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修辞——姓氏和称谓

合集下载

从人际功能的角度分析称呼语

从人际功能的角度分析称呼语

论文导读::称呼语(addressterms)都是无处不在的。

语言的人际功能。

称呼语体现情感态度。

称呼语揭示交际双方身份角色关系。

体现交际双方的亲疏关系。

论文关键词:称呼语,人际功能,情感态度,身份角色关系,亲疏关系一.引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不可避免地要和周围的人进行交流,而当和别人交流时,我们总要用某种语言形式或非语言形式来称呼对方。

比如,见到自己的父母,我们很自然地称呼他们为“爸爸”、“妈妈”。

在哑语中,自然有相对应的手势语来表示父母、兄弟姐妹等等。

可见,无论是用言语,还是用手势语,称呼语(address terms)都是无处不在的。

从这些毫不起眼的称呼语中,我们可以推测出交际双方关系的远近,我们也可以看出双方的社会地位孰高孰低,有时,还可以看出一方对另一方的情感和态度。

由此可见,“小小”的称呼语可以折射出人际交往的方方面面。

在本篇文章中,笔者结合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中对语言人际功能的分析,尝试着从一个较新的角度来分析称呼语:即从交际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亲疏关系和情感态度三个方面来具体探讨称呼语在实际生活中所折射的人际关系,试图为人们顺利进行人际交往提供一些策略和技巧。

本文的研究只局限于言语交际(verbalcommunication)中的称呼语,对于非言语交际(non- verbal communication)的研究身份角色关系,如有机会,会另辟文章进行探讨。

二.语言的人际功能系统功能语言学流派(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秉承了人类学的传统,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符号(social semiotics),要放在社会文化语境中解释。

因此,该流派历来十分重视对语境的研究。

语言是一种资源(resources),作为意义潜势(meaningpotentials),依据其所要达到的目的,也就是语言意欲完成的功能,从深层结构中被选择出来,最终在表层结构中得以实现。

中西人际称谓系统

中西人际称谓系统

中西人际称谓系统
标题:中西人际称谓系统
中西人际称谓系统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在交流中使用的称呼方式和礼貌用语。

无论是中文还是西方语言,人们在称呼他人时都有一定的规范和习惯。

本文将从中西人际称谓的背景、方式和特点等方面进行探讨。

在中西方文化中,人际关系的称谓方式有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尤其是传统文化中,人们往往以亲属关系、年龄、社会地位等作为称呼的依据。

例如,在称呼长辈时,中国人往往使用“叔叔”、“阿姨”、“爷爷”、“奶奶”等词语来表示尊敬和亲近。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名字或姓氏来称呼他人,无论他们的关系如何。

此外,中西方在称呼上也存在一些特殊规定。

在中国,称呼师傅、先生、小姐等词汇具有一定的礼貌和敬意,而西方文化中则更注重使用Mr.、Mrs.、Miss等称谓来表示尊重。

此外,在西方文化中,
人们还注重使用职业称谓,如Doctor、Professor等,以显示对专业能力和学术地位的尊重。

尽管中西人际称谓存在差异,但在现代社会,随着文化交流和全球化的加深,中西方的称呼方式也渐渐趋向一致。

在国际交往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更普遍通用的称谓,如先生、女士、小姐等。

这样的称谓不仅能避免文化误解,还能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总之,中西人际称谓系统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不同文化的称谓方式,对于促进良好的跨文化交流和互相理解至关重要。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应该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的称呼方式,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称呼

人际关系称呼
73、 妹夫 妹夫(妹丈、或写名字) 内兄、内姐(兄、姐、或写名字)
74、 妹妹 妹妹(妹、或写名字)
75、 姑、舅、姨的儿子 表兄或表弟 表弟、表妹、表兄、表姐
76、 姑、舅、姨的媳妇 表嫂或表弟媳妇
77、 姑、舅、姨的女婿 表姐夫、或表妹夫 表弟、表妹、表兄、表姐
78、 姑、舅、姨的女儿 表姐或表妹
65、 丈夫 夫(或写名字) 妻(或写名字)
66、 妻子 妻(或写名字) 夫(或写名字)
67、 哥哥 哥哥(兄) 弟、妹
68、 嫂嫂 嫂嫂(嫂)
69、 弟弟 弟弟(弟、或写名字) 兄、姐(或写名字)
70、 弟媳妇 弟媳妇
71、 姐夫 姐夫(姐丈) 内弟、内妹(弟、妹或写名字)
72、 姐姐 姐姐(姐)
94、 丈夫的表妹夫 表妹夫 表嫂(或写名字)
95、 丈夫的表妹 表妹 表嫂(或写名字)
96 妻子的哥哥 内兄(兄) 妹夫
97、 妻子的嫂嫂 内嫂(嫂) 妹夫
98 妻子的弟弟 内弟(弟) 姐夫(或写名字)
99、 妻子的弟媳妇 内弟媳妇(弟媳妇) 姐夫(或写名字)
100、 妻子的姐夫 襟(jin今)兄,(兄) 襟弟、弟、妹夫
42、 丈夫的伯母 伯母
43、 丈夫的叔父 叔父(叔叔) 侄媳妇(侄媳)
44、 丈夫的叔母 叔母(婶母、婶婶)
45、 丈夫的姑父 姑父(姑丈、姑夫) 内侄媳妇
46、 丈夫的姑母 姑母(姑妈、姑姑)
47、 丈夫的舅父 舅父(舅舅) 外甥媳妇(甥媳)
48、 丈夫的舅母 舅母(妗)
49、 丈夫的姨父 姨父(姨丈、姨夫) 姨甥媳妇(甥媳)
人际关系称呼
中华民族常用称呼表:
序号对方身份称呼称呼对方用语自称用语

交际礼仪称呼

交际礼仪称呼

• • • • • • • • • • •
3.自我介绍的具体形式 (1)应酬式 例:你好,我叫王佳怡。 (2)工作式 例:你好,我叫王佳怡,巨思教育集团的教务主任。 (3)交流式 例:你好,我是王佳怡,是李世民的同事,也在巨思教育集团教务处工 作。我也是黑龙江人。 (4)礼节式 例:各位来宾,大家好!我是王佳怡,是巨思教育集团的校长,我代表 学校全体学生欢迎大家的光临我校。
四、演讲与通话
• (一)演讲礼仪 • 1.着装得体 • 2.仪态大方:站位和目光、声音、手势、退场
• (二)通话礼仪 • 1.打电话的礼仪: • (1)选择适当的通话时间,上班时间不在电话里谈私事,下班 时间不在电话里谈公事。 • (2)电话交流要做到简明扼要,要严格地把好时间关。 • (3)查清对方电话号码后再正确地拨号。 • (4)电话接通后,应主动问候之后自报家门,说明要找地人或 者有什么事。 • (5)通话完毕,应马上跟对方告别。
• 4.常用的礼貌用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交际礼仪
称呼 介绍 交谈 演讲与通话
一、称呼
• • • • • • • • • (一)人际交往中常用的几种称呼: 1.姓名: 姓前名后:中国、日本、韩国、越南、蒙古、阿富汗 中国:赵钱孙李 日本:姓--1~5个汉字,铃木、佐藤、田中、山本、渡边、高桥、小林、 中村、伊藤、 越南:阮、陈、吴、黎等。阮兴强。 名前姓后:欧美、中东、印度、泰国、菲律宾 乔治· 华盛顿、约翰· 史密斯 阿拉伯:费萨尔· 伊本· 阿卜杜勒· 阿齐兹· 伊本· 阿卜杜勒· 拉赫曼· 沙特
• (三)有效地选择话题 • 1.既定的话题,如双方约定的业务和工作。 • 2.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共同熟悉的人、地方、社会新闻、体育 项目、事实等。 • 3.自己比较了解的话题,这样可以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才能、学士。

人际关系称呼表

人际关系称呼表

人际关系称呼表1. 引言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社会中相互联系和交往的一种现象,它牵涉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互动以及相互尊重。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人们对待他人的称呼也存在着差异。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不同人际关系中的称呼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含义和社会规范。

2. 家庭关系称呼2.1 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称呼•父亲:爸爸、爹爹、老爸、老爷子•母亲:妈妈、娘娘、老妈、老太太•儿子:儿子、儿子们、小子、孩子•女儿:女儿、女儿们、姑娘、妞妞2.2 兄弟姐妹之间的称呼•兄弟:兄弟、哥哥、弟弟、大哥、二哥•姐妹:姐姐、妹妹、大姐、二姐、小妹2.3 父母和子女的称呼•父亲对子女的称呼:儿子、孩子、宝贝•母亲对子女的称呼:儿子、女儿、宝宝、小宝贝2.4 夫妻之间的称呼•丈夫对妻子的称呼:妻子、媳妇、老婆、亲爱的•妻子对丈夫的称呼:丈夫、老公、宝贝、亲爱的3. 社交关系称呼3.1 朋友之间的称呼•男性朋友:大哥、兄弟、老弟、哥们、老友•女性朋友:姐姐、妹妹、闺蜜、知己、好友•不分性别的朋友:朋友、好朋友、小伙伴3.2 师生之间的称呼•学生对老师的称呼:老师、教师、先生、老师姓氏•老师对学生的称呼:学生姓名、同学、小朋友3.3 商务关系称呼•上级对下级的称谓:同事姓名、职位、尊姓大名•下级对上级的称谓:领导姓名、职位、尊称、尊姓大名•同级之间的称谓:同事姓氏、职位、亲切称呼4. 敬语的使用4.1 尊称的使用•长辈对晚辈的称呼:叔叔、阿姨、大叔、大婶、大爷、大妈、爷爷、奶奶•晚辈对长辈的称呼:叔叔、阿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4.2 敬称的使用•在商务场合:尊称、敬称、职位称呼•在正式场合:尊称、敬称、礼貌称谓•在庄重场合:尊称、敬称、敬语5. 结语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了解到了不同人际关系中的称呼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含义和社会规范。

在社会交往中,正确使用称呼能够展示出对他人的尊重和友好,加深人际关系的融洽。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境和关系来选择合适的称呼,以便与他人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

称谓语与人际关系

称谓语与人际关系

称谓塌与人际关系口于磊娟称谓语就是用来称呼别人和自己的那些词语。

它可以将交际双方联系起来。

秘书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因此必须学会灵活运用处理人际关系的各种技巧,而恰当的称谓有助于处理好各种不同的人际关系。

那么秘书对不同的交际对象应该使用怎样的称谓呢?一、弱领舅及酋一定努份、地位帕人秘书经常会与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打交道,对他们,秘书应表现出应有的尊重。

尊重表现在称谓语方面就是多使用身份称谓。

它主要包括头衔称谓和职业性称谓。

头衔称谓就是以交际对象所拥有的官衔、职衔、学衔、军衔等来作为称谓语,能体现对方的具体地位。

如称呼“赵博士”、“王局长”、“刘团长”、“李教授”、“张经理”等等,这样的称谓能使交际对象获得满足感;而对于职称、学历、职务等相对较低的人则不宜用这样的称谓方式,以免造成对方的自卑和不满,影响交际的效果。

职业性称谓就是把那些受人尊敬的职业以“姓氏+职业”的称谓形式表现出来,如王老师、张大夫、刘律师、赵工等。

而一些技术性较强的体力劳动职业,如理发师、厨师、司机、电工、清洁工人、军工等,不用作职业称谓,因为这样的称呼语难以满足被称呼者的价值感和自尊心。

=、魏同事以爱辫他监务相关孽位昀警蘧职员器秘书在与一般的职员打交道时应表现出特别的尊重。

尤其在对方身份不明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社会泛尊称的方式相称,如“老师”、“同志”、“师傅”、“先生”、“女士”、“小姐”、“太太”、“夫人”等等。

对比自己稍年长而有一定专长的人称’“老师”含有尊敬之意;对在科研单位高等院校里的专家学者称“先生”带有特殊的敬意。

这些泛尊称既可以直接施于交际对象,也可以附加在姓氏、名字、姓名、职衔等后面,构成复合称谓。

泛尊称的使用还有一种情况,如果对方是有身份的人,可以将“姓氏或姓名或名中某字+老”的称谓形式来表示对其的恭敬,如“张老”、“王老”等;对一般来访群众,秘书可以使用亲属称谓语,即对年长者称大爷、大伯、大娘、大婶等,对与自己年龄相当的称大哥、大嫂、大姐,对比自己年龄小的称小妹妹、小弟弟等,当然也可以用“姓+亲属称谓”的方式,这样会使人有亲切、易接近之感,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姓氏的别称与别义

姓氏的别称与别义

姓氏的别称与别义姓氏的别称与别义口邓章应姓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有一些有趣的现象,其中比较重要的两个方面是用其他方法来指称姓氏和用姓氏表示其他意义,我们且称之为姓氏的别称和姓氏的别义.好端端的不直接称姓,而用其他称呼,让人觉得有些奇怪.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秘密组织为了保密,不让组织外的人知道.如过去天地会将王姓呼为”横河里”,马姓呼为”跑河里”,俞姓呼为”摆河里”,李姓呼为”紫河里”,周姓呼为”拱河里”.洪门将”张”姓叫成”跳伙的”,”李”姓叫”子伙的”,”赵”姓叫走伙的,”钱”姓叫”银伙的”.”周”姓叫”沙伙的”,”吴”姓叫”遮伙的”,“陈”姓叫”底伙的”.=是有些姓氏因为字眼不好,而换以其他称谓,例如呼梅姓为”老喜”,因为梅与”霉”音同,故用反义词”喜”代称.又如过去船家忌讳”沉”,因此川剧《秋江中老艄公不说与之同音的程,陈,成等姓,而称之为”老炎”,区别三者的替换词语分别是”禾口”,”耳东”,”翘脚儿”.某些方言中一些姓氏可能跟不吉利的字同音,因此存在特定范围的别称现象.例如湖北部分地方没有翘舌音声一l08母,普通话翘舌音声母的字大多读为相应的平舌音声母,这就导致了”史”,“死”同音.因此,当地人面称”史”姓往往用与”死”意义相反的”活”,在农村春节等喜庆期间尤其如此.姓氏别称采取的方式是不直接说出姓氏,而用另外相关的表达代替.更换后的姓氏都与原来的字有着形(成——翘~IIJL,林——双梢子),音(胡——胡子),义(钱——银伙的,史——活)等方面的联系.除了广泛采用谐音外,在构成上往往采用一些修辞手法.第一种方式是采用藏头式.如”麻花蔓儿”指焦姓,以”绞麻花”的”绞”谐”焦”.”蔓儿”是个词缀,有时也简写成”蔓”,念w&nr,清末以来江湖常用它作姓氏标志,见面互通姓名叫”报蔓儿”或”甩蔓儿”.”蔓,蔓儿”又可写成同音的”万,万儿”,武侠小说中时见的”扬名立万”即来源于此.用”疙瘩”称纪姓,以”系疙瘩”的”系”谐“纪”.用”灯笼”称赵姓,以”照灯笼”的”照”谐”赵”.用”喇叭”称崔姓,以”吹喇叭”的”吹”谐”崔”.用”四方子”称郑姓,”四方”为”(威)震四方”的藏头式,”震”再谐音”郑”第二种方式是采用歇后式.如用”步步登蔓”称高姓,用”大江大蔓”称海姓, 用”龙子龙蔓”称孙姓,用”二龙戏蔓”称朱姓,以”二龙戏珠”的”珠”谐”朱”.用”一锅稀蔓”称周姓,以”一锅稀粥”的”粥”谐”周”.以”云山雾蔓”称赵姓,用”云山雾罩”的”罩”谐”赵”.第三种方式是采用拆字式.如用“言午儿”称许姓,拆分”许”字而成. 用”冠木”称宋姓,拆分”宋”字而成. 用”占月蔓”称胡姓,拆分”胡”字而成.用”木易JL”称杨姓,用”十八子”称李姓,用”走小JL”称赵姓,”小”谐音”肖”,走肖合成繁体的”赵”字.第四种方式是用字形描绘的方式.如用”马带铃”称冯姓,”马”字旁边两点.用”双口子”称吕姓,用”双梢子”称林姓,梢子,树木,两个木就是林.第四种方式是采用同义代替.如用“老焦”称胡姓.焦义同煳,以”煳”谐“胡”.用”自给蔓儿”称宋姓,自给就是“送”,”送”谐”宋”.用”仰脸蔓儿”称上官姓,仰脸就是往上看,”上观”,谐”上官”.用”合口蔓儿”称闵姓,嘴巴合上就是”抿”,谐”闵”.用”横水蔓儿”称乔姓,横水指桥,”桥”喈”乔”.用”黄粱蔓JL”称孟姓,因为经常说一枕黄粱, 就是做个美梦,以”梦”谐”孟”.第五种方式是采用反义代替.如用“老苦”称田姓,苦的反义甜,”甜”谐“田”.用”老歪”称郑姓,歪的反义正, “正”谐”郑”.第六种方式是采用关联代替.如用“老梭”称余姓,蛇梭行,以”蛇”谐”余”.用”老响”称罗姓,锣一敲就响,以”锣”谐”罗”.用”老弯”称龚姓,弓是弯的, 以”弓”谐”龚”.用”老辣”称江姓,姜性辣,以”姜”谐”江”.用”老甜”称唐姓,糖甜,以”糖”谐”唐”.用”满月蔓儿”称袁姓,满月为圆,谐”袁”.用”冰雪甍儿”称韩姓,冰雪寒冷,”寒”谐”韩”.用”冰糖蔓儿”称田姓,冰糖甜,”甜”谐”田”.从上边所举的例子可以看出,这些姓氏别称具有极强的约定俗成性,其理据并不一定十分合理,只是大家都习惯这样使用而已.如:冰糖蔓儿指田姓是因为冰糖甜,再用”甜”谐”田”,但也可以用老苦的反义”甜”来指”田”姓氏别称还具有较强的地域特征.因为姓氏别称往往利用谐音作为中介, 各地方言不同,则一个地方是谐音,而到了另一个地方则不是谐音,如重庆市井用”老淡”称韩姓,因为”淡”与”成”意义相反,”成”与”韩”在重庆方言中都读hdn,如果到了”成”与”韩”不同音的地方,则不会构成此别称.姓氏别称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其隐秘性,往往涉及到一些行业集团语.为了不让行业集团外的人理解他们的交流语言,故往往多用一些隐语,谓之”春典”,这其中就包含姓氏隐语.如山西理发群社用”份儿”表示姓氏,”灌不满份儿”(流了)指刘姓,拿不动份儿(沉重)指陈姓或程姓.李子峰在其海底里记录了大量洪门的姓氏隐语,如:晚辈予,根头子,孙姓,抄巴,抄手子,李姓;匡巴,匡吉子,周姓,口天子,张口巴,吴姓,平巴,虎头子,王姓,喉巴,冰天子,韩姓,千金子,陈姓{草l09—头子,蒋姓;撑肚子,魏姓;板弓子,程姓?两截子,段姓;双梢子,林姓;捣米子,褚姓;顺水子,刘姓;白沙子,海水子,阎姓.顶浪子,于姓,余姓.胡子,胡姓;大沟子,江姓.未撇子,拱嘴子,宋姓;大滑子,浮水子,尤姓,沟子,何姓.在隐语和姓氏间,蕴含着一个中天”是很容易猜出吴姓的,”单人蔓儿”就不同,”单”又读shan,与”善”同音,善是好的意思,好与郝同音,中介复杂,经过多次转换才与郝姓相联.上面讲的是姓氏的别称,下面顺便谈谈用姓氏表示非姓氏的意义,我们可以称为姓氏称谓的别义.如用”老林”指称呆笨的人,《金瓶梅词话二一回:”你介,中介里有一个关键字(有时恰好就做了老林,怎么还惩木木的”,义为”你是歇后,藏词所隐去的那个字)和姓氏做了傻蛋,自己还不觉得”.因为骂某人谐音,通过谐音,巧妙地把姓氏隐藏在笨就说”像木头一样”,”林”是两个”木”密语中.中介是喈音发挥联系,隐语实现保密功能的基础.中介简单,意味着隐语和姓氏联系密切,保密功能就差一些.反之,隐语和姓氏之间联系越遥远,中介就越复杂,保密性就越好.只有掌握了谐音姓氏隐语的构造模式,才能很好的理解出所要表达的真正姓氏.”口合成,当然更比一”木”还厉害.用”老周”指以六爻算命的人,因为他们是靠一本周易》混饭吃的.明代市井还用“小李”称扒手,如[明】叶盛水东日记》:”京师小李之类,取人腰藏于稠众之中,如己物”(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原文物2006年第6期目录江苏徐州金山村汉蕻.......………….马克思,恩格斯文明理论与中国”早期文明”……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的动态.考…晋南”夏墟”考.……….......……..,.二里头文化时期渭河流域的文化变迁一从”老牛坡类型远古文化”遗存谈起“乇辨……….….………..…..论甲骨l,辞中的”稻”字......………….关于文化因素分析方法在膏铜文化研究实践中的思考鹿邑微于墓补证——兼释相侯与于口寻腭..…清代博爱李白奇卖地契李仲买地契的史料价值略论金代内多窑青瓷的艺术成就......河南出士宋代青白瓷及相关问题………金沙玉器制作工艺的初步观察…春秋时期失蜡法铸造工艺问题探讨虢季墓出土的玉柄铁剑和铜内铁援戈.….......新郑博物馆收藏的几件宋代瓷枕..….….…,关于邺城地区新发现的慧光法师资料》一文的意见徐帅l博物馆…江林昌…张居中…张国硕段夭瑗李维明郭旭东宋玲平王恩田王兴.…..杨爱玲张增午李向明…王方.…..赵世纲.….李书谦.…杜平安…..温玉成一llO。

人际关系中的称呼

人际关系中的称呼

人际关系中的称呼称呼是否得当,关乎很大。

比如男女之间,女人随意称呼男人为“老公”,或者男人称呼女人为“媳妇”,除非是夫妻关系或者是恋爱关系,否则会导致气场大乱,最终影响运势。

同理,各国、各民族语言不同,风俗习惯各异,社会制度不一,因而在称呼与姓名上差别很大,如果称呼错了,姓名不对,不但会使对方不高兴,引起反感,甚至还会闹出笑话,出现误会。

称呼指的是人们在日常交往应酬之中,所采用的彼此之间的称谓语。

在人际交往中,选择正确、适当的称呼,反映着自身的教养、对对方尊敬的程度,甚至还体现着双方关系发展所达到社会风尚,因此对它不能随便乱用。

在国际交往中,一般对男子称先生,对女子称夫人、女士、小姐。

已婚女子称夫人,未婚女子统称小姐。

不了解婚姻情况的女子可称小姐,对戴结婚戒指的年纪稍大的可称夫人。

这些称呼可冠以姓名、职称、衔称等。

如“布莱克先生”、“议员先生”、“市长先生”、“上校先生”、“玛丽小姐”、“秘书小姐、”“护士小姐”、“怀特夫人“等。

选择称呼要合乎常规,要照顾被称呼者的个人习惯,入乡随俗。

在工作岗位上,人们彼此之间的称呼是有其特殊性的。

要庄重、正式、规范。

1、职务性称呼:以示身份有别、敬意有加,这是一种最常见的称呼。

有三种情况:称职务、在职务前加上姓氏、在职务前加上姓名(适用于极其正式的场合)2、职称性称呼:对于具有职称者,尤其是具有高级、中级职称者,在工作中直接以其职称相称。

称职称时可以只称职称、在职称前加上姓氏、在职称前加上姓名(适用于十分正式的场合)。

3、行业性称呼:在工作中,有时可按行业进行称呼。

对于从事某些特定行业的人,可直接称呼对方的职业,如(老师、医生、会计、律师等),也可以在职业前加上姓氏、姓名。

4、性别性称呼:对于从事商界、服务性行业的人,一般约定俗成地按性别的不同分别称呼“小姐”、“女士”或“先生”,“小姐”是称未婚女性,“女士”是称已婚女性。

5、姓名性称呼:在工作岗位上称呼姓名,一般限于同事、熟人之间。

姓氏称谓

姓氏称谓

二、姓氏称谓一.概述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氏则为由姓衍生的分支。

姓的起源比较古老,形成以后非常稳定。

氏却不然,相对姓来说,它是后起的,随着各种历史条件的影响出现不断的变更。

《左传·隐公八年》中有一段话,清楚地揭示了姓和氏的关系:“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

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

”意思是说:天子建立有德之人为诸侯,根据他的出生赐姓,分封土地而又根据封地命名氏。

诸侯对于卿大夫,以其字作为谥号,后人便当作族号;世代担任某一官职而有功者,就以官名为族号;也有以封邑作为族号的。

氏的情况比姓要复杂得多。

前面已谈到,氏是标明一个人身分贵贱的,贵族男子通常称氏。

关于氏的具体命名方法,开头所引《左传·隐公八年》那段话可以说是一个纲。

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如:陈氏、宋氏。

诸侯的子孙在称谓上有一套规定: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子以其祖父的字为氏。

卿大夫有的以职官为氏,如:师氏、史氏、卜氏、祝氏、巫氏、士氏、司马氏、司空氏、中行氏、陶氏、籍氏;有的以所受封邑名为氏,如晋国的韩氏、魏氏、赵氏、范氏、知氏。

这最常见。

另外,还有以居处为氏的,如:东郭氏、南宫氏、百里氏、柳下氏;还有以父亲的字为氏的,等等。

其他称谓有名、字、号等。

古人“三月剃发取名”。

命名之道,各代不同。

商朝常用天干地支取名,如盘庚。

春秋战国时,或以动物为名,如触龙、项燕、西门豹;或以贱以丑为名;或以职业为名,如庖丁、师旷、轮扁、优孟。

魏晋时好用“之”,如王羲之、王献之。

古人除了有名外,还要有字,名是生下来时或不久以后就取的,而字则是举行冠礼取的。

名与字在意思上经常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所以字又叫“表字”。

例如诸葛亮,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孔明就是很明的意思,基本与“亮”同意;苏轼字子瞻,取“凭轼而瞻”的意思;辛弃疾字幼安,“弃疾”(抛弃疾病)与“幼安”(幼年安康)也有一定的联系。

称呼的方法包括几种

称呼的方法包括几种

称呼的方法包括几种称呼的方法包括很多种,主要是根据不同的场合和人际关系来决定。

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些常见的称呼方法。

1. 姓名加职称:在正式场合或与上级、长辈交往时,常用的称呼方法是将对方的姓氏和职称结合使用。

比如,对于教授可以称为“张教授”;对于医生可以称为“李医生”。

2. 姓加职位:这种称呼方法是在职场或公司内部常见的。

以对方的姓氏结合其职位进行称呼,给人一种亲切感。

比如,张总、李部长等。

3. 敬称加姓名:敬称加姓名是一种对长辈、尊贵人物或特定职业的人使用的称呼方法。

例如,“先生”、“女士”、“夫人”、“老师”等。

4. 亲属称呼:根据亲属关系,我们可以使用不同的称呼方法。

例如,父亲的叫法有:爸爸、爹、老爸等;母亲的叫法有:妈妈、娘、老妈等。

5. 称谓与名字搭配:一些特殊的称谓也常常和对方的名字搭配使用。

例如,亲密的朋友之间可以用“小+名字”进行称呼,如小明、小李等。

6. 职业称呼:根据对方的职业,我们可以使用相应的职业称呼。

比如,律师可以称为“律师”、老师可以称为“老师”。

这种称呼方法可以显示对对方职业的尊重。

7. 身份和称呼:根据对方的身份和地位,选择合适的称呼方法。

例如,对于年长的人可以称为“长辈”;对于同龄或较年轻的朋友可以称为“朋友”、“同学”等。

8. 姓名加后缀:有些人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增加亲切感,会在姓名后面加上一些后缀,如“老王”、“小李”等。

9. 表示亲密的绰号:在亲密的关系中,人们通常会使用一些简短、特殊的称呼,例如“宝贝”、“亲爱的”等。

10. 尊称加姓名:对长者、前辈或令人敬仰的人的称呼,通常使用尊称加姓名的方式,如“先生”、“太太”、“阁下”等。

11. 地位加修饰:根据对方的地位和身份,加上相应的修饰词来进行称呼。

例如,国家领导人通常可以称为“主席”、“总理”;高级职位的人可以称为“高管”、“经理”等。

12. 谦称加姓名:在与平辈或下级交往时,我们通常使用谦称加姓名的方式进行称呼,比如“兄弟”、“师弟”等。

第十讲中国古代姓氏称谓和交往礼仪

第十讲中国古代姓氏称谓和交往礼仪

史可法:史忠烈公,林则徐:林文忠公,
奸臣秦桧:缪丑,是一种“恶谥”。
5.称斋名
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
杨万里——杨诚斋(斋名为诚斋) 姚鼐——姚惜抱、惜抱先生; (斋名为惜抱轩) 蒲松龄——聊斋先生; (斋名为聊斋) 梁启超——饮冰室主人; (室名为饮冰室)
谭嗣同——谭壮飞(斋名为壮飞楼)。
6.称籍贯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 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以表谦恭;食坐尽前以免 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 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 称“虚左”。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 因此,古人称黄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
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
丘迟顿首。”
3.男子常礼——空首
郑玄注说:“拜头至手,所谓拜手也。”
男子之常拜,屈膝跪地,拱手于胸前与心平,俯
头至手也。
空首与顿首的最大不同是头不着地。
空首是古代男子相互之间表示尊重的常礼之一。
4.妇人之礼——肃拜
中国古代一种礼俗,专行于妇女。
郑玄《礼记注》:“妇人以肃拜为正。” 郑注《少仪》:“肃拜,拜不低头也。” 女子只能行肃拜这种最轻的礼节,除女子 结婚时可以行跪拜礼外,不能行跪拜大礼。 武则天做皇帝后,将女子的肃拜姿势改为正身直立,两手放于胸
前,微俯首,微动手,微屈膝,时称“女人拜”。

礼” 。
唐宋时,女子行此礼并道“万福” ,称“万福
(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阁下。

称呼稿

称呼稿

• (4)多人交谈的场合,应遵循先上后下、 先长后幼,先女后男,先疏后亲的顺序。
• (5)对一些特殊的人,如有生理残疾的 人,要绝对避免使用带有刺激或蔑视的字 眼。
• (6)在涉外场合,应避免使用容易引起 误会的一些称谓。如“爱人”这个称谓, 在英语里“爱人”是“情人”的意思。
• (2)姓氏+职务。如:“赵经理”、 “孙主任”等。
• (3)姓名+职务。如:“赵某某部长”、 “孙某某主任”等,主要用于特别正式的 场合。
2.职称性称谓: 对有职称者,尤其是具有高级、中级职称 者,可以称姓氏加职称。如:“冯教授”, “陈工程师”或简称“陈工”等。 3.行业性称谓: 对于从事某些特定行业的人,可以称姓氏 加职业。如“魏老师”、“齐律师”、“韩 会计”等。 4.性别性称谓: 根据性别的不同,还可以称呼“小姐”、 “女士”或“先生”,“小姐”是称未婚女 性。“女士”是对女性的一种尊称。
• 5.姓名性称谓:
• 在工作岗位上称呼姓名,一般限于同事、 熟人之间。其具体方法有三种: • 第一种,直呼姓名。 • 第二种,只呼其姓,不称其名,但要在它 前面加上“老”、“大”、“小”等。如 “小张”、“老王”等。 • 第三种,只称其名,不呼其姓,通常限于 同性之间,尤其是上级称呼下级、长辈称 呼晚辈之时。在亲友、同学、邻里之间, 也可使用这种称呼。
称谓的礼仪规范
• 称谓是否恰当,既反映了说话人的思想修 养和文化修养,也影响到人际交往活动的 效果。在称呼的使用上应注意以下几个问 题:
称谓的礼仪规范
• (1)对领导、长辈和客人不要直呼其名,可 以在其姓氏后面加合适的尊称或职务。 • (2)对相交不深或初次见面的客人,表示敬 意应用“您”,而不要用“你”。 • (3)在日常工作中,对一般交往对象,可分 别称“同志”、“老师”、“先生”、“小姐” 等。在非正式场合,对同事可根据年龄来称呼, 如“老陈”、“小张”等。较熟悉的朋友和同 学可直呼其名。在党内按规定一律称“同志”, 而不要称职务。

交际中的语言运用---称谓词

交际中的语言运用---称谓词

称谓语亲属称谓亲属称谓又有血亲称谓和姻亲称谓的分别,如(以常用的为例):1、血亲称谓爷爷祖父奶奶祖母姥爷姥姥外公外婆爸爸父亲妈妈母亲叔叔伯伯舅舅姑姑姨妈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哥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儿子女儿侄儿侄女外甥外甥女儿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2、姻亲称谓姑父姨夫舅妈婶婶伯母大妈大娘嫂子弟妹姐夫妹夫大伯子小叔子大姑子小姑子儿媳妇侄媳妇女婿侄女婿孙媳妇孙女婿非亲属间的亲属称谓有的选用血亲称谓,如“叔叔、伯伯”等,有的用从血亲称谓中派生出来的称谓形式,如“阿姨、大妈、大爷、大哥、大姐”等。

姻亲称谓除了“伯母、嫂子”外一般不用于非亲属间。

血亲称谓的面称常常取单音节形式,或者在前面加上行辈。

如:爸妈爷奶姥叔舅姑姐哥……三叔大伯老舅四姨二姑三姐六哥……亲属称谓还有一种特殊形式,借子称或者从子称。

借子称是在亲属称谓前加上“他”(指自己的孩子),“他爸”=“孩子他爸”;从子称是站在自己孩子的立场上使用跟孩子一致的称谓形式。

它们既可以用作面称,又可以用作背称。

如:借子称:他爸他妈他叔他三奶他二叔……从子称:姐姐哥哥爷爷奶奶……非亲属称谓1.代词称谓称谓体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因此我们在这里只讨论体现人与人关系的语言形式。

人称代词通常不被承认为称谓形式,这是因为在汉语里人称代词不必根据交际双方的关系而变化(“你、您”除外)。

但是考虑到与其他语言系统的对应关系,我们还是有必要把它们列举出来。

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有13个,它们是:我你您他(她)我们你们他(她)们咱们人家咱大家各位诸位2.社交称谓社交称谓又称礼貌称谓,主要用于社交场合或者用于称呼有特殊身分或地位的人。

它包括以下一些称谓形式:先生夫人太太少爷小姐大人阁下陛下老爷殿下女士它们可以直接用作称谓,也可以附加在其他称谓形式后面,如:总统先生居里夫人张太太王小姐法官大人总理阁下国王陛下亲王殿下张先生莺莺小姐但是有些音译外来词则是例外,如:密斯张密斯特李社交称谓中的“先生、小姐”使用频率最高,而且有泛化的趋势。

“姓+称呼语”结构分析

“姓+称呼语”结构分析
心地位 , 其他称 呼大多 由此格 式延 伸 开 来。“ 姓 + 呼语 ” 称 的语 义影 响着 其他 带 姓称 呼 的语义 , 从而影响其他带 姓称呼的语用效 果。

例 1 “ 小姐 , 天我没心思和你玩 , 夏 今 我 有 事想 问问你 ! ” “ 有什 么事这 么急 , 玩再 说 嘛 ! ( 恒 你 玩 ”刘
解放 初期 和 改 革 开 放 之 前 常 见 , 这 个 格 式 一 “
般用 来称 呼相识 不久 、 系较疏 远的人 , 关 口气 较
客气 ” 如 : ,
严 格来 说 , 语 没 有 真正 意 义 上 的通 用称 汉
呼, 可以说是 一种泛 尊称 , 即一般不 严格 区分 被
例 2 王二兰 轻轻 的 叹 了 口气 , 下 头说 : 低
长 、 长 、 长 、 事 长 、 经 理 、 车 长 、 员 长 区 校 董 总 列 委 等。

第三 , 有些 名词 不 能称 呼 , 但进 人格 式后 可 以 面称 , : 如 女 士一李 女 士 ; 领 导一 李领 导 ; 记 者
李 记者 ; 秘 书一 李 秘 书 ; 顾 问一李顾 问
‘ +称 语 ’ 构 分 析 ‘ 姓 呼 ’ 结
吴 晓 君
( 洲职 工大 学, 株 湖南 株 洲
[ 摘
42 0 ) 10 8
要 】‘ +称 呼 语 ” 达说 话 者起 码 的 尊 敬 和 礼 貌 , 最 基 本 的 人 际 关 系称 呼 模 式 , 并 非 所 ‘ 姓 传 是 但
有 的 “ 呼语 ” 能 和 姓 搭 配 面 称 。 在 影 响 “ +称 呼 语 ” 构 的 因素 中 , 位 、 龄 、 疏 、 节 等 因素 称 都 姓 结 地 年 亲 音

称呼——精选推荐

称呼——精选推荐

称呼称呼,是指⼈际交往过程中彼此的称谓语,它具有呼唤的功能,表⽰着⼈与⼈之间的亲疏关系、态度和情感。

称呼是否得体,既反映出服务⼈员个⼈的⽂明程度和道德修养⽔平,⼜是尊敬客户的⼀种体现,将直接影响着与客户交往的效果。

⼀、常⽤称呼(⼀)姓名称呼每个⼈都有⾃⼰的姓名,都希望被交往对象重视。

因此,记住客户的姓名,采取适宜的尊称,是向客户表⽰敬重的最为有效的做法。

所谓姓⽒,是家庭的称;名字,则是对本⼈的称呼。

由于各国民族语⾔不同,风俗习惯各异,因⽽在称呼时要特别注意各国、各民族姓名的排列顺序。

1、姓⽒在前名字在后在中国、⽇本、朝鲜、越南等国家,通常是姓⽒在前,名字在后。

例如:在⽇本姓名多由四个或四个以上的字组成。

如,⼭本君代(⼭本是姓⽒,君代是名字)、左藤⼀郎(佐藤是姓⽒,⼀郎是名字)。

2、姓⽒在后名字在前在英国、美国、法国等国家,通常是姓⽒在后名字在前。

例如:约翰˙福斯特˙杜勒斯,约翰是名字,福斯特是中间名,杜勒斯是姓⽒。

3、只有名没有姓在印度尼西亚、坦桑尼亚等国家以及中国的蒙古族、藏族是只有名没有姓的。

(⼆)性别称呼1、先⽣男⼦,不论其年龄⼤⼩与否,均可统称为“先⽣”。

英⽂为“Mr.”例如,李先⽣、张先⽣、史密斯先⽣、市长先⽣、议员先⽣,等等。

2、夫⼈或太太对已婚⼥⼦,可称“夫⼈”或“太太”。

英⽂为“Mrs.”3、⼩姐或⼥⼠对未婚的⼥⼦或是不明婚姻状况的⼥宾,可称“⼩姐”。

英⽂为“Miss”。

需要说明的是:在西⽅,⼤多数情况下对他⼈的称呼只是“先⽣Mr.”和“⼥⼠Mrs.”。

1、陛下是⽤来称呼君主⽴宪国家的国王、王后的。

例如,直接称呼时,“国王/王后陛下Your Majesty”;间接称呼时,“国王/王后陛下His (Her) Majesty”2、殿下是⽤来称呼君主⽴宪国家的王⼦、公主的。

例如,直接称呼,“殿下Highness”;间接称呼“殿下His (Her) Royal Highness”或“王⼦prince”、“公主princess”。

称呼名字的技巧

称呼名字的技巧

称呼名字的技巧
1. 使用全名:在正式场合或初次见面时,可以使用对方全名来表示尊敬和重视。

比如:"李先生"或"王女士"。

2. 使用姓氏:如果不确定对方的称呼,可以使用对方的姓氏来表示礼貌。

比如:"张先生"或"刘女士"。

3. 使用称谓:根据对方的职业或地位,可以使用相应的称谓来称呼对方。

比如:"教授"、"博士"、"总经理"等。

4. 使用尊称:在与年长或地位较高的人交往时,使用尊敬的称谓可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比如:"先生"、"女士"、"老师"等。

5. 使用昵称:在熟悉的环境下,使用对方的昵称可以增进亲近感和友好度。

比如:"小李"、"小王"等。

6. 使用称呼+姓名:有时,为了更加准确地指代对方,可以使用称呼加上对方的名字。

比如:"小张"、"阿明"等。

7. 注意国际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要注意不同国家和地区对称呼的差异。

比如,有些国家使用姓氏在前,有些则使用姓氏在后。

称谓总结范文

称谓总结范文

称谓总结引言在社交场合中,人们常常会用不同的称谓来称呼对方,这些称谓可以体现出人们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地位。

正确的称谓不仅可以展示出个人的教养和修养,还有助于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社交场合的礼节。

本文旨在总结各种常见的称谓以及在不同场合中的使用方式,帮助读者在社交场合中选择合适的称谓。

常见称谓及使用方式1. 尊称在正式场合或与长辈、上司、客户等有一定尊重关系的人交往时,常使用尊称。

尊称可以展示出对对方的尊重和敬意。

常见的尊称包括: - 先生/女士:用于称呼男性或女性客户或陌生人,表达尊敬之意。

- 尊敬的 + 姓氏:用于称呼一些高级职位的人,例如:尊敬的李总、尊敬的教授。

- 敬爱的 + 姓氏:用于称呼自己的长辈或老师,表达对他们的敬爱之情。

- 阁下:用于对公职人员或要人进行尊称,例如:大使阁下、总统阁下。

2. 亲属称谓亲属称谓用于称呼自己的家庭成员或亲戚,也体现出人们之间的亲密关系。

常见的亲属称谓包括: - 父亲/母亲:用于称呼自己的父母,表达亲情之意。

- 儿子/女儿:用于称呼自己的子女。

- 兄弟/姐妹:用于称呼自己的兄弟和姐妹。

- 舅舅/姨妈:用于称呼父亲的兄弟姐妹或母亲的姐妹。

3. 职业称谓在职场或相关领域的交流中,职业称谓可以凸显出对方的身份和专业。

常见的职业称谓包括: - 医生:用于称呼医生。

- 教授:用于称呼大学教授或高级知识分子。

- 工程师:用于称呼从事工程相关职业的人。

- 律师:用于称呼律师。

4. 平辈称谓与同辈或朋友之间的交往中,通常使用平辈称谓来表示亲近和友善。

常见的平辈称谓包括: - 姓氏:使用对方的姓氏来称呼,例如:张先生、李女士。

- 名字:使用对方的名字来称呼,例如:小明、小红。

- 好友:用于表示友好和亲近的称呼,例如:朋友、伙伴。

各种称谓的使用注意事项在使用称谓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了解对方的身份和关系,选择合适的称谓。

2. 尊称要适度,过度的尊称可能会显得拘谨和做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人名中的民俗反映
五行命名— 五行相生相克,如果某人命中五行有缺, 就把缺行的字用作名字或名字的偏旁以补 救。如:闰土、鑫、森、泉、炎、坤 盼子命名— 盼弟、招弟、爱弟、来弟、玲弟 贱称命名— 1、动物名:阿牛、狗娃、狗剩、阿鼠 2、谐音明:锁柱、栓柱、长锁、金锁、铁拴
中国人注重姓氏,以姓氏为自己的根基和 归属;也注重名字,名字是自我的存在。 “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 相见,故以口自名。”(概乳名) (《说文解字》)
二、姓的数量大量增加
由于姓时有产生,新生多于消失,中国的 汉字姓越来越多。 很多姓现代很少使用,而且现代姓的分布 很不均衡。
4、以字为氏,子孙可以父祖之字为氏。如: 根据宗法制,天子儿子称‚王子‛,王子 的儿子称‚王孙‛,王孙的儿子以其祖父的 名或字为氏;诸侯的儿子‚公子‛,公子的 儿子公孙,公孙的儿子以其祖父的名或字为 氏。周景王的儿子王子朝,王子朝的孙子以 朝为氏,后改为晁;宋桓公的儿子公子夷, 字子鱼,公子夷的儿子公孙友的两个儿子以 鱼为氏。 5、以排行为氏,如: 孟(伯)、仲、叔、季
五、名
1、人名中的文化内容 2、人名中的民俗反映
1、人名中的文化内容
自我修养— “温良恭俭让”、“讷于言而 敏于行”、“三省吾身”等。 李德 朱温 褚遂良 王维俭 于谦 吴讷 欧阳修 勇 毅 弘 果 坚 强 勤
仁爱孝行—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 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刘义庆 张端义 吴子孝 崔知悌 李念慈 施惠 李顺 吴崇节 政治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官爵 命名: 李公佐 梅尧臣 杜牧 颜真卿
七、号
号流行于唐宋以后,明清盛行。 唐宋以来文学发达,儒道文化对文人性格 影响深远。 1、一方面社会对文人学士推崇敬佩; 2、另一方面文人骚客用委婉曲折的手法表达 自己超然物外的理想和情趣。
盛行的“自号”含义— 追求旨趣,祈求自勉,表明环境,显示收 藏,描述形貌,取自文学意境,表现自身 才能和专业等。 “自号”的用途— 本人 斋名
宗族意识— 1、承前:绍祖 2、启后:延嗣 3、继业:继业 4、兴祖:显祖 5、亲情:怀祖
继祖 蕃孙 绍箕 光祖 念孙
6、按辈字取名(兴起于北宋): 北宋时期兴起修续家谱之风,家族按辈次 系统排列续写家谱 ,以明血统,分世次, 于是产生按辈字取名的方法:凡同宗同辈, 均以一个固定的字代表一代辈分,一代一 字,世次井然。如孔氏家族自元代孔思惠 (孔子五十四代)按辈取名,即思、克、 衍 、兴、毓、传、继、广、昭、宪、庆、 繁、祥、令、德等。 辈字取名稳固传承,可判明同宗长幼,使 长幼尊卑的宗法秩序表面化,固定宗法关 系。
5、以伯、仲、叔、季排行为字— 汉代文学家班固,字孟坚; 晋代张翰,字季鹰; 宋欧阳修,字永叔; 清文学家薛福成,字叔耘。
6、还有以古语、成语为字等情况。
以字代名表面上是反映人际交往中的礼仪关系, 实质上是等级关系的体现。 古人加冠三次再取字,命字表明有了社会地位, 成为贵族的特权。刘邦的文臣武将萧何、韩信、 陈平、樊哙、灌婴等都有名无字,他们出身布衣。 而张良字子房,因其出身韩国贵族家庭。 女性也在笄礼时命字,因为可以成婚,对宗族繁 衍有重要职责,但女性不参加社交活动,因此字 失去作用。
3、少数民族改用汉姓
匈奴族:单于,广大义。 (单)(呼韩邪单于子孙改姓‚刘‛) 鲜卑族:拓跋——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改姓元,其他如 丘穆陵—穆,布陆孤—陆,贺赖—贺,达奚—奚 独孤—刘,贺楼—楼,勿忸于—于,尉迟—尉, 满族: 爱新觉罗—罗,那拉氏—那, 关尔佳氏—关,钮钴禄氏—钮 少数只用名,如启功
春秋战国以后— 社会礼制急剧变化,命名更多反映下层风 貌: 1、以贱、丑命名。 如:晋惠公的儿子叫‚圉‛,女儿叫 ‚妾‛;鲁文公的儿子叫‚恶‛。 2、姓和名之间加上一些辅助作用的词。 如:烛之武、介之推、申不害、吕不韦
汉代— 1、国力强盛,祈求长生不老。 如:安国、延年、延寿、千秋、去病 2、西汉末年复古,王莽禁取复名。直到东汉、 三国。如: 《三国志》人物几乎都是单名。
命名与社会时代的关系
商代— 迷信盛行,社会生活十分单纯,人们以生日 命名,如三十个商王几乎全用天干命名,其 他人以地支命名。
周代— “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 (《左传》) 信-以出生的情况命名; 义-以道德品行命名; 象-以某物的形象命名; 假-借用某物体的名称命名; 类-取婴儿与其父相同之处命名。 规定不以之命名的事物:国名、官名、山川、隐 疾、畜牲、器帛六种。 如:孔子儿子孔鲤,字伯鱼。(出生时鲁昭公赠 送鲤鱼)
三、姓氏合一和姓的普及
原始社会后期父系社会代替母系社会。 男,“言男子力于田也。” (许慎《说文解字》) 女尊男卑—男尊女卑,这一价值导向的转变使 姓氏的关系发生了逆转。“姓”开始成为男子 的象征,“氏”只用来表示妇女的身份。姓氏 关系的逆转从语言文化的角度反映了妇女权利 的失落。 从此,姓从代表生活上血缘关系的文化图腾演 变为政治上宗族门第的语言符号。
在男子获得姓以前,就有一批称氏的知名人物, 如伏羲氏、神农氏、燧人氏、有巢氏、高阳氏 等。 第一个有姓的男子是黄帝,姓姬、公孙,名轩 辕,氏有熊。 直到周朝,仍是贵族有姓,平民没有姓。出现 于周朝的“百姓”一词,只指贵族,不包括平 民。如: “群黎百姓,遍为尔德。”(《诗经.小雅.天 保》)
姓的普及始于战国,这一时期有姓者的数量和 姓本身的数量都极大地增加了。“百姓”由专 指 贵族转为泛指广大平民。如: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孟子· 梁惠王上》)
姓与氏最初的区别: 1、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氏族分支; 2、姓不变,氏可变; 3、姓区别血统,氏区别子孙。
阶级社会后,姓继续起着“别婚姻”的作 用,氏则有了“别贵贱”的作用。 氏是可变的,往往某一支系始祖有了自己 的土地和财产后,为向世人表明其所属, 会另立氏以别之,避免外人侵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秦汉以前— 1、姓氏分开; 2、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3、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4、氏同姓不同,可以通婚;姓同氏不同,不 可通婚。
古人的造字心理透过文字的结构形式反映 了上古社会的文化背景,姓成为标志血缘 关系的文化图腾。
二、氏:男子身份的标志
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 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 有名无氏。 (《通志· 氏族略序》)
在母系社会里男子没有姓,只有氏。
1、氏是在姓之下区别男子身份贵贱的语言符号。
姓是原始社会前期母系社会的产物,这一社会这 一时期只有妇女才有姓,而地位卑贱的男子尚未 取得拥有“姓”的资格。 许慎《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 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 班固《白虎通德论》:‚姓者,生也,人禀天气 所以生者也。‛ 又如:‚始‛、‚婿‛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古代女子的称谓: 1、夏商周三代,严格执行“同姓不婚”,女 子出嫁时要用姓标明血统,在姓之前冠以 排行,如:孟姜、仲姜、孟姬等。 2、女子出嫁后,可以在自己的姓前冠以出嫁 前的本国国名,如褒姒;如果所嫁之人为 国君,也可在自己的姓前冠以所嫁国的国 名,如卫庄公的妻子姓姜,来自齐,可以 叫“齐姜”,也可叫“卫姜”,甚至在卫 庄公死后以其谥号称之为“庄姜”或“卫 庄姜”。
6、以官爵为氏,如: 皋陶是尧的大理,掌管司法,子孙世袭, 称理氏。商末理征得罪纣王被杀,其子理 利真逃往山中,以树上的果子(木子)为 生,后改李氏。 7、以技艺为氏,如: 屠、巫、陶、卜、甄 8、以谥为氏,如: 楚庄王谥庄,后代庄氏;宋穆公谥穆,后 代穆氏。
9、来自其他民族的姓 鲜卑族:慕容、宇文、贺兰、呼延、拓跋 女真族:完颜、独吉 匈奴族:单于、独孤 西域于阗:尉迟
第二节 姓的衍变
一、历史原因促成的改姓 二、姓的数量大量增加 三、从母姓和同姓异支
一、历史原因促成的改姓
1、为了自身安全,或避免与某个政治上落 难的人物有牵连 司马(司、马——同、冯) 昃(朱) 香(查) 慕容(慕、容)
2、为与本姓中某个败类划清界限而改姓 岑——秦 1、岑姓古已有之。周文王异母弟耀,其子渠 被周武王分封到岑亭,其后代以岑为姓。 2、现在浙江杭、绍、宁一带岑姓历史不长。 传说乾隆年间,杭州秦姓才子中状元衣锦 还乡,途经金陵,江宁官绅为之接风秦淮 河畔,秦赋诗: 金粉飘零野草新,女墙日夜枕寒津。 兴亡莫漫悲前来,淮水而今尚姓秦。 到杭州,杭州府官在岳坟为之接风,秦赋 诗:人从宋后罕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3、名与字意义相对相反— 孔子弟子曾点,字皙; 晋国赵衰,字子余; 唐代韩愈,字退之;罗隐,字昭谏; 宋代晏殊,字同叔; 清代学者王念孙,字怀祖。
4、名与字的意义取自五行相生— 如:明代帝王以‚金木水火土‛命名 明成祖朱棣; 其子明仁宗朱高炽; 其孙明宣宗朱瞻基; 其后明英宗朱祁镇; 明宪宗朱见深。
在同一宗族(姓)内部,根据人们对生产、生 存所作贡献、所起作用的不同,再划分出很多 阶层,每一阶层就是一个“氏”,男子因其所 属所处阶层的不同而分属不同的氏,他和女权 人物的亲疏由氏来决定。 2、同一母族繁衍分为若干支族迁往不同的地方居 住,每个支族都有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 “氏”。
如: 夏代禹姒姓,分为夏后氏、有扈氏、有男 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 缯氏、辛氏、冥氏等
号举例— 唐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 宋苏轼,号东坡居士; 南宋史学家郑樵,号西溪遗民; 元代冯子振,号怪怪道人; 明代画家祝允明,号枝指生(十一指); 唐寅,号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清代画家金农,号二百砚田富翁(藏砚丰富); 刘庠,号十三经老人(治经学); 诗人朱彝尊,号夕阳芳草村落; 陈鸿寿,号梦饲千八百鹤斋; 郑板桥,号青藤门下走狗。
专题: 姓氏和称谓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姓氏的由来 姓的衍变 称谓及其变化
第一节 姓氏的由来
一、姓的由来 二、氏:男子身份的标志 三、姓氏合一和姓的普及 四、姓的类别举例 五、名 六、字 七、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