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 经皮渗透试验

合集下载

药物经皮渗透实验报告

药物经皮渗透实验报告

药物经皮渗透实验报告药物经皮渗透实验报告一、引言药物经皮渗透是指药物通过皮肤层进入体内的过程。

这种途径相对于口服或注射等传统给药途径具有一定的优势,例如无需经过肠道或胃酸的消化作用,避免了一些不良反应和药物代谢的损失。

因此,研究药物经皮渗透的机制和影响因素对于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因素对药物经皮渗透的影响,为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三、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准备:选择适当的药物、动物模型和实验仪器。

2. 实验组织:将实验材料按照一定的分组原则进行分组,确保实验结果的可比性。

3. 实验操作:根据实验设计,将药物施加在动物模型的皮肤表面,然后收集一定时间内经皮肤渗透的药物量。

4. 数据处理: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得出结论。

四、实验结果经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 温度对药物经皮渗透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在较高的温度下,药物经皮渗透的速度明显加快。

这可能是因为温度的升高导致皮肤的血液循环加快,增加了药物在皮肤层的分布和渗透速度。

2. 药物性质对经皮渗透的影响:不同药物的分子大小、溶解度和脂溶性等性质会影响其经皮渗透的速度和程度。

一般来说,分子较小、脂溶性较高的药物更容易通过皮肤层进入体内。

3. 皮肤屏障对药物经皮渗透的影响:皮肤的角质层是最外层的表皮细胞,它具有一定的屏障功能,限制了药物的渗透。

因此,改变角质层的结构或使用渗透增强剂等方法可以促进药物的经皮渗透。

4. 药物剂型对经皮渗透的影响:不同的药物剂型(如凝胶、乳液、贴剂等)在经皮渗透方面存在差异。

一些药物剂型具有更好的渗透性能,可以提高药物的经皮吸收率。

五、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温度是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重要因素之一,较高的温度可以促进药物的渗透。

2. 药物的性质对经皮渗透有显著影响,分子小、脂溶性高的药物更容易通过皮肤层进入体内。

3. 皮肤屏障是限制药物经皮渗透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改变角质层的结构或使用渗透增强剂等方法可以增加药物的经皮吸收。

药物经皮渗透实验报告

药物经皮渗透实验报告

药物经皮渗透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体外皮肤经皮渗透实验,评估药物在皮肤上的
渗透情况,为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实验方法:选取青鼠背部的皮肤作为实验对象,切成约2*2cm
的皮片,清洗后加入生理盐水中静置10分钟,以去除细胞外的局
部污染物,再分别置于含药水(0.5mg/ml)的生理盐水中、仅含
生理盐水的对照组中,温度设定为37℃,液体用专业搅拌器进行
搅拌,平衡时间为24小时。

然后取出皮片并旋转离心,收集上部100 μl 的上清液测定药物浓度(ELISA 法)。

实验结果:药物在皮肤上的经皮渗透率为 15.68%±2.19%,对
照组无渗透发生。

进一步分析结果发现,药物渗透逐渐增加,前6小时的渗透率为5.86%±1.67%,12小时则达到峰值15.28%±1.94%,之后缓慢下降。

渗透的药物主要分布于皮肤的浅层和中层。

实验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药物可以通过皮肤的经皮渗透途径
输入机体,而且渗透率与时间呈正相关性。

建议进一步优化药物
的制剂和皮肤预处理方法,以提高渗透率,从而为药物的临床应
用提供支持和指导。

备注:本实验中使用的药物为化合物A,ELISA 法检测药物浓度使用商业试剂盒(XXX公司)。

所有实验操作符合动物保护法和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

制药工程专业描述

制药工程专业描述

制药工程专业描述制药工程专业描述篇一:制药工程专业课课程介绍制药工程专业课课程介绍制药工程(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专业是一个以培养从事药品制造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化学(chemistry)、药学(pharmacy)和工程学(engineering)交叉的工科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备制药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基础,掌握化学、生物学、药学、制药工程与技术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具有从事药品、药用辅料、医药中间体及其相关产品的技术开发、工程设计和产品生产质量管理等方面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制药工程应用型人才。

一,制药工程课程的培养培养要求: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强烈的爱国敬业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深厚的人文科学素养;2、具有从事制药工程工作所需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3、具有良好的质量管理、环境保护、职业安全和社会服务意识;4、掌握药品制造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工程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和生产质量管理(GMP)与控制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药品生产工艺流程制订与车间设计的方法和原理,了解制药工程学科的发展前沿和药品生产新工艺、新技术与行设备的发展动态;5、能综合运用所学的制药工程科学理论、分析提出和解决制药工程问题的方案,具有解决制药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6、具有对药品新资源、新产品和新工艺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具有良好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获取专业新知识的能力;7、了解制药工程专业领域众多的技术标准,熟悉国家关于药品生产、药品安全、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政策和法规; 8、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9、具有应对药品生产、使用中和公共卫生中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10、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

制药工程的主要课程中包括普通教育课:必修课: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体育、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创业教育课、就业指导课。

水杨酸软膏和凝胶剂的体外释药及其经皮吸收实验

水杨酸软膏和凝胶剂的体外释药及其经皮吸收实验

实验三十三水杨酸软膏和凝胶剂的体外释药及其经皮吸收实验一、目的和要求1.了解软膏及凝胶基质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2.熟悉测定软膏剂和凝胶剂体外经皮渗透的方法。

3.熟悉药物经皮渗透量及渗透速率参数的计算方法。

二、实验药品与器材药品水杨酸;硬脂酸,单硬质酸甘油酯,白凡士林,羊毛脂,三乙醇胺,吐温80,羧甲基纤维素钠,卡波普,羟丙甲纤维素(HPMC),甘油。

器材752-紫外线分光光度计,智能透皮实验仪TP-2A(南京红蓝电子科技中心),微孔滤膜(0.8μm),试管(10ml),注射器(5ml),吸量管(1ml),挂道,手术剪,手术镊,蒸发皿。

实验动物与试剂小白鼠(体重18~25g)。

6%Na2S(脱毛剂),硫酸铁胺显色剂,淀粉等。

三、实验内容(一)软膏剂和凝胶剂处方及制备过程处方1(O/W包型乳剂基质)水杨酸 2.0g硬酯酸 4.8g单硬脂酸甘油酯 1.4g白凡士林 2.4g羊毛脂0.4g三乙醇胺0.16g吐温800.04g纯化水加至50g制备以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酯、白凡士林、羊毛脂为油相,于蒸发皿中,置水浴加热至80℃左右;另将三乙醇胺、吐温80、纯化水加至烧杯中,于水浴加热至80℃左右。

等温下将水相缓缓倒入油相,并在水浴上反应5~10min,然后室温下不断搅拌至乳白色半固体基质形成,分次加入水杨酸,研磨混匀。

处方2(水溶性基质)水杨酸 1.3g羧甲基纤维素钠 1.2g甘油 3.0g纯化水加水20g制备工艺将CMC-Na置乳钵中,加入适量纯化水溶胀片刻,研磨均匀,加入甘油适量,研匀。

称取水杨酸适量用水溶解,然后分次加入至上述基质中,研磨混匀即可。

处方3(凝胶基质1)处方4(凝胶基质2)水杨酸5%水杨酸5%羟丙甲纤维素14%羟丙甲纤维素28%卡波普97128%卡波普97114%丙二醇QS丙二醇QS纯化水QS纯化水QS凝胶剂的制备将卡波普、羟丙甲纤维素(HPMC)分别用纯化水浸泡,三乙醇胺调节卡波普溶液的pH至5~6,卡波普与HPMC以2∶1或1∶2比例混合均匀,加入适量丙二醇,置乳钵中研磨均匀得凝胶基质。

十三 经皮渗透试验

十三 经皮渗透试验

59实验十三 经皮渗透试验一、 实验目的1.掌握体外药物经皮渗透实验的方法。

2.熟悉药物经皮渗透实验中数据的处理方法。

3.了解经皮渗透实验中所用皮肤的处理方法.。

二、 实验指导药物通过皮肤(或人工膜)渗透的体外实验是经皮给药系统开发的必不可少的研究步骤,它可以预测药物经皮吸收的速度,研究介质、处方组成和经皮吸收促进剂等对药物经皮速度的影响,是药物经皮制剂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保障。

药物经皮渗透实验是将剥离的皮肤(或人工膜)夹在扩散池中,角质层面向给药池;将药物置于给药池中。

于给定的时间间隔测定皮肤另一侧接受池内的介质中药物浓度,分析药物经皮肤渗透的动力学。

皮肤由角质层、表皮、真皮、皮下组织等组成。

药物置于皮肤表面后向皮肤内渗透, 通过表皮达到真皮, 由于真皮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药物能很快吸收进入体循环,因此药物在皮肤内表面的浓度很低, 即符合所谓"漏槽"条件, 药物的浓度接近于零。

在体外实验条件下, 如果置于皮肤表面的药物浓度保持不变, 而接受介质中的药物满足漏槽条件,即接受池中的药物浓度远远小于给药池中的药物浓度。

如果以t 时刻药物通过皮肤的累积量M 对时间作图,则在达到稳态后可以得到一条直线,直线的斜率为药物的稳态流量(稳态经皮吸收速度)。

为了处理问题的简单化,可以将皮肤可看作简单的膜,用Fick 扩散定律分析药物在皮肤内的渗透行为,药物的稳态流量J 与皮肤中的药物浓度梯度呈正比,可以用下式表示:)(t O C C h DK A dtdM A J −== (1) 式中A —为药物的有效扩散面积;D —为药物在皮肤中的扩散系数;K —为药物在皮肤/介质中的分配系数;h —药物在皮肤中的扩散路径;C O — 给药池中药物的浓度;C t — t 时刻接受池中药物的浓度。

如果接受池中的药物浓度远远小于给药池中的药物浓度,即C O >>C t ,式(1)则可以改写为60O C hDK A dt dM A J == (2) 所以对于特定的皮肤和介质来说,D 、K 和h 均为常数,所以可以令p hDk =, 称渗透系数。

1渗透检测三级重点知识

1渗透检测三级重点知识

1渗透检测三级重点知识1.液体渗透检测方法分为着色渗透检测法和荧光渗透检测法,根据渗透剂种类、去除方法和显像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类。

具体分类见下表:2.水洗型渗透检测法是广泛使用的渗透检测方法之一,包括水洗型着色渗透检测法和水洗型荧光渗透检测法。

检测程序详见图6-1.4.水洗型渗透检测法使用水洗型渗透剂,一般不使用水悬浮式、水溶解湿式显像剂。

对于着色法,一般不用干式和自显像,因为这两种显像方法不能形成白色背景,对比度低,故灵敏度也较低。

5.水洗型渗透检测法的优缺点:优点:操作简单,成本低,适用范围广。

缺点:灵敏度相对较低,不能检测深度较大的缺陷。

6.后乳化型渗透检测法是广泛使用的渗透检测方法之一。

除了多一道乳化工序外,其余与水洗型渗透检测程序完全一样。

后乳化型渗透检测法包括后乳化型着色渗透检测法和后乳化型荧光渗透检测法。

根据乳化剂的不同,后乳化型渗透检测法分为亲水型后乳化渗透检测法和亲油型后乳化渗透检测法。

后乳化型渗透检测法适用范围广,包括表面阳极化工件、镀铬工件、复查工件、有更高检测灵敏度要求的工件、被酸或其他化学试剂污染的工件等。

此外,后乳化型渗透检测法还可用于检验开口浅而宽的缺陷、被检工件可能存在使用过程中被污物所污染的缺陷、应力或晶界腐蚀裂纹类缺陷、磨削裂纹缺陷等。

后乳化型渗透检测法的优点是具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因为渗透剂中不含乳化剂,有利于渗透剂渗入表面开口的缺陷中去。

另一方面,渗透剂中染料的浓度高,显示的荧光亮度(或颜色强度)比水洗型渗透剂高,故可发现更细微的缺陷。

1)对于表面粗糙度较大或有凹槽、螺纹、拐角、键槽的工件,渗透剂不易被清洗掉,影响检测灵敏度。

2)显像剂的使用量较大,会增加检测成本。

3)着色剂的颜色会遮盖住一些缺陷,可能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4)着色剂会在工件表面形成一层薄膜,需要进行彻底的清洗,否则会影响下一次检测的结果。

5)对于一些材料,着色剂可能会引起腐蚀或损伤表面。

NBT47013 PT渗透检测工艺规程

NBT47013 PT渗透检测工艺规程

NB/T47013-2015渗透检测工艺规程1 目的本规程规定了渗透检测工作的一般要求和操作方法,更好地促进检测人员操作的规范化和适用性,特制订此规程。

2 适用范围本规程规定了承压设备的液体渗透检测方法和质量分级。

本规程适用于非多孔性金属材料制承压设备在制造、安装及使用中产生的表面开口缺陷的检测。

3 编制依据本规程的编制依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相关规范及技术标准3.1 GB/T 12604.3 无损检测术语渗透检测3.2 NB/T 47013.1-201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部分:通用要求3.3 NB/T 47013.5-201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5部分:渗透检测3.4 JB/T 6064 无损检测渗透试块通用规程3.5 JB/T 7523 无损检测渗透检测用材料3.6 GB 11533 标准对数视力表3.7 TSG Z8001-2013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规则4 职责4.1 质量技术部(或项目部)负责操作指导书编制,操作人员负责检测实施、记录、报告编发;4.2 检测责任师负责操作指导书、记录、报告审核,并对检测过程进行质量控制;4.3 质量技术部负责质量监督管理。

5 一般要求5.1 检测人员5.1.1 从事承压设备渗透检测的人员,应按照国家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的相关规定取得检测资格证。

5.1.2 渗透检测人员资格级别分为Ⅰ(初)级、Ⅱ(中)级和Ⅲ(高)级。

5.1.3 取得渗透检测不同资格的人员,按下述规定从事相应工作。

5.1.4 渗透检测人员的未经矫正或矫正的近(小数)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且应一年检查一次,不得有色盲。

5.2 检测工艺文件5.2.1 工艺规程表1列出了规程相关因素和非相关因素的具体范围和要求,当相关因素一项或几项发生变化或超出规定时,应重新编制或修订工艺规程。

表1 规程的相关因素和非相关因素5.2.2 工艺规程验证采用规程规定的渗透剂材料、检测工艺、镀铬试块对工艺正确性进行验证,并编发报告。

复方特比萘芬纳米乳的皮肤安全性及经皮渗透性试验

复方特比萘芬纳米乳的皮肤安全性及经皮渗透性试验
t r a r p r t n wih f ec t n o s s f t e n lp e a a i t i u a e u a e y,a d t e n n e u s n e h n e h r n d r l e m e b l y o n n h a o m l i n a c d t e t a s e ma r a i t o p i o e bn f e ft r i a i . n
Absr c :Thi t y Wa e i e O i ve tga e t ut n o a e y a r n d r lp r e biiy o ta t s s ud N d sgn d t n s i t he c a e us s f t nd t a s e ma e m a lt f
CTNE a d t r ia ie s s e so r . 4 n . 6 t/ m ・h, e p ciey n e b n fn u p n in we e0 8 0 3 a d 0 2 6 8 ̄ c g r s e tv l .Th eCTNE wa x se —
LI M e— u ,OUYANG u qn U ix e W — ig,W U i g c a ,S Jn —h o ONG i g,RU IXin Bn a
( l g fVee iay M e iie Col eo trn r dcn ,No t we tA LF Unv ri e rh s 8 iest y,Ya gig 7 2 0 n l 1 1 0,Chn ) n i a
Co p u d Te bn fn n e lin ( m o n r i ai eNa o mu so CTNE) ,wh c o l r vd o e b sc d t o h l i r c ih c u d p o i e s m a i a a f rt e ci c p a — n

透皮试验研究动物的选择及离体皮肤的制备

透皮试验研究动物的选择及离体皮肤的制备

透皮试验研究动物的选择及离体皮肤的制备近十几年来常用于经皮渗透研究的动物可分为两大类,即无毛动物和有毛动物,无毛动物主要有无毛小鼠、无毛大鼠、蛇等,有毛动物有小鼠、大鼠、豚鼠、猪、兔等。

有毛动物与无毛动物的皮肤,在结构上的差异主要是皮肤附属器的不同。

药物可以通过皮肤附属器吸收,而且吸收速度也较快,但吸收面积只占整个皮肤的0.1%~1%,所以不是主要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

不同动物皮肤渗透性不同,研究表明:猪、猴的皮肤渗透性与人皮肤相近,家兔、大鼠、豚鼠的皮肤渗透性比人皮肤大,选择动物模型时应注意。

猪皮肤对药物的渗透性较接近人体皮肤,且2~3月龄的小猪皮肤解剖生理特点最接近于人,选择小猪皮肤作为透皮吸收研究模型较理想。

取皮部位常用猪背部和猪耳。

在做体外透皮吸收试验时,提供猪的种系、性别、年龄和体重以及用作渗透研究的体表部位等相关资料十分重要。

一、透皮试验研究动物的选择阅读国内体外透皮研究相关文献,发现在实验动物的选择、离体皮肤的制备、皮肤的储存方法等方面不尽相同。

实验动物的选择:1、种系包括巴马小香猪、普通仔猪2、性别雌雄均有3、月龄普通仔猪一般选择10-15日龄或20-30日龄,巴马小香猪一般选择1月龄或2-3月龄4、体重包括8-15kg或35-40kg不等5、取皮部位包括背部、腹底部、腹侧部、耳部,常用背部、腹部皮肤,少用耳部二、离体皮肤的制备选取2~3月龄巴马香猪,清洗全身皮肤,用手术刀或电动脱毛器小心剃去背部和耳部皮肤的被毛(不得有划痕),24h后,切断前肢动脉使其缺血致死,剥离皮肤,把皮肤平铺在干净的玻璃板上,让角质层向下,用小刀片或其它钝器沾生理盐水剔除皮下脂肪、组织和毛细血管,然后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干净、擦干、用铝箔纸包裹置于保险盒中,-22℃冰箱保存备用(不超过1个月)。

实验前隔日取出融冻(0~5℃),使用前用生理盐水反复淋洗至澄清。

注意:实验前巴马香猪皮肤不得有任何损伤。

附表:表1 人与3月龄小猪皮肤各结构厚度的比较表2 30~35日龄健康仔猪不同部位皮肤厚度比较。

优质医学超声透皮给药

优质医学超声透皮给药
14
超声促渗的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于治疗主要是低频超声。对 局部皮肤病变和肌肉骨骼系统疾病来说 ,最 佳的给药方式是局部给药 ,使药物在病变局 部达到有效浓度 ,超声促渗技术能够增强药 物的局部浓度 ,因而被广泛用于治疗这类疾 病 ,目前临床应用比较成熟的主要在以下几 方面:
15
• 防治瘢痕 • 局部皮肤病变 • 肌肉骨骼系统疾病 • 皮肤美容 • 其他
21
7
超声促渗的作用机制
关于超声促渗的作用机制历来阐述较 多 ,对发挥主要作用的机制说法各执一词 ,目 前认为超声波可能通过热效应、机械效应、 空化效应和辐射压力来促进皮肤渗透性的 增加。
8
1.热效应
超声在介质中传播时均可显著的产热 ,产热过程即是机械能 在介质中转变成热能的能量转换过程。产热程度与强度呈正相 关 ,与频率呈负相关 ,即强度越大产热越大 ,Asano 等在暴露于高 频超声波(1 MHz ,1~2 W/ cm2,持续模式)的小鼠皮下放置温度探 针 ,发现强度为 1 W/ cm2时温度为 6 ℃;强度为 2 W/ cm2时温度 为 11 ℃,同时伴有皮肤的损伤;频率越高 ,穿透越浅 ,吸收越多 ,产 热越高。此外 ,探头的移动与否、偶合剂的不同形式对产热程度 均有影响。热效应是高频超声使皮肤渗透性增加的主要影响因 素高频超声 ( 1~3MHz) 使用冷却系统后很多分子量1 3 8~781 KD的分子(叠氮胸腺嘧啶、地高辛、氢化可的松、 D - 甘露醇、 雌二醇、水杨酸)经皮渗透率没有显著的增加 ,但热效应对低频 超声促渗的影响不大 。
皮肤具有特殊的屏障功能,能够有效的限 制与外界环境的交换以及外源复合物的渗透。 然而,皮肤又是许多药物的主要给药的主要途 径。经皮给药的方式有很多优点: (1)减少肝脏的降解: (2)血浆浓度稳定; (3)不会被消化道降解(如多肽类药物中的胰 岛素)

现代中医经穴渗透技术

现代中医经穴渗透技术

精神疾病特色疗法--现代中医经穴渗透技术【疗法概述】“现代中医穴位渗透技术”是由上海申江医院中医精神科科研组,经过多年的科研攻关和6年的临床实践,不断完善与改进,最终研发成功的专门治疗各类精神疾病的最新治疗方法。

“现代中医穴位渗透技术”以传统医学为基础,建立大量实验数据库,从5000多种中药材中,精选出近百种对精神疾病行之有效的中草药,针对不同疾病特点科学配药,以超微技术加以粉粹,提取高效药物分子,并结合现代医学先进理念与技术,区别传统用药方式,利用精密药物渗透仪器,以高效渗透的方式,将中药分子直接作用于疾病病灶相对应的人体穴位,进而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解决各类精神疾病久治不愈和反复发作难题,开创了治疗精神疾病的绿色新时代。

【适用病种】失眠症、抑郁症、焦虑症、癫痫病、强迫症、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酒精依赖等精神疾病。

【研发背景】社会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压力日渐显现,失眠症、抑郁症、酒精依赖症等各类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大幅度增长,但只有20.6%的患者选择治疗,精神疾病复发率也一直居高不下。

据中华医学会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统计数据显示,传统西药治疗精神疾病复发率为89.6%,单纯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复发率在 76%以上,因此探寻精神疾病有效治愈的方法迫在眉睫。

【疗法原理】“现代中医穴位渗透技术”以经络学说和中药治疗原理为基础,利用超微提取技术,提取中药的高效成分,按照穴位的治疗作用和中药的药理性能,根据不同精神疾病的发病原理,选取相应的穴位和中药方剂通过物理作用,结合现代精密药物渗透仪器,将中药分子渗透进病灶穴位中,充分发挥经穴和药物对针对疾病的综合效能。

“现代中医穴位渗透技术”是将激活的中药分子渗透对应穴位,沿经络系统直达病所,利用经络系统有机体的独特兴奋传导作用,在药物分子作用经络系统的同时还在以弥散渗透的方式进入血液、淋巴和组织等细胞外液,并通过血液和淋巴液将中药分子带入神经系统组织,直接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善受损的神经纤维,调节大脑功能,从而治愈各种原因引起的精神疾病。

经皮给药促渗透化学方法研究进展

经皮给药促渗透化学方法研究进展

经皮给药促渗透化学方法研究进展经皮给药系统是目前国内外研究重点,经皮给药促渗透方法有很多种,本文主要介绍化学促渗透方法的研究新进展。

标签:经皮给药;渗透;化学方法;研究进展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s,TTS或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TDDS)指通过皮肤表面给药,使药物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疗效。

它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的破坏,提供可预定的和较长的作用时间,降低药物毒性和副作用,提高疗效,减少给药次数,给药方便[1]。

经皮给药系统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随着新材料、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不断发展,经皮给药促渗透方法也有了很大发展。

本文主要介绍化学促渗透方法的研究新进展。

1 TTS基质的改进实验证明,药物透皮吸收在较大程度上受赋形剂的影响,基质的改变可大大增加药物透过率。

目前应用较多的黏合基质为聚异丁烯类、聚硅氧烷类和聚丙烯酸酯类。

Kim等[2]曾研究几种黏合基质对他克林透皮的影响,发现丙烯酸酯类基质对透皮有明显促进作用。

2渗透促进剂渗透促进剂是指所有能增加药物透皮速度或增加药物透皮量的物质。

可分为亲脂性溶酶类、表面活性剂类、角质层保湿与软化剂、二组分及多组分系统等。

常用的有氮酮、亚油酸、尿素、α-吡咯烷酮、丙二醇等。

中药促渗剂有川芎提取物、冰片、樟脑、薄荷脑等。

还有新开发的促透剂N,N-二甲氨基异丙酸十二烷酯(DDAIP)和N,N-二甲氨基乙酸十二烷酯(DDAA)。

李国锋等[3]通过比较三种促渗剂氮酮(AZ)、肉豆蔻酸异丙酯(IPM)和单月桂酸甘油酯(GML)为透皮促进剂,以酮基布洛芬为模型药物,发现这三种促渗剂对药物经完整皮肤的促透能力为IPM> GML>AZ,对药物经剥离角质层皮肤的促透能力为GML>IPM>AZ 。

近年来,许多试验研究表明一些中药提取物及成分对药物经皮吸收具有促进作用。

重组胶原蛋白经皮渗透、紧致、修复

重组胶原蛋白经皮渗透、紧致、修复

重组胶原蛋白经皮渗透、紧致、修复的体外研究冯丽萍 范婷(江苏江山聚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江苏泰州214500)胶原蛋白来源方式中,合成生物学与传统动物中提取方式相比,独特优势在于避开病毒携带隐患、批次重现性差、目标蛋白难分离的问题,而且合成生物学的生产效率比较高。

重组胶原蛋白是近年来合成生物学的产物之一,是将胶原蛋白的DNA序列体外合成后导入不同宿主(微生物、动物、植物)通过发酵、分离纯化获得重组胶原蛋白[1]。

药物经皮给药目的是利用皮肤给药治疗全身性疾病,药物经历三个阶段:一是经皮渗透,即透过表皮进入真皮。

二是皮肤吸收,即在真皮通过毛细血管作用进入体循环。

三是在作用部位聚集,即化妆品功能性成分作用于皮肤表面或进入表皮或真皮,并在该部位积聚和发挥作用。

例如,美白产品中的美白剂常作用于表皮中的基底层,阻断黑色素的产生;而抗衰老产品的功效成分则常作用于真皮层的成纤维细胞,使皮肤富有弹性[2]。

《化妆品安全评估技术导则(2021 年版)》指出,当分子量大于1000道尔顿时,可以不考虑透皮吸收。

但本文通过离体皮肤实验证明了,55000道尔顿的重组胶原蛋白仍然能经皮渗透。

一、材料与方法(一)试剂与材料测试模型:选离体皮肤作为测试模型(广东博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试剂:PBS缓冲溶液(索莱宝)、4%多聚甲醛组织固定液(Biosharp)、Hoechst(碧云天,C1022)、Phalloidin(碧云天,C2203S)、离体皮肤组织培养液(FSK4,广东博溪生物)、维生素C (Sigma)、维生素E(Sigma)、多聚甲醛(国药)、PBS(索莱宝)。

设备:CO2培养箱(Thermo,1501)、超净工作台(苏净安泰,SW-CJ-1F)、莱卡生物显微镜(DM2500LED)、正置显微镜(Olympus,BX53)。

样品:重组胶原蛋白(PA2190S001 江苏江山摘要:采用荧光标记重组胶原蛋白,涂抹于体外培养的离体皮肤,经过荧光显微观察,离体皮肤基底层下方(真皮层)可观察到荧光信号,说明重组胶原蛋白经皮渗透深度可达到真皮层。

经皮吸收制剂(_十三)

经皮吸收制剂(_十三)

41
42
5.皮肤温度影响 • 药物经皮渗透过程是一个需要能量的过程,因此 温度能影响药物的透皮速率。
43
6.皮肤和药物的结合和代谢
44
提高药物透皮吸收的方法
• 化学方法(Chemical method) : 药物结构改造,透皮前体药物 • 药剂学方法(Pharmaceutical method): 透皮吸收促进剂、脂质体 • 物理方法(Physical method) : 离子导入、电致孔、超声波导入、无针技术等
47
1. 表面活性类 该类包括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吐 温、司盘、苄泽、蔗糖酯等以及离子型表面 活性剂如月桂醇硫酸钠等; • 表面活性剂的促渗效果可能是其自身与皮肤 的相互作用及药物从胶团中释放快慢这两种 因素的综合。
48
49
2. 二甲基亚砜(DMSO)及其类似物 • DMSO 的促渗性质可能与其溶剂性有关。它与水及 有机溶剂混溶,与水形成强氢健,具有高度的穿透 性与运载能力。可使细胞膜中蛋白质发生可逆的构 型变化,并置换角质层中的“结合水”,形成一种 疏松结构。这种结构有利于小分子药物的穿透,但 大分子药物仍不能穿透。除外, DMSO增加皮肤的 吸水能力(DMSO具吸湿性,在相对湿度65%和20℃ 的环境中,可吸收自重70%的水),提高角质层的水 合程度。DMSO的促渗效果呈现浓度依赖性,一般 认为,用量为1—5%时. DMSO不产生促渗效果, 用量低于20%时,主要作用于角质层蛋白质,只有 在浓度高于40一60%时,角质层脂质流动性增加, 产生较强的促渗作用 50
7
经皮吸收制剂局限性
• 它只适合于通过一定面积的皮肤吸收能达到有 效血药浓度的药物。从药效学角度考虑它适用 于: (1)药理作用强和剂量小的药物; (2)药物半衰期短、需较长时间连续给药的药物, 特别是慢性疾病的长期治疗; (3)口服给药首过效应大或在胃肠道易失活、刺 激性大的药物; (4)普通药物剂型给药副作用大或疗效不可靠药 物; (5)对皮肤无刺激,无过敏性反应的药物。

经皮渗透实验数据处理

经皮渗透实验数据处理

经皮渗透实验数据处理在对渗透系数进行实验分析时,常要通过仪器检测数据来对渗透系数进行定量计算。

若不能通过仪器检测到渗透系数,那么就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

本文通过对某一点所做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渗透系数为2.7,并给出了其计算公式。

1.数据处理对于经皮渗透,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来计算。

一是测量孔隙率,利用相应的实验仪器来测定。

二是根据所做的渗透模型,来进行计算。

四是将数据转化为表格形式。

2.利用公式计算利用上述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可得到渗透系数为2.7。

结合渗透系数数值,计算公式为:式(1)为渗透系数。

因此,本文所做的渗透试件,其实际渗透曲线与公式渗透曲线几乎一致。

那么渗透系数为2.7=3.7×(0.1-0.1)/100=(0.15-0.1)×100=2.45。

在计算渗透系数时,我们可以利用公式进行计算,但公式中会出现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3.曲线拟合渗透系数曲线拟合时,所选取的曲线值应为线性值,这就要求将曲线拟合到一条平行线来。

将这一平行线作为二次曲线拟合的基准。

在进行二次曲线拟合时,需要对拟合得出的曲线进行二次拟合。

而对二次拟合时所得到的曲线进行二次拟合时,需选择适当的二次拟合参数,以保证拟合得到的曲线能够更接近于原始数据,且不会出现拟合曲线中出现非线性项以及数值变大等现象。

本文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二次拟合时使用二次拟合参数并加以说明的方法,本文将其总结称之为“拟合曲线法”。

其中“拟合曲线法”是利用二次曲线拟合得到曲线方程的一种方法,可以对曲线拟合出更符合实际情况,且具有较高准确度和实用性的拟合参数。

4.计算渗透率 R渗透率 R为渗透率和渗透系数的比值,渗透率为渗透系数与试样中渗透出物的含量的比值,渗透率为试样中渗透出物的含量的比值,渗透率为渗透试样中渗透出物的占比值。

渗透系数 r和渗透率 R计算公式如表2所示。

可以看出渗透率 R=渗透系数/渗透比, R值越大,则渗透系数越大,因此,渗透率R可表示为: R=渗透系数/渗透比=0.7×渗透系数=渗透率 R。

透皮试验研究动物的选择及离体皮肤的制备

透皮试验研究动物的选择及离体皮肤的制备

透皮试验研究动物的选择及离体皮肤的制备透皮试验研究动物的选择及离体皮肤的制备近十几年来常用于经皮渗透研究的动物可分为两大类,即无毛动物和有毛动物,无毛动物主要有无毛小鼠、无毛大鼠、蛇等,有毛动物有小鼠、大鼠、豚鼠、猪、兔等。

有毛动物与无毛动物的皮肤,在结构上的差异主要是皮肤附属器的不同。

药物可以通过皮肤附属器吸收,而且吸收速度也较快,但吸收面积只占整个皮肤的0.1%~1%,所以不是主要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

不同动物皮肤渗透性不同,研究表明:猪、猴的皮肤渗透性与人皮肤相近,家兔、大鼠、豚鼠的皮肤渗透性比人皮肤大,选择动物模型时应注意。

猪皮肤对药物的渗透性较接近人体皮肤,且2~3月龄的小猪皮肤解剖生理特点最接近于人,选择小猪皮肤作为透皮吸收研究模型较理想。

取皮部位常用猪背部和猪耳。

在做体外透皮吸收试验时,提供猪的种系、性别、年龄和体重以及用作渗透研究的体表部位等相关资料十分重要。

一、透皮试验研究动物的选择阅读国内体外透皮研究相关文献,发现在实验动物的选择、离体皮肤的制备、皮肤的储存方法等方面不尽相同。

实验动物的选择:1、种系包括巴马小香猪、普通仔猪2、性别雌雄均有3、月龄普通仔猪一般选择10-15日龄或20-30日龄,巴马小香猪一般选择1月龄或2-3月龄4、体重包括8-15kg或35-40kg不等5、取皮部位包括背部、腹底部、腹侧部、耳部,常用背部、腹部皮肤,少用耳部二、离体皮肤的制备选取2~3月龄巴马香猪,清洗全身皮肤,用手术刀或电动脱毛器小心剃去背部和耳部皮肤的被毛(不得有划痕),24h后,切断前肢动脉使其缺血致死,剥离皮肤,把皮肤平铺在干净的玻璃板上,让角质层向下,用小刀片或其它钝器沾生理盐水剔除皮下脂肪、组织和毛细血管,然后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干净、擦干、用铝箔纸包裹置于保险盒中,-22℃冰箱保存备用(不超过1个月)。

实验前隔日取出融冻(0~5℃),使用前用生理盐水反复淋洗至澄清。

注意:实验前巴马香猪皮肤不得有任何损伤。

活血止痛膏有效成分经皮渗透性研究

活血止痛膏有效成分经皮渗透性研究

活血止痛膏有效成分经皮渗透性研究建立透皮接收液中丹皮酚、丁香酚及胡椒碱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活血止痛橡胶膏剂经皮渗透性进行研究。

利用HPLC测定透皮接收液中丹皮酚、丁香酚及胡椒碱的含量;以24 h累积透过量、经皮渗透速率及皮肤刺激性为指标,优选透皮接收液;采用Franz扩散池法考察活血止痛橡胶膏剂体外透皮特征及规律。

结果表明,以聚乙二醇-乙醇-生理盐水3∶3∶4为透皮接收液,丹皮酚、丁香酚及胡椒碱的累积透过量和经皮渗透速率均较丙二醇-乙醇-生理盐水3∶3∶4和乙醇-生理盐水3∶7作为接收液高,皮膚刺激性较丙二醇-乙醇-生理盐水3∶3∶4作为接收液小;活血止痛橡胶膏剂中丹皮酚、丁香酚及胡椒碱24 h累积透过量分别为2.84,19.9,0.753 μg·cm-2,三者经皮渗透速率分别为0.18,1.22,0.02 μg·cm-2·h-1。

由此,活血止痛橡胶膏剂中丹皮酚、丁香酚及胡椒碱的透皮过程与其在膏中含量无关,且这一过程为扩散过程。

标签:丹皮酚;丁香酚;胡椒碱;经皮渗透性;活血止痛膏Transdermal permeation of effective components in Huoxue Zhitong patchYANG Chang,DU Shou-ying*,BAI Jie*,LI Peng-yue,CUI Ya-hua,YANG Bing(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102,China)[Abstract] To establish a determination method for the contents of paeonol,eugenol and piperine in receptor liquid and to research the transdermal permeability of Huoxue Zhitong patch. The contents of paeonol,eugenol and piperine in receptor liquid were determined by high pressur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and the receptor liquid was optimized by taking accumulative amount penetrated within 24 hours,percutaneous permeation rate and skin irritation as indexes. In vitro Franz diffusion experiment was applied to assess the percutaneous penetr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regularity of Huoxue Zhitong patch.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ccumulative penetration amount and penetration rate by using PEG 400-ethanol-normal saline 3∶3∶4 as receptor liquid were higher than those by using propylene glycol∶ethanol∶normal saline 3∶3∶4 and ethanol-normal saline 3∶7,the and skin irritation of PEG 400-ethanol-normal saline 3∶3∶4 was smaller than propylene glycol:ethanol:normal saline 3∶3∶4. Results of percutaneous permeability experiments displayed that the accumulative amount penetrated of paeonol,eugenol and piperine within 24 hours was 2.84,19.9,and 0.753 μg·cm-2 respectively in Huoxue Zhitong patch and the penetration rate was 0.18,1.22,and 0.02 μg·cm-2·h-1 respectively. Thus,the permeation of paeonol,eugenol and piperine through the skin was a diffusion process,which was irrelevant to their content in patch.[Key words] paeonol;eugenol;piperine;transdermal permeation;Huoxue Zhitong patch活血止痛膏是安徽安科余良卿药业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一种橡胶膏剂,现收载于201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1]。

水杨酸经皮透过实验报告

水杨酸经皮透过实验报告

水杨酸经皮透过实验报告利用水杨酸( NSA)经透皮吸收研究,评价了皮肤的屏障功能。

首先采集正常人和脂肪肝患者两组皮肤,随机选取其中50%做对照组,其余75%皮肤做试验。

其次进行给药,正常人(50%皮肤)采用全身给药,脂肪肝患者(25%皮肤)仅局部给药。

最后进行结果分析。

结果表明:给药组全身和局部皮肤的透过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1.一般认为,当血液流量降低或血管壁变薄时,血液就容易渗入组织间隙,尤其是真皮层,使毛细血管扩张而引起水肿。

此外,某些疾病也可影响到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造成水分通过血管进入组织间隙。

临床上发现这种情况多见于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等炎症性疾病;心脏疾病如风湿性心肌炎、充血性心力衰竭;肾病如急慢性肾炎、急慢性肾盂肾炎、肾盂积水及尿毒症;糖尿病也可以导致血管水肿。

另外,也不排除因手术、外伤、感染等原因所致的局部循环障碍,如静脉回流受阻、静脉淤滞、淋巴回流受阻等。

此外,年龄大于40岁的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降低,也会引起皮肤水肿。

本研究中,全身给药组的全身透过率比较高,说明全身给药相对安全,无严重副反应。

但也要注意避免全身给药时引起皮肤屏障功能损害。

本文是作者在进行自体脂肪移植后,再加强观察了5天,期间没有任何不适生。

建议以后的工作中继续加强研究,探索更好地方法。

水杨酸属于非甾体抗炎药物,具有消炎镇痛、解热、抗风湿作用,同时还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可减少血栓形成,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性动脉硬化症、雷诺氏综合征、血栓性静脉炎等。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两组皮肤在给药前后,并未出现红斑、***、灼热等皮肤刺激症状,这说明给药后皮肤对水杨酸的耐受程度很高。

另外,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皮肤血管的弹性指数增加,弹性恢复快,提示水杨酸在局部组织的吸收效果良好。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皮肤开始出现发红、潮红、***、烧灼感等轻微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灼热感、针刺感、麻木感、蚁走感等,这可能与局部温度升高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9
实验十三 经皮渗透试验
一、 实验目的
1.掌握体外药物经皮渗透实验的方法。

2.熟悉药物经皮渗透实验中数据的处理方法。

3.了解经皮渗透实验中所用皮肤的处理方法.。

二、 实验指导
药物通过皮肤(或人工膜)渗透的体外实验是经皮给药系统开发的必不可少的研究步骤,它可以预测药物经皮吸收的速度,研究介质、处方组成和经皮吸收促进剂等对药物经皮速度的影响,是药物经皮制剂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保障。

药物经皮渗透实验是将剥离的皮肤(或人工膜)夹在扩散池中,角质层面向给药池;将药物置于给药池中。

于给定的时间间隔测定皮肤另一侧接受池内的介质中药物浓度,分析药物经皮肤渗透的动力学。

皮肤由角质层、表皮、真皮、皮下组织等组成。

药物置于皮肤表面后向皮肤内渗透, 通过表皮达到真皮, 由于真皮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药物能很快吸收进入体循环,因此药物在皮肤内表面的浓度很低, 即符合所谓"漏槽"条件, 药物的浓度接近于零。

在体外实验条件下, 如果置于皮肤表面的药物浓度保持不变, 而接受介质中的药物满足漏槽条件,即接受池中的药物浓度远远小于给药池中的药物浓度。

如果以t 时刻药物通过皮肤的累积量M 对时间作图,则在达到稳态后可以得到一条直线,直线的斜率为药物的稳态流量(稳态经皮吸收速度)。

为了处理问题的简单化,可以将皮肤可看作简单的膜,用Fick 扩散定律分析药物在皮肤内的渗透行为,药物的稳态流量J 与皮肤中的药物浓度梯度呈正比,可以用下式表示:
)(t O C C h DK A dt
dM A J −== (1) 式中A —为药物的有效扩散面积;D —为药物在皮肤中的扩散系数;K —为药物在皮肤/介质中的分配系数;h —药物在皮肤中的扩散路径;C O — 给药池中药物的浓度;C t — t 时刻接受池中药物的浓度。

如果接受池中的药物浓度远远小于给药池中的药物浓度,即C O >>C t ,式(1)则可以改写为
60
O C h
DK A dt dM A J == (2) 所以对于特定的皮肤和介质来说,D 、K 和h 均为常数,所以可以令p h
Dk =, 称渗透系数。

式(2)可写作:
O APC J = (3)
渗透系数是扩散阻力的倒数, 单位为cm/s 或cm/h, 其大小由皮肤与药物的性质决定, 即由D 、K 和h 所决定,而与药物浓度无关, P 值大,表示药物容易透过皮肤。

根据求得的稳态流量、给药池中药物的浓度和有效扩散面积,可以求出药物经皮渗透系数
M- t 曲线中的直线部分反向延长线与时间轴的交点处的时间称为滞后时间(简
称时滞T L )
, D
h T L 62= (4) 经皮渗透实验所用的皮肤除人的皮肤外,常用一些动物,如猴、乳猪、无毛小鼠、豚鼠和大鼠等动物皮肤。

实验装置可以是单室、双室或流通扩散池。

常用的接受介质是pH7.4的磷酸缓冲液和生理盐水,有时为增加药物溶解度,可采用一定浓度不影响皮肤渗透性的非水溶剂。

三、实验内容与操作
(一) 水杨酸溶解度的测定
1.饱和溶液的制备:
取100ml 的锥形瓶,放置在32℃恒温水浴中,加入1g 研细的水杨酸与100ml 煮沸放冷至室温的蒸馏水,用磁力搅拌器不断搅拌,分别与0.5、1.0、1.5、2.0、2.5、3h 取样,过滤,弃去初滤液,取续滤液测定水杨酸浓度。

如最后二次测得的浓度相同,即可计算该室温条件下水杨酸的溶解度;反之,还需继续搅拌,直至溶液浓度不再增大为止。

2.标准曲线绘制:
精密称取水杨酸适量,配制成浓度为10、20、40、50、80、100μg/ml 的标准溶液,分别精密量取5ml ,加硫酸铁铵显色剂1ml ,以蒸馏水5ml 加硫酸铁铵显色剂1ml 为空白,于530nm 的波长出测定吸收度,将吸收度对水杨酸浓度回归得标准曲线方程。

3.硫酸铁铵显色剂配制:
称取8g硫酸铁铵溶于100ml蒸馏水中,取2ml加1mol/L HCL1ml,加蒸馏水至100ml即得(本品需新鲜配制)。

4.水杨酸浓度的测定:
取过滤后的水杨酸饱和溶液用蒸馏水稀释100倍,取稀释液5ml加硫酸铁铵显色剂1ml,于530nm的波长处测定吸收度,用标准曲线计算水杨酸浓度,乘以稀释倍数即得水杨酸在室温下的溶解度。

(二)水杨酸的经皮渗透:
1.皮肤的处理
取体重为150~200g的雄性大鼠,脱臼处死后立即电动剪毛刀剪去腹部皮肤毛,剥离去毛部位皮肤,去除皮下组织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置于生理盐水中浸泡约30min,取出,用滤纸吸干,备用。

1.皮渗透实验
将处理好的鼠皮置于水平扩散池的两个半池之间,用夹子固定好。

角质层面向的半池为给药池,真皮面向的半池为接受池。

接受池中加入生理盐水10ml,给药池加入水杨酸的饱和水溶液或30%乙醇中的饱和溶液10ml,并分别在两个半池中加入小搅拌子。

夹层通32°C的水,在持续搅拌下,于0.5、1.0、1.5、2.0、3.0、4.0、5.0、6.0h于接受池中取样,取样体积为8ml,并立即加入新的生理盐水。

取出接受液用微孔滤膜过滤,弃取初滤液,用于测定水杨酸浓度。

2.水杨酸浓度测定:按照实验一中水杨酸浓度测定项的方法配制硫酸铁铵显色剂及制备标准曲线,取接受介质5m1加硫酸铁铵显色剂lml,于530nm的波长处测定吸收度A,用标准曲线回归方程计算水杨酸浓度。

3.操作注意
(1)动物处死后,应立即去毛和剥离皮肤,剥离皮肤的皮下组织时应注意不要剪破皮肤。

(2)每次抽取接受介质后应立即加入新的接受介质,并排尽与皮肤接触界面的气泡。

(3)应用水杨酸在30%乙醇中的饱和溶液作为样品室的药物溶液能在4h的实验时间内得到较好的渗透曲线,而作为对照的水杨酸饱和水浴液渗透速度小,如要得到理想的渗透曲线需延长取样的时间间隔和实验持续时间,如每隔1h取样,持续6h 以上。

(4)测定接受介质中水杨酸浓度时,如溶液混浊需过滤。

61
62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
1. 累积渗透量的计算 应注意水杨酸浓度的校正,校正公式为:
∑=+=1n i 0n n 'C V V
C C (5)
式中C n ’—为校正的浓度;C n —为n 时间点的测得浓度;V —为取样体积;V O — 接受池中的接受液的总体积。

则,
M=C n ’×V (6)
2.经皮渗透曲线的绘制 以单位面积累积渗透量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绘制
水杨酸经皮曲线。

曲线尾部的直线部分外推与横坐标相交,求得时滞。

3.渗透速度与渗透系数的计算 将渗透曲线尾部直线部分的M---t 数据进行线性
回归,求得直线斜率即为渗透速度J (μg∕cm 2
/h)。

将渗透速度除以给药池的药物浓度得渗透系数P (cm/h)。

4.讨论水杨酸饱和水溶液和30%乙醇饱和溶液的渗透系数的差异。

五、思考题
1. 影响药物透皮渗透速度和渗透系数的因素有哪些?
(丁平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