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嘉峪关市酒钢三中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嘉峪关市酒钢三中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马市口
于坚
①马市口?出租车司机听说我要去,笑道,你是老昆明咯,现在没几个人知道这个地名咯。

马市口现在一匹马也看不见了,连马的照片都看不见,满街的明星照。

如果马出现,行人要去报警。

②从前这一带马很多。

一到赶集日,马就来了,驮着柴、茶叶、盐巴、女人什么的。

夜里就和马锅头一起住在马店里。

马锅头(赶马人)喜欢唱歌,马锅头在楼上唱,马匹在楼下黑漆漆的马厩一边嚼干草一边听着。

垃圾车都是马拉的,早晚要出现两次,黎明和黄昏,马车夫坐在辕杠上,吊着两条腿,抽着个烟锅,穿着脏兮兮的长围裙,靠着后面的铁皮车兜。

马车顺着大街,跑到点就一扯缰绳,呼哧喊一声,马就站住,各家就派人来倒垃圾。

那匹马头戴着红色辔头,喷着白气,面朝朝阳,活像天神下凡。

③我有个朋友住在马市口一带,他父亲是高老将军,民国时期,高老将军去五华山见龙云大帅,总是骑着一匹高头大马,一直走到龙云办公的光复楼前才飞腿下来,系马垂杨。

五十年代初,我父亲去五华山述职,也是骑一匹马,这匹马披着一身黑缎子,我父亲穿一身旧军装,打着绑腿。

马是一种生活方式。

那时候,骑在马上的男人英雄气十足,很是讨女子欢心,让人嫉妒。

六十年代,马市取缔,马锅头就不来了。

流散在城里的马匹躲躲藏藏了几年,最后都被拖出去宰了。

④何止马,甚至泥巴,现在城里连泥巴都很难见到了。

我有个朋友的小孩从来没玩过泥巴,春游的时候发现泥巴好玩,大人阻挡不住,由他玩,结果两手过敏。

庄子语:“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信,首先是对大地的信,“大块假我以文章”(李白),如果不信大地,中国就不会生出“道法自然”这种真理。

中国过去的诗歌绘画,无不是大地之歌,大地的赞美诗。

韩干画的马,就是为马神造像。

杜甫写马:“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这就是信。

马在韩干杜甫们笔下,不是交通工具、战车或者肉食,而是神祗。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垂,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马的黄金时代,也是诗的黄金时代。

真不知道人类是怎么想的,消灭了大地,赶走了马匹,人怎么安生、写诗?又何以安死?亚当夏娃的伊甸园,是造在大地之上的。

女娲造人,用的是泥巴而不是塑料。

道法自然,反自然很容易,但是,道也隐匿在黑暗里了。

⑤司机听我说马市口,像是底片被显影似的,半天才反应过来。

彼此相视而笑,他面善,那笑容的意
思是我白坐这一趟也可以的。

他不知道,有匹马一直跟着我。

我少年时住在铁局巷里,某一天,一匹骏马出现了,它是跟着收集垃圾的老爹来的。

从此,我每天都盼望着那串马蹄声。

它一到,我就跑去摸它的耳朵,揪它脸上的毛,拍拍它的屁股,我们情投意合。

所以,他们赶它走的时候它就逃来投奔我,我收留了它。

它叫我骑士,它喜欢看三国演义和西班牙的流浪汉小说,它崇拜刘关张和堂吉诃德,爱着牧羊女马塞拉。

我在书上读到,厩焚,伤人乎,不问马,难受了一个下午。

无论我去哪里它都跟着我,它甚至出现在我的婚礼上,我将我的新娘抱到它的背上,春天的夜里,我们在高原上飞奔。

我梦想着将来成为一个骑马的人,像我父亲那样骑。

我第一次骑马是在郊区,乡村之马不是都灵之马,正在槐树下面沉思什么。

好像一直等着似的,一见我,就笑吟吟地晃尾巴,我抬腿上去,它像轿子一样托起我就走,我像吕洞宾那样飘起来,一直飘到草甸子边上。

⑥车外的大街上,还是像马市一样热闹,汽车、人声、骂骂咧咧的公交车站,小贩举着喇叭吆喝着。

看不见一匹马,马厩在我心深处。

(节选自2017年4月27日《南方周末》,有删节)
1.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⑤段“像是底片被显影似的”,运用比喻的手法描写了司机对“马市口”这个地名的陌生感以及记忆的搜索过程,与文章开头的“马市口?”相呼应。

B. 本文以作者寻找马市口的行踪为线索,层层推进,暗示了时代变迁所带来的传统生活方式的破碎与消亡。

C. 第②段作者直接描写了过去马市口的日常生活场景,着意刻画出“马”在过去生活方式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D. 文中的“马”和“马厩”象征着传统的、质朴的、自然而世俗的生活方式,而对于这种古老的传统的生活方式的消失,作者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并以此抒写了一种“文化乡愁”
2. 本文以“马”为写作主体,为何第④段要转而写“泥巴”?请从散文的文体特征分析。

3. 于坚散文的语言风格,在世俗化的平实之外,往往还透露出深邃的哲理性和隽永的诗意,请分别从文中举例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使用的意象,多取材于现实中可有之物;杜甫使用的意象,多取材于现实中实有之物;而李商隐使用的意象,多取材于现实中无有之物。

他们在选取意象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这是由他们为人、为诗的态度决定的。

陶渊明是一位平实质朴之中见深微高远的人。

其为诗与为人一向以平实质朴为主,不喜炫奇立异。

另外他又认为精神胜过物质,他诗中活跃着的,常常是事物的概念而非实体,诗中表现事物也往往只是遗貌
取神地书写。

所以陶渊明诗中没有一句是刻意写景咏物的,他所写的孤云、飞鸟、松树、菊花都是他以精神体认之后的概念,绝非实有之个体。

他诗中意象与情意的关系是“以心托物”,他把满怀激情托于他所选择的事物概念之中来表现。

渊明心灵深微,志向高远,为人之态度却极其平实质朴。

这正是他不取象于实有之个体,仅取象于可有事物之概念的缘故。

杜甫则不然,他最大的特点在于极其关注现实,以最大的勇气面对现实,以最大的才能叙写现实。

他所选取的事物,多为现实中实有之物,这原是不足为怪的事,只是杜甫同时又是感情最深厚、最真挚的诗人,他常常把自己强烈的感情投注于他所写的一切事物上,使之因诗人的感情与人格的投注而呈现出意象化的意味,所以他诗中的形象与情意的关系是“以情注物”,他注入的感情使事物意象化了。

关注现实,从实物中取材,这是他的诗形成写实风格的缘故。

李商隐是形象化、意象化大师。

陶、杜诗中的意象无论如何丰美,仍不过是自然而然的表现。

读李商隐的诗,却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作者在有意地制造意象、安排意象。

有时李商隐所表现的,就是一片错综繁复的意象,与陶、杜叙述尚有理念可寻,意象为感情的自然流露的情形完全不同。

这是李商隐的先天禀赋、后天遭际和隐约幽微的表现方法造成的。

唯有那些非现实的,又带有恍惚迷离色彩的事物,才能表达出他那独特的幽微之情,所以李诗中形象与情意的关系是“缘情造物”。

章法上,这三位诗人的诗也各有不同:陶诗以“任真”为宗,表现于平叙的结构和流转、起伏的情感;杜诗是感性、理性兼济,杜甫纵使出于感性的联想做突然之转接,也依然不忘出于理性做先后之呼应;而李诗则往往将一些意象错综并举,有时在首尾略微做理性之提挈。

句法上,陶诗多用平顺直叙的句法;杜诗有时只掌握感性重点,在句法上表现为颠倒或浓缩;李诗以理性之句法来组合一些非理性的词语。

对杜甫的诗句,有时只要平顺地伸延或倒转就可弄懂。

而李诗无论文法怎样合理,也依然不可具解。

若说杜诗是文法上的难懂,则李诗就是本质上的难懂了。

李诗在本质上只能以感性去体认,不能以理性去说明。

(摘编自叶嘉莹《从几首诗例谈中国古典诗歌中形象与情意之间的关系》)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为人平实质朴,不喜炫奇立异,志向高远,他的这些特点对他创作诗歌产生了影响。

B.杜诗具有写实风格,这与杜甫关注现实、直面现实、叙写现实、选择现实中实有之物入诗有关。

C.李商隐善于制造、安排意象,他“缘情造物”,以带有恍惚迷离色彩的事物表达情感。

D.陶诗和杜诗有些相同的特点,如遵循相同的叙述理念,自然而然地表现意象,情感饱满等。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论述陶渊明、杜甫、李商隐诗中意象的特点与他们为人、为诗的态度之间的关系。

B.第二段主体部分先论述因——陶渊明为人、为诗等方面的特点,再论述果——陶诗中意象与情意的关系是
“以心托物”。

C.文章从杜甫关注现实和杜甫的感情深厚、真挚两方面论述杜诗中的形象与情意是“以情注物”关系的原因。

D.文章在论述李商隐诗中的意象的特点时,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有效突出了李商隐诗中的意象的特点。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诗表现意象往往是遗貌取神地书写,诗中的很多意象不是实有个体,而是可有事物之概念。

B.杜甫在创作诗歌时,常将自己的感情与人格注人所选取的事物,使事物呈现出意象化的意味。

C.李诗以理性之句法组合一些非理性的词语,加大了理解的难度,导致读者只能以感性去体认。

D.陶诗多采用平叙的结构和平顺直叙的句法,这并不影响表现丰美的意象和流转、起伏的情感。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兔和猫
鲁迅
住在我们后面院子里的三太太,在夏间买了一对白兔,是给她的孩子们看的。

这一对兔总是关在后面的小院子里的时候多。

乌鸦喜鹊想要下来时,他们便躬着身子用后脚在地上使劲一弹,哗地一声直跳上来,像飞起了一团雪,鸦鹊吓得赶紧走,这样的几回,再也不敢近来了。

三太太说,鸦鹊到不打紧,至多也不过抢吃一点食料,可恶的是一只大黑猫,常在矮墙上恶狠狠地看,这却要防的。

孩子们时时捉他们来玩耍:他们很和气,竖起耳朵,动着鼻子,驯良地站在小手的圈子里。

它们夜里的卧榻是一个小木箱,里面铺些稻草,就在后窗的房檐下。

这样的几个月之后,它们忽而自己掘土了,大家都奇怪,后来仔细看时,原来一个的肚子比别一个的大得多了。

大家都高兴,说又有小兔可看了:三太太便对孩子们下了戒严令,从此不许再去捉。

我的母亲也很喜欢他们家族的繁荣,还说待生下来的离了乳,也要去讨两只来养在自己的窗外面。

有一天,我忽听得许多人在那里笑,寻声看时,却见许多人都靠着三太太的后窗看:原来有一个小兔,在院子里跳跃了。

孩子们争着告诉我说,还看见一个小兔到洞口来探一探头,但是即刻便缩回去了,那该是他的弟弟罢。

从此小院子里更热闹,窗口也时时有人窥探了。

然而竟又全不见了那小的和大的。

这时是连日的阴天,三太太又虑到遭了那大黑猫的毒手的事去。

我说不然,那是天气冷,当然都躲着,太阳一出,一定出来的。

太阳出来了,他们却都不见。

于是大家就忘却了。

惟有三太太是常在那里喂他们菠菜的,所以常想到。

她有一回走进窗后的小院子去,忽然在墙角上发
见了一个别的洞,再看旧洞口,却依稀的还见有许多爪痕。

这爪痕倘说是大兔的,爪该不会有这样大,她又疑心到那常在墙上的大黑猫去了,于是也就不能不定下发掘的决心了。

她终于出来取了锄子,一路掘下去,虽然疑心,却也希望着意外地见了小白兔的,但是待到底,却只见一堆烂草夹些兔毛,怕还是临蓐时候所铺的罢,此外是冷清清的,全没有什么雪白的小兔的踪迹,以及他那只一探头未出洞外的弟弟了。

气愤和失望和凄凉,使她不能不再掘那墙角上的新洞了。

一动手,那大的两只便先窜出洞外面。

她以为他们搬了家了,很高兴,然而仍然掘,待见底,那里面也铺着草叶和兔毛,而上面却睡着七个很小的兔,遍身肉红色,细看时,眼睛全都没有开。

一切都明白了,三太太先前的预料果不错。

她为预防危险起见,便将七个小的都装在木箱中,搬进自己的房里。

三太太从此便深恨黑猫。

白兔的家族更繁荣,大家也又都高兴了。

但自此之后,我总觉得凄凉。

夜半在灯下坐着想,那两条小性命,竟是人不知鬼不觉的早在不知什么时候丧失了,生物史上不着一些痕迹。

我于是记起旧事来,先前我住在会馆里,清早起身,只见大槐树下一片散乱的鸽子毛,这明明是膏于鹰吻的了,上午长班来一打扫,便什么都不见,谁知道曾有一个生命断送在这里呢?我又曾路过西四牌楼,看见一匹小狗被马车轧得快死,待回来时,什么也不见了,撒掉了罢,过往行人憧憧地走着,谁知道曾有一个生命断送在这里呢?
假使造物也可以责备,那么,我以为他实在将生命造得太滥了,毁得太滥了。

嗥的一声,又是两条猫在窗外打起架来。

“迅儿,你又在那里打猫了?”
“不,它们自己咬。

它哪里会给我打呢。


我的母亲是素来很不以我的虐待猫为然的,现在大约疑心我要替小兔抱不平,下什么辣手,便起来探问了。

而我在全家的口碑上,却的确算一个猫敌。

我曾经害过猫,平时也常打猫,因为他们总是在夜里大嚷,嚷到使我睡不着。

况且黑猫害了小兔,我更是“师出有名”的了。

我觉得母亲实在太修善,于是不由地就说出模棱的近乎不以为然的答话来。

造物太胡闹,我不能不反抗他了,虽然也许是倒是帮他的忙……那黑猫是不能久在矮墙上高视阔步的了,我决定地想,于是又不由地一瞥那藏在书箱里的一瓶青酸①。

一九二二年十月
(有删改) [注]①青酸:即氰酸钾,一种剧毒的化学品。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着重写白兔,故事围绕着白兔的出现和消失展开,情节起伏曲折,令读者不禁因白兔的生死存亡,时而高兴,时而忧虑。

B. 《兔和猫》写的虽是动物,但却意蕴深远。

看似一个童话故事,实则在影射现实社会,是作者对国民生存问题的深层思考。

C. “母亲”喜爱白兔的同时对黑猫也心怀仁慈,她不问是非曲直,宽厚、容忍地对待一切。

对于如此“修善”,“我” 并不认同。

D. 三太太发掘旧洞时始终不见白兔的踪影,颇感“凄凉”,这与之后“我”感到“凄凉”原因相同,都是对死去白兔的同情。

8. 分析本文叙述上特征。

9. 《兔和猫》是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其背后隐藏着作者一颗“火热的心”,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曹修古,字述之,建州建安人。

进士起家,累迁秘书丞、同判饶州。

宋绶荐其材,召还,以太常博士为监察御史。

上四事,曰行法令、审故事、惜材力、辨忠邪,辞甚切至。

又奏:“唐贞观中,尝下诏令致仕官班①本品见任上,欲其知耻而勇退也。

比有年余八十,尚任班行②,心力既衰,官事何补。

请下有司,敕文武官年及七十,上书自言,特与迁官致仕,仍从贞观旧制,即宿德勋贤,自如故事。

”因着为令。

修古尝偕三院御史十二人晨朝将至朝堂黄门二人行马不避呵者止之反为所詈修古奏:“前史称,御史台尊则天子尊。

故事,三院同行与知杂事同,今黄门侮慢若此,请付所司劾治。

”帝闻,立命笞之。

晏殊以笏击人折齿。

修古奏:“殊身任辅弼,百僚所法,而忿躁亡大臣体。

古者,三公不按吏,先朝陈恕于中书榜人,实时罢黜。

请正典刑,以允公议。

”禁中以翡翠羽为服玩,诏市于南越。

修古以谓重伤物命,且真宗时尝禁采狨毛,故事未远。

命罢之。

时颇崇建塔庙,议营金阁,费不可胜计,修古极陈其不可。

久之,出知歙州,徙南剑州,复为开封府判官。

历殿中侍御史,擢尚书刑部员外郎、知杂司事、权同判吏部流内铨。

未逾月,会太后兄子刘从德死,录其姻戚至于厮役几八十人,龙图阁直学士马季良、集贤校理钱暖皆缘遗奏超授官秩,修古与杨偕、郭劝、段少连交章论列。

太后怒,下其章中书。

大臣请黜修古知衢州,余以次贬。

太后以为责轻,命皆削一官,以修古为工部员外郎、同判杭州,未行,改知兴化军。

会赦复官,卒。

修古立朝,慷慨有风节。

当太后临朝,权幸用事,人人顾望畏忌,而修古遇事辄言,无所回挠。

既没,人多惜之。

家贫,不能归葬,宾佐赙钱五十万。

季女泣白其母曰:“奈何以是累吾先人也。

”卒拒不纳。

太后
崩,帝思修古忠,特赠右谏议大夫,赐其家钱二十万。

(选自《宋史·卷二百九十七·列传第五十六》,有删节)【注】①班:朝官上朝。

②班行:上朝的位次。

③三院: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修古尝偕三院/御史十二人晨朝/将至朝堂/黄门二人行/马不避/呵者止之/反为所詈/
B. 修古尝偕三院御史十二人晨朝/将至朝堂/黄门二人行/马不避/呵者止之/反为所詈/
C. 修古尝偕三院御史十二人晨朝/将至朝堂/黄门二人行马不避/呵者止之/反为所詈/
D. 修古尝偕三院/御史十二人晨朝/将至朝堂/黄门二人行马不避/呵者止之/反为所詈/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礼部会试者称为进士,根据排名,分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B. 御史在秦以前仅为负责记录之史官,自秦汉至清,则专司监察,监督巡查中央及地方官吏。

C. 汉有黄门令、小黄门、中黄门等官职,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皆以宦官充任,故后世亦称宦官为黄门。

D. “出”,即京官到地方任职,也称“外放”“放外任”,与地方官进朝廷任职的“入”相对。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曹修古恪尽职守,尽职尽责。

他身为监察御史,监察百官,整肃朝仪,不管是太监侮慢还是宰相失体,他都及时参奏,仗义执言,要求严惩以正典刑。

B. 曹修古关心朝政,积极进言。

当他看到有的官员八十多岁心力俱衰却依然在职,于是建议文武官员七十岁应主动退休,概无例外,朝廷据此定为法令。

C. 曹修古不惧权贵,遇事敢言。

太后侄儿刘从德死后,朝廷越级任用了一大批刘家亲戚乃至厮役,他极力反对,因此惹怒太后,被削官一级,外放地方。

D. 曹修古为官清廉,家无余财。

在他死后,连扶灵柩回故乡安葬的费用都没有,还是他生前的部属和幕僚筹集五十万钱来资助他的家人,才办理了后事。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殊身任辅弼,百僚所法,而忿躁亡大臣体。

(2)当太后临朝,权幸用事,人人顾望畏忌,而修古遇事辄言,无所回挠。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登夏州①城楼
罗隐
寒城猎猎戍旗风,独倚危楼怅望中。

万里山河唐土地,千年魂魄晋英雄②。

离心④不忍听边马,往事应须问塞鸿。

好脱儒冠从校尉,一枝长戟六钧弓③。

[注]①夏州:北魏置夏州,唐朝为朔方节度使所辖,向来以险隘著称。

故址在今陕西省靖边县境内。

②晋英雄:晋朝时北方大乱,五胡乱华,先后建有十六国,其中匈奴人、大夏世祖赫连勃勃,就是夏州城建城之人。

大夏建国后,晋朝和大夏国的赫连勃勃作战于统万城(夏州),誓死守边的将士堪称英雄。

③六钧弓:钧是古代重量计量单位之一,一钧相当于三十斤。

④离心:别离之情,此时作者宦游在外。

14.下列对古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触景生情。

边塞战事不断,作者独自倚靠在摇摇欲坠的城楼上,迎着强劲的寒风,内心不免生出惆怅之感。

B.颔联中意境恢宏。

作者放眼大唐山河,在此思绪又驰骋于千年历史,不禁感叹大唐幅员辽阔,三晋之地英雄辈出。

C.颈联之中作者有感于边塞战事不断,那边塞战马嘶鸣之声实在是于心不忍。

D.这首律诗在写法上有情景结合,寓情于景,又借用典故,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情感。

15.诗歌尾联卒章显志,请简要赏析此联运用的表达技巧以及表达的思想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名句名篇默写。

(1)苏轼的《赤壁赋》中感叹自己生命短暂、羡慕江水长流不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表明自己关于生和死,长寿和短命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氓》中运用比兴手法写女子青春年少、容颜美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下面是一位同学在某大学自主招生面试时的部分陈述内容,其中有五处表达不恰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鄙人是来自XX省XX中学的XX,很高兴有机会向老师们表达我对贵校的向往之情,希望能获得老师们的垂怜。

XX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985”工程重点高校,办学历史相当的长,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圭臬。

学校在很多领域拥有很大的学术影响力,涌现出了如XXX等杰出校友。

所以,在金秋九月,我渴望俯临神往已久的XX大学,成为其中的一分子。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一般来说,电热毯的使用寿命为6年,如果超期使用,容易出现漏电、失火事故,小孙7年前购买了电热毯,一天家里失火,这是电热毯超期使用造成的;小李前年购买了电热毯,今年继续使用不会出现漏
电事故。

高压锅安全使用年限为8年,如果超出安全使用期,高压锅的抗压能力会明显下降,继续使用就容易发生爆炸事故。

小王用高压锅煮饭时,高压锅突然爆炸,这是高压锅超期使用造成的。

① 小孙家里失火,未必是电热毯超期使用造成的。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围桌共食是我国的传统饮食习惯。

家人共餐或亲友聚会,许多人习惯用相互夹菜来表达情感。

但2020年春天,广东、北京等多地卫生部门发出倡议,推广使用公筷公勺、分餐进食。

为此,小武爸妈决定开始在家里实行分餐制,家人就餐,必须用公勺公筷从公盘里取食物。

但爷爷奶奶对此颇有微词,认为家人、亲朋之间,分餐而食不仅生分,也让人有被嫌弃的感觉。

对此,居家正在进行高考备考的小武,陷入了沉思……
请你以小武的身份,选择某一类长辈,就“公共生活与卫生安全”的问题,谈谈你的思考和认识。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B项,“本文以作者寻找马市口行踪为线索”错误,本文线索是“马市口”这个地名,写作思路是作者寻找马市口——回忆从前马市口的生活场景——联想到传统中对土地、自然的信仰——我对马的情结。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选材的合理性分析。

解答时,要注意题干中“根据散文文体特点”分析,即抓住“形散神聚”的特点,尤其注意对“神”的挖掘。

散文的文体特点是“形散神聚”,本来是写马,又写到泥巴,这正是“形散”的特点,而“泥巴”和“马”同样能代表中国传统的“道法自然”,敬畏土地等特点,因而依然“神聚”。

从结构上来说,“何止马,甚至泥巴,现在城里连泥巴都很难见到了”,结构上递进,承上启下,承接上文“马”作为普通百姓可能还不是人人都能得见,而“泥巴”(土地)确实中国百姓赖以生存的事物,连“泥巴”都从人们视野里消失了,可见传统文明留存无几;又领起下文,“泥巴”引起作者对“道法自然”的真理的思考,“国过去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