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七下探索平行线的性质word教案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1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1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7.2节“探索平行线的性质1”是学生在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以及平行线的概念后,进一步研究平行线的性质。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平行线的性质及推论,通过探索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材通过实例引入,引导学生探究并发现平行线的性质,进而总结出一般性结论。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图形认知基础,对直线、射线、线段和平行线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平行线的性质的认识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和思考来进一步深化理解。
此外,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及推论。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
3.提高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平行线的性质及推论。
2.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平行线的性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和引导发现法。
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通过引导发现,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几何图形资料,如直线、射线、线段和平行线的图片。
2.准备探究活动所需的各种教具,如直尺、三角板、圆规等。
3.准备课件,用于展示问题和引导学生的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直线、射线、线段和平行线的图片,让学生回顾这些基本几何图形的概念。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平行线有哪些性质呢?”让学生思考,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做铺垫。
2.呈现(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每组发放一些几何图形资料和探究工具。
教师提出探究任务:“请你们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观察、操作和思考,发现并总结平行线的性质。
【最新苏科版精选】苏科初中数学七下《7.1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word教案 (3).doc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会正确运用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呢,说出来告诉大家.
共同小结.
师生互动,总结学习成果,体验成功.
课后作业:
1.课本P11习题7.1第2、3、4题;
2.思考题(选做):
已知:如图9,∠1=∠2,∠3=∠4.
问:(1)AB与CD平行吗?(2)EG与FH平行吗?为什么?
例题:
如图5,∠1=∠C,∠1=∠2,请找出图中互相平行的直线,并说明理由.
发表意见,表达观点,相互补充.
参考答案:
因为∠1与∠C是AB、CD被AC所截构成的同位角,且∠1=∠C,所以AB∥CD.
由“∠1=∠C,∠1=∠2”可得∠2=∠C,而∠2与∠C是AC、BD被CD所截构成的同位角,所以AC∥BD.
课后完成必做题,并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确定是否选做思考题.
选做题解法较多,但又不规定必须用几种方法,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去自主选做.这样就能实现《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选做题中给出了“∠1=∠2”,即是为了考查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推理得出一对同位角相等),也为下节课的引入埋下了伏笔.
观察、思考、感悟.
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制作的教学课件可以在课堂上快捷地多次播放,从而让学生在观察与反思中感悟“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一基本事实.
实践探索:
通过课件的动画演示(并通过作图工具的变式使学生意识到所使用的三角板中的角度并非一定要是45°、30°、60°、90°等特殊角度,而可以是任意角度)引导学生得出当具备条件“同位角相等”时,就有结论“两直线平行”成立(如图3),而且条件“同位角相等”不成立时,不能得出结论“两直线平行”(如图4).
观察、思考,并归纳、小结得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并在图形变式中,体会“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2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探索平行线的性质》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并熟练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中给出了丰富的实例,通过观察、猜想、证明等环节,引导学生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直线的性质,对直线有一定的认识。
但平行线的性质较为抽象,需要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并能熟练运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和交流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行线的性质。
2.难点:平行线性质的证明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操作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猜想、证明平行线的性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多媒体课件,展示平行线的性质。
2.准备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平行线现象,如楼梯、轨道等,引导学生关注平行线。
提问:你们观察到平行线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2.呈现(10分钟)展示教材中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并猜想平行线的性质。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猜想。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自己的操作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得出平行线的性质。
5.拓展(10分钟)出示一些有关平行线性质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解答疑惑。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行线的性质。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有关平行线性质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1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7.2》这一节主要让学生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平行线的概念,引导学生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探究,又有实践操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等基本概念,对几何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平行线的性质,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平行线的性质,能熟练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平行线的性质2.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平行线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平行线的性质。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含平行线的性质图片、实例等。
2.教学卡片:用于学生分组讨论。
3.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板书:用于记录关键知识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生活实例,如 road、trn 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之间的平行关系。
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平行线的性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提问:“你们发现平行线有哪些性质?”鼓励学生积极回答,总结出平行线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一套教学卡片。
要求学生根据卡片上的图形,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判断。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解答疑问。
4.巩固(10分钟)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7苏科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精品教案.2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7.2 平行线的性质【学习目标】1、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了解平行线性质定理的证明。
2、探索并证明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并能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计算。
3、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线性质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学习重点】平行的性质【学习难点】应用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 【情境创设】在练习本上画两条平行线AB 、CD ,再画直线EF ,使EF 与AB 、CD 相交。
指出图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课堂导学】1、如图,直线a 、b 被直线c 所截,a ∥b ,那么∠2和∠3相等吗?为什么?2、直线AB 、CD 被直线EF 所截,AB ∥CD ,那么∠2和∠3互补吗?为什么?3、平行线的性质:(1)两直线平行, ;(2)两直线平行, ; (3)两直线平行, 。
如右图:∵a∥b(已知)∴= ()如右图:∵a∥b(已知)∴= ()如右图:∵a∥b(已知)∴+ =1800()【例题讲解】例1.如右图,BD平分∠ABC,ED∥BC,∠1=25°。
求∠2、∠3的度数.例2.如图,AD∥BC,∠A=∠C试说明AB∥DCA D EF B C【课堂检测】1.如图,如果AB//CD,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得∠1=∠CDE,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得∠1=∠BDF;根据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可得∠1+_____=180°.2.如图,如果∠BAC=∠ACD,那么____//____,∠BCD+∠_____=180°.3.如图,直线a//b,∠1=45°,则∠2=_ ___°,∠3=__ _°4.书本第15页练一练。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7.2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7.2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7.2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线的概念,以及如何用直尺和圆规作图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证明等方法,探索并证明平行线的性质。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形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掌握平行线的性质,提高他们的几何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之前,已经掌握了平行线的概念,也有一定的作图基础。
但是对于平行线的性质,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观察、操作、证明等过程,来理解和掌握。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平行线的特征,猜想平行线的性质,并通过证明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2.培养学生观察、猜想、证明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几何思维能力。
3.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平行线的性质。
2.如何引导学生观察、猜想、证明平行线的性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观察、猜想、证明平行线的性质。
同时,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包括平行线的性质的图片、例题、练习题等。
2.准备直尺、圆规等作图工具,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平行线的特征。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平行线有哪些性质呢?”让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平行线的性质,让学生初步了解平行线的性质。
同时,让学生用直尺和圆规尝试作图,验证平行线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每组选择一道练习题,用直尺和圆规作图,验证平行线的性质。
教师在旁边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选择几道题目,让学生在黑板上展示作图过程,并解释平行线的性质。
七年级数学下册7_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教案新版苏科版3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教学目标 1.掌握平行线的三个特征(即性质定理),并能解决一些问题.2.理解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区别与应用教学难点平行线性质的运用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哪些?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二、探索新知合作交流一:看课本第13页图7—10。
1.猜一猜∠1和∠2相等吗?书上是如何验证的?你还有别的方法吗?2.图中还有其它同位角吗?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验证你的猜想。
3.在图7-10上任意画一条直线去截平行线AB、CD,所得的同位角都相等呢?通过操作我们得到: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符号语言:∵a∥b,∴∠1=∠2.合作交流二:如图:已知a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符号语言:∵a∥b,∴∠2=∠3.合作交流三:如图,已知a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符号语言∵a∥b,∴∠ 2+ ∠ 4=180°.三、学以致用1324132ab412ababc1234d例1如图,已知直线a ∥b,∠1 = 500,求∠2的度数.变式1.已知条件不变,求∠3,∠4的度数?变式2.如图,已知∠3 =∠4, ∠1=47°, 求∠2的度数?例2 如图,AB ∥CD ,∠A =∠D,判断AF 与ED 得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四、梳理知识平行线的性质:由“线”定“角”,平行线的判定:由“角”定“线”。
五、当堂检测 课本15页练一练1-3作业:《建构式生态课堂学习手册》第5页课时3 课外作业:《补充习题》第4页平行线的性质EBAF C D。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教案设计.docx
七年级数学《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平行线的性质,会用其解决问题;2.能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直线平行的条件;3.能有条理的进行简单的说理。
【教学重点】三条性质的推导。
【教学难点】能用平行线的性质和直线平行的条件有条理的进行说理。
一、自学提纲对照课件上的要求预习书本11页一12页的练一练之前部分。
二、自主练习1.如图,AB〃CD,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得ZABD=ZCDE;根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得ZABD=ZBDF;根据“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可得ZABD+Z _ =180°2.如图,若使a〃b,请你添加一个条件: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使c〃d,请你添加一个条件:____________ ,理由是.3题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图,若ZBAC=ZACD,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 , ZBCD+Z4.如图,一条公路两次拐弯后和原来的方向相同,即拐弯前、两条路平行,若第一次拐角是150°,则第二次拐角为________5.请你仿照书中12页的议一议,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说明“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自行画图)三、合作探究例 1.如图,a〃b, c 〃d, Zl=48°,求Z2、Z3、Z4 的度数。
:d/7 ---------- Va1/ A例 2.如图,AD 〃BC, ZA=ZC.试说明 AB//DC.五、 回扣目标 六、 课堂反馈1 .如图1所示,AB 〃CD,则与Z1相等的角(Z1除外)共有( A. 5个 B. 4个 C. 3个 D. 2个 2.如图,厶〃心,Z a 是Z B 的2倍,则Z a 等于3.如图,已知DE 〃BC, CD 是ZACB的平分线,ZB=72° , ZACB=40° ,则 ZBDC 等于A. 78°B. 90°4. 如图:AB/7CD, ZB=61° , ZC=61° ,判断 AC 与 BD解:AC _____ BD,理由如下:AB 〃CD(_ \ Z __________ =Z ZC=61° (_ \ z __________ =z \ AC _______ B D(5. 如右图所示,Zl=72° , Z2=72° , Z3=60°,求Z4的度数.四、变式拓展如图所示,已知 AB 〃CD, ZABE=130° , ZCDE=152° ,求/BED 的度数.A. 60°B. 90°C. 120°D. 150°C. 88°D. 92°课堂作业A 组1.若Z1与Z2是同旁内角,Zl=30°,则A. Z2=150°B. Z2=30°C. Z2=150° 或 30°2.下列说法:①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②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内错角相等,两 直线平行;④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其中是平行线的性质的是 ( )A.①B.②和③C.④D.①和④3.若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则一组同位角的平分线互相( )A.垂直B.平行C.重合D.相交4.如图,AB 〃CD,则 ZA+ZE+ZF+ZC 等于( )A.180°B.360°C. 540°D. 720°5.如图,AB 〃EF 〃CD, EG 〃BD,则图中与Z1相等的角(Z1除外)共有9.如图,直线I、// ―,AB 丄A ,垂足为D,BC 与厶相交于点E,若Z 1=43 °,则ZABC=10. 如图所示,AD 〃BC, Zl=78° , Z2=40° ,求ZADC 的度数.( )D. Z2的大小不能确定5题6. 如图,CD/7AB, OE 平分ZAOD, OF 丄0E, ZD=50° A. 35°B. 30°C. 25°,则ZB0F 为D. 20° ,Z4=7. 如图,Zl + Z2=284° , b 〃c,则Z3=&如图,把一张长方形纸片ABCD 沿EF 折叠,若ZEFG=50° ,则ZEGF=C D FB io 题C11.如图,己知CD平分ZACB, DE〃BC, ZACD=25°,求ZEDC、ZAED的度数.12.如图,AB〃CD, AD〃BC, ZA的2倍与ZC的3倍互补,求ZA和ZD的度数.B组如图,CDXAB, EFXAB,垂足分别为D、F, Z1 = Z2,判断DG与BC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A教后记:。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7.2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7.2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探索平行线的性质》这一节内容是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平行线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并对平行线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平行线的性质时,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耐心引导,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并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3.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数学审美观。
四. 教学重难点1.平行线的性质的推导和证明。
2.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图片,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讲解。
2.准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和思考。
3.准备黑板和粉笔,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平行线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平行线的存在,并引导学生思考平行线的性质。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者黑板,呈现平行线的性质,并进行讲解和解释。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解答,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给予学生解答和指导。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平行线的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让学生举例说明。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平行线的性质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一些相关的家庭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doc
7. 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总课时数 1第4课时主备教师 朱玲 参备教师 朱秋阳 教学目标 1. 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2. 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方法解决问题.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三条性质的推导;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方法解决问题. 学习难点: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方法解决问题时的过程.教学 设 计一、 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板书)二、 出示目标(一)过渡语:我们要达到什么目标呢?请看: (二) 出示目标1. 掌握平行线的性质.2. 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方法解决问题.三、 自学指导(一)过渡语:怎样才能达到当堂目标呢?请同学们按照指导认真自学。
(二) 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P (13~15).要求:1. 按P13 “探究”中的要求画图,理解平行线的性质。
2. 填“做一做”的1, 2两题,并会仿照其格式写出性质1,性质2,性质3的过程;3. 注意例题的步骤和格式。
如有疑问,可小声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6分钟后,看谁能背诵以上知识点性质1,性质2,性质3。
四、 先学(一)学生自学,督促每一位学生认真自学。
(二)检测1.过渡语:能回答上面几个问题的请举手。
教师提问2.过渡语:上面的问题同学们都能答上来了,那能不能正确应用呢?请看检测题。
1、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a//b, Zl=121°,求Z3的度数。
2、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由Z1=Z2,你可以得出哪些结论?为什么?cC3、如图,已知ZABC+ZACB=UO° , BO、CO分别是ZABC和ZACB的平分线,EF过点0且平行于BC,求ZB0C的度数。
2. 8分钟独立完成。
要求:作图用铅笔。
解题规范,书写工整。
分别请两位同学说出答案,其他同学做到练习本上。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五、后教(一)先交换练习本后更正请同学们认真看堂上板演的内容,能发现错误并能更正的请举手。
(指明尖子生更正)(二)讨论:(先让尖子生“兵教兵”)尖子生讲的不对或不全的,教师更正或补充)2.评:(1) L1//L2, L3丄L1.L3与L2有怎么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苏教科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7.2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一课时)》教案
苏教科版初中数学重点知识精选掌握知识点,多做练习题,基础知识很重要!苏科版初中数学和你一起共同进步学业有成!7.2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由两直线平行得到两角的关系,由两角的关系得到两直线平行的灵活这转换。
2、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的能力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经历两种关系的转换过程。
2、应用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有条理地写出推理的过程。
三、课前准备:预习课本、直尺、三角板。
四、教学方法:引导探索法,讨论法、讲练结合法。
五、教学过程:(一) 动手操作(知识准备)1、利用一块三角板和一把画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a 、b ;2、画直线c 使它与直线a 、b 均相交;3、写出一组同位角、一组内错角、一组同旁内角,并用量角器量出它们的度数;4、观察各组角度数的关系,你可以得到怎样的结论?(二) 观察发现,得出结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 请你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说明说明成立的理由。
如图:因为a ∥b , 所以∠1=∠2又因为∠1与∠3是对顶角 ∠1=∠3所以∠2=∠32、类似地、请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成立的理由,并与同学们交流。
3、学生画图板演,小组讨论,个体学习,全班合作交流。
(三) 学会应用如图AD ∥BC ,∠A=∠C ,试说明AB ∥DC解:因为AD ∥BC 所以∠C=∠CDE又因为∠A=∠C所以∠A=∠CDE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可以知道AB ∥DC练一练 如图, a ∥b ∠1=55,∠2=68,求∠3、∠4、∠5的度数。
(四)拓展探究,练习巩固杨老师画了一个△ABC,他问同学们∠A+∠B+∠C等于多少度?你能有几种方法得到结论、画图并简述你的理由。
(五)布置作业P15习题7.2 3 、4、5苏科版初中数学相信自己,就能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教师不光要传授知识,还要告诉学生学会生活。
苏科版数学七下《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word教案
7.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能够熟练识别同位角(2)使学生会用同位角相等判定二条直线平行2、过程与方法通过三角板的平移法作平行线,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以及同位角特征的过程,并自然引入“三线八角”,培养学生观察探索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说理的必要性,让学生培养严谨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1)识别同位角(2)用同位角相等判定二条直线平行2、难点用同位角相等判定二条直线平行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一垂直的定义可以作为判断两条相交直线是否垂直的方法,那么平行线的定义能否作为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的方法呢?如果能的话,我们用平行线的定义来判断两条直线平行要满足什么条件?导语二情境一(苏教版七年级下)下面两种两条直线的位置,可以通过观察发现,当我们不能用定义来判断两条直线平行时,就要寻找另外一些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方法。
图8.1-1情境二(人教版七年级下)如图8.1-2,观察:∠1与∠2相等,所画的直线a、b平行吗?图8.1-2情境三(华师大版八七年级下)如图8.1-3.∠1与∠2不相等,所画的直线a、b平行吗?图8.1-3导语三大家还记得画平行线的方法吗?那为什么要平推呢?这里有什么数学道理吗?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今天的课题。
板书课题: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认识同位角【画一画】两条直线AB、CD与直线EF相交,交点分别为E F如图8.1-4则称直线AB 、CD 被直线EF所截,直线EF为截线。
图8.1-4【说一说】二条直线AB 、CD 被直线EF所截可得8个角,即所谓“三线八角”。
这八个角中对顶角、邻补角各有哪些?【双向沟通】这八个角中有对顶角:∠1与∠3,∠2与∠4,∠5与∠7,∠6与∠8。
邻补角有:∠1与∠2,∠2与∠3,∠3与∠4,∠5与∠6,∠6与∠7,∠7与∠8,∠8与∠5。
【感悟】同位角: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在二条直线的同侧,且在第三条直线的同旁的二个角叫同位角。
苏科版七年级下册 7.2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教案设计
平行线的性质【教材分析】本节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在充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并能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说理、计算,它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学习它为后面学习平面图形、空间图形等知识打下牢固的基础.同时,本节学习将加深学生对“角与平行线”的认识,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新知识探索欲望强,但对学习几何的方法缺乏.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中围绕操作一猜想、探索一说理这一认识过程去研究平行的性质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探索欲望,又解决了学生对学习几何方法缺乏这一问题, 让他们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合作探究,操作、观察讨论归纳【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平行线的性质2.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方法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2.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性质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尝试数学语言的表达,体验数学语言的优美与精炼,培养数学的学习兴趣.2.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性质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并能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重点1.三条性质的推导2.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方法解决问题.难点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方法解决问题课堂导入如图,一条公路两次拐弯后和原来的方向相同.如果第一次拐的角度是134°(即∠ABC),你能知道第二次拐的角度(∠BCD)是多少吗?课前自主学习预习学案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___________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___________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__________4.如右图,已知a∥b,则∠1与∠2,∠3与∠2,∠2与∠4有什么关系?预习思考如果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的8个角中有一个角的度数已知,那么能否求出其余7个角的度数?用什么知识求?思路导引:由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反之亦然,可求出其余角的度数课堂合作探究知识点一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知识点归纳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也可简单地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平行线的性质是从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并度量各角度数总结出来的3.平行线的判定,反过来就是性质,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典例剖析【例1】如右图,两条直线a,b被第三条直线c所截,如果a∥b,∠1=50.那么∠2的度数为( ) A.130° B.100° C.80° D.40°方法指导已知两直线平行,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考虑同位角相等【变式训练1】如图,D是AB边上一点,E是AC边上一点,且∠ADE=70°,∠DEC=125°,∠C=55°,则∠B的度数为()A. 70°B.100°C.80°D.40°知识点二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知识点归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也可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典例剖析【例2】如右图,已知DE∥BC,∠D:∠DBC=2:1,∠1=∠2,求∠DEB的度数解析图中BD和BE都可以作为平行E 线DE和BC的截线,由此可得∠DEB=∠1,∠D+∠1+∠2=180°,由此结合条件可求得∠DEB【变式训练2】已知:如右图,AB∥CD, 被直线EF所截交AB、CD于M、N, MP平分∠EMB, NQ平分∠MND,那么MP∥NQ,为什么?知识点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知识点归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也可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典例剖析【例3】如右图,AB∥DE,DF∥BC,∠3=62°,求∠2,∠1方法指导:结合“三线八角”的位置,灵活应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变式训练3】如右图,直线AD与AB、CD相交于A、D两点,EC、BF与AB、CD相交于E、C、B、F,如果∠1=∠2,∠B=∠C,试探究∠A与∠D的关系.知识点四平行线识别与平行线性质的综合运用知识点归纳1.平行线的判定是由角的数量关系判断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线的性质是由平行关系来寻找角的数量关系.2.应用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定理时,一定要弄清题设和结论,切莫混淆.典例剖析【例4】如图,∠1=∠2,∠C=∠F,请说明BC∥EF,并说明理由方法指导:此题是重复应用平行线的识别和性质,根据直线平行,可得角相等或互补,由角相等或互补,可得直线平行,运用时要分清条件和结论【变式训练4】如图,∠1=72°,∠2=72°,∠3=60°,求∠4的度数点拨:利用平行线的识别和性质解决问题时,要特别注意两者不能混淆.解决本题时常出现的错误是由a∥b,得∠3=∠4.【例5】如下图把一个长方形纸片沿EF折叠后点D、C分别落在D/、C位置,若∠EFB=65°,则∠AED是多少度?解析:由折叠可知∠DEF=∠FED,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求∠FED的度数,则可求出∠AED【变式训练5】如下图,小红用一个宽度相等的纸条按如图所示方法折叠一下,则∠1是多少度?【例6】如下图,AM∥CN(1)求∠MAB+∠ABC+∠BCN的度数;(2)求∠MAE+∠AEF+∠EFC+∠FCN的度数;(3)根据(1)(2)问题,你能探究出一个结论吗?请直接写出这一结论.【变式训练6】如图,已知AB∥CD,探究∠APC与∠PAB、∠PCD的关系.【概括整合】平行线判定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平行线性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是学生在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以及平行线的概念后,进一步研究平行线的性质。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推理、交流等活动,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平行线知识体系的进一步拓展,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思维挑战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直线、射线、线段的基本概念,对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平行线的性质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还需要加强。
此外,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同,对于一些空间图形的理解和操作能力有所差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实践、思考、交流等方式,逐步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并能够灵活运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平行线的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2.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发现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发现平行线的性质。
2.实践操作法: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
3.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含有丰富图片和例题的教学PPT。
2.学习材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学习材料,如教材、练习册等。
3.教具:准备一些直线、射线、线段和平行线的模型,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平行线现象,如楼梯、操场、书本等,引导学生关注平行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例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平行线的性质。
通过师生互动,共同总结出平行线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利用教具和学具,进行观察、操作,验证平行线的性质。
苏科初中数学七下《72探索直线平行的性质》word教案1
7.2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索、理解、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并能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说理、计算;2.经历探索平行线性质的活动过程,提高对图形的认识、分析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根据图形中的已知条件,通过简单说理或推理,得出欲求结果.教学重点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与应用.教学难点对平行线性质1的探究.教学过程(教师)学生活动设计思路创设情境,设疑激思——引入新课:如图,工人在修一条高速公路时前方遇到一座高山,为了降低施工难度,工程师决定绕过这座山,如果第一个弯左拐30°,那么第二个弯朝哪个方向才能不改变原来的方向?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让学生积极思考,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发表自己的观点(对错不论),激发他们探索新知的兴趣.利用情景导入,引出新问题,为学生将新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作好铺垫,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提问:根据同位角相等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回顾旧知.2.让学生知道两个命题之间内在的联系.通过复习回忆平行线的条件来引入新课的目的,一是温故而知新,促使学生实现知识思维的正迁移;二是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比较性质与判定的不同.探究新知实验猜想:作出两条平行直线a、b被第三条直线c所截,标出∠1、∠2,能借助你所画的图想办法解决如果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有怎样的数量关系?1.通过动手画图,度量角度,剪纸拼图操作并独立思考,在小组中交流结论;2.利用“几何画板”软件的“度量”功能和图形的“平移”功能,直观验证相关结论.两者结合,得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样的基本事实.通过动手画图,度量角度,剪纸拼图等简单易行的操作调动所有学生参加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来,再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小组交流验证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再利用“几何画板”演示,让学生在操作和直观感知中感受数学事实.知识不再是教师灌输,而是由学生体验感悟而得,学生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乐学爱学.实践探索:通过课件的动画演示,当a与b不平行时,∠1与∠2的度数是否相等.引导学生当条件“两直线不平行”时,结论“同位角相等”不成立.1.三种语言互译:∵a∥b(已知),∴∠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观察思考,并归纳、小结得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并在图形变式中,体会“两直线不平行,同位角不相等.”在学生合作交流后,教师归纳并板演平行线的性质,规范文字语言,通过图形语言、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的互译,以及相关的反例,加深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例题1:如图,已知AB ∥EF ,DE ∥BC .那么图中∠ADE 与∠EFC 相等吗?为什么?让学生自己学会分析,试用几何语言写出过程. 参考答案:因为AB ∥EF (已知),所以∠B =∠EFC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因为DE ∥BC (已知),所以∠B =∠ADE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所以∠ADE =∠EFC (等量代换).师生互动,帮助学生理解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推理打下基础.例题2:如图,∠1与∠2互为补角,∠3=117o.求∠4的度数.进一步让学生自己写出解题过程. 参考答案:因为∠1与∠2互为补角,即∠1+∠2=180o,所以AB ∥CD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所以∠3=∠5=117o(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所以∠4=180o-∠5=180o-117o=63o.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从解题过程中了解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逐步提高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H G F E D CBA54321练习:如图,B、C、D三点在一条直线上,∠A=75°,∠1=55°,∠2=75°,求∠B的度数.学生思考、尝试运用符号语言进行推理.老师适度点拨,并根据学生的解题情况板书规范的说理过程(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表现,可安排小组讨论).参考答案:解:因为∠A=∠2=75°(已知),所以AB∥CE(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所以∠B=∠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因为∠1=55°(已知),所以∠B=55°(等量代换).本题复习巩固学生已学知识及运用上述知识来解决,进一步提高学生“执果索因”的能力,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能力.能力检测:运用本节课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前面提及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图,工人在修一条高速公路时前方遇到一座高山,为了降低施工难度,工程师决定绕过这座山,如果第一个弯左拐30°,那么第二个弯朝哪个方向才能不改变原来的方向?积极思考解决办法——运用本节课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关键是根据题意可知由a∥b,可得同位角相等,所以向右拐30°才能不改变原来的方向.首尾呼应,既检测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又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学以致用”的道理.小结:1.知道两直线平行,你能得到哪些结论?2.平行线的性质与识别之间有何关系?3.在运用性质和判定回答问题时应注意什么?4.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收获?有什么困惑?共同小结.师生互动,总结学习成果,体验成功.课后作业:1.课本P15练一练第1、2题;2.思考题(选做):已知:如图,AB∥CD,∠1=∠2,则GP与QH的位置关系是什么?并说明理由.完成课后作业,选做思考题可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完成.这样设计课后作业即可实现《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不但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同时也让学生了解逻辑推理的步骤,培养学生推理的能力,也为下节课的引入埋下了伏笔.小课堂:如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
苏科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7.2 探索直线平行的性质》word教案 (4)
参考答案:
因为AD∥BC,
所以∠C=∠CDE(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因为∠A=∠C,
所以∠A=∠CDE,
所以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进一步巩固对性质的理解及语言的规范,逐步锻炼学生的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
学生互动交流:
请你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说明“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学生动手解题,然后由学生发表意见,表达观点,相互补充.
参考答案:
因为a∥b,
所以∠1=∠2.
又因为∠1+∠3=180º,
所以∠2+∠3=180º.
引导学生从“说点儿理”向“说清理”过渡,由模仿到独立操作逐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师关注学生推理过程中能否做到知识的合理迁移、书写是否正确.
所以∠A+∠B=180°,
∠C+∠D=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因为∠A=115°,∠D=100°,
所以∠B=180º-115º=65º,
∠C=180º-100º=80º.
要求学生会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计算,模仿用规范的几何语言算出所求的度数,初次计算格式不一定很完整,通过同伴、教师的评价,不断修正和完善.
解(1)因为∠BDE=120º,∠B=60º,
所以∠BDE+∠B=180º,
所以DE∥BC(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2)因为DE∥BC,
所以∠CED+∠C=180º(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又因为∠C=40°,
所以∠CED=180º-40º=140º.
在解题过程中辨析判定和性质,进一步明确判定和性质的区别.从简单图形到复杂图形、从单一知识到几个知识的综合运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逐步提高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5春苏科版数学七下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word教学设计(2)
数学教课方案教材: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7.1研究平行线的性质(2)1.认识平行线的性质,并能运用它进行简单的运算和证明,能够运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这一明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标 2 .掌握有关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及其交换;3.在定理的研究中锻炼察看能力,并试试与别人合作展开议论、研究,并表达自己的看法;4.在察看——实验——猜想——证明的过程中体验研究的方法,逐渐形成谨慎的思想质量.点研究平行线的性质.点平行线的性质与判断的差别与联系.教课过程(教师)学生活动设计思路1.让学生代表登台演示 .经过学生熟习的问题,创建正北方向走到A 点,向左转 50o行2.参照答案: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经过表了保证持续前进的方向与开始时小明向右转 50o或许向左转 130o.生对数学的思虑.应向哪个方向转多少度?学生思虑后回答判断两直线平行的方法有哪些?( 1)①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 内语言表述?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有什么直线平行;(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鼓舞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勇敢猜想.学们知道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 2)请每位同学利用手中的条格纸,任意位角相等,那么两条平行线被第三选用此中的两条线作 l1、l 2,再任意画一条直线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l 3与 l1、l 2订交,用量角度量得图中两对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度数,看看与猜想能否符合.认识学生的认知基础,让全一节的内容进行回首,并为新课备.在学生已有认知基础上,即的学习内容,并指引学生操作感生进一步研究数学识题的欲念,较强的感性认识,有益于对两直质的理解.教师用《几何画板》课件考证,让学生直在学生操作感知的基础上,几何画板”制作的课件的动画演示观感觉猜想 .画板”演示,进而让学生在察看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两悟“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行,同旁内角互补”这一性质.让学生经历察看、实验、猜学生试试着用演绎推理的方法说明两直线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说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平行,内错角相等 .平行,内错角相等”.演绎推理能力.经过师生互动,参照答案:口头表达能力,建立学生勇于发由于 a∥b,的信心.因此∠ 1=∠ 2.又由于∠ 1 与∠ 3 是对顶角,因此∠ 1=∠ 3.因此∠ 2=∠ 3.流:学生着手解题,而后由学生发布建议,表指引学生从“说点儿理”向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说达看法,互相增补.过渡,由模拟到独立操作逐渐培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参照答案:理能力 . 教师关注学生推理过程由于 a∥b,知识的合理迁徙、书写能否正确因此∠ 1=∠ 2.生生互动,既是学生与学生又由于∠ 1+∠ 3=180o,交换思想的过程,又是拓展他们因此∠ 2+∠ 3= 180o.培育思想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作精神、交往能力获得培育和提学生口述,老师在黑板板书.要修业生会用平行线的性质图是梯形上底的一部分,已经量参照答案:模拟用规范的几何语言算出所求°,∠D= 100°,梯形此外两个由于 AD∥BC(已知),次计算格式不必定很完好,经过度?因此∠ A+∠ B=180°,的评论,不停修正和完美 .∠ C+∠ D= 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由于∠ A= 115°,∠ D= 100°,因此∠ B= 180o- 115o= 65o,∠C=180o- 100o= 80o.图,AD∥BC,∠ A=∠ C.试说参照答案:进一步稳固对性质的理解.由于 AD∥BC,范,逐渐锻炼学生的推理能力,因此∠ C=∠ CDE(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逻辑思想能力以及谨慎的治学态等),又由于∠ A=∠ C,因此∠ A=∠ CDE,因此 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图,已知 AB∥ CD,∠ 1=110o,参照答案:经过例题的学习,稳固所学、∠3、∠ 4 的度数吗?∠ 2=110o,∠ 3=110o,∠ 4=70o.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在CA2“学致使用”的道理.E14 3B D的判断和性质:学生独立思虑后回答 .教师指引学生明确判断与性相等或互补关系获得两直线平行在于条件和结论互逆.这里是学生判断;反过来,由直线的平行获得第一次接触判断和性质,要让学生互补关系,是平行线的性质.的差别,防备在应用时发生混杂.他图形的判断和性质作好铺垫.图,在△ ABC 中,解( 1)由于∠ BDE=120o,∠ B=60o,在解题过程中辨析判断和性∠BDE=120o,∠B=60o.请说明因此∠ BDE+∠ B= 180o,明确判断和性质的差别.从简单因此 DE ∥BC(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图形、从单调知识到几个知识的∥,且∠ =40o.求∠CED行)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逐DE BC C( 2)由于 DE∥ BC,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 CED+∠ C=180o(两直线平行,同A旁内角互补),EC又由于∠ C=40°,因此∠ CED=180o- 40o= 140o.学生独立达成练习.随堂练习能够帮助学生稳固从学生解题过程中认识教课成效,AB、CD 被 EF 所截,AB∥CD.:若∠1=120°,();1=°(),已知 AB∥ CD,AD∥ BC.填空:AB∥ CD (已知),=∠();∵AD∥BC (已知)=∠().,已知AB∥CD,AD∥BC.判断否相等,并说明原因.学生回首总结:教师指引学生从知识和技术线的性质的条件是什么?有哪些性质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概括.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性质 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的性质,突出教课要点;指引学线的性质与平行线的判断有何区性质 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质和判断的联系和差别,进而突后教师点明平行线的性质的作用用三种语言表示平行线的性质与角相等的方法有哪些?性质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认识.条件:角的关系→平行关系特点:平行关系→角的关系P16-17习题7.2第 2、3、4、5课后达成必做题,并依据自己的能力水平确立能否选做思虑题.实现《课程标准》中所要求层次的学生获得不一样的发展”题(选做).如图∠1=∠ 2,∠ A=∠ C,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第七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二)
课时
分配
本课(章节)需课时
本节课为第课时
为本学期总第课时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教学目标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方法解决问题
重点三条性质的推导
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方法解决问题
难点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方法解决问题时的过程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探索交流课型新授课教具投影仪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情景设置:
1在练习本上画两条平行线AB、CD,再画直线MN与直线AB、CD相交如图 M
A 3 1 B
7 5
C 4 2 D
8 6
N
指出图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2将图剪成(1)(2)(3)(4)所示的四块。
分别把图中的同位角、内错角重叠你会发现什么?
A 3 1
B (1)
A 7 5 B
C 4 2 D
(2) (3)
C 8 6 D
(4)
3将图(2)、 (3)分别剪成两部分,并按图中所示拼在一起,你发现每对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
由学生自己先做(或互相讨论),然后回答,若有答不全的,教师(或其他学生)补充.
学生板演
7 4
7
4
5 2
5
2
由上可知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新课讲解:
议一议
你能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说明“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成立的理由吗? C
1 a
如图 3
因为a∥b, 2 b
所以∠1=∠2,
又因为∠1与∠3是对顶角,∠1=∠3,所以∠2=∠3。
类似地,请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说明“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成立的理由,并与学生交流。
例题1:
如图,AD∥BC,∠A=∠C试说明AB∥DC A D E
解:因为AD∥BC
所以∠C=∠CDE
又因为∠A=∠C F B C
所以∠A=∠CDE
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可以知道AB∥DC
练习:第14页练一练第1、2题
小结:内错角相等
平行同位角相等
同旁内角互补
教学素材:
A组题:
(1)在图中a∥b,计算∠1的度数分别为,,。
(2)如图若AB∥EF,BC∥DE,则∠E+∠B=
a 36° A F
b 1 1 1 B C
120° D E
B组题:
(1)已知,如图,a∥b,c∥d, a b ∠1=48°,求∠2,∠3, 1 4
∠4的度数。
2 3
(2)如图,已知AB∥CD,∠B=120°,∠D=130°,求∠BDE的度数。
A B
F 1 E
2
C D
(2)
作业课后:第1、2、3、4、题(5选做)
板书设计
复习例1 板演……………………………………例2 ……………………………………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