下人类最基本的经济活动,它们与商品流通、消费行为共同构成了经济活动的整体。
价值创造研究的是在生产领域中价值是由什么创造的、怎样创造的,它揭示的是价值的源泉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