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通识教育理念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合集下载

教学通识教育论文

教学通识教育论文

教学通识教育论文教学通识教育论文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品质,是实现提高学生人文综合素质的主要阵地。

第一篇:高校外语教学通识教育创新模式一、通识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外语专业课堂教学首先,在教材方面,选取或自编人文素养比重较高的教科书。

教材内容是民族文化的载体,通过教师的传授和讲解,使学生的灵魂与民族传统、人文精神自然融合。

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网络和学生进行互动,鼓励学生对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进行拓展讨论,参加讨论的对象不限专业、不限年级。

第三,教师要注重在专业课的传授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和信息,在课后指导学生去了解和思考。

把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导入专业课教学全过程中,实现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整体组装。

二、通识教育理念指导下的社会实践大学外语专业的学生实践活动有其特殊性。

社会实践的领域比较宽泛。

例如各类比赛、公益活动、各类展会的志愿者活动等。

笔者认为应当加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实习的时间,通过让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专业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同时提升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担任展会的志愿者,同学们了解了更多人文知识,熟悉了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增加了社会责任感。

另外在学院内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口语角、外国文化体验等。

在外国文化体验活动中,加强了学生对所学语种承载的文化的认识,增强了外语的学习积极性,并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的专业语言进行探究式学习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在策划和实施过程中本着提升学生的外国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宗旨,组织学生开展各语种文化展示、外国文化沙龙、异域文化嘉年华等活动,学生以茶道表演、日本成人式表演、外语歌舞等形式展现对于外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进而增强专业认同感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三、通识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课程建设针对目前外语专业大学主修专业过于单一,且份量偏大的问题,可以通过压缩外语专业容量,扩展通识课程选择的空间来解决。

2019年大学通识教育论文

2019年大学通识教育论文

大学通识教育论文通识教育是一种理念,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即具有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和优美情感的人,是人身心的全面发展。

第一篇:大学英语教材通识教育分析摘要:本文首先阐明通识教育的概念、基本内容和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外语教育研究;接着对教材、大学英语教材进行概念界定,并简要论述国内外教材评估的相关研究;然后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通识教育理念和教材评估理论结合起来,从六个方面构建通识教育理念下的教材评估内容,并依据此内容对《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综合教程学生用书1-4册进行分析。

通过对该套教材的社会与文化、科普与环保、政治与历史、文学与艺术、家庭婚姻与友情、教育与心理六个方面内容的统计与分析,发现教材的优点及不足之处。

关键词:通识教育理念;《全新版大学英语》(第2版)综合教程;教材分析与评估在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大学英语是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必修的基础课程,由于其“基础性”和“必修性”,使其可以成为实现学生通识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

同时,英语作为当今世界的一门国际化语言,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一种文化载体。

因此,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不应只有语言的学习,更要重视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提升。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英语教材是教师组织各种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学习内容的主要材料。

因此,大学英语教材作为高校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编写与评估是否应吸取通识教育的理念,这一话题近些年来在外语界引起广泛关注。

一、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外语教育研究(一)通识教育的概念通识教育,英文是generacation,也称“通才教育”、“一般教育”、“普通教育”等。

在19世纪以前,通识教育指向中小学教育阶段,是指学生所接受的基础教育,是为以后生活所接受的教育,类似于当前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

19世纪初,美国帕卡德教授首次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结合起来。

关于通识教育的概念,历史上曾有许多学者对其进行界定,但至今仍未达成统一认识。

通识教育教学实践研究(3篇)

通识教育教学实践研究(3篇)

第1篇摘要:通识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本文从通识教育的内涵、实践探索以及存在问题等方面展开研究,探讨通识教育教学实践的有效途径,以期为我国通识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一、引言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全面人才的教育理念,在我国教育改革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通识教育强调跨学科、跨文化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通识教育的实施仍面临诸多问题。

本文通过对通识教育的内涵、实践探索以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探讨通识教育教学实践的有效途径。

二、通识教育的内涵1. 全面发展:通识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2. 跨学科:通识教育倡导跨学科的教育理念,使学生在不同学科领域获得知识和技能。

3. 跨文化:通识教育关注学生的跨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具备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4. 终身学习:通识教育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具备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通识教育教学实践探索1. 课程设置: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应兼顾人文、科学、艺术、体育等各个方面,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2. 教学方法:通识教育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校本课程开发:学校可根据自身特色,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4. 校际合作:加强校际合作,开展联合办学、教师互访、资源共享等活动,提升通识教育水平。

5. 国际交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通识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1. 教学理念滞后:部分教师对通识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入,教学理念仍停留在传统的学科教育阶段。

2. 课程设置不合理:部分学校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课程内容重复,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3. 教学方法单一:通识教育教学中,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的讲授法,缺乏启发性和互动性。

大学通识教育的价值与理念

大学通识教育的价值与理念

大学通识教育的价值与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大学教育的期望也越来越高。

作为最高学府的大学,其除了要为社会输送人才外,还要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做出相应的贡献。

而大学通识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大学通识教育的定义大学通识教育是指在大学本科教育中,通过广泛学科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跨学科的知识技能和全球意识等。

通识教育注重一般性知识,追求全人教育,鼓励跨学科交流与合作。

二、大学通识教育的价值1. 培养批判性思维大学通识教育要求学生在各个领域学习知识,并将学得的知识进行整合和应用,这促使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比较全面的,它要求学生不但能够理解学术文章及其推理过程,而且还要能够分析、评估、判断和提出自己的立场。

这样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思考问题时更全面客观,避免单向思维和盲目跟风,培养出专业性的人才。

2. 培养跨学科的知识技能大学通识教育要求学生学习各个学科,培养跨学科的知识技能。

在现代社会,各个行业都有着自己的专业性,但同时也要求具备一定的跨学科的知识技能。

具备跨学科能力的人才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和发展趋势,具备开拓创新的能力,在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优势。

3. 培养全球意识大学通识教育要求学生具备全球意识。

这意味着学生要了解全球化趋势,关注世界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环境、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在其中的相互作用。

对于当前大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全球意识,可以让他们更好的融入国际社会,适应全球化的发展,也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中更有竞争力。

三、大学通识教育的实施难点1. 课程设置不够完善大学通识教育的教育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但是目前在大学通识课程的选择上依然存在着“众口难调”的难题,且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和实用性。

2. 教学方式的过度“老化”目前,大学通识教育的教学方式普遍都是传统的面授模式,缺少现代化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这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创造力产生影响。

浅谈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及其解决途径论文

浅谈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及其解决途径论文

浅谈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及其解决途径论文浅谈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及其解决途径论文(通用6篇)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

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浅谈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及其解决途径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浅谈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及其解决途径论文篇1论文摘要:通识教育反映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普遍要求,反映了人们对人才培养问题的广泛关注,是大学应对时代和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必然要求。

本文首先介绍通识教育的概念,然后分析我国通识教育的现状,最后提出解决通识教育困境之途径。

论文关键词:通识教育,人才培养,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一、什么是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英文“liberaleducation”的译名,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

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之后,有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对它进行研究和讨论。

可是至今对通识教育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规范性的表述。

我国学者李曼丽女士在综合了国内外学者对通识教育的各种表述之后,从性质、目的和内容三个角度对通识教育的概念内涵做了初步建构:其一,从通识教育的性质角度加以阐述。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通识教育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其二,从通识教育目的的角度进行阐述,通识教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的理念应该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其三,从通识教育的内容角度进行论述。

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作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其涉及范围宽广全面。

二、通识教育之现状回顾通识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历程,早在1918年,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即提倡“沟通文理”;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更明确提出“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的办学理念以及“诸育并进”的教学内容观。

通识教育的现状与实施路径论文

通识教育的现状与实施路径论文

通识教育的现状与实施路径论文通识教育的核心在于人文素质的培养,其方式是实施开放式、全方位和个性化的教育模式。

通识教育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开展,实现高等教育与世界接轨,使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但当前通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容无视。

(一)通识教育的目的性知识就像一片海洋,要在汪洋大海之中获取目标,一个人如果不了解这片大海的情况、水平分布和垂直构造,以及地形地貌和水文情况,是很难找到并最终到达其目标的。

这就要求大学生首先对其要面对的目标情况、环境、路径、方法加以了解。

通识教育恰恰起到这样的作用。

高校教师首先要做的不是让大学生学会打牢抓住目标的技术,而是要先了解情况、熟悉环境。

通识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前通晓各种“根本知识类型”,了解根本情况,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指明方向。

(二)通识教育的开展性通识教育的第二个目的就是帮助大学生开展远大理想和抱负,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的自身价值。

蔡元培先生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开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

”[1]377从这个意义上讲,培养学生的未我开展能力是当今高等院校实现自身价值意义所在。

众所周知,国外教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每当美国高等教育出现危机、面临迅速变化时,通识教育总是被看作应付这些挑战和进展革新的催化剂”[2]。

危机、变化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国外的教育是灵活多变的,社会需要哪种类型的人才,高校就设置哪种课程,培养此类人才。

教育是为社会效劳的,脱离为社会效劳这个宗旨,高校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然而,国内的高等教育却没有太大的变化,因为高校的课程设置跟社会需求没有太大的关系。

因此,大学生就业常常面临专业不对口的现象,与社会需求脱节。

由于这种人文精神的缺失、课程设置构造的失衡,造成人们对承受高等教育的意义产生疑心,使得高等教育面临着挑战。

(三)通识教育的前瞻性1、有利于开发大学生的潜质。

通识教育的第三个目的就是开发潜质,纵深开展。

大学生通识教育论文

大学生通识教育论文

大学生通识教育论文一、通识教育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对大学生而言,在学校里,最重要的两件事是学知识和学做人。

通识教育,一方面可以帮助大学生获得全面的知识。

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大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素质包括两部分,“即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

专业知识主要通过专业教育获得,而相关知识则主要由通识教育课程获得”,“大学通过开设通识必修课、选修课开展通识教育,课程涵盖文、史、哲等人文学科,以及物理、化学、数学等自然科学领域,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素养,健全大学生知识结构”。

另一方面,通识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大学期间是培养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健全的人格、广阔的社交能力的阶段。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可以启迪人智慧的教育,对学生知识、技能和德行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二、大学生通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20世纪末,很多高校开始开设通识教育,在课程科目选择、师资配备等方面做了尝试,但是,通识教育所取得的成果远远没达到有预期的想法。

笔者认为目前大学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学生从主观上认为通识课不重要由于通识课一般为选修课,而很多大学生又在头脑中自动将大学所开设的课程划分了主次,“重必修,轻选修”。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学生们上选修的课的状态很随意,多半是将通识课当做一个可以“混”学分的地方,没有认真去对待通识课。

(二)教师从思想上对通识课不重视大学教师多把自己的精力放在科研和其本专业的教学上,教师很难拿出更多的心思在通识教育上。

教师开设通识教育课,多半是迫于学校压力,往往有应付交差的心理,这样就会产生教师拿自己的专业课直接作为通识课开设的现象,这样势必会让很多非专业的学生觉得枯燥无味。

另外,通识教育课远比专业课对教师能力的要求高,它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将专业知识用一种通俗性和趣味性的语言表达出来。

那么教师就得有大量的时间去备课,本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已经占去了教师大量的精力,怎么还会有大量的精力去研究如何上好一门通识教育课呢?因此,教师的积极性不高。

浅谈通识教育的研究论文

浅谈通识教育的研究论文

浅谈通识教育的研究论文通识教育是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和推崇的一种新型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通识教育在目前也成为世界各大高校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通识教育的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通识教育的研究论文范文一:对于制约通识教育有效实施的要素分析论文摘要:通识教育实践与真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还有很大的差距。

究其原因,有四个主要因素制约着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的有效实施。

其一,对科研的过分导向和对教学学术性的认识模糊,直接影响着通识课程的教学质量;其二,教育功利主义抑制了通识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生长空间;其三,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定位不清,限制了通识教育目标的实现;其四,专门管理机构和制度化保障的缺乏,制约着通识课程的建设和管理。

论文关键词:通识教育;有效实施;要素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通识教育的议题在我国已经讨论了近20年,相关的理论研究也很多,但具体实施起来总是困难重重。

客观而言,目前国内高校的通识教育实践与真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还有很大的差距。

本文分析了通识教育有效实施的制约要素,以期对今后通识教育建设和改革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对科研的过分导向和对教学学术性的认识模糊,直接影响着通识课程的教学质量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的教学质量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教师教学精力投入不足是影响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大学功能发生了变化。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3大功能是:教育、科技和为经济建设服务。

伴随着科研与社会服务两大功能的渐趋兴盛,教学在大学中的地位日渐式微,甚至被挤到边缘化位置。

近20年,我国高校的一个明显变化是逐步地从主要从事教学变成教学和科研并重,很多地方实际上更加重视科研。

在“985”工程、“211”工程的推动下,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

在建设一批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追求中,许多高校想方设法,争取科研项目立项,提升科研水平,增加对科研的投入。

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大学生培养模式

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大学生培养模式
和 新 生 的 “自我 教 育 , 自我 管 理 , 自我 服 务 ” 相 结合 , 促 进 学 风 迅速进入角色 , 担 当起 导师应 有 的职 责。这些都 有效 保证 了
建设 。 实现学长 的高 效利用 和 自我成 长。重庆 工商 大学通识 导师领航工程的顺利实施 , 为通 识教育理 念 的全 面贯 彻和 实
育研 究 , 2 0 0 5 , ( 9 ) : 8 8— 8 9 . 学 习方 向 、 掌握学习方法 , 培养他们通识教育 意识 和全 面发展 意识 ,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 的提高 都有积极 的作 用。为充 分发 [ 4 ] 倪 场. 体 现 通 识教 育理 念 的 大 学英 语 教 学 改 革 与发 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选拔 、 聘请 3 0个左右的学长 , 每个学长 负责 2— 3个 班。通过 具有知识素质能 力 “ 三位 一体 ” 的人才 。本 文 的大学 生 培养
也 在 一 定 在 公 寓 社 区 和 团委 学 生 会 社 团 值 班 的 工 作 形 式 , 对 自 己 所 带 模 式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满 足 了 大 学 生 全 面 发 展 的需 求 ,
在通识教育 中, 教师起着 十分关 键 的作用 。教 师是传 道
授业解惑 的先行者 , 其拥 有丰富的知识 和人 生经验 , 对 学生 的 [ 2 ] 陈向明. 对通识教 育有关概念 的辨 析 [ J ] . 高等教 育研 究 , 发展有积极 的作用 。以学校有丰富经验 的教师作为学 生的导 2 0 0 6 , ( 2 7 ) : 6 4— 6 8 . 师, 负责对学生进行指导 , 对于学 生适应 大学学 习环 境 、 明确 [ 3 ] 江涌, 冯志军. 日本 大学的通识 教育 改革及 其启 示[ J ] . 教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论文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论文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论文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论文摘要: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正逐渐被人们认可、接受。

它是针对高等教育过度专业化的倾向提出来的,是对高等教育过度专业化的反正。

本文分析了通识教育的概念及其与专业教育的关系,说明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新的大学教育观,它和专业教育之间应该是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关系。

关键词:高等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一、何谓通识教育在古代汉语里,“通识”一词有两种解释:一是指“学识渊博的人,二是指学识渊博”。

《现代汉语词典》中释“通”作“没有堵塞,可以穿过,有路到达,普通、一般,整体、全部”等,说明“通”的本义是不限于或超出一是一物而与外物建立联系。

该词典中释“识”,主要是“认识、见识”等义,是认识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

通识教育的概念是19世纪初被提出来的。

至今有代表性的表述已达50多种。

比如,学者张寿松从哲学角度将通识教育定义为:通识教育是引导人们追根溯源、求其问因,让人思考“人之所以为人”,思考生存之目的、生活之意义与生命价值的活动,让人成为“真正的人”的教育。

台湾大学教授黄俊杰博士认为“通识教育就是一种建立人的主体性并与客体情景建立互为主体性关系的教育,也就是一种完成‘人之觉醒’的教育。

”等。

尽管一直以来对通识教育的概念表述不一,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所有表述都揭示出了一个本质内涵。

即: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内容既应该包括专业教育也应该包括非专业教育,应该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等相结合,从而培养出能够服务社会的全面发展的人。

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是针对高等教育过度专业化的倾向提出来的。

它指向一个人的`价值、道德、态度、意志等,旨在将受教育者培养成有道德、有思想、有责任的人;专业教育指向一个人的职业技能,旨在将受教育者培养成能够从事某种职业的专门技能型人才。

关于两者之间的争论,从总体上说,前者在理论上占上风,后者则在实践上占优势。

大学生通识教育论文

大学生通识教育论文

大学生通识教育论文关键词:大学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指标设计1.我国大学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现状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开展时间不长,在教学评价方面的工作才刚刚开始,目前,针对我国高校通识教育教学评价方面笔者认为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评价体系目标不够清晰,评价内容不够全面。

现在很多高校都未确立明确的通识教育评价体系目标,且评价内容也不是很全面。

许多高校的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仅仅只是对老师所授课程进行检查,判断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态度等,这就使评价的目标不明确、不具体。

事实上,全面的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应该包括对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方法、效果的评价,而对于这每一方面又需要多种评价指标进行评价,需要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指标必须具有科学、具体、详细的特征,使通识教育的评价不在空泛[2]。

2.大学通识教育的目标分类3.大学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指标的设计(1)评价目标。

在评价目标的建设上首先要根据通识课程教学目标对通识教育三大目标的支持程度来进行评价结果的判定。

要判断通识课程的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是否符合上述三大教学目标。

(2)评价对象。

要明确师生在教学评价时的主体地位,要根据教师是否完成通识课程教学目标,来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价;要根据学生是否完成了通识课程教学目标,来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

(3)评价方法。

在进行评价时要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档案袋评价法、心理量表测验法、标准化考试、问卷调查法、课程嵌入式评价法等多种评价方法,力求全面客观的对通识课程进行评价。

4.结束语通识教育的发展对人才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将会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大批人才,也将对学生个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关人员一定要加强对大学通识教育的研究,不断对通识教育的质量评价体系进行完善,力求使我国通识教育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2]冯惠敏,黄明东,左甜.大学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及指标设计[J].教育研究,2012,11:61-67.[3]童杰.大学通识课程学生评价研究[D].复旦大学,2013.大学生通识教育论文范文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运用通识教育理念关键词:通识教育;学生管理工作;原则;运用“通识教育”理念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原则1.管理工作设计发挥民主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以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主要目标,在潜移默化之中开展、实施和完成的,而不是直接作用于大学生的外在行为习惯中。

大学生通识教育论文

大学生通识教育论文

大学生通识教育论文通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做人”的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可以寻找到共通之处,这使得对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十分必要。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通识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通识教育论文范文一:大学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析摘要:通识教育的成败关系到人才培养,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水平,关系到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通识教育的顺利开展无论对个人还是国家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但是由于我国通识教育开展时间较短,目前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导致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还需要较大幅度的提升。

下面,本文就将从大学同时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及设计指标这一方面出发,着重对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进行分析,力争建立一个科学的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希望会对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关键词:大学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指标设计通识教育指的是通过对受教者进行包括基础性知识的传授、公民意识的陶冶、健全人格的熏陶以及一些非专业性的实际能力等的培养,来使受教者成为一个具有主体性和全面基础观念的“完整”人的学科[1]。

其最终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在知识、人格、情感、理智等方面得到自由且全面的发展。

1.我国大学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现状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开展时间不长,在教学评价方面的工作才刚刚开始,目前,针对我国高校通识教育教学评价方面笔者认为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虽然在近年来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已经开展,但是所采用的评价指标大多沿用一般的专业课程指标,由于通识教育与一般专业课程具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导致现行的通识教育评价体系并不具备系统性和科学性,有着很大的问题。

这些问题具体包括指标模糊不清、抽象、笼统、杂乱无序、主观性大、缺乏科学依据、随意性大。

(2)评价体系目标不够清晰,评价内容不够全面。

现在很多高校都未确立明确的通识教育评价体系目标,且评价内容也不是很全面。

许多高校的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仅仅只是对老师所授课程进行检查,判断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态度等,这就使评价的目标不明确、不具体。

通识教育理论案例分析(2篇)

通识教育理论案例分析(2篇)

第1篇案例背景某大学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施了一项通识教育改革。

该改革旨在通过设置一系列跨学科的必修课程,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之外,接触到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案例分析1. 目标设定该大学的通识教育改革目标如下:- 提高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

-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 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

2. 课程设置学校设置了以下几类通识课程:- 文学与艺术:包括文学作品阅读、音乐欣赏、绘画与设计等。

- 历史与哲学:包括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哲学思想等。

- 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

- 科学与技术:包括自然科学基础、信息技术等。

3. 教学方法- 跨学科讲座: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 实践项目: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 效果评估- 学生反馈: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评价。

- 学术成果:观察学生在跨学科课程中的表现,如论文写作、项目设计等。

- 就业竞争力:分析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表现,评估通识教育对其职业发展的影响。

5. 案例结论该大学的通识教育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预期目标:- 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 学生在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方面有所提升。

- 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得到了增强。

- 学生在就业市场上表现出更强的竞争力。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 部分学生认为通识课程与专业学习关联性不大,影响了学习兴趣。

- 教师资源有限,难以满足多样化的课程需求。

- 通识教育评价体系尚不完善,难以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

6. 改进建议- 加强通识课程与专业学习的关联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 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提高教学质量。

- 完善通识教育评价体系,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

《2024年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研究》范文

《2024年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研究》范文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深化,大学通识教育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其综合素质。

本文将对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重要性、设计原则及实施策略。

二、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的重要性1. 培养综合素质:通识教育课程涉及人文、社会、自然等多个领域,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各领域知识,培养综合素质。

2. 拓宽知识视野:通识教育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拓宽知识视野,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与融合,提高学生的跨学科能力。

3. 培养批判性思维:通识教育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其能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适应社会需求:通识教育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三、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原则1. 科学性原则:课程设计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内容。

2. 综合性原则:课程设计应涵盖人文、社会、自然等多个领域,注重跨学科交叉融合。

3. 实用性原则:课程设计应紧密结合社会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 灵活性原则:课程设计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实施策略1. 明确课程目标:根据学校定位、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明确通识教育课程的目标。

2. 优化课程设置:根据课程目标,优化课程设置,确保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确保教学质量。

4. 引入现代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网络课程、在线教学等,提高教学效果。

5. 加强课程评估与反馈:定期对课程进行评估,收集学生反馈,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和方法。

五、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的实践探索1. 跨学科融合:在课程设计中,注重跨学科融合,设置跨学科课程,如“科技与人文”、“社会与自然”等。

2. 实践环节强化:增加实践环节的比重,如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识教育探究论文

通识教育探究论文

通识教育探究论文通识教育,既是一种大学的理念或者“大学观”,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通识教育的目的乃是全人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通识教育探究论文,希望大家喜欢!通识教育探究论文篇一《通识教育应是全人教育》内容摘要:通识教育,既是一种大学的理念或者“大学观”,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通识教育的目的乃是全人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它与专业教育并行不悖。

通识教育理应成为贯穿现代人一生的教育。

关键词:大学;通识教育;全人教育;批判思维;专业教育陈跃红教授在《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6期撰文《文学通识教育:面向广度还是面向深度》,认为目前我国大学实施通识教育“想当然地以为只要采取措施,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就可以解决基本问题”,“这显然是有些过于理想化和简单化了”。

他在论述国外通识教育模式的基础上,认为“大学必须突出重点,做出最有利于学生培养的选择”,建议“还是把基于知识广度构建的一般素质教育任务交还给中学、小学、社会以致家庭为好。

至于大学,还是应该从适应当代全球化社会竞争需求的立场出发,着重下功夫去解决学生开放性、跨越性、普遍性的深度知识获得,以及高深专业本领和科学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妙”。

笔者认同陈跃红教授关于“目前大学实施通识教育存在着过于理想化和简单化”的观点,但也认为,他把大学通识教育理解为面向深度的教育的观点,显然偏离了通识教育本身的内涵和目的,亦存在着对通识教育理解的简单化和片面化的倾向。

为此,笔者提出如下观点,求教于陈跃红教授。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行不悖陈跃红教授认为,为适应当代全球化社会竞争的需求,大学应着重下功夫去培养学生的高深专业本领和科学学术创新能力。

笔者认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高深专业知识和科学学术创新能力)并非对立,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并行不悖。

毋容置疑,高等教育从形式上看乃是一种专业教育,这是高等教育发展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是现代大学存在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通识教育理念培养模式分析论文2019-01-21一、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生培养模式的系统模型探索(一)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生培养模式的系统模型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生培养模式是一个相对复杂多维的系统。

这个系统主要由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学科与活动课程相结合、学长帮带制度和导师制四大要素组成。

这四个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通识教育理念是以上四个要素相互作用联结的理论基础,也就是所谓的“场”。

这样就形成了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生培养模式的基本结构的四维系统模型。

障性的条件要素,这四者共同构成了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生培养模式的基本系统,在相互作用中发挥整体优势。

(二)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生培养模式结构的运行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生培养模式包括静态系统和动态两个系统。

静态系统是长期以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基本系统,是由学生管理、学科与活动课程相结合、学长帮带制度、导师制四个要素相互作用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从而形成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生培养模式的静态结构。

然而这种素养结构在相对稳定的系统下,在纵向上又有相应的变化。

因为一些教育观念的变化又会有一些变化,尤其是随着人本特教观念的诞生,越来越多的新的要求在特殊教育领域里盛行。

大学生也不再单纯的在封闭式的大学校园接受教育,相当一部分学生可以到社会这所大学校接受教育。

这就要求大学生培养模式结构的调整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

这样就形成了在横向上的相对稳定,在纵向上不断变化的运行结构,从而形成动态运行结构。

(三)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生培养模式结构系统的功能分析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生培养模式结构系统的功能主要是在一定的通识教育理念环境场里面发挥的。

高校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方面的素养。

高校通识课程目标的实施都是与上面的四个要素密切联系的,学生管理使高校教师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教学上,学长导航为高校大学生的前进指明方向,明确学习的原因,而导师领航则是让高校大学生懂得怎样去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整个系统的功能发挥,都是由这四个要素决定的。

二、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生培养模式结构分析(一)学生教育管理模式1.树立学生通识教育意识意识是行为的先导,任何行为的产生都是以意识为指导的。

树立学生的通识教育意识是一种先行的行为,是提高教育质量,将通识教育真正落到实处的关键。

通识教育的理念要落实,就必须做到学科界限的打破,必须克服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和人文性价值任何一方的过高发展,采用多种方式,打破各个学科的界限,树立学生的通识教育意识。

重庆工商大学分别采用了学生的各种证件统一化;学生编班一致化;加强入学教育;学生干部的协调化;学校学生公寓统一化管理等方式,有效地实现了通识学院学生的管理,打破了学科界限,树立了良好的通识教育理念。

首先,学生各种证件统一化。

学生的归属感有一定的标签效应,取消学生的学院类别,将所有的同学都归入通识学院,保证了所有同学的标签一致性。

其次,从学生编班入手。

为增强学生对通识学院的认同感,学院每学年统一编班,按“TS+年级+序号+专业”的格式编排,报教务处、数字校园建设与管理中心、财务处、学生处、团委等有关职能部门统一使用。

再次,加强入学教育。

为强化通识教育意识,淡化专业教育意识,学院改革新生入学教育模式,原来属于教学方面的学籍管理内容由通识学院领导和所有政治辅导员分工主讲;属于专业学院主讲的专业教育内容,集中安排在第二学期的5-6月进行,由通识学院统一安排时间和地点。

然后,学生干部协调化。

学院设二级工会、分团委、关工委和学生会等群团和学生组织;避免了学生多重管理,采用学长带团。

最后,学生公寓统一管理,学生不分专业,统一入住,每栋宿舍楼长,每层楼设立楼长,统一管理宿舍的基本情况,有效打破专业间同学的界限。

2.加强制度建设保证学生管理模式的顺利进行制度建设是机构正常运行的保障,好的制度能够提高教育的效果和效率,也是模式的硬性指标。

通识教育的探索是一个新生事物,必将有一个逐渐适应和完善的过程,各种运行管理举措,都应该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以保证管理的正常运行,这就使制度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制度建设包括运行管理实施细则、团委学生会管理、社团管理、公寓管理、学生建设、评优评奖、干部考核、第二课堂活动管理、学长和导师管理等各个方面。

重庆工商大学通识学院在制度建设方面就采取了诸如《重庆工商大学通识学院运行管理实施细则(试行)》、《重庆工商大学通识学院项目化管理试行办法》、《重庆工商大学通识学院学风建设实施意见》、《重庆工商大学通识学院“通识博雅工程”实施意见》、《重庆工商大学通识学院“学长导航工程”实施意见》、《重庆工商大学通识学院辅导员工作考核实施细则(试行)》等等措施。

3.抽调辅导员形成管理团队探索通识教育,需要建立一支统一的、专门的领导队伍。

一个学校若要发展通识教育,除了制定必备的制度之外,统一的领导非常关键。

但基于目前大多数高校而言,通识教育的管理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模式,各个学校会根据自己学校的具体情况来形成领导和管理的团队。

如有与专业教育学院一样的,从院长和书记到辅导员、教师岗等专业的独立的、专门化的通识教育组织机构,也有通过抽调学校各个组织机构部门的力量,整合形成共同的管理团队。

重庆工商大学采取的就是第二种方式。

他们从各个学院抽取一定数量的辅导员,对刚进入大一的学生进行统一的管理。

被抽调的辅导员的人事关系、党组织关系、工会关系一并转入通识学院,并在通识学院坐班,不再兼任原专业学院的相关工作,所有工作安排和各种考核评优由通识学院负责。

辅导员实行项目化管理,分别负责教工党支部、学生党支部、团委、工会、奖贷助、评优评奖、心理健康、档案、公寓等;学院不同学科的辅导员在一个办公室集体办公,以促进工作交流与学科交流。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有效节约成本,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而且不会影响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行。

(二)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通识教育的理念就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在通识教育过程中,学生除了学科课程的学习外,学校还应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大力践行通识教育理念和全面发展理念,以促进学校多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

重庆工商大学通识学院以培育“高情远致,和谐自由;博雅信达,经邦济世”的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

开展“博雅论坛”、“博雅沙龙”、“博雅体育节”、“博雅艺术节”、“博雅儒商节”、“博雅公寓文化节”等系列活动,且各项活动贯穿全年始终,由团委学生会、义工志愿者协会、公寓楼栋及党员服务站分别承办。

其中,“通识博雅工程”内容包涵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养成教育、人文社科教育、自然科学教育、艺术美学教育、实践技能训练等等。

该工程的大力实施,对学院文化品位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学长帮带制度大学新生刚从高中毕业,对于大学生活抱有许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对如何有效利用自己有限的时间,学习更多、更有效的知识和技能有些迷茫。

学长帮带制度可以帮助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尽快实现从高中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大学自主的学习方式转变,培养他们通识教育意识和全面发展意识,以进一步明确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同时,在整个实施过程中,为了高效利用优秀学长资源,将学长的“传、帮、带”作用和新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相结合,促进学风建设,实现学长的高效利用和自我成长。

重庆工商大学通识学院为了能更好地引导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尽快转变角色,树立通识教育的理念,采取了“学长帮带制度”。

具体来说,该制度主要采用聘任制的方式,从高年级,主要是大二的学生中选拔、聘请30个左右的学长,每个学长负责2-3个班。

通过在公寓社区和团委学生会社团值班的工作形式,对自己所带班的学生进行指导和帮扶,其主要负责的是学生思想教导、学习辅导、工作引导、生活向导、心理疏导、生涯指导等这六个方面的指导。

同时,为检验该制度实施的有效性,该学院还建立了有效、科学的考核机制,如《重庆工商大学通识学院“学长导航工程”实施意见》。

(四)导师制在通识教育中,教师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先行者,其拥有丰富的知识和人生经验,对学生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以学校有丰富经验的教师作为学生的导师,负责对学生进行指导,对于学生适应大学学习环境、明确学习方向、掌握学习方法,培养他们通识教育意识和全面发展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积极的作用。

为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主导作用,确保教育教学质量,重庆工商大学通识学院实施了“导师领航工程”。

该学院按照每200名学生配3名导师的原则建立导师团队,导师主要是校内各专业学院具有学术指导能力的专业教师。

导师的职责主要是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基本情况、发展动态、社会需求,指导学生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指导学生每学期选课,指导学生学业职业规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了保证导师领航工程高效、便利实施,该学院对导师的管理有一套严格的方法,主要采用导师值班制,即在每周固定时间,学院安排导师在“导师领航室”值班,接待同学来访,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

导师固定值班制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答疑解惑的平台,营造师生互动交流的氛围,使学生养成寻师问道的良好习惯。

同时,为更好地指导导师开展工作,该学院采取导师工作例会和导师培训的手段,即在每学期的开学初和学期末召开导师工作会议,定期布置和指导导师工作,检查导师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总结导师工作的成效和经验教训。

与此同时,在每学年第一学期初对导师进行相关培训,主要包括了解通识学院建院背景、通识教育理念、教育目标等,以及熟悉学校本科生教学培养计划与管理规程等,通过这样的培训,导师可以迅速进入角色,担当起导师应有的职责。

这些都有效保证了导师领航工程的顺利实施,为通识教育理念的全面贯彻和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通识教育旨在以学生为本的前提下,通过合适的课程设置、学生管理模式的转变、导师和学长的帮带作用,培养具有知识素质能力“三位一体”的人才。

本文的大学生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但任何模式的构建都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所以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大学生培养模式,任重道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