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

合集下载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案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内容本节内容在教材第51-55页。

具体教学内容包括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及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同时包含着人地关系的协调理念。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3.能举例说明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密切联系。

4.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本节内容的教学,将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及多媒体课件,对聚落及其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进行学习。

采取探究、讨论、展示作品等参与性强的学习形式开展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到要尊重自然规律并按经济规律办事,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1.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难点1.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2.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教学突破聚落的形态,指导学生通过报纸、图书、网络等途径收集信息、查找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概括,并在课堂上展示成果、进行交流,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可以利用学生熟知的当地素材,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降低教学难度,借此阐明人地协调的理念。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建议教师创设一种较为开放性的学习氛围,利用一些图片资料组织学生讨论、总结。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组织分组和组长选举,以便课堂组织讨论。

2.搜集大量图片、设计课堂教学,制作教学课件学生准备1.课前分组搜集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要求能体现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并查阅相关的文字资料。

2.查找本地不同时期的地图或景观图片(要求能体现聚落的变化)。

3.课前分组搜集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图文资料。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导入新课。

1.思考聚落方面自己所知所疑。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对聚落的认识。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案(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案(新版)湘教版
-小组讨论成果的展示:观察学生小组讨论的成果展示,了解学生对聚落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小组讨论成果的创新性:观察学生小组讨论的创新性,了解学生对聚落知识的理解和思考深度。
-小组讨论成果的完整性:观察学生小组讨论的成果完整性,了解学生对聚落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随堂测试:
-随堂测试的完成情况:观察学生随堂测试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聚落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地理实践: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聚落,了解其形成与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实践能力。
3.人地关系: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理解聚落与环境相适应的原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地理审美:通过欣赏不同聚落的景观,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审美能力,培养热爱家乡、保护文化遗产的情感。
(3)聚落的景观:通过图片或实地考察,让学生了解不同聚落的景观特点,如乡村的田园风光、城市的高楼大厦等。
举例:请学生观察图片,分析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特点。
(4)保护文化遗产:培养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
举例:请学生举例说明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以及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体验聚落知识的应用。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聚落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聚落知识。
四、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聚落的景观特点。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为例,分析其特点和形成条件。

湘教版初中地理七上3.4《世界的聚落》 课件 (共33张PPT)

湘教版初中地理七上3.4《世界的聚落》 课件 (共33张PPT)

窗户、门大 --- 通风散热
江南水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非热带沙漠地区
房顶平坦 --- 少雨
墙厚 窗口小
--- 炎热
--- 多沙
黄土高原地区 的窑洞
黄土直立 就地取材 冬暖夏凉
继续努力:谁是最棒的建筑设计师?
请你介绍聚落的建筑材料、建筑特色与 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任选其一)
北极冰屋
蒙古包
北极地区
蒙古包
二、聚落与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1 民居的建筑风格适应当地自然地理 环境的的结果,也与居民的社会经济 生活密切联系 2 聚落的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 2 、能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 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 、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 意义。
一、聚落的概念和形式
●聚落就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
乡村
聚落 城市
全班分为乡村人和城市人,乡村人和城 市人分别讲出各自的好处,最后看谁最 捧。(结合课本P60~61)
乡村
乡村
城市
集镇
交通拥挤
住房紧张
工业污染
供水不足
噪声干扰
犯罪率上升
城市与乡村的区别
人口 聚落 人员 密度 规模 职业 构成 经济 特点 住房 交通方式 结构
城市
密 集 稀 疏

复 杂 简 单
以非 农业 为主 以农 业为 主
多 楼 房 多 平 房
多种 多样
乡村

简单
活动一:谁是最棒的建筑设计师?
英国伦敦
跨河流
两岸的城市
上 海
法国里昂
跨河流
两岸的城市
德国汉堡
福建土楼 200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世界的聚落》说课稿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世界的聚落》说课稿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世界的聚落》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世界的聚落》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聚落的概念、分类、发展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认识聚落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聚落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实例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可能没有直观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借助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思考。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聚落的概念、分类及其发展;认识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概念、分类及其发展;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分析;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世界各地的聚落图片,引发学生对聚落的兴趣,导入新课。

2.知识讲解:介绍聚落的概念、分类及其发展,引导学生了解聚落的基本特征。

3.案例分析:展示不同地区的聚落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聚落的特点,培养学生地理观察能力。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

5.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学生对聚落及其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6.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概念:人口集聚、住宅密集、设施完善的地方•分类:乡村聚落、城市聚落•发展:历史悠久、不断发展、适应环境•特点:各地聚落有其独特特点•环境关系:聚落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适应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通过课堂表现、练习题和课后作业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3.4《世界的聚落》

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3.4《世界的聚落》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 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引导学生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使学生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活动设计】一、导入环节(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导入语:这一章我们学习的是“世界的居民”,前面三节重点了解的是“民”的问题,如“民”的数量、人种的划分,“民”所使用的语言和信仰的宗教。

这节课我们来了解“居”的问题,也就是第四节—世界的聚落。

(二)出示学习目标1.能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学生齐读。

过渡语:明确了学习目标,让我们带着目标开始今天的学习之旅。

二、先学环节(一)出示自学指导(读课本60—65页图文资料,在课本上勾划并记住以下问题的答案。

)1.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主要形式包括和。

一般来说,先有聚落,后有聚落。

2.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3.城市居民的居住状况相对,发展过程中往往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如交通、住房、污染、干扰、供水、犯罪率等。

4.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规模比较小的居民点叫做,规模比较大的居民点叫做。

乡村民居大多依山傍水,沿、或者分布。

5.在河流处,或在河流处,往往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补充:记在课本62页下边)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资源丰富。

6.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措施:控制对历史性建筑物的侵蚀,在著名文化遗产周围修建高大的现代化建筑物,避免旅游活动对文化遗产的破坏等。

(二)自学检测反馈过渡语:刚才同学们自学得都非常认真,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自学的效果。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三章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三章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主要介绍了世界各地的聚落类型、分布特点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本节内容是对前两节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旨在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的聚落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聚落的概念和类型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世界各地聚落的分布特点和聚落与环境的关系的认识还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各地聚落的类型、分布特点,掌握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的获取、处理和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世界各地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关爱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各地聚落的类型、分布特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2.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对不同地域的聚落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其差异和原因。

3.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聚落与环境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参: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

2.图片素材:世界各地聚落的图片、视频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世界各地的聚落景观,引导学生关注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提问:你们印象中最深刻的聚落是怎样的?它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世界各地聚落的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不同地域聚落的类型和分布特点。

提问:这些聚落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之间有什么差异?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的聚落与环境问题,如城市拥堵、乡村人口流失等。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世界的聚落》知识点解析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世界的聚落》知识点解析

《世界的聚落》知识点解析1.聚落的形态(1)聚落的概念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2)聚落的形式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①城市Ⅰ定义: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Ⅱ特点:人口密集,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并且对周围地区的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居住状况相对拥挤,多高层住宅,城市空间利用率高,交通发达。

Ⅲ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破坏(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音污染和生活垃圾污染)等。

Ⅳ解决措施:加强管理和保护,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

②乡村Ⅰ定义: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分散,分为村庄和集镇。

规模比较小的居民点叫村庄,规模比较大的居民点叫集镇。

Ⅱ特点:居住地相对分散,房屋不高,但经济实用;外围常有大片农田,主要从事农业产业活动;有的集中,有的分散,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山麓或公路分布;许多乡村民居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和环境特点。

城市和乡村的本质区别谈重点城市和乡村的本质区别是从事的行业不同,城市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乡村主要从事农业产业活动。

(3)聚落的演化过程聚落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在不断发展的。

地理位置优越,聚落向前发展的速度越快。

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聚落人口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逐渐发展成为集镇,集镇进一步发展,楼房越来越高,人们由农业生产转向非农业生产,发展成为小城市,并由小城市逐渐向大城市发展。

谈重点城市和乡村的演化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再有城市聚落。

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城市是由乡村发展而来的,在干流与支流汇合处,或河流入海处,往往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4)聚落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①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聚落的形成受地形、气候、水源、交通、资源等条件影响。

谈重点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地形平坦、气候温和、水源丰富、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易形成聚落。

②聚落的分布状况在一些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

初中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教学课件】《世界的聚落》

初中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教学课件】《世界的聚落》

湖南教育出版社七年级 | 上册
☺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 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 居地。
湖南教育出版社七年级 | 上册
☺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分散。规 模比较小的居民点叫做村庄,规模 比较大的居民点叫做集镇。
湖南教育出版社七年级 | 上册
看下面的两幅图,分析城市和乡村的人口分布各有什么特点?
亚洲的村落—人口众多,房屋密 集
湖南教育出版社七年级 | 上册
自主学习 ①灌溉农业发达地区
聚落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③出现劳动分工,集市开始出现
②农业技术得以创新
④集市逐渐演变为城市
湖南教育出版社七年级 | 上册
某城新城的发展
今日新城 70年代的刘庄村 90年代的刘庄街
湖南教育出版社七年级 | 上册
湖南教育出版社七年级 | 上册
看下面的两幅图,分析城市和乡村的建筑各有什么特点?
湖南教育出版社七年级 | 上册
看上面两幅图,分析城市和乡村的生产方式各有 什么特点?
湖南教育出版社七年级 | 上册
看下面的两幅图,分析城市和乡村的交通各有什么特点?
湖南教育出版社七年级 | 上册
交通 特点 城市 乡村 便利 不发达
合作探究
你认为下面哪个村落最有可能先发展成 为城市聚落?为什么?
湖南教育出版社七年级 | 上册
两河 流域 尼 罗 河 流 域
印 度 河 流 域
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城市多数在
大河的冲积平原上
湖南教育出版社七年级 | 上册
展示平台
湖南教育出版社七年级 | 上册
旅 游 城 市 泰 安
湖南教育出版社七年级 | 上册
第三章 · 世界的居民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案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内容本节内容在教材第51-55页。

具体教学内容包括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及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同时包含着人地关系的协调理念。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3.能举例说明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密切联系。

4.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本节内容的教学,将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及多媒体课件,对聚落及其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进行学习。

采取探究、讨论、展示作品等参与性强的学习形式开展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到要尊重自然规律并按经济规律办事,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1.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难点1.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2.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教学突破聚落的形态,指导学生通过报纸、图书、网络等途径收集信息、查找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概括,并在课堂上展示成果、进行交流,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可以利用学生熟知的当地素材,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降低教学难度,借此阐明人地协调的理念。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建议教师创设一种较为开放性的学习氛围,利用一些图片资料组织学生讨论、总结。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组织分组和组长选举,以便课堂组织讨论。

2.搜集大量图片、设计课堂教学,制作教学课件学生准备1.课前分组搜集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要求能体现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并查阅相关的文字资料。

2.查找本地不同时期的地图或景观图片(要求能体现聚落的变化)。

3.课前分组搜集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图文资料。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导入新课。

1.思考聚落方面自己所知所疑。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对聚落的认识。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说课稿 《世界的聚落》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说课稿 《世界的聚落》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说课稿《世界的聚落》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分析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主要讲述世界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聚落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世界各地的聚落多种多样,但他们都表现出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协调适应性。

2、重点、难点
在教学中应把重点放在聚落的形成、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上,借此阐明人地协调的理念。

在突破教学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时,教师展示“不同地区民居”图片,让学生观察,每幅图片上的民居在特点上有何不同?这和它们所处的自然环境有什幺关系?学生讨论回答,并请学生介绍课前搜集到的各地民居的特点及作用。

进一步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最后要给学生强调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种多样,但都表现出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相协调的关系。

3、教学目标
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时,注重以下三个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和乡村的特点和差别。

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

情感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城市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观念...。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

影响聚落的形成条件
土壤肥沃
交通便利
气候温湿
水源充足
资源丰富

小试牛刀:
①②③ 处能形成聚落
吗?为什么
最有可能 发展成为城市
的是?
从规模上看,聚落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千万的巨型 都市,小到只有几十个人的村庄。
村庄
集镇
城市
① 村庄怎样演变为城镇的?在 它发展过程中它的规模和建筑有 哪些变化?
② 城镇又是怎样扩展成城市的? 在发展过程中它的景观有哪些变 化?
理由是②处位于河流交汇处,地势更为平坦,资。源丰富,
交通便利。
4、①处聚落附近森林资源丰富,在这里建一
造纸厂是否合理?为什么?
不合理,容易对河流造成污染。
合理,靠近森林,便于获取原材料。
课后搜集有关北京四合院的 图片及文字介绍,建立有关四合 院的小档案。
如果你受苦了,感谢生活,那是它给你的一份感觉;如果你受苦了,感谢上帝,说明你还活着。人们的灾祸往往成为他们的学问。 相信就是强大,怀疑只会抑制能力,而信仰就是力量。 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工作中,你要把每一件小事都和远大的固定的目标结合起来。 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一、聚落的形态
1、聚落的类型 2、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3、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二、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影响聚落分布的自然因素(地形 气候 河流 交通 资源 )
2、聚落建筑特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是聚落的是
(C)
A 深圳市 B小山村 C 学校 D 城镇

湘教版七上地理课3.4世界聚落

湘教版七上地理课3.4世界聚落
10
寒冷地区的民居墙体厚实,屋内建有壁炉或火炕,窗 户比较小,有的窗户还装上双层玻璃,可以抵御寒风, 保持屋内暖和。 在冬天积雪较多的地方,屋顶大多高耸,不易积雪,
保护建筑物 。
11
湿热地区的气候 雨水多,所以要 有较完备的排水 系统;墙体单薄, 门窗开得较大, 利于通风散热, 可以保持屋内干 爽。
乡村发展为城市的条件:在干流与
支流汇合处,河流入海口或出海口,大 的交通枢纽上,往往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8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地势平坦 土壤肥沃
水源充足
自然资源丰富
交通便利 气候适宜
世界各地的民居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这些
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 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你能解释下面民居建筑特色形成的原因吗?
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什么是聚落?
聚落
城市 乡村
城市 乡村
交通
人口
建筑
生产
教育
农村 渔村
牧村 林场大气污染交通阻塞住房拥挤
水体污染
城市在发展 过程中产生 的问题主要
有:
生活垃圾
乡村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乡村的分布:乡村民居有的集中, 有的分散,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 山麓或公路、铁路分布。
秦陵兵马俑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不文明行为
谢谢!
自然环境: 比较干燥 冬冷夏热 黄土深厚
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是一项由 联合国发起、联合国教育 科学文化组织负责执行的 国际公约建制,以保存对 全世界人类都具有杰出普 遍性价值的自然或文化处 所为目的。世界文化遗产 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最 高等级,世界文化遗产属 于世界遗产范畴。截止到 2016年7月中国已拥有世界 文化遗产30项。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4 世界的聚落课件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4 世界的聚落课件

北非传统民居
厚墙加小窗,防晒又凉快 在热带沙漠地区,白天炎 热,昼夜温差大,当地的房 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 厚墙可以尽量减少白天通过 墙壁传导进入的太阳热量, 小窗可以减少白天从沙漠地
区吹来的热风

因纽特人的冰屋
民居欣赏(一)
竹楼
民居欣赏(二)
蒙古包
民居欣赏(三) 窑洞
民居一
民居欣赏(四)
交通拥挤 城市问题
大气污染
噪音污染
水污染
生活垃圾污染
5、聚落与环境
土壤肥沃, 适于耕作 水源充足(井、 泉、湖滨、河畔)
地形平坦
交通便利(交通 沿线和交汇处、 沿海港口等地)
自然资源丰富(林、 鱼、矿产地)

中国的乡村
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
在全年炎热多雨的热带, 乡村聚落常见双层木楼或竹 楼,下层空着堆放杂物,养 生畜,上层住人,因为上层 风大凉爽,,还可避免潮湿。
聚落形式 房屋建筑特点 道路修筑特点 从事的生产活 动 自然景观改变 大小 医院、商店、 学校的多少 城市
钢筋水泥的高楼大 厦,分布密集 宽阔、平坦、密 集 工业、商业、交通 等行业 发展快、变化大
乡村
大多是比较简易 的平房 崎岖、稀疏 农业 发展较慢、变化小


4、城市问题
• 交通拥挤、 大气污染、 噪音污染、 水污染、生活垃圾污染、住房紧பைடு நூலகம்、 就业困难。
福建土楼
民居三
民居欣赏(五)
杆栏式房屋
民居欣赏(六)
新疆碉楼
民居欣赏(七)
乔 家 大 院
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 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古城、皖南古村落 • 福建土楼。
谢谢大家 !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案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内容本节内容在教材第51-55页。

具体教学内容包括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及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 ,同时包含着人地关系的协调理念。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 ,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异。

2.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开展3.能举例说明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密切联系。

4.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本节内容的教学 ,将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及多媒体课件 ,对聚落及其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进行学习。

采取探究、讨论、展示作品等参与性强的学习形式开展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到要尊重自然规律并按经济规律办事 ,树立人地协调开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1.聚落的形成与开展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难点1.聚落的形成和开展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2.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教学突破聚落的形态 ,指导学生通过报纸、图书、网络等途径收集信息、查找资料 ,进行比照、分析、概括 ,并在课堂上展示成果、进行交流 ,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聚落的形成与开展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 ,可以利用学生熟知的当地素材 ,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降低教学难度 ,借此说明人地协调的理念。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建议教师创设一种较为开放性的学习气氛 ,利用一些图片资料组织学生讨论、总结。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组织分组和组长选举 ,以便课堂组织讨论。

2.搜集大量图片、设计课堂教学 ,制作教学课件学生准备1.课前分组搜集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要求能表达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并查阅相关的文字资料。

2.查找本地不同时期的地图或景观图片〔要求能表达聚落的变化〕。

3.课前分组搜集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图文资料。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导入新课。

1.思考聚落方面自己所知所疑。

2.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思考对聚落的认2.观察图片讨论、归纳聚落的不同形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聚落的形态
1、聚落的类型 2、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3、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二、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影响聚落分布的自然因素(地形 气候 河流 交通 资源 )
2、聚落建筑特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是聚落的是
(C)
A 深圳市 B小山村 C 学校 D 城镇
2.城市与乡村的差异表现在
A防寒 B防晒、防沙 C防雨
D以上都不对
5.选择你认为最适合定居的地方
( A)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内蒙古高原 C青藏高原 D亚马孙平原
二、读图分析: 1.图中①②③三处






属于 乡村聚落。
2.三处聚落的选址共同点是 沿河流分。布
3.三处都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聚落,而最容
易发展起来的是 ② 处,
土壤肥沃
交通便利
气候温湿
水源充足
资源丰富

小试牛刀:
①②③ 处能形成聚落
吗?为什么
最有可能 发展成为城市
的是?
从规模上看,聚落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千万的巨型 都市,小到只有几十个人的村庄。
村庄
集镇
城市
① 村庄怎样演变为城镇的?在 它发展过程中它的规模和建筑有 哪些变化?
② 城镇又是怎样扩展成城市的? 在发展过程中它的景观有哪些变 化?
为什么湿热地区的民居 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 得较大? 利于通风散热,可以保 持屋内干爽。
•各地传统建筑特点,都是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
▪ 平顶,因为降水少 节约建筑材料。
▪ 斜顶,因为降水多 利于排水。
说一说下面民居的特点
▪ 便于拆装 适合游牧生活
说一说下面民居的特点 ▪ 黄土直立性好 就地取材造价低 冬暖夏凉
( B)
A乡村的道路较城市密集、错综复杂。 B人口的职业构成有较大的
差异
C功能差别,乡村功能较为复杂 密
D人口密度不同,乡村人口稠
3. 干旱地区和湿润地区房屋建筑外貌最明显的不同是 ( A)
A屋顶的陡缓 B房屋的大小 C门窗的大小 D房屋的朝向
4.热带沙漠地区的房屋,厚墙加小窗的作用是
(A)
③ 随着城市的发展,有越来越 多的乡村人口变成了城市人口, 他们的生活方式会发生哪些变化?
④ 在河流支流与干流汇合处, 或在河流入海处,往往形成比较 大的城市。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
聚落的演变
人口增多
人口增多
村庄
集镇
城市
为什么寒冷地区的民 居墙体厚实? 寒冷地区的气候:风劲、 雪大,厚实的墙体可 以抵御寒风,保持屋 内暖和。 高耸的屋顶,不易积 雪。
城市和乡村的人口分布各有什么特点?
城市和乡村的建筑各有什么特点?
城市和乡村的生产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城市与乡村的差异:
交通 人口 特点 分布
城市 发 达 密 集
乡村 不发达 稀 疏
建筑 特点
密集 高大
稀疏 低矮
生产活动
非农业产 业为主 农业产业 为主
做出选择:你喜欢……
城市
乡村
城市:交通便利,生活方便,文化娱乐 设施完善,就业机会多、教育条件好。
理由是②处位于河流交汇处,地势更为平坦,资。源丰富,
交通便利。
4、①处聚落附近森林资源丰富,在这里建一
造纸厂是否合理?为什么?
不合理,容易对河流造成污染。
合理,靠近森林,便于获取原材料。
课后搜集有关北京四合院的 图片及文字介绍,建立有关四合 院的小档案。
乡村:空气清新,美丽的田园风光适 于生活居住。

水气体来自污污染









生 活 垃 圾
住 房 拥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控制城市人口数量。 修建拓宽道路。 提倡公交出行或骑自行车。(绿色出行) 治理各种污染。 植树种草。
下列环境中是否容易形成聚落, 为什么?
地形平坦
影响聚落的形成条件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
学习目标
1.对比图片,说出聚落的两种形式及两种聚落形式 的差异。 2.利用资料,分析并熟知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重点) 3.举例分析典型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重点) 4.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 环境观。

城市

乡村
城市和乡村的交通各有什么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