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相关知识、常识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归纳

高二语文《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归纳

高二语文《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庄公寤生。

寤,通“牾”,倒着。

2.佗邑唯命。

佗,通“他”,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

3.谓之京城大叔。

大,通“太”。

4.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参,通“三”。

5.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通“避”。

6.姜氏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7.不义不暱,厚将崩。

暱,通“昵”,亲近。

8.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帅,通“率”,率领。

9.无庸,将自及。

庸,通“用”。

0.段不弟,故不言弟。

弟,通“悌”。

1.遂寘姜氏于城颖。

寘,通“置”,安置,这里是“放逐”的意思。

2.若阙地及泉。

阙,通“掘”,挖。

3.永锡尔类。

锡,通“赐”。

(二)词类活用.惊姜氏。

惊,使动用法,使……受惊。

2.爱共叔段,欲立之。

立,使动用法,使……立。

3.今京不度,非制也。

度,名词作动词,合乎规定。

4.多行不义必自毙。

义,名词作动词,符合义。

5.无生民心。

生,使动用法,使……产生。

6.有献于公。

献,动词作名词,恭敬地送给。

7.公赐之食。

食,动词作名词,吃东西。

8.隧而相见。

隧,名词作动词,挖隧道。

(三)省略句、判断句.大叔又收贰以之为己邑。

2.制,岩邑也。

(四)状语后置句.郑武公娶于申。

2.亟请于武公。

3.有献于公。

(五)宾语前置句.姜氏何厌之有?姜氏有什么满足?2.敢问何谓也?冒昧地问一下,您说的是什么意思?(六)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谓坏事干多了,必定自取灭亡。

源出《左传·隐公元年》。

(七)重点翻译句.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2.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3.不义不暱,厚将崩。

4.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5.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6.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7.段不弟,故不言弟。

(八)多义词.于(1)郑武公娶于申介词,从。

(2)亟请于武公。

介词,向。

(3)遂寘姜氏于城颖。

介词,在。

(4)段入于鄢。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

2.焉(1)虢叔死焉。

兼词,于之,在那里。

(2)姜氏欲之,焉辟害。

郑伯克段于鄢的知识

郑伯克段于鄢的知识

郑伯克段于鄢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

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很厌恶他。

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

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

”武姜便请求封给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超过三百方丈,那就会是国家的祸害。

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

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规定,这不是先王的制度,这样下去您将会控制不住的。

”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

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属于自己。

公子吕说:“国家不能使土地有两属的情况,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服待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人民产生两属的心理。

”庄公说:“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将要遭到灾祸的。

”太叔又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

子封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

”庄公说:“多行不义之事,别人就不会亲近他,土地虽然扩大了,他也会垮台的。

”太叔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备好兵马战车,将要偷袭郑国。

武姜打算开城门作内应。

庄公打听到公叔段偷袭的时候,说:“可以出击了!”命令子封率领车二百乘,去讨伐京邑。

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

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

五月辛丑那一天,太叔段逃到共国。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_知识点

郑伯克段于鄢_知识点

《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庄公寤生。

寤,通“牾”,倒着。

2.佗邑唯命。

佗,通“他”,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

3.谓之京城大叔。

大,通“太”。

4.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参,通“三”。

5.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通“避”。

6.姜氏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7.不义不暱,厚将崩。

暱,通“昵”,亲近。

8.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帅,通“率”,率领。

9.无庸,将自及。

庸,通“用”。

10.段不弟,故不言弟。

弟,通“悌”。

11.遂寘姜氏于城颖。

寘,通“置”,安置,这里是“放逐”的意思。

12.若阙地及泉。

阙,通“掘”,挖。

13.永锡尔类。

锡,通“赐”。

(二)词类活用1.惊姜氏。

惊,使动用法,使……受惊。

2.爱共叔段,欲立之。

立,使动用法,使……立。

3.今京不度,非制也。

度,名词作动词,合乎规定。

4.多行不义必自毙。

义,名词作动词,符合道义。

5.无生民心。

生,使动用法,使……产生。

6.有献于公。

献,动词作名词,恭敬地送给。

7.公赐之食。

食,动词作名词,吃东西。

8.隧而相见。

隧,名词作动词,挖隧道。

(三)特殊句式1.大叔又收贰以之为己邑。

省略句2.制,岩邑也。

判断句3.郑武公娶于申。

状语后置句4.亟请于武公。

状语后置句5.有献于公。

状语后置句6.姜氏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姜氏有什么满足?7.敢问何谓也?宾语前置句冒昧地问一下,您说的是什么意思?(四)成语1.多行不义必自毙谓坏事干多了,必定自取灭亡。

源出《左传•隐公元年》。

(五)重点翻译句1.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译成:多做不义的事情,必然会自己垮台。

您姑且等着吧。

2.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译成:不久太叔段命令西部和北部两个边邑两属于自己。

3.不义不暱,厚将崩。

译成:对君不义,对兄不亲,势力雄厚也将要垮台4.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译成:蔓延的野草尚且不易铲除,何况是您受宠的弟弟呢?5.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译成:姜氏走出来赋诗:“大隧道之外,快乐呀多畅快!”6.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归纳

《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归纳

• (五)状语后置句 • ①郑武公娶于申(介词短语‚ 于申‛作状语,放在了动词‚ 娶‛后) • ②亟请于武公(介词短语‚于 武公‛作状语,放在了动词‚ 请‛后)
• (六)宾语前置句 • ①姜氏何厌之有 • (宾语‚何厌‛放在了动词‚有‛之前,‚之 ‛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 ②敢问何谓也 • (宾语‚何‛放在了动词‚谓‛之前) • ③君何患焉 • (宾语‚何‛放在了动词‚患‛之前) • ④其是之谓乎 • (宾语‚之‛放在了动词‚谓‛之前)
《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归纳
• (一)通假字 • 1.庄公寤生。 • 寤,通‚牾‛,倒着。 • 2.佗邑唯命。 • 佗,通‚他‛,指示代词,别的,另外 的。 • 3.谓之京城大叔。 • 大,通‚太‛。 • 4.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 参,通‚三‛。
• 5.姜氏欲之,焉辟害。 • 辟,通‚避‛。 • 6.姜氏何厌之有? • 厌,通‚餍‛,满足。 • 7.不义不暱,厚将崩。 • 暱,通‚昵‛,亲近。 • 8.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 帅,通‚率‛,率领。 • 9.无庸,将自及。 • 庸,通‚用‛。
• (七)成语
• 1.多行不义必自毙 • 谓坏事干多了,必定自取灭亡。 源出《左传?隐公元年》。
• • • • • • • • •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八)多义词 1.于 (1)郑武公娶于申 介词,从。 (2)亟请于武公。 介词,向。 (3)遂寘姜氏于城颖。 介词,在。 (4)段入于鄢。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
• (2)不如早为之所。 • 动词,安排。
• (3)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 动词,作为。
•国 都 邑 鄙
• 国,国家。周代诸侯的领地称‚国‛。如本 文:‚国不堪贰。‛诸侯国的首都也称 ‚国‛,如本文:‚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 都,‚国‛内的大城市,但比国都小;‚都‛ 的大小不一。如本文:‚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中,五之一;小,九之一。‛用作动词,指 建都。如杨雄《解嘲》:‚都与洛阳。‛因 此汉以后京城也称为‚京都‛‚首都‛。

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归纳

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归纳

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归纳《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中记载了郑国内部的权力斗争,以及郑伯克段于鄢的事件。

这一事件发生在公元前475年。

以下是我对郑伯克段于鄢事件的知识点归纳:1.事件发生背景:郑国内部权力斗争激烈,郑武公因为信任鄢人而连续任用鄢人,引起了郑国内部其他大臣的不满。

2.伯克段的身份:伯克段是郑国大夫的称号,是贵族间官职的一种。

伯克段是郑武公的庶兄,也是郑国的重要大臣之一3.鄢国:鄢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濮阳市一带。

郑武公因为喜欢鄢国人,任用了很多来自鄢国的官员。

4.郑伯克段的政治野心:伯克段在郑国内部力量斗争中展示了他的政治野心,他试图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争取更多的权力和地位。

6.伯克段的行动:伯克段通过收买郑国内一些大臣,影响郑武公的决策,并通过掌握军队的力量来威胁其他的贵族。

7.鄢国的争议:伯克段大量任用来自鄢国的官员,这引发了其他贵族的不满。

其他官员认为鄢国人没有忠诚于郑国,他们的任用只会削弱郑国的实力。

8.郑庄公的出现:鄢国的统治者鄢庄公闻讯后,前来郑国探望郑庄公,并向他诉说了鄢国人在郑国的困境。

9.鄢国官员被贬:在郑庄公的指示下,郑国将很多来自鄢国的官员贬到了轻官职位或直接免职,削弱了伯克段的势力。

10.改变权力格局:由于这一事件,郑国内部的权力格局发生了变化。

伯克段的势力受到了削弱,其他贵族获得了更多的权力和地位。

11.郑庄公的派系:郑庄公在事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的派系取得了胜利。

郑庄公最终结束了郑国内部的权力斗争,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12.影响:郑伯克段于鄢的事件对郑国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这一事件,贵族们深刻认识到,国家的利益应该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个人的政治野心和私心。

总结:郑伯克段于鄢的事件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斗争事件,它揭示了权力之争背后的利益纠葛和政治动机。

这个事件也表明,贵族统治下的国家内部存在着复杂的纷争和权力斗争,也凸显了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性。

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

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

.爱共叔段,欲立之立,使动用法,使 ... 立••有献于公•献,动词作名词,•公赐之食•食,动词作名词,•隧而相见•隧,名词作动词,(三)特殊句式恭敬地送给•吃东西•挖隧道•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郑伯克段于鄢(® ”,本是孔子《春秋》中地一句话•关于这句话地含意,本文原有一段被编者删去了地说明.这个说明是:书(指《春秋》)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不像弟弟)故不言弟;如二君(像两个国君相战),故曰:‘克';称‘郑伯 '(称爵不称兄),讥失教也(兄本有教弟之责,但庄公不教弟,反而养成其恶).谓之郑志(说这是郑庄公地本意).不言出奔,难之也.(“出奔”是有罪之词.如果不说“郑伯克段于鄢”而说“段出奔共”,那就只能归罪叔段了;其实庄公也有最,难于下笔,所以“不言出奔”).郑伯,指郑庄公,郑属伯爵,故称郑伯.克,战胜.段,郑庄公弟弟.鄢,郑国地名,在今河南鄢陵县境内.《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庄公寤生•寤,通“牾”,倒着••佗邑唯命• 佗,通“他”,指示代词,别地,另外地•• 谓之京城大叔•大,通“太”.•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参,通“三”.•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通“避”.•姜氏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不义不暱,厚将崩• 暱,通“昵”,亲近••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帅,通“率”,率领••无庸,将自及•庸,通“用”.• 段不弟,故不言弟•弟,通“悌”.•遂寘姜氏于城颖•寘,通“置”,安置,这里是“放逐”地意思••若阙地及泉•阙,通“掘”,挖••永锡尔类•锡,通“赐”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词类活用•惊姜氏•惊,使动用法,使……受惊.今京不度,非制也• 度,名词作动词,合乎规定多行不义必自毙• 义,名词作动词,符合道义• 无生民心•生,使动用法,使……产生••大叔又收贰以之为己邑•省略句• 制,岩邑也• 判断句•郑武公娶于申•状语后置句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亟请于武公•状语后置句•有献于公•状语后置句•姜氏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姜氏有什么满足?•敢问何谓也?宾语前置句冒昧地问一下,您说地是什么意思?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四)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谓坏事干多了,必定自取灭亡•源出《左传?隐公元年》五)重点翻译句【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略 《郑伯克段于鄢》课后练习 (一)指出下文地通假字 •庄公寤生 •• 佗邑唯命 • • 谓之京城大叔 • •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 • 姜氏欲之,焉辟害 •高 二( )班 姓名 寤, 通“ ? ・佗, 通“ ”,指示代词,大, 通“ 参, 通“ 辟, 通“.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 译成:多做不义地事情,必然会自己垮台 .您姑且等着吧.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 译成:不久太叔段命令西部和北部两个边邑两属于自己 .不义不暱,厚将崩 . 译成:对君不义,对兄不亲,势力雄厚也将要垮台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译成:蔓延地野草尚且不易铲除,何况是您受宠地弟弟呢? .姜出而赋: “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 ” 译成:姜氏走出来赋诗: “大隧道之外,快乐呀多畅快!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 译成:孝子推行孝道没有穷尽,永远赐予 (能感化 )你地同类 . .段不弟,故不言弟 . 译成: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地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地弟弟 (六)多义词 .于 ()郑武公娶于申 ()亟请于武公 . ()遂寘姜氏于城颖 ()段入于鄢 . .焉 ()虢叔死焉 . 介词,从 . 介词,向 . . 介词,在 .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地对象 兼词,于之,在那里 . ()姜氏欲之,焉辟害 . 疑问代词,怎么 . ()君何患焉? 句末语气词,呢 . .克 ()郑伯克段于鄢 . 动词,战胜 . ()克勤克俭 . 动词,能够 ..为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不如早为之所 .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七)异义词 .都城过百雉 . 古义:城邑地城墙,两个词 . 介词,替,给 . 动词,安排 . 动词,作为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今义:京城,京都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古义:把……当作. 今义:认为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介词,.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译为: .姜出而赋: “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 ”译为: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译为: .段不弟,故不言弟 .译为:(六)多义词.于()郑武公娶于申.姜氏何厌之有?厌,通 “? ・.不义不暱,厚将崩 .暱,通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帅,通 “.无庸,将自及 .庸,通 “.段不弟,故不言弟 .弟,通 a.遂寘姜氏于城颖 .寘,通 a,这里是 “ ”地意思.若阙地及泉 .阙,通 a.永锡尔类 .锡,通a”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二)词类活用.惊姜氏 .惊,用法,.爱共叔段,欲立之 . 立,用法,.今京不度,非制也 . 度, 名词作 词,.多行不义必自毙 . 义, 名词作词,.无生民心 . 生,用法,.有献于公 . 献, 动词作 词,.公赐之食 . 食, 动词作 词,.隧而相见 .隧, 名词作词,.个人收集整理途(三)指出下列句子是哪种特殊句式(宾语后置、句省略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句、.大叔又收贰以之为己邑句.制,岩邑也 .句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郑武公娶于申 .句.亟请于武公 .句.有献于公 .句.姜氏何厌之有?句意为: ?.敢问何谓也?句意思是: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四)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 谓.源出《左传 ?隐公元年》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五)重点翻译句.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译为:勿做商业用 )?个人收 .个人收集.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译为: .不义不暱,厚将崩 .译为:)亟请于武公.)遂寘姜氏于城颖)段入于鄢.焉)虢叔死焉.介词,.. 介词,.介词,(作用).兼词,于之,.()姜氏欲之,焉辟害. 疑问代词,.()君何患焉?句末语气词,..克()郑伯克段于鄢. 动词,.()克勤克俭. 动词,..为()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介词,.()不如早为之所. 动词,.()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动词,.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七)古今异义词.都城过百雉.古义:,两个词.今义:京城,京都..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古义:.今义:认为.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何谓何患何厌之有何谓:谓何,疑问代词宾语.何患,患何.何厌之有:有何厌,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有标志前置宾语地作用.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国都邑鄙国,国家.周代诸侯地领地称“国”如.本文:“国不堪贰. ”诸侯国地首都也称“国”,如本文:“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都,“国”内地大城市,但比国都小;“都”地大小不一.如本文:“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用作动词,指建都.如杨雄《解嘲》:“都与洛阳. ”因此汉以后京城也称为“京都”“首都”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邑,城镇,大地叫都,小地叫邑.《史记五帝纪》:“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邑地大小、人口不一,如本文:“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佗邑唯命. ”作为政治区域,古代以有宗庙为都,没有宗庙为邑.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鄙,边境上地小邑.如本文:“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

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归纳

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归纳

《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庄公寤生。

????????????????? 寤,通“牾”,倒着。

2.佗邑唯命。

佗,通“他”,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

3.谓之京城大叔。

大,通“太”。

4.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参,通“三”。

5.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通“避”。

6.姜氏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7.不义不暱,厚将崩。

暱,通“昵”,亲近。

8.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帅,通“率”,率领。

9.无庸,将自及。

庸,通“用”。

10.段不弟,故不言弟。

弟,通“悌”。

11.遂寘姜氏于城颖。

寘,通“置”,安置,这里是“放逐”的意思。

12.若阙地及泉。

阙,通“掘”,挖。

13.永锡尔类。

锡,通“赐”。

(二)词类活用1.惊姜氏。

惊,使动用法,使……受惊。

2.爱共叔段,欲立之。

立,使动用法,使……立。

3.今京不度,非制也。

度,名词作动词,合乎规定。

4.多行不义必自毙。

义,名词作动词,符合道义。

5.无生民心。

生,使动用法,使……产生。

6.有献于公。

献,动词作名词,恭敬地送给。

7.公赐之食。

食,动词作名词,吃东西。

8.隧而相见。

隧,名词作动词,挖隧道。

(三)特殊句式1.大叔又收贰以之为己邑。

省略句2.制,岩邑也。

判断句3.郑武公娶于申。

状语后置句4.亟请于武公。

状语后置句5.有献于公。

状语后置句6.姜氏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姜氏有什么满足?7.敢问何谓也?宾语前置句冒昧地问一下,您说的是什么意思?(四)成语1.多行不义必自毙谓坏事干多了,必定自取灭亡。

源出《左传•隐公元年》。

(五)重点翻译句1.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译成:多做不义的事情,必然会自己垮台。

您姑且等着吧。

2.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译成:不久太叔段命令西部和北部两个边邑两属于自己。

3.不义不暱,厚将崩。

译成:对君不义,对兄不亲,势力雄厚也将要垮台4.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译成:蔓延的野草尚且不易铲除,何况是您受宠的弟弟呢?5.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

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

《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庄公寤生。

寤,通“牾”,倒着。

2.佗邑唯命。

佗,通“他”,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

3.谓之京城大叔。

大,通“太”。

4.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参,通“三”。

5.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通“避”。

6.姜氏何厌之有?厌,通“餍”,知足。

7.不义不暱,厚将崩。

暱,通“昵”,靠近。

8.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帅,通“率”,率领。

9.无庸,将自及。

庸,通“用”。

10.段不弟,故不言弟。

弟,通“悌”。

11.遂寘姜氏于城颖。

寘,通“置”,安置,那个地址是“放逐”的意思。

12.若阙地及泉。

阙,通“掘”,挖。

13.永锡尔类。

锡,通“赐”。

(二)词类活用1.惊姜氏。

惊,使动用法,使……受惊。

2.爱共叔段,欲立之。

立,使动用法,使……立。

3.今京不度,非制也。

度,名词作动词,合乎规定。

4.多行不义必自毙。

义,名词作动词,符合道义。

5.无生民心。

生,使动用法,使……产生。

6.有献于公。

献,动词作名词,恭顺地送给。

7.公赐之食。

食,动词作名词,吃东西。

8.隧而相见。

隧,名词作动词,挖隧道。

(三)特殊句式1.大叔又收贰以之为己邑。

省略句2.制,岩邑也。

判定句3.郑武公娶于申。

状语后置句4.亟请于武公。

状语后置句5.有献于公。

状语后置句6.姜氏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姜氏有什么知足?7.敢问何谓也?宾语前置句冒昧地问一下,您说的是什么意思?(四)成语1.多行不义必自毙谓坏事干多了,必然自取衰亡。

源出《左传•隐公元年》。

(五)重点翻译句1.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译成:多做不义的情形,必然会自己塌台。

您姑且等着吧。

2.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译成:不久太叔段命令西部和北部两个边邑两属于自己。

3.不义不暱,厚将崩。

译成:对君不义,对兄不亲,势力雄厚也将要塌台4.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译成:蔓延的野草尚且不易铲除,何况是您受宠的弟弟呢?5.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译成:姜氏走出来赋诗:“大隧道之外,欢乐呀多畅快!”6.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

《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

《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庄公寤生。

寤,通“牾”,倒着。

2.佗邑唯命。

佗,通“他”,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

3.谓之京城大叔。

大,通“太”。

4.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参,通“三”。

5.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通“避”。

6.姜氏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7.不义不暱,厚将崩。

暱,通“昵”,亲近。

8.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帅,通“率”,率领。

9.无庸,将自及。

庸,通“用”。

10.段不弟,故不言弟。

弟,通“悌”。

11.遂寘姜氏于城颖。

寘,通“置”,安置,这里是“放逐”的意思。

12.若阙地及泉。

阙,通“掘”,挖。

13.永锡尔类。

锡,通“赐”。

(二)词类活用1.惊姜氏。

惊,使动用法,使……受惊。

2.爱共叔段,欲立之。

立,使动用法,使……立。

3.今京不度,非制也。

度,名词作动词,合乎规定。

4.多行不义必自毙。

义,名词作动词,符合道义。

5.无生民心。

生,使动用法,使……产生。

6.有献于公。

献,动词作名词,恭敬地送给。

7.公赐之食。

食,动词作名词,吃东西。

8.隧而相见。

隧,名词作动词,挖隧道。

(三)特殊句式1.大叔又收贰以之为己邑。

省略句2.制,岩邑也。

判断句3.郑武公娶于申。

状语后置句4.亟请于武公。

状语后置句5.有献于公。

状语后置句6.姜氏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姜氏有什么满足?7.敢问何谓也?宾语前置句冒昧地问一下,您说的是什么意思?(四)成语1.多行不义必自毙谓坏事干多了,必定自取灭亡。

源出《左传•隐公元年》。

(五)重点翻译句1.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译成:多做不义的事情,必然会自己垮台。

您姑且等着吧。

2.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译成:不久太叔段命令西部和北部两个边邑两属于自己。

3.不义不暱,厚将崩。

译成:对君不义,对兄不亲,势力雄厚也将要垮台4.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译成:蔓延的野草尚且不易铲除,何况是您受宠的弟弟呢?5.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译成:姜氏走出来赋诗:“大隧道之外,快乐呀多畅快!”6.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高二语文《郑伯克段于鄢》知识学习总结要点归纳

高二语文《郑伯克段于鄢》知识学习总结要点归纳

高二语文《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庄公寤生。

寤,通“牾”,倒着。

2.佗邑唯命。

佗,通“他”,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

3.谓之京城大叔。

大,通“太”。

4.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参,通“三”。

5.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通“避”。

6.姜氏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7.不义不暱,厚将崩。

暱,通“昵”,亲近。

8.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帅,通“率”,率领。

9.无庸,将自及。

庸,通“用”。

0.段不弟,故不言弟。

弟,通“悌”。

1.遂寘姜氏于城颖。

寘,通“置”,安置,这里是“放逐”的意思。

2.若阙地及泉。

阙,通“掘”,挖。

3.永锡尔类。

锡,通“赐”。

(二)词类活用.惊姜氏。

惊,使动用法,使……受惊。

2.爱共叔段,欲立之。

立,使动用法,使……立。

3.今京不度,非制也。

度,名词作动词,合乎规定。

4.多行不义必自毙。

义,名词作动词,符合义。

5.无生民心。

生,使动用法,使……产生。

6.有献于公。

献,动词作名词,恭敬地送给。

7.公赐之食。

食,动词作名词,吃东西。

8.隧而相见。

隧,名词作动词,挖隧道。

(三)省略句、判断句.大叔又收贰以之为己邑。

2.制,岩邑也。

(四)状语后置句.郑武公娶于申。

2.亟请于武公。

3.有献于公。

(五)宾语前置句.姜氏何厌之有?姜氏有什么满足?2.敢问何谓也?冒昧地问一下,您说的是什么意思?(六)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谓坏事干多了,必定自取灭亡。

源出《左传·隐公元年》。

(七)重点翻译句.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2.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3.不义不暱,厚将崩。

4.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5.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6.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7.段不弟,故不言弟。

(八)多义词.于(1)郑武公娶于申介词,从。

(2)亟请于武公。

介词,向。

(3)遂寘姜氏于城颖。

介词,在。

(4)段入于鄢。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

2.焉(1)虢叔死焉。

兼词,于之,在那里。

(2)姜氏欲之,焉辟害。

高二语文《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归纳

高二语文《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归纳

高二语文《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庄公寤生。

寤,通“牾”,倒着。

2.佗邑唯命。

佗,通“他”,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

3.谓之京城大叔。

大,通“太”。

4.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参,通“三”。

5.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通“避”。

6.姜氏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7.不义不暱,厚将崩。

暱,通“昵”,亲近。

8.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帅,通“率”,率领。

9.无庸,将自及。

庸,通“用”。

0.段不弟,故不言弟。

弟,通“悌”。

1.遂寘姜氏于城颖。

寘,通“置”,安置,这里是“放逐”的意思。

2.若阙地及泉。

阙,通“掘”,挖。

3.永锡尔类。

锡,通“赐”。

(二)词类活用.惊姜氏。

惊,使动用法,使……受惊。

2.爱共叔段,欲立之。

立,使动用法,使……立。

3.今京不度,非制也。

度,名词作动词,合乎规定。

4.多行不义必自毙。

义,名词作动词,符合义。

5.无生民心。

生,使动用法,使……产生。

6.有献于公。

献,动词作名词,恭敬地送给。

7.公赐之食。

食,动词作名词,吃东西。

8.隧而相见。

隧,名词作动词,挖隧道。

(三)省略句、判断句.大叔又收贰以之为己邑。

2.制,岩邑也。

(四)状语后置句.郑武公娶于申。

2.亟请于武公。

3.有献于公。

(五)宾语前置句.姜氏何厌之有?姜氏有什么满足?2.敢问何谓也?冒昧地问一下,您说的是什么意思?(六)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谓坏事干多了,必定自取灭亡。

源出《左传·隐公元年》。

(七)重点翻译句.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2.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3.不义不暱,厚将崩。

4.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5.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6.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7.段不弟,故不言弟。

(八)多义词.于(1)郑武公娶于申介词,从。

(2)亟请于武公。

介词,向。

(3)遂寘姜氏于城颖。

介词,在。

(4)段入于鄢。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

2.焉(1)虢叔死焉。

兼词,于之,在那里。

(2)姜氏欲之,焉辟害。

一、《郑伯克段于鄢》相关知识、常识

一、《郑伯克段于鄢》相关知识、常识

一、《郑伯克段于鄢》相关知识、常识1.《春秋》是古代中国的儒家典籍,被列为“五经”之一。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据传是由孔子修订的。

书中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

由于《春秋》的记事过于简略,因而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详细记录的“传”,较为有名的是被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2.左丘明-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姓左,名丘明(一说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

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

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

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

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

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

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

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

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3.四书又称为四子书,是指《论语》(孔子弟子作)、《孟子》(孟子弟子作)、《大学》(孔子弟子曾参作)、《中庸》(孔子孙子子思作)。

五经是《诗经--诗》、《尚书--书》、《礼记--礼》、《周易--易》和《春秋》。

在战国时原有“六经”的说法,《诗》、《书》、《礼》、《易》、《春秋》、《乐》。

六经中的《乐经》很早就亡佚了,《汉书·艺文志》中已无此书的记载。

五经中的《仪礼》唐朝时改为《礼记》,沿用至今。

4.春秋时期,指的是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基本上是东周的前半期这一段时间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1-3])商朝又称殷、殷商[注1](约前17世纪—约前11世纪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朝代。

《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

《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

《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庄公寤生。

寤,通“牾”,倒着。

2.佗邑唯命。

佗,通“他”,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

3.谓之京城大叔。

大,通“太”。

4.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参,通“三”。

5.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通“避”。

6.姜氏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7.不义不暱,厚将崩。

暱,通“昵”,亲近。

8.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帅,通“率”,率领。

9.无庸,将自及。

庸,通“用”。

10.段不弟,故不言弟。

弟,通“悌”。

11.遂寘姜氏于城颖。

寘,通“置”,安置,这里是“放逐”的意思。

12.若阙地及泉。

阙,通“掘”,挖。

13.永锡尔类。

锡,通“赐”。

(二)词类活用1.惊姜氏。

惊,使动用法,使……受惊。

2.爱共叔段,欲立之。

立,使动用法,使……立。

3.今京不度,非制也。

度,名词作动词,合乎规定。

4.多行不义必自毙。

义,名词作动词,符合道义。

5.无生民心。

生,使动用法,使……产生。

6.有献于公。

献,动词作名词,恭敬地送给。

7.公赐之食。

食,动词作名词,吃东西。

8.隧而相见。

隧,名词作动词,挖隧道。

(三)特殊句式1.大叔又收贰以之为己邑。

省略句2.制,岩邑也。

判断句3.郑武公娶于申。

状语后置句4.亟请于武公。

状语后置句5.有献于公。

状语后置句6.姜氏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姜氏有什么满足?7.敢问何谓也?宾语前置句冒昧地问一下,您说的是什么意思?(四)成语1.多行不义必自毙谓坏事干多了,必定自取灭亡。

源出《左传•隐公元年》。

(五)重点翻译句1.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译成:多做不义的事情,必然会自己垮台。

您姑且等着吧。

2.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译成:不久太叔段命令西部和北部两个边邑两属于自己。

3.不义不暱,厚将崩。

译成:对君不义,对兄不亲,势力雄厚也将要垮台4.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译成:蔓延的野草尚且不易铲除,何况是您受宠的弟弟呢?5.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译成:姜氏走出来赋诗:“大隧道之外,快乐呀多畅快!”6.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郑伯克段于鄢》文言知识

《郑伯克段于鄢》文言知识
郑 伯 克 段 于 鄢
【文言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1.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佗,通“他” 2.庄公寤生,惊姜氏 寤,通牾,牾,倒着的意思 3.谓之京城大叔 大,通“太” 4.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参,通“三” 5.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同“避”,这是一对古今字。 6.无使滋蔓 无生民心 无,通毋,副词“不要”。
郑 伯 克 段 于 鄢
五、虚词 1.焉: A姜氏欲之,焉辟害? (疑问代词,怎么,) B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兼词,“于之”,在那里) C君何患焉 (焉,语气词,表疑问语气) 2.诸 A亮身率诸军攻祁山(众,各) B公伐诸鄢 (之于) C子闻诸(之乎)
郑 伯 克 段 于 鄢
六、实词
(1)国 (国家) A 国不堪,君将若之何 (国都) B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2)遗 (赠送) A 请以遗之 (遗失,遗留) B 养虎遗患 (3)爱 A 爱共叔段,欲立之. (偏爱,疼爱) B 不爱土地,重宝以致天下 (吝啬) (4)制 (名词,地名) A 为之请制 B今京不度,非制也 (名词,制度)
郑 伯 克 段 于 鄢
郑 伯 克 段 于 鄢
三、词类活用
1.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 使受惊,使动 名词作动词, 取名,命名 2.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名词作动词,合乎法度 3.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名词作动词,指挖隧道。 4.公入而赋 名词作动词,指朗诵诗作
郑 伯 克 段 于 鄢
四、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 (1)姜氏何厌之有?(2) 敢问何谓也? (3)君何患焉? (4)其是之谓乎 2.介词结构后置 (1)郑武公娶于申 (2)亟请于武公 (3)郑伯克段于鄢 3.固定句式 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若何”相当于“如何”,怎么办

郑伯克段于焉的文化常识

郑伯克段于焉的文化常识

郑伯克段于焉的文化常识
郑伯克段于焉的文化常识:
《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时期史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公元前722年,郑庄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间为了夺国君君权位而进行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

郑庄公设计并故意纵容其弟共叔段与其母武姜,其弟骄纵,于是欲夺国君之位,庄公便以此讨伐共叔段。

庄公怨其母偏心,将母亲迁于颍地,后来自己也后悔了,又有颍考叔规劝,母子又重归于好。

鲁隐公元年即鲁国隐公的第一年,其中唯一一件战争的事情就是这个郑伯克段干部。

郑伯就是郑中公,而这个段就是他的弟弟共叔段。

庄公姑息养奸,纵容其弟,其弟骄纵欲夺王位,后庄公使机打败共叔段。

庄公怨其母,并将母亲汗于颖地。

后来自己也后悔了,又有颖考叔规劝,母子有重归于好。

本篇散文全文语言生动简洁,人物形象饱满,情节丰富曲折,是一篇极富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

【知识学习】高二语文《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归纳

【知识学习】高二语文《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归纳

高二语文《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庄公寤生。

寤,通“牾”,倒着。

2.佗邑唯命。

佗,通“他”,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

3.谓之京城大叔。

大,通“太”。

4.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参,通“三”。

5.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通“避”。

6.姜氏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7.不义不暱,厚将崩。

暱,通“昵”,亲近。

8.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帅,通“率”,率领。

9.无庸,将自及。

庸,通“用”。

0.段不弟,故不言弟。

弟,通“悌”。

1.遂寘姜氏于城颖。

寘,通“置”,安置,这里是“放逐”的意思。

2.若阙地及泉。

阙,通“掘”,挖。

3.永锡尔类。

锡,通“赐”。

(二)词类活用.惊姜氏。

惊,使动用法,使……受惊。

2.爱共叔段,欲立之。

立,使动用法,使……立。

3.今京不度,非制也。

度,名词作动词,合乎规定。

4.多行不义必自毙。

义,名词作动词,符合义。

5.无生民心。

生,使动用法,使……产生。

6.有献于公。

献,动词作名词,恭敬地送给。

7.公赐之食。

食,动词作名词,吃东西。

8.隧而相见。

隧,名词作动词,挖隧道。

(三)省略句、判断句.大叔又收贰以之为己邑。

2.制,岩邑也。

(四)状语后置句.郑武公娶于申。

2.亟请于武公。

3.有献于公。

(五)宾语前置句.姜氏何厌之有?姜氏有什么满足?2.敢问何谓也?冒昧地问一下,您说的是什么意思?(六)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谓坏事干多了,必定自取灭亡。

源出《左传·隐公元年》。

(七)重点翻译句.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2.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3.不义不暱,厚将崩。

4.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5.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6.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7.段不弟,故不言弟。

(八)多义词.于(1)郑武公娶于申介词,从。

(2)亟请于武公。

介词,向。

(3)遂寘姜氏于城颖。

介词,在。

(4)段入于鄢。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

2.焉(1)虢叔死焉。

兼词,于之,在那里。

(2)姜氏欲之,焉辟害。

郑伯克段于知识点

郑伯克段于知识点

《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庄公寤生。

寤,通“牾”,倒着。

2.佗邑唯命。

佗,通“他”,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

3.谓之京城大叔。

大,通“太”。

4.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参,通“三”。

5.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通“避”。

6.姜氏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7.不义不暱,厚将崩。

暱,通“昵”,亲近。

8.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帅,通“率”,率领。

9.无庸,将自及。

庸,通“用”。

10.段不弟,故不言弟。

弟,通“悌”。

11.遂寘姜氏于城颖。

寘,通“置”,安置,这里是“放逐”的意思。

12.若阙地及泉。

阙,通“掘”,挖。

13.永锡尔类。

锡,通“赐”。

(二)词类活用1.惊姜氏。

惊,使动用法,使……受惊。

2.爱共叔段,欲立之。

立,使动用法,使……立。

3.今京不度,非制也。

度,名词作动词,合乎规定。

4.多行不义必自毙。

义,名词作动词,符合道义。

5.无生民心。

生,使动用法,使……产生。

6.有献于公。

献,动词作名词,恭敬地送给。

7.公赐之食。

食,动词作名词,吃东西。

8.隧而相见。

隧,名词作动词,挖隧道。

(三)特殊句式1.大叔又收贰以之为己邑。

省略句2.制,岩邑也。

判断句3.郑武公娶于申。

状语后置句4.亟请于武公。

状语后置句5.有献于公。

状语后置句6.姜氏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姜氏有什么满足?7.敢问何谓也?宾语前置句冒昧地问一下,您说的是什么意思?(四)成语1.多行不义必自毙谓坏事干多了,必定自取灭亡。

源出《左传•隐公元年》。

(五)重点翻译句1.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译成:多做不义的事情,必然会自己垮台。

您姑且等着吧。

2.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译成:不久太叔段命令西部和北部两个边邑两属于自己。

3.不义不暱,厚将崩。

译成:对君不义,对兄不亲,势力雄厚也将要垮台4.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译成:蔓延的野草尚且不易铲除,何况是您受宠的弟弟呢?5.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译成:姜氏走出来赋诗:“大隧道之外,快乐呀多畅快!”6.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郑伯克段于鄢》相关知识、常识
1.《春秋》是古代中国的儒家典籍,被列为“五经”之一。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据传是由孔子修订的。

书中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

由于《春秋》的记事过于简略,因而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详细记录的“传”,较为有名的是被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2.左丘明-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姓左,名丘明(一说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

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

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

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

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

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

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

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

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3.四书又称为四子书,是指《论语》(孔子弟子作)、《孟子》(孟子弟子作)、《大学》(孔子弟子曾参作)、《中庸》(孔子孙子子思作)。

五经是《诗经--诗》、《尚书--书》、《礼记--礼》、《周易--易》和《春秋》。

在战国时原有“六经”的说法,《诗》、《书》、《礼》、《易》、《春秋》、《乐》。

六经中的《乐经》很早就亡佚了,《汉书·艺文志》中已无此书的记载。

五经中的《仪礼》唐朝时改为《礼记》,沿用至今。

4.春秋时期,指的是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基本上是东周的前半期这一段时间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1-3])商朝又称殷、殷商[注1](约前17世纪—约前11世纪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朝代。

周朝分为“西周”(前11世纪中期-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

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宗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雒邑(成周),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

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

周朝是中国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世袭奴隶制王朝,其后秦汉开始成为具有从中央到地方的统一政府的大一统国家。

周王朝存在的时间从约前11世纪至前256年,共传30代37王,共计存在约为791年。

其中西周是中国第三个也是最後一个世袭奴隶制王朝,其後秦汉开始成为具有从中央到地方的统一政府的大一统国家。

史书常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

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

一般史学界以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为春秋战国分界线。

《左传》是先秦史传散文的顶峰之作,它记述史实,刻画形象,以极为高超的表现技巧把中国叙事文推向成熟,开《战国策》、《史记》等史传散文之先河。

《国语》以记言为主,其言辞典雅、精练,并通过人物语言描绘情节和人物形象,文学成就虽略逊于《左传》,也为后世所推崇。

论语》、《墨子》和韵散结合的《老子》。

《论语》是孔子门人对孔子言行的记录,是先秦礼乐德治思想最集中的体现,表达了孔子对现实热切的关怀,它所昭示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

《论语》文约旨博,言简意赅,极有韵味。

《墨子》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倡导一种平等简朴、和平、宗教型的社会生活方式。

《墨子》发展了文章
的逻辑性,文风朴实无华。

《老子》一书有见于社会的混乱和罪恶,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社会政治理想,表达对现实的反省和批判,直接导致了道家学派的成立,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

该书散韵相间,自然变化,不拘一格。

春秋时期,楚国文学创作的突出成就是诗歌。

见于文献记载,楚国诗歌虽不算多,成书于春秋时代的《诗经》,其中虽无“楚风”,但《周南》、《召南》是为南方民歌,《汉广》等篇则又实为江汉流域之作。

《候人歌》虽为一句,但“兮”、“猗”语助词的运用,已具楚地民歌的语言特色,对后来楚辞的创作,显然有直接的影响。

散见于其他典籍,也还有不少楚国(地)民歌。

如《说苑》记载的《楚人诵子文歌》、《楚人为诸御己歌》、《越人歌》,《新序》记载的《徐人歌》,《吴越春秋》记载的《弹歌》、《河上歌》、《申包胥歌》、《渔父歌》,《论语·微子》记载的《接舆歌》,《孟子·离娄》记载的《孺子歌》,以及《史记·滑稽列传》记载的《优孟歌》等,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楚国(地)诗歌的成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