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名词解释(童庆炳版 )
《文学理论》第1-6章课后习题简要参考答案
《文学理论》第1-6章课后习题简要参考答案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霍俊国第一章名词解释1,文艺学:(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
(2)这个学科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从俄文中翻译过来,实际上应为文学学,但文学学不符合汉语构词习惯,人们普遍接受文艺学这个概念;(3)国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分为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近年来,童庆丙等以为以上三个分支学科尚不能构成关于文艺学的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文艺学有五个分支学科的观点,加入了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两个分支学科。
他们对文艺学知识体系的认识作了一个图解:一般↑共时←—————————————→历时↓特殊2,文学活动文学是文学理论的核心研究对象。
而“文学”是多维的,多维的文学并不是仅仅指文学作品,而是一种文学活动。
美国著名的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文学理论研究文学,实际上,就是研究这四个要素,以及四要素之间的关系。
刘若愚后来发展了艾布拉姆斯的四要素理论。
但当代学者将四要素发展为六要素,即文学活动还应包括传播媒介和批评家两种要素。
文学活动反映了一种文学研究的发展观念,即文学研究的对象是由单个元素逐渐向整体深化,也就是从对世界、作家、作品和欣赏者的单个研究到研究由这四要素构成的创作活动系统。
这是一种发展的文学观念。
3,文学理论文学理论一词,顾名思义,是关于文学的理论,是对于文学活动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各种阐释。
从学科归属上来看,文学理论是一门人文学科,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它侧重于通过横向审视,探讨研究文学的普遍或一般规律,对文艺学其它分支学科的研究起着指导作用,但文学理论的研究也必须以文艺学其它学科的研究为基础;从研究对象上看,文学理论主要研究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以及四要素之间的关系等。
文学理论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
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诗学”、“诗论”。
2、一般↑共时←—————————————→历时↓特殊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它与其他四个分支关系密切,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和制约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1、对象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2、任务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世界读者作家作品三、、文学理论应有品格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来源于文学活动实践;为文学活动实践所检验;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一种意识形态;民主、科学、现代的取向;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1、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2、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二、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1、文学哲学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反映论2、文学心理学中国古代文论:“比兴”说孔颖达《毛诗正义》:“比者,比方于物。
兴者,托事于物。
……比之于兴,虽同是附托外物,比显而兴隐,故比居兴先也。
”钟嵘《诗品序》:“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言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刘勰《文心雕龙》:“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
”朱熹《诗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童庆炳版)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1、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也叫文学学。
文艺学是文学实践的理论总结,又受到文艺实践的检验和修正,并给以文学实践以指导。
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2、文学史:指以文学产生、发展、演变的状况以及文学发展的经验与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其基本任务是或揭示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状况、审美文化、政治文化、哲学文化、和宗教文化等对文学发展、演变的作用和影响,或揭示各个历史时期文学发展的继承与革新的关系,或通过对具体文学现象的研究,特别是“确立每一部作品在文学传统中的地位。
”3、文学理论:指对文学作整体和系统的研究,即关于对文学原理、文学范畴与判断标准进行研究的一门人文学科,它以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为依据,但又高于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具体而言,它的研究对象为完整的文学活动,包括作品、艺术家、作者和欣赏者四个基本要素。
其基础内容为文学创作论、文学文本——作品论、文学接受论、文学观念论和文学发生发展论。
4、再现说:文学观的一种。
它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主张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模仿和再现。
它强调社会生活对文学的本源地位,强调文学对生活的依赖关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同时在一定意义上忽视了文学艺术与创作主体的关系,忽视了作家在创作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个性)5、实用说:一种出现很早、影响久远的文学观。
“实用说”的文学观从功能角度来界定文学,强调文学是一种教化的手段,如中国古代的“兴观群怨”说、“文以载道”说、西方贺拉斯的“寓教于乐”说等都把文学的道德教化功能摆在首位,它同时也注意到了文学的审美特点。
6、文以载道:关于文学社会作用的一种观点。
由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
它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到达目的地。
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工具,它注重文学的教化功能。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课后习题附标准答案
童庆炳主编(修订二版)《文学理论》课后习题及答案《文学理论》课后习题及答案第一章第一章基本概念基本概念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地学科.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地一种高级地特殊地精神活动.3.文学理论:对文学地原理.文学地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地研究.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地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地,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地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思考问题: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地性质说明文学理论地性质答:文学理论地学科归属:文学理论地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地三个分支之一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地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地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地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地研究.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地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地发展而发展地,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地特征.它作为人类地一种特殊地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地特殊性质.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地文学艺术地源泉.经过作家地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研究作品地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地价值取向.2.文学理论地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文学理论地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第二章第二章基本概念基本概念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地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地基础上创立地2.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地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地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地结合点.3.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地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地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地新问题.必须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地挑战.随着科学地发展,20世纪出现了许多新地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思考问题思考问题1.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地基石是什么?.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地基石是什么?答: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地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地精神性地生活活动,也是人地本质力量地对象化,人地本质力量地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地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文学是作为主体地人地能动地创造,它塑造人,是一种“人学”.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地存在与意识地相互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地主体对于客体地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地反映,是一种艺术地反映.艺术生产论:人学作为人地活动之一,进入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因此,马克思随着时代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地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地艺术创作过程.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地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地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地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地性质,又具有审美地性质,是这两者地有机结合.艺术交往论: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地艺术,更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对话与交往地理想之域.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地一个交往结构.2.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地理解地特点.答:由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构建其革命学说时创立地,因此,这种理论地创立,总是与革命实践地需要密切相关地,同时也是被实践证明了地.3.建设中国当代地文学理论应注意地问题.建设中国当代地文学理论应注意地问题答: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中国当代地文学理论应具有中国特色;建设中国当代地文学理论,要具有当代性,体现时代精神.第三章第三章基本概念基本概念1.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地,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地活动系统地总称.2.本质力量地对象化: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化了人化地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地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3.文学活动地“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读者4.文学活动地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地互动关系.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地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地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一方面是主体地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地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地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地社会地和审美地本质属性.5.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地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地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地世界和作者.6.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地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地起点.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地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地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地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地形式7.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地“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地发展并不总是同步地.有时甚至是反方向地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地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地阶段随生产力地发展,它地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地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地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思考问题思考问题 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地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答:人地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地前提.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地诗意情感关系,生活活动导致人地自觉能动地文学创造.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地本质力量地确证.位置: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地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2.文学活动地四种理论视角各自地理论依据是什么?答:文学活动地四种理论视角分别从文学活动地四个要素为依据.从作品角度出发地本体论(形式主义);从作家角度出发地接受论(接受美学主义);从世界角度出发地再现论(现实主义);以及从读者角度出发地表现论(浪漫主义).3.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地“劳动说”.答: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地前提条件:人类地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本活动地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地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地需要,人地活动都伴随着一个自觉地目地,而这一目地又是源于某种需要而设定地.史前人类在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信息,减轻疲劳等,就由这些需要产生了语言和最初地文学.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地主要内容.远古遗存地作品中大都描写了当时人们劳动生活地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形式.早期地文艺形式同劳动过程直接相关,所以是诗.乐.舞三位一体地结合体.4.试辨证说明文学发展地诸多原因. 答:文学发展地动力.动因问题有如下观点:动因问题有如下观点:有地认为是社会风气地变化有地认为是社会风气地变化.有地认为文学地发展与时代地变化密切相关.有地认为是某种非人力可改变地因素.另有学者从文学内部来探求文学发展动因,以为文学地发展像自然界运行一样只在于它地内在动因.另外有学者认为文学地发展只是文学固有地因素地不同组合引起了形态变化.另有大部分学者认为文学发展地根本力量在于劳动.輒峄陽檉簖疖網儂號泶。
童庆炳_《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章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45
文本赏析
我爱这土地
艾 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2
三、文学的通行含义
(一)文学审美含义的通行
文学主要被视为审美的语言作品
(二)文学审美含义通行的原因
人类活动的发展使文学从一般文化形 态中独立出来 现代学科分类机制的建立与健全,文 学被划分到审美—表现领域,专门承 担表现审美体验的任务
13
三、文学的通行含义
(三)内涵
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 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 本等文类。与此含义不相符的哲 学、历史学、科学、宗教学、伦 理学等其他文化形态,当然就不 属于文学范畴,而成为非文学。
1、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 2、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是间接的,通过上层建 筑中政治等中介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
19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一)意识形态的多样性
1、哲学意识形态 2、政治意识形态 3、法律意识形态 4、道德意识形态 5、审美意识形态 6、宗教意识形态 7、商品意识形态
20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28
勃兰兑斯
我们观察一切事物,有三种方式——实际的、 理论的和审美的。一个人若从实际的观点来看一座 森林,他就要问这森林是否有益于这地区的健康, 或是森林主人怎样计算薪材的价值;一个植物学者 从理论的观点来看,便要进行有关植物生命的科学 研究;一个人若是除了森林的外观没有别的思想, 从审美的或艺术的观点来看,就要问它作为风景的 一部分其效果如何。 ——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文学理论重点章节和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要点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
本从俄文翻译而来,其正确名称为文学学,后传为文艺学。
2.文学理论的性质:①学科归属(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②对象(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③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文学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规定了文学理论的任务和学科品格(实践性和价值取向(民主的,科学的,现代的))3.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基本形态: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价值学,信息学,文化学。
依据:文学哲学,是从哲学角度对文学的阐述和解释。
它的特点是从哲学的高度对文学是什么作出总体解释。
文学社会学,是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研究文学与社会整体关系的新兴的交叉学科。
属于文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
它的基本特征为对文学与社会作多维研究,从而阐明文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更新的基本规律。
文学心理学。
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是介于文学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
它着力探讨文学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的心理结构,可以更深入地揭示人类文学活动的内在规律,揭示人类作为文学创作主体与鉴赏主体的心理奥秘,从而提高文学创作主体和文学鉴赏主体的审美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信息学,是以信息的文学加工,文学信息的形态,文学信息的功能,文学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利用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文学价值学,是对文学进行价值论研究的理论。
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是一种效用关系。
文学价值论把文学视为主体为了满足特殊需要而有目的的创造精神价值的活动。
文学文化学是从文化的角度对文学研究的理论。
文学文化学是一个综合各种理论、方法,从各个具体不同视角宏观研究文学,从广度与深度对文学研究的理论。
文学符号学是在符号学理论的基础上出现的,是运用符号理论对文化的研究。
文艺学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术语集释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活动:指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3、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它以哲学方法为总指导,从理论高度和宏观视野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文学的基本理论、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
4、文学批评:是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的分析、评价与判断。
5、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蕴含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6、文学本体论:是英美新批评代表人物兰色姆提出的概念,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本身,而非外的世界或作者,强调了文学作品尤其是形式因素的本体地位。
7、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创作动机的指导下,以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的方式,创造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意象序列的思维过程。
8、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对文学活动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
9、文学材料:指作家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10、情感把握: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作家对自己的创作对象作情感性体验和评价。
情感把握作为一种主体心理过程,隐含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和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与态度,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性评价。
11、艺术发现:是作家在生活积累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12、艺术真实: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作家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在其营构的假定性情境中表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本质性规律的认识与感悟。
13、物化阶段:是文学创造过程的最后阶段,指作家将在构思过程中已基本酝酿成熟的形象和意念转换为语言文字符号,使其成为可以流通和消费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的阶段。
文学理论-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第一编导论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广义的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三个分支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
文艺学在中西方早期被称为“诗论”“诗学”,如中国的《诗品》《原诗》,西方的《诗学》《诗艺》等,中国主要是研究诗歌,西方则侧重戏剧,都有以偏概全的倾向。
直到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崛起,文艺学才形成若干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而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才作为文艺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得以成立。
2、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关系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与其他分支有极其密切的联系,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诸如文学的本质、文学创作的过程等问题),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具体地说,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内容。
虽也涉及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但一般是作为例证出现的。
文学批评:文学批评研究个别的文学作品和现象。
文学史:文学史研究时间过程中的文学作品系列。
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
如果文学理论不植根于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文学发展历史的研究,文学理论所概括的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反过来,文学史、文学批评又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释的基本原理、概念、方法和范畴为指导,离开这种指导,文学史、文学批评就失去了活的灵魂,成为一堆材料的堆砌和随心所欲的感想的拼凑。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1、对象: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文学理论(童庆炳)名词解释大全
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
必须面对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随着科学的发展,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化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
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
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 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
文学理论教程 童庆炳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笔记)文学概念“三义”——三种不同概念,广义文学(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总称,包括今天所谓的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狭义文学(是指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括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小说、散文等)折中义文学(介乎广义文学和狭义文学之间而又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2、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蕴含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3、原始意象——按容格的解释,就是“人类远古的深层集体无意识”,是自远古人类在生活中形成的、并且时代遗传下来的深层心理经验,是一种亘古绵延、无所不在、四处渗透的最深远、最古老和最普遍的人类思想,即人类精神本体。
4、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以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意象序列的思维过程。
5、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
6、精神生产——指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艺术(7种)都属于精神生产。
(精神生产的概念首见于《德意志的意识形态》,此后在《共产党宣言》《剩余价值理论》等著作中多次出现)7、文学创造材料——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8、物化阶段——是文学创造过程的最后阶段。
它是指作家将在构思过程中已基本酝酿成熟的形象和意念转换为文学符号,并固定在纸张上,使其成为可以流通和消费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的阶段。
9、艺术发现——是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文学理论-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第一编导论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广义的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三个分支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
文艺学在中西方早期被称为“诗论”“诗学”,如中国的《诗品》《原诗》,西方的《诗学》《诗艺》等,中国主要是研究诗歌,西方则侧重戏剧,都有以偏概全的倾向。
直到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崛起,文艺学才形成若干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而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才作为文艺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得以成立。
2、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关系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与其他分支有极其密切的联系,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诸如文学的本质、文学创作的过程等问题),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具体地说,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内容。
虽也涉及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但一般是作为例证出现的。
文学批评:文学批评研究个别的文学作品和现象。
文学史:文学史研究时间过程中的文学作品系列。
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
如果文学理论不植根于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文学发展历史的研究,文学理论所概括的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反过来,文学史、文学批评又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释的基本原理、概念、方法和范畴为指导,离开这种指导,文学史、文学批评就失去了活的灵魂,成为一堆材料的堆砌和随心所欲的感想的拼凑。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1、对象: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文学理论教程_童庆炳0204192321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笔记)1、文学概念“三义”——三种不同概念,广义文学(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总称,包括今天所谓的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狭义文学(是指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括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小说、散文等)折中义文学(介乎广义文学和狭义文学之间而又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2、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蕴含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3、原始意象——按容格的解释,就是“人类远古的深层集体无意识”,是自远古人类在生活中形成的、并且时代遗传下来的深层心理经验,是一种亘古绵延、无所不在、四处渗透的最深远、最古老和最普遍的人类思想,即人类精神本体。
4、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以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意象序列的思维过程。
5、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
6、精神生产——指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艺术(7种)都属于精神生产。
(精神生产的概念首见于《德意志的意识形态》,此后在《共产党宣言》《剩余价值理论》等著作中多次出现7、文学创造材料——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8、物化阶段——是文学创造过程的最后阶段。
它是指作家将在构思过程中已基本酝酿成熟的形象和意念转换为文学符号,并固定在纸张上,使其成为可以流通和消费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的阶段。
9、艺术发现——是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童庆炳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试题库一、名词解释1文艺学2文学理论3文学活动“四要素”4广义文学5狭义文学6折中义文学7话语8话语蕴籍9文学10一般意识形态性质11审美意识形态性质12审美13精神生产14物质生产15文学创作材料16艺术发现17创作动机18艺术构思19直觉20灵感21综合22突出23简化24变形25陌生化26即兴27推敲28艺术真实29艺术概括30情感把握31形式创造32现实型文学33理想型文学34象征型文学35诗36小说37剧本38散文39报告文学40本41典型42特征化43意境44意象45叙事学46文学的叙事47情节48表层结构49深层结构50行动逻辑51行动元与角色52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53叙述时长54叙述频率55视角56叙述动作57叙述者的声音58抒情59抒情话语60抒情作品61抒情性作品的构成62文学风格63创作个性64文学消费65期待视野66文体期待67形象期待68意蕴期待69接受动机70接受心境71隐含的读者72填空73还原与异变74共鸣75净化76领悟77延留78文学批评79美学批评与历史批评80美学观点81历史观点82文学批评的标准83文学批评家的职责二、简答题1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文学史有什么联系与区别?2文学理论的任务是什么?3文学理论有哪些基本形态?其划分依据是什么?4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哪些?5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的依据是什么?6人类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是什么?7有关文学发生的学说有哪些?8为什么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比其它学说有更大合理性?9什么是文学发展中的“不平衡”原理?10文学概念有哪三种涵义?11怎么理解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12怎么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13什么是话语?14什么是文学的双重性质?15文学作为话语蕴籍有什么含义?16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具有什么性质?17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的发展有哪些带规律性的经验?18“艺术生产”的概念是怎样提出的?19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如何?20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科学、宗教的本质区别是什么?21文学历史上关于文学创造的主、客体有哪些解释?22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的客体具有什么特点?23怎么理解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24文学创造材料的特征和来源是什么?25文学创造的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是什么?26文学创造的构思方式有哪些?27什么是灵感和直觉?28什么是突出与简化?29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有什么区别?30艺术真实与科学真实有什么区别?31怎样解释艺术概括的规律?32什么是形式创造?文学创造中,形式创造要遵循哪些原则?33文学作品有哪些类型各有哪些特征?34有关文学作品体裁的分类有哪些?35历史上关于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的划分有哪些?36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有哪些?37典型任务与典型环境关系是怎样?38怎么理解文学意境的特征?39王国维是怎样对文学意境进行分类的?40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41审美意象是怎样分类的?42现代叙事学对传统叙事理论有哪些发展?43如何理解文学叙事的特征?44怎样理解虚实的意识形态本质?45情节与故事有什么区别?46什么是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47时长关系的变化有哪四种运动形式?48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视角有什么区别?49叙事与抒情有什么区别50抒情性作品由什么构成的?51普通话语与抒情话语有什么区别?52风格的本质有哪些看法?53风格的特征与形态主要有哪些?54怎样理解文学风格的时代性?55怎样理解文学风格的民族性?56什么是期待视野,其有哪些层次?57接受动机主要有哪些?58什么是文学接受活动中的还原与异变?59共鸣是产生的三个因素是什么?60文学接受高潮中的共鸣与净化、领悟有什么区别?61历史上出现过几种文学批评形态?62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标准是什么?63文学批评家的职责有哪些?64怎么理解文学批评家的素养?三、论述题1论艺术真实的特征。
文艺学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术语集释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活动:指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3、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它以哲学方法为总指导,从理论高度和宏观视野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文学的基本理论、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
4、文学批评:是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的分析、评价与判断。
5、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蕴含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6、文学本体论:是英美新批评代表人物兰色姆提出的概念,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本身,而非外的世界或作者,强调了文学作品尤其是形式因素的本体地位。
7、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创作动机的指导下,以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的方式,创造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意象序列的思维过程。
8、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对文学活动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
9、文学材料:指作家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10、情感把握: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作家对自己的创作对象作情感性体验和评价。
情感把握作为一种主体心理过程,隐含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和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与态度,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性评价。
11、艺术发现:是作家在生活积累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12、艺术真实: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作家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在其营构的假定性情境中表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本质性规律的认识与感悟。
13、物化阶段:是文学创造过程的最后阶段,指作家将在构思过程中已基本酝酿成熟的形象和意念转换为语言文字符号,使其成为可以流通和消费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的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1、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也叫文学学。
文艺学是文学实践的理论总结,又受到文艺实践的检验和修正,并给以文学实践以指导。
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2、文学史:指以文学产生、发展、演变的状况以及文学发展的经验与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其基本任务是或揭示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状况、审美文化、政治文化、哲学文化、和宗教文化等对文学发展、演变的作用和影响,或揭示各个历史时期文学发展的继承与革新的关系,或通过对具体文学现象的研究,特别是“确立每一部作品在文学传统中的地位。
”3、文学理论:指对文学作整体和系统的研究,即关于对文学原理、文学范畴与判断标准进行研究的一门人文学科,它以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为依据,但又高于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具体而言,它的研究对象为完整的文学活动,包括作品、艺术家、作者和欣赏者四个基本要素。
其基础内容为文学创作论、文学文本——作品论、文学接受论、文学观念论和文学发生发展论。
4、再现说:文学观的一种。
它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主张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模仿和再现。
它强调社会生活对文学的本源地位,强调文学对生活的依赖关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同时在一定意义上忽视了文学艺术与创作主体的关系,忽视了作家在创作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个性)5、实用说:一种出现很早、影响久远的文学观。
“实用说”的文学观从功能角度来界定文学,强调文学是一种教化的手段,如中国古代的“兴观群怨”说、“文以载道”说、西方贺拉斯的“寓教于乐”说等都把文学的道德教化功能摆在首位,它同时也注意到了文学的审美特点。
6、文以载道:关于文学社会作用的一种观点。
由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
它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到达目的地。
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工具,它注重文学的教化功能。
7、表现说:文学观的一种,表现说主张文学艺术是作家内心世界的表现,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它与再现说相对,关注了作家的内心世界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创作主体的能动性和自主性。
它重视主体的个性与情感,突出天才、想象等因素在文学构成中的作用。
同时,它又忽略了生活对文学的最终决定意义和文学对生活的依赖关系。
中国古代的“诗言志”和“诗缘情”的理论正是这种文学观的体现。
在西方,这种文学观直到18世纪末随着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才对文学实践产生广泛的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是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雪莱等人。
8、客观说:文学观的一种。
它重视形式、技巧、语言和结构等因素在文学构成中的作用,把文学的特质归结为语言形式,强调文本的自足性而排除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联。
这种观念直到20世纪初才在西方形成一种思潮并且蔓延开来,其代表的是形式主义的文学观。
在文学四要素中,客观说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位,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
9、文学社会学:指从社会学视角来研究文学活动。
文学从创作到消费是个组织起来的社会文化过程,这一过程不能不受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制约,而浸润着社会思潮,反映着社会风貌,直接或间接地回答社会问题。
因此文学社会学无疑是文学理论的一种特别重要的形态。
10、文学活动: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它本身就是一个包含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同时又是作为人的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个子系统而呈现出来。
11、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按照哈马贝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任何两个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作为中介达成对话关系。
文学作为一种符号系统,是交往理性得以展开的理想场所。
具体来说:围绕着这个作品中心,作者与世界、与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
其中,分别构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自我与潜在他者。
12、文学活动的四要素:美国学者M.H.艾布拉姆斯在他的《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是一种活动,由四个相关的要素构成,即世界、作者、作品、读者,这四者共同构成文学活动。
13、艺术交往论:马克思在其政治经济学中,指出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相互之间交往的理论;哈马贝斯吸收了马克思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这种交往行为对诗学的贡献,是把文学艺术理解成一种交往和对话。
因此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品、作者、读者共同对话的交往结构。
14、文学本体论:文学本体论是对文学的基本属性做出界定的学说。
它是美国新批评派理论家兰色姆提出的术语,在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中,用以指关注文艺形式的理论。
15、艺术生产论: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有多种意义。
第一种意义是把物质生活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并不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第二种意义是指实际创作的过程;第三种意义是指在资本主义发展时期,一切艺术生产是为资本创造价值,一切艺术品都具有商品的属性。
我们一般主要从第一种意义和第三种意义来理解马克思的“艺术生成论”。
也就是说:文学艺术并非孤立地存在,我们必须从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实践中,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中,才可能获得对文学艺术的最终解释。
16、艺术真实:艺术真实既非生活真实亦非科学真实,而是主体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世界上去,经过艺术创造,与“善”“美”共生共存的审美化的真实。
文学从根本上保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作主体具有真切的人生体验和真挚的感情态度,以及文学的虚构与想象要适应读者的满足心理是艺术真实构成的三个要素。
三个要素互相渗透、交融统一,体现了文学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关系,亦体现了这种特殊关系对文学这种意识现象和精神生产的特殊规定。
艺术真实因此可以概括为作家在假定性情景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内涵、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审美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感悟并内蕴着价值取向的真实。
文学的真实性是检验文学作品在实现艺术真实上所达到的程度。
17、文学的主体性:主体因素是确立价值关系的前提,主体自身的各种条件,尤其是主体的人生经验和主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与理解,必然会深刻地影响着文学对生活的把握,由此形成的文学这种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特点,叫作文学的主体性。
18、审美关系:社会实践使人与世界形成了一种新的关系,即“人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关系。
这种关系为我们从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去寻找和发现人的价值,感受和理解人生的意义,并从中获得了与物质享受全然不同的精神上的喜悦和快慰。
在美学上把这种关称为审美关系,把由此获得的感受和认识称为美感或审美意识。
()19、*文学的特质:是对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特质的理解。
首先文艺的审美实践既是从社会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又是生产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必然产物。
因此,建立在人与现实审美关系基础之上的文艺活动,必然成为人类总的生命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文艺的特质更是从艺术的角度掌握世界方式与理论的、宗教的实践——精神地掌握世界方式的联系与区别中进一步显现出来。
总之,文艺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的本质是多层次的系统结构。
20、*文学本质系统:文艺的本质既然是一个整体、系统的审美意识形态结构,那么,作为其本质存在的感性显现,也必定是一个整体、系统的多方面特征及构成。
而审美正是其根本特征及系统构成的核心和中介。
21、“文学即人学”:文艺的创造活动,作为社会文化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总是通过人的性格、情感、命运的描写,揭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和人与自身的矛盾冲突,展现人类文明的进程及其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美好探求。
因此,文学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创造现象,必然要以自身的特有方式,表现人类社会化的本质属性。
22、文学的倾向性:指文学的阶级倾向性,即文学作品表达的一定阶级情感、意识和理想。
在阶级尚未出现的原始社会的文学没有阶级性,阶级社会的文学有一定的阶级性。
23、文学的人性:文学的人性指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的全部社会属性和受社会控制的自然属性。
人不是永恒的、抽象的,它包含着具体的历史内容。
24、文学的时代性:指特定时代的时代精神、社会风尚在文学中的表现。
文学以社会生活为源泉,是对特定社会生活的反映,这样,社会生活的时代精神与时代风尚必然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体现。
25、文学的人民性:文学的人民性是指文学通过艺术形象反映一定时期的人民的生活和思想,表现他们的感情、愿望并在艺术上满足他们的审美需要的属性。
它体现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原则,是衡量古代文学遗产、区别作家的阶级性和倾向性的一个重要尺度。
26、文学活动的雅与俗:雅与俗,指的是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是文艺活动发展过程的一种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文艺现象。
高雅艺术一般是指思想艺术水平高或较高的作品;通俗艺术是指水平一般或较低的作品。
文学艺术的雅与俗是相对的,往往是俗中有雅、雅中有俗,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接受者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27、雅文学:与俗文学相对的概念,只要是指那种作家个体独创的、思考人与社会的终极问题、具有某种自律性、独立性、审美性和深度、并能培养读者道德意识和审美意识的文学作品。
28、俗文学:郑振铎说:“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也就是民间的文学,也就是大众的文学。
”()29、民间文学:30、*话语:话语是指在言语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语言单位,其特点在于将特定的文化知识转化成语言形式,以其意识形态内涵成为对人们的思想交流具有支配和规范作用的文化代码。
31、话语蕴藉:“蕴”愿意是积聚、收藏,引申为含义深奥,“藉”愿意是草垫,有依托之义,引申为含蓄。
话语蕴藉指的是文学活动中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32、含混:也称歧义、复义或多义,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藉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
换言之,读者阅读文本时可能感到其中蕴含着多重意义,有多种“读法”。
33、互文性:又译为文本间性,是指任何文本的形成都与该文本之外的符号系统相关联,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
在任何一个文本中,都可以或多或少地从中辨认出其他话语和其他文本的不同程度的存在。
互文性的提出扩展了文学研究的视野,深化了人们对文本意义的理解。
34、文学语言符号的创意性:文学语言符号的创意性与一般语言符号的物化性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不仅具有传达(物化)意象美的功能,而且还以其“有意味的形式”——符号,参与到艺术形象及其审美意蕴的创造过程。
35、文学形象:在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之上,依靠想象和联想形成的。
凡是能够将审美意识通过语言外化为使他人在接受过程中产生审美想象和联想的感性对象,都可称之为文学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