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第四章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学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第四章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学案)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学案导学一、重点和考点(一)课程标准1、以山地为例,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

3、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4、理解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5、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如青藏铁路、南昆铁路或本地的交通建设),认识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6、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掌握分析、探究地理事物的科学方法。

7、关注国家或家乡重大的交通建设,树立运用所学知识报效祖国、建设家乡的志向。

(二)考试说明1、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二、主干知识梳理(一)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1、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的两种基本形态是和。

2、从形态上看,背斜一般是,向斜一般是;从岩层新老关系来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层,两翼,向斜中心部分岩层,两翼部分。

3、背斜成谷的原因是,向斜成山的原因是。

4、,统称为褶皱山。

5、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之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

6、如果断层的位移以垂直运动为主,则其中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如我国的、等;相对上升的岩块形成,如我国的、、等。

7、由,统称为断块山地。

8、火山由和两部分组成。

没有破坏的火山口的形态是,有时会积水成;破坏了的火山口呈状态。

火山锥是由和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上部,下部。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1、在山地地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高,大。

因此人们通常优先建设_________ 较低、较小的,其次才是。

2、山地地区的交通运输线路,主要分布在和。

3、在山地地区交通线路迂回前进。

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一般要相应的和丘陵地区。

三、典型例题解析例一2007重庆卷下图为a城到d城之间的高速公路建设规划示意图。

规划设计走向有甲、乙两个方案,经过比较分析,最终选择按乙方案建设,线路总长58.5千米,建设费用31亿元,比甲方案的概算费用多5亿元,长度多7千米,根据图5及相关信息,回答上图中高速公路建设选择乙方案,其原因可能是①单位距离建设成本低②沿河谷走向自然障碍小③促进沿线地区城镇发展④保护重点风景名胜区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例二2007广东卷考虑自然因素的影响,如果建设同等级的高速公路,单位里程造价最低的地区是(填正确项字母)。

2018-2019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2018-2019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主题一褶皱的特征、地质构造的应用材料1:俗话说,人不可貌相,而褶曲的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也不能仅从形态上区分,可以说“背斜和向斜也不可貌相”。

图1从形态上看,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地形的原始形态为山岭。

向斜一般岩层向下弯曲,地形的原始形态应为谷地。

但是我们不能单凭地表形态来判断背斜和向斜。

不能到了山区,看到山岭就高喊:“啊,背斜!”;看到谷地就高喊:“啊,向斜!”那会闹笑话的。

判断背斜、向斜最可靠的依据是岩层的新老关系。

下面是两幅地质构造示意图(图2、图3)。

图2 图3(1)结合材料探究:①为什么背斜不一定成山,向斜不一定成谷?②图2中甲处是向斜构造还是背斜构造?③简要描述图2所示地区地质变化的可能过程。

④判断图3所示地区地质构造是背斜还是向斜?材料2:研究地质构造有很强的实践意义:背斜构造找油气,向斜构造找地下水;开凿隧道走背斜,向斜确定钻矿点;泉水出露顺断层,工程建设避断层;矿难瓦斯储背斜,透水事故看向斜。

下面为两幅地质构造示意图。

储油、气构造示意图(2)结合材料探究:①为什么“背斜找油,向斜找水”?②隧道工程为什么尽可能选择背斜部位,水库等大型工程建设为何避开断层带?③右上图中甲、乙、丙、丁各点有泉水出露的可能是哪一点?在a、b两处采煤,易发生瓦斯爆炸的是哪一处?易发生透水事故的是哪一处?主题二山地对交通的影响材料:歌曲《山路十八弯》形象地描写了山地的地貌特征,在山区有许多被称为通天大道的盘山公路,似玉带环绕,弯弯紧连,层层叠起,直冲云霄,这样的景观在平原地区很难见到。

山地的地貌特征影响交通运输方式、交通运输线路分布和延伸方向。

下面是修建公路和铁路的最大限制坡度表格对比和某地交通线示意图。

铁路3%结合材料探究:①山区为何在交通运输方式选择上优先选择公路?②交通线示意图中,a、b两处弯曲是否合理?为什么?③说明线路通过丙处的合理性。

④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交通线绕道甲、乙两地的原因。

高中地理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4.2 山地的形成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1)(2021年整理)

高中地理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4.2 山地的形成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1)(2021年整理)

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4.2 山地的形成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4.2 山地的形成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4.2 山地的形成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1)的全部内容。

4。

2 山地的形成【课标细化】1.了解山岳的三种类型及其典型例子2.掌握背斜和向斜形成的地貌并分析其成因3.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4.掌握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我的预习】看教材73-75页,判断喜马拉雅山、华山、富士山的成因类型。

【我的疑惑】【课堂探究】探究点一山地的成因类型【典型案例1】1。

读图4。

11思考(1)甲、乙分别形成什么地貌,并分析成因(2)假设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方向的隧道,如果只考虑背斜和向斜构造,应选择哪里?为什么?(3)如果寻找地下水则水井应在哪里打?试分析原因(4)已发现该地区储存丰富石油,则应在哪里寻找?为什么2.思考,假如你是一位地理爱好者,到野外考察不同的山,怎样区别褶皱山、断块山或火山?(外貌区别、内部构造区别)3。

地球岩石圈共分为哪六大板块?板块的哪些地区多火山和地震的发生,并分析原因。

【迁移案例1】1.读图4.18回答下列问题.(1)A、B、C、D四处,属于背斜的是___________,属于向斜的是___________。

(2)此时,背斜在地貌上是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向斜在地貌上是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_2022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1

2021_2022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1

山地的形成【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考纲解读】1. 理解内力作用形成的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成因。

2. 理解背斜、向斜、断层的特征及对地貌的影响及其在找水、找矿、工程建设方面的意义。

【考向分析】多以选择题出现.1.以地质剖面示意图为载体考察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

2.以示意图为载体考察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结合示意图,复习巩固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并能自主构建本节的知识框架。

2.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释相关地理事象并论证和探究地理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结合板图,再现不同类型的山地及其成因并分析判断地质构造、地貌类型。

2.复习与练习相结合,引导学生归纳并掌握答题方法,明确答题规X。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及火山活动产生的影响分析,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增强学生迎战高考的信心。

【教材内容及分析】整个高中地理教材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本单元紧紧围绕地理环境与人类生活、生产这一主线,继续学习山地的形成,本节作为案例,是对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延伸,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复习,对学生学习地理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材第一部分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向学生介绍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图片展示:一组山地图片,提出问题:山地的类型有哪些?问:这些山地是怎样形成的呢?本节课我们一同回顾山地的形成。

(板书:山地的形成)幻灯片展示考纲要求、课标解读、考向分析。

哪位同学来读一下考纲要求。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评价学生)请同学们一起看一下考纲解读:1.理解内力作用形成的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成因。

2. 理解背斜、向斜、断层的特征及对地貌的影响及其在找水、找矿、工程建设方面的意义。

本节课在高考中具有怎样的考查方向呢?多以选择题出现。

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4-2山地的形成学案2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4-2山地的形成学案2新人教版必修1
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
(1)根据地层层序律确定:一般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如图1中Ⅲ岩层位置靠下,岩层较老;Ⅰ岩层位置靠上,岩层较新。
(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在断层地带建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坍塌。断层能加大地震烈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处的地区烈度会变大。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向斜是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会变为水道。背斜是隧道的良好选址。在背斜处开采煤炭等,易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在向斜处开采煤炭,易发生透水事故。
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4-2山地的形成学案2新人教版必修1
编 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基础自测
一、褶皱山、断块山
1.褶皱山
(1)褶皱的概念:在①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②弯曲。
(2)褶皱基本形态
【答案】3.D 4.D
【答案】5.C6.A
【解析】5.据图可知,甲地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在海洋上会形成海岭;丙地为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故选C。
6.据图可知,甲地位于为生长边界,有岩浆物质喷发冷却凝结而形成岩浆岩,形成的时间最晚。故选A。
侵蚀后
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图示
3.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

高中地理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1.褶皱山02波状(1)褶皱:岩层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01挤压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而产生的一系列□弯曲。

(2)基本形态(3)板块构造学说06岩石圈可以划分为六大板块。

①地球的□2.断块山(1)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10压力和张力,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发生□11破裂,两侧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12位移而形成断层。

(2)形成地貌3.火山(1)形成:地下深处的□16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在地壳的薄弱地带处,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而成。

[自我探究] “自古华山一条路”,为什么华山特别陡峻呢?你认为华山是哪类山? [提示] 华山为断块山,是因岩层断裂上升而形成的。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1.山地对交通运输影响大的原因:□01相对高度大,地形□02崎岖。

2.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自我探究] 为什么山区公路多修成盘山路?[提示] 为了降低坡度。

『自我反馈』1.褶皱的基本形态是( )A.高山和谷地B.断层和裂谷C.背斜和向斜D.块状山地和陷落盆地答案 C解析褶皱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褶曲,褶曲有两种形态:背斜和向斜。

2.“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内力作用B.侵蚀作用C.堆积作用D.搬运作用答案 B解析背斜顶部因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坚实不易被侵蚀,故成为山岭。

3.从板块构造理论看,安第斯山脉的成因是( )A.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互碰撞,褶皱隆起B.非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相互碰撞,褶皱隆起C.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相互碰撞,褶皱隆起D.太平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相互碰撞,褶皱隆起答案 C解析安第斯山脉地处南美洲西部,是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相互碰撞,褶皱隆起而形成的。

4.下列山地的成因中,与其他几个不同的是( )A.华山B.富士山C.泰山D.庐山答案 B解析富士山是火山喷发形成的,华山、泰山、庐山都是岩层断裂上升形成的。

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4.2山地的形成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4.2山地的形成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节山地形成[学习目标] 1.了解褶皱、断层概念,认识火山形成、构造与规模,掌握三种山地成因。

2.学会运用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成因、根本形态及地貌表现。

3.能够利用相关数据,从技术要求、工程量与造价等方面差异,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影响。

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1.褶皱山(1)褶皱概念:在地壳运动产生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波状弯曲。

(2)褶皱根本形态(3)地貌(4)①岩石圈可以划分出六大板块。

②板块运动⎩⎪⎨⎪⎧背离运动:地壳张裂而形成裂谷或发育为 海洋相对运动:相互碰撞、褶皱隆起而形成高大褶皱山系2.断块山(1)断层:地壳运动产生强大压力与张力,超过岩石承受能力时,岩体发生破裂,两侧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形成断层。

(2)地貌①水平位移:错断原有地貌或派生出假设干地貌。

②垂直位移⎩⎪⎨⎪⎧岩体相对下降:形成谷地或低地,例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岩体相对上升:成为山岭或高地,例如华山、庐山、泰山3.火山(1)岩浆活动地貌类型①熔岩高原:岩浆沿着地壳线状裂隙流出,如东非高原。

②火山:岩浆沿着地壳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如长白山主峰。

(2)火山构造:火山口、火山锥。

思考地质构造就是地貌吗?简述理由。

答案 不是。

地质构造指地壳中岩层因地壳运动作用发生变形与位移而遗留下来形态;地貌是地球外表各种形态总称。

可简单地理解为:地质构造是岩层形态,或埋藏于地下,或出露于地表;地貌是指地表上下起伏形态。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影响 1.山地对交通运输影响大原因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

2.山地对交通运输影响思考平原地区公路选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答案尽量少占耕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与城镇开展关系。

探究点一褶皱山2021年1月12日,鄂尔多斯市东胜区背斜首口页岩气预探井开场压裂施工。

背斜是褶皱根本形态之一,多埋藏有石油、天然气。

(1)判断甲、乙两地何处是背斜?何处是向斜?(2)解释甲地成为山岭,乙地成为谷地原因。

人教版高一上学期必修一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案1

人教版高一上学期必修一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案1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复述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

2.绘制褶皱构造的示意图,判断褶皱的基本类型。

3.描述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4.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 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初步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探究: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和“板块学说”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对山地形成的学习,树立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山地的类型的判断。

2.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教学难点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方法讲授法、模拟演示法、地图法教学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直接导入]同学们,我们开始上课!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陆地的骨架。

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山地,哪位同学能和我们一起分享一下你所知道的山地(或山脉)?(生:略)很好,这(几)位同学知道的山脉很多。

从全球范围看,有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横贯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从我国来看,有著名的五岳等。

那同学们知不知道这些山脉是怎样形成的呢?好,那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习山地的形成。

请同学们翻到书第73页,先自己浏览一下课本。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板书)【新课学习】同学们浏览书本后,知道山地主要有哪几种类型吗?(生:略)对,山地主要有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褶皱山。

一、褶皱山(板书)要学习褶皱山,首先我们知道褶皱,我们主要从褶皱的概念、形成、基本形态以及判读方法等几个方面来学习褶皱。

高中地理 第4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4.2 山地的形成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第4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4.2 山地的形成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比,了解褶皱(背斜、向斜)、断层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断块山的形成。

2.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举例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判读相关示意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地壳的变迁是
有规律可循的、是可以被认识的。

【预习任务】
1.识记褶皱的概念、褶曲的两种基本形态、六大板块的名称。

2.理解断层的概念。

3.识记火山的构成(参看图4.14)。

4.阅读相关文本,完成下表,区分褶曲的两种基本形态。

褶曲形态岩层新老关系形成地貌
背斜
向斜
5.举例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自主检测】
1.山区建设交通线的劣势有()
①成本高②技术难度大
③同样两地间,山区交通线总长度一般比较大④隧道多,工程量大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
2.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甲处地质构造名称是_____,地貌名称是_
____。

成山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__。

(2)乙处地质构造顶部岩层缺失的原因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处地质构造名称是_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

【落实内容】
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表形态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火山的形成过程。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人教版必修1)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人教版必修1)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 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认识褶皱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2. 理解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地形倒置现象,并能够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3. 了解断层的概念,认识断块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1.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外力因素。

2. 通过案例,尝试联系实际,培养动手演示、判读图像、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

3. 活动的设计培养了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对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的认识,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3.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地理问题的兴趣,从而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以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1. 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以及地形倒置的原因2. 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方法的综合运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及内容【导入新课】――展示图片、视频播放“请您欣赏”名山景观视频。

学生欣赏图片,观察图片特征以及小声讨论【讲解】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之一,是陆地的骨架。

山地的类型很多包括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其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提问】——同学们看到怎样的自然景观?这些山脉有什么特点?思考一下山地是如何形成的呢?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学习新课】: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波状弯曲。

褶皱是地表在内力作用下很普遍的现象,同学们要注意观察地块的形变、受力方向、和外部形态上的差异。

(褶皱定义解读,强调关键词突出山岳的形成与内力作用有关。

)【演示】首先请学生看示意图(多媒体演示褶皱形成动画)【讲解】大家刚才都很明显的看到在底层受到挤压时有两种形态的变形,一是背斜,一是向斜。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2节 山地的形成 教案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2节 山地的形成 教案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2节山地的形成教案【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背斜和向斜从外部形态上看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回答】从外部形态看,背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下弯曲的。

【教师讲解】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但这只是一般情况,还有特殊情况。

(教师用黑板擦把背斜上部擦去一部分,把向斜上部用粉笔添绘上一部分,变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形态。

)【引导】大家请看!有的时候恰恰相反,背斜由山岭变成于谷地,而向斜由谷地变成了山岭,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回答】略【教师讲解】这是受到外力作用的结果。

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岩性比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风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蚀,所以就有可能变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力作用,岩性比较坚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所以我们在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一般性,也要注意到它的特殊性。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种现象叫地形倒置,在山区、矿山等地带是可以看到的。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从形态上来判断背斜或向斜。

背斜顶部被侵蚀后,下面的岩层裸露出来,所以从岩层的新老关系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无论岩层怎样变形,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背斜或向斜,都是可靠的。

【板书】④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与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⑤背斜与向斜的比较:【说明】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褶皱山。

褶皱山的规模有大有小。

大规模的褶皱山系可以绵延数千千米,如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以及横贯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等。

小规模的褶皱山只有几十米。

【转折过渡】书页纸张很柔软,受力发生了弯曲变形——褶皱,岩层可塑性差,如果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的强度,岩层会怎样?(岩层会断裂错开)用吹塑纸教具在黑板上演示:断层、阶梯状断层、地垒、地堑。

【板书】2、断层山──岩层变位(不连续的变形)(注意与褶皱比较)(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绘出断层示意图)【教师讲解】从断层两侧岩块的相对移动方向(可能一侧上升或一侧下沉)可看出,相对上升的岩块,在地貌上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如我国的东岳泰山、西岳华山、江西庐山等名山,都属于上升的岩块;另一侧相对下沉的岩块,则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陕西南部的渭河平原、山西中部的汾河谷地。

人教版高一上学期必修一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学案

人教版高一上学期必修一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学案

高一地理必修1(人教版)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导学案【学习目标】 1.能记住山地形成的原因及山地的类型。

2.能对比褶皱的背斜与向斜的异同。

3.能说出褶皱山、断块山的成因、地貌类型、实际例子。

【学习重点】背斜和向斜、断层的判读及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温故知新】山岳的形成 地质作用 按( ) 风化、侵蚀外力作用 搬运、堆积 使地表 河流地貌 固结成岩【学习指导一】阅读教材第73—74页内容,并完成如下问题褶皱山断块山 火山一 、褶皱山、断块山1.褶皱山(1)形成原理——褶皱 ①褶皱的概念②基本特点:褶皱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它的基本形态是_______和_______,对比如下:(2)褶皱山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论基础——板块构造学说 ①全球共分为六大板块,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板块张裂形成______或发育为______,此处边界为____________;板块碰撞形成____________,此处边界为____________③参考地图册35页图,指出以下山脉分别是由哪两大板块碰撞形成的:喜马拉雅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尔卑斯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落基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第斯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断块山(1)形成原理——断层(概念)(2)断层的地表形态地堑地垒【牛刀小试】1、读图(图中甲到乙四种岩层形成是从老到新)回答问题: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判断褶曲形态,甲地________,乙地是__________2、读某地的地质剖面图,(1)、试判断甲和乙,何处为背斜,何处为向斜?并说明理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一、板块构造理论
山地的形成主要是在内力的作用之下。

地球的岩石圈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六大板块组成。

板块之间的相互挤压碰撞,产生板块的运动。

1.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内容:
①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带(海岭、海沟等)分割成大小不同的板块。

板块内部相对比较稳定,板块边界则是岩石圈活动频繁地带;
②全球划分为六大板块;
③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作水平运动。

2.生长边界(海岭、断层)与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

①生长边界(海岭、断层)
板块张裂――裂谷(如东非大裂谷)、海洋(如红海、大西洋、印度洋等)海岭、即大洋中脊――多隐没在海水之中,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海底山脉,冰岛位于大西洋海岭之上。

②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板块挤压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海沟(如马里亚纳海沟)、岛弧链(如西太平洋岛弧链)、海岸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巨大褶皱山系(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最北几乎达到北回归线;
雅鲁藏布江谷地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分界线,珠峰位于印度洋板块;
【注意】全球消亡边界主要为两条: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全球高大山脉基本上位于此地,这里也是全球最主要的两大火山、地震带。

注意:
①北冰洋分属于亚欧板块及美洲板块。

②大西洋是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及亚欧板块张裂而形成。

③印度洋板块的三块较大陆地:澳大利亚、亚洲的阿拉伯半岛及印度半岛。

④赤道穿过六大板块(太平洋东部有一部分属于南极洲板块)。

⑤南美洲落基山脉是由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形成的。

3.常考的板块边界
4.解释地理现象,如山脉、裂谷、海洋、岛屿等地形的形成与分布,地震、火山、地热资源、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等。

板块交界处(或地壳运动活跃处),岩浆活动,有色金属丰富
5.地形成因分析
运用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外力作用——流水、风、海浪、冰川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等)与板块运动(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及板块的碰撞或张裂)来解释判读分析与常见地形有关的问题。

(1)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碎,风化严重;
②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③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

人为原因:④对植被的破坏治理措施:恢复植被
(2)喀斯特地貌(云贵高原)成因:
①地质条件:石灰岩分布广泛、厚度大、岩性纯,空隙、裂隙发育广泛,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好;
②气候条件:位于亚热带湿润区,气候温暖,全年降水丰沛;
③生物条件: 湿热的气候条件利于生物的生长,导致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含量较高。

(3)【岩溶地貌的形成过程】
①在浅海环境下接受沉积,形成红色砂岩(沉积岩)
②经地壳运动发生隆起抬升(地壳上升)
③再经流水侵蚀、切割形成该景观。

二、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山地的形成
(一)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表形态
褶皱和断层是两大基本的地质构造类型,二者在产生原因、结构特征和形成的主要地貌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具体分析如下:
1.褶皱:
地下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力发生弯曲变形。

但岩层还是连在一起的。

向上拱起的为背斜,一般形成山地
向下弯曲的为向斜,一般形成谷地。

由于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容易发生地形导致,形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地貌类型。

2.断层:
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

水平断裂,错开原有的地貌类型;
垂直断裂: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地垒】,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地堑】,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沿断层线【断裂面】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

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3.岩浆活动形成的火山
岩浆活动由主要是由侵入型岩浆沿中心管道喷发(点状式喷发)而形成火山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