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沙俄火炮
日俄战争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怎么样的
日俄战争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怎么样的日本帝国与俄罗斯帝国为了争夺中国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控制权,而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了一场帝国主义列强之间战争,这就是日俄战争。
这场战争发生在怎样的背景下呢?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日俄战争发生的时代背景,希望你喜欢。
日俄战争发生的时代背景欧洲暂稳1895年,俄罗斯帝国通过划定与中亚国家阿富汗(此时已沦为英俄两国的半殖民地)的边界线,暂时缓和了英俄在这一地区的冲突。
1897年,俄罗斯和奥匈帝国达成维持奥斯曼帝国(1299~1922)的巴尔干半岛现状的协定。
后来又多次同奥匈帝国签订关于巴尔干问题的其他协定。
19世纪后半期,各资本主义列强最后瓜分世界的斗争加剧了。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为了打破孤立,乃利用德法矛盾,转而加强与法国的关系,但同时,它并没有放弃缓和与德、奥的矛盾的一切机会。
19世纪末期,兴起于欧洲东部、后向西亚、巴尔干和亚洲北部扩张的俄罗斯的领土已经扩张到2280万平方公里;占全世界陆地面积17%。
据俄国1904年所作的人口调查,总人口约为1.41亿人。
总之,这个时期对俄国来说,欧洲处于相对平静之中。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俄罗斯把注意力转向了远东。
俄占东北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各个帝国主义国家疯狂地争夺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对已经瓜分完毕的世界进行重新分割。
中国是各列强掠夺的主要对象之一。
在此期间,沙皇俄国对中国的侵略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特别是在东北方向,俄罗斯妄图并吞整个东北地区,并且在沿海寻觅常年不冻港。
尼古拉二世公然声称:“俄罗斯无疑必须领有终年通行无阻的港口,此一港口应在大陆上(朝鲜东南部),并且必须与我们以前领有的地带相连。
”俄罗斯侵占中国领土的主要手段之一,是修筑西伯利亚大铁路。
这条具有战略意义的铁路是90年代初期经亚历山大三世批准修筑的,并派皇太子(即尼古拉二世)到海参崴主持开工典礼(1891年)。
俄国财政大臣谢尔盖·维特说:这条铁路修成后,将使“俄国能在任何时间内在最短的路上把自己的军事力量运至海参崴并集中于满洲、黄海海岸及离中国首都的近距离处”。
二战苏联轻型野战火炮
“万能火炮” F-22式1936年型76.2mm师属加农炮“万能火炮” F-22式1936年型76.2mm师属加农炮1934年,GVMU设计局(负责人V.G.格拉宾)开发了一个新的76.2mm炮的项目,也就是后来的F-22。
这是该设计局第一次完整地开发火炮。
在V.G.格拉宾地印象里,他把这种炮归类到师属火炮。
实际上,这种炮是被当作师属火炮使用,但一开始它更象个通用的“万能火炮”。
它可以当作高射炮,尽管它并不适合被这样用。
因为它没有高射炮需要的视野。
原本这种火炮可能会派更广泛的用途。
但斯大林亲自指示:“哪些蠢货开发的通用火炮?我们不需要通用火炮,我们要的是师属火炮。
”F-22具有出色的弹道特性,但是也有一系列的缺点:它的瞄准机构分成各自独立的,水平和垂直部分。
必须有两名炮手配合才能转动火炮。
这点使射速受到影响,也不利于射击快速移动的目标。
在1935年初,第一批3门样炮造了出来。
其中一门装有减少30%后坐力的炮口制退器,但后来被拆除了。
它影响了火炮的隐蔽性,制退器排出的浓烟很容易暴露火炮的位置。
1935年7月10日至12月16日,开始了测试。
1935年7月,92号工厂接到命令,在4个月内生产一批(共10门)F-22。
这批火炮也接收了试验。
最终通过了测试,在1936年5月11日的OK110/SS号命令里,F-22被定型为“1936年型76.2mm师属加农炮”。
该命令规定产量为1936年底前500门,1937年底前2500门。
F-22有着不少缺点,量产中进行过许多的改进。
试验报告中表明:“F-22全长过长,不易操控。
越障高度太低(只有350mm),机动差。
射击时火炮振动很大,影响了射击精度,这种火炮被称作通用火炮,但是它作为任何一种用途时,效果都不理想。
”主要参数炮重1620公斤射速12-15发/分炮手5人穿甲力参数弹种角度距离(米)100 457 915 1372 1829Pz.gr.39 90 133 120 108 9787Pz.gr.39 60 108 98 88 7971Pz.gr.40 90 190 158 130 10684Pz.gr.40 60 152 118 92 7155射击力参数弹种弹重(公斤)初速(米/妙)射程(米)OF-350 6.2 706 13630O-350A 6.21 706 13630D-350 6.45 706 13630BR-350A (AP) ? 690 7000BR-350B (AP) ? 690 7000BR-350SP (AP) ? 690 7000Pz.gr.39 (AP) 7.54 740 4000Pz.gr.40 (APS) 4.05 990 500HL.gr.38 (HEAT) ? 450 1000Sp.gr.39 (Fragm.) 6.2 550 10000来源:本站整理二战苏联轻型野战火炮“除旧立新”-1927年式团属野战炮1926年4月22日,苏维埃炮兵委员会召开了一个特别会议,商讨装备团属火炮的问题。
一战简史新武器的崛起
一战简史新武器的崛起一战简史:新武器的崛起第一章:战争爆发前的紧张氛围1914年,一战爆发之前的欧洲处于紧张的氛围之中。
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和领土争端不断升级,战争的阴云愈发密布。
双方开始积极策划并研发新的武器,希冀能够在战局中占据优势。
第二章:毒气的恶魔呼啸而来战争打响后不久,毒气被引入战场,成为一战中最令人闻风丧胆的新武器之一。
最初的毒气攻击来自德国军队,他们利用氯气使敌军痛苦万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国家也纷纷效仿,开发出各种各样的毒气。
第三章:坦克的崛起法国坦克“勇敢”号于1916年首次亮相战场,标志着坦克在一战中的崛起。
坦克的出现给步兵提供了重要的火力支持和装甲保护,改变了战争的格局。
德国、英国和俄罗斯等国家也相继推出了自己的坦克。
第四章:飞机的战斗飞机在一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刚开始时,飞机主要用于侦察和观察敌军动态。
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飞机逐渐演变为空中作战的主力武器。
双方的飞行员进行空中战斗,争夺制空权,飞机成为了一战中的王牌。
第五章:火炮的演进一战中的火炮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火炮的射程、精确度和威力都得到了提升。
大炮和迫击炮的使用成为战场上常见的景象,对敌军的压制和攻击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六章:潜艇的威胁潜艇这一新兴的武器形式给战争带来了全新的维度。
德国的潜艇封锁行动严重威胁到了英国的海上供应线,使得德国能够有效地限制对方的物资和军事援助。
潜艇的出现使得海战规模扩大,对于军事战略和规划提出了新的挑战。
第七章:机枪的压制乱舞机枪作为一战中最具震撼力的杀伤武器之一,给步兵战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制力。
机枪的连续射击能够迅速消灭敌军,因此成为了战场上的噩梦。
双方争夺机枪控制权,以期在战争中占据上风。
第八章:对战术和战略的影响新武器的崛起不仅影响了战场的实力对比,也对战术和战略产生了重大影响。
战争双方不断适应新武器的使用,改变作战方式。
同时,新武器也推动了科技的发展,为未来的军事技术奠定了基础。
蹒跚的启动——百年坦克之苏/俄篇(1920~1936)
蹒跚的启动——百年坦克之苏/俄篇(1920~1936)作者:元佑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4年第3期作为坦克百年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环”,历经近95年发展的苏联(俄罗斯)坦克是必须被提及的。
那么在这95年的漫长岁月里,苏俄坦克工业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我们先来梳理一下苏/俄坦克工业的发展历程。
特殊的缘起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于西线战场的坦克作为一种新兴武器吸引了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极大关注,这不仅包括那些成功地制造出坦克的参战国,还包括那些没有能力制造坦克,但一直在观察并反思着西线战争的国家,在沙俄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苏俄便属其一。
一战的惨痛经历告诉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静态战争是一场没有赢者的角斗,只能耗尽参战方的人力和物质资源。
哪一方的家底薄,哪一方便先倒下,在这种实力的比拼中,一切战争计策都成为了华而不实的表演。
然而,这种残酷的战争规则却是新生的苏联所无法接受的,原因很简单,经过了4年东线战争的消耗,沙俄帝国积攒的实力已被消耗一空,面对由协约国武装起来的白卫军,红色政权已经没有本钱再去打一场消耗战。
幸运的是,白卫军同样没有足够的本钱去打一场硬碰硬的消耗战,结果在3年的苏联国内战争中,出现了一种奇特的战争形势,双方都尽力避免在壕堑中流尽最后一滴血,于是他们便在不停地运动,企图在运动中寻求以最小代价歼敌的机会。
另一方面,自古以来的哥萨克骑兵传统无疑非常适合这种战争形势。
不过这场战争发生的时间毕竟是上世纪20年代,现代化的元素不可避免地渗透进了这场撕杀,于是作为骑兵的天然延续,首先出现于西线战场的坦克,以一种完全不同的理由引起了红军的深刻关注。
从仿制起步在苏维埃国内战争(1918~1920)期间,红军已经拥有少量装甲兵的兵器,包括装甲列车、装甲汽车和一些缴获的坦克。
其数量虽少,但在打击白匪军的作战中,仍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1920年,苏联红军建立了第一批汽车坦克队,每队有3~4辆缴获的坦克、3~4辆摩托车、3辆轻便汽车、4辆载重汽车,1个铁道列车编组(约30节车厢)。
威力巨大是缺点,英国一战的攻城重炮兴衰史
威力巨大是缺点,英国一战的攻城重炮兴衰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炮兵是最主要的陆战武器,1915年,德军停止进攻,建立了防线确保他们始终占据着战术优势。
“阵地战”,在许多方面其实攻城战,面对日益复杂和强大的防御工事,英军面临的前景是,要么接受德国的新疆域,要么在德国人选择的地方发动进攻,为了打破这些要塞,英国基奇纳勋爵号召经验丰富的炮手志愿加入攻城连,有260万人响应了他的号召,1914年至1918年间,英国的重型攻城炮兵将弗朗姆32重型炮兵连和6个攻城炮兵连扩充为117个重型炮兵连和401个攻城炮兵连,这些重型攻城炮兵是如何战斗的呢?一:重型攻城炮的起源1899年,皇家炮兵被分为两个独立的部队:皇家骑兵炮兵(RHA)和皇家野战炮兵(RFA),以及由皇家警备队炮兵(RGA)。
这一分法持续到1924年,其目的是确保技术要求高但相当乏味的皇家警备炮兵部队能够吸引具有适当素质的军官,并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晋升机会。
1899年,面对着进攻现代化堡垒的前景,英国军械总干事从奥匈帝国斯柯达公司(著名的大口径攻城迫击炮和榴弹炮的主要制造商)购买了四门M1898式24厘米攻城榴弹炮。
当时任何较重的武器都属于“攻城炮”。
攻城炮一般都是拆成小块分开装载,到达目的地后再重新组装。
在布尔战争(1899-1901)后期,攻城列车被部署到南非,但没有取得多大成功。
而且由于精度不高、射程不够远,它们很快就被降级为训练部队。
为了增加攻城火炮的机动性,英军放弃了静态的攻城支架,通过开发弹性炮架使得围攻火炮更加机动化,一种4.7英寸海岸防卫炮被英国皇家海军成功地带上岸以增援英国野战炮,极大地扩展了陆军野战炮兵的射程和打击能力,但他们重达几吨,由八辆车组成的车队拉着走,只能以步行的速度移动,刚好能跟上机械化之前的野战军。
对于正在接受快速机动战争训练的英国军队来说,攻城炮似乎不合时宜,也不灵活。
这使得缓慢而精心策划的攻城炮很快就被抛弃了,1904- 1905年的日俄战争重新燃起英国对围城战的兴趣,成立了由三支攻城连组成的重型旅,重新装备了4.7英寸海岸防卫炮,由海岸炮兵人员操作。
联合作战战例解析第一章
第一章联合作战发展历程“史例可以说明一切问题,在经验科学中,它们最有说服力。
尤其在军事术史中更是这样。
”——[普鲁士]克劳塞维茨从任何意义上说.军事上的革命只能出现在这样一个时候.即新的文明兴起并向旧文明挑战,整个社会发生转变。
迫使武装部队从技术和文化到编制、战略、战术、训练、条令和后勤等各个层次都同时发生变化。
——[美]托富勒一联合作战,是战争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军事家们对一种特定作战形式赋予的称渭。
,早在1920年美国陆军和海军联合委员会出版的《陆军和海军的联合作战》中,就使用了联合作战一词。
但历史地看,联合作战的实践比人们从理论上总结联合作战要早得多,只是早期人们没有使用联合作战这种称谢。
如何判断某次作战是否属于联合作战,主要把握两个基本标准:一是看是否有多个军兵种共同参战,并围绕一个目的统一行动。
单一军兵种作战,不是联合作战,只有多军兵种围绕4个共同目的协同作战,才是联合作战。
二是看有没有统一指挥。
对所有参战的军兵种力量实施统一的指挥,是衡量一次作战是否为联合作战的重要标准。
在一次作战中具备了这两条,作战就具有了联合性质。
虽然古代作战不可能有现代的技术装备与指挥系统,但具有联合性质的作战很早就出现了。
战争出现之初,交战主要在陆战场七进行。
随着舟船在战争中的运用,水(海)军逐步成为独立的军事力量类型。
在统一指挥下,水(海)上力量与陆上力量共同作战时,具有联合性质的作战便产生了。
自战争产生,人类就没有停止对先进作战手段和作战方式的追求,并不断把社会最先进的技术用于战争。
联合作战是军事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结果。
虽然作战方式的演变过程极为漫长,但发展的脚步却从未停息。
在技术推动、作战需求牵弓l、战争实践催化和作战理论引导的共同作用下,作战方式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最终产生厂联合作战。
而在推动作战方式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技术推动最具根本性。
正如恩格斯所说:“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并且已经用于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地,而且往往是违反指挥宫的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的改变甚至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厉害武器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噩梦。
战火席卷欧、亚、非三大洲,参战国家地区达34个,受战祸波及的人口达15亿以上,约占当时世界人口总数的75%。
双方动员的兵力达889个师,共计7400万人,共有840万人阵亡,另有2100万人受伤。
造成如此巨大损失的原因除了当时的战术影响以外,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科技”,也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让我们回顾一下在一战中首次使用,或者得到快速发展的武器。
德国A7V战斗坦克德国A7V战斗坦克是对德国的早期坦克,德国战车的老祖宗。
1918年3月11日,在圣康坦战斗中,A7V坦克首次投入战斗。
4月24日,德军的A7V坦克和英军的Ⅳ型坦克首次交锋,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坦克战。
A7V坦克的战斗全重为30吨,最大特点是世界上乘员人数最多的坦克。
18人的布置是除了车长、驾驶员、炮手、装填手外,光机枪手就有12人,另有2名机械师。
这18名乘员还是从不同的部队抽调来的,车长为军士或军官,驾驶员和机械师来自工兵部队,炮手和装填手来自炮兵部队,12名机枪手来自步兵部队。
这也为整车的指挥和协同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Mark I 坦克Mark I 坦克由英国研制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于英国军队服役,是世界上第一种正式参与战争的坦克,Mark I 坦克在1916年8月开始服役,并于1916年9月15日首次应用在索姆河战役上。
它的主要作用是破坏战场上的铁丝网、越过战壕、亦能抵御小型武器的射击。
Mark I型坦克的操控十分困难,转弯是依靠控制左右两边履带的速度。
坦克乘员共有8人,指挥官与驾驶各一人纵列并坐于坦克前部,指挥官与驾驶都负责操控坦克,坦克后部还有2人要分别站着操作左右各一个的2段变速传动箱,也就是说操控一辆Mark I 坦克需要4个人。
因车内非常嘈吵,前方及后方的乘员会先用扳手大力敲打引擎盒引起对方注意,再用手势去沟通。
其余的四人就是炮手以及装填手,装填手与齿轮员还要兼当机枪手。
马克沁机枪马克沁机枪诞生于一战前,但真正让马克沁出风头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萨沙讲史堂第十二期】元首的超级玩具:古斯塔夫700毫米列车炮
【萨沙讲史堂第十二期】元首的超级玩具:古斯塔夫700毫米列车炮火炮在一战和二战中都被称为战场铁锤,是战场最主要的杀伤武器之一。
他们的口径一般从20毫米到200毫米,一般100毫米口径的火炮,已经算是大家伙了。
不过,确有一些火炮中的巨兽,它们的体积巨大、口径惊人、威力更是恐怖。
这种巨炮的代表之作,就是我们今天要说到的列车巨炮古斯塔夫。
威力无穷的列车炮早在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各国军方高层就意识到一个非常令人沮丧的问题。
无论火炮科学如何飞速发展,依靠步兵装备的常规火炮,都很难摧毁敌方精心修筑的要塞工事。
早在19世纪中叶的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双方凭借着坚固的要塞工事,往往能够阻挡敌军重兵进攻部队数月之久。
步兵的火炮打在这些要塞上,只能溅起一些石屑,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
在防御武器也很差劲的情况下(士兵只有前膛装弹的单发燧发枪,只能在200米内使用,精确射击距离只有几十米),进攻一方仍然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在实战中,美国南军和北军的将军们清醒的感觉到,依靠中小口径的步兵火炮是无法摧毁这些坚固工事,唯一的办法是必须使用大口径的重炮。
可惜在当时来说,想使用大口径火炮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北军长驱上千公里杀入南军后方作战,一路上的地形复杂,路途遥远。
大口径火炮受冶金技术的制约,往往重量很大,需要大量的马匹才能够拉动。
而马的力量毕竟有限,重炮即使在非常良好的道路上的前进速度也非常缓慢。
一旦遭遇较差的路况,比如泥泞、雨雪,这些马匹运输部队就只能停在原地发呆,等前方修好了路或者天气好转再说。
这些问题导致重炮无法有效跟随步兵前进,不能给予步兵急需的火力支援。
话虽如此,既然已经打仗了,自然要想尽一切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用中国人的话来说,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各国的军事高层们想到了一个很实际的办法,就是利用已经蓬勃发展的铁道和火车作为重炮的运载工具,将重炮和铁道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全新的武器。
这个构思在当时看来是比较容易实现的。
北洋政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军事行动
北洋政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军事行动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多次爆发经济危机。
因为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所以国与国之间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资源,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特别是在欧洲,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即以“德奥意”组成的“同盟国”和以“英法俄”组成的“协约国”。
1914年,战争首先在欧洲爆发(意大利为了己方的利益最终倒向了“协约国”),随后战火波及亚、非,战争直到1918年11月宣告结束,事实上战火并未能马上熄灭,仍然在世界某些角落继续燃烧。
一战爆发之后,当时中国主政的北洋政府于1914年8月宣布中立。
但邻邦日本却于同月对德宣战。
接着,日英联军向盘踞在山东的德军发起进攻。
在攻占青岛之战中,日军出动了三万人,三十九艘战舰,英军出动了一千五百人,两艘战舰。
而德军在山东青岛仅拥有五千人及五艘战舰。
德军寡不敌众,向日英联军投降。
日、英、德在山东交战时,北洋政府实际上按日俄战争的先例,保持了中立。
日英对德的军事行动局限于山东。
山东战事结束之后,德奥在华仍旧据有天津、汉口等租界,并保持着驻军。
1917年德国宣布进行无限制潜艇战,北洋政府步各国后尘对德宣战。
(此时袁世凯因为称帝而在全国的一片反对声中死亡,北洋政府的首脑接连换人,外交政策亦有变化)北洋政府在对德宣战的同时,马上出兵收回了德奥二国在中国境内的租界。
(包括天津和汉口)德奥二国在租界内的驻军被北洋军勒令解除武装,其武器被没收;德奥二国在租界内的兵营也被北洋军接管,其士兵被监视。
至此,自日英出兵山东之后,德国在华残留的兵力被北洋军彻底清除。
同时,德奥二国与满清签定的不平等条约不再被北洋政府承认,其治外法权被撤销。
每年付给德奥二国的庚子赔款亦被北洋政府一笔钩销。
(战后,北洋政府于和德国于1921年5月20日订立协约,德国声明取消在华特权。
“此协议为中国自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以来,第一次缔造的平等条约。
”《中国不平等条约之废除》王世杰、吴庆育著)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了俄国革命的诱因。
一战火炮
高低射界:0度~+42.3度
水平射界:12度
弹丸重:(43~43.6)kg
弹药初速:(448~453)m/sec
重量:3220/3300kg
最大射程:11900/11500m
施奈德155mm1917年式长管加农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17年
口径 :155mm
炮管长:38.2倍口径
高低射界:0度~+35度
水平射界:60度
弹丸重:41/43.1kg
弹药初速:717m/sec
重量:11200kg
最大射程:19500/16300m
194mm强力火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17?年
口径 :194mm
弹药初速:725m/sec
发射速度:(2~4)发/分钟或100发/小时
重量:32600kg
最大射程:20800m
最大射程:(7000~9700)m
152.4mm1910年型榴弹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10年
口径:152.4mm
弹药初速:640m/sec
重量:4000kg
最大射程:12400m
152.4mm1915/1917年型榴弹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15/17年
口径 :152.4mm
高低射界:0度~+41度
水平射界:6度
弹丸重:42.9/41kg
弹药初速:291/320m/sec
发射速度:15发/分钟
重量:3200kg
最大射程:6280m
155mm1915年式短管榴弹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16?年
口径 :155mm
一战美国火炮
一战美国火炮法式37mm1916年型步兵炮生产或服役年份:1916年口径:37mm高低射界:?度~+21度弹丸重:0.56/0.45kg弹药初速:402m/sec发射速度:(15~20)发/分钟重量:160.5kg操作人数:7人最大射程:2400m(有效射程1500m)75mm1917年型野炮生产或服役年份:1917年口径:75mm炮管长:30倍口径高低射界:-5度~+16度水平射界:3度弹丸重:(6.3--7.8)kg(高爆弹),6.4kg(穿甲弹) 弹药初速:571m/sec重量:1340kg最大射程:(10600--10700)m3英寸1918年型高射炮生产或服役年份:1918年口径:76.2mm炮管长:(50--55)倍口径其余不详4.7英寸1906年型野炮生产或服役年份:1906年口径:120mm炮管长:27.5倍口径(3.3m)高低射界:-5度~+15度水平射界:8度弹丸重:27.22kg弹药初速:518m/sec重量:3983kg最大射程:7270m英式1917年式203mm重榴弹炮生产或服役年份:1917年口径:203.2mm炮管长:16倍口径高低射界:0度~+50度水平射界:8度弹丸重:90.7kg(高爆弹),116kg(穿甲高爆弹)弹药初速:388m/sec重量:8700kg最大射程:9500m海军1918年式7英寸卡车-履带拖拽式MK2型加农炮生产或服役年份:1918年口径:177.8mm炮管长:45?倍口径高低射界:最高仰角40度弹丸重:74.8kg重量:32000kg最大射程:15000/22000/21900m法式75mm1897年型野炮生产或服役年份:1897?年口径:75mm炮管长:34.5倍口径上下射界:-12度~+18度弹丸重:7.24/7.98kg弹药初速:529/550m/sec重量:1140kg最大射程:8500/11200m3英寸1902年型野炮生产或服役年份:1902?年口径:75mm炮管长:29.2倍口径弹丸重:6.8kg弹药初速:518m/sec重量:970kg最大射程:6860/8650m牛顿(Newton)6英寸迫击炮生产或服役年份:1917年口径:152.4mm上下射界:+45度~+77度弹丸重:27kg最大射程:90m--1300m施奈德1917年式155mm榴弹炮生产或服役年份:1917年口径:155mm炮管长:15.3倍口径弹丸重:43.55kg弹药初速:450m/sec重量:3250kg最大射程:11900(11500?)m 1917年式155mm远程加农炮生产或服役年份:1918年口径:155mm炮管长:38.2倍口径高低射界:最高仰角35度水平射界:60度弹丸重:43.1kg弹药初速:717m/sec重量:11200kg最大射程:16300m。
世界史上十大伤亡人数最多的战役故事
世界史上十大伤亡人数最多的战役故事战争是一种集体、集团、组织、民族、派别、国家、政府互相使用暴力、攻击、杀戮等行为,使敌对双方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经济、领土的完整性等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战斗。
所以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分享一篇关于战争的故事吧。
世界史上十大伤亡人数最多的战役1.巴巴罗萨行动1941年的6月,在拿下法国逼退英国之后,希特勒志得意满,决定发动对苏联的全面战争。
三百三十多万德国精锐对苏联发动奇袭,横扫半个东欧平原,一举歼灭了数百万懵懂的苏联红军。
这就是著名的巴巴罗萨计划,行动名称以德国著名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绰号“红胡子”命名。
此战伤亡人数在一百四十万到五百万之间,是著名绞肉战、导致数千万人死亡的苏德战争的开端。
2.勃鲁西洛夫攻势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的一方俄国为了缓解法国的压力,主动在乌克兰发起的一起攻势,战役从1916年的6月4日一直延继到八月初,战役名称以俄国的指挥官司布鲁西洛夫命名。
布鲁西洛夫一改以往惯用的大集团进攻的人海战术,转而采用使用较小的作战单位攻击对方战线的薄弱点,打开缺点再挺进的突击战术。
这一战术后面反为德国大量采用,并在二战中进化为闪电战。
从而宣告了堑壕战的结束。
这一次战役以俄国的胜利而告终,敌方同盟国(德意志第二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自此战后,从攻势转为了守势。
交战双方俄军死亡五十万,奥匈帝国损失150万(40万被俘),德国损失35万。
不过,俄国虽然取得了战役的胜利,但大量的人员伤亡成为催垮沙俄帝国的最后稻草。
一年后,俄国迎来了十月革命。
3.斯大林格勒战役巴巴罗萨行动后期,德国的闪电战开始遭遇苏联的顽强抵抗,德国在莫斯科受阻后,决定集中兵力进攻斯大林格勒,以切断苏联的补给线。
这一场战役是人类史上最为残酷的战役,“敌我距离不再是用米来丈量,而是用尸体。
就算德军已经占领了十月革命工厂的一半厂房,但另一半厂房里,苏军的生产照旧进行。
坦克一下流水线马上就开火。
”斯大林格勒被称为血肉城墙,苏联付出一百万人以上的伤亡,而苏联宣称消灭了轴心国一百五十万人。
一次战役改变火炮家族面貌
一次战役改变火炮家族面貌陈一川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人类第一场工业化战争,它的恐怖很大程度上是由初露头角的现代火炮所造成的。
当西线战事进入堑壕战泥潭后,协约国和同盟国都有些措手不及。
尤其是炮兵对堑壕战准备不足,只能一方面发挥前线官兵的创造力,因陋就简,土法上马。
另一方面后方的武器设计师依臼炮的设计理念,开始设计适合堑壕战环境的新型火炮。
现代堑壕火炮的鼻祖尽管在19世纪50年代的克里米亚战争中堑壕战就已为各国所熟知,但交战双方真正发展出多种高效的堑壕战武器(包括火炮)还是在日俄战争时期。
战争中守卫旅顺口的沙俄军队为对付日本人的堑壕而在当地修械所试制了迫击炮。
根据俄方资料记载,1904年11月高巴特大尉发明的这种迫击炮采用47毫米海军炮的炮身改制而成,实质是一种杆式迫击炮。
其超口径炮弹的前端是装有6千克硝化棉炸药的圆锥体弹头,后部则是插入迫击炮炮口的长木杆,木杆上套有可以滑动的铁环,铁环上装有四个铁质尾翅。
为避免发射药的巨大推力折断木杆,在药筒前端还装有铅塞进行分隔。
这种改造炮使用起来不算方便,装填时须先像正常的身管火炮一样从炮尾装入带铅塞的药筒,再从炮口插入炮弹。
炮弹射出后铁环与尾翅滑到木杆末端(木杆末端有凸出部防止尾翅脱落),协助保持炮弹的飞行姿态。
此后包括著名的普提罗夫工厂在内的诸多沙俄工厂开始制造制式迫击炮,一战期间沙俄军队装备的迫击炮类型也颇为繁多。
而日本方面,早在1904年5月,时任日军第3军攻城炮兵司令部攻城工兵厂长的今泽义雄中佐就开发出了“迫击炮”(中文“迫击炮”一词即来源于日文)。
这种迫击炮的原形是日本传统的焰火装置“手筒花火”。
其“炮身”与花火筒一样是用竹条加固的木筒,有120毫米与180毫米两种口径,发射的弹丸分别重1千克与1.5千克。
这种武器的效能显然不能与俄军迫击炮相提并论,因而日军于1905年试制了金属炮身的105毫米迫击炮,但随着日俄战争结束而停止研发。
然而日本并未放弃迫击炮,1909-1911年间日军研制成功95毫米的“重迫击炮”与75毫米“轻迫击炮”,它们也是发射超口径炮弹的杆式迫击炮。
一战主要战役介绍
一战主要战役介绍2007年01月10日星期三12:44俄军1916年夏季进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军于1916年夏季对德奥联军实施的进攻战役。
又称俄军西南方面军夏季进攻战役或布鲁西洛夫突破。
1916年4月,俄军大本营根据协约国尚蒂伊军事会议达成的协议,计划于6月中旬发动大规模进攻,以西方面军向维尔诺方向实施主攻,以北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实施助攻。
俄西南方面军(辖第8、第11、第7、第9集团军,共万人、1770门轻炮、168门重炮,由.布鲁西洛夫指挥)为支援意军,决定提前发动进攻。
其企图是:第8集团军在21公里宽正面上向卢茨克方向实施主攻,其他各集团军分别选择数个突破地段采取行动,以便在450公里宽的战线上多点突破,使敌军难以判断主攻方向,无法向主攻方向输送兵力。
战役准备极为周密、隐蔽。
6月4日,俄军西南方面军经短促炮火准备后发起进攻。
第8集团军击退奥军第4集团军,7日占领卢茨克,威胁交通枢纽科韦利;第9集团军在奥努特、多布罗诺乌茨地段突破奥军第7集团军防线,18日攻占切尔诺夫策;第11、第7集团军进展不大。
24日,西方面军第3集团军转隶西南方面军,配合第8集团军强渡斯托霍德河,未果。
西方面军于6月15日和7月3~9日两次发起进攻,皆以失败告终。
7月9日,俄军改由西南方面军担任主攻。
第3、第8和预备队特别集团军在斯托霍德河与德奥联军激战,互有胜负;第11集团军攻占布罗德;第7、第9集团军肃清加利西亚南部地区敌军,逼近喀尔巴阡山口。
9月20日,俄军遭德奥联军猛烈反击,被迫停止进攻。
此役,俄军损失近100万人,向前推进50~150公里;德奥联军损失约150万人。
战役中德奥被迫从西线和意大利战线抽调兵力加强奥匈战线,从而减轻了法军在凡尔登受到的压力,并使奥军暂停对意大利的进攻;俄军的胜利促使罗马尼亚加入协约国一方。
战役的主要特点是,在漫长战线上以一点为主,实施多点正面突破。
这种突破防线的新样式,在大战后期曾得到广泛运用。
无情的大炮巨型火炮在一战中的应用
无情的大炮巨型火炮在一战中的应用无情的大炮:巨型火炮在一战中的应用一战是20世纪初期最具影响力和破坏性的战争之一。
在这场战争中,火炮作为当时的主要火器装备之一,在军事战略和战术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中,巨型火炮以其威力强大、射程远大、杀伤力强等特点成为火炮的代表。
本文将从巨型火炮的使用背景、特点以及在一战中的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巨型火炮的使用背景1. 巨型火炮的出现背景:近代军事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火炮的威力逐渐增强,而巨型火炮的诞生则是当时大炮技术演化的必然结果。
2. 技术革新的催化剂:钢铁工业的发展为巨型火炮的制造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推动了火炮技术革新的进程。
二、巨型火炮的特点1. 威力强大:巨型火炮以其巨大的炮口口径和发射能量,能够对目标造成毁灭性打击。
2. 射程远大:相比较于常规火炮,巨型火炮的射程更远,能够有效地攻击敌人在远处的目标。
3. 杀伤力强:由于巨型火炮的炮弹威力和质量更高,因此在击中目标时能够造成更为严重的杀伤。
4. 装备耗费大:巨型火炮由于体积庞大、制造复杂,需要投入大量的物力和人力进行制造和运输。
三、巨型火炮在一战中的实际应用1. 阵地火炮:巨型火炮常常被用于布置在固定的战术阵地上,用于攻击敌人的目标,如敌方的部队、工事、工事等。
2. 海岸炮台:一战期间,巨型火炮被广泛用于加强沿海防御,保卫重要港口和海岸线。
这些火炮的射程远大,能够有效地控制和抵御敌舰的进攻。
四、巨型火炮的应用效果1. 打击力量:巨型火炮的使用使得军队能够远距离发射炮弹,毁灭性打击敌人的目标,使其无法提供有效抵抗。
2. 心理压力:大规模使用巨型火炮在敌军阵地展开猛烈的炮火射击,对敌人的士气产生很大的压制作用,瓦解其战斗意志。
五、巨型火炮应用的局限性和改进1. 运输困难:巨型火炮体积庞大,重量沉重,运输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资支持,且速度较慢,影响作战效率。
2. 受地形限制:巨型火炮在山地和森林等复杂地形环境下的使用存在困难,并且很难迅速转移。
“喀秋莎”火箭炮一战成名
说到“喀秋莎”多管火箭炮,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能够迅速地将大量的炸药倾泻于目标地,由于其杀伤力很强,使其从二战活跃至今。
苏联红军的炮兵在卫国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斯大林称“炮兵是战争之神”。
火箭炮:苏俄的“暴风骤雨”式武器虽然火箭是我国最早发明的,但提到大口径的火箭炮(也叫“火箭弹”),不得不承认早期的创造者和实践者都应归属俄国。
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苏俄在历史上就是大陆型国家思维居主导地位,在军事力量上则呈现陆强海弱,一直推崇“大陆军主义”以及“大炮兵主义”,对炮兵建设十分重视并不遗余力。
苏俄科技实力不足,却擅长独辟蹊径搞“简单粗暴”的武器,火箭炮正是此类武器。
苏联火箭武器的研制里程可以追溯到沙俄时代。
一战爆发后,苦于飞机装备的武器威力不足,俄国人便想在飞机上安装大威力的航空武器。
大口径机枪和机炮的重量和后坐力太大,难以在简陋的战斗机上安装。
聪明的俄国工程师想到了航空火箭。
但由于不信任自己的技术,俄国高层未能允许工厂开发航空火箭弹。
“十月革命”成功后,为了对抗白匪军袭扰,苏俄的火箭专家便设计出了可以用卡车运载并发射的火箭弹。
1928年的一次实验中火箭弹的稳定飞行距离高达400米。
经过多次改进后,射程已达1800米。
在1939年的诺门坎战役中,苏联飞行员用空射火箭弹狠狠地教训了嚣张的日军。
但此时的火箭弹射击散布相当大,火箭设计师最终设计出了一字型的火箭发射架。
它由八根钢轨组成,每根钢轨上下各装一枚火箭弹,这样一辆卡车就能一次性发射16枚火箭弹。
而射出16枚火箭弹的时间,只需要不到10秒。
射苏联红军的“喀秋莎”火箭炮系统(图片来自网络)中国军转民7273史海烟云HISTORYZ但空军前去侦查时只发现了5辆高速撤退的卡车。
因为目标较小,并未发动攻击。
“喀秋莎”火箭炮初战就显示了巨大的威力,从未见过这种可怕火炮的德军惊恐地称之为“魔鬼火炮”。
抗美援朝战场我军使用“喀秋莎”被美军误以为用了“原子炮”时间来到了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由于当时苏联和中国属于同一阵营,所以“喀秋莎”火箭炮也顺理成章的被引入到中国,并奠定了中国火箭炮的基础。
雅克萨之战的俄军装备情况
雅克萨之战的俄军装备情况俄国人派到东方来的探险队,基本都不是什么好人,也不是什么正规的军队,这些人中,主事的往往是一些落魄的沙俄贵族或是退役军官一类的有一些军事素养却在国内不得志的家伙,抱着对财富的渴望和生活走投无路的窘迫,和沙俄的大贵族签订了开拓委托协议,得到了其一定的投资,然后纠结其一群比自己更不如的落魄平民甚至是被判流放的罪犯恶棍,就跑到离开家乡万里之遥的地方来探险,寻找发财的机会。
由于一路上需要穿越茂密的几乎没有得到原始森林,这些森林里几乎没有道路,探险者更多的只能依靠着河流来迁徙。
同时由于几乎都是处女地,这些河流也只能容纳小型的木舟勉强行驶,所以,除了少量的粗重结实的火绳枪之外,俄国探险队其实也没有太多先进的武器。
至于犀利的火炮,也不多,特别是由于西伯利亚一路过来,原始而落后的土著人社会,让他们根本没有多少弹药可以补充,对于火炮来说,真正沉重的其实是他们发射的弹药。
哪怕是最简单的实心铁球,也不是落后的远东森林中可以生产的,那些野人甚至连铁器都没有呢!否则也不会被俄罗斯人打得落花流水了。
实际上,这种火炮弹药的短缺,一直以来都困扰着俄国人,因此,在清军以往和罗刹人交战的历史中,往往是清军携带了大量火炮而俄国人只能用火绳枪还击。
直到第一次雅克萨战争的时候,整个雅克萨城内竟然只有4发火炮的弹药,注意是总共4发,而不是每门四发。
在清军入关以后,重型攻城火炮——红衣大炮为清军征服南明立下了汗马功劳。
因此,清朝到康熙都颇为重视火炮。
具记载,在第二次雅克萨之战,既被广为流传的康熙皇帝御驾亲征雅克萨的那场战争中,清军共计拥有大小火炮上百门,士兵上万人,围攻仅有区区600人守卫的雅克萨城近一年时间而无法攻克,最后竟然是清军的后勤承担不住,再加上尼布楚的俄国西伯利亚总督发出了增派2000援军的战争威胁,最后清军只得灰溜溜的主动撤退并于俄国人展开了谈判,把许多俄国人势力未曾到达的地区明确的划分给了俄国人,然后自我满足的称之为一次抵抗俄国侵略者的伟大胜利。
一战沙俄火炮
一战沙俄火炮1877年式87mm野炮生产或服役年份:1877年(德俄合作)口径:87mm炮管长:24倍口径,18倍口径(俄式骑兵型)上下射角:0度~+20度水平射角:0度弹丸重:6.8kg弹药初速:445m/sec,412m/sec(俄式骑兵型)重量:445kg,360kg(俄式骑兵型)最大射程:6500m,6000m(俄式骑兵型)1877年式107mm野战加农炮生产或服役年份:1877年(德俄合作)口径:107mm炮管长:19倍口径上下射角:0度~+20度水平射角:0度弹丸重:12.5kg弹药初速:411m/sec重量:1213kg最大射程:5300m1877年式107mm攻城加农炮生产或服役年份:1877年(德俄合作)口径:107mm炮管长:24倍口径上下射角:?度~?度水平射角:?度弹丸重:8.3kg弹药初速:543m/sec重量:2500kg最大射程:8300m1877年式152mm-120p(此指炮管重。
pud,俄重量单位,1pud约为16.38kg)攻城加农炮生产或服役年份:1877年口径:152.4mm炮管长:21.3倍口径上下射角:-18度~+40度水平射角:0度弹药初速:(251~390)m/sec重量:3425kg最大射程:(7100~9300)m1877年式152mm-190p攻城加农炮生产或服役年份:1877年口径:152.4mm其他资料不详。
1877年式279mm迫击炮生产或服役年份:1877年口径:9英寸其他资料不详。
1877年式229mm迫击炮生产或服役年份:1877年口径:229mm炮管长:12倍口径上下射角:?度~?度水平射角:?度弹丸重:(122.9~135)kg弹药初速:(305~335)m/sec重量:3286kg最大射程:(7200~7470)m1895年式87mm野炮生产或服役年份:1895年口径:87mm炮管长:24倍口径,18倍口径(骑兵型) 上下射角:0度~+20度水平射角:4度弹丸重:6.8kg弹药初速:445m/sec,412m/sec(骑兵型) 重量:455kg,370kg(骑兵型)最大射程:6500m,6000m(骑兵型) 1900年式76mm野炮生产或服役年份:1900年口径:76.2mm炮管长:30倍口径上下射角:-6度~+17度水平射角:2.5度弹药初速:590m/sec重量:1040kg最大射程:(6700~8800)m1902年式76mm野炮生产或服役年份:1900年口径:76.2mm炮管长:2.286m(30倍口径)上下射角:-6度~+17度水平射角:3度弹丸重:6.4kg(高爆弹),6.3kg(穿甲弹)(7.45kg?) 弹药初速:(460~605)(588?)m/sec重量:1100(1040?)kg最大射程:(7900~10600)(9600?)m1904年式152mm-200p加农炮生产或服役年份:1904年口径:152.4mm炮管长:30倍口径上下射角:-3.5度~+40.5度水平射角:0度弹丸重:41.1kg(40.1kg?)弹药初速:623m/sec重量:5437(5430?)kg最大射程:14200(11200?)m1904年式76mm山炮生产或服役年份:1904年口径:76.2mm炮管长:1.014m(13.3倍口径)上下射角:-5度~+35度水平射角:2.5度弹丸重:6.5kg弹药初速:290m/sec重量:327kg最大射程:5500m1906/09年式76mm山炮生产或服役年份:1909年口径:76.2mm炮管长:1.257m(16.5倍口径)上下射角:-6(-10?)度~+28(+35?)度水平射角:2.25(50?6?)度弹丸重:6.5(6.35?)kg弹药初速:387(379?371?)m/sec重量:627(626?)kg最大射程:(7100~8400)(7000?8550?)m 施奈德1909年式105mm山地榴弹炮生产或服役年份:1909年口径:105mm炮管长:?m上下射角:0度~+60度水平射角:5度弹丸重:12kg弹药初速:300m/sec重量:730kg最大射程:6000m1909年式122mm榴弹炮生产或服役年份:1909年口径:121.92mm炮管长:15.4倍口径上下射角:-5度~+43度水平射角:4度弹丸重:(22.8~23.1)kg弹药初速:335m/sec重量:1340kg最大射程:7600m1910年式122mm榴弹炮生产或服役年份:1910年口径:121.92mm炮管长:12.8倍口径上下射角:-5度~+44.5度水平射角:(4~6)度弹丸重:(22.8~23.1)(21.8?)kg弹药初速:335m/sec重量:1330(1460?)kg最大射程:7700(8700?)m1910年式152mm榴弹炮生产或服役年份:1910年口径:152.4mm炮管长:12.5倍口径上下射角:-1度~+42度水平射角:6度弹丸重:43.5kg弹药初速:335m/sec重量:2250kg最大射程:(7700~8000)m1910年式105mm加农炮生产或服役年份:1910年(法俄合作) 口径:105mm炮管长:28倍口径上下射角:-5度~+37度水平射角:5度弹丸重:14.9kg弹药初速:559m/sec重量:2172kg最大射程:12000m1910年式107mm加农炮生产或服役年份:1910年(法俄合作) 口径:106.7mm炮管长:28倍口径上下射角:-5度~+37度水平射角:6度弹丸重:16.4(15.4?)kg弹药初速:579.1(296~630?)m/sec 发射速度:5发/分钟重量:2490(2172?)kg最大射程:11948(10500~13600?)m 1910年式76mm步兵炮生产或服役年份:1910年口径:76.2mm炮管长:1.372m(18倍口径)上下射角:?度~?度水平射角:?度弹丸重:(6.35~6.78)kg弹药初速:(371~380)m/sec重量:528kg最大射程:2500m1913年式76mm步兵炮生产或服役年份:1913年口径:76.2mm炮管长:1.257m(16.5倍口径)上下射角:-6度~+28度水平射角:4.5度弹丸重:(6.35~6.78)kg弹药初速:(371~380)m/sec重量:627kg最大射程:(6500~7000)m1910/13年式76mm步兵炮各项参数与1913年式76mm步兵炮基本相同1913年式107mm加农炮生产或服役年份:1913年口径:106.7mm炮管长:28倍口径上下射角:-5度~+37度水平射角:6度弹丸重:15.4kg弹药初速:296~630m/sec重量:2172kg最大射程:10500~13600m1914年式37mm步兵炮生产或服役年份:1914年口径:37mm炮管长:620mm(20倍口径)上下射角:?度~?度水平射角:?度弹丸重:?kg弹药初速:?m/sec重量:300kg最大射程:?m1914年式150mm榴弹炮生产或服役年份:1914年(原为日本38式榴弹炮,沙俄于1914年购入,故有此名) 口径:149.1mm炮管长:12倍口径上下射角:-5度~+43度水平射角:5度弹丸重:(40.5~43.0)kg(俄制弹药) 弹药初速:325m/sec重量:2030kg最大射程:7200m1915年式37mm步兵炮生产或服役年份:1914年口径:37mm炮管长:620mm(19倍口径)上下射角:+5度~+15度水平射角:?度弹丸重:?kg弹药初速:442.1m/sec重量:180.1kg最大射程:3200m1916年式91mm掷弹迫击炮生产或服役年份:1916年口径:91mm炮管长:?m上下射角:?度~?度水平射角:?度弹丸重:3.3kg弹药初速:100m/sec发射速度:4~5发/分钟重量:48kg最大射程:500m。
你敢相信?一战时还有青铜大炮参战,奥匈帝国M9499榴弹炮
你敢相信?一战时还有青铜大炮参战,奥匈帝国M9499榴弹炮M94/99式15厘米榴弹炮,是奥匈帝国在一战时使用的重型榴弹炮,与当时其他火炮不同的是,该炮其实是一门青铜大炮,它的炮管结构为青铜制造。
在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一下,青铜这种让人一听就很古老的材料,其实当今社会仍在广泛使用,它具有硬度高、导热性好、耐磨损、化学性质较稳定、易于铸造等优点,目前在轴承方面使用较多,而在19世纪前中期,仍然有大量的青铜火炮在使用,在钢铁冶炼技术进步后才逐渐退出火炮行列。
M94/99榴弹炮1891年,奥匈帝国开始研制新一代的150毫米榴弹炮,并在1894年取得成功,被称为M94式。
该炮原产地为奥匈帝国成员国的奥地利和匈牙利。
M94火炮实际口径为149毫米,主要部件炮管为青铜制造,既有可机动的轮式炮架,也有用于要塞的固定炮架。
M94/99榴弹炮与当时其他大炮一样,M94也没有弹性结构吸收后坐力,轮式炮架操作时主要依赖设置在炮轮后的滑坡结构,加上尾部炮架来抵挡后坐力,而要塞式的固定炮架则干脆得多,直接用笨重固定的炮架抵挡后坐力,对于150毫米级别的大炮来说倒也不难。
火炮采用经典的卧式炮闩,炮手需要转动笨重的螺纹结构实现闭锁射击。
火炮发射分装式弹药,最大射程6600码(约6000米)。
在1899年时,考虑到山地作战的需要,M94进行了适当的改装,炮管最大仰角提升到65°,能够以大角度攻击障碍物后面的敌人,这款改进型被称为M99。
后来为了适应高海拔地区的作战要求,火炮进一步进行改装,加强了耳轴和车轮等结构,以适应更为恶劣的拖曳环境,这些改装型号被称为M94/4和M99/4。
M94/99榴弹炮M94/99系列火炮伴随奥匈帝国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使用的军队也为奥地利和匈牙利的部队。
其实这款火炮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都已经落后了,在射程上甚至不如大部分中口径山炮,在炮战中占不到优势,一旦阵地暴露,很容易遭到对手优势射程的反击,而自身毫无反击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战沙俄火炮
1877年式87mm野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877年(德俄合作)
口径:87mm
炮管长:24倍口径,18倍口径(俄式骑兵型)
上下射角:0度~+20度
水平射角:0度
弹丸重:6.8kg
弹药初速:445m/sec,412m/sec(俄式骑兵型)
重量:445kg,360kg(俄式骑兵型)
最大射程:6500m,6000m(俄式骑兵型)
1877年式107mm野战加农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877年(德俄合作)
口径:107mm
炮管长:19倍口径
上下射角:0度~+20度
水平射角:0度
弹丸重:12.5kg
弹药初速:411m/sec
重量:1213kg
最大射程:5300m
1877年式107mm攻城加农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877年(德俄合作)
口径:107mm
炮管长:24倍口径
上下射角:?度~?度
水平射角:?度
弹丸重:8.3kg
弹药初速:543m/sec
重量:2500kg
最大射程:8300m
1877年式152mm-120p(此指炮管重。
pud,俄重量单位,1pud约为16.38kg)攻城加农炮生产或服役年份:1877年
口径:152.4mm
炮管长:21.3倍口径
上下射角:-18度~+40度
水平射角:0度
弹药初速:(251~390)m/sec
重量:3425kg
最大射程:(7100~9300)m
1877年式152mm-190p攻城加农炮生产或服役年份:1877年
口径:152.4mm
其他资料不详。
1877年式279mm迫击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877年
口径:9英寸
其他资料不详。
1877年式229mm迫击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877年
口径:229mm
炮管长:12倍口径
上下射角:?度~?度
水平射角:?度
弹丸重:(122.9~135)kg
弹药初速:(305~335)m/sec
重量:3286kg
最大射程:(7200~7470)m
1895年式87mm野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895年
口径:87mm
炮管长:24倍口径,18倍口径(骑兵型) 上下射角:0度~+20度
水平射角:4度
弹丸重:6.8kg
弹药初速:445m/sec,412m/sec(骑兵型) 重量:455kg,370kg(骑兵型)
最大射程:6500m,6000m(骑兵型) 1900年式76mm野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00年
口径:76.2mm
炮管长:30倍口径
上下射角:-6度~+17度
水平射角:2.5度
弹药初速:590m/sec
重量:1040kg
最大射程:(6700~8800)m
1902年式76mm野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00年
口径:76.2mm
炮管长:2.286m(30倍口径)
上下射角:-6度~+17度
水平射角:3度
弹丸重:6.4kg(高爆弹),6.3kg(穿甲弹)(7.45kg?) 弹药初速:(460~605)(588?)m/sec
重量:1100(1040?)kg
最大射程:(7900~10600)(9600?)m
1904年式152mm-200p加农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04年
口径:152.4mm
炮管长:30倍口径
上下射角:-3.5度~+40.5度
水平射角:0度
弹丸重:41.1kg(40.1kg?)
弹药初速:623m/sec
重量:5437(5430?)kg
最大射程:14200(11200?)m
1904年式76mm山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04年
口径:76.2mm
炮管长:1.014m(13.3倍口径)
上下射角:-5度~+35度
水平射角:2.5度
弹丸重:6.5kg
弹药初速:290m/sec
重量:327kg
最大射程:5500m
1906/09年式76mm山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09年
口径:76.2mm
炮管长:1.257m(16.5倍口径)
上下射角:-6(-10?)度~+28(+35?)度
水平射角:2.25(50?6?)度
弹丸重:6.5(6.35?)kg
弹药初速:387(379?371?)m/sec
重量:627(626?)kg
最大射程:(7100~8400)(7000?8550?)m 施奈德1909年式105mm山地榴弹炮生产或服役年份:1909年
口径:105mm
炮管长:?m
上下射角:0度~+60度
水平射角:5度
弹丸重:12kg
弹药初速:300m/sec
重量:730kg
最大射程:6000m
1909年式122mm榴弹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09年
口径:121.92mm
炮管长:15.4倍口径
上下射角:-5度~+43度
水平射角:4度
弹丸重:(22.8~23.1)kg
弹药初速:335m/sec
重量:1340kg
最大射程:7600m
1910年式122mm榴弹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10年
口径:121.92mm
炮管长:12.8倍口径
上下射角:-5度~+44.5度
水平射角:(4~6)度
弹丸重:(22.8~23.1)(21.8?)kg
弹药初速:335m/sec
重量:1330(1460?)kg
最大射程:7700(8700?)m
1910年式152mm榴弹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10年
口径:152.4mm
炮管长:12.5倍口径
上下射角:-1度~+42度
水平射角:6度
弹丸重:43.5kg
弹药初速:335m/sec
重量:2250kg
最大射程:(7700~8000)m
1910年式105mm加农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10年(法俄合作) 口径:105mm
炮管长:28倍口径
上下射角:-5度~+37度
水平射角:5度
弹丸重:14.9kg
弹药初速:559m/sec
重量:2172kg
最大射程:12000m
1910年式107mm加农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10年(法俄合作) 口径:106.7mm
炮管长:28倍口径
上下射角:-5度~+37度
水平射角:6度
弹丸重:16.4(15.4?)kg
弹药初速:579.1(296~630?)m/sec 发射速度:5发/分钟
重量:2490(2172?)kg
最大射程:11948(10500~13600?)m 1910年式76mm步兵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10年
口径:76.2mm
炮管长:1.372m(18倍口径)
上下射角:?度~?度
水平射角:?度
弹丸重:(6.35~6.78)kg
弹药初速:(371~380)m/sec
重量:528kg
最大射程:2500m
1913年式76mm步兵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13年
口径:76.2mm
炮管长:1.257m(16.5倍口径)
上下射角:-6度~+28度
水平射角:4.5度
弹丸重:(6.35~6.78)kg
弹药初速:(371~380)m/sec
重量:627kg
最大射程:(6500~7000)m
1910/13年式76mm步兵炮
各项参数与1913年式76mm步兵炮基本相同
1913年式107mm加农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13年
口径:106.7mm
炮管长:28倍口径
上下射角:-5度~+37度
水平射角:6度
弹丸重:15.4kg
弹药初速:296~630m/sec
重量:2172kg
最大射程:10500~13600m
1914年式37mm步兵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14年
口径:37mm
炮管长:620mm(20倍口径)
上下射角:?度~?度
水平射角:?度
弹丸重:?kg
弹药初速:?m/sec
重量:300kg
最大射程:?m
1914年式150mm榴弹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14年(原为日本38式榴弹炮,沙俄于1914年购入,故有此名) 口径:149.1mm
炮管长:12倍口径
上下射角:-5度~+43度
水平射角:5度
弹丸重:(40.5~43.0)kg(俄制弹药) 弹药初速:325m/sec
重量:2030kg
最大射程:7200m
1915年式37mm步兵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14年
口径:37mm
炮管长:620mm(19倍口径)
上下射角:+5度~+15度
水平射角:?度
弹丸重:?kg
弹药初速:442.1m/sec
重量:180.1kg
最大射程:3200m
1916年式91mm掷弹迫击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16年
口径:91mm
炮管长:?m
上下射角:?度~?度
水平射角:?度
弹丸重:3.3kg
弹药初速:100m/sec
发射速度:4~5发/分钟
重量:48kg
最大射程:50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