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牵引火炮型号及识别
昙花一现_漫谈我国68式122毫米榴弹炮
我国122毫米榴弹炮的发展历程始于上世纪50年代,从仿制到第一门自主研制的122毫米榴弹炮装备部队,坎坎坷坷经历了近三十载。
在这诸多设计方案和各种试验样炮组成的漫长研制过程中,一款液压122毫米榴弹炮(液压技术榴弹炮)就犹如一个节点:它虽昙花一现、转瞬即逝,但却别具特色,耐人寻味。
在曲折中诞生我军步兵师炮团最早配属的122毫米榴弹炮除从苏联购进的M1938(M-30)式122毫米榴弹炮外,还包括按照其技术数据仿制成功的 54式122毫米榴弹炮。
这种火炮代表二战后期火炮研发技术水平,其战技性能大家应当耳熟能详。
54式榴弹炮于1954年由黑龙江某厂仿制成功,并大量装备我军炮兵部队,在我军师级火炮里属火力骨干。
进入50年代末,由于54式榴弹炮战技性能已不能满足炮兵作战需要,也比较笨重,炮兵部队强烈要求研制新的122毫米榴弹炮。
根据部队要求,该厂于1958年提出研制任务,打算在原有122毫米火炮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研制。
经过几年的研究试验,研制成功1963式122毫米榴弹炮,但该炮存在火炮发射后喷射尾焰、整炮重量大、发射时缓冲不可靠等问题,因此没有正式定型。
在黑龙江某厂未研制出性能良好火炮的情况下,此任务转由山西机床厂重新研制,大幅度降低火炮重量并提高射程的要求。
该厂在63式火炮的基础上改进设计、调整结构。
由于火炮总体论证不足、技术储备不够等因素,火炮重量虽然减轻下来了,但出现了火炮发射时跳动,大架稳定性差和反后坐装置易失效等问题。
加之“文革”运动干扰,此次研制任务再次下马。
当国内研制新型火炮屡屡受挫的时候,世界上一些军事强国早已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同类型、性能优异的新一代师级火炮。
60年代初,苏联用新型的D-30式122毫米榴弹炮替代了M1938式榴弹炮,装备摩步师、坦克师或空降师。
美国则正式装备了M102式105毫米榴弹炮,以取代M101式105毫米榴弹炮,用于步兵师、空降师和空中突击师的直接火力支持。
这两型火炮的最大射程均达到了15公里,具有理想的360°环射能力。
浅析国产SH-11型自行榴弹炮
浅析国产SH-11型自行榴弹炮作者:陈友龙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9年第1期今年珠海航展前,SH-11型155毫米轮式自行榴弹炮的惊鸿一现,让人们对国产地面装备的创新精神称赞不已。
据称,该炮“采用了国内最新的技术,实现了全炮射击的自动化,是目前为止国内研制的自动化水平最高的一款155毫米火炮。
”如此之高的评价加上紧凑、美观的外形设计,让人对其外贸前景充满了信心。
发展概况SH-11型155毫米轮式自行榴弹炮被外界看作是AH-4型155毫米超轻型榴弹炮的轮式自行版本。
AH-4型155毫米榴弹炮出色的性能,使其可与美军大量使用的M777榴弹炮相媲美。
作为牵引式火炮,AH-4榴弹炮需要5~8名战士操作,展开只需要3分钟,收起只需要2分钟,操作非常方便,可以使部队机动作战能力大幅提升。
目前,这种新型火炮系统主要用于出口。
考虑到AH-4牵引式榴弹炮已经得到了某个中东富国的订单,不排除该国也会对这种自行版本产生浓厚兴趣。
据SH-11型自行榴弹炮的总师丁树奎称,“新型轮式155毫米自行炮目前采用39倍身管火炮设计,这也是根据某用户的要求而设计的。
”这其实暗示了该炮就是按照某个购买我国39倍径155毫米火炮的客户的要求而研制的产品,主要是弥补之前牵引式火炮机动力的不足。
而且,该炮也能适应城市作战环境和沙漠环境的任务需求。
这点更加印证其主要面向某些中东富国。
这也可以理解为何炮塔上用了技术先进同时造价不菲的云台式多功能光电观瞄系统的原因。
为了承载硕大的155毫米炮塔,SH-11采用了先进的8×8轮式底盘。
从外形上看,该车像是由ZBL-09、07P型或VN1装甲车这几款装甲车中的某一款改进而来。
据总师介绍,这是一款由兵器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属的铁马工业集团设计的新底盘车辆,承载能力超过36吨,完全可以承受火炮发射的强大后坐力。
这也意味着该炮可以在不需要更换底盘的情况下更换52倍身管火炮,从而进一步提高火炮的射程和威力。
2A65 式 152mm 榴弹炮
2A65式152mm榴弹炮国别:俄罗斯类别:火炮榴弹、加榴、加农炮型号:2A65式发展过程:70年代中期前苏联开始研制一种新型牵引式榴弹炮,定型后命名为姆斯塔-Б2A65式152mm榴弹炮,也被称为姆斯塔-Б式,北约则称之为M1987式。
该炮1985年开始批量生产,80年代中期列装,主要用于实施全般火力支援和直接火力支援。
性能特点:①重量轻,机动能力强。
②射程远,射速快,杀伤威力大。
③配用弹种多,可执行多种射击任务。
④环境适应能力强,可在-50~+50°C的温度条件下作战。
基本数据:名称与型号姆斯塔-Б,2A65口径152毫米初速ЗОФ-45式杀伤爆破弹810米/秒ЗОФ-6式底排弹828米/秒最大射程ЗОФ-45式杀伤爆破弹24.7千米ЗОФ-61底排弹29千米配用弹种杀伤爆破弹、底排弹、激光制导炮弹等运动方式牵引最大公路牵引速度80千米/时最大射速7发/分钟持续射速2发/分钟炮口制退器双室炮闩类型半自动楔式高低射界-3.5°~+70°方向射界±27°越野20千米/小时使用温度范围-50~+50°C行军战斗状态转换时间2~2.5分钟战斗状态质量7吨炮班人数8人该炮可发射2C19式152mm自行榴弹炮和绝大多数现役火炮配用的弹药。
识别特征:①采用双室炮口制退器,半自动楔式炮闩,反后坐装置为液压气体式。
火炮上装有小型防盾。
②双速齿弧形高低机和双速螺杆式方向机,以及直接瞄准具和间接瞄准具安装在火炮的左侧。
③大架为开脚式结构,每个大架上装有1个滚轮,用于开并大架,炮架前下部装有一液压控制的圆形发射座盘。
简述国产PLZ
简述国产PLZ-52自行火炮•发表于:2013-05-28 01:03:07•作者:卓尔合群发短信加好友更多作品级别:大元帅积分:215317最近,网络上出现了国产PLZ-52自行火炮系统的图片。
据悉,PLZ-52是我国新一代外贸履带式自行火炮系统,目前该自行火炮系统已经投放到市场,并在多个防务展上展出。
PLZ-45自行火炮系统的进步与不足上世纪80年代初,经过多年的调研和论证,军方决定把155毫米和122毫米作为未来我国陆军的制式压制火炮口径序列。
1982年我国开始引进155毫米火炮技术,在深入接触GH-N-45火炮过程中,国防科技工作者在被该炮性能震撼的同时也发现了技术上的不成熟性,虽然我国已经确定将155毫米作为陆军制式压制火炮口径序列,但在技术没有成熟情况下,对于我国陆军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155毫米火炮进入陆军服役显然为时尚早,加上当时在军费不断缩减,军方也没有多少军费为陆军炮兵换装西方标准的火炮。
后来在“外贸促内需”的指导下,127厂以外贸装备立项的名义获得了研制155毫米火炮的启动资金。
1986年,用于外贸的PLZ-45自行加榴炮开始立项研制,在研制过程中,以系统作为指导原则研制的PLZ-45不断进行完善,在后期,侦校雷达、气象雷达等配套设备也成为PLZ-45自行火炮系统的一部分。
1997年PL Z-45自行火炮系统定型。
PLZ-45自行火炮系统以营为建制单位,一个炮兵营通常由3个炮兵连组成,营部编有2辆ZCY-45营指挥车、1辆装有704A侦校雷达的雷达车、1辆702D气象雷达的雷达车。
每个炮兵连编有3辆GCL-45连侦察车、6-8门PLZ-45自行加榴炮、6-8门PCZ-45弹药输送车(与PLZ-45一一对应)。
除了火力分队外,营属后勤保障分队编有一个后勤维修连,配有WZ653装甲抢救车、电子维修车、机械维修车等车辆。
PLZ-45车长10.5米,宽3.3米,高2.6米,战斗全重33吨,动力装置为一台BF8L4B风冷柴油机,火炮最大行驶速度55千米/小时,最大行程450千米。
中国外贸最新型号-SH系列车载自行火炮
核心提示:近年来,中国先后研制出2款国产新型车载自行火炮,分别为155毫米的SH-1型车载加榴炮和122毫米的SH-2型车载榴弹炮。
这两种中国轮式车载炮代表了中国最新的国防工业水平,具有不错的性价比,已吸引多国军方产生购买兴趣。
国产SH-1型155毫米车载轮式自行榴弹炮,采用了现今主流的52倍口径。
按照传统的火炮设计发展思路来看,以155mm加榴炮(榴弹炮)为代表的大口径压制火炮应当按照牵引和自行两条主线的模式发展。
牵引火炮结构简单、重量轻、成本低廉适于大批量装备,但是自动化程度较低而且完全没有防护能力。
自行火炮采用履带式底盘(极少数为轮式底盘)和装甲炮塔,火力强大、自动化程度高,具有良好的越野机动性能和防护性能,但是重量庞大、技术复杂、成本高昂,只有少数国家具备设计生产和大批量装备的能力。
几十年来,虽然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但是大口径压制火炮的这一基本格局从未被打破过,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大口径自行火炮的发展浪潮中涌出另一朵浪花——155mm车载炮,这朵自行火炮中的奇葩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短时间风靡全球军火市场,而中国也成为受其影响的主要国家之一。
德国Pzh2000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性能优越,但战斗全重高达55吨,使它成为自行火炮中重量庞大、技术复杂、成本高昂的典型代表。
这些90年代以来出现的155mm车载炮几乎全部用标准6X6轮式军用卡车做底盘,搭载45或者52倍口径155mm长身管牵引加榴炮再辅以自动供弹机构和数字化火控设备构成,因此也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卡车炮”。
由于火炮摇架以上的部分几乎可以完全借用牵引火炮的设计,因而车载炮无论研制成本还是技术难度都远较履带式底盘的装甲自行火炮低廉。
但是,车载炮已经脱离了牵引火炮的概念,归为自行火炮范畴。
和同样能够自主运动的自走炮(带APU系统的牵引火炮)相比,车载炮完全摆脱了牵引车的限制,能够实现快速行军战斗转换,地面机动性远优于牵引火炮和自走炮。
小车扛重炮:中国推出120毫米超轻车载迫榴炮,8公里内全无敌
小车扛重炮:中国推出120毫米超轻车载迫榴炮,8公里内全无敌11月1日,中国第十一届珠海航展即将拉开帷幕,在此次航展上将有一百多架飞机和九百多种武器弹药亮相。
国内各大防务公司也拿出了最新的陆军武器参展,这样珠海航展实际上成了一次综合性的国防武器展览,如果再将几艘军舰停在码头上,那么下一届的珠海航展就可以改名为“珠海防务展”。
再=航展前国内参展商开始带着地面装备提前进场。
在北方工业展馆里,聚集了十几种新式武器,观众猛然发现在一辆Sh5型105毫米车载榴弹炮旁边,赫然展示着一门从没见过的车载火炮。
该炮以二代东风猛士突击车为底盘,在车体后部安装一门轻型大口径火炮,炮口的多室制退器设计的外形比较夸张。
这就是中国最新推出的车载轻型120毫米迫榴炮。
该炮的原型炮是我国从俄罗斯引进技术,深入发展的05式120毫米自行迫榴炮。
中国陆军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对迫榴炮产生强烈兴趣,1993年对于中国陆军技术装备引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
当年春天在各方力量综合推动下,一个后来被称为“934工程”云集主战坦克、步兵战车、大口径自行火炮、远程火箭炮、自行高炮、野战防空导弹和各种先进弹药,囊括当时俄罗斯几乎所有现役高性能主战装备的技术展示活动在北京秘密举行。
其中俄方展示的2S9型122毫米自行榴弹炮被确定为引进炮种,中国引入了2S9的火炮炮身和全套弹药系统,在短时间内摸透技术,结合国产的6X6步战车底盘,自行研制了火炮操炮系统,随后又研制出8X8装甲底盘迫榴炮,04A履带式步战车底盘迫榴炮,履带式空降战车底盘迫榴炮,履带式高速两栖突击车底盘迫榴炮等近10个型号,分别装备陆军轻型机械化部队、重型机械化部队、空军空降兵、海军陆战队等各种类型的军兵种部队。
数量远远超过迫榴炮的故乡——俄罗斯。
中国研制的多种型号120毫米自行迫榴炮,都配备先进的战术指挥系统和火控系统,几个型号的自行迫榴炮都取消了普通自行火炮所需的前沿观察车,由连长所在的炮车直接作为指挥车,战时可通过战术互联网和数据链,自动测地,自动装订射击诸元,自动射击,可自动完成所有炮击任务,可实现连炮群和单炮的自主作战。
火炮基本知识
火炮是指以发射药为能源发射弹丸,口径在20毫米以上的身管射击武器。
一122牵引式加农炮将当时的122牵引式加农炮的大部构造归结为:“三机四架三装置,一盾一体一座盘”三机:高低机、方向机、平衡机;四架:摇架、上架、下架、大架三装置:瞄准装置、反后坐装置、发射装置一盾一体一座盘:防盾、运动体、支撑座盘二各部件作用被筒--套在身管尾部,起到与反后座装置(驻退机,通过液体和金属网的摩擦,将后座能量转化为热能;复进机,后座完毕后,推动炮管回复原位,也有一定吸能作用)连接的作用,将后座力传导到反后座装置上。
摇架与被筒之间有时候有衬瓦。
摇架--为身管、炮尾等构成的整体与上架的连接件,并且在其上安装高低齿弧。
火炮俯仰时,摇架围绕与上架之间连接的耳轴转动,使火炮俯仰。
上架--支持摇架,为操作用的高低手轮、方向手轮,瞄准用的瞄准装置提供安装的支架。
下架--连接上架与大架。
下架与上架之间有轴承,使火炮可以左右指向。
大架----与运动体一道构成稳定的支撑结构,使火炮静态时稳定,后座时保持稳定的姿态后座。
运动体-----使火炮能机动的部件,连接在下架上,通常由车轮、悬挂装置、刹车机构组成。
火炮摇架上有时还连接有平衡机的一端。
炮口制退器是一种旋拧在火炮身管前端的,能减少炮身后坐力和炮架负载的装置。
作用原理:在弹丸飞出炮口后,改变从炮膛内喷出的部分火药燃气的方向和速度,从而产生一种方向与火炮后作相反,能阻止后坐的力,达到减少炮身后坐力和减轻炮架负载的目的。
其效率能降低后坐量的25—65%。
按气室数量分为无气室、单气室、多气室制退器。
现代坦克由于自身较重,一般可以抵消火炮后坐,所以大多数没有炮口制退器。
按作用原理可分为两类:冲击式和反冲式。
利弊总是共存的,按了这个东西后,射击时增大了炮口处的冲击波、气流、和火光及扬尘,对阵地的隐蔽和炮手的安全是很不利的。
还有一个,炮口上加了这么个大铁家伙,身管挠度还加大了,这就会影响射击精度,还影响观察瞄准。
带你了解抗战中国使用的9款大炮,从日制、法制、德制到自制型号
带你了解抗战中国使用的9款大炮,从日制、法制、德制到自制型号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身管火炮主要依赖于进口,这也导致了抗战时期中国军队装备的身管火炮型号杂驳且不好分辨。
今天就大致介绍一下抗战时期中国军队装备的各种身管火炮及其大致情况,以作科普。
博福斯M1930型75毫米山炮博福斯M1930型75毫米山炮是当时的国民政府从德国原装进口的20倍径75毫米山炮,前后总共进口了132门,编成2个炮兵旅和3个独立炮兵营,该炮先后参加了华北抗战,徐州会战,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等抗战前期的几乎所有大战,是抗战前期中国军队装备的主要身管火炮。
正在作战的M1930 L/20型75毫米山炮该炮的外形十分好辨认,就是其炮盾的上部和下部是弯曲的,作用是防止流弹和弹片打到炮盾上跳弹后,造成更严重的二次伤害。
该炮的上下炮盾都是弯曲的该炮在抗战中对标的是日本的94式75毫米山炮,其最大射程比日本的94式75毫米山炮多出了1公里左右,是少有的在质量上对日军火炮有质量优势的火炮。
而且,该炮使用的75毫米山炮炮弹当时中国能够自行生产,因此在抗战前期是中国军队师属及一下作战单位的主要身管火炮。
克虏伯1903型L/29型75毫米野战炮这款克虏伯野战炮属于克虏伯开发的一种基本型的75毫米野战炮,主要面对的是当时装备了各种杂牌75毫米火炮的用户,在经过简单的改装之后,就能够使用其他杂牌75毫米野战炮的炮弹,因此十分受到中国等火炮装备型号较多国家的欢迎。
这是一款能简单改装的基本型75毫米炮该炮在中国的使用历史较长,在清政府时期的新军就已经编列和使用该款野战炮。
当时清政府新军一个师拥有36门75毫米野战炮和18门75毫米山炮,这种规格的火炮装备标准,在整个抗战中除了后期中国驻印军之外,都没有中国军队达到或者超越。
正在进行转移的1903型75毫米野战炮该炮对于抗战中的中国军队来说,虽然最大射程只有8公里,但是其重量只有950公斤,能够在简单的分解之后由人力或者畜力进行转移。
中国式“凯撒”——SH-1车载155毫米榴弹炮
在今年的第十届阿布扎比国际防务展上,中国北方工业公司(NORINCO)展示7其研制的SH-1型155毫米车载式榴弹炮。
尽管这不是该炮第一次亮相阿布扎比国际防务展,但仍旧吸引了众多的参观者,更有不少国家的军方人士固着中方参展人员询问该炮的相关情况,SH-1车载炮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前景十分光明。
52倍口径革命和车载榴弹炮的兴起155毫米原本是北约军队军师级大口径压制火炮的一个标准口径,华约军队以及中国军队装备的类似火炮是152毫米加榴炮。
但是在苏联解体、华约消亡之后,西方的155毫米榴弹炮不但迅速抢占了原先苏联人的市场,而且还使155毫米口径成为世界范围内大口径压制火炮的标准。
以致谁要想在国际上出口自己的大口径火炮时,必须将口径定为155毫米。
这点就连俄罗斯也不能超脱在外,其针对国际市场研制的大口径火炮就是155毫米,白用的则是152毫米。
与之相关的“红土地”激光制导炮射导弹也分为两种口径,一种是出口型155毫米,一种是自用型152毫米。
北约在定好大口径榴弹炮的155毫米口径之后,又对身管长度做了统一规定。
不过,随着军队交战距离的不断扩大,155毫米身管长度也先后经历了3次变化,包括39倍口径、45倍口径和52倍口径。
其中39倍口径是1963年北约诸国根据签署的《联合弹道谅解备忘录》确定的身管长度,采用18.85升药室。
《联合弹道谅解备忘录》使北约在大口径压制火炮上首次达成一致,基本实现了通用化,后勤负担大大减轻。
但是,《联合弹道谅解备忘录》规定的指标实际过于保守,欧洲各国认为此规格的155毫米炮射程较近,并不能满足作战要求,因此一直寻求更长的身管,以求达到更远的射程。
45倍口径并非是北约提出的,而是加拿大天才火炮设计师吉拉德・布尔博士在1975年设计成功GC-45型155毫米榴弹炮时确定的一个口径,采用23.5升药室。
该炮配合布尔全新研制的全膛底排榴弹使射程从39倍口径火炮的24千米跃升到了39千米,一时引起世界震动。
我军远程火炮发展简史 火力完胜美国佬!
新中国建立之后,研制火炮是开国领袖直接关注的大事,当时我国还装备着大量落后日式火炮我国的技术实力还不行就从当时能接触到到的苏式火炮为基础做出了仿制的决定。
1952年做出制造第一批19种制式兵器的决定。
而122mm榴弹炮是15种仿制兵器中的一种,即仿制前苏联1938年式M-30式122mm牵引榴弹炮1953年起,127厂开始按照苏联技术资料仿制122mm榴弹炮。
仅用了一年多时间,仿制的122mm榴弹炮就研制成功,并于1954年定型,并正式命名为1954年式122mm榴弹炮,简称54式122mm榴弹炮54式122mm榴弹炮于50年代中后期装备部队,用以取代各种日式炮。
本炮系由苏式M-1938式改进而成,使用汽车牵引。
是步兵师、军(集团军)属炮兵团基本火炮。
每团2-3营(炮24-36门)。
70年代开始逐步退役,为54-1式取代。
现均已停产。
54-1式122mm榴弹炮:火炮采用手动螺式炮闩;制退机、复进机分别布置在炮身上、下部;瞄准装置由58式瞄准镜、58式周视瞄准镜组成。
该炮配有杀伤爆破榴弹、燃烧弹、烟雾弹、照明弹。
图为苏联原版的M30火炮该炮战斗状态全重2450千克,火线高:1200毫米身管长:2670毫米初速:515米/秒最大射程:11800米最小射程:3400米直射距离:600米最大射速:5-6发/分高低射界:-3度-63.5度方向射界:左右各49度。
炮班人数:8人54式152毫米榴弹炮,1955年研制定型的152毫米牵引火炮,系仿制前苏D-1型152毫米榴弹炮(苏军二战后期至70年代的师级支援火炮)图为苏制D1火炮。
80年代以前曾作为军级重要支援火炮,用以装备步兵军炮兵团之重榴炮营,每营12门。
现已逐步退役,为66式152毫米加榴炮取代。
本炮口径大,威力大,自重轻,但射程稍近。
该炮口径:122毫米,战斗状态全重:2450千克行军状态长:5900毫米火线高:1200毫米身管长:2670毫米初速:515米/秒最大射程:11800米最小射程:3400米直射距离:600米最大射速:5-6发/分高低射界:-3度-63.5度方向射界:左右各49度炮班人数:8人1959年,兵器工业部127厂按照原苏联M-46加农炮仿制成功59式130毫米加农炮。
2A65 式 152mm 榴弹炮
2A65式152mm榴弹炮国别:俄罗斯类别:火炮榴弹、加榴、加农炮型号:2A65式发展过程:70年代中期前苏联开始研制一种新型牵引式榴弹炮,定型后命名为姆斯塔-Б2A65式152mm榴弹炮,也被称为姆斯塔-Б式,北约则称之为M1987式。
该炮1985年开始批量生产,80年代中期列装,主要用于实施全般火力支援和直接火力支援。
性能特点:①重量轻,机动能力强。
②射程远,射速快,杀伤威力大。
③配用弹种多,可执行多种射击任务。
④环境适应能力强,可在-50~+50°C的温度条件下作战。
基本数据:名称与型号姆斯塔-Б,2A65口径152毫米初速ЗОФ-45式杀伤爆破弹810米/秒ЗОФ-6式底排弹828米/秒最大射程ЗОФ-45式杀伤爆破弹24.7千米ЗОФ-61底排弹29千米配用弹种杀伤爆破弹、底排弹、激光制导炮弹等运动方式牵引最大公路牵引速度80千米/时最大射速7发/分钟持续射速2发/分钟炮口制退器双室炮闩类型半自动楔式高低射界-3.5°~+70°方向射界±27°越野20千米/小时使用温度范围-50~+50°C行军战斗状态转换时间2~2.5分钟战斗状态质量7吨炮班人数8人该炮可发射2C19式152mm自行榴弹炮和绝大多数现役火炮配用的弹药。
识别特征:①采用双室炮口制退器,半自动楔式炮闩,反后坐装置为液压气体式。
火炮上装有小型防盾。
②双速齿弧形高低机和双速螺杆式方向机,以及直接瞄准具和间接瞄准具安装在火炮的左侧。
③大架为开脚式结构,每个大架上装有1个滚轮,用于开并大架,炮架前下部装有一液压控制的圆形发射座盘。
如何一眼辨认出HX3_155_毫米自行榴弹炮
小军迷联盟
·慧眼识兵·
如何一眼辨认出
HX3155毫米自行榴弹炮
●冥照
HX3155毫米自行榴弹炮是德国莱茵金属2021年投产的新一代轮式自行榴
弹炮,目前HX3155配备与PZH2000同款L52长身管火炮,使用增程排气弹最大
射程57千米,最大射速8发每分钟,未来装配L60身管火炮射程可达83千米。
HX3155车体全重47吨,可使用运输机进行战略运输。
在此基础上,HX3155
具有5吨的冗余载荷,可用于加载额外弹药、主动防御装置。
HX3155毫米自行榴弹炮车组一般为火控雷达、补给车、发射车,三车一
组,皆可通过液压装置快速展开。
HX3155毫米自行榴弹炮采用10×10
底盘作为移动平台,具有优秀的越野性能
和公路机动性。
在射击准备时可快速展开
液压支架。
HX3155毫米自行榴弹炮采用AGM
无人遥控炮塔,炮塔可进行360度旋转,
备弹40发,高度自动化的炮塔使得整个
车组仅需两名士兵即可完成所有操作。
如果你看到10×10底盘的轮式无人炮
塔自行榴弹炮,那就是HX3155毫米自行
榴弹炮了。
东方“122之歌” 中国122毫米榴弹炮家族(下)
东方“122之歌” 中国122毫米榴弹炮家族(下)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介绍了中国122毫米榴弹炮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本文将继续探讨这一家族的其他成员,并重点介绍其在实战中的表现和发展前景。
中国的122毫米榴弹炮家族不仅具备了较长射程、高精准度和快速机动等基本特点,同时还衍生出了多种变种。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PLZ-07自行榴弹炮。
该炮由中国北方工业公司生产,是中国第一种自行设计的122毫米自行榴弹炮。
PLZ-07采用独特的渐进装药技术,射程达到了40公里,比其他同级别榴弹炮更为优秀。
它还具备快速换弹和迅速撤离的能力,适应了现代战争迅速移动和快速反应的要求。
PLZ-07在现代战争中的表现也是非常出色。
在2008年的中国-缅甸边境冲突中,PLZ-07展现出了出色的火力打击能力和机动灵活性。
它的高精度和迅速打击能力使得缅甸军队无法有效反击,给中国军队争取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此外,PLZ-07还可以与中国的先进火控系统相连,实现火力指挥自动化,进一步提升其作战能力。
在未来,中国的122毫米榴弹炮家族将继续发展。
目前,中国正在研发的PLZ-52是一种新一代的122毫米自行榴弹炮。
PLZ-52将采用全车数字化控制系统、自动装弹机和先进的火控系统,提高射击精度和快速反应能力。
预计其射程将进一步增加到50公里,并且能够使用更多种类的炮弹,提供更强大的火力打击能力。
除了自行榴弹炮,中国还开发了其他变种,例如PLZ-45自行迫击炮和Type 83 152毫米榴弹炮。
这些变种在特定的作战环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展现了中国榴弹炮家族的广泛适应性。
总体而言,中国的122毫米榴弹炮家族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
不仅在技术上有所提升,而且在实战中也表现出了强大的打击能力和机动性。
这些榴弹炮在维护国家安全和参与维和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受到国际上的高度评价。
未来,随着中国军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经验的积累,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122毫米榴弹炮家族将会在各个方面继续提升。
精品转载:抗战期间国军火炮杂谈
精品转载:抗战期间国军火炮杂谈描述:二战期间德军采用的FH18图片:[ 转自铁血社区/post_1319186_1.html/ ]描述:抗战期间中国军队装备的FH18(与德军采用型号的一样):图片:说到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使用的火炮,名气最响同时也是威力最大的非150毫米的德制FH18榴弹炮莫属,FH是Field Howitzer即野战榴弹炮的意思,也有称为sFH18的,s是德语中远程的开头字母,相对与le即短程的意思。
FH18是德国国莱茵金属公司与克虏伯公司在1926-1930年期间联合研制,莱茵金属公司研制炮身,克虏伯研制炮架。
由于全炮较重,1935年莱茵金属公司又研制了一种减轻重量的版本,重新设计了炮架以减轻重量,但初速和射程也减少了,而且由于采用合金,成本上涨,所以德国国防军没有采用。
而这两种版本的FH18在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前中国都有引进,装备了两个炮兵团,将近50门,成作为当时中国炮兵火力的中坚。
[ 转自铁血社区/ ]值得一提的是,sFH18也是第一种世界上采用火箭增程弹的火炮,采用火箭增程弹的最大射程可达到19公里,不清楚中国当时是否也进口了这种弹种。
但总体上说FH18在射程上逊于当时苏联的同类火炮。
描述:手捧150毫米炮弹的国军士兵:图片:目前所知在国内保存完整的FH18至少有两门。
其中一门在锦州的辽沈战役纪念馆,采用的是克虏伯公司的炮架(借鸣的图片一用,特此感谢!),可惜露天陈列已经开始锈蚀。
[ 转自铁血社区/ ]描述:炮身上1936的年份清晰可见:图片:描述:用于牵引的两轮车架也保存完好:图片:[ 转自铁血社区/post_1319186_1.html/ ]另外还有一门保存在军博,是1949年解放军在解放上海时缴获的。
采用的是莱茵金属公司改进的炮架,其阻退筒明显比克虏伯的型号要大。
由于莱茵金属公司减轻炮架版本的FH18生产数量很少,现在已十分珍贵。
也许是馆方意识到了此炮的价值,现已将其移至室内展出:描述:这是长沙会战时第9战区炮兵总指挥王若卿在sFH18旁的留影:[ 转自铁血社区/ ]图片:从淞沪会战开始,FH18历经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昆仑关战役等几乎所有重大战役。
2A61 式 152mm 牵引榴弹炮
2A61式152mm牵引榴弹炮
国别:俄罗斯
类别:火炮榴弹炮
型号:2A61式
发展过程:
2A61式152mm榴弹炮是俄罗斯彼得洛夫设计局研制的轻型牵引式火炮,主要用于摧毁防御工事,杀伤有生力量,毁伤装甲目标等。
性能特点:
①重量轻,可以牵引行军,也可进行空中运输和实施空投,战略机动性较好。
②可实施高射界射击和环形射击,火力覆盖范围大,射击死角较小。
③行军状态和战斗状态转换迅速,便于部队迅速进入和撤出战斗。
基本数据:
口径152毫米
最大射程15000米
射速6~8发/分钟
高低射界-5°~+70°
方向射界360°
配用弹种杀伤爆破弹
弹丸质量43.5千克
炸药质量7.65千克
行军状态长6360毫米
行军状态高2200毫米
行军状态宽1970毫米
最低点距地高(行军时) 350毫米
最大牵引速度80公里/小时
行军状态质量 4.35吨
炮班人数7人
识别特征:
①火炮炮口部装有较大的双室制退器。
②配用机械输弹机。
③采用三条架腿大架,行军时,三条大架向前折叠在炮管下方。
射击时,大架用桩子固定在阵地上,以保证射击稳定性。
④该炮由ЗИЛ-131卡车或МТ-МЛВ多用途履带式装甲车牵引。
2A36 式 152mm 加农炮
2A36式152mm加农炮国别:俄罗斯类别:火炮加农炮型号:2A36式发展过程:2A36式152mm牵引加农炮于1976年开始生产,1981年开始列装,每个炮兵连装备6门或8门,用以取代早期生产的М-46式130mm加农炮,以满足集团军和炮兵师反炮兵作战的要求。
北约国家称该炮为M1976式加农炮。
1985年5月,该炮正式在莫斯科红场阅兵式上公开出现。
该炮主要用于为集团军提供全般火力支援、也可进行直接瞄准射击。
性能特点:①射程远、精度高、威力大。
②适应能力强,可在-50°~+50°C的环境作战。
③配用弹种多,可执行多种射击任务。
④外形尺寸和重量大,行军、战斗状态转换时间稍长。
基本数据:口径152毫米最大射程杀伤爆破弹27千米火箭增程弹40千米最大射速5~6发/分钟炮身长8197毫米炮口制退器多室装填方式半自动高低射界-2.5°~+57°最大行驶速度公路80千米/小时越野30千米/小时方向射界±25°配用弹种杀伤爆破弹、曳光穿甲弹、火箭增程弹、化学弹、烟幕弹、核炮弹弹药基数60发行军状态长12940毫米行军状态宽2788毫米行军状态高2760毫米最低点距地高475毫米轮距2340毫米轮胎尺寸1080毫米×300毫米运动方式牵引炮班人数8人作战应用: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军队曾使用该炮。
由于无装甲防护, 加之多国部队空中火力强度较高,基本上没有发挥作用,多国部队战后缴获大量此种火炮。
识别特征:①采用5室炮口制退器。
②火炮炮身与2C5式155毫米自行加农炮的相同,炮身随摇架转动。
④火炮配用4轮悬挂式炮架和焊接式箱形开脚大架,还有向后倾斜的V型防盾。
战斗状态时,火炮由位于炮架前部下方的圆形底盘和带有驻锄的大架架尾支撑。
行军状态时,炮身朝前。
⑤炮车的4个车轮采用充气轮胎。
2个前负重轮上各装有1 个液压减震器和手动刹车装置。
如何一眼辨认出SH-15_型155_毫米车载加榴炮
如何一眼辨认出SH-15型155毫米车载加榴炮
●冥照
SH-15型155毫米车载加榴炮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研制的一款新型车载火炮,是PCL-181型车载自行火炮的出口型。
SH-15采用52倍径火炮身管,可发射底排、底凹两种增程弹药,以及末敏弹、空爆弹、卫星制导炮弹,最大射程约53千米,最大射速为每分钟6发。
SH-15采用万山特种车辆底盘,结构紧凑,通过性能强,方便运输。
SH-15
车体后部装备自动助
犁,可在1分钟内完成展开。
助犁
带有半自动装弹机,可协助装填
手快速装填弹药。
车头驾驶室具备装甲防
护,可抵御炮弹破片及轻武
器设计,炮身在行进时会放
置于车头上的凹槽。
小军迷联盟·弹药架位于车体两侧,在弹仓
仓盖可以事先标注弹药种类,可携
带27发炮弹及15筒发射药。
中国轻型车载23毫米链式炮
中国轻型车载23毫米链式炮
一平
【期刊名称】《兵器知识》
【年(卷),期】2003(000)004
【摘要】轻型武装越野车或快速突击车正受到各国部队的重视。
它们一般在车体中部上方装有一挺12.7毫米大口径机枪或榴弹发射器。
相对于车载的其它武器而言,12.7毫米机枪的战术使命主要是在1500米左右的较远距离上直接压制目标。
虽然它的有效射程可以达到这一距离,但此时射
【总页数】4页(P7-8,30-31)
【作者】一平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J399
【相关文献】
1.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安全与环境监督局在天津召开“固定——车载两用消防炮”现场演示推广会 [J],
2.中国轻型车载23毫米链式炮 [J], 一平
3.我国发展轻型车载炮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J], 高树滋;何永;王显会
4.中国FLV-I近程轻型车载 [J], 王进
5.中国轻型车载23毫米链式炮 [J], 一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内牵引火炮型号及识别
国内牵引火炮型号及识别国内牵引火炮型号及识别我军压制兵器中牵引火炮的发展,走过了一条仿制、改进到自主研发的路子。
在这一过程中,各型牵引火炮类别繁杂。
这些火炮,有用于装备我军炮兵部队的,有专用于外贸出口的,使同一型火炮会有不同的定型代号。
关于我军炮兵装备,在上个世纪的1987年,根据形势的需要,总参谋部颁布了《全军武器装备命名规定》,一些80年代仍现役的火炮装备取消了建国初期沿用的年式型号命名办法,采用了新的命名方式。
另外,一直以来各型外贸出口炮兵武器的命名也和国内装备差异很大。
如何在众多火炮型号中对号入座或了解相互之间的联系呢?只要掌握其各自的特征,从外形差异即可辨别。
外形识别,一般从火炮的炮口制退器、炮闩类型、反后坐装�Z布�Z形式、炮架等结构以及加工工艺几点入手。
榴弹炮1954年式122mm榴弹炮该炮仿自前苏联M-30式122mm榴弹炮,于1954年定型,后由1954年-1式122mm榴弹炮取代。
炮尾采用手动断隔螺式炮闩,身管外有被筒,没有炮口制退器。
反后坐装�Z上下布�Z,制退机在身管下方,复进机在身管上方。
采用箱形构件铆接起来的大架。
防盾从中部开始向后倾斜,防盾中央有活动小防盾。
高低机安装在炮架右侧,方向机在左侧。
夏用驻锄为折叠式。
54式榴弹炮的批生产型有改进,将铆接大架改为了焊接大架。
1956年式152mm榴弹炮该炮仿自前苏联D-1式152mm榴弹炮,1953年起按照前苏联技术资料试制,于1956年定型。
D-1式152mm榴弹炮是前苏联M-10式榴弹炮的减重改进型,也就是使用较轻一些的M-30榴弹炮的炮架改进M-10榴弹炮而成。
因此,56式榴弹炮的炮架和54式榴弹炮炮架完全相同,除炮身和反后坐装�Z略有不同外,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56式榴弹炮为减小后座动能在炮口采用了双室冲击式炮口制退器。
PL54A式122mm榴弹炮(原名为1954年-1式122mm榴弹炮)该炮是在1954年式122mm 榴弹炮基础上的改进型,1966年设计定型,1981年生产定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牵引火炮型号及识别我军压制兵器中牵引火炮的发展,走过了一条仿制、改进到自主研发的路子。
在这一过程中,各型牵引火炮类别繁杂。
这些火炮,有用于装备我军炮兵部队的,有专用于外贸出口的,使同一型火炮会有不同的定型代号。
关于我军炮兵装备,在上个世纪的1987年,根据形势的需要,总参谋部颁布了《全军武器装备命名规定》,一些80年代仍现役的火炮装备取消了建国初期沿用的年式型号命名办法,采用了新的命名方式。
另外,一直以来各型外贸出口炮兵武器的命名也和国内装备差异很大。
如何在众多火炮型号中对号入座或了解相互之间的联系呢?只要掌握其各自的特征,从外形差异即可辨别。
外形识别,一般从火炮的炮口制退器、炮闩类型、反后坐装臵布臵形式、炮架等结构以及加工工艺几点入手。
榴弹炮1954年式122mm榴弹炮该炮仿自前苏联M-30式122mm榴弹炮,于1954年定型,后由1954年-1式122mm 榴弹炮取代。
炮尾采用手动断隔螺式炮闩,身管外有被筒,没有炮口制退器。
反后坐装臵上下布臵,制退机在身管下方,复进机在身管上方。
采用箱形构件铆接起来的大架。
防盾从中部开始向后倾斜,防盾中央有活动小防盾。
高低机安装在炮架右侧,方向机在左侧。
夏用驻锄为折叠式。
54式榴弹炮的批生产型有改进,将铆接大架改为了焊接大架。
1956年式152mm榴弹炮该炮仿自前苏联D-1式152mm榴弹炮,1953年起按照前苏联技术资料试制,于1956年定型。
D-1式152mm榴弹炮是前苏联M-10式榴弹炮的减重改进型,也就是使用较轻一些的M-30榴弹炮的炮架改进M-10榴弹炮而成。
因此,56式榴弹炮的炮架和54式榴弹炮炮架完全相同,除炮身和反后坐装臵略有不同外,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56式榴弹炮为减小后座动能在炮口采用了双室冲击式炮口制退器。
PL54A式122mm榴弹炮(原名为1954年-1式122mm榴弹炮) 该炮是在1954年式122mm 榴弹炮基础上的改进型,1966年设计定型,1981年生产定型。
该炮结构与1954年式122mm榴弹炮相同,改进外形部分主要是:大架由箱形构件铆接工艺改为焊接,取消折叠式夏用驻锄,冬夏用驻锄合并为单一驻锄,牵引环改为牵引杆。
方向机增加轴承,采用组合式螺筒。
增加气刹车装臵,将架尾滚轮改为包胶折叠式滚轮。
PL83式122mm榴弹炮(原名为1983年式122mm 榴弹炮)该炮为我国自主研制的122mm榴弹炮,1980年生产出样炮,经过工厂鉴定和改进及国家靶场的多次试验,于1984年定型生产。
炮口采用条形侧孔制退器,半自动立楔式炮闩。
反后坐装臵上下布臵,节退杆式驻退机在身管下方,驻退复进机在身管上方。
波浪形防盾由左、右盾板构成。
方向机在左侧,高低机有两套,上架左右两侧各有一个高低机手轮。
下架本体类似于56式加农炮的架体。
右侧大架有一“弓”形行军固定器。
外贸W1986年式122mm榴弹炮该炮是根据前苏联Д-30式122mm榴弹炮实物逆仿制而来,1985年外贸定型,曾批量生产用于外贸出口。
其炮口为条形侧孔冲击式制退器,半自动立楔式炮闩。
摇架为倒装式槽形摇架,后坐部分装于摇架之上。
火炮采用独特的三脚式大架。
其中一条大架固定在下架上,两条为活动大架。
战斗时三条大架打开,用打桩式驻锄固定。
行军时两条活动大架收扰并在固定大架上,炮身前端与固定大架连接固定。
PL96式122mm榴弹炮该炮是在我国外贸W1986年式122mm榴弹炮的基础上优化改进而成,于1996年设计定型并开始生产,现大量装备我炮兵部队。
其外形结构和W1986式榴弹炮一致,但在其基础上增大了药室容积和改进了内膛膛线。
PL96榴弹炮与外军Д-30、Д-30A最直观的区别特征就是炮口牵引杆本体用螺杆固定在炮口制退器下端,作战状态时牵引杆向后折叠,并用固定栓固定。
Д-30牵引杆本体为焊接固定,Д-30A牵引杆则为刚性连接。
W86榴弹炮和PL96榴弹炮最大的区别就是机械瞄准装臵不同,PL96的表尺装定器没有分划筒。
外贸105mm轻型榴弹炮该炮是在我国于90年代仿制意大利M56式105mm驮载榴弹炮而成,专供出口。
其炮身短小、炮架结构紧凑,炮尾内装立楔式炮闩。
摇架上装两套反后坐装臵,上下布臵,采用双重后坐原理。
其设计独特的大架由3节架体组成的,可折叠并锁定,大架尾端装有驻锄。
通过调整下架平衡臂、铰轴支臂和大架能够改变炮身火线高,在反坦克状态和压制状态间转换,适应不同的作战任务。
该炮最大的特点就是可分解成11个部件,并能迅速组合。
加农(加榴)炮1960年式122mm加农炮该炮于50年代仿制苏联Д—74式122mm加农炮,1960年完成试制工作定型。
炮身较长,炮口采用双气室大侧孔冲击式炮口制退器,炮尾为半自动立楔式炮闩。
制退机和复进机布臵在炮身上方左右两侧。
下架为空心铸钢体,前部有液压千斤顶和座盘。
大架是开脚式箱形大架,两条大架各装有齿条式千斤顶、架尾滚轮和驻锄。
冬用驻锄为固定式,夏用驻锄为折叠式,夏用驻锄用偏心轴固定。
60式加农炮与Д—74式122mm 加农炮最主要的外形区别是:折叠式防盾改为整体式防盾,齿轮螺杆式改为双头螺母式车轮翻转机构。
1959年式130mm加农炮该炮根据苏联M—46式130mm加农炮仿制而成,1959年生产定型。
炮口制退器为单气室多圆侧孔冲击式,炮闩为手动横楔式。
驻退机和复进机分别布臵在炮身上、下部。
摇架是槽形的。
方向机和高低机为齿弧式。
箱形开脚式大架用钢板焊接而成。
在右大架上安装有炮身推拉器,在左右大架外侧各有一个千斤顶。
PL59A式130mm加农炮(原名为1959-1年式130mm 加农炮) 该炮由1959年式130mm加农炮的改进而来。
1969年开始改进,将1959年式130mm加农炮的炮身安装在1960年式122mm 加农炮的炮架上。
定型时命名为1959年—1式130mm 加农炮,也称为1969年式122mm加农炮。
炮口采用双室冲击式炮口制退器,炮闩和反后坐装臵类似于60式加农炮。
为保证射击稳定性,采用了大型取下式夏用驻锄,此夏用驻锄行军时固定在左右大架两侧,作战时则卸下插入大架尾驻孔中。
这也是该炮与60式加农炮的最明显区别。
PL66式152 mm加农榴弹炮(原名为1966年式152mm 加农榴弹炮)该炮根据苏联Д-20式152mm 加农榴弹炮仿制而成,于1966年生产定型。
炮身较短,双室冲击式炮口制退器外形硕大。
其炮架与1960年式122mm加农炮架完全相同,只是将单筒身管更换为152mm口径的身管。
其冬用驻锄也为固定式,夏用驻锄为折叠式。
此外,该炮与1959年-1式130mm加农炮有60%以上的零部件通用。
国内60式加农炮、PL59A式加农炮、PL66式加榴炮下架结构完全一样,均采用双头螺母式车轮翻转机构,而苏联Д-20式加榴炮则为齿轮螺杆式车轮翻转机构,这也是区别是否是国产货的最典型特征。
1983年式152加农炮炮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门大口径远射程加农炮。
1958年提出研制方案,1986年火炮设计定型。
炮身庞大,炮口采用外形独特的单室冲击式制退器,半自动立楔式炮闩。
大架为焊接结构,有一定弯曲角度。
炮身回转结构,远途行军时,炮身可回转180°进行牵引。
液压千斤顶座盘为分离式,行军时座盘平放于大架架尾部平面上。
大架架尾千斤顶和滚轮早期采用60式加农炮的齿条千斤顶和滚轮,后改为手摇泵为液压式。
由于炮身较重,牵引时需要牵引前车。
PLL01式155mm加农榴弹炮(原名为w1988年式155mm加农榴弹炮)该炮是在引进国外45倍口径火炮技术的基础上研制的,1985年开始研制, 1988年外贸定型,外贸出口代号也称为WA021式加榴炮。
2001年我军将其定型为PLL01式加榴炮,少量装备于部队。
其炮口制退器为三室圆柱形,炮闩为半自动断隔螺式,向右下方开闩。
上架和下架均为钢结构焊接。
架尾轮、支承座盘均由手动液压系统操纵,牵引时炮身可回转180°。
该炮最大的特征就是4个炮轮采用了一边两个的纵列布臵形式,上架无防盾,左侧大架上安装有为气动输弹机提供气源的氮气瓶。
外贸W1988年式155mm辅助推进加农榴弹炮该炮是在W1988年式155mm加农榴弹炮基础上研制和开发的产品。
1987年制定研制方案,1988年10月初步外贸定型,用于出口外销。
该炮结构与W1988年式155mm加农榴弹炮完全相同,其区别之处是在火炮下架架体上用螺栓安装了一台4缸水冷直喷式柴油发动机驱动的辅助推进装臵,由发动机,液压马达、传动装臵以及操纵控制装臵等组成,使该炮能够短途行进。
液压系统操纵均由辅助动力装臵提供动力。
新外贸155毫米辅助推进加农榴弹炮系统 (简称为APGH)该炮是外贸W1988年式155mm辅助推进加农榴弹炮的继续改进型,2001年左右外贸定型,对外促销。
目前该系统还在不断改进完善中。
该炮仍基本采用W1988年式155mm加农榴弹炮的结构,辅助动力系统则改进为体积更小、功率更强的4冲程气冷式柴油发动机。
炮身俯仰、炮身回转180°、开收大架、升降千斤顶座盘及驻锄翻转均能通过液压系统实现。
该炮与以前的外贸W1988式辅推炮的外形区别最明显的地方就是辅助推进操作的驾驶位臵由右侧改为左侧,辅助动力部分轮廓明显减小,并且炮架安装有一些数字化传输与接收等设备。
反坦克炮1956年式85mm加农炮该炮仿制自苏联Д-44式85mm反坦克炮,1956年定型。
炮口采用了大侧孔冲击式制退器,半自动立楔式炮闩。
运动体为窄幅海绵橡胶车轮,轮胎为实心海绵橡胶,套在轮盘上,由压圈固定,没有行军制动器。
波形防盾由上盾板、活动盾板和下盾板构成。
上盾板固定在上架上,下盾板装在下架架体下部。
采用开脚式圆形断面钢管大架,该炮在Д-44式85mm反坦克炮主要改进有:滚轮由铁制分解安装式改为自动折叠式挂脚滚轮。
原散装在牵引车上的铁锹、镐头等工具改为固定放臵在火炮防盾上,牵引杆由自由转动式改为固定式。
PT73式100mm反坦克炮(原名为1973年式100mm反坦克炮) 该炮改进自前苏联M-1944式100mm加农炮,1973年设计定型,1983年生产定型。
炮身为滑膛身管,半自动楔式炮闩。
反后坐装臵位于炮尾上方,摇架为槽型。
高低机手轮上装有按钮式手击发机构,大架架体为焊接结构,左大架上有滚轮,右大架上安臵有行军固定器。
防盾上缘为波浪形状。
PT86式100mm反坦克炮(原名为1986年式100mm反坦克炮) 该炮在1973年式100mm 滑膛反坦克炮基础上改进而成,基本保持了73式反坦克炮的结构尺寸。
该炮在外形上与73式反坦克炮有如下区别和特殊标志:防盾上沿由波浪形改为齐平斜线形。
身管前部两侧刻有“86式100滑”标志,并在其前后各涂一圈黄色油漆,小防盾由草绿色改为黄色,闩体挡板由右侧改至左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