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及2011考试大纲要求对比...
2011年高考数学考试大纲(新课标)解读(河南)
2.(2010辽宁卷)(16)如图,网格纸的小正方形 的边长是1,在其上用粗线画出了某多面体的三视 图,则这个多面体最长的一条棱的长为 .
3. (2009 宁夏文数) (11)一个棱锥的三视图如 图,则该棱锥的全面积(单位: cm2 )为 (A) 48 12 2 ( C ) 36 12 2 w.w.w.k.s.5.u.c
N x | x 2 x 0 关系的韦恩(Venn)图是
4.(2010 辽宁理数)1.已知 A,B 均为集合 U={1,3,5,7,9}的子集,且 A∩B={3},
ðu B∩A={9},则 A=
(A){1,3} (B){3,7,9} (C){3,5,9} (D){3,9}
2.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Ⅰ(指数函 数、对数函数、幂函数)
3、立体几何与空间向量
点、线、面的位置关系是考查的重点,尤其
是文科; 注意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的转换 (尤其在选择填空题中); 注意总结常见的一些几何体,以及它们非常 规放置的情况; 文科主要是传统的逻辑推理证明或计算问题, 理科要注意与空间向量的结合。
题型示例:
1.(2010新课标)(15)一个几何体的正视图为一个三角形,则这个几何体 可能是下列几何体中的_______(填入所有可能的几何体前的编号) ①三棱锥 ②四棱锥 ③三棱柱 ④四棱柱 ⑤圆锥 ⑥圆柱
6.(2010 全国文数) (18) (本小题满分 12 分) 如图,已知四棱锥 P ABCD 的底面为等腰梯形,AB ∥ CD , AC BD ,垂足为 H , PH 是四棱锥的高。 (Ⅰ)证明:平面 PAC (Ⅱ)若
AB 6
平面 PBD ;
, APB ADB 60 ° , 求 四 棱 锥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一、课程目标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分析推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通过数学学习,学生应当能够熟练掌握数学基本概念、方法和定理,具备良好的数学素养,并能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课程内容1. 数与代数(1)数系与数的性质:包括自然数、整数、有理数、无理数等数系的概念、性质及运算法则。
(2)代数ic:包括代数式、方程、不等式的概念、运算性质及解法。
(3)函数与方程:包括函数的概念、性质和图像,方程的根与解等内容。
2. 几何与变换(1)平面几何:包括点、线、平面、角度等基本几何概念,以及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关系,平面几何的证明方法等。
(2)立体几何:包括空间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多面体、球体等内容。
(3)几何变换:包括平移、旋转、对称、相似等几何变换的概念和性质。
3. 概率与统计(1)概率:包括随机事件、概率的概念和性质、计数原理、组合与排列等内容。
(2)统计:包括统计调查、统计场合与统计分布、统计图和统计分析等内容。
4.数学应用(1)数学建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数学模型的建立、推导和评价等内容。
(2)数学思想与方法的应用: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应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三、教学方法普通高中数学课程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包括但不限于传统课堂教学、案例教学、探究式学习、实验教学等方法,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课程评估普通高中数学课程评估应综合考察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与素养。
采用多样化的评估方式,包括考试、作业、调查、实际操作、数学建模等,既注重考察学生的记忆和应用能力,也注重考察学生的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普通高中数学课程通过系统、科学、创新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为其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数学基础。
2011年高考数学考试大纲及说明(新课标)
2011年高考考试大纲(新课标)——数学(理)Ⅰ考试性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Ⅱ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2和系列4的内容,确定理工类高考数学科考试内容.数学科的考试,按照“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的原则,确立以能力立意命题的指导思想,将知识、能力和素质融为一体,全面检测考生的数学素养.数学科考试,要发挥数学作为主要基础学科的作用,要考查考生对中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要考查对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本质的理解水平,要考查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的潜能.一、考核目标与要求1.知识要求知识是指《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2和系列4中的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以及由其内容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还包括按照一定程序与步骤进行运算,处理数据、绘制图表等基本技能.各部分知识整体要求及其定位参照《课程标准》相应模块的有关说明.对知识的要求依次是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1)了解:要求对所列知识的含义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知道这一知识内容是什么,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照样模仿,并能(或会)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和认识它.这一层次所涉及的主要行为动词有:了解,知道、识别,模仿,会求、会解等.(2)理解:要求对所列知识内容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知道知识间的逻辑关系,能够对所列知识作正确的描述说明并用数学语言表达,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内容对有关问题作比较、判别、讨论,具备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这一层次所涉及的主要行为动词有:描述,说明,表达,推测、想象,比较、判别,初步应用等.(3)掌握:要求能够对所列的知识内容能够推导证明,利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能够进行分析、研究、讨论,并且加以解决.这一层次所涉及的主要行为动词有:掌握、导出、分析,推导、证明,研究、讨论、运用、解决问题等.2.能力要求能力是指空间想像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1)空间想像能力:能根据条件作出正确的图形,根据图形想像出直观形象;能正确地分析出图形中基本元素及其相互关系;能对图形进行分解、组合;会运用图形与图表等手段形象地揭示问题的本质.空间想像能力是对空间形式的观察、分析、抽象的能力.主要表现为识图、画图和对图形的想像能力.识图是指观察研究所给图形中几何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画图是指将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以及对图形添加辅助图形或对图形进行各种变换;对图形的想像主要包括有图想图和无图想图两种,是空间想像能力高层次的标志.(2)抽象概括能力:抽象是指舍弃事物非本质的属性,揭示其本质的属性;概括是指把仅仅属于某一类对象的共同属性区分出来的思维过程.抽象和概括是相互联系的,没有抽象就不可能有概括,而概括必须在抽象的基础上得出某一观点或作出某项结论.抽象概括能力就是从具体的、生动的实例,在抽象概括的过程中,发现研究对象的本质;从给定的大量信息材料中,概括出一些结论,并能应用于解决问题或作出新的判断.(3)推理论证能力: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它由前提和结论两部分组成,论证是由已有的正确的前提到被论证的结论正确的一连串的推理过程.推理既包括演绎推理,也包括合情推理.论证方法既包括按形式划分的演绎法和归纳法,也包括按思考方法划分的直接证法和间接证法.一般运用合情推理进行猜想,再运用演绎推理进行证明.中学数学的推理论证能力是根据已知的事实和已获得的正确数学命题来论证某一数学命题真实性初步的推理能力.(4)运算求解能力:会根据法则、公式进行正确运算、变形和数据处理,能根据问题的条件,寻找与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能根据要求对数据进行估计和近似计算.运算求解能力是思维能力和运算技能的结合.运算包括对数字的计算、估值和近似计算,对式子的组合变形与分解变形,对几何图形各几何量的计算求解等.运算能力包括分析运算条件、探究运算方向、选择运算公式、确定运算程序等一系列过程中的思维能力,也包括在实施运算过程中遇到障碍而调整运算的能力.(5)数据处理能力:会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能从大量数据中抽取对研究问题有用的信息,并作出判断.数据处理能力主要依据统计或统计案例中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解决给定的实际问题.(6)应用意识:能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包括解决在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能理解对问题陈述的材料,并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分类,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应用相关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并加以验证,并能用数学语言正确地表达和说明.应用的主要过程是依据现实的生活背景,提炼相关的数量关系,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构造数学模型,并加以解决.(7)创新意识: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综合与灵活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分析信息,进行独立的思考、探索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新意识是理性思维的高层次表现.对数学问题的“观察、猜测、抽象、概括、证明”,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对数学知识的迁移、组合、融会的程度越高,显示出的创新意识也就越强.3.个性品质要求个性品质是指考生个体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形成审慎的思维习惯,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要求考生克服紧张情绪,以平和的心态参加考试,合理支配考试时间,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解答试题,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体现锲而不舍的精神.4.考查要求数学学科的系统性和严密性决定了数学知识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包括各部分知识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要善于从本质上抓住这些联系,进而通过分类、梳理、综合,构建数学试卷的框架结构.(1)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对于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重点内容,要占有较大的比例,构成数学试卷的主体,注重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性,不刻意追求知识的覆盖面.从学科的整体高度和思维价值的高度考虑问题,在知识网络交汇点设计试题,使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达到必要的深度.(2)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是对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的考查,考查时必须要与数学知识相结合,通过数学知识的考查,反映考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程度.(3)对数学能力的考查,强调“以能力立意”,就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从问题入手,把握学科的整体意义,用统一的数学观点组织材料,侧重体现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综合和灵活的应用,以此来检测考生将知识迁移到不同情境中去的能力,从而检测出考生个体理性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以及进一步学习的潜能.对能力的考查要全面考查能力,强调综合性、应用性,并要切合学生实际。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与考纲的对比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下的考试大纲与《教学大纲》下的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对比分析一、考试要求的变化将“既考查中学数学的知识和方法,又考查考生进入高校继续学习的潜能。
”改为“要考查中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要考查对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本质的理解水平,要考查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的潜能”。
其中知识要求:增加了“知识……还包括按照一定程序与步骤进行运算,处理数据、绘制图表等基本技能”;对知识的要求由“了解、理解和掌握、灵活和综合运用三个层次”改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
能力要求:“能力是指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改为“能力是指空间想像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
考查要求:(2)中将“反映考生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理解”改为“反映考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程度”,并将“要从学科整体意义和思想价值立意,注重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有效地检测考生对中学数学知识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掌握程度”删除;(3)中删除了“以思维能力为核心”;将“对思维能力的考查贯穿于全卷,重点体现对理性思维的考查”改为“对推理论证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的考查贯穿于全卷,是考查的重点”;删除了“同时也考查估算、简算”;增加了“数据处理能力的考查主要是运用概率统计的基本方法和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空间能力的考查中删除了“表现为对图形的识别、理解和加工,考查时要与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相结合”;(4)中将对“实践能力”考查改为对“应用意识”的考查。
二、考试内容的调整1.平面向量:新课标增加了对含义和意义的理解,要求掌握数量积的坐标表达式,了解数量积与向量投影的关系,能用数量积表示两个向量的夹角。
2.集合:增加了“能用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能使用韦恩图(Venn )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要会求集合的交、并、补,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高中数学新课标和大纲的比较
高中数学新课标和大纲的比较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谈谈高中数学新课标同原教学大纲,在教学方法上的主要区别如下。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体现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在变化中要实现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师是关键。
教师应首先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以及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和作用。
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也是课程的研究、建设和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教师应积极地探索和研究,提高自身的数学专业素质和教育科学素质。
数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学习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它们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对数学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提高数学素养,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为未来发展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在教学中应该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为了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多样性的基本理念,使不同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高中数学课程设置了必修系列和四个选修系列的课程。
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根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方案和要求,以及各自的潜能和兴趣爱好,制定数学学习计划,自主选择数学课程,在学生选择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不同水平、不同志趣和发展方向给予具体指导。
2.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发展能力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从而发展他们的能力。
具体来说:(1)强调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教学中应强调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对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如函数、空间观念、运算、数形结合、向量、导数、统计、随机观念、算法等)要贯穿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
数与代数领域加强与削弱的内容介绍——《课程标准》与《大纲》内容比较之一
数与代数领域加强与削弱的内容介绍——《课程标准》与《大纲》内容比较之一《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1、通过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研究,使学生熟悉并掌握中学数学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课程设计思路和内容安排,准确把握中学数学课程,掌握课程评价基本方法。
能够较为准确理解中学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思想,提升学生的数学教师专业素养。
2、帮助学生掌握全面分析中学数学教材的一般方法,掌握分析教材的基本策略,能够分模块对中学数学教材的内容和结构进行研究,确定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以及相应的教学重难点,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提高学生对教材的分析、研究和处理能力,达到灵活运用中学数学教材的目的,提高自身的数学教科书素养。
3、培养学生实施课标所倡导的新理念的能力,提高驾驭中学数学教材的能力,从而缩小现行课程体系下中学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课程改革的期望之间的差距,缩短在校师范生的成长周期,为以后参加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任务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析2、《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析3、基础教育初、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分析(根据内容分模块进行)4、国内外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三、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研讨为主,同时也包括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方式。
在教学中,采用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依据选取典型的案例,讲清基本理念和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到教学活动中。
加强教学实践环节,指导学生课后自主阅读相关的教学参观资料和著作,开阔学生的思维和视野,拓展、深化对课标和教材的理解。
四、教学内容结构及单元目标与任务第一章绪论(2课时)1.课程内容简介2.课程目标与意义3.课程学习方法4.中学数学教材的研究策略目标与任务:明确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基本内容和意义,使学生对整个课程有一定的认识,同时明确在学习过程中将利用到的资源及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在后期的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学习该课程。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共37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也是研究模式与秩序的科学。
数学是描述、探索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研究工具,数学科学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科学的基础,并在经济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正在不断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质已成为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
数学教育应该体现数学的价值和特点,并把当今数学发展所体现的理念适当地反映到新的高中数学课程中。
一、课程性质高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
它是参加社会生产、处理日常生活的基础,也是学习高中物理、化学、技术等课程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对于认识数学的科学和文化价值,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有积极作用。
高中数学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抽取事物的数、形属性的敏锐意识,利用抽象模式、结构研究事物的思维方式,借助符号和逻辑系统进行严密演绎的探索习性;可以对学生进行美感熏陶,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通过国际比较,剖析我国数学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从时代需求、国民素质、个性发展、全球意识等各个方面综合思考,形成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基本理念。
1.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高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
高中数学课程应具有基础性,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在义务教育阶段之后,为我国公民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供更高水平的数学基础,使他们获得更高的数学素养;二.为进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是对普通高中数学教育的总体要求和基本规定,是指导普通高中数学教学和学习的依据。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不仅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更是一种强大的工具,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制定,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
这包括数与代数、几何与图形、函数与方程、数学语言与推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数学思维和基本的数学技能,能够运用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其次,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数学建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建模是数学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一种重要方式,它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应用能力。
再次,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力。
数学思维是指学生在学习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推理、数学想象、数学抽象等。
数学方法是指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所运用的数学原理、数学定理和数学技巧。
学生应该具备综合运用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最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数学学科素养和数学学习能力。
数学学科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所应具备的数学态度、数学价值观和数学修养,包括数学兴趣、数学信心、数学责任感等。
数学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所应具备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包括自主思考、自主学习、团队合作、信息获取和信息处理等。
总之,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校和教师应该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课程编制的对比研究
而过 去 的教学 大纲 对 高 中数学 的 目标是 这样 叙 述 的 :使 学生学好 从 事社会 主 义现 代化 建设 和进
步 学 习所 丛需 的代数 、 几何 的基 础知 识和 概 率统 计 、 积 分 的初 步 知识 , 微 并形 成基 本技 能 ; 进一 步培 养 学生 的思 维 能力 、 算 能 力、 间想 象能 力 、 决 实际 问题 的能 力 , 运 空 解 以及 创 新 意识 ; 一 步培 养 良好 进
区别 这种 变 化有其 特 定 的时代 背 景 。 知识 经 济 时代 , 在 劳动 者 的素质 和结 构都 发 生 了重 大 变化 , 知识 劳 动者 ( 事知 识 、 从 信息 收集 、 理 、 工 和传 递工 作 的劳 动者 ) 处 加 将取 代 传统 的产 业工人 。 这就对 公 民 的
20 0 3年 , 国颁 布 了《 我 普通 高 中数 学课 程标 准》 数学 新课 程 的改革 陆续 实施 。北 京市 从 20 , 0 7年 开始正式 进入 了新课程 的实 施阶段 回顾 这三年 。 无论 是在教 育界 . 还是 在社会 上 , 对于新 课程 的评价 莫衷 一是 , 大家或 多或少都 会把新 课 程标准版 教材 ( 以下 简称标 准版 教材 ) 和教学 大纲 版教 材 ( 以下 简 称 大纲版 教材 ) 进行 比较 . 既要 找 到标准 版教 材所 继承 的大 纲版 教材 的 内容 和理念 . 又要 找到 新教 材 所 提倡 的新 的 内容 和精神 。 笔者 认为 , 要想 准确把握新 课程 . 必须要 仔细 研读课 标 , 且从 课程编 制 就 并 的角度 和 旧教材 的教学大 纲进行 比较 课 程编 制包括 4个方 面 的内容 : 程 目标 、 课 课程 内容 、 程 实施 、 程评 价 。 课 课 泰勒根据 这 四点 , 出 提
2011数学新课标标准
2011数学新课标标准2011年,我国对数学教育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改革,发布了新的数学课程标准。
这一新的数学教学标准,对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能力、数学方法和数学情感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数学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丰富的内容。
首先,2011年数学新课标标准强调了数学素养的培养。
数学素养是指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综合素养。
新课标标准要求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仅要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数学思维,提高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数学情感,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这一要求,要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提高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2011年数学新课标标准强调了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能力是指学生在数学思维、数学方法和数学技能等方面的能力。
新课标标准要求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仅要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数学思维,提高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数学情感,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这一要求,要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提高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再次,2011年数学新课标标准强调了数学方法的培养。
数学方法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新课标标准要求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仅要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数学思维,提高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数学情感,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这一要求,要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提高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后,2011年数学新课标标准强调了数学情感的培养。
数学情感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对数学的态度、兴趣和信心等方面的情感。
新课标标准要求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仅要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数学思维,提高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数学情感,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新要求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新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数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我国教育部门对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进行了新的调整和完善。
本文将对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新要求进行简要分析。
一、课程目标新课程标准明确了高中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包括数学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兴趣和价值观等方面。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1.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结构,为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2.培养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如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空间思维等。
4.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5.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学会与他人交流和分享数学知识。
二、课程内容新课程标准对高中数学课程的内容进行了调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数与代数:加强对数的认识,如复数、实数等;强化代数运算,如函数、方程、不等式等;拓展几何图形的认识,如向量、坐标系等。
2.几何与测量:加强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如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强化几何变换,如平移、旋转、对称等;拓展几何应用,如解析几何、三角学等。
3.统计与概率:加强对数据的认识,如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等;强化概率计算,如条件概率、独立性等;拓展统计应用,如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
4.微积分:加强对极限的认识,如数列极限、函数极限等;强化导数和微分的应用,如求导、求极值等;拓展积分的应用,如定积分、不定积分等。
三、教学方法新课程标准强调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2.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来学习数学。
3.结合实际生活和工作场景,设计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011年全国新课标高考考试大纲:数学、语文、英语
2011年高考考试说明(新课标)——数学(理)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课程标准试验版)》(以下简称《大纲》),结合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了《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理科·课程标准实验版)》(以下简称《说明》)的数学科部分。
制定《说明》既要有利于数学新课程的改革,又要发挥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作用;既要重视考查考生对中学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要注意考查考生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的潜能;既要符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要求,符合教育部考试中心《大纲》的要求,符合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工作指导方案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试验的实际情况,又要利用高考命题的导向功能,推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
Ⅰ.命题指导思想1.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2.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考查考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水平,体现课程标准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要求.3.命题注重试题的创新性、多样性和选择性,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和开放性.既要考查考生的共同基础,又要满足不同考生的选择需求.合理分配必考和选考内容的比例,对选考内容的命题应做到各选考专题的试题分值相等,力求难度均衡.4.试卷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Ⅱ.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考试形式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二、试卷结构全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12个选择题,全部为必考内容.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分为必考和选考两部分.必考部分题由4个填空题和5个解答题组成;选考部分由选修系列4的“几何证明选讲”、“坐标系与参数方程”、“不等式选讲”各命制1个解答题,考生从3题中任选1题作答,若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给分.1.试题类型试题分为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三种题型.选择题是四选一型的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只要求直接填写结果,不必写出计算或推证过程;解答题包括计算题、证明题,解答题要写出文字说明、演算步骤或推证过程.三种题型分数的百分比约为:选择题40%左右,填空题10%左右,解答题50%左右.2.难度控制试题按其难度分为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难度在0.7以上的试题为容易题,难度为0.4—0.7的试题是中等难度题,难度在0.4以下的试题界定为难题.三种难度的试题应控制合适的分值比例,试卷总体难度适中.Ⅲ.考核目标与要求一、知识要求知识是指《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2和系列4中的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以及由其内容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还包括按照一定程序与步骤进行运算,处理数据、绘制图表等基本技能.对知识的要求由低到高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知道(了解、模仿)、理解(独立操作)、掌握(运用、迁移),且高一级的层次要求包括低一级的层次要求.1.知道(了解、模仿):要求对所列知识的含义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知道这一知识内容是什么,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照样模仿,并能(或会)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和认识它.这一层次所涉及的主要行为动词有:了解,知道、识别,模仿,会求、会解等.2.理解(独立操作):要求对所列知识内容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知道知识间的逻辑关系,能够对所列知识作正确的描述说明并用数学语言表达,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内容对有关问题作比较、判别、讨论,具备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这一层次所涉及的主要行为动词有:描述,说明,表达、表示,推测、想象,比较、判别、判断,初步应用等.3.掌握(运用、迁移):要求能够对所列的知识内容能够推导证明,利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能够进行分析、研究、讨论,并且加以解决.这一层次所涉及的主要行为动词有:掌握、导出、分析,推导、证明,研究、讨论、运用、解决问题等.二、能力要求能力是指空间想像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1.空间想像能力:能根据条件作出正确的图形,根据图形想象出直观形象;能正确地分析出图形中基本元素及其相互关系;能对图形进行分解、组合;会运用图形与图表等手段形象地揭示问题的本质.2.抽象概括能力:对具体的、生动的实例,在抽象概括的过程中,发现研究对象的本质;从给定的大量信息材料中,概括出一些结论,并能应用于解决问题或作出新的判断.3.推理论证能力:根据已知的事实和已获得的正确数学命题,论证某一数学命题真实性的初步的推理能力.推理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论证方法既包括按形式划分的演绎法和归纳法,也包括按思考方法划分的直接证法和间接证法.一般运用合情推理进行猜想,再运用演绎推理进行证明.4.运算求解能力:会根据法则、公式进行正确运算、变形和数据处理,能根据问题的条件,寻找与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能根据要求对数据进行估计和近似计算.5.数据处理能力:会收集、整理、分析数据,能从大量数据中抽取对研究问题有用的信息,并作出判断.数据处理能力主要依据统计或统计案例中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解决给定的实际问题.6.应用意识:能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包括解决在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能理解对问题陈述的材料,并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分类,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应用相关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并加以验证,并能用数学语言正确地表达和说明.应用的主要过程是依据现实的生活背景,提炼相关的数量关系,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构造数学模型,并加以解决.7.创新意识: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综合与灵活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分析信息,进行独立的思考、探索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新意识是理性思维的高层次表现.对数学问题的“观察、猜测、抽象、概括、证明”,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对数学知识的迁移、组合、融会的程度越高,显示出的创新意识也就越强.三、个性品质要求个性品质是指考生个体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形成审慎的思维习惯,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要求考生克服紧张情绪,以平和的心态参加考试,合理支配考试时间,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解答试题,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体现锲而不舍的精神.四、考查要求数学学科的系统性和严密性决定了数学知识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包括各部分知识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要善于从本质上抓住这些联系,进而通过分类、梳理、综合,构建数学试卷的框架结构.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对于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重点内容,要占有较大的比例,构成数学试卷的主体,注重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性,不刻意追求知识的覆盖面.从学科的整体高度和思维价值的高度考虑问题,在知识网络交汇点设计试题,使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达到必要的深度.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蕴涵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能够迁移并广泛用于相关学科和社会生活.因此,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必然要与数学知识的考查结合进行,通过对数学知识的考查,反映考生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理解和掌握的程度.考查时要从学科整体意义和思想价值立意,要有明确的目的,加强针对性,注重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有效地检测考生对中学数学知识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掌握程度.数学是一门思维的科学,是培养理性思维的重要载体,通过空间想象、直觉猜想、归纳抽象、符号表达、运算推理、演绎证明和模式构建等诸方面,对客观事物中的数量关系和数学模式作出思考和判断,形成和发展理性思维,构成数学能力的主题.对能力的考查,强调“以能力立意”,就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从问题入手,把握学科的整体意义,用统一的数学观点组织材料.对知识的考查侧重于理解和应用,尤其是综合和灵活的应用,以此来检测考生将知识迁移到不同情境中去的能力,从而检测出考生个体理性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以及进一步学习的潜能.对能力的考查,以思维能力为核心.全面考查各种能力,强调综合性、应用性,切合学生实际.运算能力是思维能力和运算技能的结合,它不仅包括数的运算,还包括式的运算,对考生运算能力的考查主要是对算理合逻辑推理的考查,以含字母的式的运算为主.空间想象能力是对空间形式的观察、分析、抽象的能力,考查时注意与推理相结合.实践能力在考试中表现为解答应用问题,考查的重点是客观事物的数学化,这个过程主要是依据现实的生活背景,提炼相关的数量关系,构造数学模型,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命题时要坚持“贴近生活,背景公平,控制难度”的原则,要把握好提出问题所涉及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深度和广度,要结合中学数学教学的实际,让数学应用问题的难度更加符合考生的水平,引导考试自觉地置身于现实社会的大环境中,关心自己身边的数学问题,促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的意识.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理想思维的高层次表现.在数学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知识的迁移、组合、融会的程度越高,展示能力的区域就越宽泛,显现出的创造意识也就越强.命题时要注意试题的多样性,涉及考查数学主体内容,体现数学素质的题目,反映数、形运动变化的题目,研究型、探索型或开放型的题目,让考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究问题的本质,寻求合适的解题工具,梳理解题程序,为考生展现创新意识、发挥创造能力创设广阔的空间.Ⅳ.考试范围与要求一、必考内容和要求(1)集合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1)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能用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1)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3.集合的基本运算(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3)能使用韦恩(V 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及集合的基本运算.(二)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Ⅰ1.函数(1)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了解映射的概念.(2)在实际情境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如图像法、列表法、解析法)表示函数.(3)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函数分段不超过三段).(4)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了解函数奇偶性的含义.(5)会运用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像分析函数的性质.2.指数函数(1)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2)理解有理指数幂的含义,了解实数指数幂的意义,掌握幂的运算.(3)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及其单调性,掌握指数函数图像通过的特殊点,会画底数为2,3,10,1/2,31/3的指数函数的图像.(4)体会指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3.对数函数(1)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知道用换底公式将一般对数转化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了解对数在简化运算中的作用.(2)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及其单调性,掌握对数函数图像通过的特殊点,会画底数为2,10,1/2的对数函数的图像.(3)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4)了解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互为反函数.4.幂函数(1)了解幂函数的概念.(2)结合函数的图像,了解它们的变化情况.5.函数与方程结合二次函数的图像,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6.函数模型及其应用(1)了解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的增长特征,结合具体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增长、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2)了解函数模型(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分段函数等在社会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三)立体几何初步1.空间几何体(1)认识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并能运用这些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2)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长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等的简易组合)的三视图,能识别上述的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会用斜二侧法画出它们的直观图.(3)会用平行投影方法画出简单空间图形的三视图与直观图,了解空间图形的不同表示形式.(4)了解球、棱柱、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不要求记忆公式).2.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1)理解空间直线、平面位置关系的定义,并了解如下可以作为推理依据的公理和定理.◆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所有的点在此平面内.◆公理2: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定理:空间中如果一个角的两边与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2)以立体几何的上述定义、公理和定理为出发点,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线面平行、垂直的有关性质与判定.理解以下判定定理.◆如果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如果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都平行,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理解以下性质定理,并能够证明.◆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那么经过该直线的任一个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和该直线平行.◆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相互平行.◆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如果两个平面垂直,那么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3)能运用公理、定理和已获得的结论证明一些空间图形的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四)平面解析几何初步1.直线与方程(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结合具体图形掌握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2)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3)能根据两条直线的斜率判定这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4)掌握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掌握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点斜式、两点式及一般式),了解斜截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5)能用解方程组的方法求两条相交直线的交点坐标.(6)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会求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2.圆与方程(1)掌握确定圆的几何要素,掌握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2)能根据给定直线、圆的方程,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能根据给定两个圆的方程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3)能用直线和圆的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4)初步了解用代数方法处理几何问题的思想.3.空间直角坐标系(1)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会用空间直角坐标表示点的位置.(2)会简单应用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五)算法初步1.算法的含义、程序框图(1)了解算法的含义,了解算法的思想.(2)理解程序框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条件分支、循环.2.基本算法语句了解几种基本算法语句――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条件语句、循环语句的含义.(六)统计1.随机抽样(1)理解随机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会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了解分层抽样和系统抽样方法.2.用样本估计总体(1)了解分布的意义和作用,能根据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频率折线图、茎叶图,体会它们各自的特点.(2)理解样本数据标准差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数据标准差(不要求记忆公式).(3)能从样本数据中提取基本的数字特征(如平均数、标准差),并给出合理的解释.(4)会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会用样本的基本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基本数字特征,理解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5)会用随机抽样的基本方法和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变量的相关性(1)会作两个有关联变量的数据的散点图,并利用散点图认识变量间的相关关系.(2)了解最小二乘法的思想,能根据给出的线性回归方程系数公式建立线性回归方程(线性回归方程系数公式不要求记忆).(七)概率1.事件与概率(1)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了解概率的意义以及频率与概率的区别.5(2)了解两个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2.古典概型(1)理解古典概型及其概率计算公式.(2)会计算一些随机事件所含的基本事件数及事件发生的概率.3.随机数与几何概型(1)了解随机数的意义,能运用模拟方法估计概率.(2)了解几何概型的意义.(八)基本初等函数Ⅱ(三角函数)1.任意角的概念、弧度制(1)了解任意角的概念和弧度制的概念.(2)能进行弧度与角度的互化.2.三角函数(1)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2)能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推导出α,π±α的正弦、余弦、正切的诱导公式,能画出的图像,了解三角函数的周期性.(3)理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在区间[0,2π]的性质(如单调性、最大值和最小值以及与x 轴交点等).理解正切函数在区间()内的单调性.(4)理解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5)了解函数的物理意义;能画出的图像,了解参数对函数图像变化的影响.(6)体会三角函数是描述周期变化现象的重要函数模型,会用三角函数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九)平面向量1.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1)了解向量的实际背景.(2)理解平面向量的概念和两个向量相等的含义.(3)理解向量的几何表示.2.向量的线性运算(1)掌握向量加法、减法的运算,并理解其几何意义.(2)掌握向量数乘的运算及其几何意义,理解两个向量共线的含义.(3)了解向量线性运算的性质及其几何意义.3.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1)了解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其意义.(2)掌握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其坐标表示.(3)会用坐标表示平面向量的加法、减法与数乘运算.(4)理解用坐标表示的平面向量共线的条件.4.平面向量的数量积(1)理解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含义及其物理意义.(2)了解平面向量的数量积与向量投影的关系.(3)掌握数量积的坐标表达式,会进行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4)能运用数量积表示两个向量的夹角,会用数量积判断两个平面向量的垂直关系.5.向量的应用(1)会用向量方法解决某些简单的平面几何问题.(2)会用向量方法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与其他一些实际问题.(十)三角恒等变换1.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1)会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导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2)会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推导出两角差的正弦、正切公式.(3)会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推导出两角和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和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2.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能运用上述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包括导出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半角公式,但对这三组公式不要求记忆).(十一)解三角形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2.应用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十二)数列1.数列的概念和简单表示法(1)了解数列的概念和几种简单的表示方法(列表、图像、通项公式).(2)了解数列是自变量为正整数的一类特殊函数.2.等差数列、等比数列(1)理解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2)掌握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3)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识别数列的等差关系或等比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4)了解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等比数列与指数函数的关系.(十三)不等式1.不等关系了解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组)的实际背景.2.一元二次不等式(1)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2)通过函数图像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相应的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3)会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对给定的一元二次不等式,会设计求解的程序框图.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线性规划问题(1)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2)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的几何意义,能用平面区域表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3)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些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并能加以解决.4.基本不等式:(1)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2)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大(小)值问题.(十四)常用逻辑用语(1)理解命题的概念.(2)了解“若p,则q”形式的命题及其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会分析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3)理解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与充要条件的意义.(4)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5)理解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意义.(6)能正确地对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进行否定.(十五)圆锥曲线与方程(1)了解圆锥曲线的实际背景,了解圆锥曲线在刻画现实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2)掌握椭圆、抛物线的定义、几何图形、标准方程及简单性质(范围、对称性、定点、离心率).(3)了解双曲线的定义、几何图形和标准方程,知道它的简单几何性质(范围、对称性、定点、离心率、渐近线).7。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暂时供11届参考)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数学(文)(必修+选修Ⅰ)考试内容1.平面向量考试内容:向量.向量的加法与减法.实数与向量的积.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线段的定比分点.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平移.考试要求:(1)理解向量的概念,掌握向量的几何表示,了解共线向量的概念.(2)掌握向量的加法和减法.(3)掌握实数与向量的积,理解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4)了解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理解平面向量的坐标的概念,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5)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了解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的问题,掌握向量垂直的条件.(6)掌握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以及线段的定比分点和中点坐标公式,并且能熟练运用.掌握平移公式.2.集合、简易逻辑考试内容: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逻辑联结词.四种命题.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考试要求:(1)理解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的概念.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2)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理解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意义.3.函数考试内容:映射.函数.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反函数.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像间的关系.指数概念的扩充.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指数函数.对数.对数的运算性质.对数函数.函数的应用.考试要求:(1)了解映射的概念,理解函数的概念.(2)了解函数单调性、奇偶性的概念,掌握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的方法.(3)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及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像间的关系,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4)理解分数指数幂的概念,掌握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5)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6)能够运用函数的性质、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不等式考试内容:不等式.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的证明.不等式的解法.含绝对值的不等式.考试要求:(1)理解不等式的性质及其证明.(2)掌握两个(不扩展到三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的定理,并会简单的应用.(3)掌握分析法、综合法、比较法证明简单的不等式.(4)掌握简单不等式的解法.(5)理解不等式│a│-│b│≤│a+b│≤│a│+│b│.5.三角函数考试内容:角的概念的推广.弧度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sin2α+cos2α=1,sinα/cosα=tanα,tanαcotα=1.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周期函数.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正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斜三角形解法.考试要求:(1)了解任意角的概念、弧度的意义,能正确地进行弧度与角度的换算.(2)理解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了解余切、正割、余割的定义;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掌握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了解周期函数与最小正周期的意义.(3)掌握两角和与两角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4)能正确运用三角公式进行简单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和恒等式证明.(5)理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会用"五点法"画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函数y=Asin(ωx+φ)的简图,理解A、ω、φ的物理意义.(6)会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并会用符号arcsinxarccosxarctanx表示.(7)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初步运用它们解斜三角形.6.数列考试内容:数列.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考试要求:(1)理解数列的概念,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并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2)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011学年全国新课标高考考试大纲:数学、语文、英语
2011年高考测试说明(新课标)——数学(理)根据教育部测试中心《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测试大纲(理科·课程标准试验版)》(以下简称《大纲》),结合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了《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测试大纲的说明(理科·课程标准实验版)》(以下简称《说明》)的数学科部分。
制定《说明》既要有利于数学新课程的改革,又要发挥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作用;既要重视考查考生对中学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要注意考查考生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的潜能;既要符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要求,符合教育部测试中心《大纲》的要求,符合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测试工作指导方案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试验的实际情况,又要利用高考命题的导向功能,推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
Ⅰ.命题指导思想1.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测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测试.2.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考查考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水平,体现课程标准对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目标要求.3.命题注重试题的创新性、多样性和选择性,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和开放性.既要考查考生的共同基础,又要满足不同考生的选择需求.合理分配必考和选考内容的比例,对选考内容的命题应做到各选考专题的试题分值相等,力求难度均衡.4.试卷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Ⅱ.测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测试形式测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全卷满分为150分,测试时间为120分钟.二、试卷结构全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12个选择题,全部为必考内容.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分为必考和选考两部分.必考部分题由4个填空题和5个解答题组成;选考部分由选修系列4的“几何证明选讲”、“坐标系和参数方程”、“不等式选讲”各命制1个解答题,考生从3题中任选1题作答,若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给分.1.试题类型试题分为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三种题型.选择题是四选一型的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只要求直接填写结果,不必写出计算或推证过程;解答题包括计算题、证明题,解答题要写出文字说明、演算步骤或推证过程.三种题型分数的百分比约为:选择题40%左右,填空题10%左右,解答题50%左右.2.难度控制试题按其难度分为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难度在0.7以上的试题为容易题,难度为0.4—0.7的试题是中等难度题,难度在0.4以下的试题界定为难题.三种难度的试题应控制合适的分值比例,试卷总体难度适中.Ⅲ.考核目标和要求一、知识要求知识是指《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2和系列4中的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以及由其内容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还包括按照一定程序和步骤进行运算,处理数据、绘制图表等基本技能.对知识的要求由低到高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知道(了解、模仿)、理解(独立操作)、掌握(运用、迁移),且高一级的层次要求包括低一级的层次要求.1.知道(了解、模仿):要求对所列知识的含义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知道这一知识内容是什么,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照样模仿,并能(或会)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和认识它.这一层次所涉及的主要行为动词有:了解,知道、识别,模仿,会求、会解等.2.理解(独立操作):要求对所列知识内容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知道知识间的逻辑关系,能够对所列知识作正确的描述说明并用数学语言表达,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内容对有关问题作比较、判别、讨论,具备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这一层次所涉及的主要行为动词有:描述,说明,表达、表示,推测、想象,比较、判别、判断,初步使用等.3.掌握(运用、迁移):要求能够对所列的知识内容能够推导证明,利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能够进行分析、研究、讨论,并且加以解决.这一层次所涉及的主要行为动词有:掌握、导出、分析,推导、证明,研究、讨论、运用、解决问题等.二、能力要求能力是指空间想像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使用意识和创新意识.1.空间想像能力:能根据条件作出正确的图形,根据图形想象出直观形象;能正确地分析出图形中基本元素及其相互关系;能对图形进行分解、组合;会运用图形和图表等手段形象地揭示问题的本质.2.抽象概括能力:对具体的、生动的实例,在抽象概括的过程中,发现研究对象的本质;从给定的大量信息材料中,概括出一些结论,并能使用于解决问题或作出新的判断.3.推理论证能力:根据已知的事实和已获得的正确数学命题,论证某一数学命题真实性的初步的推理能力.推理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论证方法既包括按形式划分的演绎法和归纳法,也包括按思考方法划分的直接证法和间接证法.一般运用合情推理进行猜想,再运用演绎推理进行证明.4.运算求解能力:会根据法则、公式进行正确运算、变形和数据处理,能根据问题的条件,寻找和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能根据要求对数据进行估计和近似计算.5.数据处理能力:会收集、整理、分析数据,能从大量数据中抽取对研究问题有用的信息,并作出判断.数据处理能力主要依据统计或统计案例中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解决给定的实际问题.6.使用意识:能综合使用所学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包括解决在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能理解对问题陈述的材料,并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分类,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使用相关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并加以验证,并能用数学语言正确地表达和说明.使用的主要过程是依据现实的生活背景,提炼相关的数量关系,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构造数学模型,并加以解决.7.创新意识: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综合和灵活地使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分析信息,进行独立的思考、探索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新意识是理性思维的高层次表现.对数学问题的“观察、猜测、抽象、概括、证明”,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对数学知识的迁移、组合、融会的程度越高,显示出的创新意识也就越强.三、个性品质要求个性品质是指考生个体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形成审慎的思维习惯,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要求考生克服紧张情绪,以平和的心态参加测试,合理支配测试时间,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解答试题,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体现锲而不舍的精神.四、考查要求数学学科的系统性和严密性决定了数学知识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包括各部分知识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要善于从本质上抓住这些联系,进而通过分类、梳理、综合,构建数学试卷的框架结构.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对于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重点内容,要占有较大的比例,构成数学试卷的主体,注重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性,不刻意追求知识的覆盖面.从学科的整体高度和思维价值的高度考虑问题,在知识网络交汇点设计试题,使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达到必要的深度.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蕴涵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使用的过程中,能够迁移并广泛用于相关学科和社会生活.因此,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必然要和数学知识的考查结合进行,通过对数学知识的考查,反映考生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理解和掌握的程度.考查时要从学科整体意义和思想价值立意,要有明确的目的,加强针对性,注重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有效地检测考生对中学数学知识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掌握程度.数学是一门思维的科学,是培养理性思维的重要载体,通过空间想象、直觉猜想、归纳抽象、符号表达、运算推理、演绎证明和模式构建等诸方面,对客观事物中的数量关系和数学模式作出思考和判断,形成和发展理性思维,构成数学能力的主题.对能力的考查,强调“以能力立意”,就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从问题入手,把握学科的整体意义,用统一的数学观点组织材料.对知识的考查侧重于理解和使用,尤其是综合和灵活的使用,以此来检测考生将知识迁移到不同情境中去的能力,从而检测出考生个体理性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以及进一步学习的潜能.对能力的考查,以思维能力为核心.全面考查各种能力,强调综合性、使用性,切合学生实际.运算能力是思维能力和运算技能的结合,它不仅包括数的运算,还包括式的运算,对考生运算能力的考查主要是对算理合逻辑推理的考查,以含字母的式的运算为主.空间想象能力是对空间形式的观察、分析、抽象的能力,考查时注意和推理相结合.实践能力在测试中表现为解答使用问题,考查的重点是客观事物的数学化,这个过程主要是依据现实的生活背景,提炼相关的数量关系,构造数学模型,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命题时要坚持“贴近生活,背景公平,控制难度”的原则,要把握好提出问题所涉及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深度和广度,要结合中学数学教学的实际,让数学使用问题的难度更加符合考生的水平,引导测试自觉地置身于现实社会的大环境中,关心自己身边的数学问题,促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形成和发展数学使用的意识.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理想思维的高层次表现.在数学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知识的迁移、组合、融会的程度越高,展示能力的区域就越宽泛,显现出的创造意识也就越强.命题时要注意试题的多样性,涉及考查数学主体内容,体现数学素质的题目,反映数、形运动变化的题目,研究型、探索型或开放型的题目,让考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究问题的本质,寻求合适的解题工具,梳理解题程序,为考生展现创新意识、发挥创造能力创设广阔的空间.Ⅳ.测试范围和要求一、必考内容和要求(1)集合1.集合的含义和表示(1)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和集合的属于关系.(2)能用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1)理解集合之间包含和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和空集的含义.3.集合的基本运算(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和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和交集.(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3)能使用韦恩(V 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及集合的基本运算.(二)函数概念和基本初等函数Ⅰ1.函数(1)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了解映射的概念.(2)在实际情境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如图像法、列表法、分析法)表示函数.(3)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使用(函数分段不超过三段).(4)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了解函数奇偶性的含义.(5)会运用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像分析函数的性质.2.指数函数(1)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2)理解有理指数幂的含义,了解实数指数幂的意义,掌握幂的运算.(3)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及其单调性,掌握指数函数图像通过的特殊点,会画底数为2,3,10,1/2,1/3的指数函数的图像.(4)体会指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3.对数函数(1)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知道用换底公式将一般对数转化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了解对数在简化运算中的作用.(2)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及其单调性,掌握对数函数图像通过的特殊点,会画底数为2,10,1/2的对数函数的图像.(3)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4)了解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互为反函数.4.幂函数(1)了解幂函数的概念.(2)结合函数的图像,了解它们的变化情况.5.函数和方程结合二次函数的图像,了解函数的零点和方程根的联系,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6.函数模型及其使用(1)了解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的增长特征,结合具体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增长、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2)了解函数模型(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分段函数等在社会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函数模型)的广泛使用.(三)立体几何初步1.空间几何体(1)认识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并能运用这些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2)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长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等的简易组合)的三视图,能识别上述的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会用斜二侧法画出它们的直观图.(3)会用平行投影方法画出简单空间图形的三视图和直观图,了解空间图形的不同表示形式.(4)了解球、棱柱、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不要求记忆公式).2.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1)理解空间直线、平面位置关系的定义,并了解如下可以作为推理依据的公理和定理.◆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所有的点在此平面内.◆公理2: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定理:空间中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和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2)以立体几何的上述定义、公理和定理为出发点,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线面平行、垂直的有关性质和判定.理解以下判定定理.◆如果平面外一条直线和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该直线和此平面平行.◆如果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和另一个平面都平行,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该直线和此平面垂直.◆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理解以下性质定理,并能够证明.◆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那么经过该直线的任一个平面和此平面的交线和该直线平行.◆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相互平行.◆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如果两个平面垂直,那么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和另一个平面垂直.(3)能运用公理、定理和已获得的结论证明一些空间图形的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四)平面分析几何初步1.直线和方程(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结合具体图形掌握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2)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3)能根据两条直线的斜率判定这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4)掌握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掌握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点斜式、两点式及一般式),了解斜截式和一次函数的关系.(5)能用解方程组的方法求两条相交直线的交点坐标.(6)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会求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2.圆和方程(1)掌握确定圆的几何要素,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2)能根据给定直线、圆的方程,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能根据给定两个圆的方程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3)能用直线和圆的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4)初步了解用代数方法处理几何问题的思想.3.空间直角坐标系(1)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会用空间直角坐标表示点的位置.(2)会简单使用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五)算法初步1.算法的含义、程序框图(1)了解算法的含义,了解算法的思想.(2)理解程序框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条件分支、循环.2.基本算法语句了解几种基本算法语句――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条件语句、循环语句的含义.(六)统计1.随机抽样(1)理解随机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会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了解分层抽样和系统抽样方法.2.用样本估计总体(1)了解分布的意义和作用,能根据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频率折线图、茎叶图,体会它们各自的特点.(2)理解样本数据标准差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数据标准差(不要求记忆公式).(3)能从样本数据中提取基本的数字特征(如平均数、标准差),并给出合理的解释.(4)会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会用样本的基本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基本数字特征,理解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5)会用随机抽样的基本方法和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变量的相关性(1)会作两个有关联变量的数据的散点图,并利用散点图认识变量间的相关关系.(2)了解最小二乘法的思想,能根据给出的线性回归方程系数公式建立线性回归方程(线性回归方程系数公式不要求记忆).(七)概率1.事件和概率(1)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了解概率的意义以及频率和概率的区别.(2)了解两个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2.古典概型(1)理解古典概型及其概率计算公式.(2)会计算一些随机事件所含的基本事件数及事件发生的概率.3.随机数和几何概型(1)了解随机数的意义,能运用模拟方法估计概率.(2)了解几何概型的意义.(八)基本初等函数Ⅱ(三角函数)1.任意角的概念、弧度制(1)了解任意角的概念和弧度制的概念.(2)能进行弧度和角度的互化.2.三角函数(1)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2)能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推导出α,π±α的正弦、余弦、正切的诱导公式,能画出的图像,了解三角函数的周期性.(3)理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在区间[0,2π]的性质(如单调性、最大值和最小值以及和x 轴交点等).理解正切函数在区间()内的单调性.(4)理解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5)了解函数的物理意义;能画出的图像,了解参数对函数图像变化的影响.(6)体会三角函数是描述周期变化现象的重要函数模型,会用三角函数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九)平面向量1.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1)了解向量的实际背景.(2)理解平面向量的概念和两个向量相等的含义.(3)理解向量的几何表示.2.向量的线性运算(1)掌握向量加法、减法的运算,并理解其几何意义.(2)掌握向量数乘的运算及其几何意义,理解两个向量共线的含义.(3)了解向量线性运算的性质及其几何意义.3.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1)了解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其意义.(2)掌握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其坐标表示.(3)会用坐标表示平面向量的加法、减法和数乘运算.(4)理解用坐标表示的平面向量共线的条件.4.平面向量的数量积(1)理解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含义及其物理意义.(2)了解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和向量投影的关系.(3)掌握数量积的坐标表达式,会进行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4)能运用数量积表示两个向量的夹角,会用数量积判断两个平面向量的垂直关系.5.向量的使用(1)会用向量方法解决某些简单的平面几何问题.(2)会用向量方法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和其他一些实际问题.(十)三角恒等变换1.两角和和差的三角函数公式(1)会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导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2)会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推导出两角差的正弦、正切公式.(3)会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推导出两角和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和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2.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能运用上述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包括导出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半角公式,但对这三组公式不要求记忆).(十一)解三角形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2.使用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和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十二)数列1.数列的概念和简单表示法(1)了解数列的概念和几种简单的表示方法(列表、图像、通项公式).(2)了解数列是自变量为正整数的一类特殊函数.2.等差数列、等比数列(1)理解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2)掌握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3)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识别数列的等差关系或等比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4)了解等差数列和一次函数、等比数列和指数函数的关系.(十三)不等式1.不等关系了解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组)的实际背景.2.一元二次不等式(1)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2)通过函数图像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和相应的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3)会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对给定的一元二次不等式,会设计求解的程序框图.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和简单线性规划问题(1)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2)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的几何意义,能用平面区域表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3)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些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并能加以解决.4.基本不等式:(1)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2)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大(小)值问题.(十四)常用逻辑用语(1)理解命题的概念.(2)了解“若p,则q”形式的命题及其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会分析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3)理解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意义.(4)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5)理解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的意义.(6)能正确地对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进行否定.(十五)圆锥曲线和方程(1)了解圆锥曲线的实际背景,了解圆锥曲线在刻画现实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2)掌握椭圆、抛物线的定义、几何图形、标准方程及简单性质(范围、对称性、定点、离心率).(3)了解双曲线的定义、几何图形和标准方程,知道它的简单几何性质(范围、对称性、定点、离心率、渐近线).(4)了解曲线和方程的对应关系(5)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6)了解圆锥曲线的简单使用.。
2011年部分科目命题要求有变化
文科综合
时事政治考查建党九十周年 今年文科综合的三门学科命题要求无大变化,根据教育部2011年《考试大纲》及我省教学实际,仅考试内容的个别知识点做小调整。其中时事政治规定,今年将考查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的相关内容。
语文
全卷难度值0.6左右
●考试范围: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必考和选考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政治:关注当前热点
试题难度恰当,区分度较好。以重大时事为背景,每道试题几乎都以当前的热点问题来设计,考查课内的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时事热点的运用不拘泥于对事件的简单识记,而是根据热点问题设计具体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思考解决现实的生活问题。
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对中学教学导向良好。试题以学生身边的事件、福建本土的热点切入,改变了以往试题生硬的情况。
复习建议:1.加强《考试说明》学习,解决复习重点与方向问题。2.分析学生的知识缺陷,解决好“读”的问题。3.合理组织时事热点学习,解决好“思”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热点、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但时事学习应适当淡化热点专题教学与训练的“量”,不要进行大量的识记,而要将社会大事与身边的生活小事结合起来,通过代表性问题的仔细剖析,形成对热点问题分析论证的能力。
诵的18篇增加到23篇,具体为: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刘禹锡《陋室铭》、周敦颐《爱莲说》。名句名篇默写,要求考生书写规范。
列入今年考查范围的文学名著包括:《三国演义》、《红楼梦》、《子夜》、《家》、《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复活》七部,《堂·吉诃德》今年不再列入考查范围。今年要求考生识记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经典细节和精彩对白,检测考生课外阅读的积累情况,但不再明确是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高中数学新课标和教学大纲的比较
中学数学新课标和教学大纲的比较随着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一般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试验)》诞生了。
那么新课程标准与旧教学大纲之间会有什么样的异同点?如何彻底理解透彻新课标的内涵?等等问题都值得我们探讨探讨,在此从以下几个方面将二者进行比较,希望能对新课程的实施有所帮助。
1、课程目标与数学目的的比较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两部分,比以往数学目的内容更丰富,更具体。
下面笔者从总目标、基础学问、实力、数学观4方面对数学目的和课程目标进行比较,从而说明课程目标的发展进步。
1.1关于总目标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指出“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学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将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满意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须要”,其实这是数学教化的首要和基本的目的。
对于数学教化只有明确了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我们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制定出支持它的具体目标。
相比之下,以往数学目的没有这种总分式的结构,笔者认为这是课程目标的一个特色。
而且笔者认为总目标中的“满意个人发展”体现了数学教化更注意学生的“特性发展”,响应了“大众”教化的口号,这应当是课程目标的进步之处。
1.2关于基础学问数学教化要传授数学基础学问,这是有史以来的一个共同目的,也是一个最根本的目的之一。
从表中可以看出,1996年和2000年的教学目的指出基础学问是:中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以及由其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作为数学学问精髓的思想方法,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这两年教学目的将其列入基础学问的范畴,是个好现象。
可是近年数学教化偏重于形式化,教学目的没有强调要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如此“会将生动活泼的数学思想活动沉没在形式化的海洋里”。
课程目标没有规定哪些是“基础学问”,但我们通过研读可以发觉他们蕴涵于“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数学思维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继学习中的作用”之中,可见课程标准重视基础学问的好用性及数学思想和方法,强调其本质、来源和实际背景与大纲相比,这是一大进步。
2011高中数学新课标考纲解读与预测
【最新版】2011高中数学新课标考纲解读与预测[来源:学科网ZXXK]2011高考预测(理)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I)考试大纲和考纲说明已经发布,与2010年完全一致。
2010年试题不仅注意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更注重了对能力的考查。
从考生角度来说,试卷总体相对基础。
有较好的梯度,注重认知能力和数学运用能力的考查,稳中求新。
1.严格遵循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和2010年《考试说明》。
2.题型稳定,突出对基本知识但考查。
全卷结构、题型包括难度基本稳定。
不需要太繁的计算,考生感觉顺手。
许多试题源于课本,略高于课本。
附加题部分,选做题对知识的考查单一,解决要求明确,学生容易入手。
3.多题把关,有很好的区分度。
能有效区分不同能力层次的考生群体。
[来源:Z*xx*]4.深化能力立意。
知识与能力并重。
全卷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学生的数学基本能力。
许多试题实际上并不难,知识点熟悉,但需要考生自主综合知识,才能解决问题。
关注联系,有效考查数学思想方法,如函数与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
5.加大数学应用题考查力度,体现“学数学,用数学的基本思想。
”因此可以预见2011高考命题思想应该与2010非常相近。
纵观2007、2008、2009、2010年四年高考试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2011年高考试题加以预测:1.集合、简易逻辑和复数:这是高考必考内容,预测11年有三道客观题,且一般以简单题出现。
2.函数与导数:客观题中,07年考查了导数中切线问题和函数的奇偶性;08年考查了函数的最值和定积分;09年只考查分段函数;10年考查了分段函数、函数的奇偶性和导数中切线问题。
主观题从07年至10年都有一道导数压轴题。
可以预测11年客观题应该有两题,函数和导数各一题,且有难题,考查的知识点不外乎前四年当中的两个;解答题一定是一道导数压轴题,以对数和指数函数的求导为主。
[来源:]3.数列:07年两道客观题,08年客观题和解答题题各一道,09年两道客观题,10年一道主观题,考查等差、等比数列定义和基本性质,都是容易题且规律性比较强,一般主、客观题隔年出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及2011考试大纲要求对比分析【教学内容】课程标准要求考试大纲要求分级数学11.集合约4课时(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1)了解集合的含义、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A1(2)能用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2)能用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B1(2)集合的基本关系(1)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1)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B2A2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A3(3)集合的基本运算(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B3B4 (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B5B6 (3)能使用韦恩(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概念的作用.(3)能使用韦恩(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B72.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Ⅰ)约32课时(1)函数(1)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了解映射的概念。
(1)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了解映射的概念.A4B8A5行.◆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以下性质定理,并加以证明◆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那么经过该直线的任一个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和该直线平行.◆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相互平行.◆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如果两个平面垂直,那么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 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理解以下性质定理,并能够证明◆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那么经过该直线的任一个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和该直线平行.◆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相互平行.◆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如果两个平面垂直,那么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B25C5(3)能运用已获得的结论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3)能运用公理、定理和已获得的结论证明一些空间图形的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C64.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约18课时(1)直线与方程(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结合具体图形,探索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结合具体图形,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
说明提升为“掌握”(2)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经历用代数方法刻画直线斜率的过程,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
(2)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
B26C7(3)能根据斜率判定这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
(3)能根据两条直线的斜率判定这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
B27(4)掌握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探究并掌握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点斜式、两点式及一般式),体会斜截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4)掌握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掌握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点斜式、两点式及一般式),了解斜截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C8C9A32(5)能用解方程组的方法求两条相交直线的交点坐标。
(5)能用解方程组的方法求两条相交直线的交点坐标。
A33(6)探索并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会求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6)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会求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C10B28(2)圆与方程(1)回顾确定圆的几何要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探索并掌握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
(1)掌握确定圆的几何要素,掌握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
C11C12(2)能根据给定直线、圆的方程,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2)能根据给定直线、圆的方程,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能根据给定两个圆的方程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
B29B30(3)能用直线和圆的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能用直线和圆的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C13(4)在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的学习过程中,体会用代数方法处理几何问题的思想。
(4)初步了解用代数方法处理几何问题的思想。
A34(3)空间直角坐标系(1)通过具体情景,感受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必要性,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会用空间直角坐标表示点的位置。
(1)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会用空间直角坐标表示点的位置。
A35A36(2)通过表示特殊长方体(所有棱分别与坐标轴平行)顶点的坐标,探索并得出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2)会推导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说明降为B级“简单应用”)C14数学35.算法初步约12课时(1)算法的含义、程序框图(1)通过对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与步骤的分析(如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等问题),体会算法的思想,了解算法的含义。
(1)了解算法的含义,了解算法的思想。
A37A38(2)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通过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如三元一次方程组求解等问题),理解程序框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条件分支、循环。
(2)理解程序框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条件分支、循环。
(说明降为A级“了解”)B31(2)基本算法语句经历将具体问题的程序框图转化为程序语句的过程,理解几种基本算法语句――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条件语理解几种基本算法语句――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条件语句、循环语句的含义。
B32(A)弧度制念(2)能进行弧度与角度的互化(2)能进行弧度与角度的互化B41 (2)三角函数(1)借助单位圆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1)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B42 (2)借助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推导出诱导公式(2πα±,π± α的正弦、余弦、正切),能画出y=sinx,y=cosx,y=tanx的图像,了解三角函数的周期性(2)能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推导出2πα±,π± α的正弦、余弦、正切的诱导公式,能画出y=sinx,y=cosx,y=tanx的图像,了解三角函数的周期性C17B43A58(3)借助图象理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在区间[0,2π],正切函数在区间,22ππ⎛⎫-⎪⎝⎭上的性质(如单调性、最大值和最小值以及与x轴交点等)(3)理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在区间[0,2π]的性质(如单调性、最大值和最小值以及与x轴交点等),理解正切函数在区间,22ππ⎛⎫-⎪⎝⎭内的单调性B44B45 (4)理解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4)理解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B46(5)结合具体实例,了解函数sin()y A xωϕ=+的实际意义;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sin()y A xωϕ=+的图像,观察参数,,Aωϕ对函数图像变化的影响(5)了解函数sin()y A xωϕ=+的物理意义;能画出sin()y A xωϕ=+的图像,了解参数,,Aωϕ对函数图像变化的影响A59B47A60(6)会用三角函数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体会三角函数是描述周期变化现象的重要函数模型,(6)了解三角函数是描述周期变化现象的重要函数模型,会用三角函数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A61C189.平面向量约12课时(1)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1)通过力和力的分析等实例,了解向量的实际背景(1)了解向量的实际背景A62(2)理解平面向量和向量相等的含义(2)理解平面向量的概念,理解两个向量相等的含义B48B49 (3)理解向量的几何表示(3)理解向量的几何表示B50 (2)向量(1)通过实例,掌握向量加法、减法的(1)掌握向量加法、减法的运算,并C19(2)一元二次不等式(1) 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的过程 (1) 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B60 (2) 通过函数图像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相应的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 (2) 通过函数图像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相应的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A72(3) 会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对给定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尝试设计求解的程序框图 (3) 会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对给定的一元二次不等式,会设计求解的程序框图B61 B62(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线性规划问题(1) 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1) 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B63 (2) 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的几何意义,能用平面区域表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2) 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的几何意义,能用平面区域表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A73 B64(3) 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些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并能加以解决(3) 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些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并能加以解决B65 C32 (4)基本不等式 2a bab +≤(,0)a b ≥(1) 探索并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 (1) 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A74 (2) 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大(小)值问题 (2) 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大(小)值问题 B66选修1—11.常见逻辑用语 约8课时(1)命题及其关系① 理解命题的概念B1 ① 了解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② 了解“若p ,则q ”形式的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会分析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A1② 理解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与充要条件的意义,会分析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 ③ 理解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与充要条件的意义B2 (2)简单的逻辑联结词通过数学实例,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 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A2 (3)全称量词与存① 通过生活或数学中的丰富实例,理解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意义① 理解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意义 B3 ② 能正确地对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进行② 能正确地对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进B4高中数学新课程考试大纲考试要求知识点分级统计表1(按模块)模块名称了解理解掌握合计所占比例1 21 20 4 452 15 10 10 353 20 10 2 324 10 17 12 395 8 9 4 21合计1 74 66 32 172 文75.8%理65.9% 1-1 13 9 3 251-2 15 9 3 27合计2 28 18 6 52 文22.9% 2-1 11 7 7 252-2 17 15 4 362-3 7 12 6 25合计3 35 25 14 74 理28.3% 4-1 1(6)1(0)1(6)3(12)文1.3% 4-4 5(9)3(6)1(1)9(16)理3.4% 4-5 2(3)2(4)0(7)4(14)理1.4% 文科总计103(108)85(84)39(44)227(236)所占比例45.4% 37.4% 17.2%理科总计116(121)95(101)50(54)261(276)所占比例44.4% 36.4% 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