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复习

合集下载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整理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整理

一、名词解释1、母语:“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家庭或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幼儿出生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

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标语:“目标语”,也称“目的语”,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这种语言可能是他的第二语言、第三语言甚或第四语言。

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美国学生无论在美国学习汉语,还是在中国学习汉语,其目的语都是汉语。

如果他们同时在学习法语,那么法语也是他们的目的语。

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母语对其目的语的习得具有重要的影响。

3、第二语言:相对于第一语言而言,指在母语之后再学习另一种语言。

第二语言习得可能发生在自然环境,也可能在正规的课堂环境中。

在课堂环境下学习的第二语言被称为外语。

Ellis (1994)“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因此,“第二语言”自然包含第三、第四或更多的其他语言。

4、对比分析:对比分析是把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从而确定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对比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预测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可能会造成的影响,即第二语言学习者受母语干扰可能会出现的错误,从而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措施。

5、第二语言习得:人们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或者课堂环境中潜意识地或者有意识地获得母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

6、中介语:“中介语”(interlanguage)这一概念是由语言学家塞林克(L.Selinker)于1969年提出来的。

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7、偏误:偏误是对正确语言的偏离,也就是离开了轨道。

这种错误是系统的,有规律的,它反映说话者的语言能力。

8、偏误分析:系统分析学习者偏误,研究来源,揭示学习者中介语体系。

第二语言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第二语言习得》复习题简答题,会考四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案例分析题会考三题,每题20分,共计60分一、简答题1、关于学习者年龄因素与第二语言习得速度、习得机制和最终成效之间关系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介绍争论焦点“关键期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并对其进行评价。

2、互动教学(Interaction in the class)根据Pro.Rod Ellis的观点一般分为几种类型,请举例说明。

3、请解释心理学家提出的首因效应(Primacy Effect)和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并举例试说如何将之应用于设计教学过程。

4、两种语言越接近越容易学,差别越大越不容易学吗?5、想一想你学习外语的经历,你认为最困难之处在哪里?你是如何应对这些困难的?6、请介绍“情感过滤假说(Affective Filter)”,并进行评述。

7、请对学习者学习风格进行分类,并一一进行描述和分析。

8、你认为外向性格的人比内向性格的人在语言学习方面一定有优势吗?为什么?9、介绍并评价Krashen(1985)的“语言输入假设(Input Hypothesis)”。

10、“外国人话语”和“教师话语”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二、案例分析题1、假设对象是初级班学生,需要老师在课堂上临时对下列词语做出解释,想一想如何用图示法、动作或简单的汉语进行描述,让学生明白词义。

宠物、矿泉水、方言、硕士、压岁钱调皮、干燥、幽默、团结、倒霉起哄、暗恋、走私、复印、退休、解雇2、试着不借助外语,只使用汉语和板书讲解下面的语句。

1.我们班的同学都不是美国人。

——我们班的同学不都是美国人。

2.我们坐地铁去动物园。

——我们去动物园坐地铁。

3.除了安娜,别的同学都没来。

——除了安妮,我们学校还有6个美国学生。

4.我们10点下课,休息20分钟。

——“下课10点”、“20分钟休息”* 3、汉语称谓教学课堂上有同学错用了“老太太”,指称“前妻”,分析这一错误产生的原因,并就下列词语设计合适的例句,以帮助学生掌握这些词语的意义。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复习资料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复习资料

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埃利斯(1994)明确地将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习得的概念区分开来。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外语习得”是指学习者在本国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的目的语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

这种语言学习基本上是在课堂上进行的。

“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简单地说,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这种语法是一种隐性的语言知识。

语言能力包括:1)能指出哪些声音或语素的组合是母语中可能存在的,哪些可能是不存在的。

2)能区别符合语法的句子和不符合语法的句子。

3)能区别出一些结构相同或相似,但实际意义却不同的句子。

4)能辨别出结构不同但意义有联系的句子。

5)能辨别出句子的歧义,即同一结构具有一个以上的释义。

6)能意识到句子之间的释义关系,即结构不同的句子具有相同的语义。

“语言表达”指的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表现。

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理想的母语者根据“递归规则”生成无限递归的句子。

第二节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一、发展阶段(一)20世纪50-60年代:理论初创阶段(二)20世纪70年代:理论大发展阶段1.偏误分析2.中介语理论假设3.习得顺序研究4.监控模式5.文化适应模式(三)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熟阶段1.语言学视角2.社会语言学视角3.认知视角4.社会文化视角二、理论成熟的标志1. 调查研究的领域和涉及的领域扩大2. 由理论假设发展为理论模式3. 研究方法日益科学化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的发展(一)80年代,汉语习得研究起步。

1984鲁键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1985年,第一界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1987年,吕必松“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研究”评价: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缺乏系统研究、分析方法不够严谨、疏于解释和评价。

二语习得考试复习资料

二语习得考试复习资料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期末考试复习题1、简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的途径分为三个阶段:1)20世纪50-60年代,这一阶段为理论初创阶段,占主导地位的是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对比分析”方法。

2)20世纪70年代,理论研究大发展阶段,开始关注学习者的语言偏误,产生了“中介语”理论假设。

三个理论研究,即以Dulay和Burt 为代表的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克拉申的“监控模式”、Schumann的“文化适应模式”。

3)20世纪80年代,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开始走向成熟。

不同的发展途径构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跨学科特点。

不同的发展途径体现在:1)语言学理论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影响,构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语言学视角。

2)社会语言学及其研究范式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影响,构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语言学视角。

3)认知科学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影响,构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认知视角。

2、针对语言输入有哪几种不同的语言输入观?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语言输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强调外在因素的中心地位,基于以下假设:a,语言输入是由外在的语言刺激和反馈构成的 b,语言输入通过正面的反馈和纠正得到强化 c,通过语言形式的操练可以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

2)心灵学派认为,学习者的内在因素,即语言习得机制,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他们把语言习得机制看做语言习得的决定性因素。

语言输入不过是语言习得发生的“触发”因素而已,语言输入是贫乏的,学习者不可能通过外在的语言输入获得完整的语言能力。

3)“互动论”: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认知互动理论”强调将语言输入环境与语言习得内在因素两者结合起来;社会互动理论主要是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语言输入环境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

3、学习策略的含义是什么?学习策略如何分类?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整个语言习得或语言使用过程中,与某个特定阶段相关联的心理行为或行动。

1)Skehan(1989)根据学习者处理学习情境的能力来分:主动参与策略、解释与确认策略根据学习者的方法素质来分:跨语言比较策略、归纳策略根据学习者的评价能力来分:监控策略、自我评价策略2)O’Malley(1987)根据信息加工模型分类:认知策略(重复策略、记笔记策略、关联策略);元认知策略(直接注意策略、自我管理策略);社会/情感策略(合作策略、要求解释策略)3)Oxford的分类(1990)直接策略:直接影响语言学习,需要对语言学习进行心理操作间接策略:通过集中注意、计划、评价自我、控制焦虑感和增加与他人合作机会等间接影响语言学习4、如何区分下列概念:母语、目的语、第一语言、第二语言?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种类、社团使用的语言,也叫本族语,母语通常是指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第一语言是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包含第三、第四或更多的其他语言5、简述社会文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及意义主要内容:调节论:主要用于解释儿童的认知发展,在语言的调节下,儿童的认知从“客体调控”阶段发展到“他人调控”阶段,最后到“自我调控”阶段。

最新第二语言习得-复习资料

最新第二语言习得-复习资料

什么是二语习得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侧重系统地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本质和习得的过程,即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心理过程、认知过程和语言过程,研究学习者在掌握了母语以后是如何学习另一套新的语言体系的,研究学习者学到了什么和没学到什么,研究为什么大部分学习者的第二语言无法达到母语的水平,研究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研究学习者运用第二语言的过程,研究语言教学对语言习得的影响,也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者之间存在的巨大个体差异等等(蒋祖康,1999)。

Doughty和Ijn8(2003)指出,二语习得研究者认识到二语习得是在社会环境中发生的,并受到环境或大或小的影响。

然而,研究者同时也认识到语言学习和其他的学习一样,是不同的个体心灵内部的最大变化。

从这个意义上讲,二语习得研究已经逐步被认为是认知科学的一个分支。

总之,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对学习规律和学习条件的系统阐述,主要研究人类的行为特征和认知心理过程。

它既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又是一种基础理论,因为学习理论注重把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应用于学习领域,探讨行为是如何发生和变化的,并试图解释和预测行为的变化。

二语习得理论就是要为人们提供对二语习得的基本理解力,从而为形成人们的二语教育观奠定较为科学的基础。

第三节研究二语习得理论的意义和作用1.提供知识二语习得理论是人们对学习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和思维的指南和资源。

二语习得理论提供二语习得领域的知识,以及分析、探讨和从事学习研究的途径和方法,为外语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研究学习的框架,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最值得研究的问题上。

2.知识的概括二语习得理论对有关二语习得法则的大量知识加以总结,使其系统化和条理化,以便于学习者掌握。

掌提了理论,就可以降低材料的复杂性,以便于对其进行分桥。

任何理论在抽象和筏括大旦具体知识的过程中,必然会失去一定的具体性和精确险,正因为这样。

理论才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

3.描述与解释(descrZbing and interP:etin8)二语习得理论是对人类从事的各种各样的::语教育实践的理性阐述。

第二语言习得期末复习

第二语言习得期末复习

第一讲第二语言习得的基本概念、问题与发展历史一、基本概念研究范畴:对象:学习者语言系统、学习者自身、习得过程和机制母的:描写语言习得过程、揭示规律方法: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社会语言学第一语言vs第二语言顺序最先习得的语言第一之外的所有语言母语vs外语指的是相对于某个国家而言的其它国家的语言种族社团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意识二语习得与外语习得社会环境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隐形/显性语法知识/运用知识目的语又叫目标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与环境无关语感觉得语言合适不合适的能力,又是反省与修订语言的能力腐蚀语言回退的现象+停滞不前,可导致未完全习得磨蚀指某种语言使用的减少和停止导致的代内而不是代间,生理不是病理,个体不是团体易混第二语言习得是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外语习得是在本国学目的语继承语祖先语,只能在家庭环境内部接触到的语言,未完成习得的语言第二语言习得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吗?学科性质:跨学科(交叉学科)独立的研究内容一批专业研究者成熟的研究方法成熟的理论体系(概念、假说)教学是二语习得发展的最初动力二、研究问题1.初始状态是什么普遍语法 A:始于第一语言,初态有一定一语特征 B:始于普遍语法,与二语习得无本质差别2.二语学习者是否能像母语一样某些范畴可达到年龄3.有关键时期吗:关键期假说4.发展情况如何:a-b-c 语速等顺序性发展(变异)5.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的作用是什么:显性:试图发现规则,有意识隐形:无意识6.在SLA中输入和输出的作用是什么:其互动关系,输入输出假说,互动理论7.个体差异是什么及其对习得的影响:动机个性态度8.教学对第二语言作用:有限的教学无用受制于其他条件,是必要条件9.习得的制约条件:上面都影响三、基本问题:如何学、教什么、怎么教发展历史:初创20世纪50-60年代最初理论:对比分析假说解决问题:外语教学问题(追溯一语)标志:Corder(1967) 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Selinker(1972) Interlanguage发展20世纪70-80年代成熟20世纪80年代-今标志:鲁健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4第一部著作:1997 靳洪刚《语言获得理论研究》第一部国内介绍二语习得理论的著作。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整理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整理

一、名词解释1、母语:“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家庭或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幼儿出生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

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标语:“目标语”,也称“目的语”,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这种语言可能是他的第二语言、第三语言甚或第四语言。

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美国学生无论在美国学习汉语,还是在中国学习汉语,其目的语都是汉语。

如果他们同时在学习法语,那么法语也是他们的目的语。

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母语对其目的语的习得具有重要的影响。

3、第二语言:相对于第一语言而言,指在母语之后再学习另一种语言。

第二语言习得可能发生在自然环境,也可能在正规的课堂环境中。

在课堂环境下学习的第二语言被称为外语。

Ellis (1994)“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因此,“第二语言”自然包含第三、第四或更多的其他语言。

4、对比分析:对比分析是把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从而确定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对比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预测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可能会造成的影响,即第二语言学习者受母语干扰可能会出现的错误,从而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措施。

5、第二语言习得:人们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或者课堂环境中潜意识地或者有意识地获得母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

6、中介语:“中介语”(interlanguage)这一概念是由语言学家塞林克()于1969年提出来的。

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7、偏误:偏误是对正确语言的偏离,也就是离开了轨道。

这种错误是系统的,有规律的,它反映说话者的语言能力。

8、偏误分析:系统分析学习者偏误,研究来源,揭示学习者中介语体系。

对学生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所犯的偏误进行分析,从而发现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偏误的规律,包括偏误的类型,偏误产生的原因,某种偏误产生的阶段性,等等。

二语习得理论复习提纲

二语习得理论复习提纲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复习提纲1.什么是第二语言习得理论2.第二语言和外语3.习得和学习的区分及对这种区分的评价4.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交际法几种不同学派对语言习得的认识5.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区别6.本族语和非本族语7.目的语(目标语)8.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二语习得)的背景9.母语者和非母语者及二语教学的母语者标准10.儿童第一语言习得过程11.刺激一反应论的主要观点及评价12.先天论的主要观点及争议13.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和假说14.偏误分析15.对比分析假说16.中介语假说17.中介语的特点18.内在大纲和习得顺序19.词素习得研究的贡献及争议20.输入假说21.习得与学习假说22.自然顺序假说23.监控假说24.输入假说25.情感过滤假说26.普遍语法假说及其评价27.文化适应假说28.什么是偏误29.偏误分析的背景及发展30.科德的偏误分析观31.偏误分析的步骤32.偏误分析存在的问题33.整体性偏误和具体性偏误34.语内偏误和语际偏误35.显性偏误与隐性偏误36.前系统偏误、系统错误与后系统错误37.偏误的来源38.对待偏误的态度39.偏误分析的意义和局限40.汉语学习者语音偏误的造成语音偏误的原因41.汉语学习者常见的语音偏误的造成及正音方法42.欧美学生汉字偏误的情况43.日本学生容易出现的汉字偏误分析44.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时词汇方面的偏误45.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时的语用偏误46.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时语法偏误的原因及类型及语法偏误的分析和解释47.对比分析假说的发展及对比分析假说的两种形式48.正迁移、负迁移和中性迁移49.对对比分析假说的评价50.语言迁移、跨语言影响和母语的作用51.制约语言迁移的因素52.母语在语言理解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53.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产生的理论背景54.习得顺序研究的基本观点55.SLA顺序研究的发展及理论争议56.对词素习得顺序研究的批评57.“习得顺序”和“习得序列”研究58.多元发展模型的主要内容:五个阶段、两个维度、言语加工策略59.中介语研究的理论背景60.中介语发展阶段61.中介语的形成模式及特点62.中介语石化及石化形成的原因63.中介语的变异性64.中介语研究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65.语言输入和输出的关系66.Krashen的输入假说及争议67.课堂教学中老师如何把握语言输入和输出68.语言输入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69.学习者的个体因素及对二语习得的影响70.语言学能71.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交际策略的类型72.元认知策略73.语言学习的动机74.影响语言学习态度的几个方面75.什么是语言环境?76.社会环境对语言学习的影响77.课堂语言环境与第二语言学习。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题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题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第二语言:指相对于第一语言来说,除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在此后习得的语言就是第二语言。

2. 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3. 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作“本族语”。

4,目的语:也叫目标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5,第二语言习得:简称SLA,是指人们在获得母语(第一语言)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过程。

也叫“二语习得”6,语言习得机制:乔姆斯基提出人脑中存在一个“语言习得机制”(LAD),它有以下一些特点:1.具有遗传性,为人类独有。

2.能使儿童加工语言材料,判断语言体系的发展,建立抽象规则。

3.可能已经具备一些普遍的语言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在所有人类语言中找到,因此,许多语法属性可能是先天存在于人类的大脑中,无需学习。

7,工具型动机: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没有兴趣,学习目的语只是为了掌握一个工具,用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改善社会地位。

8,习得与学习:克拉申认为“习得”通常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而“学习”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获得。

前者称为“内隐学习”,后者称为“外显学习”9,中介语: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所拥有的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结构上既不是学习者的母语也不是目的语,而是介于两者之间。

中介语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等方面都有表现。

但它又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学习的发展,逐渐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靠拢。

10,普遍语法:乔姆斯基认为普遍语法是由一些原则条件和规则构成的系统,这些所有人类语言共有的因素是或特性是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原则系统和规则系统。

11,僵化:僵化(fossilization),也叫化石化或石化,是由Selinker于1972年在其中介语理论中提出的。

僵化是存在于“潜在的心理结构”中的一种机制,表现为某种母语背景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会在目的语习得的某个阶段上停滞不前,无论学习者年龄大小,也无论其是否继续学习12,外国人话语:所谓“外国人话语”并不是指外国人的话语,而是指对外国人说的话语。

二语习得复习提要.docx

二语习得复习提要.docx

二语习得复习提要一、名词解释1、第二语言习得1笫二语言习得研究主要探求人们在掌握母语后如何习得笫二语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系统地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本质和习得过程。

2、迁移3、关键期假设127也称临界期假设,上世纪60年代,Lenneberg在著名神经外科医生Penfiled和Roberts的观点上,提出了著名的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假设。

Lenneberg认为,语言是大脑的产物,语言能力的发展耍受到人的生理基础的严格制约。

从两岁开始至青春期到来Z前,即人出生后的10V2年,人的大脑具有可塑性,语言学习能够自然而然地轻松进行。

青春期到來之后,多数人的人脑已发生了侧化,人脑已充分发育成熟,学习语言也就越来越难。

4、语言焦虑179指学习者在学习一门语言时产生的消极情绪。

冇研究表明,焦虑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呈倒U曲线,即中等程度的焦虑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5、自我概念182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我自我各方面的知觉。

积极的自我概念不但是取得教育所向往的结果的保证,它民教育的培养目标。

6、外国人话语188指母语持有者与非母语持有者交流时所使用的话语。

7、教师话语189指在语言课堂环境屮教师对学生说的话语。

8、中介语话语190指学生从其他学生处接受的输入的话语,即学习者用第二语言对其他学习者说的话,这是许多学生获得输入的基木來源。

9、输入假说192一些研究者把可理解输入看做是二语习得的一个主导因素,Krashen的输入假说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

Krashen强调人类只通过理解信息或接受可理解输入习得语言。

他的输入假设的主要观点是:耍使语言习得得以发生,有必耍让学习者理解的输入语言包含稍高于其现冇水平的项目。

学习者利用情境提示理解这些语言,最后语言能力自然产生而无需传受。

他认为理想的输入应该有四个特征:可理解性,趣味及关联性,非语法程序安排,要有足够的输入量。

10、Swain的输出假设195该假设的思想概括起来,即通过产生出语言,口头的或者书面的,语言习得可以发生。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资料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资料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资料一、引言第二语言习得是一门研究人们如何学习和掌握除母语以外的语言的学科。

对于许多学习者来说,掌握一门第二语言不仅能够拓宽交流渠道,还能增加个人的文化视野和职业发展机会。

在这篇复习资料中,我们将系统地探讨第二语言习得的相关重要内容。

二、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基础(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语言学习是一种习惯的形成。

通过不断的刺激反应强化过程,学习者逐渐养成正确的语言使用习惯。

例如,反复练习某个语法结构或单词,在得到正确的反馈和强化后,就能熟练掌握。

(二)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则强调学习者的内在认知过程。

认为学习者通过对语言规则的理解、归纳和推理来学习语言。

他们会主动构建语言知识体系,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的刺激。

(三)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关注语言学习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

认为语言学习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参与社会文化活动实现的。

学习者在真实的交际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和指导,逐渐发展语言能力。

三、第二语言习得的关键因素(一)语言输入丰富、准确、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对于第二语言习得至关重要。

这包括听、读等多种形式的输入。

例如,听英语广播、阅读英语书籍等。

(二)语言输出学习者不仅要接受输入,还需要有机会进行语言输出,如说、写。

通过输出,学习者能够检验自己的语言知识,发现不足并加以改进。

(三)学习动机强烈的学习动机能够推动学习者积极投入学习。

动机可以是内在的,如对语言本身的兴趣;也可以是外在的,如为了通过考试或获得工作机会。

(四)学习策略有效的学习策略能够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记忆策略、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等。

学习者要学会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和运用合适的策略。

四、第二语言习得的阶段(一)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学习者通常对第二语言的语音、词汇和基本语法有初步的了解和接触,但使用能力有限。

(二)中级阶段学习者能够进行简单的交流,掌握更多的语法和词汇,但在表达上可能还存在一些错误。

(三)高级阶段学习者能够较为流利和准确地运用第二语言进行交流,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达到较高水平。

第二语言习得 复习资料

第二语言习得 复习资料

什么是二语习得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侧重系统地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本质和习得的过程,即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心理过程、认知过程和语言过程,研究学习者在掌握了母语以后是如何学习另一套新的语言体系的,研究学习者学到了什么和没学到什么,研究为什么大部分学习者的第二语言无法达到母语的水平,研究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研究学习者运用第二语言的过程,研究语言教学对语言习得的影响,也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者之间存在的巨大个体差异等等(蒋祖康,1999)。

Doughty和Ijn8(2003)指出,二语习得研究者认识到二语习得是在社会环境中发生的,并受到环境或大或小的影响。

然而,研究者同时也认识到语言学习和其他的学习一样,是不同的个体心灵内部的最大变化。

从这个意义上讲,二语习得研究已经逐步被认为是认知科学的一个分支。

总之,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对学习规律和学习条件的系统阐述,主要研究人类的行为特征和认知心理过程。

它既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又是一种基础理论,因为学习理论注重把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应用于学习领域,探讨行为是如何发生和变化的,并试图解释和预测行为的变化。

二语习得理论就是要为人们提供对二语习得的基本理解力,从而为形成人们的二语教育观奠定较为科学的基础。

第三节研究二语习得理论的意义和作用1.提供知识二语习得理论是人们对学习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和思维的指南和资源。

二语习得理论提供二语习得领域的知识,以及分析、探讨和从事学习研究的途径和方法,为外语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研究学习的框架,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最值得研究的问题上。

2.知识的概括二语习得理论对有关二语习得法则的大量知识加以总结,使其系统化和条理化,以便于学习者掌握。

掌提了理论,就可以降低材料的复杂性,以便于对其进行分桥。

任何理论在抽象和筏括大旦具体知识的过程中,必然会失去一定的具体性和精确险,正因为这样。

理论才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

3.描述与解释(descrZbing and interP:etin8)二语习得理论是对人类从事的各种各样的::语教育实践的理性阐述。

二语习得复习资料

二语习得复习资料

二语习得复习资料填空、判断类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得交叉学科:语言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

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得发端:Corder在1967年发表得《学习者偏误得意义》与Selinker在1972年发表得《中介语》。

3、 1984年,鲁健骥在《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得语音偏误分析》这篇文章中,将第二语言学习者得语言“偏误”与“中介语”得概念引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

4、强势说强调对比分析得预测功能,认为母语干扰就是造成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困难与错误得主要原因。

5、 1957年,拉多在《跨文化语言学》中系统地阐述了对比分析得内容、理论依据与分析方法。

6、对比分析这一基本假设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与结构主义语言学基础之上。

7、 Selinker被称为“中介语之父”。

8、过度泛化指得就是二语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得过程中,将其一目得语得规则推广到超越所能接受得范围之外。

9、输入假说就是克拉申得语言监控模式整个习得理论得核心部分。

10、克拉申得输入假说包括四个要素:输入数量、输入质量、输入方式、输入条件。

11、情感过滤假说把成功得二语习得相关联得情感因素分为三大类:动机、自信、焦虑。

12、“社会文化理论”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创立。

主要内容包括:调节论、最近发展区理论、个体话语与内在言语、活动理论。

13、语言输入与互动得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14、最早提出“关键期假说”这个观点得就是著名神经外科医生Penfield。

15、根据社会心理学家得观点,学习者得态度就是有三个方面构成:认知、情感、意动。

16、影响学习策略选择得因素主要有学习者个人差异、学习者个人背景与情景社会因素等。

17、沉浸式教学法就是采用目得语作为学校课堂教学得媒介,课堂上主要就是向学习者提供目得语语言输入。

18、 1945年,弗里斯在《作为外语得英语教学与学习》一书中提出了对比分析得思想。

19、在第二语言习得顺序中,主要存在以下争议:①母语迁移;②“正确顺序”就是否等于“习得顺序”;③第一语言习得顺序就是否等于第二语言习得顺序。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整理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整理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整理一、名词解释1、母语:“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家庭或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幼儿出生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

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标语:“目标语”,也称“目的语”,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这种语言可能是他的第二语言、第三语言甚或第四语言。

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美国学生无论在美国学习汉语,还是在中国学习汉语,其目的语都是汉语。

如果他们同时在学习法语,那么法语也是他们的目的语。

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母语对其目的语的习得具有重要的影响。

3、第二语言:相对于第一语言而言,指在母语之后再学习另一种语言。

第二语言习得可能发生在自然环境,也可能在正规的课堂环境中。

在课堂环境下学习的第二语言被称为外语。

Ellis (1994)“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因此,“第二语言”自然包含第三、第四或更多的其他语言。

4、对比分析:对比分析是把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从而确定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对比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预测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可能会造成的影响,即第二语言学习者受母语干扰可能会出现的错误,从而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措施。

5、第二语言习得:人们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或者课堂环境中潜意识地或者有意识地获得母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

6、中介语:“中介语”(interlanguage)这一概念是由语言学家塞林克(L.Selinker)于1969年提出来的。

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7、偏误:偏误是对正确语言的偏离,也就是离开了轨道。

这种错误是系统的,有规律的,它反映说话者的语言能力。

8、偏误分析:系统分析学习者偏误,研究来源,揭示学习者中介语体系。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总结资料.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总结资料.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总结一、知识点概括各种假说包括(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中期中介语理论,二语习得顺序,语言监控模式,文化适应模式)提出者,提出背景内容,意义,局限对比分析假说提出者lado背景在《跨文化语言学》中,系统地阐述了对比分析的内容,理论依据跟分析方法。

母语负迁移假设;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基础上。

基本内容1基本假设:语言迁移(1)把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及其分布,连同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系统中(2)母与二结构特征相似正迁移,有差异负迁移即母语干扰(引起困难跟偏误的主要原因或唯一原因)(3)差异与困难相对应,差异越大困难越大构成了语言习得的难度等级2分析方法系统对比学习者母语系统和目的语系统3对比分析的两种观点目的不同分为:强势说弱势说(最大差别目标不同)强势说强调对比分析的预测功能,认为母语干扰时造成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甚至是唯一原因过高地估计了对比预测功能弱势说与其预测还不如面对现实,把重点放在事后错误的分析上,通过对比来解释偏误产生的原因意义提供了一种语言比较的方法跟程序,听说法视听法受其影响局限(1)其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核心思想“刺激-反应”理论受到乔姆斯基的激烈抨击和批判(忽视了人的能动性)(2)结构主义语言学并没有为对比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两种语言系统不存在共同的语言范畴如何有效地对比分析)(3)对比分析将两种语言系统的差异等同于语言习得的难度不符合逻辑(有这样情况两种语言或语言特征存在很大差异的时候并不是很难学反而是差异不大容易混淆难度更大)(4)实验研究跟教学实践是质疑偏误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母语负迁移不符合实际偏误分析提出者及背景60年代中后期开始corder发表了一系列偏误分析的文章,偏误分析成为研究学习者习得过程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corder《学习者语言偏误的意义》开启二语习得研究的经典之作内容偏误分析的具体步骤收集资料,鉴别偏误,描写偏误,解释,评估国内近几十年研究可分为语音词汇语法语篇汉字五个领域意义(1)偏误分析是第一个关注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学习者的语言偏误来观察和分析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习得过程和习得机制,成为二语习得研究的起点。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复习题库 附参考答案.doc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复习题库 附参考答案.doc

《第二语习得理论》复习纲要第一章引言1、二语习得研究者的研究对象一般是群体,而不是个体,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10二语习得研究中,研究者的研究对象一般是群体,研究结论也是对某个群体而言。

但作为二语教学的老师,他更加关注一个个的个体,他关心的是如何让每一个学生很好的掌握第二语言。

这种情况下,二语习得研究者得到的结论,很可能对进行教学的老师的指导意义不是很大。

因此,二语习得研究者有必要加强对个体的研究,而不是局限于群体。

2、你认为什么是学外语的最好方式?9第二章人1、什么是一语习得的行为主义模型?提出者是?16-17一语习得的天生论模型的理论基础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天生论认为人的大脑中有一个语言习得的机制,小孩出生后在任何一个语言环境中,都能利用这个语言习得机制学会所在环境的语言。

这种观点与观察到的现象是一致的,所以有较强的解释力。

2、什么是一语习得的天生论模型?18-193、什么是一语习得的社会互动模型,提出者是?20-214、什么是文化适应模型?如何评价?24-255^ 什么是perceived social distance?(另一个是social distance,在文化适应模式节)26 perceived social distance 是与social distance 相关的一个概念o Social distance 通常指人们在社会经济地位方面的差别,而perceived social distance则指学习者内部因素的差别(比如对讲所学语言的人的态度,对讲这种语言的社会的态度,对讲这种语言的人的文化价值观念的态度等)。

Acton 研究了perceived social distance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态度介于两种语言文化价值观的学生,学习成绩最理想。

6、文化适应分哪几个阶段?29-307、什么是言语适应模型?是谁提出来的?30-31二语学习者对所学语言文化的态度影响学习过程,言语适应模型认为人们之间的交谈包含三个不同的过程,即交谈双方保持他们各自的说话方式,让各自的说话方式与对方显得越发不同,双方采用对方的说话特点以相互靠拢。

二语习得复习资料

二语习得复习资料

二语习得复习资料第一章(填空+名词解释)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的基本概念母语:通常指的是学习者幼年习得的语言。

由于母语是家庭或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一般说来,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学会的语言。

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第二语言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习得”是一种下意识、非正式的类似儿童母语的获得过程。

学习者通常意识不到他们正在学习语言这一事实,但是能意识到他们正在用语言进行交际。

“学习”是指有意识地、正式的学习语言知识,能够明确地意识到所学的规则。

克拉申把这两个方式看作彼此独立的学习过程。

无接口观点、有接口的观点“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该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外语习得”是指学习者在本国学习目的语。

该目的语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

“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是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语言能力”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首先提出了“语言能力”的概念。

其含义是,人类先天具有的、受遗传因素决定的掌握语言规则的能力。

这里所说的语言能力是指人们掌握语言知识的能力。

“语言表达”——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第一次提出交际能力的概念,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语法性、可行性、得体性、现实性。

第三节第二语言习得发端发展简要回顾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以1967年S.P.Corder(科德)发表的颇具影响的论文《学习者偏误的意义》以及1972年Selinker(塞林格)的《中介语》为标志。

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历程:第一阶段:20世纪50—60年代对比分析第二阶段:70年代“中介语”理论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监控模式”文化适应模式第三阶段:80年代中期至今受多学科影响第二章第一节对比分析1.对比分析,是通过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母语与目的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系统对比,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同,从而预测第二语言学习者可能遇到的语言困难和可能产生的语言错误,进而采取一定的教学手段,以达到教学中避免或减少第二语言学习者的错误的目的。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总结整理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总结整理

一、名词解释1、母语:“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家庭或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幼儿出生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

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标语:“目标语”,也称“目的语”,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这种语言可能是他的第二语言、第三语言甚或第四语言。

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美国学生无论在美国学习汉语,还是在中国学习汉语,其目的语都是汉语。

如果他们同时在学习法语,那么法语也是他们的目的语。

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母语对其目的语的习得具有重要的影响。

3、第二语言:相对于第一语言而言,指在母语之后再学习另一种语言。

第二语言习得可能发生在自然环境,也可能在正规的课堂环境中。

在课堂环境下学习的第二语言被称为外语。

Ellis (1994)“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因此,“第二语言”自然包含第三、第四或更多的其他语言。

4、对比分析:对比分析是把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从而确定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对比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预测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可能会造成的影响,即第二语言学习者受母语干扰可能会出现的错误,从而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措施。

5、第二语言习得:人们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或者课堂环境中潜意识地或者有意识地获得母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

6、中介语:“中介语”(interlanguage)这一概念是由语言学家塞林克(L.Selinker)于1969年提出来的。

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7、偏误:偏误是对正确语言的偏离,也就是离开了轨道。

这种错误是系统的,有规律的,它反映说话者的语言能力。

8、偏误分析:系统分析学习者偏误,研究来源,揭示学习者中介语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语习得复习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二语习得复习资料填空、判断类1.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交叉学科:语言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

2.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Corder在1967年发表的《学习者偏误的意义》和Selinker在1972年发表的《中介语》。

3. 1984年,鲁健骥在《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这篇文章中,将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偏误”和“中介语”的概念引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

4. 强势说强调对比分析的预测功能,认为母语干扰是造成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

5. 1957年,拉多在《跨文化语言学》中系统地阐述了对比分析的内容、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

6. 对比分析这一基本假设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基础之上。

7. Selinker被称为“中介语之父”。

8. 过度泛化指的是二语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将其一目的语的规则推广到超越所能接受的范围之外。

9. 输入假说是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整个习得理论的核心部分。

10. 克拉申的输入假说包括四个要素:输入数量、输入质量、输入方式、输入条件。

11. 情感过滤假说把成功的二语习得相关联的情感因素分为三大类:动机、自信、焦虑。

12. “社会文化理论”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创立。

主要内容包括:调节论、最近发展区理论、个体话语和内在言语、活动理论。

13. 语言输入与互动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14. 最早提出“关键期假说”这个观点的是着名神经外科医生Penfield。

15. 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观点,学习者的态度是有三个方面构成:认知、情感、意动。

16.影响学习策略选择的因素主要有学习者个人差异、学习者个人背景和情景社会因素等。

17. 沉浸式教学法是采用目的语作为学校课堂教学的媒介,课堂上主要是向学习者提供目的语语言输入。

18. 1945年,弗里斯在《作为外语的英语教学与学习》一书中提出了对比分析的思想。

19. 在第二语言习得顺序中,主要存在以下争议:①母语迁移;②“正确顺序”是否等于“习得顺序”;③第一语言习得顺序是否等于第二语言习得顺序。

20. 偏误分析分为五个步骤:收集资料,鉴别偏误,描写偏误,解释偏误,评价偏误。

21. “社会文化理论”是关于人类认知发展的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人类独特的认知功能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22. 原则和参数是普遍语法的核心概念。

23. 通过学习获得的“显性知识”不能转化为“隐性知识”24.对比分析包括描写、选择、比较、预测四个步骤。

听说法、视听法等教学法都受到了它的影响。

26.普遍语法是一系列规定和限制人类语言可能语法形式的原则和运算程序。

普遍语法主要是由规则系统和原则系统构成。

27. 文化适应程度主要取决于学习者与目的语群体的“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

28. 焦虑:一般指个体由于担忧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或者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促使其自尊心和自信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而形成的紧张不安、带有恐惧感的情绪状态。

焦虑对二语学习的影响程度随着二语水平的变化而变化。

二语水平不高的学习者,焦虑阻碍其学习。

优秀的二语者,焦虑反而会促进学习。

29.年龄对第二语言习得影响首先表现在其对习得速度方面的影响。

30. 指学习者在整个语言习得或语言使用过程中,与某个特定阶段相关联的心理行为或行动。

31. “自然习得顺序”是指儿童在习得母语规则和语言项目时遵循一种相似的习得顺序。

和Spaon被认为是现代语言学能测试的先驱。

33.“偏误”是系统性的,是学习者现时心理规则系统的外在表现,因此对于研究习得过程有着重大的意义。

解词、简答类(不排除部分填空、判断题从本部分出题的可能)1. 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

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 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3. 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4. 第二语言: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5. 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

“习得”通常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

内隐学习是通过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是“隐性语言知识”。

6. 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知识的获得。

外显学习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是“显性语言知识”。

7. 第二语言习得: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8. 外语习得: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学习的。

9. 第二语言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10.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

11. 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12. 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依据的就是这种隐性语言知识。

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

13. 语言表达: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语言表达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14. 僵化是存在于潜在心理结构中的一种机制,表现为某种母语背景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会在目的语习得的某个阶段上停滞不前,无论年龄大小、是否继续学习。

15. 对比分析: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

兴盛于60年代。

初衷是为了在第二语言教学中预测学习者的难点,预防学习者的语言偏误,提高第二语言教学的效率。

16. 母语负迁移:这一假设的实质是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问题,主张对比分析的学者认为。

学习者的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如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外语大都有母语的“口语”。

17. 内隐学习:是通过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外显学习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

18. 评估偏误涉及三方面:①哪类偏误问题更严重;②作为评估者,可分为母语者和非母语者,他们对偏误的评估是否相同;③评估标准问题。

三个标准:可理解难度,可接受难度,冒犯程度。

19.中介语的定义包括三方面:①中介语是可观察到的言语输出。

②中介语是高度结构化的。

③中介语是独立的语言系统。

20. 内在大纲指的是学习者具有的一种控制学习目的语规则的程序化序列,它控制着学习者的目的语学习过程。

21. 语言学能指学习二语或外语所需的认知素质,或者说是二语或外语学习的能力倾向。

它可以帮助提高学习速度、降低学习难度,可以预测第二语言学习速度。

22. “文化适应”指学习者逐渐适应新文化的过程。

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文化适应就是指对目的语文化及文化环境的适应过程。

23. 监控假说所谓“监控”是对学习者“学习”知识的作用或功能而言的,克拉申看来,学习者的言语输出主要是依靠习得的知识生成的,“学习”的知识只是用来监控学习者的语言输出过程。

根据监控的程度,克拉申把学习分为三类:监控过多者、监控不足者、监控合理者。

24. 情感过滤指的是阻止学习者充分利用所接受的可理解的输入来习得语言的心理障碍。

正态的情感可以使学习者接受更多的言语输入,消极的情感则会阻碍言语输入的吸纳。

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较高的自信以及焦虑感较低的学习者,即过滤程度较低的学习者可以获得充分的言语输入;学习动机较弱、缺少自信、焦虑程度比较高,即过滤程度比较高的学习者可以获得的言语输入就比较少。

情感因素可以影响学习者的习得速率,但并不会影响习得的顺序。

25. 场独立型学习者更善于在正规课堂中学习语言,场依赖型学习者则更擅长在非正式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

从两种类型的学习者的特点来看,场独立型以分析见长,较适合在课堂中进行语法分析、遣词造句,而场依赖型则善于交际,这对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培养有重要作用。

26. 活动理论与任务教学法的关系联系:活动理论和任务教学法有相似之处,都是把任务或者活动看做语言习得的重要途径。

区别:活动注重过程而任务注重目标。

27. 动机指行为的整体目标和方向,学习者为了达到目的所付出的努力,想达到目的的强烈愿望。

(1)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来自个人对所做事情本身的乐趣和满足感。

外在动机是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如父母的赞同、奖赏、惩罚、考试取得的高分。

内在动机与长远的成功相关,外在动机与短期的成功相关。

(2)融入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融入型动机:学习者喜欢并欣赏目的语及目的文化,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能融入目的语社团。

学习中多运用功能联系、会话等学习策略。

工具型动机:学习者把学习目的语作为一种工具。

更倾向于使用语言形式等练习策略。

28. “审慎型”与“冲动型”认知方式会产生的不同影响在简短地考察各种可能性后迅速作出决定,被称为“认知冲动型”;另一类在进行反应前深思熟虑,仔细考虑所有可能性,被称为“认知审慎型”。

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冲动型学习者可能迈出许多快捷的步子;审慎型学习者在某些阶段停留的时间会稍长一点,但是从一个阶段跨入另一个阶段的步子可能要大一些。

29. 成功的语言学习者的特点①对学习环境不会产生负面的焦虑和压抑;②对学习有强烈的动机,更适应于课堂学习者;③敢于尝试,敢于冒险;④寻找一切机会使用目的语,利用所有机会练习听和说,既关注形式也关注意义;⑤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用学习技巧的学习辅助直接学习;⑥意识到语言学习的过程;⑦灵活运用学习策略,运用技能来感知、分类和贮存二语并监控自己的语言。

30. 过度泛化:指的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将其一目的语的规则推广到超越所能接受的范围之外。

泛化的原因:1)对目的语规则错误的概括;2)对目的语规则掌握不完整;3)是不了解目的语规则的适用条件。

31. 三种不同的语言输入观A.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 语言输入是由外在的语言刺激和反馈构成的;(2) 语言输入通过正面的反馈和纠正得到强化;(3) 通过语言形式的操练可以达到语言习得的目的。

B.心灵学派认为,学习者的内在因素,即语言习得机制,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他们把语言习得机制看做语言习得的决定性因素。

C.“互动论”的观点: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认知互动理论”和“社会互动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