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列颠尼亚”》(周婷 杨兴)

合集下载

《别了,“不列颠尼亚”》新闻两篇其一(课堂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新闻两篇其一(课堂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学习任务】1、掌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历史与现实相融合的写法2、了解新闻特写的特点及本文的语言特色;3、了解有关香港回归的知识,体会作者对“香港回归”这一事件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知识储备】1. 走近作者《别了,“不列颠尼亚”》的作者周婷、杨兴实际上是新华社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位记者的合称。

其中周树春是新华社副总编辑、《参考消息》报社社长,2007年获第八届韬奋新闻奖。

杨国强,新华社高级记者。

2.. 背景资料英国在1841年1月26日占领香港岛。

1842年6月,中英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8月29日,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屈辱的《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英国驻华公使宾纳乐和李鸿章在北京签订“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英国以租借为名,取得了新界,为期99年。

1898年7月1日生效。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周婷、杨兴这两位新华社香港分社记者真实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文章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3、文题解读运用了倒装句式,新颖别致,意味深长。

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了无痕迹。

4 、“不列颠尼亚”简介不列颠尼亚——是罗马帝国对于大不列颠岛的拉丁文称呼。

不列颠尼亚被罗马人神化,称不列颠女神。

“不列颠尼亚”,成为现代英国的化身和象征,她的现代形象通常是身披盔甲,手持三叉戟和盾,在本文中指“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

5、本文是一篇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新闻文体——特写,它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6、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其他方面的联系等。

语文版语文八上第6课《别了“不列颠尼亚”》ppt课件1

语文版语文八上第6课《别了“不列颠尼亚”》ppt课件1
好词佳句共同分享
1、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再有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了。
1、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再有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了。
运用对比,强调了这次升旗是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象征着英国殖民者在香港统治的结束。
2、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
课文朗读(3分钟)
学习生字词
凝重 掩映 陈迹 瞩目 冉冉升起 易帜 展拓 子夜
(níng)
庄重。
(yǎn yìng)
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chén jì )
过去的事情。
(zhǔ mù)
(rǎn rǎn)
(zhì)
(zhǎn tuò)
(zǐ)
注目,把视线集中到一点上。来自慢慢地。指政权性质发生变化或投向敌方,这里指降英国国旗,升中国国旗。
3、大英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香 港 中 环
从哪一角度来写新闻的?
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回归的人群是多么激动,更没有对这一时间进行政治分析,分析其意义和影响,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一角度,显得比较新颖,并且在简介英国人降旗参加交接仪式登上“不列颠尼亚”号回国这一系列事件的过程中穿插了英国人登上香港,开始殖民统治的历史,这样就增强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第十自然段)
这些时间精确计时计分,衔接的非常紧密,为什么要这样写?
1、新闻需要真实的记录历史事件。2、急切地盼望着回归时刻的到来。3、表现了扬眉吐气的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第一次降旗——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十课《别了,不列颠尼亚》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十课《别了,不列颠尼亚》

第三层(第8—9段):交接仪式(降旗 与升旗) 时间: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和7月1日
的第一分钟。地点: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
冉冉升起。与此同时,添马舰东广场升起五 星红旗,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防务。
第四层(第10—11段):”不列颠尼亚号” 离港。 时间:0时40分 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都彭定
@长河语文
1842年《南京条约》,英军强占香港岛。 1860年《北京条约》,占领九龙半岛。 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强租新界,
香港全部被英所占。
七子之歌·香港 闻一多
我好比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呀,我身分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公告指出,随着近年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不断
强化和行业民间组织的快速发展,牙防组已难以适 应卫生事业发展的要求,卫生部决定予以撤销。牙 防组撤销后,原承担的工作由卫生部统一安排,群 众性牙病预防保健技术工作和有关事务性管理工作, 将以委托形式交专业社团或机构承担。
卫生部撤销全国牙防组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 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消息与特写的主要区别:
消息内容Biblioteka 概括表达 简洁、短小
时效性 较强
特写 具体 细致 稍弱
练习
《人民日报》巴厘岛5月3日电,东盟10国 与中日韩财长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发表
联合公报宣布,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将在今
年年底前正式成立并运行,以解决区域内的
卫生部4月30日发出公告,决定撤销全国牙病防 治指导组,同时将在疾病预防控制局成立口腔卫生 处,负责全国牙病防治管理工作。

《别了,“不列颠尼亚》PPT课件

《别了,“不列颠尼亚》PPT课件

军 卷 旗年 走 人月 。日 , 英 1
1997 7
又 大 从 英 海 帝 上 国 去 从 。 海 上 来 ,
3、课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 地融合在一起的? 在介绍了每一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 背景材料,使得每一个仪式都显示出历史的跨度, 有着历史的意义。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 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 如在写港督府告别仪式中,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 历史的背景材料。 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 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 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 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历史跨度 极大,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也让人更加体 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香港回归 历程
1984年12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 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 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 联合声明正式签字。
1990年4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第三次会议以2660票赞成通过了《中华 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为 香港回归后的稳定繁荣提供了可靠的法律 保障。
1996年12月11日,香港特 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 会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第 三次全体会议。经过投票选举 ,董建华当选香港特区首任行 政长官人选。这是香港历史上 第一次由港人来选择最高行政 首长,也是香港历史上第一位 主政的中国公民。
别了,“不列颠尼亚”
回忆……
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英国 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 明确阐述了中国对香港问题 的基本立场。 1983年7月25日,外交部 副部长姚广率中国政府代表 团与英国驻华大使柯利达为 首的英国政府代表团在北京 就中英香港问题第二阶段会 谈举行第二次会议。

别了,“不列颠尼亚“

别了,“不列颠尼亚“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 杨兴
制作者:郭建设
历史背景
十九世纪,英商来华进行鸦片贸易,赚取大笔财富, 换取中国的白银、丝绸、茶叶和香料。清廷担心老百 姓受到鸦片烟毒影响,决定禁止鸦片的进口。英商方 面,渴望在港口加强地位,不受满清朝廷控制,因此 导致鸦片战争(1840~1842年)的爆发。英国船坚 炮利,中国战败。香港岛就在一八四二年所签订的 《南京条约》中,永久割让给英国。 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 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 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 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大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 大事。
新闻的特点
新闻的特点
1〉真。2〉短:消息要求短。 3〉快:时效性。4〉活:生 动活泼,引人入胜。5〉强: 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新闻的结构
新闻的结构
1〉标题(正标题、副标题) 2〉导语 新闻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由最新鲜、最主 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 3〉主体 主体是导语之后,具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 4〉背景 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新闻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 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新闻的主要材料。 (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5 〉结尾 要把事实叙述得完整,逻辑严密,要响亮、有力,发人深 思,给人启迪。
复习新闻知识
什么是新闻?
什么是新闻?
新闻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社会意义 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的传播。狭义的 “新闻”专指消息;广义的“新闻”包括 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新闻评论 等等。本文有人说是通讯,有人说是特写, 并不能完全绝对区分。
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五个“W”和一个“H”即: 1、when:何时 2、 where:何地 3、 who:何人 4、 what:何事 5、 why: 何因6、how:何果

3.1《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 统编版2024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3.1《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 统编版2024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当堂训练
【2019全国Ⅱ卷】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 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5分)
2019年的永定河补水工程于3月13日启动。本次补水工程加大 了补水力度,到4月2日,已累计输水3100万立方米。另外,拦截在 河道上的官厅水库发电站、珠窝水库下马岭发电站、落坡岭水库的 下苇甸发电站全都停用,以保证补水全部灌入河道。目前,门头沟 区城内102公里的永定河山峡段,近40年来首次实现全级通水。
访谈
新闻评论
Who(何人)

What(何事)
闻 六
When(何时)

Where(何地)

Why(何因)
How(如何)
新闻的一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新 标题:全文的“眼睛”,可以只有一个大标

题,有时也有引标和副标。 概括新闻内容
的 导语:一般是开头第一句或第一段。

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括。
要 主体:正文部分,是导语内容的具体化。

阐述生动、具体的新闻事实。
构 背景:对新闻事实进行解释的事实材料。
结语:用来小结、展望、评价、激励等。
倒金字塔结构
标题、导语、主体是新闻中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 蕴涵在主体里面,有时省略。
按照新闻的基本构成对本文进行层次划分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参考答案:2019年3月13日永定河补水工程启动。这次工程加大补水 力度,停用发电站,实现永定河山峡段近40年来首次全线通水。
➢ 现实与历史交织的手法有何作用?
• 1、补充新闻事实,丰富了新闻的内容。(内容) • 2、形成今昔对比,不仅使现实场景有画面感,还使人

《9 短新闻两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 杨兴》教学设计

《9 短新闻两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 杨兴》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杨兴》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中蕴含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提高学生对国际时事的关注和思考能力。

2. 掌握新闻特写的写作技巧和特点,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蕴含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掌握新闻特写的写作技巧和特点。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历史背景资料和图片,以便在教学中展示。

2. 制作PPT课件,将文章内容进行分段讲解。

3. 准备教室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4. 安置学生预习文章,收集相关资料,以便在教室上分享和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次课的内容,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引出课文《别了,“不列颠尼亚”》。

2. 背景介绍:介绍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香港回归的重大意义和影响。

3.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停留、重音等,初步感受文章的情感和语言。

4. 精读课文: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内容,重点分析文章的主题和主旨,让学生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5.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 教室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文章的主题和主旨,引导学生思考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7. 作业安置:让学生根据教室所学内容,自行整理和总结一篇关于历史事件的文章,加深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

五、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包括课文朗读、图片、视频等,用于辅助教学。

2. 练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等,用于检测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水平。

3. 课外资料:包括相关历史事件的书籍、报刊等,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和不足,分析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水平。

语文试题《别了,“不列颠尼亚”》的阅读答案

语文试题《别了,“不列颠尼亚”》的阅读答案

语文试题《别了,“不列颠尼亚”》的阅读答案语文试题《别了,“不列颠尼亚”》的阅读答案别了,“不列颠尼亚”周婷杨兴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总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

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25任港督的庭院。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

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

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陈迹。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制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

停泊在港湾里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

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在香港上空。

150多年的英国管制即将结束。

”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156年前,是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别了,“不列颠尼亚”》

《别了,“不列颠尼亚”》

两国在1984年12月签署了《中英关于香港问
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到 祖国的怀抱。新华社记者周树春等四人写作 的这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就报道了查 尔斯王子代表英国参加中英交接仪式并与末 代港督彭定康离开香港的具体情况。
香港回归纪念碑

港 回 归


驻 港 三 军 欢 庆 香 港 回 归
旗冉冉升起。
第四个场景: (第10自然段)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 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Hale Waihona Puke 探究二:三次降旗的象征意义
第一次降旗:

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这标志着今后的
香港再也不会由港
督来统治!
第二次降旗:港岛上每天一度的降旗
平时这样的降旗是 很正常的,但这一次降 旗意义重大,因为标志 着被英国统治了156年 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 母亲的怀抱。
广义
4.风貌通讯 报告文学
消息
用事实说话,内容真实;
报道及时;语言简明扼要。
新闻最主要的特征是: 真 短 快 新 强

事实准确,内容真实;
简明扼要,篇幅短小。 报道及时,有时效性; 内容新鲜,有价值性; 思想性强,指导性强。
1.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
事件发展、事件结果。 2.新闻正文一般分为哪几个部分? 标题:是文章的核心,包括引标、正标、副标。 导语:是新闻的开头部分,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礼节同民族独立的精神巧妙地糅合
在口语化的表达中。标题寓虚境于
实境,独具匠心又了无痕迹。
4.“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
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

《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

《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

问题研讨
1、文章的标题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中心, 新闻标题更是如此。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含义 。 (1)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 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 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这是现实的场景。 (2)“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 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 终被洗刷。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
作者:周婷 杨兴
导入新课
1997年7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 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刻!这也是中华民族洗 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 时刻。在这样一件百年盛事之际。数位新华社 记者,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 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别了,“不列颠尼 亚”》这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新闻。
历史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2、本课的结构
①、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②、导语:港督彭定康离开香港(第1段)。 ③、主体: 4时30分,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 4时40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6时15分,“日落仪式”; 7时45分,第二次降旗仪式; 0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④、背景:港督府的变迁 ⑤、结尾: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3、新闻的分类?
广义: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狭义:消息
• 4、新闻的体裁分类?
• 四大类:消息报道、特写、通讯、报
告文学 • 5、新闻的结构?
•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
新闻的结构
①、标题(引题、正题、副题)是文章的核心。
②、导语:新闻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概括新闻的主
要内容。 ③、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是对新闻事实的具体叙述。 ④、背景: 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 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是 对新闻事实的补充。 ⑤、结尾:新闻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要响亮、有

八年级上册《别了,“不列颠尼亚”》知识点整理(语文版)

八年级上册《别了,“不列颠尼亚”》知识点整理(语文版)

八年级上册《别了,“不列颠尼亚”》知识点整理(语文版)第6课《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学常识⒈《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新闻特写,作者周婷、杨兴是著名记者。

本文选自《通讯名作100篇1949—1999》。

⒉特写及其特点:特写也叫新闻速写、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体。

它侧重于“再现”,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发生的现场,或某些重要精彩的场面。

二、字词拼音凝(nínɡ)重掩(yǎn)映瞩(zhǔ)目易帜(zhì)冉冉(rǎn)丧权辱(rǔ)国三、思想内容这篇特写,集中地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场景,表达了13亿中国人民对英国一个半世纪的殖民地统治结束后的无比欣喜之情。

四、写作特点:⒈语言庄重,对比鲜明,耐人寻味。

如英国降下国旗时写道:“一百五十六年前……升起……降下米字旗”。

平实的语言,鲜明的对比,饱含了中国人民对英国一个半世纪的殖民地统治结束后的无比欣喜之情。

⒉适当的运用一些背景资料。

穿插了背景材料,如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升降英国国旗等,在现实与历史的交错中,感受历史的深刻演变,使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

五、重点问题⒈选择哪几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来报道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第一个场景:下午4点30分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

第二个场景:晚6点15分举行英国管治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第三个场景: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下降,五星红旗升起。

第四个场景:7月1日王子和港督登船离港。

⒉体会语言含蓄而庄重的特点。

(1)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香港已经回归祖国,中国人民的屈辱历史永远成为了过去。

(2)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终结:作者郑重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表达了对长达一个半世纪殖民统治结束的欣喜之情。

原创2:第3课 别了,“不列颠尼亚”

原创2:第3课 别了,“不列颠尼亚”

整体感知
3. 概括文中描述的四个场景 (1)6月30日下午4:30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 降港督旗帜。 (2)6月30日晚6:15添马舰军营东西广场,降 英国国旗。 (3)6月30日子夜时分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米字旗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4)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 “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整体感知
2.提问:一篇新闻由哪几部分组成?具体落实到本文呢? 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第1自然段):交代“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查尔斯和彭定康撤离 香港的使命,香港即将回归中国。 主体:(第2-10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背景:(第7和第11自然段):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这种介绍就像电影中的闪电一 样,将历史和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对比很强烈,而且突出了英国对香 港156年统治的终结。 结语:(第11自然段):为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历史做了小结。
深入探究
3.把这篇特写改写成一篇一般新闻,可省略哪些语言?体会一下这些语言的好处。 (通过这步教学,让学生更加明确特写性消息和一般新闻的区别。) “蒙蒙细雨中”,“雨越下越大”是天气状况的实写,但两处用笔,写出过程,对 仪式的气氛起到了烘托的作用;“面色凝重”,是对港督彭定康表情的描写,但在 这里交代,对“告别”的仪式的氛围起了点染的作用。这些语言充分体现了新闻特 写的特点,而一般新闻则是不需要这样的语言的。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 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1942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 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 “日治时期”。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
标题、导语、主体是新闻 中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 语有时则蕴涵在主体里面, 有时省略。
标题:让人们对新闻有所了解。 要求是: 1.简,标题要简练,尽量不要太罗嗦. 2.精,不要写无关紧要的话.一定要提炼出重要信息,讲明白, 讲清楚。 3.全,标题要全面概括内容,基本上要达到看到题目就了解新 闻主题内容的目的。 导语: 位置:是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 作用: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高度集中了新闻的重 要内容。 主体: 作用:用充足的事实来表现主题,对导语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 扩展与阐释。主体应尽量详细,写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可多对事 情进行描述,注意要有层次.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 结语:结束语,可以以事情的最终结局作为结语.或是依据新闻内 容可有可无。
自私、胆怯、不敢承担是当下一些人身上的毛病。 舆论谴责刘鑫而不谴责陈世锋,是因为陈世锋自有法 律给他一个公道,而法律与人性并不完全统一,舆论 只好谴责人性的丑陋。 罗曼罗兰说,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 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借用这句话,有一种勇敢是 在认清人性的丑陋之后,依然对美好的人性充满期待。 愿所有人的内心都能保有一丝光明。
本文是一篇特写。特写要求用类似于电 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 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的一种新闻价值 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新闻文 体。
特写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 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 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 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思考:本文正文由那几个部分组成
1、导语 (第1段)
英国米字旗降落,‚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
2、主体(第2—10段)
具体报道了英方撤离的过程。
3、结语(最后1段)

《9 短新闻两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 杨兴》作业设计方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

《9 短新闻两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 杨兴》作业设计方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杨兴》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

2. 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

3.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关注和思考能力。

二、作业内容1. 阅读理解:仔细阅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香港回归的时间和意义是什么?(2)文章中提到的“不列颠尼亚”指的是什么?(3)课文中用了哪些词语和表达方式来描述香港回归的过程?2. 词汇积累:积累课文中出现的生僻词汇,并解释其含义。

3. 写作任务:以“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为主题,写一篇短文,描述你所理解的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字数不少于150字。

三、作业要求1. 按时完成作业,避免拖延。

2. 认真阅读课文,确保理解题目要求,避免答非所问。

3. 写作时注意语句通顺,条理清晰,符合规范要求。

四、作业评价1. 批改作业时,将根据回答问题、词汇积累和写作任务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2. 对于回答问题,重点关注答案是否准确、全面,是否符合课文内容。

3. 对于词汇积累,重点关注词汇的理解和运用是否正确、恰当。

4. 对于写作任务,重点关注文章的主题是否明确、深刻,表达方式是否恰当、流畅。

五、作业反馈1. 批改作业后,将向全体学生反馈作业情况,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2. 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和错误,将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讨论,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3.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积极思考、认真阅读、积极参与讨论,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1.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进一步掌握新闻报道的写作技巧;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作业内容:1. 阅读理解:学生需要仔细阅读课文,回答课后问题,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同时,学生需要找出作者在报道中的情感表达,并分析其作用。

2. 写作练习:学生需要以自己的生活经历或身边的事件为题,撰写一篇新闻报道。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文笔记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文笔记
场景三
子夜降旗: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中国国旗升起
场景四
零时40分告别:零点40分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离开香港
结语
(未明确列出,但可根据内容推测为对全文的概括性小结或提出深思的问题)
语言特点
准确性
用词准确,具体生动地描述了香港回归的历史时刻
形象性
采用文学手法,描绘了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和重要场面
英国皇家游轮,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
结构分析
导语
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
主体
集中描写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四个场景及有关背景资料
场景一
傍晚降旗: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场景二
(未明确列出,但可根据内容推测为相关背景介绍或过渡段落)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文笔记
类别
内容
基本信息
课文标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
作者
周婷、杨兴
体裁
新闻特写(通讯)
主要事件
香港回归,英国撤离
获奖情况
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背景知识
历史背景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题目来源
活用毛主席《别了,司徒雷登》的题目
“不列颠尼亚”含义
深层含义
表达了中国人民对香港回归的喜悦和自豪,以及对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
情感性
蕴含了对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后的欣喜之情
写作手法
时间顺序
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清晰记录了英国撤离香港的整个过程
背材料
适当地运用背景材料,增强了文章的历史感和厚重感

别了,不列颠尼亚

别了,不列颠尼亚

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但又是 在蒙蒙细雨中?
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 “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 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 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可以说在 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国殖民统治的太阳陨落 了,所以把英国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 1、新闻需要真实的记录历史事件。
• 2、急切地盼望着回归时刻的到来。
• 3、表现了扬眉吐气的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这些事件当中,哪件事给你留下 深刻的印象?为什么会给你留下 深刻印象?请说明理由。
新闻报道中往往要交代有关的背景材料,试找出课 文中运用的背景材料,并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文章的第4、7、11自然段。 背景中有历史事件的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 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 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 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与现实场景自然融合, 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 杨兴
男:小河弯弯向南流 流到香江去看一看 东方之珠我的爱人 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 女:月而弯弯的海港 夜色深深灯火闪亮 东方之珠整夜未眠 守着沧海桑田变幻的诺言 合: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 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 的尊严 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 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 的脸
女:船儿弯弯入海港 回头望望沧海茫茫 东方之珠拥抱着我 让我温暖你那沧凉的 胸膛 合:让海风吹拂了五 千年 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 出你的尊严 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 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 黄色的脸
请同学们找出这篇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结尾。
导语部分讲了什么事件? 主体部分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写了些什么事件?
别了,不列颠尼亚 标题: 导语: (1) 英国撤离香港 主体: (2-10)具体叙述了英殖民者 的告别仪式 结尾:(11)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 从海上去

《9 短新闻两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 杨兴》作业设计方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

《9 短新闻两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 杨兴》作业设计方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杨兴》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

2. 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作业内容1. 阅读课文,圈点勾画,理解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和历史背景。

2. 搜集相关资料,了解香港回归后的现状和发展。

3. 撰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香港回归的看法和对祖国的自豪感。

字数不少于300字。

三、作业要求1. 独立完成作业,认真阅读课文,确保理解正确。

2. 搜集资料要真实、准确,不得抄袭。

3. 写作时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不得抄袭网络文章。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作业完成情况、观点是否正确、语言表达是否清晰。

2.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

3. 评价结果: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

五、作业反馈1. 学生提交作业后,教师及时批改,并公布作业成绩。

2. 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指导。

3. 对于个别学生的问题,教师进行单独辅导,帮助其改进和提高。

4. 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评价和指导,对自己的作业进行修改和完善,提高写作水平。

在本次作业中,学生需要独立完成阅读和写作任务,搜集相关资料,并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通过撰写短文,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现状,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同时,教师需要认真批改和评价学生的作业,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改进和提高写作水平。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香港回归的看法和对祖国的自豪感,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了解更多有关香港回归和祖国发展的信息,拓宽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1. 深入理解课文《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内容和主旨,提高对新闻报道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通过阅读和分析其他新闻报道,提升学生阅读新闻的敏感性和分析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婷杨兴《别了,“不列颠尼亚”》在香港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

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

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

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

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

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

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7点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零点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

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和通讯的异同。

2、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3、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1、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了解新闻和通讯的异同。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交流(在研讨过程中将知识性和情感价值态度观的培养并重,学习认识世界的方法。

))一、导入1、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2、导入:香港回归是什么时候?如果你是一名记者,你会怎样报道这一事件?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报道既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人们是多么激动,而是选取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把末代港督乘坐的“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正是因为选材独特、意蕴深远,本篇报道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脱颖而出,入选《通讯名作100篇》。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文章艺术魅力。

二、题材简介本文是一篇通讯,广义上是新闻的一种,也是报刊常采用的基本体裁之一,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

通讯除具有新闻性之外,还具有形象性。

它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绘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三、新闻知识回顾1、什么是新闻(消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五个“W”和一个“H”即:(1、when:何时2、where:何地3、who:何人4、what:何事5、why:何因6、how:何果)3、消息的特点:1〉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

2〉短:消息要求短。

3〉快:时效性4〉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5〉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4、消息的结构1>标题(正标、副标题)2〉导语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3〉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4〉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

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

5>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响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四、学生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旗帜(qízhì)掩映(yǎn yìng)瞩目(zhǔ mù)展拓(zhǎn tuò)冉冉升起(rǎn rǎn)凝重(níng)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陈迹:过去的事情。

瞩目:注目。

五、课文分析(一)读课文,分析文章结构1、说说你如何理解标题?①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

②以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

③“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这种统治的结束。

本篇题为《别了,“不列颠尼亚”》,从客观的角度叙述了英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去的过程,表明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别了,‘不列颠尼亚’”表面的意思是告别了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实际的意思是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了,香港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中。

2、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看看这篇通讯是从什么角度,按什么顺序把“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时间地点主要事件1997年6月30日下午4点30分港督府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1997年6月30日下午4点40分港督府彭定康乘车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1997年6月30日下午6点15分距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的广场举行“告别仪式”,查尔斯宣读女王赠言1997年6月30日下午7点45分“威尔士亲王”军营旁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1997年6月30日最后一分钟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

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1997年0时40分中国南海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不列颠尼亚”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3、文章按时间顺序特写了哪几个场景?场景一: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场景二:下午6点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的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场景三: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中国国旗升起;场景四:零点40分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离开香港。

4、结构分析:这篇特写性消息按导语和主体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

第二部分(2至结束段)集中描写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四个场景及有关背景资料。

(二)文章背景材料分析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的事实时,还适当地运用了一些背景材料。

请找出来并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1、第7、11段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这样一来,就像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很强,且突出了英国对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

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用不再来的意味。

2、把这篇通讯改写成一篇新闻,你省略了哪些语言?体会一下这些语言的好处。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广场上灯光渐暗”“‘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等描述性的语言使描述对象生动、形象、可感。

“末任港督官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代表女王统治5年的彭定康登上了带有皇家标致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将于1997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交待告别的细节,事情的因果、始末交待的具体清楚。

“蒙蒙细雨中”,“雨越下越大”是天气状况的实写,但两处用笔,写出过程,对仪式的气氛起到了烘托的作用;“面色凝重”,是对港督彭定康表情的描写,但在这里交代,对“告别”的仪式的氛围起了点染的作用。

3、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

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

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

这篇文章语言庄重,却在含蓄中包含了很多言外之义,非常耐人寻味。

如在写到英方在告别仪式上降下英国国旗时说:“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平实的语言,鲜明的对比,饱含了对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后的欣喜之情。

你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会作者的苦心?(1)如课文中“最后”一词的多次出现,强调英国对香港长达150多年的统治终于结束了,中华民族百手来的耻辱被洗雪,中国人民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国土上行使主权,扬眉吐气了(2)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日落仪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湾中的‘不列颠尼亚’号,一是‘紫荆花图案’作为英国告别仪式的背景,标志着英国对中港150年来的殖民统治结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

(3)全文最后一句语言庄重而含蓄,有深刻含义。

“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

“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六、新闻和通讯的主要区别1、通过对本通讯的学习把握,简要概括出新闻与通讯的主要区别:①新闻中的事实一般是概括性的;通讯则要求通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现实生活。

②新闻叙述要简洁、明快,篇幅短小;通讯则要有较细致的描写,往往还含有作者的议论,一般篇幅比较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