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地表形态的塑造 教案

地表形态的塑造 教案

地表形态的塑造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种类及特征。

2. 使学生掌握地表形态塑造的主要力量,如地壳运动、流水、风力、冰川等。

3. 培养学生观察周围环境,分析地表形态与塑造力量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地表形态的种类: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

2. 地表形态塑造的力量:地壳运动、流水、风力、冰川等。

3. 各塑造力量的特点及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表形态的种类及特征,地表形态塑造的主要力量。

2. 难点:各塑造力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观察分析地表形态与塑造力量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际案例,分析地表形态与塑造力量之间的关系。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表形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形态的多样性。

2. 讲解:介绍地表形态的种类及特征,讲解地表形态塑造的主要力量。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地区地表形态案例,分析地表形态与塑造力量之间的关系。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各塑造力量的特点及作用。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表形态与塑造力量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评价:1. 观察报告:评估学生对周围地表形态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对其塑造力量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地表形态种类和塑造力量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地区的地表形态图片和案例资料。

2. 准备教学PPT,包含各类地表形态的图片、图表和动画。

3. 准备小组讨论的指导问题和评价标准。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地表形态及其塑造过程。

2. 邀请地理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地表形态塑造的科学研究。

3. 安排学生进行地表形态塑造的课题研究,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

(完整版)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

(完整版)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

合用学科合用地区高中地理人教版地区合用年级课不时长(分钟)高中一年级2课时知识点教课目的教课要点教课难点1.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岩石圈物质循环;3.山地的形成;4.河流地貌的发育;5.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举例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说明地壳运动是怎样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2.运用表示图,解说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3.说明河流侵害与聚积地貌的形成过程;4.剖析地形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地质结构及其与地貌之间的关系;2.掌握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3.河流侵害与聚积地貌的形成。

1.内外力所塑造的各样地貌;2.岩石圈物质循环;3.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课建议】本节的教课要点是使学生明确地质结构及其与地貌之间的关系、掌握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河流侵害与聚积地貌的形成。

学生学习本节时可能会在以下两个方面感觉困难:1.教课中可联合本章的前言,增补地质作用的观点,为学生的学习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2.这部分内容较抽象,在教课中,教师需要借助必定的教具,(如模型、多媒体动画等)或引入有关事例(如大西洋的形成等)。

从地壳运动特色、对地表形态影响和互相关系三方面给学生解说。

3.教师在教课过程中不需要把各样地貌向学生作全面系统地介绍,而应注意举例加以剖析,也可让学生发现举出身旁熟习的例子和图片,启迪学生进行察看,思虑,学会剖析常有地表形态的形成及其变化的主要原由。

4.教师在山地的形成教课中可考虑经过增补表示图说明断层的组合形态,以便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本中波及的实例,5.在教课过程中,教师要指引学生掌握地貌形成过程的主线,如剖析洪积扇形成时,泥沙的聚积原由,要抓住“地势趋于缓和—河流变得宽阔—水流速度降低—搬运能力减弱—泥沙淤积”的因果关系主线进行剖析;在叙述河漫滩平原的形成时,注意掌握主要的过程,凹岸侵害,凸岸聚积—水下聚积体—河流改道或持续向下侵害—河漫滩被荒弃—连结形成河漫滩平原。

【知识导图】教课过程一、导入【教课建议】有关内外力作用与地貌的考题,要着重以地形与人类活动关系为线索,以环境和发展为核心,突出考察地质结构判断、内外力作用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

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

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地貌特征,包括山脉、河流、湖泊、沙漠等。

地表形态的塑造是由一系列的地质过程和力量所驱动的。

本教案将介绍地球上常见的地表形态以及它们的主要形成原因。

一、山脉山脉是地表形态中最具标志性的特征之一。

它们通常由地壳板块的运动导致,包括隆起和抬升。

板块的碰撞和相互推移使岩石层隆起形成山脉。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由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形成的。

二、河流河流是由地表水体的流动和侵蚀作用形成的。

它们通过冲刷和搬运岩石和沉积物来改变地形。

河流的流速、坡度和附带物的大小都会影响其侵蚀力。

长期的侵蚀和沉积过程将形成山谷、峡谷、河流三角洲等地貌特征。

三、湖泊湖泊是由各种地质过程形成的。

它们可以是由冰川或火山活动形成的坑洼区域,也可以是由地壳运动导致的地形变动形成的。

湖泊中的水通过降雨、河流供给和地下水补给。

湖泊的深度和水的成分也会导致不同的地表形态。

四、沙漠沙漠是干旱地区的典型地表形态。

它们通常由气候变化和风蚀过程形成。

气候的干燥导致水分蒸发迅速,形成干旱地区。

风将沙粒沉积和搬运,形成沙丘和沙漠。

沙漠地貌特征还包括沙漠盆地和风成砾石。

五、岩石地貌岩石地貌是由不同的岩石类型和地质力量形成的。

不同的岩石对风化、侵蚀和水流等有不同的抵抗能力,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

例如,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岛和火山口,以及风化和侵蚀形成的峡谷和洞穴等。

通过以上示例,我们可以看到地表形态的塑造是由地质过程和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了解这些形成地表的过程和原因对于理解地球的演化和地球科学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教案能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以及与地质过程和力量之间的关系。

同时,学生们也可以通过观察和探索现实生活中的地表形态来加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实践应用。

高中地理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高一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高一地理教案
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环节一
导入
播放视频《外力作用》
观看、思考。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对外力有感性认识。
环节二
外力作用
阅读教材P70---71回答:
1.外力作用的概念
2.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3、外力作用有哪四种方式?
1.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被称为外力作用。
以上就是外力作用的四种表现形式,它们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内力和外力是同时起作用的,他们作用的结果也往往结合在一起。
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
能力
第三课时
地壳物质的循环
环节1导入
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相互转化。
引言中明确告诉我们,内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种作用。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9页的正文内容,填写表格;
观看视频《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完成下题
各种内力作用的速度是否均匀?试举例说明。
作用力
内力作用
能量来源
作用趋势
弄清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和相互关系。
环节四
教材活动P70
引入教材活动P70图4.2,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写出答案,进行展示。
2.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3.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
培养学生
思考和解
决问题的
能力。
环节三风化作用
播放图片《岩石的风化》同学们想一想,一块四四方方的砖头,最容易被破坏的是砖头的角,其次是棱,没有了棱角,砖头就会变得圆乎乎了。在自然界中也是这样,所以这幅投影片所显示的是受到风化后的花岗岩景象。

完整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获奖公开课

完整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获奖公开课
沉积 作用

风力堆积作用
在沙漠地区,在风向比较固定的风力作用下,沙粒 往往堆积形成状似新月的沙丘,叫新月形沙丘。
深厚黄土层的来源 ——风力堆积作用
2.3 堆积作用
风力沉积
? 具有分选性
? 形成风积地貌,如新月形沙丘
沉积 作用
流水沉积
? 具有分选性 ? 形成流水沉积地貌 ? 如三角洲、冲积平原、沙洲、
? 水蚀地貌
喀斯特地貌
? 峰林、石林、溶洞、石钟乳、石笋、地下河 ? 都是喀斯特地貌的显著特征
36
喀斯特峰林(张家界)
喀斯特石林(路南石林)
喀斯特溶洞、石笋、石钟乳
2.2 侵蚀作用
风力侵蚀
? 形成风蚀地貌 ? 如雅丹地貌(风蚀城堡、风蚀蘑菇)
冰川侵蚀
? 形成冰蚀地貌
? 如冰斗、角峰、U形谷
搬运作用
2.1 风化作用
岩石风化:岩石老化、脱落
花岗岩球状风化
石蛋地貌
影响因素:温度、水、生物等 机械风化示意图
2.2 侵蚀作用
风力侵蚀
? 形成风蚀地貌
? 如雅丹地貌(风蚀城堡、风蚀蘑菇)
外力作用 侵蚀
? 风蚀地貌
? 风蚀地貌
? 风蚀地貌
风蚀洼地
风力侵蚀作用
风蚀 柱
风蚀蘑菇
风蚀城堡
2.2 侵蚀作用
12
外力作用
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 射能和重力能
1.内力作用
地壳运动
最缓慢,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变质作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表现 形式
岩浆活动
剧烈变化,但改变有限 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塑造地表
基拉伟厄火山大爆发

2021_2022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4新人教版必修1

2021_2022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4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3.图中所表示的地貌景观是在( )A.石灰岩分布区B.花岗岩分布区C.玄武岩分布区D.片麻岩分布区4.该地形景观广泛分布于我国的( )A.青藏高原B.云贵高原C.某某高原D.黄土高原各请一位学生回答并作出解析。

教学环节六学习搬运堆积作用,因为搬运作用不是重要内容且易理解,教师只需要让学生自学即可。

重点是讲解堆积作用形成的过程活动:(师)从山脚往外围沉积物颗粒会怎样变化?(生)这里位于河流流出山区进入平原的地方(山口处),冲积扇是因为河流流出山区后,水流流速急剧降低,碎石泥沙沉积形成,主要是沉积作用为主,颗粒中心粗,外围细。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接下来我们看到这X图片,(显示沙尘暴图片)图中的沙是怎么来的?(生)大风将风沙扬起,随风携带。

(师)对的,大家都感受过风的力量,特别是大风刮起的沙石打在身上有点痛。

在干旱地区,因气候干燥,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由于近地面的风含沙粒较多,磨蚀力较强,使岩石形成顶部大、底部小的蘑菇状外形,称为“风蚀蘑菇”。

(画简图演示)而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当风速减小时沙粒沉积形成沙丘。

(附景观图)。

沙丘可埋没村舍、道路、牧场,带来流沙危害。

沙丘会怎样移动呢(新月形沙丘)?教师与学生一同分析,作出简图。

教学环节七随堂训练2读下图,图中等高线表示一种风力堆积的地表形态。

1.图示地区的盛行风向是()A.东北 B.西北 C.东南 D.西南2.该类地形在我国可能广泛分布的地区是()A.东北地区 B.东南地区C.西北地区 D.华北地区请一位学生回答并简单作出解释。

3、塔里木盆地中沙丘属于A.风蚀地貌 B.流水堆积地貌C.风化地貌 D.风力堆积地貌请一位学生回答并简单作出解释。

4、下列地形区中,以外力作用为主形成的是A.汾河谷地 B.黄土高原的黄土C.泰山 D.喜马拉雅山请一位学生回答并简单作出解释。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恒河三角洲(又名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三角洲或孟加拉三角洲)是一个三角洲,位于南亚孟加拉地区,包括孟加拉国和印度西孟加拉邦,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三角洲,河流注入孟加拉湾。

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4.1.2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4.1.2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4.1.2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3.掌握各类岩石形成的地质作用。

二、能力目标1.能够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2.学会利用多幅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三、德育目标1.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地质构造及其与地貌的对应关系;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教学难点】1.各类岩石形成的地质作用。

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观点。

教学过程【导入】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导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相互转化。

【讲授】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78第二段和图,思考:1.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各自形成原因?2.各类岩石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各物质循环过程发生的条件?)?【学生回答】1.岩浆岩是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

沉积岩是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

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

变质岩是各种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

2.各类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

岩浆在一定的条件下再次侵入或喷出地表,形成新的岩浆岩,并与其他岩石一起再次接受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

【教师总结归纳】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我们可以用下图说明地壳物质循环过程的特点:教师示范:绘一幅简图,说明地壳的物质循环过程。

课后小结1.地壳物质循环过程结合上图教师进一步指导讲解地壳物质循环过程2.地壳物质循环的特点(1)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岩浆-各种岩石-新岩浆(2)地壳物质与地球内部和地球外部也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即内、外力作用(3)由大气、水、生物参与地壳物质循环并起重要作用而形成的地表物质循环,对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地表形态的塑造 教案

地表形态的塑造 教案

地表形态的塑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地表形态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掌握地表形态塑造的主要地质作用,如侵蚀、沉积、构造运动等。

能够分析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方法,分析不同地域的地表形态特征。

学会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对地表形态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认识到地表形态塑造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地理学科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地表形态的基本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 地表形态塑造的地质作用:侵蚀、沉积、构造运动、气候变化等。

3.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农业生产、城市建设、水资源利用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表形态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地表形态塑造的主要地质作用。

2. 难点:地表形态塑造的地质作用之间的相互关系,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实地考察资料、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等。

2. 教学设施:投影仪、计算机、GIS软件、白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地表形态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地表形态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地表形态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引导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多样性。

3. 课堂讲解:讲解地表形态塑造的主要地质作用,如侵蚀、沉积、构造运动等,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4. 案例分析:分析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农业生产、城市建设、水资源利用等。

5.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使用GIS软件,对地表形态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展示分析结果。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观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小组活动中的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练习题和实地考察报告的质量,了解学生对地表形态塑造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地表形态的塑造 教案

地表形态的塑造 教案

地表形态的塑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地表形态的定义和特点。

掌握地表形态的主要塑造力量,如风化、侵蚀、沉积和构造运动等。

能够分析不同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等方法,探究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分析和展示地表形态的空间分布和变化。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认识到地表形态的塑造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教学内容:1. 地表形态的定义和特点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各种地形和地貌的总称。

地表形态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动态性等特点。

2. 地表形态的塑造力量风化:指大气、水和生物等对岩石的物理和化学作用,导致岩石破坏和分解。

侵蚀:指水流、风力等外力作用,将岩石材料从原地点搬运到其他地方。

沉积:指水流、风力等外力作用,将搬运来的岩石材料堆积在某个地方。

构造运动:指地球内部的地壳运动,如地震、山脉抬升等,导致地表形态的改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地表形态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地表形态的好奇心和兴趣。

2. 讲解:讲解地表形态的定义和特点,以及地表形态的塑造力量。

通过实例和案例,讲解不同塑造力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和过程。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考察或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学生运用GIS等工具,分析和展示地表形态的空间分布和变化。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提问回答情况。

2. 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完成的练习和作业,评估学生对地表形态塑造过程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实践能力:评估学生在实地考察和实验中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图片和案例:收集不同地表形态的图片和案例,用于讲解和展示。

2. 实地考察和实验材料:准备实地考察和实验所需的工具和材料。

3. GIS软件:安装和准备GIS软件,用于分析和展示地表形态的空间分布和变化。

高中地理 第4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20

高中地理 第4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20

四川省成都市高中地理第4章地表形态的塑造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四川省成都市高中地理第4章地表形态的塑造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四川省成都市高中地理第4章地表形态的塑造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课程标准描述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因素.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考试大纲描述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因素。

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学习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内容有一定的独立性,但也是后面学习自然地理相关知识的基础,是自然地理知识的重要基本知识,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可以较全面地掌握地壳的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自然地理打下良好基础。

所以本节课是全书中较为重要的章节。

学生分析本节内容较少与生活相关联,多数学生缺失本节必要的科普知识,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宜引导学生通过材料认识常见的地表形态,并运用科学知识分析这些自然现象的成因,学生对该部分知识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学习目标1。

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

2。

掌握内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重点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难点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备注)导1、PPT展示一些地貌形态的图片,引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欲望。

2、展示课件,提出学习本节课的一些起始随图片和课件领略大自然中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并思索成因。

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地表形态的塑造》 说课稿

《地表形态的塑造》 说课稿

《地表形态的塑造》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地表形态的塑造》。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地表形态的塑造》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的内容。

这一章在自然地理知识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前面所学岩石圈物质循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等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后续学习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基础。

通过对地表形态塑造过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二)教材内容教材主要包括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三大板块。

内力作用主要介绍了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以及它们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

外力作用则阐述了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及其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如河流地貌、风力地貌、冰川地貌等。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部分讲解了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二、学情分析(一)知识基础学生在初中地理学习中已经对一些常见的地貌类型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和过程缺乏系统深入的认识。

(二)学习能力高中生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但对于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还存在一定困难。

(三)学习兴趣学生对自然地理现象充满好奇,对探索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和过程有较高的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说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学生能够分析常见地貌类型的形成过程。

3、学生能够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动画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2、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开课教案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高一地理备课组施尧雄开课时间:2011年12月2日【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使学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各种地形;3.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的演化的。

4.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掌握各类岩石形成的地质作用。

过程与方法1.能够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2.学会利用多幅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

3.地质构造及其与地貌的对应关系;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教学难点】1.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内力、外力作用的关系。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观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位在青藏高原上跋涉的旅行者,途中休息时从路边岩层中随手拿起一块小石头玩赏时受小石子的纹路的吸引,他不禁仔细观瞧,吃惊地发现这竟是一个古代海洋生物化石!近年来,人们在台湾海峡海底某些地方发现有古代森林的遗迹。

这些发现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概括】地壳和宇宙间一切物质一样,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

那么地表千姿百态的形态是如何营造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课题【板书】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提问】哪位同学能够例举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改变地表面貌的实例?(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在副板书上一一记录。

)【过渡】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具体划分有很多种,但归纳起来看可以划分为两种,即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内力作用.【板书】一、内力作用【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74第一段和案例1,思考: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2.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3.各种内力作用的速度是否均匀?试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的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运动、变质作用等。

3.不均匀。

如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很慢,而基拉韦厄火山爆发的速度很快。

【板书】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地球的本身(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2.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运动、变质作用3.各种内力作用的速度→不均匀【转折过渡】同学们回答的很好。

由于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也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所以,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

【板书】4、分类(根据运动方向和性质):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材料】根据测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而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却在不断缩小。

【启发提问】(1)上述地壳运动属于水平运动还是升降运动? (2)请预测一下,千万年后红海和地中海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水平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它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相对方向的水平运动常常造成巨大的褶皱山系,相反方向的水平运动常形成裂谷或海洋。

大量资料证明,地壳运动的主要表现是其各个部分不断发生着水平运动。

【出示投影片2】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边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情况。

【启发提问】(1)请分析一下这里海岸变动情况? (2)设想一下升降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师总结】升降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即上升或下降的运动。

它使岩层表现为隆起或凹陷,从而引起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教师讲解】在地壳运动中,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同时存在的,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运动结果也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

当然,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有主次之分的。

但是,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的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板书】5、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关系【过渡】前面我们学习了内力作用,它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就好像是一个雕塑作品的“粗毛坯”,要完成这座雕塑还需要用刻刀精心雕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大自然的这把细致的刻刀——外力作用。

【板书】二、外力作用【提问】阅读教材P76第一段回答:1.外力作用的概念2.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3.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学生回答】1.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被称为外力作用。

2.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3.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

【板书】1、概念、的能量来源2、表现形式【过渡】我们既然知道了外力作用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表现形式,下面我们就逐一来学习。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相互启发补充)【教师小结】同学们分析得很好,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或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这种作用叫做风化作用。

【板书】(1)风化作用(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同学们想一想,一块四四方方的砖头,最容易被破坏的是砖头的角,其次是棱,没有了棱角,砖头就会变得圆乎乎了。

在自然界中也是这样,所以这幅投影片所显示的是受到风化后的花岗岩景象。

【转折过渡】风化作用的风化产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为外力作用的进一步展开提供了条件。

外力作用还能做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在一个大托盘内盛一些沙子,学生将沙子堆成山的形状,将托盘放到水龙头下,用细小的水流冲刷,观察水对沙子的作用。

【启发提问】同学们观察到水对沙子有什么样的作用呢?(学生观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水把沙子冲了下来,还把它带到了山下,最后在托盘的另一端,水和沙子都停了下来。

这就是外力作用的另外三个表现形式: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

【板书】(2)侵蚀作用【分析讲解】正像同学们刚才所观察到的,流水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就叫做侵蚀作用,当然这种作用不只来源于流水,风力、冰川、空气也都有侵蚀作用。

【出示投影片】风蚀蘑菇、海蚀陡崖、冰斗或角峰等地貌景观片。

【指投影片讲解】风对岩石侵蚀的结果:风可以吹扬起岩石的碎屑,并夹带碎屑磨蚀岩石,投影片所展现的景观为沙漠地区常见的风蚀蘑菇。

海浪对岩石侵蚀的结果:海浪打击岩石,也会对海岸起破坏作用,这幅图就是海蚀地貌,矗立在海中的岩石称为海蚀柱。

冰川侵蚀的结果:高寒地区巨大的冰川,可以刨蚀流经的地面,形成冰斗、角峰和U形谷等地貌。

【转折过渡】以上我们了解了侵蚀作用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地貌,现在再让我们回到刚才的小实验上来。

流水把沙子侵蚀下来以后又怎么样了呢?把沙子带走了,这就是搬运作用。

【板书】(3)搬运作用【启发提问】流水搬运能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呢?请同学们将水流略微调大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流水推动物体的力量和流速成正比,所以当水流变大后,水带走了更多、更大的沙粒。

除了水以外,风也具有搬运作用,尤其在沙漠地区和海滨地区风力的搬运也很显著。

【转折过渡】在流水和风力搬运的途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导致物质逐渐沉积,这种作用称为沉积作用。

【板书】(4)沉积作用【启发提问】请同学们观察托盘中被水冲下来的沙粒,其大小和位置有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观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在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所以沿着水流方向我们先看到颗粒比较大的沙子,越往后沙粒越小。

在自然界也是如此,可以看到砾石、沙、粉砂、粘土等颗粒大小不同的沉积物。

【转折过渡】除了流水的沉积作用能形成冲积平原外,风力的沉积作用给人类又带来了什么呢?【出示投影片】堆积地貌——新月型沙丘图片【分析讲解】在沙漠中有大量的沙丘,这些沙丘在风力作用下会成为流动沙丘,掩没农田和村庄,甚至是整个城市。

人类正在探索控制沙漠扩展的方法。

【启发提问】以上就是外力作用的四种表现形式,它们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教师总结】风化为侵蚀提供了条件,风化侵蚀的产物又为搬运沉积提供了条件。

所以外力作用这几种表现形式是紧密相连的,又是互为条件的,正是在它们长期缓慢的作用下,才形成了今天的地表形态。

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的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不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内力和外力是同时起作用的,他们作用的结果也往往结合在一起。

【转折过渡】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相互转化。

【板书】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78第二段和下图,思考:1.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各自形成原因?2.各类岩石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各物质循环过程发生的条件?)?【学生回答】1.岩浆岩是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

沉积岩是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

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

变质岩是各种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

2.各类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

岩浆在一定的条件下再次侵入或喷出地表,形成新的岩浆岩,并与其他岩石一起再次接受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

【教师总结归纳】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我们可以用下图说明地壳物质循环过程的特点:1.地壳物质循环过程结合上图教师进一步指导讲解地壳物质循环过程2.地壳物质循环的特点(1)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岩浆-各种岩石-新岩浆(2)地壳物质与地球内部和地球外部也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即内、外力作用(3)由大气、水、生物参与地壳物质循环并起重要作用而形成的地表物质循环,对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课堂小结:略课后练习:练习册及填充图册板书设计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内力作用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地球的本身(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2.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运动、变质作用3.各种内力作用的速度→不均匀4.分类(根据运动方向和性质):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5.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关系二、外力作用1.概念、的能量来源2.表现形式(1)风化作用⑵侵蚀作用⑶搬运作用⑷沉积作用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课后反思:本节教学利用多媒体,结合实际,直接演示课堂的内容,学生更容易理解并融入教学当中,同时探究性教学很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