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美好生活哪里来》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美好生活哪里来》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美好生活哪里来》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美好生活哪里来》是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旨在让学生理解生活是由许多方面构成的,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每个方面都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美好生活是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创造的,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能够理解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但是,对于美好生活的内涵和创造美好生活的方法,还需要通过教学进行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对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美好生活的含义,认识到美好生活是由许多方面构成的。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活的情感。

3.引导学生认识到美好生活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去创造。

4.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美好生活是由许多方面构成的。

2.美好生活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去创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美好生活的含义。

2.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共同探讨美好生活的创造方法。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美好生活的内涵和创造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括课题、导入图片、教学内容、案例分析等。

2.教学素材:包括典型案例、图片、视频等。

3.小组讨论卡片:用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美好生活的场景,如家庭和睦、校园活动、社会公益等,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美好生活的含义。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本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美好生活的构成要素,如家庭、学校、社会等,并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方面对美好生活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方面的美好生活进行讨论和分享。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一、教材分析《语文园地》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三单元,内容主要涵盖了关于语文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与提高,包括课文学习、诗词鉴赏以及语文综合应用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单元,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相关语文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对语文的热爱和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朗读,诗词鉴赏的学习,语文知识的应用;•难点:学生对于课文和诗词内容的理解和情感表达能力。

四、教学内容和安排1.课文学习:带领学生认识和理解课文内容,进行朗读、分析和讨论;2.诗词鉴赏:解读课中的诗词,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3.语文综合应用:通过练习和活动,巩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五、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导他们自主探究知识;•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多媒体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二、教学反思在本单元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在课文理解和诗词鉴赏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

部分学生缺乏对语文知识的积累和理解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另外,课堂上我也发现了一些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过分依赖老师的讲解和解答。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在学习中能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

综上所述,我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这也是我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向,同时也是我不断完善自身教学方法的过程。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教案)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的主题为“家乡”,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家乡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培养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本单元共安排了4篇课文,分别是《小英雄雨来》、《尊严》、《“诺曼底号”遇难记》和《古诗两首》。

这些课文内容丰富,既有感人至深的故事,也有意境优美的古诗,既能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能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家乡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但他们对于文本中的情感表达、人物描写等细节之处的理解仍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还需加强,他们对古诗的意境和韵律的感知能力有待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会本课的生字词,会用本课词语造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朗读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欣赏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珍惜尊严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会本课的生字词,会用本课词语造句。

2.教学难点:对于文本中情感表达、人物描写等细节之处的理解;古诗的意境和韵律的感知。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场景,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2.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示范法: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欣赏教学法:通过欣赏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带或课件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3.古诗教学课件或视频资料4.生字词卡片5.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图片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的主题。

最新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最新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9. 短诗三首《繁星》教案(一)新课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像来写景状物,抒发观赏景物时的感受。

2、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1、体会文中的“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描写。

2、诵读课文并揣摩作者由眼前实景产生的联想和想像。

情感、态度、价值观从文中感悟作者的童心、童趣、并体味其酷爱星天的深切感受,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由景物引发的联想和不同感受。

2、运用比喻、拟人生动、形象、恰当地表达感情(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自主学习: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熟读课文2、向学生提供以下资料:①作者简介②写作背景(见附一、二)(五)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语设计:繁星是常见的,引起过古今中外无数人的遐想,你一定也观察过天上的繁星,你是怎样观察的?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好,晴朗的夜空,往往星光灿烂,当我们仰望星空时,常常会有许多遐思幽想,我们女学生常常把心里话告诉星星,让星星分享我们的快乐、忧愁五四运动之后,有一位中国作家,经常独自仰望星空,他不仅用眼睛眺望繁星,更用心灵感受星星,让心灵与宇宙直接对话。

下面我们来看看著名作家巴金是怎样观察繁星的,有哪些感受呢?(板书课题)二、指名学生介绍巴金和写作背景(口述)。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余同学:①用波浪线勾画出写巴金三次观察繁星的时间、地点和三次看星感受的词句;②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用横线画出相关的词句;③理清文章结构。

2、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

要求学生先回忆自己观察繁星的方法和感受;再看看巴金是怎样观察繁星的,有哪些感受,并与之比较不同之处。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参考答案)①“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 “好象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说话一样。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第一课时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第一课时教案

语文园地三第一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诗歌语言的韵律之美。

•掌握古诗词中的基本语言特点。

•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歌,感知语言的美。

### 能力目标
•能够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诗歌。

•能够理解诗歌中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

###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对语言美的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感悟诗歌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语言的韵律之美。

•掌握古诗词中的基本语言特点。

###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古诗词的韵律节奏。

•理解古诗词中隐含的情感和意境。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播放相关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之美,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讲解
1.讲解古诗词的基本语言特点,如对仗、押韵等。

2.分段解析古诗词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

三、朗读
让学生轮流朗读古诗词,注重语音语调的准确性,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

四、理解
引导学生讨论古诗词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感受与理解。

五、拓展
通过比较不同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拓展学生的诗歌欣赏视野,培养其审美情感。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韵律之美,提高对语言美的欣赏能力,培养出色的朗读能力。

五、作业布置
1.背诵本节课学习的古诗词。

2.感想小结:谈谈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能够获得启发,体验语文之美。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包含了《古诗两首》、《荷塘月色》、《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等课文,以及“交流平台”、“口语交际”、“习作”等环节。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自然景观和科学探索,通过阅读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对自然景观和科学探索也有一定的认知。

但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课文中的生词、熟语,掌握相应的语法知识;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欣赏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勇于挑战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课文中的生词、熟语,掌握相应的语法知识;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情感。

2.教学难点: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对课文中所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体手段,为学生创造生动的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PPT、教学素材、教学用具等。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体手段,为学生创造生动的学习情境,引出本课的主题。

例如,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让学生描述图片中的美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小兔快跑》。

2.能够理解文中人物情感变化。

3.能够理解课文中描写的场景,并进行形象描述。

4.能够独立完成课文相关的阅读与默写。

教学重点1.课文《小兔快跑》的朗读和理解。

2.文中人物情感变化的分析。

3.对课文内容进行形象描述。

教学难点1.能够理解文中人物情感变化,进行深入分析。

2.能够自主理解课文中描写的场景,并进行形象描述。

教学准备1.课文《小兔快跑》的复印件。

2.黑板、彩色粉笔。

3.音响设备及相关音频材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小兔快跑》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者故事引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预热教学内容。

2. 学习课文(15分钟)•让学生跟读课文,重点在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细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主题和情感变化。

3. 情感细读(10分钟)•分段解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人物情感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小兔会害怕、骄傲和最终感到感动。

4. 形象描述(10分钟)•让学生形象描述小兔奔跑的场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 默读与默写(10分钟)•让学生进行课文默读,并进行相关练习。

•在黑板上逐句写出课文,学生进行默写。

第二课时:巩固与拓展1. 课文复述(10分钟)•让学生自己复述课文内容,检查理解情况。

2. 课文分析(15分钟)•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情感变化,讨论其中的原因。

3. 讨论与分享(15分钟)•学生们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互相讨论交流。

•带出课文中的价值观和情感,引导学生思考。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小兔快跑》这篇课文展开,通过朗读、分析、形象描述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培养其综合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了良好的学习状态,但在情感细读和课文分析方面,部分学生仍存在理解困难,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相关训练。

同时,在教学设计上,也需要更加注重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教案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教案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型。

2.能够流畅朗读课文,理解其中的意思。

3.能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描述事物。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综合性学习》。

2.学习重点词汇和句型。

3.进行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讨论。

三、教学难点
1.协作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2.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维方式。

四、教学准备
1.课本《语文》下册。

2.课文《综合性学习》分发资料。

3.测验纸和笔。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学习课文
1.学生依次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发音。

2.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

3. 操练
1.学生进行课文朗读练习。

2.学生分组练习对话演练。

4. 深化
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2.学生互相分享对课文的理解。

5. 拓展
1.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如何应用课文中的内容。

2.学生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

六、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文后的相关练习。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沟通,以及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综合性学习》这篇课文。

部编版四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9 短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9 短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9 短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并掌握《9 短诗三首》的内容和意义。

–能够准确朗读和理解诗歌内容。

–掌握相关生字词的写法和意义。

2.能力目标:–能够通过诗歌展示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能够听懂他人朗读的诗歌,理解他人的情感表达。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用心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诗歌内容,准确朗读,掌握相关生字词的写法。

•难点: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唱歌或者朗诵一首与《9 短诗三首》相关的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诗歌(15分钟)1.讲解第一首诗《春晓》的内容和意义,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描述和情感。

2.学生跟读诗歌,纠正发音和语调。

3.分组小练,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春晓》的内容。

3. 生字词学习(10分钟)1.教授生字词,让学生掌握相关生字词的写法和意思。

2.针对生字词设计游戏或者练习,巩固生字词的记忆。

4. 学习诗歌(15分钟)1.讲解第二首诗《秋思》的内容和意义,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表达和情感。

2.学生跟读诗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让学生分组演绎《秋思》的情感表达。

5. 创作小诗(20分钟)1.引导学生参考前两首诗的风格和情感,创作自己的小诗。

2.学生相互分享创作,欢迎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6. 学习诗歌(15分钟)1.讲解第三首诗《钓鱼》的内容和意义,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描写和情感。

2.学生跟读诗歌,品味诗歌中的细节描写。

3.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表演《钓鱼》的情景。

7. 总结(5分钟)让学生回顾当天学习的内容,总结诗歌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鼓励学生继续接触并学习诗歌,培养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四、课后作业1.背诵《9 短诗三首》中的一首诗。

2.仿写一首关于自己生活的小诗。

3.练习相关生字词的书写。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内容主要针对《9 短诗三首》进行了分析和讲解,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全面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表达。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案(含整个单元)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案(含整个单元)

部编版四年级语⽂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案(含整个单元)部编版四年级语⽂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9、短诗三⾸教学⽬标1.认识“漫、涛”2个⽣字,会写“繁、漫”等8个字,会写“繁星、藤萝、波涛”3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体会诗歌的韵味,背诵课⽂。

3.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的情感,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1、认识“漫、涛”2个⽣字,会写“繁、漫”等8个字,会写“繁星、藤萝、波涛”3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体会诗歌的韵味,背诵课⽂。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的情感,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激发兴趣,导⼊新课。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化底蕴。

从古⾄今,诗⼈们创作了⽆数经典的诗,那⼀⾸⾸优美的诗,就像⼀串串璀璨的珍珠。

现代诗语⾔优美,深受⼈们的喜爱。

2.你最喜欢的诗歌是什么?3.今天,我们来学习现代著名诗⼈冰⼼的三⾸⼩诗。

⼆、初读诗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冰⼼(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现代著名作家、诗⼈、⼉童⽂学家。

冰⼼受到泰⼽尔《飞鸟集》的影响,创作了很多⽆标题的⾃由体⼩诗,这些⼩诗风格晶莹清丽、软柔俊逸。

主要作品有《冰⼼⼩说散⽂选集》《寄⼩读者》《再寄⼩读者》《三寄⼩读者》《⼩橘灯》《繁星》《春⽔》等。

2.出⽰⽣字词语,指名认读。

繁星漫灭藤萝膝上波涛3.重点指导书写:“藤”和“膝”右下⽅不是“⽔”,⽽是五笔写成的“”。

4.把你最喜欢的⼀⾸诗读给⼤家听⼀听。

三、朗读诗歌,体会韵味。

1.学习《繁星》(七⼀)。

(1)⾃由读诗歌,边读边体会。

(2)读了这⾸诗,你的眼前出现了⼀幅怎样的画⾯?(抓住“⽉亮、藤萝、母亲的膝上”来想象这些形象的样⼦。

)(3)“这些事”指的是哪些事?(童年的那些事。

)(4)“⽉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唤起了你怎样的感受?(对母亲的怀念和⼉时快乐⽣活的深切怀念。

)(5)出⽰图⽚,配乐朗读诗歌。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语文园地》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语文园地》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情感。

2.能够流畅朗读课文。

3.掌握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意义。

3.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展示的情感。

2.运用课文中学习的词语进行表达。

四、教学准备1.课文《语文园地》。

2.教学PPT。

3.黑板、粉笔。

4.单词卡片。

5.朗读音频。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利用图片和简短故事引导学生了解《语文园地》的主题。

第二步:课文学习1.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重情感表达。

3.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生词词语,理解意义。

4.教师解释课文中的生词词语。

第三步:课文理解1.学生通过讨论,回答问题,理解课文更深层次的意义。

2.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3.学生小组展示表达成果。

第四步:知识巩固1.教师出示相关图片,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词语进行描述。

2.组织对话练习,让学生在对话中巩固所学内容。

第五步:课堂小结•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概括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六、课堂作业1.默写生词词语及其意义。

2.用一段话描述自己喜欢的一篇课文段落的感受。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中,需要更多关注学生的情感表达,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和理解力,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综合运用能力。

部编版四下语文第三单元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学历案)

部编版四下语文第三单元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学历案)

部编版四下语文第三单元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学历案)部编版四下语文第三单元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学历案)一、单元内容概述1.1 单元主题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以“关爱”为主题,通过一组生动的故事和散文,引导学生理解关爱他人的重要性,学会关爱他人,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1.2 教学内容本单元共安排了5篇课文,分别是《古诗两首》、《小燕子》、《荷叶母亲》、《乌鸦喝水》和《触摸春天》。

这些课文内容丰富,既有古诗的韵味,又有生动的故事,旨在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词汇和句型,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合作意识。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策略与方法2.1 教学策略- 以情境教学为主线,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关爱他人。

-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思维能力。

-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2.2 教学方法-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的情感,培养语感。

-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 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关爱他人。

三、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歌曲等方式,引出单元主题,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词汇和句型。

3. 课堂讲解: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课文主题,引导学生理解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4. 实践活动: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关爱他人。

5. 总结与拓展: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习空间。

3.2 时间安排- 导入新课:5分钟- 自主学习:15分钟- 课堂讲解:20分钟- 实践活动:10分钟- 总结与拓展:5分钟四、评价与反馈4.1 评价方式-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指导。

部编版四年级下半年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半年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半年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方案一、单元概述1.1 单元主题部编版四年级下半年第三单元以“人与自然”为主题,通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1.2 单元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 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 增强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提升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本单元包括3篇课文:《草原》、《松鼠》、《只有一个地球》。

- 《草原》描绘了美丽的草原风光,展现了草原上的人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

- 《松鼠》介绍了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引导学生关注和了解小动物。

- 《只有一个地球》阐述了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2.2 教学目标-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方法3.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心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3 任务驱动法布置相关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巩固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安排4.1 教学时间本单元教学计划安排2周时间,每天1课时,共计10课时。

4.2 课时分配- 第1-2课时:《草原》教学- 第3-4课时:《松鼠》教学- 第5-6课时:《只有一个地球》教学- 第7-8课时:拓展阅读与实践活动- 第9-10课时:总结与评价五、教学评价5.1 过程性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等方面进行过程性评价。

5.2 终结性评价通过单元测试、课文背诵、实践活动展示等方式进行终结性评价。

六、教学资源- 课文文本- 相关音频、视频资料- 生字词卡片- 学习任务单- 小组讨论记录表七、教学建议- 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部编(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带教学反思

部编(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带教学反思

部编(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带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和表现形式;2.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3.提高诗歌欣赏和鉴赏能力;4.能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感受。

二、教学重点•掌握诗歌的基本特征和意义;•通过欣赏多首诗歌,提升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相关诗歌的课件和多媒体设备;2.课堂环境:整洁明亮的课堂环境;3.学生准备:让学生提前阅读相关诗歌,做好预习。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一段关于诗歌的视频,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打开新课的序幕。

2.学习新诗歌(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诗歌,通过朗读和讲解,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和情感内涵。

3.诗歌欣赏(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欣赏活动,每组选择一首诗歌进行朗读和解读,展示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课堂练习(1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课堂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对诗歌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5.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认识进行深入思考。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诗歌欣赏和解读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部分学生能够深入领会诗歌的内涵,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较为肤浅。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对诗歌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同时,我还需注意课堂氛围的营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

七、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2.继续阅读相关诗歌,总结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八、扩展阅读1.鲁迅《雨巷》2.李白《静夜思》以上就是本文对部编(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三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带教学反思的具体内容,希望能为教师们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三单元 9《短诗三首 》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三单元 9《短诗三首 》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三单元9《短诗三首》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和朗读《短诗三首》。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朗读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短诗三首》的理解和朗读。

•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表达诗歌情感。

难点
•理解抽象诗歌语言,提升对诗意的把握能力。

三、教学准备
•课件:《短诗三首》PPT。

•手段:黑板、彩色粉笔、CD音响。

•素材:准备课文朗读音频。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课堂导入:巩固前几课的内容,复习相关知识点。

2.学习新知:呈现《短诗三首》诗歌内容,详细讲解诗意和文中隐含的
情感。

3.听读诗歌:播放音频,让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

4.课堂练习:分组或个人朗读诗歌,注重语音语调的运用。

第二课时
1.复习上节课内容,梳理《短诗三首》的主要内容和感情色彩。

2.分组朗读:让学生进行分组朗读,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互助意识。

3.课文理解:通过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领悟其中的诗意。

4.诗歌赏析:展示相关插图或图片,让学生进行诗歌形象联想,增强理
解深度。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相信学生对《短诗三首》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感悟。

在未来的学习中,希望学生能够继续深入诗歌世界,感受诗歌的美丽与魅力。

统编教材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3单元教案

统编教材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3单元教案

统编教材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3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能够认读并正确书写本单元的所有生字词。

•能够理解文本大意,把握故事情节。

•能够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能够模仿故事情节,进行口头表达。

教学重点
•生字词的认读和书写。

•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回顾。

教学难点
•故事情节的把握和理解。

•课文中的生字词认读和应用。

教学准备
•教材:统编教材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素材:故事插图、生字词卡片、教学PPT等。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录音机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师生互动,呈现故事插图,引出本单元主题。

2.复习上一课的内容,为本课内容做铺垫。

二、新课教学(25分钟)
1.听教师朗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2.教师讲解生字词意思和读音,并进行示范。

3.学生跟读生字词,巩固学习。

三、活动设计(15分钟)
1.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仿故事情节,展示小短剧。

2.学生讨论故事中的价值观念,引发思考。

四、作业布置(5分钟)
1.完成课后习题。

2.默写本课生字词,并复习前几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故事情节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课外阅读指导,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9.短诗三首【教学内容】教科书 P36~37 内容。

【教学目标】1. 会认 2 个生字,会写 8 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 感悟“诗”的整体特点,比较古诗和现代诗的区别。

【教学重点】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味。

【教学难点】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感悟“诗”的整体特点,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朗诵导入1. 教师朗诵《短诗三首》。

2. 让学生体会这三首诗和第一单元学的诗有什么不同。

3. 教师小结导入:老师刚才朗读的是一首现代诗,它和古诗有些不同,那它到底有哪些不同呢?下面,我们就来读读这三首诗,相信同学们通过学习,就会明白的。

(板书课题)二、学习生字1. 学生齐读诗歌,注意停顿与节奏。

2. 学生自学生字,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读通字词,了解字义。

3. 同桌互读,正音。

4. 检查反馈。

出示生字词,指名读;学习词语,造句理解。

5. 书写练习。

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三、初知大意1. 学生朗读诗歌,说一说,每首短诗写的都是什么?2.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3.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第一首诗写了诗人对母亲、童年往事的回忆;第二首诗写了诗人对大海的感受和赞叹;第三首诗写了母亲对诗人的爱护,以及诗人对母亲的怀念。

四、学习诗歌1. 指名朗读,要求:把控节奏,注意感情基调。

2. 想一想:这首诗有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句型?(指名回答)3. 教师明确:四句话;一个感叹句,三个反问句。

4. 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思考:诗人认为大海是什么样的?5. 同学们,这首诗歌通过星光、花香来衬托大海,表明大海波涛的清响一直存在于作者的心中,影响着诗人的思潮,表达了诗人对大海的热爱,对自然的歌颂。

五、课堂小结1.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初步了解了每首诗歌的大意,并学习了第二首诗歌,下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

2. 布置作业:写生字,完成相应课后练习题。

第2课时一、复习旧知1. 学生齐读诗歌。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本单元课文内容,理解故事情节,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故事内容。

2.能够正确朗读课文,掌握词语及表达方式。

3.能够按要求完成听力、说、读、写的综合技能训练。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理解和掌握本单元课文的内容。

2.朗读文中的文字,正确把握语气、语调。

3.进行相关的听力、口语练习。

难点1.理解比较抽象的诗歌意境。

2.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故事内容。

三、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2.辅助教材:笔、纸、课程录音。

3.教学实物:相关图片、课文朗读录音。

4.教学环境:课室布置。

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课前准备:–概述本节课的内容和目标。

–播放相关录音,导入课程内容。

2.导入:–让学生观看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兴趣。

3.学生阅读:–学生跟着录音朗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4.课文分析:–深入探讨课文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道理。

5.课堂练习:–分组练习朗读课文,提升口语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1.课前复习:–老师简要复述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

2.词语解析:–教师解释生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让学生掌握词语。

3.课文表达:–学生自行编写与课文相关的小故事,培养创造力。

4.语文游戏:–设计相关游戏,巩固课文内容。

5.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一个集人物、情感和想象于一体的内容,学生对其中的诗歌意境可能理解起来有些困难。

通过合理设计课程内容和进行综合训练,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

以上是《第三单元《语文园地》教案》的教学内容安排,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步骤和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案(含整个单元)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案(含整个单元)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案(含整个单元)教学目标:1.研究认识“漫、涛”2个生字,掌握“繁、漫”等8个字和“繁星、藤萝、波涛”3个词语的写法。

2.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味,背诵课文。

3.理解现代诗的特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1.研究认识“漫、涛”2个生字,掌握“繁、漫”等8个字和“繁星、藤萝、波涛”3个词语的写法。

2.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味,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现代诗的特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古至今,诗人们创作了无数经典的诗歌,那一首首优美的诗歌,就像一串串璀璨的珍珠。

现代诗语言优美,深受人们的喜爱。

2.请问大家,你们最喜欢的诗歌是什么?3.今天,我们将研究现代著名诗人XXX的三首小诗。

二、初读诗歌,检查预。

1.介绍作者XXX的简介。

XXX(1900—1999),原名XXX,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

XXX受到XXX《飞鸟集》的影响,创作了很多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小诗风格晶莹清丽、软柔俊逸。

主要作品有《冰心小说散文选集》《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小橘灯》《繁星》《春水》等。

2.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认读。

繁星漫灭藤萝膝上波涛3.重点指导书写:“藤”和“膝”右下方不是“水”,而是五笔写成的“”。

4.请同学们读出你们最喜欢的一首诗歌。

三、朗读诗歌,体会韵味。

1.研究《繁星》(七一)。

1) 自由读诗歌,边读边体会。

2) 读完这首诗,你脑海中出现了什么画面?(想象“月亮、XXX、母亲的膝上”这些形象的样子。

)3) “这些事”指的是什么?(童年的那些事。

)4) “月明的园中,XXX的叶下,母亲的膝上”这句话唤起了你怎样的感受?(对母亲的怀念和儿时快乐生活的深切怀念。

)5) 出示图片,配乐朗读诗歌。

6) 试着背诵诗歌。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四、选词填空。

(12分)重叠重合1.所有的绿,挤在一起,( )在一起,交叉在一起。

2.对称图形可以完全( )。

金晖余晖3.白桦树在灿灿的( )里,闪着晶亮的雪花。

4.夕阳的( )透过云霞,洒在江心。

漫灭磨灭5.人民教师为培育后代作出了不可( )的贡献。

6.这些事是永不( )的回忆。

第二课时五、根据意思写词语。

(5分)1.磨灭,模糊难辨。

( )2.间隔穿插,互相穿过。

( )3.举止大方,不呆板,不拘束。

( )4.没有鲜明的轮廓或细节,勉强看见。

( )5.没有一点儿声音,非常安静。

( )六、日积月累。

(5分)1.诗是,诗给人类以。

2.诗和音乐一样, 。

3.诗是强烈感情的,它源于的情感。

七、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0分)1.《繁星(七一)》中、、,都能表达出浓浓的母爱。

2.《绿》是艾青写的一首抒情诗,诗中运用了和七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一课守身自爱教学目标:1、理解“守身自爱”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守身自爱”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守身自爱”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守身自爱”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无和私、最伟大的。

孝的意义在于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思。

身体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天下的父母都希望子女健健康康。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珍惜好自己的身体,不要做毫无意义的残毁和无价值的牺牲,就是对父母的孝顺。

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

”孝的意义又在于维护父母的尊严,不让父母为自己蒙羞。

孝道是社会的行为规范,是社会法律秩序和道德秩序的良好阐述。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存身惜名,不让家人担心,不辱没父母,那么逞勇斗很、违法乱纪的事情就不会发生,每个公民都会遵纪守法,恪守公德,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文明。

遵行孝道,从爱惜身体、尊重生命做起。

二、新课教学:1、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父母,之终也。

---《孝经·开宗明义章)翻译:自己的肢体、头发和肌肤都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不敢败坏,这是孝行的开端;为人处世能行正道,使自己扬名后世,从而使父母荣耀,这是孝的高境界。

2、孝子不服暗,不登危,惧辱亲也。

父母存,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

--《礼记・曲礼上》注释:服:通“”伏”,指潜伏于暗处译:孝子不潜伏在暗处,不登危险的地方,是怕因自已的过失使父母蒙受羞辱。

父母健在的时候,不可以与朋友生死相许,不可以私存钱财。

3、曾子曰:“身者,父母之遺体也。

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吕氏春秋・孝行》注:遗:留。

译:曾子说:”自已的肉身,是父母遭留的身体。

使用父母遗留的身体,敢不恭敬吗?三、思考讨论:1.“父母在,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

”这种看法你赞同吗?为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2.孟子说:“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

”结合所学,査一査这句话的意思,想一想“守身”和孝顺父母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说丧失了操守的人就不能孝顺父母呢?请在班级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四、延伸阅读:小杖则受大杖则走孔子的学生曾参(即曾子)家有一块菜地,他的父亲曾点在地里种了许多瓜果。

有一天,曾参见瓜地里长了许多野草,就拿起锄头除草、不小心瓜的根刨断了。

曾点正好看见,于是,他拿起木杖向曾参的背上地击了两下。

曾参当场不省人事,昏倒在地,过了一会儿才苏醒过来。

他爬起来对父说:“刚才得罪了父亲,父亲用尽力气教调儿子,该不会累病了吧?”说完,曾参若无其事地回到自已的里弹琴唱歌,以示自己并未受伤,好让父亲放心。

孔子得知此事后,对曾参说:“曾参啊!我来跟你讲讲舜帝的故事吧!舜帝的父亲叫瞽叟,他想使唤舜的时候,舜都在他身边;但是他想置舜于死地的时候,舜便躲开了,让父亲找不到。

平日舜受父亲的小杖责打、而大杖责打时就逃走,就是不想使瞽叟得到不义的罪名。

这样,才不失为一个敦厚的孝子,你不是天子百姓吗?杀了天子的百姓,那罪过怎么样?五、积累与感悟:1.请积累以下两句关于“守身”的名言,并写写你对这两句话的感悟。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一《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一《(论语・卫灵公》2.“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你如何看待其中“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的观点?请组织一场题为“扬名显父母是否为孝”的辩论赛,通过辩论引导大家辩证认识古人的孝道。

第二课手足情深教学目标:1、理解“手足情深”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手足情深”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手足情深”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手足情深”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诗经・小雅・常棣》:“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古代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基本的人伦关系称为“五伦”,其中的双方都要遵守一定的“规矩”。

以兄弟为例,要做到“见友弟恭”,为见的,要照顾弟弟,为弟的,要数重见长。

兄弟关系是家庭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兄弟之间关系和壁,则家庭安宁祥和。

正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首先要学会爱亲人,建构和谐有序的家庭伦理关系;然后进一步将这种关系向外扩展,做到仁爱百姓;最终达到仁爱万物的境界。

二、新课教学:1、死丧之威,兄弟孔怀。

原隰裒矣,见弟求矣。

----《诗经・小雅・常棣》注释:①孔怀:很关心。

孔,很。

②原:古同“塬”。

这里指中国西北部黄土高原地区因冲刷而形成的高地。

③隰(xí):这里用为低湿之地之意。

④裒(póu):聚土为坟丘。

翻译:遭遇死亡威胁,兄弟最为关心。

丧命埋葬荒野,兄弟也会相寻。

2、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责在天。

君子撤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颜渊》注释:①亡:同“无”。

②患:忧虑。

翻译:司马牛很忧伤地说:“人人皆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啊!”子夏说:“我曾经听先生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只要对工作严肃认真,做事没有羞失,对人能恭数有礼,那就四海之内都是你的兄弟呀!”君子哪里怕没有兄弟呢?3、孟子日:“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尽心上》注:①与(yù):参与。

在其中。

②数:意外的事情。

③怍(zuò):惭愧。

语译:孟子说:“君子有三种乐趣,但是君临天下并不在其中。

父母都很健康,兄弟没灾患,是第一种乐趣;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第三种乐趣。

君子有三种乐趣,但是称王于天下并不在其中。

三、思考讨论:1.《论语》中总是将“孝”“梯”并举,认为二者是“为仁之本”。

结合课文注解想一想,“孝“和“悌”分别强调的是什么内容?为什么它们能够成为“为仁之本”?2.“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可见“悌”是一种血缘亲情。

《论语》中又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似乎“悌”又超越亲情,成为人们萍水相逢时对于知己的向往和追求。

你如何认识这里“兄弟”的意义呢?请在班内组织一场讨论,大家一起来说一说。

四、延伸阅读:兄弟情深苏轼、苏辙兄弟的手足情与他们的文学成就一样,是悠悠历史中璀璨夺目的华章。

而苏轼将这种并肩携手、患难与共的手足亲情,用他最擅长的形式表现出来,便形成了那一首首发自肺腑、贯注着充沛兄弟亲情的词作。

苏轼中秋怀人之作,为兄弟而发,其中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成为千古绝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成为千古佳句。

苏轼兄弟情意甚笃,写作此词时,他与苏撤已有六七年没见面了。

时至中秋,苏轼望月思弟,生出无穷悲欢之感,故有此作。

正所谓“兄唱弟随”,在苏轼写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第二年,苏辙也作了一首《水调歌头・徐州中秋》来回赠其兄。

当时苏轼出任徐州知府,四月离家走在。

苏撤与之偕行,并在徐州停留百余日。

临别之际,适達中秋佳节,他们一同泛舟赏月,苏辙写就了这首词来告别其兄。

苏轼读了也即席写了一首同调和韵之作,抒写二人久别重逢接着又将分别的依依难舍之情。

全篇语调凄凉,笼罩着浓厚的“愁”与“忧”的气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苏轼兄弟亲密无间的手足之情。

自从踏上仕途,苏轼、苏撤兄弟二人的命运就紧密联系在一起。

他们的政治见解相同,也都敢于直言进谏。

他们因才略而被任用,也因才略而蒙难。

当兄长被一贬再贬时,弟弟也因为受牵连而日子很不好过,但做弟弟的从未有过丝毫怨言。

在苏轼被关进大狱的时候,苏辙愿意以自己的官爵为长兄赎罪,结果被贬到筠州盐酒税。

常言道“患难见真情”,兄弟间的手足真情在患难时更显得弥足珍贵。

后苏轼第三次被贬,居于海南儋州,而苏辙也因为受哥哥牵连被贬雷州,正是一南隔海相望。

兄弟二人同时遭贬,患难与共,倍觉情笃。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大小苏”不愧为一对情深似海的模范兄弟。

五、积累感悟:1.中国传统文化中用来形容兄弟关系的词汇很丰富,兄弟之间感情深厚称之为“手足情深”;兄弟之间和睦友爱,称之为“花萼相辉”;兄弟之间意气相合、亲密无间,称之为“伯埙(xūn)仲篪(chí)”。

查查资料,看看这三个词分别是什么意思。

2.中国人家庭观念强,过年过节渴望团圆,春节期间,更是全国人民“大挪移”。

你有过春节回家与亲人团聚的“大挪移”经历吗?你怎么看待春节团圆的观念?请与同学一起分享过年过节的体会。

第三课尽心致养教学目标:1、理解“尽心致养”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尽心致养”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尽心致养”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尽心致养”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孝符合天地法则,是人类行为的准则,父母养养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天经地义。

赡养父母,既是一种法律义务,又是一种道德行为。

它既包括子女给父母提供的物质和经济保障,又包指子女对父母精神上的侍奉陪伴。

“以己之所有尽事其亲,孝之至也。

”赡养父母的最高境界,不在于物质上的富贵多寡,而在于即使让父母“啜菽饮水”也能“尽其欢”。

百善孝为先,孝养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也是为人子女所应尽的天职。

二、新课教学:1、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末之有也。

----《孝经·庶人章》注释:①庶人:普通百姓。

译:利用自然的季节,认清土地的高下优劣,行为谨慎,节省俭约,以此来孝养父母,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了。

所以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不论尊卑高下,孝道是无始无终、永恒存在的,有人担心自己做不到孝,那是没有的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