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盐城市2024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考试形式闭卷;2.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卡上规定的位置,否则不给分;3.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银川,古称兴庆府、宁夏城。
地处西北地区宁夏平原的中部、贺兰山东麓,与黄河相邻。
银川这座塞上古城历史悠久。
秦朝时即为北地郡所辖。
汉成帝阳朔年间曾在此修建北典农城。
此地资源充足、物产丰饶。
六月杞园树树红,羊肉泡馍口口香。
在坊间素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塞上明珠”的美誉。
西夏王陵是银川境内最为著名的景点之一,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也是西夏文化的代表。
它位于银川市的西部。
内部分布着9座帝王陵以及200多座王侯勋贵的陪葬墓,规模十分宏大。
占地面积达20.9平方千米。
作为皇家陵寝,西夏王陵设计紧密。
布局严谨,总体以传统的南北中轴、左右对称的格局排列,呈长方形的陵墓坐北朝南,集唐风宋韵、西夏特色于一体,自成风格,别具匠心,被誉为“东方金字塔”。
(摘编自王学典主编《100古城畅游通(美丽中国系列)》)材料二:考古发掘的西夏墓有帝陵、帝陵区陪葬墓、一般地方官吏墓、一般党项族姓墓、僧人塔墓等。
墓园营造布局和结构多样,墓的建筑体现了以下特征:第一,受中原文化影响,强调伦理等级制。
帝陵级别最高,陵园建有宫殿式建筑群,有阙台、角台、碑亭、月城、陵城、陵塔等,陵塔是标志性建筑。
王侯、勋戚、高官墓等级次之,亦有墓城、碑亭等建筑,其中象征身份和地位的各类型高台是标志性建筑。
高僧墓的标志则是平地起建覆钵形塔。
地方官员一般为火葬墓,没有夯土台,葬俗受佛教影响。
党项望族大姓的墓虽无墓园建筑,但以碑亭建筑为标志。
从中不难看出民族传统、佛教在墓葬制度中的影响。
江苏省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总分评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现代文阅读I材料一:近年来,微短剧的热度持续走高,成为视听领域引人注目的新势力。
爆火的微短剧引发业界的关注,国内多个以微短剧为主题的行业发展论坛陆续举行,各大长短视频平台纷纷入局微短剧。
种种迹象表明,微短剧正在获得主流市场认可,成为影视行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微短剧风潮的兴起,主要原因在于满足了观众碎片化的娱乐需求。
微短剧的单集时长一般不足10分钟,甚至可以短至几十秒,主题明确、情节连贯、节奏较快、冲突集中、反转频繁、情绪带动性强。
传统电视剧用几十集才能讲完的故事,在微短剧中可以被浓缩成10分钟,并集结了各种热门元素,让观众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大程度的情绪满足,大大节约了追剧的时间成本。
此外,制作方和播放平台越来越重视垂直细分领域的用户需求,利用算法不断制作、推荐迎合用户特定需求的同类微短剧,以“精准投喂”的方式增强用户黏性,也推动了一些类型微短剧的持续火爆。
数量的井喷式增长给微短剧带来了积极的变化。
微短剧创作题材日渐丰富,视野日渐开阔,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成为不少微短剧的自觉选择。
在古风、甜宠等传统题材之外,微短剧已开始涉足乡村、校园、职场、科幻等更多领域。
不少剧集注重聚焦社会议题,洞察大众情绪,引发情感共鸣。
如《拜托啦奶奶》描述农村留守老人与城市叛逆少女的反差,在啼笑皆非又充满温情的故事中,引发人们对留守老人和儿童群体生存状况与情感世界的关注和思考,触发了观众的高频互动。
《逃出大英博物馆》用拟人化手法讲述化身古代女子的玉壶逃出博物馆、寻找回家之路的故事,传达流落海外文物的思乡之情,使“让文物回家”的愿望变得形象直观,激发了观众强烈的文化认同感。
在叙事和视听上,探索符合微短剧规律的表达方式,用更新颖的风格讲好故事,成为时下微短剧的追求。
山东省济南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山东省济南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总分评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意义非同一般,关键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它的解读来自学术界,视角总体上也离不开三个维度,即力量之变、时局之变以及中国的定位。
人类社会任何一次称得上“大变局”的历史现象,几乎都发端于物资力量对比的变化。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即是生产力革命。
某种程度上说,谁主导了世界生产力,谁就能推动力量之变。
进入21世纪后,力量的平衡在西方与非西方国家之间发生了明显变化。
世界首次面临“力量中心”从西方国家向非西方国家转移。
在这轮“力量之变”中,最突出的变量是中国因素。
尽管如此,在21世纪第二个10年即将结束时,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科技实力,东西方的力量天平并没有完全改变,充其量只能说在逼近力量均衡的临界点。
时局之变是事实,但如何变还未可知。
用某些学者的话说,如今的世界秩序正在进入“无人区”。
一方面,西方主导世界秩序的能力出现式微,但意愿却一点都没有降低;另一方面,非西方国家参与国际治理的意愿在增强,但却在能力上还没有达到与西方势均力敌的程度。
随着东西方力量的天平进一步向非西方倾斜,“问题”只会变得越来越尖锐。
按常理说,西方只有通过改革,在现有体系中更多地吸纳非西方国家的诉求,才可能维持世界秩序的平稳运行。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西方更倾向于循着历史的惯性,凭借历史积累的优势,延续西方的主导地。
换句话说,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世界,对时局之变的回应,远不如历史上它们“创造”世夫序时那样包容和理性。
而另一方面,非西方国家不会坐等“被塑造”。
世界秩序进入“无区”,也意味着时局之变中蕴藏着巨大的风险。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无论对于中国还是世界来说,中国如何定位都尤为关键。
福建省厦门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福建省厦门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现代文阅读I材料一能够进行思维是人类的特权——正是思维的能力,使人类超越了自身体力上的限制,取得了相较于其他生物而言更加令人骄傲的成就。
人工智能是近年来引起人们很大兴趣的一个领域,经常被简写成“AI”,它是否具有人的思维呢?AI的目标是用机器尽可能地模仿人的精神活动,或许还能在这些方面最终改善并超出人的能力。
迄今为止,AI已经进展到何种程度呢?可以公正地说,AI虽然的确做了许多聪明的事,但其对真正智慧的任何模拟都还远未成为事实。
柯尔贝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发展的电脑程序成功地模拟成一位精神疗法专家,以至于某些病人发现自己宁愿要电脑而不要人类的医疗家,并且对电脑比对人类更愿意袒露自己的内心。
虽然这会给人一种电脑具有某种理解力的可怕印象,然而在事实上它一点儿也没有,它只不过是遵循着某种相当简单的既定规则而已。
计算机下棋也许是机器被认为能够“智慧作为”的最好例子,因为一些机器在与人对弈时实际已达到极受尊敬的“国际大师”的水准。
其实,下棋机除了精确的计算能力外,还大大地依赖于博学多闻。
如果落子动作要求非常快,下棋机总的来说比相当多的弈手都要高明一些,如果每一着允许的时间更长,则弈手的表现相对地要比机器好。
人们可以依照如下事实来理解这一切:电脑是基于准确和快速的广义的计算来决策,而弈手则依赖于利用相对缓慢的意识作出“判断”。
一些人宣称人工智能已经为理解精神品质,譬如快乐、痛苦、饥渴等提供了途径。
以格雷·瓦尔特的乌龟①为例。
它的行为模式在电池快用完时就要改变,然后它以被设计好的行为方式补充自己的能量存储。
这和人类或任何动物感到饥渴时的行为非常类似。
当瓦尔特乌龟以这种方式行动时,我们说它饥饿了,并非错误的语言表达。
动物在饥饿时,无疑存在某些类似的动作,但是动物的行为模式的改变会更加复杂、更加微妙。
山东省烟台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诊断高三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1.(3分)C(“相辅相成”错。
)2.(3分)C(“论证力度不够”原文无据。
)3.(3分)D4.(4分)①古罗马作家曾悲叹中国丝绸不仅吸去大量黄金,同时还助长了追求奢华的社会风气;②涌向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的产品中,中国以工艺品为特色,其他国家多是动植物、矿产等;③阿拉伯人把一切精美的或制作奇巧的器皿都称为“中国的”;④中国人在塑像和绘画方面拥有举世罕见的技巧;⑤波斯工艺大师曾数次尝试烧制中国瓷器,却始终稍逊一筹。
(每个要点1分,答对四个要点即可得4分。
)5.(6分)①具有无与伦比的消化融合能力,并在融合的基础上进行创新;②具有精益求精、“画龙画虎亦画骨”的工匠精神,在技艺上有无尽的追求;③具有发达的农业文化保障,物产丰富,政治制度先进。
(每个要点2分)(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6.(3分)B(“促使……转变”“背叛家庭”错。
)7.(3分)A(“催生了赵一曼背叛家庭、投身革命的思想”错。
)8.(4分)①对胜利的坚定信念,对死亡的无所畏惧,对敌人的极度蔑视。
(2分)②对组织的无限忠诚,对敌人的无情嘲弄,对个人遭遇的自嘲调侃。
(2分)9.(6分)①文本一通过讲述赵一曼少女时代的生活故事,重点刻画了她的美丽、知性、洒脱,既展现了她蓬勃内敛的青春状态,也传达了她革命思想日趋进步的缘起;②结尾部分简要叙述了赵一曼反满抗日斗争的历史事实,突出表现了她惨烈的人生结局和无畏的牺牲精神;③作品将文学性的描摹和冷峻的历史结合起来,真实塑造了赵一曼立体、饱满的英雄形象,取得更加震撼人心的文学效果。
(每个要点2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20分)10.(3分)BDF11.(3分)B(《愚公移山》中的“箕畚”是名词作状语。
)12.(3分)B(“作者十年来多次到旧址凭吊”错。
)13.(8分)⑴(4分)大家都认为张齐施予我们百姓的恩惠太多,不能没有用来永久留下的东西。
河北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河北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评分一、语言文字运用(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莫春者,泰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表达了中国古贤的人生意趣,也了古人向往的美育图景。
美育在中国历史和文化语境中从来不是一技一艺的传习,也不是理论概念的记诵,而是全身心的文化沉浸和场景感受,因而具有总体性特征。
与之相应,中国美育资源也。
皎皎明月、悠悠晴空、山峦溪流、市井勾栏,万事万物都拨动着人们的心绪。
这是我国美育的特色和传统,应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承和弘扬,这就要求美育资源的重组。
蔡元培在《美育实施的方法》中就提出过,美育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入手,社会美育又包括从美术馆、剧院到博物馆,从道路、建筑到公墓,真可谓方方面面,无所不包。
()。
互联网带来的变革也具有全方位和总体性特征,美育资源的重组也有多个层面。
最基础的是传统美育资源的数字化,把文字、线条、歌曲、影像乃至诗歌、小说、色块、唱腔、旋律、镜头等转化为可在网路空间再现、传输和存储的形态。
从而为互联网美育所用。
进一步则是将那些因网而生的新的文化能力、文化样态和文化活动转化为美育资源。
比如,动漫、网游等作为一种的网络文艺形态已受到越来越多人重视,但其美育价值还远未得到发掘。
事实上,动慢、手游、网游以及各种新媒体艺术展等文化产品或活动,都给人以美的熏陶,并激发人对自然、历史、文化和生活的思考,无不具有美育意义。
应该说,类似资源并非隐藏在网络世界深处,相反,它们完全体现在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网络活动之中,只是由于这种活动与我们固有的美育经验重叠较少,因而需要全新的眼光、思维和话语,方能加以认识、激活和运用。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描绘汗牛充栋新鲜不可捉摸B.描绘包罗万象新兴不可捉摸C.描写包罗万象新鲜高深莫测D.描写汗牛充栋新兴高深莫测2.下列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时代在进步,首要的显然是互联网,今天我们必须把这份名单进一步延长B.时代在进步,今天我们显然首要的是必须把这份名单进一步延长到互联网C.时代在进步。
2023-2024高三语文期中参考答案
海淀区2023—2024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练习语文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1.(3分)C 2.(3分)C 3.(3分)D 4.(3分)B5.(6分)答案要点:①有助于深入理解本民族的集体意识和文化深层编码,更好地表达自我。
②有助于提高文化和民族认同感,增强社会凝聚力。
③有助于在时间的长河中确认自身,传承民族生活及其精神文化传统。
【评分说明】一点2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6.(3分)C 7.(3分)D 8.(3分)C 9.(3分)D10.(6分)答案要点:①彰显范仲淹的远大志向和卓著功勋。
②激励学子学习范仲淹的精神品质,传承其事业。
③称颂董侯修建书院的功绩,包括建堂过程中没有扰民。
【评分说明】一点2分。
11.(10分)(1)(4分)参考答案:齐:看齐其:自己的习:温习,练习徙:迁移,转变【评分说明】一词1分。
(2)(6分)参考答案:①“省”的内容,包括品德、行为、学业等方面。
②“省”的目的和意义,进德修业,成为不忧不惧的君子。
③“省”的态度习惯等,需要每日进行,长期坚持。
④“省”的方法途径等,发现别人或自己有错时都要反省自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评分说明】一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6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12.(3分)D 13.(3分)A14.(6分)答案要点:①从壮阔的阅兵环境、魏军的军容气势等,可看出诗人的自信与豪情。
②写古人不战而屈人之兵、自身兴农筑室的决策等,可看出政治家的壮志与远谋。
③用“六军咸悦康”与“东山诗”相比,可看出期望与周公比贤的胸怀抱负。
【评分说明】每点2分,其中“壮思”内涵1分,结合诗句1分。
15.(8分)①翠峰如簇②绛皓驳色③亲朋无一字④万里悲秋常作客⑤竭诚则胡(或“吴”)越为一体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⑦小弦切切如私语⑧飘飘乎如遗世独立【评分说明】一句1分;句中有错别字、多字、少字,或字迹不清,该句不得分。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16.(3分)D 17.(3分)A18.(6分)答案要点:①常熟山湖秀美,拥有独特的江南韵致,山湖间似有古调琴韵。
河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语文本试卷共8页,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近代以前,长期的农业社会,产生、继承、发展了许多节日。
现在只要打开《岁时广记》一类的古代文献看看,你就会感到惊异了。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节日?是古人闲着无事干,或者他们物力、精力过剩,所以要来弄弄这种“四时八节”吗?不是的。
尽管过去有些节日,现在我们看来是无谓、可笑乃至可厌的,但其在被创造乃至被继承的当时,有它的主客观原因和相应条件。
在过去节日及其活动中,有些是有一定现实意义和作用的(如端午的洒雄黄酒、六月六的晒衣物及年终的掸尘等),有些却只是为满足生活、心理的要求(如新年的家人团聚、亲友来往以及追傩、钉桃符等)。
后者往往带着幻想和迷信的色彩。
这是由于当时人们对付实际事物的能力还很有限,认识事物的知识水平又比较低下。
因此,为了满足需要,不能不借助于巫术及宗教信仰、仪式。
这就必然要使这种文化带有消极的因素。
它标志着人类和民族文化的原始的或近原始的阶段。
但是,人民文化具有一种自然调节、改进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实际活动能力和心理智能也不断变化。
他们对于传统文化(包括节日活动在内)中的不合理的、过时的部分,往往不自觉地或半自觉地加以改动,使之合理化(或比较合理化),使之具有较高的社会意义。
例如本来是一种禳灾法术的放纸鸢活动,逐渐成为一种大人或儿童的文娱活动。
又如本来是江滨人民驱除瘟神等的宗教行事——送瘟船,后来却被联系到楚国忠臣的沉江故事,使它具有历史的和伦理的意义。
这种事实,不仅说明了民间文化的进步性,也增强了文化进化理论的可靠性。
民间节日,作为一种文化事象,有一个颇值得注意的特点,就是它的复合性。
例如端午节,它既有划龙舟吃粽子等活动,又有饮雄黄酒、插艾蒿、挂蒲剑、贴钟馗图、小孩带香囊和穿老虎腰肚,以及出嫁了的女儿回娘家、邻居互送节物等活动。
安徽省五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安徽省五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海平面上升、严重干旱、极端高温、频繁的洪水等全球变暖引发的灾害,频频登上新闻的头条。
人类与气候的关系已进入人们关注的中心,超越环境保护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热议。
气候变化及其应对,既是现实问题,也是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问题。
过去的社会与其生活环境联系得很紧密。
人们从来没有得益于科学的天气预报,更不用说电脑模型。
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靠的都是一代又一代习得的一些细微的环境提示,比如浓云密布预示着飓风即将到来,渔民和水手也能看出强风暴到来之前海洋涌浪方面的细微变化。
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往往是人们根据地方性的经验与理解而采取的地方性举措。
如修建防海堤、将房屋搬到高处应对灾难性的洪水。
古时的大多数社会都很清楚,他们受到气候力量的制约,而非掌控着气候力量。
我们这个时代的气候风险是全球性的,其严重性也史无前例。
从政治家和宗教领袖到基层活动家和科学家,有无数人士都已强调,人类的未来岌岌可危。
许多专家则提醒说,我们还有机会来纠正人类的前进路线,避免可能出现灭绝的命运。
的确如此,只是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忘记,我们其实继承了人类与气候变化方面的巨大遗产。
最基本的一点就在于:与祖先一样,我们属于人类;我们继承了与前人相同的前瞻性思维、规划、创新以及合作等优秀品质。
这些品质也始终帮助我们适应着气候变化。
亲族纽带与人类天生的合作能力是两种宝贵的资本,即便在人口稠密的大都市里也是如此。
只需看一看美国西南部古时或者现代的普韦布洛社会就能认识到:亲情、彼此之间的义务以及一些打破孤立的机制,仍然是人类社会面临压力之时一种必不可少的黏合剂。
分散和人口流动是两种策略。
数千年的时间里,它们都是人类应对干旱或者突如其来的洪水所造成的破坏时极具适应性的方法。
非自愿移民这种形式的人口流动,如今仍然是人类面对气候变化时的一种重要反应。
我们经常会说到生态难民,但我们见证的,实际上就是古时人口流动的生存策略,只不过其规模真正庞大而已。
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评分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风,是我国古代最重视观察的气象之一。
炎黄时代,我国已设有“风后”一职,专门负责测风工作,东晋王嘉《拾遗记》中“帝使风后负书”的记载就是对这一史实的有力佐证。
我国对于风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内容不仅有四方的风名,还有风向,如庚丁三年时记录的气象卜辞“壬申,大风自北”。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对风的认识也逐渐全面,如战国末年的文字记载中已有八风。
唐代时,人们对风向的辨别有了比较系统的记录。
如李淳风在《乙巳占》中,列出了二十四个风向的名称,指出这些方位是由天干地支和卦名组合而成,并简要说明了判定风向的方法。
其卷十《占风远近法》记载:“凡风从戌(西北偏西)来的,须看吹向是否是辰(东南偏东);风从辛(西偏北)来的,须看吹向是否是乙(东偏南)。
”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已经和现在一样,利用风吹来的方向判定风向了。
另外,还可以利用简单的仪器辅助判断风向。
例如甲骨文记载的“见”,便是一种在商代就开始使用的简单的风向仪,在风杆上系布帛或长羽作为示风器,即可判断风向。
随着生活水平与制造水平的不断提高,“傀”经过不断的发展与完善之后,其改进版本“五两”在秦汉时期被广泛使用,用五两或八两重的羽毛制成候风旗,即使有一点点的风,也可以随风而动,其灵敏度相当高,不仅可以用来观测风向,还可以根据风旗的上扬程度简单判断风力的大小。
古人常用的风向仪还有“相风乌”,“相风乌”的材质有木质和铜质两种,比较有名的就是铜质相风乌,人称“铜凤凰”。
东汉时期,“铜凤凰”经过张衡的进一步改进,诞生了“相风铜乌”,被作为当时专门用来观测天象的仪器。
(取材于朱新发的相关文章)材料二风力等级是指风力的大小,通常是根据风对地面或海面物体的影响而引起的各种现象而定。
天津市部分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天津市部分区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练习高三语文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练习用时150分钟。
使用答题卡的地区,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不使用答题卡的地区,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第Ⅰ卷注意事项: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9分)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1-2题。
国风音乐是指由现代与古典曲风融合而成的新音乐类型。
很多国风音乐喜欢用古诗词作歌词,或者巧妙地将古诗词化用在歌词中。
即使新创作的歌词,也大都喜欢使用富含古意的典故、意象。
如果把一首国风歌曲中的所有意象开来,就是一幅生动的图画。
听音乐时,人们会被各种意象带入一种“古风意境”,仿佛。
由于大量使用诗词古韵以及古典意象,使得国风音乐追求的是意境美、朦胧美,总基调一般是内敛的、含蓄的。
这使得国风音乐在情感表达上不像西方音乐那般直白,听众需要不断咀嚼歌词的含义,对作品进行抽丝剥茧般的欣赏,才能获得的审美体验。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铺陈身临其境与众不同B.铺展身临其境独一无二C.铺陈设身处地与众不同D.铺展设身处地独一无二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由于大量使用的诗词古韵以及古典意象,使得国风音乐追求意境美、朦胧美,总基调一般是内敛的、含蓄的。
B.大量使用的诗词古韵以及古典意象,国风音乐的总基调一般是内敛的、含蓄的,追求的是意境美、朦胧美。
C.由于大量使用诗词古韵以及古典意象,使得国风音乐追求的是意境美,朦胧美,总基调一般是内敛的、含蓄的。
D.由于大量使用诗词古韵以及古典意象,国风音乐的总基调一般是内敛的、含蓄的,追求的是意境美、朦胧美。
3.下列文学常识对应关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阿房宫赋》杜牧唐朝借古讽今B.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北宋奏章体C. 《大学之道》孟子战国散文D. 《大卫·科波菲尔》狄更斯俄国小说二、(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山东省烟台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烟台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显然并非所有古代重要科技领域的原创地,但通过无与伦比的消化融合能力,“中国制造”成为古代丝路上优质产品的代名词。
以中国周边的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为基础,从历史实境出发来反观融合后创新并高出一筹的中国发明,无疑能让我们更加贴切真实地体认先人的智慧与成就。
中国周边地区对“中国制造”的早期认识几乎只能从考古遗迹中获取。
公元前6至3世纪分布于阿尔泰山北麓、形成巴泽雷克文化的游牧民,通过向周边地区卖出马匹,积蓄了来自波斯、印度和中国的大量商品。
墓葬所出遗物中,除一辆中国设计风格的大型四轮马车外,更引人注目的还有原产自楚地的铜镜和战国风格丝织物。
这些产品有些饱含深厚的技术积累,有些展现出精致绝妙的制作工艺,还有些则涉及难以企及的奢华原料。
它们通过巴泽雷克等文化中转,进一步传播到北面的米努辛斯克盆地、西面的东欧大草原等地。
古罗马作家曾悲叹中国丝绸不仅吸去大量黄金,同时还助长追求奢华的社会风气。
尽管各国奢侈品都使古罗马这样的消费主义帝国黄金外流,但仍不难窥见中国发明在外来珍奇中占据的独特地位。
到西汉时期,中国官营作坊生产的漆器,则通过和亲等途径大量流入匈奴,成为贵族基葬中常见的陪葬珍宝。
可见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发明,是备受近邻们青睐的车辆、铜镜、丝织品和漆器。
数百年后,阿拉伯帝国阿拔斯朝治下的首都巴格达,同唐都长安一样,万邦来朝,商旅凑集。
这个文化勃兴时期的文献记载骤然增多,其中不乏盛誉中国发明的文字。
生活在巴格达的文化名流贾希兹(776-869),在其《论市场监察官》中提到从各国进口的货物,其中来自中国的有“优质宝剑、丝绸、大瓷碗、纸、墨、孔雀、快马、鞍藉、毡、肉桂、大黄”。
在数量上中国商品与来自拜占庭和波斯古城伊斯法罕的货物相当,略多于印度。
但后面几处的出产多为动植物、矿产甚至奴隶,唯独中国以工艺品为特色。
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总分评分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部门为中国社会发展输送了数以亿计的人才,不过,教育短板依然突出,尤其是考试模式、教育公平等问题广受诟病,又叠加个别环节过度商业化的问题,导致中小学生负担太重,学生和家长苦不堪言。
中央近期的一系列教育治理举措,是主动谋变之举。
教育治理须重视两点。
首先,教育谋划要着眼长远。
唯其如此,教育治理举措才能切中要害,避免左支右绌。
教育,说到底是人的培养,它贯穿人的一生。
在漫长的过程中,理想的成效与潜藏的问题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露。
一旦发生偏差,后果非常严重。
这就要求每项教育政策出台时慎之又慎,尊重数千年来中外教育实践的普遍规律。
其次,教育须革故鼎新,培养的人才须适应并推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
经济发展离不开教育发展,不同的教育体系可以支撑不同的经济产业形态,比如德国发达的职业教育,保障了德国工业多年来长盛不衰。
而过往四十多年,中国成功将人口数量转变为人口红利,支撑了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促成了中国经济的腾飞。
中国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大规模传授富有成效,这在中国经济昔日处于追赶阶段时是适用的。
然而进入新时代,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并避免“卡脖子”现象,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无疑摆在了突出位置。
因此,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都需要调整。
有学者感叹中国教育“均值不低,方差过小”,如果这一现状不改变,建设创新型国家就难有保证。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中国正努力打造“全方位,高水平”社会新格局,教育自不例外。
对外开放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小学到大学,通过学术交流、人才交换、合作办学等途径,中外教育已经建立起紧密联系。
如今,尖端人才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中国教育的开放之门也应越开越大。
上海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3
上海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1.名句默写(1),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2)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崇不呼天也;,。
(《屈原列传》)(3)李密《陈情表》中运用乌鸦反晡的典故的一句是:,(4)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六国论》)(5),余不忍为此态也!(《离骚》)2.按要求选择。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十年来,小品文热持续不降,也可以说是当代社会的一种奇观。
文学告别了紫高和沉重,主向轻松和自由。
____ 。
小品文的危机,正隐敞在小品文盛行之时。
①不少读者偏嗜小品文,流连于此,两不知此外有更为瑰面辉煌的世界。
②我们似乎逸入了一个逃避崇高、走向世俗的时代,而极端者,甚至定向鄙俗化、市侩化。
③一些作家,也只追求空灵闲适的文风,而不愿追求更为壮美的艺术境界。
④装深沉反成统薄,饰高旷却显浅陋;甚而求雅得俗,小品文也就成为无聊碎语了。
A.④③①②B.②3①④C.①③④②D.②①③④(2)下列这则活动通知的划线部分有一处语句表达不当,请找出并修改。
关于举办教育论坛的通知为促进语文教育研究的深入开展,构建理论与实践的深度对话平台甲,上海某高校教育研究中心拟举办以“语文之美教育之贵”为主题的数育论坛(乙)。
诚邀全国中小学语文教师莅临受教丙。
本论坛不收取会务费,差旅费烦请自理丁。
论坛时间:2023年11月24日-26日论坛地点:上海市某高校逸夫楼报告厅联系人:张老师联系电话:(+86*************二、阅读(70分)小明阅读《汉语与中国文化》一书,以下是该书引言的部分内容以及小明的读书摘录。
请阅读以下材料,完成各题。
引言(部分)①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人类思想史上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课题。
然而以往人们谈论语音与文化的关系多限于词汇的层面。
早期人种语言学的工作就是为一种文化内容中各方面的相对比重给出词汇指数。
江苏省南通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南通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总分评分一、现代文阅读(27分)现代文阅读I”是一个历史形成的复杂概念,不同时代、不同人群对江南的地理内涵与文化意义都有不同的理解与“江南..阐释。
从历史上看,“江南”这个词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即地理江南、政区江南、经济江南与文化江南。
首先是地理的江南,唐代以前,古人对江南的看法基本上是地理意义上的。
先秦及秦人眼中的“江南”,主要指长江中游以南的地区,即楚地(今湖南、湖北)。
汉人眼中的“江南”包括的地域更有扩大,指长江以南除四川盆地之外的广大地区,实际就是字面意义的“长江之南”。
晋室南渡以后,“江南”地理概念所指的中心,逐渐由西向东,向长江中下游地区转移。
其次是政区的江南,从唐代开始,江南逐渐演变为一个行政区。
安史之乱之后,作为监察专区的“道”逐步实体化,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区。
宋代改道为路,设有江南东、西路。
元代之后,江南主要是作为经济区的江南。
明清之后,环太湖地区的东南区域成为备受国家倚重的经济区,所指就是“八府一州”之地,即当时最为富庶的苏南、浙西地区。
三国孙吴立国,特别是永嘉南渡之后,作为一个文化“区域”的江南渐次形成。
周振鹤在《释江南》中指出,江南具有地域、经济和文化三层内涵。
如果说地理、政区、经济的“江南”,其核心在物理空间、经济产业与政治运作体系,是对“何处是江南”的探求;那么想要理解“文化江南”,似乎更应当去关注人们在何种意义或期待上去看待江南,也就是“江南是什么”。
历史地理学家张伟然先生认为在唐人心目中,江南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区。
作为独特的文化区域,“江南”是“佳丽地”,是“好山水”,江南的山、水、特有的物产植被以及经济地位是形成其特有文化品格的重要因素,也是唐代人心目中这个文化区域所独有的特点。
美学研究者刘士林先生则认为“诗情”与“审美”是江南文化的本质特征。
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毫无疑问,科学家们很早就懂得科学中蕴涵着奇妙的美。
哥白尼伟大著作《天体运行论》第一句话就是“在哺育人的天赋才智的多种多样的科学和艺术中,我认为首先应该用全副精力来研究那些与最美的事物有关的东西”。
我试图用一些词来定义科学中的美,显然,和谐、优雅、一致、简单、整齐等都与科学中的美,特别是与理论物理中的美有关。
但是,思索着怎样把这些词组合在一起去形成“美”的定义时,我开始意识到,事实上物理学中美的概念不是固定的。
我们对理论物理学中美的理解是变化的。
对于这种变化,影响最显著最重要的是理论物理学日益增长的数学化。
人们公认伽利略时代是现代物理诞生时期。
他教导科学界说,如果你明智地选择了你观察到的事物,你将会发现,从一些纯化的和理想化的关于自然界的实验中得出的物理定律,可以用精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
伽利略的观念是一种深刻的美的观念。
后来是牛顿,我们都知道他给了我们一个完整的经典力学体系。
通过他的工作,物理学的数学化取得了进展,并被认为是非常严格的数学化。
在最近的物理学中,数学化正在加速进行。
量子力学概念的数学基础是称之为希尔伯特空间的漂亮而抽象的数学理论,非阿贝尔规范物理理论是令人惊奇地建立在纤维丛几何上的,而纤维丛几何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物理学没有任何关系,是由数学家们独立讨论的。
所有这些数学发展对20世纪的物理学是非常重要的,它们相当抽象又非常美丽。
也许现在我们可以开始去了解,物理学数学化的加速导致了理论物理学中美的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山东省青岛市四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山东省青岛市四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时代,没有哪个人能够超越自己的时代。
人都是从自己所处的时代和个人处境观察事物和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者都是生活于具体时代的现实的人。
他们的思想之所以伟大,而且具有超越时代的智慧。
真正伟大的思想既有时代性,又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性。
有人认为,儒学乃至整个传统文化中凡是能留传下来的都是精华,不是精华的早就被历史淘汰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提法是不对的。
这样说对吗?我认为只说对了一半。
留传下来的既有精华,而是人的选择,尤其是处于统治地位的当权者的选择,而是要经过时代和历史的过滤与筛选,而过滤与筛选的标准不可能脱离阶级的标准,当然有他的标准。
乾隆编《四库全书》时的取舍和删改也有其标准。
我们处于社会主义中国,对待传统文化同样有我们的标准,去其糟粕”。
有人认为,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文化不像苹果,烂在哪里,可以一分为二,去掉烂的,对待传统文化不可能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经过自己的咀嚼,这就是阅读和理解。
只是每个时代、每个阶级关于“精华”与“糟粕”的标准不同而已。
对我们来说,区别精华与糟粕的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标准。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一切迷信的、落后的、反动的都是糟粕。
用什么观点来解读传统文化是至关重要的。
以西释儒、以儒释儒,抑或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传统文化,其差别之大是不言自明的。
在当代中国,肯定是个有争议的问题。
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不可能取代儒学,那么无论是照着讲还是接着讲,都仍然囿于儒学传统范围内,而不能生发出新的与时代相适应、与历史进步方向相一致的思想,那么重视传统文化有什么意义呢?传统之所以可贵,产生新的思想。
(摘编自陈先达《文化的时代性》)材料二: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把“传”和“承”区分开来,一方面坚持无条件、有意识地“传”,中国的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在我们国家发挥作用,也可以为世界提供有益的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悲剧从来就是诗的一种。
剧诗一方面和抒情诗(颂歌)及叙事诗(史诗)并列,另一方面又包括了抒情诗和叙事诗,它以抒情因素为核心,揭示剧中人在剧烈冲突中的心理感受,因而仅其语言就较日常语言激动人心更甚。
现代戏剧大家陈瘦竹指出,现代悲剧重要的特征就是人物、冲突的诗化。
就是说,现代悲剧诗人大多对各种自然景物、社会关系以及人的内心世界,有特殊的敏感和深刻的体验,他热爱现实中叛逆的或高贵善良的性格,他深切感受到人物非凡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为真理或梦想而牺牲的悲剧精神,因而,他总是用那种激昂的或委婉的声调、愤怒的或温柔的语言,引导观众进入角色的灵魂深处,披露冲突的起落原委,由此展示一个震撼人们心灵的悲剧界。
这就清楚地表明,现代悲剧有着“诗的目的”,它通常“表现某种动作以感动我们,而且运用这种感情媒介使得我们着述”。
陈瘦竹援引席勒的话说:“这是悲剧的权利——不,甚至可以说是义务——它应该使历史真实服从诗的规律,而在处理历史事实时,必须符合悲剧艺术的要求。
”无庸置疑,所谓“诗的目的”,不是对现实和历史精神的简单发掘,而是一种发展。
剧作家通常借个别的悲剧事件直喻整个历史的轨迹、人生的哲理和人类的根本处境,因而,悲剧中的“诗”无异于强烈吸引人们的浓缩铀或彻底改变人精神的洗洁精。
一般说来,“诗的目的”既体现在现代悲剧创造中剧作家与剧中人的休戚相关、悲喜与共、悲剧人物思想感情的热烈奔放上,也体现在情节的婉转曲折,意境的深远悠长,语言的气势磅礴、情趣盎然上。
“诗的目的”至少在两种情形下给悲剧家以有力帮助,这就是——当剧作家刻画“仁人志士”的崇高理想、反抗精神和献身激情时,诗的风骨总给人物行为披上庄严肃穆的宗教氛围和理想色泽,使人物的坚强斗志、自由要求、拓放情怀在诗的薄雾的缭绕之中,巍峨挺立,楚楚动人;当剧作家转而表现一个善良的人被社会黑暗和邪恶蹂躏、扯碎,遭遇不幸时,抒情因素不仅能深刻地传达社会生活不如人意而引起的哀愁、感伤,而且能将幻想写得无比真实,将苦难烘托陪衬得格外深重。
这些都表明现代悲剧向诗的回归是富有意义的,它最终将大幅度地提高悲剧的鼓动力和启迪作用,使之在更大程度上成为当代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现代悲剧特点的发掘,是陈瘦竹在现代艺术思潮推动下,深入勘察悲剧本质及其艺术形式内蕴的结果,也表明他的悲剧学思想已逐步突破传统悲剧思维框架而达到一个能与当代世界悲剧大家公开对话的境界。
尽管其思索可能不尽严密周到,但它们显然从新的角度打开了现代悲剧迷宫的大门,确立了一种新的阐释场,使现代悲剧隐匿多年的内在艺术构成昭然于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剧诗语言比日常语言更为激动人心,因为剧诗主要依靠抒情来表现剧中人在剧烈冲突中的心理感受。
B.现代悲剧诗人只要对世间万物和社会人心有特殊的敏感和深刻的体验,就能和剧中人物同频共振。
C.现代悲剧中的“诗”对人们的精神有巨大的影响,现代悲剧所谓“诗的目的”是对现实和历史精神的发展。
D.现代悲剧的“诗的目的”通常体现在剧作家和剧中人物的关系,悲剧的情节、意境和语言等诸多因素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段运用道理论证,深入阐述现代悲剧有着“诗的目的”的原因和通常使用的表现手段。
B.陈瘦竹引用席勒的话,是为了强调悲剧创作在处理历史事实时,须符合悲剧艺术的要求。
C.文章第三段运用对比论证,阐述“诗的目的”在两种形式下给予剧作家的帮助,观点鲜明。
D.“通常”“一般说来”“至少”等词语的运用体现了论证语言的严密和作者为文态度的严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在现代悲剧中,诗的风骨可以使剧中人物的行为显得庄严肃穆并具理想色彩,使其形象高大动人。
B.现代悲剧“诗的目的”有一定的社会积极意义,可以最大幅度地提高悲剧的鼓动力和启迪作用。
C.悲剧《雷雨》的主人公繁漪近乎疯狂的“雷雨”式的感情表达,是这一剧作“诗的目的”的充分体现。
D.陈瘦竹对现代悲剧特点的发掘,虽有不足之处,但贵在从新的角度揭示现代悲剧的内在艺术构成。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久前,朱永官获得2022年国际土壤科学联合会李比希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亚洲学者。
1995年,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温室里,一株株蚕豆的幼苗陆续发芽。
朱永官把它们栽在最大号的水培桶里,用几十升的去离子水来培植。
因为桶太大,换一次去离子水,需要用掉一整根大号的离子交换树脂柱子。
朱永官乐此不疲,这些蚕豆是它的“宝贝”,是用来科研的模式植物。
尽管当时距离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已经过去近10年,那场灾难带来的有害物质仍然弥散在全球土地中。
一边做实验,朱永官一边思考:放射性元素在土壤中积累并持久存在,它们会被植物吸收多少?如何才能降低植物对放射性元素的吸收?因为这些放射性元素最终会随着食物链进入人体。
蚕豆实验中,他计划以土壤中持久存在的放射性元素铯为例开展研究。
两三个月后,没等蚕豆苗长出豆子,朱永官通过检测植物体中放射性铯发出的伽马射线强度反推出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钾的供应可以有效缓解植物对放射性铯的吸收,并建立了相应的预测模型,为控制植物吸收放射性铯提供了科学依据。
青年时代,朱永官有梦想,也有“爱豆”。
在浙江桐乡一中读高中时,他的“爱豆”是科学家。
“学校发了一本白皮书,把许多科学家的故事编在一起,第一篇就是陈景润和《哥德巴赫猜想》,还有谢希德院士住牛棚、扫厕所仍然钻研表面物理学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说,“我想要成为他们那样的人。
”在新江农业大学上本科时,他也“追星”。
大三时,一位美国特拉华大学的副教授DonaldSparks讲学,朱永官跑去听了。
那次讲座,他虽然误解了一些内容,但却更加明白了土壤科学应当做什么。
因为食物链的存在,土壤几乎是所有动植物的营养来源,包括人类。
作为“食材”的土壤,一旦被一些工业、农业活动添加的“佐料”污染,将威胁人类健康。
砷就是土壤中一种典型的有害“佐料”。
2002年起,朱永官在国内开拓水稻砷污染研究领域,围绕砷在土壤一作物系统中的迁移转化、砷在生物体内的吸收/排除机制等开展了深入研究,取得一系列成果。
2008年,朱永官及其合作者在《科学》上发表论文展示了这些成果。
2007年,朱永官主持第九届国际微量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大会时,邀请Sparks 作为大会特邀报告人。
多年未见的Sparks在学术界的地位不断增加,已成为国际土壤学界名副其实的“重量级人物”。
虽然二人年龄上差了10多岁,但Sparks一直都把朱永官当成平辈的同行好友。
一次,朱永官主动坦白曾经在浙江农业大学听他讲学,他绷不住哈哈大笑:“原来你是我在中国的学生!”和“爱豆”一起长胖,一起并肩做科学。
这件事也给朱永官深刻的启示:“想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就要对标国际一流水平把学问做好,也要胸怀人类命运共同体。
你的工作对全人类都有贡献,自然会受到认可。
”2022年李比希奖提名时,几近退休的Sparks毫不犹豫地给朱永官写了一封推荐信。
信中写道:“朱永官着实是一名杰出的研究者,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土壤学家之一。
”1998年,朱永官完成博士论文后前往澳大利亚工作,不久后,他向中科院提出了回国工作的希望。
时任中科院副院长的白春礼亲笔回信,鼓励他尽早回国工作。
2002年1月,朱永官作为引进人才举家回国。
在他心中,个人成长始终要融入国家的发展中,永远怀有那份家国情怀,人生价值才能最大化。
2002年前后,朱永官在关注土壤中砷元素的来源时,追溯到了来源于集约化养殖场动物粪便的有机肥。
除了观察到有机肥中砷超标,他们还获得一项重要发现,即动物粪便里存在“抗性基因”污染。
朱永官敏锐地意识到,这不同于过去研究的化学污染,是由于添加抗生素导致细菌耐药的生物污染。
“抗性基因是遗传信息,可以自我复制,这可能是更加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到2010年,朱永官经过拓展研究方向,逐渐把研究重心从砷调整到抗性基因上。
此后,他们开发出用一种碳含量极为丰富的木炭“生物炭”治理土壤污染的方法。
在600℃及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将猪粪或鸡粪等炭化,使其中的典型抗生素和抗生素抗性基因完全分解,获得安全的生物炭,再将这种生物炭作为有机肥的组分使用,确保农作物的土壤安全。
如今,这项研究已经走出实验室;走上生产线。
朱永官始终认为,做好土壤“料理”,是土壤学家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运用倒叙的手法,从朱永官获得2022年国际土壤科学联合会李比希奖写起,突出其科学上的贡献,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B.朱永官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进行的蚕豆苗栽培试验,成功找到了有效缓解植物吸收放射性元素铯的办法,并建立了相应的预测模型。
C.朱永官从小就有当一位土壤科学家的梦想,他爱读有关科学家的故事;在浙江农业大学时,还去听了美国副教授Sparks的讲座。
D.2002年起,朱永官在国内开拓了水稻砷污染研究领域,帮助解决砷在土壤一作物系统中迁移转化、在生物体内的吸收/排除机制等问题。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过去近10年,但核污染仍在蔓延,这是当时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和朱永官培育蚕豆苗进行有关核污染土壤实验的原因。
B.由于国际土壤学界著名科学家Sparks的鼎力推荐,朱永官的研究成果引起了世界同行的重视,并获得了国际土壤科学联合会李比希奖。
C.1998年,朱永官完成博士论文后,为了能顺利回国,实现报效祖国的愿望,他特意辗转到澳大利亚,于2002年1月作为引进人才举家回国。
D.朱永官发现土壤中砷元素有的来源于集约化养殖场动物粪便,还发现动物粪便里存在“抗性基因”污染,并研究出“生物炭”治理土壤污染的方法。
6.朱永官在科学研究上的成功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唱支山歌给你听农大毕业考入省直机关工作第五年,尚天华领命去木鱼包村扶贫。
黎明时,尚天华从省城出发。
落日皴染群山时,车在木鱼包村委会门前停稳。
村支书逮住驻村干部们的手一番猛摇,满脸堆笑,大声招呼:喝茶,喝杯我们的富硒茶。
一句话向每个人说过,这才回身喊叫结对子的贫困户站过来,和干部们相认。
许艾香是尚天华结对子的第一户。
三十五岁,初中毕业,守寡三年,儿子十岁。
致贫的原因是患矽肺病多年的丈夫久病无治,留下身后债。
许艾香看着比实际年龄老,但人很利落,面对尚天华,两手搓个不停,像是正要洗手忽然被喊来一般。
尚天华就和她约好,第二天一早去她家里看看。
许艾香说好,她一早来接,抄近道。
第二天,尚天华被贴窗的鸡叫叫醒,看窗外,天泛白,索性起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