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器型图例及名称由来
超实用:常见紫砂壶名字由来及其式样(下半篇)
超实用:常见紫砂壶名字由来及其式样(下半篇)昨天给各位介绍了部分紫砂壶的名字由来和式样,是不是觉得不过瘾?今天给各位带来下半篇25、一粒珠一粒珠造型古朴,古韵盎然,庄重又不乏新意,典雅大气又不失阳刚之气,造型惹人喜爱。
一粒珠如西瓜的壶型,可以使人清心安静,来洗涤尘间烦躁的心情,原因在于有句话如是说:若瓜时,辄偃卧以瓜镇心。
但一粒的造型又如同一颗珍珠般珠圆玉润,饱满而剔透,壶身一大珠,壶钮一小珠,如同“母子珠”般形影不离。
然无论型如哪种造型,一粒珠大度豁达的造型以及其细腻精致都是一样的。
26、玉乳壶紫砂壶的一种。
壶以紫砂老拼紫泥为材质,紫而不姹,细润如脂,整器以玉乳为名,造型圆润充实,以曲线构成主体形式,自壶钮、盖、身、底脚,没有硬性的折线和角,显现球形大小均衡适度的节奏感。
一弯嘴、圈把、截盖与口吻合,扁钮至脚线与主体造型紧密呼应,触觉舒适,具有很强的形式美感,尤其是形态流线的掌握,优柔曲折如小泉流水,妙哉妙哉!27、钟鼎壶钟鼎壶,传统壶型之一,此壶不仅取意古味浓郁,造型同样是大方古朴。
原矿紫泥泡茶简单,易泡养,此壶实用性强,性价比高,推荐给初入门的壶友!28、君德壶“君德式”乃因明季壶工张君德而名。
呈鼓腹矮梨形,三弯流朝天,圆环把,截盖圆珠钮,捺底,底款以行书刻满篇“诫子书”。
此壶以细密青灰砂制成,胎薄均匀,制作精巧,刻款流畅,窑烧火候得宜,手感顺滑,十分讨喜。
晚清时期,东瀛煎茶道盛行,外销日本的紫砂茗壶类颇为畅销,但满刻名篇文章之甚为少见。
29、巨轮珠“巨轮珠”壶,以壶型简洁著称,壶流均为炮管直流,大都为小品壶,有多种款式。
壶型圆润而敦厚,与泥料相得益彰,充分体现出了古朴的美。
炮管流,出水有力,水流如柱,气势磅礴!30、思亭壶早期的思亭壶,壶嘴曲度较小,流口简练,以竹刀落款于盖口墙沿,笔致尚称工整;年代稍晚些的思亭壶,风格柔美,曲线明显,流口较尖,署款则各式皆备,有竹刀写刻,也有钢刀双钩刻,罕见钤印者。
零基础学茶道——紫砂壶的发展史
零基础学茶道——紫砂壶的发展史“⼈间珠宝何⾜取,岂如阳羡⼀丸泥。
”缘起紫砂壶伴随茶⽂化⽽诞⽣,⼀经出现便颠覆了⼈们对茶,对茶具的认知,获得了⽂⼈雅⼠、爱茶⼈⼠的钟爱。
随着紫砂壶⽽出现的紫砂壶⽂化,也成为我国民族⽂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紫砂壶的市场更为⼴阔,结合了传统与创新,紫砂壶种类丰富、⼯艺精美,享誉国内外。
紫砂壶的原产地在江苏宜兴,故⼜名宜兴紫砂壶。
很多⼈讹传,宜兴紫砂壶得名的原因是只有宜兴有紫砂矿,其实不然。
统计数据表明,宜兴陶⼟储量占全省总储量的95%以上,除了江苏,浙江、安徽等地也有紫砂矿,⽽之所以叫宜兴紫砂壶,更重要的原因是宜兴独有的紫砂壶拍打成型⼯艺和特有的陶艺⽂化传承。
中国宜兴位于江苏省南部,太湖西岸。
那⾥风景秀丽,被称为“陶的古都,洞的世界,茶的绿洲,⽵的海洋”,紫砂壶这个特有的⽂化符号更为宜兴增添了许多⼈⽂情怀。
宜兴市是紫砂壶的发源地,古时已经有陶艺传承下来的先进制陶⼯艺,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带来的优质紫砂⼟壤,使得宜兴市孕育紫砂壶的先天条件⼗分优越。
再加上烹茶⽅式的发展变化,从早先的煮茶法到点茶法等。
到明清以后,直接以冲泡为主,壶才成为重要茶具。
宜兴紫砂壶泡茶时,保留了茶汤的⾹⽓,长时间保持了茶汤中的⾊、⾹、味。
紫砂壶经过茶⽔泡过、在⼿中摩挲把玩之后,会渐渐变为古⽟⾊,经久耐⽤,美观⼤⽅,因⽽受到爱茶者的青睐。
紫砂壶起源何时,到⽬前还存在争议,到底始于哪个朝代,众⼈说法不⼀。
其中不乏有⼈⽤“紫砂器”的起源来指代紫砂壶的起源。
紫砂器指⽤紫砂泥矿⼟制作的器具:花盆、茶叶罐、茶壶、雕塑等。
⽽紫砂壶专指⽤紫砂泥矿⼟制作的饮茶壶的起源。
紫砂器指⽤紫砂泥矿⼟制作的器具:花盆、茶叶罐、茶壶、雕塑等。
⽽紫砂壶专指⽤紫砂泥矿⼟制作的饮茶之⽤的壶型紫砂器。
因此,紫砂壶应属于紫砂器的范畴,两者之间并不能画上等号。
⽂献记载:北宋诗⼈梅尧⾂《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中的“⼩⽯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以及北宋欧阳修《和梅公仪尝茶》中的“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等,其中“紫泥新品”与“紫瓯”证实并⾮后来意义的紫砂壶。
紫砂壶六十四种器型
紫 砂 壶 六 十 四 种 器 型紫砂壶六十四种器型对于刚接触紫砂壶的朋友们来说,紫砂壶内涵丰富,知识繁杂,喜爱却又不知从何下手,那就先从形上下手吧,熟悉经典器形,然后再多看大师作品,慢慢的就会对紫砂壶的泥料,工艺,神韵等等知识逐渐了解,从而挑到适合自己喜爱的壶,多看多学多问,少交点学费总是好的。
我搜索并整理了无数的资料,特将此文献给喜爱紫砂壶的朋友,只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别无他求!一、半月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朝诗人张九龄竹下的知古名句在构筑美妙意境的同时,也给壶艺创作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可以用紫砂壶诠释对生命、文化和艺术的理解。
每位艺人在创作“半月壶”时就是顺应诗人意地间,怡情自然的人生思索。
半月壶一直以质朴无华、典雅端庄而独占一席之地,从古到今长盛不衰,正所谓“弱水三千,仅饮一瓢”。
半月壶协调和谐、舒张简洁、前呼后应,一张扬、一内敛,张弛有度,仿似一篇美文,越读越醉,半月壶营造的是一种源于心录上对团圆期盼。
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半月万里思更浓”;一壶诉说的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思念,更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月圆人圆”的向往。
二、扁腹壶扁腹壶,或者叫扁仿鼓壶,依壶身矮,壶口大而得名。
日本奥兰田君对壶之理趣有此论述:“知理而不趣者,独取小与直,而不取大与直。
知理又知趣者,不论大小曲直,择其善者皆取之。
知理而不知趣,是为下乘,知理知趣是为上乘”。
此壶理趣兼得,当属上乘无疑。
理,此壶身线且口大,宜泡绿茶,一弯流出水条索长且涎水。
壶把端拿,甚是轻巧,亦感舒适,平衡点恰到好处。
趣,整体协调、对称,且节奏感强烈。
若俯视,钮盖、肩、腹五个圆圈,如涟漪荡漾,十分悦目。
盖边线略强于口线,正合国人天盖地之理念。
壶盖倒置亦无倾斜之虑,也是一趣。
此壶泥佳、工精、造型美、难度大,宜用宜赏,内涵深,回味长,实乃上乘中之经典之作三、传炉壶传炉壶,式度端庄,风格雅致,隐隐然有古风韵,堪称佳品。
有鉴于此传统壶型由来已久,然欠缺考据,众壶友多不知此壶,今东拼西凑,略言一二,聊做无米之炊。
紫砂壶器型大全
紫砂壶器型大全鉴赏紫砂壶优劣的三个主要因素当今,鉴定宜兴紫砂壶优劣的标准归纳起来,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泥、形、工、款、功。
前四个字属艺术标准,后一字为功用标准,分述如下:1.泥:紫砂壶得名于世,固然与它的制作分不开,但根本的原因,是其制作原材料紫砂泥的优越。
近代许多陶瓷专着分析紫砂原材料时,均说起其为含有氧化铁的成份,其实含有氧化铁的泥,全国各地不知有多少,但别处就产生不了紫砂,只能有紫泥,这说明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含有氧化铁,而在紫砂的砂。
根据现代科学的分析,紫砂泥的分子结构确有与其它泥不同的地方,就是同样的紫砂泥,反之则质差。
所以评价一把紫砂壶的优劣,首先是泥的优劣。
泥色的变化,只给人带来视觉观感的不同,与功用、手感无济。
而紫砂壶是实用功能很强的艺术品,尤其由于使用的习惯,紫砂壶需要不断摸索,让手感舒服,达到心理愉悦的目的。
所以紫砂质表的感觉比泥色更重要。
紫砂与其它陶泥相比,一个显着的特点即是手感不同。
一个熟悉紫砂的人,闭着眼睛也能区别紫砂与非紫砂,这就是摸非紫砂的对象,就如膜玻璃质器物--粘手,而摸紫砂物件就如摸豆沙--细而不腻,十分舒服。
所以评价一把紫砂壶,壶质表的手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
近年来时行的铺砂壶,正是强调这种质表手感的产物。
2.形:紫砂壶之形,是存世各类器皿中最丰富的了,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之赞誉。
如何评价这些造型,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艺术的舓会功能即是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既然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需要;大度的爱大度,清秀的爱清秀,古拙的爱古拙,喜玩的爱趣味,人各有爱,不能强求。
从笔者角度出发,认为古拙为最佳,大度其次之,清秀再次之,趣味又次之。
道理何在?因为紫砂壶属整个茶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它追求的意境,应是茶道所追求的意境是:淡泊和平,超世脱俗,而古拙正与这种气氛最为融洽,所以古拙为最佳。
许多制壶艺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就去模仿古拙,结果是东施效颦,反而把自己的可爱之处丢掉了。
紫砂壶十大经典器型
紫砂壶十大经典器型(图)
紫砂壶十大经典器型是从宜兴市广播电视台、江苏省陶协、宜兴市陶协主办的《紫砂壶十大经典器型》评选活动中选出来的,包括石瓢、仿鼓、供春、掇球、提壁、鱼化龙、龙头八卦一捆竹、井栏、报春、风卷葵等10个经典款型。
石瓢
鱼化龙
仿鼓
提璧
龙头八卦一捆竹
风卷葵
报春
井栏
掇球
供春
紫砂壶,曾是中国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现也有机器大批量制造的。
制作原料为紫砂泥,原产地在江苏宜兴,又名宜兴紫砂壶。
其起源可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
从明武宗正德年间以来紫砂开始制成壶,名家辈出,500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
据说紫砂壶的创始人是中国明朝的供春。
紫砂壶的特点是不夺茶香气又无熟汤气,壶壁吸附茶气,日久使用空壶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
紫砂壶的介绍
关于紫砂壶的一些收藏知识:明代盛茶风之气,而且喝茶方式与前人有所不同,紫砂壶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发展至今更是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紫砂壶,除了国人被自家的传统艺术所折服,还受到了海外的追捧,著名的紫砂壶大师葛岳纯曾多次受国外邀请,对其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
如今大家对紫砂市场对其十分的看好。
紫砂壶经久昌盛,和其独特的砂质和造型分不开,也和独特个性的装饰特征有一定的关系。
很多爱壶之人都喜欢紫砂壶光塑器,就是因为其素雅,抚摸有其给人温润感受的肌理质感。
在紫砂壶上面进行题诗刻画,绘画,雕塑,更是增加壶的艺术文化价值,也是很多人很喜欢的,而且这些紫砂壶的价值都是有一定的升值潜力的。
紫砂壶装饰种类繁多,取材也更是无所不包含,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还有花花草草,各种植物。
装饰种类主要有刻绘、泥绘、镂雕、贴花、镶金、包金等装饰。
紫砂刻绘主要是指用刀在紫砂器具上进行雕刻,刻出图案出来。
这种装饰技艺是要求老师有着高超技艺和美学美术的功底,否则怎么能在并不是平面而是各种形状的壶上进行创作。
技艺高超的刻绘大师,可以在紫砂壶上刻绘十分讲究神韵的草书字体,行云流水般,这是刻绘字体很高的一种境界。
还有有的老师更是将历朝代的特色纹络刻于紫砂壶上,增添历史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
有的刻绘会对其加以一定的色泽,有黑色、金色等,至于选择哪一种,每个人的欣赏情趣不一样,可以各选择自己所需要的。
泥绘装饰主要是指在尚有一定温度的泥胚上,用其它色泥或本色泥料堆画出花草、树木、山水、飞禽等等图案。
用泥绘可以堆出一定的厚度,给紫砂壶增加立体艺术的美感。
颜色也是有多种,白泥、朱沙泥、乌泥等。
葛岳纯--包金云肩如意镶金是也是紫砂壶中一种常见的装饰方法,是指将借鉴铜器金银错工艺而形成的装饰技法,先在紫砂壶胚上刻阴文,烧成后再嵌入金、银、铜等金属丝,挫平抛光后,在紫砂壶的壶身上展现出金色的精美纹样。
紫砂壶装饰艺术种类十分的多,鉴于大家都那么的喜欢紫砂壶,各代优秀的紫砂壶艺人层出不穷,在传统的技艺上后人借鉴和创新,不断的探索,相信紫砂装饰会越来越丰富与精美。
紫砂壶底款大全
紫砂壶底款大全北宋。
早期紫砂时期。
1976年,宜兴丁蜀镇羊角山发现紫砂古窑址,出土了早期的紫砂茶具残片。
经考证,其年代上限为北宋中期。
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宜兴紫砂器的生产历史已有将近一千年了。
宋人欧阳修、梅尧臣等都写过歌咏“紫瓯”的诗词,或认为紫砂茶具在北宋已经诞生,而且受到上层社会的欢迎。
1976年7月,在宜兴丁蜀镇的羊角山,发现古窑址的废片堆积,其中有早期的紫砂残片,泥色紫红,泥质粗糙,手工技术不高,成品有明显的火疵,复原所得大部份为壶。
羊角山窑,据判断年代上限不早于北宋中期,盛于南宋,下限延至明代中期。
这一发现,被认为印证了紫砂始于北宋的看法。
文献中确切记载的紫砂历史,是从明代正德年间供春学金沙寺僧制作茗壶开始的。
供春所制,据第一部紫砂艺术的专著--周高起在天启年间写成的《阳羡茗壶系》中所说,当时已经极难经见。
现存传世的供春壶,见于著录而且很著名的有两件:一件是“树瘿壶”,传说曾为吴大澄收藏,后为储南强所得,把下刻“供春”两字,裴石民配制壶盖,黄宾虹为之定名,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另一件是原罗桂祥先生收藏,后藏香港茶具文物馆,壶底有“大明正德八年供春”两行楷书铭款的“六瓣圆囊壶”。
据顾景舟先生谈,曾见过树瘿状壶有十二件之多,不合文献所载供春壶的特点,似难以定为真品。
不过,传世供春壶作为明代中后期紫砂器的标志,时代赋予的地位还是不可忽视的。
明代中期。
据明.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创始》记载:金沙寺(宜兴湖父镇西南,为唐相陆希声山房)僧搏紫砂细土,搜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捏口、柄、盖、底,作成壶具。
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
金沙寺僧的确切年代,已经难以查考。
据推测应比供春年代略早,大概在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
考古发掘所见有明确纪年可考的紫砂实物,现在首推南京市博物馆的一件藏品。
这是一件提梁壶,通高17.7厘米,1965年出土于南京市中华门外马家山的明司礼大监吴经墓,同出的有嘉靖十二年砖刻墓志。
历代紫砂名家款识大全〔典藏〕款识年代表
历代紫砂名家款识大全〔典藏〕款识年代表款识年代表历代紫砂名家款识大全制壶人在壶上镌刻或钤印的文字、符号、图案,我们称之为紫砂壶的印鉴款识,它便于鉴赏识别名人名作。
整理了一些历代款识(比较全),含姓名款、字号款、堂名款、商号款、闲文款等五大类,仅供壶友们参考明中期01.龚春又作供春。
为明代四川参政吴颐山家僮。
02.供春又作龚春。
为明代四川参政吴颐山家僮。
03.金沙寺僧名逸。
明晚期01.时朋一作“时鹏”,大彬之父。
02.时鹏即时朋,大彬之父。
晚明紫砂“四大家”(董翰、赵梁、袁锡、时朋)之一。
03.董翰字后溪。
04.赵梁亦作赵良。
05.赵良亦作赵梁。
06.元畅又作元锡、袁锡。
07.元锡即元畅。
08.袁锡即元畅。
09.陈信卿善仿时大彬、李茂林之传器,有优孟叔敖之肖。
10.邵盖其篆章字法与邵亨裕、亨祥章相类,世有“邵家壶”之称。
11.李茂林字养心,号茂林。
12.周后溪13.邵二孙工治壶,为明代名手。
14.天香阁南京博物馆藏明代大彬款梨皮提梁壶印款(阴文篆书小古印)。
明末清初01.时大彬时朋之子,号少山。
壶艺传至大彬始蔚然大观。
明晚期“壶中三大妙手”(时大彬、李仲芳、徐有泉)之一。
02.李仲芳茂林子,行大。
今世所传大彬壶,亦有仲芳作、大彬署款者。
时大彬七大弟子(李仲芳、徐友泉、蒋伯荂、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陈俊卿)之一。
明晚期“壶中三大妙手”(时大彬、李仲芳、徐有泉)之一。
03.邵亨祥即邵文金。
时大彬七大弟子(李仲芳、徐友泉、蒋伯荂、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陈俊卿)之一。
04.邵文金又名亨祥。
05.邵亨裕即邵文银。
06.邵文银又名亨裕。
07.陈俊卿 08.蒋伯荂初名伯敷,又名时英,字伯荂。
伯荂制壶,眉公(陈继儒)书铭,世称“双绝壶”。
时大彬七大弟子(李仲芳、徐友泉、蒋伯荂、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陈俊卿)之一。
09.蒋时英即蒋伯荂。
10.欧正春 11.徐友泉名士衡。
时大彬七大弟子(李仲芳、徐友泉、蒋伯荂、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陈俊卿)之一。
传世经典 巅峰之作
传世经典巅峰之作享誉世界的中国陶都、“世界制壶中心”――江苏宜兴,其“冠绝一世,独步千秋”的紫砂壶艺在五百多年薪火相传中,诞生了许多无法超越的旷世之作。
2013年5月5日至8日,在宜兴举办的“第七届中国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中,由宜兴市官方评选出了中国历史“十大经典紫砂壶器型”,对宜兴紫砂壶艺术史进行了系统梳理和高度总结。
它们集合了历代紫砂艺术名家的巅峰之作,是自明代至今的传奇之作,是中国紫砂艺术的传世经典。
不仅饱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是紫砂历史文化传承至今的见证。
在此次宜兴国际陶艺节期间举办的“紫砂壶十大经典器型专家论坛”上,清华美院的王建中教授,杭州华夏紫砂博物馆的李长平馆长,宜兴陶瓷博物馆的周小东馆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等陶艺界专家学者,分别从十大紫砂壶经典器型的历史、外观造型、文化和工艺等角度,进行了生动细致的点评。
“十大紫砂壶经典器型”由江苏省陶协、宜兴市陶协和市广播电视台共同主办的《紫砂壶十大经典器型》评选活动中选出,而中国十大经典紫砂壶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正式公布。
它们包括明代正德至嘉靖年间紫砂壶鼻祖供春(亦作‘龚春’)创制的“供春壶”,清代篆刻家、“西泠八家”之一的陈曼生创制的“石瓢壶”,清代道光至咸丰年间“力追古人,有过之无不及也”的制壶大家邵大亨创制的“掇球壶”“鱼化龙壶”和“八卦龙头一捆竹壶”,清代道光年间紫砂制壶名匠杨彭年创制的“井栏壶”,清代嘉庆年间制壶名人杨凤年创制的“风卷葵壶”,民国时期勤劳多产的紫砂艺人程寿珍(号冰心道人)创制的“仿古壶”,当代制壶大师朱可心创制的“报春壶”,以及有现代“壶艺泰斗”之称的顾景舟创制的“提壁壶”。
供春制树瘿壶(图1)壶高10.2厘米,宽19.5厘米,为紫砂壶鼻祖供春做家僮伴吴颐山在金沙寺读书时,偷学老和尚的制壶技术,仿照寺内天井中一棵百年银杏树瘤的模样试制而成,故得此名,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世人称颂此壶“脱尽人巧殊众工,神工鬼斧难雷同”。
漫话宜兴紫砂壶
[收稿日期] 22 [作者简介] 程柱生,男,茶学专业,高级经济师漫话宜兴紫砂壶程柱生(安徽省芜湖市,241001) 紫砂壶在所有壶类中是最上品的壶,而我国江苏宜兴所产的宜兴紫砂壶闻名遐迩,为众壶之首,赢得了“世间茶具之王”的美誉。
“简约其外,隽永其中”的宜兴紫砂壶由于质材特异,制工精良,造型巧雅,又融书画、篆刻、雕塑艺术为一体,实为我国乃至世界茶具中的瑰宝。
紫砂陶器始自宋代,盛于明清,繁荣于当今。
根据史书记载,宜兴紫砂壶艺起源于明代正德年间的宜兴湖汶山区金沙寺的僧人静智与学使的侍僮供春,而供春是紫砂壶艺的始创者。
江苏宜兴市丁蜀镇黄龙山一带所蕴藏的紫砂矿土,据考证成矿年代为古生代泥盆系,距今约有三亿五千万年左右。
这里的紫砂矿土主要是由高岭土、石英、水云母、赤铁矿等组成。
这种矿土的成品泥具有可塑性强、生坯强度大、干燥与烧成收缩率小等优点,因此是制作紫砂壶的理想优质材料。
紫砂矿土由紫泥、本山绿泥、红泥三种基本泥构成,统称“紫砂泥”。
据说要开采一千公斤陶土才能得到一公斤紫砂泥,“千里取一”,堪称泥中之金,难怪民间有“人间朱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之说,足见紫砂泥的珍贵。
由于本山绿泥和红泥产量稀少,所以常涂绘于紫砂壶表面作为化妆泥,以丰富茗壶的色泽。
制作紫砂壶绝非易事,先要将紫砂矿土(又称“生泥”)由生泥经过数年露天堆放,使其风化,再经人工精选和机械粉碎、筛选、加水练成块状,人工锤炼或真空炼泥机压炼,排除泥中空气,然后放置数月才能成为制作砂壶的熟泥。
从古至今,紫砂泥的配制都被视为是一项绝活,所谓“秘不相授,各有心法”全凭壶艺家各自坚实的功底和丰富的经验,所配制的泥质都有独到之处,而历代壶艺名家都是配泥高手。
由于紫砂泥的配制不同,加之控制窖火温度的变化,就会产生丰富多彩的颜色,如朱紫砂、海棠红、葵黄、墨缘、黯肝、栗色、玉白、水碧、紫黑、冷金、豆青等。
将熟泥制成的砂壶坯胎送入窑中连续烧制6—10个小时且温度由低温(300℃—750℃)逐渐升至1200℃,再经3个小时的降温而成。
紫砂壶详解-ppt课件
制壶工具 (一)
制壶工具 (二)
紫砂壶的分类
——了解掌握紫砂壶分类
紫砂壶分类
按容量来分: 紫砂壶按容量可分为小品、中品及大品。200cc以下为小品;200cc到300cc为中
品;300cc以上为大品。 一般而言,小品壶适合1-2个人饮用,中品壶适合3-4个人饮用,大品壶适合5个 人以上饮用。
注浆壶是将稀释到一定程度的泥浆直接倒入模具中由于石膏具有很强的吸水性靠近模具部位泥浆中的水分被石膏吸入这部分的紫砂泥就会固化然后将中间没有固化的泥浆倒出专业术语叫回浆打开模具就得到了成型的生坯
紫砂壶的构成与制作
——了解关掌握紫砂壶的结构及制作过程
紫砂的构成
紫砂壶是由各个不同的部位组合而成,各个部位缺一不可。每把壶都 是由壶嘴、壶身(身桶)、壶把、壶底、壶口、壶盖、壶钮(滴子、的子)、 网孔(球孔、独孔)、飞构成。对比两款壶便是按各部位对比。
太阳线:在紫砂壶内的底部,表面中心向四周呈发散状, 如太阳光芒线的泥痕,称之为“太阳线”。
风化:开采的矿料经过露天堆放,接受自然界 的日晒雨淋、风吹雨打、严寒酷暑、崩裂瓦解, 使原来密实的块状变化成松散的颗粒,质地由 坚硬的石质结构演变为酥软的土质结构,这个 过程称为“风化”。
生料:用开采出来的矿料常称“生料”。
截盖:这是紫砂壶特有的一种壶盖形式,以壶整体截取一 段作壶盖而故名。其特点是简洁、流畅、明快、整体感强。 制成后盖与口不仅大小合适,而且外轮廓线互相吻接,丝 严合缝,故技术要求较高。
压盖 平盖 牛盖
壶盖(二)
截盖
嵌盖
嵌盖
锁盖
壶嘴(一)
解释:紫砂茗壶的嘴,喻为人的五官之一,它与壶体连接,有明显界 限的称“明接”。无明显界限,胥出自然的称“暗接”。如汉扁 壶把,壶嘴与壶身的肩线,侧线贯通,形成舒展流畅的造型特色。
经典紫砂壶曼生十八式的具体名称及历史知识
经典紫砂壶曼生十八式的具体名称及历史知识经典紫砂壶曼生十八式的具体名称及历史知识曼生十八式为陈曼生所创,陈曼声名鸿寿,字子恭,又号老曼、夹谷亭长、胥溪渔隐、恭寿、曼公、曼龚、种榆仙客、重榆道人、翼庵。
清乾隆至嘉庆年间人,原籍浙江钱塘,著名金石书画家,为西泠八家之一。
曾任溧阳县令,喜爱紫砂壶,创制新样,手绘十八壶式,请杨彭年兄妹制壶,然后由其铭刻书画装饰,为时大彬后绝技。
曼生壶铭多为幕客江听香、高爽泉、郭频迦、查梅史所作,亦有曼生自为之者。
凡自刻铭,刀法道逸,每经幕客奏到或代书者,悉署双款。
由是“字依壶传,壶随字贵”,相得益彰,世称“曼生壶”。
曼生十八式,具体名称如下:“石銚”;二、“汲置”;三、“却月”;四、“横云”;五、“百衲”;六、“合欢”;七、“春胜”;八、“古春”;九、“饮虹”;十、“瓜形”;十一、“葫芦”;十二、“天鸡”;十三、“合斗”;十四、“员珠”;十五、“乳鼎”;十六、“镜瓦”;十七、“棋奁”;十八、“方壶”。
(一) 石挑式,上题“挑之制,抟之工;自我作,非周种。
”(二) 汲直式,上题“苦而旨,直其体;公孙丞相甘如醴。
”(三) 却月式,上题“月满则亏,置之座右,以为我规。
”(四) 横云式,上题“此云之腴,餐之不瞿,列仙之儒。
”(五) 百衲式,上题“勿轻短褐,其中有物,倾之活活。
”(六) 合欢式,上题“蠲忿去渴,眉寿无割。
”(七) 春胜式,上题“宜春日,强饮吉。
”(八) 古春式,上题“春何供,供茶事;谁云者,两心。
”(九) 饮虹式,上题“光熊熊,气若虹;朝阊阖,乘清风。
”(十) 瓜形式,上题“饮之吉,瓠瓜无匹。
”(十一) 葫芦式,上题“作葫芦画,悦亲戚之情话。
”(十二) 天鸡式,上题“天鸡鸣,宝露盈。
”(十三) 合斗式,上题“北斗高,南斗下;银河泻,阑干挂。
” (十四) 圆珠式,上题“如瓜镇心,以涤烦襟。
”(十五) 乳鼎式,上题“乳泉霏雪,沁我吟颊。
”(十六) 镜瓦式,上题“鉴取水,瓦承泽;泉源源,润无极。
60余种经典紫砂壶型图例及名称由来
60余种经典紫砂壶型图例及名称由来西施壶原名西施乳,言壶之形若美女西施之丰乳,确实此壶象丰满的**,壶纽象**,流短而略粗,把为倒耳之形,盖采用截盖式,壶底近底处内收,一捺底,后人觉“西施乳”不雅,改称“倒把西施壶”。
文旦、龙旦和西施三种壶形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
三种壶都属于截盖壶。
文旦:为南方的一种水果,也叫柚子,是按照这个原型做出来的。
首创者徐友泉,明末清初吴梅鼎给了徐友泉极高的评价,称“若夫综古今而合度,极变化以从心,技而近乎道者,其友泉徐子乎。
”吴梅鼎之所以为世人所识,实在是因为写了一篇千五百字的《阳羡茗壶赋》。
吴氏曾祖是明正德进士吴颐山,正德进士何许人也,不太清楚,只是他的家童名声太盛,叫“供春”。
吴颐山少时在宜兴金沙寺读书,家童供春服侍少主的同时,据说偷学了寺僧制壶,不经意间,成了紫砂壶史上的鼻祖。
然后经历了赵梁、董翰、元畅、时朋“四大名家”,然后是时鹏之子时大彬一家独大,时大彬有一高足,就是徐友泉了。
而吴梅鼎的父亲和徐友泉交好,并请其到家中研制紫砂壶,成就了一段佳话。
吴梅鼎更是耳濡目染,友泉晚年自叹“吾之精,终不如时之粗”时,他不知道,紫砂史册上,已经有了他浓重的一笔。
半月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朝诗人张九龄竹下的知古名句在构筑美妙意境的同时,也给壶艺创作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可以用紫砂壶诠释对生命、文化和艺术的理解。
每位艺人在创作“半月壶”时就是顺应诗人意地间,怡情自然的人生思索。
半月壶一直以质朴无华、典雅端庄而独占一席之地,从古到今长盛不衰,正所谓“弱水三千,仅饮一瓢”。
半月壶协调和谐、舒张简洁、前呼后应,一张扬、一内敛,张弛有度,仿似一篇美文,越读越醉,半月壶营造的是一种源于心录上对团圆期盼。
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半月万里思更浓”;一把壶诉说的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思念,更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月圆人圆”的向往。
石瓢壶“石瓢”最早称为“石铫”,“铫”在《辞海》中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
紫砂壶器型100式,喝茶叫不出壶名?不存在的。史上最全赶紧收藏
紫砂壶器型100式,喝茶叫不出壶名?不存在的。
史上最全赶紧收藏⼈间珠宝何⾜取,宜兴紫砂最要得。
紫砂壶是最适宜泡茶的壶类,也是最常见的壶类。
然⽽紫砂壶器型种类繁多,常见的就有100多种。
有时和朋友喝茶,见到某把好看的壶,却叫不出名字,本来想附庸风雅⼀下,哪知词穷。
⾃明正德问世以来,紫砂壶,就⼀直受到皇帝的由衷喜爱,朝野⼠族从⽽纷纷开始赏玩,并皆以紫砂壶沏茶。
今天⽟斋君就为⼤家总结了紫砂壶器型100式,希望能化解朋友们下次叫不出壶名的尴尬。
西施壶西施壶西施壶,顾名思义应该和西施⼀样美,或者说这种壶的灵感来源于西施。
'西施壶',完整的称呼应该是'西施乳壶',简称'西施'或'西施乳'。
壶嘴便是西施的⼝,壶的⾝体则刚好是壶的盛⽔部位,把⼿便是纤细的腰姿。
半⽉壶半⽉壶半⽉壶是曼⽣⼗⼋式的经典壶型之⼀。
半⽉壶因质朴⽆华、典雅端庄⽽独占⼀席之地从古到今长盛不衰。
古诗云'明⽉千⾥寄相思,半⽉万⾥思更浓',⽽半⽉壶诉说的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思念,更表达中国传统⽂化中对'⽉圆⼈圆'的向往。
壶⾝恰似半个初出的⽉亮,器型稳重、简单但却不失柔和之美。
秦权壶秦权壶取材于秦始皇在全国统⼀度量衡时统⼀铸造的衡具——铁权,故名。
龙旦壶龙旦壶清代吴⿍梅《阳羡茗壶赋》:“圆者如丸,体稍纵,为龙蛋。
”这是最早的龙蛋壶式。
龙蛋壶殊为可爱,以椭圆线构成基本轮廓,造型单纯、流畅,粗犷敦厚,整体感强。
龙蛋壶⼜名“龙旦壶”,有以其造型似龙蛋⽽得名。
⽂旦壶⽂旦创于明未清初,形与西施、贵妃壶相近,后两者为清中末后所创,重玲珑娇秀,前者则重古拙,这也与当时艺术审美注重相关,“⽂旦”⽂字释义为:“⽂”指柔和、外表、容态;“旦”指戏曲中扮演⼥性的⾓⾊。
清代⽂⼈吴梅⿍曾经称赞⽂旦壶说:“⾄于摹形象体,殚精毕异;韵敌美⼈(美⼈肩),格⾼西⼦(西施乳)。
容天壶容天壶壶型取材于佛教中的弥勒佛祖,取名源于“肚⼤能容天下事”。
明清年代紫砂壶赏析
明清年代紫砂壶赏析学院:计算机(软件)学院姓名:***班级:软件工程JA V A10-03学号:************2012年5月29日紫砂壶发展历史"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
宜兴,战国时代称"荆溪",秦汉时置为"阳羡",晋时又改为"义兴",隋唐一直沿革"义兴"这个名称,宋时为避宋太宗赵光义之讳,在太平兴国年间改"义兴"为"宜兴"。
宜兴制陶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考古对宜兴古窑发掘证实,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开始制陶,到了汉代则更大量生产日用陶器。
紫砂茶具,由陶器发展而成,属陶器茶具的一种。
它坯质致密坚硬,取天然泥色,大多为紫砂,亦有红砂、白砂。
这种陶土,含铁量大,有良好的可塑性。
紫砂茶具的色泽,可利用紫砂泥泽和质地的差别,经过"澄"、"洗",使之出现不同的色彩,如可使天青泥呈暗肝色,蜜泥呈淡赭石色,石黄泥呈朱砂色,梨皮泥呈冻梨色等;另外,还可通过不同质地紫泥的调配,使之呈现古铜、淡墨等色。
优质的原料,然的色泽,为烧制优良紫砂茶具奠定了物质基础。
成陶火度在1100—1200摄氏度,无吸水性,音粗韵长。
它耐寒耐热,泡茶无熟汤味,能保真香,且传热缓慢,不易烫手,用它炖茶,也不会爆裂。
因此,历史上曾有"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之说。
但美中不足的是受色泽限制,用它较难欣赏到茶叶的美姿和汤色。
紫砂茶具起始于宋,盛于明清,流传至今。
在明代中叶以后,逐渐形成了集造型、诗词、书法、绘画、篆刻、雕塑于一体的紫砂艺术。
北宋梅尧臣《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诗中道:"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
" 欧阳修也有"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的诗句,说明紫砂茶具在北宋刚开始兴起。
紫砂壶详解
吴建平《景舟石瓢》300cc 老段泥
周志良《四方石瓢》300cc 老紫泥
紫砂壶的种类
花货
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高建芳《荸荠壶》 350cc 一厂老红泥 薄胎制作
紫砂壶的种类
筋囊货
骆耀明《矮天香》350cc 底槽清
范宜娟《金秋飘香》 400cc 老紫泥
紫砂壶的种类
? 紫砂壶按商品档次可分为粗货、细货及特种工艺品三类。 (1)粗货产品:例如“贡壶”“飘壶”“四方”“六 方”、“寿星”“牛盖洋桶壶”等,江南茶馆及城乡一般 群众家庭普遍应用这类紫砂壶。
紫砂陶原料—五色土
? 质性特殊的紫砂陶原料,黏中带砂,柔中见刚,富有韧性,颜色鲜艳。有紫色的砂泥,奶 色的白泥,橘色的黄泥,猩红的原泥,黛色的绿色……斑斑斓斓,被誉为“五色土”。这 些陶土烧成之后的器物,表面光挺平整之中含有小颗粒,表现着一种砂质效果,所以称之 为紫砂、紫砂器或紫砂陶,它是中国独有的一种陶器。
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潘持 平《青狮壶》 250cc 老绿 泥调砂
江苏省大师毛国强《大 得福》 580cc 老清水泥
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路 朔良《小蟠垆》 150cc 朱泥大红袍
紫砂壶的成型方法
?打身筒成型法 ?镶身筒成型法
?挡坯成型法 ?灌浆成型法 ?手拉成型法
打
镶
身
身
筒
筒
挡 胚
倒 桨
手 拉 胚
紫砂壶的烧炼的艺术
泥料的种类(3种):
(1)紫泥(分紫泥、清水泥、底槽青三种)
老清水
底槽青
紫砂壶的鉴赏
(2)段(团)泥(包括本山绿泥)
老段泥
(3)红泥(包括朱泥)
本山绿泥
纯朱泥
红泥
紫砂壶的鉴赏
紫砂壶的分类
紫砂壶的分类
分类
紫砂壶可分五大类:光身壶、花果型、方壶、筋纹型、陶艺装饰壶。
光壶是以圆为主,它的造型是在圆型的基础上加以演变,用线条、描绘、铭刻等多种手法来制作。
满足于不同藏家的爱好。
花壶是以瓜、果、树、竹等自然界的物种来作题材,加以艺术创作,使其充分表现出自然美和反朴归真的原理。
方壶是以点、线、面相结合的造型。
来源于器皿和建筑等题材,以书画,铭刻,印板,绘塑等当作装饰手段。
壶体壮重稳健。
最近方壶创作中更注意到方圆的结合,刚柔相间,更能体现人体美学。
筋纹菱花壶俗称“筋瓤壶”,是以壶顶中心向外围射有规则线条之壶,竖直线条叫筋,横线称纹,故也称“筋纹器”。
陶艺壶是一种是圆非圆,是方非方,是花非花,是筋非筋的一种较抽象形体的壶,可采用油画,国画之图案和色彩来装饰,有传统又非传统的陶瓷艺术。
紫砂壶分类方法主要有三种,可以按造型分、是否有扭捏装饰等装饰手段、是否出自工艺师之手来分。
比如按造型分可分为几何形体、自然形体和筋纹形体三大家族;按是否有扭捏等装饰手段又可分为花货和光货。
化学成分
紫砂泥料原深藏于岩石层下,分布于甲泥的泥层之间,矿层厚度几十公分到一米左右,其化学成分为含铁质粘土粉砂岩。
紫泥主要矿物成分为水云母,及不等量的高岭岩、石英、云母屑和铁。
历代紫砂壶制作资料
历代紫砂壶制作资料分享首次分享者:王老大已被分享1次评论(0) 复制链接分享转载举报王友兰清顺治-康熙年间制陶名艺人。
郑宁候清康熙年间制陶名艺人。
华凤翔清康熙至雍正年间人,善仿古,所制壶精雅而不失古朴风味,兼长紫砂炉均,所制仿汉方壶精美绝佳,多上均釉,巧妙而不纤,工而能朴,款识以方章[荆溪华凤翔制]落之。
陈鸣远号鹤峰、紫砂陶艺传授:一、历史上的师徒从承情况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紫砂艺人,当推供春。
供春是吴颐山的家僮,他从艺之初,是陪主人在金沙寺读书时,“窃仿老僧心匠”,走上创作之路的。
他的老师当是“久而逸其名”的金沙寺僧。
时大彬是明代划时代的巨匠。
他的徒弟众多:李仲芳:为时大彬第一高足,世传时大彬壶,亦有仲芳之作而署大彬款的。
徐友泉:名士衡,从时大彬学艺。
“因学为壶,变化其式,毕智穷工,移人心目”。
欧正春:多作花卉果物,式度精妍。
邵文金:仿时大彬的汉方壶绝妙。
邵文银:蒋伯·:名时英。
以上四人并为大彬弟子。
陈光甫:被时大彬视为入室弟子。
陈俊卿:沈君用:名士良,早夭。
大彬再传弟子,“壶式上接欧正春一派”。
其后因缺乏文字记述,难作推断。
清代名手黄玉麟师从上袁人邵湘甫。
程寿珍则学艺于邵友廷。
二、民国时期的陶业工厂及师承情况农业经济社会,手工业的师授徒承,是一师一徒或一师多徒,远不是今日的学校培训制度。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师带徒的办法也有所改进。
1931年(民国二十年)“江苏省公立宜兴职业学校”成立,内设“陶工科”,次年改名为“窑业科”。
1933年,窑业科与宜兴职业学校脱离,单独建校,称“江苏省宜兴初初级陶瓷职业学校”,简称“省宜陶”,招收高小文化以上的学生,校址在今蜀山北厂,并借用陶器工厂作为学校的实习工场。
首任校长为日本东京帝国工业大学毕业的王世杰。
吴云根、朱可心等人曾受聘担任教师兼实验工场技师,从此改变了一师一徒的传授方法,而是多师多徒的群体授课。
成立于1912年前后的“利用陶业公司”于1921年成立,“陶工传习所”,招收20名紫砂艺徒,老师由俞国良、邵云儒担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紫砂壶器型图例及名称由来一、石瓢“石瓢”最早称为“石铫”,“铫”在《辞海》中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
“铫”从金属器皿变为陶器,最早见于北宋大学士苏轼《试院煎茶》诗:“且学公家作名钦,砖炉石铫行相随”。
苏东坡把金属“铫”改为石“铫”,这与当时的茶道有着密切的关系。
苏东坡贬官到宜兴蜀山教书,发现当地的紫色砂罐煮茶比铜、铁器皿味道好,于是他就地取材,模仿金属吊子设计了一把既有“流”(壶嘴),又有“梁”(壶提)的砂陶之“铫”用来煮茶,这“铫”也即后人所称的“东坡提梁”壶,这可谓最早的紫砂“石铫”壶。
从留传于世的石铫壶看,至陈曼生、杨彭年时期,已有了很大的变化,更趋向文人化、艺术化。
“曼生石铫”主要特色是上小下大,重心下垂,使用稳当,壶嘴为矮而有力的直筒形,出水畅顺,壶身呈“金字塔”式,观赏端庄。
“曼生石铫”与“子沾石铫”相比,虽同为彭年所制,但前者更显饱满而丰润,后者则刚烈而古拙,这可能是因人的个性而在壶的艺术上表现。
那么,紫砂“石铫”何时称“石瓢”呢?这应从顾景舟时期说起,顾引用古文“弱水三千,仅饮一瓢”,“石铫”应称“石瓢”,从此相沿均称石瓢壶。
一、石瓢(顾景舟作品)image003.jpg(32.29 KB)下载次数:82010-4-19 14:18:30一、石瓢(李昌鸿作品)二、仿古壶一说清代邵大亨初创,原意是壶体仿照鼓型,后人仿制做这种壶形就成了仿古代壶型的意思了。
另说最早见于近代赵松亭按吴大徴授意所作,身扁、腹鼓、颈高、盖板平滑,壶盖与口沿子母线吻合严密,合成圆线饱满,扁钮有力,虹钮有势,二弯流胥出自然;圆圈把匀势而起,有些款把圆下有垂,富于灵动,整体骨肉亭匀,收展有度,有一气呵成之畅。
image005.jpg(105.22 KB)下载次数:102010-4-19 14:20:02二、仿古壶(王寅春作品)image007.jpg(39.51 KB)下载次数:92010-4-19 14:20:02二、仿古壶(徐金根作品)三、西施壶倒把西施原名叫“文旦壶”,文旦壶中的格调高雅者,原先叫“西施乳”,言壶之形若美女西施之丰乳,确实此壶象丰满的乳房,壶纽象乳头,流短而略粗,把为倒耳之形,盖采用截盖式,壶底近底处内收,一捺底,后人觉“西施乳”不雅,改称“倒把西施壶”。
首创者徐友泉,明末清初吴梅鼎给了徐友泉极高的评价,称“若夫综古今而合度,极变化以从心,技而近乎道者,其友泉徐子乎。
”吴梅鼎之所以为世人所识,实在是因为写了一篇千五百字的《阳羡茗壶赋》。
吴氏曾祖是明正德进士吴颐山,正德进士何许人也,不太清楚,只是他的家童名声太盛,叫“供春”。
吴颐山少时在宜兴金沙寺读书,家童供春服侍少主的同时,据说偷学了寺僧制壶,不经意间,成了紫砂壶史上的鼻祖。
然后经历了赵梁、董翰、元畅、时朋“四大名家”,然后是时鹏之子时大彬一家独大,时大彬有一高足,就是徐友泉了。
而吴梅鼎的父亲和徐友泉交好,并请其到家中研制紫砂壶,成就了一段佳话。
吴梅鼎更是耳濡目染,友泉晚年自叹“吾之精,终不如时之粗”时,他不知道,紫砂史册上,已经有了他浓重的一image009.jpg(53.14 KB)下载次数:92010-4-19 14:21:17三、西施壶(顾景舟作品)image011.jpg(180.83 KB)下载次数:72010-4-19 14:21:17三、西施壶(吕尧臣作品)四、掇球壶掇球壶是典型的几何型传统圆壶式,也是最优秀的紫砂壶代表款式之一,它的基本造形是壶钮,壶盖,身壶,由小中大三个顺序排列的球体组成,壶腹为大球,壶盖为小球,似小球掇于大球上.故称掇球壶.掇球壶在盖沿和口沿各塑一条粗细不同的烧线,这种上粗下细复合在一起的双线,称为天压地或文武线,子母线.民国时期程寿珍所作掇球壶为掇球中的精品.[本帖最后由萧三于2010-4-19 1436 编辑]image013.jpg(171.56 KB)下载次数:102010-4-19 14:22:36(邵大亨作品)image015.jpg(52.41 KB)下载次数:102010-4-19 14:22:36 (吕尧臣作品)五、文旦壶文旦创于明未清初,形与西施、贵妃壶相近,后两者为清中末后所创,重玲珑娇秀,前者则重古拙,这也与当时艺术审美注重相关,“文旦”文字释义为:“文”指柔和、外表、容态;“旦”指戏曲中扮演女性的角色。
文旦壶曾一老壶铭:何必凤凰夸御茗,浣女词前落日尘,松竹开三迳,花落鸟啼水自流。
亦有书记载:文旦“果之美味,江浦之橘,云梦之柚。
”那么由此可知,文旦壶在这里的创意又似乎是水果柚的仿生器,文旦柚,金黄色,食之清甜甘酸,金黄色本身就是一种艳丽的颜色,而那成熟的果实清甜甘酸的滋味,就象女人的情感,含蓄而绵长。
在这里,一把紫砂壶的仿生态,也充分体现了古代女性化的柔美与雅丽。
现文旦、西施、贵妃变化很多,每个陶手都以自己的方法在演绎而成,高矮肥瘦,自然壶名也让人有点难以分辩。
清代文人吴梅鼎曾经称赞文旦壶说:“至于摹形象体,殚精毕异;韵敌美人(美人肩),格高西子(西施乳)。
”是啊,在文人的眼中,文旦壶的韵味风格堪比美人之肩,柔若无骨;又似西施那动人的曲线,丰神绰约,俊俏天成。
[本帖最后由萧三于2010-4-19 1421 编辑]image017.jpg(27.12 KB)下载次数:82010-4-19 14:23:21TOP六、秦权壶秦权:秦统一六国后统一了度量衡,“权”就是用来称量重量用的秤砣;“秦权”壶就是仿其外型。
谁最早创制了秦权壶,不得而知。
但晚清梅友竹与韵石合作,一如当年陈鸿寿与杨彭年的传奇。
紫砂题铭,直追曼生,神采翻飞。
“载船春茗桃源卖,自有人家带秤来。
” 桃源卖茶,以壶为秤。
充满了想象的意境和潇洒不羁的情趣。
最早秦权壶采用的是环耳形把手。
后来不知何人所为,改成了龙形把手。
龙之于中华文化,有着数不尽的故事。
《山海经•海内经》中说,禹的父亲鲧,为了给百姓治水,私自窃取了上天的息壤,被天帝殛杀于羽山之野,终年不见天日,只有叫做烛龙的神龙,口衔蜡烛,带来一线光明。
鲧死后精魂不散,尸体三年不腐,天帝怕他复活,派人带“吴刀”为鲧剖腹。
在鲧的躯体被剖开的时候,从他腹中跳出一条虬龙,盘曲腾空,这就是鲧的儿子大禹。
而鲧的尸体也同时化为一条黄龙,沉入羽渊。
另外,在大禹治水过程中也得到了应龙的帮助,进而奠定了夏朝建立的基础……秦权为壶,气度泰然,刚正不阿。
光面古拙中意象万千,顾老更是将秦权做成了素器image019.jpg(108.16 KB)下载次数:112010-4-19 14:24:15(顾景舟作品)image021.jpg(43.67 KB)下载次数:82010-4-19 14:24:15(徐汉堂作品)七、井栏壶顾名思义,其造型源于井栏."井栏"一词,传统文化中多见,如"命理之学"中有"井栏"一格,陈式老架二路太极拳谱第四十一式为"回头井栏直入".实际生活中的井栏即井之护栏,亦名井床,井幹.古人掘井多置井栏,有的还置井盖,井顶,井亭,它们即可护井,又能起到美化环境作用.井栏使井口高于地面,在实际生活中至少有三种功能:第一,防止沙尘刮入井中,污水流入井中,起到清洁卫生的作用.加盖井盖,还可阻挡顽童向井中撒尿,歹人向井中投毒.第二,防止人们因天黑或醉酒而不慎跌入井里,特别防止寒冬井边冻冰时汲水人滑入井里.第三,防止井水外溢.井溢在古代被认为是"妖象".至于说井栏对环境的美化作用,一是井栏材质之美,如唐,宋,元宫中和贵族就有以金银玛瑙宝石镶嵌井栏的;一是井栏刻字之美,既井栏上镌刻的井名等文字,后者的艺术价值更大些.金石家叶昌炽在<语石>一书中,对苏州的古井栏做了一番调查考证,得宋元井栏拓片十余通,其中以杉瀆的"亨泉",严衙前的"复泉",画禅寺的"方便泉"等最为著名;书法家顾廷龙还将复泉井栏上的铭文拓下来,装裱成一本大开册页,由吴湖帆作画,章太炎,钱玄同,胡适,张元济,容庚等名人学者题咏,可见学术界人士对井栏文物的珍重.image023.jpg(107.88 KB)下载次数:112010-4-19 14:25:27(顾景舟作品)image025.jpg(24.69 KB)下载次数:72010-4-19 14:25:27 (李昌鸿作品)八、水平壶容量很小,是中國廣東、福建一帶喝"功夫茶"的器具,在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一定市場。
因為喝"功夫茶"時,壺內要放很多茶葉,僅用開水沖泡,茶汁出不來,還必須將壺放在茶碗或茶海內,用沸水澆淋茶壺的外面,使茶壺浮在熱水中,才能使茶葉泡出來,這就是水平壺名稱的由來。
最著名为惠孟臣水平壶.image027.jpg(87.07 KB)下载次数:152010-4-19 14:26:49(王寅春作品)TOP9#发表于2010-4-19 14:27:10 | 只看该作者九、华颖此壶是顾景舟先生根据传统壶体演变所创作品,名为华颖.在古字中没有"花"字,"花"为后世字,故而古时"花"亦用"华"代之,华颖的"华"意为"花",华颖所表达的意境为:招展的花意.image029.jpg(81.63 KB)下载次数:112010-4-19 14:27:22TOP10#十、容天壶取材于源于佛教中的大肚罗汉,取名源于“肚大能容天下事”。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首创,早期作品壶形偏低,后来壶形较高。
要体现此壶的气韵的确很难,需要做壶之人用心体会。
在气韵饱满的壶身上添加一微微矮颈,壶盖增高成半球状,平添拙朴童趣。
出水效果极佳,用起来确实方便舒适。
视觉上稳重大度,在质朴中见深厚。
image031.jpg(19.4 KB)下载次数:82010-4-19 14:28:14(吕尧臣作品)十一、龙带壶“龙带”的来历是指壶身上的装饰线如黄帝的玉带!image035.jpg(103.63 KB)下载次数:112010-4-19 14:28:41TOP12#十二、唐羽壶唐羽壶创作构思源于唐代宫廷中的羽觞壶,它的造型与之非常贴近,须知,唐人饮茶并非今日沏茶,而是用类似如今沱茶样的茶团和茶饼研碎放入壶中,文火之上慢慢煎煮。
有点类似现在煮咖啡。
因而壶的手柄一般都较细长,似有羽翼飞升之感。
他的创意也可以诠释为唐代陆羽之壶。
手中把玩似有拉回时空,重温唐风,再现历史的美妙感觉。
image037.jpg(15.52 KB)下载次数:72010-4-19 14:29:14TOP13#发表于2010-4-19 14:29:27 | 只看该作者十三、大彬提梁在今天的玩壶人看来,高20.5厘米,口径9.4厘米的大彬提梁实在是一把大壶,可是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尚属小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