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1—2018)
突发环境应急预案风险等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生产、城市建设等活动日益增多,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为了有效预防和应对突发环境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与实施。
本文将针对突发环境应急预案风险等级进行探讨。
二、突发环境应急预案风险等级的划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风险等级的划分,旨在对各类突发环境事件进行分类管理,提高应急处置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根据《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1-2018)及相关规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主要分为以下四个等级:1. 重大风险:指可能导致严重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人员伤亡的突发环境事件。
该等级风险事件可能涉及大量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质等,一旦发生,后果严重,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2. 较大风险:指可能导致较大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人员伤亡的突发环境事件。
该等级风险事件可能涉及一定数量的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质等,需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
3. 一般风险:指可能导致一定范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人员伤亡的突发环境事件。
该等级风险事件可能涉及少量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质等,需加强监测和预警,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4. 低风险:指可能导致轻微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人员伤亡的突发环境事件。
该等级风险事件可能涉及少量或不涉及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质等,需加强日常环境监管,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三、突发环境应急预案风险等级的判定依据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的判定,需综合考虑以下因素:1. 风险物质及最大存在量与临界量比值(Q):根据企业风险物质种类、最大存在量及临界量,计算Q值。
Q值越大,风险等级越高。
2. 企业危险工艺情况、防控措施、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情况等(M):评估企业危险工艺、防控措施及历史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情况,判断企业风险等级。
3. 周边环境受体敏感程度:调查周边敏感目标及人数、保护级别等情况,评估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方法HJ—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1—2018)(公告2018年第14号)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的程序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对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进行环境风险分级。
适用对象为涉及生产、加工、使用、存储或释放附录A中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的企业。
事业单位可参照本标准进行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
本标准不适用于军事设施、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城镇燃气管道、核设施与加工放射性物质的单位,不适用于从事危险化学品运输或搬运(如港口装卸)的载具或单位。
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8218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 30000.2-GB 30000.29 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GB 50483 化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范GB 50160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 50351 储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GB 50747 石油化工污水处理设计规范SH 3015 石油化工企业给水排水系统设计规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突发环境事件 environmental accident指由于污染物排放或者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等因素,导致污染物或者放射性物质等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突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危及公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或者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者造成重大社会影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
3.2突发环境事件风险 environmental accident risk指企业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可能性及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
3.3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 environmental accident risk substance指具有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易扩散等特性,在意外释放条件下可能对企业外部人群和环境造成伤害、污染的化学物质。
简称为“风险物质”。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1_2018年)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1—2018)(公告2018年第14号)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的程序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对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进行环境风险分级。
适用对象为涉及生产、加工、使用、存储或释放附录A中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的企业。
事业单位可参照本标准进行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
本标准不适用于军事设施、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城镇燃气管道、核设施与加工放射性物质的单位,不适用于从事危险化学品运输或搬运(如港口装卸)的载具或单位。
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8218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 30000.2-GB 30000.29 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GB 50483 化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范GB 50160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 50351 储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GB 50747 石油化工污水处理设计规范SH 3015 石油化工企业给水排水系统设计规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突发环境事件 environmental accident指由于污染物排放或者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等因素,导致污染物或者放射性物质等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突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危及公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或者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者造成重大社会影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
3.2突发环境事件风险 environmental accident risk指企业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可能性及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
3.3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 environmental accident risk substance指具有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易扩散等特性,在意外释放条件下可能对企业外部人群和环境造成伤害、污染的化学物质。
简称为“风险物质”。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解读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解读企业面临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越来越大,如何有效应对这些风险成为企业管理者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近日,中国质检协会发布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以下简称《方法》),为企业应对突发环境事件风险提供了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
本文将对《方法》进行解读。
一、分级标准《方法》通过分级标准,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为重大、较大、一般三个等级。
1.重大风险指因突发环境事件所导致可能引发严重社会影响、重大法律责任或资产损失的风险;2.较大风险指因突发环境事件所导致可能引发一定社会影响和法律责任或资产损失的风险;3.一般风险指因突发环境事件所导致可能引发较小影响和法律责任或资产损失的风险。
此外,在确定风险等级时,还需考虑风险的成因、区域特点、环境敏感性等因素。
二、评估方法《方法》包括五项风险评估指标:事件概率、事故后果、环境敏感性、应急管理水平和社会影响。
这些指标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
1.事件概率指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可从相应规章制度、历史事件和专家意见等方面评估;2.事故后果指风险事件发生后可能造成的人身、环境和财产损失等影响,可进行场景化分析;3.环境敏感性指风险事件发生地区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可根据区域环境特征及环评报告等评估;4.应急管理水平指企业现有应急预案、剂量测量设备等应急管理工作的情况,可通过现场检查、文件审查等方式评估;5.社会影响指风险事件发生后可能对相关人员、社会秩序、企业声誉等产生的影响,可通过网络、媒体等途径获得相关信息。
根据以上指标,可计算出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程度,并最终确定风险等级。
三、应用建议《方法》提供了一种科学有效的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可为企业应对突发环境事件提供较为明确的指导和依据。
1.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风险评估,建立起健全完善的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和管理制度;2.企业应严格执行各项环境法规和标准,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几率;3.企业应加强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应急管理水平,确保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能够进行有效的应急处置;4.企业应加强与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合作,提高应急响应和处置的效率和协调性,共同构建安全和谐的环境。
关于咨询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及临界量确定问题的回复
关于咨询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及临界量确定问题的回复
2020-09-28
来信: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 941-2018)附录A《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中部分物质涉及浓度要求。
以盐酸为例,如企业储存的盐酸浓度低于37%,该企业在进行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时,是否需要将盐酸记入Q值计算?如是,在Q值计算过程中,是折算成100%还是37%。
回复: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1-2018)中,按照“混合或稀释的风险物质按其组分比例折算成纯物质”原则,浓度低于37%的盐酸应折算为浓度为37%的盐酸,临界量按7.5吨计算Q值。
1 / 1。
应急预案物质风险等级
一、引言在各类突发事件中,物质风险往往成为引发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有效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我国制定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1-2018)等法规,对物质风险等级进行划分。
本文将详细介绍应急预案物质风险等级的相关内容。
二、物质风险等级划分依据1. 物质特性:根据物质的理化性质、毒性、易燃易爆性、腐蚀性等特性,将物质分为以下几类:(1)高度危险物质:指具有强毒性、强腐蚀性、强易燃易爆性等特性的物质,如氰化物、硫酸、硝酸、氯气等。
(2)中度危险物质:指具有较强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等特性的物质,如氨、硫化氢、甲醇、苯等。
(3)低度危险物质:指具有较弱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等特性的物质,如醋酸、二氧化碳、硫化钠等。
2. 物质数量:根据物质的数量,将物质风险等级分为以下几级:(1)一级风险:指物质数量达到或超过临界量的物质。
(2)二级风险:指物质数量低于临界量,但可能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的物质。
(3)三级风险:指物质数量较少,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的物质。
三、物质风险等级划分标准1. 高度危险物质:(1)一级风险:物质数量达到或超过临界量。
(2)二级风险:物质数量低于临界量,但可能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的物质。
2. 中度危险物质:(1)一级风险:物质数量达到或超过临界量。
(2)二级风险:物质数量低于临界量,但可能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的物质。
3. 低度危险物质:(1)一级风险:物质数量达到或超过临界量。
(2)二级风险:物质数量低于临界量,但可能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的物质。
四、应急预案编制与实施1. 编制应急预案:根据物质风险等级,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应包括应急组织机构、应急响应程序、应急处置措施等内容。
2. 应急演练: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3. 应急物资储备:根据物质风险等级,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如防护用品、解毒剂、消防器材等。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1_2018年)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1—2018)(公告 2018 年第14 号)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的程序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对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进行环境风险分级。
适用对象为涉及生产、加工、使用、存储或释放附录A中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的企业。
事业单位可参照本标准进行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
本标准不适用于军事设施、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城镇燃气管道、核设施与加工放射性物质的单位,不适用于从事危险化学品运输或搬运(如港口装卸)的载具或单位。
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8218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 30000.2-GB 30000.29 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GB 50483 化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范GB 50160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 50351 储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GB 50747 石油化工污水处理设计规范SH 3015 石油化工企业给水排水系统设计规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突发环境事件 environmental accident指由于污染物排放或者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等因素,导致污染物或者放射性物质等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突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危及公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或者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者造成重大社会影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
3.2 突发环境事件风险environmental accident risk指企业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可能性及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
3.3 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environmental accident risk substance指具有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易扩散等特性,在意外释放条件下可能对企业外部人群和环境造成伤害、污染的化学物质。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 941-2018)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的程序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对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进行环境风险分级。适用对象为涉及生 产、加工、使用、存储或释放附录A中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的企业。事业单位可参照本标 准进行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 本标准不适用于军事设施、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城镇燃气管道、核设施与加工放射性 物质的单位,不适用于从事危险化学品运输或搬运(如港口装卸)的载具或单位。
3.2 突发环境事件风险 environmental accident risk
指企业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可能性及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
3.3 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 environmental accident risk substance
指具有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易扩散等特性,在意外释放条件下可能对企业外部人群 和环境造成伤害、污染的化学物质。简称为“风险物质”。
环境保护部
2018-03-01 实施 发布
目次
前 言------------------------------------------------------------------------------------------------------------ⅱ 1 适用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分级程序------------------------------------------------------------------------------------------------------- 2 5 风险物质识别------------------------------------------------------------------------------------------------- 2 6 突发大气环境事件风险分级-------------------------------------------------------------------------------3 7 突发水环境事件风险分级----------------------------------------------------------------------------------5 8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确定与调整--------------------------------------------------------------- 8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 10
HJ941-2018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
HJ941-2018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介绍HJ941-2018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主管的环境保护标准制定,于2018年10月1日颁布实施,适用于各类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以准确评估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风险,确保环境安全和社会稳定。
分级方法风险判断企业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分级需要先进行风险判断,判断方法如下:1.判断事件1.确认事件类型,并参照相关技术标准进行细化;2.判断每种事件的可能性、影响程度、可持续性等因素。
2.判断企业风险1.系统评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可能出现的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等级;2.确认企业环境管理情况和安全生产管理的措施和能力;3.按照相应评估方法,得出企业风险评估。
3.判断控制措施1.根据企业风险评估结果,确定相应的防范和控制措施;2.判断措施的可行性、效iveness。
风险分级按照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评估方法,对企业风险进行分级,分为五个等级:1.特别重大风险–可能导致严重环境损害和社会影响的突发环境事件;–损害范围达到5公里以上或者污染物超标情况达到紧急标准。
2.重大风险–可能导致较大环境损害和社会影响的突发环境事件;–损害范围达到3公里以上或者污染物超标情况达到国家标准。
3.较大风险–可能导致一定环境损害和社会影响的突发环境事件;–损害范围达到1公里以上或者污染物超标情况达到地方标准。
4.一般风险–可能导致轻微环境损害和局部社会影响的突发环境事件;–损害范围达到500米以上或者污染物超标情况达到企业自建标准。
5.微小风险–本质上不影响环境和社会的突发环境事件;–损害范围小于500米或者污染物未超过有效监测范围。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是为了确保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环境安全和社会稳定而制定的一种评估和管理工具。
企业可以根据此方法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确定相应的防范和控制措施,从而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1_2018年)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1—2018)(公告2018年第14号)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的程序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对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进行环境风险分级。
适用对象为涉及生产、加工、使用、存储或释放附录A中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的企业。
事业单位可参照本标准进行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
本标准不适用于军事设施、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城镇燃气管道、核设施与加工放射性物质的单位,不适用于从事危险化学品运输或搬运(如港口装卸)的载具或单位。
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8218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 30000.2-GB 30000.29 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GB 50483 化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范GB 50160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 50351 储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GB 50747 石油化工污水处理设计规范SH 3015 石油化工企业给水排水系统设计规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突发环境事件 environmental accident指由于污染物排放或者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等因素,导致污染物或者放射性物质等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突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危及公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或者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者造成重大社会影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
3.2突发环境事件风险 environmental accident risk指企业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可能性及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
3.3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 environmental accident risk substance指具有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易扩散等特性,在意外释放条件下可能对企业外部人群和环境造成伤害、污染的化学物质。
简称为“风险物质”。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在油气田开发企业中的应用
山 东 化 工 收稿日期:2020-03-07作者简介:符东东(1992—),女,河南南阳人,本科,主要研究方向为油气田开采企业环境咨询、评价服务。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在油气田开发企业中的应用符东东1,陈 斌2(1.河南油田工程咨询股份有限公司,河南郑州 450000;2.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北油气分公司,河南郑州 450000)摘要:《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1-2018)奠定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的基础。
但该方法在油气田开发企业中并不完全适用,本文以油气集输管道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为例,根据其运营特点,在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E)、生产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具体调整建议,以期提升该文件在集输管道环境风险分级的适用性,为油气田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风险分级;集输管道;油气田开发企业中图分类号:X8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21X(2020)09-0252-02TheApplicationofClassificationMethodforEnvironmentalAccidentRiskofEnterpriseinOilandGasFieldDevelopmentEnterprisesFuDongdong1,ChenBin2(1.HenanOilfieldEngineeringConsultingCo.,Ltd.,Zhengzhou 450000,China;2.SinopecNorthChinaPetroleumBureau,Zhengzhou 450000,China)Abstract:TheClassificationmethodforenvironmentalaccidentriskofenterprise(HJ941-2018)laysthefoundationforriskassessmentofenvironmentalemergencies.However,thismethodisnotfullyapplicableinoilandgasfielddevelopmententerprises.Thispapertakestheriskclassificationofoilandgasgatheringandtransmissionpipelineemergencyenvironmentaleventsasanexample,accordingtoitsoperationcharacteristics,analyzestheratioofquantityofrisksubstancestocriticalquantity(Q),sensitivityofenvironmentalriskreceptor(E),productionprocessandenvironmentalriskcontrollevel(M),andputsforwardspecificadjustmentsuggestions,Inordertoimprovetheapplicabilityofthisdocumentintheenvironmentalriskclassificationofgasgatheringpipelineandprovidetechnicalsupportfortheenvironmentalriskassessmentofoilandgasfieldenterprises.Keywords:riskclassification;gatheringpipeline;oilandgasfielddevelopmententerprise 近年来,环境风险已成为企业日常生产关注的重点,环境风险管理工作成为重中之重。
应急预案风险物质临界量
一、风险物质临界量的概念风险物质临界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导致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并造成重大危害的特定物质的数量或浓度。
根据《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 941-2018)附录A《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风险物质临界量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有毒气态物质:如光气、乙烯酮、硒化氢等,其临界量以吨为单位。
2. 液态物质:如甲醛、乙二腈、氟等,其临界量以吨为单位。
3. 气态物质:如一氧化氮、二氧化氯等,其临界量以吨为单位。
4. 有机废液:如COD浓度大于等于10000mg/l的有机废液,其临界量以吨为单位。
二、风险物质临界量的确定原则1. 科学性:风险物质临界量的确定应基于科学的研究和实验数据,充分考虑物质特性、事故发生概率、环境敏感性和人员暴露等因素。
2. 实用性:风险物质临界量应便于在实际应急响应中应用,便于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了解和掌握。
3. 可操作性:风险物质临界量的确定应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在事故发生后进行现场监测和评估。
4. 可比性:风险物质临界量的确定应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标准相协调,便于国际交流与合作。
三、风险物质临界量的应用1. 应急预案编制:在编制应急预案时,应根据风险物质临界量确定应急响应级别和措施。
2. 应急演练:在应急演练中,根据风险物质临界量模拟事故情景,检验应急响应能力。
3. 应急响应: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根据风险物质临界量评估事故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4. 环境监测:在事故发生后,根据风险物质临界量进行环境监测,掌握事故影响范围和程度。
四、风险物质临界量的动态管理1. 定期更新:根据科学研究、技术进步和事故经验,定期更新风险物质临界量。
2. 信息共享:加强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之间的信息共享,提高风险物质临界量的透明度。
3. 培训与宣传:加强对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培训与宣传,提高对风险物质临界量的认识。
总之,应急预案风险物质临界量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
环境应急预案风险级别
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突发环境事件频发。
为了有效应对突发环境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生态环境,我国制定了环境应急预案。
环境应急预案风险级别是预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对环境应急预案风险级别进行详细阐述。
二、环境应急预案风险级别划分根据《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和《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1-2018),环境应急预案风险级别分为以下四个等级:1. 特别重大环境事件:指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30人以上死亡或100人以上中毒或重伤,或因环境污染疏散、转移人员5万人以上的,或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或因环境污染造成区域生态功能丧失或该区域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灭绝的,或因环境污染造成设区的市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或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并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果的,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3人以上急性死亡的,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大范围辐射污染后果的,以及造成重大跨国境影响的境内突发环境事件。
2. 重大环境事件:指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50人以上100人以下中毒或重伤,或因环境污染疏散、转移人员1万人以上5万人以下的,或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或因环境污染造成区域生态功能部分丧失或该区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大批死亡的,或因环境污染造成县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或类放射源丢失、被盗的,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3人以下急性死亡或者10人以上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残疾的,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较大范围辐射污染的。
3. 较大环境事件:指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3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下中毒或重伤,或因环境污染疏散、转移人员1000人以上1万人以下的,或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2000万元以下的,或因环境污染造成区域生态功能部分丧失或该区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受到一定影响的,或因环境污染造成乡镇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或类放射源丢失、被盗的,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3人以下急性死亡或者10人以下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残疾的,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一定范围辐射污染的。
关于环境应急预案中单质铜等是否计入临界量的回复
关于环境应急预案中单质铜等是否计入临界量的回复
来信:
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中,考虑到其单质铜、镍、银等单质的风险性很小,是否需要计入临界量?在《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1-2018)中,铜及其化合物特别标注以铜离子计,是否意味着单质铜可以不计入临界量?如果是,那么对于除铜以外的其他单质金属是否也不计入临界量?
回复:
您所提及的内容,我们理解为风险低的重金属单质是否需要计入临界量的问题。
根据我部《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1—2018)附录A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第七部分,铜及其化合物临界量计算,因为单质铜活性与毒性低,可不计入临界量;铜离子的生态毒性高,因此按铜离子计入临界量。
除铜外,重金属比如单质银、镍活性和毒性与存在形式(比如纳米银)有关,综合考虑标准中规定其单质计入临界量。
来源:生态环境部
根据《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1—2018)附录A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第七部分,铜及其化合物临界量计算,因为单质铜活性与毒性低,可不计入临界量;铜离子的生态毒性高,因此按铜离子计入临界量。
除铜外,重金属比如单质银、镍活性和毒性与存在形式(比如纳米银)有关,综合考虑标准中规定其单质计入临界量。
原油回收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一、编制依据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应对原油回收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原油回收过程中发生的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包括但不限于原油泄漏、火灾、爆炸等事故。
三、事件分级根据《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1-2018),将原油回收环境事件分为以下四个等级:1. 重大环境事件:造成重大环境污染,对周边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的事件。
2. 较大环境事件:造成较大环境污染,对周边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生活造成一定影响的事件。
3. 一般环境事件:造成一定环境污染,对周边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生活造成轻微影响的事件。
4. 小型环境事件:造成轻微环境污染,对周边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生活影响较小的事件。
四、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1. 应急指挥部:负责原油回收环境事件的应急指挥、决策和协调工作。
2. 应急现场指挥部:负责现场应急处置工作的指挥、协调和监督。
3. 应急救援队伍:负责现场应急处置、环境监测、人员疏散等工作。
4. 技术支持小组:负责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五、应急响应1. 事件报告:发现原油回收环境事件后,立即向应急指挥部报告,并启动应急预案。
2. 现场处置:应急指挥部根据事件情况,组织应急救援队伍进行现场处置。
3. 环境监测:对事故现场及周边环境进行监测,评估污染程度和风险。
4. 人员疏散:根据事故情况,组织周边群众疏散至安全区域。
5. 信息公开:及时向公众发布事故信息,回应社会关切。
六、后期处置1. 污染物清理:对事故现场进行清理,消除污染源。
2. 生态修复:对受污染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恢复生态功能。
3. 责任追究:对事故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
4. 经验总结:总结事故教训,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七、附则1.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1—2018)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1—2018)(公告2018年第14号)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的程序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对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进行环境风险分级。
适用对象为涉及生产、加工、使用、存储或释放附录A中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的企业。
事业单位可参照本标准进行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
本标准不适用于军事设施、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城镇燃气管道、核设施与加工放射性物质的单位,不适用于从事危险化学品运输或搬运(如港口装卸)的载具或单位。
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8218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 30000.2-GB 30000.29 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GB 50483 化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范GB 50160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 50351 储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GB 50747 石油化工污水处理设计规范SH 3015 石油化工企业给水排水系统设计规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突发环境事件environmental accident指由于污染物排放或者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等因素,导致污染物或者放射性物质等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突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危及公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或者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者造成重大社会影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
3.2突发环境事件风险environmental accident risk指企业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可能性及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
3.3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environmental accident risk substance指具有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易扩散等特性,在意外释放条件下可能对企业外部人群和环境造成伤害、污染的化学物质。
简称为“风险物质”。
新标准颁布,你的环境风险等级发生变化了吗?
新标准颁布,你的环境风险等级发⽣变化了吗?导读 2018年2⽉5⽇《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法》(HJ941-2018)问世,3⽉1⽇起标准实施后,企业突发环境时间风险分级不再执⾏《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环办[2014]34号)中的相关规定。
那么,两版风险分级有何不同之处?⼀、术语与定义表1 术语与定义⼆、分级程序分级程序仍沿⽤了旧版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数量与其临界量的⽐值(Q)、评估⽣产⼯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平(M)及环境风险⼿提敏感程度(E),三个参数的定性定量分析,从⽽确定企业的风险等级。
不同的是,新版分别对涉⽓和涉⽔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进⾏评级,分别通过涉⽓(或⽔)的Q、M、E进⾏定性定量分析,分别得出风险等级,最终以两者等级⾼者确定企业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
三、分级参数1、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数量与其临界量的⽐值(Q)旧版未对风险物质进⾏分类,新版根据风险物质的风险类型分为8类,更有利于企业对风险物质的管理。
旧版:指南附录B新版:涉⽓风险物质:有毒⽓态物质、易燃易爆⽓态物质、有毒液态物质、易燃液态物质、遇⽔⽣成有毒⽓体的物质、其他类物质及污染物(部分)涉⽔风险物质:有毒液态物质、易燃液态物质、其他有毒物质、遇⽔⽣成有毒⽓体的物质、重⾦属及其化合物、其他类物质及污染物,以及溶于⽔的物质:硒化氢、甲醛、⼄⼆腈、⼆氧化氯、氯化氢、氨、环氧⼄烷、甲胺、丁烷、⼆甲胺、⼀氧化⼆氯、砷化氢、⼆氧化氮、三甲胺、⼆氧化硫、三氟化硼、硅烷、溴化氢、氯化氰、⼄胺、⼆甲醚,和遇⽔发⽣反应的物质:⼄烯酮、氟、四氟化硫、三氟溴⼄烯。
2、评估⽣产⼯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平(M)淡化企业安全⽣产控制对环境风险等级的影响,突出环境风险防控措施的实施和⽇常管理。
(1)新版取消旧版中表4 企业安全⽣产控制的评估。
(2)对事故废⽔的收集提出可通过协议单位或⾃建管线将收集废⽔送⾄⼚区内污⽔处理设施。
环境保护部公告2018年第14号——关于发布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的公告
环境保护部公告2018年第14号——关于发布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的公
告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环境保护部(已撤销)
•【公布日期】2018.02.05
•【文号】环境保护部公告2018年第14号
•【施行日期】2018.03.01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环境标准
正文
环境保护部公告
2018年第14号
关于发布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
法》的公告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保护环境,防范环境风险,指导企业自主评估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确定环境风险等级,我部组织制定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现予发布。
标准名称、编号如下: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 941-2018)。
本标准自2018年3月1日起实施。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不再执行《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环办〔2014〕34号)的附录A和附录B。
本标准由中国环境出版社出版,标准内容可在环境保护部网站
(/hjbhbz/)查询。
特此公告。
环境保护部
2018年2月5日附件:《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 941-201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1—2018)(公告2018年第14号)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的程序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对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进行环境风险分级。
适用对象为涉及生产、加工、使用、存储或释放附录A中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的企业。
事业单位可参照本标准进行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
本标准不适用于军事设施、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城镇燃气管道、核设施与加工放射性物质的单位,不适用于从事危险化学品运输或搬运(如港口装卸)的载具或单位。
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8218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 30000.2-GB 30000.29 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GB 50483 化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范GB 50160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 50351 储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GB 50747 石油化工污水处理设计规范SH 3015 石油化工企业给水排水系统设计规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突发环境事件environmental accident指由于污染物排放或者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等因素,导致污染物或者放射性物质等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突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危及公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或者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者造成重大社会影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
3.2突发环境事件风险environmental accident risk指企业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可能性及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
3.3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environmental accident risk substance指具有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易扩散等特性,在意外释放条件下可能对企业外部人群和环境造成伤害、污染的化学物质。
简称为“风险物质”。
3.4风险物质的临界量threshold quantity of risk substance指根据物质毒性、环境危害性以及易扩散特性,对某种或某类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规定的数量。
3.5环境风险单元environmental risk unit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使用或储存风险物质的一个(套)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企业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米的几个(套)装置、设施或场所。
3.6环境风险受体environmental risk receptor指在突发环境事件中可能受到危害的企业外部人群、具有一定社会价值或生态环境功能的单位或区域等。
3.7清净废水slightly polluted wastewater指未受污染或受较轻微污染以及水温稍有升高,不经处理即符合排放标准的废水。
3.8事故废水wastewater by accident指事故状态下排出的含有泄漏物,以及施救过程中产生的含有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生产废水、清净废水、雨水或消防水等。
4分级程序根据企业生产、使用、存储和释放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数量与其临界量的比值(Q),评估生产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以及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E)的评估分析结果,分别评估企业突发大气环境事件风险和突发水环境事件风险,将企业突发大气或水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为一般环境风险、较大环境风险和重大环境风险三级,分别用蓝色、黄色和红色标识。
同时涉及突发大气和水环境事件风险的企业,以等级高者确定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
企业下设位置毗邻的多个独立厂区,可按厂区分别评估风险等级,以等级高者确定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并进行表征,也可分别表征为企业(某厂区)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
企业下设位置距离较远的多个独立厂区,分别评估确定各厂区风险等级,表征为企业(某厂区)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程序见图1。
图1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流程示意图5风险物质识别依据企业涉及的各类化学物质种类和数量进行风险物质识别。
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见附录A。
6突发大气环境事件风险分级6.1 计算涉气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涉气风险物质包括附录A中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六部分全部风险物质以及第八部分中除NH3-N浓度≥2000mg/L的废液、COD Cr浓度≥10000mg/L的有机废液之外的气态和可挥发造成突发大气环境事件的固态、液态风险物质。
判断企业生产原料、产品、中间产品、副产品、催化剂、辅助生产物料、燃料、“三废”污染物等是否涉及大气环境风险物质(混合或稀释的风险物质按其组分比例折算成纯物质),计算涉气风险物质在厂界内的存在量(如存在量呈动态变化,则按年度内最大存在量计算)与其在附录A中临界量的比值Q:(1)当企业只涉及一种风险物质时,该物质的数量与其临界量比值,即为Q。
(2)当企业存在多种风险物质时,则按式(1)计算:Q=w1W1+w2W2+⋯+w nW n(1)式中:w1, w2, ..., w n——每种风险物质的存在量,t;W1, W2, ..., W n——每种风险物质的临界量,t。
按照数值大小,将Q划分为4个水平:(1)Q<1,以Q0表示,企业直接评为一般环境风险等级;(2)1≤Q<10,以Q1表示;(3)10≤Q<100,以Q2表示;(4)Q≥100,以Q3表示。
6.2 生产工艺过程与大气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评估采用评分法对企业生产工艺过程、大气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及突发大气环境事件发生情况进行评估,将各项指标分值累加,确定企业生产工艺过程与大气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
6.2.1 生产工艺过程含有风险工艺和设备情况对企业生产工艺过程含有风险工艺和设备情况的评估按照工艺单元进行,具有多套工艺单元的企业,对每套工艺单元分别评分并求和,该指标分值最高为30分。
表1 企业生产工艺过程评估6.2.2 大气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及突发大气环境事件发生情况企业大气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及突发大气环境事件发生情况评估指标见表2。
对各项评估指标分别评分、计算总和,各项指标分值合计最高为70分。
表2 企业大气环境风险防控措施与突发大气环境事件发生情况评估6.2.3 企业生产工艺过程与大气环境风险控制水平将企业生产工艺过程、大气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及突发大气环境事件发生情况各项指标评估分值累加,得出生产工艺过程与大气环境风险控制水平值,按照表3划分为4个类型。
表3 企业生产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类型划分6.3 大气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E)评估大气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类型按照企业周边人口数进行划分。
按照企业周边5公里或500米范围内人口数将大气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划分为类型1、类型2和类型3三种类型,分别以E1、E2和E3表示,见表4。
大气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按类型1、类型2和类型3顺序依次降低。
若企业周边存在多种敏感程度类型的大气环境风险受体,则按敏感程度高者确定企业大气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类型。
表4大气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类型划分6.4 突发大气环境事件风险等级确定根据企业周边大气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E)、涉气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和生产工艺过程与大气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按照表5确定企业突发大气环境事件风险等级。
表5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矩阵表6.5 突发大气环境事件风险等级表征企业突发大气环境事件风险等级表征分为两种情况:(1)Q<1时,企业突发大气环境事件风险等级表示为“一般-大气(Q0)”。
(2)Q≥1时,企业突发大气环境事件风险等级表示为“环境风险等级-大气(Q水平-M类型-E类型)”。
7突发水环境事件风险分级7.1 计算涉水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涉水风险物质包括附录A中的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和第八部分全部风险物质,以及第一、第二部分中溶于水和遇水发生反应的风险物质,具体包括:溶于水的硒化氢、甲醛、乙二腈、二氧化氯、氯化氢、氨、环氧乙烷、甲胺、丁烷、二甲胺、一氧化二氯,砷化氢、二氧化氮、三甲胺、二氧化硫、三氟化硼、硅烷、溴化氢、氯化氰、乙胺、二甲醚,以及遇水发生反应的乙烯酮、氟、四氟化硫、三氟溴乙烯。
判断企业生产原料、产品、中间产品、副产品、催化剂、辅助生产物料、“三废”污染物等是否涉及水环境风险物质,计算涉水风险物质(混合或稀释的风险物质按其组分比例折算成纯物质)与其临界量的比值Q,计算方法同6.1部分。
7.2 生产工艺过程与水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评估采用评分法对企业生产工艺过程、水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及突发水环境事件发生情况进行评估,将各项分值累加,确定企业生产工艺过程与水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
同企业水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及突发水环境事件发生情况评估指标见表6。
对各项评估指标分别评分、计算总和,各项指标分值合计最高为70分。
表6 企业水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及突发水环境事件发生情况评估将企业生产工艺过程、水环境风险控制措施及突发水环境事件发生情况各项指标评估分值累加,得出生产工艺过程与水环境风险控制水平值,按照表3划分为4个类型。
7.3水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E)评估按照水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同时考虑河流跨界的情况和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情况,将水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类型划分为类型1、类型2和类型3,分别以E1、E2和E3表示,见表7。
水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按类型1、类型2和类型3顺序依次降低。
若企业周边存在多种敏感程度类型的水环境风险受体,则按敏感程度高者确定企业水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类型。
表7 水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类型划分7.4突发水环境事件风险等级确定根据企业周边水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E)、涉水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和生产工艺过程与水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按照表5确定企业突发水环境事件风险等级。
7.5突发水环境事件风险等级表征企业突发水环境事件风险等级表征分为两种情况:(1)Q<1时,企业突发水环境事件风险等级表示为“一般-水(Q0)”。
(2)Q≥1时,企业突发水环境事件风险等级表示为“环境风险等级-水(Q 水平-M类型-E类型)”。
8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确定与调整8.1风险等级确定以企业突发大气环境事件风险和突发水环境事件风险等级高者确定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
8.2风险等级调整近三年内因违法排放污染物、非法转移处置危险废物等行为受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处罚的企业,在已评定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基础上调高一级,最高等级为重大。
8.3风险等级表征只涉及突发大气环境事件风险的企业,风险等级按6.5进行表征。
只涉及突发水环境事件风险的企业,风险等级按7.5进行表征。
同时涉及突发大气和水环境事件风险的企业,风险等级表示为“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突发大气环境事件风险等级表征+突发水环境事件风险等级表征]”,例如:重大[重大-大气(Q1-M3-E1)+较大-水(Q2-M2-E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