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2020届高三二诊测试语文试卷word版
【高三模拟】成都市2020届高三二诊统一考试全真模拟语文试卷及答案
![【高三模拟】成都市2020届高三二诊统一考试全真模拟语文试卷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484413469dc5022abea0007.png)
成都市2020届高三二诊统一考试全真模拟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红楼梦》共有五个书名:《风月宝鉴》《情僧录》《金陵十二钗》《石头记》和《红楼梦》。
《风月宝鉴》代表道学眼光,《情僧录》代表痴男怨女的口味,《金陵十二钗》代表“写女儿之书”的看法。
《石头记》和《红楼梦》是两个最好的名字,也是读《红楼梦》最深入的两个角度。
把眼光局限于“道学”,便把《红楼梦》当成“劝世文”或“意淫书”来读。
以“情僧”来看的人,就把苏曼殊个人的遭遇告诉他,相信也会得来与读《红楼梦》同样的满足了。
以“女儿之书”来看,大可以说它是《镜花缘》,不过文字写得好、人物画得真、结构更紧密。
但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不也文字好、人物真、结构严吗?她是聪慧明智的女作家,在包涵广摄的意旨上,却无论怎样都不够与曹雪芹相比了。
《石头记》原是此书的本名,能代表《红楼梦》的中心意旨之一——欲望之斗争与生灭,但为什么曹雪芹终于选定了《红楼梦》为此书正名?第一,《石头记》此名好是好了,但读者无法一见此名,就可“望文”而“生义”,必须要读了此书,知道了关于那“石头”的寓言,方可略明。
由石变玉、由玉变石的象征意义,亦不容易从此名而一目了然。
第二,《石头记》一名,单调、无色彩,不大能表现出现实与空幻、入世与出世这正反两方面的涵旨,更不能显呈此书在“时间”上的主题。
《红楼梦》却不同,“红”是颜色,“楼”是建筑,“梦”是虚幻,三字合在一起,把所有内容都尽包进去。
“红”可以表示万花千彩的女子,见得到“色”。
“楼”是现实中的“相”,摸得着的实体,有人工在其中而建成的“楼”,代表现实世界。
“红楼”两字合起来,是“千娇百媚所居的世界”——大观园,或“金粉繁华”的世界——书中所云“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或如一位译者所说的,“红楼”就表示佛家所指的“红尘”——现实世界。
这就有“色”有“相”了,是此书“实”“成”“有”的“正”的一面。
2020届 四川成都七中 高三下阶段检测(二)语文试题卷 word版
![2020届 四川成都七中 高三下阶段检测(二)语文试题卷 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16209936960590c69ec3769d.png)
成都七中2020届高三下期阶段检测试题(二)语文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卷、第卷均答在答题卷上。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成都市中心的天府广场上,伫立着12根描述巴蜀历史的文化柱,其中一根文化柱上刻有四个大字——文宗在蜀。
人杰地灵的天府之国,孕育了无数的文学巨匠和宗师。
从汉代“文章冠天下”的四大家:司马相如、王褒、严君平、扬雄,到唐代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再到宋朝的千古第一文人苏轼,以及近代的作家郭沫若、巴金等,“巴蜀自古出文宗”的传承可谓是千古流芳。
巴蜀有句俗话,“李冰治水,文翁化蜀”。
说的是李冰治水,为蜀地成为“天府之国”提供了物质保障,而文翁兴学,则为蜀中教育的繁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先秦两汉时期的巴蜀之地已形成独特文明和文化,然而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正统文化标准来看,早期的巴蜀因道险且阻,难免给人一种“蜀地僻陋,非齐鲁诸儒风声教化之所被”的感觉。
为了改变巴蜀地区文化落后的现状,西汉时期,时任蜀郡太守的文翁,在成都创办了官学——“文翁石室”,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地方政府开办的公立学校。
文翁不仅面向全郡招收子弟学习,为学生免除徭役赋税,还挑选郡县吏中“开敏有材者”亲自教授,并派遣学生前往长安学习。
官学的建立大大改变了蜀地的文化状况,一时间蜀中求学蔚然成风,巴蜀之地一度出现“学徒鳞萃,蜀学比于齐鲁”的盛况,更涌现出了诸如司马相如、扬雄这样的辞赋大家。
受其影响,官学这一办学模式被推广于天下郡国,大大推动了全国教育的发展。
蜀学之兴,由此开始。
自汉代以来,蜀学教育的兴盛就未曾中断。
即使是在唐宋之交的社会大动乱时期,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后蜀也拥有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以继续发展教育。
宋代,由于社会相对安定,经济持续繁荣,加上重视文教的时代风气,学校教育堪称发达。
绍兴七年(1137年),文翁礼殿改为大成殿,当时的皇帝高宗御书“大成之殿”四字匾额以赐府学。
2020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0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4efaac58ce2f0066f433227d.png)
语文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传统中国对如何读书有过很多讨论,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甚广,成为近世士子的读书指南,元代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即以此为基础,后又演化出徐与乔《五经读法》、周永年《先正读书诀》等等。
与前现代社会的诸种事情一样,读书之法也存在古今之变,这其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如果仅仅从知识体量角度而言,那时候总量并不算大。
《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所以古人说“古之学者为己”,而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
所以,古人特别反对把读书只是当成“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认为那样背离了读书的本意。
朱子反复提倡读书要“涵泳”,读书应该做到使人“存心复性”“学以成人”并能“经世致用”。
所以,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特别重视如何读书也就不奇怪了。
②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对读书法有个精辟总结:“读书须知出入法。
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
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
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读书要“求所以入”,就是要孟子所说的能够“知人论世”,熟悉作者的语境和个人品性,这样才能“见得亲切”,真实把握原作者的意图,知道古人的用心之处,以古人为师,矫正自己的言行,进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自我治理,这样才能把书读进去。
如果只是读进去,而不知运用,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这不是善于读书的人。
成都市2020届高三二诊统一考试全真模拟语文试卷及答案
![成都市2020届高三二诊统一考试全真模拟语文试卷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1cd343369dc5022aaea00bf.png)
成都市2020届高三二诊统一考试全真模拟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红楼梦》共有五个书名:《风月宝鉴》《情僧录》《金陵十二钗》《石头记》和《红楼梦》。
《风月宝鉴》代表道学眼光,《情僧录》代表痴男怨女的口味,《金陵十二钗》代表“写女儿之书”的看法。
《石头记》和《红楼梦》是两个最好的名字,也是读《红楼梦》最深入的两个角度。
把眼光局限于“道学”,便把《红楼梦》当成“劝世文”或“意淫书”来读。
以“情僧”来看的人,就把苏曼殊个人的遭遇告诉他,相信也会得来与读《红楼梦》同样的满足了。
以“女儿之书”来看,大可以说它是《镜花缘》,不过文字写得好、人物画得真、结构更紧密。
但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不也文字好、人物真、结构严吗?她是聪慧明智的女作家,在包涵广摄的意旨上,却无论怎样都不够与曹雪芹相比了。
《石头记》原是此书的本名,能代表《红楼梦》的中心意旨之一——欲望之斗争与生灭,但为什么曹雪芹终于选定了《红楼梦》为此书正名?第一,《石头记》此名好是好了,但读者无法一见此名,就可“望文”而“生义”,必须要读了此书,知道了关于那“石头”的寓言,方可略明。
由石变玉、由玉变石的象征意义,亦不容易从此名而一目了然。
第二,《石头记》一名,单调、无色彩,不大能表现出现实与空幻、入世与出世这正反两方面的涵旨,更不能显呈此书在“时间”上的主题。
《红楼梦》却不同,“红”是颜色,“楼”是建筑,“梦”是虚幻,三字合在一起,把所有内容都尽包进去。
“红”可以表示万花千彩的女子,见得到“色”。
“楼”是现实中的“相”,摸得着的实体,有人工在其中而建成的“楼”,代表现实世界。
“红楼”两字合起来,是“千娇百媚所居的世界”——大观园,或“金粉繁华”的世界——书中所云“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或如一位译者所说的,“红楼”就表示佛家所指的“红尘”——现实世界。
这就有“色”有“相”了,是此书“实”“成”“有”的“正”的一面。
(审核版)四川省成都市2020届高三第二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
![(审核版)四川省成都市2020届高三第二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https://img.taocdn.com/s3/m/85148c58f12d2af90342e644.png)
成都市高2013级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绿林与侠为同源所出,这个“源”就是战国时期以墨家为代表的武士集团。
“士”是先秦时期一个极为活跃的社会群体。
在春秋以前,知识为贵族垄断,“士”主要指那些从平民中分化出来的以作战为主、以耕田为辅的社会阶层。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学在官府的局面解体,使部分平民有了接受文化知识的可能。
于是“士”出现了分化,一部分士人从习武转向习文,如孔子,这就是早期的“儒士”。
另一些没有分化出去的武士仍然保持尚武传统和强悍性格,并不断汲取民间文化营养向前发展,这便是“侠士”的萌芽。
从此以后,“儒’’与“侠”便成为代表两种不同人格内涵的文化模式角逐在历史舞台上。
双方都不满于当时社会秩序的混乱,但解决问题的方法却很不一样。
儒家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全力恢复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秩序和礼乐文化;墨家的目标则很模糊,他们提出的“兼爱’’和“非攻”实际上只是一个具有鸟托邦色彩的理想国,于是他们便以行侠的方式去破坏现存秩序。
在先秦时期,墨家与儒家的地位是平分秋色的,人们每以儒墨并称。
但这两种学说在秦亡以后便处于截然不同的境地:儒被独尊为正统文化的代表,墨则被排挤而成为民间文化精神的根源。
儒家的正统地位决定了它不仅为士人言行的准则,而且它的理论学说本身也被后人完善和补充着;墨家在被取缔后,其理论学说便基本湮灭,主要以精神渗透与积淀的形式对后代的绿林侠客产生观念和行为上的影响。
战国时期的武士有人身的自由权,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阶层。
他们以“舍生取义”的态度看待个人生命与重名好义的关系,随时准备为能证明其“义”的一切惊天动地的事业而献身,他们所追求的是存在于现实世界又具有超现实的高尚而纯洁的道德目标。
这种精神是包括绿林好汉在内的后代侠士的重要内驱力之一。
秦统一以后,中国成为专制的一统帝国,它已经不允许那种独立于社会之外的社会阶层的存在。
成都市2020级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检测答案
![成都市2020级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检测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a337de0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2a.png)
成都市2020级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许多人认为,中国哲学是一种入世的哲学,很难说这样的看法完全对或完全错。
持这种见解的人认为,中国无论哪一派哲学,都直接或间接关切政治和伦理道德。
因此,它主要关心的是社会,而不关心宇宙;关心的是人际关系的日常功能,而不关心地狱或天堂;关心人的今生,而不关心他的来生。
不过,这只是从表面上看问题。
用这种过分简单的办法是无从了解中国哲学的。
中国哲学的主要精神,不能把它称作完全是入世的,也不能把它称作完全是出世的。
它既是入世的,又是出世的。
由于有这样的一种精神,中国哲学既是理想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它讲求实际,但并不肤浅。
入世和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是对立的一样。
中国哲学正是要在这种两极对立中寻求它们的综合。
按中国哲学的看法,能够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中实现这种综合的,便是圣人。
圣人既入世,又出世;他的品格可以用“内圣外王”四个字来刻画:内圣,是说他的内心致力于心灵的修养;外王,是说他在社会活动中好似君王。
这不是说他必须是一国的首脑,从实际看,圣人往往也不可能成为政治首脑。
中国哲学的使命就是使人得以发展这样的品格。
因此,中国哲学讨论的问题就是内圣外王之道。
这里的“道”是指道路,或基本原理。
既然哲学所探讨的是内圣外王之道,它自然难以脱离政治。
在中国哲学里,无论哪派,其哲学思想必然也就是它的政治思想。
这不是说,中国哲学里没有形而上学、伦理学或逻辑学,而是说,它们都以不同形式与政治思想联系在一起。
举例来说,名家所辩论的“白马非马”,似乎与政治毫不相干,但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认为“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
在今日世界,政治家们都标榜追求和平,事实上,我们不难看到,有的一面侈谈和平,一面却在准备战争。
这就是名实不符。
按公孙龙的意见,这种名实不符应当纠正。
成都市2020届高三二诊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成都市2020届高三二诊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28813ecb84ae45c3a358c26.png)
成都市2020届高三二诊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红楼梦》共有五个书名:《风月宝鉴》《情僧录》《金陵十二钗》《石头记》和《红楼梦》。
《风月宝鉴》代表道学眼光,《情僧录》代表痴男怨女的口味,《金陵十二钗》代表“写女儿之书”的看法。
《石头记》和《红楼梦》是两个最好的名字,也是读《红楼梦》最深入的两个角度。
把眼光局限于“道学”,便把《红楼梦》当成“劝世文”或“意淫书”来读。
以“情僧”来看的人,就把苏曼殊个人的遭遇告诉他,相信也会得来与读《红楼梦》同样的满足了。
以“女儿之书”来看,大可以说它是《镜花缘》,不过文字写得好、人物画得真、结构更紧密。
但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不也文字好、人物真、结构严吗?她是聪慧明智的女作家,在包涵广摄的意旨上,却无论怎样都不够与曹雪芹相比了。
《石头记》原是此书的本名,能代表《红楼梦》的中心意旨之一——欲望之斗争与生灭,但为什么曹雪芹终于选定了《红楼梦》为此书正名?第一,《石头记》此名好是好了,但读者无法一见此名,就可“望文”而“生义”,必须要读了此书,知道了关于那“石头”的寓言,方可略明。
由石变玉、由玉变石的象征意义,亦不容易从此名而一目了然。
第二,《石头记》一名,单调、无色彩,不大能表现出现实与空幻、入世与出世这正反两方面的涵旨,更不能显呈此书在“时间”上的主题。
《红楼梦》却不同,“红”是颜色,“楼”是建筑,“梦”是虚幻,三字合在一起,把所有内容都尽包进去。
“红”可以表示万花千彩的女子,见得到“色”。
“楼”是现实中的“相”,摸得着的实体,有人工在其中而建成的“楼”,代表现实世界。
“红楼”两字合起来,是“千娇百媚所居的世界”——大观园,或“金粉繁华”的世界——书中所云“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或如一位译者所说的,“红楼”就表示佛家所指的“红尘”——现实世界。
这就有“色”有“相”了,是此书“实”“成”“有”的“正”的一面。
成都市2020年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I)卷
![成都市2020年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I)卷](https://img.taocdn.com/s3/m/d73bd93d998fcc22bcd10df5.png)
成都市2020年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8分)1. (2分)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 谬种尘芥训熟百无聊赖B . 搭讪蹙缩炮烙见风使舵C . 唾弃草窠歆享揣揣不安D . 牲醴寒喧倔强踌躇满志2. (4分)(2019·柳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活中不时有这样的情景:()。
轻易就被影视文学作品中的伪科学、反科学信息打败,令青少年乃至成人犯迷糊。
比如一些古装剧中的滴血验亲,现代医学就已证明没有科学依据二而这些情景往往令观众________,甚至引发一些青少年盲目相信与模仿。
还有的科普文章、科幻文学作品,一点科技的影子都没有,或________、似是而非,或武断空想、歪曲事实,或把一些尚有争议的讨论当作结论来展示。
实际上,科学元素并非影视文娱表达的“天敌”,两者是能够结合好的。
科幻电影《星际穿越》,以其严谨的科学分析和“硬科幻”为卖点,获得了观众的认识。
公众科学素质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现阶段我们无法苛求所有人都能用科学的思维处理、分析问题。
我们能做的事情之一,是适应传播渠道多元化、受众多层次的特点,进一步调整科普方式,摒弃________灌输知识的做法,学会从公众关心的角度出发,以平等的方式对话,用人们能够理解、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大科学信息供给,防止伪科学____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真伪莫辨偷梁换柱盛气凌人乘虚而入B . 真伪莫辨移花接木居高临下乘虚而入C . 是非不分偷梁换柱居高临下趁火打劫D . 是非不分移花接木盛气凌人趁火打劫(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以其严谨的科学分析,把“硬科幻”作为卖点,获得了观众的认同。
B . 通过其严谨的科学分析,把“硬科幻”作为卖点,获得了观众的认可。
2020年成都市高中毕业班语文第二次诊断性检测含答案
![2020年成都市高中毕业班语文第二次诊断性检测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6af121adaef5ef7ba0d3ce0.png)
2020年成都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30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荫.庇(yīn) 玷.污(diàn) 引吭.高歌(hánɡ)B.炮.制(páo) 叱咤.(chà) 损兵折.将(zhé)C.浸渍.(zì) 粗犷.(ɡuǎnɡ) 方兴未艾.(ài)D.针砭.(biān) 肖.像(xiāo) 咬文嚼.字(júe)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惆怅以飨读者蹉跎真知灼见B.殴打火中取粟寥廓婷婷玉立C.辐射暴戾恣雎伎俩功亏一溃D.谴责当仁不让决窍循私舞弊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涉及到干部的改革,更要慎重。
②人们意识到,用一种发展模式、一种政治主张来多彩的世界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③我们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生产,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A.体制规范效率B.体制规范效益C.机制制约效率D.机制制约效益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你一旦进入了生活知识的宝库,就会感到又喜又惊,乐不思蜀....的东西多得很。
B.在地摊上买药要特别小心,鱼龙混杂....,而应该相信自己的实C.在激烈的竞争中,我们不应该妄自菲薄....力,积极参与。
D.面对行凶的歹徒,怯懦的他没有挺身而出,这样的行为应该受。
到谴责,真是罪不容诛....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球队战绩不好,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作为主教练总是会成为众矢之的,被解职是很正常的事。
B.文化公园经过一年的精心打造,总投资近千万元的大型山体浮雕《灯会溯源》即将完工,并于春节灯会期间正式向游人开放。
C.鲁迅十分重视少年儿童的文艺创作,他指出:“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
”D.垃圾车清理垃圾时不熄火,长期发出噪声和废气,对住户的身心影响很大。
四川省成都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统一检测试卷
![四川省成都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统一检测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6653b91002768e9951e738c7.png)
四川省成都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统一检测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20高二上·大庆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高考,是社会的共同话语。
作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共同经历和共同记忆,每逢高考都有许多人回忆自己当年的高考情景。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这些“前辈”们的回忆文章,几乎__________地对当年的学习考试经历不以为苦,或者是苦而不自知。
比如,“因为没有太强的目标感,备考时倒不太焦灼,本来是多顾多虑的人,考前却有着少见的轻松,安安稳稳睡, __________考”,“踏进考场的那一刻内心有种说不上来的感觉,我们准备了这么久就是为了这一天,可这一天就跟平常的模拟考试没什么区别”。
(__________),但细细回顾那些所谓__________或者痛苦煎熬的回忆,却大多源自与高考和学习无甚必然关联的其他事情。
这些来自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人们的淡定回忆,证明实行了四十一年的高考制度,甚至与之配套的高中学习制度,并未对学生和考生造成想象中的生理和心理的巨压。
高考仍然是人们可以自我把握的梦想,即使梦想破碎也被认可的社会流动方式。
更关键的是高考改革的稳健性和高考传统的连续性,这种稳健和连续,足以让我们断定,若干年后,当千禧宝宝考生回忆起2018年的高考,也依然__________。
这并不是说高考不需要改革,高考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效率与公平。
但无论高考考试和招生如何改革,高考长期以来带给国人、带给考生的那种令人稳定、从容、自信的优点,只能增强、不能削弱。
在审慎、稳健的改革精神指引之下,相对封闭环境的考生才能苦不自知,相对开放环境的考生才能佛系应考,共同保持心灵的平静,因之高考改革才能扬长补短、行稳致远。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无一例外循规蹈矩刻骨铭心如出一辙B . 众口一词循规蹈矩肝肠寸断大同小异C . 无一例外按部就班刻骨铭心大同小异D . 众口一词按部就班肝肠寸断如出一辙(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并非每个人的高中生活和高考时刻,都值得回忆B . 并非每个人的高中和高考时刻,都那么丰富多彩,令人难忘C . 当然,也并非每个人都有值得回忆的高中生活和高考时刻D . 当然,也并非每个人回忆起高中和高考时刻,都能如此淡定(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相对封闭环境的考生才能苦不自知,相对开放环境的考生才能佛系应考,共同保持平静的心灵,因之高考改革才能扬长补短、行稳致远。
2020届成都市第十七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0届成都市第十七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b92bbd4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e3.png)
2020届成都市第十七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以“意象”为本体的中国美学,根本不同于西方的实体论哲学与美学,它不是将美看作实体的属性看成是外在于人的情感意识的实体性对象,而是看成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意象所呈现的是一个有情感、有意蕴的感性诗意世界,是以“象”为载体、以“意”为主导的即景会心、以形写神的心灵创造。
意象所创造的世界不同于现实,它不是让人们满足于眼前、当下的东西,而是超越现实,走向高远的人生境界。
意象作为一个审美范畴的提出,与中国古代艺术实践密不可分,意象范畴亦是对中国古代各门艺术美感与实践经验的总结。
中国诗歌艺术创造的本体即是意象。
王夫之正是在诗歌艺术创造实践中总结出“诗”既不等于“志”(意)也不等于“史”,而是情与景的融合,即“诗”的本体是意象的观点。
这实际上也是中国诗歌美学的普遍看法。
中国古代诗学的许多重要范畴,如兴象、情景、虚实、比兴、气韵等,都直接指向了诗歌审美意象的创造。
另如中国戏曲艺术、书法、音乐、舞蹈、绘画、建筑,它们都不像西方传统艺术那样,以形式和形象模拟为中心,而是以形写神,情景融合、虚实相生,体悟道的生命节奏,传达宇宙人生的生命与生气,所以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意象创造的艺术。
意象作为美和艺术本体的构成,反映了中国古代美学和艺术的特色,同时它也可以作为一个现代美学和艺术范畴,进入到现代人的视野中。
张世英先生说,弘扬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之美,首先要发掘、展示传统“意象说”的现当代意义。
学术界在这方面已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其中一种有价值的思路是吸收现象学美学的理论成果来阐释中国传统的意象美学。
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存在论现象学美于“美”有一种解读,那就是“美"是从显现的、在场的东西让你体会到背后无限不在场的东西,这与中国意象美学的精神是相通的。
四川省2020届高三上学期语文真模拟试卷二 Word版含解析.doc
![四川省2020届高三上学期语文真模拟试卷二 Word版含解析.doc](https://img.taocdn.com/s3/m/ec318b7d915f804d2a16c14c.png)
高考仿真模拟试卷二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字美学骆冬青汉字美学要关注汉字独特的美学创造的智慧,即汉字构造的原则。
汉字的造字原理,以许慎《说文解字》所论影响最为深远。
甲骨文的发现,固然令汉字造字在人们的视野中变得更加复杂,来自远古的蛮荒之气、野性的思维,渗透到原初的汉字形态中,值得我们从美学思维的层面进一步探索;许慎揭示的“六书”说,在思维层面对汉字的造字原理,做出了堪称经典的阐说,或许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归纳和补正,但其无疑已为探讨汉字美学提供了一种深刻的致思方向。
汉字构造以象形为根基,图象先于声音的原理,就是造字层面上的美学阐论。
汉字美学真正的起点,正在汉字创造的美学原点之中。
这种关于造字的美学探索,也就与汉字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以及楷书的不同书体的变易有关,更与汉字最终的“方块字”形态相关。
其中奥妙,虽与书写的物质变迁、技术要求等相关,却更应当在一种美学的思维下予以理解。
但最根本的,却在于汉字造字的美学原则的探索。
这些原则的发现,当与汉字创生的原初情境息息相关。
由此原理、原则的探索,自然引入关于汉字美学、汉字文化精神的探讨。
汉字之中的文化积淀,是与汉字的构成相关的。
例如,一个“中”字,一个“道”字,所包含的中国文化内核,需要多少部论著才能阐释清楚?西方文字也有类似情形,汉字之不同则在于字形、字音的分析中已经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史的内容,这种对中国文化史内容的积淀,成为汉字美学又一深刻的方面。
若深究“文”①之含义,则“文化”本身即为“审美化”的重要体现。
所以,在汉字中积淀的文化史,包含着许多美学的内容,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试卷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需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公共文化服务,是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部门向社会成员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
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投入稳步增长,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立, 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农家书屋、电子阅报栏等来到群众身边,服务于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
当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和设施建起来之后,如何提升使用效率的问题便摆在了人们面前。
一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不高,农家书屋“只见房子不见读者”等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究其原因,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公共文化的需求日渐呈现出差异化、多样化趋势,当前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存在一定程度的“供需错位”。
解决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关键要在供给侧发力,找准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的匹配程度。
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需要改变此前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内容单一、供给缺乏弹性等问题,更好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相对接。
现实中,我国农村人口结构不断变化,相关需求也日益多元。
在这种背景下,围绕公共文化的投入不能是一次性的,应当在内容资源上不断进行更新,同时在载体上也应与时俱进,更多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让人们更便捷地获取知识和信息。
比如,现在的父母都越来越重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儿童图书馆经常人满为患, 儿童图书的借阅量占不少图书馆外借图书的一半。
这就应该加大儿童图书的采购量,扩大儿童阅览室的面积。
让服务内容更加贴近群众生活,才能缩小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文化需求之间的差距。
我国文化资源日益丰富,群众的文化选择空前广泛,欣赏水平也日渐提升。
如果公共文化供给更新缓慢,不对群众胃口,自然会导致吸引力不足等问题。
我国的公共文化需求正在向更高层次发展。
当群众呼唤动态的、社交化的文化服务时,公共文化服务就不能全都是静态的、非社交化的读书、看报、看电影等活动;当群众习惯于从移动互联网上获取资讯和娱乐时,公共文化服务就不能仅停留在物理空间。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就必须重视群众在文化需求方面发生的变化,掌握服务对象的特点和需求。
公共文化服务是一项润物无声的文化事业,也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
让文化之风充盈社会空间,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比如,一些地方探索以“智慧+”为核心的公共文化服务,打造社区“智慧书房”;一些地方突破传统服务界限,充分呼应群众所需,为放学后无人看管的孩子开办“四点半课堂”;还有地方发挥本地戏曲、民乐的优势,构建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等。
事实证明,立足本地特点,贴近群众需求,才能有效提升群众的获得感,让公共文化服务惠及更多人。
(摘编自张贺《公共文化服务需要“精准供给”》)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随着政府逐渐加大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力度,我国已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B.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的匹配程度不高,是一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C.为了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需要在内容资源上和文化载体上不断有所创新,与时俱进。
D.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就需要将文化服务由静态、非社交化的服务转变为动态、社交化的服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先展现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成就,后分析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比强化论证。
B.第二段先结合具体事例阐明问题,接着分析原因,最后提出解决之道,逻辑性强。
C.文章围绕公共服务的“精准供给”,着重从服务内容和供给更新两方面展开论述。
D.文章结尾列举一些地方的成功案例, 以证明公共文化服务贴近群众需求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的建立只是基础, 更重要的是要大力宣传以提升其使用效率。
B.多开辟网络空间,将有利于公共文化服务适应社会发展,提升效能,更好服务群众。
C.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供需错位”,是人们对公共文化需求差异化、多样化所导致的。
D.公共文化服务是一项文化事业,只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才能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智慧城市”理念问世以来,对其研究的理论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
第一,智慧城市建设必然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线,智慧城市可以被认为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必然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而信息技术是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和大数据等新兴热点技术为核心和代表。
第二,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系统,信息技术与其它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并共同发生作用,促使城市更加智慧地运行。
第三,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兴模式。
智慧城市的服务对象是城市主体——政府、企业和个人,它的结果是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提升和完善,终极表现为人类拥有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部分地区“城市病”问题日益严峻。
为解决城市发展难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智慧城市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摘编自秦志光等《智慧城市中的大数据分析技术》) 材料二:从地域来看,5G 首批试点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随着地理位置逐步西移,试点城市逐渐减少,当下智慧城市的地域布局亦是如此。
在我国当前的智慧城市布局中,位于“第一梯队”的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及成都等城市都属于“胡焕庸线”以东的范围,而在“胡焕庸线”以西的地域,仅有兰州、拉萨、敦煌、银川、乌鲁木齐等少数城市入选首批智慧城市和 5G 试点城市。
“胡焕庸线”是我国人口密度的分割线,但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也是我国城镇化水平的分割线。
这条线的东南各省区市,绝大多数城镇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这条线的西北各省区,绝大多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智慧城市和 5G 试点城市的建设,也与各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从试点城市的情况来看,基本所有省市的省会城市都包含在内,其中北京、深圳、上海、广州以及成都,更是全国 GDP 超万亿的大城市。
(摘编自曾凌霄《从 5G 试点城市看我国智慧城市布局》)材料三:智慧城市的建设在实践中面临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是“有产无智”。
相关高科技企业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支撑性力量,但智慧城市建设不能只是购置它们生产的高科技设备。
现实中,一些城市在相关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盲目上马智慧城市项目,导致后续投资乏力、管理滞后、资源浪费。
二是“有智无慧”。
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局限在“网格化管理”“综治维稳”等智能管控领域,不同部门数据系统互不联通,存在“数据隔离”问题。
三是“有慧无惠”。
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既与城市居民的需求脱节,又缺乏城市居民的参与,没有真正服务于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此外,由于对技术和大数据的高度依赖,智慧城市建设还普遍面临技术安全风险、用户信息安全风险、居民信息壁垒风险等问题。
可见,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充分考虑两个原则:一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方向。
智慧城市建设既不能落入资本驱动的陷阱,也不能落入技术驱动的陷阱。
要保证智慧城市建设能够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是以包容性发展为准则。
成功的智慧城市建设一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技术嵌入到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推动城市居民广泛有序参与到城市发展中来,以此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实现整个城市包容性发展。
(摘编自吴晓林《智慧城市建设须注重可持续和包容性》) 4.下列对“智慧城市”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智慧城市”需要以多种新兴的热点技术作为依托。
B.“智慧城市”可主导信息技术内部要素的优化配置。
C.“智慧城市”能让多方受益并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D.“智慧城市”将有助于解决我国当前城市发展的难题。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建设智慧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将给城市居民生活带来多方面变化。
B.“胡焕庸线”可以大体反映我国人口密度、城镇化水平和国家智慧城市的分布特点。
C.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和 5G 城市试点工作须同时展开,影响二者布局的因素具有共通性。
D.智慧城市建设要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方向的原则,警惕资本和技术带来的负面效应。
6.作为试点城市“第一梯队”的成都应该如何建设智慧城市?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 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生死之间雷抒雁一位墨西哥的作家曾说:“死亡不是截肢,而是彻底结束生命。
”是的,即使一个人的手不慎失去了,残肢还会提醒他手曾经的存在。
死亡是彻底的结束,如雪的融化,雾的消散,云的飘移,永远没有了,没有了。
可是,记忆没有随着死亡消失,每天,一进房门,你就寻找那张让你思念、惦记,你如此熟悉的面孔。
如果没有找到,你会情不自禁地喊一声“妈妈”,然后,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去找,看她是在休息还是在操劳——是在洗那些永远洗不完的衣物,是在为孩子们做晚饭,还是在专注地看电视?可是,这一回,你的声音没有得到回应。
房子里空荡荡的,她不在。
看着墙上那张照片,你知道她已永远离开了。
那张一直带给你欢乐的母亲的照片,你突然发现其中竟有一缕忧伤。
难道,照片也有灵性,将她对你无微不至的关怀凝聚在目光中?我不愿再走进母亲的房间,不愿触动她老人家遗留下的衣物,就让它原样留存着,一任灰尘去封存。
唉,每一件遗物都是一把刀子,动一动就会刺伤那脆弱的神经。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不再流泪。
谁不知道死是人生的归宿!生,让我们给生命打了一个结,死,便是一种解脱。
妻子这样安慰我,儿子也这样安慰我。
他们很快就从痛苦中跳出来,忙忙碌碌,快快乐乐,去干他们自己的事,好像母亲的离世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母亲的死,给他们留下的只是短暂的痛苦,并没有留下伤口,而在我的心里,却留下了很深的伤口,有很多的血流出,我常常按着胸口,希望那伤口尽快愈合。
可是很快我发现,愈合的只是皮肉,伤痕的深处无法愈合,时常会有疼痛蔓延开来。
我永远不会忘记 2001 年9 月6 日下午5 时,在中国作协的会议室学习讨论的过程中,我以一种近乎失态的焦灼,希望会议早点结束,然后迫不及待地奔向母亲的住处。
快到家时,我又打电话给家里,想马上听到母亲的声音。
铃声空响,我希望她是到楼下散步去了。
推开门,像往常一样,我喊了一声“妈妈”,无人应声。
我急忙走进里面的房间,看见妈妈躺在地上呻吟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