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将军诗》碑帖记事

合集下载

东汉裴岑纪功碑及其拓本

东汉裴岑纪功碑及其拓本

东汉裴岑纪功碑及其拓本陕西省岐山县博物馆藏有《汉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拓本一件,系民国年间岐山名士孟继圣先生旧藏,建国后捐献于岐山博物馆。

拓本装裱成挂轴形式,纸本,蓝绫镶边,纵210厘米,横69厘米。

轴端有“汉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隶书题签。

拓本为深蓝色。

碑文6行,每行10字。

文曰:“惟汉永和二年八月,敦煌太守云中裴岑将郡兵三千人,诛呼衍王等,斩馘部众,克敌全师,除西域之灾,蠲(免除)四郡之害,边境艾安。

振威到此,立德祠以表万世。

”裴岑是东汉云中(即今内蒙古土默特左旗一带)人,东汉顺帝永和年间任敦煌太守。

其时北匈奴呼衍王势力日张,屡次侵寇边境,裴岑于永和二年(公元137年)亲率郡兵三千人马,诛杀呼衍王及其部将,取得大胜。

此后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及广袤无垠的西域地区始得安宁。

敦煌人民为歌颂太守裴岑战功,乃建祠刻碑,以示旌表。

《敦煌太守纪功碑》原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塞巴尔库尔城西50里。

其地名日石人子,以其碑形状上锐下大,犹如孤笋挺立,望之如石人故也。

据《金石萃编》等文献记载:碑高四尺二寸,广一尺八寸五分。

清雍正七年(1729年),大将军岳钟琪将碑由石人子移置于将军府,雍正十三年(1735年)又移置于巴里坤城西北关帝庙前。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派兵平定伊犁后,裘文达奉命巡其地,亲见是碑,乃拓以归。

时值金石考据学大兴,此碑遂显于世。

嗣后求拓者颇众,于是戍卒争相摹拓以为利,致使千年古碑受损,断为数块。

建国后,残碑转存于新疆自治区博物馆。

该碑书法古朴遒劲,系由篆入隶之作。

清代书法评论家方朔谓其“雄劲生辣,真有率三千人擒王俘众之气象”。

此碑自乾隆时期为世所重以后,出现了多种摹刻本,有新疆游击刘氏摹本、苏州顾文珙重刻本(在山东济宁)、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申兆定摹刻本(现存西安碑林)、孔未明摹本等。

原碑著录见于《两汉金石记》《金石萃编》《碑帖叙录》等金石著作中。

岐山县博物馆所藏《裴岑纪功碑》拓本显示,碑首呈尖圭状,碑面风化较重,透过碑面漫泐的纹理仔细观察,碑面文字方可辨识。

《裴将军贴》,董其昌临颜真卿《裴将军帖》册页!

《裴将军贴》,董其昌临颜真卿《裴将军帖》册页!

《裴将军贴》,董其昌临颜真卿《裴将军帖》册页!临摹是学书者的不二途径,历代书家无不将临帖纵贯其学书生涯,董其昌作为明代书坛的一位集大成者,更是对临帖有独特的建树。

他在书法史上第一次提出“意临”观点,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董其昌的临书作品一般不见所临对象面貌,而全然一幅董氏家法,但所临对象的神采却是把握的十分到位,历代诸家无所不临,其中对颜真卿独为钟爱,而《多宝塔》一碑一生所临不计其数,故其楷书、行书面貌多有颜书特征。

明董其昌临颜真卿《裴将军帖》册页匡时2013秋拍《裴将军帖》为颜书中面貌最为独特的一帖,该帖楷书、行书、草书相混而书,激荡跳跃,时而端庄平和,时而狂肆奔腾。

书法大小、长短、肥瘦、斜正变化多端,间杂隶书笔法,气雄力厚。

明代王世贞在其《弇州山人四部稿》中评价说:“送裴将军詩书兼分行,体有若篆籀者,其笔势雄强劲逸,有一掣万钧之力,拙古处几若不可识,然所谓印印泥、锥画沙、折钗股、屋漏痕者,盖兼得之矣。

”在晚明尚奇求异的思潮下,这无疑是突显特色的最佳临摹范本。

这幅董其昌所临《裴将军帖》同样保持了董其昌一贯的临帖风格,即进行了遗貌取神式的改造,首先其缓和了原帖中所有的夸张的长线条,比如原帖中“军”、“虎”、“声”、“麟”等字狂放纵肆的长竖,在董临本中均作正常长短处理,弱化了原帖章法上空间的大疏大密,而更贴合董其昌行草章法上的空灵虚淡;其次董其昌对原帖中笔画粗细极端对比进行改造,将原帖中笔画极粗的字细化,笔画极细者进行加粗处理,比如“裴”、“腾”、“耀”、“剑”等字原帖中笔画粗壮紧密,整个字几成块面,给人密不通风的窒息感,而“清”“廻”“夫”“不敢”“可以”等字又细若游丝,几不可见。

经过董其昌的改造后,原帖中强了震撼的对比荡然无存,得到的便是董其昌中庸冲和的禅意,使之更具江左风流的文人气,而少了许多厮杀塞外,飞扬跋扈的武士风;再次董其昌还对字形大小做了调整,原帖独占半边天和仅余半寸第的强烈对比也在董其昌的临本也已无处寻觅;还有就是对帖中过于楷化和过于草化的字的写法进行了适度的行书化。

古人说书者,如也,如其志,如其学,如其才,总之,如其人而已该怎样理解?

古人说书者,如也,如其志,如其学,如其才,总之,如其人而已该怎样理解?

古⼈说书者,如也,如其志,如其学,如其才,总之,如其⼈⽽已该怎样理解?⼈品是中国古代对⽂⼈⼠⼤夫个⼈品德的重要评价⼿段,其在官员⾝上体现出“官品”,在书家⾝上体现出“书品”,在诗⼈⾝上体现出“诗品”。

官品、书品、诗品都是⼈品的代名词。

在中国书法批评史上,“书如其⼈”常作为评价书家与其书法艺术的评判标准。

后⼈对前⼈的评价,常以书品论⼈品,或以⼈品论书品。

历史上有不少书法家如颜真卿、柳公权、苏轼等都是“书如其⼈”的典型代表。

⼀、历代关于“书如其⼈”的审美观“书如其⼈”的评价反映出书法家书品与⼈品的统⼀。

“书如其⼈”的说法最早出⾃西汉扬雄:“故⾔,⼼声也;书,⼼画也。

声画形,君⼦⼩⼈见矣。

”后世认为这种提法指出书法是内⼼世界的轨迹,是书家德⾏、品性的反映。

⾃魏晋以来,书法评论家将书法作品视为书家的⼈格化产物,对书法的欣赏、品鉴,常与书家本⼈的品⾏紧密联系在⼀起。

纵观历代对“书如其⼈”审美观的说法,主要有以下⼏个⽅⾯:书法即⼼法:⼼与笔、⼼与字之间的关系唐代柳公权在回答唐穆宗关于⽤笔之法的提问时,说道:“⽤笔在⼼,⼼正则笔正。

”柳公权⼀⽅⾯从书法的⾓度说明⼼中端正,⽤笔就会端正,另⼀⽅⾯暗⽰穆宗,⼼存正⽓,朝政之事才会公平端正。

唐代张怀瓘说:“⽂则数⾔乃成其意,书则⼀字已见其⼼,可谓简易之道。

”说明书为⼼画,⼀字见⼼。

明代项穆认为⼼、⼈、笔、书四者间的关系是:“⼼为⼈之帅,⼼正则⼈正。

笔为书之充,笔正则书正矣。

……故欲正其书,先正其笔,欲正其笔者,先正其⼼。

”“故⼼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之为节操,宣之为⽂章,运之为字迹。

”说明⼼正则笔正、笔正则字正,书法即⼼法,“⼼”是书法的主宰者。

本⽴⽽道⽣:修养与书法之间的关系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提到书家的修养问题,他认为:“君⼦⽴⾝,务修其本。

扬雄谓诗赋⼩道,壮夫不为,况复溺思毫厘,沦精翰墨者也。

”强调了君⼦⽴⾝之本在于德⾏,德⾏是翰墨之基。

颜真卿的书法介绍

颜真卿的书法介绍

颜真卿的书法介绍颜真卿现存的书法作品有:《多宝塔碑》,《颜家庙碑》,《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祭侄文稿》,《祭伯文稿》,《争座位帖》,《东方朔画赞》等。

他和唐朝另一位以楷书成名的书法家柳公权,被人合称为“颜柳”。

他的书迹作品众多,据说流传下来的有138种。

为后人重视的楷书有楷书《多宝塔碑》、《东方画赞碑》、《麻姑仙坛记》、《郭家庙碑》,《颜勤礼碑》,《颜家庙碑》等,这些碑刻楷书,有个性,有特点,有正面不拘,庄而不险的气势,但笔画横细竖粗及捺脚空腹过大之处,在学习时应求其神韵,不应单纯追求形似。

他的行书《祭侄季明文稿》是怀着悲愤的心情创作出来的佳作,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行书还有《争座位帖》、《裴将军诗帖》等。

颜真卿的书法,号称颜体,有他独特的风格和笔法。

他所留下的碑帖很多,后世的书法家认为从他的一些碑帖中可以找到「圆笔」的痕迹,和其他书法家的「方笔」不同。

颜真卿被使用圆笔的书法家奉为开创者。

他和使用方笔的王羲之,都对后世产生既深且远的影响。

他的书法,既有以往书风中的气韵法度,又不为古法所束缚,突破了唐初的墨守成规,自成一格,称为“颜体”。

宋欧阳修评论说:“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

宋朱长文《续书断》中列其书法为神品。

”并评说:“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态,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

”颜真卿为琅琊氏后裔,家学渊博,六世祖颜之推是北齐著名学者,著有《颜氏家训》。

颜真卿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醮黄土水在墙上练字。

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笔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

他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

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颜真卿《裴将军诗帖》高清版及释文

颜真卿《裴将军诗帖》高清版及释文

颜真卿《裴将军诗帖》高清版及释文
碑帖简介
《裴将军诗》或称《送裴将军诗》,刻入《忠义堂法帖》,传为真卿书,也有人认为系伪托。

全卷二十七行,九十三字,具有剑拔弩张之势,雄姿英发之概;神龙变化,气势磅礴。

且融合各体,顾盼生姿,其间正书则如泰山之镇,巍然屹立;行草则龙虎振威,不可逼视。

此帖如一首狂飚曲,对裴将军的豪放生命进行颂赞。

原帖欣赏
颜真卿《裴将军诗帖》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010
011
012
013
014
释文
裴将军诗。

大君制六合,猛将清九垓。

战马若龙虎,腾陵何壮哉。

将军临北荒,烜赫耀英材。

剑舞跃游电,随风萦且回。

登高望天山,白
雪正崔嵬。

入阵破骄虏,威声雄震雷。

一射百马倒,再射万夫开。

匈奴不敢敌,相呼归去来。

功成报天子,可以画麟台。

【碑拓欣赏】东汉隶书《裴岑纪功碑》(国家图书馆藏梁启超旧藏)

【碑拓欣赏】东汉隶书《裴岑纪功碑》(国家图书馆藏梁启超旧藏)

【碑拓欣赏】东汉隶书《裴岑纪功碑》(国家图书馆藏梁启超
旧藏)
东汉隶书《裴岑纪功碑》
《裴岑纪功碑》,全称《汉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顺帝永和二年(137)立于巴里坤。

此碑记载了敦煌太守裴岑击败匈奴呼衍王侵扰、克敌全师的一次胜利战役。

此事史书皆不载,故此碑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碑旧在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尔库城西50里,今存新疆博物馆,已碎为数块。

碑高1.39米,宽0.61米,无额,隶书6行,行10字。

该碑于雍正七年(1729)为将军岳钟琪发现,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后始有拓本传世。

此碑隶法简古雄劲,兼有篆意,为著名的汉碑之一。

此碑字体系以篆入隶,圆劲古厚,气势磅礴。

字形较它碑为长,宽博大度,章法茂密。

郭尚先《芳坚馆题跋》云:“汉人分书多短,惟此碑结体独长。

次则《析里碑》、《郙阁颂》耳。

此碑尤圆劲瘦削,不易及也。

”。

唐宪宗让韩愈写的碑文

唐宪宗让韩愈写的碑文

唐宪宗让韩愈写的碑文
唐宪宗让韩愈写的碑文是《平淮西碑》。

唐宪宗时,宰相裴度兼任新义军节度使和淮西宣慰处置使,都统军队平定淮西。

其时韩愈作为行军司马。

淮蔡平定以后,他随裴度还朝,宪宗诏其撰写“平淮西碑”。

韩愈以为淮西之役是裴度能坚持宪宗的主张取胜的,从整个战役看,他的作用更大些。

因而在碑文中稍侧于称赞裴度的功绩。

韩愈的这篇《平淮西碑》,歌颂了平叛战争,突出宰相裴度的战略决策之功,着眼于宣扬唐朝廷削平藩镇割据的战略方针和决策是正确的,这是战事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段文昌重撰的碑文,对李愬的功绩叙述充分,但在大处方面逊于韩碑。

李商隐的这首诗极力推崇韩氏碑文,也就是同意韩氏的观点。

宋代陈磨去段文,仍立韩碑,大是快事。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关于唐宪宗和韩愈的历史文献,以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妙悟自然“前卫”之作——颜真卿《裴将军诗帖》赏评

妙悟自然“前卫”之作——颜真卿《裴将军诗帖》赏评

望天山 , 白云正崔嵬。入 阵破骄虏 , 威 声雄 人” , 而后是 反复在天性 与法度 中达到平衡 崇。唐 尚“ 法” , 确又有 张旭 、 怀素这样 自在
震 雷。一射 百马倒 , 再 射 万 夫 开 。 匈 奴 不 的探 索 , 待 晚年 , 任督 二脉通 顺 , 便将 横 竖 潇 洒 的 书 法 家 。 大 包 容 , 给“ 情” 的 宣 泄 一

在此, 先 不论及 全作 的怪诞 惊 奇有 怎 重 、 雄 强之势 呼之欲 出, 如“ 合猛 将” “ 天山 以及 沙孟海等书法 大家都 曾从此卷 中汲取 样 开先 河 的功 绩 , 单就 颜真卿 的个人 品格 白云” 等字, 无半分 矫揉之态 。行 草道 健劲 养 分。不 单纯 着迷 于表象 , 才能 深入挖 掘 和 艺 术历程而 言 , 几 页拓 片就 承载 了一位 美 , 连体 处或粗 若蟠 龙或 细若游 丝 , 如“ 马 精 髓。书法学 习者 的态度决定 了其书法创
敢敌, 相 呼归去来 。功成报 天子 , 可以画麟 撇捺 都写进 了生命 , 那《 笑傲 江 湖》 里梅庄 个 无 限发展 的空间。颜真卿将“ 情” “ 法” 融
台。
秃 笔翁 的招式 , 是 怎样都 不及 颜鲁 公 的无 合得恰到好处 , 在 两极 跳跃 中, 找到 了独特 的表现方 式, 无意 于书, 气贯天成 。 《 裴将军
多算 高 级 的形 式 主义 。
பைடு நூலகம்
后人 所 阅《 裴将 军诗 帖》 刻本 , 见浙江 众 文化的随流之物 , 怎比一盏青灯下 , 笔尖 实 的温和 性情 , 并 不能再成就个“ 圣” 者, 顶 省博物馆 藏《 忠义 堂法帖》 。该诗 帖虽非宋 划 过纸 张 的 沙 沙 声 活 泼 可 爱 。 拓, 但 气象 犹存 , 章 法极尽 变化 , 字体 稚拙

《李君碑》《裴君碑》释文补正

《李君碑》《裴君碑》释文补正

胎 逢盛碑 孔耽神祠碑⑦
很明显将 释作“昭”,与字形不合,且“昭辅”在古书里面也找不到例证。此字无疑当是“胎”字。 上表中《孔耽神祠碑》的“胎”,原所在文句为“背有胎表”,洪适指出“胎作台”。⑧因此,碑文中的“胎”也 当读作“台”,“台辅”则常见于古书。《后汉书·孝桓帝纪》:“永惟大宗之重,深思嗣续之福,询谋台辅, 稽之兆占。”《后汉书·杨震传》:“臣蒙恩备台辅,不能奉宣政化,调和阴阳。”“信”,当即伸张、伸展之 义。“隐德未信”,是说内在的德行没有得到很好的伸张施展。
1.碑阳第7行:
内省于政,田惟乾。公绰不欲,以正厥身。庶职丛恶,一以贯恩。 这几句话记述的是李君任郡守时的为政情况。其中的“恶”字,何肙先生解释为“过”,并串解“庶 职丛恶,一以贯恩”两句为:“大略谓担任各种职务的官吏,若有过失,都一概给予恩典,不加惩罚。”②赵 超、赵久湘先生则释作“?”,解释说:“?,平列,齐?,见《荀子·儒效》:‘俄而?于尧舜。’及《汉书·高
2.碑阳第9行:
知配昭辅,隐德未信。 此二句是称赞李君的话。何肙先生解释说:“‘昭辅’指辅佐帝王。‘隐德’,为人所不知的德行。 ‘信’读如伸,伸张,使人了解。李君的才智足以辅佐帝王,但他的德行还都不为人们所知。”⑤今按, “昭”字原作 ,可与以下“昭”“胎”二字对比:
昭 鲁峻碑 桐柏庙碑 衡方碑⑥
《李君碑》《裴君碑》释文补正
伊 强
【摘 要】《李君碑》《裴君碑》是2011年在成都出土的两方东汉石刻。《李君碑》中,旧释“丛恶”之“恶”,当分 析为上?下心,“丛”即古书中的“丛薄”;旧释“昭辅”之“昭”,当是“胎”字,“胎辅”即古书中的“台辅”。《裴 君碑》中,旧释“萧曹”,当改释为“两曹”;“耆?”当即古书中的“稽滞”。 【关键词】《李君碑》;《裴君碑》;丛薄;两曹 【作者简介】伊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出土文献、古文字。(山东 青岛 266580)

吕世宜隶书节录《汉敦煌太守裴岑记功德碑》

吕世宜隶书节录《汉敦煌太守裴岑记功德碑》
惟,汉永和二年八月,敦煌太守云中裴岑,将郡兵三千人诛呼衍王,斩馘部众,克敌全师,除西域之灾,蠲四郡之害。边境艾安,振威到此,立德祠以表万世。款识:西村吕世宜。
钤印:加禾里人、吕世宜
惟汉永和二年八月敦煌太守云中裴岑将郡兵三千人诛呼衍王斩馘部众克敌全师除西域之灾蠲四郡之害
吕世宜隶书节录《汉敦煌太守裴岑记功德碑》
说明:吕世宜(1774-1858),字可合,号西村,出生于金门。幼年时期,随祖篆隶尤佳。吕世宜是清代闽台两地著名的书法家、有“台湾金石学宗师”之称。

史诗合一唐代裴氏诗解读

史诗合一唐代裴氏诗解读

史诗合一唐代裴氏诗解读唐代裴氏诗集《史诗合一》是一部描写唐太宗李世民生平事迹的文学作品,全书共分六卷,包含了420多首诗,被誉为唐代史诗之巅。

裴氏诗是中国古代长篇史诗的鼻祖,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本文将对《史诗合一》进行解读,探究其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史诗合一》的作者裴灵玢。

裴灵玢是唐代文人裴度的后裔,他身世尊贵,以文才卓越而闻名于世。

裴氏诗的创作背景是唐朝太宗李世民身世坎坷的曲折经历。

在李世民的一生中,他经历了戎马生涯、夺嫡之争、平定王世充等历史事件,最终建立了唐朝的统一局面。

裴灵玢以诗歌的形式,将太宗李世民的事迹娓娓道来,赞美了他的智勇和胸怀。

《史诗合一》的创作风格独特,融合了史书和史诗的特点。

它以史书的记叙方式展现了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同时又运用了史诗的修辞和韵律,给人以文学上的美感。

例如,在描写李世民征战四方的过程中,裴灵玢使用了大量的虚实结合的手法,既描绘了战争的惨烈场景,又表现了李世民英勇不屈的品质。

他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如“飞气洒玉座,金犊趋珠宫”,生动地描绘了李世民登基为帝的盛况。

此外,他还运用了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增强诗歌的音韵效果。

《史诗合一》不仅在形式上体现了史书和史诗的糅合,也在内容上展示了史诗与史书的融通。

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历史记录的精华。

裴灵玢深入研究李世民的生平事迹,通过精心的史料整理,将史书的节选融入到诗歌的叙述中,使得诗歌既有文学的魅力,又具备了历史事实的价值。

《史诗合一》的内容广泛而详实,包括了李世民的早年战功、王世充叛乱、李世民的登基、征讨高丽、平定王世充等重要事件。

通过诗歌的形式,裴灵玢将这些历史事件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仿佛亲眼目睹了唐太宗的伟大历程。

《史诗合一》的创作成果对唐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开创了史诗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被后来的文人视为古代文学的典范。

唐代以后,史诗成为文人叙事和抒情的主要形式之一。

裴岑纪功碑白话文翻译

裴岑纪功碑白话文翻译

裴岑纪功碑白话文翻译摘要:1.裴岑纪功碑简介2.裴岑纪功碑白话文翻译的背景和意义3.裴岑纪功碑白话文翻译的内容概述4.裴岑纪功碑白话文翻译的具体案例5.裴岑纪功碑白话文翻译的价值和影响正文:1.裴岑纪功碑简介裴岑纪功碑,全名《裴岑纪功碑铭》,是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王羲之所作,为纪念其好友裴岑而立。

该碑镌刻于东晋永和年间(公元345-356 年),以其优美的行书书法和精湛的文学技艺闻名于世,被誉为“行书之冠”。

2.裴岑纪功碑白话文翻译的背景和意义随着历史的推移,古文逐渐被白话文所替代,使得古籍的阅读和理解变得越来越困难。

因此,将古文翻译成白话文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文化工程。

裴岑纪功碑白话文翻译的背景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为了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欣赏这部文学杰作。

翻译的意义不仅在于普及文化,还在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动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

3.裴岑纪功碑白话文翻译的内容概述裴岑纪功碑白话文翻译主要涉及碑文的标题、序文、正文和落款等部分。

翻译过程中,尽量保留原文的行文结构和修辞手法,同时注重语言的通顺和表达的准确。

4.裴岑纪功碑白话文翻译的具体案例以下是裴岑纪功碑白话文翻译的具体案例:原文:夫人之相知,贵相知心。

怜悯蝼蚁,爱及草木。

翻译: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贵在心意相通。

要像怜悯蝼蚁一样关爱万物,像爱护草木一样呵护生命。

5.裴岑纪功碑白话文翻译的价值和影响裴岑纪功碑白话文翻译的价值在于,它使得更多的人能够跨越语言的障碍,了解和欣赏这部文学杰作。

同时,翻译过程中的严谨态度和对原文的尊重,也为其他古籍翻译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此外,裴岑纪功碑白话文翻译对于推广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重要的影响。

唐代史惟则隶书《裴系墓志》

唐代史惟则隶书《裴系墓志》

唐代史惟则隶书《裴系墓志》中国古代书法,至有唐一代,诸体咸备,风格纷呈,极一时之盛。

赖以传承者,多为石刻。

近年来,河洛地区发现和出土唐代碑志甚夥,其中不乏书法艺术珍品,今见史惟则书《裴系墓志》即为一例。

《裴系墓志》首题:“唐故大中大夫、河南少尹、上柱国裴府君墓志铭并序”。

中岳野人段谅撰,朝议郎行阳翟县丞史惟则书。

刻立于唐玄宗天宝六年(七四七)十一月十七日,近年河南省洛阳偃师市出土。

墓志拓片高七十六厘米,广七十六点五厘米。

隶书,三十行,满行三十九字。

有盖。

志盖逯顶,四刹饰纹。

逯顶拓片高四十一厘米,广四十三厘米。

楷书。

大小两种型号字体。

大字为志题,三行,行三字,计九字,曰:“唐故河南尹裴公墓志”。

小字为署款,一行十三字,曰:“堂弟右清道率府仓曹参军衮题”。

其中“参军”二字已泐损,唯见“参”字上部存“厶”残笔痕,以唐官制可推知为“参军”二字。

志文如下:唐故大中大夫、河南少尹、上柱国裴府君墓志铭并序中岳野人段谅撰朝议郎行阳翟县丞史惟则书公讳系,字系,河东闻喜人也。

秦始征晋,既置官司之兵;汉闻平越,遂改桐乡之县。

星居毕昴,律当夷则。

衡镜之官,尚书定于士品;水土之职,司空辩于舆图。

茂实英声,公之先也。

钟鼎之族,卿相之门,历代有之,备乎史籍,可略而言也。

曾祖纬,皇祠部郎中。

祖琰之,皇仓部郎中,赠鸿胪少卿。

父勔,皇右金吾卫长史。

偕卓异能贤,绍复丕烈,公侯继踵,冠冕连镳。

公即金吾长史之元子也。

温恭在性,孝义为心。

室为君子所窥,门为长者所问。

弱冠,丁府君忧,指苍断骨,寝露屠肝,痛结终身,哀缠过隙。

服除,以调补斋郎出身,公恶之,谓人曰:若不藻翰擢于词场,吾终不为也。

便焚告牒。

譆时不可失,故尽心以属文;名不可废,故怀忠以干禄。

不逾一载,抟羊角之风,上龙门之水。

秀才高第。

词林称文伯之宗,朝廷振金玉之响。

伏人之口,伏人之心。

其冬又拔萃及第。

明主分职,本资匡政。

天官擢秀,事在登科。

拜秘书省校书郎。

披展图书,考合同异,探讨今古,纵容翰墨。

飞哥推荐楷书入门碑帖之3唐裴休《圭峰碑》

飞哥推荐楷书入门碑帖之3唐裴休《圭峰碑》

飞哥推荐楷书入门碑帖之3唐裴休《圭峰碑》
裴休(791-864)字公美,汉族,河内济源(今河南济源)人,唐朝一代名相。

裴休博学多能,工于诗画,擅长书法。

其撰写的《圭峰定慧禅师碑》,风格遒媚劲健。

米芾曾评价:“裴休率意写碑,乃有真趣”。

《旧唐书》载:“裴休长于书翰,自成笔法。

”董其昌称:“唐世学书甚盛,惟裴休深于内典,兼临池之能。


《圭峰禅师碑》全称“唐故圭峰定慧师传法碑并序”,又名《圭峰定慧禅师碑》,简称《圭峰碑》。

公元855年(唐大中九年十月十三日)立,唐代裴休撰并书,柳公权篆额,碑现存陕西户县草堂寺。

碑高208cm,宽93cm,楷书,36行,每行65字,额篆书九字。

此碑笔笔谨严,清劲潇洒,结构尤为精密,取法于欧阳询、柳公权,是唐碑珍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裴将军诗》碑帖记事少不更事,错过了很多。

《裴将军诗》肯定应该列入其中。

那是还在武昌上班的时候,对武汉的遗存产生了兴趣。

闲暇时四处逛逛,不经意到了首义公园。

进门右侧是条小路,通向一处院落,逶迤上去,才看清门口挂着“武昌区园林局”的牌子。

看门的师傅姓彭,听说我找抱冰堂,似乎很惊喜,把我引到了办公楼的背面。

办公楼的背面是一条窄巷,进入窄巷后,竟突然有种眩晕的感觉,仿佛一个宝库在我面前开启了——面前一地碑石。

一地的碑石,或立或卧,在秋日的阳光里,冷峻地注视着我。

仔细看看,碑石有三十多块,似乎全与张之洞有关。

彭师傅告诉我,它们都是抱冰堂的旧物,文革时藏匿于此。

可能在当时这是个亡羊补牢的行动吧!因为我看到其中有一些残石,它们没有逃脱被砸损的命运。

原石总共有多少,什么时候开始在抱冰堂留存,回家翻过不少资料,但一直没有答案。

直到十年后,邂逅皮明庥老师,才解开了这个结。

皮老说这批碑刻是张之洞门生从北京运来的。

最初它们是立在北京张公祠内的,张公祠准备拆除时,门生们就想到了张之洞经营多年的湖北,辗转千里,存放到抱冰堂。

几十年过去飞来横祸后,尚能留存大部,也颇为难得了。

这三十多块碑石里面,有两块的笔法很不一样——后来我才知道,它们是颜真卿书写的名为《裴将军诗》的碑刻。

颜真卿,生于公元709年,卒于公元785年。

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唐代名臣,杰出的书法家。

他在任侍御史时,为奸臣杨国忠不容,被排挤出京师,出任平原(今山东西北部)太守。

当时,安禄山叛逆大唐的野心已经显现,颜真卿就以连连下雨为借口,修城墙、疏导护城河,暗中招兵买马储备粮草,做了军事上的充分准备。

在“安史之乱”乍起、河北诸郡纷纷陷落的情况下,他独举义旗抵抗叛军,被附近各郡推为盟主。

后来颜真卿入关,任户部侍郎、河北招讨使,唐肃宗封他为御史大夫,唐代宗封他作鲁郡公。

然而颜真卿的刚正、耿介为奸佞之辈所不容,一生多次被贬外任。

在李希烈起兵反对唐朝廷时,宰相卢杞忌恨颜真卿的刚正,挑唆皇上叫颜真卿去劝降。

颜真卿明知此行凶多吉少,但仍然以“君命也,焉避之” (殷亮《颜鲁公行状》)的崇高使命感自励,仅携侄子、家僮前往。

李希烈劝诱颜真卿不成,又以活埋、火焚相威胁,在这种情况下,颜真卿大义凛然,痛斥李希烈,最终被缢杀身亡,享年七十七岁。

朝廷得知这一消息后,停止办公五天,诏赠司徒,谥“文忠”。

近五十年的仕宦生涯里,颜真卿恪守了儒家忠孝之道,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为维护李唐王朝的统一舍身取义,成为了忠臣义士的典范。

史学家范文澜在著述中每谈及于唐代书法,皆称“盛唐的颜真卿,才是唐朝新书体的创造者”。

这是因为颜真卿伟大的人格融入了他的书法作品,展现出了雍容伟壮、雄浑朴厚的盛唐气象。

影响所及,由整个晚唐而至宋、元、明、清,直至现代。

传世的颜真卿《裴将军诗》书卷,更引起人们的极大重视。

这不仅仅是因为这首气势雄浑、词句险绝的五言古诗使人惊叹,更是由于它的书法艺术引起人们的极大注意。

《裴将军诗》全文共有93字:“裴将军大君制六合,猛将清九垓。

战马若龙虎,腾陵何壮哉!将军临北荒,烜(火亘,xuan,二声)赫耀英才。

剑舞跃游电,随风萦且回。

登高望天山,白雪正崔嵬。

入阵破骄虏,威声雄震雷。

一射百马倒,再射万夫开;匈奴不敢敌,相呼归去来;功成报天子,可以画麟台”。

这近百字的诗文应由三块碑石组成,最初只见到了两块。

第一块碑石为长方形,长74厘米,宽43厘米,9行,为“裴将军”至“随风”之间的40字。

第二石为正方形,长42厘米,宽42厘米,共有5行,应有“萦且回”至“百马”之间的27字,实际存26字(碑石右下缺失一“高”字)。

我没见过的第三石上26字,如果按前两石的间距排列,应至少有5行。

考虑到陈设的美观,第三石的尺寸极可能长74厘米,宽43厘米。

除去《裴将军诗》剩下的26字,大约还有30×43厘米的空间供题跋之用。

这重要的传承信息,却无缘得见!最早看到它们是在1995年,当时只存石两块,已经不全。

再去,只剩一块。

再去,一块也没有了。

那时不知天高地厚,仅凭对拓印肤浅的了解,把它们做成了拓片。

当时的碑刻太多,没有时间细细清洗,两块《裴将军诗》碑石表面也有许多磨损,以致拓出的效果很不理想。

现在想来,只能说追悔莫及!武汉的《裴将军诗》碑石是后人翻刻的,但即使如此,也弥足珍贵了。

历史上,《裴将军诗》有两个传本。

一是四川南充陈氏藏曹武惠王本,白麻纸,墨迹,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另一本是浙江省博物馆藏南宋刻《忠义堂帖》拓本。

《忠义堂帖》为颜书专集,南宋嘉定八年编集摹勒,收集的多属精本和稀见之本。

由于《裴将军诗》的纸本、拓本上都没有颜真卿的名款, 有人对它的真伪产生过怀疑,但绝大多数人认为它是真品。

《裴将军诗》两种版本的书写内容无异,但书法体势差别很大。

武汉的《裴将军诗》碑石,到底是以谁为祖本呢?比较之后,可以断言,武汉的《裴将军诗》祖本是故宫博物院的纸本。

这也切合了皮老碑石来自北京的说法。

故宫博物院藏的《裴将军诗》纸本,无署款及书写年月,凡20行,93字。

前14行与武汉所见的碑石一般无二,共67字。

我没见过的第三石有26字,写作了6行,比我想象的多1行,细细看,是最后的“台”字单独写作了一行。

不过所见的两块碑石不象故宫的纸本那样,满是印鉴,见证了书卷流传有序的经历。

两块碑石上只找倒一方印,唯一有的一方印,位于第一块碑石的右下角,印文是“落纸云烟”。

《裴将军诗》书卷, 最早见于著录的是宋代楼鑰编《攻(女鬼)集》((女鬼),音愧)。

到了清朝道光年间, 湖南宁乡人黄本骥增订《颜鲁公文集》时, 收进了此诗,并详加注解。

他在文集卷十二注中, 讲到颜鲁公古近体诗时, 引证了《新唐书》中的一段话。

《新唐书》的列传第一百二十七中有《李白、张旭、裴旻列传》,载“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唐文宗,即李昂,公元827年至840年在位。

裴旻,就是颜诗中所说的“裴将军”。

李白、张旭、裴旻均活动于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是什么原因让文宗在他们逝后下这样一道诏书,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不过,晚唐裴敬在公元843年撰的《翰林学士李公墓碑》中也印证了文宗下诏的说法(1)。

裴旻剑舞被列入“三绝”是没有疑问的,他的技艺也应该是极其高妙的,唐人笔记中的记载似乎也为这个说法提供着佐证。

唐末李冗撰的《独异志》里有这样一段描述“(裴旻)走马如飞,左旋右抽,掷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

”电光火石之际,裴旻从容地“引手执鞘承之,剑透空而下”,“观者数千人,无不悚慄。

”斐旻曾经和幽州都督孙佺率军北伐,为敌人包围,斐旻舞刀立于马上,箭矢从四面射来,“皆迎刀而断”,敌人因而大惊逃走。

(事见《新唐书》)当时的大诗人王维有诗赠斐旻——“腰间宝剑七星文,臂上琱弓百战勋。

见说云中擒黠虏,始知天下有将军。

”(《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赠裴旻将军》)颜真卿的《裴将军诗》也和王维的诗一样,是歌颂裴旻战功的,现在列入了《全唐诗》第一百五十二卷,题作《赠裴将军》。

其他诗人,如岑参,写过一首《裴将军宅芦管歌》(2),也是赞美裴旻的。

历史上的收藏家、文人对《裴将军诗》书卷,都有极高的评价。

虽然此帖流传不广,罕为人见,但凡是见到此帖的人都会对它一见倾心。

何绍基就曾感叹道:“余觅之十数年不可得,今突睹之,不禁拍案叫绝!”珍爱之情,溢于言表。

清代王士祯在《弇州山人稿》中对这个书卷的特点更是作了精辟的描述:书法兼有正书行书,字体兼有篆意,笔势拙古,雄强劲逸, 有一掣万钧之力。

以鎚盖印,砸印成泥;以钗划沙,断钗折铁;老屋漏雨,壁痕斑斑等等特点都具备于此书卷之中。

清人王澍在《虚舟题跋》中,则对《裴将军诗》中的内容作了更深的探究:诗中所说“ 剑舞跃游电,随风萦且回”,正是《独异志》中对裴旻剑舞描述的概括。

裴旻为龙华军使驻守北平时(唐代北平在今河北完县),北平多虎,裴旻善射,曾经一日射虎三十一只。

(据《唐国史补》)因此诗中又有“ 一射百马倒,再射万夫开”的句子。

“匈奴不敢敌,相呼归去来”谈的则是裴旻北伐时舞刀断矢,吓退奚族敌人。

颜鲁公的这首诗字字实录,绝无一句溢美之词。

读着这幅诗卷,不由顿增一股森然激烈的豪气,仿佛处身于策马嘶杀的古战场,感受着剑拔弩张之势,雄姿英发之概。

诗(诗歌)、书(书法)、人(人品)的三者融合,成就了这件“奇品”。

词气踔厉的诗、劲健雄奇的字、凛然正气的人,千古之下,再无第二。

诗卷里杂揉的楷、行、草诸体,开合纵横,时而浑厚雄健,时而游龙飞舞,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可谓惊心动魄、字字逼人。

这是正是裴将军奔雷掣电之奇与颜鲁公忠义激昂之气,两相激发而形成的。

史赞颜真卿“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新唐书·颜真卿传》),看了这幅诗卷,可以想象,颜真卿当年那忠肝义胆的气度,确是凛凛然如“秋霜喷空,长虹贯日”。

(《新唐书·颜真卿传》)明人王世贞评价《裴将军诗》“书兼正行体,拙古处几若篆籀,而笔势雄强健逸,有一掣万钧之力。

”诗卷中融合的各体,顾盼生姿,其间正书如泰山之镇,巍然屹立;行草则龙虎振威,不可逼视。

帖中还有的字,非常奇古。

如“怛”字,本应该作“烜”,为煌赫光耀之意。

但颜真卿把它的偏旁写作竖心,“亘”写作“旦”,写成“怛”字,就更显得激扬奔放。

又如“归去来”三字,笔势连贯,结构奇特,颇象一个字。

这都使人有拍案称奇之妙。

《裴将军诗》深深地影响了后人,明代的董其昌、清代的何绍基、现代的沙孟海等书法大家都曾经从这个书卷中汲取了精蕴。

1998年我国发行了1套2枚的虎年邮票,其中第2枚邮票的图案选用的就是《裴将军诗》中的“虎”字。

古人说此诗卷书法的特点是奇杰飞动,兼楷行篆籀,雄强劲逸,奔雷掣电,一举千钧等等,是很贴切的。

它超出了颜真卿其它碑帖的书法风格之上,但又具备颜书的神髓。

也正因为如此,《裴将军诗》书卷就成了书林魂宝,为历代书法家、收藏家所珍视。

得知首义公园并入了黄鹤楼公园后,今年年初再去,彭师傅仍然在园林局看门。

他说不久武昌区园林局就要迁走了。

我问起张之洞的那批碑刻,他说入藏黄鹤楼了。

来到我曾经目为宝库的窄巷,已然空空如也,一片清冷了。

迁走的碑刻有了归宿,我们还会重逢,只是那失落在武汉的《裴将军诗》碑,恐怕是再无缘相见了。

大气磅礴的《裴将军诗》,只有凭借手中仅有的一纸拓本凭吊了。

(1)晚唐裴敬于会昌三年,即公元843年拜谒了李白墓,在他撰的《翰林学士李公墓碑》中印证了文宗下诏的说法:“太和初,文宗皇帝命翰林学士为三绝赞,公之诗歌,与将军剑舞,洎张旭长史草书,为三绝。

”文中提到的将军是裴旻,他是裴敬的曾叔祖。

(2)辽东九月芦叶断,辽东小儿采芦管。

可怜新管清且悲,一曲风飘海头满。

海树萧索天雨霜,管声寥亮月苍苍。

白狼河北堪愁恨,玄兔城南皆断肠。

辽东将军长安宅,美人芦管会佳客。

弄调啾飕胜洞箫,发声窈窕欺横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