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表

合集下载

清朝纪年历

清朝纪年历

清朝纪年历1616--1626天命汗努尔哈赤十一年(略) 1627--1643年崇徳皇太极十七年(略) 1643--1661年顺治十七年(略)1654--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略)1722--1735年雍正十三年(略)1735--1795年乾隆六十年(略)1796--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略)1820年道光元年庚辰1821年道光二年辛已1822年道光三年壬午1823年道光四年癸未1824年道光五年甲申1825年道光六年乙酉1826年道光七年丙戌1827年道光八年丁亥1828年道光九年戊子1829年道光十年已丑1830年道光十一年庚寅1831年道光十二年辛卯1832年道光十三年壬辰1833年道光十四年癸已1834年道光十五年甲午1835年道光十六年乙未1836年道光十七年丙申1837年道光十八年丁酉1838年道光十九年戊戌1839年道光二十年己亥1840年道光二十一年庚子1841年道光二十二年辛丑1842年道光二十三年壬寅1843年道光二十四年癸卯1844年道光二十五年甲辰1845年道光二十六年乙已1846年道光二十七年丙午1847年道光二十八年丁未1848年道光二十九年戊申1849年道光三十年已酉1850年咸丰元年庚戌1851年咸丰二年辛亥1852年咸丰三年壬子1853年咸丰四年癸丑1854年咸丰五年甲寅1855年咸丰六年乙卯1856年咸丰七年丙辰1857年咸丰八年丁已1858年咸丰九年戊午1859年咸丰十年己未1860年咸丰十一年庚申1861年同治元年辛酉1862年同治二年壬戌1863年同治三年癸亥1864年同治四年甲子1765年同治五年乙丑1866年同治六年丙寅1867年同治七年丁卯1868年同治八年戊辰1869年同治九年已巳1870年同治十年庚午1871年同治十一年辛未1872年同治十二年壬申1873年同治十三年癸酉1874年同治十四年甲戌1875年光绪元年乙亥1876年光绪二年丙子1877年光绪三年丁丑1878年光绪四年戊寅1879年光绪五年已卯1880年光绪六年庚辰1881年光绪七年辛已1882年光绪八年壬午1883年光绪九年癸未1884年光绪十年甲申1885年光绪十一年乙酉1886年光绪十二年丙戌1887年光绪十三年丁亥1888年光绪十四年戊子1889年光绪十五年己丑1890年光绪十六年庚寅1891年光绪十七年辛卯1892年光绪十八年壬辰1893年光绪十九年癸巳1894年光绪二十年甲午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丙申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己亥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辛丑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壬寅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癸卯1904年光绪三十年甲辰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乙已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丙午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丁未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909年宣统元年已酉1910年宣统二年庚戌1911年宣统三年辛亥清朝十二帝共统治296年。

乾隆皇帝大事年表

乾隆皇帝大事年表

乾隆皇帝大事年表乾隆皇帝大事年表康熙五十年(1711)一岁八月十三日(9月25日),生于雍亲王府邸(今雍和宫),宗人府循例起名“弘历”。

父,胤禛,即雍亲王;母,钮祜禄氏,时为格格。

十一月二十七日,异母弟弘昼生。

康熙五十五年(1716)六岁在雍亲王府,自此就傅受学,实为启蒙教育。

康熙五十八年(1719)九岁开始入学读书,塾师为翰林院庶吉士福敏。

又学射于贝勒允禧,学火器于庄亲王允禄。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二岁正月,祖父康熙帝举行千叟宴,奉命与诸皇孙向老臣执爵献酒。

三月,康熙帝两次临幸圆明园,受召见,携至宫中养育。

四月至九月,随康熙帝至热河避暑山庄。

在那里读书、参加木兰秋狝,并入围场。

十一月,康熙帝逝世,父胤禛即位,是为雍正皇帝,由皇孙变为皇子。

雍正元年(1723)十三岁正月,受教于徐元梦、张廷玉、朱轼、嵇曾筠等老师,同学的有兄弘时,弟弘昼。

八月十七日,父雍正帝秘密建储,书“弘历”之名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从此成为密立的储君。

雍正二年(1724)十四岁开始写作,一边读书,一边将心得写成诗文。

雍正三年(1725)十五岁雍正帝命逮川陕总督年羹尧下狱,定九十二条大罪。

雍正四年(1726)十六岁正月,削除允禩、允禟宗籍,分别改其名为阿其那、塞思黑,旋皆死于囚所。

雍正五年(1727)十七岁七月,赐成大婚,与出身满洲名门的富察氏结为夫妻。

是年,弘时因放纵不谨,削宗籍。

雍正六年(1728)十八岁五月,长子永璜生,母为庶妃富察氏(即哲悯皇贵妃)。

雍正七年(1729)十九岁六月,朝廷为征准噶尔,设军机房,后演变为军机处,参予机务。

雍正八年(1730)二十岁六月,雍正帝病,庄亲王、果亲王、和亲王及大学士、内大臣等被召入见,面谕遗诏大意。

是月,次子永琏生。

是年,又加派鄂尔泰、蒋廷锡、顾成天等名臣侍皇子读书。

是年夏,将所著论赋诗词等编成十四卷之《乐善堂集》。

雍正九年(1731)二十一岁二月,河南祥符、封丘等处平民沿途乞食,逼勒富民借贷,地方官无能为力,雍正帝为之骇异。

乾隆帝后宫年表

乾隆帝后宫年表

乾隆帝后宫年表雍正三年佐领翁果图之女富察氏入侍潜邸为格格。

(约于此年)雍正五年七月十八日册封察哈尔总管李荣保之女富察氏为皇子福晋,奉旨成婚。

赐封河道总督高斌之女高氏为皇子侧福晋,戴敏之女黄氏入侍潜邸为格格。

(约于此年)雍正六年五月二十八日格格富察氏生皇长子永璜。

十月初二福晋富察氏生皇长女。

苏召南之女苏氏入侍潜邸为格格,员外郎额尔吉图之女珂里叶特氏入侍潜邸。

(约于此年)雍正八年六月二十六日福晋富察氏生皇二子永琏,陈廷璋之女陈氏入侍潜邸。

(约于此年)雍正九年四月二十日总管王朝卿等差司房太监卢玉堂传说,四阿哥下官女子一人遇喜,每人外添肉一斤,姥姥一人每日添肉一斤。

《宫内等处添减女子嫫嫫妈妈里底帐》此官女子姓氏不详,后也未见生育记载。

二十七日格格富察氏生皇二女。

五月二十四日福晋富察氏生皇三女。

雍正十年七月三十日总管陈福传说,四阿哥下官女子一人病故。

《宫内等处添减女子嫫嫫妈妈里底帐》此女子姓氏不详。

赐封佐领那尔布之女乌拉那拉氏为皇子侧福晋。

(约于此年)雍正十一年十二月初五苏培盛等差司房太监张福寿传说,宝亲王下官女子一人遇喜。

《宫内等处添减女子嫫嫫妈妈里底帐》此官女子姓氏不详,后也未见生育记载。

雍正十三年七月初三格格富察氏薨逝。

九月初三宝亲王继皇帝位。

二十四日诏立福晋富察氏为皇后。

诏封皇子侧福晋高氏为贵妃,皇子侧福晋乌拉那拉氏为娴妃;诏封格格黄氏为仪嫔;格格苏氏为纯嫔;赐封珂里叶特氏为海常在;陈氏为陈常在。

乾隆元年追封格格富察氏为哲妃九月二十八日仪嫔黄氏薨十月行哲妃、仪嫔追封礼。

同年赐封上驷院卿三保之女金氏为贵人;海常在晋封海贵人;赐封裕常在。

乾隆二年晋封纯嫔苏氏为纯妃;诏封贵人金氏为嘉嫔;晋封陈常在陈氏为贵人。

十二月初四行皇后册立礼。

贵妃、娴妃、纯妃、嘉嫔册封礼。

乾隆四年正月十四日嘉嫔生皇四子永珹。

乾隆六年二月初七海贵人生皇五子永琪。

十三日晋封嘉嫔为嘉妃;册封海贵人为愉嫔;柏士彩之女贵人柏氏为怡嫔。

赐封兵部左侍郎永寿之女叶赫那拉氏为贵人。

清代年号表

清代年号表

清代年号表清代年号表清(公元1616年至公元1911年)天命元年丙辰公元 1616年天命二年丁巳公元1617年天命三年戊午公元 1618年天命四年己未公元1619年天命五年庚申公元 1620年天命六年辛酉公元1621年天命七年壬戌公元 1622年天命八年癸亥公元1623年天命九年甲子公元 1624年天命十年乙丑公元1625年天命十一年丙寅公元 1626年天聪元年丁卯公元 1627年天聪二年戊辰公元1628年天聪三年己巳公元 1629年天聪四年庚午公元1630年天聪五年辛未公元 1631年天聪六年壬申公元1632年天聪七年癸酉公元 1633年天聪八年甲戌公元1634年天聪九年乙亥公元 1635年天聪十年丙子公元1636年天聪十一年丁丑公元 1637年天聪十二年戊寅公元1638年天聪十三年己卯公元 1639年天聪十四年庚辰公元1640年天聪十五年辛巳公元 1641年天聪十六年壬午公元1642年天聪十七年癸未公元 1643年顺治元年甲申公元 1644年顺治二年乙酉公元1645年顺治三年丙戌公元 1646年顺治四年丁亥公元1647年顺治五年戊子公元 1648年顺治六年己丑公元1649年顺治七年庚寅公元 1650年顺治八年辛卯公元1651年顺治九年壬辰公元 1652年顺治十年癸巳公元1653年顺治十一年甲午公元 1654年顺治十二年乙未公元1655年顺治十三年丙申公元 1656年顺治十四年丁酉公元1657年顺治十五年戊戌公元 1658年顺治十六年己亥公元1659年顺治十七年庚子公元 1660年顺治十八年辛丑公元1661年康熙元年壬寅公元 1662年康熙二年癸卯公元1663年康熙三年甲辰公元 1664年康熙四年乙巳公元1665年康熙五年丙午公元 1666年康熙六年丁未公元1667年康熙七年戊申公元 1668年康熙八年己酉公元1669年康熙九年庚戌公元 1670年康熙十年辛亥公元1671年康熙十一年壬子公元 1672年康熙十二年癸丑公元1673年康熙十三年甲寅公元 1674年康熙十四年乙卯公元1675年康熙十五年丙辰公元 1676年康熙十六年丁巳公元1677年康熙十七年戊午公元 1678年康熙十八年己未公元1679年康熙十九年庚申公元 1680年康熙二十年辛酉公元1681年康熙二十一年壬戌公元 1682年康熙二十二年癸亥公元1683年康熙二十三年甲子公元 1684年康熙二十四年乙丑公元1685年康熙二十五年丙寅公元 1686年康熙二十六年丁卯公元1687年康熙二十七年戊辰公元 1688年康熙二十八年己巳公元1689年康熙二十九年庚午公元 1690年康熙三十年辛未公元1691年康熙三十一年壬申公元 1692年康熙三十二年癸酉公元1693年康熙三十三年甲戌公元 1694年康熙三十四年乙亥公元1695年康熙三十五年丙子公元 1696年康熙三十六年丁丑公元1697年康熙三十七年戊寅公元 1698年康熙三十八年己卯公元1699年康熙三十九年庚辰公元 1700年康熙四十年辛巳公元1701年康熙四十一年壬午公元 1702年康熙四十二年癸未公元1703年康熙四十三年甲申公元 1704年康熙四十四年乙酉公元1705年康熙四十五年丙戌公元 1706年康熙四十六年丁亥公元1707年康熙四十七年戊子公元 1708年康熙四十八年己丑公元1709年康熙四十九年庚寅公元 1710年康熙五十年辛卯公元1711年康熙五十一年壬辰公元 1712年康熙五十二年癸巳公元1713年康熙五十三年甲午公元 1714年康熙五十四年乙未公元1715年康熙五十五年丙申公元 1716年康熙五十六年丁酉公元1717年康熙五十七年戊戌公元 1718年康熙五十八年己亥公元1719年康熙五十九年庚子公元 1720年康熙六十年辛丑公元1721年康熙六十一年壬寅公元 1722年雍正元年癸卯公元1723年雍正二年甲辰公元1724年雍正三年乙巳公元1725年雍正四年丙午公元1726年雍正五年丁未公元1727年雍正六年戊申公元1728年雍正七年己酉公元1729年雍正八年庚戌公元1730年雍正九年辛亥公元1731年雍正十年壬子公元1732年雍正十一年癸丑公元1733年雍正十二年甲寅公元1734年雍正十三年乙卯公元 1735年乾隆元年丙辰公元1736年乾隆二年丁巳公元1737年乾隆三年戊午公元1738年乾隆四年己未公元1739年乾隆五年庚申公元1740年乾隆六年辛酉公元1741年乾隆七年壬戌公元1742年乾隆八年癸亥公元1743年乾隆九年甲子公元1744年乾隆十年乙丑公元1745年乾隆十一年丙寅公元1746年乾隆十二年丁卯公元1747年乾隆十三年戊辰公元1748年乾隆十四年己巳公元1749年乾隆十五年庚午公元1750年乾隆十六年辛未公元1751年乾隆十七年壬申公元1752年乾隆十八年癸酉公元1753年乾隆十九年甲戌公元1754年乾隆二十年乙亥公元1755年1757年乾隆二十三年戊寅公元1758年乾隆二十四年己卯公元1759年乾隆二十五年庚辰公元1760年乾隆二十六年辛巳公元1761年乾隆二十七年壬午公元1762年乾隆二十八年癸未公元1763年乾隆二十九年甲申公元1764年乾隆三十年乙酉公元1765年乾隆三十一年丙戌公元1766年乾隆三十二年丁亥公元1767年乾隆三十三年戊子公元1768年乾隆三十四年己丑公元1769年乾隆三十五年庚寅公元1770年乾隆三十六年辛卯公元1771年乾隆三十七年壬辰公元1772年乾隆三十八年癸巳公元1773年乾隆三十九年甲午公元1774年乾隆四十年乙未公元1775年乾隆四十一年丙申公元1776年乾隆四十二年丁酉公元1777年乾隆四十三年戊戌公元1778年乾隆四十四年己亥公元1779年乾隆四十五年庚子公元1780年乾隆四十六年辛丑公元1781年乾隆四十七年壬寅公元1782年乾隆四十八年癸卯公元1783年乾隆四十九年甲辰公元1784年乾隆五十年乙巳公元1785年1787年乾隆五十三年戊申公元1788年乾隆五十四年己酉公元1789年乾隆五十五年庚戌公元1790年乾隆五十六年辛亥公元1791年乾隆五十七年壬子公元1792年乾隆五十八年癸丑公元1793年乾隆五十九年甲寅公元1794年乾隆六十年乙卯公元1795年嘉庆元年丙辰公元1796年嘉庆二年丁巳公元1797年嘉庆三年戊午公元1798年嘉庆四年己未公元1799年嘉庆五年庚申公元1800年嘉庆六年辛酉公元1801年嘉庆七年壬戌公元1802年嘉庆八年癸亥公元1803年嘉庆九年甲子公元1804年嘉庆十年乙丑公元1805年嘉庆十一年丙寅公元1806年嘉庆十二年丁卯公元1807年嘉庆十三年戊辰公元1808年嘉庆十四年己巳公元1809年嘉庆十五年庚午公元1810年嘉庆十六年辛未公元1811年嘉庆十七年壬申公元1812年嘉庆十八年癸酉公元1813年嘉庆十九年甲戌公元1814年嘉庆二十年乙亥公元嘉庆二十一年丙子公元1816年嘉庆二十二年丁丑公元1817年嘉庆二十三年戊寅公元1818年嘉庆二十四年己卯公元1819年嘉庆二十五年庚辰公元 1820年道光元年辛巳公元 1821年道光二年壬午公元1822年道光三年癸未公元 1823年道光四年甲申公元1824年道光五年乙酉公元 1825年道光六年丙戌公元1826年道光七年丁亥公元 1827年道光八年戊子公元1828年道光九年己丑公元 1829年道光十年庚寅公元1830年道光十一年辛卯公元 1831年道光十二年壬辰公元1832年道光十三年癸巳公元 1833年道光十四年甲午公元1834年道光十五年乙未公元 1835年道光十六年丙申公元1836年道光十七年丁酉公元 1837年道光十八年戊戌公元1838年道光十九年己亥公元 1839年道光二十年庚子公元1840年道光二十一年辛丑公元 1841年道光二十二年壬寅公元1842年道光二十三年癸卯公元 1843年道光二十四年甲辰公元道光二十五年乙巳公元 1845年道光二十六年丙午公元1846年道光二十七年丁未公元 1847年道光二十八年戊申公元1848年道光二十九年己酉公元 1849年道光三十年庚戌公元1850年咸丰元年辛亥公元 1851年咸丰二年壬子公元1852年咸丰三年癸丑公元 1853年咸丰四年甲寅公元1854年咸丰五年乙卯公元 1855年咸丰六年丙辰公元1856年咸丰七年丁巳公元 1857年咸丰八年戊午公元1858年咸丰九年己未公元 1859年咸丰十年庚申公元1860年咸丰十一年辛酉公元 1861年祺祥元年壬戌公元 1862年同治元年癸亥公元 1863年同治二年甲子公元1864年同治三年乙丑公元 1865年同治四年丙寅公元1866年同治五年丁卯公元 1867年同治六年戊辰公元1868年同治七年己巳公元 1869年同治八年庚午公元1870年同治九年辛未公元 1871年同治十年壬申公元1872年同治十一年癸酉公元 1873年同治十二年甲戌公元1874年光绪元年乙亥公元1875年光绪二年丙子公元1876年光绪三年丁丑公元1877年光绪四年戊寅公元1878年光绪五年己卯公元1879年光绪六年庚辰公元1880年光绪七年辛巳公元1881年光绪八年壬午公元1882年光绪九年癸未公元1883年光绪十年甲申公元1884年光绪十一年乙酉公元1885年光绪十二年丙戌公元1886年光绪十三年丁亥公元1887年光绪十四年戊子公元1888年光绪十五年己丑公元1889年光绪十六年庚寅公元1890年光绪十七年辛卯公元1891年光绪十八年壬辰公元1892年光绪十九年癸巳公元1893年光绪二十年甲午公元1894年光绪二十一年乙未公元1895年光绪二十二年丙申公元1896年光绪二十三年丁酉公元1897年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公元1899年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公元1900年光绪二十七年辛丑公元1901年光绪二十八年壬寅公元1902年光绪二十九年癸卯公元1903年光绪三十年甲辰公元1904年光绪三十一年乙巳公元1905年光绪三十二年丙午公元1906年光绪三十三年丁未公元1907年光绪三十四年戊申公元1908年宣统元年己酉公元1909年宣统二年庚戌公元1910年宣统三年辛亥公元 1911年。

清朝年号干支纪年对照表

清朝年号干支纪年对照表

清朝年号干支纪年对照表清(公元1616年-公元1911年)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支日期后金太祖:姓名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庙号:清太祖,年号:天命。

执政时间:1616年-1626年09月天命纪年:元年 2年 3年 4年 5年 6年 7年 8年 9年 10年 11年公元纪年:1616 1617 1618 1619 1620 1621 1622 1623 1624 16 25 1626年09月止干支纪年: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甲子乙丑丙寅后金大宗:姓名:爱新觉罗皇太极,庙号:清太宗,年号:天聪、崇德,执政时间:1626年9月-1643年09月崇德纪年:元年 2年 3年 4年 5年 6年 7年 8年 9年 10年公元纪年:1627 1628 1629 1630 1631 1632 1633 1634 1635 16 36干支纪年: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崇德纪年:11年 12年 13年 14年 15年 16年 17年公元纪年:1637 1638 1639 1640 1641 1642 1643年09月止干支纪年: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清世祖:姓名:爱新觉罗福临。

庙号:清世祖。

年号:顺治。

执政时间:1626年9月-1643年9月顺治纪年:元年 2年 3年 4年 5年 6年 7年 8年 9年公元纪年:1644 1645 1646 1647 1648 1649 1650 1651 1652 干支纪年: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顺治纪年:10年 11年 12年 13年 14年 15年 16年 17年 18年公元纪年:1653 1654 1655 1656 1657 1658 1659 1660 1661 干支纪年: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清圣祖:姓名:爱新觉罗·玄烨,庙号:清圣祖,年号:康熙。

执政时间:1661年2月-1722年12月康熙纪年:元年 2年 3年 4年 5年 6年 7年 8年 9年 10年 11年 12年 13年公元纪年:1662 1663 1664 1665 1666 1667 1668 1669 1670 167 1 1672 1673 1674干支纪年: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康熙纪年:14年 15年 16年 17年 18年 19年 20年 21年 22年 23年 24年 25年 26年公元纪年:1675 1676 1677 1678 1679 1680 1681 1682 1683 1684 1685 1686 1687干支纪年: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甲子乙丑丙寅丁卯康熙纪年:27年 28年 29年 30年 31年 32年 33年 34年 35年 36年 37年 38年 39年公元纪年:1688 1689 1690 1691 1692 1693 1694 1695 1696 1697 1698 1699 1700干支纪年: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康熙纪年:40年 41年 42年 43年 44年 45年 46年 47年 48年 49年 50年 51年 52年公元纪年:1701 1702 1703 1704 1705 1706 1707 1708 1709 1710 1711 1712 1713干支纪年: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康熙纪年:53年 54年 55年 56年 57年 58年 59年 60年 61年公元纪年:1714 1715 1716 1717 1718 1719 1720 1721 1722 干支纪年: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清世宗:姓名:爱新觉罗·胤禛。

乾隆帝后宫年表精编版

乾隆帝后宫年表精编版

乾隆帝后宫年表雍正三年佐领翁果图之女富察氏入侍潜邸为格格。

(约于此年)雍正五年七月十八日册封察哈尔总管李荣保之女富察氏为皇子福晋,奉旨成婚。

赐封河道总督高斌之女高氏为皇子侧福晋,戴敏之女黄氏入侍潜邸为格格。

(约于此年)雍正六年五月二十八日格格富察氏生皇长子永璜。

十月初二福晋富察氏生皇长女。

苏召南之女苏氏入侍潜邸为格格,员外郎额尔吉图之女珂里叶特氏入侍潜邸。

(约于此年)雍正八年六月二十六日福晋富察氏生皇二子永琏,陈廷璋之女陈氏入侍潜邸。

(约于此年)雍正九年四月二十日总管王朝卿等差司房太监卢玉堂传说,四阿哥下官女子一人遇喜,每人外添肉一斤,姥姥一人每日添肉一斤。

《宫内等处添减女子嫫嫫妈妈里底帐》此官女子姓氏不详,后也未见生育记载。

二十七日格格富察氏生皇二女。

五月二十四日福晋富察氏生皇三女。

雍正十年七月三十日总管陈福传说,四阿哥下官女子一人病故。

《宫内等处添减女子嫫嫫妈妈里底帐》此女子姓氏不详。

赐封佐领那尔布之女乌拉那拉氏为皇子侧福晋。

(约于此年)雍正十一年十二月初五苏培盛等差司房太监张福寿传说,宝亲王下官女子一人遇喜。

《宫内等处添减女子嫫嫫妈妈里底帐》此官女子姓氏不详,后也未见生育记载。

雍正十三年七月初三格格富察氏薨逝。

九月初三宝亲王继皇帝位。

二十四日诏立福晋富察氏为皇后。

诏封皇子侧福晋高氏为贵妃,皇子侧福晋乌拉那拉氏为娴妃;诏封格格黄氏为仪嫔;格格苏氏为纯嫔;赐封珂里叶特氏为海常在;陈氏为陈常在。

乾隆元年追封格格富察氏为哲妃九月二十八日仪嫔黄氏薨十月行哲妃、仪嫔追封礼。

同年赐封上驷院卿三保之女金氏为贵人;海常在晋封海贵人;赐封裕常在。

乾隆二年晋封纯嫔苏氏为纯妃;诏封贵人金氏为嘉嫔;晋封陈常在陈氏为贵人。

十二月初四行皇后册立礼。

贵妃、娴妃、纯妃、嘉嫔册封礼。

乾隆四年正月十四日嘉嫔生皇四子永珹。

乾隆六年二月初七海贵人生皇五子永琪。

十三日晋封嘉嫔为嘉妃;册封海贵人为愉嫔;柏士彩之女贵人柏氏为怡嫔。

赐封兵部左侍郎永寿之女叶赫那拉氏为贵人。

[重点]乾隆年表

[重点]乾隆年表

乾隆年表雍正元年(1722)雍正二年(1723)雍正三年(1724)雍正四年(1725)雍正五年(1726)七月十八日,迎娶嫡福晋富察氏。

雍正六年(1727)戊申五月二十八日午时,格格富察氏生弘暦长子,永璜,即乾隆帝皇长子。

雍正七年(1728)宝亲王嫡福晋生皇长女。

雍正八年(1729)皇长女幼殇,未封。

雍正八年(1730)雍正九年(1731)四月,格格富察氏生皇次女。

十二月皇次女殇。

宝亲王嫡福晋生皇三女。

雍正十年(1732)雍正十一年(1733)皇四子弘暦被封为和硕宝亲王。

雍正十二年(1734)三月初一,钦奉雍正谕旨于使女之中超拔高氏为宝亲王侧福晋。

雍正十三年(1735)七月初三日(1735年8月20日),格格富察氏卒。

九月初三,宝亲王继皇帝位,。

二十四日,嫡福晋为皇后,侧福晋高氏为贵妃,侧福晋乌拉那拉氏为娴妃,格格苏氏为纯嫔,格格金氏为贵人,格格黄氏为仪嫔,格格珂里叶特氏为海常在,格格陈氏为陈常在。

潜邸(嫡福晋富察氏,侧福晋乌拉那拉氏,侧福晋高氏,格格富察氏,格格苏氏,格格金氏,格格黄氏,格格珂里叶特氏,格格陈氏)元年(1736)海常在晋海贵人。

格格金氏封贵人。

九月二十八日仪嫔薨。

十月,行哲妃、仪嫔追封礼。

二年(1737)纯嫔晋纯妃;金贵人晋嘉嫔;陈常在晋贵人。

十二月初四,行高氏贵妃、金氏嘉嫔册封礼。

三年(1738)皇次子薨,册赠皇太子,谥端慧。

四年(1739)正月十四日,嘉嫔生皇四子永珹。

五年(1740)六年(1741)二月初七海贵人生皇五子永琪。

二月十三日,嘉嫔晋封为嘉妃、贵人柏氏晋怡嫔;海贵人晋愉嫔;叶赫那拉氏(舒妃)封贵人。

十一月,舒贵人晋舒嫔,行嘉妃、愉嫔、舒嫔、怡嫔晋封礼。

七年(1742)八年(1743)十二月十四日,纯妃生皇六子永瑢。

九年(1744)十年(1745)初,高贵妃旧病复发;魏氏晋贵人。

正月二十三日,高贵妃晋皇贵妃;娴妃晋娴贵妃;纯妃晋纯贵妃;愉嫔晋愉妃。

正月二十四日,以哲妃诞育皇长子,追晋为皇贵妃。

中国历朝年号干支纪年对照表—清朝

中国历朝年号干支纪年对照表—清朝

中国历朝年号干支纪年对照表—清朝清(公元1616年—公元1911年)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支日期后金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天命元年—公元1616年—丙辰年后金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天命二年—公元1617年—丁巳年后金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天命三年—公元1618年—戊午年后金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天命四年—公元1619年—己未年后金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天命五年—公元1620年—庚申年后金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天命六年—公元1621年—辛酉年后金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天命七年—公元1622年—壬戌年后金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天命八年—公元1623年—癸亥年后金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天命九年—公元1624年—甲子年后金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天命十年—公元1625年—乙丑年后金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丙寅年后金大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天聪元年—公元1627年—丁卯年后金大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天聪二年—公元1628年—戊辰年后金大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天聪三年—公元1629年—己巳年后金大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天聪四年—公元1630年—庚午年后金大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天聪五年—公元1631年—辛未年后金大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天聪六年—公元1632年—壬申年后金大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天聪七年—公元1633年—癸酉年后金大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天聪八年—公元1634年—甲戌年后金大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乙亥年后金大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丙子年后金大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天聪十年—公元1636年—丙子年后金大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崇德二年—公元1637年—丁丑年后金大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戊寅年后金大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崇德四年—公元1639年—己卯年后金大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崇德五年—公元1640年—庚辰年后金大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崇德六年—公元1641年—辛巳年后金大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崇德七年—公元1642年—壬午年后金大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癸未年清世祖福临—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甲申年清世祖福临—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乙酉年清世祖福临—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丙戌年清世祖福临—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丁亥年清世祖福临—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戊子年清世祖福临—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己丑年清世祖福临—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庚寅年清世祖福临—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辛卯年清世祖福临—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壬辰年清世祖福临—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癸巳年清世祖福临—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甲午年清世祖福临—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乙未年清世祖福临—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丙申年清世祖福临—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丁酉年清世祖福临—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戊戌年清世祖福临—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己亥年清世祖福临—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庚子年清世祖福临—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辛丑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壬寅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癸卯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甲辰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乙巳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丙午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丁未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戊申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己酉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庚戌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辛亥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壬子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癸丑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甲寅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乙卯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丙辰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丁巳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戊午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己未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庚申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辛酉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壬戌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癸亥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甲子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乙丑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丙寅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丁卯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戊辰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己巳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庚午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辛未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壬申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癸酉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甲戌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乙亥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丙子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丁丑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戊寅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己卯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庚辰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辛巳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壬午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癸未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甲申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乙酉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丙戌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丁亥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戊子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己丑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庚寅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辛卯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壬辰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癸巳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甲午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乙未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丙申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丁酉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戊戌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己亥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庚子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辛丑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壬寅年清世宗胤禛—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癸卯年清世宗胤禛—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甲辰年清世宗胤禛—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乙巳年清世宗胤禛—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丙午年清世宗胤禛—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丁未年清世宗胤禛—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戊申年清世宗胤禛—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己酉年清世宗胤禛—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庚戌年清世宗胤禛—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辛亥年清世宗胤禛—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壬子年清世宗胤禛—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癸丑年清世宗胤禛—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甲寅年清世宗胤禛—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乙卯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丙辰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丁巳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戊午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己未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庚申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辛酉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壬戌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癸亥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甲子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乙丑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丙寅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丁卯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戊辰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己巳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庚午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辛未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壬申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癸酉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甲戌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乙亥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丙子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丁丑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戊寅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庚辰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辛巳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壬午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癸未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甲申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乙酉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丙戌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丁亥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戊子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己丑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庚寅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辛卯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壬辰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癸巳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甲午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乙未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丙申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丁酉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戊戌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己亥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庚子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辛丑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壬寅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癸卯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甲辰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乙巳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丙午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丁未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戊申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庚戌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辛亥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壬子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癸丑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甲寅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乙卯年清仁宗顺琰—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丙辰年清仁宗顺琰—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丁巳年清仁宗顺琰—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戊午年清仁宗顺琰—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己未年清仁宗顺琰—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庚申年清仁宗顺琰—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辛酉年清仁宗顺琰—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壬戌年清仁宗顺琰—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癸亥年清仁宗顺琰—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甲子年清仁宗顺琰—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乙丑年清仁宗顺琰—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丙寅年清仁宗顺琰—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丁卯年清仁宗顺琰—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戊辰年清仁宗顺琰—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己巳年清仁宗顺琰—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庚午年清仁宗顺琰—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辛未年清仁宗顺琰—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壬申年清仁宗顺琰—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癸酉年清仁宗顺琰—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甲戌年清仁宗顺琰—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乙亥年清仁宗顺琰—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丙子年清仁宗顺琰—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丁丑年清仁宗顺琰—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戊寅年清仁宗顺琰—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己卯年清仁宗顺琰—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庚辰年清宣宗旻宁—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辛巳年清宣宗旻宁—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壬午年清宣宗旻宁—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癸未年清宣宗旻宁—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甲申年清宣宗旻宁—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乙酉年清宣宗旻宁—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丙戌年清宣宗旻宁—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丁亥年清宣宗旻宁—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戊子年清宣宗旻宁—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己丑年清宣宗旻宁—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庚寅年清宣宗旻宁—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辛卯年清宣宗旻宁—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壬辰年清宣宗旻宁—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癸巳年清宣宗旻宁—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甲午年清宣宗旻宁—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乙未年清宣宗旻宁—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丙申年清宣宗旻宁—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丁酉年清宣宗旻宁—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戊戌年清宣宗旻宁—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己亥年清宣宗旻宁—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庚子年清宣宗旻宁—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辛丑年清宣宗旻宁—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壬寅年清宣宗旻宁—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癸卯年清宣宗旻宁—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甲辰年清宣宗旻宁—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乙巳年清宣宗旻宁—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丙午年清宣宗旻宁—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丁未年清宣宗旻宁—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戊申年清宣宗旻宁—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己酉年清宣宗旻宁—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庚戌年清文宗奕詝—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辛亥年清文宗奕詝—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壬子年清文宗奕詝—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癸丑年清文宗奕詝—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甲寅年清文宗奕詝—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乙卯年清文宗奕詝—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丙辰年清文宗奕詝—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丁巳年清文宗奕詝—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戊午年清文宗奕詝—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己未年清文宗奕詝—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庚申年清文宗奕詝—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辛酉年清穆宗载淳—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壬戌年清穆宗载淳—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癸亥年清穆宗载淳—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甲子年清穆宗载淳—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乙丑年清穆宗载淳—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丙寅年清穆宗载淳—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丁卯年清穆宗载淳—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戊辰年清穆宗载淳—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己巳年清穆宗载淳—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庚午年清穆宗载淳—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辛未年清穆宗载淳—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壬申年清穆宗载淳—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癸酉年清穆宗载淳—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甲戌年清德宗载湉—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乙亥年清德宗载湉—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丙子年清德宗载湉—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丁丑年清德宗载湉—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戊寅年清德宗载湉—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己卯年清德宗载湉—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庚辰年清德宗载湉—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辛巳年清德宗载湉—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壬午年清德宗载湉—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癸未年清德宗载湉—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甲申年清德宗载湉—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乙酉年清德宗载湉—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丙戌年清德宗载湉—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丁亥年清德宗载湉—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戊子年清德宗载湉—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己丑年清德宗载湉—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庚寅年清德宗载湉—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辛卯年清德宗载湉—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壬辰年清德宗载湉—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癸巳年清德宗载湉—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甲午年清德宗载湉—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乙未年清德宗载湉—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丙申年清德宗载湉—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丁酉年清德宗载湉—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戊戌年清德宗载湉—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己亥年清德宗载湉—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庚子年清德宗载湉—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辛丑年清德宗载湉—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壬寅年清德宗载湉—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癸卯年清德宗载湉—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甲辰年清德宗载湉—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乙巳年清德宗载湉—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丙午年清德宗载湉—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丁未年清德宗载湉—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戊申年清溥仪—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己酉年清溥仪—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庚戌年清溥仪—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辛亥年。

清朝乾隆帝年号与公元纪年对照表

清朝乾隆帝年号与公元纪年对照表
1794年
乾隆六十年
1795年
年号
公元
乾隆元年
1736年
乾隆二年
1737年
乾隆三年
1738年
乾隆四年
1739年
乾隆五年
1740年
乾隆六年
1741年
乾隆七年
1742年4年
乾隆十年
1745年
乾隆十一年
1746年
乾隆十二年
1747年
乾隆十三年
1748年
乾隆十四年
1749年
乾隆十五年
1750年
乾隆十六年
1751年
1780年
乾隆四十六年
1781年
乾隆四十七年
1782年
乾隆四十八年
1783年
乾隆四十九年
1784年
乾隆五十年
1785年
乾隆五十一年
1786年
乾隆五十二年
1787年
乾隆五十三年
1788年
乾隆五十四年
1789年
乾隆五十五年
1790年
乾隆五十六年
1791年
乾隆五十七年
1792年
乾隆五十八年
1793年
乾隆五十九年
1766年
乾隆三十二年
1767年
乾隆三十三年
1768年
乾隆三十四年
1769年
乾隆三十五年
1770年
乾隆三十六年
1771年
乾隆三十七年
1772年
乾隆三十八年
1773年
乾隆三十九年
1774年
乾隆四十年
1775年
乾隆四十一年
1776年
乾隆四十二年
1777年
乾隆四十三年
1778年

清朝历代皇帝年号与公元纪年对照表

清朝历代皇帝年号与公元纪年对照表

清朝历代皇帝年号与公元纪年对照表清朝历代皇帝年号与公元纪年对照表皇帝年号公元清太宗皇太极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崇德⼆年公元1637年清太宗皇太极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清太宗皇太极崇德四年公元1639年清太宗皇太极崇德五年公元1640年清太宗皇太极崇德六年公元1641年清太宗皇太极崇德七年公元1642年清太宗皇太极崇德⼋年公元1643年清世祖福临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福临顺治⼆年公元1645年清世祖福临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清世祖福临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清世祖福临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清世祖福临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清世祖福临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清世祖福临顺治⼋年公元1651年清世祖福临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清世祖福临顺治⼗年公元1653年清世祖福临顺治⼗⼀年公元1654年清世祖福临顺治⼗⼆年公元1655年清世祖福临顺治⼗三年公元1656年清世祖福临顺治⼗四年公元1657年清世祖福临顺治⼗五年公元1658年清世祖福临顺治⼗六年公元1659年清世祖福临顺治⼗七年公元1660年清世祖福临顺治⼗⼋年公元1661年清圣祖⽞炸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清圣祖⽞炸康熙⼆年公元1663年清圣祖⽞炸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清圣祖⽞炸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清圣祖⽞炸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清圣祖⽞炸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清圣祖⽞炸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清圣祖⽞炸康熙⼋年公元1669年清圣祖⽞炸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清圣祖⽞炸康熙⼗年公元1671年清圣祖⽞炸康熙⼗⼀年公元1672年清圣祖⽞炸康熙⼗⼆年公元1673年清圣祖⽞炸康熙⼗三年公元1674年清圣祖⽞炸康熙⼗四年公元1675年清圣祖⽞炸康熙⼗五年公元1676年清圣祖⽞炸康熙⼗六年公元1677年清圣祖⽞炸康熙⼗七年公元1678年清圣祖⽞炸康熙⼗⼋年公元1679年清圣祖⽞炸康熙⼗九年公元1680年清圣祖⽞炸康熙⼆⼗年公元1681年清圣祖⽞炸康熙⼆⼗⼀年公元1682年清圣祖⽞炸康熙⼆⼗⼆年公元1683年清圣祖⽞炸康熙⼆⼗三年公元1684年清圣祖⽞炸康熙⼆⼗四年公元1685年清圣祖⽞炸康熙⼆⼗五年公元1686年清圣祖⽞炸康熙⼆⼗六年公元1687年清圣祖⽞炸康熙⼆⼗七年公元1688年清圣祖⽞炸康熙⼆⼗⼋年公元1689年清圣祖⽞炸康熙⼆⼗九年公元1690年清圣祖⽞炸康熙三⼗年公元1691年清圣祖⽞炸康熙三⼗⼀年公元1692年清圣祖⽞炸康熙三⼗⼆年公元1693年清圣祖⽞炸康熙三⼗三年公元1694年清圣祖⽞炸康熙三⼗四年公元1695年清圣祖⽞炸康熙三⼗五年公元1696年清圣祖⽞炸康熙三⼗六年公元1697年清圣祖⽞炸康熙三⼗七年公元1698年清圣祖⽞炸康熙三⼗⼋年公元1699年清圣祖⽞炸康熙三⼗九年公元1700年清圣祖⽞炸康熙四⼗年公元1701年清圣祖⽞炸康熙四⼗⼀年公元1702年清圣祖⽞炸康熙四⼗⼆年公元1703年清圣祖⽞炸康熙四⼗三年公元1704年清圣祖⽞炸康熙四⼗四年公元1705年清圣祖⽞炸康熙四⼗五年公元1706年清圣祖⽞炸康熙四⼗六年公元1707年清圣祖⽞炸康熙四⼗七年公元1708年清圣祖⽞炸康熙四⼗⼋年公元1709年清圣祖⽞炸康熙四⼗九年公元1710年清圣祖⽞炸康熙五⼗年公元1711年清圣祖⽞炸康熙五⼗⼀年公元1712年清圣祖⽞炸康熙五⼗⼆年公元1713年清圣祖⽞炸康熙五⼗三年公元1714年清圣祖⽞炸康熙五⼗四年公元1715年清圣祖⽞炸康熙五⼗五年公元1716年清圣祖⽞炸康熙五⼗六年公元1717年清圣祖⽞炸康熙五⼗七年公元1718年清圣祖⽞炸康熙五⼗⼋年公元1719年清圣祖⽞炸康熙五⼗九年公元1720年清圣祖⽞炸康熙六⼗年公元1721年清圣祖⽞炸康熙六⼗⼀年公元1722年清世宗胤稹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清世宗胤稹雍正⼆年公元1724年清世宗胤稹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清世宗胤稹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清世宗胤稹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清世宗胤稹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清世宗胤稹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清世宗胤稹雍正⼋年公元1730年清世宗胤稹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清世宗胤稹雍正⼗年公元1732年清世宗胤稹雍正⼗⼀年公元1733年清世宗胤稹雍正⼗⼆年公元1734年清世宗胤稹雍正⼗三年公元1735年清图宗弘历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清图宗弘历乾隆⼆年公元1737年清图宗弘历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清图宗弘历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清图宗弘历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清图宗弘历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清图宗弘历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清图宗弘历乾隆⼋年公元1743年清图宗弘历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清图宗弘历乾隆⼗年公元1745年清图宗弘历乾隆⼗⼀年公元1746年清图宗弘历乾隆⼗⼆年公元1747年清图宗弘历乾隆⼗三年公元1748年清图宗弘历乾隆⼗四年公元1749年清图宗弘历乾隆⼗五年公元1750年清图宗弘历乾隆⼗六年公元1751年清图宗弘历乾隆⼗七年公元1752年清图宗弘历乾隆⼗⼋年公元1753年清图宗弘历乾隆⼗九年公元1754年清图宗弘历乾隆⼆⼗年公元1755年清图宗弘历乾隆⼆⼗⼀年公元1756年清图宗弘历乾隆⼆⼗⼆年公元1757年清图宗弘历乾隆⼆⼗三年公元1758年清图宗弘历乾隆⼆⼗四年公元1759年清图宗弘历乾隆⼆⼗五年公元1760年清图宗弘历乾隆⼆⼗六年公元1761年清图宗弘历乾隆⼆⼗七年公元1762年清图宗弘历乾隆⼆⼗⼋年公元1763年清图宗弘历乾隆⼆⼗九年公元1764年清图宗弘历乾隆三⼗年公元1765年清图宗弘历乾隆三⼗⼀年公元1766年清图宗弘历乾隆三⼗⼆年公元1767年清图宗弘历乾隆三⼗三年公元1768年清局宗弘历乾隆三⼗四年公元1769年清图宗弘历乾隆三⼗五年公元1770年清图宗弘历乾隆三⼗六年公元1771年清图宗弘历乾隆三⼗七年公元1772年清图宗弘历乾隆三⼗⼋年公元1773年清图宗弘历乾隆三⼗九年公元1774年清图宗弘历乾隆四⼗年公元1775年清图宗弘历乾隆四⼗⼀年公元1776年清图宗弘历乾隆四⼗⼆年公元1777年清图宗弘历乾隆四⼗三年公元1778年清图宗弘历乾隆四⼗四年公元1779年清图宗弘历乾隆四⼗五年公元1780年清图宗弘历乾隆四⼗六年公元1781年清图宗弘历乾隆四⼗七年公元1782年清图宗弘历乾隆四⼗⼋年公元1783年清图宗弘历乾隆四⼗九年公元1784年清图宗弘历乾隆五⼗年公元1785年清图宗弘历乾隆五⼗⼀年公元1786年清图宗弘历乾隆五⼗⼆年公元1787年清图宗弘历乾隆五⼗三年公元1788年清图宗弘历乾隆五⼗四年公元1789年清图宗弘历乾隆五⼗五年公元1790年清图宗弘历乾隆五⼗六年公元1791年清图宗弘历乾隆五⼗七年公元1792年清图宗弘历乾隆五⼗⼋年公元1793年清图宗弘历乾隆五⼗九年公元1794年清图宗弘历乾隆六⼗年公元1795年清仁宗颛琰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清仁宗颛琰嘉庆⼆年公元1797年清仁宗琰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清仁宗琰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清仁宗琰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清仁宗琰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清仁宗琰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清仁宗琰嘉庆⼋年公元1803年清仁宗琰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清仁宗琰嘉庆⼗年公元1805年清仁宗琰嘉庆⼗⼀年公元1806年清仁宗琰嘉庆⼗⼆年公元1807年清仁宗琰嘉庆⼗三年公元1808年清仁宗琰嘉庆⼗四年公元1809年清仁宗琰嘉庆⼗五年公元1810年清仁宗琰嘉庆⼗六年公元1811年清仁宗琰嘉庆⼗七年公元1812年清仁宗琰嘉庆⼗⼋年公元1813年清仁宗琰嘉庆⼗九年公元1814年清仁宗琰嘉庆⼆⼗年公元1815年清⽂宗奕⾔宁咸丰⼗年公元1860年清仁宗琰嘉庆⼆⼗⼀年公元1816年清⽂宗奕粉咸丰⼗⼀年公元1861年清仁宗琰嘉庆⼆⼗⼆年公元1817年清穆宗载淳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清仁宗琰嘉庆⼆⼗三年公元1818年清穆宗载淳同治⼆年公元1863年清仁宗琰嘉庆⼆⼗四年公元1819年清穆宗载淳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清仁宗琰嘉庆⼆⼗五年公元1820年清穆宗载淳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旦⼩麦丁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清穆宗载淳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旦⼩麦丁道光⼆年公元1822年清穆宗载淳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旦⼩麦丁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清穆宗载淳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旦⼩麦丁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清穆宗载淳同治⼋年公元1869年法左⼠⾥Hn /⽉旦⼩麦丁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清穆宗载淳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法左⼠⾥Hn /⽉旦⼩麦丁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清穆宗载淳同治⼗年公元1871年法左⼠⾥Hn /⽉旦⼩麦丁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清穆宗载淳同治⼗⼀年公元1872年法左⼠⾥Hn /⽉旦⼩麦丁道光⼋年公元1828年清穆宗载淳同治⼗⼆年公元1873年法左⼠⾥Hn /⽉旦⼩麦丁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清穆宗载淳同治⼗三年公元1874年法左⼠⾥Hn /⽉旦⼩麦丁道光⼗年公元1830年清德宗载涌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法左⼠⾥Hn /⽉旦⼩麦丁道光r⼀⼀年公元1831年清德宗载涌光绪⼆年公元1876年法左⼠⾥Hn /⽉旦⼩麦丁道光⼗⼆年公元1832年清德宗载涌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法左⼠⾥Hn /⽉旦⼩麦丁道光⼗三年公元1833年清德宗载涌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法左⼠⾥Hn /⽉旦⼩麦丁道光⼗四年公元1834年清德宗载涌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法左⼠⾥Hn /⽉旦⼩麦丁道光⼗五年公元1835年清德宗载涌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法左⼠⾥Hn /⽉旦⼩麦丁道光⼗六年公元1836年清德宗载涌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法左⼠⾥Hn /⽉旦⼩麦丁道光⼗七年公元1837年清德宗载涌光绪⼋年公元1882年法左⼠⾥Hn /⽉旦⼩麦丁道光⼗⼋年公元1838年清德宗载涌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法左⼠⾥Hn /⽉旦⼩麦丁道光⼗九年公元1839年清德宗载涌光绪⼗年公元1884年法左⼠⾥Hn /⽉旦⼩麦丁道光⼆⼗年公元1840年清德宗载涌光绪⼗⼀年公元1885年法左⼠⾥Hn /⽉旦⼩麦丁道光⼆⼗⼀年公元1841年清德宗载涌光绪⼗⼆年公元1886年法左⼠⾥Hn /⽉旦⼩麦丁道光⼆⼗⼆年公元1842年清德宗载涌光绪⼗三年公元1887年法左⼠⾥Hn /⽉旦⼩麦丁道光⼆⼗三年公元1843年清德宗载涌光绪⼗四年公元1888年法左⼠⾥Hn /⽉旦⼩麦丁道光⼆⼗四年公元1844年清德宗载涌光绪⼗五年公元1889年法左⼠⾥Hn /⽉旦⼩麦丁道光⼆⼗五年公元1845年清德宗载涌光绪⼗六年公元1890年法左⼠⾥Hn /⽉旦⼩麦丁道光⼆⼗六年公元1846年清德宗载涌光绪⼗七年公元1891年法左⼠⾥Hn /⽉旦⼩麦丁道光⼆⼗七年公元1847年清德宗载涌光绪⼗⼋年公元1892年法左⼠⾥Hn /⽉旦⼩麦丁道光⼆⼗⼋年公元1848年清德宗载涌光绪⼗九年公元1893年法左⼠⾥Hn /⽉旦⼩麦丁道光⼆⼗九年公元1849年清德宗载涌光绪⼆⼗年公元1894年法左⼠⾥Hn /⽉旦⼩麦丁道光三⼗年公元1850年清德宗载涌光绪⼆⼗⼀年公元1895年清乂⽰奕⾏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清德宗载涌光绪⼆⼗⼆年公元1896年清乂⽰奕⾏咸丰⼆年公元1852年清德宗载涌光绪⼆⼗三年公元1897年清乂⽰奕⾏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清德宗载涌光绪⼆⼗四年公元1898年清乂⽰奕⾏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清德宗载涌光绪⼆⼗五年公元1899年清乂⽰奕⾏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清德宗载涌光绪⼆⼗六年公元1900年清乂⽰奕⾏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清德宗载涌光绪⼆⼗七年公元1901年清乂⽰奕⾏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清德宗载涌光绪⼆⼗⼋年公元1902年清乂⽰奕⾏咸丰⼋年公元1858年清德宗载涌光绪⼆⼗九年公元1903年清乂⽰奕⾏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清德宗载涌光绪三⼗年公元1904年清德宗载潴光绪三⼗⼀年公元1905年清德宗载海光绪三⼗⼆年公元1906年清德宗载海光绪三⼗三年公元1907年清德宗载海光绪三⼗四年公元1908年清末帝溥仪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清末帝溥仪宣统⼆年公元1910年清末帝溥仪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

历史:清朝皇帝在位年表

历史:清朝皇帝在位年表

历史清朝皇帝在位年表
>清朝皇帝在位年表
从皇太极定国号为大清起,一共历任11位皇帝。

其中崇德皇帝,在位17年;
顺治皇帝在位18年,康熙皇帝在位62年,雍正皇帝在位13年,乾隆皇帝在位
60年,嘉庆皇帝在位25年,道光皇帝在位30年,咸丰皇帝在位11年,同治皇
帝在位13年,光绪皇帝在位34年,宣统皇帝在位3年。

清朝作为中国历史最后一代王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从皇太极定国号为大清起,一共历任11位皇帝,其中康熙与乾隆在位时间最长,超过了60年。

清太宗皇太极:1626年—1643年,在位共17年,年号崇德。

清世祖福临:1644年—1661年,在位18年,年号顺治。

清圣祖玄烨:1661年—1722年,在位62年,在位最长,年号康熙。

清世宗胤禛:1722年—1735年,在位13年,年号雍正。

清高宗弘历:1736年—1796年,在位60年,实际执政63年,年号乾隆。

清仁宗颙琰:1796年—1820年,在位25年,年号嘉庆。

清宣宗旻宁:1820年—1850年,在位30年,年号道光。

清文宗奕詝:1850年—1861年,在位11年,年号咸丰。

清穆宗载淳:1861年—1875年,在位13年,年号同治。

清德宗载湉:1875年—1908年,在位34年,年号光绪。

清宪宗/清恭宗溥仪:1909年—1912年,1917年,复辟,年号,在位3年,年号宣统。

乾隆年表

乾隆年表
三十二年(1767) 九月初七日和硕和嘉公主卒,年23,子一,丰绅济伦。皇八女夭,年10。
三十三年(1768) 五月二十一日封平常在。六月庆妃晋贵妃;和卓氏初封容妃;常贵人晋顺嫔。十月初六行庆贵妃、顺嫔晋封礼。
三十四年(1770) 十月贝勒永瑢管理内务府事务。
三十五年(1771) 正月皇七女封固伦和静公主。七月,固伦和静公主下嫁博尔济吉特氏拉旺多尔济。
六年(1741) 二月初七海贵人生皇五子永琪。二月十三日,嘉嫔晋封为嘉妃、贵人柏氏晋怡嫔;海贵人晋愉嫔;叶赫那拉氏(舒妃)封贵人。十一月,舒贵人晋舒嫔,行嘉妃、愉嫔、舒嫔、怡嫔晋封礼。
七年(1742)
八年(1743) 十二月十四日,纯妃生皇六子永瑢。
九年(1744)
十年(1745) 初,高贵妃旧病复发;魏氏晋贵人。正。正月二十四日,以哲妃诞育皇长子,追晋为皇贵妃。正月二十五日,高皇贵妃薨。正月二十六日,加封高皇贵妃为慧贤皇贵妃;册谥皇贵妃富察氏为哲悯皇贵妃。四月,行慧贤皇贵妃、哲悯皇贵妃册谥礼。十月十四日秀贵人薨。十一月魏贵人晋令嫔。十一月十七日行愉妃晋封礼。十月十八日张常在薨。纯贵妃生皇四女。
嘉庆九年(1805)
嘉庆十年(1806) 十一月二十七日恭嫔
薨,年70余。
嘉庆十一年(1807) 正月十七日惇妃薨。
嘉庆十二年(1808) 二月初二日婉太妃薨,年92.
嘉庆十三年(1809) 四月二十五日薨。
四十九年(1785) 四月十一日,诚嫔落水溺亡于南巡回銮途中。
五十年(1786)
五十一年(1787)
五十二年(1788)
五十三年(1789) 正月二十九日顺妃降顺贵人,原因不明。二月顺贵人薨,年41。 四月十九日容妃卒,享年55岁。禄贵人薨。

清朝历史年表

清朝历史年表
公元1627年,出兵剿灭朝鲜,使其成为后金的咐属国
公元1631年,颁布《离主条例》,得到汉人的拥护
公元1635年,改国号为大清,年号崇德
公元1638年,下令解放农奴,大大增加了劳动力
公元1639年,发动松锦大战,歼明军13万,俘洪承畴,并劝降.
公元1643年,因操劳过度,于清入关前一年驾崩,庙号太宗,葬清东陵
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世祖福临
在位时间:公元1643年—公元1661年18年
公元1638年,出生23年
公元1643年,即位,年号顺治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开始统一全国.
公元1645年,“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百姓死亡人数过百万.
公元1650年,亲政
公元1661年,驾崩,庙号世祖,葬清东陵﹙此乃一家之言﹚
公元1685年,进兵沙俄的雅克萨城
公元1689年,与沙俄政府签订《尼布楚条约》,明确了两国疆界
公元1690年,亲征准葛尔
公元1696年,再次亲征准葛尔
公元1697年,第三次亲征准葛尔,并消灭首领葛尔丹
公元1712年,宣布全国赋税以康熙五十年为准.以后多增人口不再征税,称为“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公元1722年,驾崩,庙号圣祖,葬清东陵
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世宗胤禛
在位时间:公元1722年—公元1735年13年
公元1678年,出生57年
公元1722年,即位,年号雍正
公元1725年,实行“火耗归公”、“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国策.公元1728年,平定阿尔布巴叛乱
公元1729年,设立军机处,权力逐渐取代内阁
公元1735年,驾崩,庙号世宗,葬泰陵

清代干支纪年与公元纪年对照表

清代干支纪年与公元纪年对照表

清代干支纪年与公元纪年对照表太祖(努尔哈赤 11)天命元年丙辰1616 二十九年甲申1764 二年丁巳1617 三十年乙酉1765三年戊午1618 三十一年丙戌1766四年己末1619 三十二年丁亥1767五年庚申1620 三十三年戊子1768六年辛酉1621 三十四年己丑1769七年壬戌1622 三十五年庚寅1770八年癸亥1623 三十六年辛卯1771九年甲子1624 三十七年壬辰1772十年乙丑1625 三十八年癸巳1773十一年丙寅1626 三十九年甲午1774太宗(皇太极 10)天聪元年丁卯1627 四十年乙未1775 二年戊辰1628 四十一年丙申1776三年乙巳1629 四十二年丁酉1777四年庚午1630 四十三年戊戌1778五年辛未1631 四十四年乙亥1779六年壬申1632 四十五年庚子1780七年癸酉1633 四十六年辛丑1781八年甲戌1634 四十七年壬寅1782九年乙亥1635 四十八年癸卯1783(8)崇德元年丙子四1636 四十九年甲辰1784二年丁丑1637 五十年乙巳1785三年戊寅1638 五十一年丙午1786四年己卯1639 五十二年丁未1787五年庚辰1640 五十三年戊申1788六年辛巳1641 五十四年己酉1789七年壬午1642 五十五年庚戌1790八年癸未1643 五十六年辛亥1791世祖(福临 18)顺治元年甲申1644 五十七年壬子1792 二年乙酉1645 五十八年癸丑1793三年丙戌1646 五十九年甲寅1794四年丁亥1647 六十年乙卯1795五年戊子1648仁宗(颙琰 25)嘉庆元年丙辰1796六年己丑1649 二年丁巳1797七年庚寅1650 三年戊午1798八年辛卯1651 四年己末1799九年壬辰1652 五年庚申1800十年癸巳1653 六年辛酉1801十一年甲午1654 七年壬戌1802十二年乙未1655 八年癸亥1803十三年丙申1656 九年甲子1804十四年丁酉1657 十年乙丑1805十五年戊戌1658 十一年丙寅1806十六年乙亥1659 十二年丁卯1807十七年庚子1660 十三年戊辰1808十八年辛丑1661 十四年乙巳1809圣祖(玄烨 61)康熙元年壬寅1662 十五年庚午1810 二年癸卯1663 十六年辛未1811三年甲辰1664 十七年壬申1812四年乙巳1665 十八年癸酉1813五年丙午1666 十九年甲戌1814六年丁未1667 二十年乙亥1815七年戊申1668 二十一年丙子1816八年己酉1669 二十二年丁丑1817九年庚戌1670 二十三年戊寅1818十年辛亥1671 二十四年己卯1819十一年壬子1672 二十五年庚辰1820十二年癸丑1673宣宗(旻宁 30)道光元年辛巳1821十四年乙卯1675 三年癸未1823十五年丙辰1676 四年甲申1824十六年丁巳1677 五年乙酉1825十七年戊午1678 六年丙戌1826十八年己末1679 七年丁亥1827十九年庚申1680 八年戊子1828二十年辛酉1681 九年己丑1829二十一年壬戌1682 十年庚寅1830二十二年癸亥1683 十一年辛卯1831二十三年甲子1684 十二年壬辰1832二十四年乙丑1685 十三年癸巳1833二十五年丙寅1686 十四年甲午1834二十六年丁卯1687 十五年乙未1835二十七年戊辰1688 十六年丙申1836二十八年乙巳1689 十七年丁酉1837二十九年庚午1690 十八年戊戌1838三十年辛未1691 十九年乙亥1839三十一年壬申1692 二十年庚子1840三十二年癸酉1693 二十一年辛丑1841三十三年甲戌1694 二十二年壬寅1842三十四年乙亥1695 二十三年癸卯1843三十五年丙子1696 二十四年甲辰1844三十六年丁丑1697 二十五年乙巳1845三十七年戊寅1698 二十六年丙午1846三十八年己卯1699 二十七年丁未1847三十九年庚辰1700 二十八年戊申1848四十年辛巳1701 二十九年己酉1849四十一年壬午1702 三十年庚戌1850四十二年癸未1703文宗(奕詝 11)咸丰元年辛亥1851四十四年乙酉1705 三年癸丑1853四十五年丙戌1706 四年甲寅1854四十六年丁亥1707 五年乙卯1855四十七年戊子1708 六年丙辰1856四十八年己丑1709 七年丁巳1857四十九年庚寅1710 八年戊午1858五十年辛卯1711 九年己末1859五十一年壬辰1712 十年庚申1860五十二年癸巳1713 十一年辛酉1861五十三年甲午1714穆宗(载淳 13)同治元年壬戌1862 五十四年乙未1715 二年癸亥1863五十五年丙申1716 三年甲子1864五十六年丁酉1717 四年乙丑1865五十七年戊戌1718 五年丙寅1866五十八年乙亥1719 六年丁卯1867五十九年庚子1720 七年戊辰1868六十年辛丑1721 八年乙巳1869二十一年壬寅1722 九年庚午1870世宗(胤禛 13)雍正元年癸卯1723 十年辛未1871 二年甲辰1724 十一年壬申1872三年乙巳1725 十二年癸酉1873四年丙午1726 十三年甲戌1874五年丁未1727德宗(载湉 34)光绪元年乙亥1875六年戊申1728 二年丙子1876七年己酉1729 三年丁丑1877八年庚戌1730 四年戊寅1878九年辛亥1731 五年己卯1879十年壬子1732 六年庚辰1880十一年癸丑1733 七年辛巳1881十二年甲寅1734 八年壬午1882十三年乙卯1735 九年癸未1883高宗(弘历 60)乾隆元年丙辰1736 十年甲申1884 二年丁巳1737 十一年乙酉1885三年戊午1738 十二年丙戌1886四年己末1739 十三年丁亥1887五年庚申1740 十四年戊子1888六年辛酉1741 十五年己丑1889七年壬戌1742 十六年庚寅1890八年癸亥1743 十七年辛卯1891九年甲子1744 十八年壬辰1892十年乙丑1745 十九年癸巳1893十一年丙寅1746 二十年甲午1894十二年丁卯1747 二十一年乙未1895十三年戊辰1748 二十二年丙申1896十四年乙巳1749 二十三年丁酉1897十五年庚午1750 二十四年戊戌1898十六年辛未1751 二十五年乙亥1899十七年壬申1752 二十六年庚子1900十八年癸酉1753 二十七年辛丑1901十九年甲戌1754 二十八年壬寅1902二十年乙亥1755 二十九年癸卯1903二十一年丙子1756 三十年甲辰1904二十二年丁丑1757 三十一年乙巳1905二十三年戊寅1758 三十二年丙午1906二十四年己卯1759 三十三年丁未1907二十五年庚辰1760 三十四年戊申1908二十六年辛巳1761溥仪(3)宣统元年己酉1909二十七年壬午1762 二年庚戌1910二十八年癸未1763 三年辛亥19111911年,辛亥革命。

乾隆帝后宫年表

乾隆帝后宫年表

雍正三年佐领翁果图之女富察氏入侍潜邸为格格。

(约于此年)雍正五年七月十八日册封察哈尔总管李荣保之女富察氏为皇子福晋,奉旨成婚。

赐封河道总督高斌之女高氏为皇子侧福晋,戴敏之女黄氏入侍潜邸为格格。

(约于此年)雍正六年五月二十八日格格富察氏生皇长子永璜。

十月初二福晋富察氏生皇长女。

苏召南之女苏氏入侍潜邸为格格,员外郎额尔吉图之女珂里叶特氏入侍潜邸。

(约于此年)雍正八年六月二十六日福晋富察氏生皇二子永琏,陈廷璋之女陈氏入侍潜邸。

(约于此年)雍正九年四月二十日总管王朝卿等差司房太监卢玉堂传说,四阿哥下官女子一人遇喜,每人外添肉一斤,姥姥一人每日添肉一斤。

《宫内等处添减女子嫫嫫妈妈里底帐》此官女子姓氏不详,后也未见生育记载。

二十七日格格富察氏生皇二女。

五月二十四日福晋富察氏生皇三女。

雍正十年七月三十日总管陈福传说,四阿哥下官女子一人病故。

《宫内等处添减女子嫫嫫妈妈里底帐》此女子姓氏不详。

赐封佐领那尔布之女乌拉那拉氏为皇子侧福晋。

(约于此年)雍正十一年十二月初五苏培盛等差司房太监张福寿传说,宝亲王下官女子一人遇喜。

《宫内等处添减女子嫫嫫妈妈里底帐》此官女子姓氏不详,后也未见生育记载。

雍正十三年七月初三格格富察氏薨逝。

九月初三宝亲王继皇帝位。

二十四日诏立福晋富察氏为皇后。

诏封皇子侧福晋高氏为贵妃,皇子侧福晋乌拉那拉氏为娴妃;诏封格格黄氏为仪嫔;格格苏氏为纯嫔;赐封珂里叶特氏为海常在;陈氏为陈常在。

乾隆元年九月二十八日仪嫔黄氏薨.十月行哲妃、仪嫔追封礼。

同年赐封上驷院卿三保之女金氏为贵人;海常在晋封海贵人;赐封裕常在。

乾隆二年晋封纯嫔苏氏为纯妃;诏封贵人金氏为嘉嫔;晋封陈常在陈氏为贵人。

十二月初四行皇后册立礼。

贵妃、娴妃、纯妃、嘉嫔册封礼。

乾隆四年正月十四日嘉嫔生皇四子永珹。

乾隆六年二月初七海贵人生皇五子永琪。

十三日晋封嘉嫔为嘉妃;册封海贵人为愉嫔;柏士彩之女贵人柏氏为怡嫔。

赐封兵部左侍郎永寿之女叶赫那拉氏为贵人。

乾隆皇帝大事年表

乾隆皇帝大事年表

乾隆皇帝大事年表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四位皇帝。

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

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继续训政,秉权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掌权时间最长的皇帝,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享年89岁。

乾隆帝是中国封建王朝赫赫有名的皇帝。

在位期间使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他在康熙、雍正两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使社会经济文化得到了更进一步发展。

乾隆元年(1736年)开启了亲自祈谷于上帝、每年春秋祭祀社稷的定例;建设京师先蚕坛、设置清西陵大总管;为前世皇帝皇后加谥号;秘密建储,诏书防与正大光明匾后;同年,追谥明朝建文帝为恭闵皇帝,并规定妇年满40岁以上方许出家。

乾隆二年(1737年)释放雍正末年获罪的功臣傅尔丹、岳钟琪。

以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尚书讷亲、海望,侍郎纳延泰、班第为军机大臣。

大封后宫;释放皇十一叔允禌,封为辅国公;发行诗集《乐善堂全集》。

乾隆三年(1738年)定元旦节朝贺礼制,西巡泰陵,命鄂尔泰在京总理一切事务;将皇六弟弘曕过继给果亲王允礼;同年,规定宗室子女世系比较远的可自主选择婚姻,无须皇帝指婚。

乾隆四年(1739年)拜祭东陵各陵;因为结党,理亲王弘晳、贝勒弘昌、贝子弘普被削爵,弘升永远圈禁。

弘皎停俸。

乾隆五年(1740年)于圆明园西北角建设安佑宫,效仿太庙制,供奉圣祖康熙、世宗雍正画像。

重修《大清律历》完成,《大清一统志》成书。

乾隆六年(1741年辛酉)皇五子永琪生,生母为愉贵妃;第一次在避暑山庄举行秋狝大典。

仿永寿宫挂匾,御书十一匾挂在东西十二宫,并下旨千万年不可擅动、后妃与本家不得传送物品。

乾隆七年(1742年)制定皇后亲蚕礼、规定大祀南郊前一日先于斋宫斋戒、制定《宫中现行则例》共计18门、定太监官秩不得超过四品。

乾隆八年(1743年)乾隆生平第一次拜谒盛京陵,在盛京讲武台阅兵,并祭拜开国功臣诸陵;下旨编纂皇宫所藏道释画目录《秘殿珠琳》。

清朝时期乾隆年间

清朝时期乾隆年间

清朝时期乾隆年间1736年(乾隆元年)3月1日:(正月十九日)清廷令西路、北路军部分撤兵后,留吉林兵1000名暂驻鄂尔昆。

4月16日:(三月六日)遣发宁古塔的汪景祺兄弟家属赦免返籍,族人革禁者宽免。

5月13日:(四月三日)因黑龙江、宁古塔、吉林等地发遣人犯太多,定除满人犯法者外,汉人犯法者改发关内各省烟瘴地方。

8月11日:(七月五日)裁撤长宁县,其地和民人仍归伯都讷副都统管辖。

8月23日:(七月十七日)由京师发往宁古塔等处人犯,年久者在京已多无产业。

是日,刑部行文该将军查明情况,有愿返京者可以返京;不原返京者,可在当地安置。

8月27日:(七月二十一日)吉林、黑龙江之巴尔虎兵丁从西路、北路军营撤回。

8月:调打牲乌拉兵丁1000名前往巴里坤备调。

9月30日:(八月二十六日)前锋统领吉党阿任宁古塔将军,原任将军博第调任奉天将军。

9月:依据南京文庙格局,建永吉州文庙(即吉林文庙),1742年落成。

10月17日:(九月十三日)定宁古塔等处遣犯人中,曾为职官及举、贡、生、监出身者,一律免其为奴,编入该旗出户当差。

法司定案时,凡职官及举、贡、生、监等发遣人犯不得加“为奴”字样。

是年,设额穆赫索罗驿站(今吉林省蛟河县)。

旋设佐领衙门,置佐领、防御、骁骑校各1员,领催6员,披甲20名。

是年,吉林各属官庄已达80处,原额地共14404万垧,岁征谷9万石。

其中吉林官庄50处,原额地6000垧,岁交谷1.5万石;宁古塔官庄13处,原额地1560垧,岁交谷3.9万石;伯都讷官庄6处,原额地720垧,岁交谷1.8万石;打牲乌拉官庄5处,原额地5404垧,未征谷。

至1756年,阿勒楚喀、拉林有官庄共6处,原额地720垧,岁交谷1.8万石。

1737年(乾隆二年)5月25日:(四月二十六日)发遣宁古塔十余年的翰林院侍讲学士戚麟祥被赦免返回原籍。

9月18日:(八月二十四日)准将吉林、伯都讷、宁古塔、阿勒楚喀、三姓等地赈济兵丁婚丧的恩赏生息银两互相调剂使用。

乾隆简介

乾隆简介

乾隆简介诗词网提醒您,本文是乾隆的简介,如果您想查看乾隆的诗,可以点击查看。

爱新觉罗·弘历(1735年-1795年在位)是雍正帝第四子,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

雍正元年(1723年)被密立为太子,十一年封为和硕宝亲王,开始参与军国要务。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去世,弘历即位。

乾隆帝即位后,在政治上矫其祖宽父严之弊,实行“宽严相济”之策,整顿吏治,厘定各项典章制度;优待士人,安抚起复雍正朝受打击之宗室;经济上奖励垦荒,兴修水利,蠲免钱粮,促进了封建经济的繁荣;军事上多次平定西部少数民族贵族叛乱,反击廓尔喀对西藏的入侵,完善了清朝对新疆和西藏等地区的管理,进一步巩固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奠定了今日中国的版图;文化上编修了《四库全书》等大型文化典籍;外交上乾隆时清朝继续以“天朝上国”自居,和周边属国友好往来,而对西方则坚持“闭关锁国”。

他六下江南,大修宫殿、园林;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统治。

后期宠信大贪官和珅,加之乾隆帝年事已高,吏治败坏,弊政丛出,激化了社会矛盾。

乾隆六十年(1795年)宣布于次年将皇位禅让给皇十五子永琰,改元嘉庆,自己称太上皇帝,后仍掌握实权。

嘉庆四年(1799年) 正月初三,乾隆病逝,终年八十九岁。

谥“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庙号高宗,葬河北遵化清东陵马兰峪裕陵。

乾隆文化成就乾隆效法康熙帝,积极笼络汉族知识分子。

乾隆元年就模仿康熙举行了一次博学鸿词科考试。

南巡时利用机会接见汉族知识分子。

乾隆巡幸12次,途中召试士子,试以一诗一赋,一论或一策。

进入高等的,授予进士、举人,马上任为中书;是生员,就赏给举人,准予会试。

乾隆帝汉文水平很高,能诗善画,精于骑射。

清朝皇帝中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和功绩当以他为最。

在他统治期间,各种官修书籍达100余种,完成了顺治朝开始编撰的《明史》和康熙下令开始编写的《大清一统志》,他又令臣下编成《续文献通考》、《皇朝文献通考》、《大清会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乾隆年表雍正元年(1722)雍正二年(1723)雍正三年(1724)雍正四年(1725)雍正五年(1726)七月十八日,迎娶嫡福晋富察氏。

雍正六年(1727)戊申五月二十八日午时,格格富察氏生弘暦长子,永璜,即乾隆帝皇长子。

雍正七年(1728)宝亲王嫡福晋生皇长女。

雍正八年(1729)皇长女幼殇,未封。

雍正八年(1730)雍正九年(1731)四月,格格富察氏生皇次女。

十二月皇次女殇。

宝亲王嫡福晋生皇三女。

雍正十年(1732)雍正十一年(1733)皇四子弘暦被封为和硕宝亲王。

雍正十二年(1734)三月初一,钦奉雍正谕旨于使女之中超拔高氏为宝亲王侧福晋。

雍正十三年(1735)七月初三日(1735年8月20日),格格富察氏卒。

九月初三,宝亲王继皇帝位,。

二十四日,嫡福晋为皇后,侧福晋高氏为贵妃,侧福晋乌拉那拉氏为娴妃,格格苏氏为纯嫔,格格金氏为贵人,格格黄氏为仪嫔,格格珂里叶特氏为海常在,格格陈氏为陈常在。

潜邸(嫡福晋富察氏,侧福晋乌拉那拉氏,侧福晋高氏,格格富察氏,格格苏氏,格格金氏,格格黄氏,格格珂里叶特氏,格格陈氏)元年(1736)海常在晋海贵人。

格格金氏封贵人。

九月二十八日仪嫔薨。

十月,行哲妃、仪嫔追封礼。

二年(1737)纯嫔晋纯妃;金贵人晋嘉嫔;陈常在晋贵人。

十二月初四,行高氏贵妃、金氏嘉嫔册封礼。

三年(1738)皇次子薨,册赠皇太子,谥端慧。

四年(1739)正月十四日,嘉嫔生皇四子永珹。

五年(1740)六年(1741)二月初七海贵人生皇五子永琪。

二月十三日,嘉嫔晋封为嘉妃、贵人柏氏晋怡嫔;海贵人晋愉嫔;叶赫那拉氏(舒妃)封贵人。

十一月,舒贵人晋舒嫔,行嘉妃、愉嫔、舒嫔、怡嫔晋封礼。

七年(1742)八年(1743)十二月十四日,纯妃生皇六子永瑢。

九年(1744)十年(1745)初,高贵妃旧病复发;魏氏晋贵人。

正月二十三日,高贵妃晋皇贵妃;娴妃晋娴贵妃;纯妃晋纯贵妃;愉嫔晋愉妃。

正月二十四日,以哲妃诞育皇长子,追晋为皇贵妃。

正月二十五日,高皇贵妃薨。

正月二十六日,加封高皇贵妃为慧贤皇贵妃;册谥皇贵妃富察氏为哲悯皇贵妃。

四月,行慧贤皇贵妃、哲悯皇贵妃册谥礼。

十月十四日秀贵人薨。

十一月魏贵人晋令嫔。

十一月十七日行愉妃晋封礼。

十月十八日张常在薨。

纯贵妃生皇四女。

十一年(1746)七月十五日嘉妃生皇八子永璇。

十二年(1747)皇七子永琮殇,丧仪视皇子从优,谥曰悼敏。

皇三女封固伦和敬公主。

三月,固伦和敬公主下嫁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色布腾巴勒珠尔。

十三年(1748)富察皇后崩于德州舟次,年37。

四月十二日,陆氏初封为陆贵人;巴林氏晋贵人;林氏(恭嫔)封林常在。

七月初一娴贵妃晋娴皇贵妃,摄六宫事;晋嘉妃为嘉贵妃;晋令嫔为令妃;舒嫔晋舒妃。

七月初九日嘉贵妃生皇九子。

十四年(1749)四月初五,行嘉贵妃、舒妃晋封礼。

四月册封陈贵人为婉嫔。

娴皇贵妃生皇五女。

十五年(1750)和珅出生。

八月初二,册立娴皇贵妃为皇后。

封白常在;封西林觉罗氏为鄂常在;封慎贵人;封揆常在。

皇长子薨,年23,追封定亲王,谥曰安,子二,绵德、绵恩。

十六年(1751)正月初二晋封陆贵人为庆嫔;贵人巴林氏晋颖嫔。

五月十九日,舒妃生皇十子。

六月初八行庆嫔册封礼。

六月林常在晋林贵人。

忻嫔生皇六女,夭,未封。

十七年(1752)孝贤皇后、慧贤皇贵妃、哲悯皇贵妃同日入葬清东陵的裕陵。

二月初七嘉贵妃生皇十一子永瑆。

继后生下皇十二子永璂。

十八年(1753)七月二十日戴佳氏进宫,奉皇太后懿旨:那苏图之女戴佳氏著封为嫔。

十九年(1754)闰四月戴佳氏封忻嫔。

二十年(1755)十一月十五日嘉贵妃薨;享年43岁。

十六日追晋嘉贵妃为皇贵妃。

十七日册谥淑嘉皇贵妃。

皇五女夭,未封。

二十一年(1756)令妃生皇七女。

二十二年(1757)六月初九钮祜禄氏(诚嫔)进宫初封兰贵人。

十一月之前怡嫔、揆常在薨。

十一月初二淑嘉皇贵妃葬入清东陵的裕陵地宫。

忻嫔生皇八女,夭;未封。

二十三年(1758)十一月十七日博尔济吉特氏(豫妃)入宫初封多贵人,时年已有30岁。

皇六女夭,未封。

令妃生皇九女。

二十四年(1759)晋令妃为令贵妃。

六月十九日(十一月二十一日),晋封庆嫔为庆妃;霍硕特氏(恂嫔)封郭常在;拜尔葛斯氏(慎贵人)封伊贵人;索绰罗氏封瑞常在。

十一月二十一日颖嫔晋颖妃、多贵人晋豫嫔。

十二月十八日,行庆妃、颖妃、豫嫔晋封礼。

十二月,皇六子永瑢出继为慎靖郡王允禧子,封贝勒。

二十五年(1760)正月皇四女封和硕和嘉公主。

二月和卓氏入宫封和贵人。

三月纯贵妃晋纯皇贵妃;和硕和嘉公主下嫁傅恒之子富察氏福隆安。

四月十九日纯皇贵妃薨,年48。

五月,册谥纯皇贵妃为纯惠皇贵妃。

十二月十四日郭常在晋郭贵人;瑞常在晋瑞贵人陆氏封禄常在。

皇三子永璋薨,年26,追封循郡王,子一,殇,过继永瑆次子绵懿为嗣,袭贝勒,卒,子奕绪,袭贝子,卒,子载迁,袭镇国公。

二十六年(1761)八月,郭贵人扈从木兰,二十七日突发急病、薨于行在。

十月封容嫔。

二十七年(1762)正月初二伊贵人封慎嫔。

五月二十一日行慎嫔册封礼;郭贵人追封为恂嫔。

六月二十七日新贵人初封新常在。

二十八年(1763)九月忻嫔晋忻妃,九月奉旨晋封忻妃时的金册金宝已经造成,尚未接受戴佳氏已经亡故。

九月初十(一说,二十九年七月初四),豫嫔晋封豫妃。

十月初三日封福常在。

十月十八日汪氏(惇妃)初封永常在。

富察氏(晋妃)入宫为答应。

十月二十五日封宁常在。

十一月皇四子永珹奉旨出继和硕履懿亲王允祹。

二十九年(1764)三月二十日柏氏(寿贵人)初封那常在,后降那答应。

三月二十二日福常在晋福贵人;封武常在。

四月二十八日忻妃去世,年龄约在30上下。

六月初四日慎嫔薨。

七月初四,行豫妃晋封礼。

八月初五福贵人发病薨于承德。

三十年(1765)正月皇后随驾南巡,闰二月十八日忤旨截发失宠,提前送回京;五月十四日收缴历次册宝夹纸。

六月令贵妃晋令皇贵妃,摄六宫事。

九月之前瑞贵人薨。

十一月皇五子永琪封荣亲王。

三十一年(1766)六月二十六日钮祜禄氏(顺贵人)进宫初封常贵人。

七月继皇后乌拉那拉氏薨,以皇贵妃礼葬。

十一月十六日陈氏(芳妃)初封明常在。

荣亲王永琪薨,年26,谥曰纯,子五,四皆殇,绵亿。

三十二年(1767)九月初七日和硕和嘉公主卒,年23,子一,丰绅济伦。

皇八女夭,年10。

三十三年(1768)五月二十一日封平常在。

六月庆妃晋贵妃;和卓氏初封容妃;常贵人晋顺嫔。

十月初六行庆贵妃、顺嫔晋封礼。

三十四年(1770)十月贝勒永瑢管理内务府事务。

三十五年(1771)正月皇七女封固伦和静公主。

七月,固伦和静公主下嫁博尔济吉特氏拉旺多尔济。

三十六年(1772)正月二十七日永常在晋永贵人。

十月初十永贵人封敦嫔。

十一月二十八日行册封礼。

十二月皇九女封和硕和恪公主。

三十七年(1773)八月皇九女和硕和恪公主嫁乌雅氏札兰泰。

十月贝勒永瑢进封质郡王。

三十八年(1774)九月质郡王充四库全书馆总裁。

冬,立皇十五子永琰为太子。

十二月二十日豫妃薨,年45。

三十九年(1775)七月十五日,庆贵妃薨,年51。

九月惇嫔晋惇妃。

十一月行晋封礼。

皇七女卒,年20。

惇妃生皇十女。

四十年(1776)正月初三闰四月之前新常在薨。

正月初三惇妃生皇十女。

正月初十固伦和静公主卒,年20。

正月二十九日令皇贵妃薨,年49,谥令懿皇贵妃,祔葬裕陵。

禄常在晋禄贵人。

四十一年(1777)六月顺嫔晋顺妃。

十一月十四日伊尔根觉罗氏初封循嫔,金贵人与之一同入宫,五月初八金贵人初封金常在。

十一月十八日兰贵人封诚嫔。

四十二年(1778)皇太后薨,年86。

二月二十八日辰时履亲王永珹薨逝,终年39岁,谥曰“端”。

五月三十日舒妃薨。

九月之前慎贵人薨。

九月十一日金常在晋金贵人。

四十三年(1779)九月之前金贵人、平常在薨。

十一月初三惇妃因杖毙宫女降为惇嫔。

四十四年(1780)腊月之前惇嫔复为惇妃。

二月质郡王监管钦天监事务。

十月初八补行顺妃、循嫔、诚嫔晋封礼。

和硕和恪公主卒,年23。

四十五年(1781)武常在晋武贵人。

十一月十九和硕和恪公主卒,年23,女一。

四十六年(1782)十二月之前武贵人、张常在薨。

四十七年(1783)四十八年(1784)四十九年(1785)四月十一日,诚嫔落水溺亡于南巡回銮途中。

五十年(1786)五十一年(1787)五十二年(1788)五十三年(1789)正月二十九日顺妃降顺贵人,原因不明。

二月顺贵人薨,年41。

四月十九日容妃卒,享年55岁。

禄贵人薨。

五十四年(1790)十一月质郡王晋封质亲王。

固伦和孝公主下嫁和珅之子丰绅殷德。

五十五年(1791)五月初一日质亲王薨,享年48岁,谥曰庄。

五十六年(1792)皇三女固伦和敬公主卒,年62。

五十七年(1793)五月二十一日愉妃薨,年79,以贵妃礼治表(相当于追封愉贵妃)。

那答应(寿贵人)复封那常在。

六月二十八日固伦和敬公主卒,年62,子一,鄂勒哲特穆尔额尔克巴拜五十八年(1794)五十九年(1795)婉嫔晋封为婉妃。

十二月二十二日循嫔晋封循妃;明常在晋芳嫔(十月十二日,由臣工们拟了贵人陈氏晋升为嫔的字样,乾隆在“茂、翊、芳”三个字里面选择了芳字,于是陈氏由明贵人成为芳嫔);林贵人晋恭嫔(当时所拟的字样有“恭、肃、雍”三字,乾隆。

帝从中选择了恭字,林贵人由是成为恭嫔);那常在晋寿贵人。

十月二十四日白常在晋白贵人;鄂常在晋鄂贵人。

二十九日行循妃、恭嫔晋封礼。

六十年(1796)九月初三,乾隆帝宣示永琰为皇太子,同时追封其母令懿皇贵妃为皇后,追谥曰孝仪皇后。

富察氏晋封贵人,徽号不明,依清宫进封惯例应为晋贵人。

嘉庆元年(1797)嘉庆二年(1798)丁巳十一月二十四日(1798年1月10日)循妃卒,以贵妃礼葬。

嘉庆三年(1799)四月十五日,太上皇诏颖妃晋颖贵妃;芳嫔为芳妃。

十月行颖贵妃、芳嫔晋封礼。

嘉庆四年(1800)正月初四,即太上皇乾隆驾崩的第二天,嘉庆帝以曾受其抚育,追晋庆贵妃为皇贵妃,册谥庆恭皇贵妃。

三月,追封皇七子为哲亲王。

嘉庆五年(1801)二月十九日颖贵太妃薨,年70。

嘉庆六年(1802)八月十三日芳妃薨。

嘉庆七年(1803)嘉庆八年(1804)八月以后白贵人薨。

嘉庆九年(1805)嘉庆十年(1806)十一月二十七日恭嫔薨,年70余。

嘉庆十一年(1807)正月十七日惇妃薨。

嘉庆十二年(1808)二月初二日婉太妃薨,年92.嘉庆十三年(1809)四月二十五日薨。

嘉庆十四年(1810)二月二十一日寿贵人薨。

嘉庆十五年(1811)嘉庆十六年(1812)嘉庆十七年(1813)嘉庆十八年(1814)嘉庆十九年(1815)嘉庆二十年(1816)嘉庆二十一年(1817)嘉庆二十二年(1818)嘉庆二十三年(1819)嘉庆二十四年(1820)嘉庆二十五年(1821)八月二十三日,道光帝册尊晋贵人为皇祖晋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