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形成【知识体系】水平运动垂直运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火山形成组成:火山口、火山锥断块山概念组合:相对下降的岩体—谷地或低地相对上升的岩体—山岭或高地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对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影响:以公路为主对线路分布的影响: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对延伸方向的影响:迂回前进,弯曲程度大,呈“之”字形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高原地区:聚落分布在河漫滩平原上,呈带状山区:聚落多分布在冲积扇、洪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呈条带状河流地貌的发育概念形成河流堆积地貌概念典型地貌:冲积平原外力作用作用方式地表形态的塑造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浆活动变质作用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内力作用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表现地壳运动山岳的形成类型褶皱山概念形态:背斜、向斜能量源一、单项选择下图是“某地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下题:1.图中内外力作用发生的先后顺序依次是()A.褶皱、岩浆喷出、沉积、岩浆侵入、断裂B.断裂、褶皱、岩浆喷出、沉积、岩浆侵入C.岩浆喷出、褶皱、沉积、岩浆侵入、断裂D.褶皱、岩浆侵入、岩浆喷出、沉积、断裂下图中甲为某区域示意图,乙是甲中P地河谷及其附近的地质剖面图,P地河谷剖面的形成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有关。
读图回答:2.河谷处的地质构造为A.向斜B.背斜C.断层D.裂隙2010年8月,“中国丹霞”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甲图为广东丹霞山地貌景观,图示山体主要是由红色砂砾岩构成。
乙图为地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甲图中的岩石类型及其形成的地质作用对应于乙图中的A.b ①B.a ②C.e ③D.d ④4.有关甲图中岩石类型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①形成于比较湿热的气候环境②受高温高压变质形成③受流水的强烈侵蚀切割④经历了地壳的升降运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分析材料一、材料二,根据所学知识完成5~7题。
材料一气候是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31页精选文档
断块山 断层形成地形
水平位移
错断原有地貌,派生新地貌
垂直位移
相对上升岩块
山岭或高地
(华山\庐山\泰山) 相对下降岩块
谷地或低地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应用
找矿 找水 工程建设
石油、天燃气——背斜 金属矿——断层 向斜 断层
四 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主要运输方式 线路分布特点 线路延伸方向
公路为主、铁路其次
弯曲,称为( 褶)皱,其基本单位是
(
) 褶曲
褶曲的基本形态分两种:岩层向上
拱起的是(
背)斜岩层向下弯曲
的是(
)向斜
背 斜 向 斜
褶皱山
甲地:地形 山、岭构造 乙地:地形 谷、地构造 向斜中心岩层比两翼岩层 背斜中心岩层比两翼岩层
; 向斜 ; 背斜 新(新或老) 老.
褶皱山
内力作用下背斜成( 山)、向斜成( 谷 ) 但是,不少褶皱构造的 背斜( 顶部因受到 ), 反而形成( 山岭 )。
风力侵蚀 风力堆积 流水侵蚀 流水沉积
A.沙丘 B.黄河壶口瀑布 C.戈壁 D.黄土高原的形成 E.长江三角洲 F.长江三峡
G.华北平原 H.黄土高原千沟万壑
山岳(山地)按成因可分
为 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
三种类型,它们的形成和发展
都和
内力作用有关。
地壳运动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
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
下列地貌的形成与其外力作用组合正确的是
(B )
A.岩石表层的崩解破裂——流水的侵蚀作用 B.黄土高原的沟壑——流水的侵蚀作用 C.天山山麓的冲积扇——风力的堆积作用 D.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流动沙丘——风力的 侵蚀作用
在板块的张裂地带,常形成(A )
地理必修1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复习提纲
附主要考点答题模式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复习提纲前言知识1如何描述某区域地形特征(1)地形类型及分布;(2)海拔高度及地面起伏大小;(3)地势变化趋势;(4)典型地貌;(5)海岸线弯曲状况。
2、如何描述某地形区地形特征3、如何描述地势特征第一节:1、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地壳运动的类型(2)水平运动的概念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垂直运动的概念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1)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的区别(2)主要的外力作用与地貌(参考地图册19)3、河流中下游平原的成因(河流堆积作用)4、峡谷(如雅鲁藏布江峡谷、三峡等)的成因地壳抬升,地势高(内力作用);河流侵蚀下切(外力作用)。
5、岩石的类型6、地壳物质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式图的判读)第二节:1、褶皱(1)褶皱的概念(2)背斜与向斜的区别(形态、岩层的新老关系、地貌三方面区别;背斜向斜的判断(3)背斜成山的原因;背斜成谷的原因(4)向斜成谷的原因;向斜成山的原因。
(5)山脉(如科迪勒拉山系、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系)的成因2、断层(1)断层的概念(2)渭河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经纬度位置要清楚)的成因(3)断块山(如华山、庐山、泰山)的成因(4)主要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及其分析3、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分布和延伸方向等方面的影响4、山区交通线的选取原则与原因第三节:1、河流地貌的类型2、运用河流侵蚀的知识,分析“V”型河谷的形成。
3、运用河流侵蚀的知识,分析“U”型河谷的形成。
4、河流堆积地貌的类型5、冲积扇-洪积扇其成因6、河漫滩平原的成因7、三角洲的成因8、河流对聚落形成的作用9、河流对聚落规模的影响10、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1、地形对聚落的影响(参考地图册40)。
《地表形态的塑造》课件图文
海浪堆积
对地貌的影响
花岗岩球状风化地貌 峡谷、瀑布、喀斯特地貌、黄土 高原的沟壑 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城堡 冰斗、角锋、U型谷 海蚀柱、海蚀崖、天生桥
三角洲、冲积扇、冲积平原 沙丘、黄土高原 冰碛丘陵 沙滩
风化: 最典型的是花岗岩地区球状风化地貌 球状风化进行中
瀑布
峡谷 流水侵蚀地貌
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沉积岩
岩浆岩
侵入 喷出
岩浆
外力作用 变质作用
变质岩
考察人员在西西里岛埃特纳火山喷发出的熔岩旁观察
1.下列现象中,在缓慢中进行的是
B
A.山崩
B.珠穆朗玛峰在升高
C.地震
D.火山活动
2.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的共同点是
A.都是东西走向的山
B.都经受过漫长的风化作用,山顶浑圆 C.都D属于断层山
(3)说明地壳运动具有循环往复的特征。
5.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形成大陆与洋底,高山与盆地, 使地表变 得高低不平
我国的山脉有不同的走向,它们就像大地上隆起的一根根 “脊梁”。这些山脉多呈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南北走向 和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较少。纵横交错的山脉,构成了我国网 格状的地形骨架。山脉与山脉之间镶嵌着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 大平原,它们都是内力作用形成的,构成了我国地形的基本格局。
三、外力作用 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海浪、生物等也
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它们统称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 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表现形式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塑造地表形态的四种方式)、固 结成岩
①外力作用与地貌
外力作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的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的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一、重要知识点1.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定义:内力作用指来自地球内部的力(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所起的作用。
-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表现形式: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岩浆活动(火山喷发、侵入等)、变质作用。
-对地表的影响: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2.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定义:外力作用指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如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所起的作用。
-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太阳能,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
-对地表的影响: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塑造地表形态,使之更加丰富多彩。
3. 地表形态的类型-山地:由地壳运动产生的褶皱和断层形成,包括背斜山、向斜山、断块山等。
-盆地:地壳运动后形成的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区,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
-谷地:由地壳运动产生的褶皱和断层形成的低洼地区,如向斜谷地。
-高原:海拔较高、地形起伏较小的地区,如青藏高原。
-平原:海拔较低、地形平坦的地区,如华北平原。
4. 地表形态的变化过程-冲积扇的形成:河流流出山口时,因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砾石、泥沙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
-背斜和向斜的形成:地壳运动产生的挤压力使岩层弯曲变形,形成背斜和向斜。
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断裂破碎,易被侵蚀形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地。
-断层山与断层谷地的形成:岩体断裂并沿断裂面相对上升形成断块山,如华山、庐山、泰山等;岩层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流水堆积而成断层谷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
二、记忆点1.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种主要力量,它们共同作用使地表形态变得复杂多样。
2. 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外力作用则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塑造地表形态。
3. 山地、盆地、谷地、高原和平原等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密切相关。
高三第一轮复习--地表形态的塑造
生长边界
【技巧点拨】六大板块图的常考区域 (1)属于亚欧大陆的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却属于印度洋板块。 与阿拉伯半岛相邻的非洲板块朝北运动,与亚欧板块相互挤压 形成东西走向的阿尔卑斯山。 (2)南极洲板块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最北几乎达到了北回 归线,这意味着落基山脉是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相互挤压碰 撞形成的,而安第斯山脉则是南极洲板块同美洲板块相互挤压 碰撞形成的。
有同学认为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山谷出口比干旱半干 旱地区更容易形成洪积(冲积)扇,这种说法对不对, 为什么? 不对。 因为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岩石风化作用更显著, 山区有大量岩石松散堆积物,当山地降水较多时, 更利于洪积(冲积)扇的形成。
平原地形是外力沉积作用的结果,因此所有平原都 是特别平坦的。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
)
②三角洲前缘沉积物颗粒较小 ④水体既可能是湖也可能是海 C.①③④ B.河道较浅 D.主要由地下水补给 D.②③④ ( )
(2)下列关于图中辫状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解析: 第(1)题, 依据概念可知, ①说法不准确, D 项正确。 第(2)题,图中显示辫状河流主要分布在冲积扇的底部, 而此部位地势较低平,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作用为主,故河 道较浅。辫状河流的形成主要是河流多次改道的结果。
青藏高原地形图
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
运动类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 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 地表,使岩层发生水 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 凹陷 岩层运动 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方向
对地形的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 影响 脉 和平原等地貌 举例 东非大裂谷、喜马 拉雅山 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 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
第4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一、教学内容分析在整体上把握内、外力作用及岩石圈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变化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山岳的形成和发展来理解、掌握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塑造方面的作用过程,以及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交通运输)的影响。
该部分教材以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为例,具体解释了内部地貌的演化过程。
为了让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在褶皱山和断块山部分,教材先剖析了褶皱和断层的发育过程,然后具体介绍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过程。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该部分还以交通运输为倒,分析了山岳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影响。
课程标准中要求结合实侧.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因素.并根据本地条件进行地质、地貌的野外观察。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山岳的形成,是上节所学内容的具体应用,教学时要注意与案例相结合,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野外考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维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以山岳为例.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断块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举例说明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典型山岳案例的分析及对当地典型地貌的实地考察、学习和探究,掌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通过分析山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进一步理解人地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和实例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自然的兴趣和热情,通过对山岳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探究,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的观点来分析常见的地表形态及其成因。
学习重点、难点:背斜、向斜的特征及其判别;地形倒置的成因;断层的特征及其形成的地貌;火山的形态特征;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二、教学思路设计本节课教学以山岳地貌演变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知识系统为依据,以培养学生观察、实践、分析和归纳能力为目标.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讲常见地貌类型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生版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讲常见地貌类型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考情分析】考点常见地貌类型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程标准 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2.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3.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素养解读 1.区域认知:结合区域的地形、水文等地理特征,分析判断不同地区的主要地貌类型及分布规律。
认识不同地区内外力作用的差异及地貌景观差异。
2.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从要素综合和时空综合的角度分析地貌景观的形成原因与形成过程。
结合内外力作用分析其地区地貌的成因,并描述其形成过程。
3.地理实践力:运用视频或野外观察地貌景观,能够识别相关地貌并能描述其景观特点。
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图。
观察学校所在地的地貌景观,并分析其成因。
考情分布2023海南卷、2023湖南卷、2023北京卷、2023浙江卷、2023全国甲卷、2023全国乙卷、2023新课标、2023福建卷、2022河北卷、2022上海卷、2022天津卷、2022福建卷、2022海南卷、2022辽宁卷、2022江苏卷、2022山东卷、2022湖南卷、2022广东卷、2022浙江6月、2022全国甲卷、2022全国乙卷、2022浙江1月、2021海南卷、2021福建卷、2021辽宁卷、2021天津卷、2021河北卷、2021全国甲卷、2021浙江6月、2021河北卷、2020海南卷、2020江苏卷、2020天津卷、2020山东卷、2020浙江7月、2020新课标Ⅰ、2020新课标Ⅰ、2020浙江1月: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及其地貌;2023浙江1月、2022重庆卷、2022上海卷、2022北京卷、2022江苏卷、2021天津卷、2021北京卷、2021浙江1月、2020北京卷、2020江苏卷、2020天津卷、2019北京卷: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考题趋势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外力作用及其地貌,一直是高考的高频热点,一般难度较大,今年针对地质地貌的形成过程描述类综合题考查频率显著增加,称为近年高考的热点。
第4章 第1讲地表形态的塑造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 2.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 力因素。 环。 3.应用:运用内外力作用解
释地表形态的变化。
高中新课标
人教版 · 地理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 3页
理教材· 基础化
对应学生用书P63 习要点 夯基础
高中新课标
人教版 · 地理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 4页
一、内力作用
高中新课标 人教版 · 地理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15页
1 . (2014· 河北邯郸 ) 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 回答
(1)~(2)题。 (1) 该地的几次主要地质作用,按发生时间的先后顺
序依次是(
)
A.褶皱、断层P2、断层P1 B.断层P1、断层P2、褶皱 C.断层P2、断层P1、褶皱 D.褶皱、断层P1、断层P2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高中新课标
人教版 · 地理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 1页
第 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理教材 ·基础化 析考点 ·重点化 悟规律 ·技巧化 赢高考 ·经典化
高中新课标
人教版 · 地理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 2页
考纲展示
能力要求 1.识记:内外力作用的能量
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表形
第19页
风力侵蚀 侵 蚀 溶 蚀
侵 蚀 作 用
流 水 侵 蚀
冰川侵蚀 海浪侵蚀 高中新课标
人教版 · 地理
冰川 堆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形成冲积扇(出 山口)、三角洲 (河口)、冲积平 颗粒大、 原(中下游) 比重大的 先沉积, 形成沙丘(静止 颗粒小、 沙丘、移动沙 比重小的 丘)和沙漠边缘 后沉积(具 的黄土堆积 有明显的 分选性) 形成沙滩等海 岸地貌
《地表形态的塑造》 说课稿
《地表形态的塑造》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地表形态的塑造》。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地表形态的塑造》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的内容。
这一章在整个高中地理课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在教材编排上,本章首先介绍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接着,详细阐述了常见的地质构造类型(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以及火山、地震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最后,探讨了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形成的各种地貌类型。
通过对这一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地表形态形成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也为后续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本次授课的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地理的学习中已经对一些常见的地形地貌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地表形态形成的内在机制和过程还缺乏系统的理解。
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然而,他们对于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直观的图像、实例和实验等方式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说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的地质构造类型(褶皱、断层),并解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3)学生能够描述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模型和实地考察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2)通过分析地质构造图和地貌景观图,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完整word版)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总结[授课建议]1.内力作用能量来源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 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3.内力作用的意义4.外力作用能量来源5.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积1. 图解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风化使地表岩石由坚硬变得松动、破碎、易被侵蚀, 形成散落的碎屑, 在搬运过程中不断发生堆积, 结果使下层的碎屑物质被压紧、固结形成新的岩石。
新的岩石出露地表后再次发生上述过程, 如右图所示:2. 外力作用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分析某一地区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 往往可以综合许多因素。
(1)气候因素: 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 昼夜温差大、降水少。
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②湿润地区: 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 主要表现为流水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2)地质地貌因素: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势两个方面的影响。
石灰岩地区, 由于岩石微溶于水, 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地势较高的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3)生物因素: 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
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 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 生物风化作用显著。
3. 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的区别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 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 发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坏作用, 叫做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与风无关, 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 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深度探究]1. 分析流水堆积地貌、风力堆积地貌与冰川堆积地貌的差异。
提示: (1)从地表形态上看: 流水堆积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总体比较平坦, 而冰川堆积地貌多呈波状起伏。
(2)从堆积物质上看:流水堆积和风力堆积的物质分选性较好, 冰川堆积物则大小混杂在一起, 无分选性。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复习提纲
高一地理期末复习提纲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班级 姓名4.1能量主要来自 。
主要表现: 、其中主要方式是 。
1. 按方向和性质分水平运动:在地表常形成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 和就全球而言,以 运动为主, 运动为辅。
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
总的趋势是 。
能量主要来自 。
风化流水侵蚀,如侵蚀 风力侵蚀 如2.外力作用 主要表现 冰川侵蚀 如 搬运流水堆积 如堆积 风力堆积 如冰川堆积 如总的趋势是 。
(1) A 图表示 作用为主形成的 地貌,此河段蕴藏着丰富的 资源, 河流蒋山上冲下来的泥沙带到中下游平坦低洼的地区,将营造出和 地貌(2)B 图表示 作用为主形成的 地貌(3)C 图表示 作用为主形成的 地貌(4)D 图表示 作用为主形成的 地貌,主要分布在(5)E 图表示 作用为主形成的 地貌,主要分布在D E(6)F图表示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往往形成于地区.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图中各符号表示的含义分别是①②③A BC D(2)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可以概括为:从到形成又到新的4.2 山岳的形成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
形成的原因:运动、作用。
形态上:背斜岩层的新老关系:基本形态地貌上:一般是,有时也会形成。
1.褶皱山原因是实际应用形态上:向斜:岩层的新老关系:地貌上:一般是,有时也会形成。
原因是实际应用世界著名的两大褶皱山系:、。
断层一侧相对上升的岩体形成,如、、。
2.断块山断层一侧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如、。
3.图为某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褶曲的基本形态上讲,图中a处是在地形上是原因是(2)从褶曲的基本形态上讲,图中b处是在地形上是原因是(3)图中c处是,判断依据是,该处由于常有沟谷和河流。
(4)从成因上讲,d山称山,它是构造上升的岩块。
它与我国的喜马拉雅山成因不同,此山在形态上的最突出特点是。
相对下沉的岩块常形成地貌,如我国山西省的(5)建设地下隧道应选在处,原因是其中处不适合建大型工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岳的形成何伟民吴江市中学[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的内容。
本课以山岳为典型案例,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了解山岳地貌的变化及其原因,对于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对于指导人类生产活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御地质灾害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课内容在第四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整个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3)了解火山的形成过程,掌握火山的组成;(4)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2.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和演示褶皱、断层构造,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分析区域交通运输方式与线路分布的区位因素,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认识到地壳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寻的、是可以被认识的;(2)懂得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基本观念,并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了解火山的形成过程;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和影响交通运输线路的区位因素。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分析交通线路选线的主要区位因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视频显示)世界上的著名山脉、我国的名山等)师:这些山脉是怎样形成的?它们形成的原因是否一样?本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板书课题:第二节山岳的形成师:山岳又称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骨架。
山岳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操作演示褶皱与断层的形成过程(利用自制的简易教具——塑料、竹片等演示,还可随手利用书本、纸张等演示)。
师:岩层受到什么力的作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岩层受到挤压力的作用,发生了弯曲变形。
师:褶皱的基本形态表现为哪两种?可形成何种地貌? 生(读图思考后):表现为背斜与向斜。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1.褶皱山(1)概念: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教师用粉笔绘出背斜和向斜的形态图,并标出受力方向)(2)形态:背斜和向斜师:从外部形态上看,背斜和向斜有何不同?生:背斜的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常成为山岭;向斜的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师:在地貌上,山岭是否一定是背斜,山谷或盆地是否一定是向斜吗? 展示图片:师:有时恰恰相反,背斜由山岭变成了谷地,而向斜由谷地变成了山岭。
这是怎么回事呢?(视频演示:倒置地形的形成过程)生: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松,裸露地表部分容易被外力侵独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师:这充分说明,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分析时我们既要看到它的一般性,也要注意到它的特殊性。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种现象叫地形倒置,在山区、矿山等地带可以看到。
我们不能简单地从形态上来判断背斜或向斜。
背斜顶部被侵蚀后,下面的岩层就会裸露出来,所以从岩层的新老关系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无论岩层怎样变形,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背斜或向斜,都是可靠的。
(3)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与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4)背斜与向斜的比较 (视频显示)背斜向斜比较表向斜背斜师: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褶皱山。
褶皱山的规模有大有小。
大规模的褶皱山系可绵延数千千米,如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以及横贯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等;小规模的褶皱山只有几十米。
书页纸张很柔软,受力时很容易发生弯曲变形——褶皱;但岩层可塑性差,如果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层会发生什么现象?生:会发生断裂。
师:是的。
岩层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2.断层山──岩层的变形、变位(不连续的变形)(注意与褶皱比较) (教师用粉笔绘出断层示意图)(视频演示)断层的形成——岩块的上升、下降及形成的主要地貌师:从断层两侧岩块的相对移动方向(可能一侧上升或一侧下沉)可看出,相对上升的一侧岩块在地貌上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如我国的东岳泰山、西岳华山、江西庐山等名山都属于上升的岩块;相对下沉的另一侧岩块,则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陕西南部的渭河平原、山西中部的汾河谷地。
断层在山区是经常可以看到的,常常表现为悬崖、陡壁、峡谷等。
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由断层发育而形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断块山地,简称断块山。
断块山是一种分布十断层构造分广泛的地貌形态,它的规模大小不等,大的断块山可延伸数千米,如我国的华山(图4.12)等;小的只有几十米。
师(归纳总结):断层的成因及形成的主要地形(视频演示)师:除了以上所说的褶皱山和断层山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类型的山脉呢?试举一例说明。
生:有,如富士山属于火山。
师:那么,火山是如何形成的呢?3.火山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1页并思考(分组讨论):(1)玄武岩高原和火山有什么联系与区别?(2)火山由哪几部分构成?(3)火山的规模是否相同?生:(1)联系:玄武岩高原和火山都是由于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有时候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而形成的。
区别:玄武岩高原是岩浆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比较宽广,如哥伦比亚高原。
而火山是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如我国长白山的主峰。
(2)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
(3)火山的规模大小不一,大火山的相对高度可达4000~5000米,火山口直径为数百米;小火山的相对高度不及100米。
(教师板书相应内容,并对火山的构造作具体讲解。
视频演示火山构造形成动画)师:火山口是地下岩浆上涌喷出地表的出口。
没被破坏的火山口是一个中央低凹的封闭洼地,有时候会积水形成湖泊,如我国的长白山天池。
被破坏后的火山口呈半封闭状态。
火山锥是由火山碎屑物质和喷涌出来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锥形体。
它一般由多次火山喷发后形成,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
师: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已基本了解了山岳的各种类型及其形成原因,那么山岳对人类有什么影响呢?二、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2页并思考(分组讨论):(1)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2)一般情况下,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什么方式为主,为什么?(3)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路的选取原则?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应注意什么问题?生:(1)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响较大。
(2)一般情况下,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公路为主,而后才是铁路。
因为在山岳地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不仅成本高,难度也比较大。
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在山岳地区,人们通常优先建造成本较低、难度较小的公路,其次才是铁路。
(3)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往往需要迂回前进。
巩固练习:1.读图思考:(1)一东西向地下隧道应选择a处还是b处开凿?(从工程安全性、稳定性及地下水运动等方面考虑)生(分组讨论后):选择a处开凿,因为岩层向上隆起符合力学原理不易塌陷,同时不易积存地下水。
(2)在c处计划修建一座水库,请分析其可行性。
生(分组讨论后):c处有断层,断裂面两侧岩层活动易诱发地震等地质灾害而影响水库大坝的安全;另外,断层破碎带还会造成水库漏水。
2.山区某中学组织学生调查公路选线原则,下图是他们从有关部门得到的设计方案图,对此他们提出了如下问题,请你完成下列问题。
(1)该地区计划修建b镇到a镇的公路,①与②两个线路方案中,②较合理,理由是受地形的影响,山谷中修建公路要避开陡坡,尽量沿等高线修建。
(2)修建b 镇到d 城市的公路没走直线,绕道经过c 镇的原因是: 考虑经济因素,尽可能多经过城镇,加大运输量,提高经济效益 。
(3)a —b 与b —d 是两条同等级公路,影响其修建的主要经济因素是( B )A .占用士地B .工程造价C .民工数量D .技术水平(4)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往往需要 迂回前进 。
a —b 和c —d 的直线距离相等,a —b 线路的弯曲程度和总长度要 大于 (大于或小于)c —d 线路。
(5)为了更好发挥图中Ⅰ、Ⅱ两条河流的运输作用,可采取 开挖运河 的措施。
(6)由于在山区的e 地发现煤田,准备在f 镇建钢铁厂。
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铁矿石来源 。
这需要 交通运输 条件作保证。
三、课堂小结(略)四、课后作业:教材第82页的活动[板书设计]第二节 山岳的形成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1.褶皱山(1)褶皱的概念: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 (2)褶曲的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3)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与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4)背斜与向斜的比较:3.火山(1)玄武岩高原和火山的联系与区别 (2)组成:火山口和火山锥 (3)规模:大小不一 二、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方式 2.线路分布 3.线路方向向斜背斜[教学反思]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实践、分析和归纳能力为目标。
本课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时间和空间跨度大,学生学习有一定困难。
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思考,我设计了很多问题,突出了师生互动,把它们贯穿到每个知识点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探究地理问题。
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
教师的指导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通过创设情境、展示图片和视频展示等,达到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二、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努力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学低耗高效;三、师生互动中,教师始终处于调控引导地位。
沿着“问题提出——探究——模拟——得出结论”的教学思路,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在:全体学生都自始至终参与到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之中,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理论联系实际。
如:隧道、山区公路选线等。
通过仔细观察、积极思考、亲身实践,主动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由于诸多因素,我们无法开展野外考察、实地调查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