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检测工艺规程

合集下载

渗透检测工艺规程

渗透检测工艺规程

前、检测过程或检测结束认为必要时应随时检验。
d)在室内固定场所进行检测时,应定期测定检测环境可见光照度。
6 安全要求
6.1 防火措施 a)操作现场应做到文明整洁,并有切实可行的防火措施。 b)避免在火焰附近以及高温环境下操作,如果温度超过 50℃应特别引起注意,操作现 场禁止有明火存在。 c)绝不允许压力喷罐直接放在火焰附近,以此达到加温的目的,可用 30℃以下温水加 热。 d)避免阳光直射盛装探伤剂的容器; 6.2 劳动卫生安全防护措施 a)在不影响探伤灵敏度的前提下,尽可能选用低毒配方的探伤试剂; b)工作场所要通风良好,尽量降低空气中有毒物质浓度。
文件化和格式化,具体内容应满足 NB/T47013.1、NB/T47013.5 和本规程的规定。
5.4 操作指导书的工艺验证
a)操作指导书首次应用前应进行工艺验证。
b)使用新的渗透检测剂、改变或替换渗透检测剂类型或操作规程时,实施检测前应用
镀铬试块检验渗透检测剂系统灵敏度及操作工艺正确性。
c)一般情况下每周应用镀铬试块检验渗透检测剂系统灵敏度及操作工艺正确性。检测
7 检测设备、器材及其要求
7.1 渗透检测剂 7.1.1 本规程采用的渗透检测剂为 DPT 系列,包括渗透剂、清洗剂和显像剂。 7.1.2 所采用的渗透检测剂必须具有良好的检测性能,对工件无腐蚀,对人体基本无毒害 作用。必须标明生产日期和有效期,并附带产品合格证和使用说明书。 7.1.3 对于喷罐式渗透检测剂,其喷罐表面不得有锈蚀,喷罐不得出现泄漏。 7.1.4 对于镍基合金材料,硫的总含量质量比应少于 200×10-6,一定量渗透检测剂蒸发后 残渣中的硫元素含量的质量比不得超过 1%。如有更高要求,可由供需双方另行商定。 7.1.5 对于奥氏体钢、钛及钛合金,卤素总含量(氯化物、氟化物)质量比应少于 200×10-6, 一定量渗透检测剂蒸发后残渣中的氯、氟元素含量的质量比不得超过 1%。如有更高要 求,可由供需双方另行商定。 7.1.6 渗透检测剂应根据承压设备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对同一检测工件,不应混用不同 类型的渗透检测剂。 7.2 试块 7.2.1 铝合金对比试块(A 型对比试块)

渗透检测工艺规程

渗透检测工艺规程

1. 适用范围1.1本规程规定了金属材料制承压设备的液体渗透检测方法以及质量等级评定。

适用于于非多孔性金属材料或非金属材料制承压设备在制造、使用中产生的表面开口缺陷的检测。

1.2本规程规定了在渗透检测过程中,为获得正确的检测结果所必须遵循的程序和要求。

工件的检测比例、检测部位、质量验收等级应按设计技术要求和有关施工规范确定,并应符合设计图样的规定。

2. 引用标准、法规本规程以现行的有关标准和规范为依据。

NB/T47013.1-201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部分通用要求NB/T47013.5-201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5部分渗透检测TSG G0001-2012 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TSG Z8001-2013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细则GB/T16507-2013 水管锅炉GB/T16508-2013 锅壳锅炉TSG D0001-2009 压力管道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工业管道TSG 21-2016 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TSG D0001-2009 压力管道安全技术监察规程GB11533 标准对数视力表3.名词术语3.1 公称厚度:检测对象名义厚度,不考虑材料制造偏差或加工减薄。

3.2 相关显示:缺陷中渗出的渗透剂所形成的迹痕显示,一般也称为缺陷显示。

3.3 非相关显示:与缺陷无关的外部因素所形成的显示。

3.4 伪显示:由于渗透剂污染及检测环境等所引起的渗透剂显示。

4.检测人员资格4.1检测人员应按照TSG Z8001-2013《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规则》进行考核,取得PT资格证书,方能承担检测工作,无证人员只可在持证人员的指导下从事辅助工作。

不同技术等级人员,只能从事与该等级相应的无损检测工作,并负相应的技术责任。

4.2渗透检测人员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小数)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小数记录值为1.0),测试方法应符合GB11533的规定。

并一年检查一次,不得有色盲。

渗透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渗透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1 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本通用工艺规定了承压设备表面渗透探伤的人员资格、一般要求、器材要求、探伤操作、后处理、质量评定、安全及资料存档等要求。

本通用工艺适用于承压设备表面的缺陷检查,也适用于其它工业用途的非多孔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表面开口缺陷的检查。

2 引用标准JB/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部分:通用要求JB/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5部分:渗透检测JB/T 9213—1999 无损检测渗透检查A型对比试块JB/T 6064—1992 渗透探伤用镀铬试块技术条件3 渗透检测人员渗透检测人员必须按照《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的要求,参加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取得相关资格后,方可从事检测工作,签发报告者必须持有渗透检测Ⅱ级及以上资格证书。

渗透检测人员的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小数记录值为,不得有色盲。

4 一般要求探伤前应预先考虑到被检物表面可能产生缺陷的种类及大小、被检物的用途、材质、数量、规格、表面状况、热处理状态及焊接方法等。

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承压设备和在用承压设备焊接接头及其它部件检验前应对形状尺寸和外观质量检查,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渗透探伤检验。

对有延迟裂纹倾向的材料应在焊接完成至少24小时后才能进行渗透探伤。

对奥氏体不锈钢和钛及钛合金材料,一定量渗透检测剂蒸发后残渣中的氯、氟元素含量的重量比不得超过1%。

如有更高要求,可由供需双方另行商定。

对于镍基合金材料,一定量渗透检测剂蒸发后残渣中的硫元素含量的重量比不得超过1%。

如有更高要求,可由供需双方另行商定。

5 使用器材的要求渗透探伤液5.1.1 必须符合检测要求。

5.1.2 渗透检测剂应根据承压设备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对同一检测工件,不能混用不同类型的渗透检测剂。

5.1.3 当确认使用某种渗透探伤液后,至少应确定以下内容:5.1.3.1 渗透探伤液(包括渗透剂、清洗剂、显像剂)的牌号、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

5.1.3.2 生产厂家。

渗透检测工艺规程

渗透检测工艺规程

渗透检测工艺规程1适用范围1.1 本工艺适用于非多孔性材料或工件表面开口缺陷的检测.1.2 本工艺采用溶剂去除型着色渗透、快干式显像的渗透检测方法。

适用的温度范围为10~50℃.当工件温度低于10℃或高于50℃,应作对比试验,工艺鉴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1.3 本工艺参照SY/T4109-2005《石油天然气钢质管道无损检测》和JB/T4730—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标准制订.1对检测人员的要求2.1 从事渗透检测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持证上岗。

只有取得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的渗透检测技术等级证书的人,方可独立从事与该等级相应的渗透检测工作。

2.2 渗透检测人员应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其校正视力不得低于1.0,不得有色盲和色弱,并每年检查一次.2.3检测报告由具有超声波Ⅱ或Ⅲ级人员编制,技术负责人或其授权人审核和签发.2。

4 检测人员应严格执行《检测作业安全防护指导书》和其它安全防护规定,确保安全生产。

2检测程序3。

1根据工程特点和本工艺编制具体的《无损检测技术方案》。

3.2 受检部位经外观检查合格后,由现场监理开据《无损检测指令单》。

3.3 检测人员按指令单要求进行检测准备,技术人员按实际情况编制《探伤工艺卡》.3。

4 现场检测人员按本工艺规程和《探伤工艺卡》等工艺文件要求进行检测。

3。

5 根据检测结果和指令单,填写相应的回执单.若有返修,还应出据《返修通知单》,标明返修位置等。

将回执单和返修通知单递交监理,同时对受检部位进行检验试验状态标识。

3。

6 返修后,按要求重新进行检测。

3.7在检测过程中Ⅱ或Ⅲ级人员应在现场,所有的检测工作完成后,由具有渗透Ⅱ或Ⅲ级人员出据《渗透检测报告》,由技术负责人或其授权人审核。

3渗透检测剂4.1使用的渗透检测剂为压力喷罐式,主要包括清洗剂、渗透剂和显像剂。

4。

2 渗透检测剂应存放在阴暗通风处,防止变质失效.4.3 渗透检测剂在使用前应用铝合金标准试块试验其有效性。

4试块5.1 对比试块采用A型铝合金标准试块。

渗透检测工艺规程

渗透检测工艺规程
渗透检测工艺规程
文件编号
编制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修改号:
第1页 共 页
1 适用范围
1.1 本规程根据NB/T 47013.5-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第5 部分:渗透检测》编制,适用于非多孔性金属材料制成的钢铁原材料、法兰及锻件成品表面开口缺陷的渗透检测和质量等级评定。
1.2 本规程采用溶剂去除型着色渗透检测方法(ⅡC-d),适用温度范围5~50℃,其它温度情况应按照附录I的方法进行工艺对比试验,鉴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5.3 渗透检测人员在检测过程中应佩戴防毒、防尘面罩和防护手套等劳动保护用品。
6 检测设备、器材和材料
6.1 由PT-Ⅱ级人员根据本规程和检测工艺卡选择设备、工具和材料。
6.2 渗透检测剂
6.2.1 渗透检测剂包括渗透剂、清洗剂和显像剂,见表6.2.1。选用其他牌号的渗透剂时,其性能应满足本规程的要求。
4.2渗透检测人员除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外,应每年检查一次视力,矫正视力不低于1.0,不得有色盲,矫正视力不低于1.0(小数记录值)。
5 检测防护
5.1 渗透检测材料应装在密封的容器中,避光保存,保存温度一般在10~50℃为宜;喷灌式渗透检测材料严禁在高温处存放。
5.2 渗透检测材料有毒、易燃,使用过程中应严禁火种并注意通风。
7.2 必须清除被检Βιβλιοθήκη 面的油垢、纤维丝、氧化皮及各种防护层。
渗透检测工艺规程
文件编号
编制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修改号:
第5页 共 页
渗透检测工艺规程
文件编号
编制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修改号:
第6页 共 页
渗透检测工艺规程

渗透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渗透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1总则本规程规定了溶剂去除形渗透检测的人员、设备、工艺、质量分级。

适用与非多孔性材料及其制品的表面开口性缺陷的渗透检测。

2 引用标准GB150 压力容器GB151 管壳式换热器JB/T4730—20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TSG R0004-2009 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3 检测人员3.1 检测人员必须有相应的资格证。

3.2 检测人员未经矫正或矫正的近视力和远视力不低于5.0。

每年检查一次且不得有色盲。

4 检测器材4.1 常用的渗透剂有DPT—5型和HD—型两种。

渗透剂应具有合格证,且硫、氯、氟的含量应满足要求。

4.2 使用镀铬试块(B型试块)5检测面的制备焊接接头表面应清除飞溅、氧化皮、焊瘤等。

6 检测时机6.1 焊接接头应在焊接完工或焊接工序完成后进行。

对有延迟裂纹倾向的材料,应在焊后24h进行。

6.2 紧固件和锻件应在最终热处理后进行。

7 检测技术7.1 渗透检测方法分类与标记本单位一般采用溶剂去除型着色渗透检测(溶剂悬浮显像剂)。

标记为ⅡC—d。

7.2 灵敏度等级确定7.2.1 渗透检测灵敏度分3级:1级—低灵敏度;2级—中灵敏度;3级—高灵敏度。

7.2.2 不同灵敏度等级在镀铬试块上显示的裂纹区位数按表1的规定。

表1灵敏度等级7.3 检测程序7.3.1 预清洗除去检测面的污垢、灰尘等,以免影响检测质量。

预清洗一般采用清洗剂,也可采用溶剂、洗涤剂等。

7.3.2 渗透渗透剂采用喷涂法施加,在10℃—50℃的温度下,保持检测面渗透剂湿润状态不少于10min。

一般在20℃的温度条件下渗透时间10min,当温度低时,应增加渗透时间。

具体由检测人员确定。

7.3.3 去除多余的渗透剂7.3.3.1 用清洗剂去除。

在应先用干燥、洁净、不脱毛的布依次擦拭,直到除去大部分渗透剂后,再用蘸有清洗剂的布或纸进行擦拭,以除去表面多余的全部渗透剂。

7.3.3.2 不得用清洗剂直接在被检测面上冲洗。

不得往复擦拭。

NBT47013 PT渗透检测工艺规程

NBT47013 PT渗透检测工艺规程

NB/T47013-2015渗透检测工艺规程1 目的本规程规定了渗透检测工作的一般要求和操作方法,更好地促进检测人员操作的规范化和适用性,特制订此规程。

2 适用范围本规程规定了承压设备的液体渗透检测方法和质量分级。

本规程适用于非多孔性金属材料制承压设备在制造、安装及使用中产生的表面开口缺陷的检测。

3 编制依据本规程的编制依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相关规范及技术标准3.1 GB/T 12604.3 无损检测术语渗透检测3.2 NB/T 47013.1-201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部分:通用要求3.3 NB/T 47013.5-201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5部分:渗透检测3.4 JB/T 6064 无损检测渗透试块通用规程3.5 JB/T 7523 无损检测渗透检测用材料3.6 GB 11533 标准对数视力表3.7 TSG Z8001-2013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规则4 职责4.1 质量技术部(或项目部)负责操作指导书编制,操作人员负责检测实施、记录、报告编发;4.2 检测责任师负责操作指导书、记录、报告审核,并对检测过程进行质量控制;4.3 质量技术部负责质量监督管理。

5 一般要求5.1 检测人员5.1.1 从事承压设备渗透检测的人员,应按照国家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的相关规定取得检测资格证。

5.1.2 渗透检测人员资格级别分为Ⅰ(初)级、Ⅱ(中)级和Ⅲ(高)级。

5.1.3 取得渗透检测不同资格的人员,按下述规定从事相应工作。

5.1.4 渗透检测人员的未经矫正或矫正的近(小数)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且应一年检查一次,不得有色盲。

5.2 检测工艺文件5.2.1 工艺规程表1列出了规程相关因素和非相关因素的具体范围和要求,当相关因素一项或几项发生变化或超出规定时,应重新编制或修订工艺规程。

表1 规程的相关因素和非相关因素5.2.2 工艺规程验证采用规程规定的渗透剂材料、检测工艺、镀铬试块对工艺正确性进行验证,并编发报告。

渗透检测工艺规程

渗透检测工艺规程

1 目的本工作程序用于xxxxxxxx有限公司承担渗透检测工作过程中,指导渗透检测工作。

2 适用范围2.1 本规程适用于本公司所承担的金属材料制承压设备的液体渗透检测方法以及质量等级评定。

并适用于非多孔性金属材料或非金属材料制承压设备在制造、安装及使用中产生的表面开口缺陷的检测。

用于金属材料制成的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特种设备的焊缝、坡口及其零部件的表面开口缺陷的检测方法和缺陷评定。

2.2 本规程规定了渗透检测人员的资格、所用器材、检测技术和质量分级。

2.3 本规程采用溶剂去除型着色法(IIC-d)、水洗型着色法(IIA-d)和溶剂去除型荧光法(I C-d)、水洗型荧光法(I A-d),适用的温度范围为10〜50℃。

若被检工件的温度超出此范围,则应按规定的方法进行对比试验,鉴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2.4 渗透检测操作指导书是本规程的补充,由II级以上人员按本规程和检验合同进行编写。

3 编制依据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在用压力容器检测规程》GB150 《钢制压力容器》TSG R0004 《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NB/T 47013.1-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通用要求》NB/T 47013.5-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渗透检测》DL/T869 《火力发电厂焊接技术规程》DL/T438 《火力发电厂金属技术监督规程》4 检测人员4.1 检测人员必须经过技术培训,并按照《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进行考核, 取得相应的资格后,方能承担与其资格相应的无损检测工作。

4.2 渗透检测人员的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小数记录值为1.0)。

并一年检查一次,不得有色盲。

渗透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渗透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渗透检测通用工艺规程1.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我公司生产的非多孔金属材料压力设备在制造和安装过程中表面开孔缺陷的检测。

1.1渗透检测人员1.1.1检测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取得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并与其工作相适应的资格证书。

1.1.2检测人员的未经骄正或经骄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小数记录值为1.0),每年应检查一次,不得有色盲。

1.1.3渗透材料易燃有毒,操作人员应戴手套、口罩等劳动防护用品。

1.2渗透材料和工具1.2.1渗透检测剂渗透检测剂由渗透剂、清洗剂和显像剂组成。

对同一处检测工件,不同类型的检测剂禁止混用。

1.2.2镀铬试块镀铬试块主要用于检验渗透检测剂系统灵敏度及操作工艺正确性。

1.2.3试块的清洗和保存用丙酮彻底清洁试块。

清洗后,将试块放入装有丙酮和无水乙醇混合液(体积混合比1:1)的封闭容器中,或采用其他有效方法保存。

1.3渗透检测方法的分类和选择渗透检测方法选用溶剂去除型渗透检测(溶剂悬浮显像剂)代号ⅱc-d。

1.4被检表面的准备1.4.1试验区域的表面应无影响渗透试验的锈迹、氧化皮、焊接飞溅物、铁屑、毛刺和保护层。

1.4.2局部检测时,准备工作的范围应从检测部位四周向外扩展至少25mm。

1.5检测时机:焊接接头的渗透检测应在焊接后进行;具有延迟裂纹倾向的材料应在焊接后至少24小时进行试验。

1.6渗透检测的基本程序渗透检测操作的基本步骤①.预清洗、②.施加渗透剂、③.去除多余的渗透剂、④.干燥、⑤.施加显像剂、⑥.观察于评定。

1.7渗透检测操作方法1.7.1预清洗:用清洗剂清除受检区域表面的污垢、灰尘和其他妨碍渗透的杂物。

1.7.2渗透剂的应用通过喷涂方法施加渗透剂并在整个渗透时间内保持被检表面湿润状态。

1.7.3渗透时间及温度在10℃~50℃的温度条件下,渗透时间一般为≥ 10分钟。

1.7.4去除多余的渗透剂用干净抹布将多余的渗透剂擦掉,将少许清洗剂喷在抹布上依次擦试,不得往复擦试。

渗透检测检测工艺规程

渗透检测检测工艺规程

1.应用范围:用来检测诸如:裂纹、分层、折迭、气孔、和未融合这些在待检材料表面开口的不连续性。

主要用于金属材料,但是也可以用于其他材料上执行,只要它们与测试介质不起化学反应并且是非多孔性的。

这类材料例如:铸件、锻件、焊接件、陶制品等。

2.检测人员:检测人员应按照EN473或合同双方认可的系统对人员作出资格认证,并经相应的技术培训,并取得相应资格证书,校正视力不得低于1.0,不得有色盲、色弱。

3.设备的要求3.1 渗透检测的设备应满足检测缺陷的类型和灵敏度要求。

3.2检测前考虑到被检物表面上可能出现的缺陷种类、大小,表面粗糙度,数量,尺寸,检测剂的性质,检测灵敏度,现场的水、电等。

4.方法的选择4.1对于表面的光洁且检测灵敏度要求高的,宜采用后乳化型着色法或后乳化型荧光法,也可采用溶剂去除型荧光法4.2对于表面粗糙且检测灵敏度要求低的宜采用水洗型着色法或水洗型荧光法4.3无水源,电源的检测宜采用溶剂去除型着色法4.4对于批量大的检测,宜采用水洗型着色法或水洗型荧光法4.5对于大工件的检测,宜采用溶剂去除型着色法溶剂去除型荧光法5.检测时机除非另有规定,渗透检测应在焊接完成后或焊接工序完成后进行,对有延迟裂纹的材料,至少应在焊接完成后24h后进行渗透检测。

6.渗透检测操作的基本步骤如下:6.1准备和预清洗6.2施加渗透液6.3 清洗多余的渗透液6.4施加显像剂6.5观察评定6.6记录6.7显示痕迹及后处理。

7.渗透检测7.1 准备和预清洗7.1.1表面准备工件表面不得有铁锈、氧化皮、焊接飞溅、铁屑、毛刺及各种防护层。

7.1.2被检工件机加工表面粗糙度Ra值应≤6.3μm,非机加工表面Ra值应≤12.5μm,对不能打磨的工件可适当放宽,但不得影响检测结果。

7.1.3检测范围包括焊缝和焊缝两端各15mm的母材或热影响区的宽度。

7.1.4预清洗检测部位的表面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渗透检测的检测质量,因此在进行表面清洗之后,应进行预清洗,以去除检测面的油垢。

渗透检测工艺规程

渗透检测工艺规程

渗透检测工艺规程1.目的1.1为保证无损检测工作质量,提供准确可靠的检测数据,特制定本规程。

1.2本规程适用于非多孔性金属材料或非金属材料制承压设备.压力管道及与承压设备有关的支承件和结构件也可参照本部分进行渗透检测。

2.引用标准JB/T4730-20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GB151—1999 钢制换热器TSG R0004-2009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规程TSG D0001—2009 压力管道安全技术检测规程—工业管道GB50235-1997 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级验收规范GB50148-1993 工业金属管道工程质量检验3.职责3.1所有现场检测人员必须遵照执行.3.2现场检测负责人负责组织实施、检查督促.3.3检测责任人负责组织编制相关的技术文件,并处理检测过程中发生的重大技术问题.3.4质量负责人负责定期或不定期抽查检测工作质量,并提出整改措施。

3.5技术负责人负责审批相关的技术文件,必要时签发检测报告. 4.要求和程序4.1一般要求4.1.1检测人员4.1.1.1凡从事无损检测工作的人员,都必须经过技术培训、考核,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后方可从事相应技术等级的检测工作,并负相应的技术责任。

4.1。

1.2凡从事无损检测工作的人员,其矫正视力不得低于1.0,并每年检查一次.从事磁粉、渗透检测工作的人员,不得有色盲。

从事射线检测的人员应取得卫生部门颁发的放射工作人员证. 4.1.3检测标准应是最新的有效标准,或由委托方提供相应的有效标准。

4.1.4检测时机应成熟,焊缝表面应检查合格,对有延迟裂纹倾向的材料应在焊接完成24小时后进行.4.1.5检测程序和结果应正确、完整,并应有相应的负责人员签字认可,检测记录、报告等必须符合用户的有关规定。

4.2特殊要求4。

2.4渗透检测4.2.4.1检测范围a.适用于非多孔性材料开口性缺陷的检测b.包括荧光和着色渗透检测方法4.2.4.2基本程序a.预清洗b.施加渗透剂c.清洗多余的渗透剂d.施加显像剂e.观察及评定显示迹痕4.2.4.3渗透检测剂a.渗透检测剂一般包括渗透剂,乳化剂,清洗剂和显像剂。

04渗透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NB T47013

04渗透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NB T47013

04渗透检测通用工艺规程NB T470131 适用范围1.1 本部分规定了承压设备的液体渗透检测方法和质量分级。

1.2 本部分适用于非多孔性金属材料制承压设备在制造、安装及使用中产生的表面开口缺陷的检测。

2 编制依据NB/T 47013.1—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部分通用要求NB/T 47013.5—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5部分渗透检测3 一般要求3.1 渗透检测人员3.1.1 从事承压设备渗透检测的人员,应按照国家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的相关规定取得相应无损检测人员资格。

3.1.2 渗透检测人员的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测试方法应符合GB 11533的规定,且应一年检查一次,不得有色盲。

3.2 检测设备和器材3.2.1 渗透检测剂渗透检测剂包括渗透剂、乳化剂、清洗剂和显像剂。

3.2.1.1 渗透剂的质量应满足下列要求:a) 在每一批新的合格散装渗透剂中应取出5OOmL贮藏在玻璃容器中保存起来,作为校验基准;b) 渗透剂应装在密封容器中,放在温度为10℃~50℃的暗处保存,并应避免阳光照射。

各种渗透剂的相对密度应根据制造厂说明书的规定采用相对密度计进行校验,并应保持相对密度不变;c) 散装渗透剂的浓度应根据制造厂说明书规定进行校验。

校验方法是将l0mL待校验的渗透剂和基准渗透剂分别注人到盛有90mL无色煤油或其他惰性溶剂的量筒中,搅拌均匀。

然后将两种试剂分别放在比色计纳式试管中进行颜色浓度的比较,如果被校验的渗透剂与基准渗透剂的颜色浓度差超过20%时,应为不合格;d) 对正在使用的渗透剂进行外观检验,如发现有明显的混浊或沉淀物、变色或难以清洗,应予以报废;e) 各种渗透剂用试块与基准渗透剂进行性能对比试验,当被检渗透剂显示缺陷的能力低于基准渗透剂时,应予以报废;f) 荧光渗透剂的荧光亮度不得低于基准渗透剂荧光亮度的75%。

试验方法应按JB/T 7523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04渗透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NB T47013

04渗透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NB T47013

04渗透检测通用工艺规程NB T470131 适用范围1.1 本部分规定了承压设备的液体渗透检测方法和质量分级。

1.2 本部分适用于非多孔性金属材料制承压设备在制造、安装及使用中产生的表面开口缺陷的检测。

2 编制依据NB/T 47013.1—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部分通用要求NB/T 47013.5—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5部分渗透检测3 一般要求3.1 渗透检测人员3.1.1 从事承压设备渗透检测的人员,应按照国家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的相关规定取得相应无损检测人员资格。

3.1.2 渗透检测人员的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测试方法应符合GB 11533的规定,且应一年检查一次,不得有色盲。

3.2 检测设备和器材3.2.1 渗透检测剂渗透检测剂包括渗透剂、乳化剂、清洗剂和显像剂。

3.2.1.1 渗透剂的质量应满足下列要求:a) 在每一批新的合格散装渗透剂中应取出5OOmL贮藏在玻璃容器中保存起来,作为校验基准;b) 渗透剂应装在密封容器中,放在温度为10℃~50℃的暗处保存,并应避免阳光照射。

各种渗透剂的相对密度应根据制造厂说明书的规定采用相对密度计进行校验,并应保持相对密度不变;c) 散装渗透剂的浓度应根据制造厂说明书规定进行校验。

校验方法是将l0mL待校验的渗透剂和基准渗透剂分别注人到盛有90mL无色煤油或其他惰性溶剂的量筒中,搅拌均匀。

然后将两种试剂分别放在比色计纳式试管中进行颜色浓度的比较,如果被校验的渗透剂与基准渗透剂的颜色浓度差超过20%时,应为不合格;d) 对正在使用的渗透剂进行外观检验,如发现有明显的混浊或沉淀物、变色或难以清洗,应予以报废;e) 各种渗透剂用试块与基准渗透剂进行性能对比试验,当被检渗透剂显示缺陷的能力低于基准渗透剂时,应予以报废;f) 荧光渗透剂的荧光亮度不得低于基准渗透剂荧光亮度的75%。

试验方法应按JB/T 7523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渗透检测工艺规程

渗透检测工艺规程

渗透检测工艺规程1. 0目的及适用范围1.1目的为保证渗透检测的工作质量,提供准确可靠的检测数据,特制定本规程。

1.2适用范围1.2.1本规程适用于溶剂去除型渗透检测法;1.2.2本规程适用于金属材料制成的设备及其零部件表面开口缺陷的检测表面或近表面缺陷的检测和等级评定;1.2.3不适用于多孔性材料的探伤检测(如铸铁、铸铝等材料);2.0编制依据2.1本程序依据JB/T4730.5-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编制;2.2本程序参照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委员会编写的《渗透检测》编制。

3.0检测设备和器材3.1 JB/T4730-2005.5 B型标准试块如下图;图1:B型标准试块3.2溶剂去除型渗透检测清洗剂;3.3溶剂去除型渗透检测渗透剂;3.5溶剂去除型渗透检测显像剂;3.6 分析纯级丙酮;3.7 计时器;3.8白光光源;4.0 工件表面准备4.1 工件表面不得有铁锈、氧化皮、焊接飞溅、铁屑、毛刺以及各种保护层;4.2 被检工件加工表面粗糙度Ra≤ 12.5μm,但对不能打磨的工件可适当放宽;4.3 局部检测时,准备工作范围(即被检表面清理范围)应从检测部位四周向外扩展25mm。

5. 0操作步骤见下图5.1工件表面预清洗:在进行过表面清理之后,还要进行预清洗,以去除检测表面的污垢,清洗时,可采用溶剂、洗涤剂等进行。

清洗后,检测面上遗留的清洗溶剂、水份等必须干燥,且应保证在施加渗透剂时不被污染。

5.2 施加渗透剂:5.2.1采用喷涂方法将渗透剂施加于受检表面;5.2.2喷涂时,喷嘴距受检表面20~30mm;5.2.3在10~50℃的温度条件下,渗透剂的渗透时间一般≮10min,如果温度条件不能满足上述条件时,应对操作方法进行对比试验,并对操作工艺方法加以修正;5.2.4在整个渗透时间内,应保证渗透剂必须润湿全部受检表面。

5.3 去除多余的渗透剂达到规定的渗透时间后,应对被检表面多余的渗透剂进行清除。

渗透检测工艺规程工艺卡

渗透检测工艺规程工艺卡
21、乳化剂施加方法:喷、浸、浇
22、多余渗透剂的去除方法:擦洗、喷洗
23、显像剂的施加方法:喷、刷、浸、浇
24、水洗温度:准备规定
25、水压:标准规定
26、验收标准:JB/T4730.5-2005
27、合格级别:标准、法规要求
28、质量评级要求:指满足合格级别条件下的质量要求
“焊接完成后”、延迟裂纹材料“焊后至少24h”、球罐“焊后 至少36h”,紧固件和锻件“最终热处理后”,机加工“外观检 查后”、其他工件根据工序安排。
6、被检表面要求: 根据表面处理情况填写,“砂轮打磨”、“清除油污”
7、材料牌号:受检部位的材料 8、检测部位:应实施的部位 9、检测比例:技术文件要求
工艺卡的作用: 对某一特定产品,指导检测人员进行实际操作的具体技术细节 和具体工艺参数。
工艺卡的依据: 工艺规程、被检工件的技术要求。
工艺卡的特点: 具有一定的特定性,以表卡为主。
渗透检测工艺卡
工艺卡的内容: 1、工艺卡编号: 2、产品参数:
产品名称、编号,制造、安装或检验编号,特种设备类别、规 格尺寸、材料牌号、热处理状态、表面状态。 3、检测设备、器材和材料: 检测用仪器名称、型号、试块名称、检测材料
渗透检测工艺卡填写内容
18、黑光辐射照度:暗室或暗处“可见光照度应不大于20lx”,“距 黑光灯滤光片38cm处的工件表面的辐射照度大于或等于 1000um/cm2”
19、可见光照度:工件被检面处白光照度大于或对于1000lx,条件 限制时也不得低于500lx。
20、渗透剂施加方法:喷、刷、浸、浇
4、检测工艺参数: 检测方法及参数、检测部位、检测比例、检测时机。
5、检测技术要求: 执行标准、验收级别。

渗透检测工艺规程、工艺卡

渗透检测工艺规程、工艺卡
渗透检测工艺规程、工艺卡
contents
目录
• 渗透检测基础知识 • 渗透检测工艺规程 • 渗透检测工艺卡 • 渗透检测的质量控制 • 渗透检测案例分析
01 渗透检测基础知识
渗透检测的定义与原理
定义
渗透检测是一种无损检测方法,通过使用渗透剂对工件表面 进行涂覆,利用毛细作用原理,使渗透剂渗入工件表面的微 小缺陷中,然后去除多余的渗透剂,最后通过显像剂显示出 缺陷的形貌和分布。
干燥
将清洗后的被检测对象进行干燥,以便于后续的观 察和判断。
显像
将显像剂施加到被检测对象的表面,使缺陷中的 渗透剂显现出来,以便观察和判断。
观察和记录
通过观察显像剂显现出来的缺陷形状、大小、数量等信 息,进行记录和分析。
渗透检测后的处理
清理现场
在完成渗透检测后,应清理 现场,确保工作区域的整洁 和安全。
数据整理与分析
对检测过程中记录的数据进 行整理和分析,以便对被检 测对象的缺陷进行准确的评 估和判断。
出具报告
归档保存
根据数据整理和分析的结果, 出具相应的检测报告,对被 检测对象的缺陷进行详细的 描述和分析。
将检测报告及相关资料归档 保存,以便后续的查阅和使 用。
03 渗透检测工艺卡
工艺卡的内容与格式
渗透检测的应用范围
应用范围
渗透检测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船舶、石油化工、压力容器等领域,可以对金属、非金属、 复合材料等工件进行表面缺陷检测。
应用限制
由于渗透检测的局限性,对于埋藏较深的缺陷、多孔性材料以及特殊结构材料的检测效果不佳。同时 ,对于一些特殊环境和条件下的检测,如高温、高压、腐蚀等环境,也需要考虑其他检测方法。
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目的
1.1为保证无损检测工作质量,提供准确可靠的检测数据,特制定本规程。

1.2本规程对检测中各环节质量控制要求作出了规定。

2.引用文件
2.1.JB/T4730-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2.2.公司第一版《质量手册》
3.职责
3.1所有现场检测人员必须遵照执行。

3.2现场检测负责人负责组织实施、检查督促。

3.3检测责任人负责组织编制相关的技术文件,并处理检测过程中发生的重大技术问题。

3.4质量负责人负责定期或不定期抽查检测工作质量,并提出整改措施。

3.5技术负责人负责审批相关的技术文件,必要时签发检测报告。

4.要求和程序
4.1一般要求
4.1.1检测人员
4.1.1.1凡从事无损检测工作的人员,都必须经过技术培训、考核,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后方可从事相应技术等级的检测工作,并负相应的技术责任。

4.1.1.2凡从事无损检测工作的人员,其矫正视力不得低于1.0,并每年检查一次。

从事磁粉、渗透检测工作的人员,不得有色盲。

从事射线检测的人员应取得卫生部门颁发的放射工作人员证。

4.1.3检测标准应是最新的有效标准,或由委托方提供相应的有效标准。

4.1.4检测时机应成熟,焊缝表面应检查合格,对有延迟裂纹倾向的材料应在焊接完成24小时后进行。

4.1.5检测程序和结果应正确、完整,并应有相应的负责人员签字认可,检测记录、报告等必须符合用户的有关规定。

4.2特殊要求
4.2.4渗透检测
4.2.4.1检测范围
a.适用于非多孔性材料开口性缺陷的检测
b.包括荧光和着色渗透检测方法
4.2.4.2基本程序
a.预清洗
b.施加渗透剂
c.清洗多余的渗透剂
d.施加显像剂
e.观察及评定显示迹痕
4.2.4.3渗透检测剂
a.渗透检测剂一般包括渗透剂,乳化剂,清洗剂和显像剂。

b.根据我公司实际情况,渗透检测剂一般使用喷罐式检测剂,并应向有生产资质的厂商购买。

c.渗透剂,显像剂的质量验收可参照JB/T4730标准执行。

4.2.4.4对比试块
a.对比试块主要用于检验检测剂性能及操作工艺,主要有铝
合金试块和镀铬试块。

b.对比试块使用后要进行彻底清洗,清洗时,通常是用丙酮仔细擦洗后,再放入装有丙酮和无水酒精的混合液(混合比为1:1)的密闭容器中保存,或使用其他等效方法保存。

4.2.4.5工件表面准备
a.工件表面不得有铁锈、氧化皮、焊接飞溅、铁屑、毛刺以及各种保护层。

b.被检工件机加工表面粗糙度Ra≤12.5um,但对不能打磨的工件可适当放宽。

c.局部检测时,准备工作范围应从检测部位四周向外扩展25mm.
4.2.4.6检测方法
a.渗透检测方法的选用,首先应满足检测缺陷类型和灵敏度的要求。

b.另外可根据被检工件表面粗糙度,检测灵敏度,检测批量和
检测现场电源等条件来决定。

4.2.4.7操作技术
a.预清洗
用溶剂清洗受检表面,再用清洗剂洗干净,最后晾干。

b.渗透
工件表面干燥后施加渗透剂。

喷涂时渗透剂必须全部湿润受检表面,并保证在整个渗透时间内保持润湿状态,在10-50℃温度条件下,渗透时间不应少于10分钟。

c.擦洗
先用干净不脱毛的布依次擦净表面多余的渗透剂,直到大部分多余的渗透济被清除后,再用蘸有清洗剂的干净不脱毛的布擦试,不得往复擦试,不得用清洗剂直接在被检面冲洗。

d.显像
自然干燥后,在受检表面上喷涂一层萍而均匀的显像剂,7-30分钟后进行观察。

喷嘴距工件表面300mm-400mm,喷洒方向与被检面夹角为30°-40°,显像剂在使用前应充分搅拌均匀,显像剂施加应薄而均匀,不可在同一地点反复多次施加。

e.观察:观察显示迹痕应在显像剂施加后7-60min内进行,观察时非荧光渗透检测工件表面可见光照度应大于500LX,荧光渗透检
测时,暗处的可见光亮度不大于20lx,工件表面紫外线辐度不小于1000uw/cm2,所用此外线波长应在0.32-0.40цm的范围内,当出现显示迹痕时,必须确定迹痕是真缺陷还是假缺陷,必要时用5-10倍放大镜进行观察或进行复验。

4.2.4.8复验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需进行复检,并按上述程序进行。

a.检测结束时,用对比试块验证渗透剂已失效。

b.发现检测过程中操作方法有误或技术条件改变时。

c.合同各方有争议或认为有必要时。

d.经返修后的部位。

4.2.4.9后处理
检测结束后,为防止残留的显像剂腐蚀被检工件表面或影响其使用,应清除残余显像剂,清除方法可用刷洗、水洗、布或纸擦除等方法。

4.2.4.10缺陷显示迹痕分类及评定
a.应根据被检工件各自执行的检测标准进行分类及评定。

b.其他金属结构件应与委托方商定,也可参照执行JB/T4730标准。

4.2.4.11记录与报告,至少应包括下列内容
a.委托单位,报告编号、工件名称(或工程名称),编号,尺寸,材质及热处理状态
b.检测部位,检测比例。

c.检测剂牌号包括检测剂类型,显像方式
d.操作条件,包括渗透温度渗透时间,干燥时间,显像时间e.操作方法,包括预清洗方法,渗透剂施加方法,清洗方法,干燥方法,显像剂施加方法
f.检测结果及缺陷等级评定,检测标准名称
g.缺陷示意图
h.检测人员、责任人签字及其技术资格
i.检测日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