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德国闪电战理论

合集下载

德国的闪击战纳粹德国的战略之道

德国的闪击战纳粹德国的战略之道

德国的闪击战纳粹德国的战略之道德国的闪击战是二战中纳粹德国所采用的一种战略方式,以其高效和迅猛的特点而闻名。

闪击战战略极大地改变了当时战争的形式,并在德国的欧洲战场上取得了重大胜利。

本文将对纳粹德国的闪击战战略之道进行探讨。

一、闪击战战略的起源闪击战战略源于德国军事思想家的理论和战略构想。

在一战后期,德国赢得了一系列战役的胜利,因此军事指导者开始反思战争战略并寻求新的战术根据。

他们提出的构想和理论为后来的闪击战战略提供了基石。

二、闪击战战略的特点1. 聚焦集中力量:闪击战战略注重将有限的兵力集中在敌人的一个弱点上,通过突袭、迅速推进和直接攻击来达到战场的消灭敌人的目的。

2. 速度和机动性:闪击战战略中,德国军队以迅猛的速度和高度机动性行动,力图在短时间内快速占领敌方的要点、战略资源和重要城市,以达到战争的胜利。

3. 突袭和突围:闪击战战略的核心之一是进行突袭行动,通过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方向展开突然袭击,瓦解敌人的防线,使其处于混乱之中。

同时,通过突围行动,使自身军队能够快速推进,取得战场斗争的主动权。

4. 协作和指挥:闪击战战略强调军队内部的紧密协作和高效指挥。

德军在实施战术时,将空中部队和装甲部队与步兵相结合,实现陆空一体的战场指挥,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各兵种的优势。

三、闪击战战略的应用1. 波兰战役:闪击战战略在波兰战役中首次得到大规模应用。

德军迅速渡过维斯瓦河,配合空军的轰炸和进行快速机动,几乎在短短一个月内征服了整个波兰,这也是闪击战战略的首个成功应用。

2. 法国战役:闪击战战略在法国战役中达到了巅峰。

德军采用火力压制和机动突击战术,通过突破法军防线、突围和环形包围的战术手法,最终占领了巴黎,使法国迅速失去抵抗能力。

3. 其他战役:闪击战战略还在挪威战役、丹麦战役、比利时战役等战役中得到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胜利。

纳粹德国以其高效的闪击战战略,迅速占领了欧洲大陆的大部分地区。

四、闪击战战略的影响纳粹德国的闪击战战略极大地改变了当时战争的形式,对之后战争指导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波兰战役纳粹德国的闪电战

波兰战役纳粹德国的闪电战

波兰战役纳粹德国的闪电战1940年9月1日,纳粹德国对波兰发动了一场近乎毁灭性的进攻,这个战争成为了二战的开端,也被称为波兰战役。

纳粹德国以其运用了一种极为有效的战术,即所谓的“闪电战”,使得波兰军队难以抵挡,不久便被德国占领。

本文将探讨纳粹德国在波兰战役中采用的闪电战战术的详细过程和效果。

第一阶段:波兰的准备不足波兰战役前,波兰军队长期以来担心与德国发生冲突,但对德军的实力似乎心存侥幸。

相比之下,纳粹德国则在军事装备、筹划和战略思维等方面做足了功课。

纳粹德国的军队具备了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如坦克、机枪、战斗轰炸机等。

此外,德国还采取了新颖的装甲战术和机动作战战略,这为他们在波兰战役中的闪电战提供了有力支持。

第二阶段:德国的闪电战展开9月1日,纳粹德国向波兰境内发动了猛烈的进攻。

德国凭借强大的空军控制了战场的制空权,其战机不断轰炸并瘫痪了波兰的重要交通枢纽。

德军还大规模使用了装甲车辆和坦克,迅速突破了波兰的防线。

这种闪电战战术使得波兰军队措手不及,无法有效抵御德国的进攻。

第三阶段:波兰尝试抵抗尽管波兰军队在装备和战略层面上明显不敌纳粹德国,但他们仍然尽力进行了抵抗。

波兰军队利用自己熟悉的极地地形设置了一系列防线,并采取了游击战等非常规战术,力图消耗德军的实力。

但是,由于德国的快速机动和军事优势,波兰军队的抵抗很快被德国所摧毁。

第四阶段:波兰的投降与影响经过一个月的激烈战斗,波兰军队在1940年9月27日正式投降。

波兰战役的结束标志着纳粹德国闪电战的胜利,也奠定了德国在二战初期的强大地位。

这场战役还引发了国际社会的震惊和关注,世界各国更加意识到纳粹德国的军事实力和侵略野心。

结论波兰战役中,纳粹德国采用的闪电战战术显示了其在战争中的优势。

德国军队的快速机动、精确打击和空中优势为他们在波兰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同时,波兰军队的不足以及缺乏对德国闪电战战术的了解也使得他们在战斗中处于被动和劣势的境地。

二战德军闪电战战术全面分析,虽然厉害但仍有两个致命弱点!

二战德军闪电战战术全面分析,虽然厉害但仍有两个致命弱点!

二战德军闪电战战术全面分析,虽然厉害但仍有两个致命弱点!本文旨在:追忆、解读、揭秘历史,绝无宣扬纳粹主义精神或其他用意,请勿曲解。

谢谢!二战德军闪电战战术全面分析虽然厉害但仍有两个致命弱点!闪击战又名闪电战,出自于中国古代兵法《孙子兵法·风林火山》,原典《孙子兵法·军争篇》:“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闪击战例数不胜数,日本名将武田信玄更是对《风林火山》顶礼膜拜,而真正将闪电战发挥到极致的,却是两千多年后的希特勒。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初期,世界各国还停留在一战时期的阵地战和消耗战,而希特勒和古德里安等德军将领却主张,应将德国陆军和空军集中使用,象黑夜里突然出现的闪电一样地打击敌人。

自1939年9月闪击波兰开始,德军27天征服了波兰,1个小时拿下丹麦,23天征服挪威,5天征服荷兰,18天攻克比利时,39天征服了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

为了检验闪电战的效果,波兰便成为了闪电战威力的试金石。

1939年9月1日4时40分,德军用6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和4个摩托化师,在一马平川的波兰西部,势如破竹般撕破了波军6个集团军约80万大军的防线。

德国装甲部队与空军构成的快速纵深挺进力量,将数量庞大的波军迅速撕裂、合围,至1939年10月5日,波兰战役即告结束。

波军6.63万人阵亡,13.37万人受伤,91.1万人被俘,而德军仅阵亡10600人,受伤30300人,失踪3400余人。

面对闪电战开山之作波兰战役的辉煌战果,希特勒和他的将军们心里有底了。

在紧随其后德国入侵挪威和比利时、荷兰、法国的战役中,德军都采用了闪电战和类似闪电战的战术,即大规模集中运用坦克和机械化部队,与航空兵和伞兵高度协同作战,实施突然攻击、快速突破、纵深迂回包抄,这种作战形式后被称为''闪电战''。

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时再次使用了闪电战,同样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众所周知,苏军面对德国人的闪电战,付出了难以承受的损失和恐怖的伤亡数字。

波兰战役希特勒的闪电战计划

波兰战役希特勒的闪电战计划

波兰战役希特勒的闪电战计划波兰战役:希特勒的闪电战计划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希特勒的纳粹德国以其“闪电战计划”闻名于世。

其中,波兰战役是其计划的重要一环,成为纳粹德国快速扩张势力的起点。

本文将就希特勒的闪电战计划以及其在波兰战役中的运用,进行深入探讨。

一、希特勒的闪电战计划简介希特勒的闪电战计划,也被称为“布鲁塞尔纲领”,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制定的战略计划。

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快速、集中的军事力量,突破敌方防线、迅速占领关键地区,以达到迅速战胜敌人、牢固控制领土的目的。

这一计划深受孙子兵法中的“以少胜多”战略思想的启发,并在战争中取得了巨大成功。

二、波兰战役中的闪电战计划运用波兰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早展开的军事行动之一,也是闪电战计划在实战中的首次应用。

纳粹德国通过对波兰的迅速攻击,展示了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战略执行能力。

以下是希特勒在波兰战役中采取的一些重要战略和战术:1. 谨慎的准备工作希特勒在波兰战役前,充分准备了作战计划、兵力部署以及后勤保障措施。

通过充足的物资储备和对军事装备的提前保养,纳粹德国的军队在战场上展现了高度的战斗力和机动性。

2. 突袭式进攻波兰战役中,纳粹德国采取了突袭式进攻的战术。

他们利用空中和装甲部队的优势,迅速突破波兰的防线,从而打乱波兰军队的指挥系统和防守部署。

这种突袭式的战术不仅使纳粹德国能够快速占领战略要点,而且使波兰军队失去了反击的机会。

3. 信息战和心理战纳粹德国在波兰战役中善于运用信息战和心理战手段,通过对波兰境内的广播、传单等媒体进行宣传,瓦解了波兰民众和军队的士气,削弱了其抵抗意志。

4. 敌后战略破坏为了削弱波兰的摇摆政府和抵抗力量,纳粹德国派遣特工进行敌后战略破坏。

他们在波兰各地策动起义、破坏交通设施和关键设施,并与波兰政府进行恶性斗争,进一步加速了波兰政府的溃败。

三、闪电战计划的影响纳粹德国通过波兰战役成功地展示了他们的闪电战计划。

二战中德国实施“闪电战”的原因

二战中德国实施“闪电战”的原因

二战中德国实施“闪电战”的原因一、不利因素1、地理环境。

德国处于欧洲中部,战略上受对手盟国的包围,一旦开战,势必两线作战。

德国要取胜,不能平分兵力,两个拳头,左右开弓,否则是死路一条。

因为盟国的经济和军事潜力大大优于德国。

德国必须在对方来不及完全动员其潜力之前,迅速在一线打败最危险的敌人,再回过头来对付另一线上的敌人。

2、军事条件。

德国自身作战力量和经济条件在经过长期努力之后仍无法适应两线同时作战之要求。

事实上,即使到大战爆发时,德国军事力量对东西方假想之敌的联合力量还占明显的劣势。

德国有103个师,3200辆坦克、2500架飞机、10260门火炮;而英法波三国有147个师,3200辆坦克,3960架飞机、12200门火炮,另外,苏联还有98个师和5个旅,共200余万兵力以及大量武器。

这就是说,大战爆发时,德国的武器力量也未能做好和相当强大的对手进行两线作战的准备。

3、经济条件。

大战前夕的德国作战经济条件和准备存在着明显重大的缺陷,也经受不住两线同时作战的严峻考验。

尽管德国的战争准备比西方大国提前4—5年,从1936年实行第一个“四年计划”时就已开始,而且暂优于其他国家。

但德国在经济资源方面的先天不足,使它处于比盟国不利的地位。

据统计,德国原料的自给率仅达40%—60%,战时所必需的32种原料,有27—28种均仰给于外国。

1939年9月,德国的工业还严重依赖进口,需要输入99%的铁矾土、80%的橡胶、70%的铜、90%的锡、95%的煤、50%的铅,等等。

至于石油更不用说,第三帝国实际上不拥有石油资源。

4、战争的非正义性。

希特勒发动的战争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从一开始就遭到世界人民的反对。

所以从战争开始,希特勒最害怕的事情就是爱好自由的各国人民联合起来。

因此,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在外交上采取欺骗手段、制造矛盾、混水摸鱼,分化反法西斯国家,趁各国未能实现联合之际,集中强大兵力,用闪电战逐一击破。

另一方面,希特勒对其控制下的人民也很不放心。

二战中的军事战略

二战中的军事战略

二战中的军事战略二战是20世纪最重要和规模最大的战争之一,也是军事战略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在这场战争中,各国采取了不同的战略来实现胜利。

本文将对二战中的军事战略进行探讨,包括德国的闪电战、苏联的战略退却、美国的岛屿跳跃战略等。

1. 德国的闪电战德国的闪电战(Blitzkrieg)战略是二战中最具代表性的军事战略之一。

这种战略强调快速、集中、突然的攻击,以迅速击溃敌军,突破敌防线并迅速占领目标地区。

德国在二战初期使用闪电战战略迅速占领了波兰、法国等国家。

这种战略的核心是机械化部队的运用和空中力量的支援,通过迅猛的进攻打破敌方防线,形成战略性突破口。

2. 苏联的战略退却苏联在二战初期面临德国的强大进攻,采取了战略退却的策略。

苏联军队在德军的进攻面前,进行有条不紊的战略退却,以保护自己的主要城市和重要资源地区。

这种战略的核心是放弃较为无利的区域,集中军力进行有组织的反攻。

通过战略退却,苏联赢得了时间来调整和加强自己的军事实力,最终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击退了德军。

3. 美国的岛屿跳跃战略美国在太平洋战场采取了岛屿跳跃战略,这是一种积极推进的军事战略。

美军从岛屿上建立起空军和海军基地,然后向目标岛屿推进,以逐步孤立和削弱敌军力量。

这种战略的优势是能够避免直接与敌军进行长期而血腥的战斗,同时可以有效利用美国的海军和航空力量。

美国采用岛屿跳跃战略成功地夺取了关键岛屿,例如瓜达尔卡纳尔、塞班岛等,最终将日本困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除了上述三个例子,还有许多其他国家和地区在二战中采取了各种不同的战略。

例如,英国利用其海军优势保护本土,苏联通过严密的防线和人海战术阻挡德军,日本实施太平洋防线等。

这些战略的实施与战争的发展和情况息息相关。

总结起来,二战中的军事战略包括德国的闪电战、苏联的战略退却、美国的岛屿跳跃战略等,这些战略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战争的走向和结果。

军事战略的选择和实施是取决于各国的实际情况和军事力量的优劣,而战争的结果也是多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试论波德战争中德国的闪击战

试论波德战争中德国的闪击战

试论波德战争中德国的闪击战摘要:闪击战是纳粹德国在其发动的二战中采用的主要作战方式,且在大战前期肆虐一时,屡屡获胜,其中所蕴含的理论至今仍具历史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以波德战争为例,试着分析德国闪击战的特征,并提出几点应对方法。

关键词:闪击战;德国;波兰;特征;应对方法戴耀先先生将闪击战的含义概括为:“主力隐蔽集中和展开于主要突击方向上;不宣而战,集中强大的装甲兵团,在强大的航空兵支援下,突然、迅速地突破敌人防御,分割并围歼敌人集团,向敌人纵深快速推进;与此同时,空军对敌人飞机场、交通枢纽、防御工事、军队集结地域、重要政治中心进行猛烈空袭,瘫痪敌人指挥、运输及作战能力,给敌人以强大的心理震撼。

”[1]1939年9月德国法西斯对波兰突然发动了侵略战争,闪击战首次登上战争舞台,二战的序幕自此拉开。

纵观整个波德战争,纳粹德国所采用的闪击战大致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战前大施骗术,不宣而战,以求发动突然袭击。

为成功突袭波兰,德国费尽了心机:以构筑东方壁垒为借口,逐渐陈兵东部边界。

以庆祝坦嫩内格会战二十五周年来掩饰部队向东普鲁士转移的真正目的。

还把坦克师、轻步兵师和摩托化师拉到中部进行所谓的“秋季大演习”。

1939年8月31日晚,德国党卫军制造了格莱维茨无线电台事件,造成一种波兰首先挑衅的假象,次日凌晨以此为由发动了波德战争。

第二,在主要打击方向上集中兵力,以求速战速决,避免两线作战。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加之综合国力有限,军事大忌就是两线作战,因而德国便赌博似的在主要打击方向上集中兵力和武器,孤注一掷,求取速胜。

波德战争中,德国“在兵力和兵器方面占尽了优势,而且在各个主要突击方向上它则占压倒优势:坦克为八比一,野战炮为四比一,反坦克炮为七比一。

”[2]第三,所有兵种全面合作,从军事和心理上摧毁对方的抵抗能力。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军的飞机对波兰进行了连续轰炸,海军战舰也在但泽附近的港口发起了炮击,闪电战的最重要组成部分陆军及坦克部队的战果也不容小觑:“他们或是突破了敌人边境防御,消灭了波军掩护部队,或是迫使他们混乱不堪地退却,使其遭受重大伤亡……”[3]第四,突破战线后高速度、大纵深机动作战,围歼消灭敌人。

二战期间的军事战略与战术分析

二战期间的军事战略与战术分析

二战期间的军事战略与战术分析二战是二十世纪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战争之一,涉及到全球各个地区和国家。

在这场战争中,各个参战国都采取了不同的军事战略和战术,以争夺战争的胜利。

本文将对二战期间的军事战略与战术进行分析,以展示不同国家和战斗团队的策略思想和实际行动。

在整个二战期间,军事战略的主要目标是争夺地理优势,摧毁敌方军力并控制战局。

参战国家根据自身国家的利益和情报情况,制定了不同的军事战略。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例子:1. 德国的闪击战略:德国在二战初期采用了闪击战略,也被称为“闪电战”或“装甲战”。

该战略强调速度和机动性,通过集中兵力和快速推进,迅速突破敌方防线并围歼敌军。

德国在波兰、法国和苏联都成功地运用了这种战术,并在短时间内占领了大片领土。

然而,这种战略在与苏联的战争中发生了转折,德军遭遇了苏联壮大的抵抗力量和恶劣的冬季条件。

2. 英国的远程轰炸战略:英国采用了远程轰炸战略来对抗德国的空袭威胁。

英国皇家空军的战机通过进行长程轰炸任务,试图削弱德国的军事产能和士气。

其中最有名的行动是1940年的“英国远征军撤退行动”,这是英国向法国发送军队的同时,也进行着大规模的空中支援行动。

3. 美国的太平洋岛屿战略:美国军队采用了太平洋岛屿战略,以追求对日本的全面胜利。

该战略包括两个重要的军事行动:岛屿跳跃战术和以空中力量为主导的战争。

美国通过在太平洋地区陆续占领岛屿,向日本本土推进,最终通过太平洋战役获得胜利。

除了整体战略,二战期间还发生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战术。

下面是一些典型的战术例子:1. 德国的闪电战术:德国军队实施了闪电战术,通过集中兵力并以装甲部队为核心,快速推进并迅速突破敌方防线。

这种战术要求快速行动和精确的协调,因此使用了新型的武器和通信设备。

闪电战术的成功在于快速而意外的攻击,使敌人陷入混乱。

2. 英国的雷达战术:英国在二战期间使用了雷达技术来追踪和拦截德国的空袭。

这种战术可以提前发现敌方飞机的入侵,并迅速调动防御力量。

德国的闪电战战术

德国的闪电战战术

德国的闪电战战术德国的闪电战战术是二十世纪初德国军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通过对内外环境的分析和总结经验教训,在思想指导、组织机构、作战战术等方面进行革新和改进的结果。

本文将论述德国闪电战战术的起源、特点以及对当代战争的影响。

一、起源德国的闪电战战术起源于二战前的德国军事思想和实践。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军队遭受了巨大的失利和创伤,德国军事界开始对战争的性质和规律进行深刻反思。

主要的军事理论家如冯·克劳塞维茨、古德里安等发表了许多重要著作,其中包括了对现代战争的分析和思考。

这些理论家的研究成果为德国军队的战争思想奠定了基础。

同时,改革派军官如格律柏赫、特拉莱斯等开始提出军事革新的观点,积极参与对新战争理论的研究和实践。

二、特点德国的闪电战战术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 准确的情报分析:闪电战战术重视对敌情的准确分析,通过充分掌握敌方军队的编制、兵力、武器装备和指挥结构等信息,以便选择最佳的战术手段和战略方向。

2. 快速机动:闪电战战术注重迅速机动,通过快速集结兵力和装备,以及灵活运用交通和通讯技术,实现战场上的迅速调整和响应。

3. 突袭和包围:基于敌后战略和战术原则,闪电战战术注重在敌方防线薄弱处发动突袭,建立防守体系的敌军,切断其后方支援和补给,最终实现对其的全面包围。

4. 专业化和专攻:德国的闪电战战术充分利用各军兵种优势,形成了一支高度专业化和专攻的军队。

各个兵种之间协同作战,充分发挥各自的作战能力,提高战斗力和机动性。

三、对当代战争的影响德国的闪电战战术对当代战争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它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军事思想和战争范式,引领了现代战争的发展方向。

闪电战战术的特点,如快速机动、信息化作战、灵活指挥等,在今天的战争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另一方面,闪电战战术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的依据,促进了军事技术的发展和战争方式的革新。

结语德国的闪电战战术是二战前德国军事思想和实践的重要成果,其特点包括准确的情报分析、快速机动、突袭和包围,以及专业化和专攻。

纳粹德国的军备竞赛与军事战略

纳粹德国的军备竞赛与军事战略

纳粹德国的军备竞赛与军事战略纳粹德国在二战爆发前夕,通过军备竞赛不断加强其军事实力,同时发展了独特的军事战略,为德国在战争中取得初期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探讨纳粹德国的军备竞赛与军事战略,以及其在战争中的应用。

一、军备竞赛纳粹德国自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积极通过大规模的军备竞赛来扩张其军事实力。

这一军备竞赛包括陆军、海军和空军三个方面的竞争。

1. 陆军方面:纳粹德国重视反坦克和反步兵的能力,大力发展装甲兵和工程兵。

他们采取了全力推行闪电战术的方式,即突然快速地攻击敌军要害部位,迅速摧毁对方的抵抗能力。

这种战术要求快速机动、火力强大的装备支持,因此纳粹德国加大了装甲兵的研发和生产,并配备了先进的坦克和自行火炮等装备。

2. 海军方面:纳粹德国海军计划通过扩充海军实力,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并建立强大的近海霸权。

纳粹德国优先发展潜艇部队,他们研发了具有先进技术的U型潜艇,并采用了狼群战术,即多艘潜艇同时袭击敌方舰队,提高了海军的作战效果。

3. 空军方面:纳粹德国将空军作为其军备竞赛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大力发展轰炸机和战斗机,并通过著名的斯图卡空战取得了重大胜利。

同时,纳粹德国实施了波利斯特计划,提高了飞机制造业的产能,确保了足够的飞机供应。

二、军事战略纳粹德国在军事战略上采取了一系列独特的策略,这些策略使他们在战争初期取得了巨大的战略优势。

1. 闪电战略:纳粹德国强调快速机动、迅速突袭的战术,即闪电战略。

他们在波兰、法国和其他国家的战争中,都采取了快速突袭的战术,通过迅速攻占关键地区,削弱敌军的战斗意志。

2. 空中优势战略:纳粹德国注重在战争初期获得空中优势,并尽可能摧毁敌方的空军力量。

他们通过对敌方空军基地的突袭和多机协同作战,早期取得了空中优势,从而为地面部队提供了强大的支援和保护。

3. 形成包围战略:纳粹德国在战争初期采取了形成包围的战略,即通过快速机动和合理部署,将敌军迅速包围,阻断其补给线,并压缩其作战空间。

德国的闪击战布鲁克斯的战术

德国的闪击战布鲁克斯的战术

德国的闪击战布鲁克斯的战术德国闪击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军队所采用的一种战术,以其高效快速的行动而闻名。

其中,闪击战中的布鲁克斯战术被广泛与有效地运用,成为德国在战争中迅速取得胜利的关键之一。

德国闪击战的基本特点是速战速决,目的在于迅速达到敌方阵地后,通过快速突袭和迅速机动,迅速摧毁敌人的指挥中心并切断其补给线。

而布鲁克斯战术被视为这种战术的典型代表。

布鲁克斯战术的核心思想是利用快速机动的装甲部队,通过以快打慢、以强打弱的方式,快速突破敌方防线,切断其补给线和指挥中心,进而迅速摧毁敌军的抵抗力,实现战术的快速胜利。

这种战术的采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德国的装甲优势,以及希特勒本人对战争战术的深刻理解和指导。

布鲁克斯战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集中兵力突袭:布鲁克斯战术强调快速集结兵力,在指定时间内进行突袭行动。

这一战术的要点在于将兵力集中到一个或少数几个关键方向,通过强力突击敌方的最薄弱点,迅速渗透进入敌方阵地内部。

2. 配合空中力量:布鲁克斯战术充分利用了德国精良的空中力量,包括轰炸机、战斗机和空降部队。

通过空中力量的配合,可以打击敌方后勤补给线,瓦解其指挥和控制系统,削弱敌军抵抗能力,为装甲部队的快速推进提供支援。

3. 快速机动和突袭:布鲁克斯战术注重快速机动和突袭能力的发挥。

德军装甲部队通过快速机动、迅速突破敌方防线,实现以少胜多、以快胜慢的目标。

这种战术的运用需要德军装甲部队具备高度的机动性和火力,在装备、训练和指挥上都有严格的要求。

4. 灵活的指挥和控制:布鲁克斯战术强调指挥和控制的灵活性。

德军指挥官需要具备快速准确的决策能力,能够迅速调整战术和战斗部署,以应对战场上的突发情况和变化。

同时,布鲁克斯战术也强调指挥官与部下之间的密切合作和沟通,确保战术执行的准确性和效果。

德国闪击战中的布鲁克斯战术成功地在多次战役中得到了验证。

例如,德国在波兰战役、法国战役和巴巴罗萨计划中的战术应用,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二战中的军事策略

二战中的军事策略

二战中的军事策略在二战期间,各个参战国纷纷采取了不同的军事策略,以争夺战争的胜利。

本文将详细探讨几个重要的军事策略,并分析其对战争进程的影响。

一、闪电战闪电战是二战中最为著名的军事策略之一,由纳粹德国军队首先应用于波兰战役中。

闪电战的核心思想是以迅猛的速度和集中的兵力,迅速突破敌方防线,以达到迅速击溃敌方、迅速占领目标地区的目的。

这种战术在波兰战役、法国战役以及其他各个战场均取得了巨大成功。

闪电战的特点是灵活机动、速度快、突袭意识强,可以迅速改变战局。

这种战术的成功离不开对敌方情报的准确评估和迅速行动的决策。

闪电战的实施需要各级指挥官保持高度的灵活性和指挥能力。

二、岛屿跳跃战略岛屿跳跃战略是太平洋战争中美国军队采用的一种战术。

由于太平洋地区的广阔水域,地理条件对陆军的进攻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因此美国军队决定采用岛屿跳跃战略。

岛屿跳跃战略的核心思想是选择战略性重要的岛屿进行攻占,并将其作为进攻的起点和后方基地。

通过在岛屿上建立机场和供给线,使得美军能够有效地将兵力和装备输送到离敌方基地更近的岛屿上,从而逐步缩小敌方的防线,并逼近日本本土。

这种战略的优势是可以避免直接对敌方主要岛屿进行攻击,减少伤亡和物资消耗。

同时,通过岛屿的跳跃,可以绕开敌方的防线,增加战略上的灵活性。

岛屿跳跃战略的实施需要对岛屿的选取和后勤保障进行精确的计划和准备。

三、集中优势兵力集中优势兵力是如今仍被广泛应用的一种军事策略。

在二战期间,德国首次提出并成功应用了这一战术。

集中优势兵力战术的核心理念是在关键战场集中使用兵力,形成对敌方的压倒性的兵力优势,以取得胜利。

通过集中优势兵力,作战部队可以快速压倒敌人,迅速攻占关键地区。

这种战术可以有效地瓦解敌人的抵抗力,并迅速击溃其防线。

集中优势兵力的实施需要对敌情有准确的判断,同时要保持快速机动的能力。

四、游击战在二战期间,游击战在东欧、东南亚及其他地区大量应用。

游击战的特点是指小股民兵或非正规军队组织,通过采取灵活的战术,以袭击敌方及隐匿自身的方式进行战斗。

二战德国闪电战介绍资料

二战德国闪电战介绍资料

二战德国闪电战介绍资料推荐文章古印度的历史发展热度:近现代历史知识点热度:法国贝洛森林战役热度:第二次印巴战争的结果热度:抗日时期著名战役热度:闪电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经常使用的一种战术,它充分利用飞机、坦克的快捷优势,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制敌取胜。

它往往是先利用飞机猛烈轰炸敌方重要的战略设施的通讯中心,把敌人的飞机炸毁在机场,取得制空权,并使敌人的指挥系统瘫痪。

闪电战就是奇袭、快袭集中加在一起,将像闪电一样打击敌人!可以使敌人在突如其来的威胁之下丧失士气,从而在第一次巨大的打击之下就会立即崩溃!闪电战理论最初用于波兰。

1939年9月1日4时45分,德军以其6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和4个摩托化师为主要突击力量,在一马平川的波兰西部势如破竹般撕破了波军6个集团军约80万人组成的防线。

德国装甲部队与空军构成的快速纵深挺进力量,将陈旧庞大的波军迅速撕裂、合围,9月17日,苏军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秘密条款入侵波兰东部,至10月5日,波兰战役即告结束。

波军6.6万人阵亡,21万人受伤,69.4万人被俘,而德军仅伤亡3万余人。

从而以一种成功的全新的战术被铭刻到了世界军事史上。

二战初期,纳粹德国军事家打造的闪击战,攻势凌厉,似乎无往而不利,27天内征服了波兰,1天内征服丹麦,23天内征服挪威,5天内征服荷兰,18天内征服比利时,39天内征服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闪击战确实曾辉煌一时,堪称战争史的一大经典。

闪击战挟最新高技术兵器以最小的损失,突然、迅速地达成战争目的,其理论魅力至今依然不减。

研究“信息+闪击战”可能演变的“信息化闪击战”,利于我们在未来战争中防范新的闪击战,并在作战中寻找更多的制胜之机。

剥开闪击战侵略的外衣,剖析一下闪击战,我们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理论,闪烁着跨越历史时空的启迪。

历史知识点二战期间的战略决策

历史知识点二战期间的战略决策

历史知识点二战期间的战略决策在二战期间,战略决策是各国领导人和军事指挥官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这些决策直接影响了战争的进展和最终的结果。

本文将回顾二战期间的一些关键战略决策,并分析其对战争进程的影响。

第一次战略决策是德国的闪电战战术,也被称为“布雷基亚战术”或“机械化战争”。

这一战术背后的思想是通过迅速的机动和集中兵力,快速突破敌人的防线,并迅速占领战略要地。

阿道夫·希特勒和他的高级将领们意识到,通过机械化部队的高速行军和集中火力,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击溃敌人。

这种战术首次在波兰战役中得到采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胜利。

之后,德国将它应用于西方战线和苏联战线,一度压倒了盟军和苏联的抵抗。

而苏联方面,斯大林采取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战略决策,即实行“焦土政策”。

当纳粹德军入侵苏联时,斯大林下令实行“焦土政策”,这意味着在纳粹军队接近前线时,将有关地区的所有可用资源都摧毁,以削弱敌人的后勤补给并减少进一步占领的价值。

虽然这导致了大规模的人员伤亡和破坏,但它确保了苏联军队撤退时敌人无法从占领的区域中获取太多资源。

这一战略的效果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得到了验证,苏联成功击退了纳粹德军的进攻。

在太平洋战场,美国采取了“岛屿跳跃”战略。

考虑到日本军队在太平洋地区的强大防御体系,美国决定避免直接进攻强大的据点,而选择跳过一些岛屿,选择攻击日本占领的相对薄弱目标。

这使得美国可以快速推进,获取重要的战略基地,并进一步削弱日本的军事实力。

这一策略的一个例子是美国海军陆战队在瓜达尔卡纳尔岛上的突袭行动。

通过这种方式,美国最终迫使日本投降,并结束了战争。

另一个重要的战略决策是盟军在欧洲实施的诺曼底登陆,也被称为“D日”。

这一决策由盟军最高指挥官德怀特·艾森豪威尔领导。

诺曼底登陆是盟军在欧洲西线重新夺回领土的决定性决策。

通过在法国诺曼底地区登陆,盟军成功地打开了第二战场,分散了德国军队的注意力,并为进一步的盟军进攻提供了突破口。

二战中的战时战略

二战中的战时战略

二战中的战时战略二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伤亡人数最多的一场战争。

在二战期间,各个参战国采取了不同的战略与战术,其中的战时战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着重探讨二战中的战时战略,旨在揭示那些被证明为关键的决策、计划与行动。

一、德国的闪电战二战爆发时,纳粹德国以其独特的闪电战战略迅速侵略并占领了欧洲大陆的大片领土。

德国使用机动性强、迅猛有力的武装部队,通过集中兵力、突袭、迅速推进等手段,快速摧毁对手,并取得战争的优势。

例如,波兰、法国、挪威、荷兰等国都在德国的闪电战下迅速崩溃。

德国的闪电战依靠空中力量的优势,配合快速机动和有效的指挥控制,极大地提升了其战争效能。

然而,德国的闪电战策略也在苏联东线作战中暴露了一些弊端,最终导致了德军在莫斯科、斯大林格勒等战役中的失败。

二、苏联的人海战略苏联在二战中采用了人海战术,利用兵员众多的优势,以牺牲大量士兵的代价削弱并最终击败敌人。

尽管人员伤亡惨重,但苏联成功地抵御住了德军的进攻,并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及其他战役中取得了关键的胜利。

苏联人海战术的核心是以士兵的生命为代价消耗敌人的实力,以期达到削弱敌军战斗力的目的。

尽管这种战略并不是完美的,但它在巨大的压力和牺牲下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为苏联的反攻奠定了基础。

三、美国的岛屿跳跃战略太平洋战场是二战中最具特色和战略意义的一个战场。

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采用了一种被称为“岛屿跳跃”的战略,即通过占领战略要点的方式,逐步跨越太平洋,最终攻向日本本土。

美国的岛屿跳跃战略使得日本无法集中兵力作战,同时也为美军提供了后方补给和防御基地。

这种战略能够逐渐削弱日本的军事实力,最终将其逼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四、英国的空战防御战略在二战期间,英国面临着纳粹德国的空袭威胁,尤其是在“不列颠空战”中。

英国采取了积极的空战防御战略,有效地抵御了德国空军的攻击。

英国通过建立雷达系统、迅速反应和出色的空中作战技巧,在荷兰、法国等战役中成功地遏制了德国空军的进攻。

纳粹德国闪电战战术形成的主观原因

纳粹德国闪电战战术形成的主观原因

纳粹德国闪电战战术形成的主观原因作者:李月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6年第1期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高级中学李月提到纳粹德国的战术形成,就不能不提到德国的陆军参谋本部,德国陆军参谋本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军方的精神策源地和战争的实际指挥部。

自毛奇以来,参谋本部的工作作风及其内在精神就开始影响全军,逐渐成为德军的精神核心。

作为拥有20世纪上半叶世界上最强的陆军参谋本部,成为各国军队模仿的范本和两次世界大战后被严格限制的核心部门,甚至被写入战后和约。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国家的经济都大受损失,各国都忙于经济上的复兴,对战争的重视大不如前。

而此时的德国军队并没有放松对战争的研究,“办公室战略”正在走向前台。

技术的进步改变了军人所处的世界,它也为专业人员提供了施展才干的机会和空间。

陆军参谋本部还是一个具有创新意识,敢于打破常规的精神军事机构,在组建参谋本部的时候就具有了这样的精神传统,历届参谋总长都十分鼓励他的部下进行创新,鼓励他们打破常规。

比如毛奇就曾说过:“只要战术能获胜,战略可以让步。

”他鼓励部下发挥主动精神,甚至于擅自改变其作战计划,只要能获重大战术成功,则准其将功折罪。

当然,这还得益于参谋本部的人员构成的知识化以及平等精神。

平等精神的传统是在历届总长的鼓励下而形成的,它使整个参谋部生机勃勃,每个人都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不用顾虑自己的出身与职务。

而且这个机构还具有十分重视并利用科学技术的精神。

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军人所处的外部世界,科学技术本身也从根本上变革了军队的战斗力,最强的军队必然是运用科学技术最好的军队。

德国军队用行动证明了这一点,自毛奇主持参谋本部开始,参谋本部就开始了其著名的科技时代。

一般说来凡是职业军人都常有守旧而不求新的趋势,但毛奇却是一种罕见的例外。

在他们的带动下,整个参谋本部开始认真研究科技的军事运用,并将之完整地贯穿到军事教育中。

其结果便有了“沙多华会战”对铁路的运用、“施里芬计划”的大迂回战略。

纳粹德国闪电战理论

纳粹德国闪电战理论

纳粹德国闪电战理论闪电战,由古德里安创建的战争模式。

闪电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经常使用的一种战术,它充分利用飞机、坦克的快捷优势,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制敌取胜。

闪击战三个重要要素:奇袭、集中、速度。

闪电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首先并且经常使用的一种战术,是以装甲部队为决定性力量,制空权为前提,不顾侧翼暴露的危险,向敌人后方做快速,大胆的袭击。

它充分利用飞机、坦克的快捷优势,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制敌取胜。

它往往是先利用飞机猛烈轰炸敌方重要的战略设施——通讯中心,并把敌人的飞机炸毁在机场,取得制空权,并使敌人的指挥系统瘫痪。

然后使用大规模坦克集群快速冲锋,彻底摧毁敌军由空军轰炸而混乱的阵地。

闪电战就是将奇袭、快袭集中一起,像闪电一样打击敌人。

可以使敌人在突如其来的威胁之下丧失士气,从而在第一次巨大的打击之下就会立即崩溃。

闪电战理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军事战略的基础。

这理论要求在敌人未来得及完成动员和展开本国武装力量之前,用几个月或者几个星期的极短时间内夺取战争的胜利。

闪电战理论是德国帝国主义毫无限制的扩张目的同达到这些目的的现实能力之间不能相适应的表现。

德国力求以闪电形式的突击逐个粉碎敌对同盟各国,竭力避免持久战。

闪电战理论最重要的原则是:先于敌军迅速集中和展开作战部队,保障战略的突然性。

实施最强大的首次突击,以便在初期交战中即取得决定战争结局的决定性胜利,集中优势兵力于主要进攻方向,以包围与合围的方法歼灭敌人武装力量。

运用包含装甲部队、机械化步兵与炮兵,以及空军优势火力,于作战层面进行高度协同攻击。

扰乱敌人的部署,迫使对方改变正面武力,甚至达到使敌军在兵力组织与分配上自乱阵脚。

以侧面迂回方式,隔开并切断他们的兵力。

阻扰他们的后路。

威胁他们的后路,使其与基地之间丧失联系与补给。

讲求速度。

闪电战的基础是机械化,前提是制空权,在于空,坦,步的协同配合,战术在于一点两面。

找到突破点,由炮兵打开缺口,装甲集群进入缺口并发展战果,机动步兵跟进。

为什么二战德国闪击战那么厉害?有三点原因

为什么二战德国闪击战那么厉害?有三点原因

为什么二战德国闪击战那么厉害?有三点原因二战初期,纳粹德国打造的闪击战攻势凌厉,似乎战无不胜。

那么,德国为什么要采取闪击战这种作战方式?进行闪击战需要什么条件呢? 最重要的原因是德国人力不足、资源缺乏,无力支持旷口持久的战争,只有运用「”闪击”战略才可能使其称霸战略得逞。

也就是从政治角度说,「”闪击战”是侵略者色厉内茬、外强中干的表现。

纳粹德国明白,自己所发动的这次战争是侵略战争,是争霸战争,是掠夺战争,不仅与全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相对立,而且也违背了本国人民的意愿。

战争越持久,人民的反抗就越强烈。

纳粹德国妄图以闪击战的胜利来巩固内部统治,维持民心士气,以免人民群众的反对而影响战争的结局。

如果说国家目标、战略目标和政策策略主要代表国家对战争的需要,那么国家力量则代表可能,只有把需要与可能有机结合起来,战略目标才能得到实现,战争才能取得胜利。

德国法西斯在二战中采取了分化瓦解、避免两线作战以及闪击作战的军事策略,很大程度上就是跟德国的国家力量及综合国力有关系。

德国在二战前大约为4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7000万,(与同盟国相比)国家小,人口少,资源有限,尤其缺少战略原料,许多战略物资都要靠进口。

战前,德国原油、铁矿的进口量占65%,橡胶的进口量占85%,锌、铝、矾土的进口量占90%以上。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对德国的打击要比英法严重,但纳粹运动的迅猛发展、希特勒上台后的扩军备战,让德国的备战工作要比其对手英法要早,处于领先地位。

例如:1938年英国军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德国则占17%; 1939年,英国军费猛增至国民生产总值的18%,但仍低于德国的23%。

尽管如此,战争前夕,德国经济已经暴露出许多严重问题。

例如国债高筑;外汇枯竭,储存几乎等于零;许多战略原料尚未做到自给自足;弹药供应也不充足。

以上经济方面的弱点,也是决定德国战略方针采取闪击战的一个重要原因。

再加上德国地处中欧,西面是宿敌法国,东面是英法的盟友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还有苏联这个庞然大物,一旦开战,几乎肯定要面临两线作战、腹背受敌的窘境,一旦遭受封锁,便有断绝资源来源的危险。

闪电战的主要特征:闪电战战术该具体如何操作

闪电战的主要特征:闪电战战术该具体如何操作

闪电战的主要特征:闪电战战术该具体如何操作闪电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使用的一种战术,它充分利用飞机、坦克和机械化部队的快捷优势,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制敌取胜。

空军在当时,随着技术的进步,飞机的制造水平也不断提升,制空权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德国在战术应用上走在了世界前列,闪电战最先行动的就是德国空军部队,空中部队的使命就是空袭敌军机场,指挥部,军工厂等战略目标,将敌军空军消灭在机场,同时最大限度迟滞敌方援军到达前线,以及通过空中侦察为地面部队提供情报,在地面部队遇到困难时提供支援,如轰炸敌方装甲部队等,为地面部队扫平障碍。

伞兵一战时代面对敌方坚固的要塞堡垒,往往会迟滞部队推进速度,关键城市的攻克也面临极为顽强的抵抗,敌军后撤时会毁坏交通设施以迟滞推进速度,而这时就轮到训练有素的德国伞兵出场了,在夺得制空后,德国会空投大量伞兵于敌方战线后方,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机动性和突然性快速部署到敌后方或者要点目标,精锐的德国伞兵使用轻武器就能快速攻克一系列巨型要塞堡垒,同时还能攻克战略要地,控制交通枢纽,切断敌方后路,进行破坏活动,起到打击敌军以及迟滞敌军支援关键地区的速度,为装甲部队的快速推进起到了关键作用,甚至能在装甲部队无法及时到达时独立攻克大城市(如攻克奥斯陆)装甲部队在二战中初期,德国的坦克相对于英法坦克弱小很多,多为轻型坦克,正面于英法对抗毫无取胜希望,因此德军采用将坦克集中起来,直接放弃步兵部队的拖累,在一点突击对方防线,化劣势为优势,而英法打坦克应用还停留在一战思维,将坦克部队分布于整个战线,使命也只是支援步兵作战,所以在法国战役时英法联军的重坦克会被德军的轻型坦克打的节节败退,德军装甲部队在集中优势力量以点击面能快速突破敌军战线,在突破战线后不会做任何停留,而是依靠其高速机动继续突进敌方腹地,目的是在敌军建立起新防线前突破它,同时在空军的支援下进行钳形攻势,在两点突破的装甲部队在某一点汇合,形成一个包围圈将这个地区的敌军全部抓住,然后继续不断利用装甲机动能力冲散分割敌军,又将包围圈分割成若干个小包围圈,在苏德战争前期德军应用该战术围歼了苏联数百万大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纳粹德国闪电战理论闪电战,由古德里安创建的战争模式。

闪电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经常使用的一种战术,它充分利用飞机、坦克的快捷优势,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制敌取胜。

闪击战三个重要要素:奇袭、集中、速度。

闪电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首先并且经常使用的一种战术,是以装甲部队为决定性力量,制空权为前提,不顾侧翼暴露的危险,向敌人后方做快速,大胆的袭击。

它充分利用飞机、坦克的快捷优势,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制敌取胜。

它往往是先利用飞机猛烈轰炸敌方重要的战略设施——通讯中心,并把敌人的飞机炸毁在机场,取得制空权,并使敌人的指挥系统瘫痪。

然后使用大规模坦克集群快速冲锋,彻底摧毁敌军由空军轰炸而混乱的阵地。

闪电战就是将奇袭、快袭集中一起,像闪电一样打击敌人。

可以使敌人在突如其来的威胁之下丧失士气,从而在第一次巨大的打击之下就会立即崩溃。

闪电战理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军事战略的基础。

这理论要求在敌人未来得及完成动员和展开本国武装力量之前,用几个月或者几个星期的极短时间内夺取战争的胜利。

闪电战理论是德国帝国主义毫无限制的扩张目的同达到这些目的的现实能力之间不能相适应的表现。

德国力求以闪电形式的突击逐个粉碎敌对同盟各国,竭力避免持久战。

闪电战理论最重要的原则是:先于敌军迅速集中和展开作战部队,保障战略的突然性。

实施最强大的首次突击,以便在初期交战中即取得决定战争结局的决定性胜利,集中优势兵力于主要进攻方向,以包围与合围的方法歼灭敌人武装力量。

运用包含装甲部队、机械化步兵与炮兵,以及空军优势火力,于作战层面进行高度协同攻击。

扰乱敌人的部署,迫使对方改变正面武力,甚至达到使敌军在兵力组织与分配上自乱阵脚。

以侧面迂回方式,隔开并切断他们的兵力。

阻扰他们的后路。

威胁他们的后路,使其与基地之间丧失联系与补给。

讲求速度。

闪电战的基础是机械化,前提是制空权,在于空,坦,步的协同配合,战术在于一点两面。

找到突破点,由炮兵打开缺口,装甲集群进入缺口并发展战果,机动步兵跟进。

找到突破口的两翼,空军打开缺口5-10分钟后,装甲集群随后攻击,后面紧随机动步兵。

迅速破坏掉敌指挥中心,通讯枢纽,交通枢纽。

陷敌于瞎子、聋子的局面,并配合正面部队迅速合围敌主力步兵集团。

飞机、坦克和机动步兵速度都很快,火力也够。

但前提是要保有制空权,然而德国后期遇到了拥有空中优势的美国空军,无法使用闪击战。

另外此战术对后勤依赖度非常高,一旦汽油和弹药粮食供应不上,就会被歼灭。

(例如战争后期,德军发起的“突出部战役”就遭遇了这种情况。

使得德军无功而返,并没有更多的装甲部队去抵抗盟军的攻击)战术层面由于闪电战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无比的威力,因此在大战结束之后即受英美等军事学者热烈研究,在战术上勾勒出一个详细的面貌现已不是难事。

关于战术上的细节,根据各家的说法,综合整理一个对闪电战的全貌概述。

“闪击战”大略可略分以下几个阶段:集结意即在攻击发起前夕,将兵力彻底集中于一个狭窄的正面上。

由于该战术需“形成重点”(Schwerpunktbil dung)之故,真正的攻击正面还会比集结面更窄。

展开为了突破后维持必须的冲力,机械化部队将会成梯次纵深部署。

突破使用形成重点后所造成的压倒性优势武力,以决定性的冲击力突穿敌人战线。

突破的任务一般交给战车部队担任,战车部队将以营或连级单位组成“宽椎型”(Breitkeil 倒三角形,德军战车部队最常使用的攻击队形)或者“椎型”(Keil正三角形)进行突破。

不过若想保留装甲兵的实力以供往后作战计,亦有将突破任务交由步兵担任,待步兵突穿后装甲兵才由缺口投入,接着机动向敌后挺进以扩张战果的事例。

突穿此阶段是突破之延续。

在完成突破之后,装甲部队主力以及其他机械化支援单位会穿越打开的缺口,并进入敌人战线开始向敌后深入。

此时各部队指挥官会在部队先头,以其自身之观察掌握全局并随时将敌情向后回报。

突进纵队中除了战车外,尚会编入战斗工兵、装甲步兵以在任何情况下对前进中的战车单位提供支援,他们通常都乘坐在半履带装甲人员车辆上,战斗工兵则携带各种器材甚至架桥装备以克服一切天然或人工障碍物。

击虚与钻隙突破时期结束,开始全速向敌后方做大纵深的突进。

这样的做法扬弃了传统的向两翼席卷的战法,不过这算是法国人所创的较快捷的方法。

一旦通过突破口后,各纵队即成扇形展开,沿着若干向前延伸的平行道路向前分散推进,以避免交通壅塞现象发生。

先头通常由侦蒐部队组成的前卫尖兵,他们在前方或侧翼上搜索前进,进行寻找开放道路、侦测敌情,并提供预警并抢占如制高点、桥梁等重要战术要点。

突进纵队便会依照他们的情报,选择适当、无敌方顾虑的路线前进。

面对敌人时,如无须做战斗时则尽量避免,选择绕开,尽可能采取迂回渗透的手段,只有在没有办法的情况才实施战斗。

至于绕过的敌人则由后续部队赶上肃清之。

由于持续不断的运动,战斗时将以机动炮兵或申请战术空军火力支援攻击。

这支深入敌后的机械化大军并不顾虑逐渐延长的暴露侧翼,因为快速的机动将提供他们足够的保护。

如非得已,突进部队将不会离开道路做越野运动,因为这会产生不必要的延误。

在领先挺进的装甲部队后面则是机械化步兵部队,以填补装甲部队推进后产生的空隙,后面才是徒步运动的一般步兵师。

机械化部队的补给车队也沿着同一条交通网以追赶战斗部队。

为了要在少数可用的道路上运动上千辆的车辆以维持其攻势的高度动能,因此交通管制亦将格外重要,工作也极端复杂。

席卷这是“闪电战”最后一个阶段。

整个突进部队将以敌人的交通线为目标,进行分割并包围遭孤立的敌军主力。

除了1940的敦克尔克包围战是利用英伦海峡进行单翼包围外,几乎二战所有的“闪电战”皆是以两翼进行包围作战。

待双钳合围后,剩下的工作就是围歼包围网内的敌人。

此工作通常都交由步兵部队担任,装甲部队则从前线补给整合战力后再继续往下一个目标推进。

1939年9月1日4时45分,德军以其6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和4个摩托化师为主要突击力量,在一马平川的波兰西部势如破竹般撕破了波军6个集团军约80万人组成的防线。

德国装甲部队与空军构成的快速纵深挺进力量,将陈旧庞大的波军迅速撕裂、合围,至10月5日,波兰战役即告结束。

波军6.6万人阵亡,20万人受伤,69.4万人被俘,而德军仅伤亡3万余人。

二战初期,希特勒基于上述理论,主张先发制人,集中陆军和空军,象漆黑的夜里突然闪电一样地打击敌人,攻势凌厉,似乎无往而不利。

1939年9月至1940年6月他用闪击战占领了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法兰西等国。

具体是27天内征服了波兰,1天内征服丹麦,23天内征服挪威,5天内征服荷兰,18天内征服比利时,39天内征服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1941年他再次用闪击战进攻苏联,但在苏联人民的坚决抵抗下,最终遭到了失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随着导弹核武器的发展,闪击战仍被超级大国视为一种有效的战争样式。

闪电战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英国人富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提出的关于机械化战争的理论。

装甲车辆的出现,以及内燃机广泛运用于战争,导致陆战产生根本性变革。

军队的运输能力,行军速度,防护能力,突击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所以军事指挥、战略战术也必然将随之发生变化。

富勒提出组建以坦克为核心的,由职业人员组成的小型精干的机械化装甲部队,集中灵活机动、防护力强、火力猛烈的特点;强调发挥装甲快速机动能力,像火灾初起时就扑灭火灾一样,在敌人尚未准备好的时候就通过迅速坚决的行动,攻占战略要地或切割敌人的防御;以瓦解敌人的士气,迫使敌人屈从于己方的意志为目的,而不是像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那样强调从肉体上消灭敌人。

富勒的机械化战争理论可视为闪电战战术的理论雏形。

20世纪30年代,纳粹德国的古德里安和苏联的图哈切夫斯基等军事家进一步发展了机械化战争理论,提出了装甲部队必须独立编成,并集中运用的原则,而不是分散配属给步兵部队。

这期间,纳粹德国和苏联开始出现较大规模适应的机械化作战编制,各国普遍装备了坦克和各种装甲战车,并且在作战构想中开始运用坦克、飞机、步兵和炮兵的协同以达到快速致胜的目的。

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争的序幕,德国充分运用其在航空兵、装甲兵上的优势,快速突破波兰部队的防御后纵深迂回到波兰防线的后方,分割包围了大批波兰部队。

合围中的波兰军队不仅丧失了补给和通讯交通,而且由于战线后方被占领,失去了退却到国土纵深休整补充的能力,因而大批被德军俘虏。

仅仅28天后,波兰首都华沙被攻克,36天后,波兰有组织的抵抗被完全粉碎。

波兰战役被视为闪电战的开山之作,其后德国入侵挪威和比利时、荷兰、法国都采用了类似的战术,即大规模集中运用坦克和机械化部队、与航空兵和伞兵高度协同、实施突然攻击、快速突破、纵深迂回包抄。

从而在精神上瓦解对方的战斗意志,这种作战形式被称为“闪电战”。

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时也采用这种战术,在初期取得很大战果。

闪电战的最大弱点有二:与留在后方的敌军部队只要没有被完全消灭,容易向后方发动反攻。

由于闪电战的快速进军,补给线一夕之间被迅速拉长,一旦补给跟不上,前方部队容易成为强弩之末,攻势停滞,就可能受到反攻。

同时,补给部队也容易受到反攻力量攻击。

如果游击战、反击战和巷战使用恰当,则可能克制闪电战。

闪电战的要素都严格遵循了所有的战争准则,这也是它如此成功的原因。

集中使用装甲部队高度集中的强大火力,快速机动能力,还有迅速推进时的强大生存能力都使装甲部队远超过以前历史上任何一场战争中出现过的任何部队。

它使得骑兵显得完全过时,使步兵在开阔地上显得万分无助,除非他们大量装备有效的反坦克炮。

但是反坦克炮正是作为对闪电战的回应才发展起来的,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末尾才逐渐成熟。

德国的坦克部队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他们被认为是精英部队而被配以最优秀的士兵和指挥官。

德国的坦克是第一款能真正有效投入战斗的坦克。

除了坦克,机械化步兵能够与坦克一起推进,为他们提供更好的保护以远离来自敌人步兵和反坦克武器的威胁。

当步兵的战斗车辆不能得到满足时,步兵经常会搭乘在坦克上前进。

大规模精准的空中支援空中轰炸的高效准确和毁灭性把炮兵远远甩在了后面。

同时炮兵也无法跟上坦克的推进速度。

所以除了普通的炮兵外,德国军队还装备了大量的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它能够迅速有效的消灭坦克推进道路上的障碍(如炮兵,防御工事,步兵集团,桥梁和护卫车队等)。

伞兵是另一种形式的空中支援,他能够快速占领指定目标而不是破坏。

在闪电战中他们的常见任务是抢占重要桥梁,以防止敌人破坏他们,并使坦克能够不受拖延的快速抵达并通过桥梁。

无线电当法国在1940年时甚至还没有装备无线电时,德国就已经在每辆坦克,每架飞机,甚至每个作战单位上都配备了无线电。

这使得德国的指挥官们能够高效率地掌控他们的部队,并使得他们的空中力量更具效率和破坏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