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力、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学设计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
课标解读:①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外力)②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
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二、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分析通过前三章内容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圈层结构,知道了地球上最富动力的两大因子——大气和水。
本章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懂得大气和水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主要动力。
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
第一是全球大地构造,即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
一般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等全球构造理论加以说明。
第二是区域大地构造,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
第三是在大地构造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地表形态,一般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
地表形态是内、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构。
2、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能根据景观...判断地貌类型..图.或者示意图②能根据图文材料..。
..该地表形态的原因....判断形成....,以及地貌特征(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展示景观图、示意图,让学生根据其特征分析地貌类型。
②依据图文材料、地貌特征,以及描述该地貌形态成因的模式,比较准确的描述某种地表形态的成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让学生由易到难的学习新知,复习旧知,学会循序渐进。
②.通过学习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地理事物是联系的,发展的。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地表形态及其原因分析三、学生情况分析1、知识基础我校大部分学生基础不是很扎实,而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需要学生全面理解内外力作用以及二者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才能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展望: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探索新的研究方 法和手段,为地球科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研究展望
未来研究方向:探讨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更深入影响 跨学科合作:联合地质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进行研究 实地考察:加强野外实地考察,获取更准确的数据 数值模拟技术:利用先进的数值模拟技术,模拟地表形态的变化过程
内力作用总结
主要形式:地壳运动、岩浆 活动、变质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形成高 山、峡谷、海沟等
定义:内力作用是指地球内 部能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举例: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台湾火山的喷发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 影响
风化作用
定义:风化作用是指地表岩石在自然条件下,由于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作用,发生崩解、破碎、蚀变和化学分 解的过程。
力作用。
演化过程:分析 喜马拉雅山脉在 地质历史上的演 化过程,包括山 脉的形成、抬升、
侵蚀等过程。
实践应用:探讨 喜马拉雅山脉的 形成与演化在地 质学、地貌学等 领域的应用,如 地质找矿、地震
预测等。
案例二:黄土高原的形成与侵蚀过程
黄土高原的侵蚀过程:水土 流失、风力侵蚀等作用
案例分析:黄土高原的地貌 特征、形成原因及演变过程
类型:风化作用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影响: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破碎、崩解,形成松散堆积物,为其他外力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
实例:常见的风化作用包括岩石崩解、土壤层形成、岩石裂隙扩大等。
侵蚀作用
类型:风蚀、水蚀、冰蚀等
影响因素:气候、地形、植 被等
定义:指风、流水、冰川等外 力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 破坏作用
内外力共同作用的地貌例子
内外力共同作用的地貌例子内外力共同作用在地貌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给出几个地貌形成的例子,涵盖内力和外力的相互作用。
1. 构造地貌,构造地貌是由地壳内部的构造运动所引起的。
例如,地震活动会导致地壳的抬升或下沉,从而形成山脉、断层和盆地等地貌特征。
这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典型例子,地震引起的断层活动会改变地表的形态。
2. 风蚀地貌,风力是一种重要的外力,对地表进行侵蚀和沉积。
例如,沙漠中的沙丘就是风力作用下形成的,风将沙粒吹起并堆积成丘状。
而当风力减弱或改变方向时,沙丘的形态也会发生变化。
3. 水蚀地貌,水力是地表最常见的外力之一,对地表进行侵蚀和改造。
例如,河流侵蚀地表形成的峡谷、河谷和河床平原等地貌特征,是水力和重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水流的流速和流量决定了侵蚀的程度和速度。
4. 冰蚀地貌,冰川是一种重要的地表外力,对地表进行侵蚀和改造。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通过冰的切削和磨蚀作用,形成了各种地貌特征,如冰川谷、冰碛丘和冰川湖等。
冰川的作用主要是由于重力和冰的物理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5. 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貌变化,人类活动也是一种外力,对地表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例如,城市建设、采矿和土地利用变化等,都会改变地表的形态和地貌特征。
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貌变化是内力和外力的复杂相互作用结果。
总结起来,地貌形成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地震、风力、水力、冰力和人类活动等各种内外力相互作用,塑造了地球上丰富多样的地貌景观。
这些例子展示了地球表面地貌形成中内外力的重要作用。
内力和外力如何影响地表形态的变化?
内力和外力如何影响地表形态的变化?
内力和外力都能影响地表形态的变化,尤其是在地质和地貌学中。
内力的影响:
1.构造活动:地球内部的构造活动,如地震、火山喷发和地
壳拓展,通过产生内部的应力和变形,可以改变地表的形
态。
例如,板块运动和地震会导致地壳的抬升或下沉,形
成山脉、沟谷和断裂等地形。
2.抬升和侵蚀:岩石的变形和地下构造活动可以导致地壳的
抬升或沉降,进而影响河流的流程和侵蚀作用。
抬升地区
通常具有较高的山地和陡峭的地貌。
而侵蚀作用可以削减
地表的表层岩石,形成峡谷、丘陵和阶地等地形特征。
外力的影响:
1.侵蚀和沉积:外力如风、水和冰可以进行侵蚀和沉积作用,
改变地表的形态。
河流的流动和湍急,风的侵蚀和沙漠的
漂移,冰川的移动和融化,都可以塑造地表的形态,形成
河谷、河漫滩、冲积扇、冰川谷等地貌。
2.天候和气候:天候和气候也是外力的重要因素,如风化、
化学侵蚀和冻融作用。
这些过程可以通过物理和化学变化,改变岩石的结构和组成,并导致岩石的剥蚀和破坏,最终
影响地表形态。
内力和外力相互作用:内力和外力通常是相互作用的,通过构
造活动和侵蚀作用来塑造地表。
例如,构造活动导致的地壳变形可能形成山脉,然后外力的侵蚀作用进一步改变山脉的形态。
这种相互作用会导致地表形态的复杂变化。
综上所述,内力和外力的作用可以通过构造活动、侵蚀和沉积来改变地表的形态。
它们共同作用,塑造着地球上丰富多样的地貌景观。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内容详析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内容详析作者:官山明来源:《地理教育》2012年第10期一、知识构建本文解读的课程标准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
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一是通过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二是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一般通过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三是地表形态的再变化,一般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加以说明。
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学生可以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
其一是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其二是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作用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骨架做再塑造。
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另外,“标准”要求“结合实例”,体现了课标对学习“过程”、“方法”的强调,因此,教学时应重在以典型的地貌为实例加以分析,让学生从中学会对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成因分析的方法。
对比分析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和鲁教版,可以发现不同版本教材编者对该课标涉及的知识纲要(见图1)和能力要求的理解比较一致,但编写思路和章节安排有较大差异。
鲁教版、湘教版和中图版内容编排简约明了,知识建构过程流畅,比较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而人教版以案例教学的思路编写(见图2),以山地的形成为例,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河流地貌的发育为典型案例,说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并将这两个案例单独一节编写,使学习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但知识显得零散,系统性不强。
二、目标导航知识与技能: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宏观地形的成因。
了解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水平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 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垂直运动
使岩层发生水平 位移和弯曲变形
对地表形 常在地表形成绵长的断 态的影响 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相互关系
运动类型 概念 运动状态 对岩层 的影响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 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 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运动,即上升或下降运动
内力作用 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的来源
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内力作用的结果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表现 形式
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岩浆活动:岩浆喷出时影响地表形态。 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 由地球内部高温、高压引起。
运动类型 概念 运动状态 对岩层 的影响
具有反复性、长期性特征
内力作用的结果: 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和盆地。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 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使岩层发生水平 位移和弯曲变形
使岩层发生大规 模的隆起和凹陷 引起地势的起伏 变化和海陆变迁
对地表形 常在地表形成绵长的断 态的影响 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相互关系 1、同时存在,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2、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有主次之分。 3、全球规模而言,水平运动为主,垂直层中留下一定的痕迹。下图是 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大理石柱,请根据该石柱上地壳运动的 痕迹,回答下列问题。 1、公元79年—15世纪,那不勒 斯湾海岸处于哪种运动状态 中,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2、公元15—18世纪,那不勒斯 湾海岸处于哪种运动状态中, 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3、那不勒斯湾海岸地壳运动的 历史说明了地壳运动具有哪 下降运动,依据是石柱底部 上升运动,依据是石柱上留 具有垂直方向的运动, 些特征? 被火山灰覆盖部分看不见了 下了被海洋生物钻孔的痕迹
7外力因素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3
4
*1、侵蚀作用:水、冰川、空气等在运
动状态下也可以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 产物进行破坏,成为侵蚀作用。
*2、侵蚀作用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
地,原地就形成了侵蚀地貌。
*3、在岩石海岸地已形成海蚀柱、海蚀
崖,在高纬高山地区,冰川易形成冰 斗和角峰。
*
5
*
6
7
*1、堆积地貌:在搬运过程中,如果外
*
1、外力作用: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 生物等会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这些作用 统称为外力作用。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有风化、侵 蚀、搬运、堆积四种方式。
1
※风化作用: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 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 生崩解或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 石碎块或砂砾,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
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资 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2、在风向比较固定的沙漠地区,常由
于风力的堆积作用,新成新月形沙丘; 在沙质海岸,由于沙子堆积,常在海 岸地带形成沙滩。
*
8
9
*
外力作用: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堆积作用
10
*
11
பைடு நூலகம்
外力作用与地貌
外力作用与地貌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奠定地表基本格局外力作用的影响: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
1、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其次是重力势能2、外力作用动力因素: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的西北地区①风力②流水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的东部地区③冰川主要分布在高纬、高山等寒冷有冰川的地区④海浪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2、外力作用动力因素:⑤生物在主要分布在生物活动频繁的地区风化作用因素温度、水、生物。
作用使地表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
侵蚀作用水、冰川、风等。
对地表岩石及风化产物进行破坏,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因素作用为其他外力作用提供条件3、主要类型搬运作用因素水、冰川、风等作用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堆积作用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因素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3、主要类型4、外力作用主要形式:①风化概念:在温度、水或生物作用下,岩石由大变小的过程。
4、外力作用主要形式:①风化花岗岩球状风化(物理风化)风化坑(化学风化)植被根劈作用(生物风化)一组题讲透(1)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
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
据此完成下题。
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坡向是D( )A.东北坡B.西北坡C.东南坡D.西南坡小积累影响风化作用强弱的因素影响风化作用强弱的因素主要有温度、水和生物因素,在题目中未出现有关说明时,通常只考虑气温的变化对风化作用强弱的影响。
气温日较差、年较差越大的地区风化作用越强,如我国的西北内陆地区风化作用强。
概念: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等在运动状态下改变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
影响:使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从而形成侵蚀地貌。
风力侵蚀流水侵蚀冰川侵蚀海浪侵蚀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水的流动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高纬度或高山地区,冰川运动不断侵蚀底部岩石和侧面岩壁在岩石海岸,波浪不断击打、侵蚀岩壁,使海岸后退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 ”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漠化”“石漠化”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风力侵蚀流水侵蚀侵蚀溶蚀风蚀城堡峡谷石林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形成海蚀洞、海蚀崖、海蚀柱、海蚀平台等冰川侵蚀冰川侵蚀形成的角峰海浪侵蚀形成的海蚀柱和海蚀崖海浪侵蚀一、风力侵蚀地貌风蚀蘑菇一、风力侵蚀地貌②风蚀柱一、风力侵蚀地貌③风蚀城堡风蚀城堡是一种奇特的自然景观。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点
知识点第四单元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考点1 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影响用3.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考向:内力作用与地貌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基本形式示意图岩层的运动方向岩层变化对地表的影响例证相互关系水平运动平行于地表岩层发生水平位形成绵长的断裂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二者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移和弯曲变形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相互影响,在一定时期和空间有主次之分。
从全球范围看,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垂直运动垂直于地表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变动,起和凹陷和海陆变迁台湾海峡的形成考向:板块构造运动的影响(1)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内容理论①岩石圈被断裂构造带(海岭、海沟)分割成六大板(2)板块运动边界类型运动方向←|→→|←形成地貌裂谷、海洋、海岭高大山脉海岸山脉、海沟、岛弧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等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落基山脉,太平洋西部岛弧、海沟示意图考点2 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主要表现形式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风化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普遍(例:花岗岩的。
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我们居住的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形。
平原、高原、山脉、丘陵和盆地是五种基本地形。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表面的地形在不断变化。
使地球表面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第一,能量来自地球内力,包括地壳运动、岩浆作用和地震。
二是能量来源于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量的外力,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
一般来说内力作用总是希望使地表趋于“崎岖”,而外力作用总是希望使地表趋于“平坦”,在内力作用中,板块运动对于全球宏观地形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说板块运动塑造了地球宏观地形的格局。
地球表面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许多的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大的板块还可以划分成若干小板块,这些板块相当于是“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彼此之间相互运动,板块之间的运动有两种基本关系,也就是板块之间相互“碰撞挤压”,或者板块之间“彼此分离”。
板块相互碰撞挤压的区域称为“消亡边界”,对于地表形态的影响有以下几种情况,如果是陆地板块和陆地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则会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和高原,比如南亚次大陆和亚欧板块相互碰撞,形成了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等;如果是海洋板块和陆地板块相互碰撞,则会形成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比如太平洋沿岸的众多海沟(如马里亚纳海沟),日本群岛、菲律宾群岛、千岛群岛等岛弧,美洲西海岸的科迪勒拉山系等,这些地形都是由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相互碰撞的结果。
板块相互彼此分离的区域称为“生长边界”,对于地表形态的影响有以下几种情况,如果是陆地板块相互分离,则会形成巨大的裂谷,比如非洲东部的“东非大裂谷”,裂谷继续张裂,就会形成海洋,比如非洲东北部和阿拉伯半岛之间的“红海”,如果板块继续扩张,海洋将会继续扩大,比如“大西洋”的形成就和板块张裂很有关系。
如果是海洋板块相互分离,由于海洋板块较薄,板块张裂分离后,下方的岩浆就会往上涌,形成海底的火山喷发,从而形成海底的“海岭”,比如大西洋海岭、印度洋海岭和太平洋海岭,如果海底火山持续喷发就会形成火山岛,比如冰岛就是位于大西洋海岭上的火山岛。
高考复习《地理》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溶
水
氧
解
解
化
作
水
作
用
化
用
易溶矿物溶解流失,难 溶矿物遗留在原地,增 加岩石孔隙度,为物理 风化提供条件
某些矿物与水反应形成 新矿物,比如石膏,体 积膨胀,挤压围岩,引 发机械破碎。
矿物中的元素化合价变 高,许多岩石的风化面 会呈现出不一样的颜色
生物风化
植物根系的生长和穴居动物的活动等,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如根劈作用、穴居动 物、微生物腐蚀。
是什么力量使珠穆朗玛峰高度还在增加?又是什么力量使它如此"尖俏"?
桌状山是顶平似桌面、四周被陡崖围限的方形山体。大瓦山位于四川省乐山市, 地处横断山东侧,海拔3222 m,为世界第二桌状山。大瓦山是地形倒置形成的向 斜山,山体分两层,下部是构成山体基底的石灰岩,上部是层层堆叠的玄武岩。
简述大瓦山桌状地貌的形成过程。
物理(机械)风化 温差风化 冻融风化(冰楔作用) 层裂作用
深埋地下的岩石当地壳抬升之后,上 覆岩石遭到侵蚀,压力减小,因而产 生卸荷裂隙,从而层层脱落
化学风化
岩石中的矿物成分在氧、二氧化碳等以及水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分解作用,产生 新的物质。这些物质有的被水溶解,随水流失;有的是不溶性物质,如粘土,则 常残留在原地。
(3)要有严寒而温差大的多年冻土地气候。这样融冻风化作用才能深入地下,产 生大块的砾石。
石河发育在多年冻土区具有一定坡度的谷地中。山坡上由融冻风化而产生的大量 碎石汇集于谷地后,在重力作用下石块沿着湿润的下垫面或永冻层的顶面,整体 向下缓慢移动。 其中,融冻作用可使石河碎屑物孔隙中的水分反复冻结和融化,促进石块的下移, 导致整体膨胀和收缩,石河运动速度很慢,如瑞士的石河流速为每年0.25-1.55m。
(2019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
对地表进行破坏、把物质从高处搬 运到低处堆积起来,使起伏的地表趋于 平缓
(1)两者共同作用,塑造了多样的地表形态
(2)在一定时间一定的地点往往是某一种作用占据优势
(3)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
三、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城市:区位选择、发展方向等 交通线路:布局、方式选择、线路走向等 人口分布:密度等 农业生产:类型、生产规模、机械化水平等 ……
地表形态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特大城市分布图
分析地形与城市分布之间的关系。
兰州地形与城市
山区河谷城市因水源、水运而形成,但其进一步发展也受地表形态的制约。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①影响交通运输网的密度
中国主要公路分布图
结合中国地形图,分析我国公路、 铁路密度与地形的关系。
中国主要铁路分布图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②影响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二、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外力作用: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和生物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能量来自地球外 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表现形式有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四种。
受物理风化作用后的岩石
物理风化作用过程示意
说出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及风化作用的分类。
风化作用指地表岩石和矿物在太阳辐射、大 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物理性状和化学性质发生变 化的过程。
背斜顶部受张力 作用而破碎,物质疏 松,易被侵蚀而形成 谷地;而向斜槽部受 到挤压,岩层坚实不 易被侵蚀,反而可能 成为山岭。
思考:分析华山、渭河谷地的形成原因。
断层形成示意
地垒、地堑形成示意
断层中间岩块相对 上升叫地垒,常形成块 状山地,如我国的华山 等。中间岩块相对下降 叫地堑,常形成狭长的 凹陷地带,如我国的渭 河谷地等。
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讲解
向斜槽部因受挤压, 岩层变得紧实,不易 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图示
点按钮察看动画:断层
相对上升
断层形成地貌
相对下降
断块山地:华山、庐山、泰山、天山、阿尔泰 山
谷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鄱阳湖平原、 东非大裂谷
庐山以雄、奇、秀、险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
C 读图判断庐山属于图中甲~丁的哪一种地质构造( )
板块 内部 相对稳定。
4.板块相互运动,形成地球表面基本地貌。
★ 板块相互运动,形成地球表面基本地貌。 大西洋(亚欧
板块交界处
非洲、美洲) 红海(印度洋
与非洲)
消亡边界
生长边界
冰岛(亚欧与 美洲)
(碰撞)
(张裂)
东非大裂谷
(非洲内部)
陆陆碰撞
陆洋碰撞 裂谷、海岭
褶皱山脉
海沟、岛弧 海岸山脉
喜马拉雅山(亚欧与印度) 阿尔卑斯山(亚欧板块与非洲) 安第斯山脉(南极洲板块与美洲)
用 重力能
固结成岩
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在内力与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在不同 的地点和日期往往以某一种作用占主导
例1.关于内力和外力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外力作用不断削低地面,不会使地面变高 B.内力作用能使某部分地面降低,形成盆地 C.地球上高大山系主要是内力作用形成的 D.任何地表自然形态的形成都与内外力作用有关
褶皱
1.地质构造
断层
2.地质构造的地理意义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表现形式: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等
能量来源:
太阳能及重力能等
几个概念
侵蚀作用:指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外力在运动 状态下破坏地面并带走碎屑物的过程。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是来自地表以外的作用,主要有流水,冰川,海浪,潮汐,生物,风力等等形式。
其能源主要来自于太阳能,但是地球重力作用下的地质作用也属于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是来自地表以内的作用,主要有岩浆活动,板块运动,变质作用等等形式。
其能源主要是地球内能,地球内能的积累和地球内部的放射性物质衰变有关。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总体的效果是使之更平坦,而内力作用的总体效果是使地表更加不平坦。
目前以地质作用主要以内力作用为主。
内力作用
板块的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
板块碰撞: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形成深海沟,岛弧链和海岸山脉;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形成高大的山系
外力作用
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峡谷和中国特有的黄土高原地貌
流水溶蚀作用形成溶洞
流水的堆积作用形成的河口三角洲,冲积扇,冲积平原等海水侵蚀作用形成海蚀地貌
风蚀作用形成蘑菇石,风蚀城堡等
风积作用形成沙丘地貌
风化作用形成花岗岩地貌
还有冰川作用,如欧洲西部海岸线曲折...。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一节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第2课时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
3.常见外力作用的规律及判读方法 (1)总体来说,外力作用通过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 坦。所以,一般而言,高处易被侵蚀,低处接受沉积。速 度大小是影响外力表现形式的主要因素。速度较快时,流 水、风力、海浪都以侵蚀作用为主;速度降低到不足以搬 运携带物质时,则表现为沉积作用。 (2)河岸与流水作用:河道比较平直时,一般可以从地 转偏向力方面来分析,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沉积,南半 球左岸侵蚀、右岸沉积。如果是弯曲的河道,应该根据凹 岸与凸岸的情形来判断,不论哪个半球,凹岸侵蚀,凸岸 沉积。
3.下列选项与图中①②最符合的是( )
A.风化作用、外力搬运 B.风化作用、内力塑造
C.侵蚀作用、人类活动 D.侵蚀作用、外力搬运
4.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哪种外力作
用的结果( )
A.风化作用
B.侵蚀作用
C.沉积作用
D.搬运作用
解析:第 3 题,读图,图中①过程是岩石破碎过程,
因风化作用而形成;②过程是搬运过程,是外力搬运作用,
③影响:在流水的侵蚀作用下,会形成各种各样的
流水地貌,如河谷、沟壑等。
(3)冰川侵蚀作用。 ①成因:冰川在运动过程中对地表岩石的破坏作用, 叫作冰川侵蚀作用。
拔蚀:指冰川下松动岩块的突出部分,可能与 冰冻结在一起,冰川移动时把岩块拔出 ②类型 带走 磨蚀:指冰川移动时,冻结在冰川底部的岩块与 冰床之间发生的摩擦作用
(3)冰川搬运作用。 ①形式:冰川的搬运方式特殊。有在冰床上被推移 的,有夹持在冰川内或叠置冰面上随冰川的运动一起被 搬运的。 ②影响:冰川具有巨大的搬运作用,能将成千上万 吨的岩块搬运到千里之外。
⊙判断正误 1.风力侵蚀与风力搬运相伴而行,近地面磨蚀作用 明显。( ) 2.沿海地区波浪主要产生侵蚀作用,缺少搬运作用。 () 3.冰川的侵蚀和搬运主要发生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地 区。( )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第7讲在内外力共同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第7讲在内、外力共同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一、本课学习目标1.理解掌握内外力作用下地貌的形成过程2.学会运用内外力作用原理分析地貌二、基础知识自主学习(一)地貌的形成:是在内力和外力下生成和发展的。
内力作用促使地表,增加;外力作用地表,地势高差;地貌类型成因背斜谷、向斜山岩层在挤压作用下形成背斜和向斜,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产生裂隙,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在内力作用下形成谷,河流携带泥沙在谷地而形成河流阶地在地壳垂直的影响下,由河流的作用形成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
下图为发源于太行山的拒马河河流阶地图。
据此完成以下小题。
1.图示多级河流阶地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地壳垂直下降,流水侵蚀B.地壳垂直上升,流水侵蚀C.地壳垂直下降,流水沉积D.地壳垂直上升,流水沉积2.图示地区地壳运动上升的次数最可能是()A.1次B.2次C.3次D.4次【对点精练】海平面基准线是海拔0 m的起算线。
下图为我国东南部某地海平面基准线以下地质构造示意图。
读图完成以下小题。
3.该地地质作用过程依次为()A.下沉沉积、岩浆侵入、抬升侵蚀、下沉沉积、断裂升降B.抬升侵蚀、断裂升降、岩浆侵入、下沉沉积、断裂升降C.岩浆侵入、下沉沉积、断裂升降、抬升侵蚀、下沉沉积D.下沉沉积、抬升侵蚀、断裂升降、岩浆侵入、下沉沉积4.对该区域地貌的推断,正确的是()A.甲地受风力侵蚀,地势低平B.乙地因断裂下陷,蓄水成湖C.丙地因岩浆活动,奇峰林立D.丁地断裂抬升,地势较高(二)特殊地貌景观及等高线判读1.火山口2.风蚀蘑菇3.岱崮地貌4.梯田5.新月形沙丘6.山前冲积扇【对点精练】环崖丹霞地貌以弧形环崖为特色,基岩由坚硬的红色砂岩和松软的页岩构成,其形成受地壳抬升和河流侵蚀的综合作用。
下图为环崖丹霞地貌形成示意图。
据此完成以下小题。
5.地壳抬升前,该地()A.河道位置不易摆动迁移B.背斜构造使砂岩更趋坚硬C.页岩受侵蚀程度大于砂岩D.地表受外力作用趋于平缓6.地壳抬升后,砂岩和页岩的岩性差异导致河道()A.河曲发育B.定向侧移C.持续下切D.游移不定7.环崖是弧型主要是因为()A.砂岩与页岩之间不规则断裂而成B.页岩成环形崩塌形成C.前期曲流形态在砂岩中发育而成D.后期河流侧蚀砂岩形成内、外力共同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练习案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并确定地质构造。
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咱们聊聊这地球啊,就像个大舞台,天天上演着各种大戏,而内外力作用,那就是舞台背后的导演加编剧,悄悄地改变着地表的模样。
你瞧,这地球表面,高山流水、平原沙漠,还有那深邃的海洋,都是它们俩联手打造的杰作。
先说内力作用吧,这家伙就像是地底下的大力士,整天忙活着板块碰撞、地壳运动啥的。
咱们知道那喜马拉雅山吧,高耸入云,壮观得让人想吟诗一首。
嘿,那就是内力作用的手笔!想象一下,两大板块挤来挤去,就像两个大力士在推手,结果地皮给挤皱了,还挤出了这么一座世界屋脊。
这内力作用,还真是有点“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味道。
再来说说外力作用,这家伙就像是地表的雕塑家,风啊、水啊、冰啊、生物啊,都是它的刻刀和颜料。
比如说,那温柔的河流,它可不含糊,长年累月地冲刷着河岸,硬是把坚硬的岩石给磨成了圆润的鹅卵石。
这就是“水滴石穿”的生动写照嘛!还有风,那个子虽然轻,但力气可不小,它带着沙尘,呼啸而过,愣是把一座座山峰削成了奇形怪状的风蚀地貌。
这外力作用,真是“润物细无声”,却又能在不经意间创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奇观。
这内外力作用啊,它们俩就像是一对欢喜冤家,有时候你进我退,有时候又携手合作。
比如说,内力作用把地皮挤出了褶皱,外力作用就趁机而入,风啊水啊一顿忙活,把褶皱给磨平了。
但过不了多久,内力作用又不甘寂寞,再来个板块碰撞,地表又热闹起来了。
这样一来一回的,地球就变得越来越有看头了。
有时候啊,这内外力作用还会玩点花样。
比如说,火山喷发吧,那就是内力作用在搞大动作。
那岩浆呼哧呼哧地往外冒,带着滚滚浓烟和炽热的气浪,把周围的一切都烧成了灰烬。
但过不了多久,外力作用就开始登场了。
雨水冲刷着火山灰,植物在废墟中顽强生长,渐渐地,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就诞生了。
这简直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啊!所以啊,咱们这地球啊,真是个神奇的地方。
内外力作用这对搭档,就像是大自然的魔术师和工匠,用它们那神奇的双手和无尽的创造力,不断地改变着地表的模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外力、内力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内、外力作用和表现形式,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运用图表资料分析、表达地理事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壳运动的特征。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貌的成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确立矛盾对立统一思想。
【教学重点】
1.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2.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
【教学设计】
一.内力作用
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提问)什么是放射性元素?
——是指能发出射线而衰变成另一种元素的化学元素,如镭、铀、钚、钫。
(提问)地球内部能量的来源?
——放射热是地球首要的热量来源。
放射热是由地球内部的放射性物质发生核反应时所释放出的能量。
地球内部含有许多放射性元素,不同的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不同,衰变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热量也不同。
在整个地球历史中,放射性元素已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此外,化学反应、摩擦作用所释放出的热量,在整个地热释放总量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提问)什么是变质作用?
——地壳已经形成的岩石,无论岩浆岩、沉积岩或早已形成的变质岩,由于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所造成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高温、高压条件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其成分、结构、构成就会发生一系列改变(即重熔再结晶),这种促使岩石发生改变的作用,称为变质作用。
由变质作用形成的新的岩石称为变质岩。
(提问)什么是岩浆活动?
——在地下深处天然生成的,富含挥发性成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称为岩浆。
由于岩浆的温度很高,又在高压的作用下,因而它可以顺着地壳脆弱地带侵入或喷出地表,称为岩浆活动。
岩浆喷出地表的活动或火山喷发,侵入地壳内部的运动称为侵入运动。
由岩浆活动形成的岩石称为岩浆岩。
2.内力作用的分类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按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可将其分为将其缓慢的内力作用和迅速激烈的内力作用。
迅速激烈的内力作用,如火山喷发、地震,可以在瞬间改变地表形态。
极其缓慢的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虽不易被人们所察觉,但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却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的变化。
3.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一种形式,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按照地壳运动的新性质和方向,可将
二.外力作用
1.外力作用的概念及其能量来源
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它们被统称为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其次是重力能。
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外力作用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
他们所形成的地表形态如下表所示:
3.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讲述)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地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4.内、外力的关系
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内力和外力是同时起作用的,它们作用的结果也往往交织在一起。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的成因和分类
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三大类。
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可归纳为下面的模式图:
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组成岩石圈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发源于上地幔上部的岩浆,上升过程中经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包括喷出岩和侵入岩。
(2)裸露地表的各种岩石经过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为沉积岩。
(3)已生成的各种岩石在地下高温、高压作用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
(4)各类岩石在岩石圈或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岩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