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检测考试试题含参考答案解析
辽宁省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检测(一)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卷(一)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民族意识即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民族特征之一。
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
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在民族共同地域、民族共同经济生活及历史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形成的,往往与民族的历史遭遇和所处地位有密切关系。
民族共同心理素质通过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特点表现出来。
例如建筑的艺术和风格,住宅的安排和使用,语言、文字、音乐、舞蹈、戏曲、饮食、服饰的特点,以及社会风尚、节日和民族传统等,都表现出一个民族的性格、情操和爱好。
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是不能离开民族文化而存在的。
任何一个民族的人们都热爱本民族的历史和优良的文化传统,习惯于本民族的习俗、生活方式,并关切它们的存在和发展,这种表现,通常称为民族感情。
在阶级社会里,由于民族内部存在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因而在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中渗透着不同的阶级意识因素。
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在民族共同地域、民族共同经济生活及历史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形成的。
有的还与宗教信仰有密切关系。
在形成过程中,一定的人们逐渐意识到他们属于一个民族。
这种民族自我意识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具有很大的稳定性。
有些民族的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甚至民族共同语言等特征都已发生变化,但他们的民族自我意识仍然明显存在,成为维系该民族的重要因素。
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往往与民族的历史遭遇和所处地位有密切关系。
一些处于受歧视和被压迫地位的民族,对其他民族存有隔阂和不信任心理,对于伤害本民族尊严和民族平等的行为颇为敏感。
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各民族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广泛、频繁,民族的传统和生活习俗等随之发生变化,民族的性格、情操和爱好也不能不发生变化。
江苏省常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期初学业水平监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苏省常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期初学业水平监测语文试题注意: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请按照题号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历史发展到19世纪的中叶,由法国大革命引起的几十年反反复复的热流终于慢慢地冷却下来。
面对大革命所带来的令人沮丧的社会现实,人们开始了冷静的思考。
到了1848年革命以后,在冷静地考察社会现实的基础上,一个新的文学流派悄悄地登上了文学舞台,这就是直到现在依然有着强劲生命力的现实主义文学。
关于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区别,可以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浪漫主义文学认为“生活应该如此”,现实主义文学则是“生活就是如此”。
现实主义文学是对那种全然无视现实、任情感流露的浪漫主义文学的反拨。
在它们叙述的故事里,浪漫主义的幻想和温情常常是主人公不幸的主观根源,而金钱和权力是构成不幸的社会根源。
但如果把现实主义文学说成是“向社会举起的一面镜子”,那是不确切的。
文学不仅是对现实消极的反映,而且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抗。
一个追逐各种时髦思潮和表层热点的作家,不过是浅薄的鹦鹉。
他们的学舌作品将随着潮流的东逝而消失得无影无踪。
他们不是现实主义,而是伪现实主义。
真正的艺术家必然不屈服于社会的庸俗的流行观念和被权威保护的现实。
他们同这样的现实角力,而殚精竭虑地探索社会表层之下那些最隐蔽因而也是最强有力的因素。
这种力量是相对稳定、模糊不清的,它一旦被作家、艺术家揭示出来,就能在人的内心唤醒一股如雄狮般的力量,引起社会性的“轰动效应”。
这种力量,在人的内心深处、深不可测的渊底躁动着,当天才的闪电照亮深渊的时候,它就会欢腾起来,使读者感到一种淋漓酣畅、如瀑布宣泄般的快感。
(摘编自徐葆耕《西方文学十五讲》)材料二:20世纪的现代主义小说使小说走上了一条艰涩、困难的道路。
重庆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十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重庆市高2023届高三第十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答案在最后)2023.5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近年来,元宇宙的伦理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关注,也是业界探讨的焦点。
2月15日至17日,元宇宙产业大会2023春季会在昆山市举行。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现场了解到,多位嘉宾及企业家围绕元宇宙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孟建民表示:“相较于技术层面的升级,我们应该格外关注找准问题和市场需求,注重数据和系统安全,以及重视相应的规范制度的建设等问题。
”首先是找准现实问题,孟建民以管理部门急需对空间、能源、设备、设施、环境要素的实时监管举例称,现阶段的数字孪生更注重对物的映射,而将来的元宇宙重点将落在更为复杂的人与物的关系上,更需要深入把握人对社会的诉求以及社会环境对人的约束,这就需要更深入的去发现问题和塑造应用场景。
其次就是注重数据和系统安全,他表示,无论是个人数据的隐私,系统信息的安全和数据资产的所有权,这些问题在元宇宙高密度的信息环境当中,更显得重要和突出。
“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元宇宙将来机制的可行性。
”孟建民表示。
要重视相关的规范制度的建设,越是高效的工具越需要配套以高效的制度约束和保障,从历史的眼光来看,相较于短暂的探索和建设阶段,运维的制度性建设更为重要,甚至要花费更多的心力去建构。
(摘编自张梓桐《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建民:“以虚促实,以虚强实”是当下元宇宙明确的价值导向》)材料二:随着元宇宙技术和应用的不断推进,从国家治理层面而言,需要特别强化在市场规制、社会稳定和意识形态安全领域的规则设计与边界设定。
陕西省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札记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著述形式,又称杂识、杂录、笔记、笔谈、丛谈、随笔、随录、漫录等,今人常以“笔记”一名统之。
古代札记的内容涉及广泛,包罗宏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至人事,无所不赅。
在种类多样的札记体著述中,有一种是以学术探讨为主要内容,可称之为学术札记,其间多有真知灼见,是古代学术因地中一朵绚丽多彩的奇葩。
札记是古代学术的重要载体。
古人普遍重视札记在读书治学过程中的作用,认为撰写札记可以督策学人勤读深思、力学进业。
如宋朱熹训诚其子说“思索有疑,用册子随手札记,候见质问”,以防怠学。
此外,札记写作还有利于学人存稿备忘、交流心得、练笔习文等。
如明杨爵说:“或有所得,则随笔之,以备遗忘。
”学术札记多有精妙之见。
顾炎武写作《日知录》,一年之中“早夜诵读,反复寻究,仅得十余条”,积30年之功才写成此书,可见其札记乃苦心致思之所得。
古代学术札记多类此,是学者们在学术兴趣的驱动下潜心钻研、深造精诣而获得的成果,或记下了学者思考某一学术问题时乍现的灵光,或载录了学者经久探索某一学术问题所得的结果······其中多有新创之见、精粹之论,具有较高的学术含量。
清汪远孙说:“唐以后往往不注一书,而偶有所得,杂见于笔录丛说者,其中不乏精邃之论。
”学术札记不乏内在系统性。
古代札记在写作上的显著特点是:有感而发,信笔所至,了无拘束。
正如洪迈所说:“意之所之,随即纪录,因其后先,无复诠次。
”也如吕叔湘所言:“笔记作者不刻意为文,只是遇有可写,随笔写去。
”因此,古代札记在形式上显得自由洒落、散漫无制。
学术札记也当然如此,随意抒写,不事雕琢,更不措意于体系形式的建构,通常没有规整的结构框架和绵密的显性体系。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解析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解析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义利之辨”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哲学课题,其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周时期,不过其明朗化和具体化则在春秋战国。
在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礼崩乐坏”,社会秩序和伦理规范遭到重大破坏,人们往往为追求个人利益而忘却社会礼法和道德义务。
这种情况下,“义为利本,见利思义”的义利思想便应运而生。
作为儒学创始人的孔子对“义利之辨”有着清醒的认识。
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孔子承认了“嫌贫爱富”的人性前提。
一般来说,人人皆向往富贵的生活而厌弃贫贱的生活,这种欲望具有人性的合理性。
甚至孔子自己也向往富贵的生活,“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第二,孔子认为见利思义,义然后取。
获得利益一定要符合“道”,即儒家所主张的社会伦理规范。
当义利冲突时,要舍利取义。
因此,《论语》中说“子罕言利”。
孔子还将义利的不同取舍作为划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标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要成为君子,在行为准则上要以“义”为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以“人民之利”为义,他强调“修己以安百姓”,“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要求统治者“因民之利而利之”,这不仅符合安邦兴国的原则,也符合人道主义原则。
孟子是孔子思想的直接继承者和发扬者,在“义利之辨”上,孟子继承孔子的义利观,但也有一定的改革和扭曲。
孟子认为“仁者,人心也;义者,人路也,人心本善,追逐利益是人“不能尽其才”的表现。
因此,孟子在人性规定上取消了追求利益的合理性,并且在现实社会中寻找到了逐利的危害性。
当梁惠王问他有什么利于魏国的建议时,孟子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去利、非利以存仁义,仁义为人性所固有,是至高无上的原则,是必须遵守和实行的,当义利冲突时,自然要“去利取义”。
2022~2023年高三下半年质量检测语文题带答案和解析(山东省威海市)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得以延续的核心。
如果没有乡村文化,那么乡村也就成为一潭死水,无从振兴了。
如果乡村的振兴只是在乡村建设几间民宿,开上几个咖啡馆,让一些城里人到乡村来换换空气,尽管可以增加就业、提高收入,但是却不是真正的乡村振兴。
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乡村文化的振兴。
文化赋予了生活的意义。
乡土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同时又超越了个体,是文化将这些个体连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赋予乡村生活的价值。
比如乡土社会中有许多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着不同的意义。
在人们庆祝这些节日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生者与亡者保持了沟通,成为联系密切的共同体。
文化也赋予乡村社会以秩序。
在乡村社会中,文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比如要养成尊老爱幼的风气就需要有尊老爱幼的文化氛围。
在传统的乡村社会中,社会变化相对比较缓慢,老年人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可以教导青年人,因此老年人在社会中具有较高的地位。
但是到了现代社会,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有很多渠道获取知识,受过现代教育的年轻人更容易利用这些渠道获取知识,要维持年轻人对老年人的尊重,就需要文化力量。
乡村文化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基础。
西方国家在迅速的城市化过程中,农业的快速发展是以乡村社会的消亡为代价的。
与西方国家不同,东方社会都希望在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保留乡村,如日本、韩国和中国的台湾地区,在高速城市化过程中,都曾经以不同名义推动乡村的振兴,希望避免重走西方乡村消亡的道路。
东方社会振兴乡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保护乡村文化。
中国乡村振兴的目标之一是实现乡风文明,通过文化建设,实现乡村的和谐和有序发展,因此乡村振兴需要文化先行。
文化先行可以从物质层面做起。
但是,物质层面乡村文化建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乡村文化建设不能停留在物质文化建设上。
有一些地方的乡村文化只是停留在物质建设上,精神文化建设没有同步,物质文化也就很快消失了。
在物质文化建设的基础上要推动乡村公共事务的治理。
上海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红楼梦》第三十九回
【答案】3.真善美三者既不是统一的,又不是绝对分裂的,而有部分的重合。4. D 5. B
6.同一律:A=A(或“A→A”)其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思维对象的同一。(2)概念的同一。(3)判断的同一。
同意。在作者看来,文学的基本功能是审美,而审美是非功利的。鲁迅这段话以“杭育杭育”的劳动号子为例谈创作与发表(出版),但前半部分说“杭育杭育”是劳动过程中的口头创作,后半部分说的是事后的记号留存。前者是口头的,后者是书面的;前者是实用的、功利的,后者则可能兼具实用和审美双重功能。在同一思维过程中,鲁迅赋予了文学及其功能不同的内涵及外延,从逻辑上看,违背了同一律;按作者说法,是“混淆了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
B.用“蕙纕”“揽茝”这些香草香花象征品格的高洁,这是象征手法;
C.运用了托物起兴的写作手法。诗中运用孔雀失偶时徘徊不去的景象进行起兴,象征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这些是比兴、象征手法;
D.“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是描写杭州的美景,属于写实。不能做划线句的例证。
故选D。
【5题详解】
⑤因为它们只认词
A.②④⑤③①B.②⑤④③①
C.③②④①⑤D.③①②④⑤
【答案】(1)D(2)D
【解析】
天津市南开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一)语文含答案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质量监测(一)语文学科试卷(答案在最后)语文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本试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的古代文献典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古籍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和悉心指导。
仅以北京大学为例,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给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全体同学回信;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探望哲学家汤一介先生,了解《儒藏》编纂进展情况;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与人文学科的多位学者亲切交流,与曾翻译《论语》《孙子兵法》等古籍的美籍汉学大师安乐哲教授交谈,希望他更多向国外介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和殷殷嘱托,不仅为北京大学做好古籍工作提供了不竭动力,也为相关高校共同做好古籍保护、整理、出版等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_______。
古籍工作不仅仅是少数人文学者()的职业,更是一项事关()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建设文化强国、助力民族复兴的重要事业。
进入新时代,研究阐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古籍工作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卷帙浩繁韦编三绝因袭B 卷帙浩繁皓首穷经赓续C.车载斗量韦编三绝赓续D.车载斗量皓首穷经因袭2.下列填入文中划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A.高校是涵养精神文化的殿堂和知识传承创新的家园,更是推动古籍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B.高校是推动古籍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涵养精神文化的殿堂和知识传承创新的家园C.高校是知识传承创新的殿堂和涵养精神文化的家园,也是推动古籍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D.高校是推动古籍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更是知识传承创新的殿堂和涵养精神文化的家园3.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斯的《谏逐客书》、贾谊的《过秦论》、李密的《陈情表》、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是历代奏议类文本的典范。
2022-2023学年人教版高三下语文月考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22-2023学年高中高三下语文月考试卷学校: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__考试总分:4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卷II(非选择题)一、默写题(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5分)1.(5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自己乐天知命的处世态度和人生哲学。
(2)王勃在《膝王阁序》中化用庾信《马射赋》“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色”之句,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千古绝唱。
(3)李密在《陈情表》里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在外无较近之亲,在内无照应门户之人的孤苦无依的处境。
(4)《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敢于蔑视权贵而追求个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刻画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靠之情。
(6)陆游在《书愤》中运用典故表现自己年华逝去,空自期许却无法施展抱负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登岳阳楼》一诗中,写诗人在岳阳楼上远眺,想到兵荒马乱的情况,不禁潸然泪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5分)三、古诗词鉴赏(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5分)3.(5分)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萤火陈与义翩翩飞蛾掩月烛,见烹膏油罪莫赎。
上海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摸底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
易错字词:掩涕、摧、事、毕、咸。
2.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正值赵兄乔迁新居之际,小弟我无以为贺,唯有献上拙作一幅,聊供补壁。
B.晚生垂念师恩,本该当面贺寿,无奈路途迢迢,唯以贺卡遥祝老师寿比南山。
既熟惯,则更觉亲密;既亲密,则不免一时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这日不知为何,他二人言语有些不合起来,黛玉又气的独在房中垂泪,宝玉又自悔言语冒撞,前去俯就,那黛玉方渐渐的回转来。
(摘自《红楼梦》第五回)
【答案】4. C 5. C 6. A
7.首先提出了论述的话题,即抒情传统是中国文学的一条主脉,接着分析了古代小说抒情传统的发展和特点,最后阐述了抒情因素对现当代小说的影响。
①是将其应用于生活环境相同情景中
②不是通过个人努力独自解决问题
③是让一代又一代的人共同积累知识
④不是通过集体合作快速解决问题
A.②④③①B.②③①④C.③②①④D.③①④②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 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通观原文,了解大概内容,然后默读所给各句子,找出句中的关联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关注句首和句尾。关联词常常成对出现,代词出现,前面一定要出现此人或事物,而句首和句尾话题应该是一致的。
C.根据原文“明清以来,戏曲、小说作品的大量出现,从表面看,似乎离开了抒情传统,转向了叙事方面,其实也不尽然。因为第一,明清两代抒情的诗仍属于正统,是高雅的标志;第二,就中国古代戏曲和小说作品而言,仍然贯穿着中国独特的抒情传统”可知文学由抒情转向了叙事理解错误。
广东省新高考普通高中学科综合素养评价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调研考试语文答案
广东省新高考普通高中学科综合素养评价高三年级春学期开学调研考试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7分)1.(3分)B【解析】“以限知视角叙事突出了曹刿……”错误,文中只说“(限知视角)使文本内部充满波折和由波折所带来的活力”。
2.(3分)B【解析】“比全知视角要优越”于文无据。
3.(3分)D【解析】此处凭借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优势,深入剖析人物内心世界。
4.(4分)(1)多采用全知视角叙事;(2)多用顺叙连贯叙事;(3)以情节为结构中心叙事。
【解析】(1)由原文“限知视角是对全知视角的有限性的认可、突破和发挥”,可推知“多采用全知视角叙事”;(2)由原文“开始尝试采用倒装叙述和限制叙述”可推知“多用顺叙连贯叙事”;(3)由原文“创造了‘似说部非说部’……的小说形式,以议论而不是以情节为结构中心”可推知“以情节为结构中心叙事”。
共4分,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给3分,三点给4分。
意思对即可。
5.(4分)(1)既积极借鉴传统文化元素,又敢于突破传统藩篱;(2)吸收西方优秀文化元素,在中西对话中探索创新;(3)既转化传统,又输入新知,形成中西文化合力。
【解析】共4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18分)6.(3分)C【解析】这句话指出同样的环境与教育在不同的个体身上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姨姥姥在安慰姥姥,认为姥姥没有必要在教育方式上太过纠结与自责,并非希望“我”坚持自我,摆脱束缚。
7.(3分)A【解析】这个情节没有为下文埋下伏笔。
8.(6分)①文章语言雅俗共赏,颇具特色。
②多处运用方言、口语,充满生活气息。
如:姨姥姥的语言“号你奶奶个腿儿哩号”“他还毋个狗大咧,流着呲哈水儿”等。
③描写细腻,笔调天真,富有童趣,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
如:姥姥说关于诗人的故事及“我”对墙角壁纸受潮剥落的联想,充满意境与诗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语言的能力。
每点2分。
福建省漳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漳州市2023届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本试题卷共8页,23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崇龙”是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之一,渗透在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
龙是多种动物的结合体,代表多元文化的融合。
多种动物相互影响、相互结合,经过不断的艺术加工、提炼,演变到商朝最终定型,成为春秋战国以及秦汉以后历代龙的本体。
中国的崇龙文化源远流长,传承至今。
红山文化遗存主体分布在中国北方的西辽河流域和燕山南北地区,是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代表性考古学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
这一时期,中华文明格局形成期的仰韶文化以黄河流域为中心正在散发着蓬勃的影响力,红山文化的南端跨过燕山,与仰韶文化遥相呼应,将自身的农耕与渔猎交融的色彩融入中华文明的大家庭之中。
从红山文化的内涵、性质、社会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看,红山文化是多元一体文化格局中的重要一元,也是早期中华文化共同体初步形成的重要标识。
红山文化的“崇龙”习俗是其最明显的特征之一,这种文化及意识形态与中原等地存在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是促进文明起源与形成的重要动力,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基因,由此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基础。
考古发现的史前崇龙遗迹和遗物,在燕北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遗存中分布最集中、数量最多,题材与造型也最为丰富。
可以断定,燕北西辽河流域是中国“崇龙”文化最早的起源地之一。
红山文化时期,尤其是晚期阶段,燕北西辽河流域发现了大量龙形遗迹和遗物,主要是玉龙、石龙。
其中,“猪首龙形器”——玉猪龙是红山文化的典型器奥,也是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龙”的实物之一,红山文化玉龙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数量最多、形象最完备、构成最清晰、功能较明确的玉龙,在中国龙文化的发展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解析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社会结构影响着文化存在的表达形态,社会结构转变了,其外在的文化形态自然也会随之改变。
随着技术对人们生活空间的不断介入,人们的整体行为模式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由此而来的必然会是基于价值观念的文化向度的改变。
费孝通先生曾极为形象地将其比喻为乡村发展的“三级两跳”:从农业化到工业化,从工业化到信息化或者后工业化。
第一跳的转型还没有真正完全实现,作为第二跳的由工业化向信息化的转变就紧随其后发生了,并叠加在了原有的乡村工业化的基础上,以极为迅捷的发展步伐改变着人们原有的生活模态。
从乡土中国到工业化中国的转变,根本上还属于物质层面的工业下乡,是实际生活的物质改变;而到了第二跳,便更多的是观念性或精神性的文化下乡了,即从曾经的物质性的“实”的层面转换到了精神性、文化性的“虚”的层面上来,这对人自身的存在而言显然意味着一种根本性的转变。
这一转变可以说构成了理解中国当下文化转型的一个新的维度,也意味着在乡村生活中要有更多价值和观念层面的新变化。
最值得强调的是,工业或者机器、技术以及产业的下乡,更多还是属于经济或生计意义上的。
此时,乡村生活的基调或其基本结构仍旧还是以农业为主、辅之以工业的。
只是先前的那种“工”的存在会更多地体现在农业以外的手工劳作上,而现在的“工”则更多是机器大生产的模式。
乡村中的家庭结构依旧是相对稳固的,而乡村的工业化生产则是离土不离乡的模式,人们在农业的基底上借助乡村工业化去实现物质生活面貌的根本改观。
而一旦到了文化下乡这一新的发展阶段,那便无可避免地触及到人们的观念、价值、精神和意义诸层次。
那些从城市落入乡村的事物更多会属于人的精神观念或思想意识上的,因此它显然更多地触及到了人们对于新出现的生活方式的认同与选择。
一方面,留存在村里的人会因为更多精神性意义的触动而尝试生活样式的改变;另一方面,外部世界的种种观念或思考会对乡村自身构造出来的新发展模式产生驱动和影响,使得乡村从精神意义上被重新塑造,成为有似于陶渊明所描述的“桃花源”意义上的理想生活之地,甚至让能够在乡村的环境中生活也成了人们在精神意义上追求的对象,这种不同于农工相辅的“牛郎织女”模式的新式乡村发展模式,我们不妨称之为“桃花源模式”。
宁夏银川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银川市2023年普通高中学科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的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考生必须按照题号在答题卡各题号相对应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写在草稿纸上、超出答题区域或非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面对蒸蒸日上的伟大时代,面对气势磅礴的现代化实践,面对异彩纷呈的小康生活,新时代文学工作者要以更为深邃的视野、更为博大的胸怀、更为自信的态度破题解题,善于从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画意的营养,催生更多传世之作、扛鼎之作,以文载道、以文化人,为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作出文学贡献。
紧扣“可信”,讲好中国故事。
“可信”来自真实。
第一方面是“故事的真实”。
中国故事、中国方案最独到之处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道路。
新时代文学讲好中国故事,就要善于讲好恢宏大气的国家故事、丰富多彩的百姓故事,以大视野、多角度呈现中国的发展与进步。
第二方面则是“艺术的真实”。
新时代文学要善于把中国道路、中国理念、中国价值转化为精彩的中国故事、丰满的艺术形象,讲出中国文化的使命担当和价值先导,讲好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和而不同的包容理念,把中国智慧与世界无私分享,在独特的审美创造中形成独特的中国风范、中国流派,不断标注新时代文学水平的新高度。
紧扣“可爱”,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
“可爱”来自美善。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从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再到仁者爱人、以德立人,不仅是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也对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考试试题含参考答案解析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考试试题含参考答案解析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在天人关系问题上,中国哲学有“天人合一”的主张,也有“天人交胜”的主张。
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观点主要包含两层意义。
第一层意义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第二层意义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中国哲学家认为把人与自然界区别开,是人的初步自觉;认识到人与自然界既有区别也有统一的关系,才是高度的自觉。
中国哲学家把人看作是“最为天下贵”者。
所以如此,是因为人得天地之全德、五行之秀气;人所禀受的天地之性,是性之极致,因而人有道德理想、有智慧能力。
众多讲“天人合一”的思想家都把人在宇宙中的卓越地位加以彰显。
但彰显人在天地间之突出地位的,也有不主张“天人合一”之说的。
唐代刘禹锡就讲“天与人交相胜”。
刘氏强调天与人各有一定的功能,不相互干预,在一定意义上人胜于天,并且区别了自然规律和社会生活的准则,对“天人感应”“人副天数”等汉代以来流行的“天人合一”学说之负面影响有所驳正。
从中国哲学的主导倾向来说,儒释道三大传统,大体上肯定:一个真正的人的博大气象,乃是以自己的生命通贯宇宙全体,努力成就宇宙的一切生命,这就是人类生命的价值与归宿。
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中国哲学家以公正平和的心态,使一切生命、万物万有在不同的存在领域中各安其位。
人在本质上,在精神本性上与宇宙同其伟大,宇宙创造精神与人之间,无有间隔,人自可日新其德,登跻善境。
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宇宙论、人生论的这些思想,有助于解决当代人的“精神的惶惑”“形上的迷失”和“存在的危机”,有助于救治当代人“上不在天,下不在地,外不在人,内不在我”的荒谬处境。
材料二:在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一种持续的普遍的观点或经验的核心决定着建筑的发展,即“天人合一”建筑发展观,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征。
2022-2023学年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2022-2023学年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刚出版的《黑池坝笔记(二)》,自然是7年前《黑池坝笔记(一)》的延续。
这些碎片式的随笔,是诗人陈先发在黑池坝湖边散步时内心的“游思”,与黑池坝既有关又无关,体现出一种断想短章式的复合文本形式。
套用宗白华先生“散步美学”的说法,这无疑是陈先发的“散步诗学”,而在我看来,这种散步诗学本质上是一种语言诗学。
诗人始终端坐在“语言的轮椅”上,以诗一般的语言谈论写作、诗歌和诗歌语言,以语言的灵性带动思辨,“融语言灵性与思想于一炉”,由此建立起个人的语言史和思想史。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也恰恰是在语言问题上,形成了诗人与诗人、诗作与诗作的根本区别。
正如论者所说:“陈先发式的写作,一直注重语言的‘在场’。
在他看来,写作的最高意义是对我们时代精神的记录。
”在《黑池坝笔记(二)》中,陈先发更加坚定地“通向语言之途”,有意识地凸显语言的神秘性、独创性和未完成性,以此对诗人、写作、世界和时代旁敲侧击。
语言的神秘性意味着世界的神秘性。
“一个诗人对世界和语言要完成双重的体验。
一个小说家呢?对世界重在体验,对语言则重在理解,他最核心的需要,是语言的工具理性。
而诗人须更深地参与语言中禁忌的、混沌的、神秘性的一面。
”这种语言神秘性似乎是对世界神秘性的模仿,在“坝上记事”中,陈先发多次述说这种神秘性,比如那个令人费解的“巫师”老乔,奇异本领突然而来又突然而去;那些精神病人能够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刺绣作品,因为他们更能直观世界和语言的神秘。
语言的独创性意味着语言的个体性和思想的创造性。
按陈先发的意思,一个优秀的诗人应当能够“清算语言的遗产”,“恢复与拓展语言的表现力”,能够“把字和词的沙子拧成语言的绳子”,“形成不可复制的个体语言特性”。
个体化的语言并不意味着独语,而是意在提醒诗人自己,必须要有语言危机意识,慎重对待一切习以为常的公共性语言对个体语言的“驯化”。
河南省普高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测评(六)语文试题含解析
普高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三测评(六)语文(答案在最后)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纵观中国语言学发展史,可以发现它大致经历了三大阶段:传统语言学阶段、西化阶段、主体自觉阶段。
传统语言学阶段一般也称语文学阶段。
学者们在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以及方言学等“小学”方面的研究博大精深,《尔雅》《说文》《康熙字典》等泽被后世。
公元前三世纪,荀子论述名实之辨,二世纪,许慎《说文解字》达到了那个时代世界范围文字研究的巅峰;六世纪,颜之推创校勘学蹊径;十四世纪,周德清提出正语理念;十七世纪,陈第提出了“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语言变化观;十九世纪,王念孙总结出训诂方法。
历代学者爬梳剔抉、深研精微,经两千余年沉淀,中国传统语言学在清朝达到了最高峰,建构起了世界语言学的中国体系。
但这个体系在气势恢宏、累积层叠的同时也有弊端,比如研究皆为解经释典,或为取仕服务,而非纯粹的语言学研究等。
西化阶段,一般说来,以1898年《马氏文通》的出版为标志,这个时期不只是语言学在西化,整个中国的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概莫能外。
从语文学到语言学,一字之差但跃进千里,中国语言学开始融入世界体系,由此开启了学科高速发展之路;但与此同时,中国语言学也在西方中心论和西方理论的笼罩下失去了自信和自我,失去了学术的话语权和创新权。
所以,对于西学东渐,需要有辩证统一的“两个自觉”:一方面要自觉认识到其历史的进步意义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另一方面也要自觉认识到西方中心论和用西方理论来解释中国现象而带来的失声、失衡与失心。
而这些问题,就成了主体自觉阶段的历史任务。
主体自觉阶段,中国语言学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逐渐开始反思套用西方理论的正当性和必要性,这种反思,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整体实力提升带来的学术自信,另一方面是因为在语言结构和语言使用两个层面的研究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困难。
就第二个方面来说,比如汉语的话题突显性、词类包含性、句式流水性等一系列情形就与西方以主语和谓语,名词和动词等的对立性为基础的情形不同,由此就决定了基于中文的神经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以及中文作为二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有必要建构自身的体系。
石家庄市部分重点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石家庄市部分重点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质量检测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建构,表现中国人对于空间的一种执着追求——远。
这种远式的空间追求成为支撑中国山水画空间性的根基,使山水画散发着无穷的意趣。
山水画家是如何在画面中呈现出“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辨千寻之峻”这种远的意境的?从理论上来看,基于画面的整体意境,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
”在实践上,首先表现为画面空间关系的处理,主要是远近关系。
山水画中远近关系的处理不仅涉及观取,更涉及画面本身的空间层次的呈现,也依赖于物象的常形、常态,更依赖艺术家以一定的笔墨将其呈现。
在许多山水画里,画家往往将画的重心安置在前面,而周边、远处要么以烟云处理,要么则是大片的空白,以示画中物象之远近。
对于远景的处理,既要与近山相称,又不可高于主峰,色彩上也极用心思。
为了突出画面空间的远近,画家喜欢以重叠的方式显示空间之远近、前后,也用衬托或者留白,以烟云绕山,来衬托山之远,意之远。
其次,在画面意象的选择上,为了表现“远”的情趣,山水画家总是以无数的笔墨描绘着舟鸟意象,通过舟移乌去,呈现出层层推远的渺远空间。
第一,由于画家着意于表现远意,所谓“画荒远灭没处,诚有至妙可言”,因此画面中的舟鸟意象多以点景形式出现,以形成视觉上的凝聚点,构成画面意境生发的"力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检测考试试题含参考答案解析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钱穆先生曾经说:“孔子所开示者,乃属一种通义,不受时限,通于古今,而义无不然。
故为可贵。
读《论语》者不可不知。
”(《论语新解》)我们今天读《论语》,当然可以把它当作古典来研究,但最主要的是为了思考今天的问题。
长期以来,对孔子的学说,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即《论语》主要是关于个人修养和行为的论说。
但《论语》的主旨,不仅是关于个人的完善,更是关于文明的完善。
人的完善为的是文明的完善。
孔子要学生“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
“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区分在于,“君子儒”关心的不仅是自己的完善,更有对人类的责任。
庄子曾提出“内圣外王”四个字,后来被人们用来概括儒家学派的特色。
但是我们要注意,“内圣”和“外王”其实并不能分开讲。
在儒家那里,“内圣”是“外王”的准备,“外王”是“内圣”的目标。
虽然孔子自己当时面临的问题有其特殊性,但是孔子的思考却能超越时代的限制而具有久远的意义。
这就是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读《论语》,也是为什么今天很多人在读《论语》的时候,感受到的并不只是古代的智慧,而更多的是对于今天的指导和启示。
当然了,我们不能太实用主义,不能说读了《论语》以后,做任何事情都无往而不利。
《论语》主要给我们指出了堂堂正正的做人做事的方向。
《论语》被很多人看作是中国的第一书。
有一位江户时代的日本哲学家甚至说,《论语》是“最上至极宇宙第一书”。
在前现代的中国,《论语》更是几乎每一个识字的中国人都要读的书。
它不仅影响了读书人的思想,更影响了整个中华文明和中国社会。
当然,到了近现代,孔子和《论语》的命运并不太好,经常被人当作替罪羊。
在最近一百多年时间里,《论语》不是被批判,就是被忽视。
但是不管怎么说,孔子的思想已经成为中国人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读《论语》和孔子,实际上也在思考我们自己的生命,思考人类文明的生命和前途。
孔子是我们思考的老师,也是我们思考的伙伴。
孔子和西方哲学家不一样。
西方哲学家往往会从抽象到具体,用概念和定义来解释问题。
但孔子会针对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事,有各种不同的解释。
但不管有多少种解释,“爱人”两个字是他对仁的最高本质的概括。
对于普通人来说,爱人是基本道德,对于统治者来说,爱人爱百姓是基本义务。
但“爱人”这两个字说起来容易,做到却不易。
所以,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是最后的底线。
同时,孔子又是一个非常有原则的人。
他强调不能够无原则地爱,爱人以德,以天生的善性成人之美。
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所以读《论语》,如果会读的话,是会成瘾的,进而会思考自己在生活当中该怎么做。
“仁”在孔子那里就属于心之全德,包含了其他一切的德,反之则不然。
比方说,“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也就是说仁的容量要比勇大得多。
另外,我们再去用这个句式,把它和智一起说,怎么样呢?也可以。
《论语》里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仁者做事情不考虑对自己有利没利,只要是正义的事情,刀山火海都会去做;智者则有利就做,对自己不利,暂时不做,或者根本不做,是有条件的。
所以,仁者和智者,境界上还是有高低之分的。
知而能仁,方为天下之道,这是孔子希望大家能够去做的。
材料二总有人问: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两千年以前的东西了。
这么问的,实际他已经预设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读《论语》有用吗?《论语》作为基础教育教材的价值,在于有三个体系。
《论语》是知识体系。
《论语》包含丰富的、密集的、精练的、非常纯粹的文化知识,文化含量非常高。
举例说,一本《论语》五百则,一万六千字,有一百多个成语,成语是最原始的出处,最原始的本意,不是成语字典里的教条。
《论语》里几百则终生可以引用的格言,包含了大量的人生智慧。
这种知识体系,跟今天的教材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论语》是价值体系。
《论语》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样的社会是理想的社会?什么样的政治是理想的政治?什么样的人是理想的人?概括起来,一句话:什么样的人生是理想的人生。
第二个体系,教会孩子做价值的判断,比第一个知识体系更重要。
《论语》,是一部关于理想的书,是一部帮助我们建立信仰的书。
信,就是相信一个不确定的东西;但是这个不确定的东西,必须是让你想向上走的。
不是什么不确定的东西都能信。
让人堕落的东西不能信。
信一个不确定的但引领你往上走的,才叫信仰。
《论语》,就是给我们提供一个信仰。
人活在现实世界里,但是现实的世界只是“实然的”世界,人追求的是“应然的”世界。
《论语》是文化体系。
一个民族的教育,一定要让这个民族的孩子有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然后才有民族的凝聚力。
教育不是还有一个基本功能,就是培养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培养民族的凝聚力吗?为什么今天孩子那么喜欢过洋人的节日?我们的教育有没有让孩子们从小就从文化经典里获得文化认同感?中国为什么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没有中断过历史的民族?因为有文化认同感。
历史是否中断,看文化的认同有没有中断。
国家幅员如此辽阔,人口如此众多,地理环境、物产资源差距极大,为什么能够保持长久的统一?这就是文化凝聚的力量。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是元典。
元者何?始者也,经典中的“源代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今天读《论语》,要读出《论语》对于今天的指导和启示,而不能把它当作古典来研究。
B.《论语》虽曾受到批判,但在古代曾影响了中国读书人的思想乃至整个中华文明和中国社会。
C.孔子没有像西方哲学家那样用概念和定义来解释问题,他始终用“爱人”来概括仁的最高本质。
D.《论语》是一部关于理想的书,能帮助人们建立信仰,引领人们向上走,追求“应然的”世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儒家学派的特色可以表述为“内圣外王”,“外王”是“内圣”的目标,“内圣”是“外王”的准备。
B.《论语》明确了做人做事的方法,因此被人们看作中国第一书,甚至被誉为“最上至极宇宙第一书”。
C.《论语》包含丰富而非常纯粹的文化知识,其中包括一百多个成语以及几百则终生可以引用的格言。
D.《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元典,它构建的文化体系有利于培养民族文化认同感、民族的凝聚力。
3.下列选项,最适合用来阐述孔子的“仁”的本质的一项是()A.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B.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C.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D.故治民无常,唯法为治。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4.为什么说“孔子是我们思考的老师,也是我们思考的伙伴”?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5.对于《论语》,材料一与材料二论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论证结构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
二、文学类阅读-双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黄鸡白酒(节选)哈尔滨实施分户供暖工程的改造,到了玉门街已是尾声了。
政府规定,如果不获得所在楼的半数以上的居民通过,是不能强行改造的。
红砖楼的住户,在分户供暖问题上,分成了两派,最终二十五户居民签字表决时,十二户同意,十二户反对。
剩下一户没签字的,就是春婆婆。
如此,她也就成了两派争夺的对象。
春婆婆不识字,两派都来人找她,送她卤煮的蚕豆或是炒得浓香酥脆的黄豆,要代她签字。
最终她是怎么站在同意一方的呢?一个夏日的午后,春婆婆惯常地来黄鸡白酒小馆吃酒时,三门洞的刘蓝袍找来了。
刘蓝袍本名刘银珠,四十出头。
她男人是铁路局货栈的搬运工,九年前突发脑溢血去世,撇下她和一个年幼的孩子。
刘银珠虽然改嫁了,但仍念着前夫,终年穿着那男人穿过的蓝袍子,一脸哀怨的,人们就唤她刘蓝袍。
刘银珠瘦弱,她死去的男人肥胖,那件蓝袍子在她身上,一副冤鬼的模样,软塌塌的,挺不起来。
刘蓝袍家住一层,连着地下室。
她的后夫许前,瘦骨伶仃的,在烟火街摆菜摊,患有风湿性心脏病。
刘蓝袍嫁他,看中的是他的忠厚,虽说他比她小五岁。
卖菜虽不用出苦力,但毕竟风里来雨里去的,刘蓝袍不想让许前吃这份辛苦,利用自家位置的优势,将两间房屋改造成小浴池,夫妻俩开起浴池。
因为这一带拥有浴室的人家,少而又少。
人们洗澡,还得去公共浴池。
浴池开张后,生意还不错。
他们在地下室安装了两台小锅炉,一台供热,一台上水。
许前负责买煤,烧锅炉,刘蓝袍负责浴池的清扫,客人需要搓澡、拔火罐或是刮痧,也由她做。
她备了三四十个大大小小的火罐,玉质和牛角的刮痧板各一块。
春婆婆每回去那儿洗澡,都是刘蓝袍服侍着。
怕春婆婆年岁大了站不稳,又怕她累着,刘蓝袍特意为她买了防滑胶垫和硬木板凳,让她坐着洗。
刘蓝袍不收春婆婆的钱,说她这岁数的人去洗澡,浴池跟着沾了仙气,等于接福了。
所以每年春节,春婆婆都会包上一个红包,一百两百的,给小巴夺做压岁钱,变相将钱还上。
小巴夺是刘蓝袍和前夫的孩子,这小子虎头虎脑的,大嗓门,暴脾气,春婆婆说他的冲劲很像哈尔滨早年的老巴夺香烟,便叫他小巴夺。
刘蓝袍直肠子,见着春婆婆就诉苦,说是煤涨价了,水和电也涨价了,以前一张澡票四块钱还能盈利,现在一张五元,也没什么赚头了。
再涨一块吧,又怕没人来洗了。
最可气的是那些中年妇女,进了澡堂子,一洗就是两个钟头,恨不能把皮搓烂了才出来。
她们来洗澡,费水费煤费电,不赚反赔。
这样呢,她不得不打分户供暖的主意了。
因为她家有小锅炉,浴池完全可以自主供热,供热公司每年送的热,白白浪费了。
如果供暖分户了,她就可以顺理成章停热,省下一笔钱。
刘蓝袍说完,递上一张字体缭乱的纸,又拿出一盒红色印泥,点着唯一的空格,说春婆婆要是不反对,就帮她填上“同意”二字,然后请她按个手印。
若是别人来劝说,春婆婆会置之不理,她已经到了可以不理踩万事万物的岁数。
可刘蓝袍求她,她不忍拒绝。
看看这女人那张皱纹累累的脸吧,看看她身上那件已被磨出洞来的蓝袍子吧。
春婆婆对刘蓝袍说,我看着你长大,没见你喝过酒。
你要是能陪我喝上几盅,我就给你按手印。
刘蓝袍连忙掏出笔,在空格写上“同意”二字,然后画了一颗五角星,说万一自己陪醉了,春婆婆就在五角星里按手印。
刘蓝袍没喝过酒,但她前夫爱喝。
酒一入口,她想起他来,无限伤感,于是借口烧酒呛着她了,狠命咳嗽着,让眼泪有个名正言顺流出的理由。
活过九十而能在冰雪中自如行走的春婆婆看穿她的心思了,又给她倒了一盅。
刘蓝袍一口干掉,擦了擦眼泪,哆嗦着嘴,说:“赶上喝辣椒水了。
”春婆婆怕她喝醉,连忙打开印泥盒,伸出食指,轻轻一蘸,按在那颗五角星上。
在满纸的黑字蓝字中,它就像一只飞舞的红蜻蜓,明媚极了。
吃豆子喝烧酒,时不时干点小坏事,春婆婆这些嗜好,玉门街一带的老住户都晓得。
她说了,人生有意思的时候少,得给自己找乐子,所以从年轻的时候起,她就是个促狭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