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香玉个人简介资料 常香玉的资料

合集下载

常香玉感动中国人物事迹5篇

常香玉感动中国人物事迹5篇

常香玉感动中国人物事迹5篇常香玉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篇1“谁说女子不如男!”听到这句著名的豫剧唱词,人们大多会想起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

她集豫剧之大成,开创了深受广大群众喜欢的常派艺术;她德艺双馨,靠义演给抗美援朝志愿军捐飞机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是当之无愧的“人民艺术家”。

常香玉原名张妙玲,1923年9月15日出生于河南省巩义县南河渡镇董沟村一个贫寒家庭。

为了不当童养媳,她9岁起随父亲学习豫西曲调,练就了“吐字重而不死,轻而不飘”的绝功。

凭着刻苦练就的一副“金嗓子”,常香玉10岁就登台演出,13岁时得到“文武全才之伶童”的美誉,开始在梨园崭露头角。

然而在各种旧势力的压迫和欺侮下,常香玉的生活并不安定,戏场多次被地痞恶霸捣乱,戏台也多次被军阀用手榴弹炸毁。

为了活下去,她不得不四处漂泊演出。

1948年,常香玉在陕西西安创办香玉剧校(后改为香玉剧社),培养豫剧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有一次剧社在甘肃酒泉演出,常香玉看到解放军战士看戏不光自觉买票,纪律严整,散场后还主动帮剧社搬道具、提戏箱。

这给从旧社会走来的常香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打响保家卫国之战。

为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常香玉决定进行巡回义演,为志愿军捐献一架飞机。

当时,一架飞机需要十几亿元(旧币),对常香玉来说是个天文数字。

她卖掉剧社的运输卡车,取下金戒指,拿出多年积蓄,作为捐献义演的基金,还把3个孩子送进了托儿所。

1951年,常香玉带领香玉剧社的演职人员辗转华中、华南、西北等地演出180余场次,半年时间里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行程逾万里。

观众被常香玉的爱国热情所感动,掀起了爱国捐献的热潮。

最终,义演筹集到15.2亿余元。

常香玉把钱交给当时的“抗美援朝总会”,并委托他们代买一架战斗机,献给浴血奋战的志愿军将士们。

1953年春天,经上级批准,常香玉率领香玉剧社奔赴朝鲜战场,开始了长达半年的战地慰问演出。

她后来回忆说:“当时的条件特别艰苦,我跟志愿军将士们吃住在一块,朝夕相处,一起出生入死,耳闻目睹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分析豫剧代表名家常香玉及其作品《花木兰》中反映的思政元素。

分析豫剧代表名家常香玉及其作品《花木兰》中反映的思政元素。

分析豫剧代表名家常香玉及其作品《花木兰》中反映的思政元素。

豫剧代表名家常香玉:常香玉是著名的豫剧名家,1921年出生于河南巩县的一个偏僻的山沟里,幼年家贫,家里有八口人但只有半亩地,常香玉到了九岁的时候,开始跟豫剧演员的父亲张凤先学艺,不久后又进入了科班学艺。

半年后常香玉出了戏班,开始跟父亲到处搭班演戏,在军阀林立、土匪横行的年代,这些戏曲演员的日子很不好过,常香玉从小就受尽了苦楚。

常香玉比较早地打破了这一传统框框,把长于表现昂扬情绪的豫东调和长于表现深沉情绪的豫西调粹合在一起使用。

后来,她又把豫剧里的(二八板〕和〔流水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了长于叙事和抒情的(二八流水混合板〕,这样就大大扩展了豫剧唱腔的表现能力。

解放以后,常香玉的艺术视野更加开阔了,对豫剧唱腔的革新也就更加大胆了。

她在几十年中创造的许多优秀的、丰富多彩的唱腔,对丰富和发展豫剧旦角的唱腔艺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花木兰》中反映的思政元素:《花木兰》中的虚实相生,即是借助实际的情境激发出无限想象的空间,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效果。

例如:在木兰建功立业之后,贺元帅想将他的小女许配给木兰,于是向木兰提亲,然后木兰用“巧计”哄走了贺元帅,这是对实景的描写;接下来,木兰就想着她将要回家与父母重聚的喜悦场景,想着弟弟忙着为自己“宰猪羊”,想着姐姐和过去一样漂亮,然后“开我的东阁门,坐我的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这些是虚景的描写。

该选段的念白虚实结合,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即将回到家乡的无限喜悦与憧憬之情。

所以,豫剧《花木兰》通过文学意境的展示,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下的“家”文化的理念。

常香玉简介

常香玉简介
常香玉简介
DOCS SMART CREATE
CREATE TOGETHER
DOCS
01
常香玉的生平与演艺经历
常香玉的出生背景与成长经历
常香玉13岁时开始登台演出
• 她在父亲的鼓励下,开始学习豫剧表演 • 她凭借出色的表现和天赋,很快成为了戏班子的主角
常香玉于1923年出生在河南省巩义市
• 她的父亲是一名医生,母亲是一位贤惠的家庭主妇 • 她的家庭环境相对富裕,使她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
常香玉的家庭成员与亲属
常香玉的丈夫陈宪章是一位著名的豫剧表演艺术家
• 他们夫妻二人共同致力于豫剧事业的发展,成为了戏曲界的佳话 • 他们的家庭成员和亲属也受到了常香玉的影响,对豫剧事业充满了热爱
常香玉的家庭成员包括她的丈夫、儿子和女儿
• 她的家庭成员对她的事业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鼓励 • 他们的家庭生活充满了和谐和幸福
常香玉的兴趣爱好与个性特点
常香玉的兴趣爱好包括读书、写字和画画
• 她热爱文化,喜欢通过阅读来丰富自己的知识 • 她的字写得很好,画画也有一定的造诣
常香玉的个性特点是非常执着和敬业
• 她对豫剧事业充满了热情,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场精彩的 演出 • 她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对待艺术严谨细致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04
常香玉的个人生活与家庭
常香玉的婚姻与生活
常香玉与丈夫陈宪章结婚后,共同度过了幸福的时光
• 他们的婚姻生活美满,相互扶持,共同成长 • 他们共同为豫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成为了戏曲界的楷模
常香玉在晚年时,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 她坚持为观众演出,传播豫剧文化 • 她的生活态度和精神成为了人们学习的榜样

常香玉的

常香玉的

部捐献给家乡巩义。至于她平生资助过多少遇到困难的父老乡亲,更是无法计数。
对自己、对家人,抠了再抠,省了又省;对国家、对人民,慷慨解囊,捐献一切,这 就是我们的豫剧大师,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常香玉。常老视奉献社会为人生乐事,她的 儿女回忆说,我们只记得妈妈每次捐钱的时候都特别开心。事后,她总是像孩子一样幸福 地对我们说:“你们知道吗,一个人在做完好事之后,心里会特别踏实,不发慌,晚上睡 觉特别香!”这就是大师的境界,大师的胸怀。
1937年在洛阳市募捐游艺会举行义演,救济遭水灾难胞. 1946年为兰州四所大专院校进行募捐义演。 1950年为慰劳志愿军和救济朝鲜难民进行义演。 1982年为郑州少年儿童福利基金会筹集基金进行义演。
常香玉的“小气”与大方
豫剧大师常香玉是个很“小气”的人,有时“小气”得很不近“情理”,恨不得一分钱 掰两半花,但那是对自己、对家人。 她住了17年的房子,刷的是白灰墙,铺的是水泥地,用的是单位几十年前发的旧家具。 她一辈子很少穿新衣服,衣服总是补了又补,枕头还是用旧衣服裹的。在她病重时,女儿 曾说:走时给你穿一件新秋裤吧?她说,旧秋裤洗洗,干净就中,不准乱花钱。就这样, 她去世时仍穿的是一套旧衣服。她日常生活习惯更是“抠门”,不许孩子在外面馆子里吃 饭乱花钱,连买菜都要求保姆:“下午买,因为便宜。”小女儿出国了,每当她打来越洋 电话,常老总是简单地说几句就要挂电话。小女儿不理解:“妈,您就这么不愿意和我讲 话?”常老说:“把钱花在电话费上不值,还不如把钱省下来,送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常香玉又是个很慷慨大方的人,慷慨大方得让人感动落泪,恨不得把心都掏出来,那 是对国家、对人民。 解放初,为了替国家分忧,她在文艺界第一个带头要求降低自己的工资;抗美援朝时, 她为给志愿军捐献飞机,卖掉了汽车、首饰,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并带领剧社在半年时 间里义演180多场;“文化大革命”后,她把补发的1万多元工资全部交了党费;1995年, 她携带弟子义演,票房收入全部捐献给下岗职工; 2003年,她又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 出1万元,捐献给非典防治工作;2004年,她在遗嘱中要求把积攒的最后几万元也全

常香玉的小气与大方

常香玉的小气与大方

读了常香玉的故 事,请用一句话来表 达对艺术家的赞美。
常香玉的 “小气”与大方
常香玉,豫剧表演艺 术家,河南巩县人。 1922年出生,原名张 妙玲。常香玉出身艺 人之家,从小学戏, 10岁登台,13岁主演 《西厢》,名满开封 。一生从事豫剧的演 出与研究。常香玉的 一生始终心系人民、 心系国家,是德艺双 馨的艺术家。
常香玉,豫剧表演艺玲。常香玉出身艺人 之家,从小学戏,10岁登台, 13岁主演《西厢》,名满开封。
一生从事豫剧的演出与研究。 常香玉的一生始终心系人民、 心系国家,是德艺双馨的艺 术家。
自学指导一
自由读文,注意读准生 字的读音,在读中认识 生字,并将不认识的生 字所带出来的词语画上 记号,读一读。
自学指导二
默读课文,思考 :
课文写的是什么故事?
课文写人民艺术家常香玉不 为自己和家人着想,而始终心系 祖国人民的既“小气”又大方的 故事。
自学指导三
请你想一想:
1、课文通过哪些具体事例表 现了常香玉的“小气”与大方? 2、你从常香玉身上感受到了 哪些可贵的品质?
语意理解
“对自己、对家人,省了又省; 对国家、对人民,慷慨解囊,这 就是我们的豫剧大师,德艺双馨 的艺术家常香玉。”
这段高度概括总结了上文,她的“小气” 与大方是针对不同的对象,由此可以看出她 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本段高度评价了常 香玉的一生:德艺双馨,“馨”指散发很远 的香气。这一评价十分恰当,也表现了作者 对常香玉无限的热爱与尊敬之情。

《香玉剧社号》解析

《香玉剧社号》解析

战争是需要经济做后盾的。当时, 中国刚刚经历过八年抗日战争和三年解 放战争,可以说是满目疮痍,百废待兴
由于多年战争的摧残,我国社会主义经 济在1949年全国解放时,已经处于全面崩溃 的境地。以1949年与历史上最高年产量相比 ,工业总产值减少50%左右,粮食产量减少 25%,棉花产量减少48%。市场物价上涨, 广大劳动人民贫困失业,生活下降到十分悲 惨的地步。
百废待兴 丧心病狂
在课文中找一找这些词再读一读,说说 你是怎么理解的?如果能用它们造句,你就 更棒了!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 1、这架飞机为什么叫“香玉剧社 号”?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讲的是豫剧表演艺术家 常香玉带领香玉剧社为抗 美援朝捐献飞机,飞机的 名字叫“香玉剧社号”。
人们又是怎么欢迎和支持他们的?
(1)每到一处,剧社都受到当地政府和群 众的热烈欢迎和支持,演出场场爆满。观 众们踊跃地把自己的积蓄投进募捐箱中。 (2)许多爱国民主人士,用高出票价几倍 甚至几十倍的钱买票,支持他们的义举。 (3)一块华侨捐助的金表,许多人买了又 捐,捐了又买,反复几次,到最后这块手 表的价钱升到一千万元。
分段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1自然段写常香玉带领剧社捐献的一架 战斗机陈列在“中国航空博物馆”里。 第2—4自然段写常香玉决定给志愿军买 一架战斗机。 第5—10自然段写常香玉克服困难义演筹 款,终于如愿购买了一架战斗机。
11自然段写这架飞机在抗击侵略者的战斗 中所起的作用和常香玉捐献飞机的影响。
思考:
1、常香玉为什么要捐献飞机? 2、她是怎样带领剧社人员捐献飞机的? 3、她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常香玉是怎样带领剧社人 员捐献飞机的?

常香玉:戏比天大的豫剧大师

常香玉:戏比天大的豫剧大师

常香玉:戏比天大的豫剧大师作者:完颜亮来源:《党史博采·纪实(上)》 2012年第6期唱戏先做人、无德艺不立,德艺双馨,戏比天大是豫剧表演艺术大师常香玉的一生追求。

她为人们留下了戏比天大的艺术信念,留下了爱国家、爱人民的崇高风范,在中国戏曲艺术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她的一生,光彩照人,堪为世范。

完颜亮严父教戏1923年9月15日,在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董沟一个姓张的人家所住的窑洞里,诞生了一个女孩儿。

父亲给这个孩子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张妙玲。

她的父亲张福仙是唱豫剧的,张妙玲自然受到影响,从小就喜欢豫剧。

张妙玲长到9岁时,按当地风俗,应该送给别人家做童养媳了。

可是,她说什么也不愿意去。

她抱着父亲的大腿,哭着说,只要不让我去,我干什么都行。

父亲见此情形,叹了一口气,说:这个孩子嘛,就跟着我,我教她学戏。

学成了,她有碗饭吃。

1932年,9岁的张妙玲开始随父亲学戏。

在旧中国,唱戏的艺人被视为“下九流”,被人瞧不起。

董沟的人们听说张福仙自己唱戏,还让他女儿学戏,都在背后指指点点。

要面子的张福仙在家乡待不下去了,一咬牙,干脆卖了家里的土窑,带着妻儿,一家四口前往密县,投奔一‘个朋友办的豫剧戏班。

在戏班,张福仙白天照料演出等杂务,闲下来就教女儿学戏。

张妙玲小小年纪就随父住在戏班里,每天听着豫剧吃饭,听着豫剧睡觉,白天还要跟父亲学唱戏,可以说是“浸泡”在豫剧里了。

张家人虽然走了,但族人仍然觉得张家一门出了“戏子”,是十分丢人的事。

张家族长托人捎信给张福仙,告诉他,不准他学戏的女儿姓张,死后也不准她进张家祖坟。

张福仙也很犟,不姓张就不姓!正好,当时他和—个叫常老大的结拜为把兄弟,就让张妙玲拜常老大为义父,改姓为常。

常老大对常香玉就如同自己的女儿一样,在自己吃饭有上顿没下顿的情况下,为了给义女增加营养,他经常用仅有的一点钱买来面和肉,做烧饼夹肉给她吃。

常老大演豫剧,以扮演项羽出名,自己一生都崇拜项羽,便给自己的义女取名为“常项羽”。

常香玉

常香玉

常香玉常香玉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河南巩义人1922年生,原名张妙玲出身艺人家庭的她九岁随父张福仙搭班学戏拜翟燕身周海水为师,并随义父姓改名为常香玉,初学武丑,小生,须生,后专演花旦(旦脚)幼功深厚十岁登台十三岁主演6部西厢名满开封,原唱豫西调后在演出中逐渐融合豫东祥符各调,并吸收曲剧,山西梆子,河北梆子,京剧等一些唱腔别创新腔。

1938年因病不能再演武戏而潜心钻研青衣,花旦,1941年赴陕甘演出1948年在西安创办香玉剧社致力于培养青年演员,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率剧社巡回西北,华南,中南各地演出,以演出收入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一架,有爱国艺人之美誉,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荣誉奖。

同年出国演出。

常派唱腔字正腔圆运气酣畅,韵味醇厚,格调新颖,以声带情,以情带声,多彩垛多姿,雅俗共赏,表演刚健清晰,细腻大方,性格鲜明,在表达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上,细致入微,一人一貌,栩栩如生,大师的代表作有花木兰,拷红,断桥,人欢马叫,红灯记等。

常大师她1959年加入中国*,历任中国戏曲家协会副主席,河南分会副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同时也是一,二,三,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豫剧豫剧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

因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

在豫西山区演出多依山平土为台,当地称为“靠山吼”。

因为河南省简称“豫”,解放后定名为豫剧。

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

流行地区豫剧的流行地区分布甚广,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新疆、西藏都有豫剧演出。

关于豫剧的起源。

豫剧产生于明末清初,初时以清唱为主,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因而发展非常迅速。

豫剧起源已经很难考证,说法不一。

一说明末秦腔与蒲州梆子传入河南后,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而成,一说由北曲弦索调直接发展而成说一说是在河南民间演唱艺术,特别是自明朝中后期,在中原地区盛行的时尚小令基础上,吸收"弦索"等艺术成果发展而成。

常香玉的小气与大方

常香玉的小气与大方

我会读
豫剧 保姆 巩义 荣誉 捐献 遗嘱 携带 追授 积攒 资助 积蓄 抠门儿 慷慨解囊 德艺双馨
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用自己喜欢的方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式画出文中生字词。 式画出文中生字词。 2、再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什么事? 、再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什么事?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常香玉对谁小气,又对谁大方?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常香玉对谁小气 又对谁大方 又对谁大方? 4、熟读课文,结合课文找找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为什 、熟读课文,结合课文找找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 么? 5、文章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什么,运用了 、文章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什么, 什么写作方法? 什么写作方法? 6,你能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吗? ,你能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吗?
常香玉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河南巩义 年生, 人1922年生,原名张妙玲出身艺人家庭。 年生 原名张妙玲出身艺人家庭。 初学武丑,小生,须生,后专演花旦( 初学武丑,小生,须生,后专演花旦(旦 幼功深厚十岁登台十三岁主演6部西 脚)幼功深厚十岁登台十三岁主演 部西 厢名满开封, 厢名满开封, 1938年因病不能再演武戏 年因病不能再演武戏 而潜心赴陕甘演出1948年在西安创办香 而潜心赴陕甘演出 年在西安创办香 玉剧社致力于培养青年演员, 玉剧社致力于培养青年演员,1951年为 年为 支援抗美援朝,剧社巡回西北,华南, 支援抗美援朝,剧社巡回西北,华南,中 南各地演出,以演出收入捐献“ 南各地演出,以演出收入捐献“香玉剧社 战斗机一架,有爱国艺人之美誉, 号”战斗机一架,有爱国艺人之美誉, 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 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 会获荣誉奖。同年出国演出。 会获荣誉奖。同年出国演出。常大师她 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戏曲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家协会副主席,河南分会副主席, 家协会副主席,河南分会副主席,河南豫 剧院院长,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 剧院院长,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同时也 是一,二,三,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 是扫清字词。 、粗读课文,扫清字词。 2、再读课文,感知大意。 、再读课文,感知大意。 3、默读课文,理解内容。 、默读课文,理解内容。 4、细读课文,体会感情。 、细读课文,体会感情。 5、精读课文,理清脉络 、精读课文, 6、复述课文,加深记忆。 、复述课文,加深记忆。

常香玉忠党爱国的“人民艺术家”

常香玉忠党爱国的“人民艺术家”

龙源期刊网
常香玉:忠党爱国的“人民艺术家”
作者:
来源:《当代党员》2011年第07期
常香玉(1923—2004),女,汉族,河南省巩义市人,中共党员,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

常香玉自幼学艺,13岁即以演出新改编剧《西厢》而闻名。

她在艺术上勤奋好学,勇于
革新,广泛吸收京剧、评剧、秦腔、河南曲剧以及坠子、大鼓等艺术之长,以丰富自己的唱腔和表演,同时把风格不同的各种豫剧唱腔融会于豫西调中,独创新腔,成为豫剧中的一支主要流派。

常香玉的演唱热情奔放,刚柔并济,挥洒自如,达到了很高的美学境界和艺术造诣;她的表演刚健清新、细腻洒脱、优美大方,形成了独特的“常派”风格。

1948年,常香玉在西安创办香玉剧校,后改为香玉剧社,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优秀演员。

“祖国的命运就是自己的命运,国家的难就是自己的难。

”这是常香玉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她率领剧社在西北、中南等地区义演,以演出全部收入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一架。

她还带领香玉剧社奔赴朝鲜战场,为志愿军进行慰问演出。

常香玉和香玉剧社为志愿军捐献飞机和义演的壮举,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她被誉为“爱国艺人”。

2003年春天,常香玉去世前一年,“非典”正在中国肆虐。

常香玉还特地捐赠了两万元人民币,用于抗击“非典”。

一年后,这位梨园巨匠去世,同年,国务院追授常香玉“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

常香玉: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

常香玉: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

常香玉: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常香玉,早年的名字叫常洁英,江苏人,是中国著名的话剧表演艺术家,从影影片有《永别了武器》《伊索寓言》等。

常香玉出生在一个京剧家庭,自幼接受了京剧的训练。

在上海的法租界长大的常香玉能说一口地地道道的上海话,活泼开朗。

后来,她毅然决定辞去从小受到熏陶的京戏框框,选择成为一位话剧演员。

1946年,常香玉考入香港大学戏剧系。

在这里,她受到了西方话剧的熏陶,也向东方的文化传统汲取营养,提高了自己的艺术修养。

1951年,常香玉毅然放弃在美国暂时的话剧事业,回到了祖国,开始了她在中国话剧艺术界的生涯。

常香玉的表演素以精湛的演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艺术水平著称。

她在《游园惊梦》中饰演的贾宝玉,让人眼前一亮,深感艺术家过目不忘的记忆力、想象力和表演力。

在她的演出里,贾宝玉的生动形象表现得饱满而自然,毫无间隔的完成了个性与展示的转换。

另外,在1953年,许多院校的教学计划中,电影教育和电影研究同样重要,他曾任北京电影学院“演技课组”组长,领导了《白毛女》《八七》等脍炙人口的电影时代。

常香玉更是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成为同时代众多艺术家中享有极高声誉的人民艺术家。

常香玉曾经说过:“我练戏分两种,一种是体力,一种是精神。

每个演员都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来练习体力,在舞台上,也许是一个下午的时间,但演员必须要付出数年的辛苦,习惯技艺才能流利地表现出来。

精神上的练就是通感,演员需要在找到角色自己的一部分之后,去研究角色的情感和性格特点,和导演和剧本一起琢磨出来的有机构成。

”常香玉想要让观众能够感受到这种“通感”,常常在演出的间隙里调整自己的情绪,回归到角色的感受上。

诸如这些,实在太多,常香玉之所以能够被称为是“人民艺术家”,是因为她无私奉献、情感过人,能够在台上完美演绎每一个人物。

长辈艺术家们不断地给予新时代的年轻人教益,也为我们展现了多少艺术的光芒。

而作为代表人物之一的常香玉,其对于演艺事业的热爱、对于表演艺术的追求,一定会对我们每一个人产生深刻的启示。

常香玉的小气与大方

常香玉的小气与大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保姆
巩义
豫剧
抠门儿 慷慨解囊 德艺双馨
她住了17年的房子,刷的是白灰墙,铺的是水泥地,用的 是单位几十年前发的旧家具。 她一辈子很少穿新衣服,枕头还是用旧衣服裹的。女儿看 见她穿的秋裤太旧了曾说:“给您买一条新秋裤吧?”她说: “旧秋裤洗洗,干净就中,不准乱花钱。”她去世时穿的仍是 一套旧衣服。 她在日常生活中更是“抠门儿”,不许孩子在外面馆子里 吃饭乱花钱,连买菜都要求保姆(mǔ)买便宜的。 小女儿出国了,每当她打来越洋电话,常老总是简单地说几 句就要挂电话。小女儿不理解: “妈,您就这么不愿意和我讲 话?”常老说:“把钱花在电话费上不值,还不如把钱省下来, 送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没准儿”老爸 我的爸爸是一名麻醉师,他们科室一共才有两名麻醉师, 随时手术的病人实施麻 醉,所以老爸没有休息日。每次我说让老爸陪我,“这可没准儿”那句话是老爸经常 说的,为此我就叫他“没准儿”老爸。 (1)学校组织一场象棋比赛。双休日,我缠着爸爸说:“晚上你陪我下盘棋呗。”老 爸说:“晚上可没准儿。”晚饭还没有吃完,老爸的电话铃声响了。我心想:完了、 完了,老爸这下可不能陪我下棋了。我的“诅咒”可真灵,果然,老爸放下电话,急 忙奔向医院,这可真是“没准儿”。 (3)正月初八是奶奶的生日,大姑和小姑一家都专程从外地回来给奶奶祝寿,为此爸 爸也串了班,我对老爸说:“今天这么重要的日子你不能再缺席了吧?”老爸说“别 提这茬儿,这可没准儿。”一桌丰盛的生日宴例席摆上桌,蛋糕还没有切完,老爸的 电话铃声就急促地响了起来,他放下电话只说了一句“危重病人抢救”,便急忙奔向 医院,你看看老爸多“没准儿”。 (2)我这“没准儿”老爸对待工作和病人十分“有准儿”。每次手术前他都要看病人, 询问病史,告知他们手术前注意事项并耐心讲述关于麻醉的事情,听妈妈说爸爸在工 作上从来没有半点马虎。 这就是我“没准儿”的老爸,我爱这个“没准儿”的老爸,这个敬业的老爸。

常香玉简介

常香玉简介

常香玉简介
常香玉(1922—2004)河南巩县人,原名张妙玲。

豫剧五大名旦之首,常派创始人,豫剧大师。

她9岁随父张福仙搭班学戏,初学花旦和文武小生,后主攻旦角。

13岁主演《西厢记》誉满开封。

她的演唱以豫西调为主,在演出中逐渐融化豫东调和祥符调,并吸收曲剧、坠子、京剧、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的一些唱腔,开创了常派艺术。

1940年开始潜心钻研青衣和花旦表演艺术。

1948年在西安创办“香玉剧社”致力培养青年演员。

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率领剧社赴全国各地义演半年,演出收入捐献“香玉剧社号”飞机一架,有“爱国艺人”之称。

1953年率团赴朝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慰问演出。

曾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彭德怀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常香玉晚年致力于对青年演员的培养,自筹资金设立“香玉杯”艺术奖,为豫剧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贡献。

是一、二、三、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常香玉

常香玉

常香玉常香玉,豫剧表演艺术家,1923年9月15日出[1]生在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董沟,2004年6月1日去世。

原名张妙玲。

2004年6月1日逝世于郑州。

2004年7月7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追授常香玉同志“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的决定》,追授常香玉大师“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

2009年9月14日,她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简历9岁随父亲张福仙学戏,后拜翟彦身、周海水为师并随义父姓改名为常香玉。

其义父姓常,为人爽性豪放,最喜戏剧而最爱项羽之类。

故易妙玲为常项羽,又觉此名不宜于女,故更名为香玉。

玉者,高雅纯洁、坚固之意,姓、名意义相联系,表现了她对艺术的执著追求,要艺术之花常香不败;为人处事,要有坚定的原则性,心灵纯洁,坚贞如玉。

初学小生、须生、武丑,后专演旦角。

10岁登台,总汇于旦角。

得王镇南先生帮助,13岁主演六部《西厢》,名满开封。

她原习豫西调,后在演出中逐渐融豫东、祥符各调于一炉,并广征博采,收各家各派及一些姊妹剧种之长,大胆创新,开豫剧唱腔改革之先河。

后因病不能再演武戏,乃更加潜心钻研青衣、花旦之表演艺术。

日寇侵华,她首演抗日时装戏《打土地》,显示了她作为一位爱国艺人的民族气节。

原唱豫西调,后在演出中逐渐融合豫东、祥符各调,并吸收曲剧、坠子、山西梆子、河北梆子、京剧等一些唱腔,别创新。

1938年后因病不能再演武戏而潜心钻研青衣、花旦表演和说白的改革。

1941年赴陕甘演出。

1948年在西安创办香玉剧社,致力于培养青年演员。

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率剧社巡回西北、中南、华南各地演出,以演出收入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一架,有“爱国艺人”之誉。

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荣誉奖,同年出国演出。

1994年6月荣获“亚洲最佳艺人终身成就艺术奖”。

199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她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分会副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是一、二、三、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人民艺术家常香玉

人民艺术家常香玉

人民艺术家常香玉作者:缑昱健来源:《新西部》2021年第06期她恪守戲比天大的崇高信念,用毕生精力把豫剧艺术推向了巅峰。

她以爱党爱国爱民的高尚情怀和演好戏先做人的人格艺德,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工作者学习的楷模。

她就是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

常香玉,原名张妙玲,1923年出生于河南省巩县董沟村。

父亲张茂堂是河南梆子豫西调的艺人,声腔出众。

常香玉从小耳濡目染,逐渐养成了对戏剧的热爱。

因为家穷生计艰难,常香玉9岁开始学戏,经父亲悉心培养及几任师傅的调教,12岁登台演出便踢响了头三脚。

自此,戏越演越多,逐渐成为河南梆子的代表人物之一。

1938年冬,常香玉和家人来到西安,在豫秦剧院搭戏班演出。

当时,逃难到陕西的河南难民众多,看河南梆子的观众日益增多。

常香玉年龄虽小,表演却活灵活现,唱腔清脆好听,字正腔圆,很受观众欢迎。

几个月不间断的演出,常香玉在西安的名声越来越响,被称为“豫西牡丹”。

刚到西安不久,常香玉就为难民子弟学校义演募捐,招收失学儿童、改善学校条件。

除捐赠学校外,她还积极救济难民,在西安南大街支起四口大锅,施粥舍饭,还买来苞谷、面粉送到北门外和太华路难民区及东关八仙庵,挨家挨户发放救济粮。

在宝鸡演出时,在金陵河两岸搭建席棚、支锅舍粥,供难民安身。

1944年,常香玉与陈宪章喜结连理。

在西安深厚的传统文化、昂扬的革命文化、淳朴的人文精神和丰富的戏曲文化的滋养下,常香玉博采众长,勇于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创立了“常派”艺术。

1950年10月朝鲜战争爆发后,全国各界爱国人士积极展开了如火如荼的捐献运动。

常香玉和丈夫也立即响应捐献号召,连续三天义演捐出了全部收入,但总觉得捐得不够。

她和丈夫商量后决定通过义演为志愿军捐献一架战斗机。

她把三个孩子全部送进幼儿园,把剧社唯一一部拉货的卡车,连同自己的房子和金银首饰几乎全部家当都卖了,筹到了一笔义演资金,随即率领59名演员踏上义演募捐的行程。

常香玉白天不停地赶场唱戏,夜里就直接住在剧场里,吃咸菜睡地铺。

常香玉课件

常香玉课件

谈谈自己的体会
生字学习
募 猖 苟 蓄 翱
募捐 猖獗 一丝不苟 储蓄 翱翔
盾 矛盾 搞 搞笑 踊 踊跃 申 申请
初读感知

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理解词语 满目疮痍 百废待兴
辗转反侧
一丝不苟
文思考 常香玉为什么要捐献飞机? 是怎样带领剧社捐献飞机的? 遇到了哪些困难? 是怎样克服的?
生字学习?募募捐猖獗猖獗一丝不苟储蓄翱翔盾搞搞踊申矛盾搞笑搞笑踊跃申请?猖?猖?苟?蓄?翱初读感知?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常香玉

授课教师:葛长军
常香玉简介 常香玉:原名张妙玲, 河南巩县人。代表剧目 有《拷红》、《白蛇 传》、《花木兰》《战 洪州》、《大祭桩》和 现代戏《人欢马叫》、 《红灯记》等 。1951年, 为支援抗美援朝,率领 剧社在西北、中南和华 南等地义演,以全部收 入捐献“香玉剧社号” 战斗机,被誉为“爱国 艺人”。

常香玉

常香玉

常香玉常香玉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河南巩义人1922年生,原名张妙玲出身艺人家庭的她九岁随父张福仙搭班学戏拜翟燕身周海水为师,并随义父姓改名为常香玉,初学武丑,小生,须生,后专演花旦(旦脚)幼功深厚十岁登台十三岁主演6部西厢名满开封,原唱豫西调后在演出中逐渐融合豫东祥符各调,并吸收曲剧,山西梆子,河北梆子,京剧等一些唱腔别创新腔。

1938年因病不能再演武戏而潜心钻研青衣,花旦,1941年赴陕甘演出1948年在西安创办香玉剧社致力于培养青年演员,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率剧社巡回西北,华南,中南各地演出,以演出收入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一架,有爱国艺人之美誉,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荣誉奖。

同年出国演出。

常派唱腔字正腔圆运气酣畅,韵味醇厚,格调新颖,以声带情,以情带声,多彩垛多姿,雅俗共赏,表演刚健清晰,细腻大方,性格鲜明,在表达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上,细致入微,一人一貌,栩栩如生,大师的代表作有花木兰,拷红,断桥,人欢马叫,红灯记等。

常大师她1959年加入中国*,历任中国戏曲家协会副主席,河南分会副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同时也是一,二,三,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豫剧豫剧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

因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

在豫西山区演出多依山平土为台,当地称为“靠山吼”。

因为河南省简称“豫”,解放后定名为豫剧。

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

流行地区豫剧的流行地区分布甚广,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新疆、西藏都有豫剧演出。

关于豫剧的起源。

豫剧产生于明末清初,初时以清唱为主,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因而发展非常迅速。

豫剧起源已经很难考证,说法不一。

一说明末秦腔与蒲州梆子传入河南后,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而成,一说由北曲弦索调直接发展而成说一说是在河南民间演唱艺术,特别是自明朝中后期,在中原地区盛行的时尚小令基础上,吸收"弦索"等艺术成果发展而成。

常香玉大师与丈夫陈宪章先生

常香玉大师与丈夫陈宪章先生

常香玉大师与丈夫陈宪章先生
常香玉,原名张妙玲,1923年出生于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豫剧表演艺术家。

豫剧六大名旦之一,亚洲最佳艺人终身成就艺术奖殊荣。

常香玉丈夫陈宪章先生年长她6岁,郑州人,豫剧编导,曾任香玉剧校校长、香玉剧社副社长、河南豫剧院剧目组组长、河南省豫剧一团(承包)团长等职。

导演和创作改编剧目有《花木兰》、《拷红》、《白蛇传》、《大祭桩》、《破洪州》、《五世请缨》、《跪韩铺》、《司马貌告状》、《冰山春水》、等
陈宪章是常香玉老师的贵人,可以说常大师取得这么高的荣誉有一大半都是陈先生的功劳,他负责写剧本的同时,包揽了一切家务,全力支持妻子常香玉大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香玉个人简介资料常香玉的资料
常香玉,豫剧表演艺术家,是中国文联荣誉委员,曾担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下面是X为你整理的常香玉个人简介,希望对你有用!
常香玉简介
常香玉(1923年-20XX年),原名张妙玲,出生于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豫剧表演艺术家。

常香玉为第一、二、三、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是中国文联荣誉委员,曾担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沈阳音乐学院教授等职。

常香玉,唱腔字正腔圆,运气酣畅,韵味淳厚,格调新颖,以声绘情、以情带声;表演刚健清新、细腻大方,内涵深邃、性格鲜明。

在表达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上,细致入微,一人一貌,栩栩如生。

代表作有、、、、、等。

常香玉人物生平
1923年,常香玉出生在河南省巩义市董沟。

1932年5月,随父亲张福仙搭班开始拜师学艺,拜了翟燕身、葛燕亭、周海水等人为师。

初学武丑、小生、须生,后专演花旦。

1933年年初,随父搭太乙新班习演,向王金枝、徐双槐求艺。

1935年11月,三赴郑州,随父再搭周海水太乙班,进开封闯荡。

到开封不到两月,便凭借文武不挡、生旦俱佳的出色技艺,崭露头角。

由垫戏改为中轴,成为太乙班的主演之一。

1936年,连演3场,轰动开封。

从此以后,常香玉正式成为主演。

1937年2月,常香玉在张福仙、王振南、史书明等的扶持下,成立了中州戏曲研究社。

1938年2月,为宣传抗日,戏曲研究社排演了王振南编剧的新戏。

1941年秋,初识崔兰田,并与汤兰香重逢,合作演艺。

1944年6月3日,与陈宪章结为连理,结婚仪式在西安东大街正大豫饭庄秘密举行。

1945年4月28日,正式公开与陈宪章的关系。

不久,长女常小玉出生。

1946年7月,次女陈小香出生。

1947年10月,陈宪章被国民党逮捕,常香玉竭力营救,几近倾家荡产。

1948年春,在西安创办“香玉剧校”。

6月,儿子陈嘉康出生。

1951年8月7日,常香玉率剧社开始为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在全国巡回演出。

1952年3月4日,完成捐机任务,回到西安。

1953年4月,随赴朝慰问团到朝鲜进行慰问演出。

1956年3月4日,河南豫剧院成立,常香玉任院长。

1957年1月14日,中国戏剧家协会河南分会成立,常香玉担任副主席。

1959年,党中央第二次郑州会议召开,常香玉为大会演出了豫剧。

5月4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0年8月14日,当选为中国文联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62年2月2日,河南省文化局举行收徒拜师大会,常香玉收孙兰香、林秀兰等五人为徒,并在大会上发言。

1977年6月,常香玉赴北京参加电影的拍摄工作。

12月27日,调任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

1979年,常香玉当选为中国文联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1980年,在河南省第二次文代会上,常香玉当选为河南省文联第二届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河南分会主席。

1983年6月23日,中共河南省委任命常香玉为省文化厅艺术顾问,不再担任省戏曲学校校长。

1991年5月,在河南省第三次文代会上,常香玉被推举为省文联顾问。

12月,河南省剧协第三次代表大会在郑州举行,被推举为名誉主席。

1996年11月,河南省剧协第四次代表大会在郑州召开,常香玉再次被理事会推举为名誉主席。

1997年4月25日,河南省委决定成立振兴豫剧指导委员会,常香玉任委员。

12月,收山东菏泽豫剧团演员朱桂芹为徒。

1998年12月,常香玉收开封市豫剧团演员朱巧云为徒。

20XX年6月1日,常香玉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因病逝世,享年82岁。

常香玉艺术特色
常香玉是常派的创始人,有着丰富的音色、宽广的音域、纯净的音质、正确的运气方法、宏大的发声共鸣、精巧的吐字技术和娴熟的润腔手段,唱腔甜美,吐字清晰,表演细腻传神,规范精到,富有一种阳刚之气。

唱腔
常香玉原唱豫西调,属下五音唱法。

后来逐渐融合了祥符调的古朴醇厚、委婉含蓄、俏丽典雅风格,同时,还吸收了曲剧、河北梆子、京剧等诸剧种的元素,形成独特的“常派”唱腔。

例如中“自那日才改扮乔装男子”唱段里,用的河南曲剧的音调;中“恨上来骂法海不如禽兽”唱段里,
用的河北梆子的音调;中“尊姑娘稳坐在绣楼以上”唱段里,用的京韵大鼓的音调;中“我盼你早回来同叙家常”唱段里,用的歌曲五哥放羊的音调;豫剧清唱中用的劳动号子音调等等。

常香玉对豫剧唱腔的创制和拓展,首先表现在结合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上,对前辈们的唱腔艺术进行全面继承和融会贯通,并在此基础上的高格调追求,赋予豫剧传统唱腔以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精神;其次,还表现在对板式的灵活运用和发展上。

另外,常香玉对豫剧唱腔创制的另一贡献是发展了豫剧清唱这种演出形式。

例如,“大快人心事”后面拖腔的运用贴合人物,使人物性格更加立体生动,艺术感染力增强,结合音乐和力度轻重缓急恰到好处,十分自然,生活气息浓郁。

在、、、、、、、、等剧目中也有体现。

润腔
常香玉带领的常派,运用的润腔方法主要有:装饰音润腔、鼻音润腔、顿挫润腔、力度及速度润腔、音色润腔、情感反应润腔等。

装饰音润腔就是不改变旋律的骨干音,运用上下滑音及颤音等装饰音来润饰唱腔,起到“正字”的作用。

鼻音润腔,就是根据人物需要,在演唱韵尾是鼻音的字时,把韵尾归入鼻腔内行腔,使之起到润腔作用,如中“俺红娘心肠硬(n),“硬”字后面20多小节的拖腔全用鼻音来唱。

顿音润腔是运用丹田作用,使唱腔乍停又行,若断若续,方
法是使吸气肌与呼气肌形成快速反复的对抗与还原,就产生一股又冲击力的气流,这种气流冲击声带以后,使唱腔出现停顿,就叫顿音润腔。

如“尊姑娘……”花腔中红娘性格表现更加突出,旋律上运用了级进、小跳和大跳的手法,使唱腔喜剧色彩浓郁另外跳音润腔和顿音润腔基本一致。

嗽音润腔在常派唱腔中经常使用,喉部肌肉作较大幅度收缩,有意识让喉头上下抖动,发出若断若续的强音,音色中增加胸腔共鸣的侧重。

例如中“自幼儿生长在昭阳正院”。

力度、速度润腔力度速度变化,例如一句快流水唱腔“今夜晚大着胆她来探望先生,大着胆”力度恰到好处。

甩腔
常香玉的甩腔很有特点,用力度不同,突出人物的感情。

例如“征途”中“怕战火早烧到咱的门前”(小力度甩腔),“这女子哪一点不如儿男嗬嗬”(强有力度甩腔)。

前面甩腔不如后面激动,后面甩腔的含义是:木兰对刘忠小看女子们的态度不服气,摆出事实,讲出道理,最后说得刘忠心服口服。

这个甩腔正好用在甩腔高潮,人物感情激越的地方,所以饱满奔放,刚劲有力,穿透力强,就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常派剧目中各种人物都用到了甩腔唱法,比如:红娘、白素贞、花木兰、黄桂英、佘太君、穆桂英、银屏公主、杜十娘、李双双、吴大娘、李奶奶、郭大脚等。

吐字
吐字清楚是常香玉豫剧艺术的一个突出特点。

常香玉说过:“在演唱方法里,吐字最为重要,因为它是一切唱腔的基础。

合乎四声的要求、念准尖团字音、分出抑扬顿挫、讲究收腔归韵,才能做到吐字清晰,若吐字不清就不能达意,再好的唱腔观众听不明白,就不会受欢迎。


戏曲唱腔中,由于戏曲艺术固有的特性所致,语言的表达和曲调的配合是相辅相成的存在,并构成完整的唱腔内容,曲调高低不同、韵辙的变化,各种不同情感的处理等等,除了乐曲功能外,戏曲语言是关键。

念准字的四声,以河南开封、郑州一带方言的声调为标准,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常派唱腔注意尖团字音,韵白的念法以中州韵为基础,念白顿挫有致,音乐性较强,如花木兰、白素贞、黄桂英都年韵白,红娘则念得话白。

比如小姐常派依中州韵念成团字,中“哭啼啼把官人急忙搀起”尖子有52个,20个易分辨,32个不易分辨。

板式
在板式的运用上,常香玉也富有锐意改革的精神。

她饰演的人物,从不机械套用传统板式,而是根据人物的感情需要,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传统板式达到艺术表现的目的的。

例如中“恼恨爹爹心不正”的唱段里,就很难把“二八板”和“流水板”截然分开,已经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

再如剧中“婆母娘且息怒”唱段中的一大段夹白:“哭一声我的婆
母,再叫一声婆母娘,孩儿行走在三岔路口,你不问青红皂白,手持大棍,就是这样的责打......”如果单从作曲的角度考虑,则很难谱写,常香玉则巧妙地处理为似白非白、似唱非唱。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似韵白,像吟唱的形式也是一种板式。

常香玉在中对“流水板”自如化、性格化的创新运用,在豫剧发展史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