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华法系与中国法治近代化的心得
学习中国法律体系简史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法律体系简史心得体会引言研究中国法律体系的历史对于理解中国法律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中国法律体系的发展过程,我对中国法律的背景和特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本文将总结我对中国法律体系简史的心得体会。
中国法律体系的演变中国法律体系的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从古代封建社会到现代法治社会。
在封建社会中,君主制度和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制定和实施起着重要作用。
这一时期的法律体系主要依据君主的旨意和社会道德规范进行管理。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法律体系逐渐朝着现代法治社会转变。
清朝时期,乾隆和光绪时代的法律改革为后来的法律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的中国历经了革命和社会变革,法律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
建国后,中国采取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律的制定和实施由政府和党领导进行。
近年来,中国法律体系经历了一系列改革和完善的过程。
中国逐渐加强了法治理念的普及和宣传,并加强了法律人才的培养和推广。
同时,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法律事务,提高了对国际法的认知和应用能力。
心得体会通过研究中国法律体系的简史,我深刻认识到法律体系的建立和演变是社会发展和政治制度变革的反映。
中国法律体系的演变历程充满曲折和挑战,但也展现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研究过程中,我对中国法律体系的特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中国法律体系注重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强调整体利益和集体利益的权衡。
法律制度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人民权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我还意识到中国法律体系的现代化进程依赖于深化改革和提高法治水平。
中国在推进法治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为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法律体系,我们需要加强法律教育和人才培养,提高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结论通过研究中国法律体系的简史,我对中国法律的背景和特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中国法律体系的演变是社会发展和政治制度变革的反映,注重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
为了推进中国法律体系的现代化进程,我们需要加强法治建设,提高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我学中国法制史的感想
我学中国法制史的感想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自己的历史,一个学科也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对之前本学科的一个延续。
虽然,我国传统上的法学是律学,而不是西方意义上的法学。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律学,也就是曾在东亚,东南亚产生重大影响的中华法系。
从夏朝开始一直持续到清末《钦定宪法大纲》颁布之前的这四千年左右时间,我国社会虽然从奴隶社会进入到了封建社会,又从封建社会进入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国朝代更替也经历了十数个。
但是这段期间在维持社会秩序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我国律学是一直在平稳中延续发展下来的。
我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非常注重修律,修成了数量繁多的律令。
其中名气最大,种类最齐全,编排最科学,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就是唐高宗永徽四年颁行天下的《唐律疏议》。
但是,在君权至上的封建社会,统治者虽然热衷于修律,也修成了很多律令。
这些律令始终都只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工具,镇压人民起义的工具。
所以中国古代的律令的显著特点就是刑法发达,其他法律都很落后。
但是,就这样一个稳定的延续的发展的中华法系,在经历了四千年的时间后为什么却在清末以《钦定宪法大纲》为主的较为现代的法律颁布之后迅速解体呢?我苦苦思索却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我们再来看看世界上的其他几个重要的法系。
首先不得不说的就是当今世界上最为主要的两个法系,民法法系和英美法系。
民法法系起源于罗马法,在中世纪形成,而后蓬勃发展。
英美法系是以英国的普通法为基础从中世纪形成,影响重大。
其次就是伊斯兰法系,它创立和形成于七世纪早期,普遍流行于伊斯兰世界。
这些影响重大且具有较久的历史的法系,如今都没有在它们的起源地消失,都还在发展,都还保存着它们独特的魅力。
它们都还在继承中发展,都还有光明的前途与未来。
为什么历史比它们更悠久的中华法系却已经解体了呢?法系有优劣之分,是否劣的法系就像落后的生产力一样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最终淘汰。
但是在其他法系还没有形成之时,中华法系就已经形成了。
换句话说中华法系在其存在的四千年里总有一段时间是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的。
学习法制收获心得感想(精选8篇)
学习法制收获心得感想(精选8篇)学习法制收获心得感想精选篇1人生会面临很多选择,当你正处于十字路口不知道该何去何从时,你将做出如何决择?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不能明辨是非而选错了道路使自己懊悔一生,当然尤其是我们青少年。
由于这方面的缘由,学校特意为我们组织了一节法制教育课。
对于我们来说真可谓是意义重大。
这堂法制教育课里面讲了许多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真实案例,围绕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各方面缘由绽开论述,使同学们更好地熟悉青少年的犯罪心理。
家,是青少年第一个影响最深的地方,有的父母忙于工作,疏忽了对子女的照看。
因此,他们胡乱结识伴侣,处处留连,自甘堕落;甚至为了引起父母的留意,盼望父母能关怀自己,不惜一切,又偷又抢,坏事做尽……学校,是其次个影响青少年的地方。
例如,一些青少年由于和同学一时怄气,就影响了彼此之间的友情,还很简单导致心灵或肉体上受伤。
又例如某某同学被老师批判了一顿,假如接受不了,就会怀恨在心,便处心积累想谋害老师。
罪恶,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一些不经意的事情中造成的,缺少了胸襟,那么,你就会成为罪恶的猎物.第三,便是自身缘由。
俗话说得好:小时偷针,大时偷金。
假如一个人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没有良好的法律纪律意识,随便做损坏公物,打人,骂人,甚至偷窃等坏事,就会慢慢腐蚀你的心灵。
假如你不能够痛改前非,连续进展下去,那些恶习就会在你心理根深蒂固,而且会越变越严峻。
到时,你很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最终等待你的,就只有失去人生自由的监狱了。
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做任何事都要按规章去做。
国家制定相关的法律,目的就是为了公民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权利与自由,同时也对破坏和阻碍他人权利与自由的人也起惩治作用。
在法制社会里,每个人时时到处都离不开法律。
作为一个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就应当遵守法纪。
假如我们不当心违反触犯了法律,应当勇于担当责任根据规定进行补救,千万不要耍小聪慧,结果反而会害了自己。
学习中国法制史的感想跟体会
学习中国法制史的感想和体会---宗派主义与中国宪政史在本学期的中国法制史中,老师讲了中国法制在历史上的产生及发展过程,论述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法治及法制思想和它们对中国法律发展进程的特殊影响。
在分析“中国法律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时,老师讲到了中国宗派主义对中国宪政的影响,总的来说,宗派主义对中国宪政弊大于利,“宪政意义上的权利制衡演变成派系之间的斗争”,“个人之间的恩怨凌驾于政党的利益与目标之上,政党之间的斗争又凌驾于国家的利益与目标之上”,“中国宪政运动中的派系斗争不仅使得宪政的发展偏离了正常的轨道,而且久而久之也动摇了人们心中的宪政信念以及对宪政追求的决心”。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但从字面上来看,这些说法毋庸臵疑是正确的,从历史与法制发展的大致走向来讲,宗派主义确实不利于宪政在中国的发展,久而久之,势必成为阻碍中国宪政发展及中国法律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绊脚石。
但是如果从另外的角度来考虑,宗派主义在中国历史上应该也产生过一些积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法制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
哲学家们曾说过,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应该辩证地来看待每一个问题,存在即合理,如果一个事物在其整个过程中没有对好的事物起到过一丝一毫的推进作用,那我想它也没有存在的必要。
宪政的实质就是规制政府权力,保障公民权利,它要求对政治权利加以限制,防止政治权利被某一部分人滥用来侵犯人权和自由。
宪政是民主与法治的结合,是以宪法为中心的民主政治。
宪政也被称为“立宪政体”和“立宪主义”,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如以上所述,关于宪政这个概念的说法多种多样,但是其中的关键是“宪法”、“民主”、“规制政府权力”、“保障人民权利”。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宪政的本质就是人民可以通过制定宪法以及宪法的实施来保障自己的权利,而不是机械地听从于政府及其制定的法律的安排。
众所周知,人类社会大体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每一次社会形态的更替都会引起社会体系各个方面剧烈的变更,其中政权体系的变更应该是最为引人注目的,因为新生的阶级只有利用政权才能更好的保护自己的权益。
法治探究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法治观念深入人心,法治精神成为全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
在深入学习法治理论、参与法治实践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法治的重要性,对法治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法治探究的一些感悟和心得体会。
一、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回顾我国历史,封建社会长期存在人治、专制现象,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民生疾苦。
而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法治的推进,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1. 法治保障国家长治久安。
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
一个国家的稳定,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和保障。
法治能够有效地调节社会关系,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秩序。
在法治的框架下,国家和社会各方面都能够依法行事,有序发展。
2. 法治保障人民权益。
法治的核心是保障人民的权益。
在法治国家,人民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法治能够确保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3. 法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法治是公平正义的保障。
在法治国家,司法独立、公正,能够有效打击犯罪,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法治还能够通过立法、执法、司法等环节,保障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法治意识是公民的基本素养法治意识的培养是全民普法工作的核心。
一个法治国家,离不开全体公民的法治素养。
以下是我对法治意识培养的一些感悟和心得体会。
1. 增强法治观念。
法治观念是公民法治素养的基础。
我们要认识到,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
只有树立起法治观念,才能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
2. 学法用法。
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武器,是公民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途径。
我们要主动学习法律,了解法律,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学法治思想心得
学法治思想心得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法治国家建设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作为一位普通公民,我深切理解到法治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
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法治思想,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学法治思想可以增强法律意识。
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具有强制力和约束力。
通过学习法治思想,我更加明确了法律行为对于社会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我开始重视法律法规的学习,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规定。
我意识到,只有依法行事,才能维护自身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其次,学法治思想可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法律纠纷和风险。
正确认识法律的作用,学习法律知识和应对策略,可以更好地应对这些困难和挑战。
我开始关注法律新闻,了解法律案例,以增加对法律适用的理解和认知。
同时,我也注重个人安全和隐私保护,避免违法行为对自身造成的损害。
此外,学法治思想可以促进公民参与和民主意识的形成。
作为一个公民,我应该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了解和行使自己的权利。
通过学习法治思想,我开始关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参与社区事务的讨论和决策。
我明白了自己的意见和声音对于社会的重要性,也认识到民主法治是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的基础。
最后,学法治思想可以提高法律意识素养。
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承载着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通过学习法治思想,我对法律的历史和演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认识到法律是改变社会的重要工具。
我开始关注和思考法律规定的合理性和公正性,以及法律对于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引导作用。
总的来说,学法治思想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和思考,我逐渐形成了对法治的认知和理解。
我坚信,只有加强法治建设,才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因此,我将继续学习法治思想,为法治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法治思想,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保障个人权益;促进公民参与,形成民主意识;提高法律意识素养,推进社会进步。
学习中国法制史心得体会5篇
学习中国法制史心得体会5篇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
一般分为学习体会,工作体会,教学体会,读后感,观后感。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学习中国法制史心得体会5篇,欢迎阅读参考!学习中国法制史心得体会(1)中国法制史的进程反应出了我国的社会发展过程,通过对法制史的学习联想现在的社会生活,可以看出法律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从我国第一个国家的产生到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法律也一直延续至今,通过社会的不断发展,法律也不断地建立健全和完善,从一个国家的法律不难看出一个国家的社会水平。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曾经历了一个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而开始的,而国家的萌芽也在这一时期产生。
夏朝是我国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启”是这个国家的开创者,从他通过暴力夺得政权后,我国便进入了阶级社会,其标志就是建立了奴隶主阶级专政的国家。
而法律也是在这一时期产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习惯渐渐无力调整和对抗性的阶级矛盾,体现奴隶主阶级利益、由国家认可、靠国家强制力实施的法律便产生了。
夏朝建立了国家制定了法律但法律多不成形,夏朝的奴隶主用神权法对奴隶进行欺骗。
商朝全部继承了神权法思想,并较夏更进一步,发展为一种典型的神权法思想,商朝的审判通过占卜求神问天,在一定的程度上说占卜的官吏拥有了一定的司法权。
而到了西周,其政治制度更加完善,西周是宗法奴隶制国家,各级政权机构与宗法制度相结合,使国家的政权与宗族权利融为一体,构建了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的“家国相通”的统治网络,有力的维护了西周的统治。
这一时期所创造的治国经验,对整个封建后世都产生了深刻持久的影响。
春秋时期打破了古代传统秘密法的状态,首次出现了成文法,成文法的出现冲破了秘密刑思想的束缚,为叔向责难提供了依据,其次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观念,明确肯定了法律对于限制贵族特权所起的作用。
商鞅变法又是我国法制史进程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主要内容是:①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准许土地自由买卖;②按军功授爵,废除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③建立县制,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全国设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强迫人民编成“伍”、“什”,由国家统一控制;④奖励耕织,生产多的可免徭役,鼓励发展生产。
学习中国法制史心得体会5篇
学习中国法制史心得体会5篇通过一个学期的系统学习,对中国法制史有了一个新的全面认识。
中国法制史是法学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它的研究对象就是中国法律制度的历史。
具体的说就是研究我国有史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啊法律制度的本质、内容、体系、原则、特点和社会活动中的作用及其产生、发展、演变过程和基本规律。
我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非常灿烂的历史文化。
因此,历代的统治者所制定的法律,完善法制,目的是为了治国安邦的需要,长期以来积累了大量的极其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我们应当从中审视自己,找出不足,对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法制文化遗产进行科学的总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提供重要的历史借鉴。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们主要是从纵横两个方面来深入学习的。
纵向方面,自原始社会默契,开始有了法律萌芽,到进入阶级社会出现国家以后,包括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类型法律制度。
法作为统治阶级的意志是与国家同时出现的。
法学界普遍认为我国应当是在夏朝出现了军队、警察、监狱和法庭。
所以说,最初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或集团出于同志的需要,便把本阶级的意志上升为法律,制定各种法规,通过国家政权强制和要求人们遵守,维护统治秩序,调整人们之间和人们与国家政权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
在横向的方面主要是学习了每个历史时期国家政权的法律制度,着重以刑事立法、民事立法、婚姻家庭立法、司法制度为主要学习对象。
篇2作为全国法学学科本科生十四门必修课之一,中国法制史的地位十分重要。
学习中国法制史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有利于吸收和借鉴中国历代法律中的一切有益的精华,进一步完善我国法制。
二、有利于提高对社会主义法制优越性的认识,增强自觉遵守法纪的观念。
三、有利于了解部门法学的渊源,为学好部门法学打下历史知识的.基础。
中国法制史是一门边缘科学,它是法学的一个分支,同时又是历史学中的一门专史。
在学习的方法上,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掌握中国法制史发展的历史阶段性。
中华法系的看法
中华法系的看法
中华法系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法律实践的结晶,自原始社会末期至近代,源远流长,独树一帜。
以中国传统思想为理论基础,糅合了儒家、法家、道家、阴阳家学说的精华。
总体精神和宏观样式上呈现出多元的特征,尤其表现在支配法律实践活动价值基础上的双元格局、法律规范内部的多层结构和法律规范与非法律规范互依互补的实施渠道。
这些特征是中国古代社会农耕生产、宗法家族、集权政体三合一的社会存在所决定的。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中华法系的多元性格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华法系不但对古代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古代日本、朝鲜和越南等中华文明圈国家的法制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法制史学习心得体会
中国法制史学习心得体会在学习中国法制史这门课程中,我的心得体会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尽管已经听过很多类似的课程,但是在这门课程中,我对中国法制史的认知水平得到了再次提升。
从周朝的封建制度到现代中国法律体系的建立,我逐渐了解到了中国古代法律的演变历程和每个时期的特点。
学习历史可以让我们从中汲取经验教训,避免我们重蹈覆辙。
其次,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了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法律的存在和实施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民权益的重要保障。
特别是在现代,法律已经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无论是制定法律还是执行法律,都需要高度重视,需要大力推进法制建设。
再次,除了对历史的认识和对法制建设的重视,我在学习中国法制史这门课程中另外一个重要的收获是学会了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在法律领域内,需要强调的不仅是法律条文对事情的规定,还要注重人文关怀和人权保护。
尤其是在人类社会向着更民主、更富有人情味的方向发展的今天,人文关怀等价于理性、公正地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整个社会寻求最优解。
这也是我们法治建设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最后,我认为思辨是很重要的。
学习法制史不仅要掌握具体知识,更需要进行理性思考,应该站在立法者和法律执行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分析问题的各种情况和因素。
通过这样的思考,我们才能更好地贯彻法律使命,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总之,学习中国法制史这门课程让我受益匪浅。
我对中国法律体系的演变历程和特点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领悟到法治建设需要高度注重人文关怀和思辨。
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我将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实践,为中国的法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法律法规学习心得体会15篇
法律法规学习心得体会法律法规学习心得体会15篇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马上将其记录下来,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
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法律法规学习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法律法规学习心得体会1近段时间我一直在认真地学习《劳动合同法》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办法》,感到受益匪浅,增加了对这部法律的认识和理解,感觉一部好的法律,不仅是一种规则,也是一场革命,它是国家进步的支撑点,也是社会前行的铺路石。
首先,关于《劳动合同法》在中国的劳动关系中,不签劳务合同,劳动合同短期化,劳动者随意离岗,劳资双方冲突不断加剧,劳动争议数量近十几年间上升20倍以上,群体行争议、上访、信访案件每年多达六千万至八千万以上,贫富差距大,社会安定程度呈下降趋势,农民工的权益受剥夺、受侵犯。
而《劳动合同法》恰恰是在总结了我国的立法经验,借鉴国外的成熟做法,根据劳动关系中的突出问题,开门立法,所以,它是一部切合实际的好法。
《劳动合同法》的主要亮点:一是强化了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强资本,弱劳工是最最典型的劳动关系,《劳动合同法》保护的正是劳动者、弱者的权益,但也绝对不是但方面的保护和过度保护,而是通过恰当、适度调整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关系,在劳动关系双方面都保护的同时,倾斜保护劳动者。
二是扩大了劳动合同的适用范围。
将民办非企业纳入,对事业单位做了灵活处理,规范了劳动合同的形式,强化了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定立中的责任,对事实劳动关系作了明确的处理。
在劳动合同期限上遏制了劳动合同的短期化,进而解决了因劳动合同不稳定,造成劳动者心态不稳、素质低、质量低、用人单位不愿培训等弊端,从根本上解决了劳资双方的矛盾关系,对于推动企业以及社会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的深远的历史意义。
以上就是我通过学习《劳动合同法》的心得体会。
然后,关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办法》道德是由一系列法律和细节技术保证的。
浅谈对中华法系的认识与理解
浅谈对中华法系的认识与理解
中华法系是由亚洲的古老文明——中华文化世界所拥有的一种传统法律体系,这一法系历经数千年的发展,现在已成为中国首屈一指的法律理性之源。
中华法系是它自身独特本质的体现,她叠加了几千年来成长起来,影响着中国及周边国家的传统文化、宗教和哲理。
同时,中华法系也受到了欧洲法系影响、拓展而来,融合了东西方的优秀法律文明,实现了中西文明的新交流方式。
近代以来,中华法系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积极的与世界其他各种法系的革新运动以及我国近代发展的法治化进程相互交融,形成了继承传统、融入现代的新的法制安排。
基于中华法系的认识和理解,是赋予我国传统文明新的活力及回归精神家园与时俱进的必修课。
就当前而言,对于中华文明和法律融合的理解,一方面要继续向深入研究,以加强中国传统思维的沉淀和解释;另一方面,要把握中国历史文明及传统法律的继承与发展,在实践中不断考验和完善古代的传统法律,不断丰富和创新面对新情况出现的法律文明,最终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和法治化文明完美地格局融合。
只有深刻理解中华文明和现代法律,只有把握传承和创新,才能更好的发挥当今时代和未来新形势精神能源。
建设法治中国,中华法系完美融合正是大势所趋,也是未来需要努力加强的重要一环。
我国法制近代化的历程及其启示
我国法制近代化的历程及其启示摘要:我国法制近代化经历了一个艰难而曲折的阶段,其中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批判地思考,比如清末变法修律、民国时期引进西方法律思想即这一时期的典型性法律思想,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启示,从而服务于我们当前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变法修律;国家本位主义;“混合法”;传统法制思想;法治中图分类号:d9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7-0204-02我国法制近代化的时间跨度大体是指从清末变法修律到民国时期,这一时期,西方法律思想传入、中华法系的瓦解,以及其中一些具有典型性的法律代表思想,能够给我们以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西方列强的入侵与清末中华法系的瓦解1.中华法系及其没落中华法系是指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古代法律体系,其中又以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法律为主体,其影响扩及日本、朝鲜和越南等东南亚国家[1]。
与罗马法系、伊斯兰法系、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相比,有其鲜明的特点,比如中华法系重实体、轻程序;“无讼是求”,不主张通过诉讼,而是通过调解解决纠纷;具有鲜明的宗法等级色彩;以刑事法律为主,兼有各种类型丰富的法律制度的特点。
中华法系的这些特点都是建立在封建的小农经济、宗法伦理秩序及浓厚的皇权传统的基础之上,中华法系为世界法制的进展作出了独到的贡献,同时也推进了世界文明的进程,曾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比如中华法系对亚洲诸国的法律制度及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随着西方世界逐步迈向资本主义社会,并且凭借着自己先进的制度文明和器物文明向世界扩张时,中华法系也由于自身的性质随着腐朽的封建王朝一同腐朽,它不仅不再焕发出曾经的光彩,反而遏制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2.西方列强的入侵及西方先进法律思想的传入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同时,西方许多先进思想也随之传入进来,这就包括西方先进的法律思想。
西方法律思想的传入主要有两种方式,西方著作的传入和清政府直接聘请外国人担任官员或协助编订法律等事宜。
中华法系优良传统心得
中华法系优良传统心得中华法系优良传统心得感受到中国社会正在进行的伟大变革,让每位炎黄子孙都有着无限激动与自豪。
祖先给了我们生命,也教导我们要学会做人,对待父母长辈,同辈朋友,晚辈下属等不能采取过激手段,而且还要善始善终地继承发扬他们的精神文化财富。
老师、同学、领导、邻居、亲戚之间也需互相尊敬和爱护,因此就产生了礼仪规范。
它既包括道德修养,又涉及风俗习惯;既讲究伦理关系,又注意维持社会秩序。
由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所以称作中华法系。
二千多年前,周公制定了《周礼》,其中详细记载了古代各种典章制度,并把这些制度归纳成六种,即吉、凶、军、宾、嘉、凶。
后来孔子整理编订了《周礼》,使之更加完备。
儒家经典著作《论语》里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
”可见礼仪在当时已被广泛运用。
三、孝悌忠信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法系的基本内容。
四、诚实守信是立身处事之根本五、谦虚谨慎是成功的保证六、勤俭节约是治家之本七、遵纪守法是安邦之策八、依法办事是兴业之路九、团结协作是强盛之源十、集体主义是力量之魂十一、热爱劳动是光荣之举十二、艰苦奋斗是创业之本十三、科技兴国是振兴之路第一部分:从哲学角度阐述中华法系的形成和特点(一)什么叫法?法律是调整人们行为准则的总和。
法律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随着私有制的确立,奴隶主贵族凭借政权迫害平民百姓,剥削压榨平民百姓,平民百姓没有任何反抗的余地,只好忍气吞声,逆来顺受。
但平民百姓却渴望获得解放,摆脱奴役,希望通过改朝换代推翻暴君的残酷统治,建立新王朝,开辟新天地。
但旧势力仍然存在,农民起义失败后,许多农民流落街头,沦为乞丐或者卖身为奴,遭受非人的折磨和虐杀。
他们痛恨封建专制统治,期盼有一个新的王朝诞生,带领他们走向幸福的明天。
我认为这个问题应该分几方面来谈:一、从“天人合一”思想出发看祖先崇拜和祖宗家法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重视祭祀的民族之一,祭祀活动贯穿于日常生活的全过程。
如婚丧嫁娶、逢年过节、生病住院、升官晋职、寿辰喜庆、乔迁入宅、出征打仗、考试求学、参观游览、访亲探友、祝贺吊唁……凡遇红白喜事,必须请客送礼,宴饮聚餐,酬谢神灵,祈祷庇佑。
法治学习心得体会
法治学习心得体会作为一名法学专业的学生,我在大学期间系统学习了法治理论、法律基础知识和相关案例等内容,通过学习和实践,我对法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在学习法治理论的过程中,我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了法律的意义和作用,了解了法治对于国家和个人的重要性。
通过这篇文章,我愿意分享我在法治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和心得。
一、法治的普世意义和基本原则在法治理论的学习中,我们首先要了解法治的普世意义和基本原则。
法治是一种纯粹的政治思想,是指一个国家的主要政治行为,都应当以法律规范为准则,以法律权威为保障。
法治的普世意义在于它不限于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而是具有普遍性的、全球性的意义。
无论是东西方国家,法治都是维系国家和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的重要基础。
作为一个法治国家,必须以法律为准绳,法治原则和价值观需贯穿于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
法治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法治的核心原则之一。
无论贫富、地位高低,每个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
法律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不允许有特权阶层或免除法律责任的情况。
这个原则保证了每个公民在法律面前都有公平和公正的待遇。
2. 法治是权力制约法治是一种限制和规范国家权力的体系,其核心思想在于限制政府的权力,保障个人的权利。
国家的权力必须通过法律规定,依法行使,不得超越法律的范围,不得侵犯公民的权利。
法治的权力制约思想保证了国家不会滥用权力,保障了公民的自由和权利。
3. 法治是以法律为基础法治的基础是法律,一切行政、司法、经济和社会行为都必须以法律为基础。
法律是国家和社会行为的准绳,不存在法无根、理无源的情况。
法律有其根据和依据,是对社会所有行为的规范,也是社会秩序的基础。
4. 法治是一种秩序法治不仅仅是一种法律的规范,更是一种社会秩序的维护方式。
法治通过司法机构和法律规范,保障了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只有在法治的基础上,社会才能有序、稳定地发展。
通过学习法治的普世意义和基本原则,我对法治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法治中国心得体会精选四篇
法治中国心得体会精选四篇下面是为各位收集的法治中国精选四篇,请大家参阅!近期,以建设法治中国为主题的六集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 __电视台陆续播出,社会各界反响愈发热烈,全国各地干部群众对法治话题的讨论也更加深入。
十八大以来,法治精神融进民族精神血脉,法治文化注入国家文化内核,法治社会建设不断推进,法治力量深入人心,全民守法正在成为现实。
民众的法治信仰和法治观念,是依法治国的内在动力,更是法治中国的精神支撑。
十八大后提出全面从严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实保障。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向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方向砥砺前行。
专题片从法治的意义、立法的依据、执法的公平公正、全民守法的必要性等方面深入浅出的将“法治中国”的巨幅画卷铺开在我们的眼前。
依宪治国、以法为凭、循法而行、持法为刃、以法筑堤……立案登记制的推出缓解了普通民众的“三难”问题,对依法应当受理的案件要求有案必立、有诉必理。
检查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有效减少“公地悲剧”的发生。
法律生命力在于执行,除了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还需要做到执法必严。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需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也需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
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法治社会、法治政府,既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也关乎人民幸福安康,不仅是需要顶层设计的大计,也是需要人人参与、你我尽责的系统工程和长期工程。
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推进法治建设。
历史和实践证明,法治是保障国家安定、社会稳定、人民权利的 __,是人类通过长期探索总结、反复试验找到的科学的社会治理方式,是具有长期性、根本性、稳定性、规范性的治国方略。
保障人民权利,必须推进法治建设。
法治既是治国方略,也是安民靠山。
维护和保障人民权利,最终要靠法律。
法律既是约束权力的笼子,更是保障公民权益的武器,既代表现代文明的方向,更标明现实问题的解决途径。
浅谈学习中国法制史心得体会
浅谈学习中国法制史心得体会推荐文章学习中国法制史心得体会热度:中国法制史形成性考核学习心得感受热度:中国国庆节的由来简介热度:《感动中国》张桂梅事迹观后感热度:村七一支书讲稿最新热度:中国法制史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凝聚着厚重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人文精神。
以下店铺为你带来浅谈学习中国法制史心得体会,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浅谈学习中国法制史心得体会篇1通过本学期的学习,让我体会到中国法制史这门课程讲述的内容虽然是过去的、古代的,与今天的部门法或现在的现行法律的确相差很远,有一点需要我们稍做思考:我们今天的法律从何而来,它的历史渊源又是什么?现今的法制建设是否受到历史的影响,受到影响大还是小?也许很多同学都会说,现今的很多习惯、思想、行为都是古代的或者说都受传统深刻的影响,我们并没有完全摆脱过去的一些东西。
也是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我们面对今天的社会发现很多的问题,要进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肯定要排除很多障碍,这些障碍很多来自于传统习惯,要排除他们,我们肯定要回头看一看它存在的根源。
探其之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这就是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
首先一定要怀着开放的心情去接受这门课程。
如果你把你的心紧闭,根本不容这门课程的话,肯定学不好。
如果你把心打开去容纳它,不管有用没用、好学还是不好学,你去接纳它,我想它会成为你知识体系的重要部分。
第二就是要将中国的历史的发展脉络分清楚。
中国历史有它发展的规律性,学习中国法制史首先要掌握的就是历史发展规律。
第三点方法是掌握每一个人类社会的法律制度的特点,知道它所包含的朝代有哪些。
第四个学习方法就是要了解各个朝代在中国历史上所处的历史地位。
比如说,要知道第一个奴隶制社会是夏朝,它是从原始社会进化而来的。
第五个学习方法是要求我们运用对比的学习方法。
这个方法在学习这门课程中还是比较好用的。
这个对比的对象可以是不同朝代的法律制度,可以是古今的对比,也可以是中外的对比。
它的对比的对象(范围)是比较大的,这样对比起来我想大家学习起来相对来说印象会非常深第六个学习方法是在学习过程中,要思考一些问题,要讨论一些问题,要交流一些问题。
中国法系的历史和演变观后感
中国法系的历史和演变观后感中国法系的历史和演变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国法律体系的发展历程和变革的纪录片。
在观看这部纪录片后,我对于中国法律体系的形成、演变以及现代化进程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首先,这部纪录片展现了中国法系的历史渊源和形成过程。
从古代的商鞅变法到清末的法制改革,中国法律体系在不断地适应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的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儒家思想对于法系的影响深远,强调道德伦理和人际关系对于法律的约束作用。
这种影响使得中国的法律体系具有了独特的文化特点,并且与西方法律体系有着明显的差异。
其次,纪录片展示了中国法系的演变过程。
从清朝末期的法制改革到现代的法律体系建设,中国法律体系在不断地吸收着西方先进法律文化的优秀成果,同时保持着自身的独特性和连续性。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法律体系逐渐实现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此外,纪录片还探讨了中国法系的现代化进程。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中国法律体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纪录片展示了中国法律体系如何适应这些变化,并且逐步完善自身的现代化建设。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法律体系逐渐与国际接轨,并且对于全球法律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观看这部纪录片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国法律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法律体系不断地适应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并且吸收着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
同时,这个过程也充满了曲折和困难,需要中国人民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总的来说,这部纪录片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法律体系的形成、演变以及现代化进程。
通过对于这个过程的了解,我认识到了中国法律体系的独特性和连续性,以及它在全球化时代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我相信这部纪录片对于广大观众来说,是一部具有深刻启示和教育意义的影片。
关于学习中国法制史课程心得体会_培训心得
关于学习中国法制史课程心得体会中国法制史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凝聚着厚重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人文精神。
以下店铺为你带来关于学习中国法制史课程心得体会,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关于学习中国法制史课程心得体会篇1中国法制史这门课程的内容丰富、材料浩繁,给大家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但是,学习这门课程可以运用恰当的方法或者称之为技巧,将难转化为易。
在此,向大家提供六种学习方法。
(一)掌握中国法制史发展的历史阶段性学习中国法制史首先要了解中国历法制史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便于掌握我国法制发展的脉络,了解各个历史阶段不同类型法律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经济基础以及其阶级本质。
中国法制史大致分四个历史阶段。
从夏朝进入奴隶社会,历经商朝、西周、春秋时期都属于奴隶制法制。
到战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自从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直到鸦片战争以前的清朝,经过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这一时期各王朝所建立的法制都是封建法制。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一时期又出现了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不同类型的法制。
1949年随着中国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而开始建立了社会主义法制。
(二)掌握法律制度本身的连续性和因革关系法律产生以后,有它自身的发展历史,这种历史发展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经济基础的变革与发展、敌对阶级的矛盾与斗争、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与斗争,都会引起法律制度的发展变化。
但是在同一经济基础上的法律变化,并不影响其阶级本质,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内容和体例作些调整,使其更能符合新情况的需要。
因此每个王朝建立后,在进行新的立法时,总是在前朝原有的法律基础上,“有所损益”。
所谓“损”,就是去掉过失的;“益”,就是增加现时需要的新的内容。
内容的变化,也往往引起体例的变化。
从法律制度本身的历史发展来看,法律制度正是由于历朝历代不断损益因革,随着统治者立法经验的积累,法制建设也不断成熟与完善。
以汉律前后的变化为例谈律典的因革演变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中华法系与中国法治近代化的心得通过学习中国法制史,我深深体会到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儒家精神。
西周的法律制度的特点是礼法一元化,礼就是法,法律的精神就是儒家的,尽管此时儒家并未真正出现。
而至春秋战国,由于法家思想更符合现实,因此法家实际上取得了立法主导思想的地位,法律的精神主要在这一时段主要是法家。
中国古代的法律儒家化肇始于汉代,汉武帝之前的法律是法家化的法律以及黄老思想指导下的法律,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的官方地位,并通过春秋决狱,将儒家思想引入了司法领域。
而其后的引经注律更是以儒家经典注释律文,使法律儒家化。
从魏晋至唐,是儒家思想进入法典的时期,这个时期通过立法行为,儒家思想进入了法典,具体表现有曹魏新律的八议制度,西晋的“准五服以制罪”,南北朝的官当、重罪十条以及存留养亲制度的形成,这种礼法和一在唐律中正式形成,形成了“一准乎礼”的《唐律疏议》。
宋以后至清末是中国法制的进一步深化,此时儒家精神在中国法律中已经定型,法律的演进也就限于形式上的演化,直至清末近代化才开始引发新的变化,打破原有“诸法合体,民刑不分”结构,引入民主宪政理念,逐步去除了法律中的儒家精神。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法制和法律文化?从理论上讲,似乎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人们都认同对其应持批判、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然而,时至今日,人们在论及中国传统法制和法律文化有哪些优良传统时,仍是泛泛而论、空洞无物,而在说到其消极因素时却生动具体,给人一种传统法律文化“糟粕大于精华”的感觉,好像一部中国法律史除君主专制、刑罚残酷、控制和镇压人民之外,没有多少积极意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除了对基本的法律资料了解和研究不够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囿于先入为主的框架,还没有完全按照实事求是的认识论去审视中国法律史,对传统法律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还没有给予恰当和充分的阐述。
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在如何对待传统法制和法律文化的问题上,经历了曲折的历程。
从20世纪五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末,受法律虚无主义、“阶级斗争为纲”等左的思想影响,传统法律被说成是封建主义的毒瘤,属于被肃清的对象,受到全面的否定。
“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为篡党夺权,批孔批儒,中国历史被全面歪曲,更谈不到传统法律文化有什么优良传统。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期以后,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加强,法史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近二十多年来法史研究的实践表明,凡是有建树的学术成果,其成功之处都在于能够实事求是地对待和评析传统法文化,注重依据大量的史料得出研究的结论。
但也应当看到,在法史研究中,一些非科学的认识论和研究方法论仍有市场。
表现在脱离历史实际,把中国传统法制视为现代法治的对立物,割裂二者的传承关系,简单地以现代法学理念为尺度,凡是古代法制不符合现代法学理念的地方,就不加分析地予以否定;受旧的“以论代史”研究方法的影响,不是论从史出,而是摘录史籍中的只言片语去证明自己预设的、批判传统法制的观点。
受这种非科学的思想方法论的影响,就很难对中国传统法制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要科学地认识和阐述中国法制史,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认识论。
实事求是是治学的基本原则,也是研究中国法制史的基本方法。
把实事求是原则运用于法史研究,就是要以历史实事为根据,客观地再现中国法制史的面目,探讨它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克服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无视古代法制在推进中华文明进程中的作用,认为中国传统法制漆黑一团,都是落后的、反科学和反民主的东西,不值得研究。
另一种是苛救古人,无视古今法制的概念、内容及其他方面是否相同,以现代法治的理念套用、描绘和拔高古代法制。
这两种倾向都不符合实事求是的精神,因而不能正确地阐述中国法制
史,也无法区分古代法制的精华与糟粕,达不到研究中国法制史的目的。
在这两种倾向中,前一种倾向是主要的,应特别注意予以克服。
以实事求是的认识论研究中国法制史,要求我们必须按照科学的发展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传统法制和法律文化。
其一,要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去评价中国传统法制。
中国古代法制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维护和推动当时社会文明的法律保障。
尽管古代法制与现代法治在许多方面理念不同,在今天看来也存在不少消极因素,但它总体上是同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历史进程相适应的。
中华法系曾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较之世界其他法系更为发达,并对周边国家法制产生了重大影响。
全面评析中国古代法制,应该说其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其二,要以科学的发展观而不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去认识中国法制史。
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社会在进步,法制也随着不断完善,后一代法制都是在吸收前一代法制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既使当代中国的法制,也与历史上的法制在许多方面有着传承关系。
因此,我们不能苛求古人,不能割断历史,更不能以今天的进步否定古人的贡献。
而应当以科学的发展观,对历史上的法制产生的原因、社会作用、功过是非作出客观的评价。
其三,要用辩证的而不是绝对的观点去研究中国法制史。
对于中国古代法制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应以事实为依据,进行科学的分析。
有些在我们今天看来属于消极的部分,在当时可能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应实事求是地做出评价。
古代法律注重礼教,维护等级制度,致使法有等差,这是我们今天应该抛弃的。
但是,礼教中的仁恕之道和慎刑原则,亲属相容隐不为罪的原则,仍有借鉴的价值,不能因其属于礼教范畴一概否定。
总之,只有实事求是地分析和评价古代法制,才能使本学科的内容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正确地区分古代传统法制的精华与糟粕,更好地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服务于当代法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