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桃夭》说课讲解
诗经桃夭教案

诗经桃夭教案教案标题:《诗经桃夭》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诗经桃夭》,使学生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特点和价值;2. 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3.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经桃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 学习古代文言诗的基本特点和表达方式;3. 运用适当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
教学准备:1. 课文《诗经桃夭》的复印件;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3. 学生的课本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诗经桃夭》的音频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了解桃夭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讲解与讨论(15分钟):1. 讲解《诗经桃夭》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
2. 分析《诗经桃夭》的诗意表达和情感描写,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象和隐喻。
3. 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引导他们分析桃夭的形象和情感表达。
活动与实践(20分钟):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创作一首以桃夭为主题的诗歌。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运用课堂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想象力和情感,写出自己的作品。
2. 学生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创作的诗歌。
其他同学可以提出建议和意见,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要点,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
2. 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创作进行评价,并相互分享对他人作品的赏析和建议。
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将自己的诗歌作品整理好,写在作业本上,并准备下节课进行朗读。
2. 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课的内容,做好相关的阅读和准备工作。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的古代文学作品,拓宽对古代文学的了解和欣赏能力。
2. 组织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或文学创作比赛,提供更多展示和交流的机会。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讨论、创作和展示等环节。
《桃夭》优秀教案

《桃夭》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桃夭》的作者、写作背景以及小说情节。
(2)了解唐代的社会文化背景。
(3)掌握《桃夭》的文学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
2.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阅读古代小说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深入理解文本。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珍惜和发展中华文化。
二、教学内容1. 了解小说的背景和作者(1)清代作家兰陵笑笑生所著的小说,共五卷,十五回。
(2)笑笑生是清代著名小说家,擅长于写历史传奇小说。
(3)小说描述了唐朝时期一个贵族家族的婚姻、家庭、政治等方面的生活。
2. 了解唐代的社会文化背景(1)唐初,赋诗盛行,文学氛围浓郁。
(2)唐代社会贵族拥有丰富的财富和物质条件。
(3)唐代文化重视个人感受和体验,注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3. 掌握小说的文学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1)小说的风格古朴而浪漫,描写豪华而细腻。
(2)小说采用了多种叙事手法,如情节交叉、时间回溯等。
(3)小说的情节紧凑,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表现了唐代贵族家庭的生活状态和婚姻观念。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
通过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描写手法等方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2. 讨论法。
组织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就文本相关内容进行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PPT辅助教学法。
通过PPT演示,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文本内容和相关背景知识。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了解小说的背景和作者1. 通过PPT介绍笑笑生和他的作品《桃夭》。
2. 让学生阅读古代小说的特点,分析古代小说和现代小说的区别。
3. 要求学生结合《桃夭》的情节,了解唐代的社会文化背景。
第二课时:掌握小说的文学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1. 通过PPT介绍小说的文学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
2. 要求学生阅读小说片段,分析小说的情节、描写手法等方面。
3. 让学生分组讨论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幼儿教案桃夭诗经教案

幼儿教案桃夭诗经教案教案标题:幼儿诗经教案——桃夭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桃夭这首古诗,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2. 培养幼儿对自然界的观察能力和对季节变化的认知。
3. 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朗读技巧。
教学重点:1. 理解桃夭这首古诗的基本意思。
2. 掌握桃夭这首古诗的朗读技巧。
3. 培养幼儿对桃花、春天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桃夭这首古诗的课件或挂图。
2. 一些桃花的实物或图片。
3. 音乐播放器。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利用音乐播放器播放轻快的春天音乐,引起幼儿对春天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展示桃花的实物或图片,让幼儿观察、感受桃花的美丽。
导入课文:1. 引导幼儿观察桃花,询问幼儿对桃花的感受和认知。
2. 展示桃夭这首古诗的课件或挂图,引导幼儿观察古诗的字词和图案。
朗读学习:1. 教师朗读桃夭这首古诗,让幼儿跟读。
2. 分段教授桃夭这首古诗的朗读技巧,如停顿、语调等。
理解诗意:1. 分析古诗中的关键词,如桃花、春天,引导幼儿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
2. 利用图片或实物,帮助幼儿对古诗中描述的桃花和春天进行联想和想象。
情感体验:1. 让幼儿自由发表对桃夭这首古诗的感受和喜爱之处。
2. 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桃花和春天的美好。
巩固活动:1. 分组进行小朗读比赛,让幼儿展示朗读桃夭这首古诗的成果。
2. 利用游戏形式,让幼儿回忆古诗中的关键词和句子。
拓展活动:1. 利用手工制作,让幼儿制作桃花的手工作品,加深对桃花的印象和理解。
2. 鼓励幼儿创作自己的小诗,描述春天或其他季节中的美景。
教学反思:1. 教师对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延伸:1. 在幼儿家长会或展示活动中,让幼儿展示朗读桃夭这首古诗的成果。
2. 利用多媒体设备,让幼儿观看与桃夭相关的动画或视频,拓宽对桃夭的理解和认知。
注:此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和活动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拓展。
诗经桃夭教案

诗经桃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感受《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反复诵读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歌中"桃"的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中"桃"的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 培养学生反复诵读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四、教学过程:1、介绍《诗经》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桃夭》的背景和意义。
《桃夭》是一首祝贺年轻姑娘出嫁的诗。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以桃花起兴,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
全诗语言精练优美,不仅巧妙地将“室家”变化为各种倒文和同义词,而且反复用一“宜”字,揭示了新嫁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
原文: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译文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
这位姑娘嫁过门,夫妻美满又和顺。
桃花怒放千万朵,硕果累累大又多。
这位姑娘嫁过门,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桃叶纷呈真茂盛。
这位姑娘嫁过门,齐心携手家和睦。
2、讲解重点词语:夭夭: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
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
华:同“花”。
之子:这位姑娘。
于归:女子出嫁。
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
于:虚词,无实义。
宜:和顺、亲善。
蕡(fén):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
此处指桃实肥厚肥大的样子。
有蕡即蕡蕡。
蓁(zhēn):草木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
3、引导学生朗读《桃夭》,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4、分析诗歌1)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桃"的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让学生了解《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并分析《桃夭》中的赋比兴手法。
3)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宜室""宜家"等词语的含义,并让学生思考这些词语在诗歌中的意义和作用。
桃夭诗经教案

桃夭诗经教案教案标题:桃夭诗经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桃夭》这首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诗歌创作的特点。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1. 了解《桃夭》这首古代诗歌的背景和意义。
2. 掌握《桃夭》的基本内容和诗歌形式。
3. 分析《桃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了解《桃夭》这首古代诗歌的背景和意义。
2. 掌握《桃夭》的基本内容和诗歌形式。
3. 分析《桃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教学准备:1. 课文《桃夭》的复印件。
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3. 学生练习册和作业本。
4. 课堂活动所需的材料,如画纸、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的视频,引起学生对春天的向往和兴趣。
- 引导学生谈论他们对春天的印象和感受。
2. 课文阅读与理解(15分钟)- 分发《桃夭》的复印件,让学生阅读课文。
-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 通过提问,帮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3. 诗歌形式分析(10分钟)- 解释诗歌的形式特点,如古体诗、四言绝句等。
- 引导学生分析《桃夭》的诗歌形式,如韵律、格律等。
4. 小组合作探究(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分析和讨论。
-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选择的诗歌,并分享他们的分析结果。
5. 创作活动(15分钟)-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和想象,创作一首与春天相关的诗歌。
- 学生可以选择自由创作或参考《桃夭》的形式和意象进行创作。
6. 作品展示与评价(10分钟)- 邀请学生上台朗读自己的诗歌作品,并分享创作的灵感和感受。
- 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和互动,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赞赏。
7. 总结与延伸(5分钟)- 总结学习的内容和收获,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 鼓励学生继续深入了解中国古代诗歌,拓展他们的文学视野。
桃夭诗经教案

桃夭诗经教案教案标题:桃夭诗经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桃夭》这首诗经,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 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桃夭》这首古代诗歌的意境和美学价值。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1. 创设情境:介绍桃树的形象,引发学生对桃花的联想和情感。
2. 导入问题:你们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解吗?有没有听说过《诗经》?正文:3. 诗经背景介绍:简要介绍《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地位,以及它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4. 诗歌赏析:详细解读《桃夭》这首诗的意象、意境和情感表达。
5. 诗歌欣赏:播放《桃夭》的朗诵音频或视频,让学生聆听并感受诗歌的音乐性和韵律感。
6. 诗歌讨论:引导学生围绕《桃夭》的主题、表达方式、感受等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拓展活动:7.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桃花的感受和联想,创作一首简短的诗歌。
8. 文化探究: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与桃花相关的传统节日、习俗或神话故事。
总结:9. 总结回顾: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回顾,确认他们对《桃夭》的理解和诗歌鉴赏能力的提升。
10. 情感体验:鼓励学生表达他们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桃夭》这首诗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教案评估:11. 诗歌理解练习:设计一些与《桃夭》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检验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12. 学生作品评估:评估学生创作的诗歌作品,关注他们对桃花的感受和表达方式。
教学资源:1. 《桃夭》的诗歌文本2. 《桃夭》的朗诵音频或视频3. 与桃花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素材4. 与桃花相关的传统节日、习俗或神话故事的介绍资料教案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桃花园,亲身感受桃花的美丽与魅力。
2. 邀请专家或老师进行诗歌鉴赏讲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 组织学生参与诗歌朗诵比赛,展示他们对《桃夭》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以上是一份针对《桃夭》这首诗经的教案建议和指导,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诗经-桃夭-上课讲义

目录
一、《诗经》简介 二、字词解读 三、课文主题 四、用韵
二、字词解读
(一)桃
具有避鬼厌邪的作用。 郑玄《注》“桃,鬼所畏也”;“桃,鬼所恶。” 《礼记·檀弓下》“以巫祝桃茢执戈。” 孔颖达疏引服虔云:“桃,所以逃凶也。” 《典术》“桃者,五木之精,能厌伏邪气。” 《荆楚岁时》记“桃者,五行之精,厌伏邪气,制 百鬼。” 王安石《元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 旧符。”
(二)夭
夭:屈也。从大,象形。凡夭之屬皆从夭。於兆切。 —《说文解字》 1、夭(殀 )yāo〈动〉
短命,早死。未成年而死 少壮而死曰夭。——《释名》 不殀夭。——《礼记·王制》 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孟子·尽心上》 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齐物论》 夭其稚枝。——清·龚自珍《病梅馆记》 夭梅病梅。 又如:夭札(遭疫病而早死);夭厉(因遭疾疫而早死);夭折
毛以为少壮之夭夭然,复又灼灼然,此桃之盛华,以兴有十五至 十九少壮之女,亦夭夭然复有灼灼之美色,正于秋冬行嫁。( 孔颖达注 疏)
《诗》云: “桃之夭夭,其叶臻臻”者,此《周南·桃夭》之篇,论 昏姻及时之事。言“桃之夭夭”少壮,其叶臻臻茂盛,喻妇人形体少 壮、颜色茂盛之时,似“桃之夭夭”也。( 《大学》)
2、夭ǎo〈名〉 刚出生的兽或禽 。
毋覆巢,毋胎夭。——《淮南子》 畋不掩群,不取麛夭;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吴伯箫《猎户》
3、夭yāo〈形〉 (1) 茂盛 厥草惟夭,厥木惟乔。——《书·禹贡》 (2) 又如:夭秀(秀丽);夭桃秾李(茂盛艳丽的桃花、李花) (3) 幼嫩;矫好
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诗·桧风·隰有苌楚》 夭夭:茂盛的样子。引申为少壮的样子。 《桃夭》: 兴也。桃有华之盛者,夭夭,其少壮也。灼灼,华之盛也。 ( 《毛亨传》)
诗经《桃夭》原文、注释及赏析

诗经《桃夭》原文、注释及赏析【原文】桃之夭天①,灼灼其华②。
之子于归③,宜其室家④。
桃之夭夭,有蒉其实⑤。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⑥。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①夭夭:美丽而茂盛的样子。
②灼灼:桃花盛开,色彩鲜艳如火的样子。
③之子:这位姑娘。
于归:“于”是语助词,“归”是指出嫁。
④室家:家庭。
⑤有:语气助词,没有实际意义。
蒉(fén):果实累累的样子。
⑥蓁(zhēn)蓁:叶子茂盛的样子。
【赏析】《桃夭》叙写的是女子出嫁的情景和作者的美好祝愿。
诗句清新淳朴,却有极强的感染力,读来就如喝了一杯浓浓的醇酒,让人在满口余香中感受着美的诱惑。
诗中之人美得让人心动。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之夭夭,有蒉其实”,“桃之夭夭,其叶蓁蓁”,连续三章三起句,“桃之夭夭”四字扑面而来。
“夭夭”二字,可以解释为绚丽茂盛,也可以解释为挺拔婀娜,它有着生机勃勃的气势,又有种袅袅婷婷的气质。
“灼灼其华”,是指鲜艳明丽闪着光辉的桃花,给人光彩照人之感。
“夭夭”在汉语里还可以解释为体态安舒、容色和悦的样子,好比美人妖娆艳色;“灼灼”则可解释为明亮、照亮之意,好比桃花粉红而闪着艳光。
因此这一句可看成“美人如花”的写照。
诗中对美丽一再铺陈渲染,引出后面披着婚装的少女。
此时在众人心中,少女身材如桃树一样挺拔,行路如桃枝一样摇曳婀娜,脸蛋如桃花一样艳美,可谓千娇百媚,风情万种,沉鱼落雁。
这样美的少女由缤纷绚烂的桃花烘托而来,有谁能不为之倾倒?“艳如桃花”,“人面桃花相映红”,不知有多少后人用桃花来比喻女人的美丽,《桃天》也由此成了后世描写美女的词宗诗祖。
诗里的自然美得让人心怡。
诗中一再描写桃林中桃树枝叶繁茂,挺拔绚丽,且先写桃花,又写桃之果实,再写桃叶,排布了三幅风景画:一幅是满山桃树,繁花盛开,遍山艳色粉红;一幅是桃树上结满密密麻麻、又肥又大的桃子;一幅是葱葱郁郁的桃叶布满枝头,叶子上放着光华。
无论哪一幅,都宛如世外桃源。
《毛诗·周南·桃夭》讲析

《⽑诗·周南·桃夭》讲析《⽑诗·周南·桃夭》讲析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于归,宜其室家。
(鱼部-a)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于归,宜其家室。
(质部-et)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于归,宜其家⼈。
(真部-en)这⾸《桃夭》的出名程度实在不必多⾔了,“桃之夭夭”是⼀直挂在嘴边的,甚⾄后来还衍⽣出了“逃之夭夭”,只不过⼆者的意义就⼤相径庭了。
古今学者⼀般认为《桃夭》⼀诗的主题是“贺嫁”,顾名思义就是祝贺⼥⼦出嫁。
⼥孩⼦养⼤了,终于嫁⼈了,当然值得庆贺。
就像诗中写的桃树,桃⼦成熟了,该采摘了,如果挂枝的时间太久,就烂在树枝上了。
当下⼤龄不婚⼥青年很多,⼥孩⼦的爸妈不敢说也不敢问,突然通知下个⽉闪婚,此刻⽼夫妻的⼼情可⽐杜甫的那句“却看妻⼦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总之,《桃夭》以“贺嫁”为主题,是毫⽆置疑的。
与第四⾸《樛⽊》相似,也像是⼀⾸“婚礼进⾏曲”;与第五⾸《螽斯》的主旨也可谓⼀脉相承,象征着幸福、吉祥、美满。
《桃夭》所描绘的情境是如何呢?那是⼀⽚“桃红花灼”的炫丽缤纷。
桃花是红⾊,所以是“桃红”,漫⼭遍野的桃花林放眼望去,看到的就不再是⼀朵朵,⽽是如海的⼀⼤⽚,满⽬绚丽的红光,在阳春三⽉的⽇光下有“灼灼”之感,让⼈不敢靠太近,怕被灼伤,实在是太壮观太绚丽!有句古诗:“⼥花娇艳宜家室,绿叶成荫⼦满枝”。
⼩树苗成长起来,慢慢开枝散叶,指头上的绿叶愈发茂密,逐渐可以成荫,可以树下乘凉,这就是“绿叶成荫”。
但最重要的还是后⾯的“⼦满枝”,这就跟上⼀篇《螽斯》的主旨直接挂钩了。
⼥孩⼦嫁出去最重要的任务是要⽣孩⼦,传宗接代,保证家族长久,这是对祖先的交代。
最好是⼉⼦,所以是“⼦满枝”(不是“⼥满枝”),过去的⼥⼦只有为夫家⽣下男丁,才能⼊祠堂,才算是被夫家正式接纳。
传统⽂学中很多植物都被当做“多⼦多孙”的象征,最典型的是⽯榴,“闻道⽯榴最多⼦”,⽯榴打开⾥⾯密密⿇⿇都是钻⽯般晶莹剔透的“⼦”,是绝佳的象征⽐喻。
桃夭教案

《周南·桃夭》教案一、说课: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周南·桃夭》。
《周南·桃夭》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理解赋、比、兴的表现形式以及重章叠句、反复叹咏等手法在古诗中的运用,品味与赏析诗歌的语言美及其丰富的意境。
作为最基本的语文知识,高二的学生对《诗经》及其基本常识已有一定的印象。
但因为创作年代过于久远,可能很多学生会对阅读和欣赏《诗经》抱有一定的畏难情绪。
因此,我选择了这篇简朴可爱的《周南·桃夭》为教学内容来突破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即“引导学生理解辨析比、兴的表现形式和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及其意境美”。
基于以上目标定位,我把本课的教学方法设定为美读吟诵法、提问讲解法和研读讨论法。
授课时间为一课时。
以上是我的说课。
下面,开始上课。
二、组织教学师:上课!生:起立!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
三、上课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开始我们的《诗经》之旅。
在正式学习今天的内容之前老师想考考同学们,紧张吗?别担心,老师考的都是《诗经》的基本知识。
准备好了吗?开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又称“诗三百”,共有诗350篇。
全书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作品。
《诗经》作品的来源有献诗、采诗、删诗等几种说法。
《诗经》的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是指国风(也就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它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风的价值最高。
同学们回答得真棒!基础知识掌握得非常扎实。
那老师再问一下大家,你们觉得《诗经》难学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再问为什么?同学们说的不错,因为时隔久远,学习《诗经》的确要通过看注释、查词典来解决字词问题。
从这一点来看,《诗经》还是有点晦涩的。
然而,如果我们抛掉这种先入为主的想法,真正走进《诗经》的世界,你又会发现《诗经》其实很亲切。
桃夭大学教案

课程名称:中国现代文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桃夭》这首诗的文学背景和作者生平。
2. 鉴赏诗歌的意象、语言和艺术特色。
3.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理解《桃夭》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
2. 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诗歌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桃夭》诗歌文本。
2. 相关作者生平资料。
3. 教学PPT或黑板。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诗经》吗?请简要介绍一下《诗经》的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夭》是《诗经》中的一首诗,它有什么特殊之处呢?二、作者介绍1. 介绍《桃夭》的作者——佚名,以及《诗经》的成书背景。
2. 学生讨论:《诗经》反映了哪个时期的社会风貌?三、诗歌鉴赏1. 朗读诗歌,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
2.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3. 讨论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如桃花象征青春、美好等。
四、总结1. 总结《桃夭》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
2. 提问:这首诗有什么样的艺术特色?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桃夭》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二、诗歌语言分析1.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讨论诗歌的语言特色,如平实、朴素等。
三、课堂讨论1. 讨论:为什么《桃夭》这首诗能够流传至今?2.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艺术价值、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
四、拓展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2.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五、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桃夭》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和文学地位。
2. 布置作业:请同学们课后阅读《诗经》中的其他诗歌,并尝试进行鉴赏。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理解《桃夭》这首诗的文学背景、主题和情感,并对诗歌的意象、语言和艺术特色有所认识。
《诗经》致《桃夭》赏析

《诗经》之《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
①夭夭:少壮的样子。
②之子:这个人,指新婚女子;于归:女子出嫁。
③宜:适当,相宜和顺。
④蕡:形容果实肥大。
实:果实。
这里比喻生子。
⑤蓁蓁:草木茂盛的样子,此处比喻家族兴旺而福荫后代。
译文:
这是一首周南地区用于新婚祝贺的诗歌,表达对新娘子的祝福。
《桃夭》用可以开出艳丽的花朵和能结出硕大的果实的桃树来起兴。
艳丽鲜明的桃花可以让我们想起新娘子美丽漂亮的笑靥,后人常常用桃花比喻内里女子的笑容,其源头大概可以追溯到这里。
而又大又甜的蜜桃则暗示了对新娘婚后生一群可爱宝宝的美好祝愿。
在古代,生儿育女被看成女性最重要的天职,因此祝愿其多生贵子也就成为了对新婚女子最美好的祝福。
茂盛的桃树叶则暗含着祝福新娘子带给夫家好运,使夫家的日子蒸蒸日上,像繁盛的桃叶一样充满生机。
可以看出,周南一带的诗歌在比兴手法的使用上显得非常纯熟。
以反复咏唱,逐层推进,在回环往复中层层加深抒情效果。
诗经桃夭原文与解析

诗经桃夭原文与解析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学作品之一,它记录了周朝早期的社会风貌、礼仪习俗和人际关系,以及人们对大自然、生活的感慨与思考。
其中,桃夭是诗经中的一篇,它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春天到来、万物复苏的美好祝愿。
本文将给您介绍诗经桃夭的原文和解析。
一、桃夭原文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二、桃夭解析1. 第一节:桃花的美丽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这一节描述了桃花的美丽和生机。
夭夭表示娇嫩、柔弱的意思,用来形容桃花的娇艳。
灼灼表示红艳、明亮,形容桃花的鲜艳色彩。
通过这种形容,表达了桃花盛开时的壮丽景象,也暗喻着春天的到来和大自然的复苏。
2. 第二节:期盼家庭宁静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这一节表达了对子女归家的期盼和家庭的宁静祝愿。
之子于归意味着儿子返回家乡,宜其室家表示儿子回家后家庭的幸福和团聚。
3. 第三节:丰收与团圆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这一节中,桃之夭夭再次出现,强调桃子的丰美。
有蕡其实表示桃子有丰厚的果实。
之子于归仍然表示儿子归家,宜其家室强调儿子归家后家庭的团圆和幸福。
4. 第四节:幸福之家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最后一节中,桃之夭夭又一次出现,意味着桃子仍然盛开。
其叶蓁蓁表示桃树的叶子茂盛。
之子于归重申了儿子回家的美好愿望,并强调了整个家庭成员的幸福和团结。
总结:桃夭是一首表达春天美好的诗歌,通过描绘桃花的盛开和丰美,以及对家庭和团聚的期盼,诗歌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
桃夭深深扎根于中国人民的情感中,成为了诗经中流传千年的经典之一。
以上就是对诗经桃夭原文与解析的介绍。
通过阅读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
对诗经的解析不仅是对诗歌的解读,更是对古代社会和人文精神的认识。
桃夭作为诗经中的一篇佳作,通过描绘春天的盛景和家庭的团聚,向我们展示了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珍视。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说课

Part Three
诵读课文
分节释义
桃之 ,
桃花朵朵在枝头含苞怒放,
其华。
美丽的桃花朵朵都鲜艳如火。
之子于 ,
有位女子要出嫁,
其。
对她的丈夫或夫家亲善,夫 妻和睦。
夭 夭 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
灼 灼 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 的样子。
归 出嫁。(古时认为夫家才是女 子的归宿)
表现手法
赋
兴
又称 “起兴”,是“先言他物 以引起所咏之辞”的一种表现形 式,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 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 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比
“以彼物比此 物”,也就是 大家所熟悉的 打比方。
结构特点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每章只变换几个 字,就像音乐中 的变奏。
回环往复,增强 诗歌的音乐感。
能够更充分地抒 发情感。
后世影响
徐 志
摩再
轻轻的我走了,
别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桃之 ,
桃花朵朵在枝头含苞怒放,
其
。
绿叶繁密茂盛。
之子于 ,
有位女子要出嫁,
其。
使其族人和善。
夭 夭 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
蓁 蓁 (zhēn)(树叶)茂盛。 (象征收族)
归 出嫁。(古时认为夫家才是女 子的归宿)
宜 和顺、亲善。 家 人 族人。
诗经国风邶风桃夭赏析

诗经国风邶风桃夭赏析桃夭,古代中国的一个古国和地区,桃夭风则是以描绘桃夭地区风光和民情为主题的国风。
诗经中的国风《桃夭》以其优美的描写和深刻的寓意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对该篇国风进行一次细致的赏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代文学名篇。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桃夭》的整体结构。
这首国风由五言古诗组成,共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以四句抒发了对桃夭地区美丽景色的描写,而第二部分以四句表达了对桃夭人民的关怀和思念之情。
在第一部分中,诗人通过描绘桃夭地区的自然景观,以及村庄中的走向和渔船的动听歌声,展示了桃夭地区的宜人环境和富饶景色。
其中,“林森森其华阴”一句生动地描绘了桃夭地区的茂密森林和繁花似锦的景象。
通过运用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使读者感受到了桃夭地区与众不同的美丽景色。
在第二部分中,诗人表达了对桃夭人民的思念之情。
他描述了桃夭人民的普通生活和他们的热情好客,以及他们的勤劳和善良。
这种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桃夭人民的深深厚爱和思念之情,同时也传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从整体上看,《桃夭》以其景色描写和情感表达的韵味令人陶醉。
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诗歌充满了生动感和感染力。
此外,诗人以寥寥数语勾勒出桃夭地区的美丽和人民的真诚,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总之,《桃夭》作为一首国风,它不仅仅是对桃夭地区风光的描写,更是对人民生活和情感的关注。
无论是其艳丽的描写,还是其真挚的情感,都使得这首古代名篇成为了历代读者传颂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桃夭》这篇国风的赏析,我们更能够欣赏到古代文学的瑰宝。
这首诗歌通过对景色描写和情感表达的完美结合,使读者领略到桃夭地区的美丽和人民的淳朴。
在欣赏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反思其中蕴含的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样的赏析不仅仅是对文学作品本身的赞美,更是对我们自身情感的激发和思考的启示。
在我们欣赏《桃夭》这首国风的同时,也应该对其他古代文学作品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思考。
《桃夭》课文赏析

《桃夭》属于汉唐古典舞,表现了姑娘待嫁的心情。
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
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看过这样的舞蹈不禁眼前会不浮现出一个象桃花一样鲜艳,象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
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充满待嫁少女梦幻气息的汉唐古典舞《桃夭》,出自《诗经·周南·桃夭》,整个舞蹈洋溢着青春的气息,舞者妙曼的身姿为观众塑造了如同小桃树一般的少女形象。
少女们轻盈跳跃着,如同桃之精灵一般,整个舞蹈充斥着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
在《桃夭》中,舞者们身穿粉色的服装,衬着粉嫩的脸庞,像是在春天盛开得花团锦簇的桃花般,鲜艳欲滴,惹人怜爱。
而她们那含羞的眼神、媚态横生的表情以及时不时地遮住面容的舞蹈动作,更是充分表现出了待嫁少女的怀春与羞涩。
在舞蹈中,她们在舞成纵排后,一个个地四散跳开,又表现出了一派的天真活泼。
霎时,一群活泼而又羞涩的少女便被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
《桃夭》让人感受到了独属于少女的那种妩媚,就像四月盛放的桃花,在舞动中让人嗅到了春的气息。
在欣赏《桃夭》的过程中,我还发现她们频频做出抛袖和翘首折腰的动作,我了解到,这两个动作正是汉唐古典舞的标志性动作。
“翘首折腰”这一动作表现在以舞袖、折腰为主题动作的艺术舞蹈中,注重腰功与袖式的变化, 以柔软的腰功显示舞蹈魅力。
随时用快节奏的技巧表演昂扬的气势, 但其基调是柔美轻捷长, 色彩明丽, 极少萎靡, 颓废的情绪。
在舞者们翘首折腰的动作中,少女们一颦一笑被刻画的淋漓尽致,让我想起了诗经中的著名诗句:“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或许舞者们的美并非绝世,但在这一舞蹈中,我体味到了这种风姿。
诗经-桃夭-上课讲义

(八)“蓁蓁”,树叶繁盛的样子。
三、课文主题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是一首祝贺年轻 姑娘出嫁的诗。此诗以桃花起兴,为新娘唱 了一首赞歌。是古人婚后生活理想典范写照: 与家人关系和睦,子女成群。
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 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 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 达。 1、歌颂婚嫁及时说 2、民间婚嫁的祝福歌谣 3、歌颂文王和后妃的教化 4、文王娶太娰时的祝福歌谣 5、用于斥责私奔女子也
(二)夭
夭:屈也。从大,象形。凡夭之屬皆从夭。於兆切。 —《说文解字》 1、夭(殀 )yāo〈动〉
短命,早死。未成年而死 少壮而死曰夭。——《释名》 不殀夭。——《礼记·王制》 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孟子·尽心上》 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齐物论》 夭其稚枝。——清·龚自珍《病梅馆记》 夭梅病梅。 又如:夭札(遭疫病而早死);夭厉(因遭疾疫而早死);夭折
毛以为少壮之夭夭然,复又灼灼然,此桃之盛华,以兴有十五至 十九少壮之女,亦夭夭然复有灼灼之美色,正于秋冬行嫁。( 孔颖达注 疏)
《诗》云: “桃之夭夭,其叶臻臻”者,此《周南·桃夭》之篇,论 昏姻及时之事。言“桃之夭夭”少壮,其叶臻臻茂盛,喻妇人形体少 壮、颜色茂盛之时,似“桃之夭夭”也。( 《大学》)
2、夭ǎo〈名〉 刚出生的兽或禽 。
毋覆巢,毋胎夭。—ຫໍສະໝຸດ 《淮南子》 畋不掩群,不取麛夭;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吴伯箫《猎户》
3、夭yāo〈形〉 (1) 茂盛 厥草惟夭,厥木惟乔。——《书·禹贡》 (2) 又如:夭秀(秀丽);夭桃秾李(茂盛艳丽的桃花、李花) (3) 幼嫩;矫好
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诗·桧风·隰有苌楚》 夭夭:茂盛的样子。引申为少壮的样子。 《桃夭》: 兴也。桃有华之盛者,夭夭,其少壮也。灼灼,华之盛也。 ( 《毛亨传》)
【风诗情韵】《桃夭》详解

【风诗情韵】《桃夭》详解李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诗经学会常务理事,师从著名学者启功、聂石樵。
本栏目近期内容选自其著作《风诗的情韵》。
《桃夭》详解唐人崔护的《题城南庄》写道:“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诗里有两个意象,桃花和桃花笑,实际上,它是用了典的,这个典就与今天要讲的《桃夭》篇有关。
西周建立后,得胜的周人不是杀气腾腾,暴力镇压;相反,面对成百上千的非周人群体,走的是联合融合路线,广泛建立亲戚关系,其手段就是通婚。
在周代“婚姻称兄弟”,大家论姓氏是无法成为兄弟的,但是经过通婚,可以使异姓成为亲家。
依靠缔结婚姻关系,建立情感联系,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周人的有效统治。
这对后来中国人的社会心理有很大影响,费孝通先生在其《乡土中国》里就说过:中国人特重姑表亲,所谓“一表三千里”。
婚姻的重要,由此可见一斑。
因而,对婚礼歌唱在《诗经》中特别多,其中就有这首《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夭》是关于嫁女儿的,一共三段,“桃之夭夭”这一句,交代出了结婚的时令:桃花盛开的时候。
《诗经》中的《国风》,地域的大背景是黄河流域,也就是现在的北方。
北方桃树一般三、四月份开花,在北方的开花植物中算早的,此外就是柳树。
经冬的北方一片黄褐色,当柳树刚刚露点绿的时候,桃花先就绽放了,火红火红的,照得半个村庄都亮丽起来。
诗篇就告诉读者,桃花盛开,是早春的时节。
学者对“夭夭”解释有许多。
一种解释说是“少好貌”。
其实“少好貌”就是“姣好貌”,桃花鲜嫩、娇艳无比。
另外,桃花开的时候,还有一个特点,花是开在叶子之前的,就是说,桃树是先开花,再长叶;桃花盛开时,满树都是串串的花朵,花色以粉、红为主,鲜艳、水灵,真是天地之灵气啊!说“夭夭”是“少好貌”,就形容的是这个。
另有一种解释“夭夭”是“屈伸貌”。
对诗经《桃夭》的内涵解析

对诗经《桃夭》的内涵解析
《桃夭》是《诗经》中的名篇,以花喻人,开千古诗词借花咏女人的先河。
全诗分为三章。
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
“桃之夭夭”,以丰富缤纷的象征意蕴开篇,扑面而来的娇艳桃花,使诗歌产生一种强烈的色彩感。
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
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
第二章以果实喻人,桃树果实累累,桃子结得又肥又大,以此比喻新娘早生贵子,儿孙满堂。
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
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
诗中三章,每章的头两句都由桃起兴,象征少女将嫁。
虽是写桃,但寥寥几字却映射出女子的曼妙活泼。
“夭夭”有那纤腰玉足、皓腕霜雪的意态;“灼灼”似眉目有神,新婚殷切的气韵;“蓁蓁”则显得庄和可爱,有淑惠之风。
每章后两句明送祝福,愿女子出嫁后幸福美满,家庭和睦。
“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宜其家人”其实是同样的意思,表达了古人对有贤德持家、兴家的女子嫁入的期许。
《诗经桃夭》PPT模板讲义

走
奔
灼灼其华huā 花
華
荣
木谓之华,草谓之荣,荣而实者谓之秀,荣 而不实者谓之英,
——《尔雅》
诗经·周南·桃夭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这位姑娘要出嫁,夫妻和睦归夫家,
•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 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多,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
•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 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这位姑娘要出嫁,齐心协手家和睦,
诗经·周南·桃夭
灼灼其华
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 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 宜其家室
其叶蓁蓁
宜其家人
花繁
生机勃勃
果大
家族兴旺
叶茂
福荫子孙
诗经·周南·桃夭
灼............
宜其..........
民间习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朵
朵
桃 桃
花
诗经·周南·桃夭
诗
中
开
yāo
诗经·周南·桃夭
zhuó huā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fén
•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zhēn
•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之夭夭 逃之夭夭
然自乐,
---《桃花源记》节选
桃花象征意义: 东晋 隐逸
美人
唐宋
题都城南庄
唐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周南·桃夭
灼............
宜其..........
桃之夭夭 有............. 之子于归 宜其..........
其.............
宜其..........
桃花象征意义:
东晋 隐士
shè yǎn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
qiān mò
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
诗词中盛开的桃花
夸父逐日
神话故事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
,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 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 邓林。
-----《山海经》
蟠桃会:
民间传说
相传三月三王母诞辰。是
日,开盛会,以蟠桃宴仙人。
三千年一果,得道成仙。
六千年一果,长生不老。
九千年一果,与天地同寿。
元日
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
zhuó
tiáo
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
然自乐。
---《桃花源记》节选
桃花象征意义: 东晋 隐逸
美人
唐宋
题都城南庄
唐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桃花象征意义:
东晋 隐逸
唐宋
美人 报春使者
..........
大林寺桃花
唐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桃花象征意义:
东晋 隐逸
唐宋
美人
报春使者
..........
桃之夭夭 逃之夭夭
夭
花朵摇曳的样子。
走
奔
灼灼其华huā 花
華
荣
木谓之华,草谓之荣,荣而实者谓之秀, 荣而不实者谓之英。
——《尔雅》
诗经·周南·桃夭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这位姑娘要出嫁,夫妻和睦归夫家。
•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宋 王安石
民间习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朵
朵
桃 桃
花
诗经·周南·桃夭
诗
中
开
yāo
诗经·周南·桃夭
zhuó huā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fén
•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zhēn
•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 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多。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
•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 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这位姑娘要出嫁,齐心协手家和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诗经·周南·桃夭
灼灼其华
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 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 宜其家室
其叶蓁蓁
宜其家人
花繁
生机勃勃
果大
家族兴旺
叶茂
福荫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