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评价分级方法
企业风险评价(安全评价)方法的分类
企业风险评价(安全评价)方法的分类风险评价方法有上百种,每种评价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和应用条件,在进行风险评价时,应依据评价对象和要达到的评价目标,确定适用的风险评价方法。
风险评价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根据评价结果的量化程度分类、根据评价的规律推理过程分类、根据评价对象分类、根据评价目标分类等。
1.根据评价结果的量化程度分类根据评价结果的量化程度,风险评价方法可分为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和定量风险评价方法。
定性风险评价方法主要是依据人的阅历和直观推断力量,对生产系统的工艺、设备、设施、环境、人员和管理等方面的状况进行定性分析,评价的结果是一些定性的指标。
例如,是否达到了某项平安指标、事故类别和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等。
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具有简单理解、便于把握、评价过程简洁等优点,在国内外企业平安管理工作中被广泛使用。
定量风险评价方法是运用基于大量试验结果和广泛事故统计资料分析而获得的指标或规律,对生产系统的工艺、设备、设施、环境、人员和管理等方面的状况进行定量的计算,评价的结果是一些定量的指标。
例如,事故发生的概率、事故的损害(或破坏)范围、定量的危急性、事故致因因素的事故关联度或重要度等。
定量风险评价方法还可以细分为概率风险评价法、损害范围评价法和危急指数评价法。
概率风险评价法是依据事故的基本致因因素的发生概率,应用数理统计中的概率分析方法,求取事故基本致因因素的关联度或整个评价系统的事故发生概率的平安评价方法。
损害范围评价法是依据事故的数学模型,应用计算数学方法,求取事故对人员的损害范围或对物体的破坏范围的平安评价方法。
危急指数评价法是应用系统的事故危急指数模型,依据系统及其物质、设备设施或工艺的基本性质和状态,采纳推算的方法给出事故的可能损失、引起事故发生或使事故扩大的设备、事故的危急性以及实行平安措施有效性的平安评价方法。
2.根据评价的规律推理过程分类根据评价的规律推理过程,风险评价方法可分为归纳推理评价法和演绎推理评价法。
危险源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办法
危险源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办法危险源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办法危险源是指任何可能导致人员伤害、健康损害、环境破坏以及财产损失等不良后果发生的物理、化学、生物、人为等因素。
危险源的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是保证工作安全、生产安全的重要手段。
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危险源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办法。
一、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指对一个对象进行分析和判断,发现其所潜在的危险因素的过程。
危险源辨识的基本目的是为了识别出可能对人类生命和健康等造成损害和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的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包括人们习以为常的一些条件、方式、设备和环境。
辨识危险源可以采用专家评估、现场观察、资料查询、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
二、危险源分类危险源分类是指根据危险源的性质、特征和危害程度等因素将危险源进行归类的过程。
一般可将危险源分为以下几类:1、物理危害:如高温、高良、高压、电磁辐射等。
2、化学危害:如有毒气体、液体、物品、化学污染等。
3、生物危害:如细菌、病毒、微生物和昆虫等。
4、人为因素:如不安全操作、不正确的安全行为、管理不当等。
5、自然因素:如地震、洪涝、火山喷发、台风等。
6、环境因素: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三、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指针对某一特定危险源,通过对其危害程度及可能潜在的危险性进行分析和评估的过程。
风险评价的目的是确定不同危险源潜在的危险因素,并对其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以便采取相应的安全预防措施、降低风险程度以及防范风险发生。
风险评价可以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形式。
四、危险源分级危险源分级是指根据对危险源的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的结果,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等级的过程。
根据危险源的风险程度和对人类及环境造成的危害程度等因素,常将危险源按照危险等级进行分类,用于指导安全管理,科学制定安全生产措施,消除或控制危险源,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危险源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是保障工作安全、生产安全的重要手段。
风险评估的方法和步骤
风险评估的方法和步骤
风险评估是对一个项目或活动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定性分析和分
级排序的过程。
以下是风险评估的方法和步骤:
1. 定性评估:风险概率和影响程度可以用定性评估方式进行,
如非常高、高、一般、低和非常低。
风险概率和高低温程度评估的对象是单个风险,而不是整个项目。
2. 矩阵图分析:矩阵图分析是一种常用的风险评估方法,可以
通过风险影响程度和风险发生概率两个方面来衡量风险的大小。
3. 风险发展趋势评价方法:随着项目的进展,项目的风险评级
可能会增加或减小,趋势评估是对风险变化趋势进行评估的方法。
4. 项目假设前提评价及数据准确度评估:项目假设前提的评价
主要针对两个核心内容,即假设前提的稳定性和如果假设前提失误对项目目标造成的影响。
数据准确度方法是一种评价有关风险数据和信息对风险管理实用程度的技术。
5. 定量评估:定量评估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或统计分析方法来
评估风险的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风险概率和影响程度的精确计算。
在实际操作中,风险评估通常需要结合多种方法和技术,以更全面、准确地评估风险。
同时,风险评估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实时更新和调整。
风险分级方法举例---风险矩阵评价法
附件 1风险分级方法举例---风险矩阵评价法采用风险矩阵评价法,对每个企业开展风险分级。
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事故后果的严重性分别用表明相对差距的数值来表示,然后用两者的算术乘积反映风险等级。
R=L×SR是指风险度;L是指事故发生的可能性;S是指事故后果的严重性。
一、风险分级标准1.对照《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分级标准》,确定L值和S值。
(见表1、表2)2.计算L值和S值的算术乘积得出风险度R,对照风险矩阵(表3),确定风险等级。
3.风险等级划分原则:红色风险等级(R≥15);橙色风险等级(8≤R ≤12);黄色风险等级(4≤R≤6);蓝色风险等级(R<4)。
二、风险等级校正在上述分级的基础上,对存在以下特殊情况的企业进行风险等级校正,提高风险等级:1.三年内发生1起一般生产安全责任事故的,提高1个等级;三年内发生较大以上或者发生2起一般生产安全责任事故的或发生重大社会影响事故的,提高两个等级;2.列为省级以上挂牌督办整改单位未完成隐患整改的,提高两个等级;市级挂牌督办未完成整改的,提高1个等级。
3.一年内受到安全生产行政处罚的,至少提高1个等级。
- 1 -4.一年内发现企业有违法违规生产、经营、建设行为的,提高两个等级(例如危险化学品企业未批先建、超范围生产经营,烟花爆竹企业经营超标产品、违法储存等)。
三、工作程序1.各区(开发园区)安监局要组织指导辖区内危险化学品企业汇总本单位风险分级标准中有关评分项目,填写《危险化学品企业风险分级基本情况登记表》(表4)、《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分级信息表》(表5),报送至安全生产监管部门。
2. 各区(开发园区)安监局根据掌握情况,对企业上报内容与结果进行复核,必要时进行现场核实。
复核确定企业L、S、R值后,对存在特殊情况的进行校正,最终确定其风险等级,填入《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分级信息表》,并将复核确定的安全风险分级信息通知企业。
按照“一企一档档定的安全将风险分级信息纳入企业档案,并汇总辖区内企业安全风险情况,建立安全风险等级数据库,为绘制安全风险等级分布电子图打下基础。
风险评价与分级方法
风险评价与分级方法风险评价与分级方法是一种常用的工具,用于评估和分类各种潜在风险对个体或组织可能造成的影响程度。
这种方法有助于帮助个体或组织更好地了解可能面临的风险,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在进行风险评价与分级时,首先需要明确评价的对象。
这可以是个体、组织、项目或特定活动。
接下来,需要识别潜在的风险因素。
这些因素可能是内部的,如人员问题、技术问题或金融问题;也可能是外部的,如市场变化、政策变化或自然灾害。
一旦识别出潜在风险因素,就需要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估。
分析方法可以包括定性和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主要是基于专家判断和经验,评估风险的概率和影响程度。
定量分析则依赖于具体的数据和模型,通过计算风险的概率和影响,确定风险的分级。
对风险进行分级是为了更好地评估其重要性和优先级。
一般来说,可将风险分为高、中、低三个级别。
高风险代表可能对个体或组织造成较大损失或严重影响的风险,需要采取紧急行动。
中风险可能对个体或组织造成一定的损失或影响,需要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
低风险则表示对个体或组织影响较小,可以进行常规的管理和处理。
在确定风险级别时,需要综合考虑风险的概率和影响两个因素。
风险的概率是指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风险的影响是指发生风险事件后对个体或组织造成的损失或影响。
风险级别越高,表示该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越大,需要更加重视和关注。
需要注意的是,风险评价与分级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风险的概率和影响也会发生变化。
因此,风险评价与分级需要定期进行更新和调整,以确保风险与控制措施的匹配性。
总之,风险评价与分级是一种重要的工具,用于帮助个体和组织了解和管理潜在风险。
通过识别、分析和评估风险,可以更好地制定预防措施,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这种方法有助于提高风险应对的效果,保护个体和组织的利益。
风险矩阵法(LSR)和LEC危险性评价法
风险矩阵法(LSR)和LEC危险性评价法
风险矩阵法,是一种能够把危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伤害的严重程度综合评估风险大小的定性的风险评估分析方法。
风险度R=可能性(L)×后果严重性(S)
R值越大,说明危险性大、风险大。
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
事件后果严重性(S):
风险等级(R):
LEC危险性评价法
一种评价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的半定量评价法,适用于生产作业岗位风险分级评价。
数学模型:
危险性分值D=发生概率L×暴露频率E×严重度C
式中:
D———危险性分值(风险值);
L———发生事故/事件的可能性(概率);
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频率);
C———事故/事件后果可能的严重程度(严重度)。
事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值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值完全可以预料10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0.5
相当可能 6 极不可能0.2 可能,但不经常 3 实际不可能0.1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1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值
暴露的频繁程度E值暴露的频繁程度E值
事故/事件可能后果C值
LEC评价危险性D值及分级步骤如下:
(1)参照表1、表2、表3,分别查出被评岗位的事故发生概率L、作业人员暴露频率E、事故严重度C的对应数值。
(2)根据公式D=L×E×C计算该岗位危险性分值D。
LEC评价法D值与风险等级。
危险源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办法
危险源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办法1.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指对工作场所及其工作活动进行全面系统地辨别,识别出可能对员工或其他人员健康和安全构成威胁的物理、化学、生物、人为因素或系统/设备故障等存在的源头。
辨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识别出潜在的危险,以便能够制定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
-收集相关信息:了解工作环境、工作过程、设备设施等情况。
-识别潜在风险:通过观察、询问、查阅文件等方式找出可能存在的危险源。
-评估危险程度:对辨识出的潜在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其危险程度。
2.危险源分类和风险评价危险源分类和风险评价是对辨识出的潜在危险源进行分类和评估,以确定其是否需要采取措施进行管控,以及采取何种管控措施。
危险源分类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常用的分类包括:-物理因素:如噪音、辐射、温度、压力等。
-化学因素:如毒性物质、可燃物等。
-生物因素:如细菌、病毒等。
-人为因素:如不安全行为、不安全操作等。
-机械设备故障:如电器故障、机械故障等。
风险评价是对潜在危险源的危险性进行评估,常用的方法包括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定性评估:通过判断危险源的大小、接触频次、暴露时间等因素来识别其风险级别,如将危险源分为高、中、低风险等。
-定量评估:通过具体的测量、监测和数据分析等方法,对危险源进行定量分析,得出具体数值来表示其风险程度,如利用风险矩阵、概率统计等方法。
3.分级办法分级办法是根据危险源的风险评价结果,确定相应的管控措施,使危险源受到适当的控制和管理。
通常将危险源分为以下几个等级:-高风险:对员工安全和健康存在严重威胁,需要立即采取控制措施,可采取隔离、防护等措施。
-中风险:对员工安全和健康存在一定威胁,需要采取控制措施,可采取改进工艺、加强管理等措施。
-低风险:对员工安全和健康威胁较小,需要进行日常的管理和监控。
具体的管控措施可根据危险源的特点和风险程度来制定,如在高风险等级下可增加设备维护和保护控制措施,而在中风险等级下可增加员工培训和操作规程等措施。
危险源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办法范文(三篇)
危险源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办法范文一、引言危险源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是企业安全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它们对于预防事故和保障员工安全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危险源的辨识、分类以及风险评价和分级的方法和原则。
二、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对企业内存在的各类危险源进行发现、识别和记录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
危险源辨识应包括以下内容:1. 确定危险源种类。
危险源可以分为物理危险源、化学危险源、生物危险源、机械危险源等。
通过对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分析,可以确定所涉及的危险源种类。
2. 辨识危险源。
通过观察和调查,发现和辨识企业内存在的各类危险源,如高温、高压、有害气体、毒性物质等。
同时,要考虑到不同危险源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可能的危险源组合作用。
3. 记录危险源信息。
对于每一个辨识出的危险源,应制定相应的危险源信息记录表,详细记录危险源的名称、特性、危险程度等信息。
三、危险源分类和风险评价危险源分类和风险评价是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系统梳理和评估的过程,目的是为了确定各类危险源的风险程度,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1. 危险源分类根据危险源的性质和特征,可以将危险源进行分类。
常用的分类方法包括按照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学性质、机械性质等进行分类。
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制定。
2. 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对危险源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估,确定其对人员和环境的威胁程度。
常用的风险评价方法有定性评估方法和定量评估方法。
定性评估方法是通过专家判断和经验总结,对危险源进行主观评估,如利用风险矩阵、事件树等方法。
而定量评估方法则是基于数学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借助风险模型和风险计算公式进行风险评估。
3. 风险分级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将危险源按照风险程度进行分级。
常用的分级方法有使用颜色、数字等符号来表示不同等级的风险,如红色表示高风险、黄色表示中风险、绿色表示低风险等。
风险分级方法举例---风险矩阵评价法
附件1风险分级方法举例---风险矩阵评价法采用风险矩阵评价法,对每个企业开展风险分级。
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事故后果的严重性分别用表明相对差距的数值来表示,然后用两者的算术乘积反映风险等级。
R=L×SR是指风险度;L是指事故发生的可能性;S是指事故后果的严重性。
一、风险分级标准1.对照《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分级标准》,确定L值和S 值。
(见表1、表2)2.计算L值和S值的算术乘积得出风险度R,对照风险矩阵(表3),确定风险等级。
3.风险等级划分原则:红色风险等级(R≥15);橙色风险等级(8≤R≤12);黄色风险等级(4≤R≤6);蓝色风险等级(R<4)。
二、风险等级校正在上述分级的基础上,对存在以下特殊情况的企业进行风险等级校正,提高风险等级:1.三年内发生1起一般生产安全责任事故的,提高1个等级;三年内发生较大以上或者发生2起一般生产安全责任事故的或发生重大社会影响事故的,提高两个等级;2.列为省级以上挂牌督办整改单位未完成隐患整改的,提高两个等级;市级挂牌督办未完成整改的,提高1个等级。
3.一年内受到安全生产行政处罚的,至少提高1个等级。
4.一年内发现企业有违法违规生产、经营、建设行为的,提高两个等级(例如危险化学品企业未批先建、超范围生产经营,烟花爆竹企业经营超标产品、违法储存等)。
三、工作程序1.各区(开发园区)安监局要组织指导辖区内危险化学品企业汇总本单位风险分级标准中有关评分项目,填写《危险化学品企业风险分级基本情况登记表》(表4)、《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分级信息表》(表5),报送至安全生产监管部门。
2. 各区(开发园区)安监局根据掌握情况,对企业上报内容与结果进行复核,必要时进行现场核实。
复核确定企业L、S、R 值后,对存在特殊情况的进行校正,最终确定其风险等级,填入《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分级信息表》,并将复核确定的安全风险分级信息通知企业。
按照“一企一档档定的安全将风险分级信息纳入企业档案,并汇总辖区内企业安全风险情况,建立安全风险等级数据库,为绘制安全风险等级分布电子图打下基础。
危险源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办法完整版
危险源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办法完整版
1.物理危险源:指那些由于物质或物理状态的特点而对人的生命和健
康构成的威胁,如高温、低温、高压、高音、高频、高脉冲电流等。
2.化学危险源:指那些对人体有毒、有害、刺激、腐蚀作用的化学物质,如有害气体、爆炸品、易燃、易爆物质等。
3.生物危险源:指那些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体引起的传染病、流行病等。
4.人为危险源:指那些由人的行为、活动等造成的危害,如动作不慎、操作失误、违章作业等。
5.自然灾害危险源:指那些由自然界的气候、地质、水文等变化引起
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火灾等。
风险评价分级办法是指对不同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依据其危险性和
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进行分级
1.风险评估指标法:根据危险源的性质和特点,确定和计算相应的风
险指标,如可燃气体的爆炸指数、有毒气体的浓度等,以评估其风险等级。
2.定性分析法:通过对危险源的观察和分析,结合相关的经验和常识,进行定性分析,将风险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
3.定量分析法:通过对危险源的实验数据和统计数据的分析,运用数
学和统计的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将风险分为几个不同的等级。
在进行危险源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危险源
的性质和可能的危害程度,同时结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相应的
防控措施和措施,确保工作场所和环境的安全和健康。
风险分级方法
风险分级方法
风险分级方法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1. 风险辨识:通过综合考虑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源,对各个风险单元内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辨识。
这包括梳理出每个单元里存在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上的缺陷和管理上的缺陷。
2. 风险评价分级:对辨识出来的各类风险进行危险性评价,确定风险的危险等级。
可以采用R=LS的方法进行风险评价分级,其中L表示风险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可分为五个分值;S表示风险的严重性,也分为五个分值。
把它们相乘得出风险值R,再根据风险值确定风险等级。
风险等级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四个等级,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表示。
3. 风险管控:对不同等级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进行分级管控。
风险防控措施应包括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应急预案等。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方法可能因实际情况而有所不同。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咨询专业风险管理人士。
八大风险评价方法简介(JHA、SCL、LEC等)
然后定性或定量的分析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途径及发生 的概率,找出避免事故发生的各种方案并优选出最佳安 全对策。
故障树分析的基本程序
1.熟悉系统:要详细了解系统状态及各种参数,绘出工艺流程图或布置图。 2.调查事故:收集事故案例,进行事故统计,设想给定系统可能发生的事
级排定次序,以便按计划处理。
5)制定预防事故发生的安全对策措施
危险性等级划分表
级别 I II
III IV
危险程度
可能导致的后果
安全的 不会造成人员伤亡及系统损坏
临界的 危险的
处于事故的边缘状态,暂时还不致于造 成人员伤亡、系统损坏或降低系统性能, 但应予以排除或采取控制措施。
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系统损坏,要立即采 取防范对策措施。
严格监控 严格监控 严格监控 严格监控 严格监控
6
储存
剧毒品被盗、 人员中毒,火灾、 1 1 1
未按要求存放,
爆炸
通风不够
严格监控
7
储存
不按五距储存
火灾、爆炸
221
增加库房
2.安全检查表分析
(Safety Checklist Analysis,缩写SCA)是 依据相关的标准、规范,对工程、系统中已知 的危险类别、设计缺陷以及与一般工艺设备、 操作、管理有关的潜在危险性和有害性进行判 别检查。 为了避免检查项目遗漏,事先把检查对象分割 成若干系统,以提问或打分的形式,将检查项 目列表,这种表就称为安全检查表。 它是系统安全工程的一种最基础、最简便、广 泛应用的系统危险性评价方法。
分
析 例
5.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
(failure modes and effects analysis)简称 FMEA ,由失效模式(FM)和影响分析(EA)两部分 组成.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及评价方法
风险分级管控及评价方法LS法安全风险评价判定准则1.风险矩阵法的主要内容是:识别出存在的风险,分析和评价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二者相乘,得出风险的风险值,确定风险级别,进而决定应当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
数学表达式为:R=L×S,其中,R 代表风险值;L 代表风险事件发生可能性;S 代表风险事件后果严重程度。
2.风险事件发生可能性(L)取值针对识别出的风险,对照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取其最大值作为最终 L 值,即满足若干条件之一时就取对应的 L 值,而无需满足所有条件。
对照过程中,涉及到资料的,要见证到具体名称和条款;涉及到人员的,要具体到所有参与者。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用事件发生的概率表示,取值如下表所示:风险事件发生可能性(L)参考取值表注:当缺少基础资料或者无法取得充分可靠的数据或者分析数据不具有成本效益性时,取值可参照类似性质、规模企业的业内平均水平。
3.风险事件后果严重程度(S)取值从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二个维度对风险事件后果严重程度进行评价取值,以最大值作为最终 S 值,即满足若干条件之一时就取对应的 S 值,而无需满足所有条件。
风险事件后果严重程度(S)参考取值表4. 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确定风险等级。
4.1 风险值(R)根据公式 R=L×S 计算出风险的风险值(R),并取最大值作为该风险的最终风险值(R)。
风险矩阵(R)4.2 风险等级根据风险值(R)的大小,将风险由高到低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四个等级。
LEC法安全风险评价判定准则表1 可能性(L)基准值表2 暴露率(E)基准值表3 后果(C)基准值表4 风险等级(D=L×E×C)标准。
安全风险评价分级五级
安全风险评价分级五级
安全风险评估等级划分是将现有的安全风险分为五个等级。
每个等级的风险程度不同,以便更好地指导安全部署和维护。
具体则如下:
1. 安全风险最低:一级(危害很低)
对此等级风险的控制强度最低,仅有一些基本的安全设施和防护措施就可以获得较高的安全性能。
2. 一般安全风险:二级(危害中等)
对此等级风险的控制强度高于一级,需要采取一些进一步的安全措施,以严密地控制风险。
3. 较高安全风险:三级(危害较高)
对此等级风险的控制强度是最高的,需要采取大量的安全措施,以收窄风险威胁的范围。
4. 严重安全风险:四级(危害严重)
这一等级的风险被视为严重威胁,它会发生潜在的重大后果,必须采取最全面的安全措施,以限制可能的风险。
5. 安全风险最高:五级(极高危害)
这一等级的风险非常严重,它会对安全系统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必须采取最严格的安全防护措施,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
拓展:安全风险评估可以是一个类似于“等级模型”的系统,可以将风险划分为若干等级。
通常情况下,安全风险分为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和极端风险,这些风险等级有助于提高风险管理的灵活性和效率,降低系统中可能发生的风险。
1。
风险评价与分级方法
第一章、企业内部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一、编制依据:中新能化科技有限公司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管理规定大唐国际阜新煤制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管理规定二、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原则企业应建立并实施危害因素的辨识与评价程序,覆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等全过程。
根据规范标准,由安全监督部门确定危害因素的辨识方法,组织各部门按照规定要求发动全体员工识别危害因素。
1、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
2、正常、异常、紧急三种时态。
三、辨识内容包括1、工作环境:包括周围环境、工程地质、地形、自然灾害、气象条件、资源交通、抢险救灾支持条件等。
2、平面布局:功能分区(生产、管理、辅助生产、生活区);高温、有害物质、噪声、辐射、易燃、易爆、危险品设施布置;建筑物、构筑物布置;风向、安全距离、卫生防护距离等。
3、运输路线:施工便道、各施工作业区、作业面、作业点的贯通道路以及与外界联系的交通路线等。
4、施工工序:物质特性(毒性、腐蚀性、燃爆性)、温度、压力、速度、作业及控制条件、事故及失控状态。
5、施工机具、设备:高温、低温、腐蚀、高压、振动、关键部位的备用设备、控制、操作、检修和故障、失误时的紧急异常情况;机械设备的运动部件和工件、操作条件、检修作业、误运转和误操作;电气设备的断电、触电、火灾、爆炸、误运转和误操作,静电、雷电。
6、危险性较大设备和高处作业设备:如提升、起重设备等。
7、特殊装置、设备:锅炉房、危险品库房等。
8、有害作业部位:粉尘、毒物、噪声、振动、辐射、高温、低温等。
9、各种设施:管理设施(指挥机关等)、事故应急抢救设施(医院、卫生所等)、辅助生产、生活设施等。
10、劳动组织生理、心理因素和人机工程学因素等。
四、危害因素分类(二选一)1. 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代码》(GB/T13861),危害因素要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危害因素)进行分类,共分为六类:⑴物理性危害因素:a.设备、设施缺陷(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制动器缺陷、设备设施其他缺陷);如:脚手架、支撑架强度、刚度不够、厂内机动车辆制动不良、起吊钢丝绳磨损严重等。
风险评价方法
风险评价方法一、风险矩阵(LS)法风险矩阵法(简称LS),R=L×S,其中R是危险性(也称风险度),是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事件后果的结合,L是事故发生的可能性;S 是事故后果严重性;R值越大,说明被评价对象危险性大、风险大。
表1-1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判断准则表1-2 事件后果严重性(S)判别准则表1-3 安全风险等级判定准则(R值)及控制措施表1-4 风险矩阵表后果等级54 32 112345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等级二、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 )评价法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评价法(简称LEC )。
L (likelihood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 (exposure ,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和C (consequence ,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给三种因素的不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再以三个分值的乘积D (danger ,危险性)来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即:D=L×E×C 。
D 值越大,说明该作业活动危险性大、风险大。
表2-1 事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 )判断准则表2-2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判断准则表2-3 发生事故事件偏差产生的后果严重性(C)判别准则表2-4 风险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D)三、作业条件风险程度评价——MES法作业条件风险程度评价法(简称MES法),R= M×E×S ,其中R 是危险性(也称风险度),是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事件后果的结合,M是控制措施的状态;E是人体暴露于危险状态的频繁程度或危险状态出现的频次;S是事故的可能后果;R值越大,说明危险性大、风险大。
(一)控制措施的状态M对于特定危害引起特定事故(这里“特定事故”一词既包含“类型”的含义,如碰伤、灼伤、轧入、高处坠落、触电、火灾、爆炸等;也包含“程度”的含义,如死亡、永久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暂时性全部丧失劳动能力、仅需急救、轻微设备损失等)而言,无控制措施时发生的可能性较大,有减轻后果的应急措施时发生的可能性较小,有预防措施时发生的可能性最小。
风险等级一二三四级划分标准计算
风险等级一二三四级划分标准计算1. 引言风险评估在许多领域中都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用于判断可能发生的不利事件对目标的影响程度,并确定适当的控制措施。
风险等级的划分是风险评估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它帮助决策者在众多风险中进行优先级排序,以便合理分配资源。
本文将介绍风险等级一二三四级的划分标准计算方法,帮助读者理解如何根据不同的风险因素确定风险等级。
2. 风险等级划分策略风险等级的划分通常基于两个主要因素: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对目标的影响程度。
具体来说,划分风险等级可以按照以下策略进行:2.1. 可能性划分可能性划分是根据事件发生的概率对风险进行区分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可能性等级包括高、中、低等。
每个可能性等级都代表一定的事件发生概率。
•高可能性:指的是事件发生的概率非常高,接近于100%。
•中可能性:指的是事件发生的概率适中,介于高和低之间。
•低可能性:指的是事件发生的概率相对较低,接近于0。
2.2. 影响程度划分影响程度划分是根据事件对目标造成的损失程度进行区分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影响程度等级包括高、中、低等。
每个影响程度等级都代表一定的损失范围。
•高影响程度:指的是事件对目标造成的损失非常严重,可能会导致无法恢复的损害。
•中影响程度:指的是事件对目标造成的损失适中,可以通过合理的控制措施进行缓解。
•低影响程度:指的是事件对目标造成的损失相对较小,可以通过简单的控制措施进行处理。
2.3. 风险等级划分根据可能性划分和影响程度划分,可以将风险划分为四个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
具体的风险等级划分标准如下:•一级风险:可能性为高,且影响程度为高。
这类风险对目标的影响极大,可能导致无法修复的损失,应立即采取紧急措施予以控制。
•二级风险:可能性为高,且影响程度为中,或者可能性为中,且影响程度为高。
这类风险对目标的影响较大,需要立即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进行管理和降低风险。
•三级风险:可能性为中,且影响程度为中。
这类风险对目标的影响一般,可以通过适当的控制措施进行管理。
风险评估分级
风险评估分级风险评估分级是指根据风险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类,以便针对不同级别的风险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风险分级有助于组织和管理风险,并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潜在的损失。
一般而言,风险评估分级可以分为五个级别,即低风险、较低风险、中等风险、较高风险和高风险。
每个级别都对应着不同的风险程度和可能性。
下面将对各个级别进行具体说明。
1. 低风险:这类风险的发生可能性非常低,且对组织产生的损失影响较小。
一般来说,这类风险的发生频率较低,且对组织的经营活动没有明显的负面影响。
例如,一些常见的不重要的系统故障或人为失误可能会导致某些业务的暂时中断,但对整个组织的运作没有重大影响。
2. 较低风险:这类风险的发生概率较低,但对组织的损失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虽然这类风险可能会导致一些业务中断或资源浪费,但对整个组织的运营影响在可控范围内。
例如,某个供应商延迟交货可能会导致一些订单的推迟发货,但不会对整个销售链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3. 中等风险:这类风险的发生概率较高,对组织可能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
这类风险可能会导致一些重要业务的中断或资源的浪费,需要组织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来降低损失。
例如,某个企业的核心生产设备发生故障可能导致生产线停机,使企业的产量和销售受到重大影响。
4. 较高风险:这类风险的发生概率高且对组织的影响较为严重。
这类风险可能会导致组织的重要业务遭受严重损失或完全瘫痪,需要组织采用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来减少潜在的损失。
例如,某个企业的关键信息系统遭到黑客攻击可能导致企业的核心数据被窃取或破坏,对企业的声誉和财务状况造成重大影响。
5. 高风险:这类风险的发生概率非常高且对组织的影响极其严重,可能会导致组织的破产甚至灭亡。
这类风险通常是一些极端情况或不可预测的因素引起的,需要组织全力以赴采取风险控制措施以防范潜在的灾难。
例如,一场自然灾害或市场崩溃可能导致企业的资产损失巨大,甚至无法继续经营。
总而言之,风险评估分级是一种根据风险的严重程度对其进行分类的方法,有助于组织针对不同级别的风险采取相应的控制和管理措施。
危险源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办法
危险源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办法是一种用来识别、分类和评估潜在危险的方法。
它们是保护人员和环境安全的重要工具,可以帮助企业有效管理风险,减少事故的发生。
危险源辨识是指对可能引发危险的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的过程。
这些因素可以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机械、电器、火灾等各种类型的危险。
辨识危险源的目的是为了确定企业内存在的潜在危险,以便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降低事故的发生率。
辨识危险源的方法包括:现场观察、检查设备和工作场所的安全记录、与员工交流等。
危险源分类是将辨识的危险源按照其性质、特点进行归类的过程。
常见的危险源分类包括物理性危险源、化学性危险源、生物性危险源、机械性危险源、电气性危险源、火灾性危险源等。
分类危险源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不同危险源所带来的风险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控制和管理。
风险评价是对辨识的危险源进行量化评估的过程。
风险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危险源对人员、财产和环境的潜在影响,并根据评估结果确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风险评价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风险的可能性和风险的严重程度。
风险可能性的评估要考虑事故发生的概率和频率,风险严重程度的评估要考虑事故可能导致的伤害程度和损失程度。
风险分级是对评估得到的风险进行分级处理的过程。
根据风险的严重程度和可能性,将风险分为不同的等级,以便确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常见的风险分级方法有五级或四级分级法,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等级:极高风险、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和可控风险。
根据风险等级的不同,企业可以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如增强工作场所的安全设备、加强员工的安全培训等。
总之,危险源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办法是企业管理风险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分类和评价,并进行相应的分级处理,可以帮助企业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降低事故的发生率,保护员工和环境的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企业内部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一、编制依据:中新能化科技有限公司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管理规定大唐国际阜新煤制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管理规定二、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原则企业应建立并实施危害因素的辨识与评价程序,覆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等全过程。
根据规范标准,由安全监督部门确定危害因素的辨识方法,组织各部门按照规定要求发动全体员工识别危害因素。
1、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
2、正常、异常、紧急三种时态。
三、辨识内容包括1、工作环境:包括周围环境、工程地质、地形、自然灾害、气象条件、资源交通、抢险救灾支持条件等。
2、平面布局:功能分区(生产、管理、辅助生产、生活区);高温、有害物质、噪声、辐射、易燃、易爆、危险品设施布置;建筑物、构筑物布置;风向、安全距离、卫生防护距离等。
3、运输路线:施工便道、各施工作业区、作业面、作业点的贯通道路以及与外界联系的交通路线等。
4、施工工序:物质特性(毒性、腐蚀性、燃爆性)、温度、压力、速度、作业及控制条件、事故及失控状态。
5、施工机具、设备:高温、低温、腐蚀、高压、振动、关键部位的备用设备、控制、操作、检修和故障、失误时的紧急异常情况;机械设备的运动部件和工件、操作条件、检修作业、误运转和误操作;电气设备的断电、触电、火灾、爆炸、误运转和误操作,静电、雷电。
6、危险性较大设备和高处作业设备:如提升、起重设备等。
7、特殊装置、设备:锅炉房、危险品库房等。
8、有害作业部位:粉尘、毒物、噪声、振动、辐射、高温、低温等。
9、各种设施:管理设施(指挥机关等)、事故应急抢救设施(医院、卫生所等)、辅助生产、生活设施等。
10、劳动组织生理、心理因素和人机工程学因素等。
四、危害因素分类(二选一)1. 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代码》(GB/T13861),危害因素要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危害因素)进行分类,共分为六类:⑴物理性危害因素:a.设备、设施缺陷(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制动器缺陷、设备设施其他缺陷);如:脚手架、支撑架强度、刚度不够、厂内机动车辆制动不良、起吊钢丝绳磨损严重等。
b.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装置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他防护缺陷);如:设备电机无防护罩、动火作业安全距离不够等。
c.电危害(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电火花、其他电危害);如:电线接头未包扎、化纤服装在易燃易爆环境中产生静电等。
d.噪声危害(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液体动力性噪声、其他噪声);如:手风钻、空压机、气压机、通风机工作时发生噪声等。
e.振动危害(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液体动力性振动、其他振动);如:空分空压机轴振动、手风钻工作时的振动等。
f.电磁辐射(电离辐射:X射线、γ射线、α粒子、β粒子、质子、中子、高能电子束等;非电离辐射:紫外线、激光、射频辐射、超高压电场);如:高压线、变电站、电磁波发射塔附近的电磁辐射和经常使用电子仪器、医疗设备、办公自动化设备的电磁辐射。
金属放射源辐射等。
g.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液体飞溅物、反弹物、岩土滑动、堆料垛滑动、气流卷动、冲击地压、其他运动危害);如:高速运转的机泵、粉碎机、给料机等运动的危害。
h.明火;如喷灯、融化沥青等明火作业。
i.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高温气体、高温固体、高温液体、其他高温物质);如:气割产生的高温颗粒。
j.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低温气体、低温固体、低温液体、其他低温物质);液化气、丙烯、氮、氧气泄漏等。
k.粉尘与气溶胶(不包括爆炸性、有毒性粉尘与气溶胶);如:煤粉、二氧化硅粉尘等。
l.作业环境不良(作业环境不良、基础下沉、安全过道缺陷、采光照明不良、有害光照、通风不良、缺氧、空气质量不良、给排水不良、涌水、强迫体位、气温过高、气温过低、气压过高、气压过低、高温高湿、自然灾害、其他作业环境不良)。
m.信号缺陷(无信号设施、信号选用不当、信号位置不当、信号不清、其他信号缺陷);如铁路道口、危险化学品装卸站台信号指示或标识缺陷等。
n.标志缺陷(无标志、标志不清楚、标志不规范、标志选用不当、标志位置缺陷、其他标志缺陷);如易燃易爆场所和重大危险源警示标志缺陷等。
o.其他物理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
⑵化学性危害因素a.易燃易爆性物质(易燃易爆性气体、易燃易爆性液体、易燃易爆性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易燃易爆性物质);如:氢气、液化气、瓦斯等。
b.自燃性物质;如:褐煤等。
c.有毒物质(有毒气体、有毒液体、有毒固体、有毒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有毒物质);如:硫化氢、催化剂、化验试剂、沥青熔化过程中产生毒气等。
d.腐蚀性物质(腐蚀性气体、腐蚀性液体、腐蚀性固体、其他腐蚀性物质);如:液体烧碱、盐酸、硫酸等。
e.其他化学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
⑶生物性危害因素a.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其他致病微生物);如过期腐烂的食物、蔬菜、水果等。
b.传染病媒介物。
c.致害动物。
d.致害植物。
e.其他生物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
⑷心理、生理危害因素a.负荷超限(体力负荷超限、听力负荷超限、视力负荷超限、其他负荷超限)。
b.健康状况异常。
c.从事禁忌作业;如:高血压、心脏病不能从事高处作业或特种设备作业等。
d.心理异常(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其他心理异常)。
e.辨识功能缺陷(感知延迟、辨识错误、其他辨识功能缺陷)。
f.其他心理、生理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
⑸行为性危害因素a.指挥错误(指挥失误、违章指挥、其他指挥失误)。
b.操作失误(误操作、违章作业、其他操作失误)。
c.监护失误。
d.其他错误。
⑹其他行为性危害因素2. 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危害因素要参照事故类别和职业病类别进行分类,共分为20类。
⑴物体打击:是指失控物体的惯性力造成人身伤亡事故。
如落物、滚石、锤击、碎裂、砸伤和造成的伤害,不包括机械设备、车辆、起重机械、坍塌、爆炸引发的物体打击。
⑵车辆伤害:是指本企业机动车辆引起的机械伤害事故。
如机动车在行驶中的挤、压、撞车或倾覆等事故,在行驶中上下车、搭乘电瓶车、厂内机动车客货混载引起的事故,以及车辆挂钩、跑车事故等。
⑶机械伤害:是指机械设备与工具引起的绞、碾、碰、割、戳、切等伤害。
如工具或刀具飞出伤人,切削伤人,手或身体被卷入,手或其他部位被刀具碰伤,被转动的机具缠压住等。
不包括车辆、起重机械引起的伤害等。
⑷起重伤害:是指从事各种起重作业时引起的机械伤害事故。
不包括触电、检修时制动失灵引起的伤害,上下驾驶室时引起的坠落等。
⑸触电:指电流流经人身,造成生理伤害的事故,包括雷击伤亡事故等。
⑹淹溺:包括高处坠落淹溺,不包括矿山、井下、隧道、洞室透水淹溺等。
⑺灼烫:是指火焰烧伤、高温物体烫伤、化学灼伤(酸、碱、盐、有机物引起的体内外灼伤)、物理灼伤(光、放射性物质引起的体内外灼伤),不包括电灼伤和火灾引起的烧伤等。
⑻火灾:指造成人员伤亡的企业火灾事故,不包括非企业原因造成的火灾等。
⑼高处坠落:是指在高处作业中发生坠落造成的伤亡事故,包括脚手架、平台、陡壁施工等高于地面的坠落,也包括由地面坠入坑、洞、沟、升降口、漏斗等情况,不包括触电坠落事故等。
⑽坍塌:是建筑物、构筑物、堆置物等倒塌以及土石塌方引起的事故。
适用于因设计或施工不合理而造成的倒塌,以及土方、岩石发生的塌陷事故。
如建筑物倒塌、脚手架倒塌,挖掘沟、坑、洞时土石塌方等情况,不适用于矿山冒顶片帮和爆炸、爆破引起的坍塌等。
⑾冒顶片帮:指隧道、洞室矿井工作面、巷道侧壁由于支护不当、压力过大造成的坍塌,称为片帮;拱部、顶板垮落为冒顶。
二者常同时发生,简称冒顶片帮。
⑿透水:指矿山、地下隧道、洞室开采或其他坑道作业时,意外水源带来的伤亡事故。
⒀放炮;是指爆破作业中发生的伤亡事故。
⒁瓦斯爆炸:指可燃性气体瓦斯、煤尘与空气混合形成了达到燃烧极限的混合物,接触火源时,引起的化学性爆炸事故。
⒂火药爆炸:是指火药、炸药及其制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存中发生的爆炸事故。
⒃锅炉爆炸:指锅炉发生的物理性爆炸事故。
⒄容器爆炸:容器(压力容器、汽瓶的简称)是指比较容易发生事故,且事故危害性较大的承受压力载荷的密闭装置。
容器爆炸是指压力容器破裂引起的气体爆炸即物理性爆炸。
包括容器内盛装的可燃性液化气在容器破裂后,立即蒸发,与周围的空气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遇到火源时形成的化学爆炸,也称容器的二次爆炸。
⒅其他爆炸:不属于上述爆炸的事故。
⒆中毒和窒息:指人体接触有毒物质,如在误吃有毒食物或呼吸有毒气体引起的人体急性中毒事故,或在废弃的坑道、横通道、暗井、涵洞、地下管道等不通风的地方工作,因为氧气缺乏有时会发生突然晕到,甚至死亡的事故称为窒息。
不适用于病理变化导致的中毒和窒息事故,也不适用于慢性中毒和职业病导致的死亡。
⒇其他伤害:凡不属于上述伤害的事故均称为其他伤害。
如扭伤、跌伤、冻伤、野兽咬伤、钉子扎伤等。
五、评价范围及方法(一)评价范围1. 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2. 常规和异常活动。
3. 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4. 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的活动。
5. 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6. 作业场所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7. 人为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8. 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9. 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等。
(二)重点风险评价对象1. 新、改、扩建项目的施工作业。
2. 装置开停工。
3. 大修、抢修及日常检修施工作业。
4. 危险物品的储存、装卸、搬运和使用。
(三)风险评价方法1.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法)是对具有潜在危险性作业环境中的危险源进行半定量的安全评价方法。
能够评价系统中人员伤亡风险的大小。
D=L﹡E﹡CD:风险等级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将D值与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中的分值相比较,进行风险等级划分,若D值大于或等于70分,则应定为重大危险源。
L、E、C、 D的赋分标准见下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E)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C)根据风险值D进行风险等级划分2.对物质、设备、工艺、作业场所或操作规程的分析采用安全检查表(SCL)法是由一些有经验的、并且对工艺过程、机械设备和作业情况熟悉的人员,事先对检查对象共同进行详细分析、充分讨论、列出检查项目和检查要点并编制成表,以便进行检查或评审。
安全检查(SCL)分析记录表为便于准确地进行风险分析,通过判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和后果的严重性(S),来确定风险等级(风险度R)和控制措施。
R=L﹡SR:风险度L:事件发生的可能性S:事件后果严重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判断准则事件后果严重性S判别准则风险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风险度R评估表3. 日常作业活动的风险分析采用工作危害分析(JHA)法主要用于辨识每个作业步聚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