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主题与主题倾向关联理论看古汉诗视觉意象之英译——以“床”之语义变迁及其英译为例

合集下载

从关联理论看汉语古诗类比式意象组合的英译

从关联理论看汉语古诗类比式意象组合的英译

从关联理论看汉语古诗类比式意象组合的英译摘要:本文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角度阐释汉语古诗类比式意象组合的英译过程,以期揭示类比式意象组合英译的交际和认知本质,并探讨基于关联理论的类比式意象组合英译策略。

译者理解原诗类比式意象组合就是寻求意象组合与认知语境间最佳关联的过程,需理解意象组合方式所产生的特殊语境效果;翻译类比式意象组合就是将原诗意象组合的最佳关联在译文中进行传递的过程,可以根据原诗意象组合方式所提供的引导读者理解原诗的交际线索,通过改变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尽可能在译诗中转存原诗意象组合方式。

译者的最终目的是使类比式意象组合在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中产生和原诗意象组合类似的语境效果,并且让译文读者为此不用花费不必要的认知努力。

关键词:类比式意象组合最佳关联交际线索互明1 引言古典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古诗英译历来是译界热衷探讨的话题。

而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不可缺少的成分,如何很好地进行意象传译也为古诗译者不可避免的讨论话题。

然而,任何一首诗,无论长短,都不是单个意象的孤立呈现,而是由几个或一组意象组合而成。

诗人通过意象的艺术组合,创造诗境,抒发感情,使诗歌生命更富张力,诗歌阐释更具潜能。

因而,意象组合的传译显得比单个意象的传译更加重要。

不过,这种重要性却未得到译界的足够重视,多数研究还停留在单个意象英译的探讨,对意象组合英译的研究则寥寥无几。

并且已作的研究也只是经验之谈,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

本文以古诗中类比式意象组合为研究对象,旨在运用关联理论对古诗意象组合英译过程进行阐释,以期揭示类比式意象组合英译的交际和认知本质,并探讨基于关联理论的类比式意象组合英译策略。

2 汉语古诗中类比式意象组合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时,由于意象本身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和全息性等特点,单一意象很难表达某一特定情感,更无法表现那种复杂微妙的情感,也无法将情感产生的前因后果,变化的过程及发展的可能性表现出来。

为此,诗人必须将意象进行有序化的组合。

从“关联理论”视角赏析中国古诗英译文本--以许渊冲译《春江花月

从“关联理论”视角赏析中国古诗英译文本--以许渊冲译《春江花月
第3 4卷 第 7期 2 0 1 4年 7月
湖 北 科 技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Hu b e i Un i v e r s i t y o fS c i e n c e a n d Te c h n o l o g y
Vo 1 . 3 4, No. 7
出的会话含 义学说基础上 , 对其进行 了补充 和发 展 , 形成 了

种 对 于认 知 与 交 际活 动 的 新 的 研 究 理 论 。S p e r b e r和
Wi l  ̄n认为言语交 际活 动中存 在两 种模 式 , 一种 是代 码模 式, 一种是推理模式 。其 中后者为交 际中的基本 过程 , 前者
J u 1 . 2 0 1 4
文章 编 号 : 2 0 9 5— 4 6 5 4 ( 2 0 1 4 ) 0 7- 0 0 4 1 - 0 3
从“ 关联 理论" 视 角赏析中 国古诗 英译文本
— —
以许 渊 冲译 《 春 江 花 月夜 》 为例
高 越
(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 昆明 6 5 0 0 0 0 )
译工 作者 们 面 临 的挑 战。2 0世 纪 8 O年 代 , 由S p e r b e r和 Wi l  ̄n提 出的关联理 论 , 在语 用学 研究 方 面产生 了巨大影 响。关联 理论对于应用 语言学 的各 领域 , 特 别是 对认 知语 用学 有很 深的指导作用 , 是 认 知语用 学的基 础与 核心 内容 之一 ( 冉永平 、 张新 红 , 2 0 0 7 ) 。由 G u t t 从 该理 论 衍生 发展 出的关联 翻译 论 , 更是 对翻译活动开辟 了一 种别 样 的思路 。 将关联理 论 , 引入 中 国古诗 翻译 中 , 对 于诗 歌译 文 中的意 境、 思想 的表达 和认 知的重构 , 发挥 了特殊的作用 。本文将

从关联理论看汉语古诗类比式意象组合的英译

从关联理论看汉语古诗类比式意象组合的英译

从关联理论看汉语古诗类比式意象组合的英译作者:杜文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1年第07期摘要:本文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角度阐释汉语古诗类比式意象组合的英译过程,以期揭示类比式意象组合英译的交际和认知本质,并探讨基于关联理论的类比式意象组合英译策略。

译者理解原诗类比式意象组合就是寻求意象组合与认知语境间最佳关联的过程,需理解意象组合方式所产生的特殊语境效果;翻译类比式意象组合就是将原诗意象组合的最佳关联在译文中进行传递的过程,可以根据原诗意象组合方式所提供的引导读者理解原诗的交际线索,通过改变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尽可能在译诗中转存原诗意象组合方式。

译者的最终目的是使类比式意象组合在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中产生和原诗意象组合类似的语境效果,并且让译文读者为此不用花费不必要的认知努力。

关键词:类比式意象组合最佳关联交际线索互明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1)07-0038-021 引言古典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古诗英译历来是译界热衷探讨的话题。

而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不可缺少的成分,如何很好地进行意象传译也为古诗译者不可避免的讨论话题。

然而,任何一首诗,无论长短,都不是单个意象的孤立呈现,而是由几个或一组意象组合而成。

诗人通过意象的艺术组合,创造诗境,抒发感情,使诗歌生命更富张力,诗歌阐释更具潜能。

因而,意象组合的传译显得比单个意象的传译更加重要。

不过,这种重要性却未得到译界的足够重视,多数研究还停留在单个意象英译的探讨,对意象组合英译的研究则寥寥无几。

并且已作的研究也只是经验之谈,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

本文以古诗中类比式意象组合为研究对象,旨在运用关联理论对古诗意象组合英译过程进行阐释,以期揭示类比式意象组合英译的交际和认知本质,并探讨基于关联理论的类比式意象组合英译策略。

2 汉语古诗中类比式意象组合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时,由于意象本身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和全息性等特点,单一意象很难表达某一特定情感,更无法表现那种复杂微妙的情感,也无法将情感产生的前因后果,变化的过程及发展的可能性表现出来。

汉诗意象的英译——以《诗经》翻译为例【文献综述】

汉诗意象的英译——以《诗经》翻译为例【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英语汉诗意象的英译——以《诗经》翻译为例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翻译之难,难在须求真,又须易懂,而且还要符合两种不同文化间的风俗习惯。

文化翻译,尤其是诗歌的翻译更需要译者对彼此文化融会贯通,能再现文化的特征,再现文化的意象,否则,会造成读者的误解。

而诗歌中存在着众多意象。

本文首先介绍意象概念及其在《诗经》中的体现,然后比较同一意象在杨宪益版本与James Legge的版本中的不同翻译,并观察这些意象在哪个版本中翻译的更恰当。

什么叫意象。

我们知道,意象语言是文学语言重要的组成部分,意象能增强文学感染力,能给读者带来一种美感。

尤其在诗歌当中,意象尤为重要。

如果没有了意象,文学也许就会黯然失色。

意象:“意”就是意念,“象”就是物象。

有一个想法(诗歌的主题思想)后,把所要表达的情感用物象呈现出来,正如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所说,“用你的想像套上人间的这辆大马车去飞奔。

”,不光是诗歌还有其它文体。

意象不是神秘的东西。

是写作者头脑中灵动一瞬间的想法读者通过写作者的作品读出其中的意象之美感,这也是“审美刺激本文最只要介绍的是同一植物意象的英译怎样才能体现出中西文化内涵的差异,译者是通过何种翻译方法来翻译的,以及文化传承的问题。

二、主题部分(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文化也在快速进步着。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交流更进了一步。

翻译,作为各国之间的桥梁,已经是必不可少的了。

其中,文化翻译更加速着各国之间相互的文化了解与发展。

但是文化翻译是翻译这门学问中比较难的以一个分支。

诗歌的翻译更是难上加难。

因此,要更好的了解文化翻译,我们必须要了解一下其中的精髓——意象翻译。

意象概念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

最初的《周易·系辞》里讲:“圣人立象以尽意”。

象,是能够唤起具体形象的语言。

意,是人们的思想和感情。

从关联理论角度分析古诗词意象的翻译

从关联理论角度分析古诗词意象的翻译

2017.12语从关联理论角度分析古诗词意象的翻译○赵 雪 陶嘉玮摘 要:汉语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具有鲜明的文化色彩和浓厚的民族气息,其中诗词中的意象是诗人寄托情感、表达思想的一种重要方式。

随着中外文化交际的频繁,大量中国作品被输出海外,古诗词的外译也日趋重要。

然而,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翻译中很难找到中英完全相互对应的表达,如何将古诗词中的意象有效传递成了本文的关注点。

因此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视角,选取著名诗人李白、苏轼和白居易诗词中较有代表性意象的诗词译文为例,采用对照分析法探讨关联理论在诗歌意象翻译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关联理论 诗词意象 翻译一、引言汉语古诗词凭借其精炼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成为中华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早在三千多年前,出现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后,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就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可见诗词在古代生活中的重要性。

而且诗词与生活息息相关,展现了我们悠久的历史文化。

如今国际间的交流频繁,中西方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人们的认知也各有不同,如何有效完成诗词翻译,成功地实现跨文化交际,受到各界学者的关注。

因此更需深刻研究我国诗词的翻译,有效实现跨文化交际活动,传播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民族文化。

关联理论属于交际理论,而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交际活动,属于译者与原文作者和目标语读者间的交际。

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对照分析古诗词译文中的意象翻译,探讨该理论在翻译中的积极作用。

二、关联理论与翻译1986年,Sperber和Wilson在其合著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中提出了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是对Grice的合作原则进行了修正和发展,认为语言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的交际活动,并从认知角度对明示推理交际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

此后于1995年,出版了第二版,在其原本的基础上补充了一条认知关联原则。

关联理论首先把交际活动归属为认知活动,认为言语交际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在交际过程中,人们需要以关联性为取向。

论中国古典诗歌意象和意境英译——基于萨皮尔-沃夫假说

论中国古典诗歌意象和意境英译——基于萨皮尔-沃夫假说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试从大卫•科波菲尔分析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2 埃兹拉庞德意象派诗歌解析:以《在地铁站里》为例3 寻找自我——从女性意识角度解读《觉醒》4 以《新时代汉英大辞典》为例析中文谚语英译5 浅谈商务函电的写作6 《荒原》中的死亡与重生7 The Bluest Eye: Cultural Hegemony and Spiritual Dissimilation8 《紫色》中黑人女性意识的觉醒和成长9 从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看《梦》及其英译本中主语的确定10 从灵床到坟墓:浅谈中西丧葬风俗之异同11 伊丽莎白.贝内特与简.爱的婚姻观之比较12 欲望与命运--《推销员之死》与《旅行推销员之死》中主人公的悲剧根源之比较13 汉语语速性别对比研究14 英语新闻的互文性研究15 从文化差异角度看中式菜单英译16 概念隐喻在英语专业词汇学习中的应用17 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之比较18 诀别武器之缘由——再读《永别了,武器》19 Ezra Pound’s Attempt to Find a Savior in His Poetry Writing20 浅析好莱坞英雄主义中的传统英雄和反英雄形象21 中美体育报道的比较22 浅析《小妇人》中马奇太太的教育方式23 探究傲慢与偏见的独特魅力24 从《喜福会》看美国华裔女作家身份探求25 商务英语谈判的语言技巧26 解析《紫色》中妇女意识的形成27 英美国家政治委婉语的文化解读28 The Otherization of China in The Woman Warrior29 “合作学习”策略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30 论顺句驱动在英汉同声传译中的运用31 汽车广告中的中西文化差异研究32 《魔戒》中的现实主义初探33 An Analysis of Characterization of O-lan in The Good Earth34 隔离与异化:福克纳短篇小说中的人际关系研究35 汉语喜剧小品中的模因现象研究3637 功能对等视角下记者招待会古诗词翻译策略研究38 论“老友记”中的幽默翻译39 大众文化视角下的另类古典小说-斯蒂芬妮•梅尔《暮光之城》之畅销解读40 苔丝悲剧的自身原因分析及其启示4142 An Analysis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Nature and Civilization in WutheringHei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criticism43 谈双关语的翻译44 《等待野蛮人》中的寓言式写作手法45 Landscape Poems in Seven-character Quatrains and Sonnets46 《潜鸟》女主人公——皮格特•托纳尔悲剧的探析47 汉英“龙”文化浅析48 中国人和美国人特征的比较49 从文化价值观对比研究中美企业管理模式的差异50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法研究综述51 试析与地理环境有关的英语成语及其文化内涵52 论《睡谷传奇》中的幽默元素53 从文化的角度理解《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54 浅析美国高等教育的创新55 How to Avoid Chinglish on English Writing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56 Analyses of the Morels’Oedipus Complex in Sons and Lovers57 Rhetorical Art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Suggestions of Business Transaction Correspondence58 小说《珍珠》中象征主义的运用59 英汉语复合词结构特征比较探析60 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61 论英语新闻标题中修辞的汉译62 从英语演讲的修辞运用看语言性别差异63 从大学校训看中西方大学文化差异64 汉英谚语中关于文化价值观的比较65 在文化教学中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66 英文电影名称翻译中文化顺应的影响67 试析英汉颜色习语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异同68 语境理论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69 习语及习语的汉英翻译70 《虹》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71 An Analysis of Hamlet’s Delay of Revenge in Hamlet72 试论盖茨比对其梦想生活的追求73 Two Different Images of the Heroines in the Novel the Age of Innocence74 网络流行语翻译评析——“神马都是浮云”个案分析75 浅析公示语的翻译76 The Analysi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Animal Idioms77 《请买票》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78 产品说明书的翻译技巧79 从自私基因论分析《伊索寓言》的寓意80 论《呼啸山庄》中耐莉丁恩的作用81 《撞车》中美国多元文化主义的分析82 显现的被动•隐现的自我——《看不见的人》中被动语态的身份建构功能研究83 《鲁滨逊漂流记》--世纪典型的殖民主义叙事文本84 The Comparison of the Chinese Spring Festival with the Western Christmas Day85 从语境角度谈文学作品翻译中人物描写的语用对等问题86 中国文化特色词的英译——以《阿Q正传》的两个译本为例87 浅析《理智与情感》中简奥斯汀的婚姻观88 浅析《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89 网络资源在听力自主学习中的作用研究90 浅析哈利波特中的女巫形象91 成功智力理论对英语素质教育的启示92 外语学习焦虑与口语成绩的相关性研究93 中美文化中面子理论的对比分析94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从心理学角度解析《麦田里的守望者》95 《老人与海》中词语修辞格的运用96 用陌生化理论阐述《红色手推车》的悲剧色彩97 她们的自我选择—解读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中女性的婚恋观98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浅析《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主要人物99 提高中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有效方法100 解析《拉帕西尼之女》中贝雅特丽丝101 从广交会现场洽谈角度论英语委婉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功能与应用102 探析《红字》中齐灵渥斯的恶中之善103 论国际商务非礼貌言语行为104 浅析动植物词汇中的中英文化差异105 从曼诺林角度研究圣地亚哥形象106 论《英国病人》中角色的自我认知107 叶芝:无望的爱情,多变的风格108 从叶芝的作品分析其精神世界的转变109 目的论指导下的英语字幕翻译策略110 分析《雾都孤儿》中的讽刺手法111 从《京华烟云》探析林语堂的女性观112 从译者主体性视角探析《红楼梦》中概念隐喻的翻译策略113 The Language Features of Advertising English114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科技英语翻译115 分析福尔摩斯的性格特征116 从构式视野下对英语图式习语的解读117 《野性的呼唤》中的人性和野性118 论《野性的呼唤》的多重主题119 An Analysi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through Idioms120 Rhetorical Art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Suggestions of Business Transaction Correspondence121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惨命运122 论英语谚语翻译123 Modern Views on Marriages in Wuthering Heights124 《觉醒》女主人公-艾德娜追求自我的过程125 盖茨比的悲剧成因分析126 On Eliza’s Independent Awareness in Pygmalion127 Translation of Chinese Dish Names128 爱米丽的悲剧成因—评福克纳的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129 人性的苏醒—《香蕉鱼的好日子》主题研究130 论《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的悲剧之源131 浅析合作原则在外贸英文电函中的应用132 《请买票》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133 《推销员之死》的文化解读134 A Comparative Study of Oedipus Complex in Sons and Lovers and Thunderstorm135 从生态视野解读狼图腾136 The Greatness of Jay Gatsby—An Analysis of the Protagonist of The Great Gatsby137 对中英组织文化差异的跨文化研究138 论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139 《爱玛》的婚姻观分析140 The Similarities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Gu Hongming and Lin Yutang141 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对比及其翻译142 不一样的颤栗—东西方恐怖片的比较143 新闻英语的特征及其翻译144 The Function of Symbols in the Feminist Novel Possession145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越狱》字幕翻译的研究146 The Glossology and Translation of Rhetorical Devices of Harry Potter147 The Comparison of Marriage Tradition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148 “Terror of the Soul”:On the Gothic Writing Features in Allan Poe’s The Black Cat149 从违反合作原则看电影语言的会话含义——以《最后的武士》为例150 论远大前程中皮普的道德观151 On the Absurdity in Waiting for Godot152 《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153 从情景喜剧《老友记》浅析美国俚语的幽默效果154 英汉“走类”动词短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155 《爱玛》中女性主义的双重复写——论个人意识与阶级意识的冲突156 海明威心中的完美女性――论《永别了,武器》中的凯瑟琳形象157 论《海上扁舟》中的美国自然主义158 浪漫主义天性和实用主义个性之间的冲突——评《呼啸山庄》中凯瑟琳人性的矛盾159 评析杰克伦敦小说《荒野的呼唤》中巴克的象征意象160 A Feminist Perspective to Pygmalion161 中学生词汇自主学习对阅读能力影响初探162 《红字》中霍桑的女性观163 伍尔芙的人生经历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164 论修辞格在英语广告中的运用165 从《红字》看霍桑对清教主义的批判与妥协166 《灿烂千阳》中女性人物的忍耐,斗争和重生167 从语言功能考察汉语公示语英译168 中英新闻标题的差异及翻译方法169 浅析《汤姆叔叔的小屋》写作技巧170 从语用角度和文化角度浅谈隐喻的翻译171 通过巴丝谢芭看哈代的宿命论172 中外服装品牌英文标签语言的跨文化研究173 论《看不见的人》黑白文化矛盾体174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175 On Sister Carrie’s Broken American Drea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 176 从大学校训看中西方大学文化差异177 Women’s Roles in the Family Based on the Bible178 量词“片”与“piece”的语法化对比研究179 企业网络营销策略分析180 影响英语词汇发展的言外因素181 班德瑞曲名汉译策略之解析182 《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的人物性格183 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184 浅析海尔看中国名牌战略实施现状及关键因素185 析《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考尔菲德的性格特征186 《二十二条军规》中关于军规的控制及反控制187 从成长教育理论视角解读奥利弗•退斯特的生活经历188 源于真爱的结合:简爱的婚姻对当代人的启示189 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的逃离与守望190 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的硬汉精神191 浅谈电影名称的英汉互译192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伊万杰琳形象分析193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哈克和吉姆的人物形象分析194 The Environmental Influence on Emily Brontë and "Wuthering Heights"195 论中国古典诗歌意象和意境英译——基于萨皮尔-沃夫假说196 《飘》中斯佳丽的性格特征解读197 中英日委婉语语言特征198 从跨文化的视角分析美国动画“辛普森一家”中的习语现象199 《老人与海》中的和谐关系200 从适应与选择角度看公示语翻译方法。

翻译美学理论下的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研究

翻译美学理论下的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研究

翻译美学理论下的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研究【摘要】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research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under the aesthe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The introduction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in the context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The body of the article cover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esthetic features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the application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 i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the challenges and difficulties of translating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into English,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and the insights provided by translation aesthetics for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The conclusion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findings, suggests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and highlights the significance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 for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This study contributes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art of translating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关键词】中国古典诗词、翻译美学理论、英译研究、美学特色、挑战、现状、研究成果、未来方向、借鉴意义1. 引言1.1 中国古典诗词在翻译美学理论下的重要性中国古典诗词在翻译美学理论下的重要性在于其蕴含的文化意蕴和审美价值。

关联理论视角下《诗经》中爱情隐喻的英译研究

关联理论视角下《诗经》中爱情隐喻的英译研究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The Poet’s Identity in Keats’s Six Odes2 试析修辞技巧在英语广告中的应用3 从里奇的礼貌原则角度分析《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4 汽车广告英语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5 离开“美国出品”6 The Analysi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Animal Idioms7 英雄还是魔鬼-论亚哈船长的双重性格8 A Study on the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in the Sino-American Joint-Venture Enterpris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angan & Ford Motor Company9 澳大利亚英语词汇和澳大利亚文化(开题报告+论)10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中“狗”习语的翻译11 从原型批评理论来看<<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的人物原型12 论《觉醒》中艾德娜女性意识的觉醒13 Cultural Differences Reflected in the Concept of Dragon14 从美学角度评张培基先生所译散文“巷”15 《太阳照常升起》中科恩屡遭排斥的根源分析16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自我矛盾及其成因17 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18 从男性角色解读《简爱》中的女性反抗意识19 浅析阿里巴巴的创新盈利模式20 探析《愤怒的葡萄》中人性的力量21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哈姆雷特》中的双关鉴赏22 英语阅读现状分析及对策23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苔丝》24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调查25 关于王尔德童话的研究26 探析《夜访吸血鬼》中的孤独27 《威尼斯商人》的新历史主义解读28 伯莎梅森形象分析29 论罗伯特•佩恩•沃伦《国王的人马》中对真理与自我认知的追求30 论《傲慢与偏见》中婚姻选择的经济动因31 On the Causes of the Death of Willy Loman in Death of A Salesman32 论接受理论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影响——以《快乐王子》中译本为例33 浅析女性主义在薇拉﹒凯瑟作品中的表现34 从文化差异角度看中式菜单英译35 The Influences of the Bible on Some American Movies36 世纪年代鲁迅与梁实秋之间的翻译论战37 从《百舌鸟之死》探析美国种族冲突38 对《儿子与情人》中的自然环境描写的研究39 从语用角度探讨汉译英公示语40 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意象解析41 Rhetoric and Translation of English News Headlin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ors42 商务英语中含蓄否定句的研究43 顺应理论视角下《红楼梦》中委婉语的英译44 《赫索格》中玛德琳的性格45 反复在格特鲁德斯泰因的作品《三个女人》中的运用46 约翰斯坦贝克女性观流变初探47 NICE V.S. P&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ket Segmentation48 高中学生英语课堂口语交际活动的错误分析49 英语学习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50 An Application of Schema Theory in Interpreting51 分析内战对《飘》中斯佳丽的影响52 浅谈英语委婉语的作用和原则53 英语广告双关语的语用功能54 论双性同体理论下的《达洛卫夫人》55 当代中美青年恭维言语行为对比研究56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57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English & Chinese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58 American Individualism as Shown in Forrest Gump59 Pragmatic Empathy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60 论《红楼梦》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误读61 澳大利亚文学中的丛林文化—以亨利•劳森《赶牲畜人的妻子》为例62 英汉新词形成因素研究63 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语用原则分析64 “笼中鸟儿们”的反抗--从《琐事》中解读女性意识的觉醒65 论中西婚姻观的差异66 《还乡》中哈代的自然观67 英汉动物习语的文化差异研究68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主流审美观对美国黑人的影响69 The Gothic Beauty and Spiritual Essence of Allan Poe’s Short Stories70 语域理论观照下的商务合同翻译71 中西校园流行语的文化对比72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麦琪悲剧原因分析73 从莎士比亚女性主义意识浅析《驯悍记》主角凯瑟琳娜74 论《小妇人》中的超验主义思想75 论《一个小时的故事》中马拉德夫人女性意识的觉醒76 Euphemism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77 简爱性格魅力分析78 从消费心理学角度谈汽车品牌名称的翻译79 An Analysis of the Fool in King Lea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Historicism80 On Translation of Cultural Factors in News under Skopostheorie81 《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东西方爱情比较82 The Interpretation to Captain Ahab in Moby Dick through Abnormal Psychology83 Analysis on the Withdrawal of Feminism in The Great Gatsby84 解读苔丝悲剧的成因85 浅析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86 英语教育产业化对英语教育的影响87 解析《爱玛》中女主人公的形象88 中英文化对中国学生学习英语习语的干扰89 On Contradiction Between Comprehension and Expression in Translation90 中美两国家庭文化差异91 从艾米莉•狄金森与李清照的诗歌看女性文化差异92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93 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外贸函电中否定信息的传递94 析《远大前程》主人公性格之路95 观电影《刮痧》简析中西文化价值冲突96 中英网络词汇语用特征对比97 合作原则下幽默的语用分析98 论《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性格的双重性99 论中美日常交际的文化差异100 析《小妇人》中的超验主义101 字母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语音教学中的应用10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03 科技英语语篇中被动语态语篇功能的分析104 从理解文化角度翻译英语习语105 功能翻译理论关照下的英汉商标翻译106 浅析《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碰撞与融合107 商务英语新词构词研究108 试析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翻译109 从中美数字谚语看中美文化的差异110 The Comparis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India111 英汉自谦语的对比研究112 汉语公示语的英译113 从许渊冲的“三美论”看唐诗中的典故翻译114 《小妇人》的结局中所包含的清教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冲突与融合115 论中西方交际方式的差异116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纯真年代》中两位女主人公的不同爱情观117 论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策略118 On the Gothic Feature of Edgar Allan Poe’s The Black Cat119 英语外贸信函的特点及翻译120 解读托尼•莫瑞森《最蓝的眼睛》中的成长主题121 英语写作中干扰因素的分析122 《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主题分析123 爱伦坡对希区柯克和蒂姆伯顿的影响124 怪,或不怪--《小镇畸人》中的主要人物解读125 浅谈中西婚俗的文化差异126 目的论指导下的英文影视名称的翻译127 《觉醒》女主人公-艾德娜追求自我的过程128 浅谈自有品牌在中国零售企业的发展129 研究简奥斯汀的婚姻观---根据分析她的著作《傲慢与偏见》130 Analysis on Ambiguity in The Scarlet Letter131 论《宠儿》中的象征意象132 论《呼啸山庄》中人性的转变133 《好人难寻》中体现出的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134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of Elizabeth Bennet in Pride and Prejudice135 英汉颜色词隐喻的认知比较与研究136 浅析中国式英语问题及对策137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悲剧的成因138 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浅析隐喻和换喻的异同139 网络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140 荒岛主义在《蝇王》中的映射141 从语用角度谈英汉称赞语及其回应策略142 《智血》中主要人物生命历程解读143 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演讲的影响144 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145 从《简•爱》的多译本看中国两性关系的变化146 跨文化非言语交际失误分析147148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以《荷塘月色》英译本为例149 The Importance of the Application of Kinesics in English Classes in Primary School150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口语交际误解现象151 伊丽莎白.贝内特与简.爱的婚姻观之比较152 文化差异在中美雇员协作中的问题分析153 论英汉成语翻译154 《名利场》中女性命运对比155 商务英语交流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研究156 解读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商业社会——对《巴比特》的人物性格及讽刺手法的分析157 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幽默语158 动物•荒原•牧场——生态视野下科马克•麦卡锡的《边疆三部曲》159 从宝洁公司的运营模式看美国文化的多样性160 The Differences of Beauty Standard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161162 战争留下的伤痛--《太阳照常升起》主要人物对比163 探析《最蓝的眼睛》中女主人公的悲剧根源16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65 解读《喜福会》中吴夙愿与吴精美母女之间被误解的爱166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看张谷若《德伯家的苔丝》的翻译167 浅析电影《我是山姆》中的反智主义168 试论法律文本的翻译原则169 爱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植物隐喻170 中英颜色词及象征意义171 浅谈企业形象广告设计172 《白象似的群山》中话语权利争夺探究173 论《失乐园》中撒旦形象的矛盾性174 Cigarette Culture in China and America175176 初中学生听力理解障碍简析及应对策略177 How to Arouse the Students’Interests in English Learning178 A Study on Problems and Solutions to JEFC Teaching under Multi-level Modes 179 从凯特肖邦的“觉醒”中映射出的女性自由180 从《人与鼠》看斯坦贝克艺术风格181 An Analysis of Hemingway' Religious Complex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182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野草在歌唱》中的女性角色183 试论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84 英文姓名的起源和文化内涵185 外贸英语函电的文体特征及翻译对策186 Movie Lines Imitation and Language Learning187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性别语言差异188 概念隐喻视角下看莎士比亚十四行诗189 跨文化视角下中西方选秀文化对比研究——以达人秀为例190 救赎之旅—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考菲尔德的成长经历191 浅析英文商务信函的写作格式与文体风格192 关联理论视角下《诗经》中爱情隐喻的英译研究19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94 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的语言特色分析195 英汉社交称呼语礼貌规范和语用失误研究196 中英文求职信中言语行为对比分析197 沃尔特·惠特曼及其诗歌研究198 从文化角度分析中美情景喜剧差异性的原因199 影响英语专业学生阅读理解因素的分析及对策探讨200 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

英译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翻译研究

英译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翻译研究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英译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翻译研究姓名:许敏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英语语言文学指导教师:姜治文20050401摘要诗歌是语言的精华,而意象是诗歌的灵魂。

意象的传译是古诗英译中传达“意美”的关键。

本论文立足中国传统的意象理论,结合中外学者从意象角度研究诗歌翻译的成果,对英译中国古典诗词中意象的可译性, 翻译原则和策略进行了初步的系统研究。

第一章为引言。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在此实践基础上诗歌翻译研究者们主要从三种途径对诗歌翻译进行了研究,即语言学途径,文化途径和诗学途径。

本文立足诗学中的意象研究成果,结合语言和文化因素对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的意象翻译进行研究。

第二章是文献综述。

分别回顾了中国和西方传统文论中对意象概念的阐释和论述,接着就中国学者对诗歌中的意象翻译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在此基础上作者分析了现有研究存在的有待解决的课题以及本文所采用的研究视角。

第三章全面描述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

在总结中外学者有关意象概念的论述的基础上,作者对本文提到的意象概念进行了界定,强调本文主要讨论的意象概念是已经物化成语言符号的饱含诗人思想感情的诗歌形象,而非诗人创作构思时出现在头脑中的“意中之象”。

后者与诗人的形象思维密切相关,但只是作为本研究立论的基础,而非讨论的重点所在。

为使读者对意象概念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文章对其分类和功能进行了阐释。

第四章讨论意象的可译性及其限度。

意象从总体上说是可译的,中英诗歌中运用意象的共同传统构成了意象可译性的实践基础。

本文文献综述中所提双方对意象的重要论述则是其理论基础。

本世纪二十年代兴起的英美意象派对中英诗人产生的巨大影响同样证明了双方在意象层面上进行交流的可能性。

但由于中英文化差异,其可译性又是具有一定限度的。

文章从文化角度讨论了难译或不可译的意象。

第五章探讨意象翻译的原则和策略。

许钧教授提出了翻译可以分为思维,语义和审美三层次的观点。

诗人和读者头脑中形成的意象是诗歌创作和欣赏的思维单位,而物化成语言符号的意象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意义单位和审美单位,在翻译意象应当遵循意义对等和意象审美功能对等的原则。

从模糊美学角度看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的英译的开题报告

从模糊美学角度看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的英译的开题报告

从模糊美学角度看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的英译的开
题报告
题目:从模糊美学角度看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的英译
背景和意义: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丰富多彩的意象是其独特魅力的来源。

然而,由于中文与英文语言相异,这些意象在英文翻译中往往难以准确传达,甚至失去了其原本的美感和文化内涵。

因此,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而模糊美学是一个新兴的翻译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意象在翻译中的困难问题。

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选取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模糊性进行分析,探讨其翻译中的处理方法。

同时,运用模糊美学的理论来诠释意象的模糊性特质,以及其在翻译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具体方法包括文献研究、例证分析、理论阐释等。

预期内容和成果:
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模糊性分析,本研究将揭示其在翻译中的复杂性和难度,进而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并且借助模糊美学的理论来对其进行解释和阐释,探讨其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意义和内涵。

预计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推动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同时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

从主题与主题倾向视角看古汉诗“啼”之英译

从主题与主题倾向视角看古汉诗“啼”之英译

纵 观古 汉诗英译研究 , 中外学者们从 押韵 、 意境等 宏观 方 面探讨古汉诗之英译 颇多 , 然而很 少有学 者研 究古汉 诗 微 观语词之英译 。本文拟用 曾利沙教授提 出的主题与 主题 倾 向理论探讨古 汉诗 “ ” 英译 , 当抛 砖 引玉 , 啼 之 权 求教 同
行。
唱” 表达 了诗人孟 浩然热爱春天的愉悦 之情 。而翁显 良和 , 许渊冲教授将“ 处处 闻啼鸟”之 “ 译为 “ ri ( 渊冲 , 啼” c n 许 yg 20 : ) 明显不 能凸显诗篇主题 “ 爱春天 的喜悦之情 ” 075 ” 热 , 当然 , 许教授将 “ 处闻啼鸟”之“ ” 为“ rig 是为 了 处 啼 译 c n” y 同 首 句译 文 “ hs ll o r gi bdI m l n ” 尾 韵 , T i no1 f p n e ’ ig 压 x si n y 却 同“ 处处 闻 啼鸟 ” 的情 感 意义 相去 甚 远 , 此译 因韵 而损 意。我们认 为 , 如将翁显 良和许渊 冲教授的译文“ rig 改 c n” y 为“ig g 更 能 凸显诗 篇 主题 , 建 和谐 的意 境。R br s i” nn 构 oet Pye和 S i S u i 将 “ an hh h nLu 处处闻啼鸟 ” 为” u ha e 译 B t er t d h gybrs ht r ga r n ( 引 许 渊 冲 ,92:9 ) 和 a i at n l ao d 转 dc e i l u 19 17 ”
( ) S R N A / cr l k e tW a ,S 2 P I G D WN Isac y nw i a dw / o e s n
s u d w s t e se p o p n ; E ey e e h r s i — o n a h l e f s r g / v rwh r t e e wa b r i d

也谈《天净沙·秋思》英译本的赏析

也谈《天净沙·秋思》英译本的赏析

也谈《天净沙秋思》英译本的赏析苏进德【摘要】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元曲《天净沙·秋思》可谓脍炙人口,意境深远,千年传诵,因此也出现了多种英译本以传译其艺术魅力.并且有很多学者也从各种不同的视角赏析比较各译本的优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查阅了多种译本,并搜集了40余篇对这些译本赏析的论文,在此基础上,试图总结比较各译本及对其赏析的多种不同的视角,以得出一些共性的认识,并试图从作画的角度对译本作一评析,提出新的鉴赏视角,以与各位共享交流.【期刊名称】《齐鲁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28)002【总页数】4页(P141-144)【关键词】源语分析;视角汇总;共识;作画【作者】苏进德【作者单位】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山东莱芜271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素有“秋思之祖”的美誉,字字千金,令人回味。

许多译者试图将其艺术魅力更好的传译出来,便出现了不同的译本,后来,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评析比较各译本的优劣,试图提出新的观点,精益求精,以求出现完美的译本。

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为此,笔者查阅了多种译本,并搜集了大量对译本赏析的论文,试图总结比较一下各译本及对其的赏析,以得出一些共识,并试图从作画这一新的角度对译本做一探讨评析。

1 源语分析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此元曲中,作者选取了十个典型意象,叠加勾勒出一副秋天萧索凄凉的画面,将天涯游子怀才不遇、漂泊天涯的愁思表现得淋漓尽致。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18个字,9个名词词组,简短但意境深远。

枯藤缠树,暮鸦归林,而小桥流水,庭院安闲,对比鲜明,跃然纸上。

“古道西风瘦马”承上启下,西风冷落,古道瘦马独行,这种飘泊不定的羁旅生涯,让人深感人生的迷惘。

是古道而非喧闹繁华的大道,是瘦马而非肥马,景色荒凉,一切景语皆情语。

关联理论视角下中国古诗词英译对比赏析

关联理论视角下中国古诗词英译对比赏析

关联 性 =
二、 古 诗英 译对 比赏析
即在 相 同 情 况 下 , 语 境效 果越 大 , 关 联 性 就 越 大; 在 相 同情 况 下 , 加工努力越 大 , 关联性就 越小。
( 一) 《 如 梦令 》
《 如梦令 》 是李清照借海棠之景写惜春之情 的一 也 就是说 , 在 其 他 条 件 均 等 的情 况 下 , 用 最 小 的加 首 词 。许 渊 冲 、 徐忠杰 两 位 翻译大 家都 对 这首 词进 行 工 努 力 来 获 得 最 大 的语 境 效 果 , 其关联性 就最大 , 过英 译 , 现仅 取 两个 英译 版本 中对 词 最后 一句 的 翻译
赏析 带来 些许 启 示 。

诗歌 英译 文 本进 行对 比赏析 , 以期 为 诗歌 翻译 和译 本 同 时对 于译 文 读 者 来说 , 又是 发 话 者 。所 以, 译 者作
为听话者在理解原文作者话语的过程中首先要建立最
பைடு நூலகம்
佳关联 , 当 自身转换成发话者 时, 应力求使 自己的话 S p e r b e r & Wi l s o n提 出 的关 联 理 论 是 关 于 推导 话 语 保证 与译 文读 者建 立 相 同的 最佳 关联 , 准 确 来说 ,

要: 关联理论认为 , 人们在语言交际中采用的是 “ 明示 一推理” 模式。翻译作为一种交际方式 , 也具有
“ 明 示 一推 理’ ’ 的本质 特征 , 要 实现语 际 间的成 功转 换 , 达 到最佳 的翻 译 效果 , 必须使 原 文和译 文建 立 最佳 关联 。
本文立足 于关联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 对中国古诗的英译文本进行对比赏析 , 以期为翻译活动带来新思考。 关键词 : 关联理论 ; 关联翻译理论 ; 古诗英译 ; 最佳关联 中图分 类号 :H3 1 5 . 9 ;1 0 4 6 文献标 识 码 :A

从关联翻译理论视角看唐诗中组合意象的翻译

从关联翻译理论视角看唐诗中组合意象的翻译

从关联翻译理论视角看唐诗中组合意象的翻译作者:刘科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4年第12期贵阳学院刘科【摘要】唐诗中的意象翻译一直以来都是文学翻译工作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意象是诗人的宠儿,但却是翻译者永远的畏惧。

关联翻译理论认为译者的任务就是要让读者期待与作者意图之间达到最佳关联。

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作者与读者在认知语境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对意象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在翻译唐诗中的意象组合时,译者不能直接将组合意象移植到目的语中,而应根据读者的认知语境加以创建或重组,从而实现最佳关联。

【关键词】关联;理论视角;唐诗;组合意象;翻译1.引言在经济、文化、政治无比繁荣的唐代,诗歌这一文学形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唐诗’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绚烂的文化瑰宝。

唐诗在中华大地上广为流传,同时也被众多中外学者译介到了西方。

然而,跨越语言、跨越文化的唐诗翻译其实并非一件易事。

古诗中优美的韵律、深远的意境都足以让许多译者望闻却步。

难怪许多学者都发出这样的感叹:诗是不可译的!在唐诗翻译中,除了韵律、情感之外,意境也是翻译过程中的一块巨大的绊脚石。

意境的构建需要借助意象或意象组合,而意象的选择或意象的组合又承载了诗人丰富的内心情感。

因此,译者在唐诗翻译过程中不得不认真揣摩意象的翻译,才能将唐诗的精髓生动、准确地传译出来。

就张继的《枫桥夜泊》而言,翻译的版本颇多。

作者选取了其中的两个版本(一是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龚景浩译本,另一个是由北大出版社出版的许渊冲译本),并对这两个版本中的意象翻译进行对比分析,希望对读者及翻译爱好者们有所启示。

2.《枫桥夜泊》中的意象分析在诗歌创作过程中,某个意象的出现或许只是诗人的灵光一现,但它绝不是凭空的想象和捏造。

相反,它是诗人将自身情感与特定物象相结合的产物,是诗人内心涌动的激情物化后的最终定格。

诗人在创建意象之时,会对物象进行甄别与筛选,其中涉及非常复杂的心理认知活动。

主题与主题倾向关联下的古汉诗之英译——“枫桥夜泊”四种英译之比较研究

主题与主题倾向关联下的古汉诗之英译——“枫桥夜泊”四种英译之比较研究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in the Light of the Relevance of Theme and Theme Inclinatio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Four English Versions of Night-Berthing by Maple Bridge 作者: 杨贵章
作者机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广东广州510420
出版物刊名: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19-124页
主题词: 主题;主题倾向;古汉诗;英译
摘要:由“枫”“霜”在不同诗篇中的意义嬗变引出主题与主题倾向范畴,试图从主题与主
题倾向关联视角探讨古汉诗翻译过程中词汇概念语境化意义嬗变规律,分析了“枫桥夜泊”四
种英译文,对古汉诗翻译过程中微观语词概念语义生成的主客观理据性进行了阐释。

从《静夜思》的译本看“床”的含义

从《静夜思》的译本看“床”的含义

⼀个⽇本华裔初中⽣能够注意到李⽩《静夜思》这⾸诗在中国和⽇本的差异,这说明有时候研究⼀件事情未必需要多么⾼深的理论和历史知识,但是从⼏个⾓度来观察,不同⽂化的交流和碰撞往往能带来意料之外的收获。

循着这个思路,今天我们把《静夜思》英、法、⽇(以及由⽇⽂本转译为英⽂的)译本做个⽐较,体味⼀下《静夜思》的意境,并且探讨⼀下诗中“床”的含义。

我所搜集到的李⽩《静夜思》的英⽂版本超过30种,有的是中国学者翻译的,也有的是外国学者翻译的,也有的是中国“草根”民的集体创作。

且不说别的,就是“静夜思”这个诗题的译法就五花⼋门,有⼈直译为Thoughts in a Tranquil Night或者⼲脆译为Night Thoughts(夜思);也有译者认为在静夜思考是⾃然⽽然的事情,不说也罢,所以翻译成In the Still of the Night、On a Quiet Night(静夜),还有译者⼲脆放弃“静夜思”的原题,试图找出静夜思的意境:The Moon Shines Everywhere(⼀地⽉光)、Nostalgia(思乡)等等。

限于篇幅,在这么多的译本中,我今天只引⽤北京⼤学许渊冲先⽣以A tranquil night为题的翻译(括号内中⽂是我的“反译”): Abed, I see a silver light(在床上,我望见⼀缕银光) I wonder if it‘s frost around(我思忖,那是否遍地⽩霜) 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向上看,我发现闪耀的⽉亮) 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躬着⾝,我陷于思乡的情殇) 出⽣于1921年的许渊冲先⽣曾从师钱钟书先⽣,是诗词翻译的⽼前辈,中英、英中、中法、法中互译,⽆⼈能出其项背,堪称翻译界⽜⼈。

钱钟书先⽣评价他的翻译“直追李⽩灵魂”,⽽其同窗好友杨振宁先⽣则评价他翻译的诗歌是“没有戴镣铐跳舞”。

从意象再现角度赏析杨宪益唐诗翻译

从意象再现角度赏析杨宪益唐诗翻译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ArtsA Study of Yang Xianyi’s Translation of Tang Poem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age ReproductionCandidate : Chen XiMajor : Foreign Linguistic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Supervisor : Prof. Wang Shuhuai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430074, P. R. ChinaMay, 2012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

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 年 月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__ 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论文属于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famous for its musicality and uniqueness in language, has been constantly translated into foreign languages, especially in English. The translation works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help foreigners take a closer look at Chinese culture and literature. Thus to many scholars who devote their lives to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poetry translation is a popular choice.As the soul of poetry, images provide an implicit way of expressing the poets’ appreciation of nature and beauty, hatred of unfair social system, sorrow and happiness. Therefore, translators often regard image as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 of poetry and devote much effort to recreating images in English versions.Although many scholars have referred different translation theories to the discussion of image reproduction, some of them only focused on the rendition of a single image. The purpose of poets is to combine images into lines organically, and create a complete picture with them. However, the meaning of a single image is indeterminate; it cannot express the complicated and subtle feelings of the poet. Meanwhile, the single image cannot indicate the cause, effect, chang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oet’s feelings either. Only when all the images are combined can they serve to express the poet’s complete feelings and the poem’s theme, and effectively play the role that a single image could not. Therefore, no poetry translator can overlook the transference of image combination in translating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In this thesis, the author attempts to classify the lyrics of the Tang Dynasty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images: juxtaposition, skipping, superimposition, crisscross and radiation; then make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the translated versions of 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 and of other scholars. The methods of comparative study and deduction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were employed to analyze the selected materials and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they used when facing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images and appreciating the reproduction of images. Finally, the conclusion shows that when dealing with images in juxtaposition, the Yangs adopted the method of equivalence; when dealing with images in skipping, they used addition and reduction in translation to keep the symmetry of syntax; when dealing with images in superimposition, they adopted the neutralization method, balanced the use of liberal and literal translation; when dealing with images in crisscross, the Yangs merged the images and processed them together; when dealing with images in radiation, the Yangs took a method of liberal translation or attaching notes of explanation at the end of translation.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Chapter one is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related theories. It is composed of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gives an overview of studies on images, and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concept of image and western concept of image. The second part introduces the five combinations of images. The third part i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 It begins with a brief survey of Yang Xianyi as a translator, consisting of his translation career influenced by social environment and his magnificent accomplishments in translation. The forth part reviews the theories and commentaries concerning Yang’s translation made by him and other scholars.Chapter two is the methodology mainly adopted in this thesis. It included research questions, sample selection, comparison and description.Chapter three is the study on image translation of 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 and other translators. It contains five parts and analyzes the English versions of Tang poem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five ways of image combinations. In each part, the comparative study was employed in poems of the Tang Dynasty translated by 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 and other translators.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Chapter four is the ending part of this thesis; it concluded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the Yangs adopted in each kind of combination, limitations of the research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y.Keywords: combination of images,Yang Xianyi, translation of Tang poem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 要中国古典诗歌以其音乐性和语言独特性闻名世界,被译成各国语言广为流传,使 得外国人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从目的论角度看叶维廉英译古汉诗的开题报告

从目的论角度看叶维廉英译古汉诗的开题报告

从目的论角度看叶维廉英译古汉诗的开题报告
叶维廉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家,他专注于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以使得更多的
人们了解中国文学。

其中,他英译的古汉诗作品得到了大量的关注和认可。

本文从目
的论的角度,探讨叶维廉英译古汉诗的意义和价值。

目的论是一种语言学理论,它探讨了言语行为的目的和意义。

在古汉诗英译上,叶维
廉的目的在于将中国的诗歌文化引入西方世界,以增进中西文化间的交流和相互了解。

通过英译古汉诗,叶维廉帮助了西方读者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与历史,并达到了跨越
语言、文化的交流的目的。

除此之外,英译古汉诗也有助于西方人民认识中国古代文人的智慧与美学观念,有益
于方便文学交流,增强文化互动。

但是,由于汉语和英语有着不同的语言特点,英译古汉诗也存在一定的难点和挑战。

如汉语可以通过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表现出不同意义,而英语只有单词和
短语两种单元。

因此,叶维廉需要选择合适的英语单词和短语来替代汉语句式表达的
诗意,保持原诗的美感和意境。

叶维廉的英译古汉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可读性,从而吸引了一大批西方读者。

他在
英汉语言转化过程中,能够因材施教,一把手的把握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而在界定
英汉诗歌差异限制时则不以词汇限制,而是换一张脸,以跨越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的
视野和理解认识古汉诗作,因此,他的翻译作品给读者带来了丰富而细致的体验。


过叶维廉英译古汉诗,向英语世界介绍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
流和合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图分 类 号 : 3 . H1 9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8 5 ( 0 )5 0 1 - 3 1 7 — 6 3 2 1 0 — 0 0 0 9
今研读唐代诗人李白名作 “ 静夜思” 及其二十种英译文 , 笔
者发现“ 床前 明月光” 之视觉意象 “ 竟 然有截然不 同的英译 床” 文, 其中有十七个译本将 “ 床前明月光” 床” 为“ e” 两个 之“ 译 bd , 译 本 将 其 译 为 “oc ” cuh ,而 只 有 刘 军 平 之 译 本 将 其 译 为 “a s ae … 。 汉诗篇视觉意象“ ” bl t d ” 古 ur 床 为何物? 本文试图从主 题 与主题倾 向关联视 角来探讨 “ 之解读及其英译 。 床”
“ ebt m o f e, e e, t. h ca e ” 而 习 惯 用 语 h t oo f vrt a ec teoenbd 。 t ai h s :

细读唐诗——李 白《 长干行》 第一节 :妾发初复额 , “ 折花门
前 剧 。郎骑 竹 马 来 , 绕床 弄 青 梅 。” 不 明 白 , 女 孩 折 了花 在 忽 小

至此终 于明白刘 军平教授为何将“ 床前明月光 ” 床” 之“ 译 为 “a sa e 。然而 ,日本翻译家 S O A A却将其 翻译 为 bl t d ” ur .B T

c u h ,即 “ n o ot l etfrt rmoep o l i oc ” al gc mfr b es a o r epet st o a o wo o
g e i ” 意 义 为 “ae e i1b “ e” 可 用 oobdwt s 的 t hb hv x t ”; i bd 则 s w Is n
பைடு நூலகம்
来 指 “eul cvt ,如 “I ag thm i e ” 就 意 味 着 “ sxa ati ” iy uh e bd c t n I
文史博 览 ( 论 ) 理
21 0 0年 5月 C l r n i oyV s n T er ) ut eA dH s r i o ( h o u t i y Ma . 0 0 v 2 1
从 主 题 与主 题倾 向关 联 理 论看 古 汉 诗 视 觉 意 象之 英译
以“ ” 床 之语义变迁及其英译为例

on”…
其实 , 唐朝时代之“ ” 坐具” 床 有“ 这一义项。
另外 , 唐诗卢照邻《 长安古意》 中的“ 寂寂寥寥杨子居 , 年年
岁岁一床书 。” 此床却是指 的书桌( ) 几 。再如唐 ・ 韩愈《 山石》 诗 句“ 铺床拂席置羹饭 , 疏粝亦足饱我饥 。” 中的“ 不 可能是睡 床”
大悟 , 原来李 白时代之“ 同“ 有不解之缘 。这才 明白在成 床” 井” 语 “ 梅竹 马” , 青 中 小男孩是骑 着“ 竹马” 围着井绕圈圈。 再看唐诗李 贺的 《 园凿井歌》 “ 后 :井上辘轳床上转 ,水声
繁 , 声浅 。 ” 让 人 不 解 , 上 的辘 轳 怎么 会 在 睡觉 的 床 上边 丝 亦 井 转动?经查《 海》才知“ ” 辞 , 床 还有 另外 一 种 解 释— — 井 上 的 围
觉 之床 , 朝人 难道 是 睡 着 吃 饭 吗 ?此 “ ” 疑 是指 坐具 或 餐 唐 床 无 桌( ) 几 而言 。

同“ ” 床 异义
李 白诗篇之“ 究竟为何物?让我们走进“ 之世界寻求 床” 床”
答案。

根据《 现代汉 语词典》 第 5 )“ ” ( 版 ,床 有多种含义 , 中第 其
杨 贵 章
[ 摘 要 ] 古汉诗视觉意 象“ ” 从 床 之异译现象出发 , 寻求古汉诗 “ 之 解读 , 一步从主题 与主题倾 向关联理论视野 下探 讨古 床” 进
汉诗“ 之 解读及 其英译 , 古汉诗翻译过程 中视 觉意象概 念语 义生成的主客观理据性进行 了阐述 , 为主题与主题倾 向关联理 床” 对 认 论对解读和英译 古汉诗视 觉意象具有指导作 用。 [ 关键词 ] 主题 ; 主题倾 向 ; 古汉诗; 视觉意象 ; 英译
门外玩耍 , 小男孩 怎么胯下骑着 “ 竹马 ” 在床边绕 圈 , 难道 在唐 朝有将睡觉之床开在门外 的习惯?得知许渊 冲教授将 “ 郎骑竹
马 来 / 床 弄 青 梅 ” 译 为 “ na a bohre o al O e 绕 英 O b m o os uen Ht y e h se e Ao n e e ep ydwt p m i gen [ 才 恍 然 cn / ru dt lw l e i l s tl re ”2 hwl a h u sl
个义项是 “ 供人躺在上面 睡觉 的家 具” 如“ 床” “ , 铁 、单人床 ” 等; 第二个义项 为 “ 像床 的器具 ” 如“ , 机床” ; 等 第三个 义项是 “ 些像床 的地面 ”, 河 床” 。而 “ 帏” 某 如“ 等 床 义为 “ 上 的帐 床 子”借指 “ , 男女私情 ”如 “ , 床帏秘事” 。 正 如汉语 中的“ , 床” 英语 中“e ” bd 亦为多义词 。《 牛津 高阶 英语词典》 第七版 ) ( 告诉 我们 , bd 的第 一个义项为 “ i e “ e” a e pc o mi r f epn : nl/o b e ”其第二个义项是 f f t eo s eig n a i e du l bd ; u u rl o sg e
c ug h m a i e ”。 [ a ht e h vngs x t ]
由此 看 来 , 代 汉 语 “ ” 第 一 、 个 义 项 同 现 代 英 语 现 床 的 三 “e ” bd 的第 一 、 个 义 项 是 对 应 的 , 二 两者 构 成 的 习惯 表 达 法 中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