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结题报告[1]

合集下载

《传统文化诵读活动与学生人格培养》实验之感悟

《传统文化诵读活动与学生人格培养》实验之感悟

《传统文化诵读活动与学生人格培养》实验之感悟作者:周玉芹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8年第13期摘要:我参与我校的《传统文化诵读活动与学生人格培养》实验研究活动已有一年的时间了,我充分意识到,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传统文化被广泛推广,并得到重视。

传统文化活动经在各所学校蓬勃开展,无论是通过班级诵读的方式,还是通过学校宣讲的广泛开展,它们都在校园里营造出了浓厚的书香氛围,培养了一批乐观的阳光青少年,形成了具有价值可操作、可推广的诵读经验。

然而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校在组织学生诵读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年龄特点,制定合理的规划,得体把握,进行科学的指导。

我在参与我校传统文化的特色诵读活动中进行了以下尝试,并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关键词:传统文化学生人格诵读活动一、激发学生兴趣,进行诵读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一味乏味的诵读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很可能还有适得其反,使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

于是我将传统文化学习与书法、绘画、表演融为一体。

我班的刘琳同学,刚开始时,他很不爱诵读这些东西,以为这些经典的确难背,于是我将学习传统文化与书法、绘画、课本剧表演形式相互融合。

努力将诵读与各学科的教学相互嫁接。

其目的在于:在坚持经典诵读的基础上,配以各种精彩的文艺表演和竞赛活动,如歌唱、课本剧表演、相声表演、班级合唱比赛等,使诵读与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多彩的文艺活动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真正实现让孩子们在轻松娱乐的环境中接受教育,陶冶情操。

我还把传统文化经典内容也列为语文教学或语文课外阅读内容,对学生思想形成起到了很好作用。

通过一学期诵读、熟读、赏读、背诵等活动,并对这些形式进行深入研究,使传统文化知识融入学生的思想意识之中,从而达到传承中华文化的目的。

经过一学期的实验,刘琳同学在诵读方面的素质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并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

二、诵读经典,建设班级文化为了让师生们一踏入班级,便投入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我们在每个班级的走廊上悬挂了经典国学名言,利用每天早晨进校和中午吃饭时间,广播播放经典文化的诵读文章,给人以清新、高雅之感。

传统文化与小学生人格培养的研究

传统文化与小学生人格培养的研究

传统文化与小学生人格培养的研究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和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和积淀的思想观念、道德伦理、礼仪习俗和艺术创作等方面的文化传统。

小学生人格培养是指对小学生的个性、品格、情感和意志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教育和培养,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

研究表明,传统文化与小学生人格培养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与品质的培养,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

传统文化中的诸多经典作品,如《论语》、《大学》等,通过讲述和展现各种道德故事和行为规范,对小学生产生积极的道德引导作用。

通过教育小学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传统文化强调了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和谐发展,培养了小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意识。

传统文化注重大师教育和师德教育,对小学生的师生关系和师德规范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强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强调师生之间的尊重、信任和共同发展。

这种价值观对小学生的人格培养有着重要的启迪和影响,使他们学会尊重师长、与人为善,培养出和谐、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

传统文化还能够为小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传统文化讲究实践与体验相结合,通过举行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和传统技艺的学习,使小学生深入参与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种体验能够激发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在进行小学生人格培养时,应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

可以通过让小学生学习和阅读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引导他们品味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从而形成正确的思维观念和情感态度。

可以通过传统文化活动和体验式教学,让小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可以通过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小学生在师长的引导和影响下,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和价值观。

中华传统美德与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中华传统美德与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中华传统美德与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解决主要问题1 、良好的礼仪修养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精神财富。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凝集起来的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者,未成年人代表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所以对学生进行美德教育是社会的需要,明天的呼唤,对健全学生人格举足轻重。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华根”“中华魂”的教育,是“血统”与“传统”的整合,它不仅是学校德育容的基础,更是中小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点。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

传统的“应试教育”以应试为目的,片面追求考试得高分;围绕考试构建教育体系,安排教学容,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偏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教学方法则是频繁考试,题海战术,死记硬背;在分数高压下,学生负担过重,处于被动地位。

素质教育力求改变这种状况,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尤其是今天,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环境的日益凸现,各种思想文化潮流间的相互激荡愈演愈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文明礼貌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2、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通过谈心、观察,发现单亲学生人格不健全的原因及道德素养不高的原因;(2)通过问卷调查,分析部分学生道德素养不高的原因;(3)通过个案研究,寻求提高学生道德素养的对策和养成健全人格的方法;(4)通过开展心理咨询、一帮一帮教结对、美德教育等有意义的活动,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全人格。

二、本课题在国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1、国外统一研究领域的与趋势分析新加坡是学校道德教育开展比较好的国家。

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结题报告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华传统经典文化也日益彰显其魅力和价值。

近年来,国内及区内已有不少中小学校开展了经典诵读和关于传统文化的课程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积累了一些丰富的诵读经验。

但这些研究基本停留在很浅的层面上,如何把传统文化与中小学人格培养结合起来研究的更是鲜见。

因此,我们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来填补这方面的空白。

如何在中学生中培养自主学习传统文化的方法、途径、模式,还没有形成一整套的理论体系和行之有效的操作办法。

因此,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强化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构建良好的、有序对策和具体的实施操作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如何通过“研读经典”,进一步推进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呢我们一直在思考并为此已经做了两年多的实验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深受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

为此,我们认为有必要上升到理论研究的层面,故此提出了本课题研究。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还将探索出一套适合中小学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更为有效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其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对广大中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会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开展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丰富学生人文底蕴,培育民族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相互关系的研究。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力争总结出一些值得推广的教学案例,教学方法。

探索适应新课标要求的传统文化的形式和方法的研究。

通过走进传统文化,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创建学习型的文化校园,探索出适合中小学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从根本上优化校园文化。

让传统文化堂堂正正地走进学校,大大方方地“占领”课堂,与学生朝夕相处,通过耳濡目染,达到陶冶其高雅情操、锻造其文明素质之效果。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筛选适合中小学生学习的传统文化内容。

传统文化与小学生人格培养的研究

传统文化与小学生人格培养的研究

传统文化与小学生人格培养的研究【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传统文化与小学生人格培养之间的关系。

首先分析了传统文化对小学生人格培养的积极影响,包括传统礼仪、孝道教育等的重要性。

然后探讨了现阶段传统文化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结合方式。

接着强调了小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传统文化教育策略与方法。

最后总结了传统文化教育对小学生人格培养的启示,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引起社会对传统文化在小学生人格培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的关注,为小学生人格培养提供更多有效的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教育、影响、现状、问题、结合、重要性、策略、方法、启示、展望、未来、传统文化教育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信息爆炸,传统文化在小学生中的传承和传播面临诸多挑战。

很多小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导致其人格塑造存在偏差和缺失。

研究传统文化与小学生人格培养的关系,探讨如何有效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对于提升小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人格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传统文化与小学生人格培养的关系,为小学生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提供有效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1.2 研究意义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包含了丰富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在当今社会,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国际化的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挑战。

而小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往往会在这个时期得到奠定。

研究传统文化对小学生人格培养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文化可以为小学生提供宝贵的精神财富。

传统文化中包含了丰富的道德规范和人生哲理,可以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研究传统文化对小学生人格培养的影响,可以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路径和思路。

在现代社会,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教育中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

通过深入研究,可以探讨出更加有效的教育策略和方法,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结合,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传统文化课题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课题结题报告

“中华传统文化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之子课题“中华文化经典教育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结题报告当阳市胡场小学课题组立题背景(1)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世代传承,延续不衰。

在中华文化中,传统道德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中华传统文化为学校德育提供了丰富资源和宝贵经验。

内容上,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优良的伦理传统,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扬光大,同时,许多经典篇章都是以小见大、循循善诱的德育教材。

方法上,中国传统德育中的内省法、行为养成、强调修养自觉等都是很有特色的东西。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荣辱观的论述,也可以说是来源于传统而应用于当今,回到传统文化中去汲取营养,为教育工作者指出了一条道路,使古代文化服务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2)目前我校及周边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如下:①青年教师学习积极性较高,但时间不足。

调查显示,85﹪的人认为自己具有积极进取的品质,95%的人认为自己热爱教育、并正在努力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积极进行课改实践。

他们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教书育人工作中投入了很大的精力,都期望自己的工作有出色的成效。

然而,由于农村教师的教学负担重,学校资金的短缺,教师不可能进行脱产研修或中长期大批量的外出学习。

加之有些教师自我的专业发展意识不强,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有的虽有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可也不知从何处努力。

②农村学校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发表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指出:“学习就是人一生的时间,而每种学习又与其他学习互相渗透和补充;终身教育是人的知识和技能的不断建构,是人的判断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不断建构。

”学习将成为一种人的自身发展的需求和整个生命期的活动。

考尔德海德把“教师的知识”作为专家型教师“个人专业因素”核心要素之一。

可想而知,学习对一个教师的成长的重要性。

但是由于农村大环境的影响,学校工作的繁重以及种种的众多原因,导致了学校的学习氛围不浓厚。

传统文化与小学生人格培养的研究

传统文化与小学生人格培养的研究

传统文化与小学生人格培养的研究作者:张静陈淑芬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9年第16期摘要: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德育素材,在塑造小学生人格上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完善的重要阶段,需要教师借助德育教育手段和教学契机,为其提供人格完善的契机。

传统文化能够体现中华传统思想道德观念中的精华,如果小学教师能够合理应用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则更利于小学生的人格发展和健康成长。

笔者在下文主要分析了利用传统文化促进小学生人格完善和发展的有效路径,希望本研究内容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传统文化德育发展小学生人格发展引言小学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这一时期的教育任务不仅仅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积累,学生的人格发展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这才是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方法。

传统文化为我们开展德育,发展学生人格提供了客观条件,重视传统文化弘扬利于使小学德育工作的作用得到全面发挥,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和道德精华部分会对小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具体的应用方法还需要我们结合具体实际开展研究。

一、传统文化德育与日常生活的融合首先,我们可以积极利用传统节日渗透德育。

中国传统节日和历史文化发展之间具有密切关联,节日习俗和精神内涵都是我们传统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寄予了整个民族的美好期望和愿景,体现了我们的集体价值观和精神追求。

在具体教育活动中,我们就可以借助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传说以及节日风俗引导小学生加深对我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在理解基础上体现出尊重,并进一步培养其对传统节日的喜爱之情,构建传统文化教育和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之间的关联性。

其次,就是要引导家长参与其中。

我们不仅仅需要在学校生活中融合传统文化教育,还应该动员家长参与到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中,让家庭教育在这个过程中也发挥自身的作用,家校联合共同完成引导和教育。

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我们要合理利用电视、书籍以及网络资源渗透传统文化,为小学生创设接触传统文化的客观条件,并拓展和升级学生在学校内接触的传统文化知识,如带领孩子參观博物馆以及有关传统文化的社区活动,引导小学生主动接触和接纳社会公益和自然环境,将德育渗透在实践中,深化德育效果。

运用传统优秀文化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运用传统优秀文化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运用传统优秀文化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内容摘要】本文根据几年来课题组开展的课题研究,用反思总结的方法从“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小结,重点回顾了“研究过程”与“研究成果「为下阶段推广研究提供思路。

【关键词】传统优秀文化养成教育课题研究过程成果《运用传统优秀文化,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课题自20XX年X月开题以来,课题组成员认真、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我们通过营造浓厚的传统优秀校园文化、开设传统优秀文化校本课程、寓传统优秀优秀文化教育有机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中、寓传统优秀优秀文化教育于学生日常行为习惯教育中、寓传统优秀优秀文化教育于各项活动中、家校同步与密切配合等方法,很好地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目前,校园环境整洁,秩序井然,活动有序,学生讲文明,懂礼貌。

学校师生连续多年没有重大违法违纪现象发生,没有重大事故发生,多家媒体分别报道了我校运用传统优秀文化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的情况,这一课题还同时被列为基础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取得显著效果。

一、研究内容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构建传统优秀文化校园;学习传统美德,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运用传统优秀文化,推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二、研究目标教师方面:研读有关传统优秀文化内容的读本,领悟传统优秀文化内涵,探索运用传统优秀文化,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德育新途径。

同时,规范教师师德,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

学生方面:结合当代品德教育,感受传统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接受传统美德的熏陶,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研究过程(-)广泛动员,达成共识1召开会议,动员参与。

召开专题动员会,鼓励广大师生积极参与“运用传统优秀文化,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让师生全面了解有关的研究要领,激发师生参与研究兴趣,从而广泛开展研究活动。

2.制定方案,组建小组。

《传统文化与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与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与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人格培养》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传统文化与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的研究》研究课题自2015年7月通过国家课题组立项以来,在国家课题组、县教育局专家的指导下,在课题组成员共同努力下,经过一年的研究,现已顺利完成了研究初的预定目标,特申请结题。

现将该课题研究的主要研究情况汇报如下:一、课题概述(一)课题提出的背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品不断提高,社会上基于物质利益和个人享受的无节制的追求,对人们的道德底线和社会承载力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缺乏社会责任感,违背道德理念,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也层出不穷。

这种“世俗化”、“功利化”,“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严重影响到今天的少年儿童。

在中小学生当中,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功利化的社会价值和教育目标的影响,普遍存在自私,粗俗,浮躁,厌世的现象,缺乏修养,缺乏诚信,缺乏感恩,缺乏追求,学校说教式的教育往往显得苍白和无奈,本课题试图以国学经典教育为载体,想从国学经典中找回中国人曾经珍惜过而现代却缺失了的国魂。

因此,我校根据学校实际,开展了“传统文化与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人格培养”课题研究,旨在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努力塑造具有传统美德、中国灵魂和世界胸怀的现代公民。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中国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力量源泉,是培养中小学生完整的人格教育的思想宝库,我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以贯彻执行,是我党执政理念的重要思想来源。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中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学生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的重要时期,是积淀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关键时期,是培养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基础阶段,做好此项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学生终生的系统工程。

基于核心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基于核心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基于核心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随着“双减”的实施,以及强调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政策背景下,素质教育被推向了话题中心。

而随着不同的艺术科目纳入必考,素质教育也从“非刚需”走向了“刚需”,成为综合评价中的重要一环,也成为了家长们必须重视的一环。

教育和树人必须要谈孩子的核心素养,孩子发展核心素养是他们适应当今与未来发展的最关键的一种素养。

教育它是一个相当长期的行为,我们要回到教育的初心,反思教育的根本目标。

很多时候,孩子们缺的不是课本上的知识,而是做人方面的知识,这就说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了。

作为父母,不仅要让孩子成才,还要让他们成人,成为真正的“人才”!孩子的童年只有⼀次,评价人生的方式绝不仅仅是赢在起跑线,能够跑完马拉松的才是高手。

而减负减不掉孩子的成长,成长是需要父母与孩子共同完成的⼀场修行。

“双减”的目的,不仅仅是简单为了替学生减负,而是要让教育聚焦学生的全面发展,更重视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生成与身心健康的发展。

减的是无效低能的题海训练,要变革的是被动低效,延时加量的课堂教学。

“双减”的最终目的,仍然是要不断提升我们的教育质量,而不是降低我们的教育标准。

只是这一质量不是通过加班加点、补课延时,以牺牲师生家长的身心健康,单纯地去追求“考试成绩”的那种单面分数指标,只有能全方位衡量孩子成长发展的各项重要指标,才是真正的教育绿色质量。

可要追求这一绿色质量,要从最基本的日常教育单元着手,每天师生共享共生的课堂,才是“双减”能否真正落地的关健之处。

“双减”是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自我空间,让他们有更多的个体发展的选择与尝试,改被动式的“管、卡、压”到主动式的自我认知和自主发展。

教师的教,要从原有简单的知识传授过渡到“赋能驱动”,学生学习的动能,由外在“考试”的压力转化成探索发现自我与世界的内驱力。

过去我们的教学状态是:重教法轻学法、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素质轻素养、重技巧轻通法、重效率轻效益。

传统文化与小学生人格培养的研究

传统文化与小学生人格培养的研究

传统文化与小学生人格培养的研究【摘要】传统文化在小学生人格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学习,可以帮助小学生建立积极的人格特质。

传统文化对小学生人格培养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等。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发现,传统文化与小学生人格培养密切相关,有着积极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策略和方法,以引导小学生更好地发展人格。

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之间的对比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在小学生人格培养中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对小学生人格培养具有启示意义,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展望。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教育、案例分析、影响因素、策略、现代价值观、对比、启示、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对传统文化与小学生人格培养的关系进行研究,对于了解和挖掘传统文化在小学生人格培养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传统文化在小学生人格塑造中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可以为制定更合理的人格培养策略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对比研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人格培养的方向和重点,促进小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1.2 研究意义传统文化与小学生人格培养是一个十分重要且值得研究的课题。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是历史的结晶,是文化的根基。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传统文化逐渐被忽视和淡化。

但是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以及人生哲学,对小学生的人格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传统文化与小学生人格培养的意义在于,可以帮助我们深刻理解传统文化在培养小学生人格方面的作用机制,促进传统文化在当代教育中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对传统文化对小学生个性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能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更有效的教育策略和方法,从而更好地引导和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人格。

本研究对于提升小学生的人格品质、提升教育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有望为未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传统文化与小学生人格培养的研究

传统文化与小学生人格培养的研究

传统文化与小学生人格培养的研究【摘要】传统文化在小学生人格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可以促进小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品德培养。

本文通过分析传统文化对小学生人格的影响、传统文化教育在人格培养中的作用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融合等方面,探讨了传统文化在小学生人格培养中的重要性。

文章提出了小学生人格培养中应注意传统文化的传承,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传统文化对小学生人格培养的启示是传统文化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应该在教育教学中得到更好地继承和传承。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传统文化对小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性,为今后的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生、人格培养、传统文化教育、现代教育、融合、启示、传承、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结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小学生人格培养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承载着丰富的道德准则、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对小学生人格的塑造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日益快节奏和多元化的教育环境下,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一定的挑战,小学生人格培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强调“仁爱”、“孝道”、“孝悌”等传统美德,对于小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传统文化在小学生人格培养中所起的作用也面临着挑战。

对传统文化与小学生人格培养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教育中发挥作用,对于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传统文化对小学生人格培养的影响,并分析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生人格培养中的作用。

通过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融合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总结传统文化对小学生人格培养的启示,并提出在小学生人格培养中应注意传统文化的传承的建议。

通过这些探讨,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传统文化在小学生人格培养中的重要性,明确未来研究方向,为优化小学生的人格培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CREATE TOGETHER
SMART CREATE
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01
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背景及意义
传统文化教育在当代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
• 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 培养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传统文化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探索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
• 提出传统文化教育改革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指出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的不足之处
• 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
• 研究样本和数据存在局限性
• 研究成果的应用范围和深度有待拓展
⌛️
展望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的未来发展
• 深入研究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和方法
• 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探索和改革实验
• 为传统文化教育政策制定和教育改革提供支持
04
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的启示与展望
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对教育的启示
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在当代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
• 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 培养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探索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 设计符合青少年特点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
• 分析传统文化教育政策的效果
• 为传统文化教育政策制定提供建议
• 促进传统文化教育的繁荣发展
02
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的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探讨
搜集和整理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文献
• 查阅国内外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资料
• 分析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探讨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中学生人格形成关系的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中学生人格形成关系的研究

中学生作文指导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中学生人格形成关系的研究因董继军摘要:对于民族而言,优秀的传统文化时非常宝贵的财富,也是奠定民族长期且稳定发展的基础,更是人民精神粮食以及拼搏的动力。

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初中政治教学进行结合,能引导学生从中汲取高营养“物质”,并为其塑造出健全且积极的人格,从而更好的培养出一批全新且具有民族优秀品质的中华继承人。

针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迅速完成的,而是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共同配合,将其演变成一种常态化的学习内容。

因此,初中政治教师应该积极了解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更多内容,这样才能保证及时满足学生的“需求”,最终完成初中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关键词:传统文化;初中政治;健全人格最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尤其是在当下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再加上网络社交软件的发达,导致现代“主播”文化对如今的初中生影响颇大,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却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它原有的光芒。

在经济与信息时代的重加下,大多数人们早已失去了自己的信仰。

在我们发展的过程中,许许多多的传统文化内容早已经被我们所遗忘。

然而在这个相对浮躁的社会,我们需要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染和滋润,应该主动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内容。

因此,为了能使下一代可以再次扬起传统文化航帆,我们应该主动学习文化,同时作为一线的政治教师更应该积极融入传统文化,进而培养学生健全且阳光的人格。

一、将创传统经典故事融入至政治教学中众所周知,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给出学生正确的引导,并促使其形成健康思想。

但要想更好的培养出学生正确思想,就要以实践的方式来进行引导,将优秀的传统经典故事引入课堂教学中,将古代名人的故事传述给学生,让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其精神,并激发学生内在的体验,为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做铺垫。

比如,《徐霞客游记》被世界称之为最早与石灰岩地貌相关的记录文学之一,而这一部著作的产生也正是因为徐霞客具有勇于探险的精神。

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的研究

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的研究

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王跃文(辽宁省开原市金沟子镇学校)内容提要:对于中小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培养,传统文化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更高效,更完美的使两者有机的衔接?将会使我国的中小学生受益匪浅。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学生人格道德培养经典传统文化以《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论语》、《孟子》、《孙子兵法》、《大学·中庸》、《道德经》、《古文观止》等经典为核心,低年龄段以蒙学为主,中年龄段以诗词音律为主,高年级则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教育为主,同时兼顾民俗文化和传统艺术教育,将茶文化、中国年画、京剧文化、传统书法、传统音乐欣赏都纳入其中。

旨在使青少年在18岁以前能系统接受传统教育,循序渐进地诵读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典籍,目的是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培养中小学生健全人格。

如何用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传统文化培养中小学生的“德”所有的蒙学教材都有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如《三字经》中的励学"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朱子治家格言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为艰"。

《三字经》中"尔小生,宜立志。

莹八岁,能咏诗。

尔幼学,当效之。

勤有功,戏无益。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这些思想品质和励志与生活的教育通俗易懂,处处体现。

儿童在背诵的同时,记忆到心中。

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渗透到每一个字中。

形成春风润雨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传统文化培养中小学生的“力量和才能”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其中的仁,义,礼,智,信,剔除其阶级思想因素外,应该成为我们做人的信条,儒家可以教会我们积极地处理人际关系,积极地面对社会,积极地修身养性,培养我们坚忍的意志,树立崇高的理想,“士不可以不弘毅”,“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等,都是我们应该努力做到的。

传统文化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为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提供了思路
• 分析了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
• 探讨了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 为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为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了理论支持
• 揭示了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 分析了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有效途径
• 探讨了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路径
为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实践方案
• 挖掘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 探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体现
分析传统文化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探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
• 分析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面临的挑战
• 研究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路径
探索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有效途径
• 提出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政策建议
• 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的方式
• 为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提供实践方案
CREATE TOGETHER
SMART CREATE
传统文化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01
传统文化研究课题背景及意义
传统文化研究课题产生的背景

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保护
• 传统文化面临丧失的危险
• 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觉醒
• 传统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 文化强国的战略
• 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扶持政策
• 为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提供实践方案
03
探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路径
• 分析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
• 探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 为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传统文化研究课题的实践成果

收集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成功案例
• 分析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成功案例的经验
• 为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实证材料

《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学生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

如何让学生在本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健全人格,培育民族精神。

如何让学生承载“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孕育纯朴的民风,让孩子在成长路上有行为准则。

都已成为我们迫切解决的问题。

当国人再度用新的眼光打量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赫然发现它竟是一个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智慧之源,这就是——国学经典!二、课题研究的意义1、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和根。

2、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已渐成风气。

3、“以德立身治国”应从孩子开始。

4、国学启蒙与素质教育可有机整合。

三、课题的内涵及理论依据(一)、课题的内涵:儿童时期是一个人的一生中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

在此阶段接触最具智慧和价值的国学经典,可以奠定他一生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基础,成为他一生不断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根基。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童子诵读国学经典已不是新鲜事,自从由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发起,由全球经典诵读推广第一人王财贵博士倡导以来,十几年的经历,成果数不胜数,经验已经很丰富了。

”从国内外领域的研究趋势看,古诗文诵读在国内外华人圈已逐渐达成共识,国学渐渐被世人重视,国家教育部也开始关注“国学启蒙”。

目前,国学启蒙的响应者已有很多。

各地实验区的研究都已初见成效,有的经验已经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新课标前言中也这样写道: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国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总结。

因此,开展“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课题的研究,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这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小学德育效果的研究阶段性总结2000字》

《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小学德育效果的研究阶段性总结2000字》

《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小学德育效果的研究》阶段性总结一、改变重技轻道的教育导向意大利教育家但丁说过:道德能弥补智慧的不足,而智慧却永远不能填补道德的缺陷。

这足以说明,德育在学生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因此需要相关部门转变过于注重学生分数的观念,加大对于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培育。

同时教育不仅是为了取得好的分数,更是为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在当前大力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国情下,德育教育无疑是让每一个学生学会用眼睛欣赏周围环境,形成正确的审美,提高学生的成绩,保持博爱精神的有效途径。

通过对于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到德育教育,对小学生的影响不仅是一种教学技巧,而且在更大的层面上提高了小学生的道德水平。

二、在个性活动中渗透德育教学传统文化中涉及了书法、音乐、武术、曲艺和棋类等个性化要素,学校根据个性化要素开展活动既给予了传统文化凸显和展示的平台,又给予了学生个性化培养传统文化的渠道。

比如在书法个性化活动中,学校可以利用文化长廊展示我国优秀书法大家的作品,组织书法鉴赏大会,组织各个年级的班级进行书法比拼,将比拼的作品进行展示和投票,选出各个年级的“书法星”。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学习了解到书法艺术,了解到书法下所蕴含的文学气息。

同时,借助书法活动,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写字,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和独特写字风格。

德育教学其实可以在课外展开,不必局限在课堂内进行,让学生真正走进大自然,在校外感受和培养德育。

比如在实践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英雄烈士纪念馆、抗战纪念馆、古物文化收藏馆、当地的古老建筑、风景名胜等,也可以拜访少数民族,感受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习俗文化和饮食建筑,等等。

借助综合实践活动能提升德育的广度,使学生更多维的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从而对国家民族建立正确的观念态度。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真正沉浸到这些文化熏陶的环境中,由内而外地引发对书法的认同感,乃至对于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有助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所造,从而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起到良性的指导作用。

《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结题报告[1]

《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结题报告[1]

《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华传统经典文化也日益彰显其魅力和价值。

近年来,国内及区内已有不少中小学校开展了经典诵读和关于传统文化的课程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积累了一些丰富的诵读经验。

但这些研究基本停留在很浅的层面上,如何把传统文化与中小学人格培养结合起来研究的更是鲜见。

因此,我们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来填补这方面的空白。

如何在中学生中培养自主学习传统文化的方法、途径、模式,还没有形成一整套的理论体系和行之有效的操作办法。

因此,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强化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构建良好的、有序对策和具体的实施操作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如何通过“研读经典”,进一步推进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呢?我们一直在思考并为此已经做了两年多的实验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深受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

为此,我们认为有必要上升到理论研究的层面,故此提出了本课题研究。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还将探索出一套适合中小学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更为有效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其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对广大中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会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开展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丰富学生人文底蕴,培育民族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相互关系的研究。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力争总结出一些值得推广的教学案例,教学方法。

探索适应新课标要求的传统文化的形式和方法的研究。

通过走进传统文化,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创建学习型的文化校园,探索出适合中小学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从根本上优化校园文化。

让传统文化堂堂正正地走进学校,大大方方地“占领”课堂,与学生朝夕相处,通过耳濡目染,达到陶冶其高雅情操、锻造其文明素质之效果。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筛选适合中小学生学习的传统文化内容。

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开发完善主题式经典阅读文化的校本课程。

经典研读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即“读、诵、议、评”的研读模式。

中国传统文化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结题报告

中国传统文化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结题报告

“中国传统文化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之子课题“未成年人学习传统文化经典的环境、资源创设”结题报告当阳市慈化小学一、课题的提出内涵: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包涵忠、孝、礼、义、廉、耻、诚、信。

我们就是为学生创设学习这些文化的环境,用文化课题打造我们的的校园。

外延:分为物态文化环境的创设、精神文化环境的创设、经典传统文化精髓提炼。

二、课题的研究内容及研究理由本课题的具体研究内容是:(一)、中华经典地方教材研究。

包含:1、开发校本教材。

2、班级和寝室命名,挖掘涵义。

3、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收集整理。

4、提炼香泉文化。

(二)、中华文化经典校园环境创设研究。

1、校园特色警示标语的研究。

2、班级文化环境和寝室文化环境布置。

3、校园文化墙布置。

4、校训、校徽、校风、学风的征集。

三、研究背景本校承担本课题,是因为本校存在以下研究优势:1、营造了书香校园。

为了确保书香校园的顺利开展,学校购置了10万多册图书,为每班配置了“流动书箱”、“阳光书屋”,设置了每周2节阅读课,有教师指导阅读,规定了每天晨读的时间,设计了《慈化小学读书摘抄本》,每班制定了读书计划。

并开展了以读书竞赛活动为主题的活动,其中包主题班会,赛诗会,演讲比赛等多项活动,最后通过组委会统一打分,分班级排出名次,并评出十位书香少年在校园公开栏予以公布。

同时,各班还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和寝室文化活动,在校内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书香文化氛围。

通过书香校园的一系列活动,孩子们有阅读的中华传统经典的环境和氛围。

“营造书香校园”让一本书影响他们的一生,让一个人物感动他们的生命,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积累,而且通过教师有指导性的阅读,学生吸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阅读不仅仅给予孩子们知识,那么经典传统文化会告诉他们关于生命和生活的道理,帮助他们感受历史、体验社会、了解科学、拓展思维、升华人生。

这也正是我校“教育孩子从小与书为伴,在阅读中丰富生命,在感动中自觉成长,培植我们校园阅读文化”教育思想的根本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华传统经典文化也日益彰显其魅力和价值。

近年来,国内及区内已有不少中小学校开展了经典诵读和关于传统文化的课程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积累了一些丰富的诵读经验。

但这些研究基本停留在很浅的层面上,如何把传统文化与中小学人格培养结合起来研究的更是鲜见。

因此,我们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来填补这方面的空白。

如何在中学生中培养自主学习传统文化的方法、途径、模式,还没有形成一整套的理论体系和行之有效的操作办法。

因此,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强化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构建良好的、有序对策和具体的实施操作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如何通过“研读经典”,进一步推进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呢?我们一直在思考并为此已经做了两年多的实验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深受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

为此,我们认为有必要上升到理论研究的层面,故此提出了本课题研究。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还将探索出一套适合中小学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更为有效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其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对广大中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会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开展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丰富学生人文底蕴,培育民族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相互关系的研究。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力争总结出一些值得推广的教学案例,教学方法。

探索适应新课标要求的传统文化的形式和方法的研究。

通过走进传统文化,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创建学习型的文化校园,探索出适合中小学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从根本上优化校园文化。

让传统文化堂堂正正地走进学校,大大方方地“占领”课堂,与学生朝夕相处,通过耳濡目染,达到陶冶其高雅情操、锻造其文明素质之效果。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筛选适合中小学生学习的传统文化内容。

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开发完善主题式经典阅读文化的校本课程。

经典研读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即“读、诵、议、评”的研读模式。

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上的有形展现,通过文化景点建设,构建特色鲜明、教育效果明显的立体的、开放的校本教材。

让校园文化诠释学校办学理念,引领师生亲近经典文化,让校园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

开展经典文化活动的研究渗透在学科教学及日常生活重视家校沟通,开展亲子活动。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和对象(一)研究方法: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qq聊天、座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主题式经典阅读文化知识的了解程度和诵读情况,收集学生及家长对国学经典诵读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确定课题实验应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措施。

2.文献资料法:广泛搜集和查阅文献资料以及全国其它学校在传统文化方面的宝贵经验和研究成果。

通过整理、筛选,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以及可借鉴的优秀经验。

使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有更高的起点。

3.行动研究法:对研究主题式经典阅读文化促进中小学生阅读教学的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方案,通过一系列课内外语文的实践活动,寻求语文与弘扬国学经典之间联系的桥梁,研究一条适合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途径。

4.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分析,得出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5.对比研究法:根据实验对象个体情况进行实验前后纵向比较,并判断实验效果,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二)研究对象:我校七至九年级全体学生五、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5年9月—2015年10月)1.课题申报和论证。

2.成立课题小组,确定组员;3.制定实验计划;4.组织实验教师学习有关理论,收集资料,做好有关课题的调查,为实验做准备。

第二阶段研究操作阶段:(2015年10月—2016年1月)1.完成和完善《中小学主题式经典阅读》的读本开发;2.实验校进行子课题研究;3.召开各种形式的教研沙龙活动;4.召开阶段性成果汇报会;5. 教师撰写实验论文,撰写阶段实验总结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6.1--2016.2)1.实验校召开实验研讨会,对实验从计划、实施和实验成果等进行验收,撰写实验工作报告;2.各种成果材料收集、整理;3.对本课题进行成果鉴定。

4.结题。

六、课题实施的具体做法:(一)学校阅读方法探究1、开展调查,了解阅读状况确定课题后,为了解家长对学校开展主题式经典阅读是否支持、对学校开展主题式经典阅读的看法以及孩子在家阅读情况,同时也为了解学生对主题式经典阅读兴趣、主题式经典阅读知识掌握和目前经典诵读情况,我们分别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从家长问卷中,我们了解到大部分家长对学校开展主题式经典阅读还是非常支持的,都认为主题式经典阅读对学生的阅读方法指导有很大帮助的。

从学生问卷中,我们了解到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不浓,对国学知识大都不太了解,目前经典诵读数量不多。

根据这一调查情况,我们设计了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课题实施中,我们又分别设计了两份不同内容的调查问卷,就国学阅读兴趣、阅读时间、阅读习惯、阅读方法等方面进行调查,这两次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国学阅读情况有很大的转变。

2、创设条件,造浓阅读氛围课题实施伊始,我们就着力构建儒雅的校园文化,让师生生活中充满书香。

我们最大限度地让让校园的每一面墙都跟学生对话,使静态的校园处处成为经典诵读的育人佳境,我们还要求各班教室根据班级特点制作图书走廊,建立了班级图书角,让学生抬眼望人文,举目品经典。

另外校园广播每天午间会播放经典诵读,下午午休后播放新学堂歌,让学生感其声,领其情。

通过这些文化环境的打造,使学生走进经典,耳濡目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同时我们还确定了“我读书、我快乐”的口号,倡导学生做到晨间集体诵读、午间休闲诵读、睡前放松诵读,以此培养学生国学诵读习惯。

学生要有丰富的书刊可读,这是完成主题式经典阅读的基本条件。

为此我们非常重视学校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的硬件建设,一是投入资金购买了一批适合学生阅读的国学书籍,以增加经典读本的配备;二是建立电子阅览室,鼓励学生网上阅读,广采博闻,开阔视野;三是要求各班建立班级读书角,开展“图书漂流”活动,实现班级学生书籍资源共享。

学校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班级图书吧的建设,为学生广泛而大量地主题式经典诵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课题顺利实施提供了物质保障。

3、推荐读物,选择阅读内容经典是浓缩了中国古代人文自然知识结晶的精华, 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从调查中,我们得知学生对经典了解不够,在选择经典读物上,存在很大盲目性。

所以根据尽量选择音律谐和,节奏明快,琅琅上口的作品,使学生易于吟咏诵读的原则,我们一方面向学生推荐包括《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论语》、《唐宋三百首》等启蒙学读物要求学生在校内诵读;另一方面,针对对经典诵读有兴趣的学生,我们则有计划地引导他们学会如何选择有益的国学读物在家诵读,做到课内外结合,以一带十,相互促进。

在具体内容的选择上, 为了使每个孩子都乐于诵读,并且读有所获,我们把诵读内容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逐步渗透,不断提升。

七年级主要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等,让学生在诵读中初步熟悉古文、了解古文、为今后诵读古文创设了氛围,打下了基础。

八年级则拓展原有的《三字经》、《弟子规》内容,增加浅显易懂的《论语》中的名句,作为诵读的内容。

九年级随着学生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水平,则重点诵读《论语》,分篇章导读。

4、授之以法,提高诵读效率许多学生有了经典阅读兴趣,但如何阅读,学生却心中无底。

为了更好地将经典阅读落到实处,使经典阅读成为有效的阅读。

我们采取了三管齐下的办法,一是每班每周开设一节经典阅读指导课。

这节课可以是经典阅读欣赏课、诗文韵律课、阅读游戏课、古诗词游园课等,通过这些不同类型的课,引导学生学会阅读;二是每年级每月举办一次阅读交流会,进行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师生赛读等方式,让学生从中领悟到好的阅读方法;三是课内带动课外,在课堂上,教师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国学经典内容,采取年级段不同,经典阅读方法的指导各有侧重的办法。

比如七年级段则主要通过游戏等方法让学生了解韵律不同阅读方法不同,八年级段则主要通过“赏——诵——画”的方法来感悟阅读经典的方法并加以运用到自己的阅读经典中最后通过画把自己对经典作品的理解表现出来,九年级则采用“阅读——交流——评析”的方法阅读国学经典,让学生在交流中阅读经典。

品析经典中所蕴含的哲理和文化内涵。

5、注重整合,激发诵读兴趣我们在课题研究实践的过程中,不仅仅局限于在语文课堂上指导阅读经典,还注重国学经典与其他学科、活动的有机整合,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比如我们把国学经典与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学科整合,音乐课上或给经典的古诗配上节奏,即兴来上一段精彩的说唱,或者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深情吟唱;美术课上,老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国学经典所描绘的内容理解画一画,通过说、唱、画等形式,学生从经典中感悟到了国学经典语言的精粹,感悟到了许多做人的真谛。

(二)学生阅读方法探究1、成立经典诵读文本编写小组,选择适合中学生诵读的经典材料编写成册。

教务处将经典诵读作为学校地方课程排入班级课程表,以语文教师为主体,将诵读作为学校的常规工作管理来抓,开辟经典诵读的宣传阵地和交流平台,促进经典诵读活动的正常开展,使学生将诵读经典成为一种习惯,成为学生课外生活的一件乐事。

2、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能创新诵读形式,提高诵读效率。

将经典诵读向其他学科进行渗透,定期开展班级、校级的一些诵读竞赛,营造诵读的氛围,使学生走进经典,耳濡目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情操。

并以此激发学生们的诵读热情。

并逐步完善诵读的评价机制,提高经典诵读的实效。

3、通过多种方式展现学生的诵读成果,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兴趣参与诵读。

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争取诵读经典形式与内容的延伸,形式可以从课堂、学校向家庭、社会延伸;内容可以从学校规定的内容向课外经典内容、国外经典内容的延伸。

开展一些活动展示经典诵读的成果,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经典贯穿于日常的教育过程中。

(三)教师队伍建设1、总体目标以传承国学文化教学为契机,以提高教师文化素质和文化底蕴为重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推进教师国学文化的发展。

经过两年的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善于创新、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素质一流、特色鲜明、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

2、具体做法(1)、引领教师探索国学为主题的课程编写和开发,构建教师快乐和谐的学习团队。

解决教师在文化底蕴的缺陷,从而推动学校国学特色的文化校园建设。

(2)、以国学教学为载体,提高教师国学文化内涵,提升学生和社会对教师的满意度。

实施教师传承国学文化工程,加强教师文化底蕴的发展,引领教师诵读经典,提高全体教师的文化素养。

从而提高学生和社会对教师的满意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