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盆的落款

合集下载

一把好的紫砂壶底款有哪些讲究

一把好的紫砂壶底款有哪些讲究

一把好的紫砂壶底款有哪些讲究
紫砂制壶与书画作品相同,是归于一个人的艺术成就,最终需求作者自己的印来做身份必定。

壶与印是相符相等的效果,壶因名人印而身价倍增,印因壶的精巧而日趋出名。

所以历代制壶名家对于用在壶上的钤印非常考究,不管是方位、巨细、数量都几近苛刻。

(1)名家用于紫砂壶上的印章也是一件特殊的艺术作品,印章不论克己仍是约请镌刻大师制造,都得金石味足,神韵饱满。

(2)制壶过程中,钤印用力要均衡合理,不然可能会呈现深浅不一致或许烧制后因为泥料缩短呈现印章不明显等状况。

(3)现代制壶,钤印通常呈现在三个方位:壶盖内、壶底、壶把,也有单个特殊状况:如有些印章也会在壶内部呈现,当以壶身呈现铭文等时,壶身也会呈现作者印章。

不管紫砂壶上有几个印章,都要做到全体和谐一致。

用于壶盖内必须在出气孔两边,用于壶底则必定在正中间,用于壶把则必定在壶把梢下面,而假如呈现在壶身,则必定用于铭文刻画的尾部完毕方位。

(4)制壶演员通常都会数十个个性、字体、巨细、形状等不同的印章,用于匹配不同的壶型。

壶大则印章也大,壶小则印章也小。

当紫砂壶个性精美细腻时,钤印也应清秀奇秀;当紫砂壶个性豪放粗暴时,钤印的个性也应豪宕奔放;当紫砂壶个性稳健妥当时,钤印也应正经平稳。

所以,一把好紫砂壶的印章要做到四要素:方位妥当,巨细适宜,图画明晰,个性一致。

【紫砂】民国陶刻落款名号一览

【紫砂】民国陶刻落款名号一览

【紫砂】民国陶刻落款名号一览庚申年(1920年)任淦庭(漱石)刻四方盆紫砂刻绘最早见于元代壶铭“且吃茶,清隐”五字草书,至明清时期茶事兴盛,不少文人墨客参与紫砂壶的刻绘装饰,其中以陈洪绶(曼生)最为突出,其为之后的陶刻文化起了推动作用。

特别是在民国时期,陶刻已形成一支专业队伍,涌现出一批批杰出的陶刻艺人。

但当时的陶刻落款现在看来眼花缭乱。

为方便学习,现归纳如下:1、崔克顺(1855-1925),宜兴洑东兰右人,字翼文,号巽时,曾任县衙幕僚,为宜兴当地金石书画家,闲暇为壶店陶刻。

同时代的还有陈研卿、沈端田、卢兰芳等书画名家。

这批人为民国陶刻再度兴起发挥了重要作用。

2、韩泰(1864-1926),号南林、南陵氏、家羽后身,晚清民国陶刻名家,宜兴城南人。

出身碑刻世家,常落韩太、潜陶款。

谈泉明(泉石)刻海棠口水仙盆3、吴汉文(1874-1941),宜兴丁山人,号岐陶、歧陶主人、并用企陶、潜陶、松鹤轩,“吴德盛陶器行”及“金鼎商标”创始人。

4、戴国宝(1875-1926),江苏句容人,号玉屏、玉道人、仿(访)雪、铁画轩主人,上海“铁画轩陶器行”创办人。

5、邵云如(1879—1930),又名邵云儒,艺名北岩、岩氏、岩如生、岩如主人、岩如逸人、筠儒、半山房主、聚莲老人、适然轩主人、雲如。

晚清民国著名紫砂陶刻艺人,邵大亨侄子。

祖上原籍河南宗州,后迁居宜兴。

邵家祖公邵敏展和北宋苏东坡同窗。

苏东坡晚年曾被邵敏展邀至宜兴闸口邵家,创建“海棠院”(见《宜兴县志》)。

民国三友盆6、邵宏俊(1882-1942年) ,宜兴潜洛人,号潜陶,清末民初陶刻高手。

7、陈少亭(1885-1960年) ,宜兴西乡人,字颖川,号羽林逸人、於陵子,清末民初陶刻名家,陈伯亭之子,近现代陶刻大师任淦庭的师兄。

8、任淦庭(1889-1968年) ,宜兴陆平人,字缶硕,师承清末宜兴书画名师卢兰芳、韩泰、邵云如,近现代陶刻一代宗师。

在艺术生涯60余年间,所用“艺名”颇多。

不知道紫砂壶该刻什么?给你壶铭集锦

不知道紫砂壶该刻什么?给你壶铭集锦

不知道紫砂壶该刻什么?给你壶铭集锦壶铭,原本是指在器物上记述事实、功德或者鞭策、勉励⾃⼰的⽂字。

⽽紫砂壶铭,指在壶坯上镌刻的这类⽂字。

⼀般题(刻)在壶的正、背⾯,或者⼀⾯(另⼀⾯刻画)。

有很多壶友在私⼈订制紫砂壶时,不知道该刻什么壶铭好,下⾯是古今名家(部分)壶铭给各位壶友以作欣赏与参考。

孙道明遗器壶铭:且吃茶,清隐。

壶润茶⾹留佩题壶铭:留佩题壶铭把此⽡⽸⽯,亦作⽟壶看。

壶中⽇⽉长,⼭窗⽆依样。

三分分,茶解解,解之之渴。

天茶星,守东井,占之占,得铭饮。

时⼤彬壶铭:⾏吟⼭⽔之中。

夜泊江门外。

清风枞起腋。

明⽉⼀天凉如⽔。

⼀杯清茗,可沁诗脾。

叶应经霜绿,花肥映⽇红。

陈⽤卿壶铭:⼭中⼀杯⽔,可清天地⼼。

⽡平亲汲三泉⽔,沙帽笼头⼿⾃煎。

汪森题壶铭:茶⼭之英,含⼟之精,饮其地者,⼼恬神宁。

酌中冷,汲蒙顶,谁其贮之古彝⿍,资之,汲古得修绠。

古泉题壶铭:⾹引春茗,声度梅花。

吾⼭题壶铭:臂⽉团,宜左右,不求备,长相守,此延年,彼益寿。

孟⾂壶铭:⼀⽚冰⼼。

⽉下⽢泉。

⽩⽟⼭居。

松风⽔⽉。

⽟井⽣⾹味。

⼀勺之⽔多。

切吸杯中⽉。

只在此⼭中。

⼭中⼀古⼈。

知君于此景。

闲⼈野寺门。

平桃作别烟。

明⽉⼭中来。

明⽉松间照。

直上江⽔流。

⽩云天外⾄。

⽩云⼀⽚⽟。

⽟宇乍⽣凉。

花⾹讶正甜。

茶具质⽽坚。

⾹引古⼈来。

⾹中别有韵。

巫⼭⼗⼆峰。

⼋⽉湖⽔平。

⽔⼭作主⼈。

亦⾜以叙情。

⽔⼭作主⼈。

亦⾜以叙情。

春风饮诗古⼈来。

清秋⽉满映三红。

⼆⽔中分⽩鹭洲。

泉流直下三千尺。

明⽉⼀天凉似⽔。

洞⼝飞江⽇照斜。

吟到梅花句亦⾹。

⽉明林下美⼈来。

⽔接西江天外声,三⼭半落青天外。

⽵窗闲楼⼀⽚云。

江上春光留此⼣。

斜挹雪和凉见⽉。

⽉明⼀⼸凉似⽔。

就⾥春光随意好。

思清都为饮茶多。

⽔交以淡,茗战⽽肥,⾹浮雀⾆,助我诗⼈。

朱⽯梅壶铭:昔⼈咏梅云,⾹中别有韵。

芬花⼀瓢,东阁招邀。

寒⾹沁肺腑,同味江南佳。

范佳果,试槐⽕,不能七碗,兴来惟我。

花院闲吟处,呼童烹⽯泉,最怜松顶鹤,⾮舞避炊烟。

紫砂壶名家印章图解(最全)

紫砂壶名家印章图解(最全)

紫砂壶名家印章图解(最全)
紫砂壶落款来历
早期紫砂作为民间工艺,作品上并不留有作者名款,南京出土的嘉靖年间司礼太监吴经墓中的紫砂提梁壶就无名款。

到供春制作树瘿壶时,由於供春是生活在文人圈中的书僮,因而受到文人书画作品上落款的影响,而在树瘿壶把侧的壶身上用尖头工具划下了『供春』两字。

这是紫砂壶上落款的雏形,到了时大彬时代,由於文人的直接介入,开始在壶底镌刻『庚戊冬日时大彬制』这种带甲子年款的欵识。

到了陈鸣远时代,壶底刻款与印章款同时出现,之後渐渐只用印章而不刻欵了。

一般是在壶底用姓名全称章,盖内用略小的不带姓的名章。

到乾嘉年间陈曼生参与壶艺之後,壶上的欵识就不仅仅是壶工个人的了,如曼生壶的底部是『曼陀花馆』、『阿曼陀室』这样的陈曼生书斋名,壶把稍下及盖内钤壶工杨彭年名,壶身上镌刻书画装饰又要落上捉刀握笔的书画家名。

有个别壶工在子口(内墻)上及内底里留有印记的。

此外在壶底部也有定壶人的印记及『大清乾隆年制』的年款章
紫砂壶的款识(紫砂壶印款),是鉴定其年代及制作者姓名的重要佐证,也是文博古玩和拍卖界对壶估价的唯一依据。

名家印章
顾景舟印章
蒋蓉印章
吕尧臣印章
裴石民印章
汪寅仙印章
徐汉棠印章
周桂珍印章
朱可心印章
自名斋、号印款
来源:品读紫砂。

紫砂器最弄不清的款识:北岩、石溪、岩如、漱石、石如、石生

紫砂器最弄不清的款识:北岩、石溪、岩如、漱石、石如、石生

紫砂器最弄不清的款识:北岩、石溪、岩如、漱石、石如、石

玩紫砂的朋友特别是新手,对紫砂器上的这几个款识往往很难弄清谁是谁,以及他们之间的传承关系。

这些款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有一个“石”字,其实这都跟一个人有关,他就是晚清民初紫砂陶刻开山鼻祖邵云如。

邵云如是晚清紫砂大家邵大亨的传人,宜兴陶刻第一人。

任淦庭、陈少亭、范泽林、陈经耕都是邵云如之徒,特别是任淦庭,邵云如作为任淦庭师傅卢兰芳的好友,对任淦庭的陶刻技法曾专门指点,由于任淦庭耳聋,邵云如诲其不倦,极其耐心施教,终于成就了任淦庭一生的辉煌!
邵云如号北岩,岩如主人,给任淦庭取的艺名是石溪,当然任淦庭还有好几个其他的号,比如缶硕,漱石,等等也都是为了纪念邵云如这位不是师傅的师傅。

跟任淦庭同时期而且长时期共事的还有一位紫砂陶刻名家蔣永西,同样为了崇拜邵云如之故,蔣永西的艺名就是岩如,由任淦庭绘图,蔣永西刻绘的紫砂器一般都落漱石款。

邵云如还收过范泽林,陈经耕两人为徒,这两位也是紫砂陶刻名家,范泽林的艺名是石如,石生,陈经耕的艺名是漱石。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蔣永西,范泽林,陈经耕的很多弟子,为了怀念师傅,推崇师傅,在他们的紫砂作品上也常常会署师傅的名款,用的最多的就是岩如,石生这两款,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年份不大的紫砂器上有这两个落款,其实也是寄托款的一种吧。

关于紫砂壶底款大全的资料

关于紫砂壶底款大全的资料

关于紫砂壶底款大全的资料北宋。

早期紫砂时期。

1976年,宜兴丁蜀镇羊角山发现紫砂古窑址,出土了早期的紫砂茶具残片。

经考证,其年代上限为北宋中期。

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宜兴紫砂器的生产历史已有将近一千年了。

宋人欧阳修、梅尧臣等都写过歌咏“紫瓯”的诗词,或认为紫砂茶具在北宋已经诞生,而且受到上层社会的欢迎。

1976年7月,在宜兴丁蜀镇的羊角山,发现古窑址的废片堆积,其中有早期的紫砂残片,泥色紫红,泥质粗糙,手工技术不高,成品有明显的火疵,复原所得大部份为壶。

羊角山窑,据判断年代上限不早于北宋中期,盛于南宋,下限延至明代中期。

这一发现,被认为印证了紫砂始于北宋的看法。

文献中确切记载的紫砂历史,是从明代正德年间供春学金沙寺僧制作茗壶开始的。

供春所制,据第一部紫砂艺术的专著--周高起在天启年间写成的《阳羡茗壶系》中所说,当时已经极难经见。

现存传世的供春壶,见于著录而且很著名的有两件:一件是“树瘿壶”,传说曾为吴大澄收藏,后为储南强所得,把下刻“供春”两字,裴石民配制壶盖,黄宾虹为之定名,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另一件是原罗桂祥先生收藏,后藏香港茶具文物馆,壶底有“大明正德八年供春”两行楷书铭款的“六瓣圆囊壶”。

据顾景舟先生谈,曾见过树瘿状壶有十二件之多,不合文献所载供春壶的特点,似难以定为真品。

不过,传世供春壶作为明代中后期紫砂器的标志,时代赋予的地位还是不可忽视的。

明代中期。

据明.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创始》记载:金沙寺(宜兴湖父镇西南,为唐相陆希声山房)僧搏紫砂细土,搜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捏口、柄、盖、底,作成壶具。

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

金沙寺僧的确切年代,已经难以查考。

据推测应比供春年代略早,大概在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

考古发掘所见有明确纪年可考的紫砂实物,现在首推南京市博物馆的一件藏品。

这是一件提梁壶,通高17.7厘米,1965年出土于南京市中华门外马家山的明司礼大监吴经墓,同出的有嘉靖十二年砖刻墓志。

紫砂壶款识历代紫砂壶款识特点及辨别(11)

紫砂壶款识历代紫砂壶款识特点及辨别(11)

紫砂壶款识历代紫砂壶款识特点及辨别(11)不同时代的紫砂壶款识中国陶瓷器历来有款识,即在器物的底部或其他部位,刻、划、印或书写表明年代、产地、人名、堂名、用途及吉祥语等内容的文字和某些纹样图案。

如战国时期的陶工就在所制陶器上打印“物勒工名”的印章。

山东省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陶器上就有“蔓囫甸里人造”的印文。

这里“造”是陶工的名,“蔓囫甸里”则是其住址。

瓷器发明后,由于加釉,款识的制作方法更多地采用刻划和书写。

紫砂陶作为一种特殊的陶器,当然也不能例外,只是受其材质及成型工艺的制约,款识采用镌刻和盖印这两种方法而已。

所以紫砂陶款识的演变,必然受到当时瓷器款式与篆刻内容、风格等两方面的影响。

草创时期的紫砂陶是没有款识的。

无论是作为这一时期的标准器的吴经墓出土的紫砂提梁壶,还是其他一些早期壶都如此。

进入成熟期后,紫砂陶器上的款识亦随之产生了。

《阳羡茗壶系》记:“镌壶款识,即时大彬初倩能书者落墨,用竹刀画之,或以印记,后竟运刀成字,书法闲雅,在《黄庭》,《乐毅》帖间,人不能仿,赏鉴家用以为别。

”这说明时大彬制壶,刻款与印款,两者皆有。

出土的时大彬壶也证明了这一点,如山西晋城张光峑墓出土的紫砂圆壶、福建漳浦卢氏墓出土的紫砂鼎足盖圆壶、江苏江都曹氏墓出土的紫砂六方壶和江苏无锡华氏墓出土的紫砂三足圆壶,均系刻款。

其内容除了张氏墓壶“丁未夏日时大彬制”有纪年与人名外,其余的都只有人名。

其镌刻的位置,则壶底与壶把下的腹体上都有。

而制壶时间更早的传泰州出土的大圆壶,是先在壶底钤印记“时大彬于茶香室制”,然后用双刀法依笔划刻过的。

其内容包括人名与制壶地点。

时大彬之后,紫砂陶款识刻款与印款并行不悖。

不过,从常理分析,印款多于刻款,原因是紫砂工匠一般识字的不多,书法精湛的更少。

正是缘于此,《阳羡茗壶系》对擅长书法的艺人有所记载,如“次则李仲芳,亦合书法。

……仲芳亦时代大彬刻款,手法自逊。

”“陈用卿,……款仿钟太傅帖意,落墨拙,落刀工。

历代紫砂名家款识大全〔典藏〕款识年代表

历代紫砂名家款识大全〔典藏〕款识年代表

历代紫砂名家款识大全〔典藏〕款识年代表款识年代表历代紫砂名家款识大全制壶人在壶上镌刻或钤印的文字、符号、图案,我们称之为紫砂壶的印鉴款识,它便于鉴赏识别名人名作。

整理了一些历代款识〔比拟全〕,含款、字号款、堂名款、商号款、闲文款等五大类,仅供壶友们参考明中期01.龚春又作供春。

为明代参政吴颐山家僮。

02.供春又作龚春。

为明代参政吴颐山家僮。

03.金沙寺僧名逸。

明晚期01.时朋一作“时鹏〞,大彬之父。

02.时鹏即时朋,大彬之父。

晚明紫砂“四大家〞〔董翰、梁、袁锡、时朋〕之一。

03.董翰字后溪。

04.梁亦作良。

05.良亦作梁。

06.元畅又作元锡、袁锡。

07.元锡即元畅。

08.袁锡即元畅。

09.信卿善仿时大彬、茂林之传器,有优孟叔敖之肖。

10.邵盖其篆章字法与邵亨裕、亨祥章相类,世有“邵家壶〞“壶中三大妙手〞〔时大彬、仲芳、徐有泉〕之一。

02.仲芳茂林子,行大。

今世所传大彬壶,亦有仲芳作、大彬署款者。

时大彬七大弟子〔仲芳、徐友泉、伯荂、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俊卿〕之一。

明晚期“壶中三大妙手〞〔时大彬、仲芳、徐有泉〕之一。

03.邵亨祥即邵文金。

时大彬七大弟子〔仲芳、徐友泉、伯荂、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俊卿〕之一。

04.邵文金又名亨祥。

05.邵亨裕即邵文银。

06.邵文银又名亨裕。

07.俊卿08.伯荂初名伯敷,又名时英,字伯荂。

伯荂制壶,眉公〔继儒〕书铭,世称“双绝壶〞。

时大彬七大弟子〔仲芳、徐友泉、伯荂、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俊卿〕之一。

09.时英即伯荂。

10.欧正春11.徐友泉名士衡。

时大彬七大弟子〔仲芳、徐友泉、伯荂、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俊卿〕之一。

明晚期“壶中三大妙手〞·允礼,雍正异母弟,封为果毅亲王,别号春和主人。

12.静远斋清果毅亲王斋号。

果毅亲王,别号春和主人,康熙十七皇子爱新觉罗·允礼,雍正异母弟,为王公贵富中珍爱紫砂器之一人。

其曾请壶工史继长制壶或署“静远斋制〞、“静远斋史继长制〞,每多佳器。

明清紫砂花盆落款

明清紫砂花盆落款

明清紫砂花盆落款明清紫砂花盆落款物不能言气自华据史料记载,紫砂器的生产,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发展于近代。

紫砂花盆的生产,约为明代中叶,但尚未见有文献记载,只是从现在收藏徐友泉制作的紫砂花盆可以佐证。

明代中叶,紫砂盆开始出现在达官贵人之家,到了明末,开始销往欧洲。

清代,一些文人雅士、巨商富贾更是玩盆的高手。

当时,盆景制作以奇美取脱于众,并以觅德上品宜兴紫砂盆艺为快,因为紫砂盆保温、保湿、透气注好,是理想的盆栽佳器。

明古渡朱泥外縁隅入額面雲足長方盆[明清紫砂花盆完美地融合盆栽艺术的需要,从紫砂花盆的造型上可以看到,长方、正方、椭圆,圆形、花形及各种几何图形的运用,装饰上出现刻、塑、雕、绘、纹、釉等多种技法,使紫砂盆造型精美,用以植木置景,将自然界的景物移至室内,高洁而雅远,品读中诗意怡然,气息隽永。

]清早期陈鸣远款腰圆束口盆清早期陈鸣远制长方凹奎花盆[出于对自己作品和人格的尊重和认同,宜兴陶人在自已满意的作品上都会刻或印上自已的名款,这种特色是中国其它古陶瓷所少有的。

紫砂盆也不例外,制盆艺人在紫砂盆的盆底、盆面或盆边大多都刻有制陶人、陶刻人的名号,明清时代的所刻多为艺人的姓名或别号,如徐友泉、陈鸣远、陈文卿、钱炳文、杨彭年、萧绍明、陈文居、葛明祥等]清早期紫砂乌泥菱花盆清中期荊渓訪雪山人款紫泥八方盆清中期李鱓款诗文四方花盆清中期白泥兰花盆[一件上好紫砂盆的鉴赏,除看盆色、盆形、盆工(制坯的水平、烧制的火候)外,还有铭文、书画、雕刻等,都能充分体现出典型的中国传统艺术,从中得以美的享受。

]清中期阿曼陀堂款曼生刻紫砂花盆清乾隆-嘉庆白泥成亲王铭花盆清乾隆郑板桥刻诗紫砂盆清边寿民诗文玉成窑花盆清葛明祥制朱泥诗文束腰花盆[紫砂盆的收藏,以明清时代的古盆最使收藏者心动,日本人将这一时期的紫砂盆称为“古渡盆”,是盆景及收藏界人士所梦寐以求之物。

在九十年代初南通举办的盆景节上,一日本客户为得一只中等马槽形旧盆,不惜重金将栽有黄杨树桩的盆景买下,随后将黄杨树桩弃之,独携一空盆而去(至今黄杨树桩仍在博物苑内),“古渡盆”之珍贵,由此可见一斑。

紫砂壶上的“监制”二字,意味着什么?

紫砂壶上的“监制”二字,意味着什么?

紫砂壶上的“监制”二字,意味着什么?
文丨砂海墨韵
有的紫砂壶上落款:“XX(大师)监制”,而往往这个人是个名气比较大的匠人。

那么,这里面有没有什么门道呢?
答案是必然的!那具体是什么门道?今天小韵就和大家聊一聊这里面的门道。

图文|砂海墨韵
落款“监制”是什么意思
“监制”的意思是:监督制作,此壶不是她本人所制,而是其它人所制。

此壶是别人的,或是徒弟的,监制起到帮助审美的作用,使造形的或做工的程序达到标准。

真监制和假监制
需要值得注意的是,落款“xx(大师)监制”并不一定真的就是此人监制。

名气大,壶好卖,自然有人想方设法“蹭热点”。

真的“监制”有,但假“监制”更多。

景舟监制(假)
比如紫砂泰斗顾景舟,无论是名气还是人品都是响当当的,很多不懂壶的朋友甚至只知道顾景舟,于是“顾景舟监制”成了一些人坑
“玩壶新人”的标配。

只要去到一些景点、茶叶城、车站,以及跳蚤市场等,总是会发现这样的壶。

景舟监制刻款下有景舟方印(真)
首先景舟监制,这个落款确实存在,但并不是印款,而是顾景舟大师的刻款,如吴群祥所制汉云壶,壶底就有景舟监制的刻款。

市场上有一些壶,其上的会有景舟监制这个落款,且是印款的形
式,这无疑是假冒的。

景舟监制刻款一旁有景舟方印(真)
除景舟监制外,类似的还有“老萍监制”,同样是刻款,如周桂珍所制回纹圈盖壶,壶底就有老萍监制的刻款。

此类落款数量稀少、且都为刻款,同时多见于拍场。

稍加分析就会知道,几百元就可以入手的“顾景舟监制”是李逵还是李鬼。

8种曼生紫砂底款,可叹留世不多!

8种曼生紫砂底款,可叹留世不多!

8种曼生紫砂底款,可叹留世不多!清代文人陈鸿寿,字曼生,书画、金石篆刻无不擅长,他与杨彭年等紫砂艺人合作,设计紫砂茗壶,开创了文人壶的先河。

从此紫砂从田间巷头,步入了艺术的殿堂,后世把陈曼生所创之壶称为“曼生壶”。

陈曼生像曼生壶流芳史册,广受藏家的追捧,富于艺术趣味与金石审美风格的铭款,是其显著特征。

而关于曼生壶的落款,最为我们所熟知的即为“阿曼陀室”,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几种?下面这8种皆为曼生壶底落款,有的仅存世一把!01阿曼陀室陈曼生笃信佛教,酷爱紫砂壶,于斋中设一巨大藏室,平日赏壶,玩壶乃至日后设计壶式均在此,室中悬一巨幅南无阿弥陀佛之墨宝。

石扁壶阿曼陀室款一日好友邵二泉赏壶之余一时兴起,曰:曼兄爱佛也爱壶,何不以“阿曼陀室”为此室之名,取曼公与佛语阿弥陀佛结合之意。

02香蘅香蘅,是曼生之子,小曼陈宝善的斋名,钱杜曾题《小曼香蘅吟馆》。

百衲壶 香蘅款目前香蘅款的曼生壶有三件,分别是刷新曼生壶拍卖纪录的百衲壶、江苏淮安市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所藏的周盘壶。

江苏淮安市博物馆香蘅款紫砂壶03桑连理馆桑连理馆,是曼生在溧阳时的府邸之名,曼生经常在此会友、吟诗作画。

扁石壶2011年嘉德秋拍的扁石壶,刻款为“桑连理馆仿大彬制”。

04陈鸿寿印陈鸿寿印款,此款很少见,四字阳文“陈鸿寿印”方章,为曼生书画常用印之一。

陈鸿寿印款2017年11月5日,上海匡时拍卖的曼生棋奁壶,就是此款识。

05飞鸿延年飞鸿延年款在所有的曼生壶中可谓独树一帜,十分特别,当世仅见有一把传器。

《三辅黄图》记载:“长乐宫有鸿台,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筑,高四十丈,上起观宇,帝尝射飞鸿于台上,故号鸿台。

”飞鸿延年款便是源自鸿台观宇瓦。

安康市花园民俗馆藏瓦当上有“延年”两字,字体处于篆隶之间,下为一伸颈展翅之飞鸿,在飞鸿及延年之间有对称分布的八个乳钉,还有飞鸿张嘴欲衔的一个小乳钉。

故宫博物院藏飞鸿延年壶九个乳钉,分别代表: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左辅、右弼、摇光,也就是北斗九星。

紫砂壶款识赏析鉴定

紫砂壶款识赏析鉴定

紫砂壶款识赏析鉴定宜兴紫砂壶的款识千差万别,研究起来亦有相当难度。

早期的紫砂壶多无款,明后期才出现款识。

紫砂壶居民赛产品,落款随意性极大,具体到每个人早年与晚年的款识又有很大变化,极少有陶工一生只用一、二枚印章。

如是刻款,那变化就更大了。

请张三刻,也请李四刻,习惯了自己也刻。

如果款识是印章,因敲打力度的不同,也会出现不同的效果。

紫砂壶中的印章款多为阴刻,敲打在壶上,变成了阳文,阴刻的图章,敲打在半干的泥坯上,如用力过小,字的顶端刀痕往往难以出现;只有用力较大,才可将印章的全部刀痕打印出来。

所以,即便是同一个印章,打印力度不同的印痕字根相同,字尖往往会不尽相同。

有关记载早期紫砂壶款识的文献资料及实物材料非常之少,且真伪不辨,很少有标准器款识来证明、比较其他款识,这样就给紫砂壶鉴别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尽管如此,鉴别紫砂壶真伪,款识仍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紫砂壶在明中期,由日用粗陶向工艺陶转变之后慢慢开始流行起来。

恰恰在这时候,艺术商品化的发展趋势又空前活跃,艺术品的市场需求量越大,作伪之风就越甚。

在绘画方面作伪,以明代为甚。

特别是明代中后期,作伪地区分布之广,作伪者之众,作伪方法和手段之多变,以及流传展品数量之多,均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代。

在离宜兴不远的人文基苯的几个江南重镇,尤以苏州地区为甚。

据沈德符《野获编》云:“骨董自来多赝,而吴中尤甚,文士皆以糊口。

近日前辈,修法莫如张伯起,然亦不克向此中生活。

至王百谷全以此作计然策矣。

”文中所言张伯起即张凤翼,王百谷即王雅登。

这两位都是苏州地区著名文人和书画收藏家,他们尚从古董作伪中渔利,其他市俗者就可想而知了。

此外,松江、鄞县、无锡、湖州、杭州等许多地区都有制作伪字画之风。

上述这些地方的文人墨客又正是与宜兴紫砂壶制作者有着密切的关系,玩赏、吹捧紫砂壶的人当然也就出在这些地方。

在这种气氛交往中,不可能没有“私下交易”。

就在几年前,紫砂壶行情特好的时候,上述地区尚有画家模仿绘画大师笔意在紫砂壶上写字绘画,然后经名人刻制,从中渔利。

紫砂盆的落款

紫砂盆的落款

紫砂盆的落款中华民国 (1929-1949)中华民国是从清朝灭亡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期间的国家名称和年号简称民国。

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转变的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终结阶段。

1912年1月至3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临时宪法,南京为临时首都。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完成二次北伐,攻克北京,改北京市为“北平特别市”(简称“平”),并立南京为首都(简称“京”)。

1937年,日本先后攻陷华北、淞沪、南京,占据中国大量领土,国民政府被迫自南京迁往重庆,展开十四年抗战的后八年全面抗战。

紫砂款从民国中期至解放初期逐步使用'中国宜兴'、'阳羡紫砂'。

'宜兴紫砂一厂'等款章,使用中国宜兴时就加了制盆人的名,如:陆锡强制。

陆锡强(1906-1978年),清-民国年间-新中国制陶大师。

擅长制作大型花盆,造型别致,精巧可人,既是花盆,又可供艺术欣赏。

紫砂款从民国中期至解放初期逐步使用'中国宜兴'、'阳羡紫砂'。

'宜兴紫砂一厂'等款章,使用中国宜兴时就加了制盆人的名,如:陆锡强制。

陆锡强(1906-1993年),清-民国年间-新中国制陶大师。

擅长制作大型花盆,造型别致,精巧可人,既是花盆,又可供艺术欣赏。

陆锡强充分利用紫砂材料独特的质地和颜色,均带有明清朝技艺的特点,创作了龙、凤、金鱼、鸟类等等,藕、荸荠、蘑菇、胡桃、花生、板栗、菱角、扁豆等仿真果品,栩栩如生,几可乱真,深得人们的喜爱。

一技之能,间世特出,自百余年来,诸家传器日少,故其名尤噪。

一只45cm左右乘30cm(圆30cm)多的陆锡强制绿砂紫砂盆80年代已过5位数,当时平均工资也只有120元。

因当时制作紫砂壶处于萧条期,许多技能精湛的制壶高手就不得不制盆了,如沈汉生、范洪泉、周桂珍、程辉、潘持平、毛国强、陈国良......等等。

就那特定的年代生产出许多优质花盆,可别小看没落款的花盆,其中有出自名家高人之手。

以堂号之名落款的紫砂壶,一定要好好保存!

以堂号之名落款的紫砂壶,一定要好好保存!

以堂号之名落款的紫砂壶,一定要好好保存!清末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云:「瓷款之堂名,斋名者,大抵有四类,一为帝王,一为亲贵,一为名士而达官者,一为雅匠良工也。

」▲清德堂款炉钧釉汉方壶而在紫砂界中,同样如此。

自清代以来,许多文人和达官贵族专门订做紫砂壶,并在器身或器底刻有斋堂名号。

斋堂号署款是指刻印在紫砂壶上的书斋堂号名,是定制者的款识,一般不署制壶者的真实姓名。

在传世紫砂壶上所见的斋堂号名款,以时大彬制壶为最早,后又有“天香阁”,“源远堂”,“三友居”,“从桂山馆”,“正己堂”“墨林堂”等,现在已无法知道这些斋堂的主人是谁。

▲清德堂款一粒珠01清德堂今天我们要讲的,便是属于「名士而达官者」之中的一大堂号,「清德堂」。

而这还得先从他的主人说起。

▲清德堂主人宋荦石刻像清德堂的主人,名叫宋荦,(1634年~1714年),字牧仲,号漫堂、西陂、绵津山人,晚号西陂老人、西陂放鸭翁。

▲清德堂款紫泥直筒壶宋荦乃是康熙年间的名士,为「后雪苑六子」之一,与王士祯、施润章等人同称「康熙年间十大才子」。

康熙时曾任江西巡抚、江宁巡抚,后至吏部尚书,颇有政声,也是著名文学家、诗人,有《绵津山人诗集》二十二卷、《西坡类稿》五十卷传世。

▲清德堂款扁盖圆壶此壶紫砂泥色古穆,扁珠钮,盖为双层式,制作难度较大。

粗流,鼓肩,腹部微胖稳重大气,圈足卷边。

流把匀称自然,过度自然,工艺精湛娴熟。

造型协调和谐,有圆、稳、匀、正之美感。

国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载:“牧仲曾游宜兴东坡书院,前有石坊,题曰‘东坡先生买田处’,牧仲中丞手笔也。

”并曰“砂壶传器,有‘清德堂’篆印者,相必为宋荦游宜时所定制。

以牧仲名高,故后世仿其堂号制壶者甚伙。

”▲宜兴东坡书院翻译成我们今天的白话文,意思就是宋荦曾来宜兴游玩,并在东坡书院门口留下“东坡先生买田处”的手笔。

还定制了“清德堂”款的紫砂壶,由于宋荦名气大,所有后世有许多人仿制“清德堂”款紫砂壶。

▲清德堂款识诚然,我们今天所见“清德堂”款紫砂壶大多都是在拍场上。

紫砂刻字

紫砂刻字

任淦庭弟子简介一、王品荣王品荣(1940年4月—),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陶瓷学会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江苏省陶瓷学会理事。

1956年10月,进紫砂工艺厂,拜任淦庭为师学习紫砂陶刻。

1964年调宜兴青瓷厂研究所从事创作设计。

1972年随南京艺术学院张道一教授学习陶瓷装饰。

1980年《玉叶茶具》由故宫博物馆收藏。

1984年进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进修。

1987年《飞红玉壶春》等二件紫砂作品入选中南海紫光阁收藏。

1990年作品《嵌银丝百寿开片挂盘》获全国艺术展评二等奖等。

同年,由于在紫砂陶刻领域的突出贡献,轻工业部予以表彰。

1992年调宜兴昌海仿古工艺陶瓷有限公司,任创作室负责人,从事紫砂创作。

1956年10月,王品荣与邵新和、张赦棠、朱蓉娟等一起,开始师从任淦庭先生学习紫砂陶刻。

王品荣姓名中有一“品”字,“岩”字的繁体字写作“喦”,由“品”和“山”组成,紫砂本来就是从黄龙山上岩石中开挖出来的,从事的又是紫砂陶刻,故任老给他取名“云岩”。

岩石上面是蓝天白云,意境较为开阔、辽远。

又因“品”“平”同音,故又署名“云平”,刻写也较为方便。

因为同年拜师的朱蓉娟,姓名中有“蓉”字,读音与王品荣的“荣”字完全相同,书写也较为相似。

所以二人都不用“云荣”或“云蓉”款。

再说,“云”字与“荣”和“蓉”连缀,也无意境。

文革期间,红色岁月,王品荣先生可能用过“红岩”款。

因为罗广斌、杨益言著的小说《红岩》,中国青年出版社1961年出版。

小说成功塑造了许云峰、江姐、成岗和华子良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英雄形象,光彩照人,感人至深。

先后被改编成电影《烈火中永生》和豫剧《江姐》等,在文革时期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听藏友说他数年前见过“红岩”款紫砂作品。

本人没有见过,照推理王品荣应当用过。

说不定他还用过“红平”款,没见过此款作品,不敢妄下断语。

1968年12月28日,任淦庭先生去世,众徒弟的紫砂陶刻作品多署名“子云”“子红”“子芬”“子华”“子石”“子陶”“子波”“小秀”“小林”“小雨”等“小”“子”款,以示哀悼和怀念,王品荣此时可能用了“子平”“小萍”“小平”等款。

紫砂印章款识发展史

紫砂印章款识发展史

紫砂印章款识发展史前言观诸中国渊远壮阔的陶瓷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宜兴紫砂艺人有一个非常特别的习惯是其它陶瓷产区所少见的,那便是他们惯于在作品上署款、盖印。

这不但显示了紫砂艺人对自己作品的自我肯定与负责态度,更重要的一点是中国的工艺创作者,一向甚少有文字记载,使得后人在研究鉴赏时,徒增不少遗憾。

而紫砂陶器上的作者署款,则提供了世人相当重要的考证依据,更由于宜兴陶器上的刻款大都是在陶瓷生坯状态时镌刻的,所以我们亦可藉由器皿上的纪年、刻署来断代。

总之,随着历史长河的推演,紫砂陶手的署款一点一滴累积下来,慢慢地展开了一页缤纷多采的紫砂艺术史。

陶器款职渊远流长在追寻紫砂陶器款识的创始前,我们首先得溯源到新石器时代。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发现:河南新郑裴李岗和河北武安磁山出土的陶器,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华北新石器时代遗存(据碳十四断代,其年代约为公元前五、六千年以前)。

再由这基础发展成为广泛分布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直到商周文化。

它们在制陶工艺和器形、纹饰的发展,基本上是一脉相承的。

而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据碳十四测定,约为公元前4515-2460年),以西安半坡文化、临潼姜寨及河南陕县的庙底沟文化为代表。

在这一时期所出土的高古陶器上,已可发现极为丰富的纹样,如人面纹、鱼纹、鹿纹等,以及更多由三角形、直线、斜纹所构成的几何图案。

最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陶器的缘口常可发现各式各样刻画整齐又有规律的符号,这些纹样极有可能便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雏形,亦是紫砂陶器款识的滥觞。

1985年于宜兴西渚出土的春秋时期麻布纹陶盆。

现藏于宜兴陶瓷博物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陶业的慢慢兴盛,开始出现了作坊集中的陶瓷手工业。

在临淄出土的陶器铭文中,常印着“陶黑”、“豆黑”等地名。

河北武安出土的陶器上更有“韩口”、“史口”、“孙口”等姓名印的出现。

到了秦汉时期,进入了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此时民间的陶坊大量生产日用陶器,官营的陶坊则专事生产砖瓦等建筑用陶与官方陶器,秦始皇陵的武士俑、陶马俑即为世人所周知的代表作。

紫砂年代款印详解附图

紫砂年代款印详解附图

紫砂年代款印详解附图1. 清德堂:清德堂为清初著名文物鉴赏家宋荦(1634-1713)堂号,清德堂是清代有名的斋号直至民国晚期,各种紫砂器件中常有此印记,除了壶底清德堂阳文篆体印章以外,并无留下任何印记或落款。

清德堂早期为单边方章阳文篆书印款后期为双边棱角篆书方章。

2. 龙印,花印特定年代印款:龙印、花印特定年代印款为清光绪七年至十六年( 1881-1890 )期间所用茶壶印款,此期间,国内外兴起紫砂收藏热,于是,仿古之风开始盛行。

龙印双边大方印为早期用款,龙印图案一般为仿光绪年间钱币龙的图案鑴刻,龙印单边小方印稍后,图案相仿,花印图案一般有方、圆之分,圆章边纹为花纹,中有宝藏字样,方章花印边纹为花纹,中有鸟兽图案或字样,此类壶为一般日用品。

龙印,花印印章大而方正,有单边,双边区分,一般为单边,龙、花图案大方简练,有仿光绪年间钱币龙图案镌刻。

3.愙斋特定年代印款:愙斋特定年代印款为清光绪二十一年至二十七年(1895-1901年)期间,著名金石书法家、收藏家吴大澄之收藏紫砂茶壶所用斋号印款。

壶底钤愙斋阳文篆书方印, 作壶者的小方印款钤在壶盖上。

4.范庄农家据史料记载,范家紫砂自明清以来名家辈出,先后涌现出一大批壶艺大家,代代相传。

范章恩、范鼎甫、范庄农家(静安)、范大生(承甫)、范锦甫、范占等在紫砂艺术史上更是名垂青史。

享誉海内外。

其中范大生更具盛名,成为范家壶艺集大成者。

5.南洋劝业会清宣统二年(1910年4月),中国在南京举办了第一届南洋劝业博览会。

南洋劝业博览会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以政府名义主办的大型国际性博览会,底款为“已酉南洋劝业会纪念品”,篆文方印,盖印为“光裕”。

6. 权寅陶器店店号印款权寅陶器店创立于光绪十五年(1890年),为清末著名制壶艺人邵赦大(权寅)所创立,邵赦大先制壶,后经营,所用印款为权寅赦记四字楷书方正回纹边框印,自制壶盖有邵赦大作者印,订制壶只在壶底有权寅赦记章款。

十大紫砂大师作品以及落款特点

十大紫砂大师作品以及落款特点

十大紫砂大师作品以及落款特点
顾景舟紫砂壶鉴定:
1:器型整体造型古朴典雅,形器雄健严谨,线条流畅和谐,大雅而深意无穷,散发浓郁的东方艺术特色,所制之器脱俗朴雅,仪态纷呈,堪称“集紫艺之大成,刷一代纤巧糜繁之风”,被海内外艺术界专家誉为“壶艺泰斗”
2:印章
蒋蓉紫砂壶
1:器型代表作品:佛手壶、百寿桩壶等。

2 :印章
吕尧臣紫砂壶
1:器形
2:印章
4、汪寅仙紫砂壶
1:器形
2:印章

徐汉棠紫砂壶
1:器形
2:印章
6、周桂珍紫砂壶
1:器形
2:印章
朱可心紫砂壶
1:器形
2:印章
8、裴石民紫砂壶
1:器形
2:印章
王寅春紫砂壶1:器形
2:印章10、吴云根1:器形
2:印章。

紫砂器的款识最早见之于明代正德年间供春所制壶上的刻款“供春”二字

紫砂器的款识最早见之于明代正德年间供春所制壶上的刻款“供春”二字

紫砂器的款识最早见之于明代正德年间供春所制壶上的刻款“供春”二字与器形、泥质、制作工艺及烧制工艺一样,也是鉴定年代、作者不可忽视的一个重组成部分。

因此了解历代紫砂款识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如款式、内容及工艺手段和字体等,可以为紫砂器的鉴定和辨伪提供科学的依据。

紫砂器的款识最早见之于明代正德年间供春所制壶上的刻款“供春”二字。

不同时期紫砂器的款识,具有不同时代风格,经历了由毛笔题写、竹刀刻划至印章钤印的工艺演变过程,同时其内容也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文化、民俗及社会发展的变化历程。

紫砂器款识的表现方法有两两种,,一是在素胎体上用刀刻划文字或符号;另个就是将印章印于半干的素坯上,明代周高起所作的《阳羡茗壶系》记载:“镌壶款识,即时大彬初倩能书者落墨,用竹刀划之或以印记。

”可见印款方法自明代起就有使用。

刻划款识,由于使用竹或铁等不同工具和刀法不同,由此也产生了不同的款识效果。

一种为等线体,每字的笔划粗细基本相同,有用圆珠笔书写的效果。

另一种为颇具书法效果的楷书或行书体款识,但大多为后者。

由于当时宜兴一部分制壶艺人自己写不好字,所以只好请人落墨镌款。

于是当时也就出现了如陈辰等镌高手。

到了清代印章款和刻款共存,但印章款使用的比较普遍,文人雅士撰铭则用刻款。

由于用刻款要求具备一定的书法基础,一般工匠很难达到。

当时紫砂壶日益被时人喜爱,刻款速度不能适应批量生产的要求,因此刻款也逐渐被印款所取代。

印章款识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瓦当形、葫芦形等不同造型的阴阳文印。

紫砂器的款识内容更是丰富多彩,其主要内容为制壶者的姓名字号,这也是紫砂器款识的一个主要特点。

其他还有干支纪年款、堂名斋号款、监制定造款、商号店号款、诗词吉语款、地名款、记事款、图案数字款等等。

其姓名字号款还有几种不同形式,有只用姓的;有只用名号的,如刻款的“大彬”等;有姓加名或号的,如印款的“陈鸣远”、“顾景舟”等;有名号加制(造、制陶、制壶……),如“孟臣制”、“景舟制陶”等;有姓加名号加制(造),如“李茂林造”、“时大彬制”等;还有地名加姓加名加制的,如“阳羡杨彭年制”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紫砂盆的落款中华民国(1929-1949)中华民国是从清朝灭亡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期间的国家名称和年号简称民国。

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转变的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终结阶段。

1912年1月至3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临时宪法,南京为临时首都。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完成二次北伐,攻克北京,改北京市为“北平特别市”(简称“平”),并立南京为首都(简称“京”)。

1937年,日本先后攻陷华北、淞沪、南京,占据中国大量领土,国民政府被迫自南京迁往重庆,展开十四年抗战的后八年全面抗战。

紫砂款从民国中期至解放初期逐步使用'中国宜兴'、'阳羡紫砂'。

'宜兴紫砂一厂'等款章,使用中国宜兴时就加了制盆人的名,如:陆锡强制。

陆锡强(1906-1978年),清-民国年间-新中国制陶大师。

擅长制作大型花盆,造型别致,精巧可人,既是花盆,又可供艺术欣赏。

紫砂款从民国中期至解放初期逐步使用'中国宜兴'、'阳羡紫砂'。

'宜兴紫砂一厂'等款章,使用中国宜兴时就加了制盆人的名,如:陆锡强制。

陆锡强(1906-1993年),清-民国年间-新中国制陶大师。

擅长制作大型花盆,造型别致,精巧可人,既是花盆,又可供艺术欣赏。

陆锡强充分利用紫砂材料独特的质地和颜色,均带有明清朝技艺的特点,创作了龙、凤、金鱼、鸟类等等,藕、荸荠、蘑菇、胡桃、花生、板栗、菱角、扁豆等仿真果品,栩栩如生,几可乱真,深得人们的喜爱。

一技之能,间世特出,自百余年来,诸家传器日少,故其名尤噪。

一只45cm左右乘30cm(圆30cm)多的陆锡强制绿砂紫砂盆80年代已过5位数,当时平均工资也只有120元。

因当时制作紫砂壶处于萧条期,许多技能精湛的制壶高手就不得不制盆了,如沈汉生、范洪泉、周桂珍、程辉、潘持平、毛国强、陈国良......等等。

就那特定的年代生产出许多优质花盆,可别小看没落款的花盆,其中有出自名家高人之手。

其中一等品都出口到日本及东南亚市场,二、三等品供应国内市场,因此,文革时期的紫砂精品花盆现在在市场上少至又少。

一只50cm左右乘30cm多的大器《阿平》款,80年代私人买卖时开出的价已是5位数。

还有一说:就是每一制盆者的工作号,也是检查制盆者质量的评审依据。

烧制出来后,质量好坏无法查出谁制作的;而采用了一种方法!是当时检验盆的标志。

现代紫砂发展过程1950年11月,成立紫砂产销联营处。

多次组织紫砂产品参加城乡物资交流会、展览会。

销路逐渐扩大年产8万件。

产值1.2万元。

1954年。

成立紫砂生产工场,聘紫砂名师朱可心、任淦庭、裴石民、吴云根、王寅春、顾景舟、蒋蓉、吴纯耿等作技术辅导。

同时政府拨款改造旧设备。

为发展生产创造条件。

是年,紫砂产量增至28万件。

产值7.7万元。

1955年10月,紫砂生产工场,转为紫砂工艺合作社。

招收26名知识青年进厂学艺,指措派任淦庭、朱可心和吴云根等技术高超的老艺人负责培训,以充实技术力量。

1956年冬,任淦庭、朱可心、王寅春、吴云根、裴石民、顾景舟、蒋蓉七名艺人,被江苏省政府任命为技术辅导员。

1957年7月,紫砂艺人任淦庭、朱可心、顾景舟出席'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受到副主席朱德的接见。

1957年10月,宜兴县陶瓷公司和陶瓷专业联社,共同组团首次参加'广州中国出*易会',紫砂茶具、花盆和鼓凳等255个品种,销售总额27万多元。

自1957年起,紫砂产品恢复出口,年产量达106万件,产值28.1万元。

1958年4月,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宜兴合新陶瓷厂与上袁、潜洛二十八家紫砂手工业户合并,建立'宜兴紫砂工艺厂',当时有职工2067名。

其中艺徒299名。

1959年。

紫砂名师任淦庭出席江苏省社会主义建设先进代表大会。

评为江苏省先进工作者、工业特等劳动模范,并出席全国群英大会。

文革著名紫砂陶刻家任淦庭因病逝世,享年78岁。

1975年8月。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

开门办学,在宜兴鼎山省陶研所举办'全省陶瓷美术培训班'。

由杨永善、陈若菊和白雪石等教授执教,紫砂工艺厂有汪寅仙、何道洪等参加学习,学习时间一年。

1976年7月、在宜兴鼎蜀镇蠡墅羊角山,发现紫砂古窑址。

据考证,其年代上限不早於北宋中期,盛於南宋,下限延至明代早期。

1977年2月。

紫砂名师裴石民因病逝世。

享年七十八岁。

1977年。

在美国纽约举办'宜兴紫砂陶艺展',受到各界人士重视,尤其得到茶界人士的高度好评。

1979年。

紫砂名师何挺初、随中国陶瓷代表团赴澳大利亚考察,并作示范表演。

1979午,宜兴紫砂工艺厂生产的紫砂陶器。

获国家经委银质奖。

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

1979年。

紫砂名师徐汉棠制作、鲍仲梅嵌银丝。

十五头'四方藏圆紫砂咖啡具'和范盘冲设计制作'宝塔紫砂台灯',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1979年。

紫砂名师沈蘧华。

被全国妇联命名为全国'三八'红旗子。

以表彰她在紫砂创作上突出成就。

.各国驻中国大使馆武官。

来宜兴鼎蜀镇紫砂工艺厂参观制作工艺。

198l年2月20日,宜兴周墅紫砂厂成立。

1984年5月l日更名为'宜兴紫砂工艺二厂'。

1981年9月,宜兴紫砂工艺厂顾景舟、高海庚、徐秀棠和南京博物院宋佰胤,应香港市政局艺术馆邀请。

赴香港参加?第六届亚洲艺术节',举办'宜兴紫砂陶艺展',举行'中国紫砂陶的历史发展与生产过程'专题讲座。

并作工艺示范表演,引起港、台茶界人士、对宜兴紫砂茗壶的狂热兴趣。

展览特刊在*销售好几版。

1982年5月。

日本名古屋电视台。

到宜与鼎蜀镇拍摄'紫砂陶器和龙窑窑址'电视片。

1982年5月。

国家轻工业部和全国陶瓷美术学会,在宜兴鼎蜀镇联合召开'全国陶瓷美术设计评比会一',紫砂工艺厂徐汉棠、徐秀棠、高海庚等创作设计的紫砂作品,二件获一等奖,九件获二等奖。

1982年9月。

陶觉公司经理胡兆根和紫砂工艺厂厂长高海庚,赴日本考察陶瓷生产工艺技术。

1982年9月。

宜兴紫砂工艺厂,在北京历史博物馆举办'紫砂名人名作展览'。

,七十五国驻中国使节团一行九十八人,由外文部副部长韩念龙等陪同,分两批来宜兴参观紫砂工艺厂、陶瓷陈列馆。

1983年6月。

台北故宫博物院邀请谢瑞华女士。

演讲'谈宜兴紫砂'。

之前,台北陆羽茶艺中心、也邀请谢瑞华女士举办了'宜兴紫砂'座谈,这是外地专家,第一次到*介绍宜兴紫砂壶艺。

1983年,宜兴紫砂工艺厂生产的'方园牌高级紫砂茶具',荣获国家经委金质奖;八件(套)紫砂陶,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大东坡紫砂壶'、'六件三友茶具',获对外经贸部优质产品称号;高海庚、吕尧臣创作的,九头竹圈紫砂酒具'获中国国际旅游会议优秀旅游纪念品玉质奖。

1983年11月,香港叶荣枝先生、应台北陆羽茶艺中心之邀,与*壶艺界举行座谈'宜兴紫砂制壶诸问题'。

这是*首次获得较祥尽的宜兴制壶资料。

1984年2月春节期间,*台北历史博物馆,征集民间收藏,举办大规模'古代茶具特展',其中大部分为宜兴古代紫砂茗壶,这是*古壶收藏的高期。

1984年3月。

紫砂名师李昌鸿,应邀赴美国参加'新奥尔良国际博物会'这是紫砂艺人第一次被邀请参加国际博览会。

并在'中国经济贸易展览馆'进行紫砂工艺示范表演。

1984年4月。

紫砂名师李昌鸿、沈蘧华制作、陶刻高手沈汉生镌刻的,竹简紫砂茶具'和紫砂名师顾绍培制作、陶刻高手谭泉海镌刻的、百寿紫砂瓶'、荣获德国'莱比锡春季国际博览会'金奖。

1984年6月。

香港'茶具文物馆'开幕,其中半数藏品为宜兴古今紫砂茶具,从此促进了港、台壶艺的研究风气,活跃了*古壶市场。

1984年,紫砂名师鲍仲梅等,在斯里兰卡作紫砂示范操作表演。

1984年。

紫砂名师顾绍培,出席江苏省先进表彰大会。

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

1984年。

宜兴陶业界著名人士华荫棠,将珍藏多年的清代嘉庆、道光制壶名师杨氏作的'竹段紫砂壶'、'风卷葵紫砂壶'和鼎蜀医院中医杨葆清、将清代嘉庆、道光间制壶名手邵大亨作的'授球紫砂壶',献给国家。

三壶均为古代紫砂名壶,现藏於宜兴陶瓷博物馆。

1985年3月,科教片《紫砂陶》,由中央文化部翻译成英、法、俄、西班牙和葡萄牙等语言。

对外发行。

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于紫砂名师顾绍培'五一'劳动奖章',表彰他在紫砂创作方面取得的突出贡献。

经中央国家经济委员会确定。

紫砂名师高海庚创作的'集玉紫砂壶',为国家礼品。

1985年9月。

紫砂工艺厂的'紫砂艺术集锦系列小壶',获全国轻工业开发新产品一等浆。

1986年月。

紫砂名师鲍仲梅。

赴孟加拉国参加'紫砂陶艺展'。

1986年l月。

紫砂名师沈遽华。

应邀赴日本进行紫砂技术表演。

紫砂名师朱可心。

因病逝世。

享年八十三岁。

'宜兴紫砂散文节'在紫砂工艺二厂开幕,参加的有中国作协江苏分会会长艾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叶至善、中国作协上海分会副主任何灵和著名散文家菡子等六十多位文化艺术界名人。

谈紫砂、论散文。

紫砂散文皆由宜兴紫砂工艺二厂发起主办。

1986年,紫砂名师徐秀棠、李昌鸿创作的'丙寅大吉壶',获中央轻工业部召开的'全国陶瓷创作设计评比会'一等奖。

1987年1月。

紫砂工艺厂为国务院办公厅特制大型'百寿紫砂瓶',作为中南海紫光阁陈设品。

同年5月,又选送紫砂器40件(套),供中南海紫光阁接见厅陈列,国务院特发给荣誉证书。

1987年,紫砂名师顾景舟创作的'五头提壁茶具',获'全国旅游纪念品展评会'一等奖;紫砂名师顾绍培创作的'天龙顶珠紫砂壶'和'紫砂大汽锅',获'全国陶瓷质量评比'优胜产品奖;紫砂工艺厂生产的'紫砂中低档茶壶',获'全国名优陶瓷展评会'、'消费者满意产品'称号;紫砂工艺二厂生产的'蠡龙茶具',获中央轻工业部'优质新产品'奖;紫砂二厂生产的'华艺牌'、'夏意'工艺雕塑和'一节竹段壶'。

获中央农牧渔业部'创新产品'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