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1 等腰三角形(三)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第一章1.1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第一章1.1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
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讨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例如,如何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求解底边长度、底角大小等。
2.分组探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各小组学生还需探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尝试运用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对于作业中的共性问题,将在课堂上进行集中讲解,确保学生理解到位。
-表现优秀的作业将在课堂上展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学会使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等腰三角形。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这一判定定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3.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能够解决相关问题。
-学生能够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运用周长和面积公式进行计算,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引导学生面对问题,勇于尝试,不怕困难,培养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精神。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将等腰三角形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重难点: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想:设计真实的情境问题,如建筑物的平面设计、艺术作品的对称性分析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探究式学习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性。
-设想:通过引入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如“如何确定等腰三角形的高线和中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推理等手段自主探索答案。

八年级数学下册目录(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目录(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目录(北师大版)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
1. 等腰三角形
2. 直角三角形
3.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4. 角平分线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第二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 不等关系
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3. 不等式的解集
4.一元一次不等式
5.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
6.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1. 图形的平移
2. 图形的旋转
3. 中心对称
4. 简单的图案设计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第四章因式分解
1. 因式分解
2. 提公因式法
3. 公式法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第五章分式与分式方程
1. 认识分式
2. 分式的乘除法
3. 分式的加减法
4. 分式方程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第六章平行四边形
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3. 三角形的中位线
4. 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第3节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第3节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

图⑤中,∵AB∥DE,∴∠A=∠D=30°,∵∠BCD=∠A+∠B=60°,
∴∠B=60°﹣∠A=30°,∴∠B=∠A,∴△ABC 是等腰三角形;
能判定△ABC 是等腰三角形的有 4 个,故选:C.
例 2:如图,在△ABC 中,AB=AC,∠BAC=108°,BD=AD=AE,则图中等腰三角形的个数为( )
CBE 是等腰三角形.∴图中的等腰三角形有 8 个.故选:D.
B.6
C.7
D.8
例 3:已知:如图△ABC 中,∠B=50°,∠C=90°,在射线 BA 上找一点 D,使△ACD 为等腰三角
形,则∠ACD 的度数为

解:如图,有三种情形:
①当 AC=AD 时,∠ACD=70°. ②当 CD′=AD′时,∠ACD′=40°. ③当 AC=AD″时,∠ACD″=20°, 故答案为 70°或 40°或 20°
C.50°、60°
D.100°、30°
解:A、∵三角形中已知两个内角为30°、60°,∴第三个内角为 180°﹣30°﹣60°=90°,
∴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不是等腰三角形,故选项 A 不符合题意;
B、∵三角形中已知两个内角为 40°、70°,∴第三个内角为 180°﹣40°﹣70°=70°,
∴这个三角形由两个内角相等,∴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故选项 B 符合题意;
反证法
在证明时,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然后 由此推导出与定义、基本事实、已有定理或已知 条件相矛盾的结果,从而证明命题的结论一定成 立.这种证明方法称为反证法.
用反证法证题的一般步骤:
1. 假设: 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 2. 归谬: 从这个假设出发进行推理,得出与定义、基本事实、 已有定理或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1 等腰三角形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1 等腰三角形

AD=AD (公共边),
B
∴ △BAD≌ △CAD (SAS).
∴ ∠B= ∠C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DC
探究新知
结论 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这一定理可简述为:“等边对等角”.
思考:由△BAD≌ △CAD,除了可以得到∠B= ∠C之外, 你还可以得到哪些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
探究新知
可以作一条辅助线,运用全等三 角形的性质“对应角相等”来证.
思考:如何构造两个全等的三角形?
探究新知
方法一:作底边上的中线
已知: 如图,在△ABC中,AB=AC.
求证: ∠B= ∠C.
A
证明: 作底边的中线AD,则BD=CD.
在△BAD和△CAD中,
AB=AC ( 已知 ), BD=CD ( 已作 ), AD=AD (公共边),
(2)如果∠ABD= ∠ABC,∠ACE= ∠ACB,那么BD=CE吗?
由此你得到什么结论?
A
结论 在△ABC中,如果AB=AC,∠ABD= ∠ABC,
∠ACE= ∠ACB,那么BD=CE.
E
D
B
C
简述为:过底边的端点且与底边夹角相等的两线段相等.
探究新知
猜想证明: 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相等.
已知: 如图, 在△ABC中, AB=AC,BM,CN是△ABC两腰上的
思考2:你能利用已有的公理和定理证明这些结论吗?
探究新知 证明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 求证:∠B=∠C.
思考:如何证明两个角相等呢?
A
B
C
探究新知 在七下学习轴对称时,我们利用折叠的方法说明了等腰

北师大版2020-2021学年度八年级数学下册1.1等腰三角形自主学习同步练习题3(含答案)

北师大版2020-2021学年度八年级数学下册1.1等腰三角形自主学习同步练习题3(含答案)

北师大版2020-2021学年度八年级数学下册1.1等腰三角形自主学习同步练习题3(含答案)1.等腰△ABC中,它的底角∠B=70°,则顶角∠A的度数为()A.70°B.30°C.40°D.60°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70°,则它顶角的度数是()A.70°B.70°或40°C.70°或50°D.40°3.如图所示,△ABC中,AB=AC,D是BC上一点,DE⊥AB于点E,若∠A=50°,则∠BDE的度数是()A.65°B.50°C.30°D.25°4.如图,△ABC中,DE垂直平分AB,垂足为D,交BC于E,若∠B=32°,AC=CE,则∠C的度数是()A.52°B.55°C.60°D.65°5.等腰三角形其中两条边的长度为5和11,则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A.21B.27C.21或32D.21或276.如图,△ABC是等腰三角形,点O是底边BC上任意一点,OE、OF分别与两边垂直,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6,面积为15,则OE+OF的值为()A.5B.7.5C.9D.107.如图,在等腰△ABC中,AB=AC=10,BC=12,O是△ABC外一点,O到三边的垂线段分别为OD,OE,OF,且OD:OE:OF=1:4:4,则AO的长度为()A.10B.9C.D.第3题第4题第6题第7题8.如图,在△ABC中,D、E分别为AB、AC边上的点,DA=DE,DB=BE=EC.若∠ABC=130°,则∠C的度数为()A.20°B.22.5°C.25°D.30°9.如图,在△ABC中,AB=AC,点D,点E分别是BC,AC上一点,且DE⊥AD,若∠BAD=55°,∠B=50°,则∠DEC的度数为()A.125°B.120°C.115°D.110°10.如图,已知∠AOB=10°,且OC=CD=DE=EF=FG=GH,则∠BGH=()A.50°B.60°C.70°D.80°11.如图,在△ABC中,AB=AC,∠A=30°,直线m∥n,顶点C在直线n上,直线m 交AB于点D,交AC于点E,若∠1=150°,则∠2的度数是()A.45°B.40°C.35°D.30°12.如图所示,△ABC中,AB=AC,AB的垂直平分线DE交BC的延长线于E,交AC于F,连接BF,∠A=50°,AB+BC=16cm,则△BCF的周长和∠E分别等于()A.16cm,25°B.8cm,30°C.16cm,40°D.8cm,25°第9题第10题第11题第12题13.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是45°,则这个三角形的底角为()A.67°31′B.22°30′C.67°30′D.22°30′或67°30′14.如图,在△ABC中,D,E是BC边上两点,且满足AB=BE,AC=CD,若∠B=α,∠C=β,则∠DAE的度数为()A.B.C.D.15.如图,在等腰△ABC中,顶角∠A=44°,BD平分底角∠ABC交AC于点D,E是BC 延长线上一点,且CD=CE,则∠E的度数为()A.22°B.44°C.34°D.68°16.如图,在△ABC中,AB=AC,点D,E在边BC上,∠BAD=∠CAE,若BC=15,DE =6,则CE的长为()A.3.5B.4.5C.5D.5.5第14题第15题第16题17.如图,等腰△ABC中,点P是底边BC上的动点(不与点B,C重合),过点P分别作AB、AC的平行线PM、PN,交AC、AB于点M、N,则下列数量关系一定正确的是()A.PM+PN=AB B.PM+PN=BCC.PM+PN=2BC D.PM+PN=AB+BC18.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中线把这个三角形的周长分成12cm和21cm两部分,则这个等腰三角形底边的长为()A.17cm B.5cm C.5cm或17cm D.无法确定19.如图,在△ABC中,AC=BC,∠C=36°,AD平分∠BAC,则图中等腰三角形的个数是()A.1个B.2个C.3个D.4个20.如图,在△ABC中,AB=AC,∠A=36°,BD,CE分别是∠ABC,∠BCD的角平分线,那么图中的等腰三角形有()A.2个B.3个C.4个D.5个21.如图所示的正方形网格中,网格线的交点称为格点.已知A、B是两格点,若C也是图中的格点,则使得△ABC是以AB为一腰的等腰三角形时,点C的个数是()A.8B.6C.4D.722.如图,在Rt△ABC中,∠ACB=90°,∠CAB=36°,以C为原点,AC所在直线为y 轴,BC所在直线为x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坐标轴上取一点M使△MAB为等腰三角形,符合条件的M点有()A.6个B.7个C.8个D.9个23.如图所示的方格纸中,每个方格均为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我们把每个小正方形的顶点称为格点,现已知A、B、C、D都是格点,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A.△ABC、△ABD都是等腰三角形B.△ABC、△ABD都不是等腰三角形C.△ABC是等腰三角形,△ABD不是等腰三角形D.△ABC不是等腰三角形,△ABD是等腰三角形24.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6,且边长为正整数,则底边长为.25.如图,在△ABC中,AE=DE=BD,AD=EC,∠1=17°,则∠EBC的度数是.26.如图,在△ABC中,∠ACB=90°,CD⊥AB于点D,CE平分∠DCB交AB于点E.(1)求证:∠AEC=∠ACE;(2)若∠AEC=2∠B,AD=1,求BD的长.27.如图:E在△ABC的AC边的延长线上,D点在AB边上,DE交BC于点F,DF=EF,BD=CE.求证:△ABC是等腰三角形.(过D作DG∥AC交BC于G)28.在△ABC中,AD平分∠BAC,E是BC上一点,BE=CD,EF∥AD交AB于F点,交CA的延长线于P,CH∥AB交AD的延长线于点H,①求证:△APF是等腰三角形;②猜想AB与PC的大小有什么关系?证明你的猜想.29.如图,在△ABC中,AB=AC=2,∠B=40°,点D在线段BC上运动(D不与B、C 重合),连接AD,作∠ADE=40°,DE交线段AC于E.(1)当∠BDA=115°时,∠BAD=°;点D从B向C运动时,∠BDA逐渐变(填“大”或“小”);(2)当DC等于多少时,△ABD≌△DCE,请说明理由;(3)在点D的运动过程中,△ADE的形状也在改变,判断当∠BDA等于多少度时,△ADE是等腰三角形.参考答案1.解:根据题意∠C=∠B=70°,∴∠A=180°﹣70°﹣70°=40°.故选:C.2.解:本题可分两种情况:①当70°角为底角时,顶角为180°﹣2×70°=40°;②70°角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因此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40°或70°.故选:B.3.解:∵AB=AC,∠A=50°,∴∠B=∠C=65°,∵DE⊥AB,∴∠BED=90°,∴∠BDE=90°﹣∠B=25°.故选:D.4.解:连结AE,∵△ABC中,DE垂直平分AB,∠B=32°,∴∠BED=58°,∴∠AED=58°,∴∠AEC=64°,∴∠C=180°﹣64°×2=52°.故选:A.5.解:若5为腰长,则三边为5,5,11,∵5+5<11,∴5,5,11不能构成三角形,若11为腰长,则三边为5,11,11,∵5+11>11,∴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5+11+11=27,故选:B.6.解:连接AO,如图,∵AB=AC=6,∴S△ABC=S△ABO+S△AOC=AB•OE+AC•OF=15,∵AB=AC,∴AB(OE+OF)=15,∴OE+OF=5.故选:A.7.解:连接AO,OB,OC,∵O是△ABC外一点,O到三边的垂线段分别为OD,OE,OF,且OD:OE:OF=1:4:4,∴O在∠BAC的角平分线上,∵AB=AC,∴AO过D,且AD⊥BC,∵BC=12,∴BD=CD=6,在Rt△ADC中,由勾股定理得:AD===8,即BD=8,设OD=x,则OE=OF=4x,∵S△ABC+S△OBC=S△ABO+S△ACO,AB=AC=10,BC=12,AD=8,∴=+,∴=,解得:x=,即OD=,∴AO=AD+OD=8+=,故选:D.8.解:设∠C=x,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EBC=x,则∠DBE=130°﹣x,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EDB=25°+x,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A=12.5°+x,依题意有12.5°+x+x+130°=180°,解得x=30°.故选:D.9.解:∵AB=AC,∴∠B=∠C,∵∠B=50°,∴∠C=50°,∴∠BAC=180°﹣50°﹣50°=80°,∵∠BAD=55°,∴∠DAE=25°,∵DE⊥AD,∴∠ADE=90°,∴∠DEC=∠DAE+∠ADE=115°.故选:C.10.解:∵OC=CD,∴∠CDO=∠O=10°∴∠DCE=∠O+∠CDO=20°,∵CD=DE,∴∠DCE=∠CED=20°,∴∠EDF=∠O+∠CED=30°,∵DE=EF,∴∠EDF=∠EFD=30°,同理∠GEF=∠EGF=40°,∠GFH=∠GHF=50°,∠BGH=60°,故选:B.11.解:∵AB=AC,且∠A=30°,∴∠ACB=75°,在△ADE中,∵∠1=∠A+∠AED=150°,∴∠AED=150°﹣30°=120°,∵m∥n,∴∠AED=∠2+∠ACB,∴∠2=120°﹣75°=45°,故选:A.12.解:∵在△ABC中,AB=AC,∠A=50°,∴∠ABC=∠ACB=65°,∵DE是AB的垂直平分线,∴AF=BF,∠BDE=90°,∴∠E=90°﹣∠ABC=25°,∵AB+BC=16cm,∴△BCF的周长为:BC+CF+BF=BC+CF+AF=BC+AC=BC+AB=16cm.故选:A.13.解:有两种情况;(1)如图,当△ABC是锐角三角形时,BD⊥AC于D,则∠ADB=90°,已知∠ABD=45°,∴∠A=90°﹣45°=45°,∵AB=AC,∴∠ABC=∠C=×(180°﹣45°)=67.5°;(2)如图,当△EFG是钝角三角形时,FH⊥EG于H,则∠FHE=90°,已知∠HFE=45°,∴∠HEF=90°﹣45°=45°,∴∠FEG=180°﹣45°=135°,∵EF=EG,∴∠EFG=∠G=×(180°﹣135°)=22.5°,故选:D.14.解:∵BE=BA,∴∠BAE=∠BEA,∴α=180°﹣2∠BAE,①∵CD=CA,∴∠CAD=∠CDA,∴β=180°﹣2∠CAD,②①+②得:α+β=360°﹣2(∠BAE+∠CAD)∴α+β=360°﹣2[(∠BAD+∠DAE)+(∠DAE+∠CAE)]=360°﹣2[(∠BAD+∠DAE+∠CAD)+∠DAE]=360°﹣2(∠BAC+∠DAE),∵∠BAC=180°﹣(α+β),∴α+β=360°﹣2[180°﹣(α+β)+∠DAE]∴α+β=2∠DAE,∴∠DAE=(α+β),故选:A.15.解:∵△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ABC=∠ACB,∵∠A=44°,∴∠ABC=∠ACB==68°,∵CD=CE,∴∠E=∠CDE,∵∠E+∠CDE=∠ACB=68°,∴∠E=34°,故选:C.16.解:∵AB=AC,∴∠B=∠C,在△BAD和△CAE中,,∴△BAD≌△CAE,∴BD=CE,∵BC=15,DE=6,∴BD+CE=9,∴CE=4.5,故选:B.17.解:∵AB=AC,∴∠B=∠C,∵PN∥AC,∴∠BPN=∠C=∠B,∴PN=BN,∵PM∥AB,PN∥AC,∴四边形AMPN是平行四边形,∴PM=AN,∴PM+PN=AN+BN=AB,故选:A.18.解:设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是xcm,底边是ycm.根据题意,得:或,解得或.再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知:8,8,17不能组成三角形,应舍去.所以它的底边长是5cm.故选:B.19.解:∵AC=BC,∠C=36°,∴△ABC是等腰三角形,∠BAC=∠ABC=72°,∵AD平分∠BAC,∴∠CAD=∠BAD=∠C=36°∴△CAD为等腰三角形,∵∠BDA=∠C+∠CAD=72°=∠B,∴△BAD为等腰三角形,∴则图中等腰三角形的个数是3个.故选:C.20.解:共有5个.(1)∵AB=AC∴△ABC是等腰三角形;(2)∵BD、CE分别是∠ABC、∠BCD的角平分线∴∠EBC=∠ABC,∠ECB=∠BCD,∵△ABC是等腰三角形,∴∠EBC=∠ECB,∴△BCE是等腰三角形;(3)∵∠A=36°,AB=AC,∴∠ABC=∠ACB=(180°﹣36°)=72°,又BD是∠ABC的角平分线,∴∠ABD=∠ABC=36°=∠A,∴△ABD是等腰三角形;同理可证△CDE和△BCD是等腰三角形.故选:D.21.解:如图,以AB为等腰△ABC其中的一条腰时,符合条件的C点有4个.故选:C.22.解:如图,①以A为圆心,AB为半径画圆,交直线AC有二点M1,M2,交BC有一点M3,(此时AB=AM);②以B为圆心,BA为半径画圆,交直线BC有二点M5,M4,交AC有一点M6(此时BM=BA).③AB的垂直平分线交AC一点M7(MA=MB),交直线BC于点M8;∴符合条件的点有8个.故选:C.23.解:由图可得,AC=BC=,AD=BD=5,∴△ABC、△ABD都是等腰三角形,故选:A.24.解:由题意得:2x+y=16,∵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符合条件的三角形有:腰长为5,底边为6;腰长为6,底边为4;腰长为7,底边为2;∴底边长为2,4,6,故答案为:2或4或6.25.解:∵BD=DE,∴∠DEB=∠1=17°,∴∠ADE=∠1+∠DEB=34°,∵AE=DE,∴∠A=∠ADE=34°,∵BD=AE,AD=CE,∴AD+BD=CE+AE,即AB=AC,∴∠ABC=∠C=73°,∴∠CBE=∠ABC﹣∠1=56°,故答案为:56°.26.解:(1)∵∠ACB=90°,CD⊥AB,∴∠ACD+∠A=∠B+∠A=90°,∴∠ACD=∠B,∵CE平分∠BCD,∴∠BCE=∠DCE,∴∠B+∠BCE=∠ACD+∠DCE,即∠AEC=∠ACE;(2)∵∠AEC=∠B+∠BCE,∠AEC=2∠B,∴∠B=∠BCE,又∵∠ACD=∠B,∠BCE=∠DCE,∴∠ACD=∠BCE=∠DCE,又∵∠ACB=90°,∴∠ACD=30°,∠B=30°,∴Rt△ACD中,AC=2AD=2,∴Rt△ABC中,AB=2AC=4,∴BD=AB﹣AD=4﹣1=3.27.证明:过点D作DG∥AC交BC于点G,如图所示.∵DG∥AC,∴∠GDF=∠E,∠DGB=∠ACB.在△GDF和△CEF中,,∴△GDF≌△CEF(ASA),∴GD=CE.∵BD=CE,∴BD=GD,∴∠B=∠DGB=∠ACB,∴△ABC是等腰三角形.28.①证明:∵EF∥AD,∴∠1=∠4,∠2=∠P,∵AD平分∠BAC,∴∠1=∠2,∴∠4=∠P,∴AF=AP,即△APF是等腰三角形;②AB=PC.理由如下:证明:∵CH∥AB,∴∠5=∠B,∠H=∠1,∵EF∥AD,∴∠1=∠3,∴∠H=∠3,在△BEF和△CDH中,∵,∴△BEF≌△CDH(AAS),∴BF=CH,∵AD平分∠BAC,∴∠1=∠2,∴∠2=∠H,∴AC=CH,∴AC=BF,∵AB=AF+BF,PC=AP+AC,∴AB=PC.29.解:(1)∠BAD=180°﹣∠ABD﹣∠BDA=180°﹣40°﹣115°=25°;从图中可以得知,点D从B向C运动时,∠BDA逐渐变小;故答案为:25°;小.(2∵∠EDC+∠EDA=∠DAB+∠B,∠B=∠EDA=40°,∴∠EDC=∠DAB.,∵∠B=∠C,∴当DC=AB=2时,△ABD≌△DCE,(3)∵AB=AC,∴∠B=∠C=40°,①当AD=AE时,∠ADE=∠AED=40°,∵∠AED>∠C,∴此时不符合;②当DA=DE时,即∠DAE=∠DEA=(180°﹣40°)=70°,∵∠BAC=180°﹣40°﹣40°=100°,∴∠BAD=100°﹣70°=30°;∴∠BDA=180°﹣30°﹣40°=110°;③当EA=ED时,∠ADE=∠DAE=40°,∴∠BAD=100°﹣40°=60°,∴∠BDA=180°﹣60°﹣40°=80°;∴当∠ADB=110°或80°时,△ADE是等腰三角形.。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1.1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1.1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
8.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考和方法,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激发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的等腰三角形实物,如等腰三角形的玩具、等腰三角形的图标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课堂小结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加深印象。
6.布置课后作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课后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7.开展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新知识充满好奇心,但学习动机和兴趣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部分学生可能对几何图形的理解和运用存在一定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个体差异,采用分层教学、个别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
此外,学生在合作交流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但部分学生可能在实际操作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中,提出一些需要运用等腰三角形性质解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逐步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4.采用分层教学策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设计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让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学有所得。
5.加强课堂小结,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总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四清导航】2015春八年级数学下册 1.1 等腰三角形(第3课时)课件 (新版)北师大版

【四清导航】2015春八年级数学下册 1.1 等腰三角形(第3课时)课件 (新版)北师大版

解:∵AD平分∠BAC,∴∠1=∠2, ∵DE∥AC,∴∠2=∠ADE.∴∠1=∠ADE. ∴AE=DE,∵AD⊥DB,∴∠ADB=90°, ∴∠1+∠ABD=90°, ∠ADE+∠BDE=∠ADB=90°, ∴∠ABD=∠BDE.∴DE=BE=AE=2.5
【综合运用】
18.(12分)如图,我301海监船于上午11时30分在A处观测钓鱼 岛B在北偏东60°,该船以每小时10海里的速度向东航行到C处, 再观测钓鱼岛在北偏东30°,航行到D处,观测到钓鱼岛B在 北偏西30°,当海监船从A处到达C处时恰与钓鱼岛B相距20海 里,请你确定301海监船从A处分别到达C处和D处所用的时间.
解:已知:△ABC的三个内角其中∠A最大. 求证:∠A≥60°. 证明:假设最大的∠A<60°,则∠B<60°, ∠C<60°,∴∠A+∠B+∠C<180°,这与三 角形的内角和相矛盾,故假设不成立,所以,三 角形中的最大内角不可能小于60°
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5.(4分)(2014· 广州)将四根长度相等的细木条首尾相接,用 钉子钉成四边形ABCD,转动这个四边形,使它形状改变, 当∠B=90°时,如图1,测得AC=2,当∠B=60°时, 如图2,AC=( A ) 2 2 A. 2 B.2 C. 6 D.
等角对等边
1.(4分)如图,PQ为Rt△MPN斜边上的高,∠M=45°,则图中 等腰三角形的个数有(C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4分)如图所示,BD是△ABC的角平分线,∠A=36°, 三 个等腰三角形,它们分别 ∠C=72°,则图中共有____ 是 △ABD,△BCD,△ABC. 3.(6分)如图,在△ABC中,AB=AC,AD⊥BC,DE∥AC. 求证:△BED与△AED都是等腰三角形.

第1讲 等腰三角形八年级数学下册同步讲义(北师大版)

第1讲  等腰三角形八年级数学下册同步讲义(北师大版)

第1讲 等腰三角形 1. 掌握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并能利用它证明两个角相等、两条线段相等以及两条直线垂直.2. 掌握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 熟练运用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进行推理和计算. 知识点01 等腰三角形1.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其中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做底角. 如图所示,在△ABC 中,AB =AC ,则它叫等腰三角形,其中AB 、AC 为腰,BC 为底边,∠A 是顶角,∠B 、∠C 是底角.要点诠释: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且都等于45°.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只能为锐角,不能为钝角(或直角),但顶角可为钝角(或直角).∠A =180°-2∠B ,∠B =∠C =1802A ︒-∠ .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作用性质1证明同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角相等.是证明角相等的一个重要依据.性质2用来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垂直关系等.4.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目标导航知识精讲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顶角平分线或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直线是它的对称轴,通常情况只有一条对称轴.5.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要点诠释: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是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重要定理,是将三角形中的角的相等关系转化为边的相等关系的重要依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是互逆定理.【知识拓展1】根据等边对等角求角度例1.(2021·贵州·思南县张家寨初级中学八年级阶段练习)如图,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点D为AC上一点,且AD=BD=BC,则∠A等于多少?例2.(2021·黑龙江省八五一一农场中学八年级期末)如图,△ABC中,AB=AC=CD,BD=AD,求△ABC中∠CAB 的度数例3.(2021·广东·广州市白云区广大附中实验中学九年级阶段练习)已知:如图所示,在Rt△ABC中,∠C =90°,D是BC上一点,且DA=DB,∠B=15°.求∠CAD的度数.例4.(2021·广西三江·八年级期中)如图,在△ABC中,点D在BC上,AB=AD=DC,∠B=80°,求∠C的度数.【即学即练1】如图,已知△ABC中,AB=BD=DC,∠ABC=105°,求∠A,∠C度数.【即学即练2】已知:如图,D、E分别为AB、AC上的点,AC=BC=BD,AD=AE,DE=CE,求∠B的度数.【知识拓展2】利用三线合一求解与证明例1.(2021·湖北武汉·八年级阶段练习)如图,点D,E在△ABC的边BC上,AB=AC,AD=AE,求证:BD =CE.⊥,垂足为D,E是BC延长线上的一点,例2.(2021·重庆·八年级期中)如图:已知等边ABC中,BD AC=,且CE CD(1)求证:BD DE=;(2)若M为BE中点,求证:DM平分BDE∠.例3.(2021·河南镇平·八年级阶段练习)下面是某数学兴趣小组探究用不同方法作一个角的平分线的讨论片段,请仔细阅读,并完成相应的任务.小明:如图1,(1)分别在射线OA,OB上截取OC=OD,OE=OF(点C,E不重合);(2)分别作线段CE,DF的垂直平分线l1,l2,交点为P,垂足分别为点G,H;(3)作射线OP,射线OP即为∠AOB的平分线.简述理由如下:由作图知,∠PGO=∠PHO=90°,OG=OH,OP=OP,所以Rt△PGO≌Rt△PHO,则∠POG=∠POH,即射线OP是∠AOB的平分线.小军:我认为小明的作图方法很有创意,但是太麻烦了,可以改进如下,如图2,(1)分别在射线OA,OB 上截取OC=OD,OE=OF(点C,E不重合);(2)连接DE,CF,交点为P;(3)作射线OP.射线OP即为∠AOB的平分线.……任务:(1)小明得出Rt△PGO≌Rt△PHO的依据是_______(填序号).①SSS;②SAS;③AAS;④ASA;⑤HL(2)如图2,连接EF.①求证:△CEF ≌△DFE ;②求证:△PEF 是等腰三角形;③小军作图得到的射线OP 是∠AOB 的平分线吗?请判断并说明理由.例4.(2021·广东广州·八年级阶段练习)如图,在ABC 中,AB AC =,AD BC ⊥,垂足为D ,AB :AD :13BD =:12:5,ABC 的周长为36,求ABC 的面积.例5.(2022·黑龙江富裕·八年级期末)已知:在△ABC 中,∠ABC =45°,CD ⊥AB 于点D ,点E 为CD 上一点,且DE =AD ,连接BE 并延长交AC 于点F ,连接DF .(1)求证:BE =AC ;(2)若AB =BC ,且BE =2cm ,则CF = cm .例6.(2021·江苏滨海·八年级期中)如图,厂房屋顶的人字架是等腰三角形,AB=AC,AD⊥BC,若跨度BC =16m,上弦长AB=10m,求中柱AD的长.【即学即练1】(2021·福建·福州三牧中学九年级阶段练习)如图,在△ABC中,∠A=40°,∠ABC=80°,BE 平分∠ABC交AC于点E,ED⊥AB于点D,求证:AD=BD.【即学即练2】(2021·黑龙江五常·八年级阶段练习)已知:以线段AB为边在线段的同侧作△ABC与△BAD,BC与AD交于点E,若AC=BD,BC=AD.(1)如图1,求证:CE=DE;AB的线段.(2)如图2,当∠C=90°,∠AEB=2∠AEC时,作EF⊥AB于F,请直接写出所有等于12【即学即练3】(2021·吉林·八年级期末)如图,在ABC 中,AB AC =,AD 为边BC 的中线,E 是边AB 上一点(点E 不与点A 、B 重合),过点E 作EF BC ⊥于点F ,交CA 的延长线于点G .(1)求证:AD //FG ;(2)求证:AG AE =;(3)若3AE BE =,且4AC =,直接写出CG 的长.【即学即练4】(2021·江苏·扬州市梅岭中学八年级阶段练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三角形△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C =BC ,BC 交x 轴于点D .(1)若A (﹣8,0),C (0,6),直接写出点B 的坐标 ;(2)如图2,三角形△OAB 与△ACD 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连OD ,求∠AOD 的度数;(3)如图3,若AD 平分∠BAC ,A (﹣8,0),D (m ,0),B 的纵坐标为n ,求2n +m 的值.【知识拓展3】等腰三角形中的分类讨论例1.在等腰三角形中,有一个角为40°,求其余各角.例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3,一边长为3,求其余各边.【即学即练】如图,△ABC 中BD 、CD 平分∠ABC 、∠ACB ,过D 作直线平行于BC ,交AB 、AC 于E 、F ,AB=5,AC=7,BC=8,△AEF 的周长为( )A .13B .12C .15D .20【知识拓展4】等腰三角形性质和判定综合应用例1、已知:如图,ABC △中,45ACB ∠=︒,AD⊥BC 于D ,CF 交AD 于点F ,连接BF 并延长交AC 于点E , BAD FCD ∠=∠.求证:(1)△ABD≌△CFD;(2)BE⊥AC.知识点02 等边三角形1.等边三角形定义: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要点诠释:由定义可知,等边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也就是说等腰三角形包括等边三角形.2.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内角都等于60°.3.等边三角形的判定:(1)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2)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知识拓展4】等边三角形例1、如图.在等边△ABC中,∠ABC与∠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且OD∥AB,OE∥AC.(1)试判定△ODE的形状,并说明你的理由;(2)线段BD、DE、EC三者有什么关系?写出你的判断过程.【即学即练】等边△ABC,P为BC上一点,含30°、60°的直角三角板60°角的顶点落在点P上,使三角板绕P点旋转.如图,当P为BC的三等分点,且PE⊥AB时,判断△EPF的形状.【知识拓展5】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1.1等腰三角形第3课时 教案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1.1等腰三角形第3课时 教案设计

课时课题:第一章第一节等腰三角形第3课时教学目标:1.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进一步熟悉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体会证明的必要性.2.初步了解反证法的含义,并能利用反证法证明简单的命题.3.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证明.难点:反证法的含义,利用反证法证明简单的命题.教法与学法指导:本节应用“启迪诱导—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引导释疑的作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形成结论,并让学生在应用中体会所得知识,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节课关注了问题的变式与拓广,引领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而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研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回顾旧知复习导入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前面我们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哪些性质。

生1: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就是“等边对等角”。

生2:“三线合一”。

生3: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相等,两腰上的中线相等,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

师:非常好!同学们概括的很全面。

那么对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这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是什么? 生:题设:等腰三角形。

结论:两底角相等。

师:我们把性质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反过来还成立么?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生:完全成立,可以证明出来。

设计意图:设计成问题串是为引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埋下伏笔。

学生独立思考是对上节课内容有效地检测手段。

第二环节 合作探究 展示交流师:以前我们通过改变问题条件,得出了很多类似的结论,这是研究问题的一种常用方法,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反过来”思考问题,这也是获得数学结论的一条途径.比如“等边对等角”,反过来成立吗?也就是: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下面我们来一起证明一下这个结论。

请同学们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等腰三角形的特殊性质及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课件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等腰三角形的特殊性质及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课件

新课讲授
典例分析
例 如图,已知△ABC,△BDE都是等边三角形. 求证:AE=CD.
分析:要证AE=CD,可通过证AE,CD所在的两个三角 形全等来实现,即证△ABE≌△CBD,条件可从 等边三角形中去寻找.
新课讲授
证明:∵△ABC和△BDE都是等边三角形, ∴AB=BC,BE=BD,∠ABC=∠DBE=60°. AB=CB, 在△ABE与△CBD中, ABE=CBD, BE=BD, ∴△ABE≌△CBD(SAS). ∴AE=CD.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1 等腰三角形
课时2 等腰三角形的特殊性质及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学习目标
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线段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重点、难点)
新课导入
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对等角. 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推论:三线合一,即等腰三角形
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及底边上的高线互相 重合.
新课讲授
典例分析
例 求证: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相等.
分析:先根据命题分析出题设和结论,画出图形,写 出已知和求证,然后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 三角形全等的知识证明.
新课讲授
解:如图,在△ABC中,AB=AC,CE和BD分别是AB 和AC上的中线, 求证:CE=BD.
证明:∵AB=AC,CE和BD分别是AB 和AC上的中线,
新课讲授
知识点2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1.等边三角形的定义是什么? 2.想一想
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那么等边三角 形的内角有什么特征呢?
新课讲授
定理 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 都等于60°.
新课讲授
典例分析
例 已知:如图, 在△ABC中,AB= AC=BC. 求证:∠A= ∠ B = ∠ C = 60°. ∵AB = AC, ∴∠ B = ∠ C (等边对等角). 又∵AC = BC, ∴∠A= ∠ B (等边对等角). ∴∠A= ∠ B = ∠ C. 在△ABC中,∠A+∠ B+∠ C = 180°. ∴∠A= ∠ B = ∠ C = 60°.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1等腰三角形(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1等腰三角形(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等腰三角形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性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等腰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等腰三角形》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两边长度相等的三角形?”(如剪刀、自行车架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概念。等腰三角形是指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它的重要性体现在其独特的性质和应用上。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等腰三角形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总的来说,今天的课堂教学有成功之处,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针对以下几点进行优化:

等腰三角形(3)课件2022-2023学年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等腰三角形(3)课件2022-2023学年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6.【例3】用反证法证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必为锐角.
证明:①假设等腰三角形的底角∠B,∠C都是直角, 则∠B+∠C=180°,则∠A+∠B+∠C=180°+∠A>180°, 这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矛盾. ②假设等腰三角形的底角∠B,∠C都是钝角, 则∠B+∠C>180°,则∠A+∠B+∠C>180°, 这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矛盾. 综上所述,假设①②错误, 所以∠B,∠C只能为锐角. 故等腰三角形两底角必为锐角.
对点训练
1.(北师8下P8、人教8上P77)如图,在△ABC中,∠B=∠C,求 证:AB=AC. (提示:添加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
证法一:如图1,作∠BAC的平分线,交BC于点D.
∵AD平分∠BAC,∴∠BAD=∠CAD.
∵∠B=∠C,AD=AD,
∴△ABD≌△ACD(AAS).∴AB=AC.
解:(1)∵∠ABC=∠ACB, ∴AB=AC. ∴△ABC是等腰三角形. ∵BE=BD=BC, ∴△BCD,△BED是等腰三角形. ∴图中所有的等腰三角形有:△ABC,△BCD,△BED.
(2)∵∠AED=114°,∴∠BED=180°-∠AED=66°. ∵BD=BE,∴∠BDE=∠BED=66°. ∴∠ABD=180°-66°×2=48°. 设∠ACB=x°,∴∠ABC=∠ACB=x°. ∴∠A=180°-2x°. ∵BC=BD,∴∠BDC=∠ACB=x°. 又∵∠BDC为△ABD的外角, ∴∠BDC=∠A+∠ABD. ∴x=180-2x+48,解得x=76.∴∠ACB=76°.
等腰 三角形.
9.如图,在△ABC中,AD平分∠BAC交BC于点D,EF∥AD,交 AC于点E,交BA的延长线于点F,求证:△AEF是等腰三角形.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等腰三角形(基础)知识讲解 含答案解析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等腰三角形(基础)知识讲解  含答案解析

等腰三角形(基础)知识讲解责编:杜少波【学习目标】1. 了解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掌握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2. 掌握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会利用这些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证明、计算和作图.3. 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及其证明过程. 通过定理的证明和应用,初步了解转化思想,并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理解反证法并能用反证法推理证明简单几何题.【要点梳理】要点一、等腰三角形的定义1.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其中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做底角.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ABC是等腰三角形,其中AB、AC 为腰,BC 为底边, ∠A是顶角,∠B、∠C是底角.2.等腰三角形的作法已知线段a,b(如图).用直尺和圆规作等腰三角形ABC,使AB=AC=b,BC=a.作法:1.作线段BC=a;2.分别以B,C 为圆心,以b 为半径画弧,两弧相交于点A;(3)BD=CD,AD 为底边上的中线.(4)∠ADB=∠ADC=90°,AD 为底边上的高线.结论: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线或中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4.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也称为正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一类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每个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高线或中线)所在的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要点诠释:(1)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只能为锐角,不能为钝角(或直角),但顶角可为钝180A角(或直角).∠A=180°-2∠B,∠B=∠C=.2(2)等边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的关系: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一定是等边三角形.【高清课堂:38930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知识要点】要点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推论: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内角都等于60°.性质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中线和高线互相重合.简称“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2.等腰三角形中重要线段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的平分线(两腰上的高、两腰上的中线)相等.要点诠释:这条性质,还可以推广到一下结论:(1)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上任一点到两腰的距离相等。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1《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1《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1《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1《等腰三角形》是学生在学习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等腰三角形的定义、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推理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对性质的运用不够熟练,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运用。

2.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推理和证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几何模型、黑板等。

2.学具准备:学生自带三角板、直尺、铅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等腰三角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引出等腰三角形的定义。

2.呈现(10分钟)呈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并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三角形性质,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几道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验学生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掌握程度。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 1 3 等腰三角形 同步练习题(无答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 1 3 等腰三角形 同步练习题(无答案)

1.1.3 等腰三角形(3)同步练习题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一、选择题1.如图,在△ABC中,∠B=∠C,AB=3,则AC的长为( )A.2B.3C.4D.52.已知a,b是△ABC的两条边长,且a2+b2-2ab=0,则△ABC的形状是( )A.等腰三角形B.等边三角形C.锐角三角形D.不确定3.如图,已知∠A=36°,∠C=72°,BE平分∠ABC,DE∥BC,则图中等腰三角形的个数有( )A.3B.4C.5D.无法确定4.下列条件中能判定△ABC为等腰三角形的是( )A.∠A=30°,∠B=60°B.AB=5,AC=12,BC=13C.∠A=50°,∠B=80°D.∠A:∠B:∠C=3:4:55.如图,△ABC中,BE是角平分线,DE∥BC交AB于点D,交AC于点E,若DE=8,AD=5,则AB等于( )A.12B.13C.14D.156.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在第一象限(∠1不等于60),点P在x轴上·若以P,O,A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则满足条件的点P共有( )A2个 B.3个 C.4个 D.5个7.如图,△ABC中,BM平分∠ABC,交AC于点M,D是BC边上的一点,连接AD,使AD=DC,且∠BAD=110°,则∠BMC=( )A.30°B.155°C.145°D.135°8.如图是由8个全等的小矩形组成的大正方形,线段AB的端点都在小矩形的顶点上.如果点P 是某个小矩形的顶点,连接PA,PB,那么使△ABP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点P的个数是( ) A.2 B.3 C.4 D.5二、填空题9.如图,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A=36°,将△ABC中的∠A沿DE向下翻折,使点A 落在点C处.若AE=3,则BC的长是_______.10.如图,直线l1∥l2,点A在直线1上,以点A为圆心,适当长度为半径画弧,分别交直线l1,l2于B,C两点,连接AC,BC.若∠ABC=70°,则∠1的大小为_______.11.上午9时,一只船从海岛A出发,以20nmile/h的速度向正北方向航行,11时到达海岛B 处,从A,B望灯塔C,分别测得∠NAC=34°,∠NBC=68°,则海岛B到灯塔C的距离为____.12.在△ABC中,∠A=50°,当∠B=_____时,△ABC是等腰三角形.13.如图,在长方形纸片ABCD中,将长方形纸片沿着对角线AC折叠,使点D落在点F处,设AF与BC相交于点E.若AB=6,AD=8,则AE=____.14.如图,在△ABC中,∠ABC=3∠C,∠1=∠2,BE⊥AE,AB=5,BE=3,则AC=______.三、解答题15.求证: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角不大于60°.16.如图,在等边三角形ABC中,D是AB边上的动点,以CD为一边向上作等边三角形EDC,连接AE.(1)△ACE和△BCD全等吗?请说出你的理由.(2)试说明AE∥BC.17.如图,在△ABC中,AB=AC.将△ABC沿着BC方向平移得到△DEF,其中点E在BC边上,DE与AC 相交于点O.(1)求证:△OEC是等腰三角形.(2)当点E在什么位置时,点O是AC的中点?说明理由.18.在△ABC中,AB=AC,∠ABC,∠ACB的平分线交于点O,过点O作EF∥BC交AB,AC于点E,F.(1)如图①,图中等腰三角形共有____个.猜想:EF与BE,CF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如图②,AB≠AC,图中的等腰三角形是,(1)中的EF与BE,CF之间的数量关系还存在吗?(3)如图③,△ABC中∠ABC的平分线BO与三角形外角平分线CO交于点O,过点O作OE∥BC 交AB于点E,交AC于点F.图中还有等腰三角形吗?如果有,分别指出它们.写出EF与BE,CF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北师大2024八年级数学下册 1.1 第3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 教案

北师大2024八年级数学下册 1.1 第3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 教案

1.1 等腰三角形主要师生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如图,位于海上B、C两处的两艘救生船接到A处遇险船只的报警,当时测得∠B =∠C. 如果这两艘救生船以同样的速度同时出发,能不能同时赶到出事地点(不考虑风浪因素)?师生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举手回答问题(学生积极踊跃发言,问答提出的问题.)复习回答:问题1: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定理及推论?二、探究新知二、小组合作,探究概念和性质知识点一: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前面已经证明了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反过来,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回顾导入:建立数学模型:如图,在△ABC中,∠B =∠C,那么它们所对的边AB和AC有什么数量关系?方法思考:∠作高AD可以吗?∠作角平分线AD呢?∠作中线AD呢?师追问:你能验证你的结论吗?证明:过A作AD平分∠BAC交BC于点D.在∠ABD与∠ACD中,∠∠ABD∠∠ACD (AAS).∠ AB = AC.学生可能会由前面定理的证明获得启发,如作BC的中线,或作CA的平分线,或作BC上的高线,教师应让学生思考判断哪些方法可行,这三种方法中只有后两种方法可以判定所构造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是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好机会,也是学生体会从基本事实和已知定理出发进行推理的设计意图:中这里应引导学生养成“反过来”思考问题的意识,即思考一个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因为这也是获得数学结论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这样设置问题也为学生下一节学习互逆命题做个铺垫,设计意图: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培养数形结合思想.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证明、归纳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培养学生的证明能力,体会解决等腰三角形问题的常用辅助线是作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线、顶角的角.公理化思想的机会,教师应注意引导,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按要求将证明过程书写出来.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称“等角对等边”).应用格式:在∠ABC中,∠∠B =∠C,∠ AB = AC (等角对等边).辨一辨:如图,下列推理正确吗?∵∵1 = ∵2 ,∵ BD = DC(等角对等边).∵∵1 =∵2 ,∵ DC = BC(等角对等边).错,因为都不是在同一个三角形中.典例精析例1 已知:如图,AB = DC,BD = CA,BD与CA相交于点E.求证:∠AED是等腰三角形.证明:∠ AB = DC,BD = CA,AD = DA,∠∠ABD∠∠DCA (SSS).∠∠ADB =∠DAC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AE = DE (等角对等边).∠∠AED是等腰三角形.知识点二:反证法设计意图:给学生独立思考时间,再讨论交流,教师要适当引导,进一步规范学生推理过程的书写.想一想:小明说,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个角不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不相等.你认为这个结论成立吗? 如果成立,你能证明它吗?在∠ABC中,如果∠B ≠∠C,那么AB ≠ AC.师生活动:学生先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发现用正常的证明思路不好解决问题,教师此时提出反证法并出示小明的解题过程.小明是这样想的:如图,在∠ABC中,已知∠B≠∠C,此时,AB与AC要么相等,要么不相等.假设AB= AC,那么根据“等角对等边”定理可得∠B =∠C,但已知条件是∠B ≠∠C.“∠B =∠C ”与“∠B≠∠C ”相矛盾,因此AB ≠ AC.你能理解他的推理过程吗?师生活动:师生一同认识反证法的概念,并总结反证法的证明步骤.反证法概念:在证明时,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然后由此推导出与已知条件或基本事实或已证明过的定理相矛盾,从而证明命题的结论一定成立,这种证明方法称为反证法.用反证法证题的一般步骤:1. 假设: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2. 归谬:从这个假设出发,应用正确的推论方法,得出与定义、公理、已证定理或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3. 结论:由矛盾的结果判定假设不正确,从而肯定命题的结论正确.例2 用反证法证明:一个三角形中不能有两个角三、当堂练习,巩固所学是直角.已知:∠ABC.求证:∠A,∠B,∠C中不能有两个角是直角.【分析】按反证法证明命题的步骤,首先要假定结论“∠A,∠B,∠C中不能有两个角是直角”不成立,即它的反面“∠A,∠B,∠C中有两个角是直角”成立,然后,从这个假定出发推下去,找出矛盾.证明:假设∠A,∠B,∠C中有两个角是直角,不妨设∠A=∠B=90°,则∠A+∠B+∠C=90°+90°+∠C>180°.这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矛盾,故假设不成立.所以一个三角形中不能有两个角是直角.三、当堂练习,巩固所学1. 已知:如图,∠A = 36°,∠DBC = 36°,∠C = 72°,∠∠1 = °,∠2 = °;∠ 图中有个等腰三角形;∠ 若AD = 4 cm,则BC = cm;∠ 若过点D作DE∠BC,交AB于点E,则图中有个等腰三角形.2. 已知:等腰三角形ABC的底角平分线BD,CE相交于点O.求证:∠OBC为等腰三角形.3.求证: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一条直线和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相交,那么和另一条也相交.设计意图:通过例2,让学生初步感受反证法的证明思路与书写的过程,体会反证法的证明与作用.设计意图:通过设置课堂检测,及时获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在问题的选择上以基础为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新知.已知:直线l1,l2,l3在同一平面内,且l1∠ l2,l3与l1相交于点P.求证:l3与l2相交.证明:假设______________,那么________.因为已知_________,所以过直线l2外一点P,有两条直线和l2平行,这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矛盾.所以___________,即求证的命题正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

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定理的应用

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定理的应用

练习. 如图,在△ABC中,AB=AC,D是△ABC 外一点, 且BD=CD。 ② ① 求证:AD垂直平分BC。
O
提高:已知,在Rt△ABC中,∠ACB=90°,AC=BC, ② D为BC的中点,CE⊥AD,垂足为 E,BF∥AC交CE的 ④ ⑤ ③ 延长线于F,说明AB垂直平分DF 的理由。
C D E A F H B
四、课后巩固
1.如图,Rt△ABC中,∠ACB=90°,D是AB 上一点,且BD=BC。DE⊥AB交AC于E。 求证:CD⊥BE。
E A D
B
C
2.如图△ABC中,AB=AC ,D为AC上任意一 点,延长BA到E 使得AE=AD 连接DE,求证 DE⊥BC
3.如图所示,在Biblioteka Rt△ABC中,AB=AC,∠A =90°,点D为BC上任一点,DF⊥AB于F ,DE⊥AC于E,M为BC的中点.试判断 △MEF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并证明你的 结论.
D
C
2.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定理常用来证明什么? 两线垂直、两线段相等、两角相等
探究问题

什么情况下想到要用三线合一? 遇到等腰三角形常作的辅助线是什么?

二、例与练
例1.如图所示,在等腰△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 点E在AD上。 ① ② 求证:BE=CE
归纳:见等腰,想三线,有三线,一推二
三、小结
1.通过本节课你认为“三线合一”定理常用来 求什么? 2.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3.解与等腰三角形有关的题目时,常见的思路 是什么?
4.你还有其他收获吗?
知识的探索永无止尽,在浩瀚的题 海中,要善于去抓住开启知识大门 的钥匙,做到举一反三,从容应对。 望同学们用心专研,去感受学习数 学的奇妙乐趣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
1. 等腰三角形(三)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本节课是等腰三角形的第三课时,通过前面两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性质,并知道了用综合法证明命题的基本要求和步骤。

为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奠定了知识和方法的基础。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在复习性质定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反过来思考猜想新的命题,并进行证明。

这样可以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同时引入反证法的基本证明思路,学习与运用反证法也成为本课时的教学任务之一。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探索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
2.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会运用其进行简单的证明.
3.了解反证法的基本证明思路,并能简单应用。

4.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了以下六个环节:复习引入--逆向思考,定理证明---巩固练习----适时提问导出反证法---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第一环节:复习引入
活动过程:通过问题串回顾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以及证明的思路,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后再进交流。

问题1.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内容是什么?这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问题2.我们是如何证明上述定理的?
问题3.我们把性质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反过来还成立么?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活动意图:设计是问题串是为引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埋下伏笔。

学生独立思考是对上节课内容有效地检测手段。

第二环节:逆向思考,定理证明
活动过程与效果:
教师:上面,我们改变问题条件,得出了很多类似的结论,这是研究问题的一种常用方法,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反过来”思考问题,这也是获得数学结论的一条途径.例如“等边对等角”,反过来成立吗?也就是: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
[生]如图,在△ABC中,∠B=∠C,要想证明AB=AC,只要构造两个
全等的三角形,使AB与AC成为对应边就可以了.
[师]你是如何想到的?
[生]由前面定理的证明获得启发,比如作BC的中线,或作A的平分
线,或作BC上的高,都可以把△ABC分成两个全等的三角形.[师]很好.同学们可在练习本上尝试一下是否如此,然后分组讨论.
[生]我们组发现,如果作BC的中线,虽然把△ABC分成了两个三角形,但无法用公理和已证明的定理证明它们全等.因为我们得到的条件是两个三角形对应两边及其一边的对角分别相等,是不能够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后两种方法C
B
A
是可行的.
[师]那么就请同学们任选一种方法按要求将推理证明过程书写出来.(教师可让两个同学在黑板上演示,并对推理证明过程讲评)
(证明略)
[师]我们用“反过来”思考问题,获得并证明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定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这一定理可以简单叙述为:等角对等边.我们不仅发现了几何图形的对称美,也发现了数学语言的对称美.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
活动过程与效果:将书中的随堂练习提前到此,是为了及时巩固判定定理。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已知:如图,∠CAE 是△ABC 的外角,AD∥BC 且∠1=∠2.
求证:AB=AC .
证明:∵AD∥BC,
∴∠1=∠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1=∠2,∴∠B=∠C.
∴AB=AC(等角对等边). 第四环节:适时提问 导出反证法
活动过程与效果: 我们类比归纳获得一个数学结论,“反过来”思考问题也获得了一个数学结论.如果否定命题的条件,是否也可获得一个数学结论吗?我们一起来“想一想”:
C
21B
A D
小明说,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个角不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不
相等.你认为这个结论成立吗?如果成立,你能证明它吗?
有学生提出:“我认为这个结论是成立的.因为我画了几个三角形,观察并
测量发现,如果两个角不相等,它们所对的边也不相等.但要像证明“等角对等
边”那样却很难证明,因为它的条件和结论都是否定的.”的确如
和方法呢?
我们来看一位同学的想法:
如图,在△ABC中,已知∠B≠∠C,此时AB与Ac要么相等,要么不相等.
假设AB=AC,那么根据“等边对等角”定理可得∠C=∠B,但已知条件是
∠B≠∠C.“∠C=∠B”与已知条件“∠B≠∠C”相矛盾,因此AB≠AC
你能理解他的推理过程吗?
再例如,我们要证明△AB C中不可能有两个直角,也可以采用这位同学的
证法,假设有两个角是直角,不妨设∠A=90°,∠B=90°,可得∠A+∠B=180°,
但△AB∠A+∠B+∠C=180°, “∠A+∠B=180°”与“∠A+∠B+∠C=180°”
相矛盾,因此△ABC中不可能有两个直角.
引导学生思考:上一道面的证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引出反证法。

都是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然后由此推导出了与已知或公理或已证明过
的定理相矛盾,从而证明命题的结论一定成立.这也是证明命题的一种方法,我
们把它叫做反证法.
接着用“反过来”思考问题的方法获得并证明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等角对等边”,最后结合实例了解了反证法的含义.
第五环节:拓展延伸
活动过程与效果:在一节课结束之际,为培养学生思维的综合性、灵活性特安排了2个练习。

一个是通过平行线、角平分线判定三角形的形状,再通过线段的转换求图形的周长。

另一个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考察学生多角度多维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小组交流。

1.如图,BD 平分∠CBA ,CD 平分∠ACB ,且MN ∥BC ,设AB=12,AC=18,求△AMN 的周长. .
2.现有等腰三角形纸片,如果能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将原纸片一次剪开成两块等腰三角形纸片,问此时的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度数?
第六环节:课堂小结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有哪几种?
(3)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谈等腰三角形性质和判定的区别和联系.
(4)举例谈谈用反证法说理的基本思路
N M C
B A
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