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中考语文-教材梳理分析
2021年中考语文教材梳理-九年级上册现代文
九年级上册现代文第一单元莽.莽(mǎnɡ ) 分.外(fèn) 沁.园春(qìn)妖娆.(ráo) 稍逊.(xùn) 成吉思汗.(hán) 折.腰(zhé) 今朝.(zhāo) 红装素裹.(ɡ uǒ) 风sāo(骚) 天jiāo(骄) 顿失tāotāo(滔滔) 嘶.哑(sī) 喉.咙(hóu) 腐.烂(fǔ)吹刮.(ɡuā) 汹涌.(yǒnɡ) 羽.毛(yǔ)邮.票(yóu) 窄.窄(zhǎi) 矮矮.(ǎi)浅.浅(qiǎn) 一枚.(méi) 大陆.(lù)乡chóu(愁) 坟mù(墓) 海xiá(峡)娉.婷(pīnɡ ) 鲜妍.(yán) 黄昏.(hūn)冠冕.(miǎn) 柔嫩.(nèn) 呢喃.(nán)轻línɡ (灵) é(鹅)黄fú(浮)动丰润.(rùn) 沉醉.(zuì) 忧戚.(qī)枉.然(wǎnɡ ) 摇曳.(yè) 飘逸.(yì)bó(勃)发màn(漫)游jì(寂)静nínɡ (凝)望róu(揉)过chì(翅)翼第二单元蛀.虫(zhù) 容赦.(shè) 禅.师(chán)旁骛.(wù) 羡.慕(xiàn) 骈.进(pián) 佝.偻(ɡ ōu) 亵.渎(xiè) 强聒.不舍(ɡ uō) 秘jué(诀) 浪dànɡ (荡) wànɡ (妄)想tuǒ(妥)当杜jué(绝) jiǎn(拣)择赞誉.(yù) 恍.若(huǎnɡ) 琉.璃(liú)惊骇.(hài) 瞥.见(piē) 箱箧.(qiè)赃.物(zānɡ ) 珐.琅(fà) 制裁.(cái)jié(劫)掠绸duàn(缎) jiǎn(剪)影奇jì(迹) 晨xī(曦) 震hàn(撼) 贸.然(mào) 尴尬.(ɡ à) 恪.守(kè)箴.言(zhēn) 汲.取(jí) 遵循.(xún)自持.(chí) hán(涵)养xián(贤)达絮.絮叨叨(xù) 随机应.变(yìnɡ ) 一意孤.行(ɡū)自吹自léi(擂) 矫róu(揉)造作附yōnɡ (庸)风雅大发雷tínɡ (霆) 随心所yù(欲) 宽宥.(yòu)游弋.(yì) 轻觑.(qù) 麾.下(huī)广袤.(mào) 赘.余(zhuì) 困厄.(è)驰骋.(chěnɡ ) 濡.养(rú) 惊hài(骇)窗línɡ (棂) 自惭形huì(秽) tān(坍)塌chù(矗)立抽丝剥jiǎn(茧)第四单元阴晦.(huì) 鄙.夷(bǐ) 应酬.(chou)惘.然(wǎnɡ ) 恣睢.(suī) 折.本(shé)隔mó(膜) xiāo(萧)索祭sì(祀)伶lì(俐) è(愕)然chī(嗤)笑shì(世)面拮据.(jū) 栈.桥(zhàn)别墅.(shù) 褴褛.(lǚ) 阔绰.(chuò) 煞.白(shà) 糟tà(蹋) 端xiánɡ (详) 恭wéi(维) 与日jù(俱)增郑重其shì(事) 狗吠.(fèi) 旧茬.(chá) 抠.根(kōu)家底.(dǐ) 觅.食(mì) 嬉.闹(xī) 撩.逗(liáo) 掺.杂(chān) 洼.地(wā) 戳.破(chuō) 空旷.(kuànɡ ) 歇.斯底里(xiē) chuī(炊)烟ɡ uāi(乖)巧qū(驱)除lián(镰)刀温shùn(顺) 重dié(叠)第五单元搽.粉(chá) 玄.虚(xuán) 前仆.后继(pū) 渺.茫(miǎo) 诓.骗(kuānɡ ) 舍.身求法(shě) 省.悟(xǐnɡ ) 诬蔑.(miè) 自欺欺.人(qī) 麻zuì(醉) cuī(摧)残huái(怀)古伤今lǒnɡ (笼)罩不足为jù(据) mái(埋)头苦干虚妄.(wànɡ ) 盲.从(mánɡ ) 折.扣(zhé)流俗.(sú) 停滞.(zhì) 譬.如(pì)凶xiǎn(险) 视chá(察) 轻xìn(信)shú(塾)师mò(墨)守懒duò(惰)汲.取(jí) 压榨.(zhà) 根深蒂.固(dì)机械.(xiè) 驾驭.(yù) 锲.而不舍(qiè)tàn(探)求chuànɡ (创)意zīzī(孜孜)不倦中.伤(zhònɡ ) 懒惰.(duò) 自暴.自弃(bào) 遁.词(dùn) 豢.养(huàn) 走投.无路(tóu)nuò(懦)夫鲁dùn(钝) 画龙点jīnɡ (睛) 灌ɡ ài(溉) 繁zhí(殖) 山qiónɡ (穷)水尽第六单元嗔.怒(chēn) 干.系(ɡ ān) 逞.能(chěnɡ ) 颠.倒(diān) 勾.当(ɡ òu) 聒.噪(ɡuō)xiē(歇)息怨chànɡ(怅) 分xiǎo(晓) 腆.着(tiǎn) 作揖.(yī) 不省.人事(xǐnɡ ) 见教.(jiào) 星宿.(xiù) 不由分说.(shuō)桑梓.(zǐ) 侥.幸(jiǎo) 唯.唯连声(wéi)盘chɑ n(缠) 心qiào(窍) jǐn(谨)具贺仪殆.(dài) 拜谒.(yè) 叩.门(kòu)疏.懒(shū) 愧赧.(nǎn) 纶.巾(ɡ uān) 鼎.足(dǐnɡ ) 鄙.贱(bǐ) 茅塞.顿开(sè)失lǐ(礼) ào(傲)慢如雷ɡ uàn(贯)耳ɡ ōnɡ (躬)耕荒wú(芜) 思xián(贤)如渴cì(赐)教倾tuí(颓) dān(箪)食壶浆调.停(tiáo) 发怔.(zhènɡ ) 筵.席(yán)沉甸.甸(diàn) chà(岔)气促xiá(狭)pī(砒)霜★全国大数据告诉你高频热考成语1. 司马迁研读各家史著,搜罗天下遗文轶事,断章取义....,终于写成了《史记》。
202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文言文阅读教材课标篇目梳理——北冥有鱼
7. 重点节奏划分。 (1) 其翼/若垂天之云 (2)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8. 重点句子翻译。 (1)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译: 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2)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译: 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 尽头呢?
示例一:同意。“山气”指山间的云气,如果云气翻滚如野马奔腾,就 是本文中所说的“野马”。 示例二:不同意。本文中的“野马”指的是山 野中奔腾如野马的雾气,而不是指傍晚时分山中静止不动的云气。 4. (写作手法)《北冥有鱼》在文中引用《齐谐》的文字有什么作用?
借《齐谐》之言渲染鹏之大。“击”“三千里”“抟”“九万里”等,极言鹏 徙南冥时气势之恢宏。
[作家作品]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 的著作。 [文本主旨]
本文运用夸张的语言、奇幻的文笔描绘出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 பைடு நூலகம்、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大鹏形象,表现出作者丰富大胆又浪漫奇幻 的想象力。
[写作特色] ① 夹叙夹议。以寓言故事的形式表达思想,增强了说服力。② 想
(3) 怒.而飞 古义: 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今义: 生气,发怒
4. 词类活用。 《齐谐》者,志怪.者也 ( 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 )
5. 重点实词。 (1) 其翼若垂.天.之云( 悬挂在天空 ) (2) 去.以六月息者也( 离开 )2022
6. 重点虚词。
①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代词,它的)
5. 本文善于通过比喻、夸张来说理,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明。 ①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两句运用
中考语文复习课件-课本知识梳理-九下古诗词
第3首 羌村三首(其三) [唐]杜甫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用语简朴质实,将乡村特有的景致描画了出来,而这种质朴, 与下文父老乡邻真挚淳厚的情谊相契合。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短短四句,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由小小的“无人耕”一事 折射出安史之乱的全貌,这首诗也由此表现了高度的概括力。
请为父老歌,艰巨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最后四句写诗人以歌作答,表现自己的感激之情。“愧”字含义 丰富,既有“惭愧”意,又有“感激”“感谢”之意,而“惭愧” 和“愧疚”的成分更多一些。面对浑厚诚实的父老乡亲,诗人深 感时局危难,生活艰困,可又未能为国家、为乡亲造福出力,所 以不但心存感激,而且感到惭愧。结局两句将诗情推向极致,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诗人长歌咏叹,义愤填膺,悲怆 感慨之情骤然高涨。这一声意味深长的叹息,饱含无奈和痛楚, 诗人对国事家事的沉痛担忧让四座乡邻大受感动,产生共鸣,举 座皆是涕泪纵横。
第5首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唐]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第一环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自然环境。“平沙莽莽 黄入天”,这是典型的边塞风沙风景,狂风怒卷,黄沙飞扬, 遮天蔽日,迷迷漫蒙,一派混沌的景象。“吼”字形象地显 示了风的凶悍强劲。“平沙莽莽”一句写天,“石乱走”一 句写地,三言两语就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画出来了。
初中语文_中考复习之说明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说明文阅读方法指导一、说明文的基本知识及考点1.说明文的含义: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客观地说明事物、阐述事理的一种文体,目的是给我们以科学的知识和科学地认识事物的方法。
2.说明文的分类:(1)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事理说明文—介绍抽象事理(概念、成因、规律、特点)事物说明文—说明具体事物(形态、结构、功用)(2)根据写作目的和语言风格来分:实用性说明文--如说明书之类。
科学小品文--主要以介绍科技知识为内容。
平实性说明文--语言平实。
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生动。
3.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题型:判断全文或某些段落的说明顺序答题步骤:在语言表述上,我们尽可能采用“大小结合”式,即:运用了……的时间顺序、运用了……的空间顺序、运用了……的逻辑顺序。
4.说明方法:(题型:全文或某些段落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1)常用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引资料作诠释摹状貌列图表(2)你积累的识记说明方法的口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判断说明方法的一些语言标志:列数据(字):数词(大写也是)确数、约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度数、倍数……(与年代区别)分类别:一类(种)……一类(种)……(区别于逻辑解释中的主次罗列〈一〉〈二〉〈三〉〈四〉)举例子:例如、比如、据说、譬如、有的……打比方:像、仿佛……作比较:也、而、相对于、较……下定义:科学、完整的判断句作诠释:局部、某些方面的特征介绍引资料:引用,标记是引号。
列(画)图表:表格或图表摹状貌:一些描摹性词语(4)说明方法的作用:举例子:使说明的对象更具体、更形象,便于读者理解和认识。
分类别:对事物的各个方面逐一说明,使事物特征揭示得更分明具体,全面有条理。
打比方:能够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列数字:能把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得更准确无误,令读者更信服。
中考语文总复习(一)教材文学常识梳理
8.岑参:唐代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逢入京使》《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9.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唐代诗人。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与 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并称为“温李”。(《夜雨寄北》《贾生》 《无题》) 10.李贺:字长吉,世称李昌谷,唐代诗人,有“诗鬼”之称。与李白、李商 隐并称唐代“三李”。(《雁门太守行》)
【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 1.《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 骚”。其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全书130篇,包括十二 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历史学 家。 (《周亚夫军细柳》《陈涉世家》) 2.《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 的。《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
7.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出现较早,多为叙述著作 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赠序,即临别赠言。在行文风格上,往往集叙事、 说理、抒情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这一文体,在惜别伤离、劝勉激 励的同时,也常常表达作者的一些感慨或见解。如《送东阳马生序》。 8.表:中国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言辞往往恭敬、 恳切。“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基本特征。如《出师表》。 9.书: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 于记事或陈情。如《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
6.《古诗十九首》:是一组五言古诗,一般认为产生于东汉末年。这组古 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在五言诗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庭中有奇树》) 7.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 法接要》,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8.曹植:字子建,三国魏诗人,曹操之子。(《梁甫行》) 9.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其代表作有《出师表》 《诫子书》等。
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一编教材知识梳理篇专题一七上第二节重点文言文解析第篇《论语》十二章(青海近年未考)
第二节重点文言文解析第1篇?论语?十二章(青海近7年未考)原文呈现段层精解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第一句讲学习方法。
第二句讲学习乐趣。
第三句讲为人态度。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ɡ)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讲古代治学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yú) 矩。
〞(?为政?)孔子自述七十年人生经历中知识、修养、精神境界不断提升过程。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达不到“知新〞目。
子曰:“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
〞(?为政?)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高度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高贵品质。
本章回环曲折,一唱三叹,读来情真意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讲兴趣对于学习重要性。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讲孔子竭力提倡“安贫乐道〞思想,与前边对颜回赞美是一致。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讲学习态度,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借鉴别人长处,还要警醒别人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缺点。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对时光流逝慨叹,有劝人珍惜时传神。
寥寥数语,却蕴含着深刻思想内涵。
屡次运用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
(2)思想深刻,富有哲理。
这十二章语录阐述了学习所应有态度、方法以及修身做人应有思想态度,给我们以很大启发,对后世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202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文言文阅读教材课标篇目梳理——三峡
5. 重点实词。
(1) 沿.溯阻绝( 顺流而下 )2021 (2) 有时朝发.白帝( 出发 )2021 (3) 不以疾.也( 快 )2021 (4) 绝 ·多生怪柏( 山峰 ) (5) 每至晴初.霜旦( 刚刚 )2020
6. 重点虚词。
(1)
其
2015ቊ① ②
其间千二百里(代词,指白帝城和江陵) 飞漱其间(代词,代指山峰)
9. 特殊句式。 省略句 (1) 有时朝发白帝。 省略介词“ 于 ”,即: 有时朝于白帝发 。 译: 有时候早晨(坐船)从白帝城出发。 (2) 飞漱其间。 省略介词“ 于 ”,即: 飞漱于其间 。 译: 在山峰之间飞速地往下冲荡。
(3) 或.王命急宣 古义: 有时 今义: 或许;也许
(4) 虽.乘奔御风 古义: 即使 今义: 虽然
(5) 良.多趣味 古义: 甚,很
今义: 好
4. 词类活用。
(1) 虽乘奔.御风( 动词作名词,指飞奔的马 ) (2) 素湍.绿潭( 形容词作名词,急流 ) (3) 回清.倒影( 形容词作名词,清波 ) (4) 晴初霜.旦( 名词作动词,降霜、下霜 ) (5) 空.谷.传响( 名词作状语,在空旷的山谷中 )
注释:① 素湍(tuān):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湍,急流。② 回清: 回旋的清波。③ 绝 (yǎn):极高的山峰。④ 飞漱(shù):飞速地 往下冲荡。⑤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荣,茂盛。⑥ 良: 甚,很。
译文 春冬季节,那么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 水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 的柏树,悬挂着的泉水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地往下冲荡,水清树荣, 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魏地理学家。所撰《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 [文本主旨]
中考复习-文言文-语文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课文梳理_教案教学设计
中考复习-文言文-语文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课文梳理一、《论语》六则1.文学常识《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2.重点字词(1)通假字:说,通“悦”,高兴,愉快。
罔,通“惘”,迷惑不解。
(2)词类活用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旧知识和新知识。
)不耻下问(耻,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耻”。
)(3)成语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不亦乐乎温故知新:温习旧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差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学而不厌:学习总感到不满足。
诲人不倦: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3.《论语》六则主要记录孔子关于教育思想的谈话。
他在学习态度和方法上有哪些主张?孔子关于学习态度的主张有: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学而不厌。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关于学习方法的主张有:①学而时习之。
②温故而知新。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练习回顾读《论语》六则,仿佛在聆听一个渊博的长者对我们的谆谆教诲。
你能结合文中有关语句谈谈你读后的体会吗?例:a:读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懂得了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巩固的道理。
b:读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知道了做人必须有宽广豁达的胸怀。
c:读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懂得了求知要把学习和思考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学有成效的道理。
d:读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我懂得了求知既要有好学的精神,同时又要有虚心请教、不懂就问的态度。
二、《世说新语》二则1.文学常识《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小说集,书中记述了汉魏至晋宋间120多位人物的逸事和言论,时间跨度在三百年左右。
内容涉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宗教以及习俗风尚等许多方面,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2.字词句式(1)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读“fǒu”。
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梳理 九下 八《愚公移山》复习课件
(6)投诸渤海之尾 古义:_之__于_ 今义:各个,许多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F】 古义:_草__木_ 今义:毛发 (8)北山愚公长息曰 古义:_叹__气_ 今义:休息 多义
(1)居 面山而居【F】_居_住__ 佛印居右,鲁直居【F】左_处__在_
(11)始龀,跳往助之
龀:_换__牙_
(12)寒暑易节
易:_交__换_ 节:_季__节_
(13)固不可彻
彻:_通___
(1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穷匮:_穷_尽__
(15)何苦而不平
苦:_愁___
(16)操蛇之神
操:_持___
(17)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负:_背___
(18)无陇断焉
断:隔__绝__
(5)动词被动用法 帝感其诚 原意为:感动,在句中的意思为:被__…__…__感__动 5. 重点实词 (1)高万仞 仞:古__代__以__七_尺__或__八__尺__为_一__仞__,_形__容_极__高_ (2)惩山北之塞 塞:_阻__塞___ (3)出入之迂也 迂:曲__折__,_绕_远__ (4)聚室而谋曰 室:_家__人___ (5)吾与汝毕力平险 汝:_你_们___
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梳理
九年级下册 文言文部分
八、《愚公移山》
八、《愚公移山》[非课标篇目] 《列子》
考情搜索:’12铜仁以课内单篇阅读形式考查。
考点梳理 1. 通假字 (1)始一反焉 _反__通_返__,意思是:_往__返___ (2)甚矣,汝之不惠 _惠__通_慧__,意思是:_聪__明___ (3)河曲智叟亡以应 _亡__通_无__,意思是:_没__有___
(4)一厝朔东 _厝__通_措__,意思是:_放__置_ (5)无陇断焉 _陇__通_垄__,意思是:_高__地_ 2. 古今异义 (1)方七百里,高万仞 古义:指__面__积__ 今义:指方向或四个角都是九十度的四边形,六个面部是 方形的六面体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跟着教材学阅读+【记叙文阅读】——梳理故事情节
初三一轮复习:跟着教材学阅读【记叙文阅读】——梳理故事情节内容解读情节是小说矛盾冲突的演变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
梳理故事情节是中考小说阅读的高频考点,常以表格、思维导图等形式考查,有时候也会结合对联来进行考查。
考点分析1.概括情节:(1)通读全文,进行定位。
即在通读文章后,看文章详细叙述事件的内容分别在文章哪几段。
(2)理清事件,梳理结构层次。
即看文章介绍了哪几件事情,然后再看哪几段都是围绕一件事情写的那几段划分到一起;或根据文段中的关健词来划分层次,如“第一次”“第二次”“后来”等。
(3)根据段落层次来概括每个具体的事件。
2.情节作用:(1)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2)照应前文;(3)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推动展;(4)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5)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常见问法1.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请加以梳理,在表格中填入相应内容。
【如2023·河北/衡阳/郴州/邵阳;2022·安徽/长沙】2.梳理小说情节,将下面图表(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如2023·陕西/河南;2022·杭州/重庆B卷】3.阅读全文,根据提示,将故事情节填写完整。
【如2023·长沙/枣庄;2022·衡阳/湘潭/郴州/昆明】4.请以对联形式概括小说情节, 根据所给上联写出下联。
【如2022·宿迁】教材示例【教材】九年级(上)第16课《我的叔叔于勒》“思考探究”第一题【问题】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讲述了一个曲折的故事。
试根据下面的提示,从不同角度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原因→结果(逻辑)期待→破灭(心理)悬念→结局(技巧)【点拨】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小说情节发展的因素,学会从多角度梳理情节。
【解答】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情节)菲利普一家生活艰辛,对于勒充满期待→发现真相,幻梦破灭,遂弃他而去(逻辑)听到于勒发财的消息,一家人期待他归来解困→发现于勒已成为又老又穷的水手,又急又气,害怕背上包袱,明知对方身份却不相认(心理)菲利普一家苦苦等待于勒归来,为什么?→于勒在海外发财了,一家人盼他回来搭救→在船上巧遇一个与于勒相貌相似的水手,他是谁?→原来就是破产的于勒,一家人希望破灭,失望而归(技巧)中考链接(2023·山东淄博·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2024成都中考语文备考 教材篇目梳理
2024成都中考语文备考教材篇目梳理类型篇目语文要素(教材/教参知识点)写景抒情散文写景类:七上第一单元《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八上第四单元《昆明的雨》托物言志类:七下第五单元《紫藤萝瀑布》《一棵小桃树》,八上第四单元《白杨礼赞》游记类:八下第五单元《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登勃朗峰》《一滴水经过丽江》抒情类:七下第二单元《土地的誓言》,八下第一单元《安塞腰鼓》《灯笼》七上第一单元《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要重视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
还要注意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七上第二单元《秋天的怀念》《散步》:要继续重视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
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有的文章情感显豁直露,易于直接把握;有的则深沉含蓄,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
七上第三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塑生命的人》:重点学习默读。
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以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阅读速度。
还要学会在阅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标题、开头、结尾及文段中的关键语句,都是阅读时需要重点关注的。
七下第二单元《老山界》《谁是最可爱的人》《土地的誓言》:继续学习精读,应注重涵泳品味,尽量把自己“浸泡”在作品的氛围之中,调动起体验与想象。
要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
还要学习做批注,记下自己的点滴体会。
写人记事散文回忆性散文:七上第二单元《秋天的怀念》、第三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下第一单元《回忆鲁迅先生(节选)》、第二单元《老山界》、第三单元《阿长与〈山海经〉》《老王》、第四单元《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八上第二单元《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第四单元《背影》其他:七上第二单元《散步》、第三单元《再塑生命的人》七下第三单元《阿长与〈山海经〉》《老王》:注重熟读精思,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
八年级下册-中考语文课本重点字词分册梳理(部编版)
行辈(hánɡ)
• 凫水(fú)
船楫(jí)
• 怠慢(dài)
潺潺(chán)
• 眼眶(kuànɡ)
登时(dēnɡ)
• 晦暗(huì)
羁绊(jī)
• 冗杂(rǒnɡ)
瞳仁(tónɡ)
• 恬静(tián)
怅惘(chànɡ wǎnɡ)
撺掇(cuān duo) 钳子(qián) 脑畔(pàn) 亢奋(kànɡ) 蓦然(mò) 家眷(juàn) 束缚(fù)
• 严峻(jùn)
屹立(yì)
• 渺远(miǎo)(同“邈远”) 燎原(liáo)
• 斡旋(wò)
幽悄(qiǎo)
• 篡(cuàn)改
缥缈(piāo miǎo)
• 欺侮(wǔ)
褪色(tuì)
• 白羊肚(dǔ)
溺(niào)(同“尿”)
• 殚精竭虑(dān)
戛然而止(jiá)
磅礴(pánɡ) 宽慰(wèi) 锵然(qiānɡ) 争讼(sònɡ) 熙熙然(xī) 马前卒(zú) 斗方大字(dǒu)
彗星(huì) 锃亮(zènɡ) 劫难(jié) 龟裂(jūn)
踪迹(zōnɡ) 悬殊(shū) 凋零(diāo) 两栖(qī)
• 一、易读错的形近字
• 第四单元
抉jué
①
决jué
诀jué
缅miǎn
②
湎miǎn
腼miǎn
抉择 决心 口诀 缅怀 沉湎 腼腆
• 二、重难易读错的字
• 卑劣(liè)
蛮横(hènɡ)
• 一、易读错的形近字
• 第二单元
赌dǔ 赌注
①
睹dǔ 目睹
堵dǔ 围堵
瞄miáo 瞄准 ②
锚máo 抛锚
2021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梳理文章行文思路考点分析
2021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梳理文章行文思路考点分析1.考点解读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线和途径。
理清行文思路是整体阅读一篇文章的前提,是对文章进行深层理解的基础。
在回答行文思路时,应该把文章结构、写作方法、段落大意等方面融合在一起。
2.命题形式(1)请根据提示(或示例)理清本文作者(人物)心理发展变化(情感变化的过程)。
(2)请根据提示(或示例)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
(3)文章(××段)的论证思路(论证过程)是怎样的?3.解题思路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抓住时间标志。
有的文章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的,对于这类文章,我们要抓住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分出不同阶段,从而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抓住地点转移。
有的文章是按地点转移来安排材料的,对于这类文章,我们要抓住表示地点转移的词语,分出不同地域,从而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3)抓住情节转换。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我们可以按“起因——经过——结果”这样的思路来分析;也可以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样的思路来分析。
(4)抓住角度变化。
有的文章按描写对象的不同而运用不同的描写角度,对于这类文章,把握了角度变化,也就把握了作者的行文思路了。
(5)抓住情感变化。
有的文章在行文的过程中,或隐或显地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能理清作者情感的变化,行文的思路也就理清了。
(6)梳理段(句)与段(句)之间的关系,归纳出全文(语段)的论证过程。
对于表态、看法、观点、结论等之类的文字,在分析时可直接引用或提炼。
4.答题模板(1)记叙文:①按照顺序/地点/情节/情感要素梳理出行文思路。
②根据示例摘取或概括符合要求的词语或短语。
(2)议论文:①论点在开头。
首先提出……观点,接着用……事例或名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的结论/发出……号召。
②论点在结尾。
首先,列举……事例/引用……;然后,从……角度/运用……论证方法对……进行了论证;最后,得出了……结论,证明了……论点。
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课本重点字词分册梳理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解析版)
字词训练与检测(七年级下册)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殷.红(yān)嘱.咐(zhǔ)鞠.躬尽瘁(jū)锋芒毕露B.行.列(hánɡ)草率.(shuài)鲜.为人知(xiān)一畴莫展C.游说.(shuō)竭.力(jié)慷慨.淋漓(kǎi)马革果尸D.瑕.疵(xiá)躲藏.(cánɡ)兀.兀穷年(wū)炯乎不同【答案】A【详解】B. 鲜.为人知(xiǎn),“一畴莫展”改为“一筹莫展”;C. 游说.(shuì),“马革果尸”改为“马革裹尸”;D. 兀.兀穷年(wù),“炯乎不同”改为“迥乎不同”;故选A。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A.仰慕窘迫鞠躬尽瘁迥乎不同B.彷徨混浊锋芒必露锲而不舍C.调羹轻捷慷慨淋漓炯炯有神D.咖啡栏杆沥尽心血当之无愧【答案】B【详解】B项“锋芒必露”应为“锋芒毕露”。
3.下列词语的字形全对的一项是()A.元勋暑名迭起声震天地B.典藉轻捷草率一反既往C.选骋凝结调羹心会神凝D.埋葬谣言秩序群蚁排衙【答案】D【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
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A项,“暑名”写作“署名”;B项“典藉”写作“典籍”;C项,“选骋”写作“选聘”。
4.汉字积累——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奠.基(diàn)背颂马革裹.尸(ɡuǒ)死而后己B.难堪.(kān)爆炸驰骋.万里(chěnɡ)截然不同C.殷.红(yīn)昆仑锋芒毕露.(lù)引人注目D.署.名(shǔ)宰割热泪满眶.(kuānɡ)鞠躬尽瘁【答案】B【详解】试题分析:A.“颂”应写为“诵”,“己”应写为“已”;C.“殷”应读为“yān”;D.“眶”应读为“kuàng”。
初中语文重点文体知识梳理(含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分析与总结)
1. 记叙文六要素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作用概括文章内容、归纳故事情节。
举例(统编八上)《背影》内容概括:冬日的一个下午(时间),在南京火车站(地点),“我”(人物)坐火车去北京(起因),父亲(人物)来车站送“我”(经过),“我”看着父亲离开的背影,发出“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的感慨(结果)。
2. 常见类型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
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多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
其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
举例:(统编八上)《藤野先生》就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交往的缘起、交往的经过与别后的怀念)为叙事线索,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
抒情散文一般不详述事件的具体过程,没有完整的情节,也不具体描写人物,而是通过人、事、物、景来传达作者的心声,反映完整的精神面貌,体现特定的精神或主旨。
举例:(统编七上)《春》通过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抒发了作者对春天喜爱至深的情怀,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激励人们珍惜春光、奋发向上。
哲理散文哲理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一般以一件事开头,论述道理并加以评论总结。
举例:(统编八上)《我为什么而活着》为“总——分——总”结构,作者在第一段直抒胸臆,总结了支配自己一生的主要动力;接着对自己的人生追求加以详细解释;最后一段对自己的一生做出总结,他认为这样活是值得的,有意义的。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与个人生活的一种体裁。
举例:(统编九上)《我的叔叔于勒》主要写“我们”一家人在去哲尔赛岛途中,巧遇叔叔于勒的经过,刻画了菲利普夫妇在发现富于勒变成穷于勒时的不同表现和心理。
小说三要素:①人物(作用:支撑故事情节,并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②情节(作用:承上启下;吸引读者;设置悬念;背景设置;埋下伏笔);③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课本重点字词分册梳理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解析版)
字词训练与检测(七年级上册)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抖擞.(sǒu)涨.潮(zhǎng)酝踉.(niàng)B.黄晕.(yùn)混.杂(hǔn)斗笠.(lì)C.支撑.(chēng)薄.烟(bó)笼.罩(lǒng)D.嘹.亮(liáo)蓑.衣(suō)应和.(hé)【答案】C【详解】A.酝踉.(niàng)——酝酿;B.混.杂(hǔn)——hùn;D.应和.(hé)——hè;故选C。
2.下面各组词语中,字形书写错误最多的一项是()A.狭窄清亮山青水秀一髻白花B.高渺利落淅淅历历夜狼自大C.脉膊水澡汗流夹背杜鹃滴血D.秀气诱惑迫不急待尤然而生【答案】C【详解】A.“山青水秀”的“青”应写作“清”,共有1处错误;B.“高渺”的“渺”应写作“邈”,“淅淅历历”的“历”应写作“沥”。
“夜狼自大”的“狼”应写作“郎”,共有3处错误;C.“脉膊”的“膊”应写作“搏”,“水澡”的“澡”应写作“藻”,“汗流夹背”的“夹”应写作“浃”,“杜鹃滴血”的“滴”应写作“啼”,共有4处错误;D.“迫不急待”的“急”应写作“及”,“尤然而生”的“尤”应写作“油”,共有2处错误;故选C。
3.下面各组词语中,字形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苍海烘托丰茂花枝召展B.摇蓝宛转宽敞水何淡淡C.碣石稀疏天崖红波涌起D.枯藤镶上蓝天津津有味【答案】D【详解】A:“苍海”——“沧海”,“沧”是暗绿色,“苍”指的是深青色或深绿色,如苍翠;“花枝召展”——“花枝招展”;B:“摇蓝”——“摇篮”,“篮”和一般和竹子有关,所以用竹字头;“水何淡淡”——“水何澹澹”;C:“天崖”——“天涯”,“涯”的本义指水边,泛指边际,而“崖”与山有关,如山崖、悬崖;“红波涌起”——“洪波涌起”,“洪波”是“大波浪”和水有关;故选D。
【部编版】中考语文新课标40首古诗词曲知识考点归纳梳理精编
【部编版】中考语文新课标40首古诗词曲知识考点归纳梳理精编课标40首古诗词曲知识归纳·一、古诗词曲典故诗句及出处典故及情感分析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次北固山下》雁足传书:出自《汉书·苏武传》。
苏武被困匈奴多年,单于诡称苏武已死。
后来汉使探知实情,声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得大雁,雁足系有苏武所写帛书,云其在某泽中。
单于不得已,交还苏武等九人。
后遂以“雁足传书”指大雁能传递书信。
【情感】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乡愁)。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其一)垂钓碧溪:相传吕尚(姜太公)未遇周文王前曾在渭水的磻溪垂钓,后辅佐周武王灭商。
乘舟梦日:相传伊尹受商汤任用前,曾梦见乘船经过太阳旁边。
【情感】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长风破浪:比喻终将实现远大理想。
《宋书·宗悫传》载,南朝时宗悫用“乘长风破万里浪”来形容自己的抱负。
《行路难》(其一)【情感】表现了诗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
玉龙:指宝剑。
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化为龙。
【情感】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决心,表达了诗人忠君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怀。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东风:赤壁之战中周瑜利用东风之势火烧赤壁,大败曹军。
铜雀:即铜雀台。
曹操建于邺城,因楼顶铸有大铜雀而得名。
曹植所作《铜雀台赋》中的“连二乔”,指的是铜雀台旁的两座桥。
诸葛亮游说东吴,为了说服东吴联蜀抗魏,就说《铜雀台赋》说的是“揽二乔”,曹操父子以此侮辱东吴无人,要攻下东吴,霸占东吴二乔(孙策之妻和周瑜之妻)。
所以诗里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就是说如果不是有东风成全周瑜的火烧之计,曹操恐怕早就破了东吴,把二乔抢去锁在铜雀台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温故而知.新( 理解,领会
)
7.关键句子翻译。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_学__了_并_时__常_温__习_它_,__不_也_很__高_兴_吗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 也聪。明而且爱好学习,不认为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
穹.苍(qióng) 模.样( mú) 石碣.( jié ) 荒漠.( mò ) 嬉.游( xī )
黑黝.黝( yǒu) 榛.子(zhēn ) 焚.香( fén ) 远遁.( dùn ) 言讫.( qì ) 迸.裂(bèng) 犟.龟(jiàng) 蜗.牛( wō ) 瞌.睡( kē ) 蝌.蚪.(kēdǒu ) 镌.刻( juān ) 偌.大( ruò) 簇.新( cù ) 横亘.( gèn) 抱憾.( hàn )
(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记住
)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里指新的理解与体会 )
(4)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凭什么
)
(5)择其善者而从.之( 采纳,听从
)
6.解释下面的多义词。
(1)而 温故而.知新( 表承接,而且
)
人不知而.不愠( 表转折,却
)
(2)知 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
不愠.( yùn )
2.通假字。
(1)不亦说乎
___说___通___悦___,
意思:__喜_悦_、__愉_快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而不思则罔 __罔____通___惘___,
意思:___迷__惑_不_解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今异义。 (1)学而不厌. 古义:____满__足_____ 今义:___厌__烦______
辄.难
3.古今异义。 (1)与友期.行 古义:__约__定_________ 今义:_常__用__于__指__“__日__期”
第一篇 教材梳理
字词梳理七年级上册
一、给加点字注音。 伶.仃.( língdīng ) 瑟.缩( sè ) 虐.杀( nüè ) 寂寥.( liáo ) 嘈.杂( cáo ) 冗.长(rǒng) 迁徙.( xǐ.笑( nì ) 荤.菜(hūn ) 揶.揄.( yéyú ) 哽.咽.(gěngyè ) 蹒.跚.p( ánshān) 憧.憬.(chōngjǐng) 元勋.( xūn) 造孽.( niè ) 蓦.地.( mòdì) 浩瀚.( hàn ) 应和.( hè ) 酝.酿( yùn ) 黄晕.( yùn ) 贮.蓄( zhù) 澄.清(chéng) 发髻.( jì ) 隧.道( suì) 山麓.( lù ) 饼饵.( ěr )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_学__习_而_不__思_考_就__会_迷__惑_不_解__,_只_思__考_而_不__学_习_就__会_在__学_ __业__上_陷_入__困_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8.成语积累: ___温__故_知_新__、_择_善__而_从__、_学_而__不_厌_、__不_耻_下__问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世说新语》二则 古文二则
考点直击
作家作品
刘义庆(403 — 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 (今江苏徐州)人,《世说新语》是他组织一批 文人编写的。
《世说新语》二则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尊君在不.( fǒu ) 友人惭.( cán )
华歆.( xīn )
之( zhé)
2.通假字。 尊君在不 ___不_____通___否_____, 意思:______在__不__在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 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 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孔门后学辑录而成。
6.成语推断法。在所知道的成语中推断出文言文中实词的
含义。,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 lún ) 不亦说.乎( yuè ) 不倦.( juàn) 罔.(wǎng) 殆.( dài )
2.根据所给的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 (1)指费尽心思。( 煞费苦心 ) (2)为人处世的道理。( 人情世故 ) (3)原指古典文学作品里描写自然景物的四 种对象,后来比喻堆砌辞藻,内容空乏的诗义。 ( 风花雪月) (4)埋怨天,责怪人。形容遇到了不如意的 事一概抱怨客观条件。( 怨天尤人 ) (5)比喻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 萍水相逢 ) (6)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防备。( 猝不及防 ) (7)形容十分惊慌或着急,没有主意。 ( 六神无主 )
(8)言语简明而意思完备。( 言简意赅 )
(9)指苦心钻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 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 ( 苦心孤诣)
(10)形容旅途辛苦劳累。( 风尘仆仆 )
文言文知识梳理七年级上册
(一)《论语》六则 考点直击
作家作品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 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 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被后人誉为“圣人”。
(2)是.以谓之“文”也 古义:__代__词__,__这_ 今义:_判__断_动__词__,_ 是
4.词类活用。
(1)温故.而知新
(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故,旧的,这里指旧的知识。 )
(2)不耻.下问(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怨恨,心里不满 )
差_的__人_请_教__可_耻_,__因_此_被__称_作_“__文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选3)取择他其们身善上者好而的东从西之加,以学其习不、善采纳者,而他改们(之身。上)不好 _的_东_西__(自__己_身_上__如_果_有__就_)_加_以_改__正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