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宗法常识
文化常识:地理、宗法、风俗、礼仪(思维导图)
三纲五常 三从四德
孝悌纲常
山南水北为阳 山北水南为阴
阴阳
九州、八荒、六合 天下
河南 河北
黄河
江东(江左,以东为左) 长江
山东
崤山
山西
名山
泰山、衡山、华山、恒山、嵩山 五岳
关内 函谷关
关外
中原地区 中国(中华)
琉球
宗法制度 古代地理
文化常识
风俗礼仪
冠礼 成人礼
及笄
婚礼
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 亲迎
七庙: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 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
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 士人立一庙,庶民不立庙
庙
庙号:太祖、高祖、世祖、太宗、高宗、 显宗、肃宗等
“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己身、子、 孙、曾孙、玄孙
九族
建储东宫 嫡长子继承制 Nhomakorabea称制:皇帝年幼,皇太后等女性垂帘听政
伯仲叔季
期服、功服
服阙
丁忧、丁艰、丁母忧、丁内艰
夺情(张居正)
丧礼
天子:崩 诸侯及皇室:薨 大夫:卒 士:不禄 庶民:死
上谥(美谥) 文、武、忠、明、景、庄、宣等
谥号
官谥
平谥 下谥
怀、思、哀、愍等 厉、炀、荒、幽、灵等
私谥
太牢、少牢
祭祀
封禅 山川
祭祀天神(郊祭)、祭祀地衹(只能由天 子祭祀)
诸侯
祖先、日常相关神灵(例如:社日) 士官、平民
致斋
尊位 南面:坐北朝南
九拜、再拜、顿首、纳履
义仓:民间储量备荒
孤、独、鳏、寡
古代文化常识——宗法礼俗
郑翠翠
3、
婚 婚嫁礼俗 丧
六礼(六道手续) 文定(订婚)
青庐(青布搭的帐篷)
礼
敛、殡、槁葬、祖道(丧仪)
俗 丧葬礼俗 丁忧、期功、夺服、服阙、心丧(丧制)
赙赠、赙礼(赠礼助人治丧)
2020年6月20日星期六12时55分26秒
郑翠翠
4、
2020年6月20日星期六12时55分26秒
古代文化常识
——宗法礼俗
2020年6月20日星期六12时55分26秒
郑翠翠
承袭爵位
一、 血统远近 宗宗 法法
关系准则
宗庙
2020年6月20日星期六12时55分26秒
袭爵位 嫡子 宗子
众子(庶子) 六亲(伯仲叔季)
姻亲(外戚)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昭穆(宗庙排列的次序) 七庙(设七庙供奉七代的祖先)
郑翠翠
遇(诸侯不期而遇)
政治礼俗
(与皇帝、
交 官员有关)
往
聘(诸侯派人聘问) 免胄(表示对天子的尊敬)
九宾(延引宾客上殿) 誓、盟(宣誓、约定)
实封(食邑制度)
礼 交际礼俗 俗 (社会交往
活动)
投刺、执贽(客人) 郊迎、祖(主人)
定省(对长辈)
坐、箕踞(坐姿)
跪拜礼俗
(跪拜相关)
揖、执手、拜、肃拜、褒拜(拜礼)
顿首、空首、稽首、吉拜、凶拜、跽、稽颡(sǎng)(跪礼)
2020年6月20日星期六12时55分26秒
郑翠翠
二 、 礼 俗
2、
祭品
牢、牺牲
古文化常识积累(宗法礼俗类)
古文化常识积累(宗法礼俗类)一、宗法宗法,指古代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
它包括封建社会规定的嫡庶、系统的法则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庆吊、送终等事情的家法。
这种制度是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巩固贵族世袭统治服务的,因此得以在封建社会中长期保存。
1.嫡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正妻所生的儿子。
有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
从周代起,王位一般都由嫡长子世袭,直至清末。
2.宗子指嫡长子。
依宗法,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为兄弟族人所共尊。
他有祭祀始祖的特权,要继承特别多的遗产,应受小宗的尊敬。
宗子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别高贵,故又叫“宗主”。
3.庶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妾(小妻)生的儿子。
周代以后王位由嫡子世袭,诸侯的君位也如此。
宗法社会以“杀嫡立庶”为非法。
4.众子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
包括长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小妾所生的庶子。
5.伯仲叔季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行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序。
一般来说,“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
如《左传·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
”次序依伯、仲、叔、季并循环使用。
兄弟姊妹中年纪最大的称“伯”,有时也称“孟”,但二者有区别:嫡长子称“伯”,庶出长子称“孟”。
另外,因“伯”指老大,“仲”指老二,所以后代常用“伯仲”指兄弟或表示不相上下。
如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6.亲戚在古代,“亲”表示的亲属关系比较广泛,儿女对父母可以称“亲”,父母对儿女也可以称“亲”。
前者如《送东阳马生序》:“其将归见其亲也。
”后者如《左传·隐公四年》记载卫国大夫石碏(què)杀掉谋杀国君的儿子石厚时,说石碏是“大义灭亲”。
“戚”表示亲属关系时比“亲”疏远些,使用频率极低。
汉代以后,“亲”主要表内亲,“戚”表外亲。
“亲”与“戚”连用时,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亲属,有时指内外亲属,包括本宗与外姻,即同姓本族与异姓外族姻亲。
考点1 分封制和宗法制
6.(201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4题)西周分封制在 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 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 东、广西
【答案】C
【点拨】此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 晋。此题也是对西周分封形势图的释读。西周时,周武王首封辅佐有 功的姜太公于齐;武王的弟弟周公则封于鲁,齐鲁文明源于此。周朝 时,山西是唐国的领地。后来唐叔虞的儿子燮父因唐国临晋水,改国 号为晋。春秋时,山西是五霸之一的晋国。
青 衣
对中国社会生活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分封 制和 宗法 制的 关系
青 衣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巩固了分封制; 分封 制和 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外在体现,二者互为 宗法 表里,互相依存。 制的 关系 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 就是分封制。
(分封制是政治制度,宗法制是继承原则。)
青 衣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青 衣
分封制
宗法制
发 展 演 变
青 衣
分封制 1.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西周 确立分封制度。
宗法制
发 展 演 变
早在原始氏族时期宗法制就 有所萌芽,但作为一种维系贵 族间关系的完整制度的形成 2.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 和出现,则是周朝的事情。 解和争霸战争的发展,周朝王室 之后地位相对下降但历代王 朝一直沿用 衰微,“分封制”开始破坏。 中国人具有较强的宗族观念 3.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取消 “分封制”,秦王朝在全国推行 比如:血浓于水观念;家族 单一的“郡县制”。 制度(祠堂、祖坟、族谱、 认祖归宗等);父权观念;男 4. 西汉初年,错误吸取秦亡教 尊女卑;传宗接代;任人唯 训,郡县与封国并存。此后分封 亲;惟上是从;家国同构 (家是小国,国是大家,从 青 制以不同形式继续残留,直至清 而引发出“忠孝”观念)。 朝。
必背五 古代文化常识
必背五古代文化常识(一)官制1.中央官制(1)三公九卿制(秦汉两朝)(2)三省六部制(隋至清末)2.地方官制(1)郡:古代行政区划单位。
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当时郡比县小。
秦统一天下后,实行郡县制,在全国置三十六郡,郡比县大。
自东汉起,郡成为州的下级行政单位,介于州、县之间。
隋朝废郡,以县直隶于州。
(2)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
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
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具有监察区性质,其长官称为道员或道台。
(3)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太守。
(4)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普遍设置,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二)军事1.兵符:古代调兵遣将所用的凭证。
用铜、玉或木、石制成,为虎形,称“虎符”。
制成两半,右半留存在国君处,左半交给统帅。
去军中传达王命或调发军队时,必须两半验合后,方能生效。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盛行于战国、秦、汉时期。
后世还有麟符、鱼符、兔符、龟符等。
2.三军:春秋时期,大国多设三军,如晋设中军、上军、下军,以中军之将为三军统帅;楚设中军、左军、右军,以中军为主力。
后逐渐被前军、中军、后军代替。
到了唐宋时期,基本成为军队的固定建制。
前军一般是先锋营,负责开路、架桥、侦察、抢占据点及应付小规模战斗等任务;中军是统帅率领的大军,负责摧毁敌方的武装力量、占领城池等任务,是三军的主力部队;后军负责全军的掩护、警戒及后勤保障等任务。
3.羽林:西汉武帝时选拔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之良家子守卫建章宫,初称为“建章营骑”,后改称“羽林骑”,其意为“如羽之疾,如林之多”。
隶属光禄勋,为皇帝之护卫。
东汉以后,历代禁卫军亦常有羽林之名。
4.军户:指世代从军、充当军差的人户。
东晋、南北朝时,士兵及其家属的户籍属于军府,称为军户。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一)一、朝代传说类①三代夏、商、周。
②三王伏羲、燧人、神农。
③五帝有三种说法:其一,太昊、神农、黄帝、少昊、颛臾。
其二,皇帝、颛臾、帝喾、尧、舜。
其三,少昊、颛臾、帝喾、尧、舜。
二、地理类①三山相传是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莱、方丈、瀛洲。
②三辅汉太初元年,置京兆、左冯翊、和右扶风三个相当于郡的政区,辖京都及附近地区。
③四海东海、西海、南海和北海,泛指海内之地,也泛指全国各地。
④五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
《国语》及《史记》中专指太湖及附近的湖。
⑤五方东、南、西、北、中,各处。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⑥六合天、地、四方,泛指宇宙或天下。
⑦八荒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方面荒远之地,指离中原极远的地方。
⑧九州古代天下分为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也泛指中国。
1.阴阳(阴:山北水南,阳光不易照到之处;阳:山南水北。
2.江河(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3.关内、关外(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明清时以至现在称东北三省为“关外”。
4.山东、山西(“山”特指崤山,后来有时指太行山。
5.古今地名中国:九州、华夏、四海、神州(大都——北京大梁、汴梁、东京、汴京——开封京口——镇江金陵、建业、建康、江宁、石头诚——南京临安、钱塘——杭州姑苏、吴郡——苏州淮上、江都、维扬——扬州会稽——绍兴长安——西安奉天——沈阳直沽——天津)成都:锦官城三、官职类①三公周:司马、司徒、司空。
西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东汉:太尉、司徒、司空。
明清:太师、太傅、太保。
②三老古代掌管教化的官。
③三军中军、上军、下军,或者中军、左军、右军。
中军是三军统帅。
④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四、天文历法类①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②三春春季的三个月:孟春、仲春、季春。
③五行金、木、水、火、土。
④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
• 一、族、昭、穆 • 二、大宗、小宗 • 三、亲属关系 • 四、分封、嫡庶和宗族
一、族、昭、穆
•《尚书· 尧典》: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九族指高祖、曾祖、祖父、 父、自己、子、孙、曾孙、 玄孙,这是同姓的族。
•九族之外,有所谓三族。
三族有三种说法: (甲)父子孙为三族 (乙)父母、兄弟、妻子为三族 (丙)父族、母族、妻族为三族
• • • • • 穆 穆 始 祖 成 文 大 王 王 王 、 、 唐 虢 叔 仲 虞 、 虢 叔 昭 昭 王 季 、 大 伯 、 虞 仲 武 王 、 周 公 、 曹 叔 振 铎
二、大宗、小宗
• 嫡长子孙这一系 是大宗,其余的 子孙是小宗。周 天子自称是上帝 的长子,其王位 由嫡长子世袭, 这是天下的大宗; 余子分封为诸侯, 对天子来说是小 宗。
• 父之伯叔称为从祖父(伯祖父、 叔祖父),其妻称为从祖母(伯 祖母、叔祖母),其子称为堂伯、 堂叔,其妻称为堂伯母、堂叔母。 • 祖父的伯叔是族曾祖父,称为族 曾王父;其妻是族曾祖母,称为 族曾王母。族曾祖父之子是族祖 父,族祖父之子为族父。
• 兄弟之子为从子,又称为侄;兄弟 之女为从女,后来又称侄女;姊妹 之子为甥。 • 父之姊妹称姑,其子女称为中表 (表兄、表弟、表姊、表妹)。 • 母之兄弟为舅,母之姊妹为从母, 即姨母、姨妈。母之兄弟姊妹之子 女也称中表。 • 母之父为外祖父,古称外王父,母 之母为外祖母,古称外王母。
• 釐公生齐襄公、公子纠、公子小白, 釐公弟弟夷仲年早死,釐公收养弟 弟的儿子公孙无知,齐襄公即位后, 罢黜了无知,无知就弑杀了襄公, 他又被仇人杀死,齐国大夫准备立 新君,其中有些人支持公子纠,有 些人支持公子小白(齐桓公)。
文化常识分类训练:宗法礼俗练习及答案
宗法与礼俗练习及答案判断以下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赠,即追赠,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给已死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
“诏赠侍中、护军将军。
”意为追赠张充为侍中,护军将军。
(√)2.爵,又称爵位,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赏,旧说周代有王、侯、伯、子、男五种。
(×)答:“王、侯、伯、子、男”错,应该是:公、侯、伯、子、男。
3.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践阼等等。
(√)4.侯即侯爵,为我国封建时代五等爵位之一,在公爵之下,在伯爵、子爵、男爵之上,享有封地,可世袭。
如颍阴侯指以颍阴为封地。
(√)5."免冠",脱去帽子,古时表示谢罪。
曹参要向皇上谢罪,故先"免冠"。
后来可表示敬意。
(√)6.“卒”是古代称大夫的死,古代帝王和王后死叫崩,古代诸侯王死叫薨,士死叫不禄,古代所有人之死亡均可称“死”。
(×)答:所有人—平民7.服除,是指守丧期满,去掉孝服。
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一般期满后才能继续到职工作。
(√)8.“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以示成人,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9.“内艰”是古代丧制名,旧时遭母丧称“内艰”。
(√)10.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嫡子继承。
(√)11.“赗赠”指在别人办丧事时赠送的财物,表示对逝者的哀悼,对家属的安慰。
(√)12.薨就是死的意思,是称诸侯以及二品上王公大臣死时的专用字,有时也可以用于指妃嫔和皇子公主死。
(√)13..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人,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后用“弱冠”称二十岁左右的男子。
(√)14.崩,本义是山倒塌,古代常用此来指称帝王或王后逝世。
(√)15.社稷是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古时君主为求天下太平、风调雨顺而每年都要进行祭祀,后便用“社稷”来代称国家。
第二编 第二章 宗法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概论
西周宗庙祭祀制度有严格的规定: 1.建宫室要以宗庙为先。宗庙和社稷要按“左宗右社”的 布局建在王宫之前。(提示:什么是“左宗右社” ?) 2.宗庙祭祀有两个原则:太祖制度和昭穆制度 (1)太祖制度。即将家族历史上有着特殊功绩的第一代 祖先确定为世代祭祀的对象,称为“太祖”。 太祖为始封之君。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各有太祖之 法。 (2)昭穆制度。即祭祀近几代的祖先。 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 昭二穆,与大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大祖之 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礼记·王制》) 周人还规定,太祖之庙“百世不迁”;其他神主的庙位 则是“易一世而一迁” 。
中国古代文化概论
2.家族观念
(1)血缘观念。古代大到历代帝王的世系,小到普通 个体家庭或家族的延续,都把巩固血缘联系、维护血缘世系 的纯度视为头等大事。 (2)门第观念。“门第”是指封建时代地主阶级内部 家族的等级,以族姓、门户、地望为标志,有高低贵贱之别。 门第观念曾渗透到政治生活和社会交往中。 (3)孝悌观念。儒家伦理以孝悌为本。“孝”指敬顺 父母,“悌”指尊重兄长。“孝悌”观念集中表现在两个方 面:一是强调子女对长辈的绝对服从;二是“移孝于忠”, 忠孝相通。 “忠”“孝”的基本前提是绝对服从:臣服从于君,子 服从于父;由此生发,又有女服从于男,幼服从于长。
中国古代文化概论
宗庙祭祀制度的影响: 宗庙祭祀制度,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中国传 统的礼乐文化。祭祀时,有严格的程序和隆重的仪 式,乐队兴师动众,人员众多,祭祀典礼庄严神圣。 它对维护宗族团结、维护宗法制度起到了一定的作 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的宗族观念。
中国古代文化概论
三、宗法制度形态的演变 春秋以后,具有完整意义的西周宗法制度开始瓦解。到 了战国,一些不同于西周礼制的新制度出现,如郡县制、官 僚制、俸禄制,等等,这些都冲击了家国同构的政治体系。 秦汉以后,随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政权与族权进一步分离; 世袭制已被军功制、察举制等更富于理性和实用的制度所取 代。 但这种转变并不意味着宗法制度影响的消除,而是从客 观上促使宗法制度变换形态,原来适应奴隶制的宗法制,演 变为封建宗法制,成为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的有效手段。 首先,在统治集团上层,封建宗法制也是按血统亲疏承 袭特权。在地方,宗法地主势力不断壮大。 其次,封建宗法制与封建礼教伦常思想相结合,一方面 作用于权力、财产的再分配,一方面又制约着嘉、宾、婚、 丧、祭乃至日用起居等生活形态。
古文化常识分类积累(宗法礼俗)
古文化常识-----宗法礼俗(一)宗法常识、宗法,指古代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
它包括封建社会规定的嫡庶、系统的法则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庆吊、送终等事情的家法。
这种制度是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巩固贵族世袭统治服务的,因此得以在封建社会中长期保存。
1.嫡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正妻所生的儿子。
有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
从周代起,王位一般都由嫡长子世袭,直至清末。
2.宗子指嫡长子。
依宗法,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为兄弟族人所共尊。
他有祭祀始祖的特权,要继承特别多的遗产,应受小宗的尊敬。
宗子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别高贵,故又叫“宗主”。
3.庶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妾(小妻)生的儿子。
周代以后王位由嫡子世袭,诸侯的君位也如此。
宗法社会以“杀嫡立庶”为非法。
4.众子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
包括长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小妾所生的庶子。
5.伯仲叔季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行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序。
一般来说,“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
如《左传·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
”次序依伯、仲、叔、季并循环使用。
兄弟姊妹中年纪最大的称“伯”,有时也称“孟”,但二者有区别:嫡长子称“伯”,庶出长子称“孟”。
另外,因“伯”指老大,“仲”指老二,所以后代常用“伯仲”指兄弟或表示不相上下。
如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间!”堪伯仲..6.亲戚在古代,“亲”表示的亲属关系比较广泛,儿女对父母可以称“亲”,父母对儿女也可以称“亲”。
前者如《送东阳马生序》:“其将归见其亲.也。
”后者如《左传·隐公四年》记载卫国大夫石碏(què)杀掉谋杀国君的儿子石厚时,说石碏是“大义灭亲.”。
“戚”表示亲属关系时比“亲”疏远些,使用频率极低。
汉代以后,“亲”主要表内亲,“戚”表外亲。
“亲”与“戚”连用时,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亲属,有时指内外亲属,包括本而事君者,宗与外姻,即同姓本族与异姓外族姻亲。
古代文化常识 之 宗法和礼仪
古代文化常识之宗法和礼仪(一)宗法1.宗法旧时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
它包括封建社会规定的嫡庶、血统的法则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庆吊、送终等事情的家法。
这种制度是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巩固贵族世袭统治服务的,因此得以在封建社会中长期保存。
2.嫡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正妻所生的儿子。
有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
从周代起,王位一般都由嫡长子世袭,直至清末。
3.宗子指嫡长子。
依宗法,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为兄弟族人所共尊。
他有祭祀始祖的特权,要继承特别多的遗产,应受小宗的尊敬。
宗子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别高贵,故又叫“宗主”。
4.庶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妾(小妻)生的儿子。
周代以后王位由嫡子世袭,诸侯的君位也如此。
宗法社会以“杀嫡立庶”为非法。
5.众子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
包括长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妾(小妻)所生的庶子。
6.亲戚在古代,“亲”表示的亲属关系比较广泛,儿女对父母可以称“亲”,父母对儿女也可以称“亲”。
前者如《送东阳马生序》:“其将归见其亲也。
”后者如《左传·隐公四年》记载卫国大夫石碏(què)杀掉谋杀国君的儿子石厚时,说石碏是“大义灭亲”。
“戚”表示亲属关系时比“亲”疏远些,使用频率极低。
汉代以后,“亲”主要表内亲,“戚”表外亲。
“亲”与“戚”连用时,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亲属,有时指内外亲属,包括本宗与外姻,即同姓本族与异姓外族姻亲。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7.六亲泛指亲属。
但具体说法不一:按《左传》说,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娅;按《周易》说,指父子、兄弟、夫妇;按《汉书》说,指父母、兄弟、妻子;等等。
8.三党指父党、母党、妻党,亦即父族、母族、妻族。
9.考妣旧时父亲死后称“考”,母亲死后称“妣”。
《礼记·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
”如《项脊轩志》:“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古老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欢迎查看,仅供大家参考。
仪表仪态礼仪1、仪态保持头发清洁,修饰得体,发型与本人自身条件、身份和工作性质相适宜。
男士应每天修面剃须。
女士化妆要简约、清丽、素雅,避免过量使用芳香型化妆品,避免当众化妆或补妆。
表情自然从容,目光专注、稳重、柔和。
手部保持清洁,在正式的场合忌有长指甲。
2、站姿挺直、舒展,手臂自然下垂。
正式场合不应将手插在裤袋里或交叉在胸前,不要有下意识的小动作。
女性站立时双腿要基本并拢,脚位应与服装相适应。
穿紧身短裙时,脚跟靠近,脚尖分开呈“V”状或“Y”状;穿礼服或者旗袍时,可双脚微分。
3、坐姿入座时动作应轻而缓,轻松自然。
不可随意拖拉椅凳,从椅子的左侧入座,沉着安静地坐下。
女士着裙装入座时,应将裙子后片拢一下,并膝或双腿交叉向后,保持上身端正,肩部放松,双手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
男士可以微分双腿(一般不要超过肩宽),双手自然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
离座时,应请身份高者先离开。
离座时动作轻级,不发出声响,从座位的左侧离开,站好再走,保持体态轻盈、稳重。
4、走姿行走时应抬头,身份重心稍前倾,挺胸收腹,上体正直,双肩放松,两臂自然前后摆动,脚步轻而稳,目光自然,不东张西望。
遵守行路规则,行人之间互相礼让。
三人并行,老人、妇幼走在中间。
男女一起走时,男士一般走在外侧。
走路时避免吃东西或抽烟。
遇到熟人应主动打招呼或问候,若需交谈,应靠路边站立,不要防碍交通。
5、服饰服饰是一种文化,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精神面貌和物质文明发展的程度;着装是一门艺术,正确得体的着装,能体现个人良好的精神面貌、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
公务场合着装要端庄大方;参加宴会、舞会等应酬交际着应突出时尚个性;休闲场合穿着舒适自然。
全身衣着颜色一般不超地三种。
2024届高三文化常识之宗法礼俗节日
高三文化常识之宗法礼俗节日宗法嫡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正妻所生的儿子。
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
从周代起,王位一般都由嫡长子世袭,直至清末。
宗子:指嫡长子。
依宗法,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为兄弟族人所共尊。
他有祭祀始祖的特权,要继承特别多的遗产,应受小宗的尊敬。
宗子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别高贵,故又叫“宗主”。
庶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妾(小妻)生的儿子。
宗法社会以“杀嫡立庶”为非法。
宗法诸子常考知识清单:1.嫡子原是正妻生,除此之外皆称庶。
2.宗子专指嫡长子,继承顺次排亲戚:亲,内亲;戚,外亲;“亲”“戚”连用,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亲属,有时指内外亲属,包括本宗与外姻,即同姓本族与异姓外族姻亲。
六亲:《左传》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婚姻;嫁娶)、姻娅(亲qìng家和连襟。
泛指姻亲) 《周易》父子、兄弟、夫妇《汉书》父母、兄弟、妻子三党父党、母党、妻党,亦指父族、母族、妻族九族父族四:指自己一族。
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母族三: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妻族二: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亲戚关系常考知识清单:1.内亲父母和手足,外戚姻亲与同宗,古今含义大不同。
2.父死称考,母死称妣,如丧考妣是贬义。
宗庙:我国的宗庙制度是儒教祖先崇拜的产物。
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庶人不准设庙。
(庶人祭于寝)昭穆: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庙排列顺序的次序。
始祖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
始祖庙在中间,以下各代按辈分,分别列于两侧:二世、四世、六世居左,为昭;三世、五世、七世居右,为穆。
七庙:四亲(父、祖、曾祖、高祖)庙、二祧tiāo(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
太庙:天子的祖庙,如《伶官传序》:“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
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
宗庙祭祀常考知识清单:1.宗庙制度源儒教,皇七侯五大夫三,士人一庙供祖先。
古代文化:宗法常识
古代文化:宗法常识【宗法】古代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
它包括封建社会规定的嫡庶、系统的法则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庆吊、送终等事情的家法。
这种制度是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巩固贵族世袭统治服务的,因此得以在封建社会中长期保存。
【嫡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正妻所生的儿子。
有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
【宗子】指嫡长子。
依宗法,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为兄弟族人所共尊。
他有祭祀始祖的特权,要继承特别多的遗产,应受小宗的尊敬。
宗子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别高贵,故又叫“宗主”。
【庶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妾(小妻)生的儿子。
周代以后王位由嫡子世袭,诸侯的君位也如此。
宗法社会以“杀嫡立庶”为非法。
【众子】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
包括长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小妾(妻)所生的庶子。
【亲戚】在古代,“亲”表示的亲属关系比较广泛,儿女对父母可以称“亲”,父母对儿女也可以称“亲”。
前者如《送东阳马生序》:“其将归见其亲也。
”后者如《左传·隐公四年》记载卫国大夫石碏(què)杀掉谋杀国君的儿子石厚时,说石碏是“大义灭亲”。
“戚”表示亲属关系时比“亲”疏远些,使用频率极低。
汉代以后,“亲”主要表内亲,“戚”表外亲。
“亲”与“戚”连用时,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亲属,有时指内外亲属,包括本宗与外姻,即同姓本族与异姓外族姻亲。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六亲】泛指亲属。
但具体说法不一:按《左传》说,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娅;按《周易》说,指父子、兄弟、夫妇;按《汉书》说,指父母、兄弟、妻子;等等。
【三党】指父党、母党、妻党,亦即父族、母族、妻族。
【考妣】旧时父亲死后称“考”,母亲死后称“妣”。
如《礼记·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
”《项脊轩志》:“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昭穆】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庙排列的次序。
始祖庙在中间,以下各代按照辈分,分别列于两侧:二世、四世、六世居左,为昭;三世、五世、七世居右,为穆。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训练150题(四)宗法礼俗(带答案解析)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训练150题(四)宗法礼俗四、判断题1.崩的本意是山倒塌,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
2.袭爵指原有的爵位的第一继承人世子承袭原有爵位,世子以外的其余继承人不能承袭原有爵位。
3.姻亲是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包括血亲的配偶、配偶的血亲和配偶血亲的配偶。
4.赙赠指死者的上司及亲戚朋友,拿财物帮助丧家办理丧事的一种善举。
赙礼是送给丧家的礼物。
5.庐墓指古人在父母或师长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坟墓;也指服丧期间居住的墓旁小屋。
6.古代称诸候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为“薨”,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7.“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中的“寿”是指奉酒祝人长寿;“设九宾于廷”中的“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指由九个迎宾赞礼者施礼并延引宾客上殿。
8.外戚指帝王的母族、妻族。
小侯,旧时称功臣子孙或外戚子孙之封侯者,因其为非列侯,故称之。
外戚小侯,指承继爵位的外戚子弟。
9.“跽”是挺腰耸身,受惊而耸身欲起的样子。
这种动作因与跪的动作相似,因而也叫“长跪”。
10.讳加在已故君主、尊长的名字前,表示尊敬。
如家讳指家族内部遵守的避开不直称父母名的做法。
11.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之礼,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
12.七庙是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用以供奉七代祖先的宗庙,后来也代指“朝廷”。
13.古代用牲血涂器祭祀叫“衅钟”“衅鼓”。
新钟铸成,必宰杀牲口取血涂在钟的孔隙上,并举行祭钟仪式。
14.立生祠是古代的一种民俗,即为活着的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
一般是百姓们出于对官员有德政于民的感激,因而为之立生祠,以颂其功德。
15.古时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贫贱者居住之地称为“闾左”,贬官称为“左迁”。
16.服除,即服阙。
“服”特指丧服、孝服,“除”即去掉。
古代文化常识--宗法
宗庙
【太庙】天子的祖庙 【七庙】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 七庙供奉祖先。 【昭穆】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庙排列的次 序。太祖庙在中,以下各代按照辈分, 分别列于两侧:二、四、六世居左,为 昭;一、三、五世居右,为穆。又泛指 一般宗族的辈分。
家族关系
【亲戚】汉代以后,“亲”主要表内亲, “戚”主要指外亲。“亲”与“戚”连 用时,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亲属, 有时指内外亲属。 【六亲】泛指亲属。具体说法不一。 【三党】父党、母党、妻党。 【考妣】父亲死后称“考”,母亲死后 称“妣”。
谢谢大家!
——宗法
高112班余文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宗法
宗法,旧时以家族 为中心,按血缘远 近区别亲疏的法则。
嫡长子继承制
【嫡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正妻所生的 儿子。有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 “嫡长子”。 【宗子】指嫡长子,又称“宗主”。 【庶子】封建宗法社会中小妻生的儿子。 也指正妻所生长子以外的儿子。 【众子】指嫡长子外诸子。
古代文化:宗法常识
古代文化:宗法常识宗法,即祖宗之法,是以血缘和家庭为纽带建起来的等级制度,1949年以前的三千年中,宗法制度的力量一直都是非常强大的。
中国人在谁是自己祖宗的问题上从来都很严肃。
人们使用“不肖子孙”这个词时的心态,要么是高度的内疚,要么是最刻毒的指责。
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漫长而艰险,如同穿过三峡。
这个进程已经持续了一百五十多年,到今天仍然没有结束。
假如我们把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危机和灾难比作从天而落的巨石,那么国家的各层力量就是一层层用来托挡巨石的网,使得巨石下的人不会全被砸死。
而这些网中曾经最靠下面同时也是最有力量的一层,就是宗法。
在宗法制度的时代,人民是“高度自治的”。
常见的民事纠纷(包括小的经济纠纷和刑事案件)都是请“三老”(同族的三位长者)裁断。
三老不能解决,才会开祠堂。
闹到要开祠堂,通常都是非常大的事了。
祠堂里族长和长辈甚至有权决定当事人的生死。
经过宗族力量过滤后仍需要上升到官府手里的案子,是不多的。
宗法制度和“三百文官治天下”的国家机器,由功能上协同互补。
由此我们也可以理解,抗日战争沦陷区的中国民众,在彻底没有政府真正管理的十几年中如何得以生活尚有一定秩序。
宗法制度在1949年以后訇然中塌,被摧毁得几乎不留痕迹。
这让我们既欣喜又惋惜。
宗法制的解体带来了社会某些方面的进步,但宗法体系所具有的维护国计民生的力量,也永远地消散了。
宗法是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统远近区分嫡庶亲疏的一种等级制度。
这种制度巩固了统治阶层的世袭统治,在封建社会中长期被保存下来。
下面把有关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一些主要的知识分四方面加以叙述。
族、昭、穆族,表示亲属关系。
《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依旧说,九族指的是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九族还有别的说法,这里不讨论),这是同姓的族。
九族之外,有所谓三族。
三族有三说:(甲)父子孙为三族;(乙)父母、兄弟、妻子为三族;(丙)父族、母族、妻族为三族。
宗法伦理的概念
宗法伦理的概念
宗法伦理是指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尊卑等级为特征的家族、宗族成员间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它强调的是家族、宗族内部的团结和秩序,要求成员之间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维护家族、宗族的利益和尊严。
宗法伦理的核心内容包括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亲疏有序的家庭观念、同宗同族的团结观念等。
它强调的是家族、宗族内部的和谐与稳定,要求成员之间互相尊重、关心和帮助,维护家族、宗族的利益和荣誉。
同时,宗法伦理也强调个人的品德修养和行为规范,要求个人在家族、宗族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声誉。
宗法伦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规范着家族、宗族成员的行为和道德,也影响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在当今社会,虽然家族、宗族的影响力已经不如以前,但是宗法伦理的精神依然存在,并渗透到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中。
高考寒假文化常识《古代宗法制度》
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朝南,称昭;三世、 五世、七世位于右方,朝北,称穆。简而言 之,昭穆就是宗庙、坟地和神主的左右位次, 左为昭,右为穆,故亦称左昭右穆制。
二、宗法制度与家族文化 家庭是社会的基石或细胞,东西方概莫如此。 (一)中国家族文化兴盛的背景 1、农耕文明局限。 以农耕文明著称于世的中国是家族文化蓬勃兴 盛的主要原因。在血缘(家族血亲)、地缘(部 落乡社)和业缘(农耕经济)三大特征的共同作
三、宗法制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1、保障社会安定。宗法制以血缘为中心纽 带,高度重视“家庭”这一社会细胞,有力地促 进亲人间的深厚感情和互相帮助,是中国几 千年“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基石,在保障 全社会的安定平和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家家安则一村安,村村安则一乡安,乡乡安 则一县安,县县安则一郡安,郡郡安则国安, 国国安则天下安。(儒家修、齐、治、平)
2、宗庙主(昭、穆、祠)。 宗子权力的 象征是他们所主持的宗庙。在周代,大宗是
宗族成员共同宗庙的宗庙主。小宗也是各自 范围内近亲共同宗庙的宗庙主。普通族人祭 祀祖先,一般须在大宗或小宗所主持的各级 宗庙中进行,并由大宗或小宗主持祭祀仪式。 其他大事如冠、婚娶、盟誓等,都必须在宗 庙里进行。西周时期,从政治上讲,一国无 二君;从宗法上讲,一庙无二祭主。各级宗 族成员,都要以各级“宗子”为中心,表示“尊 祖”和“敬宗”,这就成了维护宗法制度的基本 信条。除祭祀、盟誓外,宗子还有权掌管本
(二)负面影响 1、西周宗法制规定的天子至上的观念,导 致历代王朝在虽然废除了或者弱化了西周的 宗法分封制度的同时,反而变本加厉地尊崇 皇权。秦汉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几乎都 是围绕着如何加强君主集权和加强中央集权 这一趋势发展。它是现代民主、法制社会建 设的最大绊脚石。 2、父权统治一切,严重的男尊女卑思想。在 西周宗法制里,突出地表现为“父权统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法常识
1.宗法古代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
它包括封建社会规定的嫡庶,系统的法则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庆吊、送终等事情的家法。
这种制度是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巩固贵族世袭统治服务的,因此得以在封建社会中长期保存。
2.嫡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正妻所生的儿子。
有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
从周代起,王位一般都由嫡长子世袭,直至清末。
3.宗子指嫡长子。
依宗法,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为兄弟族人所共尊。
他有祭祀始祖的特权,要继承特别多的遗产,应受小宗的尊敬。
宗子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别高贵,故又叫“宗主”。
4.庶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妾(小妻)生的儿子。
周代以后王位由嫡子世袭,诸侯的君位也如此。
宗法社会以“杀嫡立庶”为非法。
5.众子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
包括长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妾(小妻)所生的庶子。
6.亲戚在古代,“亲”表示的亲属关系比较广泛,儿女对父母可以称“亲”,父母对儿女也可以称“亲”。
前者如《送东阳马生序》:“其将归见其亲也。
”后者如《左传·隐公四年》记载卫国大夫石碏(què)杀掉谋杀国君的儿子石厚时,说石碏是“大义灭亲”。
“戚”表示亲属关系时比“亲”疏远些,使用频率极低。
汉代以后,“亲”主要表内亲,“戚”表外亲。
“亲”与“戚”连用时,有时指父母兄
弟等本宗同姓亲属,有时指内外亲属,包括本宗与外姻,即同姓本族与异姓外族姻亲。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
7.六亲泛指亲属。
但具体说法不一:按《左传》说,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娅;按《周易》说,指父子、兄弟、夫妇;按《汉书》说,指父母、兄弟、妻子;等等。
8.三党指父党、母党、妻党,亦即父族、母族、妻族。
9.考妣旧时父亲死后称“考”,母亲死后称“妣”。
如《礼记·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
”《项脊轩志》:“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
10.昭穆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庙排列的次序。
始祖庙在中间,以下各代按照辈分,分别列于两侧:二世、四世、六世居左,为昭;三世、五世、七世居右,为穆。
后由宗庙的次序,又推广到坟地葬位和祭祀时的排列顺序,后又泛指一般宗族的辈分。
11.丧服旧时居丧时穿戴的服饰。
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称作“五服”,包括“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丧服制度反映了男尊女卑的观念,也反映了血统亲疏的等级。
习惯上以五服之内为亲,五服以外为疏。
12.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
期,服丧一年。
功,指大功和小功,分别为九个月和五个月。
如: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陈情表》) 13.七庙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
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
如:一夫作难
而七庙隳。
(《过秦论》)
14.太庙天子的祖庙,如: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伶官传序》)
15.三纲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合称。
意思是臣要绝对服从君,子要绝对服从父,妻要绝对服从夫。
最先由汉代董仲舒提出,后经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加以系统化,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一套封建教义。
16.五常(1)即“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伦理关系,即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
这些人伦关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
五伦中君臣关系居于首位,故又叫“大伦”。
如《论语·微子》:“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2)即“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
(3)指仁、义、礼、智、信。
17.五教是父、母、兄、弟、子五者之间的封建关系准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共(恭)、子孝。
18.七出封建社会遗弃妻子的七种借口: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口多言,窃盗。
有其中之一就可以遗弃。
又叫“七去”“七弃”,是为维护夫权而制定的迫害妇女的礼教。
19.三从四德“三从”与“四德”的合称。
“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三从四德是封建伦理道德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
20.伯仲叔季古代兄弟或
姊妹间依长幼排行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序。
一般来说,“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
如《左传·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
”次序依伯、仲、叔、季并循环使用。
兄弟姊妹中年纪最大的称“伯”,有时也称“孟”,但二者有区别:嫡长子称“伯”,庶出长子称“孟”。
另外,因“伯”指老大,“仲”指老二,所以后代常用“伯仲”指兄弟或表示不相上下。
如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