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考研政治:维新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考研政治:维新运动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一、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
(一)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
背景:
①19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②甲午战争的惨败,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
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知识分子。
他们把向西方学习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即不但要求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③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人们逐步形成了一个共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
维新派采取了下列行动宣传维新主张,即:
1.向皇帝上书。
如康有为曾先后7次向光绪皇帝上书,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在1895年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共同发起的公车上书,提出了拒和、迁都、变法的主张,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2.著书立说。
如康有为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人类公理》,梁启超写了《变法通议》,谭嗣同写了《仁学》,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等。
3.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
如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波兰分灭记》等书。
4.办学会。
著名的有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等。
5.设学堂。
重要的有康有为主持的广州万木草堂、梁启超主持的长沙时务学堂等。
6.办报纸。
影响最大的有梁启超任主笔的上海《时务报》、严复主办的天津《国闻报》以及湖南的《湘报》等。
维新派以各种方式宣传变法主张,制造维新舆论,培养变法骨干,组织革新力量,而重点则放在争取光绪皇帝及其周围的帝党官员的支持上,希望通过他们自上而下地实行变法主张。
(二)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论战的焦点)
论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
第一,要不要变法。
第二,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第三,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三)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在维新派的推动和策划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开始变法。
在此后的103天中,接连发布了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史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其主要内容:
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
经济方面,保护和奖励农工商业和交通采矿业。
军事方面:裁减旧式绿营兵,改练新式陆军。
文化教育方面,创设京师大学堂,各省书院改为高等学堂,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提倡西学,废除八股,设立译书局,派人出国留学;奖励新著,奖励创办报刊,准许自由组织学会。
运动的性质: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但是,在光绪皇帝发布的新政诏令中,并没有采纳维新派多次提出的设议院、开国会、制宪法等政治主张。
这些政令和措施并未触及封建制度的本质,所要推行的是一种十分温和的改良方案。
维新派经过光绪皇帝试图推行的温和的不彻底的改革,遭到了封建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经过密谋策划,守旧势力于1898年9月21日发动政变,9月28日,谭嗣同、杨锐、林旭、杨深秀、刘光弟、康广仁6人同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势力扼杀维新变法的举措,史称戊戌政变。
百日维新"如同昙花一现,103天就夭折了。
除京师大学
堂被保留,一切新政措施都被废除。
戊戌维新运动宣告失败。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与教训
(一)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维新派突破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主张改革君主专制制度。
虽然未能成功地建立起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3.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从而把顽固的封建主义思想壁垒打开了一个缺口,有利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
在教育方面,京师大学堂的创设,更成为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发端。
4.戊戌维新运动在移风易俗、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如主张革除吸食鸦片及妇女缠足等恶俗陋习,提出"剪辫易服",倡导讲文明、重卫生、反跪拜等。
戊戌维新运动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其历史作用是积极的,其影响是深远的。
(二)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弱点和遇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当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还十分微弱,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相当狭窄,而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维新派的势力更是非常弱小,其表现:他们既没有严密的组织,也不掌握军队,更不懂得应当去发动群众。
维新派的局限性:
第一,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在思想上,他们虽然提倡学习西学,却仍要抬出封建思想的权威孔子的旗帜,借古代圣贤之名"托古改制".
第二,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他们虽然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结果却是处处碰壁。
第三,惧怕人民群众。
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
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因此,运动未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三)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
第一,戊戌维新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他的迅速失败不但暴露了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第二,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