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生物学》教学大纲
神经生物学教学大纲
《神经生物学》教学大纲供临床医学专业七/八年制学生培养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神经生物学Neurobiology学分数 3 周学时 3 总学时 54课程性质:七/八年制医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应理解神经系统内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和系统水平的变化及整合过程,脑的结构与功能和神经系统疾病的生物学基础。
掌握神经元、受体与信号传导、神经发育与再生、神经递质、神经肽和神经甾体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某些研究进展,深入学习和理解神经系统常见的脑疾病的诊治基础和相关研究进展,拓展学生的书本知识。
希望通过学习能为今后学习神经病学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为开展相应疾病的研究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术理论。
教学方式:基本理论知识、实验实践和最新进展的讲解,结合课堂讨论和期末闭卷考试教学用书: 2008年以后采用孙凤艳主编《医学神经生物学》,上海市科技出版社,2008年2月出版;2008年以前采用许绍芬主编《神经生物学》,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二版教学主要参考书:韩济生主编《神经科学纲要》,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二版Zigmond等主编Fundamental Neuroscience,Academic Press, 1999年版第一章神经元和神经胶质教学内容一、神经元1. 神经元的一般结构神经元的概念;神经元细胞体和突起的特点2.神经元骨架与骨架蛋白神经元骨架的构成;神经元骨架蛋白的种类和特点3.神经元胞浆转运神经元胞浆转运基本特征和生理意义;神经元转运机制与转运蛋白二、神经胶质细胞1.神经胶质细胞一般特征神经胶质细胞的分类、形态特点、电生理特性和受体2.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支持作用;隔离与绝缘作用;引导发育神经元迁移;屏障作用;修复与再生作用;免疫应答;调节神经元的功能;神经胶质细胞与神经系统疾病教学要求1. 掌握神经元的概念和神经原细胞体和突起的特点;了解神经元骨架的构成和神经元骨架蛋白的种类;掌握神经元骨架蛋白的特点;了解神经元胞浆转运基本特征和生理意义;神经元转运机制与转运蛋白2. 掌握神经胶质细胞的分类,形态特点,电生理特性;了解胶质细胞的受体;了解神经胶质细胞的支持作用,隔离与绝缘作用,引导发育神经元迁移作用,屏障作用;修复与再生作用,免疫应答作用,调节神经元功能作用及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专业英文词汇neuron 神经元cell body 细胞体dendrite 树突spine 树突脊axon 轴突microtubule 微管microfilament 微丝neurofilament 神经丝microtuble associated proteins 微管关连蛋白glial cell 胶质细胞macroglia 大胶质细胞astrocyte 星形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 少突胶质细胞第二章 神经元的电活动和神经元间信息的传递教学内容一、神经元的电活动1.膜电位膜电位的类型;静息电位的形成原理和意义;电紧张电位和局部反应的概念;动作电位的特征和形成机制2.离子通道离子通道的共同特征;离子通道的分类;钠通道、钙通道、钾通道的结构、亚型和功能二、神经元间信息的传递1.化学突触化学突触的超微结构、类型和传递过程2.电突触电突触的超微结构和传递过程教学要求1. 了解膜电位的类型;熟悉静息电位的形成原理和意义;理解电紧张电位和局部反应的概念;掌握动作电位的特征和形成机制;熟悉离子通道的共同特征;掌握离子通道的分类;掌握钠通道、钙通道、钾通道的结构、亚型和功能2. 熟悉化学突触的超微结构和类型;掌握化学突触传递的过程;理解电突触的超微结构和传递特点;了解电突触传递的意义专业英文词汇resting membrane potential 静息膜电位action potential 动作电位threshold 阈值after-potential 后电位after-hyperpolarization 负后电位after-depolarization 正后电位ion channels 离子通道non-gating channels 非门控离子通道gating channels 门控离子通道patch clamp 膜片钳sodium channels 钠通道calcium channels 钙通道potassium channels 钾通道synapse 突触quantal release 量子释放EPSP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IPSP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gap junction 缝隙连接第三章 G蛋白介导的跨膜信息传递教学内容一、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二、细胞外信息向细胞内传递的四种方式及代表物质三、三类受体(受体门控离子通道、G蛋白偶联受体、受体酪氨酸激酶)的结构、特征、跨膜信号转导机制及其代表受体四、G蛋白(G protein)的结构、特征、分类、调节机制及其参与调节的跨膜信息转导体系1.对腺苷酸环化酶(AC)活性2.对视网膜cGMP磷酸二酯酶活性3.对磷脂酶C活性及其对受体门控离子通道的调节五、G蛋白超家族的概念;Ras蛋白的结构、特征及其调节机制六、G蛋白βγ亚单位的结构和功能教学要求1.掌握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了解细胞外信息向细胞内传递的方式;了解三类受体跨膜信号转导机制2.掌握受体门控离子通道的概念;掌握G蛋白偶联受体的结构、特征、信号转导机制及其代表受体;掌握G蛋白的结构、特征、分类、调节机制及其参与调节的跨膜信息转导体系3.了解G蛋白超家族的概念;掌握Ras蛋白的概念;了解G蛋白βγ亚单位专业英文词汇signal transduction 信号转导ligand-gated ion channels 配体门控离子通道G-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G蛋白偶联受体desensitization (受体)失敏第四章 跨膜传递的分子机制教学内容一、受体酪氨酸激酶的结构、特征及其活性的调控机制二、SH domain (Src homobox 2,3)的概念和分类三、受体酪氨酸激酶跨膜信号传导网络,包括PI-PLCγ通路、PI3K通路和Grb2-Sos-RAS途径四、区别磷脂酶PLCβ和PLCγ在跨膜信号传导中被调节机制的差异五、磷酸化与脱磷酸化的概念六、蛋白激酶的特征、分类、功能及一些重要的蛋白激酶七、蛋白磷酸酶的分类和一些重要蛋白磷酸酶八、被磷酸化调节的神经蛋白九、受体酪氨酸激酶与癌基因十、Src样激酶与癌基因十一、信息转导体系之间的相互调节,包括G蛋白介导的跨膜信息体系之间的交联(crosstalk)及受体酪氨酸激酶体系与G蛋白介导的跨膜信息体系之间的交联教学要求1. 掌握受体酪氨酸激酶的结构、特征及其活性的调控机制;掌握SH domain的概念;了解受体酪氨酸激酶跨膜信号传导网络2. 掌握磷酸化、脱磷酸化、蛋白激酶、蛋白磷酸酶的概念;了解被磷酸化调节的神经蛋白3. 掌握Src样激酶的概念;了解信息转导体系之间的相互调节专业英文词汇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受体酪氨酸激酶autophosphorylation 自身磷酸化internalization (受体)内化downregulation (受体)下调SH domain Src 同源区phosphorylation 磷酸化dephosphorylation 脱磷酸化protein kinase 蛋白激酶protein phosphatases 蛋白磷酸酶oncogenes 癌基因第五章神经元的钙信号转导教学内容一、信号转导、钙内流(Ca2+ transients)、钙波(Ca2+ waves)、钙震荡(Ca2+ oscillation)的概念二、Ca2+进入神经元的方式1.电压敏感性Ca2+通道2.递质门控性Ca2+通道3.IP3受体通道和Rya受体通道三、Ca2+缓冲(Ca2+ buffering)1.钙结合蛋白2.含钙细胞器四、Ca2+外排1.Ca2+-ATPase(Ca2+泵)2.Na+/Ca2+交换转运体五、钙敏感信使1.钙调蛋白(CaM)2.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CaMK)3.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磷酸酶和钙调蛋白依赖性腺苷酸环化酶(AC)六、钙信号向胞核传播1.Ca2+激活核内CaMK2.Ca2+激活Ras信号通路七、钙调节即早基因和延迟反应基因表达;以调节c-fos为例,说明钙如何调节即早基因表达教学要求1. 掌握钙信号转导的概念;了解Ca2+进入神经元、Ca2+缓冲和Ca2+外排的途径;了解Ca2+进入胞质后通过钙敏感信使介导生化效应2. 了解钙信号向胞核传播和调节基因表达;掌握钙对即早基因表达的调节机制专业英文词汇calcium signaling 钙信号转导Ca2+ transients 钙内流Ca2+ waves 钙波Ca2+ oscillation 钙震荡voltage-sensitive Ca2+ channels 电压敏感性Ca2+通道calmodulin (CaM) 钙调蛋白CaM-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CaMK) 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Ca2+ buffering 钙缓冲immediate-early genes (IEGs) 即早基因delayed response genes (DRGs) 延迟反应基因第六章神经系统发育教学内容一、神经板发育为神经系统的演变,包括神经板发育为神经嵴、神经沟、神经管,最后发育为完整神经系统的形态学演变规律二、神经诱导1.诱导外胚层向神经性外胚层分化的机制2.组织原的概念,组织原在神经诱导中的作用三、神经轴前后关系的形成1.神经轴的概念2.水平信号和垂直信号在神经轴前后关系的形成中的作用3.原节相对独立发育的特性及机制四、神经管的背腹特性的分化1.脊索及其表达的SHH蛋白对神经管腹侧分化的作用2.神经板外侧的上皮性外胚层及其表达的BMP对神经管背侧分化的诱导作用五、神经元的发生,神经元发生的旁抑制信号机制六、轴突生长机制1.生长锥的概念2.生长锥前伸运动的机制3.诱导生长锥定向生长的物质及其作用机制七、神经元迁移1.神经元迁移的基本步骤神经元迁移的主要模式,神经元迁移调控的机制教学要求1.掌握诱导上皮性外胚层向神经性外胚层分化的主要机制;诱导神经轴前后关系形成和背腹侧分化的主要机制, 生长锥的概念,神经元迁移的主要模式2.了解神经板发育演变成神经系统过程中的一些基本结构名称;神经元发生中的旁抑制信号机制;生长锥前伸运动的机制,引导轴突生长的物质及其作用机制;神经元迁移的机制专业英文词汇neural plate 神经板neural crest 神经嵴neural groove 神经沟neural tube 神经管neural induction 神经诱导organizer 组织原neuraxis 神经轴ventricular zone 脑室层marginal zone 缘层intermediate zone , mantle zone 中间层或套层growth cone 生长锥neuronal migration 神经元迁移neuronophilic migration 亲神经性迁移gliophilic migration 亲胶质性迁移第七章神经再生教学内容一、变性1.神经元对轴突损伤的变性反应轴突损伤后影响神经元存活的因素,轴突损伤后神经元形态、生化和功能的变化,分子转运的变化2.轴突变性反应华氏变性,逆行性变性, 跨神经元溃变的概念;外周神经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轴突变性的差异二、神经轴突再生包括完整有效的神经再生的概念1.外周神经系统再生的基本过程雪旺氏细胞对神经再生的影响,终端再生和侧枝发芽,再生髓鞘的特点2.中枢神经系统再生的基本状况中枢神经系统再生的基本状况,中枢神经系统与外周神经系统的胶质细胞类型和胶质反应也有很大差异。
神经生物学
神经生物学教学大纲(供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专业使用)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组织胚胎学与神经生物学教研室2006年5月神经生物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神经生物学(Neurobiology)课程号:50125530课程类别:临床医学基础课,基础医学专业课学时:48学分: 3二、教材:《医学神经生物学纲要》关新民主编科学出版社2003年三、主要参考资料:《医用神经生物学基础》蔡文琴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四、成绩评定:期终考试,100分五、教学目的:神经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大脑的结构和功能是自然科学研究中最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趋势表明,21世纪的自然科学重心将在生命科学,而神经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将是21世纪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两个最重要的领域,必将飞速发展。
分子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诺贝尔奖获得者沃森宣称:“20世纪是基因的世纪,21世纪是脑的世纪。
”在医学这个大的学科内,神经生物学是一门在各个水平,研究人体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发生、发育、衰老、遗传等规律,以及疾病状态下神经系统的变化过程和机制的科学。
它涉及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发育神经生物学、分子神经生物学、神经药理学、神经内科学、神经外科学、精神病学等等。
神经生物学的内容非常丰富,研究进展很快,作为医学生不仅要全面掌握,还要及时了解新的研究进展。
本门课程是在学习了神经解剖学、神经组织学、发育神经生物学、神经生理学的基本内容之后,继续给学生介绍关于神经生物学更深入、更感兴趣、更新以及更接近临床实际的知识。
授课将不拘泥于教材,有的老师会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有的以课题进展或综述的方式;有的介绍某一领域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特别是研究过程中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发现;有的通过介绍实验方法或实验技术的方式;除了重大进展的意义,还会介绍研究中的挑战、困难和艰辛。
会介绍不同的观点或学说,少讲定论性的知识。
《神经生物学》教学大纲
《神经生物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神经生物学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课程学分:_____课程总学时:_____授课对象:_____二、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一)课程性质神经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发育、进化以及神经疾病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的综合性学科。
它融合了生物学、生理学、解剖学、遗传学、药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旨在揭示神经系统的奥秘,为人类健康和疾病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神经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方法,了解神经系统的细胞组成、神经信号传递、神经发育、神经可塑性、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方面的知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神经生物学相关的现象和问题。
3、素质目标激发学生对神经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一)神经系统的细胞基础1、神经元(1)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2)神经元的分类(3)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2、神经胶质细胞(1)神经胶质细胞的类型与功能(2)神经胶质细胞与神经元的相互作用(二)神经信号传递1、突触传递(1)化学突触传递的机制(2)电突触传递的特点(3)突触可塑性2、神经递质与受体(1)常见神经递质的种类与功能(2)神经递质受体的类型与作用机制(三)神经系统的发育1、神经诱导与神经胚形成(1)神经诱导的过程与机制(2)神经胚的形成与分化2、神经元的发生与迁移(1)神经元的起源与增殖(2)神经元的迁移路径与机制3、神经突触的形成与发育(1)突触形成的过程与影响因素(2)突触发育的调控机制(四)神经可塑性1、学习与记忆(1)学习与记忆的神经机制(2)长时程增强与长时程抑制2、神经损伤与修复(1)神经损伤的类型与机制(2)神经修复的策略与方法(五)神经退行性疾病1、阿尔茨海默病(1)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特征与临床表现(2)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2、帕金森病(1)帕金森病的病理改变与临床症状(2)帕金森病的病因与治疗方法3、亨廷顿舞蹈病(1)亨廷顿舞蹈病的遗传基础与神经病理(2)亨廷顿舞蹈病的诊断与治疗(六)神经生物学研究方法1、形态学研究方法(1)组织切片技术(2)免疫组织化学技术2、电生理研究方法(1)膜片钳技术(2)脑电图与脑磁图技术3、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1)基因克隆与表达技术(2)蛋白质组学技术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一)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课堂讲授,系统地传授神经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知识体系。
《神经生物学基础技术》实验教学大纲
《神经生物学基础技术》实验教学大纲课程代码:(暂空、不填)课程名称:神经生物学基础技术课程性质:必修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实验项目个数:15 面向专业:神经生物学研究生实验教材:《细胞培养》《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神经生物学》一、课程学时学分课程学时:54 学分:(按教学计划的规定填写)2 实验学时:48二、实验目的、任务、教学基本要求及考核方式1、目的和任务:神经生物学基础技术是为了配合基础研究中需要操作细胞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和形态学实验的研究生开设的一门实验基础课程。
本课程目的旨在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细胞学、分子生物学、形态学研究中所必需的基本实验操作技术。
本课程的任务是让学生牢固掌握神经生物学研究方法的基础技术,具备在细胞培养、分子生物学和形态学平台独立观察和操作的能力,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思维能力,以及独立工作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为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生物技术工作打下基础。
2、教学基本要求:1)学生在实验前对实验做好预习工作,了解实验目的。
2)在学生实验前指导教师集中学生进行演示与讲授,介绍实验目的、原理、步骤、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3)根据实验的内容进行实验分组,要求各实验小组在规定时间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并考核。
4)实验中指导教师要随时检查学生实验情况,解答学生实验中的疑问,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5)实验结束后,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每次实验的操作情况及操作水平考核,评定学生的实验操作成绩。
3、考核方式:通过实验操作考核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
成绩构成为:实验操作(100%)三、实验项目一览表说明:在“实验要求”栏标明该实验项目是“必修”还是“选修”;在“实验类型”栏标明该实验项目是“演示性”、“验证性”、“设计性”还是“综合性”实验;在“备注”栏标明完成该实验项目所需的主要仪器设备名称。
本大纲主笔人:吴红审核人:神经科学系。
《神经生物学》教学大纲2024
引言概述:神经生物学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功能障碍等方面。
本文将对《神经生物学》教学大纲进行详细介绍。
该教学大纲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神经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研究能力。
正文内容:一、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1.神经元的基本构成:细胞体、树突、轴突等组织结构。
2.神经冲动传导机制:动作电位的产生与传递。
3.神经递质的作用机制:兴奋性与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功能及相互作用。
4.突触传递过程:突触前后膜的相互作用和突触后电位的。
二、神经系统的组织与功能1.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大脑、小脑、脑干和脊髓的解剖结构。
2.神经系统的功能分区:感觉神经系统、运动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
3.感觉与运动的组织与调节:感觉器官的结构和感觉传递机制,运动控制的中枢和外周结构。
三、神经发育与可塑性1.神经发育的基本过程:神经管形成与神经元、迁移、成熟的过程。
2.神经发育的调控机制: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对神经细胞命运的影响。
3.神经可塑性的机制:学习与记忆的生理基础以及大脑可塑性的分子机制。
四、神经系统与行为1.大脑与认知功能:大脑皮层的结构和功能,记忆、学习、思维的神经基础。
2.情感与情绪的神经机制:情感的形成、调节和表达的神经过程。
3.神经系统与意识:意识的生理基础和相关疾病的神经机制。
五、神经系统的疾病与治疗1.神经退行性疾病: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疾病的病因与治疗方法。
2.神经精神疾病: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的神经机制和治疗方法。
3.神经系统的损伤与康复:脑卒中、脊髓损伤的神经修复和康复治疗方法。
总结:通过学习《神经生物学》教学大纲,学生可以全面了解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相关疾病。
理解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神经系统的组织与功能、神经发育与可塑性、神经系统与行为以及神经系统的疾病与治疗等内容,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研究能力,为进一步的神经生物学研究和神经科学应用提供基础。
(完整版)《神经生物学》教学大纲
《神经生物学》教学大纲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学大纲以疼痛专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Neurobiology学时:54考核方式:笔试及口试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讨论课程类型:A主讲教师:韩济生、万有、于常海、王韵,崔彩莲、吴鎏祯、崔德华、王克威、罗非、邢国刚、薛冰、刘风雨、张嵘和张瑛等授课对象:三年级学生等开设目的:本课程教学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传统教学方式,即以教师讲解为主,系统介绍神经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及有关研究的新进展,包括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研究动向.另一部分则结合本学科科研优势,开展以疼痛专题为中心的教学(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
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神经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了解有关领域的新成果、新动态。
而以疼痛专题为中心的教学则充分调动同学的主观能动性,训练学生查阅相关文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培养科学思维及科学演讲的能力。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课堂讲授内容,要求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查阅相关文献,制作powerpoint幻灯片进行分组汇报和讨论,教师及同学对报告内容进行评判打分。
课程最后评分包括两部分:即理论考试(笔试)占60%,口头报告占40%。
预修知识:医学基础、临床医学基础、生物学。
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学大纲(共24学时)一、绪论:2课时1.神经科学的发展史2.神经科学的基本内容:分子神经科学,细胞神经科学,发生神经科学,系统和行为神经科学,认知神经科学,计算神经科学,临床神经科学,等.3.神经科学基本的研究方法:形态学方法,生理学方法,电生理方法,生物化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脑成像方法,等。
4.本课程学时安排的思路、教材及参考书等。
二、细胞与分子神经生物学:5课时1.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2课时)(1)神经元的超微结构特点、与功能关系。
(2)突触的超微结构特点、分类及化学性突触的传递过程。
(3) 中枢神经系统神经胶质细胞的分类,形态特点及功能.(4)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的相关基础知识在实验研究中的应用。
神经生物学教学计划
神经生物学教学计划神经生物学作为生物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相关的疾病。
在医学、生物科学及心理学等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神经生物学教学计划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
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份适用于高中生的神经生物学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1. 了解神经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原理;2. 掌握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理解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导过程;3. 熟悉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和相应的治疗方法;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2. 神经递质的作用机制;3. 突触传导的过程;4. 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的组成;5. 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及治疗方法。
**三、教学方法**1. 结合生动的案例分析,引发学生的兴趣;2. 利用实验和模型进行直观的展示,加深学生的理解;3. 开展小组讨论和辩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批判思维;4.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拓宽视野。
**四、教学安排**1. 第一周: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2. 第二周:神经递质的作用机制;3. 第三周:突触传导的过程;4. 第四周: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的组成;5. 第五周: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及治疗方法。
**五、教学评价**1. 定期进行知识点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2. 精心设计实验报告和课堂作业,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3. 开展期末考试,综合考核学生对神经生物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教科书《神经生物学导论》;2. 实验器材和材料;3. 多媒体教学设备;4. 神经生物学领域的专家学者。
通过以上教学计划,我们旨在激发学生对神经生物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神经生物学作为一门前沿的学科,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还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身体的奥秘,为未来的学术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硕士的研究生神经生物学教学大纲
硕士的研究生神经生物学教学大纲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硕士的研究生神经生物学教学大纲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硕士,研究生,神经,生物学,教学大纲,,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教师教学中查看更多范文。
神经生物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神经生物学neurobiology学时:18学时适应专业: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影像医学、护理学等专业一、课程简介神经生物学是从生物学角度研究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生命科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
神经科学(或脑科学)于20世纪70年代迅速崛起,作为神经科学主体的神经生物学已成为生命科学中发展最迅速的前沿科学之一。
人脑是宇宙中已知的最复杂的结构,探索人脑的奥秘必然是人类遇到的最大挑战之一。
人类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人类具有根本区别于动物的、高度发达的脑。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认识了人脑便是认识了人类自己。
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神经生物学可能引发21世纪生命科学迅猛发展的又一高潮。
神经生物学是研究人和动物的神经系统的科学,揭示人类的感觉、运动、思维、情感、行为、学习记忆等各种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在分子、细胞和整体水平阐明其机制,就是神经生物学的基本内容。
研究神经系统的生长和发育,研究脑的结构与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必将为阐明物质运动如何产生精神活动这一重大哲学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神经生物学的发展,必然为人类战胜各种神经和精神疾病提供科学原理和可能途径,为开发和利用人类智力创造条件。
同时,还会有力地促进人工神经网络、人工智能科学和信息产业的发展。
神经生物学的发展无疑有助于解决21世纪人类社会老龄化和社会信息化面临的种种问题。
本学科的最集中目标是揭示脑功能的奥秘。
对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实验性研究始于19世纪末。
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人们对大脑即中枢神经系统的认识,主要基于对神经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结构、功能以及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研究。
《神经生物学》教学大纲
大纲撰写人
杨东伟
审核人
王建刚
制定时间
2006.7
主要参考书
1.神经生物学:从神经元到脑尼古尔斯(Nicholls,J.G.)等著,杨雄里等译
2.神经科学原理韩济生等编著
从整体上对神经生物学这门学科做一介绍,主要内容有:神经生物学发展的背景,神经生物学研究的对象、特点以及重大事件;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构;神经元的神经生物学;神经系统的可塑性;神经内分泌调节。
第二章神经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含实验)(18学时)
分别介绍神经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些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形态学方法,电生理学方法(普通电生理、电压钳和膜片钳及脑电波和诱发电位的记录),行为学实验方法,生物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方法。
《神经生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神经生物学
英文名称
Neurobiology
先修课程
课程代码
10010403
学时
40
学分
2
任课教师
涂心明等
课程性质
专业选修课
开课学期
2
适用学科
医学各学科
教材
参考教材
自编
课程目的
了解神经系统发生、发展规律,掌握神经系统形态及功能特点。
大纲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总论(2学时)
第五章感觉系统(4学时)
这部分主要介绍感受器的分类、感受器的结构、感受器活动的特点、感觉信息编码以及感觉通路中信号的编码与处理以及感知觉的一般规律,重点介绍视觉与听觉。
第,运动相关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特点以及各级神经结构对运动的调节。
第七章神经系统的发育(4学时)
神经生物学教学大纲四年制
神经生物学教学大纲所属课程名称:神经生物学课程英文名称:Neurobiology所属课程编号:4102307面向专业:生物工程专业(四年制)课程总学时: 48理论学时: 32实验学时:16课程学分: 2.5本课程所属院系:东南大学基础医学院大纲主撰人:曾水林E-mail:***********.cnTel:83272554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神经生物学是从分子、细胞、系统水平阐释神经系统发育、形态结构和功能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
属于基础神经科学。
其任务是认识脑、保护脑和开发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理解和掌握神经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了解该门学科的发展情况、研究方法和某些研究进展。
为学习相关课程和今后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或研究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开阔视野,拓宽思路。
通过有关实验的演示与学生亲自操作,使学生认识人脑和大鼠脑的大体解剖结构;了解基本常用的研究方法,如脑的灌流取材、脑切片上主要结构的显微镜观察等。
二、课程内容的教学要求第一章神经生物学概述目的要求1.掌握神经生物学的概念和研究神经科学的意义。
2.熟悉神经科学发展进程中杰出代表及其贡献(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获得者)。
3.了解神经生物学的任务、分科、常用的研究方法和神经科学发展简史。
教学内容:神经生物学发展简史;神经生物学的概念和研究神经科学的意义;神经生物学的任务、分科、常用的研究方法等。
第二章神经系统基本结构目的要求:1.掌握神经元的结构及功能特点;动作电位与静息电位的概念。
2.熟悉神经元分类及轴浆运输原理和生理意义;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形成髓鞘的细胞。
3.了解神经元骨架系统;神经胶质细胞的分类、形态特点及作用。
教学内容:神经元的概念、结构特点及分类;神经元轴浆运输的原理和生理意义;神经电位产生的机制、动作电位与静息电位的概念及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神经胶质细胞的分类、形态特点及作用等。
第三章突触目的要求:1.掌握突触的概念、结构特点、分类及作用;离子通道和受体的概念。
神经生物学
图书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第二章神经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3 第一节神经元 3 第二节突触 20 第三节神经胶质细胞 27 第三章神经系统的发育、变性和再生 33 第一节神经系统的发生与分化 33 第二节神经元的变性与再生 40 第四章神经干细胞概述 47 第一节干细胞 47 第二节神经干细胞 49
感谢观看
神经生物学
2021年1月1日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目录
01 内容简介
02 图书目录
《神经生物学》是2021年1月1日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书,作者是薛一雪。
内容简介
神经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神经系统内细胞和分子水平变化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在中枢控制系统内的整合作用的学 科,目的是深入了解脑功能和人类行为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神经生物学》共十一章,从分子、细胞水平到认 知神经科学领域,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神经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及*新进展。主要内容包括:神经组织的结构和功 能、神经系统的发育、变性和再生、神经干细胞、神经营养因子、神经肽、神经元跨膜信息传递、感觉、运动系 统、神经内分泌和脑的高级功能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生物学》教学大纲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学大纲以疼痛专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Neurobiology学时:54考核方式:笔试及口试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讨论课程类型:A主讲教师:韩济生、万有、于常海、王韵,崔彩莲、吴鎏祯、崔德华、王克威、罗非、邢国刚、薛冰、刘风雨、张嵘和张瑛等授课对象:三年级学生等开设目的:本课程教学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传统教学方式,即以教师讲解为主,系统介绍神经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及有关研究的新进展,包括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研究动向。
另一部分则结合本学科科研优势,开展以疼痛专题为中心的教学(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
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神经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了解有关领域的新成果、新动态。
而以疼痛专题为中心的教学则充分调动同学的主观能动性,训练学生查阅相关文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培养科学思维及科学演讲的能力。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课堂讲授内容,要求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查阅相关文献,制作powerpoint幻灯片进行分组汇报和讨论,教师及同学对报告内容进行评判打分。
课程最后评分包括两部分:即理论考试(笔试)占60%,口头报告占40%。
预修知识:医学基础、临床医学基础、生物学。
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学大纲(共24学时)一、绪论:2课时1.神经科学的发展史2.神经科学的基本内容:分子神经科学,细胞神经科学,发生神经科学,系统和行为神经科学,认知神经科学,计算神经科学,临床神经科学,等。
3.神经科学基本的研究方法:形态学方法,生理学方法,电生理方法,生物化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脑成像方法,等。
4.本课程学时安排的思路、教材及参考书等。
二、细胞与分子神经生物学:5课时1.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2课时)(1)神经元的超微结构特点、与功能关系。
(2)突触的超微结构特点、分类及化学性突触的传递过程。
(3)中枢神经系统神经胶质细胞的分类,形态特点及功能。
(4)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的相关基础知识在实验研究中的应用。
2.离子通道:(2课时)(1)离子通道的提出与证实。
(2)离子通过通道的方式和离子通道的特点;(3)离子通道的现代研究方法;(4)离子通道的分类与功能;(5)离子通道活动的调制。
(6)离子通道与疾病、毒物和药物。
3.神经元的电活动:(1课时)(1)膜静息电位:静息电位的形成原理;膜内、外离子浓度维持平衡的原理。
(2)动作电位及其形成原理;(3)局部电位:终板电位、突触后电位(兴奋性或抑制性)和感受器电位;局部电位与配基门控离子通道和机械门控离子通道;局部电位的特点与功能。
4.跨膜信息传递(自学)(1)递质:神经递质与调质的概念、递质的共;兴奋性氨基酸递质的种类、来源,兴奋性氨基酸受体的种类、结构及生理作用、部分毒性作用;抑制性氨基酸递质的种类、来源,抑制性氨基酸受体的种类、结构及生理作用;神经肽的概念,神经肽的产生与降解,神经肽的受体与配体,神经肽的作用(2)受体与信号转导:受体的基本概念;受体的分类、受体的特性、受体的研究方法;受体通道系统的信号传导通路;第二信使的种类;G蛋白的种类、结构、效应器蛋白,G蛋白耦联受体信号传导通路三、系统神经生物学:(自学)1.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自学)(1)感觉总论:感觉的性质、定位、强度和适应;感觉信息在感觉系统传递的共同规律(特别是在接替核中的传递规律及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作用);感觉的下行调制;感觉皮层与感觉的形成;感受器的换能机制;感觉皮层的信息处理。
2.神经系统对运动的调节(3学时)(1)脊髓牵张反射、肌梭及腱器官的作用、屈肌反射;(2)脊髓运动神经元排列及其支配控制的躯体定位模式;(3)运动皮层代表区及皮层下行纤维;(4)小脑的纵区划分、小脑皮层神经元环路的组成(神经元、传入纤维)及其活动规律;(5)纹状体与皮层之间的三条神经元回路及其对运动的调控;直接通路和间接通路的概念,多巴胺通路易化运动3. 自主神经系统(自学)(1)掌握自主神经的概念及分部;(2)熟悉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和节后神经元的位置、结构及释放的递质;(3)了解后交感神经系统的结构特点及功能;(4)了解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分化,了解自主神经系统不同水平的调制作用;4. 神经免疫内分泌(自学)(1)掌握神经免役内分泌的概念;(2)熟悉下丘脑的内部结构及神经激素及神经内分泌与免疫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途径(3)了解肽能神经元及神经肽与神经内分泌与免疫系统的关系;(4)了解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对机体内环境稳定的调节作用四、发育、分化、凋亡,损伤、再生、神经干细胞、变性型疾病:6课时。
1.神经系统的发育、分化及凋亡(3学时)(1)了解神经系统发生:即外胚层在脊索诱导下-神经板-神经沟-神经褶-神经管。
(2)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原基的形成及常见畸形。
(3)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分化过程中诱导的概念及方式。
(4)神经细胞及神经胶质细胞的发生、发育过程中的信号调控、生存条件及程序性死亡与凋亡。
(5)突触的发育:轴突如何被引导走向靶区;突触的形成和再生。
(6)细胞程序性死亡与凋亡及突触的发育、形成、再生在实验研究中的应用。
2.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基础(3学时)(1)损伤、再生、神经干细胞(1学时)a.神经系统损伤后的变化以及影响再生的因素:神经系统损伤与再生的研究历史;外周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不同变化;影响中枢神经损伤后再生的因素;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再生的局部微环境;b.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c.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治疗;d.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基因治疗的策略以及目的基因、载体和受体细胞的选择原则;f.干细胞和神经干细胞的概念;(a)神经干细胞的特性;(b)神经干细胞的研究方法;(c)神经干细胞的应用及其发展方向。
(2)阿尔茨海默病研究的进展(2学时)a. 基本概念,基本分类b. 病因学研究进展,AD和血管性痴呆的差异,AD的病理学特点c. 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d. 动物模型e. 临床诊断f. 阿尔茨海默病治疗:AD一般护理、经济和法律;AD的西医治疗;AD的中医药治疗(3)帕金森病研究进展(自学)a. 概述b. 帕金森病的病因学c. 发病机理:有关多巴胺能神经元死亡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d. 实验模型的制备e. 帕金森病的治疗f. 帕金森病的神经影像学五、高级神经生物学:9课时。
1.脑的电活动(2课时)(1)脑电图的概念,脑电图的引出方式,脑电电极的分布。
(2)睡眠与癫痫的脑电特征。
(3)脑电的功率谱分析,不同频率段脑电的意义;脑电的超慢功率谱分析,超慢谱线的意义。
(4)脑电地形图概念,脑电地形图在疾病诊治中的意义。
(5)诱发电位和事件相关电位的概念,种类,体感诱发电位,听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事件相关电位在感觉、运动及认知研究中的应用。
信号源分析和定位。
(6)脑磁图的定义,原理,脑磁图在临床的应用。
2.睡眠与觉醒(1学时)(1)概述:睡眠和觉醒为一昼夜节律受内源性振荡器-生物钟的调控;生物钟的概念及其与睡眠-觉醒节律的关系;睡眠按EEG特征分期及各期的脑电波特点;(2)睡眠的两种状态及生物学意义:睡眠过程呈现慢波睡眠(SWS)和快动眼睡眠(REM)两种时相的交替;每个时相各具的特点;睡眠发生的神经机制;SWS及REM潜在的功能意义,特别是REM 睡眠的功能意义。
3.学习与记忆:(3学时)(1)学习与记忆的概念;(2)学习和记忆的基本过程;(3)学习和记忆的基本形式;(4)记忆的突触机制;(5)学习与记忆的分子机制;(6)神经递质和神经肽对学习与记忆的调制。
4.语言、思维、脑功能侧化(自学)(1)语言的概念;(2)脑功能侧化的概念;语言的相关脑区;功能性语言系统;脑损伤与失语症;脑功能侧化的研究及其研究方法;脑功能侧化的结构基础;现代语言和脑功能侧化问题研究的新进展;(3)意识与思维的问题。
5.情感与情绪(自学)(1)情绪与情感的概念。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2)有关情绪和情感的理论研究。
James-Lange学说。
Cannon-Bard理论。
Schachter 学说。
Arnold学说。
(3)情绪与情感的实验研究。
(4)下丘脑在情感状态外周表现中所起的协调作用。
(5)边缘系统的构成及其在情感状态中的作用。
杏仁核在情感经验中的特殊作用。
额叶、海马等在情感中的作用。
情绪紊乱及其分类。
6.动机与成瘾(3学时)(1)奖赏的概念;奖赏的中枢多巴胺通路;奖赏的机制。
(2)边缘系统形成的历史过程,边缘系统和动机的概念。
边缘系统与动机的关系。
(3)药物成瘾的概念;躯体与精神依赖;戒断症状、药物渴求与复吸概念。
(4)药物成瘾的治疗。
7.认知(自学)(1)认知的概念和认知科学的主要研究目的(精神活动的神经表现)。
(2)认知的结构基础。
(3)形式的投射与拓扑图的产生。
脑的调节系统与动机、情感和记忆。
感觉与运动功能的结合。
大脑皮层的相关区域和脑的认知能力。
(4)认知的产生机制。
控制皮层关联脑区的三个原则。
关联脑区的相互作用导致理解、认知和意识的产生。
从神经细胞角度分析理解认知。
(5)认知功能的主要研究方法。
以疼痛专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的教学大纲(共30学时)一.疼痛专题讲座1.疼痛基础知识简介(3学时)(1)痛觉:疼痛的概念,疼痛的病因、组成成分、分类,影响疼痛的心理学因素(2)疼痛的外周机制:疼痛的感受器、传入神经,引起痛觉的适宜刺激;(3)疼痛的中枢机制:痛觉传导通路,痛觉感受和调制的中枢;(4)慢性痛的病理机制:慢性炎症痛模型,炎症痛时外周和中枢的可塑性变化;慢性神经源性痛模型,神经源性痛时中枢的可塑性变化;癌痛的机制。
2. 文献报告要点介绍 (3学时)(1)什么是科研文献?为什么需要阅读科学文献?科学文献的种类;科学文献的影响因子;科学文献的结构;(2)查阅所需科学文献的方法(3)如何阅读科学文献(4)如何评价科学文献(5)如何以汇报方式介绍科学文献:如何制作powerpoint;讲解科学文献的注意事项及演讲技巧(6) 学生根据所选文献内容再查阅相关领域的其他文献,熟悉相关领域的知识并制作幻灯片,准备15-20分钟的报告。
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
(7)教师和每位学生参与对报告者的评分,分别从报告内容、表达能力、幻灯片制作、仪容、时间掌控等方面对报告人进行评价。
(8)成绩进入最后总评。
(9)学生熟悉学术报告的流程,加深对课堂授课知识的理解,了解学科进展,培养追踪文献的能力。
3.疼痛研究方法介绍(3学时)(1)常用的动物急慢性痛模型,包括福尔马林模型、CFA模型、SNL模型、大鼠胫骨乳腺癌模型等;(2)常用的动物测痛方法:冷板实验、热板实验、热水甩尾实验、机械纤维丝测定机械痛实验、locomotion(3)常用的疼痛研究方法:行为学方法、电生理方法、生物化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细胞学方法4.痛觉信号在中枢的编码(3学时)(1)掌握疼痛的概念;了解疼痛的心理学影响;了解疼痛的多样性及其动力学特征;(2)掌握疼痛的外周机制;了解外周疼痛感受器研究的进展;了解C类纤维的功能多样性;(3)掌握痛觉的主要传导通路及其与中枢痛觉编码的关系;掌握痛觉的主要维度及其已知的主要中枢编码部位;了解痛觉中枢编码的方式;(4)了解痛觉网络编码的概念;了解内、外侧系统不同的痛觉反应特性;了解疼痛的预期反应特征;(5)了解痛觉群体编码的证据;了解疼痛刺激下的中枢信息流动情况;5. 针刺镇痛作用原理-基础研究举例(3学时)以本所在针刺镇痛研究中的40年的经历为例,进行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发现问题,提出设想,通过实验验证设想,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