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鄱阳湖生态区现状及建设调查

鄱阳湖生态区现状及建设调查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鄱阳湖生态区现状及建设调查鄱阳湖是我们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在我国四大淡水湖中,鄱阳湖是没有富营养化、水质一流的最大的淡水湖。

鄱阳湖更是江西的母亲湖,保护好鄱阳湖一湖清水,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我们的任务,也是我们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崇高使命。

省委书记苏荣调到江西不久就亲自调研,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提出了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构想,鄱阳湖经济生态区的构想,它的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目的是实行科学发展、绿色崛起。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也是80年代开始省委省政府实行的山江湖工程的延续和拓展,是江西新世纪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的创新和发展。

调查经过:利用暑期时间到鄱阳湖当地进行调查。

调查总结与解决对策:一、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化进程与发展现状首先, 从城市化进程看, 建国五十八年来, 环鄱阳湖地区城市化进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从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 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 采取严格的限制人口迁移政策, 加上上山下乡、围湖造田政策, 致使环鄱阳湖地区城市化进程非常缓慢。

这30 年间环鄱阳湖地区城市化水平一直在15%左右徘徊, 1952 年环鄱阳湖地区的城镇人口约占该地区总人口9.7%, 到1982 年环鄱阳湖地区的城镇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18.3%, 30 年只提高8.6 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29个百分点。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生态化发展现状及展望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生态化发展现状及展望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生态化发展现状及展望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的“美丽中国”,这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了国家战略层面。

2009年12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获得了国务院的正式批复,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成为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标之一就是率先在欠发达地区构建生态产业体系。

江西省是一个欠发达省份,最大的优势是生态环境。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设立,旨在促进江西通过整合资源、探索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中部崛起和经济、生态、社会的协调与和谐发展。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生态化的重大意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江西崛起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产业生态化作为一种更有效和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发展模式,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产业生态化可以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大多数国家会遇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两难博弈,这一问题不解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而产业生态化是解决这一两难问题的一把钥匙。

对在全国经济发展水平排名靠后的江西来说,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进行产业生态化建设,不仅能使江西有效避免由于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给环境保护带来的压力,而且能够为经济发展质的提升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因此,对江西而言,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既要实现经济发展水平的有效提升,又要保证生态环境不遭到破坏,在这种背景下,产业生态化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二)产业生态化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新思路产业生态化的实质是在保障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可再生的基础上,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它根据生态经济区相关原理,结合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来管理和运营传统产业,以达到经济社会效益最大、资源优化配置、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的目的。

而要达到产业生态化的目标,就要努力开发新能源,创新减排技术,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制度创新和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转变。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产业发展分析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产业发展分析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产业发展分析作者:王明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3年第8期国务院指出,要把鄱阳湖区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实施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贯彻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的重大举措,促进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推动这一地区科学发展。

国务院要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要以促进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途径,加快发展步伐,努力把鄱阳湖地区建设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级生态经济示范区。

本文就是以此为目的进行研究。

环鄱阳湖经济区雄踞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三大经济发达地区的核心位置,是连接沿海与内陆沟通的枢纽,直接面向东亚和亚太经济圈,置身于世界经济的之中,拥有无限展机遇。

是国内外公认的发展现代化工业的理想区域。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产业发展也是应国务院要求而合理发展的。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产业发展现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我国南方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位于江西省北部,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市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和鄱阳湖全部湖体,面积为5.12万平方公里。

占江西国土面积的30%,人口占江西50%,经济总量占江西60%。

该区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承担着多种生态功能。

(一)文化产业截至2009年末,江西全省共有文化产业机构11002个,其中文化部门2558个,其他部门或企业8444个,占总数的比重分别为23.25%和76.75%。

(二)生态工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工业的发展主要是以生态工业园区为载体的。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开发区(工业园)的建设,诸如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一批初具规模的开发区和特色园区的迅速发展,已成为促进江西省产业结构调整、新兴产业成长的主要推动力。

至2007年底,位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全省重点园区有17(全省重点园区33个),园区主营业务收入1849.2亿元,占全省重点园区主营业务收入68.85%,占全省园区主营业务收入的48.6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农业的模式选择和技术支持研究的开题报告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农业的模式选择和技术支持研究的开题报告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农业的模式选择和技术支持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鄱阳湖位于中国江西省北部,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约指定的重要湿地之一,也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面积约为3700平方公里。

鄱阳湖区拥有广泛的水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近年来也逐渐成为了中国重要的农业和渔业生产基地。

但是,长期以来的无序开发和保护不力,已导致该区域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的问题日益突出。

在这种背景下,低碳农业成为鄱阳湖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低碳农业是指通过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充分利用土地、水资源,减少农业生产中碳排放,降低浪费和污染,推动农业产业成为“绿色产业”的一种新模式,对于实现生态经济区的发展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将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农业的模式选择和技术支持展开探讨,旨在为该区域低碳农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1)低碳农业发展的意义及现状:首先阐述低碳农业的概念、特点、意义,分析目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农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2)低碳农业的模式选择:分析鄱阳湖区域的自然、人文、经济等特点,探讨实现低碳农业发展的模式选择,讨论“减排先行”、“资源化利用”、“循环农业”等模式的优劣,提出符合鄱阳湖区域实际情况的低碳农业模式。

(3)低碳农业的技术支持:根据鄱阳湖区域低碳农业模式的选择,研究该模式所应用的技术路线、技术手段和技术标准,探讨其实现的关键技术。

2. 研究方法(1)文献调查法:收集和阅读有关低碳农业方面的国内外政策、标准、标杆案例和文献资料,掌握低碳农业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情况。

(2)数据分析法:收集和挖掘鄱阳湖区域的生态、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数据资料,分析和评估该区域现阶段低碳农业的发展状况和现存问题,为合理选择低碳农业模式和技术路线提供参考依据。

(3)实证研究法:通过实地考察和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深入了解鄱阳湖区域低碳农业的生产方式、技术规范、政策措施等情况,并进一步验证所选择的低碳农业模式的可行性。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 九江学院, 江西 九江 3 20 ) 305
(i i gU iesy J n xJ j n 30 5 Jja nvrt,i gii i g320 ) u n i a u a

要: 生态农 业作为能够较好克服“ 口 资源一 环境” 人 一 矛盾的科 学发展模式, 逐渐成为实现农业可
持续发展 的最佳选择, 这将成为鄱 阳湖生态经济 区战略 目 标实现的有力支撑。鄱阳湖地 区应 当抓住国家建 立鄱阳湖生态经济 区和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大好机遇 , 发挥资源优势, 将空间布局和其他产业发展结合起 来, 积极争取优惠政策和措施 , 不拘于 自身生态农业发展方式和模 式选择, 敢于创新并探索促进鄱 阳湖地 区
1 发展理念制约 . 1 受所处的地理位置的影响,鄱 阳湖区的农业生
产者没有直接面对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长期
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四是观光农业开发模式不断创
新; 五是龙头企业快速发展; 六是农业生产新技术推 广步伐加快等 。但随着鄱 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快速发 展 ,也存在诸多制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发
展 的瓶 颈 。
受稳步发展思想的指引, 形成思想保守、 竞争意识缺
t n wi ed v lp n f te d sr sa dm a ee eg t f rs o g t rfrnil oiisa dm e s rs i t t e eo me t h ri u t e k n r ei e ot e eee a l e au e. o hh oo n i n c t p t p c n F r emo e t elc l h ud b raiea db ek h o g h e eo m e d lo c lgc l giu tr o ut r r , o ass o l ece t n ra tr u ht ed v lp n mo e fe oo ia rc l et h h v t a u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蔬菜生产现状及发展潜力分析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蔬菜生产现状及发展潜力分析
多种 农 作物 生 长 。
湖地 区既肩负着保护 “ 一湖清水 ”的重大使 命 , 又承载着
引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的重 要功能 。在新的历史时 期 , 国家战略全 局和长远发展 出发 , 从 为积极探 索经济与
生 态 协 调 发 展 的新 模 式 , 设 好 鄱 阳湖 生 态 经 济 区 , 我 建 为
我 国粮食 安 全 具 有 重要 作 用 。
近年来 ,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经济的冲击 , 蔬 菜生产发展较快 , 播种面积逐年扩大 , 蔬菜产业 已成为种 植业的主要产业之一 , 向区域化 、 并 基地化 、 商品化 、 产业 化的方向发展… 。鄱阳湖生态经济 区已成 为江西省乃至全 国的重要蔬菜生产基地 。
蔬菜产业升级、 持续 发 展 。
气候温暖,光热条件 良好 。年平均太 阳辐射总量为 4 8 6×
13/ 0J m,年 平 均 日照 时 数 15 2 lh c 80 1 O ,年 平 均 气 温 为
1.℃ , 0C的年 积 温 为 6 0 ℃ , 0 的年 积 温 为 7 5 > I c 31 ≥1 ℃ 5 4  ̄ 无霜期 2 2天( 。 53C, 6 d 受亚热带季风影响 , 1 年平均降水 量达 18 m 且 4 .%分布在 4 6月份 , 4 2 m, 6 3 ~ 有利于喜温性植 物 的生 长和种植亚热带林 木 , 农作物可一 年三熟 , 复种指 数达 2 8 4 %。素 以 “ 鱼米之乡”著称 , 是江西最 重要 的粮 、 棉、 油生产 基地 , 也是 国家重要 的粮食生产基地 , 对于维护
1 鄱 阳湖 区气候 温和 , . 3 生物资源丰富
鄱 阳湖 区位 于 北 纬 2 。 1 ~ 9 5 , 处 亚 热带 , 8 1 2。 1 地

鄱阳调研报告

鄱阳调研报告

鄱阳调研报告鄱阳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鄱阳位于江西省中部,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的主要腹地。

该地区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独特的自然风光,但在经济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深入了解鄱阳的发展现状和潜在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

二、调研目的我们的调研目的是全面了解鄱阳的经济状况、产业结构、农业发展、旅游资源等方面的情况,找出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措施。

三、调研方法我们采用了多种调研方法,包括实地走访、面对面访谈以及书面问卷调查。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与当地政府官员、企业家、农民以及游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互动。

四、主要发现和问题1.经济状况:鄱阳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主要以农业为主导,缺乏多样化的产业结构。

需要加强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2.农业发展:鄱阳拥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但农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农民收入低、农产品加工水平不高等。

需要加大农业技术培训和科技支持力度,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

3.旅游资源:鄱阳拥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但目前开发利用不够充分。

需要加大旅游宣传和推广力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

4.基础设施建设:鄱阳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加强,如交通条件不够便利、电力供应不稳定等。

需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并优化现有的基础设施。

五、建议和措施1.加强新兴产业发展:依托鄱阳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鼓励发展生态农业、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增加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2.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加大农业技术培训和科技支持力度,引入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

3.加大旅游宣传力度:制作宣传片、推出旅游特色产品,加强对外宣传,提升鄱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交通、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提升鄱阳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增强区域发展竞争力。

六、结论通过本次调研,我们深入了解了鄱阳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和措施。

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循环农业发展

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循环农业发展

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循环农业发展1. 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传统的农业模式已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对于粮食和农产品的需求。

同时,传统农业模式因为过度依赖化肥、农药等化学品,也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循环农业模式应运而生。

循环农业是一种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它通过回收再利用农业废弃物和有机物质,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作为循环农业的拥护者,我们认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一个非常适合发展循环农业的地方。

本文将探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循环农业的发展。

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概况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位于江西省南昌市东南面。

它是国务院指定的全国18个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

区内地理环境优越,气候温和,降雨相对充沛。

同时,区内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水资源,具备发展循环农业的天然优势。

特别是,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湖区内的渔业资源十分丰富。

通过发展循环农业,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鄱阳湖的丰富水资源和滋养湖区渔业资源的有机物质。

3. 循环农业模式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应用循环农业模式是一种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它通过再利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有机物质,实现了农业生态系统的自我循环。

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发展循环农业。

3.1 渔农配套模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渔业资源丰富,这为循环农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条件。

我们可以通过渔农配套模式,将种植农作物和养殖水产品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废弃物和有机物质的循环。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鱼粪来施肥,同时在养殖水产的同时逐步形成了废弃物的再利用。

3.2 水田循环利用模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拥有大片的水田,水田里的稻草和稻渣都是非常好的有机资源。

我们可以通过建立水田循环利用模式,实现农作物和有机物质的可持续利用。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稻草作为基础材料,开发制造各种生态农产品。

在生产过程中,废弃物和有机物质可以安全、环保地回归自然。

3.3 农村生态园模式建立农村生态园,鼓励农户在自己的农田里种植农作物和水果,开辟自己的小规模种养殖业,充分利用农田里的有机物质。

第2章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状分析

第2章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状分析

第2章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体系发展条件分析2.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区域概况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位于江西省北部,范围包括南昌、鹰潭、景德镇3市所辖县(市、区),以及宜春、九江、新余、上饶、抚州、吉安市的所辖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和鄱阳湖全部湖体在内,其中包含6个地级城市,6个县级市,19个县,共494个镇组成的城镇体系。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条件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行政区划以及主要社会经济指标 城镇 总人口(万城镇人口(万人) 镇(个数)GDP (万元) 财政收入(万城市化水(﹪) 建城区面总面积景德镇市45.79 37.02 5 196.07 15.14 80.85 72.84 423 九江市63.8 47.43 8 390.32 12.88 74.34 89.47 598 新余市92.24 32.86 28 403.94 25.7 35.62 50.5 1789 鹰潭市22.23 14.24 2 65.63 7.27 64.06 23.68 137 抚州市111.11 32.84 27 171.25 5.34 29.56 47.8 2122 南昌县97 23.29 16 255.51 23.96 24.01 30 1683.6 新建县71.5 16.2 19 148.35 9.22 22.66 26 2338 安义县27.7 7.6 10 45.62 2.83 27.44 6.55 665.4 进贤县81.4 14.1 21 148.11 5.41 17.32 25 19552 浮梁县28.3 3.6 17 49.02 3.62 12.72 5.8 2850.8 乐平市86.1 19.4 16 121.95 10.11 22.53 16.7 1982.8 九江县32.3 5.1 11 37.61 3.82 15.79 13.4 873 武宁县37.3 7.3 19 42.26 4 19.57 12 3506.6 永修县37.8 9.4 15 54.34 5.72 24.87 16 2035 德安县 23.1 11.8 13 27.4 3.16 51.08 15 863 星子县 27.7 4.6 10 22.73 2.6 16.61 7.2 719 都昌县 79.6 11 24 36.05 3.23 13.82 10 1988 湖口县 28.9 7 12 48.25 6.02 24.22 11.3 669.3 彭泽县 37.1 6.6 13 31.09 3.15 17.79 7.44 1542 瑞昌县 44.5 11.1 16 52.11 6.35 24.94 14 1423 余江县 37.6 7.5 11 32.9 5.07 19.95 10.5 937 贵溪市 59.5 16.2 18 154.83 19.01 27.23 20.6 2486 新干县 32.1 7 13 43.51 4.54 21.81 13 1252 丰城市 136.1 33.9 27 200.4512.09 24.91 36.8 2845樟树市54.3 15 14 118.03 12.83 27.62 19.5 1291 高安市82.1 21.7 20 92.67 8.67 26.43 20.63 2439.3 东乡县45.3 14.4 13 54.91 6.09 31.79 19.8 1264 余干县97.9 12.9 20 55.64 4.41 13.18 12 2371 鄱阳县155.7 21.4 29 67.45 3.9 13.74 19 4215 万年县39.5 7.5 12 42.39 3.69 18.99 10 1139.7 共青城市12 7.1 3 24.65 2.02 59.17 27 200 总计2050.07 662.37 494 4481.51 335.38 32.31 894.51 51220.7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面积为 5.12万km2,占江西省国土面积的30%。

(1)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圈现状分析

(1)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圈现状分析

(三) 候鸟减少问题

受鄱阳湖罕见低水位 影响,湿地面积缩小, 生物链在改变,生物 及越冬候鸟的数量也 在减少,2006年底至 2007年初,越冬候鸟 为46万羽,比上年同 期减少27万羽。
(四) 血吸虫问题
鄱阳湖还属于湖沼型血吸虫病疫区,血吸虫病仍然严重威胁着湖区群众 的生产生活,制约环鄱阳湖地区居民生存和发展,制约了沿湖地区经济。
• • • • •
• • • •
(二) 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潜力
• 1、广域开发条件优越。环鄱阳湖区位于国家主要开发轴长江开发轴和京九 开发轴的交汇处,区位优势明显,京九铁路、铜九铁路、昌九、九景高速公 路和计划中的九景衢铁路纵横交错。对外通达能力跨上新的层次,区外交通 发达。 2、水资源和鱼类资源丰富。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具有丰富的水 资源和水生物环境,水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3、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由于长期的泥沙淤积作用,形成了土质肥沃的鄱阳 湖平原,土壤肥沃,光照充足,耕作条件好。农产品量多质优,是我国重要 的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生态绿色食品具有明显的优势,粮、棉、油、 猪产量一直位居全省前列,形成了许多省优、部优免检产品,注册了一系列 著名品牌或商标。多项产品荣获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称号。 4、旅游资源丰富。历史上,鄱阳湖是从中原进入江西的要道,对长江流域 的经济文化交流起过重要作用和影响,发生在湖区的重大事件、事故传说、 名人轶事、民俗风情、湖光山色和候鸟栖息群,都具有宝贵的旅游开发价值。 5、发展水上物流业潜力巨大。鄱阳湖水资源丰富,通江达海,如鄱阳湖生 态水利枢纽工程能实现,将再现鄱阳湖水上运输繁荣。




三、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发展重点及其布局
省政府已确定了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范围:以环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强化三带,构进四区,构筑高层次的生态经济 圈。对应省提出的“三带”和主体功能区建设,从国土开发空间布局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可分为内核区域,中核区域和外环 区域。内核区域为湖内部水域、湿地,中核区域为沿湖乡镇,外环区域为县城及市(区)等。 构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保护和经济开发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要以生态为切入点,保护生态环境为着力点,以科 学发展为目标,遵循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 相应产业功能定位可为:内核区域以湿地保护、水产业、物流业及观光和文化旅游业为主导,中核区域以现代农业、生态林 业、生态休闲旅游业为主导,外环区域以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 生产力布局:科学测定环境容量及自然净化承载能力,根据不同区位的环境容量限额,制定相应的工业发展类型和规模。根 据环鄱阳湖地区及流域特点,耗水量大的化工类产业布局拟建在下游地区的湖口及彭泽县;鼓励企业入园,便于园区建污水处理 设施集中处理。 产业发展重点:立足于环湖地区的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生态工业、现代物流业和特色生态农业,现代教育产业和历史文化及 自然风光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 (一)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打造新型产业集聚区 工业发展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优化布局,促进产业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 业。充分利用鄱阳湖区风力资源,湖区有100万千瓦以上的发电风力资源,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充分发挥水资源优势发展造船业。 坚持工业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格局,大力提高工业在本区经济中的比重,培养工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以工业的发展带动经 济的稳步发展。不断完善环湖地区投资环境,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实施支柱产业基地化战略,全面提供工业竞争力。实施中 小企业集群化战略,发展特色产业园,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业,商贸会展业、休闲旅游业、文化创意业、 金融保险、楼宇经济及服务外包业等现代服务业。 (二) 加强宣传,联合做强旅游业 组织精品旅游路线,高规格、高起点建设名山名水名湖名城名村的品牌旅游区。加快湖区旅游景区建设,开发风力发电场、 江南独特沙山沙漠风光和水上游乐等新型景区,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建立具有水乡特色的旅游产业体系。力争在九 景衢铁路都昌段取名为鄱阳湖站,开设鄱阳湖论坛,加大鄱阳湖宣传力度,同时,争取鄱阳湖博物馆项目落户九江湖区县并启动 建设。 (三) 推进农业现代化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效益为核心,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数量型农业向质量、效益型农业转变, 加快特色生态农业的发展。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发挥鄱阳湖大型商品粮基地的作用,加快渔业发展。按照全面提升渔业的 综合生产能力和渔业经济的综合竞争力的要求,配套建设水产品加工体系。大力发展经济作物。调整林业经营结构,保护生态公 益林,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全面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畜牧业发展。充分发挥草山坡草洲潜力,发展草食家禽养殖。配套建设 加工基地,加快推进产业化进程。根据保护生态的要求,大力提倡测土配方施肥、科学用药,减少农业及渔业面源污染。大力实 施沙山治理和水土保护工程,植树造林,兴建生态公益林。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现代农业的SWOT分析及空间布局研究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现代农业的SWOT分析及空间布局研究

路在此 交汇 , 昌九 、 景 、 九 景鹰 、 昌厦 高速 公路 纵横 交错 , 南 昌 昌 北 国 际 机 场 正 向 成 为 等 级 最 高 的 4 级 机 场 目 标 迈 E 进 。当前 , 域 内 形 成 了 以铁 路 、 速 公 路 和 长 江 水 路 为 主 区 高 干线 的现 代交通 网络 , 接武 汉城 市 圈 , 上 下连 皖江城 市 带 , 进 而承 接长三 角的辐 射 , 为促 进鄱 阳湖 生态 经济 区农 业生 产 要素 和市 场要素 流动提供 了 良好 的条件 。 2 自然资源 十分 丰富 。 . 一是 土地资 源 占全省 比重大 。 鄱 阳湖生态 经济 区 土地 面积 4 2 8 m。 5 2 k ,占全 省 的 2 . , 71 其 % 中:耕地 8 8 1h 占全 省 的 3 . ;农 作 物 播 种 面积 44 6m . 99 % 23. 亩 。 955万 占全省 的 3 .%。二 是水资 源十分充 足 。鄱 阳 71 湖天然 容量达 30亿 m 以上 , 蓄长 江中上游 和江西 五大 0 , 调
达 26k 。 2 2 m .共 有 鱼 类 1 6种 , 占 我 国 淡 水 鱼 类 种 数 的 3 1. %. 长江 水 系鱼 类种 数 的 3 . %, 江西 鱼类 种数 63 9 占 66 占 7
湖清 水 ” 战略 问题 . 的 又充 分 考虑 到 了江西 经 济 的崛 起 和 发 展道路选择 问题 。研究鄱 阳湖生 态经济 区现代农业 的发 展 及空 间 布局 , 仅 关 系到 环鄱 阳湖 区 的生态 保 护 、 不 江西 在 中部地 区崛起 和 国家粮食 安全 , 对于 区域 内现 代农 业建 设 以 及 全 省 农 业 、 村 经 济 发 展 也 具 有 十分 重 要 的 意 义 。 农

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农业的发展

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农业的发展

地资 源丰富 , 可拿 出一 部 分 山地 用 来 种植 能 源 植 物 ( 如
南酸 枣 、 马尾松 、 湿地 松 、 树 、 桉 油茶 、 桐 、 油 乌桕 树 、 苦槠 、
碳 农业
鄱 阳湖是我 国最大 的 淡水 湖 , 是 江 西人 民的 也
板栗等)在一些休闲( ; 未利用) 田, 农 可种植甜高粱 、 木

要 : 鄱 阳湖 生态 经济 区 已成 为 国家战 略 。低碳 农 业是 为应 对 全球 气候 变化 、 少温 室气 体排 放 而提 出来 的新 的 建设 减
农 业 可持 续发展 模 式 。发展 低 碳 农 业 , 推进 鄱 阳湖 生 态 经济 区建 设 的 重要 内容 。本 文 对 农 业 在 建设 鄱 阳湖 生 态经 济 区 中 是 的重要 作 用 、 展低 碳 农 业在 推进 鄱 阳湖 生 态经 济 区建 设 中的 现 实意 义 , 发 以及 推 进 鄱 阳 湖 生 态经 济 区低 碳 农 业 发展 的战 略 对
3 推 进 鄱 阳湖 生 态 经 济 区低 碳 农 业 发 展 的 战 略
对策与措施
31 制定 发展 战略 . 制 定鄱 阳湖 生 态经 济 区低 碳 农 业
显抑制农田杂草生长, 从而对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起
促 进作 用 。 很 显 然 , 秆 还 田是 一 项 重 要 的低 碳 农 业 秸
之~ 。

境污染 , 因而对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具有直接作用。
第三 , 碳农业是 优 质安 全型 农业 。 由于减 少 了农 低
用 化学 品的使用 , 特别是通 过推 广 “ 生态 减灾 ” 技术 与措 施 , 大大 减 少 或基 本 做 到 不 使 用 农 药 、 可 除草 剂 等 “ 有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柑橘园基于生态调控的绿色高效循环农业模式构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柑橘园基于生态调控的绿色高效循环农业模式构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柑橘园基于生态调控的绿色高效循环农业模式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和鄱阳县之间,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鄱阳湖畔生态农业示范区之一。

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柑橘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柑橘园基于生态调控的绿色高效循环农业模式成为了当地农业发展的新趋势。

本文将深入探讨该模式的构建和发展,探讨环保农业的重要性和前景。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柑橘园的发展现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一个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气候适宜,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

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柑橘园成为了当地农业的主要产业之一。

目前,柑橘园的总面积达到数千亩,种植规模逐渐扩大,产量不断增加,成为了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随着农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农药过度使用和水资源过度开采等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传统农业模式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带来了严重影响,迫切需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1. 生态调控技术的引入传统农业中的化肥、农药使用过多,给土壤和环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为了打造绿色高效的农业模式,在柑橘园的种植过程中引入了生态调控技术。

生态调控技术是指通过生物、生物化学、生理生态和农业生态学等科学原理和方法对病虫害进行综合治理,减少对农作物的危害,增加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一种农业技术。

通过使用生态调控技术,农民可以减少对化肥、农药的使用,并且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减少对土壤和环境的污染,减少对农产品的残留,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2. 循环农业模式的构建循环农业是指利用生态系统原理和方法,通过循环利用生产、工农资料、保障农业生产中的生态环境,使资源能够循环利用,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柑橘园种植过程中,农民们通过循环农业的模式构建,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循环农业模式主要包括有机肥料、秸秆还田、土壤改良、生态保护等多种措施。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减少土壤的污染,促进土壤的更新和恢复,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保肥能力,实现土壤生产力的可持续利用。

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张爱云徐慧茗来源:《南方农业·下旬》2014年第10期摘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基于此,将绿色科技与鄱阳湖生态农业的发展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提出了如何利用绿色科技推动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农业;绿色科技;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0--3生态农业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自20个世纪80年代以来,江西省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尤其是生态农业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尽管如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的发展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要加大绿色科技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的现状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对实现江西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江西省重要的农业产区,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农村地域比较广阔,农村人口众多,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区已经初步形成具有一定区域特色、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农业产业板块,其为促进区域农业增收、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1]。

近年来,在中央和江西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下,在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的指引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的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的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农业的产出效率不断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农民的收入有了较快增长;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势态良好。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1.1 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比较低尽管目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有一些龙头企业对生态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但是从总体上来看,这种农业龙头企业数量还是偏少的。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状况评价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状况评价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状况评价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稳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状况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较快,对政府支持政策总体评价较好,但也存在经营农产品生产单一,经营规模较小,带动农户的能力较弱等问题,提出推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拓宽融资渠道等对策建议。

标签:发展评价;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一、引言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稳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充分激发农村生产要素潜能;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江西“十二五”规划的龙头,是江西“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的重要载体。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破解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对江西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本研究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提出对策建议,为进一步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二、文献综述John.H.Davis和Roy.A.Goldberg(1957)提出农业产业化就是农业在产供销三个环节的有机结合,将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运输、销售的大型工商企业定义为农业综合经营体[1]。

综观已有文献,有以下因素影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Stuart(1992)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交易成本是决定美国食品产业中垂直协作程度的重要因素[2]。

James(1993)认为农场主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加大工业品投入,这些都加速了农业产业化进程[3]。

鄱阳经济调研报告

鄱阳经济调研报告

鄱阳经济调研报告鄱阳经济调研报告鄱阳是江西省的一个县级市,位于江西省中部。

经过对鄱阳市经济的调研,我们得出以下结论:一、鄱阳的主要经济支柱是农业。

鄱阳市的农业主要种植水稻、红薯、豆类等作物。

其中,水稻是最主要的农作物,占据了鄱阳市农业产值的很大比例。

鄱阳市的气候和土地条件非常适合水稻的生长,因此水稻产量较高。

此外,红薯和豆类的种植也是鄱阳市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当地农民提供了丰富的经济来源。

二、鄱阳市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潜力巨大。

鄱阳市有着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但由于缺乏农产品加工技术和设备的支持,很多农产品都无法得到有效利用。

因此,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具有很大的潜力。

通过加工农产品,可以增加其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并且可以延长农产品的保鲜期,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政府应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农民将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在产业链的延伸上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

三、旅游业是鄱阳市的新兴产业。

鄱阳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具有较大的旅游发展潜力。

目前,该市已经建成了一批标志性的旅游景点,如庐山、鄱阳湖等。

这些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度假。

同时,鄱阳市还可以开展农家乐等旅游业态,将农业、旅游业有机结合,打造特色旅游产品,提升鄱阳市的旅游品牌形象。

政府应加大对旅游业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保障,吸引更多的游客来鄱阳市消费,推动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四、鄱阳市的交通基础设施亟待改善。

鄱阳市交通发展相对滞后,靠近河流的乡村交通条件较为落后,交通设施比较简陋。

这给当地居民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也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因此,政府应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修建更多的公路、桥梁等交通设施,提高交通的便利性和通达性,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综上所述,鄱阳市的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潜力和问题。

通过对农业的加工、旅游业的发展和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可以进一步推动鄱阳市的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考察报告[五篇范文]》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考察报告[五篇范文]》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考察报告[五篇范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考察报告摘要。

为了学习借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先进经验,加强两地交流合作,加快南阳市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建设进程,学习考察组不久前赴江西省考察学习。

考察组认真了解、学习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有关情况和经验做法,与江西省鄱湖办等有关部门和领导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为了学习借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先进经验,加强两地交流合作,加快南阳市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建设进程,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南阳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建设推进工作小组组长刘朝瑞,带领由市发改委、市财政局、西峡县政府、淅川县政府有关人员组成的学习考察组,不久前赴江西省考察学习。

考察组认真了解、学习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有关情况和经验做法,与江西省鄱湖办等有关部门和领导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其间,考察组对南昌市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共青城、景德镇、婺源等地的高新技术产业、生态文明、产业转型升级、生态乡村等发展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概况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江西鄱阳湖为核心,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重要战略构想的经济特区。

国家规划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世界性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

生态经济区规划建设范围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总面积5.12万平方公里。

全区以不到全省1/3的面积,承载了近一半的人口,创造了近60%的经济总量。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推进情况《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是江西省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规划》批复实施两年多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

一是国家战略的王牌效应充分显现。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在成为江西吸纳资金、技术、人才等各方面支持的“金字招牌”。

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状况研究

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状况研究

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状况研究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状况研究生态环境污染、人口问题等一系列严峻问题也凸显出来,这些问题的产生也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发展的列车也在高速行驶着,但是人们逐渐忽略了身边赖以生存的环境问题以及社会问题。

通过对鄱阳湖经济生态区中德安县农业发展状况进行调研、研究,文章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中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同时给出农业发展对策的建议。

着重解决关于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不恰当的问题。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发展对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一、引言(一)选题背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生态环境污染、人口问题等一系列严峻问题也凸显出来,土地耕地的占用滥用、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的产生也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显得尤为迫切。

1990年,西方部分国家提出了基于生态发展理念建立的新型发展模式,其中以产业发展、工业发展为模式展开的循环经济理念因其既顺应了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科学发展观,又兼顾了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的效应而得到广泛关注。

由此,现代农业发展状况、对策研究这一课题被提出,研究农业生产、自然和经济如何达到和谐统一成为诸多学者关注和研究的方向。

鄱阳湖作为全国最大的淡水湖,在生态农业探索进程中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1.研究目的本文主要运用优劣势对比分析,辅以经济生态区周边县市德安县的农业生产资料和经济数据,分析德安县农业发展规划制度下的优势点,客观地将环境与经济结合起来,具有交叉融合性。

同时对我国南方农业发展现状和历史进行客观分析,将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概念和新型农业的理念进行阐述和分析,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论证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化农业的不足和对策,以期促进区域循环发展、可持续良性社会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2.研究意义本课题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着重选取较为代表性的德安县农业产值数据,根据现有观察到数据及其对策进行研究,一定程度上优化生态产业结构,响应“中部崛起”的号召和“生态兴省”的目标,为农村经济、生态提供新思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作者:————————————————————————————————日期: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以江西省乐平市乐港镇谢家村蔬菜种植业发展为例党十七大精神提出,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要以促进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途径,加快发展步伐,努力把鄱阳湖地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乐平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38个县(市、区)之一,1992年9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属江西省计划单列市。

是江西最大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全国有名的“江南菜乡”,素有赣东北“聚宝盆”之美称。

乐港镇位于乐平市西南郊,西邻波阳县,南靠万年县。

2007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完成82800万元,财政总收入完成154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4530元。

乐港镇是国家定点无公害万亩蔬菜基地,常年反季节各类蔬菜销往全国各地,随着蔬菜基地的建成和钢架式大棚的普及,蔬菜年总量达22万吨,总产值2.8亿元;铁路皖赣线及公路田乐线、老206国道、乐安江河流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捷;境内有丰富的煤炭、海泡石、铁矿石、石灰石等资源。

因此,我下定决心开展对乐平市农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结合乐平市乐港镇里汪、余家、大路边等村,深入分析谢家村蔬菜种植业的发展现状。

一、谢家村蔬菜种植业发展现状1、蔬菜品种多、产量大、销路广。

谢家村人口约1780人,谢家村地少人多,耕地面积约600亩,常年种植反季节蔬菜,品种优良,其中大量培植特色蔬菜,如:辣椒,茄子(图1)。

谢家村所产蔬菜商品率高达90%以上,除市内供求,远销广东、上海、深圳等地及鄱阳、德兴、九江等周边地区。

2005年至2009年全村蔬菜平均年产量为约2200吨,以 4.3%的年增长率飙升。

图1:蔬菜按季节分类四季蔬菜茄子、辣椒、豆萁、川香、青菜、四季葱,韭菜等双季蔬菜东北豆、莴苣等单季蔬菜地瓜、冬瓜、黄瓜、西湖、苦瓜、韭菜花、大白菜、花菜等2、家庭经营为主,农业基础好,政府支持力度大。

蔬菜种植过程中,以家庭经营为主,使用少量农药,大量有机肥、农家肥。

以传统经验为依据,以实际情况为基础。

种植经验属时代累积型,代代相传。

2008年下旬被列为新农村建设区之一,政府出台大量积极有效的扶持政策。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鼓励种植大棚蔬菜,支助配套设施,钢架式大棚建设开始普及,抗旱井在原来5口的基础上新增2口。

3、农业合作化初具规模,打造品牌蔬菜。

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成立农村合作社,2008年5月民望蔬菜产销合作社。

合作社经营为社员和周边菜农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具体分为生产技术科、植保科和营销科。

并主动与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农大、江西农大等科研院校联系,积极搭建产销研合作平台,先后开展专题讲座,得到社员和周边菜农的大力支持。

社员共有496户,种植蔬菜1800余亩,并带动周边菜农1120户,年产销蔬菜一万多吨,在国内外蔬菜市场小于名气,复种指数高达400%,为“寒冬辣椒红,阳春地瓜白,炎夏香芹翠,金秋莴笋绿”增添色彩,一年四季菜地都摇曳生姿。

并在今年4月28日,成功注册了“引擎牌”蔬菜商标。

二、分析谢家村蔬菜种植业发展的限制因素1、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抗风险能力低。

当地地蔬菜种植方式为粗放型,受自然影响比较大,谢家村在亚热带季风区,复种指数高,耕地以旱地为主,土壤肥沃,适合蔬菜种植,季节性的干旱、洪涝灾害等频频发生,对蔬菜产量和质量影响很大。

90%以上的菜农生产经验丰富,以传统种植方式为主,机械化水平低,不利于蔬菜种植业规模化生产,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2、人力、土地资源利用率低。

谢家村人均土地少,依旧以家庭为单位从事蔬菜种植业为主,生产力水平低。

青壮年多外出务工,中老年在家务农且不及全村总人口数量的三分之一(图2、3)。

谢家村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不重视教育,蔬菜种植业劳动力出现断层,劳动力在数量和质量上没有保证,导致土地荒废现象不断增加,加之随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不合理的开发土地资源,耕地面积还将继续减少且出现局部污染和沙化。

图2:谢家村人口调查(共1780人)16% 19-34岁12%35-4911% 50-599%60岁52% 0-18岁图3:谢家村菜农人口调查(约500人)2%19-34岁19% 60岁以上44%35-49岁35%50-59岁3、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劳动生产率较低,农业集约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不高的问题依然突出。

尽管近年来政府加大对扶持力度,资金相对短缺,技术含量低,2008年谢家村被列为新农村以来,政府投资20万元,协助成立民望蔬菜产销合作社,定期开展蔬菜种植培训课,提供种植技术交流平台。

开通减税免税渠道,鼓励小型团体主要负责蔬菜外输,扩大市场取得初步成效。

然而远达不到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

目前为止,乐港镇只有两个小型的蔬菜产销合作社,菜农参与率不高,且带有宗族色彩,合作社的管理层科技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中老年阶层中有一半以上是半文盲。

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以传统种植方式为主,机械化水平低。

水利工程方面,特别是在旱季,灌溉设备常常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整体上不能满足农业发展需求。

4、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惠农政策的落实还处在计划阶段。

农业是人类生存延续的根本,是经济社会的基础。

十一五以来,国家高度关注“三农”问题,保持农业农村经济社会较快发展, 特别是“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始终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农业改革。

国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但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为实现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生态的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宏伟目标,加快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之一就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近年来,乐平经济迅速发展的成就有目共睹,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在谢家村新农村建设过程中,2007年后,菜农纷纷把自家蔬菜运往批发市场,收入可观。

02年-08年,农民收入平均年增长率为24%。

08年-09年,菜民收入增长45%(图4)。

但很大程度上是经济膨胀,物价上涨的影响。

楼房栋栋突起, 75%的家庭有机动车,青年常年外出务工,年头年尾回家的局势没有改变,实质幸福指数处于停滞状态。

受资金短缺和村民传统观念的影响,自来水工程,修水泥公路,公交到家,专门负责门前卫生三包“脏、乱、差”的等惠农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断断续续,没有取得大的成效。

虽然农村医疗合作参合率高达98%,但只限于医疗,对于投资财产等方面的保险还在规划中,不利于提高农民参与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的积极性。

曾形成专门的娱乐群体,如:腰鼓队,也由于组织不善,大多自行解散或名存实亡。

三、对当地农业发展前景的几点思考国务院指出,要把鄱阳湖区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实施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贯彻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的重大举措,促进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推动这一地区科学发展。

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开发区作为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试点,以保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达到中部崛起的目的。

总体上看,谢家村自然条件好,蔬菜品种多,产量大,质量高,商品率高,具有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的先天优势。

然而劳动力生产率不高,科技含量低,农业高端设备紧缺,机械化水平低,土地结构不合理,耕地质量下降,所以扩大优势,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势在必行。

1、发展生态农业,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污染需要重视,始终坚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要加强农业科技开发,特别在化肥农药污染这一块要下大气力。

只有解决农业自身污染,科学合理农业生产,才能真正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中提出的“科技进步、环境友好、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目标。

谢家村的蔬菜种植以传统方式为主,长期不合理耕种、使用化肥,土地沙化的现象不断增加。

对此,提高科技文化水平,先进种植技术的引进和在创新迫在眉睫。

2、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资金短缺。

除靠国家、省级政府高度重视鄱阳湖生态经济建设,在资金、技术、政策上的大力扶持之外,应该积极鼓励富农投资,现在多数富裕农民将手中余钱用于改善生活条件、盖房、购置电器等等,或者存入银行,很少用于农业生产投入的扩大。

扩大农民农业投资,组织合作社扩大农业生产等多种形式加大农业投入。

是解决资金短缺的重要途径,大大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图4:谢家村菜农平均收入(元)14504578 7560 11000 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2002 2005 2008 20093、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产业化经营。

突出“江南菜乡”品牌效应,继续推进蔬菜“百千万”工程。

引进外资,加大农业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加快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以产业化、集约化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

乐平市政府给予大力支持为谢家村壮大蔬菜种植业的发展队伍提供可能。

据瓷都晚报报道,乐平工信委声称:绿色食品及蔬菜加工产业有望成为“十二五”期间做大做强的八大产业之一。

形成蔬菜的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势在必行。

到2015年,通过招商引资,启动对蔬菜、农副产品及水产品加工业,实现总产值15亿元,利税逾1亿元。

4、受全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的影响,农民工二次回流的现象趋于普遍化,依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工资性收入增长呈放缓趋势。

对此,积极搞好外出农民工技能培训,在就业创业培训、小额贷款担保、税收优惠政策等帮扶上下功夫,引导返乡农民工创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吸引青壮年返乡从事相关农业活动,缓解回城务工的就业压力,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

5、解决农村的教育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从思想上改变传统观念才能扩大农村合作社规模,使菜农积极主动向合作社组织靠拢。

政府要加大对蔬菜种植技术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合作社和村委会的组织管理能力。

撰写人:徐秋慧指导教师:曹蓉玫时间:2010-1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