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两个英译本诗词意象翻译的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红楼梦 英译本 对比分析 英汉互译

红楼梦 英译本 对比分析 英汉互译

杨译: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旨在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介绍给西方读者。
霍译:只用”years“泛化的译了”春秋',采用了规划的翻译策略, 使原文的文化色彩在译文中变得浅淡,这样更利于西方读者的理解 和接受。 观点: 杨译保留了中国的文化信息,霍译在文化信息的传达上有所亏损, 但英语语言的表达更地道。各有千秋,难分伯仲。
只用years泛化的译了春秋?采用了规划的翻译策略使原文的文化色彩在译文中变得浅淡这样更利于西方读者的理解和接受
翻译比较
《红楼梦》Y:Hsueh Pan(Wen-chi) H: Xue pan
杨译:Hsueh在英语中就是薛姓,并且还将薛蟠 的字加入译文之中。 霍译:将汉语 拼音直接作为翻译。 观点:杨的版本努力将中国文化表达给外国人, 并且将中国特有的字也加入译文之中,霍的版本 则直接将字略去。
《红楼梦》两英译本比较之 ——文化
原句 薛蟠心中暗喜道:“……可知天从人愿。”
Y: It shows Heaven is kind . H:Fortune is on my side.
杨译:用Heaven表示天。 霍译:直接将这句话用理解的意思表达。
观点:明显这句话是霍的版本比较好。 杨的版本着重于对中国文化的表示,选择了 直译,因此语言的弹性受到了限制,用 Heaven表现天,为了让外国人理解天对中 国古代人民的重要性。 而霍的版本则更注重语言的功能对等。天从 人愿的意思就是自己想的能够实现,就是幸 运,所以他的版本在读起来的时候更为通顺 易懂。
杨译:翻译简单直观。 霍译:用present sovereign和widespread recruitment等词语使译文更加贴合原文。
观点:霍的版本更好一点。杨的版本简单直 观,直接用普通的语言将句子的意思表达出 来。霍的版本则语言精美,几乎做到了逐字 逐句的翻译,保持了原文的风格,用较为高 级的词语将原文中表现出来古时候语言的华 贵感觉表示出来。

《红楼梦》两英译本死亡委婉语翻译的文化比较

《红楼梦》两英译本死亡委婉语翻译的文化比较

《红楼梦》两英译本死亡委婉语翻译的文化比较一、引言作为中国著名古典小说之一,《红楼梦》对中国文学史影响非同凡响。

它突出的文学成就以及艺术魅力吸引了许多翻译家把它翻译成各种语言。

自19世纪以来,已经有多种英译本陆续问世,这些译本为跨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一个是英国出版的David Hawkes 译本 The Story of the Stone,另一个是1978年在出版的杨宪益、戴乃迭(Yang Hsien-yi and Gladys Yang)译本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两个英译本都有自己的鲜明特征,译者都显露了自己深厚的文学造诣。

同时,他们在文学翻译都有各自的得失。

二、两个英译本的比较作为源语语言文学和译语语言文学的中间人,译者在完成翻译任务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在对源语读者语言、风格、文化信息正确理解的基础上,译者会考虑如何把他们所理解的东西表达出来。

他们应该跟源语的想法一样:比如,如何选择正确的方法把正确的意思翻译出来,如何把场景描述生动,如何让人物形象更有魅力,如何体现写作风格,以及如何传达原文化等等。

这本身就是一个重现和再创造的过程。

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表达方式,就算是相同的文章,不同的译者的译文也不尽相同。

为了说明这点,笔者将从《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中引用一些例子,并从以下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一)理解理解原文是整个翻译过程的第一步。

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理解是翻译的基础,否则翻译将是空中楼阁。

大多数翻译错误都是由译者的误解造成的。

没有正确的理解,译者传达的就不是原文的意思。

其实任何对原意的改动都是对原著的不忠诚。

抛弃了原有观点的翻译,已经不是那个翻译了。

对汉语的理解包括对词意和句子的理解以及背景知识的理解。

《红楼梦》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这个社会的一切特点诸如等级制度,伦理道德等都渗透在字里行间。

汉语与英语是两种差距很大的语言,很多习惯说法不好懂,这也增加了翻译的困难。

《红楼梦》两英文译本比较与研究

《红楼梦》两英文译本比较与研究

《红楼梦》两英文译本比较与研究本文是根据我国古典名著之一《红楼梦》第三回中的内容对两种英译本(霍克斯译本和杨宪益夫妇译本)从称谓语和小说中人物性格等对两译本进行分析比较。

最后,从翻译效果及两译本各自不同翻译策略进行总结。

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为清朝小说名家曹雪芹,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

在清代末期,资本主义社会开始萌芽,社会形态不断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

曹雪芹就出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且幼年生活在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极尽繁华。

好景不长,家道衰败,让他有机会接触到下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在他以后的人生里许多的体会都出自这种穷困潦倒的生活。

《红楼梦》通过对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由兴盛到衰亡的描写,塑造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故事和经典人物,通过这部作品来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及其腐败,歌颂了当时社会的一群具有“异类”思想的青年男女。

如此经典的名著,势必会源远流长,广泛传阅。

其英语读本中,最著名的译本有两版,一个是霍克斯译本,是由英国出版的,另一个是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本,是1978年出版的。

两种译本各有特色。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红楼梦》中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部分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称谓语使用频率非常高,而且不是一成不变,是千变万化的。

《红楼梦》的称谓语极具特色,融合了礼貌性,动态性和意图性三种特点。

小说中的称谓语不仅体现出人物关系的复杂性,更能精彩的表现出社会各个阶层的差异性。

因此可以看出,话语语用理论的作用。

在文学作品中,称谓的使用礼貌与否由话语的语用距离远近决定。

而语用距离是可变的,指交际双方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所感知和推定的彼此间的关系亲密度。

我们来看看以下的例子:例1:竟忘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王熙凤道)霍译:Iforgotyou,dearGranny.杨译:IquiteforgotourOldAncestress.杨氏夫妇把王熙凤口中的“老祖宗”翻译成——OldAncestress,充分体现了贾母在贾府中至高无上,极受尊崇的大家长身份及地位。

两种《红楼梦》英译本的对比

两种《红楼梦》英译本的对比

两种《红楼梦》英译本的对比两种《红楼梦》英译本的对比摘要关联理论的交际观是明示-推理交际观,反对传统的代码交际模式,更多关注非言语符号因素的交际作用。

作为非言语形式,谐音在显化和隐化的研究领域迄今没有成为主要研究对象,但是谐音在文学文本中创造出独特的语境效果,也是文学价值的重要体现。

本文以最佳关联原则为理论依据,对比分析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思、闵福德的两种《红楼梦》英译本对不同谐音现象的显化和隐化处理,以期为显化和隐化理论的解释性研究和非言语形式的翻译领域带来新的启示。

关键词:最佳关联显化隐化谐音引言显化和隐化是翻译研究的全新视角,当前对显化和隐化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词汇为主的言语形式领域,对于谐音等非言语形式的显化和隐化研究可以为译者带来新的启示。

在关联理论的视角下,谐音的主要功能是暗示作者意图和传达语境效果。

本文以小说《红楼梦》作为谐音的语料,对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思、闵福德的两种《红楼梦》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

小说《红楼梦》是反映中国封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国文学价值最高的经典作品。

谐音广泛出现于小说《红楼梦》的名称、对话、诗词、情节和谶语等处,体现小说语言的含蓄委婉和独特巧妙,而且与《红楼梦》中诗词的文本类型相契合。

本文的研究方法是个案分析,借助关联理论阐释两位译者对小说《红楼梦》中大量谐音的显化和隐化处理。

关联理论的局限性在于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难以准确计算,从而最佳关联的程度也难以界定。

本文认为,关联理论主要用于定性研究,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的大小都因翻译目的和读者群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因此,谐音语境效果大小的判定依据是谐音与小说主题的关联程度,处理努力大小取决于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

可知,对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的定性都带有译者的主观因素。

在显化和隐化的解释性研究中,本文主要依据三个关联原则:当语境效果较大且最佳关联能够实现时,译者可以直译相关信息;当语境效果较大,但最佳关联不能实现时,译者须要显化相关信息;当语境效果较小时,译者可以隐化相关信息,以保证译文的可接受性。

《红楼梦》两种译文之比较研究

《红楼梦》两种译文之比较研究

《红楼梦》两种译文之比较研究作者:张丽丽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19期摘要: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号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它展示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对《红楼梦》的翻译也因其在我国文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翻译版本之多而受到译学界的重视。

当今译界公认的两种最佳英文译本分别为我国学者杨宪益及其夫人戴乃迭合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的译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

这两个译本风格迥异,但各有特色。

这是由于两个译本的作者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本着不同的翻译目的和翻译方法所造成的。

本文通过对上述两个《红楼梦》的英文译本的实例进行对比,对两译本中的人名称谓、诗词、传统文化等的不同译法加以比较,对译者在翻译中采用的不同的翻译策略及其不同的翻译目的和文化取向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红楼梦》译文比较文化差异翻译策略一、人名翻译在原著中曹雪芹给每个人物取名都可谓是独具匠心的,使其包含丰富的文化蕴涵和意味。

然而不同的语言文化差异,使得译者很难在译语中全面准确地再现源语意义的情形。

再加上两位译者所处文化背景的不同,势必会引起他们在翻译过程中的再认识与再表达的不同。

例1:“老祖宗”、“贾母”杨译:Old Ancestress,Lady Dowager霍译:Grannie,Grandmother Jia文中称贾母为“老祖宗”,是为了显示贾母在贾府中的最高地位,奉承这位家族地位最尊者。

杨译抓住了这一特征,突出了中国文化里“祖宗”受尊敬、有权威的至高地位,译得很贴切。

霍译仅仅译出了表层意思,不够忠实,因为这里的贾母并非一般意义上家庭中的老奶奶。

例2:“凤辣子”杨译:Fiery Phoenix霍译:Peppercorn Feng文中用“辣子”形容王熙凤,意在起到一语双关的效果,既表现出她外表火热、泼辣,又暗示她内心阴险、狠毒。

《红楼梦》中钗黛判词的两种英译本之对比分析

《红楼梦》中钗黛判词的两种英译本之对比分析

Introduction《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小说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有代表性的作品。

在《红楼梦》中,一个关键的事件是贾宝玉和黛玉的“钗黛判词”,即贾宝玉写了一份判断黛玉是否有罪的文件来定她的罪名。

在《红楼梦》中,这个事件对当时女性权利问题提出了质疑和批判,以及贾宝玉和黛玉之间双方的情感。

本文将分析“钗黛判词”中作者使用的英语翻译本,对其进行对比分析。

Analysis“钗黛判词”的两种英译本,分别是:The first is from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ovel by David Hawkes, which reads as follows: “The court document, written by a scribe at the request of Bao Yu, statedthat ‘all these things should be returned to her and she should not be held responsible for an y of them.’ It further declared that ‘whatever damage may have been done by her, it should not be held against her but rather be attributed to her own misfortune.’The second is from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ovel by Gao E, which reads as follows: “The judgments rendered by Bao Yu and penned by a scribe declared ‘that whatever of hers had been taken away should be returned to her; that whatever losses shehad suffered should not be counted against her, but regarded as a misfortune.’从这两种英译本看,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言上。

简述《红楼梦》两英文译本的比较

简述《红楼梦》两英文译本的比较

简述《红楼梦》两英文译本的比较清代著名小说家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

他生活在我国已有资本主义萌芽的封建末期,早年经历了一段封建大官僚地主家庭的繁华生活,后期因家道衰落有机会接触到下层人民,因而对当时社会阶级斗争和思想斗争有较具体的感受。

他主创作的中国著名古典小说之一《红楼梦》中通过描写一个官僚大家庭的盛衰历史,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形象,深刻批判,剖析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并热情的歌颂了具有异端思想的男女青年。

《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英国出版的美籍牛津大学中文教授霍克斯译本和1978年出版的中国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本。

本文将对《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部分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分析比较。

1 称谓语的翻译称谓语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称谓语的使用是多变的,动态的。

《红楼梦》中称谓语的礼貌性,动态性和意图性,揭示小说中复杂的人物关系,体现了语用理论对文学作品的强大诠释力。

称谓的使用在话语层面上是否礼貌由语用距离决定。

语用距离指交际双方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所感知和推定的彼此间的关系亲密度,具有可变性。

以下谈谈本回中“老太太”的使用及其翻译情况:例1:竟忘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王熙凤道)霍译:I quite forgot about you, Granny dear.杨译:I forgot our Old Ancestress.例1中王熙凤的言辞用杨译本中的Old Ancestress 更加强调了贾母在家族中有权威、受尊崇的重要地位,体现了“老祖宗”所具有的深层含义,比霍克斯的译文“Granny dear”更胜一筹。

称谓语的翻译实际上就是文化的转移。

在文化的转移过程中,由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地域、习惯诸多差别的客观存在,译者会遇到种种棘手的问题。

翻译只有从社会文化的视点出发,考虑到语用含义既“语境”(包括上下文语境,具体的交际情境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和“言外之意”,译本才可能有成功。

《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H) That's why I counsel you to ignore him. He can't be all honey-sweet words one minute and ranting and raving like a lunatic the next. So don't believe anything he says.
2.句子结构
众所周知,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的语系,它们的句字结构也迥然不同。汉语里面有非常多的连词和介词,而句子之间的连接也不是特别明显。因此译者很难在翻译中掌握两种语言的区别,下列例子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他问了我好几遍,可有看见他的绢子。我哪有那么多工夫管这些事?(P169)
(Y) She asked me several times whether I've seen her handkerchief. As if I had time to bother about such things!
1.字斟句酌
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辣货,南京所谓“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P17)
(Y)She's the terror of this house. In the south they'd call her Hot Pepper. Just call her Fiery Phoenix.
我一见了妹妹,疑心都在他身上,又是欢喜,又是伤心,竟忘了老祖宗了,该打,该打(P17)
(H) The doctor arrived promptly and proceeded to take skybright's pulses. He appeared to be disconcerted by what he found. “Yesterday she seemed to be a little better”,he said,“but this pulse today takes us right back to where we started from---empty, superficial, faint, constricted…”

对《红楼梦》两英译本中诗歌英译的比较赏析

对《红楼梦》两英译本中诗歌英译的比较赏析

p vin 、 ads c” “ er sr ” aio ” “ i o i 、 pal c ̄n 用词精 l cf e 准, 忠实地再现 了原 诗的意美 ;jd dsl e ” ‘ e i ad ' / py a No n e o i ey c n ls ti n ih , ed fr s vr a de s f e ng t l h i 构成尾韵 , 富于音美 。原诗第 四联“ 良宵何用烧 晴彩辉煌映画栏 ” 意思是明月 良 宵哪需点 [ bi t ped u l t p he ane 银烛, t r sl or i s s h g n h g u t pitd b lsa e aut d.渤 宪 益译 ) r 灯燃银烛 , 晴空灿烂映照着雕槛画栏 。 霍译 N o () 2 ne o a p n sc l iu i t e ed frlm s o uh a g r sng / n oo h Wh A c iyrdac r t a on hp , hl ai e bi ,afrru d sae l n h g i ee em d p s i bte i t 解 有 vr ba a ot s a d i lh 理 y n h n g Th o d wh t mo n a g n t e mi d e s y 误 ;但 值 得 称 道 的是 两 个 尾 韵 ( 性 韵 ) e c l i e o h s i h d l k . n 阳 Th o tf r i s ia in s e s h r o t e p e p r to e k e f o n ; n Il t i l i ”使译 文富于 音美 。杨 译 N ed gtg / h o ne Th h me ik ta e e r m h r t r s h s e e e o sc r v f r f l o e u n i y . o ie f svr c de ti i e i lt r t r l y a l hs n ng /s i n s f h I b g h slno rl h p te pit a s ae准确 pe du gt u h a e b ut d i s nd l r Lk a eml rh gn n aoe w l ieajd io a igo zl a, T n - l 地 传 达 了原 文 的含 义 ; “ie ad ” sv c i 、 lr n e y s Lk i fjd upn e rm o i . ieds o aessedd f n hg c o h No e d fr lmp n s c lro s nih , n e o a s o u h a g o u g t i p ne a s ae i a td b ut d ”用词精准 ,忠实地再现 了 l r W h n v r e m a d p s i a h i lg t 原诗 的意美 ; g t r t e e e y b a n o t s b t e n ih . d “h / g ” i n b h 构成尾韵 , i 富于音美 。 ( a ks ) H w e译 3结论 原诗 中“ 月挂 中天夜 色寒 , 清光皎 皎影团 忠实于原诗 内容方面杨 宪益 的译文更胜一 团” 描绘了月挂 当空夜色清冷格外寒 , 月光皎洁 筹 , 或者说达 到了“ 意美” 的境地 。从整体而言 , 盈 满 无 亏 分 外 圆 。 霍 译 A ciyrd ne 两家译文都保持 了原诗的八句格式和固有的平 hl ai c l a 很好地传达了原诗的“ 形美 ”形成 了很 。 bi t a on hp/h od w i on 仄韵律 , r .a frru d saeFecl ht m o h g i e h g i h ide sy理 解 有 误 ,但 是 A 强的乐感 ; 比二种译文 , n a s n e m dl k t 对 霍克斯的译文中平行 eiy rda c r h,a f rru d sae运 用 结构修辞方法的运用贯穿全文 ,更好地达到了 hU ai e bi t a o n hp n g i 平行结构修 辞方 法 , 实现 了“ 美” 形 。杨译 T e “ h 形美 ” 效果 。 音美” 就“ 而言, 两家译文都达到了

《红楼梦》诗词英译移情比较研究

《红楼梦》诗词英译移情比较研究

《红楼梦》诗词英译移情比较研究《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小说之一。

其中包含了一系列精美绝伦的诗句,诗词令人惊叹不已,其中蕴含着作者深刻的探索和对人生的态度。

然而,为了深入理解其中的情感,我们必须深入了解这些诗句的意义。

因此,本研究将通过对《红楼梦》诗词英译的移情比较,探究读者如何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深入理解作者的探索及态度。

首先,本文通过对诗句本身的英译,分析源文中各个词语的意义,概括出其中对人生的理解,以及作者对人生和自身思维的探索。

例如,《红楼梦》中“依旧笑春风,一片冰心在玉壶”,英译为“ still smile at the spring breeze, holding a heart of ice in the jade pot”,翻译之后,我们可以概括出,这里所描写的是一种既安于现状,又心怀冷漠的态度,作者对于世事的态度便从这句诗句中流露出来。

其次,本文将着重于分析不同翻译中所承载的移情,英文翻译是一种文字艺术,译者在传达原句的同时也会加入自身的情感,从而带入自己的内涵和艺术解释,而这种移情对于读者理解作者本意也是十分重要的。

比如,《红楼梦》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原文中所含深刻的哀切和悲伤,在翻译中会受到译者的改建和调整,比如由英国译者翻译出来的“The silkworm dies when the thread is spun, and a tear is shed when the lamp is extinguished”,让人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作者对荏苒生命的哀悼。

最后,本文还将分析不同翻译中所展示出来的文化差异,中国文化和英文文化存在很多差异,这种文化差异也会影响到翻译中的理解和表达。

比如,《红楼梦》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英译“Who knows what labor goes into the meal on the plate”,原句中表达的本是作者尊重劳动的态度,而在翻译中,译者借助“plate”一词直观地表达了该概念,同时也表达了英国文化中对劳动的尊重。

_红楼梦_诗词曲赋两种英译文的对比和赏折

_红楼梦_诗词曲赋两种英译文的对比和赏折

《红楼梦》诗词曲赋两种英译文的对比和赏折朱 晓 茜 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是我国清代伟大文学家曹雪芹的传世之作,曹雪芹把复杂的生活现象成功地描绘下来,组成了一幅广阔的时代画卷。

《红楼梦》问世二百多年来,在我国广为流传,在世界文坛上也颇受瞩目。

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已有十四种文字的53种不同译文在世界各地发行。

仅英文就有两种全译本,一种是英国大卫・霍克思(译前八十回)和其婿明菲尔德(译后四十回)的T he Story of the Stone;另一种是我国杨宪益及夫人戴乃迭合译的A Dream of Red M ansions。

霍克思在译《红楼梦》之前曾译有屈原、杜甫等人的作品。

他的中文修养相当好,不但能用中文写文章,而且还能写中国旧体诗。

为了潜心翻译《红楼梦》,他辞去了牛津大学讲座教授的职务,并且仔细研读过许多红学专家如俞平伯、吴世昌和赵冈等的著述。

杨宪益夫妇是我们所熟悉的老翻译家,他们学贯中西,几十年如一日,密切合作,辛勤劳动。

除《红楼梦》外,还翻译过《阿Q正传》、《老残游记》等著作,共有上千万字的译著。

因此,霍克思、杨宪益这两个译坛高手的《红楼梦》英译本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兴趣和重视,并且受到一致称赞。

他们的译文好在哪里?有哪些不足?本文拟从两位译者对《红楼梦》中诗词曲赋的翻译处理,具体地加以比较和赏析,以期总结其中的红楼梦学刊・一九九七年第三辑经验与教训,供翻译工作者参考。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他小说也有把诗词组织在故事情节中的,比如小说中某人物所写的与某事件有关的诗等等,但在多数情况下,则是可有可无的闲文。

这些无关紧要的附加文字,删去后并不影响内容的表达,有时倒反而使小说文字更加紧凑、干净。

有些夹入小说的诗词曲赋,虽然在形容人物、景象、事件和渲染环境气氛上也有一定的作用,但总不如正文重要,有些读者不耐烦看,碰到就跳过去,似乎也没有多大影响。

《红楼梦》诗词两英译本“三美”翻译比较探析

《红楼梦》诗词两英译本“三美”翻译比较探析
来 进 行 比较 分 析 。 在 元 春 省 亲 一 回 中 , 贾 宝 玉 做 了 一 首 《 有 风 来 仪 》“ 竿竿青欲滴 , 个 个 绿 生凉 ” 。 杨 氏夫 妇
的把竹 子翻 译 出来 ,完全 适合 原 诗 中 的情 节 。而 霍 译为 :
“Le t n o n e he t c h e c k e r e d s h a d e wi h t v i o l e nc e r ud e . Di s t ur b i n g
亮 , 然而 却 没 有 原 文 的 “ 有谁 怜 ” 的意 思 ,和 原 诗 词要 表 达 的就 不 同 了。 以上 是 通 过对 比、 比 较杨 宪 译 和 霍 克斯 两 种 诗歌 翻 译 意 象传 递 的现 象 ,从 而 知道 杨 氏夫 妇 和霍 克 斯 在翻 译 时所 采 用 的翻 译 策 略有 着 很 大 的 区 别 。杨 氏夫 妇 运 用 了 异 化 的翻 译手 法 ,在 翻译 诗 词 时,尽 量 忠实 原 诗词 形 象, 同时 还采 用 了加 注 、增 词 和 直 译 的方 法 来保 留 中 国古代 文 化 的一 种独 特 意象 ,使 读 者从 译文 中了解 中 国古 文化 ; 而 霍 克 斯 采用 的是 归 化 的方 法 ,翻 译 时 工 整 押韵 ,尽 量 地 想 表 达 出翻 译 的完 美 形 式 ,这样 ,在 很 大程 度 上 就 会 舍 弃 原 文 中 的文 化 意 象 ,虽 然 可 读 性很 强 ,但 却 没 有 保 留原 诗 词 的文 化 特 征 和 诗词 意蕴 。 因此 ,两 者 在 翻 译 时 各有 千 秋 ,要 根 据 语境 的不 同来 做 适 当 的翻 译 ,不 能 一 味地运 用异 化和 归化 。 参考 文献 : [ 1 】 翁显良. 本 色 与 变相— — 汉诗 英译 琐 译之 三 Ⅱ ] .

霍克思译本《红楼梦》诗词意象翻译研究

霍克思译本《红楼梦》诗词意象翻译研究

霍克思译本《红楼梦》诗词意象翻译研究本文旨在研究茅盾翻译英国文学家马克·霍克斯译本《红楼梦》中的诗词。

以下用三个例子来说明马克·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中的诗词所运用的意象。

第一例:在第三十二回里,紫钗把她的诗句送给林黛玉:“愿天长地久有无穷,不及汝一笑,何须生死别。

”在马克·霍克斯的译本里,这首诗的意象是“May eternal Heaven and immeasurable Earth/Endure as long as your laughing mirth。

”在这句诗中,“Heaven and Earth” 的意象是把人的生命和永恒的宇宙连接起来,表达了人们对永恒的渴望,“Laughing mirth” 则说明林黛玉在美好生活中体会到了欢乐、美、和谐,把自然界和精神追求挂钩了起来。

第二例:“分别两情灿若繁星”,马克·霍克斯在其译本中将其意象化成“Like stars outshining O,/ Bereft of pleasure be our plight忒”。

在这句诗中,“Like stars” 意在把相思之情与“繁星”呈现出相似之象,透过宇宙的美丽诉说着这种难以言表的悲伤,而“Bereft” 着重表现了因此分离而带来的对家园和爱情的失落之心。

第三例:“人生难得是会几回颜如玉”,马克·霍克斯在其译本中将其意象化成“But rarely are we blessed with such a sight/As in those faces glowsa jade-like light. ”在这句诗中,“Jade-like light” 的意象是指一种美好的完美熠熠发光,表达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认识,它象征着对可能的拯救的期望,也是人们对波折生活的归宿。

通过以上三个例子可以看出:马克·霍克斯译本《红楼梦》的诗词意象,是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将无穷的宇宙和美好的生活融为一体,以叙述如何拯救我们的精神世界,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翻译中的功能对等—对红楼梦两个英译版本的比较研究

翻译中的功能对等—对红楼梦两个英译版本的比较研究

翻译中的功能对等—对红楼梦两个英译版本的比较研究翻译中的功能对等—对《红楼梦》两个英译版本的比较研究概述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红楼梦》近年来以不同的版本被翻译成多种外语,其中英译版本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红楼梦》的两个英译版本进行比较研究,以探讨翻译中的功能对等问题。

功能对等的概念功能对等是指翻译过程中,不仅仅是词汇上的替换,还要具备相同的功能,即在目标语言中能够传达与原文相同的意思、情感和风格。

在翻译《红楼梦》的英译版本中,作者需要做到在语言上保持与原文相同的美感,并尽可能传达出作品中的文化内涵。

比较研究本文选择了两个著名的《红楼梦》英译版本进行比较研究:曹雪芹著、纳兰性德译的《红楼梦》和杨宪益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

首先,我们分析翻译的风格和语言表达方面。

曹雪芹原著中,言辞华美,文笔细腻,这个美感可以在纳兰性德的翻译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纳兰性德在翻译中不仅保持了原文的美感,还将其转化为英文的华丽词汇和句式。

然而,这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比如过多使用了拗口的词汇和句式,使得阅读起来不够流畅。

杨宪益的翻译则更注重传达出作品的沉重和庄重。

他通过使用简单明了的英文表达方式,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情节和人物关系。

尽管在词汇和句式上有所简化,但他仍然尽可能地保留了曹雪芹原著的情感和思想。

接下来,我们分析翻译的文化内涵。

《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纳兰性德的翻译费尽心思地保持了原文的文化内涵,并在注释中详细解释了中国文化的背景和意义。

然而,这也导致了一些问题,比如过多的注释会干扰读者的阅读体验。

相比之下,杨宪益的翻译则更注重在文化内涵的表达上做一定的适当处理,以便更好地适应国际读者的阅读习惯。

最后,我们对两个翻译版本的整体效果进行评估。

纳兰性德的翻译继承了曹雪芹原著的华美风格和细腻情感,但其过于拗口的表达对于非母语读者来说可能会造成一定的障碍。

杨宪益的翻译在表达方式上更为简明,更容易被广大读者接受,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失了原著的华美风格。

《红楼梦》两英译本中习语翻译的比较

《红楼梦》两英译本中习语翻译的比较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试论美国第二代女权主义2 《虹》中生态女性主义简析3 灾难下的母爱——小说《宠儿》中极端母爱分析4 Preciseness of Legal English5 论奥斯卡•王尔德的唯美主义6 《奥特兰托堡》和《弗兰肯斯坦》中哥特元素的比较研究7 元认知策略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8 从功能对等理论来看委婉语翻译9 A New Woman’s Journey in To the Lighthouse10 对比研究《珊瑚岛》和《蝇王》主题的冲突性11 汉英“眼”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12 动物词在中英文化中的喻义及其翻译13 浅谈英汉禁忌语的发展14 浅析习语翻译中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应对策略15 英汉化妆品说明书对比及汉译策略16 中西节日习俗之比较17 英汉日常礼貌用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差异18 从礼貌原则角度分析电影《暮光之城》中的对白19 肢体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与作用20 从跨文化交际看中西方时间观差异21 浅谈商务英语于商务信函中的运用22 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文体分析23 英汉颜色词语象征意义的对比24 等效原则视角下的汽车商标中译探析25 英语经济新闻标题翻译在模因传播中的分析26 从会话合作原则透析英语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幽默的产生27 中西方饮酒礼仪的比较28 《双城记》中表现的仁爱精神解析29 从fans和PK看西方文化对汉语言文化的冲击与影响30 礼貌用语中的语用失误31 爱默生超验主义对世纪美国人生观的影响——以《论自助》为例32 关联理论视角下幽默的英汉翻译33 从心理学角度探析爱米莉的爱情悲剧34 反复在格特鲁德斯泰因的作品《三个女人》中的运用35 论美国精神在《阿甘正传》中的反映36 《永别了,武器》中的自然象征意义37 王尔德唯美主义对现代消费文化的启示--以《道林格雷的画像》为例38 《日用家当》中的黑人文化意象分析39 《圣经》对英语习语的影响40 《乞力马扎罗的雪》中概念隐喻分析41 解读托尼•莫瑞森小说《所罗门之歌》中黑人身份的迷失与回归42 《嘉莉妹妹》中的不同价值观的研究43 中美传统节日差异对比研究44 麦当劳成功之道45 论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情景创设46 现实主义在伊迪丝•华顿的小说《伊坦•弗洛美》中的体现47 英汉动物习语内涵意义的文化差异48 论词典在高中英语词汇学习中的有效利用49 从《生活大爆炸》中看中西幽默的差异50 论《紫颜色》中黑人妇女的反抗51 从合作原则谈影视翻译策略——以《功夫熊猫》为例52 中英文化差异对成语翻译的影响53 英语动结式V+PP的语义整合研究54 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歇后语的英译-以红楼梦为例55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对比56 探讨法国葡萄酒营销与中国白酒营销中的民族特色57 英语学习中的性别差异58 Rabbit’s Predicament and Dreamland59 论《厄舍古屋的倒塌》的哥特式写作风格60 受超验主义影响的具有美国精神的作家61 英文歌词翻译探究62 从文化视角看中西方的礼节差异63 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意象解析64 An Analysis of the Family Membership In Death of a Salesman65 Analysis on the Chapter Titles Translation of The Story of the Stone66 On the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Its Translation Skills67 《愤怒的葡萄》中的圣经原型68 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师提问策略对学生口语输出的影响69 从self(自身)相关词看中国的集体主义和美国的个人主义70 从《百舌鸟之死》探析美国种族冲突71 英汉称赞语回应的对比研究72 双语环境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73 英语委婉语中的转喻现象分析74 论广告与文化75 Analysis on the Withdrawal of Feminism in The Great Gatsby76 浅析《雾都孤儿》中的现实主义77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78 《赫索格》中玛德琳的性格79 E-learning的理论与实践80 古典诗歌中典故的翻译81 试析《我的安东妮娅》中的生态伦理观82 跨文化视角中中英颜色词的对比及翻译83 浅析《等待戈多》“反戏剧”的艺术特色84 从合作原则分析《生活大爆炸》中字幕幽默的翻译85 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文化差异86 The Analysis of Promoti on Strategy of L’Oréal in China87 东方主义视角下康拉德《黑暗的心脏》中西方殖民话语分析88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手法89 《呼啸山庄》中男主人公人物分析90 《德伯家的苔丝》中亚雷形象分析91 交际法在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应用92 浅析《天路历程》中基督徒的成长历程93 平行文本比较模式指导下的公司简介翻译94 埃德加·爱伦·坡幽默小说研究95 从象征手法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爵士时代的特征96 女性主义家园乌托邦思想的构建--论夏洛特•吉尔曼在《戴安莎的作为》97 《道连·格雷的画像》中意识与潜意识的对抗与结合98 从文学伦理阐释《榆树下的欲望》母杀子的悲剧99 英语新闻标题的前景化100 论《飘》与《傲慢与偏见》中女性追求幸福的不同方式101 中外酒文化差异分析102 对《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悲剧性分析103 论莎士比亚的宗教思想104 Cultur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A View of Body Language105 “雨中的猫”与“一个小时的故事”中女性意识觉醒的比较研究106 《高级英语》中某些修辞手法赏析107 《野性的呼唤》的社会达尔文主义108 浅谈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对策109 从电影《姐姐的守护者》分析人的自私性110 战争、归乡、爱情—《冷山》的多元主题研究111 《夜访吸血鬼》中的模糊性别观112 挣扎与妥协——浅析达洛维夫人的内心矛盾113 灰姑娘文学形象在西方文化中的发展和演变研究114 加拿大女性主义翻译理论115 荒原背景下《还乡》和《呼啸山庄》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比较分析116 浅析澳洲英语词汇文化的特色117 Lost Generation Writers and Chinese After-s Writers118 言语幽默产生的语音机制119 归化和异化策略在《红楼梦》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应用120 英文祝酒辞的功能文体分析121 《达芬奇密码》中的女性主义122 基督教文化对《哈姆莱特》创作的影响123 充满爱与美的唯美世界——王尔德童话中的唯美主张研究124 从“狗”和“龙”的谚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125 从《麦田里的守望者》看霍尔顿的摇滚情结126 鲁迅对翻译理论的重大贡献127 探析《玛莎•奎斯特》中玛莎性格的根源128 被忽略的人群--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女性角色分析129 双重人格——《化身博士》的启示130 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爱米莉的玫瑰》叙事技巧分析131 English-Chinese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132 苔丝的悲剧成因浅析133 “本我,自我,超我”—《飘》中玫兰妮性格分析134 欧亨利与马克吐温的讽刺对比——以短篇小说为例135 《远大前程》中皮普成长的心路历程136 凯瑟琳与苔丝悲剧命运的比较137 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138 影响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因素研究139 Film Translation in the Horizon of Relevance Theory—Based on the Film Dead Poets Society140 红色,英汉词汇差异的文化理据141 人性的苏醒—《香蕉鱼的好日子》主题研究142 探究哈利波特的英雄成长之路143 裘德悲剧成因的分析144 英语高尔夫新闻中隐喻的认知分析145 英语演讲语篇中的parallelism及其汉译策略—以奥巴马就职演说稿为例146 《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幽默艺术147 《老人与海》和《白鲸》的个人主义比较148 文化语境下归化和异化在翻译中的运用149 困境下的回归--从生态角度看乞力马扎罗的雪150 《野性的呼唤》中的人性和野性151 浅析《我们共同的朋友》中的象征手法152 浅析苔丝悲剧命运的形成原因153 风筝在《追风筝的人》中的象征意义分析154 肯德基在中国成功的本土化营销策略155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haracter of Tess and Jane Eyre156 论伍尔夫《到灯塔去》女权主义主题思想及对中国女性文学之影响157 论《野性的呼唤》的多重主题158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建构浅析159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三个中文译本的对比赏析160 双重文化下的文化选择——解析电影《刮痧》中中国移民的文化身份危机161 商标翻译中的文化要素162 Humanism in A Tale of Two Cities163 礼貌原则框架下化妆品广告语篇研究164 浅析中西价值观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及其解决方法165 从冗余理论浅谈翻译技巧之增译法与减译法166 从符号学理论角度探讨网络命名的文化倾向167 解析哈代《远离尘嚣》中的悲剧因素168 浅析艾米丽•迪金森诗歌的主题思想169 塞缪尔-约翰逊的致《切斯特•菲尔德爵爷书》的文体学分析170 The Similarities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Gu Hongming and Lin Yutang171 商务英语中的委婉表达及其翻译172 爱伦坡《泄密的心》的恐怖效果173 The Interpretation to Captain Ahab in Moby Dick through Abnormal Psychology174175 从违反合作原则的角度解读会话含义176 从《红字》看霍桑的政治观177 从死亡委婉语中透视中西方文化差异178 笛福《鲁宾逊漂流记》中鲁宾逊形象解析179 卡特福德的等值翻译理论与名词化翻译——以《入乡随俗》英译汉为例180 中餐菜名的英译与饮食文化传播181 试论《简爱》的叙事策略182 《飘》中的家园意识探究183 论汉英诗歌翻译中对“真”和“美”的追求184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效度185 《纯真年代》中艾伦•奥伦斯卡和梅•韦兰的人物命运分析186 英国喜剧电影和美国喜剧电影的不同特点分析187 The Application of Corpus in Teaching Oral English188 从《蝴蝶梦》看女性社会身份189 中英婚姻观对比190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象征主义分析191 The Comparison of the Two Main Characters in Daniel Defoe’s Roxana and Emily Zola’s Nana192 Psychological Analyses of Sethe in Beloved193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of Elizabeth Bennet in Pride and Prejudice194 相同的追求,不同的命运——《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比较195 浅谈国际商务谈判礼仪196 《红楼梦》两英译本中习语翻译的比较197 On Dual Personality in Dr. Jekyll and Mr. Hy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eud's Psychoanalytic Theory198 增译法在商务英语汉译中的应用199 《海狼》主人公汉弗莱•韦登成长新论200 A Cause Analysis of Tragedies of Three Female Protagonists in Sons and Lovers。

《红楼梦》两英文译本比较与研究

《红楼梦》两英文译本比较与研究
霍译 :I f o r g o t y o u , d e a r G r a n n y.
杨译 :I q u i t e f o r g o t o u r Ol d An c e s t r e s s .
这恰恰与风姐爱出风头,居高自傲,喜欢表现自己的性格
极其 吻合 ,这一 露面 的描写 更是鲜 明至 极。在 两个 不同译
都 ”部分 两个译 本进行对 比分析 。
例2 :“ 我来 迟 了 , 不 曾迎接远 客 。 ” 霍译 :“ O h m y d e r! a I ' m S O l a t e . I m i s s e d s e e i n g t h e a r r i v a l
o f o u r g u e s t . ”
杨译 :“ I ’m v e r yl a t e S OI d i d n ’t g r e e t o l l r g u e s t f r o m
a f a r ! ”
这还 是 黛 玉第 一次 见 到外祖 母 ,老 太太 搂着 小 心 肝, 老 泪纵横 ,身边 的人 ,包括 王夫 人 、李 纨和 所有 的大小 姐 们“ 个 个毕 恭毕 敬 ,屏住 呼吸 ”的时 候 , 只有 风姐 的这 句 话 给人 留下深 刻 的印象 。读者 的感觉和 当时 的林 黛玉 的感
本 中 ,霍 克斯 在 使用英 文形 象 习语 , 连 接 习语方 面生 动地 道 ,非常 流畅 的体现 了原文 的本 意。 从 以上 的两个例 子我们 看到 了两种 版本 的异 同,两个 译 者 分别 有 自己翻 译 的特 点 , 并且 都 有深 厚 的文 学 功底 。 在 翻 译 的语 言风格 上 , 杨 宪益 夫妇 趋 向于 直译 , 这样 在 很 大 程度 上 ,翻 译 的语 言受 到 了限制 。而 霍克 斯擅长 的是 语 言的 功能对 等 , 他翻 译 出的文 章更通 俗 易懂 。在翻 译作 品

《红楼梦》两部译本中的翻译风格比较

《红楼梦》两部译本中的翻译风格比较

《红楼梦》两部译本中的翻译风格比较《红楼梦》两部译本中的翻译风格比较《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之一,更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展示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号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它几乎囊括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等各个领域的文化。

对《红楼梦》的翻译也因其在我国文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翻译版本之众多而受到译学界的重视。

目前已有几十种外文译本和节译本 ,其中以两种英译本影响最大:一是 A Dream of Red Mansions,由杨宪益、戴乃迭合译(以下简称杨译) ;二是 The Story of the Stone ,由大卫·霍克思(David Hawkes)和约翰·敏福德(John Minford)合译(以下简称霍译) 。

这两个译本风格迥异,但各有特色。

这是由于两个译本的作者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本着不同的翻译目的和翻译方法所造成的。

其中“杨译本”更忠实于原著,对原文理解深刻,深得原意;并且采用“异化”手段来处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 ,即在译文中尽可能地保留源语文化,直译是他的主要翻译方法, 倾向于“ 语义翻译”。

而“霍译本”采用了“归化”手段,即遵循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英文流畅自然,倾向于“交际翻译”。

本文通过对上述两个《红楼梦》的英文译本的实例进行对比, 对两译本其中的宗教文化, 习语人名,诗词的不同译法加以比较,分析译者在翻译中采用的不同的翻译策略及其不同的翻译目的和文化取向。

1 宗教文化翻译宗教文化, 一直是不同语言之间沟通的一个障碍,译者很难在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找到对等的平衡点。

所以译者往往采用概念移植,并且辅以文化阐释,如霍译就采用了意译的手法将原文中的东方文化转移为西方基督教文化观念,便于读者理解。

以此来达到,使得译语文本与原文文本有着同样的吸引力。

习语是语言中某些部分经过长期使用自然形成的,寓意深刻,形式固定的短语和短句。

《红楼梦》,中有大量含有宗教意味的习语。

杨宪益与霍克斯《红楼梦》译本中诗词英译的差异对比分析

杨宪益与霍克斯《红楼梦》译本中诗词英译的差异对比分析

杨宪益与霍克斯《红楼梦》译本中诗词英译的差异对比分析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长篇高级小说,描写了中国封建社会和清晰的家庭关系,其中有许多绕口令精彩的古典诗词。

自1958年杨宪益的“宪钥”版本问世以来,他与另一位译者霍克斯的译文仍然被认为是目前最能贴近原文的译文。

当比较了这两种译文中诗词的翻译时,杨宪益和霍克斯在语言表达上具有一定的不同之处。

首先,在翻译上,杨宪益善于用诗词式的句式来翻译,常常以一种节奏感的方式将古典文学的风格突出,并运用典型的和押韵,使英译效果更佳。

例如,杨宪益将“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译成“Spring gone, beauty old, both become dead, never seen the changing bloom of former red”,相比之下,霍克斯的翻译只是“Inspring, beauty fades; In life and death, unknowingly it f ades”,他只强调了文字涵义,而没有使用典型的押韵形式,使译文语言有一种很弱的节奏感。

其次,杨宪益更重视做到传神,也就是保留原句语言的姿态,以表达尽可能清晰的意义。

因此,他的译文不仅可以读起来很押韵,而且有更多的文学层次、更多的修辞功能,更准确地反映了原文的情感。

例如,他译有“桃花宿连理枝,为红颜老去说余语”,而霍克斯则是“Shortly, peach tree twines enchain peony blossom and steals thewords to the old and yo ung lovers”,在两者的翻译中,前者更加准确地把握住原句中强烈的激情和忧愁情感,从而将作者想表达的意义更好地体现出来。

总之,杨宪益和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中诗词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杨宪益更注重韵律,突出古典文学的感染力,他的译文更能展示出原文的情感,以及隐含在原文中的文化差异;而霍克斯更关注文字意义,注重准确理解原文,但在表达上往往缺乏充满神韵的感染力,不能充分表现出原文的精髓。

《红楼梦》两个英译本诗词意象翻译的比较研究

《红楼梦》两个英译本诗词意象翻译的比较研究

《红楼梦》两个英译本诗词意象翻译的比较研究王 军(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405) 摘要:由于意象在诗歌创作和鉴赏中的重要作用,怎样在诗歌翻译中处理它就成为一个重要议题。

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诗词篇篇精品,意象丰富,比较杨宪益夫妇和大卫・霍克思的两个英译本对诗词意象的处理,发现各有特色,怎样结合两者的长处,是译者应该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红楼梦;意象;诗歌翻译中图分类号:H 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754(2005)04-0110-03①参见敦诚《四松堂集》。

昌谷:唐诗人李贺,家居昌谷(今河南省宜阳)。

诗集《李长吉歌诗》亦名《昌谷集》。

破篱樊:《四松堂集》嘉庆刊本及《熙朝雅颂二集》作“披篱樊”。

破,披,义同。

篱樊,亦作“樊篱”,篱笆,喻前人的诗歌境界。

收稿日期:2005-05-06作者简介:王军(1977-),女,四川邻水人,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

我国伟大文学家曹雪芹因其未完成之巨著《红楼梦》闻名,然而也正是由于这部小说的巨大成功掩盖了他作为一个诗人的才华。

其生前好友敦诚曾盛赞曹的诗学禀赋:“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藩篱。

”①《红楼梦》前80回中近200首诗词,或铺陈,或衔接,为全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诗词本身更是光彩夺目,美不胜收。

曹不惜笔墨,大量采用“风”“花”“雪”“月”等意象,描绘出一幅行将没落的盛世图景,读来令人慨叹唏嘘。

在20世纪70年代,《红楼梦》有了两个英文全译本,分别由英国著名汉学家大卫・霍克思和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先生及其夫人译出。

这两个译本与以往译本最大的不同就是在于充分再现了小说中的诗词部分,处理方法各有千秋,可圈可点。

本文试图从意象的角度对这两个译本的诗词部分做一粗浅比较,以求教于方家。

一、红楼梦诗词中的意象意象(image )是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筛选、再融入诗人的思想感情,用语言媒介表现出来的物象,是主观的意(情思)和客观的象(景物)的有机融合。

红楼梦英译本对比翻译分析

红楼梦英译本对比翻译分析

红楼梦英译本对比翻译分析《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由于其深刻的社会观察、丰富的人物刻画和复杂的情节结构,这本小说一直受到国内外读者的热爱和推崇。

在英语世界中,有很多不同的翻译版本,本文将对比并分析其中的几个版本。

在早期的翻译中,最有名的是杨宪益先生的翻译版本,他在1931年将《红楼梦》翻译为英文,名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

杨宪益的翻译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推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他没有用英文直接翻译小说的原名“红楼梦”,而是给出了一个新的名字,这可能导致读者对小说的认知产生混淆。

其次,他对一些细节和文化背景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导致了一些翻译不准确或不恰当的地方。

后来,高鼎先生在1981年将《红楼梦》翻译为英文,名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

高鼎的翻译更加准确和流畅,对于一些细节和文化背景的解读也更加全面。

他对于船仔、螃蟹等特色词汇给出了合适的解释,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高鼎将小说的名字翻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强调了其中石头的重要象征意义,和小说中道出的“石头有性情”之说相一致。

这个翻译版本的问世,为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红楼梦》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此外,还有一些较新的翻译出现,如董斯扬的版本"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和陈荑华的版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等。

这些版本在语言流畅度和准确性上都有所提高,对于一些细节的解读也更加细致入微。

同时,由于翻译技术和工具的进步,这些版本还恢复了原文最初被删减或修改的部分,使读者更贴近原著。

总体而言,英译本中各个版本都有其独到之处和值得欣赏的地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两个英译本诗词意象翻译的比较研究王 军(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405) 摘要:由于意象在诗歌创作和鉴赏中的重要作用,怎样在诗歌翻译中处理它就成为一个重要议题。

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诗词篇篇精品,意象丰富,比较杨宪益夫妇和大卫・霍克思的两个英译本对诗词意象的处理,发现各有特色,怎样结合两者的长处,是译者应该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红楼梦;意象;诗歌翻译中图分类号:H 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754(2005)04-0110-03①参见敦诚《四松堂集》。

昌谷:唐诗人李贺,家居昌谷(今河南省宜阳)。

诗集《李长吉歌诗》亦名《昌谷集》。

破篱樊:《四松堂集》嘉庆刊本及《熙朝雅颂二集》作“披篱樊”。

破,披,义同。

篱樊,亦作“樊篱”,篱笆,喻前人的诗歌境界。

收稿日期:2005-05-06作者简介:王军(1977-),女,四川邻水人,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

我国伟大文学家曹雪芹因其未完成之巨著《红楼梦》闻名,然而也正是由于这部小说的巨大成功掩盖了他作为一个诗人的才华。

其生前好友敦诚曾盛赞曹的诗学禀赋:“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藩篱。

”①《红楼梦》前80回中近200首诗词,或铺陈,或衔接,为全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诗词本身更是光彩夺目,美不胜收。

曹不惜笔墨,大量采用“风”“花”“雪”“月”等意象,描绘出一幅行将没落的盛世图景,读来令人慨叹唏嘘。

在20世纪70年代,《红楼梦》有了两个英文全译本,分别由英国著名汉学家大卫・霍克思和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先生及其夫人译出。

这两个译本与以往译本最大的不同就是在于充分再现了小说中的诗词部分,处理方法各有千秋,可圈可点。

本文试图从意象的角度对这两个译本的诗词部分做一粗浅比较,以求教于方家。

一、红楼梦诗词中的意象意象(image )是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筛选、再融入诗人的思想感情,用语言媒介表现出来的物象,是主观的意(情思)和客观的象(景物)的有机融合。

[1]对于诗歌这种十分讲求形象思维的文学形式来说,意象是其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是其灵魂———意境的重要载体,也是诗人独特风格的有力体现。

袁行霈先生曾说一个诗人有没有独特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建立了他个人的意象群。

屈原的风格,与他诗赋中的香草、美人,以及众多取自神话的意象有很大关系。

李白的风格,与他诗中的大鹏、黄河、明月、剑、侠,以及许多想像、夸张的意象是分不开的。

杜甫的风格,与他诗中一系列带有沉郁情调的意象联系在一起。

李贺的风格,与他诗中那些光怪陆离、幽僻冷峭的意象密不可分。

[2]《红楼梦》诗词中大量“风”“花”“雪”“月”“金”“玉”“春”“秋”意象的出现虽然主要是服务于小说主人公们表达其伤春悲秋、怀金悼玉之用,但一定程度上也可说体现了作者忧郁细腻、华美深沉的风格。

一般来说,意象选取和安排的方式或手法有三种:赋,比,兴。

《红楼梦》诗词更多的是用到前面两种。

“赋”即“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朱熹《诗集传》)。

也即平时所说的直写其事,某一物象在作者看来已经具备了能够表达他情感的特质,便直接加以运用,使这一物象直射出感情来。

如“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赋象有一般陈述如上例,也有铺排陈述,如晚唐诗人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及马志远的名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红楼梦》第18回黛玉所做“杏帘在望”有两句即取此法:“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菱荇”、“鹅儿”、“燕子”、“稻花”等意象的铺陈令一片美丽丰足的田园风光跃然纸上。

《红楼梦》诗词中的意象更多用的是“比”这种营构方式,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即我们常说的打比喻,通过不同的方式将作者的感情比做它物,或明喻,或暗喻,或象征,把自己的情思直接喻为人或物,使之具有人或物的特征。

李白的“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就是将青丝、雪这样的第25卷 第4期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8月Vol.25 No.4Journal of Guangdong Education Instit uteAug.2005意象直接拿来比喻头发,从而使读者的联想一下子清晰,明朗,生动起来,给读者以无比鲜明的感受。

如《红楼梦》诗中用“仙葩”喻黛玉,“美玉”比宝玉,“仙境”比大观园,也有用“中山狼”喻忘恩负义之徒。

因《红楼梦》诗大多是用来喻古讽今,暗含谶语,各类比喻、典故层出不穷,给翻译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是传达表层形象,还是深层含义,怎样兼顾“意”“象”呢?二、意象的传达汉语是表意文字,一个音节往往就是一个词,表达一个意象或意思,汉语没有性、数、格、时态、语态诸方面的变化,也没有那么多分析性和描述性的连词、副词、冠词,但汉语却能左右逢源,浑然自得,其基本特征是意合(parataxis),较之英语显得简洁,浓缩。

[3]然而这种浓缩给译者造成了困难,试看两个译本是怎样处理“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的:(杨译)elms,mulberries,swallows on rafters, And geese on t he calt rop pond.(静态)(霍译)Through water2weeds t he pond’s geese make t heir way;Midst elms and mulberry2 t rees t he swallows play.(动态)原诗呈现的可静可动的想象空间被缩小了,以笔者愚见,是不是可以将这种赋象及其排列方式都原样介绍给读者:elms,mulberries,swallows and t he rafters,And geese and t he calt rop pond.让读者自己去猜想,体会是怎样一个情境。

翁显良先生曾谈到:“汉诗英译要保持本色,首先要辩明什么是本色。

这本色,一不在于词藻,二不在于典故,三不在于形式,而是在于意象以及加强其艺术效果的节奏。

”[4]谢天振在其《译介学》中重点谈到了对文化意象的传达,他说无论多么好的译文,如果失落,甚至歪曲了原文的文化意象,那就会使读者感到美中不足,有遗珠之憾,有时还会使读者产生错误的印象。

如John Turner将被蘅塘退士誉为“千古丽句”的李白的诗句“烟花三月下扬州”译为“Mid Ap ril mist s and blossoms go.”原诗中“扬州”一词未译出,英译者或者认为扬州不过是个普通地名,或者出于韵律的需要,不得已而为之。

然原诗丰富的涵义和优美意境大受影响。

正如有的研究者指出,“千古丽句”之丽正在于“烟花三月”春光最美之时,前往“扬州”这一花柳繁华之地,时与地二者缺一不可。

研究者更进一步指出:“倘若英译者了解唐代扬州的盛况,听过但愿‘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的故事,大概不会这样处理。

”[5]《红楼梦》诗中似这样文化意味强的意象有很多,如“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汉南春历历,焉得不关心?”,“一代倾称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魂飞瘐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等等。

在处理原诗意象时,杨译与霍译都灵活采用了各种方法,但两者的倾向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概括说来,杨重直译,这和他的翻译主张是不无关系的,杨视忠实为翻译的第一要义。

他说:“我认为翻译的时候不能作过多的解释。

译者应尽量忠实于原文的形象,既不要夸张,也不要夹带任何别的东西。

当然,如果翻译中确实找不到等同的东西,那就肯定会牺牲一些原文的意思。

但是过分强调创造性则是不对的,因为这样一来,就不是翻译,而是改写了。

”[6](P84)他尽可能的保留原诗的意象,并辅以注释,这对中国独特文化意象的“西渐”是有巨大意义的,然而有些地方有些过于“直”了,易造成读者迷惑不解。

比如在判词说到林黛玉的诗才时有一句“堪怜咏絮才”,霍释义为“a wit who made ot her wit s seem slow.”而杨直译为“Her wit to sing of willow2down,poor maid!”对于不知晋代才女谢道韫14岁将白雪比柳絮的典故的读者来说,是不能明白此句的意思的。

这里,适当加注是必要的。

对于霍克思来说,读者的接受力是他考虑的重要方面,在影响到读者的理解或音律的传达时,他倾向于舍弃原文的形象,从而一定程度上增强可读性,但也无疑影响了原文的意象传达。

如前面提到的“金谷酒,玉堂人,庾岭,罗浮”等意象,霍克思除了保留了一个音译Yu2ling,其他的意象全部不见了。

霍译还倾向于删除意象,有一种情况比较典型,那就是对于一些并列的名词意象,霍译倾向于只保留其中的一个或用其上义,如:“和云伴月不分明”(And seem to chase t he moon across t he sky),“霜凝露重渐倾欹”(The flowers frost2stricken lie or sideways lean),“桂霭桐阴坐举斛”(Wit h winecup s in hand, as t he aut umn day ends),原诗中的“云”、“月”、“霜”、“露”在霍译中只剩下了“月”、“霜”,而体现季节的意象“桂霭桐阴”被简单的“aut umn day”取代,考虑到霍氏对抑扬格五音步的偏爱,其作法也许是出于音律的某些要求。

但从对原作的忠实来讲,此法还有待商榷。

霍氏还偏爱为原诗增加一些意象,如18回黛玉的“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在霍译中变成“仙境别红尘,贵客喜临门”(To fairy haunt s far f rom t he world’s annoy,A royal visitant brings a double joy.);34回黛玉所作题帕三绝句的第一首首句“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撒闲抛却为谁?”(Seeing my idle tears,you ask me why,These foolish drop s111第4期 王 军:《红楼梦》两个英译本诗词意象翻译的比较研究fall from my teeming eye.)原诗是黛玉自问,而霍译中则出现了一个发问者“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原诗的含蓄。

当然杨译也有一些添加情况,如“东风”这个意象,杨译作“soft east wind”,这是考虑到西方读者对东、西风的感受正好和我国读者相反,不过比之霍译的“soft summer breeze”,杨译在意象的添加、改动的幅度和频率都要小得多。

在杨译千方百计保留原汁原味的时候,霍克思则试图为原作加上一些洋腔洋调,将中国古典文化意象“蓬莱”、“湘江旧迹”(娥皇,女英留在竹上的泪渍)替换成西人熟知的希腊神话里的Elysium(极乐世界)和Naiad’s tears(水神的眼泪),道教概念“神仙”则转译为基督教里的salva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