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滕文公下》阅读答案
文言文《论语秦伯》《孟子滕文公下》阅读练习及答案
10.(5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论语•秦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1)“天下有道”之“道”意思是,“独行其道”之“道”意思是。
(2)综合以上材料,试分析儒家对“富贵”与“贫贱”的认识。
10.
(1)正确的、符合客观规律的政策方针;原则,行为准则。
(2)儒家认为应该审时度势,辩证地看待富贵与贫贱,不能一概而论。
孔子在邦“有道”和“无道”时,对“贫贱”和“富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孟子认为在任何处境下都要坚守对“仁”的追求。
富贵不让思想迷惑,威武不使一直屈服。
译文:
国家政治符合大道的时候就出来做事;国家政治不符合大道的时候就隐居起来。
国家政治符合大道的时候要以贫穷与卑微为可耻;国家政治不符合大道的时候要以富有与高位为可耻。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得志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
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 1 -。
高中现代文阅读题孟子
高中现代文阅读题孟子
以下是高中现代文阅读题孟子·梁惠王下:
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
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
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
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
’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
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
’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问题:
1. 孟子在这段文言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2. 孟子通过这段文字想表达的主张是什么?
3. 请结合文中的例子,谈谈你对孟子主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 孟子在这段文言文中使用了比喻和对比两种修辞手法。
比喻体现在将治国家比作雕琢璞玉,形象地说明了治国需要贤人的道理;对比则体现在孟子对齐宣王对待大木和璞玉的不同态度的描述,突出了君主在治国问题上应重视贤人的观点。
2. 孟子通过这段文字表达的主张是:治国者应当重视贤人,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来治理国家。
他认为,就像雕琢璞玉一样,治国需要经过一番努力和磨练,而贤人正是具备这种能力的人才。
3. 在这段文中,孟子通过对比齐宣王对待大木和璞玉的态度,以及使用雕琢璞玉的比喻,说明治国者应当重视贤人。
从例子中可以看出,孟子认为贤人具备治理国家的才能,而君主应该善于发现和培养这些人才,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专长。
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滕文公下》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滕文公下》含答案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乙)孔子知弟子有愠心,召而问曰:“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①子路曰:“意者②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
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
”孔子曰:“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③”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④夫子。
夫子盖⑤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
君子能修其道而不能为容。
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
赐,而志不远矣!”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
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选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注:①孔子一行被困陈国和蔡国之间,受到围攻且被断粮,处境堪忧。
②意者:是不是。
③比干:多智,因劝谏被纣王剖心而死。
④容:接受。
⑤盖:同“盍(hé)”,何不。
5.根据要求和方法完成任务。
6.✬乙文子路、子贡、颜回都对孔子的提问作了回答,谁的言论最接近甲文“大丈夫”的标准?为什么?7.从下列人物中选择一位,根据其生平事迹或诗词作品写一段文字,作为甲文“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事实论据。
①范仲淹②辛弃疾【答案】5.生气,恼怒稍微同“尔”,你③担心,忧虑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优秀的农夫善于播种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收成,优秀的工匠擅长工艺技巧却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
6.颜回的言论最接近甲文“大丈夫”的标准。
“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
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
《孟子·滕文公下》阅读及答案参考
《孟子·滕文公下》阅读及答案参考《孟子·滕文公下》阅读及答案参考语文阅读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孟子·滕文公下》阅读及答案参考,欢迎阅读参考!《孟子·滕文公下》阅读及答案参考1楚人学齐语【原文】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
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
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选自《孟子·滕文公下》)【参考译文】孟子对戴不胜说:“你是想要你的国王达到善的境地吗?让我明确地告诉你,在这里有一位楚国的大夫,希望他的儿子能说齐国话,那么是让齐国人来教他呢,还是让楚国人来教他?”戴不胜说:“让齐国人来教他。
”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教他,众多楚国人吵扰他,即使天天鞭打他,而要他学会齐国话,也不可能。
若是带他到齐国的大街小巷住上几年,即使天天鞭打他,要他说楚国话也不可能。
”你说薛居州是一个善士,让他居住在国王的身边,在国王身边的人无论年纪大小,地位高低都是薛居州那样的善人。
国王和谁去做坏事呢?如果在国王身边的人无论年纪大小,地位高低都不是薛居州那样的善人,国王和谁一起去做好事呢?一个薛居州,能把宋王怎么样呢?【阅读训练】1、解释:①善:向善,成为善人②明:明白地,清楚地③使:让④挞:鞭打⑤引:带,带着⑥居:居住3、本文给人的启示是:环境对人有很大的影响。
《孟子·滕文公下》阅读及答案参考2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_滕文公下_阅读附答案
孟子·滕文公下阅读附答案孟子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英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1)以下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景春对公孙衍等名噪一时的纵横家崇拜不已,认为他们一怒而诸侯惧,威震八方,叱咤风云,着实让人羡慕不已,是男子汉大丈夫之所为。
B、孟子则嘲讽公孙衍等人只会摇唇鼓舌,在诸侯眼前竟像妻妾顺从丈夫同样,不问是非,一味顺从,没有仁义道德的准则,只是妾妇之道,根本称不上大丈夫。
C、孟子的语言涵蓄而幽默,他以礼设譬,通过对女子出嫁时母亲的训导,来讲明把顺从当做正理的做法很不可取。
D、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与孔子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观点不约而同。
(2)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孟子的大丈夫的理解。
(3分)答:参考答案:(1)(3分)D(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英武不能屈,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只能算是实现大丈夫之道的条件。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阅读附答案】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阅读附答案。
)(2)(3分)孟子认为大丈夫应当要心怀仁德,践行礼义,志在天下;得志时,与百姓一同遵守仁义道德,不得志时,独自践行自己的主意;并能不因外界因素(富贵、贫贱、强权)扭转自己的寻求。
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莫非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惧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顺,一定要小心,不要违抗丈夫!把顺从当做最大原则,是妇人家遵守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眼前竟也像妇人同样!)。
《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梁惠王上》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乙)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①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②,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③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④。
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⑤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⑥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⑦其使斯民饥而死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注释)①梃:棍棒。
②政:施行恶政。
③庖:厨房。
④饿莩:饿死的人。
⑤恶:表示反问的语气。
⑥象:同“像”。
⑦如之何:怎么,为什么。
78.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
(1)(诚)①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_____②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_____ (2)(居)①居天下之广居._____②居.无何,上至_____ (3)(且)①兽相食,且.人恶之_____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_____ 7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丈夫之.冠也/已而之.细柳军B.得志,与.民由之/未复有能与.其奇者C.杀人以.梃与刃/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D.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天子为.动,改容式车8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1)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81.《孟子》的文章以雄辩、善辩著称,请你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论证方法的运用或语言表达方面的共同特点。
高考经典复习《孟子》之《滕文公下》
滕文公下
一第一、二、三、四章主要是论述士人讲究气节的问题。
在实现理想的面前,孟子的态度是既要保持人格的独立与自尊,但也不故作清高,摆出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架子。
他认为不能为个人私利而放弃自己的理想信念,出卖自己的人格和良心,这与孔子所说的士君子为人的基本原则一致。
二论述士的气节问题。
其中孟子认为女子不能违背父亲和丈夫的意见,这是狭隘的。
三孔子和孟子都提倡士人做官,但做官要走正道,要符合“礼”制度,不能用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取官职。
四孟子认为,“士”的职责是宣扬“仁义”,农夫的职责耕种收获粮食,这是社会分工不同;“士”和农夫都“有功”,都应当“得食”。
他主张根据客观效果给予报酬,而不是根据主观动机来取舍。
五本章从国势强弱角度提出施行仁政得民心的重要性。
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子作为一个教育家,重视环境对人的教育作用。
七孟子阐述士应当遵守礼制,不能主动去拜见诸侯。
如果士要见诸侯,那就要走正道,办正事,而不是为了谋求个人私利去拜见。
八孟子主张人要知错就改。
九反映孟子积极捍卫儒家学说,坚决反对杨朱、墨翟学说
的态度。
杨朱主张“为我”,这是极端自私;而墨家主张“兼爱”,这是极端的利他。
十孟子认为人们眼中的“廉洁之士”陈仲子时位“伪廉士”。
因为他把所谓“廉”极端化了,想万事不求人,实际是不可能做到的。
他连父兄君臣上下都不要了,这是抛弃了大义。
因此,不能把他的小操守误认为是他的大操守。
文言文阅读《孟子》题目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孟子》题目及答案文言文阅读《孟子》题目及答案「篇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可爱者甚蕃____(2)陶后鲜有闻____(3)香远益清____(4)濯清莲而不妖____2.古人往往借助外物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怀,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借陋室,表达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借“莲”表达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晋陶渊明独爱菊”中的“陶渊明”你了解他多少? 请你写出最能反映他性格的一句诗或者能够反映他性格的小故事(故事要相对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爱莲说》中“爱菊、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周敦颐说莲“出淤泥而不染”,请你从环境与人的关系的角度,提炼出这句话蕴含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作者钟情于莲花,并以莲自况来表白他的生活态度。
请你以“莲,不求富贵乃花中君子”,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上句:莲,不求富贵乃花中君子下句:松,_____________是树中勇士参考答案:1.①多②少③更加④美丽而不庄重2.对君子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正直品质的赞美和追求3.示例: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4.爱菊:代表的人生态度是隐居避世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功名利禄。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孟子滕文公下》《宋史岳飞传》含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孟子滕文公下》《宋史岳飞传》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孟子•滕文公下》)【乙】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
母有痼疾,药饵必亲①。
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
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②,饰名姝遗之。
飞曰:“主上宵旰③,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
少豪饮,帝戒之曰:“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
”遂绝不饮。
帝初为飞营第④,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选自《宋史•岳飞传》)【注释】①药饵必亲:一定亲自给母亲喂药。
②交欢:结友。
③宵旰,天不亮起床,天黑才吃饭,形容终日操劳国事。
④营第:建造住宅。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吴玠素.服飞/吴广素.爱人B.少豪饮,帝戒.之曰/必敬必戒.C.岂不诚.大丈夫哉/帝感其诚.D.往送之.门/学而时习之.19.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的画线句子。
(1)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2)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2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是一篇驳论文,开篇摆出景春的观点,然后针对其“论点”和“论据”展开批驳,先破后立,有力的阐述了孟子“何谓大丈夫”的观点。
B.甲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丈夫之冠”为举例论证;“广居”“正位”“大道”为道理论证;“得志”与“不得志”为对比论证。
C.乙文中的“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体现了岳飞对太平盛世的信念,只有官员清廉为公,军人不怕牺牲,国家才能实现真正的太平。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 23《〈孟子〉三章》作业(含答案)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23《〈孟子〉三章》作业(含答案)《孟子》三章第二课时练习题(一)基础知识1.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字,时期家、家,是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
2.《孟子》是记录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编著。
与、、合称“四书"。
《富贵不能淫》选自。
3.给加点字注音轲()邹人()淫()公孙衍()丈夫之冠()衣冠()(二)阅读①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
(1)往之女家(2)与民由之2.下列划线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父命之鹏之徙于南冥也B.以顺为正者不以物喜C.一怒而诸侯惧窥镜而自视D.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惧有伏焉3.把下面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4.下西对文意理解表述有误的一观是()A.这篇驳论文,开篇摆出景春的观点,然后针对其“论点”和“论据"展开批驳。
B.作者运用排比句,增强文意的气势和感染力,揭示了大丈失的内涵。
C.古代读书人的理想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与文中“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思相近。
D. 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丈夫之冠”为举例论证;“广居"“正位”“大道"为道理论证;“得志”与“不得志"为对比论证。
5.谈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何现实意义?(三)对比阅读(甲)富贵不能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精品讲义)《孟子》选读六word版含答案2
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释文题“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语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公孙丑问孟子擅长什么时,孟子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并具体而全面地向公孙丑阐释了什么是浩然之气,养成浩然之气应具备的条件和培养浩然之气应注意的问题,足见孟子对浩然之气的重视。
所谓浩然之气,实际上是一种由长期修养道德、践履道义而产生的对人对己毫无愧怍、充实完满的精神境界。
他提倡浩然之气和大丈夫气概。
浩然之气是由平时积累而产生的。
一个人只要做事情合乎义,问心无愧,就可以养成这种气;一直培养而不加损害,这种气就会充满于天地之间。
明主旨通过本课所录三则选文,孟子向我们阐述了他的“浩然之气”思想。
他认为,浩然之气是由平时积累道义而产生的,一个人只要做事情合乎义,问心无愧,就可以养成这种气;一直培养而不加损害,不急于求成,这种气就充满于天地之间,至大至刚。
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坚持道义就像磐石一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真正的大丈夫。
并且告诫我们,在遭遇困难的时候,要看到希望;在遭受挫折的时候,要振作精神;在遭受磨难的时候,要把磨难转变成提高自己并获得成功的基石;在享受安乐生活的时候,要把握好自己,不能丧失向上的斗志。
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往送之门,戒.之曰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曾.益其所不能 同“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困于心,衡.于虑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往之女.家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惬 快心、满意 ②诫 告诫 ③增 增加 ④横 横塞 ⑤汝 你的 (2)一词多义①长⎩⎪⎨⎪⎧ 敢问夫子恶乎长.: 予助苗长.矣:②知⎩⎪⎨⎪⎧ 我知.言: 知.己知彼: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邪: 孰为汝多知.乎: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③正⎩⎪⎨⎪⎧ 以顺为正.者: 而勿正.,心勿忘: 立天下之正.位:答案 ①擅长/生长 ②知晓,懂得/了解/识别/智慧/主持 ③正道/预期/端正的(3)古今异义①无是.,馁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肯定判断。
孟子·滕文公下文言文阅读原文附答案
孟子·滕文公下文言文阅读原文附答案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他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属孔子第四代弟子,是曾子的再传弟子。
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孟子·滕文公下》文言文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孟子·滕文公下》文言文阅读原文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滕文公下》文言文阅读题目(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景春对公孙衍等名噪一时的纵横家崇拜不已,认为他们一怒而诸侯惧,威震八方,叱咤风云,着实让人羡慕不已,是男子汉大丈夫之所为。
B、孟子则嘲讽公孙衍等人只会摇唇鼓舌,在诸侯面前竟像妻妾顺从丈夫一样,不问是非,一味顺从,没有仁义道德的准则,只是妾妇之道,根本称不上大丈夫。
C、孟子的语言含蓄而幽默,他以礼设譬,通过对女子出嫁时母亲的训导,来说明把顺从当作正理的做法很不可取。
D、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与孔子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观点不谋而合。
(2)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孟子的大丈夫的理解。
(3分)答:《孟子·滕文公下》文言文阅读答案(1)(3分)D(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只能算是实现大丈夫之道的前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阅读附答案】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滕文公下》和《庄子—人间世》比较阅读
《孟子—滕文公下》和《庄子—人间世》比较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霄问曰:“古之君子仕乎?”孟子曰:“仕。
传曰:‘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
’公明仪曰:‘古之人三月无君则吊。
’”“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曰:“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
礼曰:‘诸侯耕助,以供染盛;夫人蚕缫,以为衣服。
牺牲不成,粢盛..不洁,衣服不备,不敢以祭。
惟士无田,则亦不祭。
’牲杀..器皿衣服不备,不敢以祭,则不敢以宴,亦不足吊乎?”“出疆必载质,何也?”曰:“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曰:“晋国亦仕国也,未尝闻仕如此其急。
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难仕,何也?”.曰:“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
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
其大蔽牛,絮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舟者旁十数。
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
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
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
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瞒,以为柱则露,是不材之木也。
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楂梨橘柚果窳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
大枝折,小枝泄。
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
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天,自掊击于世俗者也。
物莫不若是。
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
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匠石觉而诊其梦。
弟子曰:“趣取无用,则为社何邪?”曰:“密!若无言!彼亦直寄焉!以为不知已者诟厉也。
不为社者,且几有翦乎!且也彼其所保与众异,而以义喻之,不亦远乎!”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
关于《孟子·滕文公上》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孟子·滕文公上》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关于《孟子·滕文公上》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滕文公上选自《孟子》卷五《孟子·滕文公上》。
下面是关于《孟子·滕文公上》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快来看看吧!《孟子·滕文公上》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原文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
”文公与之处。
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自养也,恶得贤!”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
”“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曰:“否。
许子衣褐。
”“许子冠乎?”曰:“冠。
”曰:“奚冠?”曰:“冠素。
”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
”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
”“自力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
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
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
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
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名师讲题】《孟子 滕文公下》《孟子 万章下》(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周霄问曰:“古之君子仕乎?”孟子曰:“仕。
《传》曰:‘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
’公明仪曰:‘古之人三月无君,则吊。
’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
”万章问曰:“宋,小国也。
今将行王政,齐楚恶而伐之,则如之何?”孟子曰:“汤居亳,与葛为邻,葛伯放而不祀。
汤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牺牲也。
’汤使遗之牛羊。
葛伯食之,又不以祀。
汤又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染盛也。
’汤使亳众往为之耕,老弱馈食。
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夺之,不授者杀之。
有童子以黍肉饷,杀而夺之。
《书》曰:‘葛伯仇饷。
’此之谓也。
为其杀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内皆曰非富天下也为匹夫复仇也。
‘汤始征,自葛始’,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
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
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齐楚虽大,何畏焉?”。
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材料二:齐宣王问卿。
孟子曰:“王何卿之问也?”王曰:“卿不同乎?”曰:“不同;有贵戚之卿,有异姓之卿。
”王曰:“请问贵戚之卿。
”曰:“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
”王勃然变乎色。
曰:“王勿异也。
王问臣,臣不敢不以正对。
”王色定,然后请问异姓之卿。
曰:“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
”(节选自《孟子·万章下》)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为其A杀是童子B而征之C四海之内D皆曰E非F富天下也G为匹夫H复仇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皇皇如也”与“纵一苇之所如”(《赤壁赋》)两句中的“如”字含义相同。
高二语文文化经典阅读《孟子》专题训练
高二语文文化经典阅读《孟子》专题训练高二文化经典《孟子》专题训练二(二)齐人伐燕。
或问曰:劝齐伐燕,有诸?曰:未也。
沈同问‘燕可伐与’,吾应之曰:‘可’。
彼然而伐之也。
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为天吏,则可以伐之。
’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
彼如曰:‘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
’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哉?(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注释】①沈同:齐国大臣。
②为天吏:奉行天命的天子。
(1)从选段看孟子认为讨伐燕国,但必须由“□□”去讨伐,杀人犯该杀,但必须由“□□”去杀,如果一个无道的国家去征伐另一个无道的国家就叫“□□□□”。
(2)孟子是认为燕国可以讨伐,杀人犯可以杀掉么?为什么?(三)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①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②。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③;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④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⑤: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注】①诚:真是。
②熄:同“息”。
他们不活动,则天下平息无事。
③冠:男子承认后戴的帽子,这里用作动词,开始戴上承认的帽子;命之:主持典礼,给予训词。
④女:同“汝”。
⑤淫:乱;移:变;屈:挫抑。
富贵不能乱其心,贫贱不能变其节,威武不能挫其志。
(1)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称不上“□□□”是因为他们“□□□□,未能“□□□□□□”。
(2)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的标准是什么?(四)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告子》上)(1)一个人丧失本心叫“□□”,把本心找回来就叫“□□”,“哀哉”指的是“□□□□□□□”(2)孟子的“求放心”和现代人所说的“放心”,意义有无差别?(五)孟子谓戴不胜①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
《墨子 非攻上》《孟子 滕文公下》(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4题。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
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
故书其言,以遗后世。
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
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选自《墨子·非攻上》)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
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选自《孟子·滕文公下》)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B.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C.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D.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鸡豚,指鸡和猪,古时候农家所养的禽畜。
【古诗文阅读】《孟子滕文公下》阅读答案
【古诗文阅读】《孟子滕文公下》阅读答案15.【预测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景春①曰:“公孙衍②、张仪③岂不诚④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⑤”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⑥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⑦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⑧者,妾妇之道⑨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⑩。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注释]①景春:人名,纵横家,与孟子同时代的人。
②公孙衍:人名,即魏国人犀首,战国时纵横家,著名说客。
③张仪:魏国人,秦惠王时任秦相,他主张连横,瓦解六国的合纵,使六国臣服于秦国。
④诚:确实的,真正的。
⑤熄:同“息”,平息。
⑥冠:名词用做动词。
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礼,表示已成为成年人。
⑦女:同“汝”,你。
⑧正:原则,准则。
⑨妾妇之道:妇人之道,这里是蔑视的说法。
⑩广居、正位、大道:朱熹注释为: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1)翻译画线语句。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儒家经典话语“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与文中哪句话相近?(3)本文反驳的观点是什么?运用什么方法进行反驳的?(4)能从学过的课文或平常的阅读中再默写出一句孟子圣言吗?15.(1)则应该住在“仁”这所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礼”这个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在“义”这条天下最光明的大道上。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3)“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为大丈夫;从反面切入,举例论证、对比论证进行强有力的反驳。
(4)示例:①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③我善养吾浩然之气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孟子滕文公下》《不食嗟来之食》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湖南省衡阳市中考题)
《孟子·滕文公下》《不食嗟来之食》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湖南省衡阳市中考题)(二)文言文阅读(10分)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乙】齐大饥①,黔敖②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③,贸贸然④而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⑤而谢焉。
终不食而死。
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与,可去;其谢也,可食。
”(节选自《礼记·檀弓》)【注】①饥:饥荒。
②黔敖:齐国富商。
③蒙袂(mèi)辑屦(jù):用袖子遮着脸,趿拉着鞋。
④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
⑤从:跟着,追着。
1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必敬必戒(戒:谨慎)B.威武不能屈(屈:屈服。
这里是使动用法)C.以待饿者而食之(食:食物)D.黔敖左奉食(奉:同“捧”,端着)1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以顺为正者②以至于斯也③往之女家④曾子闻之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C.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13.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每句2分)(1)得志,与民由之。
(2)从而谢焉。
终不食而死。
1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甲文破中有立,孟子首先反驳了景春的观点,然后提出了“大丈夫”的具体标准。
B.甲文中孟子的观点为人们广泛认同,后代无数仁人志士,都可视为这一观点的践行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滕文公下》阅读答案
15.【预测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景春①曰:“公孙衍②、张仪③岂不诚④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⑤”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⑥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
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⑦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⑧者,妾妇之
道⑨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⑩。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注释]①景春:人名,纵横家,与孟子同时代的人。
②公孙衍:人名,即魏国人犀首,战
国时纵横家,著名说客。
③张仪:魏国人,秦惠王时任秦相,他主张连横,瓦解六国的合
纵,使六国臣服于秦国。
④诚:确实的,真正的。
⑤熄:同“息”,平息。
⑥冠:名词用
做动词。
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礼,表示已成为成年人。
⑦女:同“汝”,你。
⑧正:原则,准则。
⑨妾妇之道:妇人之道,这里是蔑视的说法。
⑩广居、正位、大道:
朱熹注释为: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1)翻译画线语句。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儒家经典话语“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与文中哪句话相近?
(3)本文反驳的观点是什么?运用什么方法进行反驳的?
(4)能从学过的课文或平常的阅读中再默写出一句孟子圣言吗?
15.(1)则应该住在“仁”这所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礼”这个天下最正确的位
置上,走在“义”这条天下最光明的大道上。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为大丈夫;从反面切入,举例论证、对比论证进
行强有力的反驳。
(4)示例:①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③我善养吾浩然之气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