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详细注解系列24:马说

合集下载

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注释

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注释

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注释篇一:古文《马说》拼音及解释整理马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mǎshuō马说hányù韩愈shìyǒubólèránhòuyǒuqiānlǐmǎqiānlǐmǎchánɡyǒuérbólèbùchánɡyǒu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ɡùsuīyǒumínɡmǎzhīrǔyúnúlìrénzhīshǒupiánsǐyúcáolìzhījiānbùyǐqiānlǐ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chēnɡyě称也。

mǎzhīqiānlǐzhěyìshíhuòjìnsùyìdànsìmǎzhěbùzhīqínénɡqiānlǐ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érsìyěshìmǎyěsuīyǒuqiānlǐzhīnénɡshíbùbǎolìbùzúcáiměibúwài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xiànqiěyùyǔchánɡmǎděnɡbùkědéānqiúqínénɡqiānlǐyě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cèzhībùyǐqídàosìzhībùnénɡjìnqícáimínɡzhīérbùnénɡtōnɡqíyì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zhícèérlínzhīyuētiānxiàwúmǎwūhūqízhēnwúmǎyéqízhēnbùzhī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mǎyě马也!一、原文译文二、词句解释篇二:马说原文及翻译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马说原文及翻译注释马说原文及翻译

马说原文及翻译注释马说原文及翻译

马说原文及翻译注释马说原文及翻译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_aacute;n)死于槽(c_aacute;o)枥(l_igrave;)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_ugrave;)一石(d_agrave;n)。

食(s_igrave;)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_igrave;)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_iacute;)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_i_agrave;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_igrave;)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_eacute;)?其真不知马也。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

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

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

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

《马说》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马说》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马说》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原文]世有伯乐①,然后②有(3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④伯乐不常有。

故⑤虽⑥有名马,祗②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⑨于槽枥⑩之间,不以千里称(11)也。

马之千里者(12),一食(13)或(14)尽(15)粟(16一)石(17)。

食(18)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19)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20)不外见(21),且(22)欲与常马等(23)不可得(24),安(25)求其能千里也?策(26)之不以(27)其道(28),食之不能尽(29)其材(30),鸣(31)之(32)而(33)不能通(34)其意,执策(35)而临(36)之(37),曰:“天下无马(38)。

”呜呼!其(39)真无马邪(40)?其(41)真不知(42)马也。

[注释]①伯乐:春秋时秦国人,姓孙名阳,擅长相(xiàng)马。

②然后:有“这以后才”的意思,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3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

④而:但。

⑤故:所以。

⑥虽:即使。

⑦祗(zhǐ):同“祇”,就是现代汉语的“只”字。

⑧奴隶人:指做贱役的奴仆。

⑨骈(pián)死:并列而死。

骈,两马并驾。

⑩槽枥:“槽”和“枥”,都是马槽,借指养马的地方,即马厩(jiù)。

(11)称:称呼,后面省略宾语“之(指千里马)”。

(12)马之千里者:即“千里马”。

定语“千里”放在中心词“马”之后。

(13一)食:吃一顿。

(14)或:也许,有时。

(15)尽:形容词用如使动词,“使……尽”,这里指吃光。

(16)粟:古代是黍、稷、粱、秫的总称,现在专指谷子(去壳后叫小米)。

这里的粟,则是粮食的通称。

(17)石:今读dàn(担),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也是古代的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

(18)食(sì):通“饲”,喂养。

(19)而:连词。

表示前后有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20)美:形容词用如名词,优点,长处。

《马说》原文和翻译注释

《马说》原文和翻译注释

《马说》原文和翻译注释《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

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公元795—800)。

"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

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

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注释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本名孙阳,擅长相马。

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祗:只是。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骈死:并列而死。

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枥:马棚、马厩。

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被称道。

以,按照,介词。

称,称颂,称道。

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

之,助词。

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一食(shí):吃一次食物。

或:有时。

尽粟一石:吃尽一石粟。

尽,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石,十斗为石。

食(sì):同“饲”,喂养。

其:指千里马,代词。

能千里:能走千里。

是:这,指示代词。

能:才能。

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

见,同“现”,表露。

《马说》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马说》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马说》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不言而喻的。

但其所作的《马说》,全文仅仅一百多字,却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得如此酣畅淋漓,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写作技巧。

文章的第一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就深刻地阐述了千里马与伯乐之间的关系。

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可能会被埋没。

这句话强调了伯乐对于千里马的重要性,也暗示了当时社会中人才的发现和任用需要有慧眼识珠的伯乐。

接下来,韩愈用“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描写千里马的遭遇。

千里马在奴隶的手中受到屈辱,只能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无法展现出它的千里之能。

这句话表达了韩愈对千里马的同情,同时也对当时社会中人才被压抑、埋没的现象表示了不满。

然后,韩愈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

他认为千里马是经常存在的,但伯乐却不是随时都有的。

这就意味着,即使有千里马,也需要有伯乐的发现和赏识,才能发挥出它的才能。

这句话强调了伯乐在发现人才中的关键作用,也反映了韩愈对人才发现机制的关注。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韩愈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食量和能力,进一步强调了千里马的才能。

他说千里马一顿能吃下一石粮食,这说明它的食量很大,但喂马的人却不懂得根据它的食量来喂养它,导致千里马吃不饱,力气不足。

韩愈《马说》文言文注释【4篇】

韩愈《马说》文言文注释【4篇】

韩愈《马说》文言文注释【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韩愈《马说》文言文注释【4篇】买椟还珠比喻的是没有眼力,取舍不当,但你知道吗?买椟还珠是个暗含哲理的古代典故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本店铺分享的韩愈《马说》文言文注释【4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本店铺给您最好的朋友。

语文版中考课内重点文言文解析:《马说》

语文版中考课内重点文言文解析:《马说》

语文版中考课内重点文言文解析:《马说》内容预览:马说韩愈【唐】一、文学知识选自«昌黎先生集·杂说»。

韩愈,唐代文学家,字退之。

〝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原文世有伯乐,然后(1)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2)伯乐不常有。

故(3)虽(4)有名马,祗(5)辱(6)于(7)奴隶人之手,骈(8)死于槽(9)枥(10)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11)或(12)尽(13)粟一石。

食(14)马者不知其(15)能千里而食也。

是(16)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缺乏,才美不外见(17),且(18)欲与常马等(19)不可得,安(20)求其能千里也?策(21)之不以(22)其道(23),食之不能尽其材(24),鸣(25)之而不能通其意,执(26)策(27)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三、注释(1) 然后:这样以后。

(2) 而:但是。

(3) 故:所以。

(4) 虽:即使。

(5) 祗:通〝只〞,只是。

(6) 辱:辱没。

(7) 于:在。

(8) 骈:两马并驾。

(9) 槽:喂牲口用的食器。

(10) 枥:马棚、马厩。

(11) 一食:吃一顿。

食:吃。

(12) 或:有时。

(13) 尽:吃完,吃光。

(14) 食:通〝饲〞,喂。

(15) 其:它,代千里马。

(16) 是:这。

(17) 外见:表如今外面。

见:通〝现〞,显露,表现。

(18) 且:尚且,况且。

(19) 等:同等,一样。

(20) 安:怎样。

(21) 策:这里指鞭打。

(22) 以:依照。

(23) 道:规律,方法。

(24) 材:通〝才〞,才气。

尽其才:充沛发扬出它的才干。

(25) 鸣:马的嘶鸣声。

(26) 执:拿着。

(27) 策:马鞭。

四、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干发现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可是伯乐却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好马,只能屈辱在低贱人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谓〔它〕。

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注释

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注释
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14.你如果是千里马该怎样做?是“食马者”该怎样做?我如果是千里马,我会挣脱缰绳,摆脱“食马者”的束缚,主动寻求碧绿的草地,使自己膘肥体壮,再找机会显示自己的超凡本领,相信会有伯乐发现自己的才能的。我如果是“食马者”,我会平等对待所喂养的所有的马,使它们有强壮的身体,各尽其能。15.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当今是经济社会、信息社会,社会竞争强烈,需要具有综合素质和能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的人才。国家应该创
7.说明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作用。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排比。愤怒谴责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感情强烈。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强烈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加强了否定的语气,增强了否定的力量。8.第3段痛斥食马者愚妄、浅薄(列出了“不知马”表现)的语句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9.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骈两马并驾于槽枥喂牲口用的槽之间用的槽之间用的槽之间不以千里称著称也不以千里称著称也不以千里称著称也故虽即使有名马故虽即使有名马故虽即使有名马有时有时有时尽粟尽粟小米小米小米泛指粮食泛指粮食泛指粮食一石一石一石喂也是这样马也才美不外见通现喂也是这样马也才美不外见通现喂也是这样马也才美不外见通现表现表现表现且犹尚且欲与常马一般的且犹尚且欲与常马一般的且犹尚且欲与常马一般的马等等同一样不可得达到马等等同一样不可得达到马等等同一样不可得达到安怎么求其能千里也安怎么求其能千里也安怎么求其能千里也策鞭打之不以其道策鞭打之不以其道策鞭打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正确的方法正确的方法食通饲喂之不能尽其材通才喂之不能尽其材通才喂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本领才能本领才能本领鸣之而不能鸣之而不能鸣之而不能通通晓懂得其意通通晓懂得其意通通晓懂得其意执拿握策马鞭而临面对之执拿握策马鞭而临面对之执拿握策马鞭而临面对之其真果真不知识别马也三字形字音袛其真果真不知识别马也三字形字音袛其真果真不知识别马也三字形字音袛zhzhzh骈pipipinn一食shshsh食也外见xixixinnn二阅读探究二阅读探究二阅读探究111

唐代韩愈《马说》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韩愈《马说》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韩愈《马说》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

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

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

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原文:马说唐代-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翻译: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无马!”"天下没有千里马!呜呼!"唉。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马说》翻译及解析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马说》翻译及解析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马说》翻译及解析《马说》韩愈〔唐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奴仆的手中,跟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之中,不能用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喂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用马鞭赶它,不按照正确方法,喂养,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注释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zhǐ):同“衹”,只:仅。

奴隶人:奴仆。

2.骈死于槽枥之间,骈:并列。

槽枥:马槽。

3.不以千里称也。

以:用。

4.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

5.一食或尽粟一石,食:吃。

或:有时。

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同“饲”,喂。

7.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显现。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尚且。

等:等同,一样。

常:普通的9.策之不以其道,策:鞭打,动词。

以:按照。

道:正确的方法。

10.食之不能尽其材,食:喂,材:通“才”,才能。

尽:竭尽,发挥出。

11.执策而临之,策:马鞭,名词,临:面对。

1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第一个“其”:难道,表反问语气。

第二个“其”:大概,表推测语气。

通假字1.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表现。

初二语文《马说》原文翻译及注释

初二语文《马说》原文翻译及注释

初二语文《马说》原文翻译及注释1.《马说》原文篇一《马说》作者: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ì)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2.《马说》翻译篇二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有千里马,也只是辱没在做仆役的马车夫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喂养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饲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特殊的才能和英武的体态无法显示出来,况且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还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驾驭它,却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

3.《马说》注释篇三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本名孙阳,擅长相马。

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只:同"只",只是。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马说》 解词注释

《马说》 解词注释

23.马说解词注释
1.而伯乐不常有的“而”:转折连词,可是
2.故:所以
3.虽:即使
4.祗:只是
5.辱:辱没
6.于:介词,在
7.骈:并列,一起
8.以:因为
9.称:著称
10.一食:吃一顿
11.或:有时
12.尽:吃完
13.能:能够
14.而:顺承连词
15.是:这种,这样
16.虽:即使
17.能:能力
18.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质(才能优点)
19.见:通“现”
20.等:等同,一样
21.安:怎么
22.求:要求
23.策之不以其道的“策”:用鞭子打
24.以:按照
25.道:正确的方法
26.尽:竭尽
27.材:通“才”,才能
28.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之”:助词不译
29.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而”:转折连词
30.执:拿着
31.执策而临之的“策”:鞭子
32.执策而临之的“而”:并列连词
33.临:面对
34.其真无马邪的“其”:难道
35.其真不知马也的“其”:其实。

中考文言文翻译马说

中考文言文翻译马说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翻译:世界上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但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有在奴隶人的手中受到屈辱,和普通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被称为千里马。

解读:1. 伯乐与千里马在古代,伯乐是指那些有识人之能的人,他们能够发现和培养人才。

千里马则是指那些具有卓越才能的人。

在这句话中,韩愈通过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表达了人才被发现和培养的重要性。

2. 千里马的价值韩愈认为,千里马是常有的,但伯乐却不常有。

这说明,即使有才能的人很多,但能够发现和培养他们的人却很少。

因此,千里马的价值并未得到充分发挥。

3. 名马与奴隶人在这句话中,韩愈用名马在奴隶人手中受到屈辱的形象,来比喻有才能的人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培养。

这种情况下,人才的潜力无法得到发挥,甚至会被埋没。

4. 槽枥之间的死亡槽枥是指马厩,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是有名贵的马,也会在马厩里和普通马一起死去。

这暗示了有才能的人如果没有得到重视和培养,他们的价值也无法得到体现。

5. 千里马之称韩愈认为,只有得到伯乐的发现和培养,才能使千里马的价值得到体现。

因此,他强调伯乐的重要性,并希望有才能的人能够得到重视和培养。

总结:《马说》通过对伯乐和千里马的论述,表达了韩愈对于人才选拔和培养的深刻见解。

他认为,只有发现和培养人才,才能使他们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同时,他也提醒人们,要关注那些有才能的人,给予他们应有的重视和培养,使他们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这篇文言文至今仍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值得我们深思。

《马说》原文及翻译注释

《马说》原文及翻译注释

《马说》原文及翻译注释《马说》原文及翻译注释《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论说文。

这篇寓言性的短论通过对世上有无千里马这一问题的反复论证,归结到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缺少知马的伯乐,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马说》原文及翻译注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马说》作者: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马也!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

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注释1、伯乐: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而:表转折。

可是,但是3、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马故:因此。

虽:即使。

名:名贵的。

4、只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

只:只是。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5、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于:在。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文言文《马说》翻译及注释

文言文《马说》翻译及注释

文言文《马说》翻译及注释“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下面给大家搜集整理了文言文《马说》翻译及注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文言文《马说》翻译及注释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zhi)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an)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古音为dan,今音为shi)。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注释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本名孙阳,擅长相马。

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祗:只是。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骈死:并列而死。

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枥:马棚、马厩。

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被称道。

以,按照,介词。

称,称颂,称道。

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

之,助词。

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一食(shí):吃一次食物。

或:有时。

尽粟一石:吃尽一石粟。

尽,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石,十斗为石。

食(sì):同“饲”,喂养。

其:指千里马,代词。

能千里:能走千里。

是:这,指示代词。

能:才能。

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

见,同“现”,表露。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尚且。

欲:想要,要。

等:相当。

不可得:不可能。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策之不以其道:策:鞭打。

之,指千里马,代词。

以其道:用(对待)它的办法。

尽其材:发挥它的全部才能。

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马说》原文及课下注释

《马说》原文及课下注释

《马说》原文及课下注释【课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死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注释】1、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

《杂说》共四篇,《马说》是第四篇。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

2、祗():只是。

3、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

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4、不以千里称:意思是不以千里马著称,即人们并不认识这是千里马。

5、一食:吃一顿。

6、或:有时。

7、食():通“饲”,喂。

下文“而食”“食之”的“食”都念“”。

8、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

9、且:犹,尚且。

10、策之:鞭打马。

策,马鞭子,这里是用鞭子打的意思。

11、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道,正确的方法。

12、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

指喂饱马,使它日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材,通“才”。

13、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14、临:面对。

15、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16、其真无马邪:真的没有(千里)马吗?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练习】1.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B.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C.故虽有名马故时有物外之趣D.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2.根据下列提示填写相应的词句。

①表明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的句子是:②第三文字的中心句是:③引人深思,描绘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的句子是:④表达全文主旨的句子是:3.下面品析不准确的一项。

()A.文章共用十一个“不”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食马者”的无知与平庸愚妄。

B.第一、二、三段结尾的三个“也”,分别表达出痛恨、嘲讽的感情。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马说唐·韩愈世有伯乐1,然后有千里马2。

千里马常有,而3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4,祗辱于奴隶人之手5,骈死于槽枥之间6,不以千里称也7。

[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马之千里者8,一食9或10尽粟一石11。

食马者12不知其13能千里而食也。

是14马也,虽15有千里之能16,食不饱,力不足17,才18美19不外见20,且21欲22与常马等23不可得24,安25求26其能千里也?(食马者通:饲马者)[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策之27不以其道28,食之29不能尽其材30,鸣31之而不能通其意32,执33策34而临35之,曰:“天下无马!”呜呼36!其37真无马邪38?其39真不知40马也![译文]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创作背景《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之间。

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问题介绍“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

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属议论文,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像现代杂文的风格,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注释1.伯乐: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

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

3.而:表转折。

可是,但是。

4.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

故:因此。

虽:虽然。

名:名贵的。

5.祇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

祇(zhǐ):同“衹”,只,仅。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6.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于:在。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7.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

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

以:用。

称:出名。

8.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9.一食:吃一顿。

食,吃。

10.或:有时。

11.尽,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

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12.食马者:食,通“饲”,喂。

13.其:指千里马,代词。

14.是:这样,指示代词。

15.虽:虽然(与前面的虽不一样,这里指虽然)16.能:本领。

17.足:足够。

18.才:才能。

19.美:美好的素质。

20.外见(xiàn):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

21.且:犹,尚且。

22.欲:想要。

23.等:等同,一样。

24.不可得:不能够得到。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5.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26.求:要求。

27.策之:驱使它。

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

之:代词,指千里马。

28.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

以:按照。

道:正确的方法。

29.食之:食,通“饲”,喂。

30.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

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材:通“才”,才能。

尽(2):竭尽,发挥出。

31.鸣:马嘶。

32.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33.执:拿。

34.策:马鞭。

35.临:面对。

36.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37.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

38.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意为“吗”39.其(2):大概,表推测语气。

40.知:懂得,了解,认识。

通假字1.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食”通“饲”饲养;“材”通“才”,才能。

3.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古今异义1.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是:古义:这样的。

今义:判断词。

2.例:安求其能千里也?安:古义:怎么。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3.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古义:同样。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4.例: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古义:有时,有的人,也许。

今义:或者。

5.例: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然后: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6.例:食(sì)之不能尽其材。

食(sì):通“饲”喂养。

食(shí):吃。

7.例:策之不以其道。

策:古义:马鞭,鞭策。

今义:策划,策略。

一词多义1.之虽有千里之能:的。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的,结构助词。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它,代词。

食之不能尽其才: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2.能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3.策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动词,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策勋十二转:动词,记载——自《木兰诗》)。

4.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

5.食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养,动词。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

6.其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代千里马的。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词,它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鞭策千里马的方法。

7.以不以千里称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8.尽: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

食之不能尽其材:使……尽,竭尽。

9.虽:虽有千里之能:虽然故虽有名马:即是主题全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

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思想感情(中心主旨)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常考题型1.本文的中心论点(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领起全文作用)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8.全文的主旨句中心句(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1.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怀才不遇的人发的感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2.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文章最能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句子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一、要具有良好的资质或才能;二、后天要有坚持不懈的努力精神;三、要能遇到善于识别人才的伯乐。

赏析《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

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

伯乐的典故几次被韩愈引用(见韩愈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韩愈命运的坎坷。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从正面提出问题,“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

说明千里马和伯乐的信赖关系是如此的密切。

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

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不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一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点明全文主旨。

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说明千里马的命运与伯乐的依赖关系。

换句话说,就是除伯乐而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具体地描绘了千里马没有遇见伯乐的可悲的遭遇。

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这两句揭示了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不知”,这正是问题的要害。

一天能跑千里的马,一顿有时会吃光一石小米。

是说才能、本领特殊,食量也特殊。

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一天跑上千里而一般地喂它,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