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厂紫砂壶型大全
紫砂壶制作历代名家(清末民国)
紫砂壶制作历代名家(清末民国)紫砂壶制作历代名家(清末民国)任淦庭(1889--1968)紫砂装饰艺人。
裴石民(1892--1979)为供春的树瘿壶配制了壶盖。
吴云根(1892--1969)作品以竹子题材为主,实用美观。
王寅春(1897-1977)喜制各类方器及筋纹器茶壶。
朱可心(1904-1986)原名开长、凯长。
新中国成立后,设计了梅桩壶"报春"等十几种新品,以花卉见长.顾景舟(1915年10月18日一1996年6月3日)原名景洲,。
青年曾用艺名"景""景记""曼唏"、"武陵逸人","荆南山樵","瘦萍",七十后爱用“壶叟、老萍”。
受艺友提议谓“艺海一景舟,鼓足风帆,勇往直前。
”早年曾用艺名“曼唏、武陵逸人,荆南山樵,瘦萍”,晚年爱用“壶叟、老萍”。
少年就读于蜀山东坡书院,随校长吕梅笙研修古文。
18岁时,因战事家这中落,遂承祖业,随祖母邵氏习陶从艺,并博览古今紫砂制陶名著,吸取前人精华,凭著自身的文学素质,初出之犊,才华显露,练就一手扎实的制壶技艺,跻身于壶艺名家之列。
20岁左右,曾应上海古玩商郎氏艺苑聘请,仿古作陶,每遇历代名作反复揣摩、悉心研究,所制作品与博器相比,就技艺有过之无不及。
1942年,窑场一片萧条,其甘于清贫,一面制作经营紫砂,以维持生计,一面专心研读以充实自身。
曾一度在上海标准陶瓷公司雕塑制模室任技师,从矿土到成品,掌握了一整套陶瓷工艺知识,“曼唏陶艺”成为人们争相觅取的珍品。
1945年后,与沪上画家吴湖帆,江寒汀,唐云,王仁辅、来楚生交往甚密,经常切磋陶艺,合作艺品,传世至今,珍如拱壁。
1948年,由江寒汀作画,吴湖帆写词的《石瓢壶》,简洁明快,宜书宜画,讲究饯条的流畅舒展,权衡比例的诺调秀丽给人以整体形象大方、朴素、便利、实用之感。
60种经典紫砂壶型及名称(爱壶者必看)
60种经典紫砂壶型及名称(爱壶者必看)西施壶原名西施乳,言壶之形若美女西施之丰乳,确实此壶象丰满的**,壶纽象**,流短而略粗,把为倒耳之形,盖采用截盖式,壶底近底处内收,一捺底,后人觉“西施乳”不雅,改称“倒把西施壶”。
文旦、龙旦和西施三种壶形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
三种壶都属于截盖壶。
文旦:为南方的一种水果,也叫柚子,是按照这个原型做出来的。
首创者徐友泉,明末清初吴梅鼎给了徐友泉极高的评价,称“若夫综古今而合度,极变化以从心,技而近乎道者,其友泉徐子乎。
”吴梅鼎之所以为世人所识,实在是因为写了一篇千五百字的《阳羡茗壶赋》。
吴氏曾祖是明正德进士吴颐山,正德进士何许人也,不太清楚,只是他的家童名声太盛,叫“供春”。
吴颐山少时在宜兴金沙寺读书,家童供春服侍少主的同时,据说偷学了寺僧制壶,不经意间,成了紫砂壶史上的鼻祖。
然后经历了赵梁、董翰、元畅、时朋“四大名家”,然后是时鹏之子时大彬一家独大,时大彬有一高足,就是徐友泉了。
而吴梅鼎的父亲和徐友泉交好,并请其到家中研制紫砂壶,成就了一段佳话。
吴梅鼎更是耳濡目染,友泉晚年自叹“吾之精,终不如时之粗”时,他不知道,紫砂史册上,已经有了他浓重的一笔。
半月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朝诗人张九龄竹下的知古名句在构筑美妙意境的同时,也给壶艺创作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可以用紫砂壶诠释对生命、文化和艺术的理解。
每位艺人在创作“半月壶”时就是顺应诗人意地间,怡情自然的人生思索。
半月壶一直以质朴无华、典雅端庄而独占一席之地,从古到今长盛不衰,正所谓“弱水三千,仅饮一瓢”。
半月壶协调和谐、舒张简洁、前呼后应,一张扬、一内敛,张弛有度,仿似一篇美文,越读越醉,半月壶营造的是一种源于心录上对团圆期盼。
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半月万里思更浓”;一把壶诉说的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思念,更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月圆人圆”的向往。
石瓢壶“石瓢”最早称为“石铫”,“铫”在《辞海》中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
紫砂壶六十四种器型
紫 砂 壶 六 十 四 种 器 型紫砂壶六十四种器型对于刚接触紫砂壶的朋友们来说,紫砂壶内涵丰富,知识繁杂,喜爱却又不知从何下手,那就先从形上下手吧,熟悉经典器形,然后再多看大师作品,慢慢的就会对紫砂壶的泥料,工艺,神韵等等知识逐渐了解,从而挑到适合自己喜爱的壶,多看多学多问,少交点学费总是好的。
我搜索并整理了无数的资料,特将此文献给喜爱紫砂壶的朋友,只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别无他求!一、半月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朝诗人张九龄竹下的知古名句在构筑美妙意境的同时,也给壶艺创作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可以用紫砂壶诠释对生命、文化和艺术的理解。
每位艺人在创作“半月壶”时就是顺应诗人意地间,怡情自然的人生思索。
半月壶一直以质朴无华、典雅端庄而独占一席之地,从古到今长盛不衰,正所谓“弱水三千,仅饮一瓢”。
半月壶协调和谐、舒张简洁、前呼后应,一张扬、一内敛,张弛有度,仿似一篇美文,越读越醉,半月壶营造的是一种源于心录上对团圆期盼。
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半月万里思更浓”;一壶诉说的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思念,更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月圆人圆”的向往。
二、扁腹壶扁腹壶,或者叫扁仿鼓壶,依壶身矮,壶口大而得名。
日本奥兰田君对壶之理趣有此论述:“知理而不趣者,独取小与直,而不取大与直。
知理又知趣者,不论大小曲直,择其善者皆取之。
知理而不知趣,是为下乘,知理知趣是为上乘”。
此壶理趣兼得,当属上乘无疑。
理,此壶身线且口大,宜泡绿茶,一弯流出水条索长且涎水。
壶把端拿,甚是轻巧,亦感舒适,平衡点恰到好处。
趣,整体协调、对称,且节奏感强烈。
若俯视,钮盖、肩、腹五个圆圈,如涟漪荡漾,十分悦目。
盖边线略强于口线,正合国人天盖地之理念。
壶盖倒置亦无倾斜之虑,也是一趣。
此壶泥佳、工精、造型美、难度大,宜用宜赏,内涵深,回味长,实乃上乘中之经典之作三、传炉壶传炉壶,式度端庄,风格雅致,隐隐然有古风韵,堪称佳品。
有鉴于此传统壶型由来已久,然欠缺考据,众壶友多不知此壶,今东拼西凑,略言一二,聊做无米之炊。
紫砂壶器型大全
紫砂壶器型大全鉴赏紫砂壶优劣的三个主要因素当今,鉴定宜兴紫砂壶优劣的标准归纳起来,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泥、形、工、款、功。
前四个字属艺术标准,后一字为功用标准,分述如下:1.泥:紫砂壶得名于世,固然与它的制作分不开,但根本的原因,是其制作原材料紫砂泥的优越。
近代许多陶瓷专着分析紫砂原材料时,均说起其为含有氧化铁的成份,其实含有氧化铁的泥,全国各地不知有多少,但别处就产生不了紫砂,只能有紫泥,这说明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含有氧化铁,而在紫砂的砂。
根据现代科学的分析,紫砂泥的分子结构确有与其它泥不同的地方,就是同样的紫砂泥,反之则质差。
所以评价一把紫砂壶的优劣,首先是泥的优劣。
泥色的变化,只给人带来视觉观感的不同,与功用、手感无济。
而紫砂壶是实用功能很强的艺术品,尤其由于使用的习惯,紫砂壶需要不断摸索,让手感舒服,达到心理愉悦的目的。
所以紫砂质表的感觉比泥色更重要。
紫砂与其它陶泥相比,一个显着的特点即是手感不同。
一个熟悉紫砂的人,闭着眼睛也能区别紫砂与非紫砂,这就是摸非紫砂的对象,就如膜玻璃质器物--粘手,而摸紫砂物件就如摸豆沙--细而不腻,十分舒服。
所以评价一把紫砂壶,壶质表的手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
近年来时行的铺砂壶,正是强调这种质表手感的产物。
2.形:紫砂壶之形,是存世各类器皿中最丰富的了,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之赞誉。
如何评价这些造型,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艺术的舓会功能即是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既然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需要;大度的爱大度,清秀的爱清秀,古拙的爱古拙,喜玩的爱趣味,人各有爱,不能强求。
从笔者角度出发,认为古拙为最佳,大度其次之,清秀再次之,趣味又次之。
道理何在?因为紫砂壶属整个茶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它追求的意境,应是茶道所追求的意境是:淡泊和平,超世脱俗,而古拙正与这种气氛最为融洽,所以古拙为最佳。
许多制壶艺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就去模仿古拙,结果是东施效颦,反而把自己的可爱之处丢掉了。
紫砂壶鉴赏
• 当代紫砂大师
• 当代的紫砂大师,首推顾景舟老先生,顾老 潜心紫砂陶艺六十余年,炉火纯青,登峰造极, 名传遐迩。建国后七老艺人:任淦庭、吴云根、 朱可心、裴石民、王寅春、顾景舟、蒋蓉,现当 代紫砂代表人物:徐秀棠、徐汉棠、鲍志强、高 海庚、何道洪、汪寅仙、吕尧臣、周桂珍、姚丹 萍、李昌鸿、顾绍培、曹安祥等也各自身怀绝技, 制作与设计皆各有专长,皆为一时俊才。
• 第二期紫砂大师
• 第二期紫砂壶大师为清初人陈鸣远、惠孟臣。陈鸣 远以生活中常见的栗子、核桃、花生、菱角、慈菇、荸 荠、荷花、青蛙等的造型入壶,工艺精雕细镂,善于堆 花积泥,使紫砂壶的造型更加生动、形象、活泼,使传 统的紫砂壶变成了有生命力的雕塑艺术品,充满了生气 与活动。同时,他还发明在壶底书款,壶盖内盖印的形 式,到清代形成固定的工艺程序,对紫砂壶的发展产生 了重大影响。明末天启、崇祯年间的惠孟臣,长于制作 小壶,以小胜大。孟臣壶以竹刀划款,以器盖内有“永 林”篆书小印者为精品。
八求紫砂茗壶
• 八求紫砂茗壶是中华姚氏求正堂德府世家所制专门在 各种各样紫砂茗壶上入刻中华名流和海外名流题词手迹的 紫砂纪念茗壶系列的总称。自上世纪以来,已有海内外名 流苏局仙、陈立夫、陈果夫、宋子文、宋子芳、福田一郎、 易苏民、李琼贞、汪德祖、凌禹门、苏健侯、孔祥灿、杨 一萍、钱鼎澄、谷向阳等百余位手迹入刻于紫砂茗壶上。 壶的形状有圆形、正方形、六方形、八方形、十方形、扁 形等二十四种式样。八求紫砂茗壶系列中有入藏国家首都 博物馆、中共一大纪念馆、天下名人馆、日本艺品馆、台 湾艺术馆等海内外几十个博物馆、艺术馆、纪念馆收藏。
第三期紫砂大师
• 第三期紫砂壶大师是清代中叶嘉庆、道光年间的陈鸿寿和 杨彭年。陈洪绶,是清代中期的著名书画家、篆刻家。艺术主 张创新,他倡导“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但必须要见 “天趣”。他把这一艺术主张,付诸紫砂陶艺。第一大贡献, 是把诗文书画与紫砂壶陶艺结合起来,在壶上用竹刀题写诗文, 雕刻绘画。第二大贡献,他凭着天赋,随心所欲地即兴设计了 诸多新奇款式的紫砂壶,为紫砂壶创新带来了勃勃生机。他与 杨彭年的合作,堪称典范。值得一提的是嘉道年间的邵大亨, 他为陈鸣远以后的一代高手,其它如邵友兰、邵友廷、蒋德休、 黄玉麟、程寿珍诸人,则一代不如一代。更多的是因循守旧, 很少创新,制作工艺也日渐草率荒疏。
紫砂壶底款大全
紫砂壶底款大全北宋。
早期紫砂时期。
1976年,宜兴丁蜀镇羊角山发现紫砂古窑址,出土了早期的紫砂茶具残片。
经考证,其年代上限为北宋中期。
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宜兴紫砂器的生产历史已有将近一千年了。
宋人欧阳修、梅尧臣等都写过歌咏“紫瓯”的诗词,或认为紫砂茶具在北宋已经诞生,而且受到上层社会的欢迎。
1976年7月,在宜兴丁蜀镇的羊角山,发现古窑址的废片堆积,其中有早期的紫砂残片,泥色紫红,泥质粗糙,手工技术不高,成品有明显的火疵,复原所得大部份为壶。
羊角山窑,据判断年代上限不早于北宋中期,盛于南宋,下限延至明代中期。
这一发现,被认为印证了紫砂始于北宋的看法。
文献中确切记载的紫砂历史,是从明代正德年间供春学金沙寺僧制作茗壶开始的。
供春所制,据第一部紫砂艺术的专著--周高起在天启年间写成的《阳羡茗壶系》中所说,当时已经极难经见。
现存传世的供春壶,见于著录而且很著名的有两件:一件是“树瘿壶”,传说曾为吴大澄收藏,后为储南强所得,把下刻“供春”两字,裴石民配制壶盖,黄宾虹为之定名,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另一件是原罗桂祥先生收藏,后藏香港茶具文物馆,壶底有“大明正德八年供春”两行楷书铭款的“六瓣圆囊壶”。
据顾景舟先生谈,曾见过树瘿状壶有十二件之多,不合文献所载供春壶的特点,似难以定为真品。
不过,传世供春壶作为明代中后期紫砂器的标志,时代赋予的地位还是不可忽视的。
明代中期。
据明.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创始》记载:金沙寺(宜兴湖父镇西南,为唐相陆希声山房)僧搏紫砂细土,搜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捏口、柄、盖、底,作成壶具。
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
金沙寺僧的确切年代,已经难以查考。
据推测应比供春年代略早,大概在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
考古发掘所见有明确纪年可考的紫砂实物,现在首推南京市博物馆的一件藏品。
这是一件提梁壶,通高17.7厘米,1965年出土于南京市中华门外马家山的明司礼大监吴经墓,同出的有嘉靖十二年砖刻墓志。
独家私藏!25把老壶:民间收藏家没有公布的宝贝
独家私藏!25把老壶:民间收藏家没有公布的宝贝人们常说紫砂壶是有灵性的,有生命的,那传世的经典老壶,为人喜爱、珍藏,甚至于渴求,更是其生命力靓丽鲜活、青春永葆的象征。
老壶的生命是作者创作的过程,有神秘的故事,也有深刻的意蕴。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那些民间收藏家独家私藏的老壶,一睹时代紫砂风韵!清晚期陈曼生制款段泥牛盖洋桶壶此壶段泥为胎,砂质细腻,壶体呈圆筒形,溜肩直颈,盖为牛鼻;壶肩两侧置软提梁双耳,壶流二分之一平贴身筒,上端胥出。
壶身两面精刻,署款“壬子春月古阳羡南陵题镌”;整器制工精细,清新典雅,趣味高洁。
清晚期子冶刻紫泥合欢壶瞿应绍,号子冶,诗文甚佳,擅篆刻,善绘画,师宗恽南田。
生平收藏古物甚多,宅内陈设皆尊彝及古今名人墨迹。
一生制壶,多承曼生之风。
晚清民初墨缘斋制款紫泥铺砂巨轮珠壶此壶造型圆润,气度充沛,以熟料铺砂,砂粒隐现闪烁,增添迷人色彩。
盖内处理尤见平整利落,内外气孔端正,壶流腴美坚挺,执把壮实蓄劲,尤为精妙,全器于古拙素雅中展现悠然得趣的境界,为茶席间实用与收藏兼具之妙品。
壶底钤印“墨缘斋制”。
清中期无款紫泥菊瓣壶此菊瓣壶色泽秀美艳丽,瓣面分明,腴而不肥,似菊蕾含苞待放,子母盖周正严密,可任由各个方向置换,瓣瓣通转吻合,壶把耳环形,拿握稳正,壶嘴微弯,轻巧如指,对工艺要求极高,壶底内收于圆点处。
清早期万世龙制款四方抽角壶此壶为方形器,四方抽角,约为八方。
泥色紫褐,砂质纯正。
方正中略带圆润,饱满大气。
全器以流畅线条修饰,流与把于简中显精气,适合书房琴室,雅俗共赏。
清乾隆惠孟臣制款朱泥梨形壶此壶作梨形,气韵不凡,砂粒隐藏朱泥之下,似梨皮。
腹部圆鼓,截盖拱起与器身相契合,工艺制作未经精心加工,可谓清早期壶艺出品之作。
整体观之,手艺娴熟,天然雕饰之感。
壶底钤印“惠孟臣制”。
清晚期邵景南制紫泥莲子壶邵景南清道光年间制陶名艺人。
此壶属于古莲子壶式。
三弯流,执把圆弧有力,制作严谨,非高手而不能为。
各种泥料的紫砂壶
各种泥料的紫砂壶(非常详细)紫茄泥:紫茄泥产于宜兴丁山台西(紫糟青、本色紫茄泥)。
此泥雍容华贵,气质高雅,藏紫轻红,清秀温润,为泥中极品。
泥性:紫茄泥黏性佳,磁性较高,含铁量高,提炼不易,乾湿控制不易。
烧制时易起皱,易变形,窑温烧足易呈养化铁熔点。
烧成后色泽神秘高贵,散发特殊紫砂质感,光洁而气蕴;充分表现砂壶表面肌理,及光线折射变化,动人心弦。
淋变色率高,逼热恰当合理,适茶性佳,传神而率真,不败茶、不矫揉,平实亲和,品茗佳友,壶中之君子也。
适合泡绿茶、红茶、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
青灰泥藏青灰泥,为明末清初广为流传之泥料;近年来开採量少,故成品甚稀;呈深紫灰色调,因满佈颗粒,触感特殊,玩家喜呼“鲨鱼皮”,是甚为难觅之特优级泥矿。
泥性:泥性疏松不结,含铁量高,力特大,不易变型、塌陷,惟黏性不足,烧制中易现氧化铁熔点,石灰、跳砂、杂质较多挑泥须严格谨慎,烧窑温度特高。
烧成后双气孔结构明显,空气对流顺畅,简朴古雅,老味十足,别具明代紫砂原料气韵。
砂感重而不刮毛,色泽如紫似灰,沉重扎实不妥协,似硬汉风格,十分易于辨识。
适合泡红茶、绿茶、乌龙茶等。
底清底糟青由于产于紫砂最底层,质地特纯,泥质细腻、成色稳重,呈棕色,在近代制壶名家广泛使用。
近年黄龙山四号井,因故塴蹋而封井,矿源日益短缺,残留堆积风化之“底糟青”因而愈显珍贵;宜兴紫砂举世闻名,本泥功不可没。
此泥做壶泡茶,温和典雅,茶汤韵味悠扬、沉着持久,养泡日久,泥色由棕变幻为古黯肝色,愈显古朴素雅,明润光和也!适合泡普洱茶各种系列,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龙井,花茶,碧螺春,红茶,绿茶等。
大红袍大红袍产于宜兴丁山庄山、黄岩心。
此泥红艳夺目,气质高雅,令观者满受瑞气临身,鸿运当头之意;为濒临绝灭之极品朱泥。
大红袍泥料低力,收缩比几乎达紫泥系的三倍,制作时泥性掌握不易,古代用于增添红泥艳润调色之用,为传说中最具神秘色彩之极品朱泥之一。
烧制时易起节皱、开裂、塌陷、变型、窑温轻者偏黄易还原,重者变形起泡,成品率不及二成。
历代紫砂名家款识大全〔典藏〕款识年代表
历代紫砂名家款识大全〔典藏〕款识年代表款识年代表历代紫砂名家款识大全制壶人在壶上镌刻或钤印的文字、符号、图案,我们称之为紫砂壶的印鉴款识,它便于鉴赏识别名人名作。
整理了一些历代款识(比较全),含姓名款、字号款、堂名款、商号款、闲文款等五大类,仅供壶友们参考明中期01.龚春又作供春。
为明代四川参政吴颐山家僮。
02.供春又作龚春。
为明代四川参政吴颐山家僮。
03.金沙寺僧名逸。
明晚期01.时朋一作“时鹏”,大彬之父。
02.时鹏即时朋,大彬之父。
晚明紫砂“四大家”(董翰、赵梁、袁锡、时朋)之一。
03.董翰字后溪。
04.赵梁亦作赵良。
05.赵良亦作赵梁。
06.元畅又作元锡、袁锡。
07.元锡即元畅。
08.袁锡即元畅。
09.陈信卿善仿时大彬、李茂林之传器,有优孟叔敖之肖。
10.邵盖其篆章字法与邵亨裕、亨祥章相类,世有“邵家壶”之称。
11.李茂林字养心,号茂林。
12.周后溪13.邵二孙工治壶,为明代名手。
14.天香阁南京博物馆藏明代大彬款梨皮提梁壶印款(阴文篆书小古印)。
明末清初01.时大彬时朋之子,号少山。
壶艺传至大彬始蔚然大观。
明晚期“壶中三大妙手”(时大彬、李仲芳、徐有泉)之一。
02.李仲芳茂林子,行大。
今世所传大彬壶,亦有仲芳作、大彬署款者。
时大彬七大弟子(李仲芳、徐友泉、蒋伯荂、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陈俊卿)之一。
明晚期“壶中三大妙手”(时大彬、李仲芳、徐有泉)之一。
03.邵亨祥即邵文金。
时大彬七大弟子(李仲芳、徐友泉、蒋伯荂、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陈俊卿)之一。
04.邵文金又名亨祥。
05.邵亨裕即邵文银。
06.邵文银又名亨裕。
07.陈俊卿 08.蒋伯荂初名伯敷,又名时英,字伯荂。
伯荂制壶,眉公(陈继儒)书铭,世称“双绝壶”。
时大彬七大弟子(李仲芳、徐友泉、蒋伯荂、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陈俊卿)之一。
09.蒋时英即蒋伯荂。
10.欧正春 11.徐友泉名士衡。
时大彬七大弟子(李仲芳、徐友泉、蒋伯荂、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陈俊卿)之一。
国营紫砂一厂紫砂壶的特点
国营紫砂一厂紫砂壶的特点——紫砂料:在国营时期的生产模式下,一厂拥有对泥料的优选权,1998年,四号井封矿更使真正的紫砂泥料价值飙升。
不象现今的壶大都是化工颜料掺和而成,对人体有不良影响,。
——窑火:紫砂一厂的壶,使用重油隧道窑一次足火烧治而成,火候足,壶色正,泡养变化大。
而这窑已于1998年关掉,。
——工手:紫砂一厂的做壶工手,实行“科班制”,一步一步做上来的,对壶的整体造型与气势把握很严谨,现许多成名的大师,大都出自老一厂。
——壶型:老一厂的紫砂壶,每一款产品壶型,都是老紫砂一厂的制壶大师们反复研究讨论的集体智慧结晶,壶型耐看,大气,实用。
-----收藏价值:老一厂的壶因为当时主要用于出口,国内真品不多,由于紫砂矿的枯竭,老一厂的大师泥料成为绝响.宜兴紫砂厂建厂历史悠久.从1958年直到1997年. 现今台面上的制壶名家几乎都是从宜兴紫砂厂出来的喜欢紫砂壶的人.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喜欢紫砂泥料.而紫砂一厂的泥料正是最佳的宜兴紫砂,其原料都经过筛选和养土,具有一定的水平尤其是一厂的烧窑更是有别于外面民间的窑,有人试将紫砂厂的泥料拿到外面去烧结果烧出来后表皮却较为干燥重量与紫砂的扎实度也大不相同.无法像厂内那样烧出来具有的水色与光泽 .那要如何判断是否真为宜兴紫砂一厂的产品呢我想可以从好几种方式来加以判断:一.标签一般来说宜兴紫砂厂出厂之产品大多有贴上标签1977年起,紫砂壶的生产以创造外汇为主,当时的生产以宜兴紫砂厂(紫砂一厂)为大宗,直到1997年紫砂一厂改制民营为止,其间外销标志约分几个时期:一、椭圆形绿标(鸡蛋标)—约1977年—1982年;二、无标志(甲子泥的年代)—约1983年—1987年;三、方圆标(白标)—约1987年—1992年;四、雷射标—约1993年—1997年;五、特殊标—1990年,两岸关系紧张,改用"MADE IN THAILAND"或贴日本国旗。
【不过此标类壶市场较少见】除非真的遇到不肖从业者贴上假冒的标签否则看到壶上贴有标签几乎可以断定是宜兴紫砂一厂所出品的.标签看久了自然会熟悉.因为外面印的跟原厂还是会有些许之差别.由于这几年紫砂市场低迷实际上贴上仿制标签的壶并不多.尤其是雷射卷标.防伪功能较佳.也无法撕下来重复使用,假冒的较少.一厂制壶用泥,基本采用黄龙山四号和五号井深井泥。
老一厂紫砂壶型大全(仅供参照)
老一厂紫砂壶型大全
老一厂是原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的简称,建于1955年,由吴云根、裴石民、任淦庭、王寅春、朱可心、顾景州、蒋蓉七大老艺人集中当时民间制壶和陶刻的紫砂艺人一起成立的,历时40余年,培养了大批紫砂国大师、省大师、省名人和高级工艺美术师,创作制作的紫砂精品更是层出不穷,可谓几百年来紫砂最辉煌的时期,直到1997年结束国营改制为民营。
老一厂紫砂壶现在一般界定为1977—1997年原老一厂一车间生产的较高档的商品壶,当时多用于出口创汇。
老一厂紫砂壶以其“泥优型正窑火足,不可再生,不可复制”而一直被紫砂爱好者们追捧。
经典紫砂壶曼生十八式的具体名称及历史知识
经典紫砂壶曼生十八式的具体名称及历史知识经典紫砂壶曼生十八式的具体名称及历史知识曼生十八式为陈曼生所创,陈曼声名鸿寿,字子恭,又号老曼、夹谷亭长、胥溪渔隐、恭寿、曼公、曼龚、种榆仙客、重榆道人、翼庵。
清乾隆至嘉庆年间人,原籍浙江钱塘,著名金石书画家,为西泠八家之一。
曾任溧阳县令,喜爱紫砂壶,创制新样,手绘十八壶式,请杨彭年兄妹制壶,然后由其铭刻书画装饰,为时大彬后绝技。
曼生壶铭多为幕客江听香、高爽泉、郭频迦、查梅史所作,亦有曼生自为之者。
凡自刻铭,刀法道逸,每经幕客奏到或代书者,悉署双款。
由是“字依壶传,壶随字贵”,相得益彰,世称“曼生壶”。
曼生十八式,具体名称如下:“石銚”;二、“汲置”;三、“却月”;四、“横云”;五、“百衲”;六、“合欢”;七、“春胜”;八、“古春”;九、“饮虹”;十、“瓜形”;十一、“葫芦”;十二、“天鸡”;十三、“合斗”;十四、“员珠”;十五、“乳鼎”;十六、“镜瓦”;十七、“棋奁”;十八、“方壶”。
(一) 石挑式,上题“挑之制,抟之工;自我作,非周种。
”(二) 汲直式,上题“苦而旨,直其体;公孙丞相甘如醴。
”(三) 却月式,上题“月满则亏,置之座右,以为我规。
”(四) 横云式,上题“此云之腴,餐之不瞿,列仙之儒。
”(五) 百衲式,上题“勿轻短褐,其中有物,倾之活活。
”(六) 合欢式,上题“蠲忿去渴,眉寿无割。
”(七) 春胜式,上题“宜春日,强饮吉。
”(八) 古春式,上题“春何供,供茶事;谁云者,两心。
”(九) 饮虹式,上题“光熊熊,气若虹;朝阊阖,乘清风。
”(十) 瓜形式,上题“饮之吉,瓠瓜无匹。
”(十一) 葫芦式,上题“作葫芦画,悦亲戚之情话。
”(十二) 天鸡式,上题“天鸡鸣,宝露盈。
”(十三) 合斗式,上题“北斗高,南斗下;银河泻,阑干挂。
” (十四) 圆珠式,上题“如瓜镇心,以涤烦襟。
”(十五) 乳鼎式,上题“乳泉霏雪,沁我吟颊。
”(十六) 镜瓦式,上题“鉴取水,瓦承泽;泉源源,润无极。
紫砂壶详解
吴建平《景舟石瓢》300cc 老段泥
周志良《四方石瓢》300cc 老紫泥
紫砂壶的种类
花货
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高建芳《荸荠壶》 350cc 一厂老红泥 薄胎制作
紫砂壶的种类
筋囊货
骆耀明《矮天香》350cc 底槽清
范宜娟《金秋飘香》 400cc 老紫泥
紫砂壶的种类
? 紫砂壶按商品档次可分为粗货、细货及特种工艺品三类。 (1)粗货产品:例如“贡壶”“飘壶”“四方”“六 方”、“寿星”“牛盖洋桶壶”等,江南茶馆及城乡一般 群众家庭普遍应用这类紫砂壶。
紫砂陶原料—五色土
? 质性特殊的紫砂陶原料,黏中带砂,柔中见刚,富有韧性,颜色鲜艳。有紫色的砂泥,奶 色的白泥,橘色的黄泥,猩红的原泥,黛色的绿色……斑斑斓斓,被誉为“五色土”。这 些陶土烧成之后的器物,表面光挺平整之中含有小颗粒,表现着一种砂质效果,所以称之 为紫砂、紫砂器或紫砂陶,它是中国独有的一种陶器。
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潘持 平《青狮壶》 250cc 老绿 泥调砂
江苏省大师毛国强《大 得福》 580cc 老清水泥
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路 朔良《小蟠垆》 150cc 朱泥大红袍
紫砂壶的成型方法
?打身筒成型法 ?镶身筒成型法
?挡坯成型法 ?灌浆成型法 ?手拉成型法
打
镶
身
身
筒
筒
挡 胚
倒 桨
手 拉 胚
紫砂壶的烧炼的艺术
泥料的种类(3种):
(1)紫泥(分紫泥、清水泥、底槽青三种)
老清水
底槽青
紫砂壶的鉴赏
(2)段(团)泥(包括本山绿泥)
老段泥
(3)红泥(包括朱泥)
本山绿泥
纯朱泥
红泥
紫砂壶的鉴赏
老紫砂一厂的款式及标识
老紫砂一厂的款式及标识近年来,紫砂收藏界盛起收藏一厂老壶热潮,尤以北京为甚,特收集归纳整理出原一厂的壶款、标识,以馈壶友。
(一).壶款紫砂一厂出产的样式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几百种是跑不掉的.但是接触久了经手的东西多了也能大致知道宜兴紫砂厂有生产过的样式. 哪些样式是一厂从未生产过的.(二).标识宜兴紫砂厂建厂历史悠久.从1958年直到1997年. 现今台面上的制壶名家几乎都是从宜兴紫砂厂出来的喜欢紫砂壶的人.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喜欢紫砂泥料.而紫砂一厂的泥料正是最佳的宜兴紫砂,其原料都经过筛选和养土,具有一定的水平尤其是一厂的烧窑更是有别于外面民间的窑,有人试将紫砂厂的泥料拿到外面去烧结果烧出来后表皮却较为干燥重量与紫砂的扎实度也大不相同.无法像厂内那样烧出来具有的水色与光泽.那要如何判断是否真为宜兴紫砂一厂的产品呢我想可以从好几种方式来加以判断:一.标签一般来说宜兴紫砂厂出厂之产品大多有贴上标签1977年起,紫砂壶的生产以创造外汇为主,当时的生产以宜兴紫砂厂(紫砂一厂)为大宗,直到1997年紫砂一厂改制民营为止,其间外销标志约分几个时期:一、椭圆形绿标(鸡蛋标)—约1977年—1982年;椭圆形绿标即是坊间常说的“鸡蛋标”;这一时期是经历“文革”以来的复兴时期;百废待兴,开始从半停滞状态恢复生产,然而一时尚不能恢复旧有的生产水平,工艺程度上也不是很好。
然因泥料风化陈腐时期更长,故紫砂品泥质极佳。
二、无标志(甲子泥的年代)—约1983年—1987年;所谓的甲子泥是台湾同胞对80年代初期一厂普紫和拼料的通称;此类紫砂的胎土里用肉眼即可以看到不规则且細小的黄色与黑色的矿粒,黑色颗粒尤其明显,俗称黑麻胎土或黑星胎土;可以肯定地说甲子泥并非全是甲子年所生产,大约在82年即开始见到此类胎土的壶,一直延伸至甲子年后两三年仍然还有此类壶品,所以应称甲子年前后较为客观!这一时期应该是一厂的小康时期;侨商开始参与,台湾紫砂爱好者推动了紫砂市场的复苏,紫砂在国际市场亦渐露锋芒。
紫砂民国七大老艺人
民国七大老艺人“民国七艺人”-任淦庭性别: 男职称: 著名紫砂艺人出生年月: 1888年08月代表作:人物介绍:任淦庭(1888.8-1969.12)又名干庭,字缶硕,号漱石、石溪、聋人、大聋、左民、左腕道人。
排行老三,长兄淦坤,精于刻纸,二哥不幸早逝,四弟淦儒,专工花鸟人物。
幼年只读过三年私塾,但极为刻苦好学,常折树枝席地作画写字,被乡人视为奇才。
15岁时,跟随宜兴名雕刻书画家卢兰芳学习紫砂陶刻工艺。
满师后在宜兴城吴德盛陶店陶刻作画为主。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陶业渐有恢复,才又从事紫砂陶器的雕刻受雇于顺与陶器厂。
1955年,艺人归队,参加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并担任理监事。
1956年被江苏省命为技术辅导员,当选为江苏省政协委员。
1957年和朱可心、顾景舟等参加北京召开的“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和朱德委员长同坐一席。
1959年赴京参加建国十周年庆典,出席全国群英会,受到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任淦庭一生酷爱书画,每天作画不止,留下大量画稿。
他潜心研究紫砂陶刻艺术,上承清末宜兴书画,金石家陈懋生、陈研卿、沈瑞田、卢兰芳、韩泰、邵云儒等,下传当今陶刻名家徐秀棠、谭泉海、毛国强、鲍志强、沈汉生、咸仲英、鲍仲梅等,其紫砂陶以传统风格为主,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画以山水、花鸟、人物、博古图案等为主,尤以梅、竹、兰、菊为胜。
书有正、草、隶、篆、钟鼎、甲骨文等种书体。
镌刻时以多变的刀法,表达陶刻线条的趣味和美感,将书法、诗词、画意装饰、简约于紫砂陶上,使紫砂艺术相映成题。
奇绝处是能用左手或右手对瓶挥毫落墨,画出相同而对称的花鸟、山水、图案。
任淦庭的陶刻艺术,在我国美术界影响颇大,与许多美术家结为挚友。
他如严师、慈父般的对待紫砂陶刻艺徒,当今门徒都已成就。
近八旬时,还每日习字作画,对每个艺徒按各人特长,分赠画稿,供学生参考练习,后虽腕力不济,仍以钢笔作画稿。
其孜孜不倦的精神,为世人铭记。
作品有陶器壶、盒、瓶上雕刻《和平幸福》、《母女种菜》、《八仙上寿》、《春到农村》、《田间归来》、《溪水罱泥》、《月月红》、《婆媳养猪》等。
紫砂壶
六、秦权壶
秦权:秦统一六国后统一了度量衡,“权”就是用来 称量重量用的秤砣;“秦权”壶就是仿其外型。谁最 早创制了秦权壶,不得而知。但晚清梅友竹与韵石合 作,一如当年陈鸿寿与杨彭年的传奇。紫砂题铭,直 追曼生,神采翻飞。“载船春茗桃源卖,自有人家带 秤来。” 桃源卖茶,以壶为秤。充满了想象的意境 和潇洒不羁的情趣。最早秦权壶采用的是环耳形把手。 后来不知何人所为,改成了龙形把手。龙之于中华文 化,有着数不尽的故事。《山海经•海内经》中说, 禹的父亲鲧,为了给百姓治水,私自窃取了上天的息 壤,被天帝殛杀于羽山之野,终年不见天日,只有叫 做烛龙的神龙,口衔蜡烛,带来一线光明。鲧死后精 魂不散,尸体三年不腐,天帝怕他复活,派人带“吴 刀”为鲧剖腹。在鲧的躯体被剖开的时候,从他腹中 跳出一条虬龙,盘曲腾空,这就是鲧的儿子大禹。而 鲧的尸体也同时化为一条黄龙,沉入羽渊。另外,在 大禹治水过程中也得到了应龙的帮助,进而奠定了夏 朝建立的基础……秦权为壶,气度泰然,刚正不阿。 光面古拙中意象万千,顾老更是将秦权做成了素器的 巅峰典范。
四、掇球壶
掇球壶是典型的几何型传统圆壶式, 也是最优秀的紫砂壶代表款式之一, 它的基本造形是壶钮,壶盖,身壶, 由小中大三个顺序排列的球体组成, 壶腹为大球,壶盖为小球,似小球 掇于大球上.故称掇球壶.掇球壶 在盖沿和口沿各塑一条粗细不同的 烧线,这种上粗下细复合在一起的 双线,称为天压地或文武线,子母 线.民国时期程寿珍所作掇球壶为 掇球中的精品.
三、西施壶
倒把西施原名叫“文旦壶”,文旦壶中的格调高雅者,原 先叫“西施乳”,言壶之形若美女西施之丰乳,确实此壶 象丰满的乳房,壶纽象**,流短而略粗,把为倒耳之形, 盖采用截盖式,壶底近底处内收,一捺底,后人觉“西施 乳”不雅,改称“倒把西施壶”。 首创者徐友泉,明末清初吴梅鼎给了徐友泉极高的评价, 称“若夫综古今而合度,极变化以从心,技而近乎道者, 其友泉徐子乎。”吴梅鼎之所以为世人所识,实在是因为 写了一篇千五百字的《阳羡茗壶赋》。吴氏曾祖是明正德 进士吴颐山,正德进士何许人也,不太清楚,只是他的家 童名声太盛,叫“供春”。吴颐山少时在宜兴金沙寺读书, 家童供春服侍少主的同时,据说偷学了寺僧制壶,不经意 间,成了紫砂壶史上的鼻祖。然后经历了赵梁、董翰、元 畅、时朋“四大名家”,然后是时鹏之子时大彬一家独大, 时大彬有一高足,就是徐友泉了。而吴梅鼎的父亲和徐友 泉交好,并请其到家中研制紫砂壶,成就了一段佳话。吴 梅鼎更是耳濡目染,友泉晚年自叹“吾之精,终不如时之 粗”时,他不知道,紫砂史册上,已经有了他浓重的一笔。
东风化雨万壶春 宜兴紫砂解放壶的收藏与鉴赏
东风化雨万壶春宜兴紫砂解放壶的收藏与鉴赏江苏宜兴山川秀美,人杰地灵,其特产紫砂壶造型丰富,技艺奇绝,集诗书画印为一体,兼实用与审美为一身,是世界陶苑的一支奇葩。
上世纪的1949年初,经过八年的抗战与三年的内战,宜兴城内外破坏严重,紫砂产量锐减,制壶艺人只剩二十多人,紫砂壶艺人陷入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绝境。
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10月,以裴石民、吴云根、朱可心、施福生、邵陆大、范正根、范祖德七位名师为首,组织了37位紫砂艺人成立了紫砂工厂,隶属宜兴汤渡生产合作社,承制中国美术家协会订购的高档名壶。
1955年―1956年,又以紫砂七老为首,带领蜀山、前墅等地的紫砂艺人组建了宜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生产出口中高档茶具。
1958年4月,宜兴蜀山,汤渡与中袁、潜洛28户手工艺人,加上合新陶器厂,共同成立了宜兴紫砂工艺厂(一厂),全厂有职工2000余人,艺徒300人,从此紫砂壶艺这门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在党与政府的雨露阳光下,改天换地万象更新,枯木逢春欣欣向荣,走向了繁荣昌盛的康庄大道。
旧社会被人轻看的紫砂艺人们社会地位显著提高,从而调动了制壶创新的积极性。
他们以扎实的制壶功底,从建国至文革的15年间,制作了不少传统的壶艺产品,其中不乏名家高手之作。
笔者收藏紫砂壶20余年,除收藏民国壶、文革壶外,还收藏解放壶。
现将所藏8把解放壶分别加以介绍:1.双色高梅壶(图1),近现代制壶名家汪福庭上世纪60年代初的外销产品,壶高14厘米,口径5.5厘米,容量600毫升。
壶盖内钤阴文楷印“汪福庭”,壶底钤阳文篆印“中国宜兴”,三色泥料制作,色调高雅,赏心悦目。
高梅壶是紫砂花货中的经典器型,民国壶艺名家冯桂林、壶艺高手杨阿时常有制作。
这把双色高梅壶以花瓶为基型,绿色的五瓣梅花筋纹壶体似瓜若果,新颖别致,黄色的闲梅,笑傲寒冬,与红色的梅枝交相辉映。
树叉流、树枝钮、树桩把,弯曲有度,生机盎然。
此壶用泥独特,制工精良,梅花战严寒斗冰雪的高雅之气跃然壶上。
近代紫砂壶名家
近代紫砂壶名家黄玉麟清道光二十三年(1842年)-民国3年(1914)。
原籍苏州,曾被苏州吴大澄聘请在家制壶。
黄在吴家鉴赏到许多古代青铜器和陶器,受到启发,便将这些艺术特色融化于制壶技艺之中,使之技艺精进。
所制茗壶,多圆式。
作品莹洁圆润,精巧工整。
并创紫砂工艺假山石景,奇峰巍峨,层峦叠嶂,瀑布小桥,亭台房舍,使人清心悦目。
家极贫,晚年贫病交迫而亡。
所作《鱼化龙壶》现藏宜兴陶瓷博物馆。
汪宝根清光绪-民国年间制陶艺人。
鲍明亮清同治十一年(1872)-民国25年(1936),均陶名艺人,善捏制人物,动物陶塑,善配各色彩釉,以均青釉为最。
沈孝鹿民国年间制陶名艺人,有《八角茶具》问世。
胡耀庭暂无资料谈尧坤当代紫砂陶刻名工。
与任淦庭同时代人。
能书画,善陶刻,刀法纯熟,曾在紫砂工艺厂从事紫砂陶刻。
范林源在民国期间出品的紫砂器具中,在紫砂杯这类品种上,总可以寻到各种形态、材质不一,做工较为讲究的紫砂杯,杯底镌铭「林源」印款。
这个林源何许人也?据笔者考证,「林源」原来是以制作紫砂杯为重点,并一生擅制紫砂杯的紫砂艺人范林源。
范林源(1887~1947年),宜兴蜀山东邻西望圩村人。
范林源世居西望圩,和紫砂名艺人范承甫(大生)家紧邻,自幼就在范承甫的怀抱中长大,从小就趴在范承甫的泥凳头玩。
范林源的父亲世代务农为生,也较看不起做手艺的人。
范林源15岁时曾向父亲提出要跟范承甫学紫砂,范父始终不答应,故范林源只能看范承甫做紫砂,没有机会正式拜师学艺。
范林源成家立业後,看到范承甫茶壶越做越好,心底跃跃欲试。
後范承甫被聘至蜀山「阳羡紫砂陶业公司」作技师,渐渐出名,范林源再也忍不住,提出要跟范承甫拜师学艺。
范承甫见他已成家立业,做徒弟要养家活口很难,就劝他做些小件,范承甫教了他一手做紫砂杯的技术要领。
范林源记住技术要领,回家学学做做,做做再问问,问问再做做,凭自小就看熟了的制壶工序,终於以手工做成了紫砂杯。
范承甫及其弟范锦甫对范林源十分关心,经常接一些配套茶具中的杯盏生意给范林源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一厂是原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的简称,建于1955年,由吴云根、裴石民、任淦庭、王寅春、朱可心、顾景州、蒋蓉七大老艺人集中当时民间制壶和陶刻的紫砂艺人一起成立的,历时40余年,培养了大批紫砂国大师、省大师、省名人和高级工艺美术师,创作制作的紫砂精品更是层出不穷,可谓几百年来紫砂最辉煌的时期,直到1997年结束国营改制为民营。
老一厂紫砂壶现在一般界定为1977—1997年原老一厂一车间生产的较高档的商品壶,当时多用于出口创汇。
老一厂紫砂壶以其“泥优型正窑火足,不可再生,不可复制”而一直被紫砂爱好者们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